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家警告今后50年森林火灾将会增加(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巍[1](2021)在《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近30年来,中国洪涝、干旱、冰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呈明显增加趋势,直接影响了农户经营的产出和收益。为增强林业风险抵御能力,补偿农户林业灾后损失,森林保险作为重要的农村金融创新制度,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抵抗自然灾害风险的有效风险管理工具。森林保险的非营利性决定了森林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2009年中央将“森林保险补贴”纳入财政补贴预算科目,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整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到2017年,保费补贴比例从81.72%增加到89.88%。2017年全国森林保险补贴保费收入为32.35亿元,保费补贴高达29.07亿元(中国森林保险发展报告,2018)。然而,作为购买森林保险的主体,始终存在农户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明显不足的问题,农户实际参保率也较低。既然林业自然灾害风险对林业产出和收入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农户为何抵触森林保险?政府、保险公司和相关林业部门又该如何有效引导农户主动投保森林保险?回答以上问题不但可以为农户进行风险管理提供决策,而且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抵抗自然风险能力,保证林业生产经营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已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国家林业与草原局2018年重大调研课题项目“农户林业投融资体制调研”对福建、浙江和辽宁省481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测度了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实证分析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与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探讨了农户风险感知在影响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九个章节,核心部分为第五章至第八章,主要研究概括为两个部分:(一)理论分析。在行为经济学、计划行为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心理学范式李克特量表测度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根据风险感知动态模型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分析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借助IAD延伸模型构建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模型,根据经济学边际效应递减原理研究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和林地规模的关系;最后,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和风险收益理论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机理。(二)实证分析。根据福建省曹远县、洪田县、大湖县,浙江省住龙县、八都县、岩樟县、上垟县和辽宁省本溪县、抚顺县481户林地经营农户的实地调查数据,首先,从农户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和态度倾向两个方面对农户林业自然灾害风险感知、风险偏好进行测度,并通过二元Logit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检验农户风险感知、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其次,通过均值比较法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即不同特征群体的农户在风险感知四个维度上的个体差异。通过测算林业灾损系数比较农户风险感知与实际灾害发生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的准确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风险偏好的空间依赖性;再次,使用归并最小绝对离差法(CLAD)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及林地适度规模下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使用分组回归法分析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及林地适度规模的相应变化;最后,使用二元Logit模型检验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及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和农户投保行为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并按照林种结构将样本分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考察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差异,以及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效应。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第一,林业灾害风险感知低的农户比例较高,是投保主体森林保险有效需求不足、参与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农户火灾风险感知低,与实际火灾发生情况存在偏差;农户病虫害风险感知较高,与实际病虫害发生情况偏差较小;农户鼠害风险感知水平低,与实际鼠害发生情况较为一致。第二,林业灾害风险中,风险规避类型的农户占比最大。农户风险偏好受到个体特质、家庭生产经营状况、林业灾害经历和风险沟通的影响,具有空间依赖性,对政府的“强依赖”、从众心理和邻里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相邻农户表现出相似的风险偏好。第三,风险感知越高、风险规避程度越大,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越高。农户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具有调节作用。商品林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呈倒“U”型结构,扩大农户的商品林规模能够提升农户的保费支付意愿。当农户对林业灾害风险感知高时,农户越规避风险,保费支付意愿越强烈;当农户林业灾害的风险感知低时,规避风险的农户对保费支付意愿的显着性受到影响。第四,风险感知高、风险偏好程度低的农户更倾向参加森林保险,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投保行为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风险感知对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的投保行为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风险偏好与公益林农户的投保行为负向相关,但没有显着影响;风险偏好负向显着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风险感知在风险偏好影响公益林农户投保行为中不具有调节作用,在风险偏好影响商品林农户投保行为中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农户林业灾害经历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二是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有效引导农户通过参加森林保险管理林业灾害风险;三是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四是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的差异化需求。本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创新:第一,已有文献研究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和投保行为时,通常从风险感知或者风险偏好单一视角进行讨论,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同时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探究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并对农户风险感知和风险偏好进行科学测量,分析农户风险感知与风险实际情况的偏差,以评估农户风险感知测量的准确度;第二,已有文献在研究个体风险偏好时,通常将其视为一种较稳定的个人倾向,忽略了“框架效应”即语义沟通对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农户林业灾害风险偏好空间相关关系,受到风险沟通的影响,相邻地区农户的风险偏好具有空间依赖性,趋向于相似的风险偏好类型。第三,已有文献在研究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时将林区农户作为同质整体进行考察,忽略了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差异。本文将调研地区农户分类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研究异质性农户的森林保险投保行为,为调整森林保险供给提供更为准确的理论依据。同时,本文尝试构建林地适度规模与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拟合函数,通过林地适度规模测算农户保费支付意愿值,与现实农户支付保费进行比较,探究合理的保费标准,为科学制定森林保险政策提供实证依据。
沙晓娟[2](2020)在《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文中指出森林经营方案是科学合理的规划、利用森林资源,高效、科学的经营管理森林法定性文件,也是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检查和监督森林经营活动的重要依据,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对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缺乏对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乌尔旗汉林业局是国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示范点。因此,本文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研究案例,对比两期森林经营方案来评价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编制情况,建立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2006年)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对乌尔旗汉林业局两期森林经营方案对比,发现2017年森林经营方案在内容上编制的更为丰富和完善,几乎涵盖了《纲要》中要求编制的内容,涵盖了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经营能力建设和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在2006年森林经营方案中没有体现。(2)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和经营效果的评价,共有9项标准31项指标。其中森林经营方案的经营措施评价有森林采伐、更新造林、森林抚育3项标准,经营效果评价由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结构、自然灾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6项标准。(3)通过对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分析计算,表明在上一经理期内,经营措施中除生长抚育指标完成情况较好外,其余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高,表现在: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年均净增率分别为0.33%和3.56%,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年净增率分别为0.46%和0.37%,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增长率为33.19%等;森林结构中,中龄林面积和蓄积明显高于其它龄组;森林火灾较其他自然灾害更为严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有提升。(4)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总体得分为4.2,表明此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接近中等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针对乌尔旗汉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的评价结果,提出了一些森林经营方案调整建议,可为修订森林经营方案提供指导意见;多准则决策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在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评价过程简单易懂,便于操作。
袁硕[3](2020)在《河南省栾川县2004-2018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森林火灾频发并且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资源损失,河南省栾川县属于黄河流域,为河南省重点林区,同时也是河南省重点森林火灾防护区,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预防及扑救森林火灾,本文通过对栾川县2004-2018年所有的森林火灾和气象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利用Arcgis、SPSS、Excel等分析软件分析,分析并总结得出栾川县森林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当地主要火源及气候因子对森林火灾的影响,规划出栾川县森林火灾火险区划图。本文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林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研究:时间上森林火灾的季节变化及时间点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年际变化上并没有明显规律性,在2007年、2013年、2014年时森林火灾发生次数较多且过火面积大。特别是2007年发生的森林火灾次数最多,达74次。2013年最大林火地区受灾面积达277.16 hm2,2014年以后的火灾情况比较稳定。栾川县森林火灾集中发生在1-4月份,其中3月份发生森林火灾最多,过火面积最大,共发生森林火灾157次,占总次数的35.28%;过火面积达502.41 hm2,占过总火总面积的57.85%。栾川县林火发生日变化特征明显,森林火灾集中发生在11:00-17:00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共发生356次林火,占森林火灾发生总次数的80.00%;过火面积达716.97 hm2,占过火总面积的82.56%。栾川县林火在空间上分布广泛,庙子镇、陶湾镇、栾川乡发生的林火次数最多,分别8、53、52次,过火面积分别是121.96 hm2、88.85 hm2、65.64 hm2。(2)栾川县气候变化规律不太明显,但是经过分析发现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对栾川县森林火灾的发生影响较大。本文选取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平均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6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因子,经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6个所选因子中最大风速、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的载荷最大,分别为0.989618、0.989044、0.912665。说明动力因子和温度因子对栾川县森林火灾的发生作用最大。(3)栾川县森林火灾火源以人为火源为主,自然火源为辅。在查明火因的353场森林火灾中,由于人为因素诱发的森林火灾占97.73%。其中人为因素包含的生产因素占54.39%,非生产因素占43.34%。自然因素诱发的森林火灾占2.27%。上述火因大多发生在居民点附近的浅山区的农林交错带,因此火灾发生因素对林火的时空分布有直接影响。(4)根据河南省栾川县林火时空分布情况,通过SPSS统计软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该区进行火险区划。区划结果为:合峪镇、庙子镇、陶湾镇、栾川乡为I级火险区;白土镇、秋扒乡和狮子庙镇为II级火险区;冷水镇、叫河镇、三川镇、潭头镇、城关镇、石庙镇、赤土店镇为III级火险区。一级森林火险地区占28.57%,二级森林火险地区占21.43%,三级森林火险地区占50%。研究成果可为当地的林火管理和森林防火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5)最后根据以上结论,从栾川县实际情况出发,精准施策,规划出适合当地的森林火灾防控对策。
武佳华[4](2020)在《基于碳汇和碳源双重视角的林业企业减排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就是森林生态系统,它不仅能调节全球范围内的碳平衡,而且还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但是,森林的这种基础作用该怎么去衡量、程度如何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近些年来,关于森林植被碳储量和空间分布等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国内外学者都在研究中取得一些不错的科研成果。但目前研究区域森林的净碳储量及其潜力的成果较少,且已有对森林碳储量潜力的研究并没有考虑森林的二重性,仅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未能全面的探究碳储量潜力。因此,将森林的碳储量功能与碳源功能进行综合考量,估算森林的净碳储量将是区域森林碳储量估算相关领域的新方向。本文以吉林省森林为研究对象,从森林的二重性视角探索林业企业如何最大程度上提高森林的减排潜力。首先,本文全面的总结了森林碳储量和碳排放相关文献的研究情况,大部分的文献均是从林龄、树木及土壤这三方面探究森林的碳储量,而森林碳排放量就只有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即很少有文献分析区域森林的净碳储量现状以及提升减排潜力的管理措施;其次,定量分析了目前吉林省森林的碳储量和碳排放量情况,并基于滑动求和自回归(ARIMA)方法预测了吉林省森林未来十几年的净碳储量走势,结果表示:若碳储量和碳排放以自然状态发展不采取任何管理措施,那未来十几年里吉林省森林的净碳储量仅有小幅升高;再次,利用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森林火灾受害面积、造林面积、林业产值等八个变量对森林净碳储量的影响程度,其中,森林管护面积,森林蓄积量和造林面积是刺激森林净碳储量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而火灾过火面积和病虫鼠害发生面积则是抑制森林净碳储量增加的关键因素;最后,应用情景分析法,模拟林业企业通过控制森林火灾、病虫鼠害以及蓄积量等管理措施对提高吉林省森林减排潜力的程度,结果表明:2018-2030年,如果吉林省森林在自然生长状态下,净碳储量将呈增长态势但增速较低;在控制火灾的情景下,2030年将增加净碳储量15.3亿吨,此时净碳储量将是2017年的2.04倍,即比自然情况下增加了一倍;而在控制森林病虫鼠害的情景下,到2030年森林净碳储量比自然状态下高471.5万吨;在控制蓄积量的情景下,2030年单位蓄积量为287.16立方米/公顷,是2017年的2.5倍。本文以真实可靠的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减排建议,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能为吉林省林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还对国内其他林业企业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
骆开苇[5](2020)在《全球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及预警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变暖背景下,森林火灾频发。以往的研究指出,森林火灾受到可燃物、天气、地形三个因素的强烈影响。为了提高森林火灾防御和扑灭计划的成功率,将这些因素的变化进行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并纳入区域森林火灾预警预测模型最近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在国家尺度内(如中国)或更大尺度内的森林火灾预警预测研究主要面临三个挑战:(1)由于无法在大尺度下时空连续地获取可燃物含水率信息以及缺乏其与森林火灾的关系研究导致森林火灾诱发因子数据库不完整;(2)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方法的欠缺使得大尺度的森林火灾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有待提高;(3)像素级的高精度森林火灾风险预警预测方法亟待探索。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攻克,建立了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及预警预测方法体系,为森林火灾预警预测系统的开发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法,促进地方消防管理规划和基于地理位置的资源配置优化,并贡献于森林火灾风险预警,抑制,和响应,以及提高人们对生命财产的安全意识。本论文首先基于多源遥感数据及辐射传输模型时空连续地反演了中国西南地区可燃物含水率,并对其与森林火灾发生关系进行分析,验证了其作为森林火灾发生驱动因子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整合可燃物诱发因子、气象诱发因子、地形诱发因子和森林火灾参考信息因子构建了完整的历史森林火灾事件及诱发因子数据库,并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完成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最后通过基于像素级的长时间序列森林火灾风险挖掘实现了全球林火多发区域的森林火灾风险预测和分析。主要的工作及成果可以概括为:(1)基于辐射传输模型(RTM)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反射率产品MCD43A4和土地覆盖产品MCD12Q1反演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可燃物含水率产品,并从MODIS火烧迹地产品MCD64A1中提取火灾事件。研究了处于Koppen气候分类冬干温暖带下的亚热带高原气候区(Cwa)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Cwb)内可燃物含水率与森林火灾发生的关系。证明了可燃物含水率对森林火灾发生存在短期的阈值作用和长期的控制作用。(2)通过整合2000年-2018年的可燃物诱发因子(MODIS MCD15A2H产品的叶面积指数(LAI)、基于MCD12Q1的可燃物类别及基于遥感数据和辐射传输模型反演的可燃物含水率),气象诱发因子(通过ERA-Interim气象再分析资料提取和计算的相对湿度,空气温度,降雨量和风速),地形诱发因子(通过GMTED2010地形数据提取和计算的高程,坡度和坡向)和森林火灾参考信息因子(通过MODIS MCD64A1提取的燃烧年份,燃烧日期和经纬度)构建完整的历史森林火灾事件及诱发因子数据库。(3)基于半变异函数和多时相遥感信息确定森林火灾像元的时空缓冲半径大小,并以此确定非森林火灾样本点,同时提取其目标时期的相关诱发因子数值,完成森林火灾事件及诱发因子数据库的对照数据库构建。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计算森林火灾风险,以中国西南地区为例,实现了对森林火灾风险在空间上的定量表征。模型以上述历史森林火灾事件及诱发因子数据库及其对照数据库为基础,采用70%的样本作为训练数据训练模型,30%的样本作为验证样本验证模型精度。通过AUC值和准确率作为验证标准。此外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作为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验证结果表明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对森林火灾风险具有很好的评估性能,且性能好于Logistic回归模型。(4)基于全球森林火险指数(Fire Danger index,FDI)产品,通过时间序列ARIMA模型实现了全球五个森林火灾多发区域(中国西南部、澳大利亚北部、欧洲南部、非洲中部和美国西海岸)在2000-2018年森林火灾风险的像素级模拟以及2019-2020年森林火灾风险未来趋势预测和分析,并利用2019年的实际林地火灾数据对趋势预测结果进行验证。
袁纲淑[6](2020)在《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是自然界给与人们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可持续的为人类生活提供着多种如食物、药草、木材和化工原料等林产品。森林不但维持着整个生态的平衡,而且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还对整个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森林火灾是指在没有被人为行动控制的情况下,火势在成片的林木覆盖的土地上中自由地向四周延伸和发展,给森林资源带来毁灭性破坏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的发生不仅影响着林业的发展,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冲击,还对在林区周边及林下活动的作业人员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威胁,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森林资源面积辽阔,林下可燃物众多,发生林火条件充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森林资源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野外用火随意性增加、野外火源控制难度不断提高,再加上全球气候的异常,造成国内森林火灾发生率居高不下,森林防火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巫溪县是重庆市森林资源第一大县,林地面积有33.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8.33%。2001至2019年,十九年间共发生了森林火灾211起,受害森林面积120.517公顷,损失林木蓄积约2414.47立方米,损失幼林73359株,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估量。同时,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还面临着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解决,那么频繁发生的森林火灾,将直接威胁到巫溪县森林资源的安全,对植被造成损毁,还使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到长江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给重庆市生态建设成果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森林防火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必要性进行了介绍,采取文献、数量和实证分析等方式,对巫溪县林业资源、森林火灾发生情况、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具体管理措施及预防管理成效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深入了解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等对策思考。通过上述对策建议,为巫溪县如何进一步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切实的提高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水平,有效降低森林火灾发生风险,更好的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杨波[7](2019)在《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林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数据获取与存储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数据体量将持续增长,数据格式与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基于可视化可视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和洞悉林业数据的模式和规律,解决林业生产科研中的问题,给林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森林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森林病虫害作为最主要的森林自然灾害,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给林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分析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森林病虫害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多层次且高维度,而且涉及时空属性,不同时间和空间粒度的分析结果千差万别。其次,数据中各属性并非完全孤立,属性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难以直观地呈现数据间的联系与规律,因而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数据可视化是一种使用人类可感知的视觉符号来增强数据认知的有效方法,可以辅助数据分析者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数据蕴含的规律。本文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交互式可视分析为研究核心,围绕森林病虫害数据建模、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方案设计等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指导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更有利的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种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用于提高森林病虫害数据的数据质量。在数据清洗过程中为了比较森林病虫害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性,提出了文本型数据相似性匹配算法。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的特点,设计了可视数据清洗框架,对数据进行交互式地检测分析及清洗,实现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2、设计了一种聚类数据可视分析方法,其可定量评估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各地区的相似性。在可视化绘制算法研究方面,提出了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对树图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数据中的有序层次数据;提出了基于引力场的聚类边绑定算法对平行坐标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聚类数据的分布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用于揭示各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相似性的数据聚类可视化方案。3、基于三种模型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的设计。提出了多视图协同可配置模型,其可针对相似数据分析情景模式进行配置;基于该模型针对不同的情景分析模式所包含的数据属性是否一致,设计了不同的可视分析模板对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层次关联交互模型,该模型用于指导多个具有层次性的属性进行渐进式关联交互分析;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分析不同病虫害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发展情况的交互式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多个自变量与单一因变量之间的多种组合构成的线性关系;基于该模型和数据流模型并结合统计学原理和可视化技术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可视分析方法,针对森林病虫害病情指数与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的特点展开分析研究。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分析原型系统。基于论文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结合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的时序、地理、灾害等级、灾害种类等特征,综合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等数据,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多角度综合性分析,从而提供一种快捷、方便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观察及分析工具。5、基于论文所设计实现的原型系统,针对真实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病虫害数据的时空特性及多维属性间的关系,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以期找到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子。实施了相关用户研究和专家评估以验证上述所提模型、方法等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工作结合了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为解决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和利用面临的问题,探索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为辅助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陈波[8](2018)在《基于MODIS数据的云南省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火险区划研究》文中提出为综合评价我国的森林火灾形势,掌握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规律,探讨森林火灾发生的驱动因素,本文以云南省为例,基于GIS技术,利用MODIS数据(MODIS14热异常)对云南省2001-2008的森林火灾进行了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并对引发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获得的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林火信息的提取、热点叠加等操作,建立林火发生的数据库和图形库,把林火发生变化的时空规律直观地反应在图上。同时利用GIS技术,对云南省地形因子和相应时段的气象因子进行提取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将建立好的森林火灾数据库和各因子建立数量关系,按照研究目进行数据叠加分析,研究云南省森林火灾不同时间和空间下分布规律,分析不同因子对于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云南省森林火灾的火场面积数值每年波动幅度较大,存在不稳定性,说明每年的森林火灾发生具有随机性,在年尺度上没有一定的趋势。从云南全省范围来看,森林火灾火场面积和发生次数具有显着的区域性特征,火灾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西南地区、其次是东南和西北地区。3、4月份是云南火灾的易发期,这两个月发生森林火灾最多,占防火期所有火灾的82%。(2)地形因子对森林火灾的发生产生显着的影响,坡度和高程对于森林火灾发生有显着的影响,坡向对于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很小。森林火灾在各个坡度都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缓坡、斜坡和陡坡上,这三种坡度上的森林火灾面积占所有火灾面积的88%。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高程小于2000米的地区,占所有火灾面积的86%。坡向对森林火灾影响较小,分布在阴坡和阳坡上的森林火灾数量及面积大致相等。(3)气象因子显着影响着森林火灾发生中状况,月平均降水量与森林火灾发生发生成反比,温度与森林火灾发生呈正比,云南省森林火灾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与云南省气象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基本相符。(4)从云南省森林火险区划整体上来看,云南省南部地区比北部地区更容易发生森林火灾,从南到北森林火灾火险逐渐降低。北部地区中,西北部地区较东北部地区更易发生林火,东北部森林火险最低。
吴亦龙[9](2017)在《漳州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火险区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基于漳州市2000年至2010年火点数据,气候数据,植被数据、地形数据,以及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二项逻辑斯蒂回归模型、SPSS19.0和ArcGIS10.2,对漳州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最终形成了漳州市火险区划图。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对漳州市1991年至2013年森林火灾的时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漳州市森林火灾年际发生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和林火损失的年际变化波动比较大,但是总的趋势是在逐年减少。秋、冬两季应是漳州市森林防火的重点时期,这与漳州市实际情况吻合。(2)根据对漳州市1991年至2013年森林火灾的空间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年至2013年期间,漳州市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主要集中于南靖县、平和县、华安县三个地区。三地林火发生次数共459次占全市林火发生次数的58%,受害森林面积占漳州市总受害森林面积的73.8%。(3)根据对漳州市1991年至2013年火险季节进行分析,1991年至于2004年森林火险季节长度虽有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稳,2005年至2013年,森林火险季节长度有逐年缩短的趋势。(4)研究表明,高程(m),坡度,距离铁路的距离(km),距离公路的距离(km),基础设施,日最高地表气温(℃),日最低地表气温(℃),日降水量(mm),日照时数(hour),日最高气温(℃),日最小相对湿度(%)和GDP共12个因子对漳州市森林火灾的发生具有显着影响。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达到74%。(5)漳州市中高火险地区面积较大且分布较广,对于该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应给予高度重视。
陈娟[10](2017)在《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基于森林防火严峻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强我国林火管理的规范化建设,本文以林火行政管理做为研究内容,选取美国做为比较分析的对象,积极探索完善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方式、方法。林火行政管理,是林火行政管理机构依据有关法律赋予的职责,通过宣传,提高公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同时依法进行火源管理,减少森林火灾发生所展开的行政行为。林火行政管理是依法治火的政府行政行为,主体是负有林火管理职能的行政机构,运用的基本方法是法律、政策和宣传教育,最终目标是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虽然美国与我国的管理体制不同、法系不同,但美国分散式的管理体系其整体结构却是完整的,其立法精神所体现出的可持续性、多用途的生态系统管理理念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其火源管理的法治化、人性化、科学化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其宣传教育的多元化是今后我国应宣教工作努力的方向。深入对比研究这些内容,对于完善我国的林火管理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的林火行政管理,结论如下: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1)创立党政同责制度,实行党政一把手共同负责的责任制度;(2)创立终身追责制度,对造成特大森林火灾的党政领导实行终身追责;(3)创立“上下同责”制度,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行政首长根据岗位职责要求是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共同责任主体。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1)尽快修改《森林法》:明确森林防火首长负责制;提升森林防火保障的法律地位;并将林火受灾补偿和移民补偿机制写入《森林法》。(2)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拓展《条例》适用范围;建立紧急状态机制;建立“紧急避险”补偿机制;建立ICS事故指挥系统;构建林火联防行政合同管理制度;健全森林火灾巨灾保险制度。(3)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审批制度;依法建立计划烧除免责制度;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补偿制度。(4)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实现全国各地方森林法规全覆盖;抓紧制定地方《计划烧除办法》;应当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1)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应当建立地方法规上报国务院或全国人大备案制度;无授权的越权行政行为是无效的;促请地方制定《林区火源管理办法》。(2)创立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创新火源管控机制;创新防火责任机制;创新扑火救援机制。(3)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用文明代替传统;实行“用火告知”方式;实行经济补偿制度。(4)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与高校合作,加强研发;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跨学科研究。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主要是通过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使其更人性化;创新宣传教育的形式使其更多样化;发展林火的教育工作使其更常态化;利用科技宣教手段使其更现代化。全方位、全领域、多层次、多角度的提高公众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化实现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目标。
二、专家警告今后50年森林火灾将会增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家警告今后50年森林火灾将会增加(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数据来源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点 |
1.6.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文献综述 |
2.2.1 农户风险感知的相关研究 |
2.2.2 农户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 |
2.2.3 森林保险的相关研究 |
2.2.4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理论框架 |
3.1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
3.1.1 可得性启发式原则 |
3.1.2 阈值选择模型 |
3.1.3 修正的消费决策模型 |
3.2 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
3.2.1 期望效用理论 |
3.2.2 前景理论 |
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
3.3.1 理论模型 |
3.3.2 数理分析 |
3.4 理论框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森林保险发展概况 |
4.1 中国森林资源及主要灾害现状 |
4.1.1 森林资源现状 |
4.1.2 森林自然灾害现状 |
4.2 森林保险发展现状 |
4.2.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保险发展 |
4.2.2 森林保险现状 |
4.2.3 森林保险需求现状 |
4.3 调研区域森林保险概况 |
4.3.1 森林保险政策 |
4.3.2 森林保险实施情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5.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
5.2.1 变量说明 |
5.2.2 模型设定 |
5.3 农户风险感知测度 |
5.3.1 量表设计 |
5.3.2 测度结果 |
5.3.3 测度偏差分析 |
5.4 农户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1 实证结果分析 |
5.4.2 稳健性检验 |
5.4.3 农户风险感知的异质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农户风险偏好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
6.2.1 变量说明 |
6.2.2 模型设定 |
6.3 农户风险偏好的识别 |
6.3.1 量表设计 |
6.3.2 测量结果 |
6.4 农户风险偏好的影响因素 |
6.4.1 实证结果分析 |
6.4.2 风险沟通影响农户风险偏好的进一步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与农户森林保险保费支付意愿分析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
7.2.1 变量说明 |
7.2.2 模型设定 |
7.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影响分析 |
7.3.1 实证结果分析 |
7.3.2 稳健性检验 |
7.4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 |
7.4.1 林地适度规模的农户保费支付意愿测算 |
7.4.2 风险感知对风险偏好影响农户保费支付意愿的调节作用 |
7.4.3 风险感知调节作用的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8.2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
8.2.1 变量说明 |
8.2.2 模型设定 |
8.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分析 |
8.3.1 实证结果分析 |
8.3.2 风险感知对农户投保行为的调节作用 |
8.3.3 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异质性农户投保行为的影响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加强农户林业灾害体验,改善风险沟通,提高农户风险感知 |
9.2.2 有效利用农户风险规避心理,引导农户参加森林保险 |
9.2.3 推进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地确权政策 |
9.2.4 设计不同保障水平的森林保险产品,满足农户差异化需求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
(2)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森林经营方案发展、概念研究进展 |
1.3.2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研究进展 |
1.3.3 森林经营方案检查与评定研究进展 |
1.3.4 森林经营方案调整与修订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地区概况 |
2.1.1 自然条件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比较研究法 |
2.2.2 文献阅读法 |
2.2.3 数理统计分析法 |
2.2.4 多准则决策分析法(MCDA) |
2.2.5 层次分析法(AHP) |
3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评价 |
3.1 森林资源及经营评价 |
3.1.1 森林资源分析 |
3.1.2 两期方案相关内容对比 |
3.2 森林经营方针与目标 |
3.3 森林区划与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
3.3.1 森林区划 |
3.3.2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
3.4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
3.5 非木质资源经营与游憩规划 |
3.6 森林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
3.7 森林经营基础设施与维护 |
3.8 经营能力建设 |
3.9 投资概算与效益评价 |
3.10 森林经营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 |
4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
4.2 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1 标准与指标确定 |
4.3.2 经营措施评价 |
4.3.3 经营效果评价 |
5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5.1 标准与指标权重确定 |
5.2 各评价指标计算分析 |
5.2.1 经营措施各指标分析 |
5.2.2 经营效果各指标分析 |
5.3 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
5.4 方案调整及实施建议 |
5.4.1 完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提升森林综合效益 |
5.4.2 统筹编案内容的完整性和差异化,促进方案优化升级 |
5.4.3 重视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监督与检查 |
5.4.4 强化更新造林,提高林地利用率 |
5.4.5 加强森林抚育,提高林分质量 |
5.4.6 着重调整森林资源的龄组结构 |
5.4.7 适当增加阔叶树种比例,维持树种结构平衡 |
5.4.8 增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1.1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内容 |
6.1.2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6.1.3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方法 |
6.1.4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评价结果 |
6.2 主要结论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相关指标计算公式 |
附录 B 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河南省栾川县2004-2018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林火的影响 |
1.2 林火时空分布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1.2.1 林火时空分布研究综述 |
1.2.2 火因构成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综述 |
1.3 气候变化及气象要素对林火时空分布的研究综述 |
1.3.1 气候变化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 |
1.3.2 气象要素对林火时空分布的影响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案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括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地貌 |
2.2 气候条件 |
2.3 水文条件 |
2.4 .森林植被资源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栾川县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4.1.1 林火时间分布规律研究 |
4.1.2 林火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
4.2 火源与林火时空分布的研究 |
4.2.1 火因构成分析 |
4.2.2 主要火源分析 |
4.3 河南省栾川县气候变化特征及对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的影响研究 |
4.3.1 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
4.3.2 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的影响 |
4.4 森林防火等级区划的研究 |
4.5 森林火灾的防控对策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 |
致谢 |
(4)基于碳汇和碳源双重视角的林业企业减排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对象及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和框架安排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基础理论研究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森林经营管理 |
2.1.3 森林碳储量价值理论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林业企业管理的研究 |
2.2.2 森林碳储量功能的研究 |
2.2.3 森林碳源的研究 |
2.2.4 森林碳排放和碳储量的估算方法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林业企业管理的研究 |
2.3.2 森林碳储量的相关研究 |
2.3.3 森林碳源的相关研究 |
2.3.4 森林碳排放和碳储量的估算方法 |
2.4 国内外对比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吉林林业企业的森林净碳储量现状分析 |
3.1 吉林省林业企业的碳储量现状 |
3.1.1 吉林省森林概况 |
3.1.2 林业企业的森林碳储量估算 |
3.1.3 林业企业的森林草地碳储量估算 |
3.1.4 林业企业的森林土壤碳储量估算 |
3.2 吉林省林业企业的碳排放量现状 |
3.2.1 林业企业的森林火灾碳排放估算 |
3.2.2 林业企业的森林病虫鼠害碳排放量估算 |
3.3 吉林省林业企业的森林净碳储量估算 |
3.4 小结 |
第四章 吉林林业企业的森林净碳储量影响因素研究 |
4.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4.1.1 指标选取 |
4.1.2 数据来源 |
4.2 模型构建与数据预处理 |
4.2.1 模型简介和构建 |
4.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3 皮尔逊相关性检验 |
4.3 吉林林业企业净碳储量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多元回归分析 |
4.3.2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 |
4.3.3 模型调整 |
4.4 小结 |
第五章 吉林省林业企业的减排潜力分析 |
5.1 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
5.2 ARIMA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
5.2.1 模型介绍和构建 |
5.2.2 参数估计 |
5.2.3 模型检验 |
5.3 林业企业的森林净碳储量预测 |
5.4 情景分析 |
5.4.1 情景假设 |
5.4.1.1 控制火灾的情景描述及参数设定 |
5.4.1.2 控制病虫鼠害的情景描述及参数设定 |
5.4.1.3 控制蓄积量的情景描述及参数设定 |
5.4.2 情景分析 |
5.4.2.1 三种不同情景下碳储量对减排潜力的贡献 |
5.4.2.2 三种情景下减排程度的比较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管理对策 |
6.1 结论 |
6.2 管理对策 |
6.3 不足与展望 |
6.3.1 不足 |
6.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5)全球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及预警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可燃物含水率的获取及其与森林火灾发生关系研究 |
1.2.2 森林火灾风险预测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
1.2.3 国家火险等级预报系统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可燃物含水率对中国西南森林火灾的作用关系研究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说明与准备 |
2.2.1 可燃物含水率野外实测 |
2.2.2 土地覆盖产品 |
2.2.3 反射率产品 |
2.2.4 火烧迹地产品 |
2.3 可燃物含水率反演、验证及制图 |
2.3.1 可燃物含水率反演及验证方法 |
2.3.2 可燃物含水率验证结果及区域制图 |
2.4 可燃物含水率对森林火灾发生的短期阈值作用 |
2.4.1 可燃物含水率临界阈值的确定 |
2.4.2 典型森林火灾案例验证短期阈值作用 |
2.5 可燃物含水率对森林火灾发生的长期控制作用 |
2.6 讨论 |
2.6.1 可燃物含水率反演及验证 |
2.6.2 可燃物含水率对森林火灾发生的影响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国西南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数据说明与准备 |
3.2.1 可燃物数据 |
3.2.2 气象数据 |
3.2.3 地形数据 |
3.2.4 火点参考信息数据 |
3.2.5 诱发因子提取 |
3.2.6 典型非火点信息提取 |
3.3 深度学习模型构建及其性能评价 |
3.3.1 深度学习模型构建 |
3.3.2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 |
3.3.3 模型性能评价结果 |
3.3.4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森林火灾风险挖掘 |
3.4 中国西南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球林火多发区域森林火险趋势分析 |
4.1 研究区概况 |
4.2 ARIMA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介绍 |
4.3 森林火险趋势分析及验证 |
4.3.1 中国西南部 |
4.3.2 澳大利亚北部 |
4.3.3 欧洲南部 |
4.3.4 非洲中部 |
4.3.5 美国西海岸 |
4.3.6 森林火险趋势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文特色 |
5.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1.4 研究的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重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数量分析法 |
1.5.3 实证分析法 |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森林 |
2.1.2 林火 |
2.1.3 森林火灾 |
2.1.4 林火行政管理 |
2.1.5 森林防火 |
2.2 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公共安全管理理论 |
第3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及成效 |
3.1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体系现状 |
3.1.1 领导机构 |
3.1.2 职能部门及职能职责 |
3.1.3 护林防控队伍 |
3.2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成效 |
3.2.1 火源管控能力持续增强 |
3.2.2 火情监测能力不断提高 |
3.2.3 森林防火阻隔系统逐步完善 |
3.2.4 群众防火意识持续提升 |
第4章 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森林防火组织体系建设不到位 |
4.1.2 森林火险管控不到位 |
4.1.3 森林防火监测能力不足 |
4.1.4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4.1.5 森林扑救体系建设落后 |
4.1.6 火源复杂、群众防火意识单薄 |
4.2 原因分析 |
4.2.1 森林防火重视程度不够 |
4.2.2 森林防火责任落实不到位 |
4.2.3 工作人员监管制度不完善 |
4.2.4 森林防火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
4.2.5 森林防火管理资金投入不足 |
4.2.6 森林防火宣传力度不够 |
第5章 提升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的对策思考 |
5.1 完善组织管理构架、落实防火责任 |
5.1.1 健全管理机构人员配置 |
5.1.2 健全森林防火责任制 |
5.1.3 完善森林防火工作制度 |
5.2 提高森林防火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
5.2.1 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
5.2.2 加强扑火人员技能培训 |
5.3 提升林火隐患消除力 |
5.3.1 严格落实火源管理 |
5.3.2 加强群防群控 |
5.3.3 落实计划烧除 |
5.3.4 强化隐患排查整改 |
5.4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
5.4.1 完善林火监测体系 |
5.4.2 加强森林防火阻隔工程建设 |
5.5 加强森林消防队标准化建设 |
5.6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
5.6.1 落实森林防火日常性宣传 |
5.6.2 加大重点时段集中性宣传 |
5.6.3 重视未成年人针对性宣传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 |
2.1 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及分析 |
2.1.1 数据可视化的发展 |
2.1.2 数据可视化的流程 |
2.1.3 数据可视化在各领域应用现状 |
2.1.4 多种数据可视化技术 |
2.1.4.1 时序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
2.1.4.2 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
2.1.4.3 高维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
2.1.4.4 文本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
2.1.4.5 可视化交互技术分析 |
2.1.4.6 混合可视化方法分析 |
2.2 森林病虫害研究现状及分析 |
2.2.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及预防措施 |
2.2.2 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
2.2.3 森林病虫害监测 |
2.2.4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
2.2.5 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 |
2.2.5.1 林分结构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2.2.5.2 土壤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2.2.5.3 地貌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2.2.5.4 生物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2.2.5.5 气象因子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2.2.5.6 人为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2.3 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征分析 |
3.1 引言 |
3.2 森林病虫害数据体系结构 |
3.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
3.2.2 森林病虫害发生环境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
3.3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点分析 |
3.4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关键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数据清洗方法 |
4.1 引言 |
4.2 数据质量与数据清洗 |
4.2.1 数据质量 |
4.2.1.1 数据质量的定义 |
4.2.1.2 数据质量问题的分类 |
4.2.1.3 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
4.2.2 数据清洗 |
4.2.2.1 数据清洗的定义 |
4.2.2.2 数据清洗的原理 |
4.2.2.3 常用数据清洗算法 |
4.2.2.4 数据清洗的一般过程 |
4.2.3 可视数据清洗 |
4.3 森林病虫害数据质量问题 |
4.4 森林病虫害数据清洗方案 |
4.4.1 数值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
4.4.2 文本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
4.4.2.1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检测与清洗策略 |
4.4.2.2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匹配方法 |
4.4.2.2.1 Jaro-Winkler距离 |
4.4.2.2.2 改进Jaro-Winkler距离 |
4.4.2.2.3 改进算法数值分析 |
4.5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思路 |
4.5.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主要功能 |
4.5.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清洗过程 |
4.5.3 规则库和算法库 |
4.6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 |
4.6.1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清洗任务需求 |
4.6.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设计原则 |
4.6.3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采用的可视化技术 |
4.6.3.1 数据异常检测可视化 |
4.6.3.2 交互设计 |
4.7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分析 |
4.7.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 |
4.7.1.1 错误数据可视清洗 |
4.7.1.2 不完整数据可视清洗 |
4.7.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效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的聚类可视分析 |
5.1 引言 |
5.2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研究 |
5.2.1 树图简介 |
5.2.2 典型树图布局算法 |
5.2.3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 |
5.2.3.1 算法描述 |
5.2.3.2 示例说明 |
5.2.4 实验评估与分析 |
5.2.4.1 评价指标 |
5.2.4.2 实验说明 |
5.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聚类边绑定分析方法 |
5.3.1 平行坐标聚类绑定方法分析 |
5.3.2 基本平行坐标绘制 |
5.3.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设计 |
5.3.3.1 聚类中心控制点 |
5.3.3.2 簇内引力场绑定 |
5.3.3.3 算法实现流程 |
5.3.3.4 不透明度视觉增强设计 |
5.3.4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绘制 |
5.4 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聚类可视化设计 |
5.4.1 数据聚类可视化需求分析 |
5.4.2 数据聚类可视分析管线 |
5.4.3 数据的降维与聚类 |
5.4.4 数据聚类可视化技术 |
5.4.5 数据聚类可视化交互设计 |
5.5 案例研究 |
5.6 用户反馈 |
5.6.1 可视化设计 |
5.6.2 可用性评价 |
5.6.3 相关建议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 |
6.1 引言 |
6.2 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模型 |
6.2.1 可配置模型建模 |
6.2.2 可配置模型的一致性约束 |
6.3 基于多视图可配置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
6.3.1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需求分析 |
6.3.2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设计方案 |
6.3.2.1 可视分析管线 |
6.3.2.2 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模板 |
6.3.2.3 配色方案 |
6.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可视化技术 |
6.3.3.1 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
6.3.3.2 病虫害相邻年份发生面积比较 |
6.3.3.3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 |
6.3.3.4 各地区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
6.3.3.5 病虫害发生在地域上的分布 |
6.3.3.5.1 Choropleth地图 |
6.3.3.5.2 邮票地图 |
6.3.3.6 病虫害发生地区间比较 |
6.4 案例研究 |
6.4.1 数据来源 |
6.4.2 案例1: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
6.4.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
6.4.2.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
6.4.2.3 单个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
6.4.3 案例2: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
6.4.3.1 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
6.4.3.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
6.4.3.3 单个地区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
6.5 用户反馈 |
6.5.1 可视化设计 |
6.5.2 可用性评价 |
6.5.3 相关建议 |
6.6 讨论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层次关联交互模型的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 |
7.1 引言 |
7.2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 |
7.2.1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建模 |
7.2.2 层次间的交互约束 |
7.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设计 |
7.3.1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需求分析 |
7.3.2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可视化设计方案 |
7.3.2.1 可视分析管线 |
7.3.2.2 总体概览 |
7.3.2.3 配色方案 |
7.3.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技术 |
7.3.3.1 基于标签云的病虫害种类视图 |
7.3.3.2 不同地区各等级病虫害发生分布视图 |
7.3.3.2.1 基于环形堆栈图的可视化方法 |
7.3.3.2.2 基于雷达图的可视化方法 |
7.3.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关系视图 |
7.3.3.4 病虫害发生在不可标注地域的分布视图 |
7.3.3.5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视图 |
7.3.3.6 病虫害在各地区随时间动态变化视图 |
7.3.4 可视化相关辅助设计 |
7.3.4.1 地区和病虫害种类选择器 |
7.3.4.2 交互设计 |
7.4 案例研究 |
7.4.1 研究区概况 |
7.4.2 数据来源 |
7.4.3 案例1: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
7.4.4 案例2:某种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
7.4.5 案例3:某地区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
7.4.6 案例4:某地区某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
7.5 用户反馈 |
7.5.1 可视化设计 |
7.5.2 可用性评价 |
7.5.3 相关建议 |
7.6 讨论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MCMVLR模型的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 |
8.1 引言 |
8.2 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8.3 基于MCMVLR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
8.3.1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需求分析 |
8.3.2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设计方案 |
8.3.2.1 可视分析管线 |
8.3.2.2 数据流模型 |
8.3.2.3 总体概览 |
8.3.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数据可视化技术 |
8.3.3.1 数据分析模块 |
8.3.3.1.1 数据集统计量表 |
8.3.3.1.2 数据集分布度量 |
8.3.3.1.3 属性间相关关系度量 |
8.3.3.1.4 属性间相关关系评价 |
8.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块 |
8.3.3.2.1 研究变量选择 |
8.3.3.2.2 归一化方法选择 |
8.3.3.2.3 多组合线性回归分析 |
8.3.3.2.4 预测分析 |
8.3.4 可视分析交互设计 |
8.4 案例分析 |
8.4.1 案例1:云杉矮槲寄生在天然云杉林内的发病因子分析 |
8.4.2 案例2:气象因子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分析 |
8.5 用户反馈 |
8.5.1 可视化设计 |
8.5.2 可用性评价 |
8.5.3 相关建议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
9.1 引言 |
9.2 可视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
9.2.1 系统架构需求分析 |
9.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9.3 可视分析系统架构设计 |
9.3.1 架构设计原则 |
9.3.2 系统架构设计 |
9.3.3 系统设计模式 |
9.3.4 功能结构设计 |
9.4 技术选型和数据获取 |
9.4.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
9.4.2 实现技术 |
9.4.3 数据获取 |
9.4.4 数据库构建 |
9.5 可视分析系统实现 |
9.5.1 可视数据清洗模块 |
9.5.2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
9.5.2.1 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
9.5.2.2 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聚类可视分析模块 |
9.5.2.3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关联分析模块 |
9.5.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模块 |
9.6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工作总结 |
10.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8)基于MODIS数据的云南省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火险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林火时空分布研究综述 |
1.3 卫星林火监测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候状况 |
2.1.3 森林资源分布 |
2.2 研究区森林火灾状况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来源 |
3.1.1 MODIS数据 |
3.1.2 气象数据 |
3.1.3 地形数据 |
3.1.4 森林火灾统计数据 |
3.1.5 云南省森林分布数据 |
3.2 基于MODIS的火点提取与叠加 |
3.1.1 影像数据下载 |
3.1.2 数据拼接与裁剪 |
3.1.3 火点识别 |
3.1.4 火点像元叠加 |
3.3 地形因子提取与划分 |
3.3.1 坡度信息提取与划分 |
3.3.2 坡向信息提取与划分 |
3.3.3 高程信息提取与划分 |
3.4 气象因子提取与划分 |
3.4.1 平均温度分级 |
3.4.2 平均相对湿度分级 |
3.4.3 平均降水量分级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云南省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
4.1.1 云南省森林火灾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
4.1.1.1 各年森林火灾分布分析 |
4.1.1.2 各月森林火灾分布分析 |
4.1.2 云南省森林火灾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4.2 云南省森林火灾影响因子分析 |
4.2.1 热点数据库与因子数据库的数量关系建立 |
4.2.1.1 地形因子与林火热点数量关系的确立 |
4.2.1.2 气象因子与林火热点数量关系的确立 |
4.2.2 地形因子分析 |
4.2.2.1 坡度对林火影响分析 |
4.2.2.2 高程对林火影响分析 |
4.2.2.3 坡向对林火影响分析 |
4.2.3 气象因子分析 |
4.2.3.1 气象随时间变化对林火发生的影响分析 |
4.2.3.2 气象随区域变化对林火发生的影响分析 |
4.3 森林火灾火险区划 |
4.3.1 森林火险区划指标 |
4.3.2 森林火险区划结果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9)漳州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火险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森林火灾概况 |
1.2.1 国外森林火灾概况 |
1.2.2 国内森林火灾概况 |
1.3 国内外林火规律及预测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的意义 |
2 数据来源处理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水资源 |
2.1.3 气候条件 |
2.1.4 土壤 |
2.1.5 森林资源 |
2.1.6 森林植被 |
2.1.7 野生动物资源 |
2.1.8 社会经济条件 |
2.1.9 漳州森林火灾历史概况 |
2.2 数据来源 |
2.2.1 林火数据 |
2.2.2 气象数据 |
2.2.3 植被数据 |
2.2.4 地形数据 |
2.2.5 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 |
2.3 数据处理 |
2.3.1 火点数据 |
2.3.2 气候数据 |
2.3.3 植被、地形数据 |
2.3.4 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 |
2.4 研究方法 |
2.4.1 多重共线性诊断 |
2.4.2 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
2.4.3 林火预测模型的检验 |
2.4.4 林火火险区划 |
3 漳州市林火时空格局分析 |
3.1 漳州市森林火灾火源分析 |
3.2 林火发生的时间格局 |
3.2.1 森林火险季节长度变化 |
3.2.2 林火发生的年际变化 |
3.2.3 林火发生的季节变化 |
3.2.4 林火发生的月变化 |
3.2.5 林火发生的日变化 |
3.3 漳州市林火面积的时间格局 |
3.3.1 林火面积的年际变化 |
3.3.2 林火面积的季节变化 |
3.3.3 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的月变化 |
3.4 林火损失时间格局分析 |
3.4.1 林火损失年际变化 |
3.4.2 林火损失季节变化 |
3.4.3 林火损失月变化 |
3.5 漳州市林火空间格局 |
3.5.1 林火次数的空间分布 |
3.5.2 林火面积的空间分布 |
3.5.3 林火损失空间分布 |
3.5.4 林火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和林火损失相关性分析 |
4 林火发生主要驱动因子判别 |
4.1 模型变量的多重共线性诊断 |
4.2 模型结果分析 |
4.3 林火概率模型的预测精度检验 |
4.4 森林火险区划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改进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 |
2.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
2.1.1 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
2.1.2 机构设置 |
2.1.3 行政体制的特点 |
2.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机构 |
2.2.1 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
2.2.2 机构设置 |
2.2.3 行政体制的特点 |
2.3 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机构比较分析 |
2.3.1 国家行政体制不同 |
2.3.2 管理权适用范围不同 |
2.3.3 组织机构体系不同 |
2.3.4 林火管理协调机制不同 |
2.4 本章小结 |
3 中美依法治火法律体系比较 |
3.1 中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
3.1.1 中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
3.1.2 中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
3.1.3 中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
3.2 美国林火行政管理法律体系 |
3.2.1 美国依法治火的发展历程 |
3.2.2 美国林火法律体系概述 |
3.2.3 美国防火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
3.3 中美林火法律体系的比较分析 |
3.3.1 立法体制各有不同 |
3.3.2 规范内容各具特色 |
3.3.3 法律体系各有所长 |
3.3.4 防火规划各有侧重 |
3.4 本章小结 |
4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比较 |
4.1 中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
4.1.1 管理的内容 |
4.1.2 火源管理行政措施 |
4.1.3 管理的特点 |
4.1.4 问题和不足 |
4.2 美国的火源行政管理 |
4.2.1 管理的内容 |
4.2.2 管理的措施 |
4.2.3 管理的特点 |
4.3 中美火源行政管理的比较分析 |
4.3.1 管理目标不同 |
4.3.2 管火政策不同 |
4.3.3 措施手段不同 |
4.3.4 雷击火预测预报重视程度不同 |
4.4 本章小结 |
5 中美林火宣传教育比较 |
5.1 中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
5.1.1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
5.1.2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
5.1.3 中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
5.2 美国的林火宣传教育 |
5.2.1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
5.2.2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方式 |
5.2.3 美国林火宣传教育的主要特点 |
5.3 中美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比较分析 |
5.3.1 宣教内容各有侧重 |
5.3.2 宣教形式各有千秋 |
5.3.3 宣教效果各具成效 |
5.4 本章小结 |
6 对我国林火行政管理的启示 |
6.1 完善林火行政管理责任制度 |
6.1.1 创立党政同责制度 |
6.1.2 创立终身追责制度 |
6.1.3 创立“上下同责”制度 |
6.2 健全以法治火的法律体系 |
6.2.1 尽快修改《森林法》 |
6.2.2 修改完善《森林防火条例》 |
6.2.3 制定《计划烧除管理条例》 |
6.2.4 推进地方林火管理立法 |
6.3 创新火源行政管理机制 |
6.3.1 推进火源管理法治化 |
6.3.2 创新私有林火源管理机制 |
6.3.3 实行火源管理措施的人性化 |
6.3.4 强化火源管理的信息化 |
6.4 提高林火管理宣传教育的效果 |
6.4.1 内容人性化 |
6.4.2 形式多样化 |
6.4.3 教育常态化 |
6.4.4 手段现代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四、专家警告今后50年森林火灾将会增加(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感知、风险偏好对农户森林保险投保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海巍.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林业局级森林经营方案整体评价 ——以乌尔旗汉林业局为例[D]. 沙晓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3]河南省栾川县2004-2018年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D]. 袁硕.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基于碳汇和碳源双重视角的林业企业减排管理研究[D]. 武佳华.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全球森林火灾风险时空挖掘及预警预测方法研究[D]. 骆开苇.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巫溪县森林防火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袁纲淑. 西南大学, 2020(01)
- [7]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D]. 杨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MODIS数据的云南省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火险区划研究[D]. 陈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9]漳州市森林火灾时空分布及火险区划[D]. 吴亦龙.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1)
- [10]中美林火行政管理比较研究[D]. 陈娟.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