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商业广告的社会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余金金[1](2021)在《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益广告凭借其独特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够在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同时,培养人们的公共道德意识,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公益广告不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公益广告的大众传播载体作用尤为重视,而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还比较浅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对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不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还是对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都具有同样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通过挖掘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论证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剖析当前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寻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公益广告的概念和特点、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以及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论述了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及意义。公益广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具有舆论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功能、文化传播功能以及艺术审美功能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益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三部分分析了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舆论导向功能发挥不足、精神激励功能发挥欠缺、文化传播功能发挥薄弱、艺术审美功能发挥低效等。其成因有,媒介资源尚未形成传播合力、公益广告缺乏文化内涵、公益广告的制作缺少创意、传播主体忽视了受众的审美需求。第四部分提出了推动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即掌握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策略、挖掘公益广告育人的文化底蕴、提高公益广告育人的创意水平、增强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效果。
魏兵[2](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苏越[3](2020)在《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和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告效益评估体系的研究在广告业中由来已久,也有权威的机构对广告效益总结许多有价值的评估模型。LT公司西安分公司自2010年起,近十年里每年对广告费用的投入平均约为2917万元,约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14%。这是一笔不容小觑的费用支出,然而多年来,广告费用支出所产生的广告效益如何?是否达到了销售量上升的目的?是否对产品的知名度有所提升?这些广告效益却没有详尽的评价,无法对后期广告投放做出有效的参考依据,更无法对下一步广告效益的提升提出有效策略。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相关业务背景,分析了目前国内广告效益评价的现状,以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现状为研究基础,梳理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管理现状,结合LT公司广告管理者评价及同行业广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梳理,拟初步构建3个一级指标广告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广告心理效益评价指标和广告社会效益评价指标,下设13个二级指标作为适用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本项研究用广告效益评价的相关理论,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找到目前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过文献梳理和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体系的构建——对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做出评价——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首先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广告评价基本理论等进行了阐明,明确本次论文写作的研究主体、研究方法及研究架构;其次针对目前LT公司西安分公司现有的广告评价模式进行分析,分析预算方案管理、媒介选择过程管理、广告项目评价管理、广告项目付款管理、广告效益评价管理五项管理模式下LT公司西安分公司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广告行业中对广告效益评价指标的研究,构建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级体系并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给出提升效益的策略,达到提升广告效益的目标。希望本文能够对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和提升策略提供有利价值。
桑兆辰[4](2020)在《晚清营口商业文化研究(1861-1912)》文中提出商业文化是商业活动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体现,商业文化的具体内涵包括商业文化可分为商品文化、营销文化、商业伦理文化等。1861年营口以东北首个约开商埠的对外开埠,营口商业文化嬗变开始加快。同时,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营口出现很多同时期其它地域所不具备的新型商业文化。从商业文化这一微观视角来看开埠后的营口,一方面营口与东北内陆商业交流活跃,与同时期沿海约开商埠历史背景相近,都具有不平等性、辐射地域广阔等特征。另一方面营口是当时东北唯一一个约开商埠,经历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等动荡时期,晚清营口商业文化又具有特殊性。由此看出,营口的商贸活动同时受到中西方的双重影响,最终作用于营口的商业文化中。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晚清营口商业文化出现了或突出了法律至上的立商原则、注重品类品质的品牌文化、以广告为主的营销文化、以商人为主体的公益文化和中西交融的商业建筑文化等良性趋势,同时又存在鸦片贸易的商业殖民文化和背离社会效益的商业文化。总之,营口商业文化嬗变是营口近代化的一部分,受历史背景影响,它嬗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嬗变趋势也并不是尽善尽美。近代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商业文化为适应近代化进程而不断自我修正,是历史的一个必然趋势。
郑绪平[5](2019)在《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与民族追求,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备条件,其传播效果深深影响着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模与质量,对于人民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公益广告本身所具有的人本性、公益性、教育性特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利的目的相契合,意味着公益广告能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在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主体要素、受众要素、信息要素、媒介要素,根据四要素的特征与地位,制作出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逻辑清晰、感染力强、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然而,现阶段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还存在着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环境、传播媒介方面的问题。在此情形下,应积极探索影响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从中改进扩大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完善公益广告自身、凝聚各方力量、优化传播环境、融合多种媒介,充分发挥公益广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默契,营造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覆盖、全员覆盖。
胡文静[6](2019)在《广告宣传的导向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国内更多的是强调新闻宣传要讲导向,广告宣传要讲导向则及较少。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第一次明确出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广告宣传应坚持正确的导向,向世界阐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品牌,具有历史性的重大意义。今年是中国广告业恢复四十周年,40年来,中国广告业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40年来,中国广告业带领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这些成绩都离不开广告人默默无闻的工匠精神。硕果累累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广告宣传中存在的导向问题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文深度剖析了中国广告宣传中常见的政治导向问题、经济导向问题、文化导向问题、行业导向问题,以及法治导向问题,并结合实例进行归纳总结。在分析了一系列问题的症结之后,本文从完善法律体系、严格行政执法、鼓励社会监督、加强媒体把关等四个层面较全面地出了导向问题的解决思路,最终指出广告宣传应坚持正确的导向。
吴圆圆[7](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罗熙[8](2018)在《昆明轨道交通运营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就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却较为少见。为了使全社会充分了解城市轨道交通给城市交通发展带来的效益,从而增加全社会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重要性的认识,加速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文章从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交通效益、环境效益几方面分类着手,对城市轨填交通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作为一项投资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外,还具有极大的交通益和环境效益。建设好交通,管理好交通,不仅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更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还会产生良好的交通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文章将这四种效益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了综合研究,即通过系统的经济效益来体现其运营效果,通过系统的交通效益来反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对原有交通状况的改善,通过系统的社会效益来说明系统对社会和城市发展的影响,通过系统的环境效益来体现系统在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做出的贡献。文章首先详细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其次阐述昆明轨道交通的基本情况,并对昆明轨道交通的建设、规划、客流等做了阐述;在上述分析基础之上,文章对昆明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所带来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阐述,并对该项目社会效益分类为规划效益、时间效益、环境效益、土地效益等细小方面做了分析统计;最后,总结了昆明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为昆明轨道交通后期在建及新建项目提供了参考及建议。
张雯雯[9](2018)在《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86年中国第一条“节约用水”电视公益广告在贵阳电视台播出,开启了中国当代公益广告传播的先河,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自此,公益广告不仅成为中国当代广告发展史上的独特景观,也成为广告舆论引领和广告话语呈现的重要载体。中国当代公益广告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而不断进步。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政治改革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果斐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双引擎,引领着社会主流价值观,推动着中国社会快速向前发展。公益广告作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仅真实记录着中国当代社会价值变迁的轨迹,诠释着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和新观念,还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新风尚,弘扬正气,针砭时弊,呈现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公益广告实践过程中呈现的话语,往往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塑造国家品格、民族精神和时代风尚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广告作为社会发展的“镜像”,受到来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公益广告自然也烙有中国当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时代印记,公益广告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所有话语都与社会语境互为关联。在中国当代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无论是脍炙人口的公益广告语、公益广告创作主题、创意理念的提炼,还是公益广告的学术话语、规制话语以及实践活动话语的呈现,都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形式相适应。本文试图从话语分析和历史研究双重视角对中国当代公益广告的话语变迁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考察,在费氏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公益广告自身发展特点,分别从社会背景、文本呈现、话语实践以及社会影响四个层面展开研究,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公益广告话语呈现及话语变迁的探讨作为研究的主线索,注重探析不同发展阶段公益广告话语呈现的逻辑关系,并通过分析公益广告传播过程中广告与受众、广告与媒体、广告与社会组织互动关系来佐证这种逻辑关系呈现的必然性。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呈现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意识形态建构、媒介技术变革、社会管理规制以及民众审美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程度不同,最终呈现的公益广告话语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很大不同。从注重行为规范和礼仪教化的引领,到注重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的倡导和培育。从公共卫生、公共环境、公共道德相对单一主题的选择,到涉及国计民生丰富多元话语的呈现。从社会责任观念观照下的媒体自主行为,到文明进步思想统领下的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建设。公益广告的社会影响不断提升,并逐步进入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与商业广告一起成为推动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这种改变在广告学术话语中也多有体现,从公益广告作为商业广告的补充的认知,到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都是推动中国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力量的判断,到“公益性商业广告”和“商业性公益广告”学术话语的争论,都表明公益广告发展和公益广告话语呈现逐步成为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显性话题。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历经了媒体倡导的行为规劝、政府管理的“命题作文”、企业参与的形象树立以及全民动员的价值观培育四个阶段。公益广告话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表现形式,它不仅通过语言反映着、记录着社会现实,更通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知识”来传达社会意义,建构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文化符号,铸造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胡璐[10](2017)在《广告的第三种导向—伦理导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直以来,广告的经济效益被解读为评价广告价值的首要标准。然而,广告发展史表明:广告传播其实已经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文化、教育、审美等等。在这个意义上,广告就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它还是一种文化活动,并具有特殊的文化导向功能。再者,广告活动在宣传其产品或服务时,不应该只顾及经济效益,还需要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效益,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广告因此还具有一种社会伦理导向的责任,这既是从广告本身的道德属性出发,也是从广告经济与文化的现实问题反思中得出的必然结果。广告的伦理导向并不是对其经济、文化导向的否定,而是要求广告以道德的方式去实现经济目的,反对以非道德或反道德的方式谋取利益,这既是人们对广告的伦理诉求,也是广告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向。从内容上看,广告的伦理导向既包含了广告应该遵守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也包含了广告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时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它对广告活动本身以及广告行为主体产生引导与规范作用,也通过广告作品对社会公众产生伦理层面上的影响。本文内容共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具体阐明了广告的经济、文化与伦理三种导向的意义及其功能。纵观广告的发展史,商业广告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才产生,也总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广告也因其强大的经济功能被人们所熟知。同时,广告传播又是一种文化活动,它具有引导消费文化的功能,并对受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产生影响。而作为社会活动的广告,还承负起一种社会伦理导向的职责,它能够在伦理道德上对公众进行引导,帮助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这种伦理导向还能够规范和引导广告活动本身及其行为主体。第三章主要探究的是广告伦理导向的必要性。首先,广告活动作为一种道德活动,它有其自身内在的道德合理性,也有其外在的道德规范与考量。其次,广告的伦理导向是从伦理角度对广告活动的反思,在以往“经济属性决定论”的作用下,广告的经济效益被看作是广告活动的最高甚至是唯一追求,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不惜牺牲其社会效益。广告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广告文化也呈现出强烈的功利性特点,对受众无限制的诱导不仅助长了消费主义等生活方式,也对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都产生了冲击。再次,广告现实活动中大量的虚假广告、恶意炒作广告、低俗广告等伦理缺失现象也引致了人们对广告活动伦理导向的思考。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是广告伦理导向的内涵。广告作为一种经济活动,首先应该坚持诚信经营的伦理导向。真实、诚信可以说是广告的第一道德原则,广告要做到内容上的真实,不刻意隐瞒产品或服务的缺陷,还应该保证表现手法和传播方式上的真实。其次,广告需要坚持公平竞争的伦理导向。只有保证广告竞争的公平,才能够净化广告市场,也只有合乎道德的竞争才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再者,广告还需坚持适度消费的伦理导向。对消费文化的错误引导只会导致消费的异化,广告应该传播一种健康的消费文化来引导人们适度消费。最后,广告还应该坚持文明风气的伦理导向。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给消费者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并帮助营造一种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第五章主要研究的是新媒介时代的广告伦理导向。新媒介时代的广告呈现出主体多元化,信息丰富化,传播形式多样化等特点。与此同时,人们也遭遇到了广告传播无序,监管难度加大,广告侵犯受众隐私等问题。新媒介环境下,以“微商广告”为代表的新媒介广告还存在着虚假宣传频发、强制广告侵权、低俗营销等诸多伦理缺失行为,面对着身份多元的新媒介广告主体,在广告传播中还需加强“责权兼顾”、“诚信经营”、“生态友好”以及“公共利益至上”的伦理导向。新媒介时代广告伦理导向的实践一方面需要强化广告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帮助实现广告的行业自律。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广告的伦理监督,只有在行业法规与社会监督的共同作用下,广告行业才能实现健康全面地发展。
二、浅谈商业广告的社会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商业广告的社会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概述 |
(一)公益广告的概念和特点 |
1.公益广告的概念 |
2.公益广告的特点 |
(二)公益广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契合性 |
1.内容的相通性 |
2.目的的一致性 |
3.作用的互补性 |
(三)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1.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 |
2.列宁灌输理论 |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
4.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 |
二、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及意义 |
(一)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体现 |
1.舆论导向功能 |
2.文化传播功能 |
3.精神激励功能 |
4.艺术审美功能 |
(二)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义 |
1.有利于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
2.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
3.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4.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三、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
1.舆论导向功能发挥不足 |
2.文化传播功能发挥薄弱 |
3.精神激励功能发挥欠缺 |
4.艺术审美功能发挥低效 |
(二)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媒介资源尚未形成传播合力 |
2.公益广告缺乏文化内涵 |
3.公益广告的制作缺少创意 |
4.传播主体忽视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
四、推动公益广告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
(一)掌握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策略 |
1.把握公益广告的传播时机 |
2.整合公益广告的媒介资源 |
3.借助名人效应传播价值观念 |
(二)挖掘公益广告育人的文化底蕴 |
1.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 |
2.利用先进的时代文化元素 |
3.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元素 |
(三)提高公益广告育人的创意水平 |
1.明确公益广告的受众需求 |
2.采用艺术化的表现方式 |
3.培养专业的公益广告创作人才 |
(四)增强公益广告育人的传播效果 |
1.深化公益广告的主题 |
2.选择恰当的诉求方式 |
3.强化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
第五节 小结 |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
第四节 小结 |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和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3 简单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广告 |
2.1.2 广告效益 |
2.1.3 广告效益评价及特性 |
2.2 广告效益评价内容 |
2.2.1 广告的经济效益评价 |
2.2.2 广告的心理效益评价 |
2.2.3 广告的社会效益评价 |
2.3 广告效益评价方法 |
2.3.1 常用的评价方法 |
2.3.2 本论文采用的方法:模糊层次分析法 |
2.4 广告效益评价的意义 |
第三章 LT西安分公司广告管理和广告效益评价现状 |
3.1 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管理部门简介 |
3.1.1 发展历史和经营情况 |
3.1.2 组织结构和职能 |
3.1.3 人员结构 |
3.2 LT西安分公司广告管理现状 |
3.2.1 广告预算方案管理 |
3.2.2 广告媒介选择过程管理 |
3.2.3 广告项目评价管理 |
3.2.4 广告项目付款管理 |
3.2.5 广告效益评价管理 |
3.3 LT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3.1 广告效益评价内容单一 |
3.3.2 广告效益评价体系不完善 |
3.3.3 广告效益评价标准不规范 |
3.3.4 广告效益评价方法不够科学 |
3.3.5 广告效益评价结果应用不够 |
3.3.6 广告的投入产出总体效益不高 |
第四章 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的改进 |
4.1 改进的目标、基本原则和思路 |
4.1.1 改进评价体系的目标 |
4.1.2 改进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
4.1.3 改进评价体系的基本思路 |
4.2 影响LT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的因素分析 |
4.2.1 广告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 |
4.2.2 广告心理效益的影响因素 |
4.2.3 广告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 |
4.3 构建广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4.3.1 选取广告评价指标的原则 |
4.3.2 广告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4.3.3 选择评价指标 |
4.3.4 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
4.3.5 数据收集和实施评价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五章 LT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提升策略 |
5.1 高度重视广告效益评价 |
5.1.1 提高企业广告宣传的质量 |
5.1.2 突出企业与市场的联系 |
5.1.3 使企业内部管理更趋于合理 |
5.1.4 有利于促进整个广告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
5.2 完善广告管理和效益评价组织体系 |
5.2.1 建立高效的广告管理组织 |
5.2.2 建立严谨的广告管理办法 |
5.2.3 建立科学规范的广告效益评价体系 |
5.3 提供有效的管理和保障性条件 |
5.3.1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能力水平 |
5.3.2 加强广告经费投放管理,改进资金使用效益 |
5.3.3 实施广告制作和广告效益评价的外包管理 |
5.3.4 发展广告新媒体,提高广告宣传创意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晚清营口商业文化研究(1861-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史料和方法 |
(四)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商业文化与营口商业概况 |
(一)商业文化概念 |
(二)营口商业概况 |
1.历史上的营口商业 |
2.开埠后的营口商业 |
(三)营口商业文化的嬗变与畸形发展 |
二、晚清营口商业文化嬗变的表现 |
(一)法律至上的立商原则 |
(二)注重商品的品类、品质,打造品牌文化 |
1.注重商品的品类、品质 |
2.打造商业企业品牌文化 |
(三)以广告为主的营销文化 |
(四)以商人为主体的公益文化 |
(五)营口商业的建筑文化 |
三、晚清营口商业文化嬗变的原因 |
(一)西方势力冲击营口商贸 |
(二)清政府对东北政策的调整 |
1.东北从封禁到开垦 |
2.晚清政府发展东北举措 |
(三)营口地缘优势和城市快速发展 |
1.营口地缘优势推动城市发展 |
2.营口城市化进程加快 |
(四)商业交流活跃与商业组织、商业企业出现 |
1.商业交流日益活跃 |
2.出现商业组织和商业企业 |
四、晚清营口商业文化嬗变的评析 |
(一)客观上促进营口商业文化发展 |
(二)营口商业文化发展畸形 |
1.晚清营口商业文化发展畸形表现 |
2.晚清营口商业文化发展畸形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5)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公益广告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
第一节 公益广告具有价值传播的功能 |
一、公益广告价值传播功能的内涵 |
二、公益广告价值传播功能的基本类型 |
第二节 公益广告价值传播的特点 |
一、人本性 |
二、公益性 |
三、教育性 |
第三节 公益广告能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 |
一、公益广告的感染性与号召性能够满足人们的情感诉求 |
二、公益广告的通俗化与大众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目标 |
三、公益广告的艺术性与多样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生动化 |
四、公益广告的时效性与表现性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特征 |
第二章 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要素 |
一、传播者身份的明确与定位 |
二、传播者自身道德素养 |
三、传播者运用传播媒介的能力 |
第二节 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要素 |
一、受众对公益广告的认知度 |
二、受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
三、受众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参与度 |
第三节 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要素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解析 |
二、公益广告设计的创意 |
三、故事题材的选择 |
第四节 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要素 |
一、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
二、多种媒介的综合利用 |
三、新媒体的开发利用程度 |
第三章 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
一、关于问卷调查的说明 |
二、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三、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
一、公益广告发展在人力、财力方面受限 |
二、缺乏对公益广告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
三、传播环境利益化、泛娱乐化的不利影响 |
第四章 运用公益广告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改进措施 |
第一节 完善公益广告自身,展现公益广告魅力 |
一、提升公益广告传播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养 |
二、合理规划公益广告的选题内容,提升公益广告的品质 |
三、创新公益广告设计,增强公益广告的视听效果 |
第二节 凝聚各方力量,发挥大众智慧 |
一、调动受众参与公益广告的积极性 |
二、借助社会力量,为公益广告提供资金支持 |
三、将公益广告纳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体系中 |
第三节 改善传播环境,形成良好的传播格局 |
一、优化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 |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益广告传播的有效性 |
第四节 整合多种传播媒介,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
一、占据主流媒体的空间 |
二、综合利用新媒体传播媒介 |
三、打造户外媒介传播态势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广告宣传的导向问题及其解决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历史研究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广告宣传导向相关概述 |
2.1 广告宣传导向的界定 |
2.1.1 广告、宣传、导向的定义 |
2.1.2 广告宣传导向的定义 |
2.1.3 广告宣传导向的内涵 |
2.1.4 广告宣传导向与舆论导向的关系 |
2.2 广告宣传导向观念的形成与必要性 |
2.2.1 广告宣传导向意识的出现 |
2.2.2 广告宣传导向思想的形成 |
2.2.3 广告宣传导向的必要性 |
第3章 广告宣传中的导向问题 |
3.1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政治导向问题 |
3.2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经济导向问题 |
3.3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文化导向问题 |
3.4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行业导向问题 |
3.5 广告宣传中常见的法治导向问题 |
第4章 广告宣传导向问题的解决思路 |
4.1 完善法律规范 |
4.1.1 简述广告宣传相关法规 |
4.1.2 加强我国广告宣传法治 |
4.2 严格行政执法 |
4.2.1 加强法制宣传 |
4.2.2 强化行政管理 |
4.3 鼓励社会监督 |
4.3.1 畅通社会监督渠道 |
4.3.2 及时反馈监督情况 |
4.4 加强媒体把关 |
4.4.1 优化媒体内外生存环境 |
4.4.2 健全广告宣传把关制度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8)昆明轨道交通运营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4 目前研究局限 |
第2章 城市轨道交通效益相关概述 |
2.1 城市轨道交通概述 |
2.1.1 城市轨道交通定义及分类 |
2.1.2 城市轨道交通效益的概念 |
2.1.3 城市轨道交通效益的特点 |
2.1.4 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概述 |
2.1.5 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产生机理 |
2.1.6 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概述 |
2.1.7 城市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产生机理 |
2.2 昆明轨道交通基本情况概述 |
2.2.1 昆明轨道交通背景 |
2.2.2 昆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
2.2.3 昆明轨道交通客流量简介 |
2.2.4 昆明轨道交通3 号线客流情况 |
2.2.5 昆明轨道交通项目量化分析基本假设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昆明轨道交通经济效益分析——以3号线为例 |
3.1 昆明轨道交通经济效益 |
3.1.1 昆明轨道交通3 号线项目情况介绍 |
3.1.2 昆明轨道交通3 号线票务收入效益 |
3.1.3 昆明轨道交通3 号线广告收入效益 |
3.1.4 昆明轨道交通3 号线对企业年经济效益及运营外经济效益 |
3.1.5 增强城市综合实力效益 |
3.2 昆明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对国家产生的年经济效益 |
3.2.1 项目投资的利润及税金 |
3.2.2 项目运营给国家和城市政府的财税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昆明轨道交通社会效益分析——以3号线为例 |
4.1 昆明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的社会效益 |
4.2 昆明轨道交通规划效益 |
4.3 昆明轨道交通时间效益 |
4.3.1 节约时间效益,提升城市运作效率 |
4.3.2 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
4.4 昆明轨道交通环境效益 |
4.4.1 能源消耗 |
4.4.2 污染排放 |
4.5 昆明轨道交通土地效益 |
4.5.1 节约土地资源 |
4.5.2 提高沿线土地价值 |
4.5.3 提高沿线房地产价值 |
4.6 开拓科研领域,提高城市总技术含量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轨道交通3号线可量化效益总结 |
5.1 票务收入效益 |
5.2 广告收入效益 |
5.3 时间节约效益 |
5.4 能源消耗效益 |
5.5 污染排放效益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昆明轨道交通发展建议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创新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广告话语:广告研究的新视角 |
(一)有关广告话语概念的阐释 |
(二)广告话语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解析 |
二、公益广告话语:历史研究与话语研究 |
(一)中国当代公益广告发展史研究 |
(二)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
一、研究方法 |
(一)话语分析法 |
(二)历史文献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二、理论依据 |
(一)社会转型理论 |
(二)话语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一、研究基本思路 |
二、主要研究问题 |
第二章 公益广告与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公益广告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
一、当代公益广告认知衍化的三个层面 |
(一)商业广告的补充 |
(二)先进文化的传播渠道 |
(三)社会治理的新沟通方式 |
二、公益广告的概念解读 |
第二节 公益广告话语的内涵与外延解读 |
一、广告话语的概念界定 |
(一)语言和社会双重视角下的“话语” |
(二)广告话语:语言和语境的合体 |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
(一)超越语言学视域的公益广告话语 |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基本特征 |
第三章 媒体倡导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时代转折孕育公益广告话语 |
二、精神文明建设建构公益广告话语 |
三、先进广告观念启迪公益广告话语 |
四、传媒与广告业改革催生公益广告话语 |
第二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治理“脏、乱、差”现象 |
(一)社会秩序“乱”与道德规范 |
(二)社会环境“脏”与环境保护 |
(三)安全意识“差”与安全教育 |
二、诉求策略:提醒、规劝、批评 |
(一)提醒呼吁式广告话语 |
(二)规劝警告式广告话语 |
(三)批评恐惧式广告话语 |
三、创意表现:巧用修辞与婉转叙事 |
(一)巧用修辞,贴切达意 |
(二)婉转叙事,分寸适度 |
第三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媒体自发组织形成的理论话语 |
(一)媒体对公益广告的态度和认知 |
(二)《广而告之》的广告话语引领 |
(三)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关系博弈 |
二、专项奖设立对公益广告话语的影响 |
(一)“公共广告奖”的设立 |
(二)专项奖从“公共”到“公益”的更名 |
三、“广而告之”效应及产生的公益广告话语 |
(一)公益广告话语呈现与媒体公信力提升 |
(二)“广而告之”范式与公益广告话语创新 |
(三)公益广告话语引领与公益事业发展 |
第四节 媒体倡导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的道德建设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致富光荣”观念下的道德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管理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与社会“乱象”滋生 |
二、广告业稳步发展与市场环境净化 |
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开展 |
第二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社会失衡亟需新风尚引领 |
(一)道德失范与重塑美德 |
(二)下岗潮与“自强创辉煌” |
(三)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 |
二、创意思路:人本意识觉醒的感性诉求 |
(一)回归本真的感性诉求 |
(二)平民视角挖掘日常素材 |
三、表现策略:系列化作品和不对等的图文关系 |
(一)广告作品的系列化现象 |
(二)图像对文字语言的过分依赖 |
第三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公益广告理论话语的三方碰撞 |
(一)社会作用:“三个有利于” |
(二)传播内容:“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
(三)发展困境:“三不”状态 |
(四)运行模式:初级觉醒 |
(五)公益广告与企业营销之间的“蓝海战略” |
二、政府政策规制:“公益广告月”话语的建构 |
(一)话语主题的限定和不限定 |
(二)话语主体由单一到多元 |
(三)话语运行机制的建立 |
第四节 政府管理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服务全国大局关注社会热点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政治、经济改革持续深入 |
二、城市化进程加速与“美好生活”的追求 |
三、双效益并举: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 |
四、公民道德建设与“讲树”活动的开展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跟热点、讲荣辱、促和谐 |
(一)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引导 |
(二)建构和谐社会形象 |
二、话语来源:企业参与和受众意识彰显 |
(一)企业参与下的“话题作文”式创作 |
(二)“以小见大”的素材挖掘 |
三、创意表现:内容与形式美的融合 |
(一)借助名人效应 |
(二)平民化的情感演绎路线 |
(三)视听语言丰富优美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品牌化发展的公益广告实践活动 |
(一)系列化公益广告活动日益增多 |
(二)地方性公益广告活动活跃性增强 |
二、制度化建设的公益广告规制性话语 |
(一)加强公益广告制度建设 |
(二)鼓励企业参与公益广告活动 |
三、学术话语体系的初步形成 |
(一)创意与表现:多元观点交融 |
(二)功能:从伦理道德建设到公共事务发展 |
(三)关系:商业性与公益性博弈 |
(四)运行机制:整合社会各界力量 |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强化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社会文明的“一盏灯”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转变认识与树立形象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民动员时期的中国公益广告话语 |
第一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背景 |
一、文化强国战略提升公益广告话语力量 |
二、全民公益理念丰富公益广告话语 |
三、媒介融合推动公益广告传播 |
四、政策话语保障公益广告权力 |
第二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文本呈现 |
一、主题倾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一)和谐社会语境下关爱弱势群体 |
(二)中国文化的中国表达 |
(三)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 |
二、传播策略:协同互动与场景体验 |
(一)从“广而告之”到“协同互动” |
(二)从“平面宣传”到“场景体验” |
三、创意表现:讲好中国故事 |
(一)纪实型叙述的文本表意 |
(二)中国元素激发民族记忆 |
第三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实践 |
一、“创新与发展”的公益广告学术话语 |
二、法治化建设的公益广告规制性话语 |
三、立体化管理公益广告评优活动 |
四、全媒体协调传播主题公益广告 |
第四节 全民动员时期的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影响 |
一、公益广告指导性话语:整合力量传播文明 |
二、公益广告时代性话语:公益传播创造文化奇观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第一节 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考察 |
一、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轨迹 |
(一)媒体倡导的行为规劝 |
(二)政府管理的“命题作文” |
(三)企业参与的形象树立 |
(四)全民动员的价值观培育 |
二、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影响因素 |
(一)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
(二)媒介技术的变革 |
(三)社会责任意识的彰显 |
(四)社会管理规制的调整 |
(五)民众审美需求的转变 |
第二节 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的反思 |
一、公益广告发展中的话语权博弈 |
(一)意识形态建构的隐性转化 |
(二)商业行为渗透的合理性权衡 |
二、公益广告话语的社会意义建构 |
(一)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身份的建构 |
(二)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关系的塑造 |
(三)公益广告话语对社会观念的培育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广告的第三种导向—伦理导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主要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广告的三种导向概述 |
第一节 广告的经济导向 |
第二节 广告的文化导向 |
第三节 广告的伦理导向 |
第三章 广告伦理导向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广告活动是一种道德活动 |
第二节 广告经济、文化导向的伦理反思 |
第三节 广告活动中的伦理缺失 |
第四章 广告伦理导向的内涵 |
第一节 诚信经营的伦理导向 |
第二节 公平竞争的伦理导向 |
第三节 适度消费的伦理导向 |
第四节 文明风气的伦理导向 |
第五章 新媒介时代的广告伦理导向 |
第一节 新媒介时代广告的特点与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新媒介时代的广告伦理导向——以“微商广告”为例 |
第三节 新媒介时代广告伦理导向的实现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浅谈商业广告的社会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公益广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余金金.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LT公司西安分公司广告效益评价和提升策略研究[D]. 苏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晚清营口商业文化研究(1861-1912)[D]. 桑兆辰. 渤海大学, 2020(12)
- [5]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 郑绪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广告宣传的导向问题及其解决思路[D]. 胡文静. 南昌大学, 2019(02)
- [7]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8]昆明轨道交通运营效益研究[D]. 罗熙.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9]中国当代公益广告话语变迁研究(1986-2016)[D]. 张雯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10]广告的第三种导向—伦理导向研究[D]. 胡璐. 浙江财经大学, 2017(06)
标签:商业广告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个人核心价值观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