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筑专业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倩[1](2020)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国内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新发感染率逐年上升,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给高校艾滋病防治带来诸多挑战。在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网络媒体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主要途径,并逐渐影响着学生对事情的看法及观点。同时,政府对于互联网发展新时期下的高校艾滋病防控工作亦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南京市在校大学生为例,基于健康传播理论,将机器学习方法与传统统计方法相结合,定量研究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对于探索有效的网络途径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研究的查阅及梳理,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8年9-10月,以线上问卷星形式对南京市在校大学生艾滋病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11份,在剔除空白、缺答、胡乱填写、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后,收集有效问卷1189份,有效回收率98.18%。其次,基于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T均值检验等方法研究被调查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需求、利用及评价等,从而了解现阶段国内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与行为现状及网络媒体利用的真实情况及存在问题。结果发现,大学生存在艾滋病知信行人群分化,对艾滋病整体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潜伏期与窗口期等知识点认识模糊,性观念较为开放,艾滋病风险意识薄弱,同性性行为(14.29%)、临时性行为(12.18%)和商业性行为(9.66%)依然存在。既有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质量层次不齐,大学生对信息内容正确性与权威性评价不高。再次,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多重对应分析、因子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研究网络媒体平台类型、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及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性,初步了解网络媒体因素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百度百科、政府或官方组织网站、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信息全面、信息更新及时、内容丰富、文章观点独特、权威性高、贴近生活,实用性高等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具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而论坛或贴吧等互动网站平台、对信息内容评价则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行具有显着负向作用。接着,将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随机森林等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构建多因素分析模型,深入探讨网络媒体因素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综合影响。结果发现,网络媒体平台及所传播信息影响着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与行为,提示高校艾滋病预防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多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高校大学生艾滋病知行水平同步提升,为高校艾滋病网络途径的有效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孙彩霞[2](2020)在《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现状及不同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现状,评价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多媒体讲座、宣传手册和播放视频)的实施效果,探索适合当下青海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方法,为今后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参考资料及依据。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青海省三所高职院校及一所本科院校的3353名高考统招新生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及获取相关知识的需求进行调查。三所高职院校、一所本科院校随机分配并开展多媒体讲座、宣传手册和播放视频三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采用匿名、问卷星答卷的方式对三种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开始前、后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t检验、方差分析、SNK-q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现状1.1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获取/需求比较分析青海省高校新生接受过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比例为高职80.9%,本科79.3%;想了解相关知识的比例为高职85.8%、本科86.1%;认为有必要对青年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的比例为高职95.5%、本科94.8%;希望获取的途径主要为大众传媒(54.8%~59.0%)、学校教育(52.2%~67.3%)。1.2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知晓率偏低,高职院校35.1%,明显低于本科院校的61.7%。其中艾滋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传染病正确回答率均高(高职68.0%,本科86.1%),而对于当下青年学生艾滋病传播方式(高职41.7%,本科55.9%)和艾滋病感染者相关权益(高职43.5%,本科59.3%)两题正确回答率偏低。1.3高校新生相关行为情况分析高职院校新生性行为发生率为12.4%,本科为9.4%,三所高职院校中建院的发生率(16.5%)略高于另外两所高职院校。首次性行为的年龄在19岁;首次性行为的身份70%以上为对象。首次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高职34.4%,本科51.3%)和最近一次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34.4%,本科51.7%)的比例本科院校均略高于高职院校。其中发生过性行为的新生艾滋病知晓率(高职41.3%,本科62.1%)和检测率(高职11.2%,本科14.7%)均高于未发生性行为的新生。1.4检测相关知识及行为情况青海省高校新生进行过艾滋病检测的数量较少(高职5.3%,本科7.8%),艾滋病检测地点的知晓率较低(高职30.3%,本科44.5%)。2.影响知晓率、态度、行为情况相关因素分析年龄、居住地、院校类别和生源地都是知晓率的影响因素,性别和生源地是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性别和年龄是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青海省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知晓率,除性别外,其余各因素均投统计学意义为(P<0.05),并且年龄越大知晓率越高,城市高于农村,本科高于高职,外省新生知晓率高于本省;不同院校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态度不同,与青海师大相比,青海建院和青海交院的态度偏向于积极(P<0.05);性别和生源地是性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男性较女性的性行为发生率高,城市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农村学生高;检测行为方面,男性检测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越倾向于进行检测。3.不同院校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评价3.1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健康教育后,高职院校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35.1%上升到50.5%(P<0.001),本科院校由61.7%上升到78.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讲座的高校新生前后知晓率变化较大,高职院校变化率为27.4%,本科院校为21.8%;宣传手册和视频方式的健康教育前后知晓率变化在15%以内,且高职院校视频组宣传手册组知晓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3.2对艾滋病感染者态度分析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新生在健教干预后态度评分均有相应的降低(P<0.05),有效的改善了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态度,各种健教方式降低的水平基本一致。3.3.检测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健康教育后,大学生对艾滋病检测地点知晓率基本都有上升,高职院校中使用讲座和宣传手册组的大学生干预后知晓率明显上升(P<0.05),上升幅度基本一致;而本科院校中则为讲座和视频组的检测地点知晓率上升(P<0.05),讲座组上升的幅度略高于视频组。3.4不同健康教育方式评价高职院校新生对三种健康教育方式评价中得分最高的为讲座、其次为视频,宣传手册效果最差。本科院校讲座和视频评价差不多,但两者评分均高于宣传手册。结论及建议:1.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不同院校之间差异较大,总体比较,本科院校好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需求性较高,有必要展开普遍性的健康教育,尤其是在非医学类高职院校。2.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对不同的院校新生的效果变化率不同,其中通过讲座方式的知晓率变化度较大;学生评价方面不同院校对不同方式评价不同,提示应根据不同院校类型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3.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重视高中阶段艾滋病健康教育,可采用以讲座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强化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学校、社团等组织开展多形式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高校可开设健康教育课程,与此同时,以青年大学生为载体,通过人际传播发挥辐射作用,提升整体的艾滋病防控力度。
孙放[3](2020)在《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艾滋病患者恶意报复社会、大学生艾滋病患者“抱团”的现象时有发生,给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也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产生较大阻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时出现许多新问题,如经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重塑。高校大学生艾滋病感染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状态,因此,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已成为当前社会形态下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并通过实地访谈及对N市大学生、管理干部的问卷调查来掌握N市艾滋病防治的整体状况,同时研究其已经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分析高校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关注和检测不够、治疗关怀公共服务有限、教育宣传缺位、疏于现状的了解)及产生的原因(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部门协同意识较差、协同治理机制缺位),通过借鉴美国、泰国、乌干达三个国家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综合得出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策略:搭建治理平台,完善和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做好价值引导,提升和加大协同治理运行效率。
付楠楠[4](2020)在《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与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和防治知识知晓情况,并探索影响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相关因素,为提高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及推进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性病艾滋病防控科室自行设计的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调查问卷,于2018年10月至12月由经天津市CDC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通过网络平台推送及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在天津市29所高校中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被调查者通过“问卷星”网络问卷进行匿名填写。使用SPSS22.0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差异,筛选出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并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进行分析。结果1)共调查天津市在校大学生11288名,其中男生占51.5%,女生占48.5%,平均年龄为(18.96±1.11)岁。大学生总体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78.7%,各项回答正确率范围在70.9%~94.2%。调查显示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的知晓率较高,但对大学生艾滋病疫情现状、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新型毒品感染风险及艾滋病患者合法权益的知晓率较低。2)调查显示天津市大学生接受学校性教育及参加艾滋病防控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3.7%和24.8%。天津市大学生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主要包括网络(76.5%)、宣传册/宣传栏(68.6%)和学校老师(66.0%)。天津市大学生最喜爱的艾滋病宣传模式主要包括海报手抄报宣传设计比赛(60.6%)、视频动画设计比赛(51.4%)和知识竞赛(45.1%)。3)本研究对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不同特征差异的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性别、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年级、民族、户籍、性取向、接受学校性教育情况、参加艾滋病防控教育情况、是否发生过性行为、最近一年性行为对象和最近一年安全套使用频率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而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和其他性行为特征间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上述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发现,高职院校(OR=5.674,P=0.005,95%CI:1.682~19.140)是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保护因素,女性(OR=0.661,P=0.018,95%CI:0.468~0.932)、文史类专业(OR=0.516,P=0.07,95%CI:0.252~1.506)、最近一年性行为对象同时包括固定性伴和临时性伴(OR=0.468,P=0.014,95%CI:0.256~0.856)是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危险因素。4)纳入决策树模型的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和性别。本研究中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共分为四层,包含14个节点,8个终末节点。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和性别。结果显示天津市大专院校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最高(94.3%),本科院校女生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最低(66.9%)。该模型的正确预测率较高,达78.7%。结论本次研究发现虽然天津市大学生对艾滋病基本防治知识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且大学生参加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及学校性教育的比例较低。影响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和性别。提示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类型大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艾滋病防控干预计划,并应利用大学生喜爱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形式如海报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和视频动画设计比赛等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降低艾滋病在大学校园传播的风险。
钱艳艳[5](2020)在《2017-2019年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2017-2019年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群体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发现现阶段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呼和浩特市国家级青年学生哨点监测工作,同时为更好地制定和调整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针对青年学生群体开展行之有效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相关行为的干预工作。方法2017-2019年4-6月,采用分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2411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调査问卷参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册(2017)》中的《青年学生健康调査问卷》。使用SPSS19.0,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收回2411份问卷,有效率为99.30%。2411名青年学生的艾滋病知晓率为91.62%,2017-2019年分别为91.00%、91.90%和9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605,p=0.749)。5.31%的学生(128名)发生过性行为,2017-2019年性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25%、4.86%和3.83%,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性?2=9.331,p=0.003)。第一次性行为平均年龄为18.73±1.41岁,第一次性行为对象是恋爱的女/男朋友、商业性伴和临时性伴分别占94.53%(121/128)、1.56%(2/128)和3.90%(5/128);63.28%(81/128)的学生在第一次性行为时使用了安全套。最近一年发生过固定性行为、临时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74%、0.91%、0.12%和0.11%,在最近一次性行为中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16.67%、18.18%、33.33%和0.00%。最近一年内发生过危险性行为的学生比例为0.21%(5/2411);接受过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比例为75.11%(1811/2411),2017-2019年分别为51.25%、82.04%和91.84%,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性?2=353.730,P<0.001);参与预防艾滋病宣传服务比例为28.04%(676/2411),2017-2019年分别为13.25%、47.63%和23.24%,2018年参与比例高于2017年,2019年低于2018年(趋势性?2=19.449,P<0.001)。三年内,未检测出HIV、梅毒抗体阳性结果,仅2017年检测出1例丙肝抗体阳性者。?2检验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汉族(OR=1.516,95%CI:1.047-2.194)、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服务(OR=2.522,95%CI:1.876-3.391)的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较高;本省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较低(OR=0.335,95%CI:0.145-0.770),男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较高(OR=8.415,95%CI:3.687-19.202)。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无吸毒行为,未发现HIV抗体、梅毒抗体阳性者,仅2017年检测出1例丙肝抗体阳性者。结论1、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情况整体较好,但尚未达到《遏制艾滋病传播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的要求,仍存在个别艾滋病相关问题的知晓率较低及认识不到位的情况。汉族、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教育是学生艾滋病知晓率的促进因素。2、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性行为发生率较低(5.31%),近三年性行为比例逐年下降;本省学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比外省学生低;男生发生性行为的风险是女生的8.415倍。3、0.31%的学生发生危险性行为,应当继续加强校园艾滋病宣传与干预。4、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调査前一年内接受过艾滋病宣传服务比例尚可,接受比例逐年上升;参与过艾滋病宣传服务比例较低。5、呼和浩特市微信平台线上、线下活动的开展、安全套自助免费发放机及HIV尿液自助检测试剂售卖机在校园内的安装使用,对提高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率、改善危险性行为有一定的效果。但仍需不断创新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有效性、落实干预措施,尤其是转变学校领导的观念,促进校方主动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钟晓玲[6](2019)在《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15-24岁青年学生报告感染艾滋病的人数呈增长趋势,年度新增感染者在相应年度青年感染总人群中的占比,已由2008年的5.77%上升至2017年的23.58%。同时,广西高校学生艾滋病疫情也不断上升,2010-2016年以来广西新发现报告15-24岁的青少年感染病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男性同性性传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在媒介高度发达的时代,广西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本研究结合传播学、广告学、公共卫生学等多学科理论,开展以广西高校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和相关信息获取情况调查,考察其防治健康信息获取情况与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程度、防治态度之间的关系,期望能探索高校学生群体的新媒体接触习惯和健康信息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优化策略,提高防治健康信息传播效果。研究发现广西高校学生防治艾滋病知识掌握和态度水平总体偏低,知识会显着影响其态度;学生获取相关防治信息的主动性不高,相比传统大众媒体更倾向从新媒体途径获取信息;此外,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缺乏互动性、延续性、针对性,不够深入等,是现阶段主要的不足。基于调查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利用高校学生的新媒体接触习惯传播防治信息,发布健康提醒;加强新媒体与传统传播渠道的融合,增强与高校学生的互动;加强新媒体渠道艾滋病健康传播内容建设,提高吸引力;利用新媒体提高针对性,实现健康信息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等传播建议。
连大帅[7](2019)在《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当前的中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因亲密关系处理不当而带来的身心伤害以及意外妊娠和随之而来的高流产率,有性骚扰/性侵害,也有因性别/性取向带来的欺凌现象,以及更无法忽视的是因无保护性行为导致的艾滋病感染和性病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这些都与青春健康教育的缺失有关。现有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有大众传媒教育模式、专业教育模式、同伴教育模式等,与之相对应的便是社会教育、学校和家长教育、同伴教育,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成为迫在眉睫的需求。已有的诸多尝试,尚无法突破现有中小学课程中健康教育无处安放的困境,而系统的学校青春健康教育课程,仍被认为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但是也缺少对这些模式进行效果评价的可靠方法。基于这一现状,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当前青少年对青春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当前教育制度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及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构建的模式进行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对现有文献进行整合,分析当前中国大陆中学生对防艾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高中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分析江苏省高中生的具体青春健康教育情况;在上述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干预活动的经验,构建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初步评价其干预效果;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对该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通过德尔菲法收集专家的意见,并利用聚类分析进行合并,获得综合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及相应权重;采用类试验设计方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收集综合评价所需要的信息,采用倾向性评分进行配比,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使用SPSS22.0、Epidata3.1、Excel2013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的描述采用平均数±标准差,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以相对数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检索、筛选,纳入40项独立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从2012年到2017年,中学生对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平均为87.8%(95%CI为81.9%92.6%),对于使用安全套和单一性伴侣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知晓率约60%左右,知识的知晓随着时间的迁移趋于降低;5.8%的高中生报告已有性行为。(2)江苏地区高中生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达90%以上,对于“蚊虫叮咬、共用浴室、泳池”等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不高,在30%至60%之间,60%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和亲友获得相关知识。(3)以中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实现青少年青春健康意识提升和性危机发生率降低为目标,构建了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干预系统,着力于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或入驻社工组织的努力,利用参与式培训、线上交流平台等形式,进行基本的青春健康知识传播;第二部分为周边支持系统,通过启发性的核心干预和持续性的环境改善,引入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等资源,尝试与当前的教学制度相融合,在校内培养兴趣小组或社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活动。两个系统相辅相成,为所在学校提供全程的青春健康教育相关的资源与活动,全面提升参与者对青春健康和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他们面对性危机的能力。(4)在高中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推行已构建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并初步分析干预效果。在知识的掌握上,江苏省高中生对于安全套的作用和不安全性行为的危害等有所提升,知晓率从60%上升到80%左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对性的认同等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自评“对性和艾滋病知识的掌握度”上,两所学校学生的分值分别从5.99±2.65和5.61±2.97上升到7.01±2.40和7.60±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淮安学生在知识上提升程度较大,无锡学生在态度方面有了更大的变化。在参与者对干预模式直观10制评价上,各项评价的分值在8分左右,对主持人的评分高达9.5分,提示该模式对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作用。(5)共邀请16位防艾、健康教育、社会工作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确定了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各项指标,以“效益层面、受众层面、执行层面”为准则层,其权重分别为29.06%、40.63%、30.31%,其下共有17个方案层,其中效益层面下四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涵盖一般认识上的需求”17.88%、“每万元投入下可影响人数”22.18%、“对于目标问题可有效改善”29.81%、“可推广性”30.13%;受众层面下七项指标的权重中以“行为改变”所占权重最高,为20.06%,其余的依次为“知识掌握”14.49%、“感觉有一定的吸引力”11.47%、“态度改善”14.42%、“整体内容清晰易懂”14.36%、“愿意再次参加”12.82%、“内容满足或超过需求”12.37%;在执行层面,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基本方案完善”15.58%、“容易操作”16.60%、“有良好的反馈系统”15.45%、“自主持续运营”19.49%、“适应当地情况”17.56%、“能获得相关人员支持”15.32%。进行信度评价,得出Kendall W=0.323,各专家意见趋于一致。(6)依据构建的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在效益层面,评价集中在优秀;在受众层面,“知信行”的改变程度呈现出较大的两极分化,各项指标中,有35%左右的优秀和40%的较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评价,约40%的人认为各项都表现优秀,约30%的人评价一般;在执行层面,对操作水平有65%的人评价良好;在反馈和适应性上的评价有60%左右的优秀。经过模糊综合分析法处理,“优秀”评价集所占隶属度最高,约为42%,认为该模式的评价水平为优秀。研究结论与建议:(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中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未升反降,结合江苏省部分地区高一新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江苏省各市艾滋病感染情况可以发现,部分学生对艾滋病和性病几乎没有了解,可又处于性病感染的潜在危机之中。(2)结合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构建的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很好的契合了高中生更愿意通过同伴、网络、视频媒介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的特点,初步评价效果良好,弥补了当前教育体系的空缺。(3)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对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进行评价,得到在效益层面的优秀评价,对其涵盖的知识面的广度及较高的可推广性都获得了认可。在受众层面,“知信行”层面上的改变幅度呈现两极分化,行为的改变测量值有待评估,但从中学生自身感受而言,颇受欢迎。在执行层面上,该模式也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在操作水平上,仍出现上手较慢,连接不畅等问题。(4)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应从中学生的自身需求出发,基于学校本身的特点,争取多方资源地引入。该模式尚需要在进一步的实际推广应用中加以完善,有针对性地引入更多青春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使其更适应学校青春健康教育之所需,从而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健康的实现。
刘轶[8](2019)在《天津市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控知信行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天津市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及性行为、性态度的情况,并探索适合校园艾滋病防控宣传的方式等,为完善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选取天津市56所高校中的29所高校,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500个班级,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对选取到的班级,与其班长和团支书取得联系,将问卷二维码推广到班级群,学生们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进行填写,并将结果直接提交至网络,调查对象全程匿名。由于涉及内容相对敏感,在问卷设计时进行逻辑核查避免出现错填,漏填的情况;在调查开始前,对各班负责人讲解本次调查的意义,且告知这是匿名填写,取消学生对信息泄露的顾虑;在数据分析时,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清除不合格的问卷,从而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在对数据进行检查后,采用IBM 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选取检验水准α=0.05。对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性态度及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13086名被调查学生中男性占52.4%,女性占47.6%;平均年龄为(19.75±2.957)岁。性取向为异性恋者占91.5%,同性恋或双性恋者占8.5%。艾滋病防控知识上,本次调查中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达标人数为10804人(82.6%)。在达标人群中,男生(84.8%)、汉族(82.7%),高职、大专或大学(82.9%),未婚和在婚或同居(82.8%),异性恋者(83.1%)比例较高,医学类专业(87.1%)比例高于理工(83.5%)、文史(81.1%)、艺体(79.7%)等专业类型,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上,达标者允许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继续工作的比例(44.9%)高于未达标者(21.0%)、达标者愿意继续来往的比例(53.5%)高于未达标者(31.1%),达标者认为学校里应该设置安全套发放机的比例(60.0%)高于未达标者(35.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次调查共8683名学生接受过学校集中组织的性教育,占66.4%,在接受过学校性教育的学生中,女生(67.3%)比例略高于男生(65.5%),年龄在≥30岁者(85.0%)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中专或高中学生(77.6%)比例高于高职高专或大学(66.0%),医学类学生(79.0%)比例高于理工(64.3%)、文史(69.1%)、艺体(66.8%)等专业类型,在婚或同居者(83.9%)比例高于未婚(65.9%),异性恋者(66.9%)比例高于同性恋及双性恋者(60.3%)。除学校集中组织外,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渠道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网络(75.2%)、书报杂志和宣传册(65.5%)、宣传栏(65.5%)、学校老师(65.0%)、电影电视(47.8%)、同学朋友(43.6%)、父亲母亲(19.6%)。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的途径选择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医院咨询检测(88.9%)、疾控中心咨询检测(79.4%)、网络或药店购买试剂自查(24.6%)、无偿献血(21.8%)在性态度上,性态度较开放者占77.4%,较保守者占22.6%。在对待艾滋病的态度上,性态度较开放者允许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继续工作的比例(43.3%)高于保守者(31.9%)、开放者愿意继续来往的比例(51.8%)高于保守者(42.0%),开放者认为学校里应该设置安全套发放机的比例(60.8%)高于保守者(38.6%),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有149人(1.1%)曾使用过毒品,有54人(0.4%)曾与商业或临时性伴发生过无保护性行为。发生过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的男性(11.9%)比例高于女性(5.7%),年龄<20岁(6.3%)、20-29岁(13.1%)和≥30者比例(30.8%)依次升高,中专或高中(27.1%)和其他学生(27.6%)比例高于高职、大专或大学学生(8.3%),艺体类专业学生(18.0%)比例高于理工(8.2%)、文史(11.1%)、医学(7.6%)和其他专业学生(8.0%),在婚或同居者(49.9%)比例高于离异或丧偶(7.7%)和未婚者(26.1%),异性恋者(8.2%)比例低于同性恋或双性恋者(17.4%),性态度开放者的比例(11.5%)高于性态度保守者(0.2%),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津市学校性教育尚未全覆盖,青年学生艾滋病知晓率需提升。提高安全套在校园的可及性,是倡导安全性行为,降低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可能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本次调查显示仍有一定比例的人有可能通过无偿献血这种方式了解艾滋病检测结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血液及血制品安全性的重视,加强监测和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王苏平[9](2019)在《性病患者无保护性交与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某专科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性传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是指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的疾病。近年来,STI发病率持续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对于STI患者,他们具有无保护性交(Unprotected Intercourse,UI)比例高的行为特征以及较高的社会心理问题和自杀意念(Suicidal Ideation,SI)的社会心理特征,不仅影响着STI患者的身心健康,还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造成总体健康损失。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性病患者的无保护性交及自杀意念现状进行调研,为政府及社会了解该人群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一线真实可靠数据。同时,对两者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后期对提高该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的干预策略提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在2018年1月至12月,由专业培训的调查员,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的进行横断面调研。问卷内容包括调研对象的人口学信息、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等、社会心理学情况以及UI和SI。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UI和SI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本次调研对象平均年龄38.72±13.03岁。449人(49.3%)在近半年内有UI,218人有SI(24.0%),在抑郁、困顿感、挫败感、自尊、孤独、社会支持、人际需求和性冲动八个有社会心理问题中,有共疫(同时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调查对象占54.2%。在无保护性交方面:人口学信息中,性别、年龄、性取向、门诊类型和此次就诊疾病类型对无保护性交有影响。单因素分析发现安全套使用态度(ORu=1.96,95%CI=1.48-2.60)、安全套使用技巧(ORu=4.11,95%CI=2.96-5.71)、安全套主观规范(ORu=1.52,95%CI=1.17-1.98)和安全套自我效能(ORu=3.08,95%CI=2.27-4.19)对STI患者的无保护性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调整人口学基本信息的影响后,这四个影响因素仍对STI患者的无保护性交有影响且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ORm=0.66,95%CI=0.49-0.90)、安全套使用态度(ORm=1.41,95%CI=1.03-1.93)、安全套使用技巧(ORm=3.11,95%CI=2.15-4.50)、安全套自我效能(ORm=1.91,95%CI=1.35-2.71)对STI患者的无保护性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对5个人口学因素后,这四个影响因素仍对无保护性交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结果分析,结合IMB模型,将安全性行为相关知识、STI预防相关判断纳入信息维度,将安全套使用态度、安全套主观规范纳入动机维度,安全套使用技巧、安全套自我效能纳入技巧维度,无保护性交则纳入行为维度,以信息-动机-行为为核心,得到STI患者无保护性交影响因素模型主要观察指标为路径系数、相关系数及因素负荷量。模型拟合的适配度指数如下:c2/df=2.465,RMSEA=0.040,GFI=0.993,CFI=0.990,表明模型适配度良好。在自杀意念方面:单因素分析发现自尊(ORu=2.41,95%CI=1.77-3.29)、孤独(ORu=2.68,95%CI=1.95-3.68)、抑郁(ORu=7.53,95%CI=4.96-11.45)、困顿感(ORu=6.08,95%CI=4.38-8.48)、挫败感(ORu=4.10,95%CI=2.95-5.70)、人际需求(ORu=2.00,94%CI=1.44-2.78)、性冲动(ORu=1.77,95%CI=1.17-2.68)对STI患者的自杀意念有影响。在调整人口学基本信息的影响后,这七个影响因素仍然对STI患者的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发现抑郁(ORm=4.51,95%CI=2.87-7.09)、困顿感(ORm=3.33,95%CI=2.31-4.78)对STI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纳入对自杀意念有统计学影响的7个人口学因素后,自尊(AORm=1.55,95%CI=1.07-2.23)、抑郁(AORm=4.00,95%CI=2.52-6.25)、困顿感(AORm=2.92,95%CI=1.99-4.30)对STI患自杀意念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以抑郁、困顿感为核心,得到STI患者自杀意念影响因素模型(模型拟合的适配度指数:c2/df=3.741,RMSEA=0.055,GFI=0.982,CFI=0.983,表明模型适配度良好。讨论与建议:由于医院接触到STI患者时,他们已经罹患疾病,根据四级预防策略,人群中有着更加广泛地未就医的患者以及感染而不自知人群,不仅要做好二三级预防的防病、防残,更要注重一级预防的重点人群筛查和零级预防全人群的健康促进,在全人群中做好生殖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只有防患于未然、预防第一的医学才是公正公平的医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根据政策传导理论,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及疫情的控制,必须由政府主导,发动全民参与,构建健康社会环境。因此,每一位医务人员,每一位医疗决策者,都肩负着使命,将掌握的临床证据转化成预防疾病的决策和政策。每一个居民,要把促进社会整体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任务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人人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防微杜渐。然而,目前在整个STI患者医疗体系和后续管理体系,以及全人群的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还存在很多可以改进的方面,也为我们后续根据具体问题去进行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李红娟[10](2018)在《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艾滋病作为全球性的重大健康疾病,由于没有治愈的方法和防治的疫苗保护,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因此,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就格外重要。一直以来,国家对于艾滋病防治的健康教育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很多基层农村地区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不到位,导致艾滋病流行的潜在风险非常严峻。尤其是近几年来,艾滋病集中病发于农村,其人数在逐年上涨,且往往具有扎堆病发之势。因此,对于农村的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文山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是全省5个艾滋病高流行地区之一,该州自1996年在吸毒人群中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截至2017年9月30日,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2245例,累计报告死亡3333例,现存活8912例,占全州总人口数的0.246%(居全省第4位)。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每年新发现的感染者中,80%以上为农民。因此,调查和分析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成因,并研究提出其推进策略,对文山州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式对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对其造成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相关对策。因此,本文希望在对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来为文山州艾滋病防治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
二、建筑专业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筑专业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研究 |
1.3.2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干预研究 |
1.3.3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媒体应用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收集方法 |
2.2.2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理论基础及概念操作化 |
2.3.1 理论基础 |
2.3.2 概念操作化 |
第三章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 |
3.1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 |
3.1.1 大学生对艾滋病病原体与传播途径知识掌握 |
3.1.2 大学生对艾滋病潜伏期与窗口期知识掌握 |
3.1.3 大学生对艾滋病治疗与预防知识掌握 |
3.1.4 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总体情况 |
3.2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 |
3.2.1 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态度 |
3.2.2 大学生对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态度 |
3.2.3 大学生对艾滋病检测及防治态度 |
3.2.4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总体情况 |
3.3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 |
3.3.1 大学生最近一次性行为情况 |
3.3.2 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情况 |
3.3.3 大学生高危性行为发生原因 |
3.3.4 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总体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需求、利用与评价 |
4.1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利用现状 |
4.1.1 大学生选择的获取艾滋病信息的网络媒体 |
4.1.2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选择标准 |
4.2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信息的评价 |
4.2.1 对网络媒体的整体评价 |
4.2.2 对不同网络媒体的评价差异 |
4.3 大学生对网络媒体艾滋病防治信息的需求意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媒体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1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1.1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
5.1.2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
5.1.3 媒体渠道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
5.2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2.1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
5.2.2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
5.2.3 网络媒体平台类型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
5.3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3.1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
5.3.2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
5.3.3 网络媒体信息选择标准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
5.4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相关性分析 |
5.4.1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相关性分析 |
5.4.2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相关性分析 |
5.4.3 网络媒体信息评价与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相关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多因素分析 |
6.1 多因素模型选择及评价指标 |
6.1.1 模型评价指标 |
6.1.2 数据准备 |
6.2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影响多因素分析 |
6.2.1 Logistic回归模型 |
6.2.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
6.2.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
6.3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态度影响多因素分析 |
6.3.1 Logistic回归模型 |
6.3.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
6.3.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
6.4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相关行为影响多因素分析 |
6.4.1 Logistic回归模型 |
6.4.2 机器学习分类模型 |
6.4.3 模型确定与结果解释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Logistic回归更适用于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
7.1.2 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水平有待提升 |
7.1.3 网络媒体是大学生获取艾滋病咨询的首要媒体渠道 |
7.1.4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的正向引导更强 |
7.1.5 大学生对网络防艾信息的评价差异显着 |
7.1.6 大学生对网络防艾健康信息具有需求差异 |
7.1.7 网络媒体高度影响大学生艾滋病的知信行 |
7.2 对策与建议 |
7.2.1 发现重点人群,实行差异化防艾健康教育 |
7.2.2 开办网络防艾课程,实现高校资源互通 |
7.2.3 提升网络防艾信息质量,加强网络监督 |
7.2.4 建设防艾官方网络平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
7.2.5 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关注网站美化设计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2)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现状及不同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研究目的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质量控制 |
研究结果 |
1. 大学生艾滋病认知现状 |
2. 影响高校新生艾滋病知晓率、态度、性行为和检测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3. 不同院校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相关评价 |
讨论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调査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状况 |
1.3.2 国内研究状况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协同治理理论 |
2.1 协同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
2.2 协同治理理论与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契合 |
第3章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现状 |
3.1 N市大学生艾滋病的状况 |
3.2 N市五所高校大学生及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调查 |
3.2.1 样本特征 |
3.2.2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 |
3.2.3 高校管理干部艾滋病防治状况 |
3.2.4 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
3.3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及成效 |
3.4 N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4.1 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不健全 |
3.4.2 高校内部各个部门间协同意识较差 |
3.4.3 高校防治协同治理机制缺位 |
第4章 海外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
4.1 海外艾滋病防治实践和探索 |
4.1.1 美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
4.1.2 乌干达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
4.1.3 泰国艾滋病防治的实践 |
4.2 海外艾滋病防治的经验与启示 |
4.2.1 健全协同治理相关法律体系 |
4.2.2 搭建协同治理各类保障体系 |
4.2.3 营造协同治理良好社会氛围 |
第5章 完善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的对策建议 |
5.1 搭建治理平台,落实协同治理法律保障 |
5.1.1 完善各项法律法规 |
5.1.2 搭建各种教育平台 |
5.1.3 建立各类保障体系 |
5.2 构建防治机制,夯实协同治理显性体系 |
5.2.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
5.2.2 构建联动体系,提高课堂讲授成效 |
5.2.3 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空间环境 |
5.2.4 利用多类群体,形成协同教育合力 |
5.2.5 开展多类活动,提升学生内省自觉 |
5.3 协调原生动力,筑牢协同治理隐性体系 |
5.3.1 建立有效沟通平等交流方式 |
5.3.2 促进家校与学生协同成长 |
5.3.3 加强对男男性行为的干预 |
5.4 做好价值引领导向,净化协同治理社会氛围 |
5.4.1 做好价值引导,加强防艾宣传 |
5.4.2 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 |
5.4.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大学生) |
附录B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状况调查(高校管理干部) |
(4)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与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量的估计 |
1.2 研究对象 |
1.3 调查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4.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1.4.2 性行为特征 |
1.4.3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 |
1.4.4 艾滋病相关教育调查 |
1.5 质量控制 |
1.6 数据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情况 |
2.2 性行为特征现状 |
2.3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
2.3.1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现状 |
2.3.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一般人口学特征的差异比较 |
2.3.3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不同性行为特征的差异比较 |
2.4 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情况 |
2.4.1 学校性教育及艾滋病防控教育参加情况 |
2.4.2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在艾滋病相关教育的差异比较 |
2.4.3 大学生获取艾滋病知识的途径 |
2.4.4 大学生喜爱的艾滋病宣传活动形式 |
2.5 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2.5.1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
2.5.2 决策树模型分析 |
3.讨论 |
3.1 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现状 |
3.1.1 大学生对高校艾滋病严重状况认知不足 |
3.1.2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知识了解不全面 |
3.1.3 大学生对新型毒品可增加艾滋病感染风险的认知较低 |
3.1.4 大学生对艾滋病感染者法律权益知识的掌握较薄弱 |
3.1.5 大学生对艾滋病预防措施知识的知晓情况较好 |
3.2 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防控教育与性教育现状 |
3.2.1 艾滋病防控教育现状及相关建议 |
3.2.2 艾滋病知识获取途径及宣传活动形式调查 |
3.2.3 大学生性行为及学校性教育现状 |
3.3 不同因素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
3.3.1 学校类型 |
3.3.2 专业类型 |
3.3.3 性别 |
3.3.4 性行为特征 |
3.4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的决策树模型 |
3.5 研究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2017-2019年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和建议 |
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我国艾滋病疫情及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广西艾滋病流行现状 |
1.1.2 高校学生艾滋病流行现状 |
1.1.3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艾滋病传播 |
1.1.4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及方法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理论基础 |
1.4.1 知识、态度、行为理论模式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5.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5.3 文献述评 |
2 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进展 |
2.1 传播者提高重视,强化组织协调,明确工作职责 |
2.2 高校积极发挥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主要阵地的作用 |
2.2.1 加强组织传播,促进校园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建设 |
2.2.2 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传播质量与效果 |
2.2.3 部分高校已形成独具特色、创新发展的健康教育传播经验 |
2.3 机遇与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 |
2.3.1 机遇 |
2.3.2 挑战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实施步骤 |
3.4.1 问卷设计 |
3.4.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
3.5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1 广西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信息获取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4.1.1 样本基本情况 |
4.1.2 广西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基本情况 |
4.1.3 广西高校学生防治艾滋病健康信息获取情况 |
4.1.4 广西高校学生对目前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看法 |
4.1.5 艾滋病健康信息获取情况与防治知识、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
4.1.6 人口学统计因素与防治知识、态度的相关性分析 |
4.2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建议 |
5.2.1 利用高校学生的新媒体接触习惯传播防治信息,发布健康提醒 |
5.2.2 加强新媒体与传统传播渠道的融合,增强与高校学生的互动 |
5.2.3 加强新媒体渠道艾滋病健康传播内容建设,提高吸引力 |
5.2.4 利用新媒体提高针对性,实现健康信息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中学生的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现状 |
2.1 中国大陆高中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水平 |
2.1.1 资料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2 江苏部分城市中学生防艾相关知识了解情况 |
2.2.1 对象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第3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效果初评 |
3.1 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2.1 “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模式构建 |
3.2.2 对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果初评 |
3.3 讨论 |
第4章 健康教育模式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2 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3.1 综合评价体系的确立 |
4.3.2 青春健康教育综合评价体系权重确定 |
4.4 信度及效度检验 |
4.5 讨论 |
第5章 青年“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 |
5.1 方法与对象 |
5.2 结果 |
5.2.1 效益层面评价 |
5.2.2 受众层面评价 |
5.2.3 执行层面评价 |
5.2.4 评价体系综合分析 |
5.3 讨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总结 |
6.2 对未来的展望 |
6.3 创新性 |
6.4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性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暑期实践同伴教育方案 |
附录二 青春健康教育问卷 |
附录2.1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前 |
附录2.2 中学生青春健康教育问卷·后 |
附录2.3 参与者感受访谈提纲 |
附录三 关于构建“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 |
附录四 对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效益水平层面评价的专家咨询信 |
附录五 执行层面咨询 |
附录5.1 中学生健康教育模式评价问卷 |
附录5.2 执行者访谈提纲 |
附录六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教育实践基地建立协议书 |
附录七 活动照片 |
个人简介及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8)天津市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控知信行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调查对象 |
1.1.1 征集方式 |
1.1.2 样本量 |
1.2 调查内容 |
1.2.1 艾滋病知识知晓 |
1.2.2 艾滋病相关态度研究 |
1.2.3 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 |
1.3 调查方法 |
1.3.1 质量控制 |
1.3.2 统计和分析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情况 |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知) |
2.2.1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
2.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3 接受学校性教育情况 |
2.2.4 获取艾滋病知识的其他渠道 |
2.3 态度(信) |
2.3.1 性态度情况 |
2.3.2 性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3 其他方面的态度 |
2.3.3.1 对艾滋病公益活动的态度 |
2.3.3.2 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校园安全套发放或售卖机的态度 |
2.4 行为(行) |
2.4.1 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情况 |
2.4.2 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的影响因素 |
2.4.3 艾滋病检测行为 |
3.讨论 |
3.1 高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知) |
3.1.1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
3.1.2 接受学校性教育情况 |
3.1.3 获取艾滋病知识的其他渠道 |
3.2 态度(信) |
3.2.1 性态度情况 |
3.2.2 其他方面的态度 |
3.2.2.1 对艾滋病公益活动的态度 |
3.2.2.2 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校园安全套发放或售卖机的态度 |
3.3 行为(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我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及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性病患者无保护性交与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某专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立题依据 |
1.2 全球和我国STI流行现状 |
1.2.1 STI种类及其流行现况 |
1.2.2 STI是全球及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
1.2.3 上海STI的流行趋势 |
1.3 STI患者特征 |
1.3.1 STI患者的行为特征 |
1.3.2 STI患者的社会心理特征 |
1.4 无保护性交相关理论模型 |
1.4.1 知信行理论 |
1.4.2 健康信念模式 |
1.4.3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
1.4.4 本课题拟采用模型 |
1.5 自杀意念相关理论模型 |
1.5.1 痛苦哭喊自杀模型 |
1.5.2 人际关系理论 |
1.5.3 综合动机-意志模型 |
1.5.4 本课题拟采用模型 |
1.6 相关政策理论研究 |
1.6.1 冰山现象 |
1.6.2 四级预防体系 |
1.6.3 政策传导理论 |
1.7 本研究创新点 |
1.7.1 统筹考虑被忽视的STI患者群体身心健康情况 |
1.7.2 国内首次在STI患者中进行无保护性交的IMB模型拟合 |
1.7.3 国内首次进行自杀意念IMV模型的修正 |
1.8 研究假设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及伦理 |
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2.2.1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
2.2.2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
2.3 样本量计算 |
2.4 质量控制 |
2.4.1 研究过程及信息收集的质量控制 |
2.4.2 技术路线图 |
2.5 研究工具 |
2.5.1 研究对象人口学信息 |
2.5.2 无保护性交 |
2.5.3 自杀意念 |
2.5.4 无保护性交的信息 |
2.5.5 无保护性交的动机 |
2.5.6 无保护性交的技巧 |
2.5.7 社会心理问题 |
2.6 统计方法 |
2.6.1 统计软件 |
2.6.2 数据分析 |
2.6.3 评价指标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STI患者人口学信息与人群特征 |
3.1.1 STI患者人口学基本信息 |
3.1.2 STI患者的信息-动机-行为 |
3.1.3 STI患者社会心理问题 |
3.2 无保护性交的影响因素 |
3.2.1 人口学与无保护性交的相关性 |
3.2.2 信息-动机-行为与无保护性交的相关性 |
3.2.3 无保护性交影响因素模型 |
3.3 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
3.3.1 人口学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 |
3.3.2 社会心理问题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 |
3.3.3 社会心理问题的共疫情况 |
3.3.4 自杀意念影响因素模型 |
第四章 本次研究讨论与总结 |
4.1 STI患者基本信息 |
4.1.1 人口学基本信息 |
4.1.2 无保护性交情况 |
4.1.3 社会心理学问题情况及共疫现象 |
4.1.4 自杀意念情况 |
4.2 STI患者无保护性交的影响因素 |
4.2.1 人口学因素 |
4.2.2 信息-动机-行为影响因素 |
4.2.3 STI患者无保护性交影响因素模型 |
4.3 STI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 |
4.3.1 人口学因素 |
4.3.2 社会心理学因素 |
4.3.3 STI患者自杀意念模型影响因素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本研究核心发现 |
6.2.1 在STI患者中,HIV状态对UI和 SI影响不大 |
6.2.2 国内首次在STI患者中进行无保护性交的IMB模型拟合、修正 |
6.2.3 国内首次进行自杀意念IMV模型的拟合 |
6.2.4 需要统筹考虑STI患者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 |
6.3 政策建议 |
6.3.1 完善STI患者的医疗体系和管理机制,减少健康损失 |
6.3.2 关注全人群心理健康和生殖健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
6.3.3 关注影响健康效果全方面因素,注重传导作用 |
6.4 课题研究方法上存在不足 |
6.4.1 横断面调查难以确定因果关系 |
6.4.2 样本量代表性有局限性 |
6.4.3 自我报告和回忆的偏倚不可避免 |
6.4.4 关注自杀意念而非自杀行为或实际自杀 |
6.5 后续研究展望——对不同人群拓展性进行针对性研究 |
6.5.1 性取向少数人群 |
6.5.2 女性 |
6.5.3 青少年 |
6.5.4 老年人 |
6.6 后续研究展望——继续挖掘UI和SI影响因素的协同和共疫作用 |
6.6.1 共疫在对无保护性交的影响作用 |
6.6.2 共疫在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作用 |
6.6.3 探索STI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的交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10)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
2 文献综述 |
2.1 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
2.2 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 |
2.3 综述 |
3 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
3.1 相关概念 |
3.1.1 艾滋病 |
3.1.2 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 |
3.2 理论基础 |
3.2.1 公共产品理论 |
3.2.2 公共政策理论 |
3.2.3 新公共管理理论 |
4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现状 |
4.1 文山州艾滋病疫情状况 |
4.1.1 疫情形势 |
4.1.2 疫情特征 |
4.2 文山州农村居民相关特点 |
4.3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
4.3.1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政策 |
4.3.2 文山州农村居民获得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知识的渠道 |
4.3.3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效果 |
5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存在问题及成因 |
5.1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5.1.1 供给保障弱 |
5.1.2 多元供给不够 |
5.1.3 供给效能不高 |
5.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从公共产品供给视角分析 |
5.2.2 从公共政策理论视角分析 |
5.2.3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分析 |
6 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推进对策 |
6.1 明确各级政府责任 |
6.2 科学制定政策措施 |
6.3 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
6.3.1 强调绩效管理以提高行政效力 |
6.3.2 强化授权分权以实现多元共治 |
6.3.3 推行多样化方式以实现有效供给 |
7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建筑专业大学生防治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影响研究 ——以南京高校本科生为例[D]. 王文倩.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青海省高校新生艾滋病认知现状及不同健康教育方式效果评价[D]. 孙彩霞.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03)
- [3]大学生艾滋病防治机制研究 ——以N市高校为例[D]. 孙放. 南昌大学, 2020(01)
- [4]天津市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现状与防治知识影响因素研究[D]. 付楠楠.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2017-2019年呼和浩特市哨点院校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性行为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钱艳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防治艾滋病健康教育传播研究[D]. 钟晓玲. 广西大学, 2019(01)
- [7]青年学生“自主参与型”青春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与综合评价[D]. 连大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8]天津市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控知信行调查研究[D]. 刘轶.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性病患者无保护性交与自杀意念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以上海某专科医院为例[D]. 王苏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10]文山州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D]. 李红娟. 云南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