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叶桉科的实验研究

尾叶桉科的实验研究

一、尾叶桉家系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大华,李霞,李蔷薇,黄勇德,张磊,吕必文,赵英伟,王建忠[1](2021)在《尾叶桉半同胞家系遗传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构建下一批优良家系育种群体,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东门林场154个0.5、1.5、2.5、3.5和4.5年生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半同胞家系为试验材料,对其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尾叶桉各家系间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差异极显着;重复间,除3.5和4.5年生家系的单株材积外,其他林龄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均差异显着或极显着。以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构建尾叶桉家系和单株性状选择指数方程,选出21个优良家系和71株优良单株,入选率分别为13.64%和3.70%,优良家系和单株的生长性状均值均高于群体均值。家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6.25%、6.33%和14.62%,单株遗传增益分别为11.01%、11.01%和35.55%。

李光友,徐建民,李昌荣,陈健波,郭东强,陆海飞[2](2021)在《杂交桉家系在桂北生长及优良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对广西黄冕林场杂交桉的生长及优良性进行评价,找到更多适合在该区域今后推广种植的优良杂种材料。【方法】对3.5、5.8和8.5 a共3个年度的42个人工杂种家系、9个母本自由授粉家系和1个无性系试验林进行生长调查,开展不同林龄的干形、幼林枝瘿姬小蜂的受害率等的调查,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性状综合坐标得分法进行分析,获得综合表现优良的杂种子代及单株。【结果】不同林龄的树高在早期生长、胸径和单株蓄积在所有年度的杂种家系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以8.5 a最优47号尾叶桉自由授粉家系的单株蓄积0.346 1m3为标准,6个人工杂种家系包括20、39、36、28、14和18号家系高于其值而表现出杂种优势,其值范围为0.346 3~0.479 8 m3;以对照无性系DH32-29的8.5 a单株蓄积0.288 0 m3为标准,则有20个家系高于对照,其值范围为0.291 8~0.479 8 m3。采用综合坐标法平均得分值±1个标准差(得分0.037 4和0.144 4)为指标筛选家系,则有7个、39个和6个家系分别归于适生型、中生型和淘汰型3类家系。按适生型家系7/51入选率,家系遗传增益值在1.69%~21.36%范围,单株遗传增益在1.37%~19.70%,按优于对照无性系得分值15/51入选率下,家系遗传增益值在1.13%~14.74%,单株遗传增益在0.91%~13.60%。【结论】按最优对照单株得分值0.085 8为标准,共有27个家系的48株优株入选,入选单株最多的3个家系均为尾巨杂交桉,表明尾巨桉适应桂北立地,在该区域推广时可优先选择。

莫继有,兰俊,罗建中,吴满芬,彭智邦[3](2021)在《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间杂交种的生长特征》文中提出选定组配树种对桉树杂交种的特性起决定作用,但不同种间杂交种的生长表现常常不容易预测。为掌握华南地区桉树重要树种间杂交种的生长特征,促进桉树杂交育种的精准化,该文以父本为混合花粉的人工杂交种为遗传材料,以尾叶桉×巨桉为对照,进行了尾叶桉与桉树窿缘组树种(布拉斯桉、细叶桉、钝盖赤桉、昆北赤桉)的4种组配杂交种的生长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材积生长量上,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低于尾叶桉×巨桉,但其内部树种间差异显着(P<0.05),其中尾叶桉×昆北赤桉具有显着优势;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树高、胸径均显着小于尾叶桉×巨桉,但其高径比显着大于尾叶桉×巨桉(P<0.05);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具有高的和一致的保存率,且在不同组配间、家系间(组配内)均无显着差异,5年生值为84.4%~89.6%;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5年生材积的平均变异系数约为64%,组配间、家系间差异大,都大于尾叶桉×巨桉。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速生性、树形等与尾叶桉×巨桉间存在显着差异,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杂交种的组配、家系间具有显着的生长差异,可为桉树遗传改良提供丰富的多样性。

沈乐[4](2019)在《尾巨桉杂种F1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与抗风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桉树人工林是我国主要短周期工业原料用材林之一,为了缓解国家木材内需,大量研究致力于提高桉树木材产量、提高木材品质和增强其抗逆性,其中对沿海种植区的桉树人工林,选育抗风性强的良种迫在眉睫。杂交育种是对桉树进行改良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尾叶桉(Eucalptus urophylla S.T.Blake)和巨桉(Eucalptus grandis W.Hill ex Maiden)6×6析因交配F1杂种为材料,尾叶桉自由授粉子代为对照。测定尾叶桉与巨桉杂种F1多年度的生长性状、10.3a生材质性状和抗风性,估算其遗传参数,并进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根据不同育种目标开展优良杂交组合评价及杂种优良单株选择。为桉树亲本选配和杂种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今后大规模人工制种及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亲本材料和优良无性系。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应用ASReml-R估算1a、2a、4.5a、8.3a和10.3a生时生长性状的遗传力、显性效应、父母本效应、遗传相关系数以及杂交力。尾巨桉F1代杂种在各年龄时的生长表现均优于对照尾叶桉亲本自由授粉子代。不同年份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在组合间均存在极显着(p<0.01)或显着差异(p<0.05),在区组间差异不显着。1和2a生时杂种各生长性状的母本加性方差分量低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4.5a生时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较为接近,8.3和10.3a生时母本加性方差分量则高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随年龄的增长,杂种的树高和胸径单株遗传力呈现由中度至低度遗传控制的变化趋势,杂种家系遗传力呈现高-中-低度遗传控制的趋势,且杂种家系遗传力大于单株遗传力。显性方差与加性方差的比值则随年龄的增长呈递增趋势。年-年和性状-性状双变量遗传、表型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4.5a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8的一般杂交力(GHA)最高,U21×G5组合的特殊杂交力(SHA)最高;8.3年生时,母本U21及父本G19的GHA最高,U2×G19的SHA最高。尾巨桉F1杂种1-2a生时父本效应大于母本效应,且加性效应大于显性效应,4.5a生时父、母本效应对杂种生长的贡献率相当,8.3-10.a年生时杂种的母本效应大于父本效应,且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同时评选出7个优良杂种,筛选出1个优良母本和2个优良父本,并依据标准Ⅰ、Ⅱ分别选出40和16株优树。(2)测定尾叶桉×巨桉杂种材质性状,分析其遗传变异规律,并估算遗传参数,利用Asreml-R估算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纤维宽、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以及半纤维素含量的遗传力、显性效应、父母本效应、相关系数以及杂交力。木材基本密度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514和0.051;纤维长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510和0.056;纤维宽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788和0.187;纤维素含量的家系遗传力和单株遗传力分别为0.807和0.208,所有材质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得范围在0.367~0.807,呈高度-中度遗传控制,单株遗传力的范围在0.032~0.208,呈中度-低度遗传控制,杂种各材质性状的母本加性方差分量高于于父本加性方差分量,杂种的材质性状的母本效应均高于父本效应,加性效应均高于显性效应。纤维长与纤维宽呈极显着遗传正相关,其余材质性状间均呈不显着遗传相关,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长宽比,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宽、纤维长和纤维宽、纤维长和纤维长宽比、半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表型正相关。木材基本密度和木质素含量、纤维宽和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和半纤维素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表型负相关。其中母本DU1在木质素中的GHA为负值,在其他性状中为正值,其余母本和父本在不同的性状中表现均不一致。36个交配组合中U2G19在木质素中的SHA为负值,在其他性状中为正值。评选超出6个优良杂种组合和1个优良母本DU1。(3)尾叶桉×巨桉杂种的抗风性优于纯种对照,抗风值和干形在组合间均呈极显着差异(p<0.01),在区组间差异均不显着。杂种抗风值与生长性状呈不显着遗传负相关,呈极显着表型负相关,抗风值与纤维长、纤维宽呈显着或极显着遗传负相关,与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宽比、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和半纤维含量呈不显着遗传相关。抗风值与纤维长、纤维宽、纤维长宽比呈显着或极显着表型负相关,抗风值与半纤维素含量成显着表型正相关,与木材基本密度、纤维素含量和木质素含量呈不显着相关。估算干形的杂交力,母本DU1的GHA最高;父本G9的GHA为最高。36个交配组合中DU1G19的SHA最高。分别采用独立淘汰法和综合指数选择法可以选出部分生长、材质、干形和抗风兼优的杂种,第一种方法选出3个优良杂种组合,第二种方法选出6个杂种组合。

李鹏[5](2019)在《第二世代粗皮桉的花粉污染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木的花粉污染不仅会影响林木群体遗传参数的估算,对种子园内种子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并会降低种子园的遗传增益水平。作为重要的速生树种和用途广泛的用材原料树种,粗皮桉很容易与其他桉树树种杂交,因此容易受到花粉污染。研究粗皮桉种子园的花粉污染特征,可以有效的促进粗皮桉的良种选育和种质资源保存及开发利用。本文以来源于4个地点(广东湛江,广西崇左-1,广西崇左-2,马来西亚沙巴州)的第一代粗皮桉种子园种子的遗传测定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形态学特征、SSR分子标记技术,分别研究了粗皮桉在不同种子园的花粉污染频率、花污染来源等特点,并分析花粉污染对粗皮桉生长、健康及开花物候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第二世代粗皮桉叶的形态性状分析,发现4个地点的粗皮桉群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地点间差异显着(P<0.05),植株污染率范围在18.75%~35.50%间,其中来源于广西崇左-2的污染率最高,达到35.50%;92.81%的家系受到花粉污染,家系间的污染率差异极显着(P<0.01)。花粉污染对粗皮桉的叶形态影响显着(P<0.01),主要使叶色变浅、叶形变窄、叶面革质变薄,但对叶的朝向没有显着影响。花粉污染未对材积生长、开花物候产生显着影响,但显着降低了健康指数(P<0.001),降低幅度为4.74%。(2)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个不同来源群体进行了分析,发现四个来源地的粗皮桉也都受到花粉污染,植株污染率范围为10.87%~26.33%。四个来源地的平均污染率为18.19%,其中广西崇左-2的污染最高达到26.23%,广东湛江的群体污染率最低为10.87%。分析发现74.75%的家系受到了种子园以外的桉树花粉污染,其中来自广西崇左-1的未污染家系比例最高,达到54.54%;四个地点的大多数家系污染率在0~40%之间,占整个群体的84.34%。根据不同来源地花粉来源的分析表明,四个来源地的花粉来源并不相同,广西崇左的两个群体外来花粉污染来源均为尾巨桉,广东湛江群体的外来花粉来源为尾叶桉,马来西亚沙巴州的外来花粉污染来源主要是尾叶桉。(3)结合表型分析和SSR分子标记分析发现四个地点的粗皮桉群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花粉污染,但两者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表型分析获得的平均污染率为27.24%,SSR分子标记获得的平均污染率为18.19%。但二者对四个群体污染率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两种方法均显示,来自广西崇左-2的粗皮桉群体的污染率为最高,两个群体大多家系污染率均在0~40%之间。这说明两种方法均可用于粗皮桉杂交种的判别研究。综上所述,第二世代粗皮桉群体受到了的花粉污染,SSR分子标记技术和表型性状均是良好的判断方法,在种子园、资源保存林建设的不同阶段根据鉴定结果筛选、剔除受污染植株,提高粗皮桉基因纯净度,为高世代育种奠定基础。

陈健波,李昌荣,项东云,郭东强,任世奇,邓玉华,徐建民[6](2017)在《尾叶桉×巨桉等桉树杂交家系杂种优势测试》文中提出【目的】测试尾叶桉(母本)与巨桉、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4种桉树杂交家系的生长及抗桉树枝瘿姬小蜂能力,为选育优良桉树杂交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尾叶桉为母本分别与巨桉、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杂交建立杂种家系试验林,进行生长性状及抗桉树枝瘿姬小蜂能力测试。【结果】以巨桉作父本与尾叶桉杂交的杂种家系中75.0%100.0%家系具有杂种优势,以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作父本与尾叶桉杂交的杂种家系中均只有50.0%家系具有杂种优势。赤桉与尾叶桉杂交的家系(X807)生长量最大,其材积比母本自由授粉家系(X814)高56.81%,但有50.0%杂交家系受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其次是巨桉作父本的杂交家系(X420),其材积比母本自由授粉家系(X814)高35.48%。综合单株材积和抗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害能力,筛选出优于母本自由授粉家系的杂交家系5个,林龄3.4年时其材积生长量比母本自由授粉家系高11.11%35.48%,且无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害。【结论】以尾叶桉为母本分别与巨桉、赤桉、韦塔桉和细叶桉杂交的家系均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其中,以巨桉为父本的杂种优势家系所占比例最高;可选择优良家系中的优良单株进行无性系转化并测试后择优利用。

李光友,徐建民,王伟,吴世军,朱映安,王英生,潘建,郭洪英,施庭有[7](2017)在《杂交桉家系在冷凉区优势评价与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粤北及华南等种植冷凉区选育桉树速生和耐寒品系。【方法】利用方差分析和BLUP法估算广东连山5年生97个桉树人工控制授粉家系、15个母本自由授粉家系和2个无性系试验林生长、干形、耐寒和保存率性状的杂种优势、育种值及配合力。【结果】各性状在家系、家系与区组交互效应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以单株蓄积为指标筛选优良杂交组合,参试家系中有3个家系(101、14和74号)的单株蓄积高于最优自由授粉家系103号均值0.191 4 m3,超过对照DH 3229的控制授粉家系有17个,所有控制授粉家系中超过对照无性系(115号)的优良单株有288株;大于参试总体均值的40个控制授粉交家系,其平均单株蓄积的超亲优势达25.78%,而相对对照无性系的超标优势仅达4.18%;育种值与表型值大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育种值超过0.02的控制授粉家系有13个,仍然还是101、14和74号家系。【结论】通过亲本一般配合力分析认为,RT04赤桉、邓恩桉2号、U64尾叶桉3个母本,以及KX10巨桉、2B边沁桉、D17邓恩桉、KX5巨桉和DX19巨桉5个父本是今后杂交育种的优选亲本;特殊配合力排名前3的邓赤(邓恩桉×赤桉)、尾尾细(尾叶桉×(尾叶桉×细叶桉))和尾蓝(尾叶桉×蓝桉)杂交桉,其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均大于0.05,相对效应值超50%,适合将其中的优良单株无性系化并扩繁利用。

卢万鸿[8](2017)在《尾叶桉多世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改良性状的关联分析》文中提出尾叶桉是我国最重要的桉树改良树种之一,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尾叶桉优良种质资源。目前,我国的尾叶桉改良处于第三代改良阶段。尾叶桉第二代育种群体的构成材料是第一代育种群体中经高强度人工选择的自由授粉子代,第三代育种群体的构成材料同样经历高强度的人工选择,主要为尾叶桉前两个世代的自由授粉子代。因此,尾叶桉高世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较之前的世代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世代间的遗传物质又存在很大的继承关系。所以,在计划推进尾叶桉进入下一个世代的改良、选择构成下一代群体的遗传材料之前,了解现有世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借助微卫星标记分别对尾叶桉三个世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清楚了解第一代天然种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特点,重点对比三个世代育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规律。(2)评估尾叶桉三个世代育种群体改良性状的表型遗传变异水平。探索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用于桉树改良性状快速预测的可行性。(3)挖掘与尾叶桉木材密度和生长性状显着关联的微卫星位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微卫星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显示,尾叶桉三代育种群体都表现出明显的杂合子缺失现象,且均偏离遗传平衡。(2)16个基因组微卫星位点分别在三代尾叶桉育种群体中检测到459、313和428个等位基因。Shannon信息指数(1.966、2.093和2.265)表明尾叶桉三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一致。多态性信息含量(0.859、0.840和0.866)表明,三代尾叶桉育种群体具有高度多态性。期望杂合度(0.807、0.830和0.857)表明尾叶桉三代育种群体都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3)尾叶桉三个世代育种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距离分别为0.450、0.238和0.249,遗传一致度分别为0.645、0.788和0.781,遗传分化系数分别为0.044、0.021和0.018,基因流分别为6.387、11.506和14.393。这些数据说明,尾叶桉三代育种群体内的遗传分化水平很低且在逐代降低,群体内的基因流在逐代增加。(4)分子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尾叶桉三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源或亚群体间的所有个体间(接近70%),群体内变异占30%以上,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最小。尾叶桉第一代群体的Structure亚群体分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尾叶桉天然种源间的聚类结果与其地理分布并不一致。(5)尾叶桉木材密度和生长性状的表型变异分析表明,尾叶桉三代育种群体目标性状在种源和亚群体间都存在显着的遗传变异(0.05)。尾叶桉三个世代育种群体的木材密度和生长性状的多重聚类分析显示,从木材密度的差异来看,尾叶桉三代育种群体的表型分化相对较小,显着性不高。三代育种群体基于生长性状的表型分化水平相对较高(0.05)。(6)基于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的桉树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的NIRs模型的测量值和预测值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3、0.94和0.92。测量值与预测值间的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C)分别为0.007、0.013和0.254。用独立的验证集样本对桉树木材密度和纤维形态NIRs校正模型的预测检验显示,木材密度、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的NIRs模型的预测效果都很好。(7)关联位点的表型变异解释率(R2)显示,基于群体T164(木材密度43.8%、胸径67.6(一个位点)、树高40.1%)和群体T77(木材密度24.3%、胸径40.5%、树高55.4%(两个位点))所得到的所有关联位点的表型变异解释率都比较高,说明这些关联位点对目标性状的控制程度比较高。(8)在两个关联群体中,基于同样的微卫星位点没有发现同一个在两个群体中同时与相同的性状关联的标记。在两个群体中,与尾叶桉木材密度关联的位点数量都相对较多,与生长性状关联的位点较少。在群体T164中,位点EUceSSR900同时与木材密度和树高关联,位点EUceSSR425同时与尾叶桉木材密度和胸径关联。位点EUceSSR900在GLM模型和MLM模型的算法中被同时检测到,这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其假阳性的可能性。位点Embra100与木材密度的关联程度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01),其对木材密度的表型变异解释率为75.8%,远高于木材密度关联位点的平均解释率。在群体T77中,与尾叶桉木材密度和胸径关联的位点数量相当,与树高关联的位点有2个。

曾瑞金[9](2016)在《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杂交子代性状测定及选择》文中指出为选育出一批产量高、抗性强、适合闽南山地栽植的桉树优良家系和优良单株,对闽南山地22个桉树杂种子代家系的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种子代家系间的树高均存在显着到极显着的差异,在8.5年生和10年生时,胸径表现出显着到极显着的差异,单株材积表现出极显着的差异。10年生时,各个家系树高范围为15.61-23.79 m,胸径范围为13.13-20.99 cm,单株材积范围为0.108 7-0.402 1 m3。通过试验选出21号和5号2个杂交子代家系为优良家系,优良家系入选率为9.1%。通过对6个父本类型的子代生长表现进行比较,初步判断以尾叶桉为母本与以巨桉或巨尾桉为父本进行杂交,其子代在闽南地区表现突出。同时,通过试验选出了7株优于尾巨桉无性系-DH32-29的优良单株,其中21号家系中有4株,其单株材积范围为0.476 1-1.633 3 m3,比尾巨桉无性系-DH32-29高出22.42%-319.98%,家系内平均现实增益118.95%;5号家系中有3株,单株材积范围为0.410 7-0.686 4 m3,比尾巨桉无性系-DH32-29高出5.61%-76.50%,家系内平均现实增益75.49%。

梁丽华[10](2014)在《尾叶桉第二代种子园家系遗传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是华南方地区的重要用材树种,其速生丰产、用途广、适应性强,在林业生产中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为了解尾叶桉各相关性状的改良潜力,实现定向培育的目标,本研究以广西东门林场实生二代尾叶桉种子园的家系为研究对象,对其活立木各性状进行了测量和研究,并分析其遗传变异规律;同时,对其营养元素与生物量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3a、4a和5a尾叶桉的树高、胸径和材积3个性状的调查资料,通过现代育种学理论和数量遗传分析相结合,进行家系遗传参数和遗传增益估算,为尾叶桉高世代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4和5年生尾叶桉生长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之间与各性状在不同年度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一定的选择潜力。2.在2012年对4年生尾叶桉家系进行了留优去劣疏伐工作,其平均胸径为15.73cm。完成留优去劣疏伐工作后的5年实生二代生尾叶桉的平均胸径为16.46cm,疏伐强度达到45.21%,平均遗传增益为6.58%,说明此次疏伐工作科学合理。3.相对于树高、胸径,材积的变异较大,变异系数高达60%,具有丰富的选择基础;家系间生长性状各个年度的重复力在0.39到0.55之间,4年生和5年生时生长性状的重复力显示中度遗传(0.46到0.51)。4.3、4和5年生树高、胸径及材积均呈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801、0.9524和0.9987,表明生长性状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且胸径的年度遗传相关系数大于树高,表明胸径生长的遗传稳定性要高于树高。5.估算了尾叶桉3、4和5年生各性状的单株及家系遗传力。结果表明:3年生时各性状遗传力均较低;4年生时最高;5年生时遗传力在3与4年生之间。其中,家系的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遗传力分别在0.3476-0.4722、0.3621-0.4831、0.3701-0.4814之间;而单株遗传力分别在0.3408-0.4605、0.3538-0.3617、0.3693-0.4841之间。这表明供试尾叶桉的生长性状受到较弱的遗传控制,且家系的遗传力均大于单株的遗传力,这也表明家系的选择潜力比单株要更大一些。6.通过树高、胸径和材积各值作为选择指标进行筛选,选出了高于群体家系各性状平均表型值与其育种值的家系总共45个,其中高于平均表型值和育种值的家系数都在供试家系总数的54.00%以上,表明建园的绝大多数家系其遗传品质是理想的。且尾叶桉种子园优良家系及家系内最优株选择后的增益值均十分理想。7.二代尾叶桉种子园家系按营养元素在各器官中含量的大小排序为:3-4年生时为树叶>树枝>树根>树干;5年生时为树叶>树根>树干>树枝。而按照营养元素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从4年生起其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排序大致为:N>K>Ca>P>Mg。单株的生物量随着树龄的增加而上升,第5年生的尾叶桉生物量达到了89.51kg,高于已报道的同龄尾叶桉生物量。且单株各器官中,干的生物量在不同时期均高于其他三个器官,所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均大于55%。从尾叶桉各器官的年生物量增长量和增长率数值来看,树干的年生物量增长量最高,根和枝次之,叶的年增长值最低。

二、尾叶桉家系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尾叶桉家系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尾叶桉半同胞家系遗传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设计与试验林营建
    1.4 生长调查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性状表型变异与方差分析
    2.2 遗传变异分析
    2.3 优良家系及单株选择
3 结论与讨论

(2)杂交桉家系在桂北生长及优良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设计
    1.3 观测和调查
    1.4 统计分析
        1.4.1 数据处理及方差分析
        1.4.2 多性状综合坐标得分评定
        1.4.3 遗传力和遗传增益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桉类型的生长变化趋势
    2.2 不同家系/无性系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
    2.3 生长性状多重比较
    2.4 家系优良性评价
    2.5 参试家系遗传力和遗传增益
    2.6 家系内优良单株的选择
3 结论
4 讨论

(3)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间杂交种的生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遗传材料
    1.2 试验地与试验林
    1.3 试验林调查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材积生长量分析
    2.2 树高、胸径和高径比的分析
    2.3 保存率分析
    2.4 变异系数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3.1 材积生长量
    3.2 树高、胸径及高径比
    3.3 环境适应性
    3.4 变异系数

(4)尾巨桉杂种F1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与抗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来源和经费支持
    1.4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桉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4.2 林木抗风研究进展
        1.4.3 国外林木抗风遗传育种进展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尾巨桉杂种F1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交配设计与田间试验铺设
        2.1.3 生长观测
        2.1.4 材质性状测定
        2.1.5 干形数据测定
        2.1.6 抗风等级测定
        2.1.7 综合指数选择
        2.1.8 统计分析及遗传参数估算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杂种的保存率与生长表现
        2.2.2 生长性状差异性分析
        2.2.3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2.2.4 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
        2.2.5 生长性状的GHA和 SHA分析
        2.2.6 优良杂种和优株选择
    2.3 小结
第三章 尾巨桉杂种F1材质性状遗传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杂种的材性表现
        3.2.2 材质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3.2.3 遗传方差分量及遗传力
        3.2.4 材质指标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分析
        3.2.5 优良亲本评选
        3.2.6 优良杂种选择
    3.3 小结
第四章 尾巨桉杂种F1抗风性与生长、材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联合选择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杂种的抗风表现
        4.2.2 抗风性能和干形的差异性分析
        4.2.3 干形特殊杂交力和一般杂交力
        4.2.4 生长性状与材质性状的相关关系分析
        4.2.5 抗风与生长、材性的相关关系分析
        4.2.7 高纸浆产量优良杂种选择
        4.2.8 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生长性状遗传分析
        5.2.2 材质性状遗传分析
        5.2.3 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5.2.4 尾巨桉杂种F1的抗风性分析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第二世代粗皮桉的花粉污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粗皮桉的研究概述
        1.2.2 林木花粉污染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表型性状的第二世代粗皮桉的花粉污染及其影响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与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数据分析处理
        2.1.4 花粉污染植株的判别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地点的粗皮桉表型性状分析
        2.2.2 不同来源粗皮桉的花粉污染
        2.2.3 粗皮桉不同来源内家系的花粉污染
        2.2.4 花粉污染对粗皮桉叶形态的影响
        2.2.5 花粉污染对粗皮桉生长量和物候等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的第二世代粗皮桉花粉污染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DNA的提取
        3.1.3 SSR-PCR扩增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6对SSR引物的多态性比较分析
        3.2.2 第二世代粗皮桉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2.3 不同来源的第二世代粗皮桉群体的花粉污染分析
        3.2.4 不同来源内家系的污染率
        3.2.5 表型数据和SSR分子标记在统计花粉污染率的异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不同来源地粗皮桉的花粉污染率
        4.1.2 不同来源地家系的花粉污染率
        4.1.3 表型分析与SSR标记分析的花粉污染率异同
        4.1.4 花粉污染对粗皮桉的影响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尾叶桉×巨桉等桉树杂交家系杂种优势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1.3.2 试验林建立
        1.3.3 试验林生长量测定及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害调查
        1.3.3.1生长量测定
        1.3.3.2桉树枝瘿姬小蜂为害调查
        1.3.4 单株材积计算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桉树家系间生长量的差异分析结果
        2.1.1 树高及胸径生长量的差异
        2.1.2 单株材积的差异
    2.2 桉树家系枝瘿姬小蜂为害情况分析结果
    2.3 桉树杂交家系优势分析与优良家系选择
3 讨论
4 结论

(7)杂交桉家系在冷凉区优势评价与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及亲本组合
    1.2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设计
    1.3 统计分析
        1.3.1 性状计算分析方法及方差模型
        1.3.2 杂种优势的评估
        1.3.3配合力和育种值估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杂交桉性状的年度变化趋势和方差分析
    2.2 杂交桉生长及其他性状多重比较
    2.3 亲本育种值及杂种优势
    2.4 杂种家系单株材积的配合力分析
3 讨论

(8)尾叶桉多世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改良性状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桉树在全球人工林中的重要性
    1.2 尾叶桉的研究现状
        1.2.1 尾叶桉的自然分布及种质资源现状
        1.2.2 尾叶桉的研究现状
    1.3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遗传多样性
        1.3.2 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1.3.3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意义
        1.3.4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1.4 性状关联分析
        1.4.1 连锁作图
        1.4.2 关联作图
        1.4.3 连锁不平衡的影响因子
        1.4.4 关联分析的分类
        1.4.5 关联分析和连锁作图的结合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尾叶桉第一代育种群体的群体遗传学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植物材料
        2.1.2 总DNA的提取
        2.1.3 微卫星PCR扩增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和分析
        2.2.1 引物特异性筛选
        2.2.2 引物多态性筛选
        2.2.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2.4 16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2.2.5 尾叶桉第一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2.6 尾叶桉第一代育种群体的遗传结构
        2.2.7 尾叶桉第一代育种群体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
        2.2.8 尾叶桉育种群体的遗传分化和基因流
    2.3 讨论
        2.3.1 Hardy-Weinberg平衡和杂合子缺失
        2.3.2 尾叶桉第一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3.3 种源群体间的遗传分化
    2.4 结论
第三章 尾叶桉高世代育种群体的群体遗传学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总DNA的提取
        3.1.3 微卫星标记分析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和分析
        3.2.1 位点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2.2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3.2.3 群体遗传多样性
        3.2.4 群体遗传结构
        3.2.5 亚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性
        3.2.6 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
    3.3 讨论
        3.3.1 微卫星位点的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3.2 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3.3.3 群体遗传结构
        3.3.4 遗传分化
    3.4 结论
第四章 尾叶桉改良性状的表型变异及其近红外光谱预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性状测量
        4.1.3 统计模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尾叶桉第一代育种群体天然种源的表型变异
        4.2.2 尾叶桉第二代育种群体生长及木材密度的群体变异规律
        4.2.3 尾叶桉第三代育种群体生长及木材密度的群体变异规律
        4.2.4 桉树材性性状的近红外光谱(NIRs)预测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尾叶桉材性和生长性状的微卫星关联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群体材料
        5.1.2 叶样采集同 2.1.1,基因组DNA提取同 2.1.2,多态性标记筛选见 2.1.3,微卫星位点分析同 2.1.3
        5.1.3 关联分析
        5.1.4 关联位点的表型效应计算
    5.2 结果和分析
        5.2.1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5.2.2 尾叶桉木材密度、胸径和树高的关联微卫星位点
        5.2.3 关联位点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及其平均表型效应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杂交子代性状测定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子代家系各性状的差异
    3.2 杂交子代家系各性状相关性分析
    3.3 杂交子代家系遗传参数估算及选择
    3.4 不同父本类型的子代家系生长优势比较
    3.5 优良单株选择
4 结论与讨论

(10)尾叶桉第二代种子园家系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种子园基本概念与分类
        1.2.1 种子园的概念
        1.2.2 种子园的分类
    1.3 种子园国内外遗传改良研究现状
        1.3.1 种子园发展历史
        1.3.2 种子园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趋势
    1.4 种子园面临的问题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2 尾叶桉生物学特性及改良综述
    2.1 尾叶桉地理分布与形态特征
    2.2 尾叶桉生物学特性
    2.3 尾叶桉经济价值
    2.4 尾叶桉遗传改良现状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植被
    3.2 实验设计与材料
    3.3 二代种子园家系调查与数据整理
    3.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3.4.1 方差分析
        3.4.2 遗传变异与重复力
        3.4.3 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3.4.4 家系增益分析
        3.4.5 遗传力估计
        3.4.6 营养元素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种子园疏伐前后的家系变化
    4.2 种子园家系测定与家系遗传评价
        4.2.1 家系与区组方差分析
        4.2.2 遗传变异与重复力
        4.2.3 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4.2.4 遗传力估计
        4.2.5 种子园家系及家系内优株育种值估计与家系增益分析
    4.3 营养元素与生物量分布格局
        4.3.1 尾叶桉枝条中营养元素含量
        4.3.2 尾叶桉树干中营养元素含量
        4.3.3 尾叶桉树叶中营养元素含量
        4.3.4 尾叶桉树根中营养元素含量
        4.3.5 营养元素在各器官中的变化
        4.3.6 尾叶桉生物量分析与生长规律性
5 小结与讨论
    5.1 小结与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尾叶桉家系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尾叶桉半同胞家系遗传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J]. 李大华,李霞,李蔷薇,黄勇德,张磊,吕必文,赵英伟,王建忠. 广西林业科学, 2021(06)
  • [2]杂交桉家系在桂北生长及优良性评价[J]. 李光友,徐建民,李昌荣,陈健波,郭东强,陆海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1(02)
  • [3]尾叶桉与窿缘组树种间杂交种的生长特征[J]. 莫继有,兰俊,罗建中,吴满芬,彭智邦. 广西植物, 2021(04)
  • [4]尾巨桉杂种F1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与抗风性研究[D]. 沈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5]第二世代粗皮桉的花粉污染特征研究[D]. 李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6]尾叶桉×巨桉等桉树杂交家系杂种优势测试[J]. 陈健波,李昌荣,项东云,郭东强,任世奇,邓玉华,徐建民. 南方农业学报, 2017(10)
  • [7]杂交桉家系在冷凉区优势评价与遗传分析[J]. 李光友,徐建民,王伟,吴世军,朱映安,王英生,潘建,郭洪英,施庭有.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8]尾叶桉多世代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其改良性状的关联分析[D]. 卢万鸿.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01)
  • [9]闽南山地桉树人工杂交子代性状测定及选择[J]. 曾瑞金.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6(02)
  • [10]尾叶桉第二代种子园家系遗传特性研究[D]. 梁丽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尾叶桉科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