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运旅服核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戚俊霞[1](2021)在《K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一线职工绩效考核优化研究 ——以XX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王小丹[2](2021)在《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选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也是公众非常青睐的交通出行方式。近年来高铁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首选高铁出行,但是存在时间已久的普通旅客列车由于其票价低、安全性高、准时性强、通达范围广等优点,仍然是我国大众出行所选择的主要交通方式。然而,近年来铁路餐饮服务水平越来越被旅客诟病。参差的价格,混杂的品质,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以及餐车营业收入不高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学者们开始考虑改革现有的铁路配餐模式。本文在查阅物流行业以及餐饮行业相关理论基础上,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和调研结论,提出取消普通旅客列车加挂餐车的想法,采用高铁的配餐模式,即从地面配送盒饭,由铁路部门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建设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利用铁路搭载运输的方式对有需求的车站进行盒饭配送。论文对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的选址问题进行了研究。(1)对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实施的可行性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配餐基地的规模大小与其备选点、功能层次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了配餐基地空间布局结构分析图。(2)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考虑了配餐基地建设费用和运营费用、运输费用、分拣搬运费用,建立了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选址的成本模型。通过模糊数学理论,结合万有引力思想进行创新建模,考虑到各车站配餐需求量与列车经过该站时的时间因素,同时考虑配餐基地作用的所有在某时间窗内同时经过该基地的线路,进行模糊数学建模分析与条件限制。该问题是非线性规划模型,为了能够高效快捷的计算出最优解,因此进一步设计了一种遗传算法求解。(3)以6063次、K1058次、Z266次列车行驶路线作为算例,并在Matlab_R2018a中编程运行,通过对车站的地理位置和停站时间分析,找出配餐基地备选点,然后用改进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求解得到配餐基地的选址,以及每个配餐基地所服务的车站,计算结果较精确,进而证明了本论文所设计的模型与算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本论文在最后总结了研究结论和创新点,为今后继续研究铁路配餐基地选址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和研究方向。全文共有图22幅,表17个,参考文献79个。
蔡静[3](2019)在《H集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H集团旅客吞吐量连续多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业务快速增长带来人力资源供需的挑战。同时民航局“十三五”规划中,将H集团定位为“3+7”国际航空枢纽之一。面对新形势、新阶段,如何实现国际枢纽战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的课题。在企业的快速发展中,人力资源工作成为企业发展的掣肘,难以发挥对战略和业务的支持作用。H集团需要改变人员被动配置的现状,改善人力资源供需矛盾,满足不断提升的经营发展需求,并借此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求平衡规划是保障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应用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供求平衡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H集团现状和人力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系统,提出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分类,及不同类别人力资源及总量需求预测的流程、方法,分析供给情况,并提出供需改善建议,满足用工效率提升和人员储备双重需求。通过H集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的研究,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特点,应用相关理论针对性的构建了 H集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体系与预测方法。提出了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分类、不同类型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方法,形成了系统的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体系,确定人力资源标准需求总量。并对供给情况作了分析,提出促进供求平衡的建议和方法。论文研究既满足H集团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规划人力资源发展工作,为未来人力资源补充计划提供纲要。为企业战略落地和经营保障提供有效支撑,同时为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难题提供借鉴。
王永强,孙汝顺,王媛,张雪莹[4](2019)在《基于业财融合的智能商品管控平台构建与实施》文中认为在经营效益与提高服务效率、精准决策与提高数据共享、风险控制与实现有效监督的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提高商品管理水平、增强公司营运能力,是铁路旅游服务公司实现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济铁旅服公司借助价值链管理、风险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营运管理等工具,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业财融合的智能商品管控平台,将公司的管理流程、财务流程和业务流程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关键业务的分析、评价,实现全面控制和信息共享,提升公司的服务水平。
宋清水[5](2018)在《J客运段成本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加强预算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科学且易操作,对铁路运输企业基层站段尤为适用,它对铁路运输企业长期发展、健康发展、优化内部结构及最大化配置资源起着重要指导作用。虽然改革开放已经近40年,但铁路运输企业还有很多计划经济成份,在预算管理方面比较落后。本文选取铁路运输行业一个最基层站段B集团公司J客运段,研究其在全面预算管理下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其改进方法。B集团公司J客运段作为铁路运输企业最基层站段,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事前控制的重要手段,对J客运段成本控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运用对比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本文对J客运段2014年至2016年成本支出进行分析,J客运段在人工成本、备品成本、设备成本支出存在很大漏洞。本文正是结合2014年至2016年成本支出数据,从这三个成本支出难点入手,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量表法分析J客运段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理论,引入作业成本法,开发预算管理系统,统一生产预算和控制,引入两上两下对全年预算进行编制和调整。在人工成本上,完善工资分配机制、加强劳动定额管理、推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并健全完善预算管理办法,形成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在备品管理上,建立严格供应商准入和绩效评价机制,运用ABC分析法对备品进行管理,采取定量订货法、定期定货法分类订购列车备品,在设备管理上培养高科技人才,加强对大型设备和电子设备的维修,为J客运段在今后的管理中提供科学、有效的管理建议。
张定坤[6](2017)在《铁路客运车站商业开发的对策思考》文中指出铁路客运车站商业是车站客运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延伸,车站商业应在铁路资产经营开发中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通过对国内北京、上海和南昌三个铁路局车站商业开发总体情况的比较,运用SWOT研究方法对南昌西站商业开发进行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提升车站商业开发水平从规划引导、品牌运营,经营理念、市场营销,网络信息、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对策性思考。
王永强[7](2017)在《企业财会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流程再造,研究开发了企业财会信息化系统,并介绍了其功能、目标及应用效果。
谭宁[8](2016)在《长铁旅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能把组织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铁路行业从2000年开始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在运输企业推广并建立起了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但在铁路非运输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还是近几年的事,基础相当薄弱。2011年,铁道部也发出铁财[2011]63号《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广铁集团公司也相继下发《广铁(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广财发[2011]185号)等系列文件,广铁站车中心也于2013年6月下发《广铁站车中心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所属子公司也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湖南长铁旅行服务有限公司也于2013年6月下发《湖南长铁旅行服务有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开始对各分公司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文章在分析了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后,对长铁旅服的概况和全面预算管理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长铁旅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预算组织机构无法有效发挥作用、缺乏预算编制标准数据、预算的执行可控性不强、预算考评过于重视财务指标。对此,本文提出改进方法,要求长铁旅服加强培训使全员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落实预算管理主体以充分发挥各预算机构功能。在预算编制中,则要制定合理规范的预算编制标准。同时,长铁旅服要提高在全面预算执行环节的可控性,建立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指标,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并强化预算管理协调沟通功能以使预算执行顺畅。在预算考评环节,则要确定公司全面预算考评的原则,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生产效益考核奖挂钩考核,并要考核非财务指标以综合评定经营业绩。
魏际洪[9](2016)在《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在进步,信息技术在发展,旅客服务质量要求也在提高,对比于高速铁路旅服系统,既有铁路旅服系统还停留在孤立阶段,各子系统各自独立,数据不共享,数据录入基本靠人工操作,导致作业人员劳动强度大,还容易因人工操作环节多造成系统数据出错,导致旅客错乘、漏乘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从社会经济效益、客运组织信息化、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需要通过改造,集成到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由集成管理平台自动管控到发通告、引导显示、客运广播等子系统,进而提高车站客运作业效率,达到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为方便旅客出行服务。分析了既有铁路车站及高铁车站旅服系统现状,介绍了铁路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及业务流程。对铁路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进行了剖析,包括对系统的列车到发通告、客运广播、综合显示、视频监控等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根据对既有铁路车站既有旅服各子系统及相关网络情况调研与分析,提出既有铁路旅服系统集成总体方案,根据集成总体方案对铁路局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集成方案、铁路旅服系统应急管理平台集成方案、车站旅服系统集成方案等展开了研究。对集成管理平台与TRS、TDMS之间的接口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对于系统集成方案中涉及到的几个关键技术,如服务器虚拟化技术、MQ中间件软件等在集成管理平台中的应用作了介绍和研究。根据既有铁路旅服系统集成总体方案结合南昌局旅服系统调研提出了南昌局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方案,从铁路局集成管理平台扩容及车站建设改造两级架构进行方案研究,对集成改造过程中的实施难点作了分析和研究,对于今后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改造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丁雨莲[10](2015)在《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文中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以C02为代表的温室气体被认为是致使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等人类经济活动排放出大量CO2,人类的旅游活动对此负有责任。以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在中国发展迅速,“到乡村去旅游”已是现代大众旅游的主题之一,乡村旅游地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重要空间。围绕着旅游活动的开展,乡村旅游地诸多碳源排放C02,而另一方面需要关注到的是,乡村自然环境与乡村农业景观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碳汇资源,发挥着生态服务功能,碳源碳汇双重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有待探究。论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基于碳中和视角,探讨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及碳补偿机制,并以皖南宏村和合肥大圩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寻找传统村落型与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实现途径。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阐释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明晰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交待研究的具体方法,厘清研究的技术路线,总体上解释清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本章首先对碳源与碳排放、碳汇与碳吸收、低碳与碳中和、碳收支与净碳排放、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地等关键概念进行辨析;总结梳理旅游业碳排放估算、旅游业碳减排、碳中和目的地及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为研究夯实理论基础;最后逐一阐述支撑本文的生态文明理论、低碳经济理论与碳足迹理论,为研究寻求理论依据。既把握了乡村旅游地低碳碳中和的研究趋势,也明确了论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视角。第三章,碳中和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系统解构。本章中,引入系统理论,分析认为乡村旅游地系统是一个多元综合系统,构成要素众多,自然与社会要素共存,进而从碳源碳汇视角重新解构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乡村旅游地碳源分为自然与人为两个部分,自然碳源由植被、土壤呼吸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生物过程,人为碳源由旅游活动开展而引发,也即成为本文中碳排放的估算对象。乡村旅游地自然生态系统要素与陆地生态系统要素具有较大的耦合关系,根据陆地生境特点和植物群落类型,整理出乡村旅游地的碳汇资源,主要包括乡村农业生态系统、乡村林地生态系统、乡村湿地生态系统与乡村草地生态系统。明晰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为净碳排放估算奠立基础。第四章,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与方法。碳排放与碳吸收是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的两端。本章中,首先建立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并辨析与明确时空两维的系统边界,厘清乡村旅游地旅游碳源、农业碳源与社区碳源的估算清单。全面梳理已有的社会经济领域碳排放估算方法与陆地生活系统碳汇估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集成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与碳吸收估算方法,选取出相关估算系数。理论上,建立了完善的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体系,实践中,为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提供有效抓手。第五章,乡村旅游地碳中和概念模型与补偿机制研究。本章中整理国内外不同层面(国家、城市、场馆及活动)碳中和实践经验,以期对探求乡村旅游地碳补偿提供有益的启示。根据前文分析,提出乡村旅游地“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过程,采用净碳排放指标,构建出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概念模型,为评估乡村旅游地实现碳中和提供简明思路。乡村旅游地碳补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政府、企业、社区及游客的共同努力,而各自承担的角色又应是不同的。最后从规划、管理、市场和技术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实现机制。第六章,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本章中,基于前文构建的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理论体系及估算方法,以皖南古村落宏村为例,结合案例地实际,选取宏村风景区碳排放估算的优良指标体系,根据宏村土地利用现状,析出其中具有碳吸收功能的碳汇土地利用类型,估算出宏村风景区2012年净碳排放。净碳排放的估算旨在为寻找碳补偿路径提供依据,分析发现:旅行交通是广义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碳排放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此外食宿及社区居民能耗、固体废弃物处置是其另外的碳排放主要组分,由此析出宏村风景区减排的主要空间,并提出相应的减碳路径;在增汇方面,通过碳汇结构的分析,提出针对宏村风景区的护汇与增汇的路径。最后,根据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的特征,提出供其借鉴的碳补偿措施。第七章,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本章中,以合肥大圩农业园区为例,通过选取出园区碳排放估算的优良指标体系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估算出园区2012年净碳排放。深入研究发现,旅行交通依然是最重要组分,其次是固体废弃物处置,再次才是食宿休闲能耗,与传统村落型有差异。在碳汇方面,园区碳汇土地资源分布相对均衡,土地碳吸收结构构成多样,因此,应着力于通过人为管理手段去提高碳汇水平。最后,根据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特征,提出供其借鉴的碳补偿措施。第八章,结论与讨论。本章总结了研究获得的结论,提炼出论文的创新点,并阐释出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通过以上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的创新之处:(1)从碳源碳汇的角度重新解构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形成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指标体系,明确乡村旅游地系统中的碳汇价值,并建立了适合两种类型(传统村落型、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的优良指标体系,为实际估算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创新。(2)在碳源碳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兼顾“源”“汇”两端的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集成估算方法;运用净碳排放指标,构建的乡村旅游地碳中和概念模型,是评估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平衡的重要且简明的指标,也为其它类型旅游目的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体系研究与碳中和旅游目的地建设提供启迪。(3)从源汇两端寻找乡村旅游地碳补偿途径,其中从“增汇”的视角,提出通过乡村四旁绿化、农田林网规划、乡村立体绿化等营造乡村碳汇旅游体验环境,以及通过合理耕作、科学灌溉等人为管理措施区增进乡村旅游吸引物碳汇效应,为乡村旅游地碳中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二、客运旅服核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客运旅服核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铁路配餐领域研究现状 |
1.3.2 配送中心选址研究现状 |
1.3.3 铁路相关设施选址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铁路配餐基地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餐饮生产中心的概念 |
2.1.2 铁路物流基地的概念 |
2.1.3 铁路配餐基地的概念 |
2.1.4 铁路配餐基地的现状 |
2.2 国内外旅客列车配餐发展模式 |
2.2.1 国外旅客列车配餐模式 |
2.2.2 我国旅客列车配餐模式 |
2.3 常用选址方法 |
2.3.1 常用定性选址方法 |
2.3.2 常用定量选址方法 |
2.3.3 选址方法的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3 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可行性分析 |
3.1 配餐基地建设分析 |
3.2 配餐基地选址原则 |
3.3 配餐基地选址的影响因素 |
3.4 配餐基地的规模和数量分析 |
3.5 铁路餐饮运输方式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选址模型建立 |
4.1 问题描述 |
4.2 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选址问题分析 |
4.2.1 铁路网的刻画 |
4.2.2 问题的特殊性 |
4.2.3 配餐基地选址目标分析 |
4.3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
4.4 模型建立 |
4.5 模型求解 |
5 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选址算例分析 |
5.1 6063 次、K1058 次、Z266 次列车线路概况 |
5.2 算例描述 |
5.3 遗传算法求解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H集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理论发展历程与研究情况 |
第二节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理论 |
第三章 H集团发展情况与人力资源需求预测设计 |
第一节 H集团公司发展情况分析 |
第二节 H集团人力资源现状与供需矛盾 |
第三节 H集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研究设计 |
第四章 H集团战略人才需求规划与供需平衡研究 |
第一节 H集团战略人才需求影响因素研究 |
一、行业发展趋势因素及其对集团战略能力与人才需求的影响 |
二、国际枢纽建设驱动因素及其对集团战略能力与人才需求的影响 |
三、行业发展需求因素及其对集团战略能力与人才需求的影响 |
第二节 集团战略能力清单与战略人才需求规划 |
一、H集团战略能力清单 |
二、H集团战略人才需求规划 |
第三节 战略人才供给分析及其供求平衡建议 |
一、战略人才供给分析 |
二、战略人才供求平衡建议 |
第五章 H集团公司管理与职能人才需求预测与供求平衡规划 |
第一节 H集团公司管理与职能人才需求预测范围、流程和方法 |
第二节 H集团公司二级管理人员需求预测与供求平衡规划 |
一、二级管理人员需求规划 |
二、二级竹理人员供给分析与供求平衡建议 |
第三节 H集团公司三级管理人员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规划 |
一、三级管理人员需求规划 |
二、三级管理人员供给分析与供求平衡建议 |
第四节 H集团公司专业职能人员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规划 |
一、专业职能人员需求规划 |
二、专业职能人才供给分析及供求平衡建议 |
第六章 业务保障单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研究 |
第一节 业务保障单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难点 |
第二节 业务保障单位人力资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业务保障单位人力资源需求预测方法选择 |
第四节 需求预测方法在各类岗位上的具体应用 |
第五节 业务保障人员供给分析与供求平衡规划 |
第七章 H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需求总量预测与供需改善建议 |
第一节 H集团人力资源需求总量预测 |
一、总量预测方法的选择 |
二、总量预测结果 |
第二节 H集团人力资源供需改善的建议 |
一、充分利用外部机遇有效应对外部挑战 |
二、通过顶层设计优化降低供需矛盾 |
三、有侧重的招聘高潜力、高绩效人才提高集团公司生产效率 |
四、转变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结论 |
第二节 实践应用反馈与研究展望 |
一、实践应用反馈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业财融合的智能商品管控平台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智能商品管控平台实施背景 |
(一)现有服务手段与旅客需求不匹配 |
(二)价值链管理效率低下 |
(三)信息孤岛现象较为严重,导致业财脱节 |
(四)风险预警能力较差,不能满足风险防范的需要 |
(五)缺乏对数据的有效分析,导致管理决策质量不高 |
二、构建智能商品管控平台的总体设计 |
(一)总体目标 |
(二)总体思路 |
(三)总体架构 |
三、具体实施流程 |
(一)组织管理 |
(二)系统部署 |
(三)实施过程 |
1. 基于价值链管理理论下的内外部流程再造。 |
2. 基于风险管理理论下的预警分析及控制。 |
3. 基于平衡计分卡下的营运管理与分析。 |
(四)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四、实施效果 |
(5)J客运段成本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2章 预算及成本控制理论 |
2.1 预算管理 |
2.1.1 全面预算管理遵循原则 |
2.1.2 全面预算管理分类 |
2.1.3 全面预算编制方法 |
2.1.4 全面预算编制的依据 |
2.2 成本分析方法 |
2.2.1 对比分析法 |
2.2.2 比率分析法 |
2.3 成本控制方法 |
2.3.1 ABC分类法 |
2.3.2 定量定货法 |
2.3.3 定期定货法 |
2.3.4 标准成本控制法 |
2.3.5 全面预算控制法 |
第3章 预算和控制方法分析 |
3.1 J客运段概况 |
3.2 J客运段成本控制现状 |
第4章 J客运段成本控制分析 |
4.1 人工成本分析 |
4.1.1 人员结构 |
4.1.2 工资成份 |
4.2 备品成本分析 |
4.2.1 直接备品成本分析 |
4.2.2 间接备品成本分析 |
4.2.3 其他性支出 |
4.3 设备成本分析 |
4.3.1 设备大修成本控制分析 |
4.3.2 电子成本控制分析 |
4.4 本章结论 |
第5章 成本控制优化措施 |
5.1 健全机制办法 |
5.1.1 引入作业成本法 |
5.1.2 统一生产预算编制和控制 |
5.1.3 全面预算调整 |
5.1.4 健全完善预算管理责任追究办法 |
5.2 控制人工成本 |
5.2.1 完善工资分配管理机制 |
5.2.2 加强劳动定员定额管理 |
5.2.3 推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
5.3 控制备品成本 |
5.3.1 建立严格供应商准入和绩效评价制度 |
5.3.2 引进先进方法控制备品库存成本 |
5.3.3 完善卧具备品交接流程 |
5.3.4 其他方法控制备品成本 |
5.4 设备成本控制措施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铁路客运车站商业开发的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北京、上海和南昌铁路局车站商业开发经营情况分析与比较 |
1.1 北京铁路局车站商业开发经营情况 |
1.2 上海铁路局车站商业开发经营情况 |
1.3 南昌铁路局车站商业开发经营情况 |
1.4 北京、上海与南昌铁路局客运车站商业开发经营情况比较 |
2 南昌西站商业资源开发投资项目分析 |
2.1 南昌西站概况 |
2.2 项目SWOT条件分析 |
2.2.1 项目优势 |
2.2.2 项目劣势 |
2.2.3 项目机会 |
2.2.4 项目威胁 |
2.3 项目规划及投入产出分析 |
2.3.1 规划情况 |
2.3.2 投入产出分析 |
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 铁路客站商业开发经营对策思考 |
3.1 规划引导与品牌运营 |
3.1.1 坚持规划先行, 促进持续发展 |
3.1.2 坚持品牌运营, 提升经营品质 |
3.1.3 坚持专业管理, 提升集约经营水平 |
3.2 理念转变与经营转型 |
3.2.1 积极转变发展理念 |
3.2.2 积极创新营销模式 |
3.2.3 积极融入网络时代 |
3.2.4 积极推动模式创新 |
3.3 机制建设与基础管理 |
3.3.1 强化机制建设, 营造良好经营环境 |
3.3.2 强化业务管理, 提升专业管理水平 |
(7)企业财会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财会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应用背景 |
1.1 管理方式单一,信息共享性差 |
1.2 仓库核算系统落后,内控手段简单 |
1.3 餐售人员工作量大,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
1.4 财务与业务脱节,制约公司发展 |
2 信息系统应用的关键技术 |
2.1 ASP.NET |
2.2 SQL Server 2008 |
2.3 Java Script |
2.4 移动互联网 |
2.5 嵌入式开发 |
2.6 移动POS(销售终端)技术 |
2.7 自动识别技术 |
2.8 基于Web Services的数据交互技术 |
2.9 Java EE开发平台 |
3 企业财会信息化系统主要模块研究 |
3.1 基础数据信息 |
3.1.1 公司信息 |
3.1.2 商品资料字典 |
3.1.3 车次信息 |
3.1.4 人员信息 |
3.2 仓库管理 |
3.2.1 单据管理 |
3.2.2 电子标签拣货系统 |
3.3 PDA销售管理模块 |
3.4 人力资源模块 |
3.5 财务管理模块 |
3.6 统计分析模块 |
4 企业财会信息化系统实施途径及实现目标 |
4.1 销售数据实时化 |
4.2 使用管理便捷化 |
4.3 财务办公节约化 |
4.4 数据分析多样化 |
4.5 内控制度有效化 |
5 企业财会信息化系统应用取得的初步效果 |
5.1 大幅压缩了用工成本 |
5.2 提高了工作效率 |
5.3 降低了库存资金占用成本 |
5.4 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
(8)长铁旅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全面预算理论研究综述 |
1.2.2 全面预算应用研究综述 |
1.2.3 全面预算案例分析研究综述 |
1.2.4 全面预算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框架 |
第2章 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分析 |
2.1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
2.2 全面预算管理的基本原理 |
2.2.1 动态全面预算管理 |
2.2.2 静态全面预算管理 |
2.3 全面预算管理的流程 |
2.4 全面预算的内容 |
第3章 长铁旅服概况及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
3.1 长铁旅服概况 |
3.1.1 长铁旅服简介 |
3.1.2 长铁旅服业务经营范围 |
3.2 长铁旅服全面预算管理现状 |
3.2.1 公司预算机构设置及其工作职责 |
3.2.2 公司全面预算编制程序和编制方法 |
3.2.3 公司全面预算控制和分析 |
3.2.4 公司全面预算考评 |
第4章 长铁旅服全面预算管理现存问题的分析 |
4.1 预算组织机构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
4.2 预算编制不太切合企业实际 |
4.2.1 缺乏预算编制标准数据 |
4.2.2 公司内部缺乏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经验 |
4.3 预算的执行可控性不强 |
4.3.1 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 |
4.3.2 公司全面预算松弛 |
4.3.3 预算的执行缺乏过程控制 |
4.4 预算考评机制不健全 |
4.4.1 预算考评过于重视财务指标 |
4.4.2 预算考评机制的不全面 |
第5章 长铁旅服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 |
5.1 加强培训并落实预算管理主体 |
5.1.1 加强培训使全员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
5.1.2 落实预算管理主体以充分发挥各预算机构功能 |
5.2 制定合理规范的预算编制标准 |
5.3 提高公司在全面预算执行环节的可控性 |
5.3.1 建立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全面预算指标体系 |
5.3.2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 |
5.3.3 强化预算管理协调沟通功能以使预算执行顺畅 |
5.4 制定预算考评合理方案 |
5.4.1 确定公司全面预算考评的原则 |
5.4.2 将预算执行情况与生产效益考核奖挂钩考核 |
5.4.3 考核非财务指标以综合评定经营业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旅服系统国外现状分析 |
1.3 旅服系统国内现状分析 |
1.3.1 客票系统现状 |
1.3.2 早期旅服系统传统模式现状 |
1.3.3 旅服系统站控模式现状 |
1.3.4 旅服系统局控模式现状 |
1.4 南昌铁路局旅服系统现状分析 |
1.4.1 已建车站旅服系统集成平台现状 |
1.4.2 未建车站旅服系统集成平台现状 |
1.5 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1.5.1 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必要性 |
1.5.2 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可行性 |
1.6 旅服系统技术研究现状 |
1.7 论文研究内容 |
2 铁路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介绍 |
2.1 铁路旅服系统简介 |
2.2 铁路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介绍 |
2.3 铁路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业务流程 |
2.4 铁路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系统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3 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分析与研究 |
3.1 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分析 |
3.1.1 到发通告系统调研及集成分析 |
3.1.2 引导显示系统调研及集成分析 |
3.1.3 客运广播系统调研及集成分析 |
3.1.4 视频监控系统调研及集成分析 |
3.1.5 其它旅服系统调研及集成分析 |
3.1.6 网络调研及联网分析 |
3.2 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总体方案 |
3.2.1 铁路局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方案研究 |
3.2.2 铁路局旅服系统应急管理平台方案研究 |
3.2.3 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方案研究 |
3.3 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与相关系统接口的研究 |
3.3.1 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与客票系统接口研究 |
3.3.2 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与调度系统接口研究 |
3.4 车站旅服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
3.4.1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
3.4.2 MQ中间件软件 |
3.4.3 其它关键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4 南昌局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方案 |
4.1 南昌局旅服系统集成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4.2 南昌局既有铁路车站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4.3 南昌局既有铁路车站各旅服子系统集成方案 |
4.3.1 到发通告系统集成方案 |
4.3.2 引导显示系统集成方案 |
4.3.3 客运广播系统集成方案 |
4.3.4 视频监控系统集成方案 |
4.3.5 其它旅服子系统集成方案 |
4.3.6 网络情况分析 |
4.3.7 其它 |
4.4 南昌局既有车站旅服系统集成实施难点 |
4.4.1 资金来源问题 |
4.4.2 营业线施工问题 |
4.4.3 接口标准统一问题 |
4.4.4 协调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详细摘要 |
(10)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气候变化要求旅游业作出积极的响应 |
1.1.2 乡村旅游地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空间 |
1.1.3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建设迎来新机遇与挑战 |
1.1.4 乡村旅游地低碳/碳中和机制系统研究不足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重点难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重点难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碳源与碳排放 |
2.1.2 碳汇与碳吸收 |
2.1.3 低碳与碳中和 |
2.1.4 碳收支与净碳排放 |
2.1.5 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地 |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2.1 旅游业碳排放估算研究 |
2.2.2 旅游业碳减排相关研究 |
2.2.3 碳中和目的地相关研究 |
2.2.4 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相关研究 |
2.2.5 研究评述与启示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低碳经济理论 |
2.3.2 碳足迹理论 |
第3章 碳中和视角下的乡村旅游地系统解构 |
3.1 乡村旅游地碳源碳汇的相关研究 |
3.2 乡村旅游地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 |
3.2.1 系统理论与旅游系统 |
3.2.2 乡村旅游地系统结构 |
3.2.3 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 |
3.3 碳中和视角下的系统解构分析 |
3.3.1 旅游业碳源组分的廓清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构成 |
3.3.2 乡村旅游地吸引物要素与碳源体系的特殊性关联 |
3.3.3 乡村旅游地系统要素与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耦合 |
3.4 乡村旅游地自然碳源与人为碳源 |
3.5 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体系与特征 |
3.5.1 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的构成 |
3.5.2 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的转征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与方法 |
4.1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理论框架 |
4.1.1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的系统边界 |
4.1.2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的清单选择 |
4.2 社会经济领域碳排放估算相关方法 |
4.2.1 排放系数法 |
4.2.2 实地监测法 |
4.2.3 物料衡算法 |
4.2.4 因素分解法 |
4.2.5 总结与比较 |
4.3 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方法的构建 |
4.3.1 旅游碳基能源消耗碳排放估算方法 |
4.3.2 农业生产能源消耗碳排放估算方法 |
4.3.3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碳排放估算方法 |
4.3.4 固体垃圾焚烧处理碳排放估算方法 |
4.4 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估算的相关方法 |
4.4.1 样地清查法 |
4.4.2 通量观测法 |
4.4.3 模型模拟法 |
4.4.4 RS和GIS方法 |
4.4.5 总结与比较 |
4.5 乡村旅游地碳吸收估算方法的构建 |
4.5.1 乡村植被光合碳吸收 |
4.5.2 农作物生育期碳吸收 |
4.5.3 乡村水域湿地碳吸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概念模型及补偿机制研究 |
5.1 碳中和概念的出现与实践经验 |
5.1.1 碳中和概念缘起 |
5.1.2 碳中和实践经验 |
5.1.3 总结与启示 |
5.2 乡村旅游地碳中和的概念模型 |
5.3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主体分析 |
5.3.1 政府:服务功能 |
5.3.2 企业:产品创新 |
5.3.3 社区:参与转变 |
5.3.4 游客:消费响应 |
5.4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机制探索 |
5.4.1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规划机制 |
5.4.2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管理机制 |
5.4.3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市场机制 |
5.4.4 乡村旅游地碳补偿的技术支撑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传统村落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
6.1 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的概况介绍 |
6.2 宏村旅游碳排放指标体系的选择 |
6.3 宏村旅游净碳排放估算数据获取 |
6.4 宏村旅游碳排放数据整理与估算 |
6.4.1 旅行交通碳排放估算 |
6.4.2 景区住宿碳排放估算 |
6.4.3 景区饮食碳排放估算 |
6.4.4 购物娱乐碳排放估算 |
6.4.5 运营管理碳排放估算 |
6.4.6 居民用能碳排放估算 |
6.4.7 垃圾处置碳排放估算 |
6.5 宏村碳汇资源梳理与碳吸收估算 |
6.5.1 宏村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 |
6.5.2 宏村碳汇资源碳吸收估算 |
6.6 宏村古村落旅游业净碳排放计算 |
6.7 宏村古村落减碳空间与路径分析 |
6.7.1 宏村古村落内部碳排放结构特征 |
6.7.2 宏村古村落内部碳排放减碳路径 |
6.7.3 旅行交通碳减排情景及路径分析 |
6.8 宏村古村落碳汇结构与增汇分析 |
6.8.1 宏村古村落碳汇结构分祈 |
6.8.2 宏村古村落护汇增汇分析 |
6.9 传统村落型乡材旅游地的碳补偿 |
6.9.1 因地制宜,合理采用低碳清洁能源 |
6.9.2 合理规划,培育碳汇旅游体验环境 |
6.9.3 宣传引导,源头减量化固体废弃物 |
6.9.4 社区教育,推动村民低碳生活方式 |
6.9.5 市场机制,购买碳汇林中和碳排放 |
6.10 本章小结 |
第7章 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
7.1 合肥大圩农业生态园区概况介绍 |
7.2 合肥大圩碳排放估算的指标体系 |
7.3 合肥大圩净碳排放估算数据获取 |
7.4 合肥大圩碳排放数据整理与估算 |
7.4.1 旅行交通碳排放估算 |
7.4.2 食宿休闲碳排放估算 |
7.4.3 经营管理碳排放估算 |
7.4.4 垃圾处理碳排放估算 |
7.4.5 农业生产碳排放估算 |
7.4.6 土地利用碳排放估算 |
7.5 合肥大圩碳汇资源与碳吸收估算 |
7.6 合肥大圩旅游业的净碳排放计算 |
7.7 合肥大圩碳减排空间与路径分析 |
7.7.1 大圩农业园区碳排放结构分析 |
7.7.2 大圩旅行交通碳排放结构分析 |
7.7.3 大圩农业园区碳减排路径分析 |
7.8 合肥大圩碳吸收结构与增汇分析 |
7.8.1 大圩农业园区碳汇结构分析 |
7.8.2 大圩农业园区增汇途径分析 |
7.9 林果采摘型乡村旅游地的碳补偿 |
7.9.1 依托区域自然条件,培育碳汇旅游吸引物 |
7.9.2 构建绿色公交网络,提倡低碳的出行方式 |
7.9.3 科学生产管理方式,减少农业生产碳排放 |
7.9.4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
7.9.5 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提升碳汇资源的品质 |
7.10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客运旅服核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K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一线职工绩效考核优化研究 ——以XX站为例[D]. 戚俊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普通旅客列车配餐基地选址研究[D]. 王小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H集团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供需平衡研究[D]. 蔡静. 厦门大学, 2019(01)
- [4]基于业财融合的智能商品管控平台构建与实施[J]. 王永强,孙汝顺,王媛,张雪莹. 财务与会计, 2019(10)
- [5]J客运段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 宋清水.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4)
- [6]铁路客运车站商业开发的对策思考[J]. 张定坤. 铁道经济研究, 2017(06)
- [7]企业财会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应用[J]. 王永强.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04)
- [8]长铁旅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改进研究[D]. 谭宁. 湖南大学, 2016(06)
- [9]既有铁路车站旅服系统集成技术研究[D]. 魏际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6(11)
- [10]碳中和视角下乡村旅游地净碳排放估算与碳补偿研究 ——皖南宏村与合肥大圩案例实证[D]. 丁雨莲. 南京师范大学, 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