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父母处理宝宝发烧的5大误区(论文文献综述)
计丹丹[1](2021)在《新冠疫情下“丁香医生”的健康传播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一直是大众最为关心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健康信息的传播日益增多。到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已经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载体。2019年12月31日,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使得健康问题再次被推向热议的高潮。在这场疫情防控的健康信息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凭借其出众的传播策略得到大众认可和信任。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要素进行了全面调查与分析,例如使用SPSS对创新的传播板块和恐慌期、“封城期”、复工期三个时间段的推文样本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创新板块的颜色、形式及数据来源和推文的主题、功能、形式、篇幅等,并通过问卷调查对使用“丁香医生”的用户画像、偏好及传播效果加深了解。研究发现,“丁香医生”在疫情期间发布的新板块界面清晰,表现形式多样,简明扼要交互性强,数据内容权威。推文作者责任明晰,具有较强的信服力,主题十分丰富,包括养生、辟谣、防病、销售、故事、新冠、其他等几个大类。其中养生、新冠类更受用户的关注,阅读量和点赞量相对更高。推文形式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居多,推文篇幅长短适中,风格幽默,紧跟时事热点,追逐潮流,经常使用流行词汇,拉近了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另外“丁香医生”还存在严重的“标题党”现象,且销售推广软文占比也较多,受众群体受限,影响传播效果。自媒体在开展健康传播时,需要明确传播主体的个人责任,传递正确的健康信息。其次,需要根据自身定位合理分配选题,充分发挥平台功能,科普平台并不是销售平台。再次,需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避免死板、说教。同时,标题制作要在吸引受众与去低俗化之间找平衡点,拒绝“标题党”消耗用户忠诚度。最后要创新传播板块,简化操作流程,增加推文形式,加强特色服务,对上用户口味,才能提升传播效果。
孔少楠[2](2020)在《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私人诊所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截至2014年,全国私人诊所数量达到149175家,占全国诊所数量的比例超过96%。私人诊所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主要原因是此类诊所可及性好、患者就医方便且就医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私人诊所未被纳入HIS等其他医疗IT系统管理,对私人诊所医生的诊疗行为以及私人诊所的管理一直处于卫生管理研究的边缘。医生的处方行为直接决定了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是非常重要的的医疗服务环节。我国私人诊所的卫生服务市场与公立医院的卫生服务市场不同,很少能够纳入医保报销,因其受到支付方式、医疗服务范围、医生执业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医生处方不合理的现象极其常见。普通感冒是人民群众的常见病之一,虽然该病的发病率高且目前尚无特异性药物,但是普通感冒是自限性疾病,通常7天内可自愈。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在普通感冒的治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诊疗过程不规范、抗生素不规范使用、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等。近年来,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注意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和监管措施来严格管理私人诊所的诊疗活动,希冀能够有效提高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但是由于私人诊所缺乏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手段,难以像对公立医疗机构那样对私人诊所进行管理。因此,通过对私人诊所医生诊疗行为的分析,探讨影响医生处方行为的因素,有助于政府优化相应的卫生政策,提高私人诊所的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及市场有两大特征,一个是不确定性,另一个是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会在市场上出现诱导需求。经济学家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不能解释真实的经济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尤其是医生的种种行为,需要新的理论对此进行解释。麦克圭尔提出了医生利他主义模型,认为医生的效用来自于三方面,分别是净收入、闲暇时间和对患者无效用的诱导。对前人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由于利他主义存在测量难度、田野实验的难度也远远大于实验室实验,因此目前对利他主义和医生诊疗行为之间的研究仍然较少:(1)对于医生利他性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研究方面展开,缺乏实证研究的数据支持;(2)目前研究很少聚焦医生利他主义与处方行为、其他医疗行为的关系,以及医生的社会偏好是否保持一致性;(3)医生的社会性利他性仅仅从利他/利己两个角度进行区分,不够细致。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体目标:采用田野实验的方法,以青岛市私人诊所为例,采用匿名审计的方式对私人诊所医生的诊疗行为进行实验,借助普通感冒观察私人诊所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在医疗情境中的利他水平性别以及医生处方行为关系,探讨医生的社会利他水平对诊疗行为的影响,对现有的私人诊所医疗行为监管措施提出改善建议,促进全面健康水平的提升。本研究的具体目标为:(1)通过对私人诊所医生在普通感冒诊疗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匿名审计实验,对医生具体的诊疗行为进行量化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卫生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优化和制定相关监管政策、优化监管手段提供决策依据。(2)分析不同性别的私人诊所医生在普通感冒疾病的诊疗行为上的差异,探索性别与医生行为之间的关系。(3)通过基于社会规范的利他主义实验对医生利他性进行评估,结合医疗情景下的医生利他水平,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与医疗情景下利他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对象为青岛市私人诊所以及诊所中的执业医生。从青岛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正式注册的西医诊所中,随机化抽样选择133家诊所作为本研究对象。通过计量经济学中随机配对的方法,保证了实验过程中私人信息保护问题。实验设计(1):匿名审计医生诊疗服务行为。本研究面向大学生进行招募,共招募了 36名女性大学生(17组试验人员+2位备份)作为审计人员。在正式实验之前,先对审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和预实验,确保审计员陈述普通感冒症状时能够严格按照拟定的台词进行陈述,并且与医生的沟通过程具有一致性,避免影响实验结果。在实验中,审计员假装是病人,到诊所自述自己的症状(同普通感冒),记录医生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离开诊所后填写本研究的“病人评估问卷”。实验设计(2):通过利他主义实验来观察医生的利他性。在本研究中,调查员扮演成普通感冒病人到私人诊所中就诊,在就诊结束后将预先留有“失主”信息以及其他物品的钱包悄悄放到诊所。我们根据医生是否与“失主”联系以及如何处理钱包中的现金来判断医生在利他主义程度,并将其分为在社会规范方面的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同时与实验(1)中所表现出来的医生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三组医生行为差异。同时,在本研究中也分析了医生性别与处方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SPSS22.0(中文版)软件、MicrosoftOffice 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对于连续性的因变量采用方差分析,并一般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对于分类变量类型的因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诊所诊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私人诊所中医生在治疗普通感冒时,存在诊疗不规范和用药不规范现象。例如,在问诊过程中,询问患者是否咳嗽或者咳痰的医生比例低于50%,使用听诊器的医生比例不足20%,询问患者是否药物过敏的医生比例不足30%。虽然病人并不需要服用任何药品,但是开具药品的医生比例非常高。其中,开具药品的医生所占比例为88.72%,开具抗生素的医生所占比例为48.87%,开具中成药的医生所占比例为72.93%,开具西药的医生所占的比例为64.66%,为患者开具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医生比例为70.68%。开具药品的医生比例高,但是提供药事服务的医生比例却不高,例如,告知病人用药方法的医生所占比例为64.66%;告知病人药物副作用的医生所占比例仅为9.02%,告知病人其他注意事项的医生所占比例为78.95%。诊所中存在大量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现象,48.87%的医生为患者开具了抗生素处方,平均每个医生开抗生素0.49±0.91种。医生所开具的抗生素分为四类,其中,头孢菌素类占比最高,为56.92%,其次是大环内酯类,占比为16.92%,再次为青霉素类,占比为13.85%,最次是喹诺酮类,占比为12.31%。没有医生为患者开具两类或两个以上的抗生素。本研究中,有1位医生为“患者”开具了利巴韦林,占医生总数的0.75%。本研究中,为“患者”开具中成药的医生为97位,占医生总数的72.93%。在本研究中,所有的医生均为西医,在为患者开具感冒类中成药时,实际上是不能够对患者进行“望、闻、听、切”的诊断的,从而不能辩证用药。同时,患者并没有提到心脑血管或者骨科方面的不适,但是部分医生为了患者开具了心脑系统的中成药以及骨科中成药,这属于明显的超范围用药。本研究中针对病人的最优治疗方案中是不需要开药的,但是88.72%的医生都为“患者”开具了药品,平均每位医生开药1.80土0.92种,平均每位医生开药的价格为38.35±25.19元,诊所中诱导需求现象严重。(2)利他主义与医生处方行为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主义实验(“丢钱包”)中,医生表现出了不同的利他性。在133家样本诊所中,有66家诊所打回电话,询问是否有人丢失了钱包,并在实验员的请求下将钱包及钱包内的东西寄回。有1家诊所打回电话,但要求“失主”上门领取钱包。利他主义可以分为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和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两种。自我利他主义(ego-altruism)是指个体同时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利益。纯利他主义(pure-altruism)是指个体仅关注他人的利益。根据这个定义,我们将38家寄回钱包且将剩余现金也归还的医生作为纯利他组,28家寄回钱包但未归还现金以及1家要求“失主”上门领取钱包的医生(共计29位)作为自我利他组,66家诊所的医生作为利己组。分析结果显示,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在开药总种类、抗生素种类、药品总价格、抗生素药品价格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如下:对于是否开具抗生素,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利己组,利己组的表现由于自我利他组。对于开药总种类数,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92),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5)。对于抗生素种类数,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药品总价格,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686),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较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抗生素药品价格,纯粹利他组和自我利他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纯粹利他组的表现优于自我利他组;纯粹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64),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与医生处方行为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医生和女性医生处方行为无显着差异。男性医生群体中开药医生占的比例90.91%(60/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药医生的比例86.57%(58/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医生占的比例为50.00%(33/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医生占的比例47.76%(32/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的比例为90.01%(60/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的比例83.58%(56/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中成药的比例为74.24%(49/66),女性医生群体中开中成药的比例76.12%(51/67)。男性医生群体中开药总价格的均值为38.55±23.23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药总价格的均值38.72±26.93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抗生素类药品的均值为5.55±7.23元,女性医生群体中抗生素类药品的均值6.20±8.05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33.00±22.29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32.52±26.06元;男性医生群体中开中药类药品价格的均值15.88±19.35元,女性医生群体中开非抗生素类药品价格的均值15.64±16.75元。(4)利他主义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本研究发现,医生医疗行为中的部分其他医疗行为与社会利他性具有相关性,纯粹利他组、自我利他组和利己组医生在患者就医经历的总体评分和向父母推荐该医生的可能性得分以及诊疗时长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在就医经历的总体评分和推荐可能性这两项的得分最能体现患者本次就医感受,我们对三组医生在这两方面得分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6.15±1.65分,患者在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5.65±1.63分,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就医经历总体评分为5.06±1.63分。患者对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5.42±2.17分,患者对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4.86±1.62分,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推荐程度得分为4.34±1.90分。患者在纯粹利他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9.21±3.38分钟,患者在自我利他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12±3.45分钟,患者在利己组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27±4.05分钟。(5)性别与医生的其他医疗行为诊疗时长与患者就医满意度以及医生的利他偏好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对男女医生的诊疗时长进行比较,发现:患者在男性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7.06±3.87分钟,患者在女性医生诊所的诊疗时长均值为8.63±4.15分钟。对男女医生的诊疗时长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两组医生诊疗时长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研究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医生在社会规范下的利他水平、在医疗情境中的利他水平性别以及医生处方行为关系,探讨医生的社会利他水平对诊疗行为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私人诊所医生对于普通感冒的诊疗过程有待规范,例如诊疗流程不规范、抗生素使用不规范、违规使用利巴韦林、引致需求明显等。(2)私人诊所医生的社会利他性与医疗情景下的利他性相关。具有纯粹利他偏好的医生在抗生素的使用、药品种类、药品价格、患者满意度、诊疗时长方面的表现优于具有自我利他偏好和利己偏好的医生。具有自我利他偏好的医生的患者满意度虽然高于具有利己偏好的医生,但是在抗生素的使用、药品种类、药品价格方面的表现劣于具有利己偏好的医生。(3)私人诊所医生的性别与医生的处方行为无关,但与诊疗时长相关,女性医生的诊疗时长长于男性医生。基于本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私人诊所的监督力度,推广使用匿名审计。(2)对现有医疗价格体制进行调整和优化。(3)在私人诊所中也引入商业医疗保险或者社保,通过第三方监督降低居民医疗成本。(4)加强对普通感冒正确治疗方式的培训和教育宣传,减少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的现象。(5)提高医生的社会利他性水平,促进患者的健康收益。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罗小纯[4](2019)在《健康传播视域下医院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分析 ——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健康传播的大背景下,各大医院都非常重视健康传播,纷纷以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为载体进行健康传播的内容生产,在提升全民健康意识、缓解医患矛盾方面效果初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在新媒体环境中发展势头良好,内容生产呈现如下特征:有医院宣传、健康科普为主的报道主题;医院信源为主,辅以患者、媒体信源的报道来源;中性为主、正面为辅,理性色彩较浓的报道性质;新颖多样,化枯燥专业医疗信息为有趣的报道类型;陈述医疗事实为主,多网络热词重互动的标题表述,其兼具权威与趣味的生产方式广受受众好评,在医疗类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中具有代表性意义。本文将使用“议程设置”理论分析该公众号在内容生产中通过主题设置来进行受众的健康、信任、参与意识建构。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受众为主体,通过“知信行”模式的三个层面分析该公众号在认知层面:呈现内容和方式满足受众认知需要,态度层面:留言版块满足受众社交情感需要,行为层面:受众参与需求的满足有待强化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主题、版块设置不均衡:医院宣传主题比重过大、版块设置碎片化;传播信源独白较多,和声较少;页面愉悦感不强,传播符号运用缺乏时宜性;报道性质中性化,缺乏人性关怀;语言表达过于娱乐化,原创性不强;受众满意度参差不齐,忽视大众群体;留言区互动机制单一,传播效果浅层化等问题。为了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本文还将使用“认同”理论,从内容、关系、价值三方面来进行受众认同建构,以此达到促进医院微信公众号健康传播、良性发展的目的。
贾玉臻,潘景梅[5](2018)在《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对婴幼儿母亲发热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提高婴幼儿母亲发热知识和自我管理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儿内科2个病区内住院且03岁发热患儿的母亲,合计137例,采取整群随机抽样分成对照组(n=67)与研究组(n=70)。对照组67例患儿母亲给予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培训发热管理知识,研究组70例患儿母亲给予同伴教育法培训发热管理知识。分别于培训前和培训3 d后,采用《住院婴幼儿父母对婴幼儿发热知识的认知及应对措施调查表》对婴幼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了解2组婴幼儿母亲对发热管理的认知与掌握情况。结果培训3 d后,2组患儿母亲发热基础知识认知正确率均较培训前提高(P<0.05),研究组患儿母亲对于发热腋窝温度临界值、体温测量频率、发热和感染的关系、低烧、高热及惊厥的好发因素等问题的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培训3 d后2组患儿母亲自我管理水平调查评分较培训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儿母亲自我管理水平调查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可有效提高患儿母亲对发热的正确认知,提高发热自我管理水平,值得临床借鉴。
周烨然[6](2017)在《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的国家,政治领域的秩序是家庭秩序的放大。在传统家庭秩序中,父亲占有中心的力量,有绝对的权威。2010年后整个社会处在明显的转型阶段,极具时代思潮的“80、90后”开始成为父亲,此后的都市婚恋剧更注重个体情感,塑造了很多饱满而丰富的新型父亲形象。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现代文化的转型,从内容上可以看出父亲形象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传统思想根深蒂固,1990至2000年这十年间,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是“传统”的;新世纪以后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家庭伦理遭到破坏,由于事业至上、婚外情等多种原因,2000年至2010年间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是“缺席”的;2010年后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相应地男性的家庭性也在提高,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大多是“回归”的。自此,本文将2010年后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归纳为奶爸、猫爸和老爸三种类型。都市婚恋剧中的奶爸形象是建立在年轻人初为人父的困惑和成长之上的,分别有标准奶爸、单身奶爸和玩世奶爸三种不同的形象。都市婚恋剧中的猫爸形象是基于对新式家庭教育的思考,父亲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是现代家庭的重心,更是社会进步重要的环节,分别有温柔猫爸、传统猫爸和智慧猫爸三种父亲形象。都市婚恋剧中的老爸形象是在现代社会养老困境的背景下构建的,形成了失忆老爸、固执老爸和无私老爸三种父亲形象,提醒着现实中的人们关注正在老去的父亲。同时,都市婚恋剧运用转化、唯情、倒置等影视叙述的策略,试图解决父亲形象在构建过程中遇到的矛盾,以求达到观众对和谐家庭的情感诉求。
李旭[7](2014)在《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社会中,儿童(童年)已经超越了它本身的含义,成为承载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众多价值意蕴的重要载体。认识、理解儿童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由于社会的变革与时代变迁,儿童的自我意识、自我行动能力越来越凸显,更多表现出儿童的多样性与特殊性。这也使得认识、理解儿童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因此,选择一种适切的角度,运用合理的方法去认识、理解儿童也就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作为认识论、方法论基础,直面儿童生活,依据儿童的视角、运用儿童视角对儿童在园生活体验进行研究,并以叙事研究的方法组织、呈现研究文本。目的在于描绘出儿童在园生活的状况,诠释其在园生活体验,并进一步追溯儿童在园生活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以揭示形成相应状况及体验的原因。本研究属于质的研究,主要以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和文本分析法作为收集资料的方法。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并找出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儿童生活世界认识路径及叙事研究框架,作为研究的方法指导;其次,进入研究现场,运用观察、访谈、文本采集等方法,对儿童生活场景、关系互动事件、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收集;第三,通过互动模式思路整理分析资料,并通过确保一手资料的真实性、多种资料收集方式的运用、多主体互证、多视角融合等方法确保研究的信效度;第四,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A、C、W、J四名儿童的在园生活状况及体验、状况及体验的发生境域进行现象学描述与诠释,试图描绘状况、诠释体验,并揭示其形成原因。本研究发现:A儿童游离于集体之外、生活自理能力差、对老师要求一味顺从、遇事容易退缩的在园生活及欢快轻松的园外生活,其背后有着身处幼儿园的不安、焦虑与不喜欢,并渴望肯定、包容和“爱”。这一在园生活及体验的形成,究其家庭原因,主要由于家庭教养的过度呵护和父母角色的缺失。C儿童在幼儿园享有权威地位、能力出众,但在占尽“风光”的背后却有着累与烦、怀疑与不安的体验,主要与其外婆的教育影响和父母角色的相对缺位有关。W儿童在幼儿园中横冲直撞、喜欢支配他人、常与同伴发生冲突、常犯错并极力辩解,其背后是被忽视和不被认同的体验。主要与其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和关爱的缺失有关。J儿童在幼儿园言行不被他人所接受但却自信从容,身处幼儿园体验到快乐、轻松愉悦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一丝委屈。主要与其特殊的家庭结构和母亲的教育付出有关。此外,幼儿园中形式化的教育活动、不公平的活动机会、对儿童天性和特殊需要的忽视也是造成儿童在园生活状况及体验的重要因素。在社会(社区)范围内,“隔代教养”的产生、幼儿教师生存状况以及整个社会儿童生活世界的危机等因素也对儿童的在园生活及体验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为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首先需要反思并形成合理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理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真正需要,并懂得如何满足这种需要。通过开展亲职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父母角色的重要性,有意识、有能力做一个称职的父母。在幼儿园中,要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通过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创生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开展行动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整个社会,需构建起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首先,全社会要树立“儿童意识”,打造利于儿童发展的宏观系统;其次,社会各组织机构要通力合作,构建起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外在系统;第三,家庭、幼儿园、社区(邻里)要真诚合作,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间系统);第四,家长、教师是儿童即时生活中的重要关系人,要倡导真正意义上的“家园合作”(微观系统);最后,统合宏观系统、外在系统、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推动各系统之间的动态发展。
本刊编辑部,吴颖[8](2014)在《夏日生活A to Z》文中提出夏日生活丰富多彩:是最适合度个悠长假期的季节;蔬果新鲜多样;有玩不够的沙水游戏……夏天却也给我们的育儿带来不少烦恼和困扰:宝宝的胃口不好,也睡不好;驱蚊产品安全吗?如何坚持母乳喂养;小磕小碰不可避免……让我们的夏日生活词典陪伴着你,度过一个安全、轻松、愉快的
王洛[9](2011)在《应对孩子发烧要避开五大误区》文中研究表明很多年轻父母抱着发烧的宝宝,一脸焦虑的样子。在处理宝宝的发烧这一问题上,家长们办法多多,但却存在诸多误区,让宝宝因此而"受苦"不少。
葛璐[10](2010)在《三个“新上海人家庭”早期育儿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综观以往,对城市外来人口家庭育儿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外来农民工并多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基本忽视了对处于社会较高层城市移民的深入考察。近年来,沪上通过“人才引进”或“留用大批优秀外省市大学毕业生”政策,使一大批高学历的新一代移民得以在上海落户扎根,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新上海人”。由于这批“新上海人”多为正值婚育期的“70、80”后,已经和正在孕育着“新上海人二代”,而“新上海人二代”作为未来上海城市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早期成长环境值得关注。那么,这批“新上海人”的生存状态和城市融入程度对他们的育儿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这正是本研究试图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即尝试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择了三个不同结构的“新上海人家庭”个案,即“夫妻均为外地人”家庭、“上海千金外地郎”家庭及“外来媳妇本地郎”家庭。以“新上海人”的社会融合情况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叙事的方式对三个家庭的育儿状况进行了追踪访谈,探究其来沪经历、生存状态等与育儿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几位高知高阶的“新上海人”因其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目前的社会地位对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视,并对自身的育儿能力颇感自信,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他们的育儿焦虑和接受指导的需求。三个“新上海人家庭”虽同为祖辈参与育儿,但由于不同的婚姻结构和实际情况,其具体的带养模式不仅与传统的上海本地家庭有别,而且在三者之间也彼此不尽相同。此外,本研究还对推进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展开提出了建议。
二、父母处理宝宝发烧的5大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父母处理宝宝发烧的5大误区(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疫情下“丁香医生”的健康传播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健康传播研究 |
1.2.2 自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设计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问题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健康传播与疫情防控 |
2.1 健康传播基本概念 |
2.2 健康传播基本模式 |
2.2.1 “知信行”模式 |
2.2.2 “健康信念”模式 |
2.2.3 健康传播的生态模式 |
2.3 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要素 |
2.3.1 健康诉求维度 |
2.3.2 传播能力维度 |
2.3.3 社会参与维度 |
第3章 “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要素分析 |
3.1 传播主体分析 |
3.2 传播内容分析 |
3.2.1 创新板块详情 |
3.2.2 推文内容研究 |
3.3 传播渠道分析 |
3.3.1 操作门槛 |
3.3.2 互动行为 |
3.4 受众分析 |
3.4.1 用户画像 |
3.4.2 用户偏好 |
3.5 传播效果分析 |
3.5.1 认知效果 |
3.5.2 态度效果 |
3.5.3 行为效果 |
第4章 “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优势与不足 |
4.1 “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优势 |
4.1.1 内容权威性高 |
4.1.2 推文形式多样 |
4.1.3 语言风格幽默 |
4.1.4 选题满意度高 |
4.2 “丁香医生”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不足 |
4.2.1 标题低俗不堪 |
4.2.2 推广现象严重 |
4.2.3 内容同质较多 |
4.2.4 传播途径受限 |
第5章 自媒体疫情防控的健康传播策略 |
5.1 主体责任明晰,传递正确信息 |
5.2 传承丁香优势,加强内容建设 |
5.2.1 合理分配选题 |
5.2.2 严把标题大关 |
5.2.3 简化操作流程 |
5.2.4 加强特色服务 |
5.3 拓展传播渠道,增加传播对象 |
5.3.1 建立媒体矩阵 |
5.3.2 突破受众限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公众号“丁香医生”受众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
致谢 |
(2)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诊所发展现状分析 |
1.1.2医生处方行为现状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利他与医生行为 |
1.2.2 性别与医生行为 |
1.2.3 博弈论视角下的医患关系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
2.2 医生行为模型 |
2.3 社会偏好与行为博弈论 |
2.3.1 人的社会偏好 |
2.3.2 社会偏好的微观结构 |
2.3.3 利他偏好下的行为博弈论 |
2.4 利他行为的测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献综述 |
3.1 利他主义及其基础 |
3.1.1 利他的生物学基础 |
3.1.2 利他的神经经济学基础 |
3.1.3 利他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
3.1.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
3.2 医生及其行为 |
3.2.1 医生与医学中的利他行为 |
3.2.2 医护人员的性别及诊疗行为 |
3.2.3 不合理的处方行为 |
3.3 利他主义与行为博弈论 |
3.3.1 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与社会偏好 |
3.3.2 行为博弈论 |
3.4 关于利他主义的田野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验原理、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4.1 实验原理 |
4.1.1 关于实验经济学 |
4.1.2 田野实验 |
4.1.3 审计实验及其在卫生领域的应用 |
4.2 实验设计和分析方法 |
4.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4.2.2 伦理学问题 |
4.2.3 实验设计 |
4.2.4 质量控制 |
4.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一般性结果 |
5.1.1 样本诊所的基本情况 |
5.1.2 样本诊所医生的基本情况 |
5.1.3 利他主义实验的基本情况 |
5.1.4 审计实验中医生诊疗行为的基本情况 |
5.2 利他性、性别与医生医疗行为关系的分析结果 |
5.2.1 利他性与医生处方行为的关系分析 |
5.2.2 性别与医生处方行为的关系分析 |
5.2.3 利他性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关系分析 |
5.2.4 性别与医生其他医疗行为的关系分析 |
5.3 定性分析 |
5.3.1 关于普通感冒的处方行为 |
5.3.2 关于就医体验等其他医疗行为 |
5.4 小结 |
第六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
6.1 方法学的讨论 |
6.1.1 田野实验在医疗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
6.1.2 匿名审计实验数据具有高可靠性 |
6.1.3 数据质量保证 |
6.1.4 数据分析方法 |
6.1.5 实验细节的设计 |
6.2 实验结果的讨论 |
6.2.1 诊所诊疗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6.2.2 利他主义与医生行为 |
6.2.3 性别与医生行为 |
6.3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3.1 结论 |
6.3.2 政策建议 |
6.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6.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4.2 本研究的不足 |
附件1 病人评估问卷 |
附件2 病人台词 |
附件3 接线员台词 |
附件4 准考证 |
附件5 学生名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健康传播视域下医院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分析 ——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1.新媒体的健康传播研究 |
2.医院微信公众号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方法、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五)理论基础 |
1.使用与满足理论 |
2.认同理论 |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传播发展 |
(一)“健康传播”概念界定 |
(二)新媒体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概况 |
1.健康传播主体线上线下相结合 |
2.多种新媒体形式参与健康传播 |
3.传播受众覆盖面更广 |
4.受众视角设置健康主题 |
5.受众积极参与健康传播反馈 |
(三)新媒体健康传播的重要方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 |
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分析 |
(一)文本分析 |
1.报道主题 |
2.报道来源 |
3.报道性质 |
4.报道类型 |
5.报道标题 |
(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的建构特征研究 |
1.多元化主题设置:医院宣传、健康科普为主 |
2.报道来源:医院为主信源,患者媒体信源少 |
3.报道性质:中性为主、正面为辅,理性色彩较浓 |
4.报道类型:新颖多样,化枯燥专业医疗信息为有趣 |
5.报道标题:陈述医疗事实为主,多网络热词重互动 |
(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对于受众意识的建构分析 |
1.受众健康意识的建构 |
2.受众信任意识的建构 |
3.受众参与意识的建构 |
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的传播效果 |
(一)传播效果评估依据 |
1.“知信行”模式评估依据 |
2.“知信行模式”与医院微信公众号的相适性 |
(二)受众知晓、态度、行为三层面的传播效果分析 |
1.认知层面:呈现内容和方式满足受众认知需要 |
2.态度层面:留言版块满足受众社交、情感需要 |
3.行为层面:受众参与需求的满足有待强化 |
五、“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存在的问题 |
(一)主题、版块设置不均衡 |
1.医院宣传主题比重过大 |
2.版块设置碎片化 |
(二)传播信源独白较多,和声较少 |
(三)页面愉悦感不强,传播符号运用缺乏时宜性 |
(四)报道性质中性化,缺乏人性关怀 |
(五)语言表达过于娱乐化,原创性不强 |
(六)受众满意度参差不齐,忽视大众群体 |
(七)留言区互动机制单一,传播效果浅层化 |
六、认同的建构:基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的对策研究 |
(一)内容建构 |
1.推送主题均衡化,以受众为导向 |
2.信源转向多元化,注重权威性 |
3.多媒体形式规范化 |
4.报道性质人性化 |
5.增强原创性,兼具科学与趣味 |
(二)关系建构 |
1.联动传统平台和新媒体平台 |
2.建立传播主体与受众反馈机制 |
3.将医患关系注入“情感力量” |
4.优化用户之间的关系 |
(三)价值建构 |
1.对话达成价值观念共识 |
2.提高公共宣传责任 |
3.建构大健康价值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对婴幼儿母亲发热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培训前后2组患儿母亲对发热基础知识认知情况 |
2.2 2组患儿母亲培训前后自我管理水平 |
3 讨论 |
(6)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选题背景 |
2.研究现状 |
3.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嬗变 |
1.1 都市婚恋剧的界定和发展概况 |
1.2 各时期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概述 |
1.2.1 都市婚恋剧中“传统”的父亲(1990——2000) |
1.2.2 都市婚恋剧中“缺席”的父亲(2000——2010) |
1.2.3 都市婚恋剧中“陪伴”的父亲(2010——2016) |
1.3 2010 年后三类父亲形象的成因综述 |
1.3.1 性别窥探:视觉文化下的男色消费 |
1.3.2 文化转型:都市文化下的父权式微 |
1.3.3 价值重建:多元文化下的父性涵义 |
第二章 都市婚恋剧中奶爸形象的建构 |
2.1 年轻父亲的身份认同和焦虑 |
2.2 都市婚恋剧中奶爸形象的类型 |
2.2.1 标准奶爸:本份善良的付出者 |
2.2.2 单身奶爸:携子生活的流浪者 |
2.2.3 玩世奶爸:逐步成熟的成长者 |
2.3 代母:母亲缺席后的父职转化 |
第三章 都市婚恋剧中猫爸形象的建构 |
3.1 从传统到启蒙的新式家庭教育 |
3.2 都市婚恋剧中猫爸形象的类型 |
3.2.1 温柔猫爸:爱重于教的陪伴者 |
3.2.2 传统猫爸:生活刻板的教导者 |
3.2.3 智慧猫爸:保持底线的引导者 |
3.3 唯情:教育子女中情与理的冲突 |
第四章 都市婚恋剧中老爸形象的建构 |
4.1 现代社会的孝道衰落和养老困境 |
4.2 都市婚恋剧中老爸形象的类型 |
4.2.1 失能老爸:独居患病的依赖者 |
4.2.2 无私老爸:上孝下慈的典范者 |
4.2.3 固执老爸:古怪火暴的脆弱者 |
4.3 倒置:从对立到谅解的角色移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都市婚恋剧的作品清单 |
(7)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认识路径及叙事研究框架的构建 |
六、研究方法 |
第一章 A、C、W、J儿童的在园生活 |
一、A儿童的幼儿园生活 |
(一) 游离于集体之外 |
(二) 生活自理能力差 |
(三) 对老师的要求一味顺从 |
(四) 遇事容易退缩 |
(五) 走出幼儿园便欢快轻松 |
二、C儿童的幼儿园生活 |
(一) 班级正式组织中的权威 |
(二) 小团体中的“带头大哥” |
(三) 出色的能力表现 |
三、W儿童的幼儿园生活 |
(一) 幼儿园内横冲直撞 |
(二) 喜欢支配他人 |
(三) 常与同伴发生冲突 |
(四) 常犯错并极力辩解 |
四、J儿童的幼儿园生活 |
(一) 言行不被他人所接受 |
(二) 运动“高手”,自信从容 |
第二章 A、C、W、J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
一、A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
(一) 不安、焦虑,想要逃离幼儿园 |
(二) 不被认同——对朋友与“五星评比”的选择 |
(三) 渴望“爱”——画中全是“心形” |
二、C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
(一) 烦与累——“我想多玩一会儿” |
(二) 怀疑与不安——“我还会得到表扬吗” |
三、W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
(一) 被忽视——“请你看看我” |
(二) 不被认同——少有的表扬与难得的贺卡 |
四、J儿童的在园生活体验 |
(一) 快乐——随处可见的漂亮舞蹈 |
(二) 轻松愉悦——明亮、干净的画作 |
(三) 委屈——“又不是我的错” |
第三章 A、C、W、J儿童在园生活体验的发生境域 |
一、家庭篇 |
(一) A儿童:家庭养育的过度呵护和父母角色的缺失 |
(二) C儿童:外婆的教育影响和父母角色的相对缺位 |
(三) W儿童: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与关爱的缺失 |
(四) J儿童:特殊的家庭结构与母亲的教育付出 |
二、园所篇 |
(一) 幼儿园初步印象 |
(二) 形式化的教育活动 |
(三) 少数人表演的舞台 |
(四) 玩不够的区角与户外 |
(五) 对儿童特殊需要的忽视 |
三、社会篇 |
(一) “隔代教养”的产生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
(二) 幼儿教师的生存状况及其对儿童的影响 |
(三) 儿童生活世界的危机 |
第四章 教育反思与启示 |
一、树立科学、合理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
二、引导、培养父母的角色意识和践行能力 |
三、促进幼儿教师全面、系统的专业发展 |
四、构建生态和谐的学前教育社会支持系统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10)三个“新上海人家庭”早期育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有关研究的这些事儿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理论依据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过程 |
第三章 "新上海人"家庭育儿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下的城市婴幼儿家庭育儿特点 |
第二节 上海市居民家庭教育的现状研究 |
第三节 城市流动人口家庭婴幼儿早期教育现状 |
第四节 逐步沉淀与居留的"新上海人" |
第二部分 三个"新上海人家庭"在沪经历及育儿故事 |
第四章 独在异乡为异客,落户扎根渐融合 |
第一节 初识上海——喜欢上海,讨厌上海人 |
第二节 融入上海——适应上海,理解上海人 |
第三节 扎根上海——缔结姻缘,孕育二代 |
第五章 酸甜苦辣育儿经:家有儿女的那些事儿 |
第一节 "新上海人"的育儿观 |
第二节 历经打拼终为孩子:"新上海人"的育儿行为 |
第三节 "新上海人"的育儿焦虑 |
第六章 剪不断,理还乱:祖辈参与育儿的生活 |
第一节 三个"新上海人"家庭的带养模式 |
第二节 爱亦有忧:"三代同堂"的日子 |
第三部分 值得思考的一些事儿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三个"新上海人家庭"育儿的特点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附录二 田野日记(节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父母处理宝宝发烧的5大误区(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疫情下“丁香医生”的健康传播策略研究[D]. 计丹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1)
- [2]私人诊所医生处方行为和利他性实验经济学研究 ——以青岛为例[D]. 孔少楠. 山东大学, 2020(04)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健康传播视域下医院微信公众号的内容生产分析 ——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例[D]. 罗小纯. 湖北大学, 2019(05)
- [5]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对婴幼儿母亲发热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干预研究[J]. 贾玉臻,潘景梅.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07)
- [6]都市婚恋剧中的父亲形象研究[D]. 周烨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7]儿童在园生活体验叙事研究[D]. 李旭. 西南大学, 2014(04)
- [8]夏日生活A to Z[J]. 本刊编辑部,吴颖. 父母必读, 2014(07)
- [9]应对孩子发烧要避开五大误区[J]. 王洛. 健康天地, 2011(02)
- [10]三个“新上海人家庭”早期育儿的叙事研究[D]. 葛璐.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