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学校与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许艳[1](2021)在《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社会文明的不断推进与发展,相应的人们的法制意识、人权意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在教育领域则表现为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通过颁布和实施在教育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的法制化进程。近些年来新闻媒体以及公众的目光对教育惩戒问题的关注度也显着提高,虽然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现象较过去而言有了很大的减少,但关于学生的遭到过度的惩罚的报道也时常会出现在公众的眼前,把学校和教师推上了风口浪尖。基于这种情况,各级行政部门并没有坐以待毙制定并实施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学校和教师进行对学生进行体罚。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应试教育依然主导着课堂,教师为了达到提升学生成绩的单一目标,往往用一种更隐蔽的冷暴力行为来代替外显的体罚,但是这种冷暴力的行为并没有教育意义,较体罚来讲会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通过对唐山市A中学的课堂进行观察发现在初中课堂中教师课堂冷暴力行为时有发生。采用学生调查问卷以及对教师的深入访谈,梳理调查资料不难发现这种冷暴力会影响健康、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样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研究必然绕不开师生关系和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因此利用微观权力理论以及主体间性等相关教育学理论,进一步在剖析教师课堂冷暴力产生原因的,并根据其产生原因从学校、教师、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学生四个方面提出相对应从学校管理者、教师、社会环境以及学生四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促进师生关系向着相互尊重理解的方向发展。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初中阶段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的缘由和目的,以及研究冷暴力问题对理论和实际的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的文献,阐明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第二章对于教师课堂冷暴力的有关的定义进行科学界定,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比如:冷暴力与热暴力;教师冷暴力与教育冷处理等)进行辨析,明确了教师课堂冷暴力的表现形式,进而为核心概念的界定奠定基础。第三章根据课堂观察,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访谈结果,对这些调查资料进行整理,进而分析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现状。第四章主要从学校、教师、社会教育大环境和学生四个角度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原因做出具体阐述和分析。基于微观权力理论,教师和学生作为重要的权力主体,因此主要在教师以及学生方面运用微观权力理论进行分析研判,为教师课堂冷暴力产生的背后原因进行解释。最后,基于上一章对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审视和批判,从而提出消除和预防教师课堂冷暴力行为的具有建设性的对策。
彭伟家[2](2020)在《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是所有教育影响因素中的最关键要素,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社会监督作用的加强,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不断减少,但随之而来的是教师的语言暴力现象不断增加。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和传播者,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和谐、得体和美好的,但由于教师自身以及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时有发生。教师语言暴力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尤其对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年龄较小,身心发展尚不健全,教师语言暴力对其危害尤其严重。由于教师语言暴力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此关注度不高,相关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开展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成因,然后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通过对部分小学的调查发现,当前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在校园里比较普遍,并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危害。教师语言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教师、学校、社会、政府四个方面,教师因素主要包括自身素质问题,职业压力大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校因素是注重应试教育,师德建设不够完善,忽视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和管理上的滞后;社会因素主要包括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政府因素主要是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督投诉机制还不够完善。基于以上问题和原因,建议应从以下方面予以改善:教师方面主要包括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提高自身语言艺术性;学校方面主要是加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减轻教师压力,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方面主要包括加强舆论监督,科学教育观念的宣传;政府主要包括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细化教育惩戒措施等方面。
陈盼[3](2020)在《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归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语言是人类沟通的载体,也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媒介,教师的语言一方面可以成为鼓励学生进步的一种手段;但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选择。“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可以是一剂慰人心腹的良药,也可以是一把伤人于无形的尖刀。近年来,“语言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对其有大量的报道。语言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相较于物理伤害具有持久性和隐蔽性,远比身体上受到的伤害要严重得多。学校本该是传道授惑、教书育人的地方,然而,在学校中也存在“语言暴力”现象。教师语言暴力指的是教师在未能实现教育目的前提下,用不恰当的言语攻击学生人格,从而使心理承受力较低的学生受到伤害的言语行为。在我国,已经出台很多相关法规,规定学校的教职员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言语行为。随着教育法治体系的逐渐完善,教师对学生的显性体罚虽然已经被明令禁止,但日益也显示出了一些弊端即教师不敢对有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体罚,出现了不敢管的局面。于是,语言暴力这种变相的体罚开始肆意横行。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就提出,《教师法》要明确写清楚教师具有教育惩戒权,而在同年的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首次明确提出教师惩戒权这一问题,并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在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再一次明确教师惩戒权以及惩戒的实施细则,这一次意见的提出无疑是一次进步,不但让教师可以用恰当的方式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且还可以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进行有效的扼制。但针对具体的惩戒行为,除了参考惩戒的实施细则,还要综合考虑,比如受罚者的生理与心理素质以及环境的特殊性。惩戒有度,一旦过度就容易变成体罚,就违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语言暴力是否属于教育惩戒,教育惩戒和“语言暴力”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本文将对教育惩戒权和教师语言暴力进行界定。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需要人引导的最佳时期,而教师又是他们的启蒙者,如果长期存在教师语言暴力,对小学生的影响将是长期的且多方面的,所以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值得探究。具体来说,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概念界定。在查阅教师语言暴力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现状调查。本文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四川省某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情况进行调查,笔者以3-6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以及对10名教师进行非正式访谈。通过对该校的调查,了解该校教师语言暴力现状。本文从师生关系现状、教师语言暴力的表现、教师的教育方式、以及小学生的身心状况及忍受度四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说明该校教师语言暴力情况。第三部分:分析原因。通过问卷及访谈找到教师语言暴力原因,经分析,主要从教师因素与非教师因素两方面归因。第四部分:提出策略。根据分析的原因,提出针对该校解决教师语言暴力的对策。主要从三方面提出对策:教育文化氛围的建构;相关制度保障;开展相关实践工作。第五部分:结语。提出本文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结论,以及反思本研究的不足。
李艳[4](2020)在《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音乐第二课堂调查研究 ——以乌市米东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课堂”起始于1955年,最初称之为“课外活动”,主要涵盖生产劳动、体育锻炼及学习小组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直至1982年,才正式出现“第二课堂”这一表述,随即引发了学者们的相关研究。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在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指引下,学校第二课堂成为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自治区、市等相关教育文件精神,力求文化知识和美育教育协调稳步发展,重视提升教师的自我能力建设,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持续、有序的开展。通过田野调研,本人发现米东区小学第二课堂活动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将美育和德育高度融合,积累了值得推广和借鉴的相关经验。因此,在本文研究中我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访谈法、问卷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以《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要理论指导和研究视野,结合国家相关文件,对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小学音乐第二课堂较有代表性的三所学校进行调研,客观呈现第二课堂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分析总结三所学校在音乐第二课堂发展方面的主要特点,并提出未来发展的相应建议,以期为新疆基础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全文共包括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相关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为美育、教育与第二课堂的概念的界定与范畴的限定,分别概述了美育教育与音乐的关系及小学音乐第二课堂努力践行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第三部分为新课标视野下小学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阐述了乌市米东区有代表性的三所学校的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实施情况,并将教师访谈、调查问卷统计和个案调查统计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第四部分总结了调研学校音乐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特点及教学成果、可借鉴之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概括性的总结,并对第二课堂的发展进行展望,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认识。
喻凤姣[5](2019)在《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片为例》文中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德”之内涵是丰富多维的,而德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立德”任务中不可缺失的重要部分。由于乡村学校受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受到忽视。探索乡村学校德育隐性课程资源积极影响最大化,消极影响弱小化是当今德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调查发现乡村小学存在重“智”轻“德”现象,管理者对德育隐性课程资源重视程度不够;学校管理者较少关注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乡村小学周边人文环境结构单一,具有质朴、醇厚的乡土风情;乡村学校家庭教育缺位、家长以身作则示范作用不重视的现状。基于此,提出以下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对策:用“过程哲学”指导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采用“过程模式”开发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确立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加强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家长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家风家貌;结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友辅仁;以评价激励机制推进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
马莉[6](2020)在《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象研究 ——以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校园冷暴力现象频发,对于这一现象很多学校、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如何预防控制校园冷暴力事件是目前我们可不容缓的工作。师专学生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他们与普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相比,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成为校园冷暴力的实施者或承受者。在已有的研究资料中对于校园冷暴力研究的文章比较少,对于职业学校中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象研究的文章更是少见。本论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在单位: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女生之间的校园冷暴力现象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象进行描述和归因的探讨,以便寻求预防与控制的解决对策。本论文共包括四个部分,具体情况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了校园冷暴力的选题缘由、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相关文献的综述、研究方法、概念的界定和相关概念的厘清。第二部分为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状描述。首先从言语攻击冷暴力和行为态度冷暴力两个维度对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的现状进行描述,发现师专女生之间言语攻击冷暴力普遍存在,师专女生之间行为态度冷暴力频发。其次从事件类型、特征和反映及处理方式三个角度对校园冷暴力事件情况进行了描述,发现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言语攻击发生频率高于行为态度,多发生在同性同宿舍间和学生多选择自行处理方式。最后还从受教育程度、是否是独生子女、生源地三个层面对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进行了描述分析,发现师专女生中高年级女生冷暴力现象更严重,独生子女更热衷于冷暴力手段和来自城市的学生冷暴力水平稍高。第三部分为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归因分析。本部分从四个层面分析了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发生的现实原因。第一个层面学生个体方面原因。师专学生担当责任意识的缺乏、抗压抗挫折能力的缺失、道德素质不高、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女生性别差异等都造成了校园冷暴力的发生。第二个层面家庭方面原因,主要包括: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第三个层面学校方面原因,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不善和教师职业倦怠感现象严重。第四个层面社会方面原因,主要包括:不良社会环境风气影响和应试教育体制不合理。第四部分为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的解决对策。这一部分以第三部分的归因分析为基础,分别从事前宣传与预防、事中控制与处置、事后检查与反思三大流程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来预防和控制师专女生之间的校园冷暴力现象。
孙霞[7](2017)在《高中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思想政治课是我国特设的一门旨在培养高中生思想品德及政治观念的课程,它更关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考虑,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均有赖于学校、教师在遵循主体性、实践性、协调优化性、时代性及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开发利用隐性课程资源。按照隐性课程资源的来源,能够并应该利用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隐性课程资源包括显性课程资源背后的隐性课程资源、物质类、制度类和精神类隐性课程资源四大类。做到对四类隐性课程资源的全面、系统地开发利用将有利于促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但是,显性课程难以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教材”和非专门德育类活动的德育功能未能充分实现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为此,学校和高中政治教师应从教材观念、教材内容的加工、呈现、巩固、升华上实现对教材目录、正文、辅助文及非专门德育类活动的德育功能的有效、全面地开发利用。物质类隐性课程资源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具有悦人性、情感性和象征性的物质更富德育价值。为此,学校应加强教育宣传、探索研究、科学规划和调适养成,开发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物质资源。以制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制度类隐性课程资源具有规范管理的作用,制约并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当前,中学制度建设中存在着自主性、公正性、激励性、平衡性不够等问题,影响制度德育价值的实现,基于制度建设的人性善恶、行为模式、理性能力假设,中学在制度建设中应做到规范、系统,注重以人为本、激励为主、动态平衡和开放包容。最后,以教师人格魅力和班风为代表的精神类课程资源对教育具有发展、科学、美学和人文价值,为充分发挥精神类隐性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教师应努力做到从“情”“德”“识”“技”“思”五个方面全面培养教师人格魅力,班主任则要做到从班主任角色作用、班级共同奋斗目标、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班级人际关系、学习风气、舆论导向及学生养成教育几个方面培养优良班风。
孙美艳[8](2017)在《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大连市某区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思想意识、品德习惯、心理素质等初步形成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少年先锋队组织作为小学生赖以生存的组织,为其提供了健康成长的保障。少先队活动课程作为一门独特的活动课,对少先队员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意识的形成、热爱社会主义朴素情感的培养,对少先队员的全面健康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2015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二次修订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了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的活动课,小学1年级至初中2年级每周安排1课时。现实中少先队活动课程的实施开展存在诸多问题,大大降低了其教育实效性,对少先队员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值得教育者深入研究。少先队活动课程是少先队把握组织属性,通过特有的组织形式、集体生活和活动方式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引导的活动课程。本研究依据《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等国家政策法规以及素质教育理论,应用调查法、访谈法,采用自编调查工具《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表》(中队辅导员用)、《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表》(大队辅导员用)、《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存在问题访谈提纲》(大队辅导员用),对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访谈。调查对象是大连市某区小学中队辅导员130名、大队辅导员30名,访谈对象是大队辅导员5名,针对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主题与内容、形式与载体、激励与评价以及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存在问题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少先队活动课程的主题选择丰富,内容缺乏年级特点;载体应用多样,形式全校统一,缺少年段、年级统一;激励评价运用广泛,评价机制缺乏系统性。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存在主题和内容缺乏规范和指导;辅导员专业性不强;缺乏上级部门指导培训和校本教研;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由此提出规范少先队活动课程主题和内容,系统化少先队活动课程评价机制,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开展少先队活动课程校本教研,丰富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等建议。
韩飞[9](2017)在《高校美育教育与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方式》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教改的实施,美育教育的教学任务提上日程,美育与音乐教育对提升学生审美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从而激发学生自身的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本篇论文主要探讨美育教育中音乐审美的提升方式。
杜艺垚[10](2016)在《新形势下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与普及,高校逐渐加强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艺术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提高了大学生的艺术涵养,帮助大学生构建真善美合一的精神世界,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在新形势下,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与启示。
二、浅议学校与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学校与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对已经研究的评价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1.5.1 研究创新点 |
1.5.2 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教师课堂冷暴力的概念界定及表现形式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育冷暴力 |
2.1.2 教师课堂冷暴力 |
2.2 教师课堂冷暴力表现形式 |
2.2.1 教师言语冷暴力 |
2.2.2 教师态度冷暴力 |
2.2.3 教师行为冷暴力 |
第三章 唐山市A中学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的现状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对象 |
3.2.1 观察对象 |
3.2.2 问卷调查对象 |
3.2.3 访谈对象 |
3.3 调查内容设计 |
3.3.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
3.3.2 教师访谈提纲的设计 |
3.4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的现状 |
3.4.1 初中生遭遇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发生率 |
3.4.2 遭遇教育冷暴力的易受体 |
3.4.3 初中生遭遇教育冷暴力的类型表现 |
3.4.4 初中生遭遇教育冷暴力的差异性 |
3.4.5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发生的时机 |
3.4.6 初中生遭遇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反应 |
第四章 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原因分析 |
4.1 学校管理者认识不足,教师的评价监督体制不完善 |
4.1.1 学校对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缺乏重视 |
4.1.2 教师评价制度单一 |
4.1.3 监督管理机制不合理 |
4.2 教师教育观念认知欠缺,师生关系不平等 |
4.2.1 教师对自身权力的曲解 |
4.2.2 忽视学生主体性 |
4.2.3 教师盲目追求利益 |
4.3 教育环境功利化,社会舆论导向不合理 |
4.3.1 教育大环境下的分数至上理念 |
4.3.2 师道尊严传统的新变化 |
4.3.3 社会舆论出现偏差 |
4.4 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教师权力受到挑战 |
4.4.1 学生权力意识的觉醒 |
4.4.2 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
第五章 预防和化解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的对策 |
5.1 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完善法律法规的约束机制 |
5.1.1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
5.1.2 提高教师经济待遇 |
5.1.3 完善教育法规对冷暴力的约束 |
5.2.学校完善教师评价监督机制,加强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5.2.1 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
5.2.2 建立合理的校园监督管理机制 |
5.2.3 加强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5.3 转变教师对教育观的认知,提升教育惩戒技巧 |
5.3.1 增强学生主体性地位 |
5.3.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
5.3.3 提高运用惩戒的技巧 |
5.4 学生提升自身道德和法律修养,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 |
5.4.1 增强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
5.4.2 培养乐观心态 |
5.4.3 提升心理调节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教师语言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媒介 |
2.教师语言暴力具有普遍性 |
3.教师语言暴力危害小学生身心健康 |
4.对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切身感受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暴力 |
2.语言暴力 |
3.教师语言暴力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1.教师语言暴力与教师批评 |
2.教师语言暴力与教师体罚 |
3.教师语言暴力与教育惩戒 |
(三)理论基础 |
1.和谐沟通理论 |
2.交往行为理论 |
二、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调查设计 |
1.问卷设计 |
2.访谈设计 |
3.观察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四)调查结果分析 |
1.师生关系调查 |
2.教师语言暴力表现 |
3.学生反应态度 |
4.教师语言暴力常见类型 |
5.教师语言暴力的危害 |
6.结论与讨论 |
7.教师语言暴力的理性思考 |
三、小学教师语言暴力原因分析 |
(一)教师因素分析 |
1.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
2.教师职业压力大 |
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突出 |
(二)学校因素分析 |
1.注重应试教育 |
2.忽视教师语言暴力现象 |
3.师德建设不完善 |
4.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
(三)社会因素分析 |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
2.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
(四)政府因素分析 |
1.教育法制不够完善 |
2.监督投诉机制不健全 |
四、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消解对策 |
(一)教师方面对策 |
1.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 |
2.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素养 |
3.提高自身语言艺术性 |
(二)学校方面对策 |
1.落实素质教育 |
2.加强师德建设 |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
4.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
5.建立教师综合评价机制 |
(三)社会方面对策 |
1.加强舆论监督 |
2.加强新时代教育观念的宣传 |
(四)政府方面对策 |
1.提高教师队伍准入门槛 |
2.提高教师工资待遇水平 |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4.明确教育惩戒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归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存在的现实性 |
2.个人的生活经历 |
3.个体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 |
4.选择小学阶段学生为对象的缘由 |
(二)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3.研究对象 |
4.研究思路 |
5.研究方法 |
6.研究伦理 |
(三)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启示 |
(四)理论基础 |
1.罗森塔尔效应 |
2.镜中我效应 |
3.黑尔的道德语言 |
一、教师语言暴力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
(一)概念界定 |
1.暴力 |
2.教师语言暴力 |
(二)相关概念辨析 |
1.教师语言暴力与教师惩戒权 |
2.教师语言暴力与体罚 |
二、对教师语言暴力现象的调查分析 |
(一)关于数据分析工具及信度 |
1.数据分析工具 |
2.信度检验 |
(二)该校教师语言暴力结果分析 |
1.师生关系现状 |
2.教师语言暴力的表现 |
3.教师的教育方式 |
4.小学生的身心状况及忍受度 |
三、教师语言暴力归因 |
(一)教师因素 |
1.法制意识淡薄 |
2.职业倦怠 |
(二)非教师因素 |
1.学校环境 |
2.家庭环境 |
3.社会因素 |
四、教师语言暴力的消解对策 |
(一)教育文化氛围的建构 |
1.提升职业幸福感 |
2.教师的自我反思 |
3.关注教师的心理 |
(二)相关制度保障 |
1.学校管理制度的创新 |
2.完善相关法规制度 |
3.为教师增福减负 |
(三)开展相关实践工作 |
1.教师学会调节工作和生活角色冲突 |
2.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3.开展家校合作共育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
致谢 |
(4)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音乐第二课堂调查研究 ——以乌市米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新课标的含义及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综述 |
二、国内学者的国外相关研究 |
第一章 美育与第二课堂 |
第一节 美育、教育、音乐 |
一、美育 |
二、教育 |
三、音乐 |
第二节 第二课堂 |
第三节 知行合一与小学音乐第二课堂 |
第二章 新课标视野下小学音乐第二课堂教学的实施 |
第一节 第二课堂开设情况 |
第二节 教师访谈统计 |
第三节 调查问卷统计 |
第四节 个案调查统计 |
第三章 小学音乐第二课堂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
第一节 教学实践特点及教学成果分析 |
第二节 可借鉴之处 |
一、领导高度重视,教师积极配合 |
二、尊重学生兴趣,内容丰富多彩 |
三、保证上课时间,有效开展活动 |
四、美育结合德育,注重社会实践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一、专业教师欠缺,不能满足需要 |
二、存在客观情况,练习时间较少 |
三、内容过于宽泛,有待系统规范 |
四、个别教学模式,并非权宜之计 |
第四节 相应的建议 |
一、加大师资投入,保证供需平衡 |
二、尊重客观实际,增加练习时间 |
三、规范教学内容,增强学科建设 |
四、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的研究 |
1.3.2 国内的研究 |
1.3.3 总结 |
1.4 研究目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4.2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概述 |
2.1 德育隐性课程资源的主要概念 |
2.1.1 德育隐性课程 |
2.1.2 德育隐性课程资源 |
2.2 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
2.2.1 乡村小学物质形态的德育隐性课程资源 |
2.2.2 乡村小学制度形态的德育隐性课程资源 |
2.2.3 乡村小学精神形态的德育隐性课程资源 |
第3章 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片德育隐性课程资源调查 |
3.1 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片物质形态德育隐性课程现状 |
3.1.1 大托片区人文环境概述 |
3.1.2 大托片区学校物质形态德育隐性课程资源概述 |
3.2 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片制度形态德育隐性课程现状 |
3.2.1 大托片校外制度形态德育隐性课程资源 |
3.2.2 大托片校内制度形态德育隐性课程资源 |
3.3 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片精神形态德育隐性课程现状 |
3.3.1 现状一:重“智”轻“德” |
3.3.2 现状二: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重视度不够 |
3.3.3 现状三:亲子教育缺位 |
3.3.4 现状四:师生、同伴关系亲密度不够 |
3.4 大托片德育隐性课程资源成因分析 |
3.4.1 片区人文环境原因 |
3.4.2 学校管理者认识误区 |
3.4.3 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
第4章 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
4.1 用过程哲学指导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开发 |
4.1.1 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 |
4.1.2 过程哲学对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启示 |
4.2 用“过程模式”探索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开发 |
4.2.1 确立“过程模式”的师生角色定位 |
4.2.2 关注“过程模式”的学生内驱力 |
4.2.3 关注“过程模式”以生为本立章建制 |
4.3 确立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则 |
4.3.1 时代性与需求性相结合原则 |
4.3.2 生活性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原则 |
4.3.3 主体性与经济性相结合原则 |
4.4 结合新农村建设,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
4.5 加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 |
4.6 加强教职工师德师风建设,树立全员育人观念 |
4.7 家长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家风家貌 |
4.8 结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以友辅仁 |
4.9 以评价激励机制推进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 |
4.9.1 对学生的评价 |
4.9.2 对教师的评价 |
4.9.3 对学校的评价 |
4.9.4 对家庭及社会的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考察问卷 |
附录B 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访谈提纲 |
致谢 |
(6)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象研究 ——以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对校园冷暴力的概念研究 |
1.3.2 关于对校园冷暴力的类型和特点研究 |
1.3.3 关于对校园冷暴力的危害研究 |
1.3.4 关于对校园冷暴力的归因研究 |
1.3.5 关于对校园冷暴力的对策研究 |
1.4 概念界定和相关概念的厘清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相关概念的厘清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个别访谈法 |
1.6 创新点 |
第2章 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状描述 |
2.1 师专女生之间言语攻击冷暴力普遍存在 |
2.2 师专女生之间行为态度冷暴力频发 |
2.3 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言语攻击发生频率高于行为态度 |
2.4 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多发生在同性同宿舍间 |
2.5 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多选择自行处理方式 |
2.6 师专女生中高年级女生冷暴力现象更严重 |
2.7 师专女生中独生子女更热衷于冷暴力手段 |
2.8 师专女生中来自城市的学生冷暴力水平稍高 |
第3章 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归因分析 |
3.1 学生个体原因 |
3.1.1 自我个性意识强,缺乏担当意识 |
3.1.2 心态不端正,缺失抗压抗挫折能力 |
3.1.3 道德素质不高,对冷暴力没有正确认识 |
3.1.4 面对多样环境,缺乏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
3.1.5 由于性别特征和差异,女生“青睐”校园冷暴力 |
3.2 家庭方面原因 |
3.2.1 不和谐的家庭环境 |
3.2.2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
3.3 学校方面原因 |
3.3.1 学校管理模式单一,忽视冷暴力现象 |
3.3.2 教师培训机会少,职业倦怠现象严重 |
3.4 社会方面原因 |
3.4.1 社会对职业教育有偏见,不良社会环境文化影响 |
3.4.2 应试型教育体制,女生优势大于男生 |
第4章 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解决对策 |
4.1 事前宣传与预防 |
4.1.1 事前宣传与预防原则 |
4.1.2 事前宣传与预防具体措施 |
4.2 事中控制与处置 |
4.2.1 事中控制与处置原则 |
4.2.2 事中控制与处置具体措施 |
4.3 事后检查与反思 |
4.3.1 事后检查与反思原则 |
4.3.2 事后检查与反思具体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Ⅰ 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象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象研究个人访谈提纲 |
附录Ⅲ 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象研究个人访谈提纲 |
(7)高中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目的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基本概念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深度访谈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内容方面 |
(二)研究方法方面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的基本类型 |
(一)显性课程背后的隐性课程资源 |
(二)物质类隐性课程资源 |
(三)制度类隐性课程资源 |
(四)精神类隐性课程资源 |
二、高中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现实依据 |
三、高中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
(一)适应性原则 |
(二)主体性原则 |
(三)时代性原则 |
(四)协调优化原则 |
(五)实践性原则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显性课程背后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
一、显性课程背后的隐性课程资源类型 |
(一)教材背后的隐性课程资源 |
(二)非专门德育类活动 |
二、显性课程背后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
(一)“教教材”现象普遍存在 |
(二)非专门德育类活动的德育功能开发利用不充分 |
三、显性课程背后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想状态 |
(一)教材背后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想状态 |
(二)非专门德育类活动开发利用的理想状态 |
四、教材背后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法 |
(一)树立教材开发意识 |
(二)坚持“四化”教学设计 |
(三)动态呈现教学内容 |
(四)设置创造性作业 |
(五)注重实践 |
五、非专门德育类活动开发利用的宿舍案例分析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类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类课程资源概述 |
(一)物质类课程资源的类型 |
(二)物质类课程资源的特征 |
二、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法 |
(一)加强宣传资源的德育功用 |
(二)探索开发有特色的资源 |
(三)科学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
(四)强化资源的有效管理 |
(五)案例展示及分析 |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室资源的开发利用 |
(一)多样化设置座位 |
(二)充分发挥黑板的演练功能 |
(三)营造教室后方“第二课堂” |
(四)墙角的出彩开发 |
(五)创设“会说话”的墙壁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制度类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高中思想政治制度类隐性课程资源概述 |
(一)学校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二)学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三)现代学校制度制定的路径 |
二、制度类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 |
(一)加强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
(二)制度建设以人为本 |
(三)挖掘制度的伦理价值和激励作用 |
(四)保证制度的动态平衡与开放包容 |
(五)案例展示及分析 |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精神类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一、高中思想政治精神类隐性课程资源概述 |
(一)精神类课程资源的价值 |
(二)两种典型的精神类隐性课程资源 |
(三)两种典型精神类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人格魅力的开发利用方法 |
(一)耐心经营师生关系 |
(二)静心修炼道德品行 |
(三)用心钻研专业知识 |
(四)虚心培养教学技能 |
(五)留心反思教学历程 |
(六)案例展示及分析 |
三、班风中的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方法 |
(一)正确认识、发挥班主任角色作用 |
(二)树立班级共同奋斗目标 |
(三)建立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 |
(四)及时协调班级人际关系 |
(五)培育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及舆论导向 |
(六)抓好规范养成教育 |
(七)案例展示及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和研究成果 |
(8)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大连市某区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以往研究 |
四、概念界定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工具 |
四、研究过程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主题与内容分析 |
二、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形式与载体分析 |
三、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评价与激励分析 |
四、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中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育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高校美育教育与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育教育的概述 |
(一) 概念 |
(二) 作用 |
(三) 范畴与原则 |
二、音乐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功能 |
(一) 德育教育功能 |
(二) 激发创新思维功能 |
(三) 培育民族意识 |
三、音乐审美替身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式 |
(一) 创建良好的校园音乐文化 |
(二) 提高学生精神素质的水平 |
(三) 丰富人们的感情 |
(四) 激发学生再创作的潜能 |
四、浅议学校与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教师课堂冷暴力问题研究 ——基于唐山市A中学的调查[D]. 许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2]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 彭伟家.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3]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归因与对策的个案研究[D]. 陈盼. 西南大学, 2020(02)
- [4]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音乐第二课堂调查研究 ——以乌市米东区为例[D]. 李艳. 新疆艺术学院, 2020(08)
- [5]乡村小学德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以长沙市天心区大托片为例[D]. 喻凤姣. 湖南大学, 2019(02)
- [6]师专女生之间校园冷暴力现象研究 ——以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马莉.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3)
- [7]高中思想政治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孙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2)
- [8]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研究 ——以大连市某区小学为例[D]. 孙美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7)
- [9]高校美育教育与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提升方式[J]. 韩飞. 通俗歌曲, 2017(03)
- [10]新形势下艺术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作用与启示[J]. 杜艺垚. 陕西教育(高教),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