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气体排放及减排措施

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气体排放及减排措施

一、垃圾填埋场甲烷气的排放及减排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吴涛[1](2020)在《毛细阻滞型覆盖层水气热耦合运移机理及甲烷减排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内超级城市的形成,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填埋场产生的填埋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垃圾填埋场是排在第三位的人为甲烷排放源,对全球变暖产生了重要影响。填埋场封场覆盖层是控制填埋气排放、降低填埋气污染扩散的重要屏障,黄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主要覆盖材料,深入研究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的水-气-热-甲烷氧化相互作用规律,有助于优化封场土质覆盖层设计,减少填埋场中的填埋气体尤其是甲烷气体的排放量。本文依托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现场甲烷氧化试验基地,分别在不同季节进行了现场尺度的覆盖层甲烷氧化试验以及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了覆盖层在不同季节下的水气热分布规律、甲烷氧化速率以及填埋气排放量变化;建立了非饱和土中考虑甲烷氧化作用、水蒸气以及温度梯度影响的水气热耦合运移分析模型,对土质覆盖层中的水、气、热运移规律以及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给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提供了参考。根据以上研究,获得了以下结论:(1)建立了非饱和土中考虑甲烷氧化作用、水蒸气以及温度梯度影响的水气热耦合运移分析模型,并利用室内甲烷氧化土柱试验和底部加热土柱促进水分蒸发试验对该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该数值模型模拟得到的覆盖层中的多组分气体浓度、基质吸力值、气压、土壤温度等与土柱试验的实测结果十分吻合,该模型为研究土质覆盖层中的甲烷运移提供了工具。(2)提出了一套简单快速测试覆盖层的填埋气排放量以及甲烷氧化速率的原位测试方法。该方法利用激光甲烷检测仪和便携式沼气分析仪在原位快速测试静态箱内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根据通入覆盖层的CH4和CO2的体积分数以及地表CH4和CO2的排放量估算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避免了测试期间频繁取样对静态箱内气体浓度的扰动以及运输样品回实验室测试产生的误差。由于激光甲烷检测仪能够快速测得静态箱内的甲烷浓度,可以设置多组静态箱同时测试,缩短了测试时间。(3)降雨导致覆盖层中的水气运移发生明显变化,降雨后覆盖层的填埋气排放“热点”更加明显。由于覆盖层中土壤非均质、存在裂隙发育以及坡度导致含水量分布不均匀的影响,覆盖层中存在优势流通道,填埋气排放量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覆盖层中的裂隙在遭遇降雨时可作为优势流通道进而加速水分入渗,降雨结束后土壤水分通过裂隙内表面迅速蒸发,导致降雨后该区域的导气性能相对其他区域能够更快恢复,填埋气优先从优势流通道所在的区域流出。降雨后优势流对覆盖层中气体运移的影响增强,在九个测试点测得的降雨前和降雨后的填埋气最大排放量从714.98 gm-2 d-1上升至1100.05 gm-2 d-1,降雨后填埋气排放“热点”更加显着。(4)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的服役性能随着季节改变而发生明显变化,黄土/碎石交界面毛细阻滞作用的影响在秋冬季节更加显着。覆盖土在冬季温度低但含水量高,在夏季则相反;夏季受高温高蒸发的影响,黄土层底部的体积含水量一般低于田间持水量(32%V/V),黄土/碎石交界面毛细阻滞作用对覆盖层含水量及气体运移的影响并不突出;在秋冬季,由于黄土/碎石交界面毛细阻滞作用的影响,黄土层底部的体积含水量长期维持在高于40%(即85%的饱和度)的水平,覆盖层的导气性能明显下降,毛细阻滞作用对覆盖层中气体运移的影响十分显着:由于覆盖层在夏季的温度更加适宜且甲烷通入量更高,其在夏季测得的最大甲烷氧化速率(93.3 gCH4 m2 d-1)明显高于冬季(57.1 g CH4 m2 d-1)。另外,甲烷排放量热点通常分布在坡上和坡中区域的边界,而且在夏季更加显着,这主要是由于(i)试验区边界处大量存在的裂缝形成的优势流通道以及(ii)夏季覆盖层的低含水量促进了覆盖层中的气体运移。(5)通过对现场试验结果的数值反分析,确定了模拟现场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水、气、热运移以及甲烷氧化作用所需的相关参数,进而对水蒸气补给、温度梯度以及甲烷氧化作用对覆盖层的影响逐一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长期蒸发作用下,有水蒸气供给的覆盖层的剖面水量相对无水蒸气供给的覆盖层提高了 19%,有水蒸气供给下黄土层底部的体积含水量相比无水蒸气供给提高了 35.9%;温度梯度促进了覆盖层内水分的蒸发,在覆盖层十分干燥时,温差为15℃的覆盖层蒸发量相比无温差覆盖层提高了 75%,此外,当覆盖层温度梯度使甲烷氧化区域的土壤温度向最适宜温度靠近时会提高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反之则降低;覆盖层中的甲烷氧化作用最高可使甲烷氧化区域土壤温度提高1.39℃,考虑甲烷氧化作用的覆盖层浅部(即主要的甲烷氧化区域)体积含水量相对于不考虑甲烷氧化作用最高可提高2.1%。(6)给出了土质覆盖层的甲烷排放量简化分析模型以及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由于温度梯度以及水蒸气供给情况对覆盖层中的水气运移以及甲烷氧化作用有明显影响,在设计覆盖层甲烷减排能力时需要将气候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纳入考虑,建议根据最近十年的气象数据对覆盖层的服役性能表现进行数值模拟,据此评估所设计覆盖层在安全控制气压下允许的填埋气年通入量。根据安全控制气压下覆盖层的填埋气年通入量和堆填垃圾的填埋气年产气速率确定西安填埋场第八平台的封场时间为停止堆填垃圾后1.5年,根据封场时进入覆盖层的甲烷通量和澳大利亚甲烷排放标准确定所需的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不应低于177.8g m-2 d-1,依据修正后的培养瓶试验估算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计算式确定覆盖土所需的堆肥掺量不应低于9.4%。

汪晶[2](2020)在《拉萨市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密度增加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垃圾产量持续增长,生活垃圾处理处置问题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我国城镇垃圾集中处理处置最直接、简单的处置方式是卫生填埋,其具有技术成熟、处理费用低等诸多优点。同时,其二次污染问题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填埋场气体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也是倍受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目前西藏高原地区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产排现状及影响方面研究鲜见报道,相关污染防控缺乏数据支持。拉萨市垃圾填埋场是长期以来拉萨市及周边地区生活垃圾处理处置主要去向,至今已有十六年运行时间。是目前西藏规模最大、运行时间最久的垃圾填埋场。拉萨垃圾填埋场所产生的填埋气体作为垃圾填埋场不可避免二次污染物,将不可避免地对周边环境不可避免地产生影响和危害,是拉萨垃圾填埋场所在区域做好环境污染防控工作重点关注对象之一。本论文以拉萨市垃圾填埋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分析测试了填埋场主要恶臭污染物,并对照国家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对填埋场恶臭污染物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排放现状进行监测,分别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及综合指数法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污染物排放污染源恶臭气体理论臭气浓度及其贡献率进行分析,并对垃圾卫生填埋场甲烷气的产量进行预测,分析了垃圾填埋场温室气体减排潜能及其效益,为垃圾填埋场填埋场气体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本论文取得的成果主要有:1.拉萨市垃圾填埋场厂界、周边敏感点及污染源中氨(NH3)、三甲胺(C3H9N)、硫化氢(H2S)、甲硫醇(CH3SH)、甲硫醚(CH3)2S、二甲二硫醚(C2H6S2)、二硫化碳(CS2)、苯乙烯(C8H8)、臭气浓度9项指标进行监测,厂界及敏感点硫化氢均不超出国家标准《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其余指标均未检出。2.对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源进行理论恶臭浓度、臭气强度及其贡献率的计算,在14:00时的恶臭浓度最高,日均浓度贡献率最大的含硫化合物是三甲胺、硫化氢;污染源处硫化氢的恶臭强度达到“明显臭味”的水平,臭气强度大,需要跟踪关注硫化氢的产排情况。3.对拉萨市垃圾填埋场甲烷产生量进行了预测,发现甲烷产量较低。对拉萨市垃圾填埋场产生的甲烷减排途径及其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拉萨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发电效益较低。考虑到设备成本较高,填埋气甲烷发电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建议拉萨市垃圾填埋场对排放的甲烷气体进行火炬燃烧处理,防止随意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薛晨楠[3](2019)在《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强化甲烷减排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垃圾填埋场是重要的人为甲烷排放源。利用生物炭可加强填埋场覆盖层对甲烷的吸附氧化,但覆盖层因添加生物炭所导致的渗透系数提高和含水率增加也会影响CH4的去除效果。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生物炭进行疏水改性,利用具有疏水性能的生物炭优化土壤覆盖层,得到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使之既可以防止雨水渗入,又能促进甲烷在覆盖层中的扩散和吸附,以达到甲烷去除效果的最大化。(1)生物炭改性溶液配比为20%硅烷、72%乙醇和8%水,当硅烷体积为31.5mL时,通过生物炭的疏水改性实验得出,各项最佳生物炭改性反应条件分别为反应时间12h、生物炭投加量3g、反应温度30℃、干燥时间4h和干燥温度50℃。(2)通过对土壤、20%生物炭改性土壤和20%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得出,20%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的击实最大干密度和塑性指数均小于土壤,证明土壤在添加疏水性生物炭后,不仅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甲烷氧气的流通和吸附,而且加强了其疏水性能。同时改性土壤的磷、钾及有机质含量比土壤本身有明显提升,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增加甲烷氧化菌数量。(3)反应器开始运行时,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中残留的疏水改性剂和置换到生物炭表面的疏水性官能团对甲烷氧化菌存在抑制作用,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减弱,最终甲烷氧化能力与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基本相同。(4)温度对各覆盖层的甲烷去除效果影响不同,实验温度为1540℃,结果表明土壤覆盖层的最佳甲烷氧化温度为30℃,20%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和20%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的最佳甲烷氧化温度为35℃。(5)覆盖层不同深度对甲烷的氧化能力不同,通过分析覆盖层表面以下70cm范围内的甲烷含量得出,同一深度20%生物炭改性覆盖层与20%疏水性生物炭改性覆盖层的孔隙率比土壤覆盖层更大,更有利于空气中氧气的进入,因此氧化效果更好,并且甲烷的最佳氧化深度应该不低于42cm。(6)向各反应柱加入5L水模拟自然状态下降水对各覆盖层的影响,证明添加疏水性生物炭后,能够明显减缓水分进入覆盖层,且降水结束后,20%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的含水率下降最快,甲烷氧化能力恢复迅速。

赵晨曦[4](2019)在《考虑LFG多组分影响的生物覆盖层的甲烷运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烷是全球排放量第二大的温室气体,而垃圾场内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甲烷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4%,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我国中小型填埋场并未设置气体收集装置,若其内部的甲烷随意排放到大气中,将会加速温室效应,而甲烷含量过高也会引起爆炸。众多学者对中小型垃圾填埋场的甲烷减排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在覆盖土层中添加含有甲烷氧化菌的物质将具有良好的甲烷减排效果。本文以台州沙北垃圾填埋场的覆盖层土样以及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填埋时间为1.5年的陈腐垃圾所组成的改性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陈腐垃圾改性生物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能力及气体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并对覆盖层内部甲烷氧化的最优条件进行讨论与研究,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所示:(1)通过培养瓶试验对陈腐垃圾改性土材料的甲烷氧化速率进行研究,通过控制单一变量的方法研究陈腐垃圾掺量、含水率、温度以及填埋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当陈腐垃圾的掺量达到50%后,试样的甲烷氧化能力无进一步的提升;试样的最适宜含水率在30%左右,最适宜温度为25℃左右,且二氧化碳对试样的甲烷氧化能力有着明显的提升。(2)利用自制的土柱装置模拟填埋场现场环境,对陈腐垃圾改性土生物覆盖层进行现场模拟试验,并将试验的含水率分别控制为10%与20%,研究含水率对覆盖层气体运移以及甲烷氧化情况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含水率为10%的试样不具备甲烷氧化能力,而含水率为20%的试样甲烷氧化能力较强,可将土柱内的甲烷全部氧化。其反应主要发生在20cm~40cm处,且在第24天达到最大值。土柱内的气压变化值随着高度的升高呈现线性增加趋势,且材料的渗透系数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降低。在试验过程中,土柱内的温度会随着甲烷氧化速率的增加而升高。(3)建立了甲烷在填埋场覆盖系统中的一维气体运移模型,并通过查表法以及拉普拉斯变换的相关性质求出了覆盖系统中甲烷运移的半解析解。与土柱试验的结果进行拟合后发现其误差在可控范围内;对模型中的孔隙率以及扩散系数进行修改,以研究模型中参数的敏感性,通过计算结果可知,扩散系数的敏感性较大,土样的孔隙度敏感性较小,通过建立甲烷在覆盖层内的一维运移模型以及对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可以对实际填埋场的设计参数进行指导,并可以对覆盖层不同高度处的甲烷浓度进行预测分析。

瞿思佳[5](2018)在《基于GIS-SD中国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趋势及减排措施研究》文中提出以变暖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目前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温室气体中的甲烷增温潜势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废弃物领域的减排技术相对成熟,减排潜力大,因此在废弃物领域开展甲烷减排研究十分有必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由于废弃物领域的甲烷主要由垃圾处理释放,本文基于构建的GIS-SD模型,对中国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趋势及减排措施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子,并分析其地域性,揭示了甲烷排放的驱动力;其次,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推荐方法,估算不同垃圾处理方式的甲烷排放量,明确甲烷排放量的主要产生源;再其次,通过构建的GIS-SD模型,确定模型中的参数及参数间的关系,并根据不同的减排技术设定单一减排技术情景及综合减排技术情景,模拟全国垃圾填埋处理产生甲烷排放量的发展趋势与省域甲烷排放量的空间分布;最后,从减排途径和减排措施两方面来对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减排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GDP、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是全国垃圾产生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且各影响因子在地理分区和城市规模分区中显示出明显地地域性,而在气候带分区中地域性特点并不明显。在2001-2015年这15年间,市域垃圾产生量各数量级的标准差椭圆都呈现均衡扩张趋势,显示各城市的垃圾产生量都在逐渐增加,且市域填埋场、焚烧场和堆肥厂的标准差椭圆分别显示均衡扩张、集中微扩张与紧缩趋势,显示出填埋场仍是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焚烧场有普及前景,堆肥前景不明朗。(2)在全国尺度上,填埋、焚烧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量目前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且填埋处理甲烷排放仍是目前垃圾处理的主要甲烷来源,堆肥处理产生的甲烷排放量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在地理区域尺度上,填埋和焚烧产生甲烷排放的空间分布呈现东部较多,中部次之,西部较少的格局;而堆肥产生的甲烷排放量则在中部地区最大。在省域尺度上,各省通过填埋、焚烧产生的甲烷排放量都在持续增加,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省不使用堆肥方式处理垃圾,但近几年也有少数省市以堆肥方式处理垃圾为主。(3)通过情景分析发现,在不应用任何减排技术的情况下,全国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仍将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并且在模拟时间内,甲烷的排放量没有出现峰值。在应用单一减排技术和综合减排技术时,分类收集技术情景、回收处理技术情景及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情景的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在模拟时间内未出现峰值,而其它各减排情景的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均出现峰值,且峰值点主要集中出现在2026-2029年。此外,综合减排技术情景的减排量相比单一减排技术情景而言明显大幅度增加,说明多技术协同减排的效果更好。就省域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而言,应用减排技术后各省的甲烷排放量均有减少,且单一减排技术中的中部氧化技术的减排效果较好,综合减排技术中的前中期加强减排技术和全程强制减排技术的减排效果较好。(4)综合减排潜力与减排成本两方面来研究,针对全国甲烷排放量减排而言,两端加强减排技术是最优减排技术。并根据减排途径分析,认为单一的减排技术均有利有弊,只有多种减排技术搭配使用,才能彻底减少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实现尽早达到峰值的目标。

黄威[6](2017)在《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甲烷排放规律及覆盖层甲烷氧化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垃圾填埋场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人为甲烷排放源,在众多的甲烷减排措施中,土壤覆盖仍然是一种关键的甲烷减排策略。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填埋场甲烷的排放及其覆盖层氧化效率,本研究以北京市环卫集团某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法对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进行了全面监测,基于长期定点监测和特殊季节强化监测结果,分析了甲烷释放通量和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阐述了北京市环卫集团某填埋场甲烷排放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实验监测结果和调研数据,利用反演模型和CH4/CO2比率法评估了覆土层甲烷氧化因子值。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长期定点监测发现,10个监测点每月CH4释放通量值波动范围较大,可达35个数量级。但CH4释放通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表现为高值出现在冬季附近,低值出现在夏季附近。基于夏秋季节的强化监测数据,利用IDW空间插值分析发现,夏季,CH4释放通量在200800 mg m-2h-1的通量值占据了监测区域的39.62%;秋季,CH4释放通量在330014200 mg m-2h-1的通量值占据了监测区域的44.32%。秋季CH4释放热点区域位置与夏季相同,但释放通量值较夏季有显着增加,是夏季相似区域释放通量值的16倍左右。(2)CH4和CO2释放通量保持高度的同步性,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CH4和CO2全年释放通量具有显着正相关(r=0.861,P<0.01)。此外,通过CH4释放通量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分析发现,CH4释放通量与大气温度呈极显着负相关,相关系数r=-0.897,P<0.01;CH4释放通量与大气压力呈极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r=0.775,P<0.01;CH4释放通量与大气相对湿度无显着相关关系(P>0.05)。(3)通过反演模型分析发现,覆土层甲烷氧化因子呈现出季节变化趋势,甲烷氧化因子最高值出现在六月,最低值出现在二月,夏秋季明显高于冬春季。甲烷氧化因子全年变化范围为0.010.82,平均值为0.42,该值高于IPCC的缺省值(0.1)。(4)通过CH4/CO2比率法分析得到不同深度CO2/CH4比率值变化范围为0.9012.64,CH4氧化因子值变化范围为0.160.88,平均值为0.55。

赵鹏姝,周一明,田里,梁偲,田荣,梁宁,徐利剑,王庆贵,张志[7](2016)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甲烷排放及减排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卫生填埋是生活垃圾最主要的处理方式,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产生甲烷(CH4)等温室气体,加快全球气候变暖进程,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探讨了影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CH4产生的因素,对CH4减排技术进行了总结。目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CH4减排技术主要包括填埋层原位减排、资源化利用和末端控制技术等。为了控制和减少CH4排放量,中国需要增加技术和设施投入,加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气体排放的管理,开发有效的CH4抑制技术,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CH4等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体系。

杨婷[8](2015)在《我国北方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释放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活垃圾填埋场是我国重要的人为甲烷排放源。由于填埋气收集系统效率低下,大量甲烷被无组织排放至大气中。生物覆盖层技术是控制甲烷无组织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在甲烷无组织排放规律未知时,其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针对我国填埋场甲烷无组织释放规律开展研究,并据此探究高效的生物覆盖层技术对我国填埋场甲烷无组织排放的控制效果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北方某生活垃圾填埋场P为研究对象,基于静态箱法、探针法及稳定同位素法等监测及分析方法,研究了填埋场P的甲烷氧化及释放特性,结果表明,作业面一般不发生甲烷氧化过程。秋冬季节的作业面及覆土面甲烷释放通量显着上升,土壤覆盖层基本丧失甲烷氧化能力。针对秋冬季节作业面甲烷无组织释放严重的现象,在P填埋场搭建了五种临时覆盖层中试单元并进行现场监测,研究了临时覆盖期(3个月)内各覆盖单元甲烷氧化及释放特性。空白组基本不发生甲烷氧化过程。生物炭-土壤混合物单元平均甲烷氧化率(fox)为56.1%;甲烷释放通量(Fout)为92.9-148.9 g/(m2·d)。矿化垃圾单元平均fox为61.5%;Fout为7.2-96.6 g/(m2·d)。堆肥及建筑渣土单元氧化能力较差。针对环境因素、材料自身性质及工程因素对临时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开展研究。除土壤外,其余四种临时覆盖层对环境因素均有一定适应性。氨氮含量增大,p H值由中性变为碱性,有机质含量降低均会导致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下降。生物炭-土壤混合物及矿化垃圾对不同区间甲烷负荷适应性较好。随着覆盖层深度变浅,覆盖层甲烷氧化率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层甲烷氧化率普遍小于10 cm处。生物炭-土壤混合物及矿化垃圾覆盖层甲烷减排潜力较大,约占我国总人为甲烷排放量的0.9-1.0%。临时覆盖层应用于实际工程时,需特别注意“棉被效应”及渗滤液的影响。

张志彬,岳波,孙英杰,李海玲[9](2013)在《生活垃圾填埋场CH4排放研究现状》文中提出简单的综述了近年来填埋场甲烷排放研究的现状,主要介绍了填埋场甲烷的产生机理、甲烷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甲烷排放的主要因素等几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填埋场甲烷排放研究的方向。

郑思伟,唐伟,谷雨,徐海岚[10](2013)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估算及控制途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和经济化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多,废弃物处理不仅是大气中甲烷的一个重要排放源,而且已成为限制城市化进展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甲烷的排放量的估算,对准确评估未来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了填埋场甲烷产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估算了2005年-2010年杭州市填埋场甲烷排放量,提出了填埋场甲烷排放控制的对策建议,为杭州市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二、垃圾填埋场甲烷气的排放及减排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垃圾填埋场甲烷气的排放及减排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毛细阻滞型覆盖层水气热耦合运移机理及甲烷减排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治理
        1.1.2 填埋气的产生与危害
        1.1.3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中甲烷的减排措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封场覆盖层的发展
        1.2.2 覆盖层填埋气排放量及其甲烷氧化能力测试方法
        1.2.3 非饱和土中的多组分气体运移
        1.2.4 甲烷氧化菌的分类及作用机理
        1.2.5 土质覆盖层中甲烷氧化的影响因素
        1.2.6 土质覆盖层中的水-气-热多场耦合运移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技术路线
2 土质覆盖层中考虑温度梯度以及水蒸气影响的水-气-热耦合运移分析模型
    2.1 引言
    2.2 理论模型
        2.2.1 液态水和水蒸气的运移
        2.2.2 多组分填埋气运移
        2.2.3 热运移
        2.2.4 土质覆盖层中甲烷氧化的影响
    2.3 模型的验证
        2.3.1 多组分气体运移及甲烷氧化土柱试验验证
        2.3.2 底部加热促进水分蒸发土柱试验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现场甲烷氧化试验基地和测试方法
    3.1 引言
    3.2 试验基地介绍
        3.2.1 基地位置及现状
        3.2.2 覆盖层铺设材料特性
        3.2.3 覆盖层的结构和仪器布置
    3.3 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的原位测试方法
        3.3.1 本文采用的测试方法
        3.3.2 测试方法验证
        3.3.3 现场试验测试流程
    3.4 本章小结
4 降雨对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水气运移及甲烷氧化的影响
    4.1 引言
    4.2 降雨试验及测试方案
    4.3 试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降雨前覆盖层的初始条件
        4.3.2 覆盖层中含水量及孔压变化
        4.3.3 覆盖层中气体组分及气压变化
        4.3.4 降雨对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
        4.3.5 降雨对覆盖层填埋气排放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季节变化对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甲烷排放量的影响
    5.1 引言
    5.2 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水气热分布的季节变化
        5.2.1 填埋气的气源
        5.2.2 气候环境变化
        5.2.3 土壤温度变化
        5.2.4 土壤含水量变化
        5.2.5 土壤气体组分变化
    5.3 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甲烷排放量的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
        5.3.1 甲烷排放量的季节变化
        5.3.2 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现场黄土/碎石毛细阻滞型覆盖层中水气热耦合运移及甲烷氧化作用的数值模拟
    6.1 引言
    6.2 数值模型建立
    6.3 结果分析
        6.3.1 温度
        6.3.2 含水量
        6.3.3 气体组分
        6.3.4 甲烷氧化量
    6.4 影响因素分析
        6.4.1 甲烷氧化作用的影响
        6.4.2 温度梯度对覆盖层中水气热运移的影响
        6.4.3 水蒸气补给对覆盖层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
    7.1 引言
    7.2 土质覆盖层甲烷排放量的简化分析模型
    7.3 堆填垃圾的产气速率和土质覆盖层中气体渗透系数的确定
        7.3.1 中国高厨余垃圾的产气速率确定
        7.3.2 土质覆盖层的气体渗透系数确定
    7.4 土质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能力确定
        7.4.1 覆盖土采样及培养瓶试验
        7.4.2 土质覆盖层甲烷氧化速率估算
    7.5 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及应用
        7.5.1 土质覆盖层的甲烷减排能力设计方法
        7.5.2 设计方法应用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2)拉萨市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填埋气体概述
        1.2.1 恶臭气体概念及特点
        1.2.2 温室气体概念及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填埋场恶臭气体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填埋场甲烷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拉萨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采样分析
    2.1 拉萨市垃圾填埋场概况
    2.2 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2.2.1 相关标准
        2.2.2 监测指标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拉萨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现状
    3.1 恶臭气体浓度
        3.1.1 拉萨市垃圾卫生填埋场厂界浓度
        3.1.2 拉萨市垃圾卫生填埋场下风向区域
        3.1.3 填埋场环境敏感点恶臭气体
        3.1.4 拉萨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恶臭污染源
    3.2 评价方法
    3.3 恶臭污染现状
        3.3.1 填埋场厂界周边恶臭气体
        3.3.2 填埋场厂界下风向区域恶臭气体
        3.3.3 填埋场周边敏感点
        3.3.4 恶臭污染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拉萨垃圾填埋场甲烷释放量分析及评价
    4.1 甲烷释放量预测及评价
    4.2 甲烷的减排途径及其效益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强化甲烷减排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填埋场甲烷的研究现状
        1.2.1 甲烷的产生与释放
        1.2.2 填埋场甲烷氧化机理研究
        1.2.3 填埋场甲烷氧化特性研究
        1.2.4 生物炭技术研究进展
        1.2.5 垃圾填埋场覆盖层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疏水性生物炭的制备及表征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2.2.1 生物炭的预处理
        2.2.2 硅烷偶联剂KH570 的疏水改性机理
        2.2.3 改性剂修饰生物炭
        2.2.4 疏水性能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时间对生物炭疏水性能的影响
        2.3.2 生物炭投加量对疏水性能的影响
        2.3.3 改性温度对生物炭疏水性能的影响
        2.3.4 干燥时间对生物炭疏水性能的影响
        2.3.5 干燥温度对生物炭疏水性能的影响
        2.3.6 疏水改性前后生物炭表面官能团的变化
        2.3.7 生物炭与疏水性生物炭的扫描电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甲烷氧化的实验
    3.1 实验装置
    3.2 反应器的搭建与运行
        3.2.1 实验材料和反应器的搭建
        3.2.2 填埋场覆盖层甲烷氧化模拟反应器的运行
    3.3 三种覆盖材料理化性质的分析
    3.4 不同运行条件下各反应柱的甲烷氧化情况
        3.4.1 甲烷含量为5%时的氧化情况
        3.4.2 甲烷含量为15%时的氧化情况
        3.4.3 不同温度对甲烷氧化效果的影响
        3.4.4 不同深度对甲烷氧化效果的影响
        3.4.5 模拟降水后各覆盖层含水率及甲烷氧化随时间的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 谢

(4)考虑LFG多组分影响的生物覆盖层的甲烷运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
        1.1.2 城市垃圾填埋场现状分析
        1.1.3 垃圾填埋场的终场覆盖系统发展过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覆盖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填埋场内气体运移模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填埋场内气体释放及运移的机理研究
    2.1 填埋场内气体的产生过程及影响因素
        2.1.1 填埋场内气体产生过程
        2.1.2 填埋场内气体产生的影响因素
    2.2 填埋气在覆盖层内的运移规律
        2.2.1 对流运动
        2.2.2 分子扩散
        2.2.3 甲烷的氧化作用
    2.3 拉普拉斯数值反演法
    2.4 本章小结
3 陈腐垃圾改性土的甲烷氧化培养瓶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试验用土说明
        3.2.2 试验所需陈腐垃圾说明
    3.3 试验方案
        3.3.1 试验方法
        3.3.2 培养瓶试验试验方案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不同陈腐垃圾掺和比试样的甲烷氧化速率
        3.4.2 含水率对改性土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
        3.4.3 温度对改性土甲烷氧化速率的影响
        3.4.4 二氧化碳对改性土甲烷反应速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陈腐垃圾改性土气体运移及甲烷氧化的土柱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2.3 土柱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土柱内的气体分布情况
        4.3.2 土柱内不同高度处的甲烷氧化速率
        4.3.3 土柱内的气压及温度变化情况
    4.4 本章小结
5 陈腐垃圾改性土覆盖层甲烷运移模型研究
    5.1 引言
    5.2 数学模型的建立
    5.3 改性土覆盖层气体运移模型的验证
    5.4 模型中参数对填埋场中气体浓度的影响
        5.4.1 试样孔隙比的影响
        5.4.2 试样扩散系数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GIS-SD中国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趋势及减排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不同垃圾填埋处理产气预测模型对比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影响因子及动态变化趋势
    2.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影响因子分析
        2.1.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GDP的关系
        2.1.2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关系
        2.1.3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城市数量的关系
    2.2 不同尺度下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影响因子的耦合关系
        2.2.1 不同区域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及其影响因子变化趋势分析
        2.2.2 不同区域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
        2.2.3 不同城市规模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
        2.2.4 不同气候带垃圾生活产生量与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
    2.3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与不同垃圾处理方式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
        2.3.1 2001 年和2015年垃圾产生量分级趋势分析
        2.3.2 2001 年和2015年全国垃圾产生量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2.3.3 2001 年和2015年垃圾处理方式趋势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垃圾处理方式的甲烷排放量估算及空间尺度分析
    3.1 IPCC推荐方法介绍
        3.1.1 填埋处理甲烷排放估算方法
        3.1.2 焚烧处理甲烷排放估算方法
        3.1.3 堆肥处理甲烷排放估算方法
    3.2 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估算结果
        3.2.1 全国甲烷排放量
        3.2.2 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甲烷排放量空间差异
    3.3 焚烧处理甲烷排放量估算结果
        3.3.1 全国甲烷排放量
        3.3.2 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甲烷排放量空间差异
    3.4 堆肥处理甲烷排放量估算结果
        3.4.1 全国甲烷排放量
        3.4.2 区域尺度和省级尺度甲烷排放量空间差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IS-SD的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构建
    4.1 基于SD的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动态变化模型构建
        4.1.1 系统动力学原理
        4.1.2 建模目的
        4.1.3 建模步骤
        4.1.4 建模参数
    4.2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结构分析
        4.2.1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的因果反馈分析
        4.2.2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的整体结构
    4.3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模型的子系统介绍
        4.3.1 人口子系统
        4.3.2 垃圾收集子系统
        4.3.3 垃圾处理子系统
        4.3.4 经济损失子系统
        4.3.5 甲烷排放子系统
    4.4 模型检验
        4.4.1 历史值检验
        4.4.2 灵敏度分析
    4.5 基于GIS-SD的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空间变化模型构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减排技术下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情景模拟
    5.1 情景设定
        5.1.1 单一技术情景设定
        5.1.2 综合技术情景设定
    5.2 不同技术情景的甲烷排放趋势模拟
        5.2.1 单一减排技术情景的甲烷排放趋势模拟
        5.2.2 综合减排技术情景的甲烷排放趋势模拟
    5.3 不同技术情景在各垃圾处理阶段的减排路径相关因子分析
        5.3.1 垃圾收集阶段的相关因子分析
        5.3.2 垃圾填埋阶段的相关因子分析
    5.4 不同技术情景的甲烷排放空间变化模拟
        5.4.1 单一技术情景下甲烷排放空间分布
        5.4.2 综合技术情景下甲烷排放空间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最优化减排技术选择及减排措施研究
    6.1 不同减排技术的减排潜力与成本分析
        6.1.1 单一技术减排的潜力与成本分析
        6.1.2 综合技术的减排潜力与成本分析
    6.2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减排途径
    6.3 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减排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甲烷排放规律及覆盖层甲烷氧化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固废填埋场甲烷产生与排放规律
        1.2.2 固废填埋场甲烷释放通量监测方法
        1.2.3 覆盖层甲烷氧化因子分析方法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意义
2 固废填埋场甲烷释放通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实验方法
    2.2 监测结果
        2.2.1 甲烷释放通量月变化
        2.2.2 甲烷释放通量日变化
        2.2.3 甲烷释放通量空间变化
    2.3 讨论
        2.3.1 甲烷和二氧化碳释放通量相关性分析
        2.3.2 甲烷释放通量与大气环境要素相关性分析
        2.3.3 甲烷释放的时空差异性分析
3 固废填埋场覆土层甲烷氧化因子分析
    3.1 分析方法
        3.1.1 反演模型
        3.1.2 CH_4/CO_2比率法
    3.2 分析结果
        3.2.1 反演模型分析结果
        3.2.2 CH_4/CO_2比率法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甲烷氧化因子与甲烷释放通量和CH_4/CO_2比率关系分析
        3.3.2 反演模型的局限性
        3.3.3 CH_4/CO_2比率法的局限性
        3.3.4 CH_4氧化因子值与国外研究结果的对比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甲烷排放及减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CH4排放现状
2 影响生活垃圾卫生填埋CH4排放的因素
    2.1 生活垃圾组成特性
    2.2 生活垃圾的水分含量
    2.3 生活垃圾溶液的p H
    2.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温度
    2.5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时间
3 生活垃圾CH4减排的主要技术措施
    3.1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CH4原位减排技术
    3.2 卫生填埋场CH4资源化利用技术
    3.3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CH4末端控制技术
4 结论与展望

(8)我国北方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释放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填埋场甲烷的产生与释放
        1.2.2 填埋场甲烷氧化机理研究
        1.2.3 填埋场甲烷氧化特性研究
        1.2.4 替代材料强化甲烷氧化研究
        1.2.5 问题识别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采样计划
    2.2 样品采集方法
        2.2.1 气体样品采集
        2.2.2 土壤样品采集
    2.3 样品分析方法
        2.3.1 气体样品分析方法
        2.3.2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3.3 土壤样品微生物性质分析方法
    2.4 数据处理方法
        2.4.1 甲烷释放通量及氧化率计算
        2.4.2 微生物学性质分析
第3章 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及释放特性研究
    3.1 研究对象及采样情况简介
    3.2 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氧化及释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3.2.1 填埋场不同作业区域甲烷氧化及释放特性研究
        3.2.2 填埋场甲烷氧化及释放特性随时间变化规律研究
        3.2.3 填埋场甲烷氧化纵向变化规律研究
    3.3 环境因素对填埋场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
    3.4 填埋场甲烷氧化及释放行为模型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临时覆盖层强化甲烷氧化研究
    4.1 研究对象简介
    4.2 填埋场临时覆盖层甲烷氧化及释放特性
    4.3 临时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4.3.1 环境因素对临时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
        4.3.2 材料理化性质对临时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
        4.3.3 覆盖层厚度对临时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
        4.3.4 甲烷负荷对临时覆盖层甲烷氧化能力的影响
    4.4 微生物学分析
        4.4.1 覆盖初期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分析
        4.4.2 临时覆盖期结束后(三个月后)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分析
        4.4.3 覆盖初期及临时覆盖期结束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临时覆盖层工程应用分析
    5.1 临时覆盖层评价及工程应用潜力分析
    5.2 ―棉被效应‖对临时覆盖层的影响
    5.3 渗滤液对临时覆盖层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生活垃圾填埋场CH4排放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垃圾填埋场甲烷产生的机理
2 填埋场甲烷排放的规律
    2.1 填埋场甲烷排放的季节变化规律
    2.2 填埋场甲烷排放的日变化规律
3 填埋场CH4排放的影响因素
    3.1 垃圾成分
    3.2 温度
    3.3 含水率
    3.4 p H
    3.5 营养物质
    3.6 其他影响因子
4 填埋气CH4的减排措施及应用现状
    4.1 甲烷的减排措施
    4.2 应用现状
5 展望
    5.1 加强填埋垃圾组分的研究
    5.2 加强填埋场甲烷排放模式的研究
    5.3 加强填埋场甲烷排放总量的研究
    5.4 加强填埋场甲烷减排措施的研究

(10)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估算及控制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填埋处理甲烷排放状况及控制的重要性
2 填埋场甲烷的产生途径及影响因素
3 杭州市区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的估算
    3.1 计算方法
    3.2 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选择
    3.3 估算结果
4 填埋场甲烷排放的控制途径及减排对策
    4.1 采用甲烷氧化技术解决营运后期不适宜资源化填埋气减排问题
    4.2 采用回收利用技术解决高峰产期甲烷解决问题
    4.3 采用甲烷菌抑制技术解决封场前甲烷排放问题
    4.4 准好氧填埋技术解决渗滤液污染问题

四、垃圾填埋场甲烷气的排放及减排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毛细阻滞型覆盖层水气热耦合运移机理及甲烷减排性能[D]. 吴涛. 浙江大学, 2020
  • [2]拉萨市垃圾填埋场填埋气体现状分析及评价研究[D]. 汪晶. 西藏大学, 2020(02)
  • [3]疏水性生物炭改性土壤覆盖层强化甲烷减排技术的研究[D]. 薛晨楠. 桂林理工大学, 2019(05)
  • [4]考虑LFG多组分影响的生物覆盖层的甲烷运移特性研究[D]. 赵晨曦.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5]基于GIS-SD中国垃圾填埋场甲烷排放趋势及减排措施研究[D]. 瞿思佳.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6]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甲烷排放规律及覆盖层甲烷氧化因子研究[D]. 黄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2)
  • [7]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甲烷排放及减排研究进展[J]. 赵鹏姝,周一明,田里,梁偲,田荣,梁宁,徐利剑,王庆贵,张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16(18)
  • [8]我国北方生活垃圾填埋场甲烷释放特性及控制方法研究[D]. 杨婷. 清华大学, 2015(08)
  • [9]生活垃圾填埋场CH4排放研究现状[J]. 张志彬,岳波,孙英杰,李海玲. 河南科技, 2013(22)
  • [10]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估算及控制途径研究[J]. 郑思伟,唐伟,谷雨,徐海岚.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07)

标签:;  ;  ;  ;  ;  

垃圾填埋场的甲烷气体排放及减排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