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投资家的特质(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婷[1](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杨春辉[2](2020)在《风险投资机构人力资本特征对创业板IPO抑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IPO抑价现象极其普遍地出现在世界各国资本市场中。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新股上市普遍出现高抑价的原因引发了学术界的长期深度探究,但至今仍没有得到统一的解释。我国创业板市场开板以来的发展也表现出了明显的高抑价,作为常见的创业板市场中活跃力量之一,风险投资的介入能够显着影响IPO抑价已得到不少证实,而考虑到风险投资行业属于智力密集型行业,其从业者的人力资本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会对其投资的上市企业的抑价表现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人力资本特征的差异又是通过什么机制作用于被投企业?这是一个值得深层次探究的问题。本文以2009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创业板公开发行上市且含风险投资背景的所有企业作为研究样本,从风险投资机构高管团队整体和团队领导者两个不同的层面出发,选取人力资本中性别、受教育程度、教育背景、海外背景、职业经历、从业经验六个重要维度,研究风险投资机构的人力资本异质特征对风险企业IPO抑价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提出风投机构人力资本对抑价的具体影响机制——甄别选择效应、监督认证效应及市场力量效应,并基于创业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最终研究结果发现:(1)风险投资机构高管团队中硕士学历层次的成员占比越高、曾从事过管理/技术/投资工作的成员占比越高、团队平均风险投资行业从业时间越久,会使风险投资的监督认证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从而降低风险企业的IPO抑价水平;理工类教育背景的成员占比、有海外经历的成员占比则对风险企业的抑价率存在正向影响。(2)风险投资机构领导者为女性、具有硕士学历、在风投行业从业更久,均会显着降低企业的IPO抑价程度。(3)与风投机构高管团队领导者个体的人力资本特征相比,团队整体的人力资本特征能够更显着地影响风险企业的IPO抑价。最后,本文基于实证得出的结论,从风险投资机构、创业企业、监管层三个角度出发提出政策建议以充分体现研究结果的现实意义。
丁香香[3](2019)在《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对初创型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世界各国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和“引擎”,被认为是新经济的助推器。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直接决定了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方式、力度和结构,依据相关指标体系挑选出优质项目是风险投资投资决策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术界也十分重视。关于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研究,国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这为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内学者也对风险投资项目选择进行了研究,但多是基于国外研究基础之上,且在指标体系选择中存在不全面性及缺乏实践性。此外,在风险投资实践中,风险投资家对项目选择很大程度依靠经验和主观判断,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完备地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来降低投资风险。基于此,本文以信号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企业价值理论为依据,研究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首先,本文详细分析传统投资项目及风险投资项目在项目选择时所采用的指标和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实践标准,为本文指标体系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本文研究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现状及独角兽企业的特点,总结我国风险投资的投资趋势,发现风险投资项目选择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根据以往研究、专家意见及风险投资家项目选择的核心诉求,从外部支撑体系、项目商业化预期及项目运作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并使用熵权法和AHP法的组合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的确定和分析,得到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同时,本文将构建的风险投资指标体系应用于实际投资项目中,对LW项目和PDL项目进行投资对比分析,结果验证了指标的切实可行性。本文研究发现如下:在我国,风险投资家从商业化预期、项目运作能力及外部支持体系三个维度对项目进行选择,商业化预期是第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项目运作能力,最后是外部支撑体系。二级指标按重要性排序分别为:市场因素、创业者及团队因素、业务因素、行业因素、财务因素及环境因素;这表明风险投资家越来越注重项目本身的价值。此外,风险投资家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倾向于选择政策相对宽松、前景相对可观的行业以及具备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且这类企业的创业团队具备有事业心、充满激情与干劲、学习能力及执行能力强的特点。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切实可行,为我国风险投资项目的选择提供参考建议。
张琳[4](2019)在《风险投资家异质性与投资业绩》文中指出作为财务资金流向创新性高科技新创企业的桥梁,风险投资为带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引擎”作用。世界范围内,风险投资的主导者大多以风险投资机构或风险投资基金的形式存在,但究其根本,风险投资是一项由风险投资家执行的技术性工作。已有研究表明,风险投资家人力资本对风险投资业绩的解释能力远高于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基于此,本研究分别从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和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三个视角,对比研究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投资业绩的影响,并探究背后机理。借助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家个人、被投资企业的样本和数据,本论文发现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绩效具有显着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于社会网络视角,本文发现金融背景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业绩优于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表现为所投项目有更高的IPO退出率。究其背后机理,发现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能够借助其在金融领域的社会网络和声誉资源更好地支持被投资企业,如,有助于被投资企业更快获得下一轮VC融资,并且在IPO过程中帮助其雇佣更好的承销商。相对于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的创业网络,金融背景风险投资家的金融网络范围更广,源自于金融行业本身较高的跨区域、跨行业特点。因此,金融背景风险投资家比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表现出更激进的投资风格,本地偏好程度更低。在网络深度方面,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也略占优势。借助其在分析师领域、承销商领域的资源,金融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可以促使企业IPO前的信息快速传导至股票公开发行市场,降低投资者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被其投资的企业在IPO过程中获得的估值更高,抑价率更低。第二,基于政治关联视角,本文发现拥有政治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投资业绩好于一般风险投资家,但这一结论仅在以“其是否具备政府机关工作经历”为标准时成立,具备事业单位工作经历的风险投资家投资业绩与一般风险投资家业绩之间无显着差异。其内在机制主要体现为,相较于一般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拥有更多与政府的联系,对比其他资源,这种资源较为稀缺。一方面,风险投资家凭借政治资源,能够为企业引入更多的外部融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在IPO前期雇佣到声誉更高的承销商;另一方面,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政治背景的风险投资家较一般风险投资家,更希望通过担任董监事的途径掌握更多企业控制权,以达到资源贡献和收益获取的平衡。最后,政治背景风险投资家可以在IPO市场发挥更多认证作用,使企业IPO抑价率更低。最后,风险投资家在投资策略中表现出更激进和本地偏好更强的投资倾向。第三,基于海外人力资本视角,本文发现风险投资家的海外背景会影响其投资的退出方式,具体表现为:海外背景的风险投资家所投资企业在海外IPO的可能性更高,而本土风险投资家更擅长于“扶植”企业进行海内IPO。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包括其曾经在海外的工作或学习经历,拥有海外工作、学习双重经历的风险投资家通过海外IPO实现资本退出的概率要高于仅具有一种经历的风险投资家。海内背景和海外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企业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显着的差异性。首先,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在声誉和网络资源方面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特征。相对于本土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风险投资家具有更多海外资源,而海内资源的积累相对不足,表现为在帮助企业吸引银行贷款、债务融资及来自于其他VC机构资金方面的劣势。海外背景的风险投资家的优势在于其具有来自国外风险投资行业更先进投资理念,表现在对企业风险的重视程度更高、注重通过监督治理提高被投资企业的管理水平,较本土投资家来说,投资策略所体现出的“赌徒”倾向更低。最后,相较于本土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风险投资家具有更低的“本地投资”偏好性。在研究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投资业绩影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内生性问题。为了进一步分辨风险投资家对投资业绩的影响来源于其对企业的“扶植”还是“挑选”,本论文各部分通过倾向匹配评分法来控制不同风险投资家在VC投资时点的选择偏差,通过工具变量法消除不可观测变量对投资业绩带来的影响,最终证实以上结论。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修正补充关于中国风险投资已有的研究结论。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是解答“什么样的风险投资家更为成功”。虽有学者指出,相对于风险投资机构,风险投资家对投资业绩的解释能力更强(Ewens and Phodes-Kropf,2015),但关于风险投资家异质性的研究还寥寥无几。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借助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家个人、被投资企业的样本和数据,分别从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和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三个视角,对比研究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投资业绩的影响。二是解答“风险投资作用于被投资企业的根源是什么?”。风险投资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加快企业成长,实现资本的成功退出,进而获得巨额投资回报。从表面来看,很多企业在风险投资之后确实呈现出快速成长之势,但是企业价值增值的来源是什么?已有研究将关注点放在风险投资背景或资金背景上,例如,企业背景风险投资在扶植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上作用更明显(Chemmanur et al.,2014;Tian and Wang,2014);银行背景风险投资机构在帮助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方面具有天然优势(Mayer et al.,2005;Hellmann et al.,2008;Fang et al.,2013)。这些文章力求通过可直接观测到的显性资源解释VC对企业的价值;而本研究立足于个人,关注风险投资家行为偏好和个人经历,试图从不可直接观测到的隐形资源解释VC对企业的作用。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基于社会网络、政治关联和海外人力资本三个角度较为全面地刻画了风险投资家在中国的主要特征,将研究深入到风险投资家层面。由于个人层面的数据较难得到,且整理起来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以往关于我国风险投资研究的大多停留在风险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两个层面(陈工孟等,2011;余琰等,2014;胡志颖等,2015),主要研究风险投资参与与否差异、风险投资与其他中介机构差异,及不同类型风险投资之间的差异。风险投资是一项人力资本密集型投资,其业绩与风险投资家个人能力和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尚未深入到该层面,本文对其进行了补充。(2)通过社会网络、政治关联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研究了不同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对其业绩的影响,包括对被投资企业上市速度和上市机会的影响。以往关于风险投资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被投资企业IPO市场表现(张学勇和廖理,2011)、IPO后长期业绩(刘晓明等,2010)、创新(张学勇和张叶青,2016:温军和冯根福,2018)和投融资行为的研究,而事实上,在我国IPO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企业能否尽快上市既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又关系到风险资本能否顺利退出。因此,IPO不仅是企业从弱小走向成熟的“里程碑”,也是检验风险投资家是否成功的“试金石”。因此,对企业能否IPO的研究是学术中关于风险投资研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研究从风险投资家异质性方面弥补了该领域的不足。(3)研究了不同职业背景、政治背景和海外背景风险投资家投资特征的差异,揭示了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对投资业绩影响背后的机制。以实现投资回报率最大化为目标,每个风险投资家会根据自己的优劣势和以往投资经验制定一套自己的投资准则,这些准则能够反映在具体的投资策略上。通过对其联合投资、多阶段投资、本地投资倾向等行为的研究,能够进一步了解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家依靠社会网络、政治关联和人力资本作用于企业、实现成功退出的机制和渠道。
成程[5](2019)在《中国风险投资的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外许多研究都已证明风险投资对一国促进创新创业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但目前与风险投资有关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的公司金融领域内。从宏观经济的视角出发,分析风险投资影响因素,以及风险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地区创新与地区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创新性地将风险投资的投资次数与投资金额的数据与风险投资所在城市的宏观经济数据进行匹配,将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方法引入到风险投资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分析框架之中,填补了分析中国风险投资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的研究空白。通过对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详细总结,并与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进行全面比较,本文发现中国风险投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风险投资基金两极分化严重;政府资金在中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之中占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政府引导基金成为了中国风险投资重要的参与主体;中国风险投资早期前期投资不足,行业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明显;对专业性和创新性的追求有所降低,逐渐成为补充地方投资的一种工具。通过采用绘制风险投资空间相位图,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指数和地理集中指数等统计方法,本文对2000-2015年中国风险投资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并发现中国的风险投资在历年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不断空间扩散的发展趋势。通过运用Moran’s I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本文在时空分异的动态视角下分析了影响风险投资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政府引导基金的可投资金总额,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成功IPO的企业数量,大学生所占该市总人口的比例,人均道路铺装面积,其他城市上一年的风险投资活动均与本年度本城市风险投资的活动显着正相关,说明了创新活动的发展水平,风险投资在该城市的已有投资,能够获得成功退出的机会,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周边城市的风险投资活动能够显着提高一个城市的风险投资活跃程度。其他城市的政府引导基金新增金额尚未对本地风险投资的发展产生显着的挤出效应。但是,其他城市新增专利却会对本城市的风险投资活动产生挤出效应,反映了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存在争夺和竞争。此外,本文也并运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实证方法,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于中国2004-2015年282个城市经济增长,创新活动与就业水平的影响。本城市上一年的风险投资事件数,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新成立的公司数,政府财政支出水平,人均GDP的增加均可以显着促进本市本年度经济的增长。风险投资通过投资建设新企业能够为地方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推动作用。上一年本城市的风险投资事件数,被风险投资投资的新公司数,风险投资年度投资总金额,政府的财政支出,人均收入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新增发明专利显着正相关,说明了风险投资,政府的财政支出,人均收入水平,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提高均能够显着促进一个城市创新活动的发展。本城市上一年的风险投资事件数,被风险投资投资的新公司数,风险投资年度投资总金额,大学生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人均GDP,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人口增长率均与地区总职工人数显着正相关,说明了风险投资,教育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增长对地区就业人口的增加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作用。与风险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比,本地区风险投资的活动对周边地区的创新活动和就业水平可以起到显着为正的溢出效应,这说明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服务于科技创新的股权投资活动,可以很好地支持地方企业的建设和促进当地就业水平的提高,对专利申请和创新活动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对周边城市的就业水平也起到了显着为正的溢出效应。最后,本文从国家层面而言,提出了要完善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统一的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制度,成立风险投资专业的监管机构,加快注册制的改革和建立的改革方向;从地方政府层面而言,提出了要建立科技与创新优先的风险投资地区引导机制,进一步落实各地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强地区之间政府风险投资和政府引导基金的协调与合作,构建全面综合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
郑又源,陈洋林,何砚[6](2018)在《风险投资决策影响因素文献综述》文中提出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特征因素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风险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与评价。在外部环境因素对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方面,已有文献主要从经济、法律、制度、文化和政策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国外学者侧重法律、制度、文化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侧重政策研究。在内部特征因素对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方面,已有文献主要从风险投资机构的特征、风险投资家/管理者的个人特质以及创业者的个人特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国外学者关注的因素涉及面较为广泛,而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中国特征因素的影响。
杨洪涛,李海燕[7](2018)在《Warshall-ANP算法下创业投资家对创业者信任的动态考量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量研究证实,创业投资家对创业者的信任是影响创业合作成功的关键因素。但有关投资家对创业者信任考量因素的研究相对缺乏,且现有研究对考量因素动态性关注不足。因此,结合创业情境,首先对投资决策阶段进行划分,构建创业投资家对创业者在不同投资决策阶段的信任考量因素模型。其次,建立基于Warshall-ANP的信任动态考量因素评估模型,即利用Warshall算法确定各因素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运用ANP方法计算各因素及指标在不同投资决策阶段的权重。最后,以黑龙江省领航创投孵化器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方法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搜寻阶段,投资家对创业者信任的主要考量因素为关系因素;在选择阶段和投资决策后阶段,投资家主要基于认知因素对创业者产生信任,同时关系因素调节投资家对创业者的信任认知。
杨希[8](2018)在《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一方面,面临着经济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变等战略任务;另一方面,迫切需要激发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活力,为经济可持续性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而创业创新活动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高投入、以及未来发展的巨大不确定性。对于创业创新活动的参与主体—中小企业,银行等传统金融媒介在为其提供融资功能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与此同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投资机制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本供给和增值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风险投资家不仅在项目筛选过程中,对企业投资价值具有“事前识别”功能;而且在事后投资项目管理中,通过密切监督企业家行为、企业经营状况等,对被投企业经营绩效造成“事后影响”。但与西方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风险投资业在发展过程中依赖于不同的外部制度环境与经济系统;其在行为动机、运行机制与投资效应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特征。基于西方成熟市场条件的风险投资效应理论与实践经验,难以完全适用于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运行实践。而目前国内关于风险投资与参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仍然鲜有涉及。在此背景下,系统分析我国风险投资的外部制度环境因素与内在作用机理,实证检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与事后效应,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管理模式,将具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着眼于风险投资与参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旨在实证区分检验风险投资的事前效应和事后效应,探讨究竟是风险投资在事前选择了具有绩效优势的优质企业;还是风险投资的事后介入对参与企业绩效提升带来显着处理效应。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委托代理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制度基础观理论等,理论分析了在中国风险投资业前期快速扩张阶段及其所依赖的特定制度环境约束条件下,风险投资的行为动机、运行特征以及事前与事后作用机理。实证研究中,综合运用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样本数据,应用Logit模型、PSM倾向得分匹配法、面板数据DID双重差分模型、Heckman两阶段模型结合内生转置回归模型等,分别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和事后效应。并应用DDD三重差分模型结合T检验,实证检验分阶段投资、联合投资以及政治“关联”特征因素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显示:基于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样本数据,应用面板回归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截面logit模型分别对风险投资的总体、事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证明:与非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相比,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在盈利与成长能力方面总体上表现出显着的绩效优势,其绩效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风险投资的积极事前筛选能力以及被投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力。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研发投入具有显着正向的事前筛选效应。基于首轮风投注资年份发生于2005至2012年的处理组企业以及与之PSM配对后筛选出的控制组企业样本的面板数据,应用DID双重差分模型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证明:风险投资发挥了积极的融资功能,显着提高了受资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研发投入;而风险投资的事后介入对受资中小企业的盈利与成长能力产生显着的抑制效应。Heckman两阶段模型结合内生转置回归模型检验结果同样证明了:风险投资具有积极事前筛选效应;但在事后管理阶段,由于“逐名动机”、“短视化”的投资行为特征等,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盈利与成长能力经营绩效具有显着负向事后效应。应用DDD三重差分模型结合T检验,实证分析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其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其结果证明:相比独轮风险投资,分阶段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盈利与成长能力经营绩效表现出显着更小的负向事后效应;而相比单独风险投资,联合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经营绩效表现出显着更大的负向事后效应;相比非政治“关联”的风险投资,具有政治“关联”背景的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能力经营绩效表现出显着更大的负向事后效应。本文首次将风险投资与参与企业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研究拓展到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实际。基于制度基础观的理论分析视角,系统研究了在外部制度环境因素与内部机制运行特征的共同影响下,风险投资事前与事后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利用中小板与创业板上市企业样本数据,首次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以及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其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通过综合运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法、DID双重差分模型、Heckman两阶段回归模型等,本文有效控制了样本选择偏误问题,并验证得出:基于中国风险投资业前期快速扩张阶段,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总体正向关联性主要源于风险投资的积极事前筛选效应;而在“短视化”的投资行为特征下,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盈利与成长能力呈现出显着负向事后效应;分阶段投资对风险投资负向事后效应具有一定弱化作用;联合投资与“政治”关联背景对风险投资负向事后效应具有一定强化作用。本文研究成果为解释中国风险投资机制的作用根源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与实证依据,并对风险投资市场监管以及参与主体理性选择投融资策略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李春宇[9](2017)在《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长达三十多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令人瞩目。面对世界经济放缓,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中国要实现不一样的增长需要创新。创新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创新竞争力形成的战略布局中,风险投资是其中的重要力量。风险投资作为创新的投融资机制,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是技术创新、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驱动力。由于风险投资主要投资于创新企业,而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巨大的风险。风险投资为获得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必须要合理防范和控制风险。在追求高风险获得资本增值的过程中,风险投资更强调主动承担风险。而与主动承担风险相匹配的是对风险的主动管理,即风险预警。本文基于以上现实需求,在风险投资机构内构建完整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通过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可以及时发现并追踪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实时了解项目的风险状态,对处于较高风险状态的项目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避免风险发生或降低风险损失,从而提高风险投资机构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提高风险资本收益。风险资本更加有效地运行,才能进一步放大其宏观经济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本文研究中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统计图表、均值、方差等描述统计法,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中位数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等非参数统计法,构建排序选择模型、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RBF神经网络预警模型、非线性支持向量机预警模型等计量模型,并利用Excel、Eviews、SPSS、Matlab等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综述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和风险预警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着力点。第二章介绍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相关的概念、规律等基本内容。分别论述风险投资的含义、特点及风险的含义。基于对风险投资项目风险的理解和认识,分析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规律。并介绍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的功能及运行模式,为进一步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风险预警信息子系统。主要介绍风险预警系统的风险信息收集和处理。首先遵循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过程,从项目来源、筛选、评估、管理等不同阶段论述风险信息的获取和收集。基于风险信息来源于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主体,为保证其准确性,要对风险信息进行处理。主要论述风险投资项目不同领域——研发、生产、市场、管理、财务等方面的风险信息筛选、分类、整理和分析,为风险识别和风险预警提供信息支持。第四章和第五章是风险识别子系统。即在收集和处理风险信息的基础上,对风险信息进行分析提取,系统地梳理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其中第四章遵循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原则,基于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来源,从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环境风险等6个方面初选出42个风险预警指标。第五章利用粗糙集理论对收集的108个风险投资项目的42个初选风险预警指标数据进行指标优化,最终优选出25个风险预警指标。同时利用排序选择模型并结合样本数据自身特点对优化结果进行定量及定性评价。结果表明约简结果是合理的,为风险预警提供分析依据。第六章是风险预警子系统,是在风险识别子系统对项目风险因素分析及优选出反映项目主要风险的预警指标体系基础之上,建立预警模型对项目风险状态做出评价,以便对处于不同风险状态的项目采取风险应对措施,有效地控制风险。本章首先介绍风险预警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包括所采用的风险预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及支持向量机的特点及适用性;建模的预警指标和警度分类。最后依次建立风险投资项目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RBF神经网络预警模型、非线性支持向量机预警模型并做实证分析。第七章是风险应对子系统。即通过风险预警子系统对项目风险状态的预报,对处于中度或高度风险状态的项目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在风险发生前防范其发生或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通过事前的准备在风险发生后将其损失降到最低。本章首先介绍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策略;然后分别讨论低度风险、中度或高度风险状态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计划;最后讨论风险投资项目的中止决策。第八章是风险预警系统支持体系,即为保障风险预警系统的有效运行,在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控制环境。控制环境的建设包括企业风险文化建设、风险预警管理组织建设及管理制度建设。第九章是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的研究和创新点,并进一步思考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针对风险投资项目整个投资过程建立了完整的风险预警系统,为风险投资机构进行主动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在风险投资项目筛选、评估、管理过程中用于项目风险评价与预警,有助于提前发现可能引起项目损失的风险因素,提前采取措施防止风险事件发生或降低风险损失。风险预警系统包括四个子系统:风险信息子系统、风险识别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及风险应对子系统。其中风险信息子系统,用于项目各方面的风险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风险识别子系统,从众多风险信息中识别出影响项目运行的主要风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预警子系统,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项目风险状态进行预测。风险应对子系统,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策略消除或控制项目风险。风险预警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风险应对结果及时反馈给系统各部分,系统将动态调整以适应项目的风险状态。第二,利用粗糙集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指标优化,并利用排序选择模型对优化结果进行定量评价。由于风险投资项目所面对的风险因素是不确定、不完整、不一致的,而粗糙集是处理不完备信息且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的属性约简方法,所以选择粗糙集方法对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指标优化,并利用调查问卷收集项目风险数据做实证分析,最终得到显着影响风险投资项目运行的25个风险预警指标。排序选择模型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合理的。第三,利用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以及非线性支持向量机三种分类技术,分别建立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模型,并利用问卷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提供研究方法和路径。第四,为了保证风险预警系统正常运行,提出在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构建风险预警系统的控制环境。并从企业风险文化、预警管理组织建设、预警管理制度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控制环境建设。
曾之杰[10](2017)在《中国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风险投资,作为一个行业,在我国已经历三十多年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目前,中国已经成长壮大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伴随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近年来,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政策的引领下,风险投资更是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风险投资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自她出现在中国市场上以来,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可,也吸引了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目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如何将风险投资这种资产配置的方式加以适当运用,以更好驱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便成了业界、政界、特别是学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回答上述问题,本文试图围绕风险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收益”这样两大基点,集中于如下三个子问题研究、分析与阐述:(1)风险投资及其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关系;(2)风险投资主体及其获取超额收益的路径;(3)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为使分析和阐述得到深化,本文将着力运用统计实证分析、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梳理风险投资及其运作与流程,较为深入地探究风险投资的风险与收益及其匹配关系,论证和阐述变革中的风险投资市场环境下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由此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分解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来源,探讨和揭示了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关系,发现和阐明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独立的资产类别,其收益与风险是匹配的;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同样存在“二八定律”现象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一结论从一个侧面表明风险投资行业有其自身演变与发展的规律。在梳理风险投资过程中的“募资”、“投资”、“管理”和“退出”等实际运行过程及其流程基础上,本文对风险投资主体获取超额收益的路径作出新的分析和探索。通过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的分析,本文发现了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中仍广泛存在“生态系统不完善、缺乏母基金”、“机构专业化程度较低”和“被投企业缺乏持续盈利能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建设风险投资生态系统,推动风险投资基金机构化以增强本土资本投资能力和募集能力;努力提升风险投资机构的专业水平,紧抓人才建设以应对全民PE热潮;政府逐步转换角色为“护航者”,适度监管,完善保护和监督职能;发展多元化的筹资和投资途径,以适应并引领“大资管”金融创新时代,等等。
二、风险投资家的特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险投资家的特质(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
2.5 简要评述 |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风险投资 |
3.1.2 新三板 |
3.1.3 企业价值 |
3.1.4 机制 |
3.1.5 溢出效应 |
3.2 相关基础理论 |
3.2.1 风险投资理论 |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
3.2.4 溢出效应理论 |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
4.7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
5.3.1 治理作用机制 |
5.3.2 认证作用机制 |
5.3.3 支持作用机制 |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
5.4.1 资源配置机制 |
5.4.2 竞争合作机制 |
5.4.3 协作链接机制 |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
6.2.1 研究假设回顾 |
6.2.2 计量模型设定 |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4 内生性分析 |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
6.7 本章小结 |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7.1.3 研究假设回顾 |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
7.2.1 计量模型设定 |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2.3 稳健性检验 |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3.3 稳健性检验 |
7.3.4 内生性分析 |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7.4.5 稳健性检验 |
7.4.6 内生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风险投资机构人力资本特征对创业板IPO抑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2.1 风险投资 |
1.2.2 风险投资介入 |
1.2.3 风投机构人力资本 |
1.2.4 高层管理团队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文献评述与理论分析 |
2.1 风投机构人力资本研究评述 |
2.1.1 高层梯队理论与资源异质性 |
2.1.2 风投机构人力资本 |
2.2 风险投资与IPO抑价关系研究评述 |
2.3 风投机构人力资本对IPO抑价的三种作用机制 |
2.3.1 甄别选择效应 |
2.3.2 认证监督效应 |
2.3.3 市场力量效应 |
2.4 研究假设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3.2 变量的定义与度量 |
3.2.1 被解释变量 |
3.2.2 解释变量 |
3.2.3 控制变量 |
3.3 模型的构建 |
第四章 风投机构人力资本特征与IPO抑价的实证研究 |
4.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
4.1.1 描述性统计 |
4.1.2 相关性分析 |
4.2 因子分析法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高管团队整体人力资本特征与IPO抑价 |
4.3.2 高管团队领导者人力资本特征与IPO抑价 |
4.3.3 高管团队整体与领导者个人对比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对风险投资机构的建议 |
5.2.2 对创业企业的建议 |
5.2.3 对创业板市场的建议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及内容 |
1.4.1 研究框架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定义及运作过程 |
2.1.1 风险投资定义与特点 |
2.1.2 风险投资的运作过程 |
2.2 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信号理论 |
2.2.3 企业价值理论 |
2.3 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
2.3.1 传统投资项目选择采用的基本指标 |
2.3.2 现有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采用的指标 |
2.3.3 风险投资项目选择指标研究评述 |
2.4 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投资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设计 |
3.1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现状 |
3.2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指标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1 指标设计的原则 |
3.3.2 指标体系设计及优化 |
3.3.3 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熵权法和AHP法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
4.1 基于熵权法和AHP法组合评价的步骤 |
4.2 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4.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一级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4.3.2 二级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4.3.3 三级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案例研究 |
5.1 项目概况 |
5.2 LW和PDL项目分析 |
5.2.1 LW和PDL项目投资分析 |
5.2.2 LW和PDL项目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风险投资家异质性与投资业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风险投资介绍 |
1.3.1 概念和特点 |
1.3.2 运作模式 |
1.3.3 发展历史 |
1.3.4 发展现状 |
1.4 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
1.5 贡献与创新 |
1.6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风险投资作用于企业的机制 |
2.1.1 回报激励机制 |
2.1.2 认证作用 |
2.1.3 逐名效应 |
2.2 风险投资作用于企业的渠道 |
2.2.1 资金支持 |
2.2.2 监督治理 |
2.2.3 资源提供 |
2.3 风险投资机构对投资业绩的影响 |
2.3.1 企业背景的风险投资 |
2.3.2 银行背景的风险投资 |
2.3.3 券商背景的风险投资 |
2.4 风险投资人力资本与投资业绩 |
2.4.1 风险投资人力资本划分 |
2.4.2 风险投资家个人特征与投资策略 |
2.4.3 人力资本在企业成长中的作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模型 |
3.1 理论基础 |
3.1.1 资源基础理论 |
3.1.2 资源依赖理论 |
3.1.3 人力资本理论 |
3.1.4 政治市场理论 |
3.1.5 社会资本理论 |
3.2 概念模型 |
3.2.1 风险投资家人力资本 |
3.2.2 风险投资绩效的界定 |
3.2.3 风险投资家异质性影响投资业绩的机制 |
3.2.4 模型基本框架 |
第4章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 |
4.1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4.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2 描述性统计 |
4.3 计量模型构建 |
4.4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投资业绩的关系检验 |
4.4.1 金融背景与实业背景风险投资家业绩差异 |
4.4.2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投资策略 |
4.4.3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企业融资 |
4.4.4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承销商声誉 |
4.4.5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IPO抑价率 |
4.4.6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基于政治关联的视角 |
5.1 理论机制 |
5.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2 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
5.3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投资业绩的关系检验 |
5.3.1 不同政治背景的风险投资家业绩差异 |
5.3.2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投资策略 |
5.3.3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企业监督治理 |
5.3.4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承销商声誉 |
5.3.5 风险投资家政治背景与IPO抑价率 |
5.4 稳健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对投资绩效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 |
6.1 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
6.2 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6.2.2 变量定义和描述性统计 |
6.3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与投资业绩的关系检验 |
6.3.1 不同背景风险投资家投资业绩差异性 |
6.3.2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与投资策略 |
6.3.3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与企业融资 |
6.3.4 风险投资家海外背景与承销商声誉 |
6.3.5 风险投资家职业背景与企业IPO抑价率 |
6.4 稳健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研究 |
7.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中国风险投资的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风险投资对科学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
1.2.2 风险投资的空间集聚效应 |
1.2.3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研究 |
1.2.4 政策供给与风险投资发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思路与创新 |
第2章 风险投资空间集聚与溢出的理论基础 |
2.1 空间集聚的定义与内涵 |
2.2 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 |
2.2.1 区位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2.2.3 产业集聚理论 |
2.2.4 新经济地理理论 |
2.3 风险投资集聚效应的理论机制分析 |
2.3.1 风险投资的定义与内涵 |
2.3.2 风险投资空间集聚的演化动力分析 |
2.3.3 风险投资空间集聚与传统产业集聚的比较 |
2.4 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理论机制分析 |
2.4.1 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 |
2.4.2 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现路径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与发展现状 |
3.1 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
3.1.1 风险投资的参与主体 |
3.1.2 风险投资机构的类型 |
3.1.3 风险投资机构的经营模式 |
3.2 风险投资的具体运作流程 |
3.2.1 募资阶段 |
3.2.2 投资阶段 |
3.2.3 投后管理阶段 |
3.2.4 退出阶段 |
3.3 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3.3.1 国外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 |
3.3.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 |
3.3.3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风险投资空间集聚程度评价 |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空间布局及国际比较 |
4.1.1 国外风险投资空间布局的特点 |
4.1.2 中国风险投资的空间布局 |
4.1.3 中国风险投资空间集聚的特点 |
4.2 空间集聚的测算方法 |
4.2.1 区位熵 |
4.2.2 赫芬达尔指数 |
4.2.3 空间基尼指数 |
4.2.4 地理集中指数 |
4.3 风险投资空间集聚的测算结果 |
4.3.1 风险投资空间集聚的数据来源 |
4.3.2 风险投资空间集聚的统计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投资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5.1 风险投资与影响因素数据 |
5.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2 风险投资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选择 |
5.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2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
5.2.1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
5.2.2 空间回归模型 |
5.2.3 空间固定效应的检验 |
5.2.4 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的估计 |
5.3 风险投资空间布局实证模型的设定 |
5.3.1 固定效应的面板回归模型 |
5.3.2 空间自回归模型 |
5.3.3 空间杜宾模型 |
5.4 风险投资空间布局的实证结果 |
5.4.1 风险投资影响因素空间自相关模型实证结果 |
5.4.2 风险投资影响因素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
5.4.3 风险投资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
5.5 风险投资空间布局的异质性分析 |
5.5.1 风险投资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分区域分析 |
5.5.2 外资风险投资对中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的影响 |
5.5.3 风险投资空间布局影响因素的分阶段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险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风险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模型 |
6.1.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6.1.2 风险投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
6.1.3 风险投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模型 |
6.2 风险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结果 |
6.2.1 经济增长空间自相关模型实证结果 |
6.2.2 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结果 |
6.2.3 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
6.3 风险投资对地区创新活动影响的实证结果 |
6.3.1 地区创新空间自相关模型实证结果 |
6.3.2 地区创新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结果 |
6.3.3 地区创新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
6.4 风险投资对地区就业影响的实证结果 |
6.4.1 地区就业空间自相关模型实证结果 |
6.4.2 地区就业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结果 |
6.4.3 地区就业影响因素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进一步发展风险投资的政策建议 |
7.1 国家层面完善风险投资相关政策的建议 |
7.1.1 完善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
7.1.2 建立统一的政府引导基金管理制度 |
7.1.3 成立风险投资专业的监管机构 |
7.1.4 发展科创板稳步推进注册制的改革和建立 |
7.2 地方政府层面完善风险投资相关政策的建议 |
7.2.1 建立科技与创新优先的风险投资地区引导机制 |
7.2.2 进一步落实各地风险投资的优惠政策 |
7.2.3 加强地区之间风险投资和政府引导基金的协调与合作 |
7.2.4 构建全面综合的风险投资服务体系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期间主要成果 |
(6)风险投资决策影响因素文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外部环境因素对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 |
二、内部特征因素对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及其启示 |
(7)Warshall-ANP算法下创业投资家对创业者信任的动态考量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投资家对创业者的信任动态考量因素模型构建 |
1.1 信任的含义 |
1.2 投资家对创业者的信任考量因素 |
1.3 投资决策阶段 |
1.4 研究方法 |
2 基于Warshall-ANP的评价模型构建 |
3 评价模型应用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对策建议 |
(8)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绩效投资效应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明晰 |
2.1.1 风险投资 |
2.1.2 中小企业 |
2.1.3 企业绩效 |
2.2 风险投资对企业绩效投资效应的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资源基础理论 |
2.2.4 制度基础观理论 |
2.2.5 寻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险投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的影响路径与假设分析 |
3.1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绩效事前与事后作用路径及假设 |
3.1.1 在风险投资不同行为阶段中的投资效应与代理问题 |
3.1.2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绩效的事前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
3.1.3 制度基础观视角下风险投资事后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
3.2 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其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分析 |
3.2.1 分阶段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 |
3.2.2 联合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 |
3.2.3 政治“关联”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总体与事前效应实证分析 |
4.1 实证设计 |
4.1.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1.2 风险投资总体效应与事前效应检验模型设计 |
4.2 风险投资的总体效应与事前效应实证分析 |
4.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相关性分析 |
4.2.3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总体与事前效应检验 |
4.3 稳健性分析 |
4.4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
4.4.1 风险投资总体与事前效应实证结果讨论 |
4.4.2 基于风险投资事前效应的管理启示 |
4.4.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后效应实证分析 |
5.1 研究设计 |
5.1.1 样本筛选与数据处理 |
5.1.2 PSM样本配对过程 |
5.1.3 风险投资事后效应检验模型设计 |
5.2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后效应检验 |
5.2.1 DID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结果 |
5.2.2 Heckman两阶段结合内生转置回归模型检验结果 |
5.3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
5.3.1 风险投资事后效应检验结果原因分析 |
5.3.2 基于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管理启示 |
5.3.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实证分析 |
6.1 研究设计 |
6.1.1 样本选取说明 |
6.1.2 DDD模型设计 |
6.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检验 |
6.3.1 分阶段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检验 |
6.3.2 联合投资策略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检验 |
6.3.3 政治“关联”对风险投资事后效应的影响作用检验 |
6.4 实证结果讨论与管理启示 |
6.4.1 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影响作用实证结果讨论 |
6.4.2 基于风险投资特征因素影响作用的管理启示 |
6.4.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总体效应(混合OLS效应)检验结果 |
附录2 .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后效应(混合OLS效应)检验结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 |
1.2.2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预警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概念基础 |
2.1 风险投资的含义及其特点 |
2.2 风险的含义 |
2.3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分析 |
2.4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功能与模式分析 |
3 风险信息子系统: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
3.1 风险信息收集 |
3.1.1 风险投资项目的来源 |
3.1.2 风险投资项目筛选阶段的风险信息收集 |
3.1.3 风险投资项目评估阶段的风险信息收集 |
3.1.4 风险投资项目管理阶段的风险信息收集 |
3.2 风险信息处理 |
3.2.1 风险信息的筛选和分类 |
3.2.2 风险信息的整理和分析 |
4 风险识别子系统(一):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指标初选 |
4.1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技术风险 |
4.2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生产风险 |
4.3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市场风险 |
4.4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管理风险 |
4.5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财务风险 |
4.6 风险预警指标初选—环境风险 |
5 风险识别子系统(二):风险预警指标优选 |
5.1 粗糙集理论及特点 |
5.1.1 粗糙集理论 |
5.1.2 粗糙集的特点 |
5.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风险预警指标优化模型及实证研究 |
5.2.1 数据分析 |
5.2.2 问卷质量检验 |
5.2.3 实证分析 |
6 风险预警子系统—风险预警模型与风险预判 |
6.1 风险预警模型构建理论基础 |
6.1.1 分类技术:人工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 |
6.1.2 指标选择和警度确定 |
6.2 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模型构建 |
6.2.1 数据预处理 |
6.2.2 风险投资项目BP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实证分析 |
6.2.3 风险投资项目径向基神经网络预警模型实证分析 |
6.2.4 风险投资项目非线性支持向量机预警模型实证分析 |
7 风险应对子系统:风险应对策略、计划和中止决策 |
7.1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策略 |
7.2 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计划 |
7.2.1 低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 |
7.2.2 中度及高度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应对 |
7.3 风险投资项目的中止决策 |
8 风险预警系统支撑体系 |
8.1 企业风险文化建设 |
8.2 风险预警管理组织建设 |
8.2.1 组织模式 |
8.2.2 组织结构设计 |
8.3 风险预警管理制度设计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9.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博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目录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风险投资在全球及我国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二、研究对象——本文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 |
三、研究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和管理启示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章 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收益分析 |
一、风险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 |
(一) 风险投资中的风险 |
(二) 风险投资中的收益 |
(三) 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评价 |
二、风险因素模型及解析 |
(一) 风险因素模型 |
(二) 风险投资的风险因素解析 |
三、风险统计与风险甄别 |
(一)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理论 |
(三) 风投行业中信息甄别 |
四、风险评价 |
(一) 风险评价因素 |
(二) 风险评价方法 |
(三) 风险与收益对称的逻辑与不对称的现实 |
五、风险-收益关系 |
(一) 风险-收益对称性原理 |
(二) 风险-收益决策及其权衡原理 |
(三)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六、风险投资的“二八定律” |
(一) 广义的“二八定律” |
(二) 风险投资行业的“二八定律” |
(三) 风险投资基金的“二八定律”及其统计描述 |
第四章 风险投资主体获取超额收益的路径分析 |
一、风险投资的运行流程 |
(一) 募资 |
(二) 投资 |
(三) 管理 |
(四) 退出 |
二、中国风险投资主体获取超额收益的案例分析 |
(一) 募资阶段案例分析 |
(二) 投资阶段案例分析 |
(三) 管理阶段案例分析 |
(四) 退出阶段案例分析 |
三、风险投资主体获取超额收益的路径分析 |
(一) 赛道选择:战略性资产配置 |
(二) 骑手选择:创业团队资质考察 |
(三) 马匹选择:投资项目的分析与衡量 |
(四) 马匹训练:被投企业的成长增值 |
(五) 马匹出售:投资项目的退出变现 |
第五章 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 |
一、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程 |
(一) 萌芽期 |
(二) 成长期 |
(三) 高速扩张期 |
(四) 理性发展期 |
二、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
(一) 可投资本存量逐年增长 |
(二) 募资活跃度波动较大 |
(三) 人民币募资活跃度高于外币募资 |
(四) 投资规模趋于理性 |
(五) 创业投资行业集中于新兴行业 |
(六) 创业投资地域集中于一线城市 |
(七) 创投资金偏好早期项目 |
(八) 创投退出活跃,新三板挂牌成为另外一个退出通道 |
(九) 创投投资整体回报高于公开市场投资回报 |
三、中国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
(一) 生态系统不完善和母基金缺乏 |
(二) 全民PE热潮中非专业型风险投资机构大量涌现 |
(三) 被投企业繁荣“烧钱”之下持续盈利能力尚待考察 |
(四) PE机构·挂牌的逻辑和问题 |
四、推动中国风险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
(一) 进一步完善基金行业监管法律法规 |
(二) 优化风险投资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角色 |
(三) 政府机构在风险投资中强化市场角色、弱化行政角色 |
(四) 推动风险投资市场向机构化和大资管时代转变 |
(五) 适度监管,推动行业协会自律功能建设 |
(六) 发改委和证监会的行业监管权之争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风险投资家的特质(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2]风险投资机构人力资本特征对创业板IPO抑价的影响研究[D]. 杨春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我国风险投资项目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D]. 丁香香.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风险投资家异质性与投资业绩[D]. 张琳.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5]中国风险投资的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研究[D]. 成程. 湖南大学, 2019(01)
- [6]风险投资决策影响因素文献综述[J]. 郑又源,陈洋林,何砚. 经济研究导刊, 2018(23)
- [7]Warshall-ANP算法下创业投资家对创业者信任的动态考量因素研究[J]. 杨洪涛,李海燕.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8(16)
- [8]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经营绩效的事前效应与事后效应实证研究[D]. 杨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9]风险投资项目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 李春宇.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6)
- [10]中国风险投资风险—收益分析[D]. 曾之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