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消除开关噪声的 DDR 内存系统电源

可消除开关噪声的 DDR 内存系统电源

一、可以消除开关噪声的DDR内存系统电源(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乐,付继华,李智涛,杨敬松[1](2021)在《基于Allan方差法的MEMS惯性器件随机噪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震仪测量的通常为水平分量,而对旋转分量的测量与研究还相对较少。单独运用陀螺仪测量振动的旋转分量,准确度不高,而且测量结果的漂移量较大。基于MEMS惯性器件的无陀螺捷联惯导技术或者陀螺仪-加速度计组合技术,为六自由度振动测量提供了便利。由于受其加工工艺的限制,MEMS惯性器件的测量精度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MEMS惯性器件的误差特性进行对比测试与分析。文章应用Allan方差法对两种MEMS惯性器件的随机噪声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量化噪声、速度随机游走、零偏不稳定性、加速度随机游走、速率斜坡等5项随机噪声指标。随机噪声分析的结果表明,Allan方差法能有效地对MEMS惯性器件的随机噪声进行评估和分析。

董侦华[2](2021)在《仿生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俊文[3](2021)在《ATE测试信号监测设备研制》文中研究说明

樊诚昊[4](2021)在《基于异构平台的IC芯片印刷字符嵌入式识别系统实现》文中认为

闫宏亮[5](2021)在《基于万兆网的激光通信测试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

张磊[6](2021)在《基于ZYNQ的White Rabbit时间同步技术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通信领域高精度的时间同步就意味着高速的数据传输,随着5G基站的建设、5G网络的普及以及量子通信的发展,对时间同步的需求已达到纳秒级或亚纳秒级。已有的精确时间同步协议(PTP)虽然能够达到亚微秒级精度,但是对于时间同步需求达到数十纳秒或亚纳秒级的科研领域,PTP协议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并实现了基于ZYNQ平台上的亚纳秒时间同步技术——White Rabbit技术(WR)。WR技术是在PTP技术上的扩展,结合了同步以太网及数字双混频技术,通过对主从时钟链路间的非对称延迟持续的高精度测量校准,从而使时钟同步精度在PTP技术上提升一个量级,达到亚纳秒级。ZYNQ技术平台是ARM和FPGA相结合的全可编程片上系统;实现WR技术时可以在PL(Programmable Logic,可编程逻辑)中实现实时的WR技术堆栈,在具有硬化的ARM双核处理系统(PS)中运行嵌入式Linux系统。本主要设计工作如下:1、在研究了PTP协议、同步以太网技术以及数字双混频技术的原理后,建立了WR技术的链路模型,计算推导了链路延迟的不对称参数;2、选择Zynq XC7Z030芯片作为主控芯片,在PL中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实现物理网关及WRPC关键技术,同时结合AXI总线的可编程逻辑架构,实现PS端和PL端中的IP核通信;3、在PS中移植Linux系统及WRPC驱动,在Linux系统下开发并实现WR技术的上层协议及相关自定义逻辑模块;4、最后通过主从时钟模块输出秒脉冲信号(PPS),精确测试出主从时钟同步的时间差在1ns以内,实现了亚纳秒的时间同步精度。综上,本文利用ZYNQ ARM+FPGA全可编程的芯片架构实现了亚纳秒时间同步,避免了为实现WR技术的上层协议牺牲FPGA逻辑资源,为将来拓展亚纳秒时间同步系统的功能需求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案。

丁治国[7](2020)在《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地震勘探拖缆水上记录系统是海洋地震勘探装备中的重要设备。当海洋拖缆的个数与采集通道数均较少时,数据记录问题较为简单,水上记录系统的软硬件无需扩展,系统采用固定结构即可。然而,随着海洋地震勘探装备规模的扩大,拖缆个数与采集通道数量成倍增长,水上记录系统对于软硬件可扩展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上,水上记录系统仅负责海洋拖缆的数据记录工作,采用固定的软硬件组织结构,很少考虑系统内软硬件整体的扩展便利性,系统内各组件的接口各异,组件间连接关系复杂,软件系统基于单机开发,难以实现灵活的系统扩展与裁剪。在日常勘探作业过程中,上述缺陷不仅会增加整个勘探装备的维护成本,而且会降低作业人员工作效率。为此,本文基于内存计算和实验室过去在海洋地震勘探系统领域的研发经验,以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为设计目标,分析了记录系统软硬件扩展能力的具体内涵,提出了一种数据接口与处理相分离的水上记录系统构架。在分析归纳了新构架下记录系统的技术难点后,本文通过关键技术研究的方式,有针对性的完成了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技术、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技术,以及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技术,这四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在通用性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方面,本文首先借鉴虚拟仪器的设计思想,从结构化数据处理、数据处理图像化两个方面对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的设计理论展开论述。提出了“通道时间谱”这一通用的数据视角,对海洋地震勘探系统展开分析。对于实际板卡设计,本文则采用了现有产业界应用广泛的芯片级和电路板级的通用接口方案,对该节点展开具体的芯片选型、电路设计等工作。在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方面,本文则利用SerDes传输技术和GTX高速串行收发器,搭配Aurora 64B/66B IP核,以及FMC和SFP模块、PCIe数据传输链路研究了系统内各物理节点间的高速串行传输链路。在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方面,本文基于DDR内存的小读写系统,结合内存接口模块、AXI总线互联器、DMA数据传输引擎以及MicroBlaze软核等组件,研究了虚拟FIFO、拖缆数据流合并,以及节点间内存共享技术。在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方面,本文则基于Hadoop软件生态,利用现有基于内存计算的流处理软件技术框架和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技术,构建出了一套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的软件系统,并结合具体拖缆数据处理任务,讨论了多种海洋拖缆数据处理方案。通过上述关键技术研究,本文所述的水上记录系统,不仅在通用性方面可以实现系统内主要物理节点的通用部署,而且提供了一套基于内存的拖缆数据处理软硬件模块。本文所提出的软硬件可扩展的系统构想,以及接口与处理组件相互分离的系统设计方案,在简化系统结构的同时,引入了大数据领域先进的技术方案,拓宽了海洋地震勘探装备研发领域的技术选择范围。

郭俸佐[8](2020)在《基于ZYNQ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是某型号雷达动态参数测试的关键设备。本文通过滑轨试验模拟弹载雷达系统的实际测试工况,基于此设计了一套兼容多种高速通信总线、具有多通道数据采集、高速率数据传输、大容量数据存取功能、并且能够承受11g过载的雷达模拟实验的数据记录设备。搭配远程控制供配电遥控设备组成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在总结项目的功能需求及技术指标之后,将系统设计划分为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两部分,并在设计完成之后对系统进行部分的功能仿真与指标测试。系统硬件由四块板卡组成,数据记录设备中的核心主控板搭载ZYNQ芯片作为整个数据采集系统的主控制器;高速数据通讯板卡设计了系统高速数据通讯模块——光纤通讯、DDR SDRAM缓存与多路千兆以太网通讯,另外主控外围辅助电路和系统电源模块也在此板卡;串行通讯与数据采集板卡则包含串行通讯电路与模拟量采集模块、DDR缓存模块与CF存储模块等接口电路,其中串行通讯电路中有LVDS通讯、RS-485通讯等。远程配电遥控板卡实现了远程控制、系统配电、断电延时的功能。系统软件主要是固件逻辑开发和驱动程序设计两部分,在固件逻辑中首先是ZYNQ PS与PL主控通讯逻辑,用于PS与PL数据交互;在串行通讯逻辑中介绍了RS-485通讯逻辑、RS-232通讯逻辑等;另外还有20路模拟量采集逻辑、PL DDR SDRAM缓存控制逻辑以及CF卡存储逻辑设计。而驱动程序中基于多核ZYNQ中断与共享内存的方式实现多路千兆以太网通讯链路的设计,满足系统要求的多网口数据传输的功能。最后,本文对设计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部分硬件及逻辑仿真,同时利用已有的设备条件进行了硬件与软件测试。在硬件仿真中对抗高过载保护壳进行结构力学仿真与高速信号完整性进行仿真,逻辑中主要对设计的部分通信功能逻辑与存储逻辑进行仿真。在硬件测试中主要对板卡进行部分功能性测试,软件测试中主要对以太网链路的收发功能与系统速率指标进行测试,其单端口具备800Mbps的平均通信速率。系统主要功能及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

陈佩[9](2019)在《微型红外与可见光融合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图像视频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能获取全面、完整的场景信息,多图像传感器融合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其中,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系统作为其关键组成部分已逐步成为学者们的研究课题,用于双源图像数据整合,抛弃冗余信息,保留有效信息,目前在军事、安防、医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微型红外与可见光融合可视化系统进行详细设计与实现,并重点研究基于多尺度分析和色彩传递的双源图像融合算法,于现有算法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在系统实验中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首先,完成微型红外与可见光融合可视化系统的总体设计,按照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进行总体方案设计与系统模块划分,分别设计软硬件子系统。硬件子系统以ARM+DSP处理器为核心设计系统结构、电路等方面;软件子系统阐述系统功能、多线程与缓冲区和双核通信等内容。然后,进行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预处理,分析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特性。按照数据处理流程,依次进行畸变校正、滤波去噪、图像增强和图像配准,其中,畸变校正时为便于相机标定设计出可同时标定双源相机的标定板,图像配准时选择双源图像中容易检测、鲁棒性高的边缘特征,均为本文系统特有。接着,研究双源图像融合算法,分为灰度和^彩色图像融合两个方面。灰度图像融合基于多尺度分析理论,根据多尺度融合基本框架,选择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作为分解重构方法,低频子带显着性加权和高频子带自适应脉冲耦合神经网络作为融合策略;彩色图像融合基于色彩传递理论,在一定色彩空间中,将参考图像的色彩统计特征传递给目标图像进而得到彩色图像,同时为突出目标,以红外图像得到的目标前景区域为掩码,对目标颜色对比度增强。为保证系统实时性,两种算法从理论和程序实现两方面均进行优化。最后,进行系统测试与实验分析,系统测试用于验证本文设计系统软硬件是否正常工作,实验分析用于验证本文提出图像融合算法的有效性。在介绍图像融合质量评价方法后,将本文提出的双源图像融合算法与同类型传统算法在公开数据集和系统实拍数据集上测试并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种图像融合算法其融合图像目标突出、细节保留较好,具有实用性。

闫勇[10](2019)在《高速数字电路电源噪声引发的时序抖动分析》文中认为随着高速数字电路向高密度,低电压,大电流趋势发展,电源噪声愈发严重,电源噪声对系统电压和时序裕度产生严重影响,电源噪声不仅直接影响前级驱动器的预输出和后级驱动器输出信号抖动,还会引起内部时序参考和时钟分配路径的抖动,直接降低信号的时序精度,电源噪声引起的抖动已成为设计高速接口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电源噪声引起的抖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详细的阐述了电源分配网络的构成;电源噪声的产生机制以及对输出器输出的影响;重点研究了输出器的端接结构对系统电源分配网络阻抗的影响,在频域内推导了电源噪声到抖动的传输函数。其工作成果归纳如下:1.详细的介绍了电源噪声的分析和建模,阐述了电源分配网络的构成,细致的介绍了电源分配网络各组成部分及其特性,分析了电源噪声的产生机制及类型,电源噪声主要分为DC IR压降和同时开关噪声,同时开关噪声对抖动和整体的系统有着显着影响,紧接着介绍了电源噪声对于输出器信号输出的影响及电源噪声的仿真方法。以此为基础,从频域和统计域内出发,阐述了电源噪声引起的抖动研究方法。2.针对目前高速链路中,为了改善高速链路的信号完整性,经常对输出器进行端接,本文以伪漏极开路端接为例,分析该端接结构和输出器的状态对于系统电源分配网络阻抗的影响,阻抗的变化必然会影响电源噪声的幅度,从而也不可避免的对抖动产生影响,本文对此都做了仿真验证和讨论。3.针对以往仿真抖动灵敏度耗时很长的问题,本文紧接着以输出器的伪漏极开路端接,提出了电源噪声到抖动的传输函数数值计算方法,并在仿真软件中对电源轨道和地轨道噪声引起的时序间隔错误序列和传输函数在频域内做了验证分析,讨论了端接电阻和等效电容对于传输函数的影响,通过专业软件仿真验证了数值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二、可以消除开关噪声的DDR内存系统电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以消除开关噪声的DDR内存系统电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llan方差法的MEMS惯性器件随机噪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Allan方差
2 选用传感器的介绍
3 数据采集与处理
4 两种传感器件的性能对比
5 结论

(6)基于ZYNQ的White Rabbit时间同步技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White Rabbit时钟同步技术及ZYNQ技术
    §2.1 White Rabbit时钟同步原理
        §2.1.1 精密时间协议(PTP)
        §2.1.2 同步以太网(Sync-E)
        §2.1.3 数字双混频鉴相器(DDMTD)
    §2.2 White Rabbit同步链路
        §2.2.1 链路不对称估计
        §2.2.2 WR链路延迟不对称计算
    §2.3 ZYNQ技术简介
        §2.3.1 ZYNQ处理器特点概述
        §2.3.2 芯片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ZYNQ的时钟同步硬件设计
    §3.1 总体方案架构
    §3.2 ZYNQ核心板的介绍
        §3.2.1 核心板示意图
        §3.2.2 核心板功能描述
    §3.3 时钟同步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3.3.1 时钟模块硬件设计
        §3.3.2 外部存储EEPROM
        §3.3.3 ONE WIRE总线硬件连接
        §3.3.4 光模块SFP设计
        §3.3.5 电源电路设计
    §3.4 可编程逻辑的电路设计
        §3.4.1 WRPC核的设计
        §3.4.2 AXI-WB桥的设计
        §3.4.3 AXI-UART核的设置
        §3.4.4 芯片的资源使用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White Rabbit协议的软件研究与设计
    §4.1 基于ZYNQ嵌入式软件平台构建
        §4.1.1 Petalinux开发工具
        §4.1.2 设备树文件
        §4.1.3 Linux系统移植
        §4.1.4 WRPC核的驱动实现
    §4.2 White Rabbit协议软件设计
        §4.2.1 增强时间戳算法
        §4.2.2 最佳主时钟算法的改进
        §4.2.3 WR同步传输流程
        §4.2.4 WR协议状态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系统启动简介
        §5.1.1 ZYNQ启动步骤
        §5.1.2 Linux系统启动过程
    §5.2 功能测试
        §5.2.1 功能测试方案
        §5.2.2 秒脉冲(PPS)测试
        §5.2.3 频率输出
    §5.3 性能测试
        §5.3.1 性能测试方案
        §5.3.2 同步节点性能测试
        §5.3.3 长时间同步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7)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路线
    1.5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5.1 国外海洋地震勘探
        1.5.2 国内海洋地震勘探
        1.5.3 面向未来的地震勘探装备
    1.6 文章结构
第2章 海洋地震勘探
    2.1 地震勘探原理
        2.1.1 反射波勘探法
        2.1.2 陆地地震勘探原理
        2.1.3 海洋地震勘探原理
    2.2 海洋地震勘探数据
        2.2.1 地震数据文件格式
        2.2.2 真实的海洋地震数据
    2.3 海洋地震勘探分辨率
        2.3.1 横向分辨率
        2.3.2 纵向分辨率
    2.4 传统海洋地震勘探装备
        2.4.1 水下拖缆系统
        2.4.2 水上记录系统
        2.4.3 数据传输协议
第3章 易于扩展的水上记录系统
    3.1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3.2 系统设计目标
        3.2.1 软件可扩展
        3.2.2 硬件可扩展
        3.2.3 软硬件可扩展意义
    3.3 系统构架分析
        3.3.1 内存计算技术
        3.3.2 数据传输协议
        3.3.3 地震数据处理
    3.4 易扩展型水上记录系统构架
        3.4.1 数据接口中心
        3.4.2 工作站
    3.5 关键技术分析
第4章 通用型数据处理节点设计技术
    4.1 通用型节点设计理论
        4.1.1 虚拟仪器
        4.1.2 数据处理模式
    4.2 通用数据视角“通道时间谱”
        4.2.1 “通道时间谱”定义
        4.2.2 “通道时间谱”应用示例
    4.3 通用型数据接口
        4.3.1 芯片级数据总线接口
        4.3.2 电路板级硬件接口
    4.4 通用型节点硬件设计
        4.4.1 FPGA选型
        4.4.2 MIFC接口电路
        4.4.3 MIFC电源电路
        4.4.4 MIFC时钟电路
        4.4.5 辅助功能电路
第5章 节点间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5.1 SerDes传输链路
        5.1.1 GTX收发器
        5.1.2 收发器控制逻辑
    5.2 PCIe传输链路
        5.2.1 PCIe总线简介
        5.2.2 PCIe协议结构
        5.2.3 PCIe设备配置
        5.2.4 PCIe中断机制
        5.2.5 PCIe传输模式
        5.2.6 DMA/Bridge SubsystemforPCIeIP核
    5.3 FMC模块
        5.3.1 FM-S14模块
        5.3.2 FM-S18模块
        5.3.3 EES-281模块
    5.4 SFP模块
        5.4.1 光纤选型
第6章 基于内存的数字逻辑硬件处理技术
    6.1 内存读写小系统
        6.1.1 内存接口模块
        6.1.2 AXI互联器
        6.1.3 DMA数据传输引擎
        6.1.4 MicroBlaze软核
    6.2 基于内存的虚拟FIFO
        6.2.1 虚拟FIFO控制器
        6.2.2 示例应用
    6.3 拖缆数据流合并
        6.3.1 有序合并
        6.3.2 无序合并
    6.4 节点间内存共享
        6.4.1 Chip2ChipIP核
        6.4.2 内存共享
第7章 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流处理软件技术
    7.1 流处理软件
    7.2 Hadoop分布式软件生态
        7.2.1 Hadoop应用
    7.3 流处理软件系统
        7.3.1 软件框架选型
        7.3.2 Spark Structured Streaming
    7.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7.4.1 行存储VS列存储
        7.4.2 HBASE数据库系统
    7.5 工作站软件系统
        7.5.1 软件系统构架
        7.5.2 数据结构
        7.5.3 拖缆数据流处理
第8章 系统测试与讨论
    8.1 测试平台
        8.1.1 MIFC板
    8.2 系统性能测试
        8.2.1 数据接口中心性能
        8.2.2 工作站性能
    8.3 硬件扩展测试
        8.3.1 图像显示
        8.3.2 数据采集
    8.4 软件系统测试
        8.4.1 过滤
        8.4.2 统计
        8.4.3 排序
    8.5 测试工作小结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9.1 工作总结
    9.2 工作创新点
    9.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补充材料
    A.1 A型MIFC板
    A.2 B型MIFC板
    A.3 C型MIFC板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ZYNQ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滑轨试验数据记录设备研究及发展现状
        1.2.1 雷达测试滑轨试验的发展现状
        1.2.2 雷达测试数据记录设备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功能需求和技术指标
        2.1.1 功能需求及分析
        2.1.2 技术指标
    2.2 系统总体硬件方案设计
        2.2.1 硬件板卡总体设计
        2.2.2 数据记录设备抗高过载结构设计
    2.3 系统总体软件方案设计
        2.3.1 固件方案设计
        2.3.2 驱动程序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硬件详细设计
    3.1 核心主控板卡选型
    3.2 高速数据通讯板卡硬件设计
        3.2.1 光纤通道接口电路设计
        3.2.2 三路千兆以太网接口电路设计
        3.2.3 DDR3L SDRAM缓存接口电路设计
        3.2.4 主控外围辅助电路设计
        3.2.5 系统电源电路设计
    3.3 串行通讯与数据采集存储板卡硬件设计
        3.3.1 LVDS通讯接口电路设计
        3.3.2 模拟量采集接口电路设计
        3.3.3 Compact Flash存储卡接口电路设计
    3.4 数据记录设备抗高过载设计
        3.4.1 抗高过载板卡设计
        3.4.2 抗高过载结构设计
    3.5 远程供配电遥控设备硬件设计
        3.5.1 高效充电式电池组选型
        3.5.2 远程配电遥控板卡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4.1 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4.2 固件逻辑设计
        4.2.1 系统主控通讯模块逻辑设计
        4.2.2 同步RS-485通讯逻辑设计
        4.2.3 模拟量数据采集逻辑设计
        4.2.4 Compact Flash存储逻辑设计
        4.2.5 DDR SDRAM控制逻辑设计
        4.2.6 时间基准信号组合逻辑设计
    4.3 驱动程序设计
        4.3.1 TCP/IP协议栈
        4.3.2 单核以太网通讯设计
        4.3.3 多核以太网通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仿真及测试
    5.1 测试内容概述
    5.2 硬件与仿真测试
        5.2.1 高速信号完整性仿真
        5.2.2 抗高过载保护壳结构力学仿真
        5.2.3 板卡功能测试
    5.3 固件逻辑仿真
        5.3.1 RS-485通讯仿真
        5.3.2 模拟量采集逻辑仿真
        5.3.3 CF卡存储控制逻辑仿真
    5.4 软件测试
        5.4.1 千兆以太网接收功能测试
        5.4.2 千兆以太网发送功能测试
        5.4.3 性能指标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微型红外与可见光融合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融合系统研究现状
        1.2.2 融合算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难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难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微型红外与可见光融合可视化系统设计
    2.1 总体方案设计
    2.2 硬件系统设计
        2.2.1 结构设计
        2.2.2 器件选型
        2.2.3 电路设计
        2.2.4 PCB绘制
    2.3 软件系统设计
        2.3.1 系统移植
        2.3.2 系统功能
        2.3.3 多线程与缓冲区
        2.3.4 ARM与DSP通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预处理
    3.1 红外与可见光图像特性
    3.2 相机标定与畸变校正
        3.2.1 标定板制作
        3.2.2 相机标定
        3.2.3 畸变校正
    3.3 滤波去噪与图像增强
        3.3.1 滤波去噪
        3.3.2 图像增强
    3.4 基于边缘的双源图像配准
        3.4.1 边缘检测方法
        3.4.2 空间变换模型
        3.4.3 配准准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多尺度分析的灰度图像融合
    4.1 NSCT-FT-PCNN理论
        4.1.1 NSCT
        4.1.2 FT
        4.1.3 PCNN
    4.2 多尺度分析融合算法
        4.2.1 多尺度融合基本框架
        4.2.2 多尺度分解方法
        4.2.3 多尺度融合策略
    4.3 FNSCT-wFT-APCNN融合算法
        4.3.1 低频子带系数融合策略
        4.3.2 高频子带系数融合策略
        4.3.3 算法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色彩传递的彩色图像融合
    5.1 颜色空间与色彩传递
        5.1.1 颜色空间及其转化
        5.1.2 色彩传递
    5.2 色彩传递融合算法
        5.2.1 颜色通道替换
        5.2.2 直方图调整
        5.2.3 统计特征传递
        5.2.4 相似点匹配
    5.3 颜色对比度增强融合算法
        5.3.1 算法原理
        5.3.2 算法步骤
        5.3.3 算法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实验
    6.1 双源融合系统测试
        6.1.1 电源系统测试
        6.1.2 软件系统测试
        6.1.3 外设器件测试
        6.1.4 输入输出测试
    6.2 融合质量评价方法
        6.2.1 主观评价方法
        6.2.2 客观评价方法
    6.3 实验设计与分析
        6.3.1 实验设计
        6.3.2 实验结果
        6.3.3 实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实物工作图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高速数字电路电源噪声引发的时序抖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时序抖动给高速I/O接口设计带来的挑战
    1.2 电源噪声引发的时序抖动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 电源噪声建模和分析
    2.1 电源分配网络构成
    2.2 电源噪声的产生机制
    2.3 电源噪声对输出器输出产生的影响
    2.4 电源噪声的仿真方法
    2.5 小结
第三章 电源噪声引发的时序抖动典型分析方法
    3.1 频域内抖动灵敏度
    3.2 改善统计域内SSN引起的抖动估计
    3.3 小结
第四章 基于POD端接的输出器电源噪声到抖动的传输函数计算与分析
    4.1 POD端接造成的非线性PDN分析
    4.2 基于POD端接的输出器电源噪声到抖动传输函数计算
        4.2.1 输出器输出由低到高时公式化描述
        4.2.2 地噪声和电源噪声引起的时序间隔错误序列求解
        4.2.3 电源噪声到抖动传输函数计算
    4.3 验证分析和讨论
        4.3.1 MOS管数据的提取
        4.3.2 时序间隔错误序列的验证
        4.3.3 电源噪声到抖动传输函数的验证
        4.3.4 由SSN引起的抖动估计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电源噪声引起的抖动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可以消除开关噪声的DDR内存系统电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llan方差法的MEMS惯性器件随机噪声分析[J]. 李嘉乐,付继华,李智涛,杨敬松. 传感器世界, 2021(10)
  • [2]仿生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与系统实现[D]. 董侦华.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3]ATE测试信号监测设备研制[D]. 孙俊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基于异构平台的IC芯片印刷字符嵌入式识别系统实现[D]. 樊诚昊. 上海大学, 2021
  • [5]基于万兆网的激光通信测试系统设计[D]. 闫宏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基于ZYNQ的White Rabbit时间同步技术研究与设计[D]. 张磊.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7]基于内存计算的海洋地震拖缆水上记录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丁治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8]基于ZYNQ的滑轨试验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郭俸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微型红外与可见光融合可视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陈佩. 东南大学, 2019(05)
  • [10]高速数字电路电源噪声引发的时序抖动分析[D]. 闫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可消除开关噪声的 DDR 内存系统电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