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机富锌涂料拉开法附着力测定小议(论文文献综述)
宋笑,徐正斌[1](2021)在《JT/T 733—2021《港口机械钢结构表面防腐涂层技术条件》行业标准修订概况》文中指出介绍了港口机械设备防护涂料体系,阐述了JT/T 733—2021《港口机械钢结构表面防腐涂层技术条件》标准修定的原则、适用范围,论述了标准项目设置及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
崔秀君,朱文涛[2](2021)在《压力容器锈蚀原因分析及400℃以下涂装工艺开发》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压力容器发生锈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且对压力容器常用油漆的性能进行研究。针对现场压力容器发生锈蚀现象频率较高的无机富锌底漆涂层系统进行了开发,为400℃以下压力容器涂装工艺的选择提供了经验。
聂佳[3](2021)在《碳纳米管/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氧富锌涂料是以环氧树脂、锌粉为主要原料,辅以溶剂和助剂等组成的特种涂料。其防腐性能优异,漆膜中锌粉含量高,具有阴极保护作用。因而广泛应用在石油储罐、港口桥梁等钢结构领域。然而由于其锌粉含量过高,锌颗粒之间相互堆砌造成涂层内部孔隙较多,从而导致腐蚀介质易于扩散到涂层/钢基体界面,使得涂层保护时间缩短。此外,由于缺少环氧树脂的胶粘作用,高锌含量涂层的柔韧性降低,锌粉与钢基体之间的附着力被削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碳纳米管优异的力学和导电性在降低锌粉含量的同时提升其综合性能。同时,由于国家对环保力度的加大,大力发展水性涂料,然而用在钢结构领域的水性环氧树脂的性能不佳。因此,开发出一种水性环氧树脂,以其作为基体制备水性环氧富锌涂料,并利用功能化的碳纳米管来改善该涂料的综合性能。就涂料而言,固化剂和颜基比对于其性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制备优异性能溶剂型环氧富锌涂料,探究了固化剂和颜基比对其的影响,利用基础力学和盐雾测试表征涂料的力学性能和防腐性能。结果表明:当固化剂用量为环氧树脂的50%,颜基比为6.0:1时,涂层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此时,耐盐雾时间可达1000 h。基于碳纳米管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采用碳纳米管增强溶剂型环氧富锌涂料,探究碳纳米管含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并对涂料的力学性能和防腐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碳纳米管的加入能够明显提高涂料的力学性能和防腐性能。当碳纳米管含量为0.3wt%时,涂料的力学性能较好,与未添加碳纳米管的涂料相比,耐盐雾提升约60%。采用相转法制备水性环氧树脂,以聚乙二醇和环氧树脂作为原料,制备了非离子型环氧乳化剂,并借此乳化环氧树脂。探讨了乳化剂用量、乳化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并用该环氧乳液制备了水性环氧富锌涂料,探讨了锌粉含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乳化剂用量为20%、乳化温度为60℃时,制备的乳液综合性能最好。同时,确定了锌粉含量为70%时,力学性能和防腐性能为该体系最优结果。基于前期研究,为了提高水性环氧富锌涂层的性能,通过固定功能化碳纳米管的含量(0.3 wt%),探究锌粉含量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锌粉含量为70%时,涂层的性能较佳,此时耐盐雾腐蚀可达1000 h,媲美溶剂型环氧富锌涂料。同时,电化学测试(EIS)证实了锌粉含量为70%时,涂层的防腐性能最好。
郭艳秋[4](2021)在《水性氟碳隔热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化学品储罐和建筑物外墙涂料需要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这能够阻挡太阳光线的热量辐射并使建筑物的温度下降。当前,主要采用降低热导率,增加反射比率和发射率的方法来提高涂层的隔热性能。对于石油储罐,目前主要采用定期喷洒冷水的方法对其进行冷却,但这种方法不仅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会加速储罐的腐蚀,缩短使用寿命。在储罐的外表面喷涂隔热和防腐蚀功能涂料可以有效地解决此问题,但是当前行业中大量使用的油性涂料具有较高的挥发性有机物(VOC)指数,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大量溶剂挥发会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随着人们对环保越来越重视,低VOC的水基涂料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因此,开发一种同时具备隔热和防腐功能的高性能水基涂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涂层辐射和反射隔热的原理,结合储罐外壁涂层的防腐要求,选择了二氧化钛,碳纳米管,纳米二氧化硅,二氧化锆等功能性隔热颜填料,以FEVE型氟碳乳液用作基质制备隔热和防腐功能涂层。讨论了涂层的各部分配比和制备方法,并进行反射率,半球形发射率和隔热温差测试来表征涂层的隔热性能。同时,对复合多层结构中填料的种类,用量对隔热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涂层的耐腐蚀性能(比如耐盐雾腐蚀性和耐人工加速老化性)进行测试。实验结论如下:当涂层中TiO2的添加量逐渐增加时,涂层的反射率也逐渐上升,隔热温差随之提高,之后趋于稳定。考虑其耐腐蚀性能以及使用成本等因素,二氧化钛的最佳添加量为25wt%,此时隔热温差20.8℃。在反射顶层中,添加等量合成的空心二氧化钛微球以代替实心的二氧化钛粒子,使该涂层隔热温差可进一步提升2.7℃。辐射功能层填料主要赋予涂层辐射性能,体系中选用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硅为辐射功能颜填料。随着碳纳米管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涂层的反射率基本保持不变,同时涂层隔热温差呈现先增加后逐渐趋于平缓的趋势。当碳纳米管的添加量为0.6wt%时,涂层的反射率、半球发射率及隔热温差达到较大值,涂层的隔热效果最优。在保持碳纳米管添加量不变的前提下,逐渐增加纳米二氧化硅的添加量,涂层反射率保持不变,隔热温差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其最优添加量为6wt%,此时涂层具有最好的反射和辐射性能,隔热温差达到22.1℃。综合考虑涂层的防腐蚀耐老化等性能,选用6wt%的纳米二氧化硅和0.6wt%的碳纳米管为最终辐射层配比。在此基础上以二氧化锆代替碳纳米管和纳米二氧化硅作为辐射功能层填料,制备双层反射辐射型隔热防腐涂层。测试发现,随着二氧化锆添加量的逐渐增加,涂层的隔热温度差呈现出先逐渐增加然后减小的趋势,较优添加量为25wt%,此时涂层的隔热温差为15.8℃。在此配比的辐射层上涂覆25wt%二氧化钛作为反射顶层,复合涂层隔热温差可进一步提高9.5℃。综上,当二氧化锆添加量为25wt%,二氧化钛的添加量为25wt%时,制备的双层反射辐射复合功能涂料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同时具有一定的耐蚀性和耐老化性。符合国家漆膜标准,同时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使用要求。
郭金彪[5](2020)在《新建沿海炼厂保温层下腐蚀防护体系设计浅述》文中研究表明沿海炼厂由于处于海洋性气候条件,保温层下腐蚀尤为严重。为此,总结了保温层下影响碳钢腐蚀及不锈钢外部应力腐蚀开裂的影响因素,并从保温工艺选择、保温系统设计、保温材料选择及防护涂料体系选择等方面为新建沿海炼厂设计了系统的保温层下腐蚀防护体系。
沈春华[6](2020)在《高固体分环氧云铁中间漆的研制》文中指出以液体环氧树脂及古马隆树脂为基料,以改性胺为固化剂,并选择合适的颜填料,研制出用于钢结构防腐蚀的高固体分环氧云铁中间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产品不但能满足钢结构配套涂层体系的性能要求,同时具有高体积固含量,一次性成膜厚度高且不流挂的特点。
万鹏颖[7](2020)在《纳米氧化铝修饰六方氮化硼改性环氧涂层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属腐蚀对当代人民生活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在各类防腐技术中,有机涂料保护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环氧树脂(EP)涂料因其耐化学性,高电绝缘性,低固化收缩率和高拉伸强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防腐领域。然而,由于固化后的环氧涂层孔隙率较大和高交联密度,导致涂层的耐腐蚀周期相对较短且脆性大。通过添加功能性的纳米填料到环氧树脂涂料中是增强涂料各方面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六方氮化硼(h-BN)和纳米氧化铝(nano-Al2O3)为原料,首先应用化学改性方法将nano-Al2O3修饰在二维片状结构的h-BN表面制备复合纳米材料(PDA-BN@f-Al2O3),然后以PDA-BN@f-Al2O3作为填料添加到环氧树脂中制备出环氧复合涂层,涂层的的防腐性能和力学性能都得到显着地改善。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PDA-BN@f-Al2O3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分别对h-BN与Al2O3进行化学改性,并将改性后的nano-Al2O3接枝到h-BN片层表面制备得到PDA-BN@f-Al2O3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PDA-BN@f-Al2O3复合材料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分散得更加均匀稳定;硅烷偶联剂KH550改性后的Al2O3团聚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改性后的h-BN被成功地剥离成少层片状结构,而且PDA-BN@f-Al2O3复合材料中nano-Al2O3粒子接枝在h-BN表面,接枝率约8%;当m PDA-BN:mf-Al2O3=3:1时,PDA-BN@f-Al2O3复合材料中Al2O3颗粒分布得更加均匀。(2)PDA-BN@f-Al2O3复合材料缓蚀性能的研究。将Al2O3、BN和PDA-BN@f-Al2O3复合材料分散于3.5%Na Cl溶液制备成“萃取液”,再将没有涂覆涂层的钢片浸泡在“萃取液”中。结果显示:钢基底在PDA-BN@f-Al2O3复合材料萃取液中的Rct和C值相比于在纯盐水溶液中的比值分别为7.05和0.18,表明PDA-BN@f-Al2O3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地减缓腐蚀介质对钢基底的腐蚀作用。(3)PDA-BN@f-Al2O3复合材料改性环氧涂层性能研究。将PDA-BN@f-Al2O3复合材料作为填料制备得到环氧复合涂层,测试结果表明PDA-BN@f-Al2O3复合材料可显着提高环氧涂层的阻隔性能和耐腐蚀性,填料最佳比例为3:1。在盐水中浸泡5 d后,PDA-BN@f-Al2O3(3:1)/环氧复合涂层的阻抗值比纯环氧涂层要高3个数量级,同时涂层的附着力、柔韧性和耐磨性也得到改善。
董佳晨[8](2020)在《有机涂层质量现场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罗蕾[9](2020)在《可焊性富锌漆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富锌漆自问世以来经过发展与优化,现已成为防腐漆市场主体。然而绝大部分产品都不能满足带漆焊接的需求。因此,本文将对影响可焊性富锌漆性能的主要因素,如漆的稳定性,颜填料和粘结剂等的研究,研发一种附着力好,防腐性能性能优异,且具有可焊性的锌含量超过90%的富锌漆。以球状和片状锌粉为防腐原料,以PVB和KH-550为粘结剂,制备出稳定的,具有可焊性的碳钢防腐富锌底漆。研究了球/片状锌粉值,溶剂选择、流变助剂和粘结剂添加量等对漆性能影响,并对涂层进行了中性盐雾、高低温循环交变、附着力和显微形貌等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当球状和片状锌粉比例为9:1,助剂YB-201A,PVB,6900-20X,有机膨润土和KH-550添加量分别为1%、1%、3%、0.5%、5%,溶剂为异丙醇,正丁醇,乙二醇乙醚,二甲苯共同使用时,漆的防沉降和附着力性能达到最优。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涂层在耐盐雾、高低温循环等方面能够满足实际需要。为考核富锌漆在车体的实际应用,逐一减少防腐涂层数以进行优化,通过对涂装组合进行中性盐雾、高低温循环交变及显微形貌等表征,表明了原四层涂装组合(富锌漆-环氧金属漆-重防腐漆-水性阻尼浆)可优化为三层:富锌漆-环氧金属漆-水性阻尼浆的涂装组合。在上述富锌漆配方基础上,研究了石墨烯(G)添加量与两种磷铁粉(FP,CFP)取代量对富锌漆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中性盐雾、高低温循环交变、显微形貌、极化曲线等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当石墨烯添加量为0.8%时所获得的涂层耐蚀、耐高低温性最好,复合磷铁粉(CFP)取代量为9.4%时,在此条件下获得的涂层的耐盐雾、高低温循环等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将0.8%G富锌漆与9.4%CFP富锌漆应用于优化后的涂装组合,进行了中性盐雾、高低温循环交变等表征。结果表明,两种漆都适用于该涂装组合。对比分析了四种不同配方富锌漆的可焊性,从熔核直径和力学性能两个方面去分析,结果表明四种配方都能满足可焊性的需求,其中,0.8%G-富锌漆配方的焊接性能最好。
李世宇[10](2020)在《严酷环境下钢材用水性带锈防腐蚀涂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氯盐环境下钢材腐蚀问题严重,不仅造成建筑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显着降低,也是影响项目投资效益和资源能否有效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钢材表面防锈技术和锈蚀钢材表面处理技术,是减少腐蚀损失、推进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制备了一种能够将锈层转化为耐腐蚀钝化膜层的复合转化剂,应用光学显微镜(O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交流阻抗谱(EIS)和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UV-Vis)等研究了不同pH值和中和剂对锈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转化剂能够将带锈碳钢表面的腐蚀产物转化成表面平整致密的钝化膜层,显着降低了带锈碳钢表面Fe3+析出速率,提高带锈碳钢的耐腐蚀性;涂覆复合转化剂后带锈碳钢表面生成的转化膜的成分主要为单宁酸铁和磷酸铁,当pH为3,中和剂为特定化合物时锈层转化完全、形成的钝化膜层平整致密。其次,将复合转化剂添加到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树脂(VDC-MA)中制备了能对锈蚀钢材产生锈转化膜的长效聚合物防护涂料;采用拉伸试验、水接触角、附着力测试(拉开法)、偏光显微镜(PM)、线性极化电阻(LPR)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研究了复合锈转化剂掺量对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涂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转化剂掺量为10%时,能够将锈层完全转化,且对涂层交联度无显着影响,涂层钢筋电极在3.5%NaCl溶液浸泡30 d后的腐蚀电流密度值为0.00343μA·cm2,远低于钢筋锈蚀阈值0.1μA·cm2,显着提高了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涂料对锈蚀钢材的长效防腐能力。第三,合成了羟基水性聚氨酯(HO-WPU)并以水分散型异氰酸酯(WDPI)为固化剂制备了一种水性双组分聚氨酯(WB 2K-PUR)防护涂料,研究了不同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的配比对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料性能的影响。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IR)、水接触角、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涂层的性能和微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当配比的聚酯多元醇和聚醚多元醇制成的涂料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均有明显提高;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底漆和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复合涂层体系的性能测试表明底漆和面漆具有良好相容性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最后给出了应用锈转化剂修复锈蚀钢筋和对钢筋进行防护的工程应用实例。
二、无机富锌涂料拉开法附着力测定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机富锌涂料拉开法附着力测定小议(论文提纲范文)
(1)JT/T 733—2021《港口机械钢结构表面防腐涂层技术条件》行业标准修订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港机设备防护涂料标准体系 |
1.1 ISO 12944 |
1.2 JT/T 733—2008 |
2 标准修定的原则 |
3 标准适用范围 |
4 标准项目设置、技术指标的确定 |
4.1 总则 |
4.2 涂层要求 |
4.2.1 涂层体系性能要求 |
4.2.2 港机外表面涂层要求 |
4.2.3 港机面漆耐候性要求 |
4.2.4 港机水性涂料要求 |
4.2.5 港机CX极端环境涂层要求 |
4.3 涂料要求 |
4.3.1 预涂底漆 |
4.3.2 底漆 |
4.3.2. 1 富锌底漆 |
4.3.2. 2 其他底漆 |
4.3.3 中间漆 |
4.3.4 面漆 |
4.4 工艺要求 |
4.5 涂层质量要求 |
5 结语 |
(3)碳纳米管/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钢铁防护的方法 |
1.1.1 控制腐蚀介质法 |
1.1.2 电化学保护法 |
1.1.3 防腐涂层保护法 |
1.2 环氧富锌涂料概述 |
1.2.1 环氧富锌涂料组成 |
1.2.2 环氧富锌涂料防腐机理 |
1.3 环氧富锌涂料防腐性能的研究概述 |
1.3.1 极化曲线 |
1.3.2 开路电位测试法(OCP) |
1.3.3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法(EIS) |
1.4 碳纳米管在防腐涂料的应用 |
1.4.1 碳纳米管防腐机理 |
1.4.2 碳纳米管在防腐涂层的研究进展 |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溶剂型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
2.2.2 溶剂型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 |
2.2.3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固化剂用量对环氧富锌涂料的影响 |
2.3.2 颜基比对环氧富锌涂料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碳纳米管/溶剂型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3.2.2 碳纳米管/溶剂型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 |
3.2.3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涂层基本力学性能 |
3.3.2 涂层的断面形貌 |
3.3.3 电化学测试 |
3.3.4 耐中性盐雾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性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2 水性环氧树脂的合成 |
4.2.3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红外光谱 |
4.3.2 核磁共振氢谱 |
4.3.3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3.4 乳化温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4 水性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4.4.1 制备工艺 |
4.4.2 不同含量锌粉对水性环氧富锌涂层的基本力学性能 |
4.4.3 耐中性盐雾试验 |
4.4.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碳纳米管/水性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与实验仪器 |
5.2.2 表面活性剂修饰碳纳米管 |
5.2.3 碳纳米管/水性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 |
5.3 测试与表征 |
5.3.1 碳纳米管的表征 |
5.3.2 碳纳米管/水性环氧富锌涂料的测试与表征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碳纳米管的表征 |
5.4.2 碳纳米管/水性环氧富锌涂层的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4)水性氟碳隔热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传热方式 |
1.3 隔热涂料 |
1.3.1 反射型隔热涂料 |
1.3.2 阻隔型隔热涂料 |
1.3.3 辐射型隔热涂料 |
1.4 隔热涂层的组成 |
1.4.1 树脂 |
1.4.2 颜填料 |
1.5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应用 |
1.5.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2 隔热涂料的研究趋势 |
1.6 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6.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6.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纳米管功能涂层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2.2.2 涂料的制备 |
2.2.3 基本性能测试 |
2.2.4 隔热性能测试 |
2.2.5 防腐性能测试 |
2.3 实验结果 |
2.3.1 助剂的选择 |
2.3.1.1 润湿分散剂 |
2.3.1.2 消泡剂 |
2.3.1.3 增稠剂 |
2.3.2 二氧化钛用量对涂层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3 空心二氧化钛对涂层隔热性能的影响 |
2.3.4 碳纳米管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5 纳米二氧化硅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3.6 复合涂层隔热防腐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3 二氧化钛/二氧化锆功能涂层的研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3.2.2 涂料的制备 |
3.2.3 测试及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二氧化锆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3.3.2 二氧化锆用量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
3.3.3 不同类型树脂对复合涂层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新建沿海炼厂保温层下腐蚀防护体系设计浅述(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保温层下腐蚀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
1.1 碳钢保温层下腐蚀原因及影响因素 |
1.1.1 碳钢保温层下腐蚀原因 |
1.1.2 碳钢保温层下腐蚀影响因素 |
1.2 不锈钢保温层下腐蚀原因及影响因素 |
1.2.1 不锈钢保温层下腐蚀原因 |
1.2.2 不锈钢保温层下腐蚀的影响因素 |
2 保温层下腐蚀防护方案设计 |
2.1 保温工艺选择 |
2.2 保温系统设计 |
2.2.1 容器保温设计 |
2.2.2 管道保温设计 |
2.3 保温材料选择 |
2.4 防护涂料体系选择 |
2.4.1 碳钢防护涂层体系 |
2.4.2 不锈钢防护涂层体系 |
3 结束语 |
(6)高固体分环氧云铁中间漆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样板制备 |
1.3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树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2 固化剂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3 碳酸钙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4 云母氧化铁的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 |
2.5 高固体分环氧云铁中间漆的配方 |
3 高固体分环氧云铁中间漆的性能评价 |
3.1 防腐蚀性能测试 |
3.2 现场施工性能 |
4 结语 |
(7)纳米氧化铝修饰六方氮化硼改性环氧涂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金属腐蚀机理 |
1.1.2 金属腐蚀防护方法 |
1.2 有机防腐涂料简介 |
1.2.1 有机防腐涂料的特性 |
1.2.2 有机防腐涂料的防腐机理 |
1.2.3 有机防腐涂料的分类 |
1.3 纳米材料简介及其在环氧涂层中的应用 |
1.3.1 六方氮化硼 |
1.3.2 氧化铝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3 复合材料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散稳定性实验 |
2.3.2 红外光谱测试 |
2.3.3 光电子能谱测试 |
2.3.4 热重测试 |
2.3.5 材料的微观形貌 |
2.4 小结 |
第3章 复合材料的缓蚀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仪器 |
3.2.2 萃取液的制备 |
3.2.3 性能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开路电位测试 |
3.3.2 极化曲线测试 |
3.3.3 电化学阻抗测试 |
3.3.4 基底微观形貌与元素分析 |
3.4 小结 |
第4章 复合材料改性环氧树脂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2.2 复合环氧涂层的制备 |
4.2.3 复合环氧涂层的性能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涂层的断裂面形貌 |
4.3.2 开路电位测试 |
4.3.3 极化曲线测试 |
4.3.4 电化学阻抗测试 |
4.3.5 盐雾测试 |
4.3.6 吸水率测试 |
4.3.7 涂层常规性能测试 |
4.4 复合环氧涂层防腐机理的分析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可焊性富锌漆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金属腐蚀的危害 |
1.1.2 金属腐蚀的防护 |
1.2 防腐漆 |
1.2.1 防腐漆的种类 |
1.2.2 防腐漆的发展 |
1.2.3 几种常见的防腐漆 |
1.3 富锌漆 |
1.3.1 富锌漆的种类 |
1.3.2 无机富锌漆与有机富锌漆的区别 |
1.3.3 影响富锌漆的因素 |
1.3.4 富锌漆的防腐蚀机理 |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表征 |
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
2.2 实验过程 |
2.2.1 富锌漆配制过程 |
2.2.2 样板预处理 |
2.2.3 涂覆工艺 |
2.2.4 固化工艺 |
2.3 涂料性能检测方法 |
2.3.1 涂料外观检测 |
2.3.2 涂膜外观检测 |
2.3.3 涂料粘度检测 |
2.3.4 涂料干燥时间 |
2.3.5 悬浮性检测 |
2.3.6 柔韧性检测 |
2.3.7 附着力检测 |
2.3.8 中性盐雾试验法 |
2.3.9 高低温循环 |
2.3.10 塔菲尔极化曲线测试 |
2.3.11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三章 富锌漆的制备与研究 |
3.1 富锌漆的制备 |
3.1.1 分散剂对富锌漆沉降的影响 |
3.1.2 球状/片状锌粉比例的影响 |
3.1.3 影响富锌漆沉降因素的研究 |
3.1.4 PVB和KH-550添加量的影响 |
3.1.5 涂层横截面微观形貌 |
3.2 富锌漆的性能表征 |
3.2.1 盐雾试验 |
3.2.2 耐高低温循环交变试验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颜填料对富锌漆的影响 |
4.1 石墨烯对富锌涂层的性能影响研究 |
4.1.1 中性盐雾试验 |
4.1.2 耐高低温循环交变试验 |
4.1.3 石墨烯-富锌漆配套性的研究 |
4.2 磷铁粉替代锌粉的富锌涂层防腐效果研究 |
4.2.1 中性盐雾试验 |
4.2.2 耐高低温循环交变试验 |
4.2.3 磷铁粉-富锌漆配套性的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富锌漆的可焊性 |
5.1 截面试验 |
5.2 拉伸试验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严酷环境下钢材用水性带锈防腐蚀涂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钢材涂装前的除锈要求 |
1.2.1 未进行涂装钢材和二次涂装前钢材表面除锈标准 |
1.2.2 腐蚀产物对钢材耐久性的影响 |
1.2.3 防腐涂层的防护机理、特性与发展现状 |
1.3 钢材带锈防腐蚀涂层 |
1.3.1 钢材带锈防腐蚀涂层概况 |
1.3.2 钢材带锈涂层分类 |
1.4 水性丙烯酸涂层与水性聚氨酯涂层研究进展 |
1.4.1 水性丙烯酸涂层的研究进展 |
1.4.2 水性双组分聚氨酯涂层的研究进展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复合锈转化剂制备及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复合锈转化剂制备实验设计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制备方法 |
2.3 复合锈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 |
2.3.1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3.2 3.5 %NaCl溶液浸泡实验和硫酸铜点滴试验 |
2.3.3 Fe~(3+)溶出实验 |
2.3.4 电化学阻抗谱(EIS) |
2.3.5 转化膜耐剥离性能测试(拉开法) |
2.4 复合锈转化剂性能表征及分析 |
2.4.1 3.5%NaCl溶液浸泡返锈时间 |
2.4.2 Fe~(3+)溶出量 |
2.4.3 电化学阻抗谱(EIS) |
2.4.4 转化膜耐剥离性能(拉开法) |
2.4.5 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VDC-MA)锈转化底漆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3.1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底漆制备实验设计 |
3.2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底漆性能测试方法 |
3.2.1 涂层基础性能测试 |
3.2.2 涂层耐剥离性能测试(拉开法) |
3.2.3 涂膜拉伸性能测试 |
3.2.4 涂层水接触角测试 |
3.2.5 涂层耐腐蚀性能测试 |
3.3 水性偏氯乙烯-丙烯酸锈转化底漆的性能表征及分析 |
3.3.1 胶膜溶胀度测试结果 |
3.3.2 涂层基本力学性能 |
3.3.3 涂膜拉伸性能 |
3.3.4 涂层耐剥离性能分析(拉开法) |
3.3.5 涂层接触角 |
3.3.6 涂层耐腐蚀性能分析 |
3.3.7 带锈涂料界面形貌 |
3.4 本章小结 |
4 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4.1 引言 |
4.2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合成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合成方法 |
4.3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的基本性能测试方法 |
4.3.1 固含量测试 |
4.3.2 粒径测试 |
4.3.3 稳定性测试 |
4.4 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的制备及测试方法 |
4.4.1 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的制备方法 |
4.4.2 红外光谱测试(ATR-IR) |
4.4.3 拉伸性能测试 |
4.4.4 吸水率测试 |
4.4.5 溶胀度测试 |
4.4.6 动态机械热分析(DMTA)测试 |
4.4.7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DSC)测试 |
4.4.8 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
4.4.9 涂膜基础性能测试 |
4.4.10 涂层防腐蚀性能测试 |
4.5 水性聚氨酯预聚体测试结果及分析 |
4.6 水性双组份聚氨酯面漆性能表征及分析 |
4.6.1 红外光谱分析 |
4.6.2 吸水率和溶胀度分析 |
4.6.3 涂膜基础性能分析 |
4.6.4 涂膜拉伸性能分析 |
4.6.5 涂层耐腐蚀性能分析 |
4.6.6 机理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水性锈转化底漆和水性聚氨酯面漆配套性检验 |
5.1 水性锈转化底漆和水性聚氨酯面漆的相容性 |
5.2 水性锈转化底漆和水性聚氨酯面漆复合涂层体系的基本性能 |
5.3 水性锈转化底漆和水性聚氨酯面漆复合涂层体系的力学变化适应性 |
5.4 本章小结 |
6 应用研究及工程应用 |
6.1 转锈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
6.2 锈蚀钢筋除锈修复与防护工程应用实例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无机富锌涂料拉开法附着力测定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JT/T 733—2021《港口机械钢结构表面防腐涂层技术条件》行业标准修订概况[J]. 宋笑,徐正斌. 涂层与防护, 2021(10)
- [2]压力容器锈蚀原因分析及400℃以下涂装工艺开发[A]. 崔秀君,朱文涛. 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第十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上), 2021
- [3]碳纳米管/环氧富锌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聂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水性氟碳隔热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郭艳秋.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新建沿海炼厂保温层下腐蚀防护体系设计浅述[J]. 郭金彪. 材料保护, 2020(10)
- [6]高固体分环氧云铁中间漆的研制[J]. 沈春华. 上海涂料, 2020(05)
- [7]纳米氧化铝修饰六方氮化硼改性环氧涂层性能研究[D]. 万鹏颖. 湘潭大学, 2020(02)
- [8]有机涂层质量现场检测技术研究[D]. 董佳晨. 华北电力大学, 2020
- [9]可焊性富锌漆的制备与研究[D]. 罗蕾.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5)
- [10]严酷环境下钢材用水性带锈防腐蚀涂层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D]. 李世宇. 烟台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