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徐州矿务集团机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祁起世[1](2021)在《大同煤矿集团ERP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信息通讯技术迅速发展,在技术改革的大潮流下,企业管理及经营理念和模式必须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产的支柱的煤炭企业,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落后,信息化水平较低,且煤矿企业管理复杂,各种设备种类繁多,造价昂贵,在不科学的生产管理环境下,难以达到最高生产效率,会严重的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效率,所以,为了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大同煤矿集团的信息化、高效化以及科学化的企业经营管理,搭建一个能够实现对订单、采购、生产、售后服务等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实时管控的信息管理平台非常的重要。本文旨在建立一个高效智能的设备管理信息平台系统,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先进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各种设备管理理论的优缺点,总结出目前我国煤炭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分析了解决途径及方法,根据大同煤矿集团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较为先进的软件设计理念,搭建了一个符合煤炭企业机电设备管理特点的ERP信息化系统。根据大同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在对其设备管理的实际业务需求及当前系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后,从软件体系角度出发,设计开发了基于ERP逻辑基础的全新型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煤矿机电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优化了对企业的生产、物流以及各方面管理,进而实现企业的资产流、物资流以及信息流的全方位统一。本文从系统需求出发,根据需求分析进行了系统设计,详细的阐述了系统各功能实现的具体过程,并对系统进行的全方位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且界面简洁易操作,功能齐全,运行速度快,安全系数高。大同煤矿集团ERP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改善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优化了企业的成本控制,使得企业能够更好的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的需求,提高了响应速度,证明搭建快速动态的企业信息化设备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该论文有图22幅,表13个,参考文献53篇
孙恺毓[2](2020)在《基于BIM的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信息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在项目全寿命周期中,运维阶段是持续时间最长、花费资金最多的阶段,星级酒店人流量大、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使得星级酒店运维阶段的管理尤为重要。而传统管理方式“重建设、轻运维”,信息传递常出现断层,运维阶段信息缺失情况严重,导致运维管理难度大。随着旅游业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星级酒店运维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尝试将BIM技术引入星级酒店运维管理中,推进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智能化信息管理的应用。本文重点围绕解决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需求不明,运维阶段信息管理缺失,信息管理效率低下这一关键问题,展开相关研究,全文共分四部分。首先,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星级酒店运维阶段利益相关者评价模型,识别并评价星级酒店核心利益相关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调查研究核心利益相关者需求,并通过文献综述法展开对星级酒店工程运维管理内容的研究。其次,在利益相关者运维管理需求识别及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管理手册以及实际案例的文本挖掘,分析得到运维阶段所需信息以及信息社会网络属性和语义表达。并综合考虑当前研究热点和利益相关者关注度,对所需信息进行重要性评价,识别关键信息,从而确定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信息需求内容及精度。然后,在运维管理内容及信息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星级酒店项目特点以及信息流动规律,研究将BIM技术应用于酒店运维管理信息集成中,提出智能化信息管理新思路,并从组织、流程、制度以及体系等角度探讨并完善运维阶段智能化信息管理模式,以利于提升星级酒店运维阶段智能化信息管理水平。最后,本文以徐州市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本文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搭建星级酒店全寿命周期信息管理组织模型及管理手册,以运维阶段管理需求为导向,指导建设阶段管理工作,充分利用BIM技术可视化及虚拟漫游等功能,提前发现运维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减少后期返工,提高了项目管理效率,并为以后星级酒店工程信息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有图63幅,表27个,参考文献122篇。
张宇[3](2020)在《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建筑规模持续扩大,城市化建设成果显着,以大型酒店、购物广场等为代表的兼具服务性和休闲性功能的商业建筑不断增多。建筑工程运维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复杂建筑及设施设备需要更科学的运维管理方式。针对目前大型复杂建筑运维管理所面临的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的挑战,本文以兼具餐饮、住宿、商务、会展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酒店为切入点,从运维管理方的角度出发,借助BIM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应用价值,在运维管理、酒店管理等相关理论基础上,研究如何建立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以期提升酒店运维管理水平,并为其它大型复杂建筑的运维管理提供解决思路。首先,本文通过对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明晰了研究对象的内容范畴,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具体介绍BIM与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其各自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探究了运用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进行酒店运维管理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大型酒店建筑特征及其运维管理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大型酒店建筑具有建筑体量大、空间构造复杂、人流量大、运维管理品质要求高、易发生安全事故等特征,并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目前酒店运维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利用文献研究和质化研究的方法分别对酒店运维管理的功能需求和信息需求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后文提出并构建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奠定基础。再次,本文借助信息流理论,研究运维信息流转的关键环节,并提出了通过在酒店运维管理中合理利用BIM与物联网技术,提高信息流转效率,进而提升运维管理水平的逻辑框架。以信息流模型为基础、借鉴物联网DCM通用架构、合理嵌入BIM技术的方式,提出了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的整体框架,然后分别对信息获取层、网络传输层、信息存储与应用层、信息复用层各层所涉及的技术和应用流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将前文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A项目,结合此项目的实际情况,对构建运维管理系统架构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际操作。主要包括:构建了A项目的BIM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信息完善和轻量化处理;针对A项目酒店公共区运部位进行了物联网终端设备的部署及ZigBee无线网络设计;利用BIM模型数据构建了初始运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静态信息与物联网实时采集的动态信息相关联的研究;对该项目酒店运维管理平台进行了部分界面与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该论文共有图55幅,表11个,参考文献148篇。
扈松霞[4](2019)在《S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内部市场化起源于西方90年代的“企业再造”工程,这种管理理念进入国内后,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学者们也开展了不少研究。企业内部市场化将市场机制和市场理念引入企业管理,将企业内部的单位、部门或者个人作为内部市场的经营主体,模拟市场运作方式,通过内部价格结算,将企业内部原来的业务关系和行政协调关系转化为以利益相关和经济往来为主、行政协调为辅的服务关系,使内部单位和部门拥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权和经营决定权,以期达到将外部市场压力传导到企业内部,让全体员工共担市场风险,共享企业收益,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进而帮助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煤炭行业目前正在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政策,绿色可再生和新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越来越严格的环保要求,使煤炭企业迫切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走绿色发展之路。同时,煤炭企业历史上形成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导致煤炭企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浪费和损失较多,运营管理水平低下,激励奖惩措施不科学,员工工作效率不高,企业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因此,煤炭企业要进行转型发展和提升管理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思维和手段,大胆创新,引入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思维和手段,可以有效促进煤炭企业转型,提高管理效率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因此,本文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外学者和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研究基础上,介绍了内部市场化的理论内涵,并在分析S公司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施内部市场化的背景和实施内部市场化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S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构建和实施过程,及其取得的成效。最后,本文总结了S公司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的研究结论,提出内部市场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设计、并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相融合,企业内部市场化对于推动企业战略转型、转变员工观念、提升企业效益的重要意义。本文还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为煤炭企业推进内部市场化管理、转型发展和提高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5](2015)在《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文中研究表明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6](2014)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文中研究指明使用说明本表的学科门类与《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的学科门类基本一致,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类、经济学类等92个专业类。
杨军[7](2013)在《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煤矿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而如何提前发现并判别潜在的安全风险是煤矿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安全风险的评价问题,即判断煤矿目前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主要用于定期判断煤矿目前的安全风险状况。二是解决安全风险的预警问题,即如何通过一定的预警指标与预警区间进行日常性的安全风险判断与提示。首先,论文在对相关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用于煤矿的安全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以及安全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基础。论文对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与预警方法进了全面的总结,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点与确定,并总结了对煤炭企业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的适用性。对方法的总结力求全面与详细,为后文方法的选择提供帮助。另外,对风险评价与预警的理论也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归纳出能够用于煤矿风险评价与预警的共性理论。然后,根据煤矿安全风险产生的特殊性,分析了选用安全风险评价、预警理论与方法所遵循的选择,并依据扎根理论,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与预警系统的建立步骤。第二,对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进行设计与确定。在分析煤矿生产的复杂性、动态变化性、随机性、灾害事故的关联性等风险特点的基础上,从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易评价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独立性等六个方面提出了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并在典型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进行访谈和调研,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基于“人、机、物、环、法”的理论框架,建立了人力资源配置、规章制度及执行、作业环境、地测及防治水、一通三防、防止煤与瓦斯突出、采掘系统、机运系统、煤矿固有风险等九大类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进行了细化为105个具体指标。另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主要对整个安全风险评价体系中权重进行计算,并归纳确定安全风险评价标准。依据调研问卷,使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进行各个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并在权重确定的基础上,建立了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第三,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机制。为了达到管理层日常安全管理的目的,论文依据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与调研结果,使用扎根理论对安全评价指标进行遴选,确定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依据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确定安全预警单一指标预警区间与综合预警判别函数。首先从人力资源方面、安全投入效率与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效率等三个方面建立衡量安全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其次依据安全风险预警指标建立针对单一指标的预警区间,确定正常、轻警、中警与重警四个预警区间的临界值;再次使用FISHER判别模型构建安全风险综合预警判断函数,依据函数与煤矿现实指标状况判断煤矿目前所处的安全风险警度;最后依托煤矿安全风险预警体系,建立了煤矿安全风险预警判别与应对机制。第四,归纳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具体方法,并构建用于安全风险预警的配套机制与管理系统。主要归纳了适用于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具体方法,是以预警指标与预警区间作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与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相配套的实施机制,包括在人力资源方面、安全投入方面与安全制度构建等方面的实施机制。同时,还构建了用于实施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五,选择袁店煤矿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对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测试。主要将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用到典型煤矿应用,分析其适用性。具体根据该煤矿2011年的数据计算得到安全风险预警指标的具体数值,对应单一指标的预警区间,分别判断该矿在人力资源、安全投入与安全制度三个方面所处的警度。然后,对综合风险的测试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使用FISHER判别模型,将具体预警指标代入,具体得到目前安全风险的总体警度。该方法能够比较直观地判断安全风险的警度状态。但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FISHER判别模型需要进行定期更新,使得模型能够非常接近于现状。另一方面,使用粗糙集进行经验衡量,具体依据对单项指标警度的判断,联合判断总体安全风险的警度。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预警效果。
张加春[8](2012)在《徐州矿务集团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建设探讨及设计》文中认为根据煤矿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矿务集团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其具体实现的关键性工作,最后给出矿务集团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建设的概要设计。
郑波[9](2012)在《基于GIS的采煤塌陷地调查及动态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在日常的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土地管理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满足日常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很多地方都开始建设地籍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然而在土地资源日趋减少的形势下,如何能发掘土地利用潜力空间,已列入每个国土资源管理者的议事日程。采煤塌陷地作为土地种类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由于其利用难度较大,在以往的土地开发过程中并未发挥巨大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媒塌地综合治理手段的不断提升,对其盘活再利用呈上升趋势。因此虽然采煤塌陷地作为本次研究工作的重点,但由于利用和管理它的特殊性,因此本次研究还涉及地质学、测量学、信息数据处理技术及GIS管理软件都诸多领域,这其中既有较为成熟的学科,又有诸多新兴技术。由于没有成熟的采煤塌陷地管理模型可供参考,因此本文研究的前提是充分分析了目前已有的地籍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提出建设符合当地条件的采煤塌陷地动态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通过叙述现有地籍管理技术无法适应采煤塌陷地的特殊属性。分析了煤塌陷地动态管理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并以江苏省徐州市采煤塌陷地动态管理系统为例分析了目前该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在构建系统的同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采煤塌陷地调查方案,为实现采煤塌陷地数据的实时更新提供保障。在基础定义、数据调查和系统关键点讨论之后,便开始此次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系统设计与应用的研究。主要对徐州市的采煤塌陷地动态管理信息系统结构、功能及数据库做了介绍。针对系统的每个模块,包括系统的维护、数据检查、入库、数据后期编辑处理、成果输出做了介绍。本次研究利用主流的GIS管理平台—ArcGIS搭建数据管理系统,利用Oracle作为数据存储媒介,同ArcSDE实现对数据的访问、获取。系统采用C/S与B/S混搭模式,有效的避免了各自的不足。利用C++语言,开发出第三方客户端,实现了管理的系统的便捷、高效、可操作性。通过身份验证和数据源管理方式,实现数据保密要求,满足内外网发布需求。最后总结了系统开发尚未完善的部分,提出开发过程中的困难之处,为继续研究做下一步准备。
李贤功[10](2010)在《中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致因复杂性机理及其管控研究》文中指出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其中关于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致因机理也具有复杂性。本文针对煤矿系统事故的致因因素的属性、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系统的结构及演化,通过研究煤矿系统内重大瓦斯事故致因因素以及煤矿子系统之间的脆性关联性、反馈动态性、非线性的因果关系来寻找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管理控制途径。本文在对我国煤矿事故尤其是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特征及主要原因。通过对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过程及后果的分析,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认为,煤矿这一社会技术系统的要素众多、功能复杂,多输入多输出等特征带来了事故致因的复杂性。在分析煤矿这一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基础之上,运用系统层次全息模型分析方法建立煤矿系统等级全息模型来描述煤矿系统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之后的分析和建模确定研究对象和基础。本文将煤矿系统看作一个典型的脆性复杂系统。在运用数学语言对煤矿系统脆性定义的基础上,明确了系统的脆性源和脆性接受者,指出煤矿系统脆性的结构,系统脆性被激发导致系统崩溃的过程。借助脆性风险熵作为衡量系统脆性大小的标准,本文实证测算了煤矿系统人员、机器设备、环境和管理四个子系统的脆性关联度和脆性熵,分析了子系统的同一熵、波动熵、对立熵在事故脆性致因中的影响作用。动态反馈及延迟是煤矿事故系统致因复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运用基于反馈动态复杂性的系统分析方法,借助系统动力学工具Vensim构建了包括煤矿生产、人力资源、安全子系统在内的煤矿耦合系统仿真模型,实证分析了包括人员、煤炭产量、机器设备、环境、组织文化因素在内的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发生的机理。通过对仿真模型在不同情境条件下的模拟以及致因因素的敏感性分析,研究了煤矿重大瓦斯事故致因过程中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从中得到了控制煤矿系统重大瓦斯事故的途径和管理措施。根据上述对煤矿这一复杂系统分析仿真的结果,从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和系统反馈动态复杂性的管理视角指出通过控制和管理我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方法与措施,具体包括控制和消除系统要素之间的脆性关联,加强技术和管理防御以降低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的脆性风险,通过保持高度的一贯的安全管理承诺,提高个人的安全承诺来减少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通过采用隐患闭环准时管理来加强对隐患的治理等。该论文共有图77幅,表12个,参考文献155篇。
二、徐州矿务集团机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徐州矿务集团机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大同煤矿集团ERP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ERP的相关理论 |
2.2 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关理论 |
2.3 设备综合管理 |
2.4 设备点检制 |
2.5 系统架构关键技术 |
2.6 软件开发技术 |
2.7 本章小结 |
3 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系统应用背景 |
3.2 系统逻辑架构 |
3.3 系统需求与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ERP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设计总体目标 |
4.2 系统设计原则与设计思想 |
4.3 技术实现架构及系统开发需求 |
4.4 系统总体流程以及主功能模块初设 |
4.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原则 |
5.2 测试计划与目标 |
5.3 系统的运行环境 |
5.4 性能测试 |
5.5 系统测试 |
5.6 系统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科研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BIM的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信息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5 理论基础 |
1.6 基于BIM的运维管理文献综述 |
1.7 研究方案 |
2 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管理需求研究 |
2.1 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利益相关者模型构建 |
2.2 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核心利益相关者关注点分析 |
2.3 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管理内容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信息需求研究 |
3.1 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信息识别 |
3.2 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信息评价 |
3.3 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信息需求清单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4 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智能化信息管理模式研究 |
4.1 星级酒店工程信息管理现状分析 |
4.2 基于BIM的星级酒店工程信息集成分析 |
4.3 基于BIM的星级酒店项目信息管理应用研究 |
4.4 基于BIM的星级酒店工程信息管理体系建设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2 组织及制度建设 |
5.3 前期准备 |
5.4 信息管理标准化 |
5.5 管理工作 |
5.6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 |
(3)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方案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2.1 大型酒店相关内容 |
2.2 运维管理相关理论 |
2.3 BIM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2.4 物联网及其在酒店运维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
2.5 本章小结 |
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问题与需求分析 |
3.1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特点和要求 |
3.2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现存的问题 |
3.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的内容及功能需求 |
3.4 基于扎根理论的运维管理信息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信息流视角下运维管理的关键环节分析 |
4.2 相关技术与标准研究 |
4.3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构建思路与目标 |
4.4 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系统整体架构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IM与物联网的运维管理系统构建 |
5.1 信息获取层 |
5.2 网络传输层 |
5.3 信息存储与应用层 |
5.4 信息复用层 |
5.5 本章小结 |
6 实证研究 |
6.1 项目概况 |
6.2 BIM模型构建和处理 |
6.3 物联网设备部署及组网 |
6.4 运维数据库的构建 |
6.5 平台功能开发与应用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S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2 内部市场化相关理论 |
2.1 价值链理论 |
2.2 企业内部市场化理论 |
2.2.1 企业内部市场化概念 |
2.2.2 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 |
3 S公司管理现状及实施内部市场化管理必要性分析 |
3.1 S公司基本情况 |
3.2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实施内部市场化的必要性分析 |
3.3.1 提升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需要 |
3.3.2 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的需要 |
3.3.3 增加企业效益的需要 |
3.3.4 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的需要 |
4 S公司内部市场化管控模式构建 |
4.1 总体管控模式的构思 |
4.2 确立内部市场交易主体和划分内部市场 |
4.2.1 确立市场主体 |
4.2.2 划分内部市场 |
4.2.3 一级市场运行 |
4.2.4 二级市场运行 |
4.2.5 三级市场运作 |
4.2.6 四级市场运作 |
4.2.7 五级市场运作 |
4.3 确立内部市场交易客体 |
4.4 内部市场体系的构建 |
4.5 内部市场交易价格体系 |
4.5.1 价格制定的要求 |
4.5.2 价格测算一般方法 |
4.5.3 价格体系的构成 |
4.6 内部市场核算结算体系 |
4.6.1 核算体系的构建 |
4.6.2 内部市场核算层级划分 |
4.6.3 核算范围、对象及方式 |
4.7 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模型 |
5 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实践及取得的效果 |
5.1 内部市场化管理体系推行 |
5.1.1 制订和宣传内部市场化管理推行方案 |
5.1.2 建立内部市场化管理组织机构 |
5.1.3 制定内部市场化管理制度 |
5.1.4 选取试点单位再逐步推广 |
5.1.5 制定推行计划并进行考核 |
5.1.6 测定结算价格 |
5.1.7 核定交易量和考核结算 |
5.1.8 签订内部交易合同 |
5.1.9 执行信息化建设 |
5.2 取得的初步成果 |
5.2.1 建立了S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体系 |
5.2.2 成本管控效果明显 |
5.2.3 大专业化做精做优 |
5.2.4 树立了“降成本就是增工资”理念 |
5.2.5 推行内部市场化管理对提升工效和经济效益的效果显着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中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
6.3 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专业索引使用说明 |
哲学经济学 |
法学 |
教育学 |
文学 |
历史学 |
理学 |
工学 |
农学 |
医学 |
管理学 |
艺术学 |
(7)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4 论文研究框架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的理论基础 |
2.1 安全风险评价原理与方法 |
2.2 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 |
2.3 拟采用的风险评价与预警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3.1 指标及指标体系 |
3.2 设计原则 |
3.3 设计流程 |
3.4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因素分析 |
3.5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
3.6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指标权重与评价标准确定 |
4.1 研究方法 |
4.2 风险指标间关联分析 |
4.3 风险指标的一致性预处理 |
4.4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5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体系应用:以袁店煤矿为例 |
4.6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机制研究 |
5.1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体系的构成内容 |
5.2 安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指标的选择 |
5.3 安全风险预警单一指标预警区间的确定 |
5.4 安全风险预警综合指标预警区间的确定 |
5.5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 |
5.6 本章小结 |
6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具体方法 |
6.1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方法选择与确定的原则 |
6.2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的具体选择 |
6.3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的程序与机制 |
6.4 煤矿安全风险预警系统的构成 |
6.5 本章小结 |
7 安全风险预警保障机制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 |
7.1 安全风险预警保障机制的建立 |
7.2 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 |
7.3 本章小结 |
8 煤矿安全生产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袁店煤矿的应用 |
8.1 应用目的与应用内容 |
8.2 预警指标测试流程 |
8.3 测试企业选择 |
8.4 单一指标测试结果 |
8.5 综合风险测试结果 |
8.6 袁店煤矿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 |
8.7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论文的贡献 |
9.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徐州矿务集团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建设探讨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务集团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建设的目标 |
2 矿务集团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建设重点工作 |
3 煤矿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设计 |
3.1 煤矿管控一体化综合系统的架构 |
3.2 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
(9)基于GIS的采煤塌陷地调查及动态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依托 GIS 技术开发的管理系统发展概况 |
1.2.2 城乡地籍一体化信息系统发展概况 |
1.3 建设采煤塌陷地动态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意义、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意义与价值 |
1.4.4 采用的主要理论、技术路线与方案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采煤塌陷地调查 |
2.1 基本概念 |
2.1.1 采煤塌陷区 |
2.1.2 全球定位系统(GPS) |
2.1.3 GPS 用于测量 |
2.1.4 遥感影像(P&RS) |
2.2 采煤塌陷地数据调查 |
2.2.1 徐州概况 |
2.2.2 徐州市采煤塌陷地概况 |
2.2.3 开展采煤塌陷地专项调查的目的、主要目标及主要任务 |
2.2.4 调查区现有资料情况及分析利用 |
2.2.5 采煤塌陷地专项调查的主要技术要点 |
2.2.6 主要工作流程 |
2.2.7 采煤塌陷地调查 |
2.2.8 外业调查测绘内容和方法 |
2.2.9 内业数据编辑 |
2.2.10 汇总统计 |
2.2.11 成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采煤塌陷地动态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建设的必要性 |
3.2 用户需求分析 |
3.2.1 政府需求 |
3.2.2 企业需求 |
3.2.3 公众需求 |
3.3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关键问题设计实现 |
4.1 坐标系和土地利用分类 |
4.1.1 坐标系的选定问题 |
4.1.2 土地利用分类 |
4.2 数据定义及组织结构管理 |
4.2.1 塌陷地要素定义 |
4.2.2 数据组织单元 |
4.2.3 空间数据拓扑规则描述 |
4.2.4 面积合算 |
4.2.5 数据接边及历史数据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系统平台选定 |
5.1.3 、系统结构设计 |
5.1.4 系统功能设计 |
5.2 数据库建设 |
5.2.1 采煤塌陷地专项调查数据库建设任务 |
5.2.2 土地专项数据库的主要内容 |
5.2.3 专项调查数据库的结构与设计 |
5.2.4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
5.2.5 数据库建设主要步骤 |
5.3 用户界面 |
5.3.1 系统登录 |
5.3.2 主界面 |
5.3.3 视图缩放、漫游等基本功能的实现 |
5.3.4 图层管理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方法 |
6.2 测试环境 |
6.3 测试项目及结论 |
6.3.1 系统功能 |
6.3.2 系统性能测试 |
6.4 测试分析 |
6.4.1 软件能力 |
6.4.2 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7.1 系统总结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中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致因复杂性机理及其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事故致因理论文献述评 |
1.3 研究主要内容、目标及路径 |
2 事故致因复杂性理论基础 |
2.1 传统系统科学理论 |
2.2 复杂性与复杂系统理论 |
2.3 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
2.4 突变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中国煤矿事故分析及瓦斯爆炸事故机理 |
3.1 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历史及现状 |
3.2 中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特征及原因 |
3.3 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社会技术系统模型及事故致因复杂性 |
4.1 煤矿社会技术系统的复杂性 |
4.2 煤矿系统等级全息模型 |
4.3 事故的致因方式 |
4.4 煤矿事故的致因复杂性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复杂脆性致因 |
5.1 复杂系统脆性定义、特点及风险熵 |
5.2 脆性联系、脆性结构与脆性过程 |
5.3 基于故障树的重大瓦斯事故系统脆性分析 |
5.4 煤矿内部子系统脆性关联实证分析 |
5.5 降低煤矿系统脆性风险的方法 |
5.6 本章小结 |
6 煤矿重大瓦斯事故反馈动态复杂性 |
6.1 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简介 |
6.2 煤矿系统动态反馈与延迟 |
6.3 煤矿重大瓦斯事故系统动力学模型 |
6.4 煤矿重大瓦斯事故仿真实证研究 |
6.5 煤矿系统安全管理与控制 |
6.6 反馈动态复杂性视角下的煤矿安全管理 |
6.7 本章小结 |
7 煤矿生产重大瓦斯事故的控制与管理 |
7.1 基于脆性理论的煤矿安全管控途径 |
7.2 基于反馈动态复杂性的煤矿事故管控途径 |
7.3 夹河煤矿基于复杂性致因的管控方法建议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及研究展望 |
8.1 论文研究结论 |
8.2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徐州矿务集团机电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同煤矿集团ERP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祁起世.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基于BIM的星级酒店工程运维阶段信息管理研究[D]. 孙恺毓.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BIM与物联网的大型酒店运维管理研究[D]. 张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S公司内部市场化管理研究[D]. 扈松霞.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5]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5(Z1)
- [6]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报考索引[J]. 本刊志愿指导中心. 招生考试通讯(高考版), 2014(Z1)
- [7]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 杨军.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7)
- [8]徐州矿务集团信息化管控统一平台建设探讨及设计[J]. 张加春. 煤炭经济研究, 2012(05)
- [9]基于GIS的采煤塌陷地调查及动态管理系统设计和实现[D]. 郑波.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1)
- [10]中国煤矿重大瓦斯事故致因复杂性机理及其管控研究[D]. 李贤功. 中国矿业大学,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