一、债券定价与即期利率、远期利率关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袁凡淑[1](2020)在《关于国债回购市场利弊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税收、风险水平及流动性等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期限债券的到期收益率与债券到期日之间的关系,它能反映出利率受时间影响的情况。在对金融领域进行研究时,总会触及该领域基础且重要的变量——利率,而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也一直是金融工程领域至关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然后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在利率期限结构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献。论文第三章主要从利率期限结构的经济学理论解释、静态和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这三方面介绍了相关理论知识。在静态利率模型中,我们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指数样条法、NS模型和Svensson扩展模型这三种主要模型。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则是从均衡模型和无套利模型这两个角度出发进行了介绍。第四章介绍了本文使用的两因子Vasicek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推导,同时对卡尔曼滤波估计方法以及两因子Vasicek模型的空间状态转换做出了详细的描述。论文第五章是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部分,首先对上交所质押式回购利率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然后对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两个主要因素,通过回归的方法确定初始值,接着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优化。在确定了模型的待估参数后,将参数代入到模型中并利用定价公式对国债进行定价分析。通过观察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国债定价误差较大,因此我们决定对误差进行修正,分别建立了定价误差的指数模型和OLS估计模型,对这两个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最终选择OLS估计模型作为误差模型,得到定价误差的修正模型后,然后对国债进行修正定价,得到新的国债定价结果。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通过对回购利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因子模型能够较全面的描述利率的动态变化;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模型参数,进行定价后发现误差较大;对误差进行修正处理后,再次代入定价模型进行二次定价,可以发现修正过后的模型定价误差率明显降低,并且剩余期限短的国债定价误差相对更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定价误差率(绝对值)与剩余期限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化的特点。
杨溢[2](2020)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新券溢价现象的存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券溢价现象作为债券二级交易市场交易实务中存在的市场异象,不仅是学术界进行学术研究探讨债券市场运行发展规律的重要对象,也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有些研究表明在我国上交所中长期国债中存在新券溢价现象,而又有些研究认为中国债券市场中存在新券的收益率反而高于旧券,也就是新券溢价现象不存在。对于我国债券市场中的新券溢价现象存在性,目前已有研究暂未达成统一,仍然存在争议。因此为了研究国内债券市场中究竟是否存在新券溢价现象,以2015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主要交易券种作为研究对象,剔除了数据缺失的部分债券交易品种,利用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日交易数据进行新券溢价现象的存在性研究,寻找在我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中是否显着存在新券溢价现象。首先在根据新券溢价现象的定义提出了三种判定新券溢价现象是否存在的方法后,找到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存在新券溢价现象的主要债券品类。然后进一步从债券定价理论及模型出发,结合前人相关研究,利用DS简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流动性差异与新老券利差的关系后,再对流动性差异及新老券利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经过三种判定新券溢价现象是否存在的方法判定后,认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存在新券溢价现象,并且发现在我国债券市场的几个主要交易券种中,新券溢价现象更多发生在期限较长的债券交易品种中。5年期国开债、10年期国债、10年期国开债、10年期进出口债的交易过程中都存在新券溢价现象,其中又以10年期国开债市场交易过程中的新券溢价现象最为明显,样本期间10年期国开债的新老券利差均值为6.6bp。另外以10年期国开债交易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流动性差异和新老券利差进行回归分析后发现,流动性差异能够显着解释新券溢价现象的产生,并在进一步分析中发现,投资者结构以及债券的续发行机制是可能导致流动性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的创新之一在于,国内外研究在对新券溢价现象的判定上并未给出统一的判定依据,本文根据新券溢价现象的定义,首次尝试提出了新券溢价现象的三种判定方法来对新券溢价现象的存在性进行判定,使得结论更加严谨可靠。本文的创新之二在于国内外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直接从实证出发,直接验证流动性差异与新老券利差的关系,本文尝试从债券定价理论出发,先从理论上推导出了新老券利差与流动性差异的关系后再进行相关实证分析。另外由于国内研究较少,债券交易数据在早期不够充分,或者是早期债券市场流动性尚未盘活,新券溢价现象在流动性较差的市场上不够明显,因此国内早期的研究大部分使用的是上交所国债市场交易数据,所以本文的创新之三在于进行流动性溢价效应和新券溢价现象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时使用了新券溢价现象更显着存在的10年国开债交易数据。
周涛[3](2020)在《债券通机制下的绿色债券定价研究 ——以深圳能源“19深能G1”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发展目标,2015年我国正式开展绿色债券市场的发行工作,此后多次发布政府文件给予政策指引和支持。我国能源行业的企业积极配合国家政策,完成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积极购入生产线、优化能源发电结构,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为支撑,资金流动性压力逐渐增大,需要进行绿色债券融资提供充足资金。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债券市场的巨大体量,绿色债券已经成为国际资本资产配置的重要考虑对象。然而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由于开始时间晚,体制不够完善,国内对绿色债券缺少合理的定价方式,以及境外投资者对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不熟悉,进而导致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债券市场的积极性和投资热情不高。2017年7月,我国开通债券通机制旨在吸引全球资本进入我国的资本市场,增强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活力。因此研究债券通机制下的绿色债券的定价和发行成本的测度,可以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创新思路,对我国与国际债券市场的接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深能G1”这一首支在债券通机制下发行的绿色债券,首先深入分析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境外投资者对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投资现状,探究了我国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和绿色债券融资存在的问题,并在梳理分析了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主流的债券定价方法后试图选取合适的定价方法。然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此次融资的动因和产品的创新点进行介绍,凸显绿色债券融资的优点和债券通机制的交易便利性。随后分别结合静态现金流折现法和基于蒙塔卡洛模拟的期权调整利差法对该绿色债券进行定价。此外,基于考虑利率变化的期权调整利差法对同行业同评级的非债券通机制下发行的绿色债券进行定价分析,并对定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基于定价结果的对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具有融资优势(2)我国绿色债券市场普遍存在低估现象(3)债券通机制下的绿色债券发行更具有发行成本优势。最后,基于案例分析在政府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对象较为新颖,采用了模型对产品的发行定价成本进行了定量测算和对比,结果清晰。不足之处在于:定价模型中未考虑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环境效益,环境效益、声誉影响、政策支持等情况难以科学考量。
张奇松[4](2019)在《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因子的动态关联性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经济急需一个健全和稳定的金融市场作为其支撑,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1996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正处于全面冲刺阶段。在一个由市场自主决定利率的经济环境下,央行往往利用泰勒规则来保持短期利率的稳定,进而影响长期利率,最终达到调节社会产出和通胀的目的。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利率期限结构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效果进一步增强,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为摆脱经济危机,美联储将联邦基准利率调到历史最低水平,通过“定量宽松”等手段来改变利率期限结构,进而实现其经济目标。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利率期限结构及其相关问题对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态势及预期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针对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构建大致可分为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复杂化,不管是静态模型的估计方法还是动态模型的估计方法在参数估计的精确度和算法的稳定性上都不能满足现代金融市场的需求。通过传统方法拟合出现的收益率偏差,在微观层面上使我们很难精准把握期限结构的真实变动特征,在宏观层面上也很难为政府实施精准货币政策而提供相应的实证支持。因此本文从利率期限结构的估计方法入手,对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改进,提高描述利率期限结构的精确度以及估计算法的稳定性,同时在优化利率期限结构精确度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宏观经济信息,分析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子的动态特征,进而有助于我们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态势和预期。本文共分七章,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阐述利率期限结构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首先较为系统的介绍利率期限结构的基础理论,理顺了其发展脉络,其次针对静态利率期限结构、动态利率期限结构以及宏观金融模型的利率期限结构的相关文献进行阐述,总结其优缺点,并指出本文相对于前人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关于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静态模型估计方法的研究。首先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静态模型进行介绍,重点介绍静态模型中常用的三次样条函数、Nelson-Siegel及其扩展形式模型,并指出基于三次样条函数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NS模型和Svensson模型的估计方法都存在参数估计精度不高,整体拟合效果有待优化的问题。针对其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改进遗传算法,并将其应用在三次样条函数分界点的选取以及估计NS及其扩展模型的参数上。通过本文所提的改进遗传算法,可以解决传统遗传算法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算法的求解性能。同时利用我国国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改进遗传算法得到的静态模型不管是在样本内数据和还是样本外数据,其拟合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同时在多项式样条函数模型中对改进算法中的相关参数进行讨论,得出相关参数的最优取值范围。第三,关于无套利Nelson-Siegel模型估计方法的研究。目前针对无套利NS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往往使用卡尔曼滤波进行估计,但在卡尔曼滤波算法中,比较依赖参数初始值的设置,同时随着参数估计数目的逐渐增多,会导致误差的均值和均方误差在迭代过程中会逐渐放大,使滤波估计的精准度下降。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通过实证对比分析发现,基于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估计的即期利率比基于传统卡尔曼滤波估计的即期利率更加接近于真实值,同时也能更好的描述我国国债期限结构的变动特征。最后利用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提取模型中三个状态因子,实证发现,提取出的水平、斜率和曲率三因子与实证代理变量高度重合,并通过潜在因子与自身滞后项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水平因子代表长期利率,受到外界冲击时,受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曲率因子的持久性高于斜率因子,但低于水平因子,代表了中期利率;而斜率因子持久性最短,波动性最大。第四,关于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相关性的研究。本文在高斯仿射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宏观经济变量,构建关于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宏观金融仿射模型,并借助本文所提出的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对宏观金融仿射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重点研究经济状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因子和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基于潜在因子和宏观经济因子的无套利仿射模型,并利用我国国债利率数据及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财政因子和货币因子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有较为明显的正向冲击作用;经济状态因子对我国短期国债有较为明显的正向作用,但对长期国债的影响作用较小;通胀因子对短期期限的即期利率有正向作用,但随着期限的增加,效果逐渐减弱,甚至出现微弱的负向作用,该结论与实际经济状况一致。这是由于从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而经济增长的放缓抵消了通货膨胀的增长对利率的正向冲击作用;同时潜在因子系数大于宏观经济因子系数,表明利率自身的滞后项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大于我国宏观经济因子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表明我国国债收益率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传导机制仍然不够完善。第五,关于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联系的进一步研究。由于宏观金融仿射模型中只能包含少数宏观经济变量信息,所以导致无法更为精确的反映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密切关联性,同时也无法得知货币政策预期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及其传导作用。因此本文基于FAVAR模型,将更多更适合的宏观经济变量信息,包括预期货币政策和未预期货币政策指标纳入模型当中。在模型中,首先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估计出国债即期利率期限结构,其次考察利率期限结构与关键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联性以及货币政策预期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实证发现,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较传统卡尔曼滤波相比,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在基于FAVAR形式的宏观金融模型中更加有效;宏观变量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较为平稳,没有较大波动,而利率期限结构三因子对宏观变量的影响,波动较大,且曲率因子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关联与水平因子类似;经济放缓时期,宏观变量与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关联性不变,但影响效果变大,影响持续时间缩短;未预期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程度远大于预期货币政策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提出一种改进遗传算法,考察了改进遗传算法对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静态模型的影响。该算法首先在选择操作中加入分层机制,同时在交叉过程中改进了Srinivas提出的动态交叉概率,提出“均值邻域”的概念,根据该“均值邻域”可以更为有效的对交叉概率进行动态调整。通过两处改进,可以使种群中个体的优秀基因得到进一步保留,提高整体算法的优化效果。本文将该改进遗传算法应用到利率期限结构静态模型中的多项式样条函数模型、Nelson-Siegel和Svensson模型的相关参数估计中,提高了上述静态模型的拟合效果,得到了更为精确的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第二,对无套利动态Nelson-Siegel模型和宏观金融仿射模型的估计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方法。该算法在计算预测的均方误差操作中时增加一个指数型衰减因子,避免了在滤波过程中的易出现的滤波发散现象,进而得出更为优化的参数值,拟合出的即期利率值更加贴近实际值,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第三,利用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对基于FAVAR形式的宏观金融模型进行估计。一般宏观金融模型,只能包含少数宏观经济变量,无法对利率期限结构和宏观经济因子的关联性进行深层次分析,本文利用FAVAR模型将包括预期货币政策和未预期货币政策在内的多种宏观变量纳入考量范围之内,不仅进一步考察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子之间的动态关联性,也考察了货币政策预期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同时利用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对基于FAVAR形式的宏观金融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精确估计。
黄珍燕[5](2018)在《基于量子场论的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存款基准利率的进一步下调,投资者们纷纷转向投资收益更高的结构性产品,这使得结构性产品成为“后降息时代”投资的新热点。其中,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更是在市场中占据着较大的份额,但是由于我国投资者及相关金融机构对这类新的利率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定价的认识还有所欠缺。因此,如何对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合理定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由于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与挂钩利率期限结构息息相关,这使得探寻一种更符合实际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量子场论模型是对在量子场论下由无套利模型推广得到的量子场论下的HJM模型和量子场论下的LIBOR市场模型的总称。相对于传统利率期限结构模型,量子场论模型将远期利率的动态性描述为一个二维高斯量子场,并且在日历时间和未来时间两个方向上考虑了远期利率间的相关性。基于此,本文在量子金融理论框架下,首先,在理论上对量子场论下的LIBOR市场模型和标准LIBOR市场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通过使用量子场论下的LIBOR市场模型来确定产品的挂钩利率期限结构,从而构建基于量子场论的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模型,并选取一款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产品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量子场论下的LIBOR市场模型与标准LIBOR市场模型对产品挂钩利率曲线的估计结果以及样本产品的定价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通过对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研究,在所构建的基于量子场论的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模型基础上,得到量子场论下的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公式。实证结果表明,样本产品理论价值略高于市场价格。量子场论下的LIBOR市场模型相比于标准LIBOR市场模型,其对产品挂钩利率曲线的拟合更符合实际,数值计算效率也更高。有别于以往学者多使用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来确定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挂钩利率期限结构。本文的创新点是,使用量子场论下的LIBOR市场模型来确定产品的挂钩利率期限结构,并将其应用于构建基于量子场论的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模型中。
陈志豪[6](2018)在《含权债券的估值定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为目前市场上已发行的含权债券,分析各类权证及条款对于债券价格的影响,并制定了一个综合性的含权债券估值定价模型。通过分析各类含权条款对于债券的影响以及目前市场上已发行的含权债的情况,本文将含权债估值模型细化成两个子模型:(1)同时拥有赎回权和延期条款的债券;(2)同时拥有回售权和可调票面利率权的债券。通过计算“均衡票面利率”,本文给出了两个模型下判断债券是否会被行权的具体判断过程,从而确定了债券的现金流,并给出了两个具体算例作为例子。在估计利率期限结构时,本文采用了Hull-White利率模型。这一模型需要估计三个参数:瞬时远期利率、均值恢复速度和波动率。其中,瞬时远期利率可通过国债交易数据拟合Nelson-Siegel模型得到。在估计均值恢复速度和波动率时,由于中国没有直接估计这些参数所需要的利率互换期权市场,因此转而估计Vasicek模型的均值恢复速度和波动率。通过对2012年至2017年的R007数据进行自回归,可得到均值恢复速度和波动率的估计。从而将Hull-White模型搭建完毕。在实证研究中,本文使用了蒙特卡罗方法,对两个子模型各用两支债券进行测试。从测试的结果看,模型的估值效果良好,与实际成交价之间的误差较小。随后对模型进行了敏感性测试,发现当均值回复系数较大且利率波动率较小时,估值模型更为稳定,估值效果更佳。
吕彦昭,伍晓静,原艺[7](2017)在《利率挂钩产品定价研究——以区间累积型产品为例》文中提出利率挂钩产品是市场上重要的结构性金融产品,其公平定价是买卖双方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构建利率挂钩产品定价的一般模式,从而为此类产品进行公平定价。该产品定价的一般模式包括利率期限结构的确定、产品现金流的分解与确定、产品的定价、产品价格的敏感性分析等,使用LMM市场利率模型和蒙特卡罗模拟估计贴现率和挂钩利率的期限结构,从而确定产品未来现金流,将产品现金流贴现就得出产品的理论价格。选取区间累积型利率挂钩产品作为样本进行定价。结果显示:该产品为折价发行,值得投资者投资;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价格与产品期限的变动正相关,价格与贴现率及其波动率的变动负相关。
祝培标[8](2017)在《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构造与债券重评级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债券评级在金融市场中具有重要意义,无论对于维护债券市场的基本秩序方面还是在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债券评级揭示了债券的信用风险的大小。但是国内由于市场不够完善、评级机构公信力缺失等原因导致了国内债券评级与债券信用风险之间匹配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加,经济下行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使得债券违约事件发生地越来越频繁。而债券投资者如何准确地辨别债券违约风险、债券发行机构如何合理地发行债券、监管机构如何通过评级引导和调节投资者的投资方向都离不开债券违约风险的准确测度。本文首先对债券信用风险定价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并选择与本文思路较为吻合的模型作为基础,在简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基于市场价格、利率结构的债券信用风险定价模型。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接下来本文对较为接近无风险利率的互换利率曲线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进行了拟合。使用bootstrapping的方法,结合三次样条函数,并且拟合过程中对异常样本点、函数形式、参数数量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到较为可靠的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然后,利用无风险收益率曲线与信用风险定价,对债券违约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现有的债券评级无法准确得到信用利差,从残差散点图也可以看出国内债券评级公信力不足,同时对比发现不同评级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差异不明显,现有评级无法准确揭示和区分债券的真实风险。根据风险模型,代入市场价格可以反推得到的债券重评级,重评级结果的分布与发达国家先有评级的分布情况较为类似,重评级分布也更接近正态分布,符合一般认知。最后,在研究结果总结的基础上,对本文模型构建、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行了分析,指明了未来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并同时根据研究结果对中国债券评级市场发展提出了一些要求和建议。
常佳歆[9](2015)在《债券定价、流动性效应以及基于定价误差的债券组合交易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债券市场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0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得以迅速发展。根据中央结算公司2014年债券市场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末,我国债券市场的债券总托管量达到35.64万亿元人民币,所托管的债券总只数达11075只。在2014年当年即完成债券发行11.87万亿元人民币,发行债券只数高达6773只,创下历年来债券发行的新高。考虑到债券的未来现金流相对稳定,因此通过理论模型估计债券的价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文采用Nettekoven(2005)的方法,以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公司债市场作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不同定价模型对银行间国债和交易所公司债的定价能力,并选取最适合我国债券市场的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定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的交易策略。最后根据本文的结论针对目前我国债券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共分为六章:第1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2章,基于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我国银行间国债定价研究。本章共分为5节:第1节,简要回顾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考虑到目前我国国债市场分割的现状,且银行间国债市场的交易量占整个国债市场交易量的97%以上,因此本文主要以我国银行间国债作为研究对象;第2节和第3节,主要介绍了静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和动态期限结构模型,并分析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第4节,选用McCulloch三次样条模型、Svensson模型、Vasicek模型和Cox-Ingersoll-Ross模型分别估计银行间国债的理论价格。通过比较四个模型的定价能力,发现从拟合优度分布的角度上看,Vasicek模型的拟合优度明显大于其他三个模型,由于Vasicek模型对我国银行间国债的定价能力在四个模型中最强,因此本文以该模型作为理论定价模型的基准模型。为了验证国债定价误差的有效性以及模型的选择对国债定价误差的影响,本文采用Bliss (1997)的方法,以McCulloch三次样条模型视为基准模型,通过将定价误差分为三个区间来计算两个模型估计的国债定价误差落入同一区间的概率,最终发现Svensson模型、Vasicek模型和CIR模型与McCulloch三次样条模型估计的国债定价误差同时落入同一区间的概率分别为64%、49%和57%。尽管这一结果表明模型选择确实会影响国债的定价,但同样也反映出我国银行间国债的定价误差中含有市场有效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构建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的交易策略会获得一定的超额回报;第5节,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第3章,基于结构模型的我国交易所公司债定价研究。本章共分为4节:第1节,简要介绍了我国可违约债券市场上主要的债券品种,考虑到交易所公司债的市场化程度较强,交易相对频繁,因此本文主要以交易所公司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第2节,主要介绍了结构模型和简约模型,分析了各个模型的区别和优缺点;第3节,本文选用结构模型估计交易所公司债的理论价格,主要包括Merton模型、Longstaff-Schwartz模型和Leland-Toft模型估计交易所公司债理论价格。实证结果表明随着随机利率和违约边界的引入,结构模型对我国公司债的定价能力有所增强,其中Leland-Toft模型对我国公司债的定价能力在三个模型中最强,因此本文选取该模型作为理论定价的基准模型。总体而言结构模型对高等级债券的定价能力较强,而对低等级债券的定价能力较弱。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国交易所公司债券市场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债券市场,流动性不足所导致。为了验证公司债定价误差的有效性以及模型的选择对公司债定价误差的影响,与国债类似,本文采用Bliss(1997)的方法,以Merton模型视为基准模型,通过将定价误差分为三个区间计算两个模型估计的公司债定价误差落入同一区间的概率,最终发现Longstaff-Schwartz模型和Leland-Toft模型与Merton模型估计的公司债定价误差同时落入同一区间的概率分别为49%和38%。尽管这一结果表明模型选择确实会影响债券定价,但同样也反映出我国公司债的定价误差中含有市场有效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构建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的交易策略会获得一定的超额回报;第4节,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第4章,流动性效应对债券定价影响的研究。本章共分为5节:第1节,介绍了流动性的定义和特征,尽管目前并不存在理论上正确的流动性度量方法,但总体而言流动性包含四个基本特征,即市场宽度、市场深度、及时性和弹性;第2节,主要介绍了几种流动性的度量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加以总结;第3节,采用Elton与Green(1998)的研究方法研究了流动性效应对银行间国债定价的影响,将2008年10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分为三个观测期间:子样本一的观测期间为2008年10月1日至2010年10月1日,子样本二的观测期间为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子样本三的观测期间为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10月1日。实证研究表明在三个子样本期间中流动性对银行间国债定价的影响程度分别为40bp、73bp和60bp。在除去国债基本价值以外能够影响国债定价的所有其他因素中,流动性效应对国债定价的贡献度在三个子样本期间分别为91.91%,95.19%和97.08%。这表明目前在我国债券市场中,影响国债定价的所有因素中,流动性效应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定价决定因素,并且从样本一占比91.91%到样本三占比达97.08%之高,也体现出随着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流动性效应对国债定价的影响越来越大;第4节,从Amihud非流动性度量法、买卖价差和换手率三个角度研究了流动性效应对交易所公司债定价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流动性效应对公司债定价的贡献度在39bp到64bp。其中Amihud非流动性度量法对公司债风险溢价的解释力和显着性在三种流动性度量方法中最强,因此目前Amihud非流动性度量法更适用于度量我国交易所公司债的流动性效应。进一步本文对比了公司债的流动性变量、特征变量、市场变量、信用风险对公司债风险溢价的影响程度,通过分析四类变量对公司债风险溢价影响,发现流动性变量对公司债风险溢价解释力最强,也最显着;第5节,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第5章,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的债券组合交易策略研究。本章共分为4节:第1节,简要的介绍了量化交易的定义和目前我国量化交易的发展现状:第2节,根据第二章对银行间国债定价的实证研究,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构建交易策略,采用Nettekoven (2005)的方法,对银行间国债的定价误差分别根据移动平均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构建交易信号。通过分析2010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的周国债交易信息,最终获得了在此期间内119只交易相对频繁的银行间国债。以这119只国债作为样本构建交易策略,基于移动平均模型构建交易信号,在乘子m分别为0.5、1.0、1.5、2.0和2.5,且投资每一只国债的资金比例限定为2%、3%和4%以及滞后期k为10周、20周、30周和40周的情况下,获得的收益超过买入持有至到期国债组合约6-8bp,超过中债银行间国债指数约7-9bp。其中当滞后期为40周时,所获得的超额收益几乎为0,主要是由于滞后期过长,使得交易信号对价格的变动不敏感: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构建交易信号,在乘子m分别为0.5、1.0、1.5、2.0和2.5,且投资每一只国债的资金比例限定为2%、3%和4%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收益超过买入持有至到期国债组合约3-5bp,超过中债银行间国债指数约3-4bp。其中当乘子m达到2.5时,两种交易策略所获得的超额收益几乎为0,这可能是由于国债价格的波动性较小,乘子m设定的过大,使得交易信号难以发出;第3节,根据第三章对交易所公司债定价的实证研究,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构建交易策略,采用Nettekoven (2005)的方法,对交易所公司债的定价误差分别根据移动平均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构建交易信号。通过分析2007年12月31日到2014年12月31日的周公司债交易信息,最终获得了83家在A股上市的上市公司所发行的115只公司债。以此115只公司债样本构建交易策略,基于移动平均模型构建交易信号,当乘子m分别为1、2、2.5和3,且投资每一只公司债的资金比例限定为2%、3%和4%以及滞后期为20周、30周、40周和50周的情况下所获得的收益超过买入持有至到期公司债组合约40-50bp,超过中证公司债指数约30-40bp;基于时间序列模型构建交易信号,当乘子m分别为1、2、2.5和3,且投资每一只公司债的资金比例限定为2%、3%和4%,所获得的收益超过买入持有至到期公司债组合约35-46bp,超过中证公司债指数约30-45bp。通过比较两种交易策略获得的超额收益发现二者相差不大,且当乘子m为2和2.5时,基于此两种交易策略所获得的超额收益高达40-50bp,而当乘子m为3时,两种交易策略所获得的超额收益都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乘子m设定的过大,使得交易信号难以发出。根据最新债项信用等级将115只公司债分为三组计算在这两种交易策略下获得的超额收益,AAA级公司债组合超过买入持有至到期公司债组合约20-38bp,超过中证公司债指数约18-28bp;AA+级公司债组合超过买入持有至到期公司债组合约38-52bp,超过中证公司债指数约35-50bp;AA、AA-、A级公司债组合超过买入持有至到期公司债组合约50-80bp,超过中证公司债指数50-72bp。所获得的超额收益随着信用等级的下降而显着增加,表明信用风险溢价对交易策略的影响较为显着。总体而言,由于公司债的定价误差波动较大,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的交易策略更容易得到超额收益,相比银行间国债市场,这种交易策略更适用于我国交易所公司债市场:第4节,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第6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木章对本文的结论加以综述,并根据本文的结论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公司债券市场未来的发展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对象的创新,目前国内对量化交易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债券市场的交易策略研究较少,而本文主要针对于我国债券市场的的交易策略进行研究;(2)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在国内首次将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的交易策略应用于我国债券市场,并在前人的基础上选取了刻画能力较强的模型对银行间国债和交易所公司债进行定价,最终选取最适合我国债券市场的定价模型作为理论定价基础构建交易策略;(3)研究角度的创新,木文采用多个模型对债券的理论价格进行估计,改变了以往仅从单个模型进行分析,使得本文的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本文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在进行交易策略研究时并没有考虑到债券的交易成木,若考虑到交易成本,交易策略的有效性将会降低;(2)由于我国银行间国债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交易次数过少导致在没有实际交易时仅能将中债估值数据作为实际交易数据,在样本期间内估值数据过于平滑,定价误差较小,这也是导致交易策略在银行间国债市场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3)本文在讨论定价误差产生的原因将分析重点放在流动性因素上,并没有对其他可能造成定价误差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高蓉[10](2014)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作为利率期货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国债期货也已于2013年9月正式推出。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的爆发,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为美日等主要经济体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增加了全球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有必要深刻把握利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这对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利率期限结构为切入点,在几类经典的宏观经济模型下研究了利率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文章所讨论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预期理论下,讨论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缩减式关系。预期理论是形式上最为简洁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从预期理论出发,本文讨论了期限结构与未来长短期利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利率期限结构即利率的长短期关系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后来发展起来的宏观金融模型虽然在技术上更复杂精致,但所体现出的思想和关注点与预期理论是一致的。本文随后介绍了静态收益率曲线的拟合方法。收益率曲线描述了收益率与对应期限之间的函数关系,任何关于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研究,都要从收益率开始,获取关键期限点的收益,也是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研究基础。本文梳理并比较了静态拟合收益率曲线的主要方法,我们还在回顾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介绍了可以获得的由金融机构提供的债券收益率曲线的计算方法和特点。文章接下来进入对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的探讨,这是利率期限结构研究的核心。我们首先从均衡定价与无套利定价两个角度阐述了资本资产定价原理,由于从均衡角度可以衍生出宏观经济意义,因此本文总结了均衡定价思想下的经典利率模型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并着重分析了仿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思想和发展脉络。然后,我们在动态NS模型和无套利NS模型框架下探讨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影响关系。NS曲线是一种重要的收益率静态拟合曲线,动态NS模型是在静态NS曲线的基础上结合动态因子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如果增加收益率在风险中性世界满足无套利条件这一约束,就形成了无套利NS模型。与动态NS模型和无套利NS模型相比,在均衡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宏观金融模型具有更丰富的经济含义,本文继而在宏观金融模型下讨论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宏观金融模型归纳为宏观因子金融模型和宏观结构金融模型两类,宏观因子金融模型主要围绕仿射因子模型展开,比如通过泰勒规则将宏观因子与仿射因子模型相结合;宏观结构金融模型主要从两个角度在宏观经济意义上拓展了均衡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一种是在基本债券定价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完整的市场约束,形成了新凯恩斯结构的宏观金融模型,另一种是通过对一般市场代表人效用函数所采取的幂效用函数换为递归效用函数而衍生更精致的债券定价模型。本文的主旨在于把握利率期限结构相关模型的特点与发展脉络,以全面深刻地展现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每一个主体章节后段还进行了相关的实证分析。理解不同模型的特点,以及每个模型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对前人研究作出了改进,才可能在实证上选择正确的方法检验已有的理论,这同时也是理论上进行拓展研究的基础。
二、债券定价与即期利率、远期利率关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债券定价与即期利率、远期利率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国债回购市场利弊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框架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研究综述 |
2.1.1 静态模型估计 |
2.1.2 动态模型估计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静态模型估计 |
2.2.2 动态模型估计 |
第三章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3.1 利率期限结构的经济理论 |
3.1.1 市场预期理论 |
3.1.2 流动性偏好理论 |
3.1.3 市场分割理论 |
3.1.4 优先置产理论 |
3.2 利率期限结构静态模型 |
3.2.1 指数样条法 |
3.2.2 Nelson-Siegel模型 |
3.2.3 Svensson扩展模型 |
3.3 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 |
3.3.1 均衡模型 |
3.3.2 无套利模型 |
第四章 两因子Vasicek模型及卡尔曼滤波估计法 |
4.1 利率序列的平稳性 |
4.2 两因子Vasicek模型理论 |
4.3 卡尔曼滤波估计法原理 |
4.4 两因子Vasicek模型的状态空间转化 |
第五章 利率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 |
5.1 待估参数初始值的确定 |
5.1.1 数据选取与检验 |
5.1.2 主成分分析 |
5.1.3 初始值的确定 |
5.2 卡尔曼滤波参数估计 |
5.3 两因子Vasicek模型的债券定价 |
5.3.1 现金流贴现法 |
5.3.2 国债定价模拟 |
5.3.3 定价误差修正 |
第六章 结语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新券溢价现象的存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新券溢价现象简述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简评 |
1.3 理论基础 |
1.4 文章结构及安排 |
1.5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
2、国债及政策债中的新券溢价现象 |
2.1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2.2 新券溢价现象的判定依据 |
2.3 Wilcoxon符号秩检验 |
2.4 新券溢价现象的判定结果 |
3、新券溢价现象成因的理论分析 |
3.1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3.2 可违约定价模型 |
3.2.1 结构化模型 |
3.2.2 DS简约模型 |
3.3 新券溢价现象成因的理论分析 |
3.4 研究假设 |
4、新券溢价现象成因的实证分析 |
4.1 新老券利差与流动性关系模型 |
4.1.1 模型构建 |
4.1.2 流动性指标选取 |
4.2 样本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5、结论及政策性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性建议 |
5.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债券通机制下的绿色债券定价研究 ——以深圳能源“19深能G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绿色债券的内涵和应用 |
第一节 绿色债券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
一、绿色债券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 |
第二节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的现状 |
一、我国绿色债券的市场发行现状 |
二、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境外投资者投资现状 |
第三节 绿色债券在能源行业的应用 |
一、我国能源行业发展现状 |
二、我国能源行业的绿色债券融资问题 |
第二章 定价模型的构建 |
第一节 基础定价理论 |
一、静态现金流折现法原理 |
二、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期权调整利差原理 |
三、基于二叉树模型的期权调整利差法 |
第二节 定价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一、定价方法对比 |
三、定价模型的适用性 |
第三章 深圳能源“19 深能G1”案例介绍 |
第一节 产品定位与创新特点 |
一、产品定位 |
二、创新特点 |
第二节 深圳能源“19 深能G1”概况 |
一、深圳能源公司介绍 |
二、深圳能源融资模式对比 |
三、绿色债券发行信息 |
第三节 深圳能源“19 深能G1”融资动因分析 |
一、企业经营战略分析 |
二、融资需求分析 |
三、国家政策红利分析 |
第四章 深圳能源“19 深能G1”的定价分析 |
第一节 发行定价过程 |
一、基于静态现金流折现法定价 |
二、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期权调整利差定价 |
第二节 定价结果分析 |
一、绿色债券定价对比 |
二、定价误差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一)政府层面 |
(二)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MATLAB代码 |
(4)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因子的动态关联性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技术路线与主要研究内容 |
2 利率期限理论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2.1.1 预期理论 |
2.1.2 市场分割理论 |
2.2 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2.2.1 静态利率期限模型 |
2.2.2 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3.1 静态模型 |
2.3.2 动态模型 |
2.3.3 仿射模型和宏观金融模型 |
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静态利率期限模型 |
3.1 多项式样条函数模型 |
3.1.1 建模原理 |
3.1.2 零息票债券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3.1.3 基于多项式的样条函数利率期限结构 |
3.2 Nelson-Siegel模型 |
3.2.1 Nelson-Siegel基本模型 |
3.2.2 Svensson模型 |
3.2.3 Nelson-Siegel扩展模型 |
3.3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求解 |
3.3.1 分层机制 |
3.3.2 改进自适应交叉概率 |
3.4 实证分析 |
3.4.1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多项式利率期限结构 |
3.4.2 不同分界点方法样本外预测能力 |
3.4.3 相关参数分析 |
3.4.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NS和SV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无套利NS模型 |
4.1 动态Nelson-Siegel模型 |
4.2 无套利NS模型 |
4.3 模型估计方法 |
4.3.1 状态空间模型 |
4.3.2 传统卡尔曼滤波 |
4.3.3 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 |
4.4 实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无套利仿射模型与宏观经济因子影响研究 |
5.1 宏观经济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理论基础 |
5.2 加入宏观因子的无套利仿射模型 |
5.3 不同风险价格的仿射模型 |
5.4 仿射模型的规范形式 |
5.5 基于改进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估计 |
5.6 实证分析 |
5.6.1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预处理 |
5.6.2 基于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估计结果 |
5.6.3 拟合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6 基于FAVAR模型的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因子关联性研究 |
6.1 基于FAVAR模型的利率期限结构 |
6.1.1 基于FAVAR的宏观金融模型 |
6.1.2 FAVAR模型的估计方法 |
6.1.3 模型估计 |
6.2 期限结构因子与宏观因子的动态关联性 |
6.2.1 货币政策预期变量的分解 |
6.2.2 脉冲响应函数 |
6.3 经济放缓时期关联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研究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基于量子场论的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结构性产品定价研究 |
1.2.2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研究 |
1.2.3 量子场论在金融衍生产品定价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和文章架构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文章架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金融资产定价理论 |
2.1.1 债券定价理论 |
2.1.2 期权定价理论 |
2.2 动态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2.2.1 均衡模型 |
2.2.2 无套利模型 |
2.2.3 市场模型 |
2.3 量子金融理论 |
2.3.1 量子场论 |
2.3.2 传播子 |
2.3.3 量子场论下的HJM模型 |
第三章 基于量子场论的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模型构建 |
3.1 量子场论下的LIBOR市场模型 |
3.2 量子场论下的LMM模型和标准LMM模型的理论对比 |
3.3 基于量子场论的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模型 |
3.3.1 期初远期利率期限结构 |
3.3.2 波动率期限结构 |
3.3.3 标准化传播子 |
3.3.4 二维高斯量子场离散化 |
3.3.5 量子场论下的LIBOR利率期限结构 |
3.3.6 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定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实证研究——以平安银行资产管理类产品为例 |
4.1 样本产品的选择和介绍 |
4.2 量子场论下的挂钩利率曲线的确定 |
4.2.1 挂钩利率期初远期利率的估计 |
4.2.2 历史波动率 |
4.2.3 传播子的非线性参数估计 |
4.2.4 利率更新过程 |
4.2.5 量子场论下的挂钩利率曲线估计 |
4.3 量子场论下的LMM模型和标准LMM模型的实证对比 |
4.4 样本产品的现金流分解 |
4.5 样本产品的定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与对策建议 |
5.1 实证结果分析 |
5.1.1 量子场论下的LMM模型和标准LMM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
5.1.2 定价结果分析 |
5.1.3 影响定价结果的因素 |
5.2 对策建议 |
5.2.1 对发行商的建议 |
5.2.2 对投资者的建议 |
5.2.3 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含权债券的估值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含权债券条款梳理 |
2.1 含权债券综述 |
2.2 条款分析 |
2.2.1 赎回条款 |
2.2.2 回售条款 |
2.2.3 延期条款 |
2.2.4 调整票面利率条款 |
2.2.5 可调换权 |
2.2.6 定向转让 |
2.3 定价模型分类 |
2.3.1 含延期条款、赎回条款的含权债 |
2.3.2 含回售权和调整票面利率权的含权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金流模型搭建 |
3.1 均衡票面利率 |
3.2 模型1(延期条款、赎回条款) |
3.2.1 现金流估计过程 |
3.2.2 估值公式 |
3.2.3 模型1 算例 |
3.3 模型2(回售权+调整票面利率权) |
3.3.1 现金流估计过程 |
3.3.2 估值公式 |
3.3.3 模型2 算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率模型搭建 |
4.1 利率模型综述 |
4.1.1 均衡利率模型 |
4.1.2 无套利利率模型 |
4.1.3 利率模型选取 |
4.2 Hull-White利率模型解析形式 |
4.3 瞬时远期利率的估计 |
4.3.1 采用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原因 |
4.3.2 Nelson-Siegel模型 |
4.4 均值回复系数和波动系数的估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
5.1 利率走势模拟 |
5.2 估值模型测试 |
5.2.1 模型1 实证 |
5.2.2 模型2 实证 |
5.3 敏感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6.1.1 主要工作 |
6.1.2 创新点 |
6.2 不足之处及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致谢 |
(7)利率挂钩产品定价研究——以区间累积型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利率挂钩产品定价的一般模式 |
(一)利率期限结构的确定 |
(二)产品现金流的分解与确定 |
(三)产品的定价 |
(四)产品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
四、利率挂钩产品定价案例 |
(一)利率期限结构的计算 |
(二)样本产品现金流的分解与确定 |
(三)定价结果分析 |
(四)产品价格的敏感性分析 |
五、结论 |
(8)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构造与债券重评级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债券市场历史发展 |
1.1.2 国内债券市场现状 |
1.1.3 国内外债券评级分布对比 |
1.2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重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评级机构信用债券评级方法 |
2.2 信用风险定价模型 |
2.2.1 传统方法 |
2.2.2 结构模型 |
2.2.3 简化模型 |
2.2.4 混合模型 |
2.3 收益率曲线拟合 |
3 债券违约概率的理论模型 |
3.1 零息债券定价模型设立 |
3.2 离散情况下附息债券违约概率推导 |
3.2.1 违约概率固定 |
3.2.2 违约概率变化 |
3.3 本章小结 |
4 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构造 |
4.1 利率互换曲线与债券收益率曲线发展 |
4.2 利率互换曲线构造 |
4.2.1 基于Shibor3M的利率互换曲线构造 |
4.2.2 基于FR007的利率互换曲线构造 |
4.2.3 基于Shibor3M与FR007数据曲线的结果对比 |
4.2.4 利率互换曲线存在的几个问题 |
4.3 债券收益率曲线拟合 |
4.3.1 国债即期收益率曲线构造 |
4.3.2 国债到期收益率曲线构造 |
4.3.3 国债即期收益率曲线与到期收益率曲线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利用信用定价模型实现债券重评级 |
5.1 国内信用债评级可信度分析 |
5.1.1 信用债收益率曲线拟合 |
5.1.2 不同评级债券到期收益率对比 |
5.2 债券重评级的实证分析 |
5.2.1 无风险收益率曲线的选取 |
5.2.2 债券重评级的结果及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全文总结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债券定价、流动性效应以及基于定价误差的债券组合交易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2.1 利率期限结构形成的研究 |
1.2.2 静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研究 |
1.2.3 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研究 |
1.2.4 可违约债券定价模型研究 |
1.2.5 流动性效应对债券定价影响研究 |
1.2.6 量化交易策略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 |
2 基于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我国银行间国债定价研究 |
2.1 中国国债市场 |
2.2 传统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2.3 现代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2.3.1 静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2.3.2 动态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2.4 实证分析 |
2.4.1 数据选取与数据特征 |
2.4.2 银行间国债定价实证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结构模型的我国交易所公司债定价研究 |
3.1 中国可违约债券市场 |
3.2 可违约类债券定价模型 |
3.2.1 结构模型 |
3.2.2 简约模型 |
3.3 实证分析 |
3.3.1 数据选取与数据特征 |
3.3.2 交易所公司债定价实证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4 流动性效应对债券定价影响的研究 |
4.1 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定义和特征 |
4.1.1 市场宽度(Width) |
4.1.2 市场深度(Depth) |
4.1.3 及时性(Immediacy) |
4.1.4 弹性(Resiliency) |
4.2 债券市场流动性度量方法 |
4.2.1 价格法 |
4.2.2 交易量法 |
4.2.3 量价结合法 |
4.2.4 时间法 |
4.2.5 流动性度量方法的总结和比较 |
4.3 流动性效应对银行间国债定价影响 |
4.3.1 数据选取与数据特征 |
4.3.2 流动性效应对银行间国债定价影响实证研究 |
4.4 流动性效应对交易所公司债定价影响 |
4.4.1 数据选取与数据特征 |
4.4.2 流动性效应对交易所公司债定价影响实证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的债券组合交易策略研究 |
5.1 量化交易策略 |
5.2 银行间国债债券组合交易策略研究 |
5.3 交易所公司债债券组合交易策略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银行间国债市场定价模型的结论 |
6.1.2 流动性效应对银行间国债定价影响结论 |
6.1.3 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的银行间国债债券组合交易策略结论 |
6.1.4 交易所公司债定价模型的结论 |
6.1.5 流动性效应对交易所公司债定价影响结论 |
6.1.6 基于定价误差均值回归原理的交易所公司债债券组合交易策略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对债券市场微观结构的建议 |
6.2.2 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 |
6.2.3 债券市场参与者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背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第三节 本文创新及全文框架 |
1.3.1 本文创新 |
1.3.2 全文框架 |
第二章 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从缩减模型谈起 |
第一节 收益率曲线形成理论 |
2.1.1 收益率曲线相关概念 |
2.1.2 预期理论 |
2.1.3 流动性偏好理论 |
2.1.4 市场分割理论 |
2.1.5 偏好习惯理论 |
第二节 利率期限结构、未来利率与远期利率 |
2.2.1 预期理论的检验 |
2.2.2 利率期限结构与未来利率 |
第三节 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 |
2.3.1 利率期限结构和通货膨胀 |
2.3.2 利率期限结构与经济增长 |
2.3.3 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四节 实证研究 |
2.4.1 预期理论滚动检验--从短期收益率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收益率曲线拟合 |
第一节 收益率曲线拟合方法 |
3.1.1 零息利率剥离法 |
3.1.2 样条收益率曲线 |
3.1.3 NS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
3.1.4 Hermite插值法 |
第二节 债券市场发展及现状 |
3.2.1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央行提供的收益率曲线 |
3.2.2 我国金融发展与债券市场发展 |
3.2.3 我国金融市场上的收益率曲线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利率期限结构动态模型 |
第一节 资本资产定价原理与债券定价 |
4.1.1 连续框架之下收益率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
4.1.2 一般均衡资产定价 |
4.1.3 或有要求权定价分析 |
4.1.4 风险中性定价数学框架 |
4.1.5 债券定价 |
第二节 经典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4.2.1 单因子利率均衡模型与债券定价 |
4.2.2 从单因子到多因子 |
第三节 仿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4.3.1 基本相关概念 |
4.3.2 风险中性测度下的仿射期限结构模型 |
4.3.3 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典型分类 |
4.3.4 风险溢价的不同仿射结构 |
第四节 实证研究 |
4.4.1 对shibor7天拆借利率进行单变量模型建模 |
4.4.2 对上交所国债收益率进行多变量仿射模型建模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宏观动态Nelson-siegle期限结构模型 |
第一节 动态NS模型 |
5.1.1 静态Nelson-Siegle模型 |
5.1.2 动态Nelson-Siegle模型 |
5.1.3 动态GNS模型 |
5.1.4 动态NS模型与宏观经济 |
第二节 无套利NELSON-SIEGLE模型 |
5.2.1 AFNS模型 |
5.2.2 AFGNS模型 |
5.2.3 ANFS模型与宏观经济 |
第三节 选择几个因子? |
第四节 实证研究 |
5.4.1 对上交所国债收益率进行动态DNS三因子模型建模 |
5.4.2 对上交所国债收益率和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宏观动态DNS模型建模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宏观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第一节 宏观因子金融模型 |
6.1.1 泰勒规则与仿射期限结构模型 |
6.1.2 仿射期限结构之下风险的一般市场价格 |
第二节 新凯恩斯宏观金融模型 |
6.2.1 利率两因子仿射模型与新凯恩斯宏观经济 |
6.2.2 不含利率潜因子的新凯恩斯宏观金融模型 |
第三节 基于递归消费偏好的宏观金融模型 |
6.3.1 基于递归偏好的收益率曲线 |
6.3.2 DSGE框架之下的债券定价 |
第三节 实证研究 |
6.3.1 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 |
6.3.2 在仿射结构框架之下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之间的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模型估计 |
第一节 似然函数方法 |
A.1.1 精确极大似然 |
A.1.2 拟极大似然 |
A.1.3 模拟极大似然 |
第二节 矩匹配方法 |
A.2.1 广义矩 |
A.2.2 模拟矩 |
A.2.3 有效矩 |
第三节 基于特征函数方法 |
A.3.1 基于特征函数的似然方法 |
A.3.2 轭米特展开 |
A.3.3 特征函数的广义矩方法 |
第四节 贝叶斯方法 |
A.4.1 卡尔曼滤波 |
A.4.2 扩展卡尔曼滤波 |
A.4.3 无偏卡尔曼滤波 |
A.4.4 粒子滤波 |
A.4.5 MCMC方法 |
第五节 初值设定 |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四、债券定价与即期利率、远期利率关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国债回购市场利弊期限结构的实证分析[D]. 袁凡淑. 山东大学, 2020(10)
- [2]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新券溢价现象的存在性研究[D]. 杨溢.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债券通机制下的绿色债券定价研究 ——以深圳能源“19深能G1”为例[D]. 周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因子的动态关联性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实证分析[D]. 张奇松.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5]基于量子场论的利率挂钩型结构性产品的定价研究[D]. 黄珍燕. 福州大学, 2018(03)
- [6]含权债券的估值定价研究[D]. 陈志豪.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利率挂钩产品定价研究——以区间累积型产品为例[J]. 吕彦昭,伍晓静,原艺. 财会通讯, 2017(14)
- [8]无风险收益率曲线构造与债券重评级方法研究[D]. 祝培标. 武汉大学, 2017(06)
- [9]债券定价、流动性效应以及基于定价误差的债券组合交易策略研究[D]. 常佳歆. 东北财经大学, 2015(08)
- [10]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D]. 高蓉. 南开大学, 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