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件价值综合评价方法

一种软件价值综合评价方法

一、软件价值综合评估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赛[1](2021)在《考虑弹性和可持续的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企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供应链日益面临中断风险的影响,供应链弹性也逐渐成为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目前关于可持续供应链理论和弹性供应链理论在各自领域成果众多,但是结合弹性和可持续来进行供应商评价的却鲜有研究。XY公司同样面临着弹性供应链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现实难题,本文构建出XY公司弹性和可持续性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并对通过FIS模糊推理系统对XY公司备选供应商进行评价与选择,力图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回顾供应商评价、弹性及可持续供应链等文献,总结出理论研究现状;对XY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并分析供应商选择现状。确定出该公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指标不全面,方法不客观,权重不合理等。然后,基于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初步确定了 25个考虑弹性和可持续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并通过专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最终构建了XY公司考虑弹性和可持续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一般指标、弹性指标和可持续指标三个方面12个标准。基于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模糊加权评价值,运用重心法求得评价指标的清晰加权评价值,即FIS系统的输入值。结合模糊控制的逻辑,构建FIS模糊推理系统模型。最后,将FIS模型应用到XY公司供应商评价选择中来,从5个供应商中选择出最佳的供应商,为XY公司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通过对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和方法进行研究,帮助其建立模糊环境下的弹性可持续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模型,可以帮助XY公司选择出最佳的供应商,为管理者提供决策帮助。

丁一杰[2](2021)在《基于云模型-物元可拓的EPC项目投标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EPC模式在竞争激励的建筑市场中受到了业主和工程总承包商的青睐,而EPC项目投标阶段的风险评估是工程总承包商对EPC项目风险管控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众多学者对EPC项目的采购及施工方面的风险做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对EPC项目投标阶段的风险研究相对较少,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是工程总承包商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EPC项目投标风险为对象,运用文献综述法、专家调查法、云模型、云熵权、物元可拓法及交叉影响矩阵相乘等方法,采用MATLAB编程软件,对EPC项目投标阶段的风险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给出了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思路,建立了 EPC项目投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总结出31个风险因素并建立了风险因素清单,对风险清单中的因素进行选取,得出了 25个风险因素并构建了 EPC项目投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2)提出了云熵权的赋权方法,构建了云模型和物元可拓的两种风险评估模型。将调查问卷获取的数据应用于模型中,计算分析了西安某中学新校区EPC项目的投标风险等级,两种模型得到的投标风险均为“较高风险”等级。(3)分析了风险因素,有8个风险因素拥有较弱的驱动力和较强的依赖性,并对风险因素的权重和关联度进行分析,得出竞争对手实力所占比重最大,有9个风险因素具有较高的风险等级,结合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施工人员技术水平C11和合同管理水平C13既是较高风险因素,也是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依赖性较强的风险因素,工程总承包商需重点关注这两个因素,以免引发重大的风险。(4)基于Win10开发环境及MATLAB开发工具,以图形用户界面中的各种控件和调用函数为主要技术,搭建了一套用于EPC项目投标风险评估的系统,并通过案例印证了该系统具备科学合理性,提高了工程总承包商的工作效率。

曹斌华[3](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伟伟[4](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赵明静[5](2021)在《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镇化人口超过60%,城市成为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城市中各类要素高频流动的需求带动城市物流的蓬勃发展,同时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城市公共安全、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实现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一方面需要认清城市物流运营对公共安全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完善治理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对现实困境进一步分析,归纳当前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特征及规律,进而构建高效且精细的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方案。以前的物流企业为保证物流运营安全,大多采取加强监管、安全宣传等传统手段。但是,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耗费给物流企业增加较大的经济负担。虽然目前物流风险研究领域已存在大量的理论思想与方法,但是仍亟需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目前的物流风险管理研究过度依赖经验判断和专家知识,风险分析方法理论研究需要继续完善;此外,由于事故数据记录没有统一的规范,导致数据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如何对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依据风险管理理论的流程,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统计分析2008~2020年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分别对事故类型、事故时间、风险源、后果等多个角度作统计,并结合死亡人数、事故等级等指标对事故特征进行分析,详细梳理事故风险因素及相关规律,使后续风险因素集的建立有据可依;(2)利用文献法与业务流程分析法对事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风险因素候选集,采用NASA-TXL量表法得到各因素权重,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程度两个属性下利用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法对候选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筛选梳理,建立最终的关键风险因素集。并对风险因素的独立性进行检验,为后续建立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奠定基础;(3)提出了改进的Apriori算法快速挖掘频繁项集,设计出标准化的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流程,运用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手段,基于建立的关键风险因素集,对统计的235起事故进行分析,共得到374条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并对高支持度关联规则、高置信度关联规则以及所有关联规则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结果可以得出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呈现显着的聚集特征;(4)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建立贝叶斯网络的初始结构,通过因果映射方法进行改进建立最终的贝叶斯网络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功能对风险进行结果评估及原因推理,通过敏感度分析,揭示了“人-车-货”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在提升城市快递物流作业能力、规避公共安全风险方面是有效的。(5)提出了粒子群算法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风险等级预测模型优化方法。将模型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结果对比,结果显示PSOGRNN模型具有预测准确率高、稳定性高、误差较小的优点,对风险等级进行预测并提前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降低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共有图53幅,表49个,参考文献144篇。

付茜雯[6](2020)在《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文中研究说明科研论文在知识传播过程中作用重大,推动国际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摘要是科研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是对论文的概括性总结,也是读者发现和探寻相关领域知识的快捷途径。然而,目前英文摘要的机器翻译质量在精确性和专业性方面都不尽人意,需要通过后期编辑和人工校对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中文翻译文本。本文以计算机科学论文摘要为例,对谷歌机器翻译的300篇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进行了翻译错误类型分析并归类,并提出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首先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指导下,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再邀请计算机专业以及翻译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确认。之后以DQF-MQM错误类型分类框架为依据,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中的错误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机器翻译的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中存在七大类翻译错误,其中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翻译错误占比最大,其次是术语误译、误译、欠译、漏译、过译以及赘译。本论文研究发现,由于源文本的信息型学术文本特征,长难句、被动语态以及术语翻译是造成机器翻译错误的主要原因。针对源文本的逻辑缜密、语步序固定等特征,本研究针对性地对各类错误类型提出了相应译后编辑策略。建议译者在译后编辑中通过将隐性连接转换为显性连接从而保持源文逻辑性,通过增加主语以及调整语序处理被动语态保持源文的学术精准,通过恰当选取词意处理半技术词汇等。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归类了计算机科技文本摘要中机器翻译出现的错误,并提出相应译后编辑策略,为该领域的译者提供参考建议,从而提高该领域的机器翻译质量。

贾国辉[7](2020)在《基于多尺度卷积特征的路面裂缝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公路由建设时代到养护时代的转变,伴随而来的是对大范围内路面进行科学、智能、精细的养护管理。养护精细化程度不高,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偏低是当前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路面病害智能化检测及损坏状况精确化评定是该领域的主要技术瓶颈。路面病害检测是道路智能养护决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裂缝作为路面病害的主导类型,实现快速、准确的自动路面病害检测系统对于维护和监测目前存在广泛而复杂的运输网络系统至关重要。在传统的路面病害检测任务中,采用人工方法的结果完全取决于检测者的知识和经验,这种方式效率低、劳动量大,在定量分析中缺乏客观性。因此,实现路面裂缝的自动提取在公路路面质量检测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但由于裂缝具有不均匀性强、拓扑复杂性高以及与裂缝纹理相似噪声大等特点,导致完成裂缝自动提取和分类面临非常大的困难。针对现有自动裂缝检测算法在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广地域、多路况等复杂环境下算法稳定性方面存在的严重不足,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通过学习裂缝表示的高级特征实现裂缝像素级自动提取与分类,实现了路面病害的智能化自动检测,满足智能养护、精细养护的需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等监督学习方法进行路面病害提取时,需要构建精确到像素级的训练样本数据集,有限的标记序列样本限制了训练更复杂的深层模型。针对标记高精度裂缝数据集投入成本过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路面干扰物和裂缝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C-V模型的半自动裂缝标注算法,实现了路面裂缝的自动化初始标注,进而将初始标注结果作为样本进行手动交互标注,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工标注的工作量。2、复杂背景下的裂缝自动提取方法研究。本文提出采用基于全卷积网络的端到端裂缝提取网络结构,实现在裂缝图像中进行像素级提取。在裂缝自动提取网络中,首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多尺度扩张卷积模块,该模块在多个尺度下捕获裂缝上下文信息。在此基础上,采用注意力机制进一步细化裂缝特征,构造的多尺度注意力模块,能够在复杂背景下学习裂缝特征使其具有更强判别力和鲁棒性。通过裂缝低级特征与高级特征的融合,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特征融合上采样模块可以获取更加精细的分割效果。3、根据我国路面病害分类中的定义,在得出路面裂缝的像素级提取结果后,本研究基于连通区域标记算法和每个裂缝类型特征化描述,通过定义规则将病害类型划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龟网裂缝以及块状裂缝。本文提出了通过给定裂缝之间的平均宽度和距离对各类裂缝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严重性等级划分算法和评价机制,实现路面裂缝的自动分类和评价,为路面病害的智能、高效识别与评价提供决策支持。在路面图像标注测试数据集下对裂缝提取和分类进行了对比实验,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复杂背景下的裂缝信息,裂缝提取精度、召回率、F得分和m Io U指标分别可以达到98.84%、97.05%、98.39%和74.81%。同时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鲁棒性,能够有效解决数据采集过程中的阴影、污渍和曝光带来的噪声干扰问题。与手工分类结果对比表明,本文裂缝分类方法对线状裂缝分类精度高于95%,网状裂缝分类精度在86%以上。该论文有图75幅,表12个,参考文献150篇。

高筱卉[8](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张明[9](2020)在《中国企业跨境多数并购的前因组态及其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跨境并购中选择多数并购,即并购目标企业绝大多数甚至是全部股权,然而,却并未取得满意的结果。故而,在这一现实情境下,两个极具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的核心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中国企业选择多数并购是否存在不同的引发路径?不同路径导致的多数并购又是否对并购后绩效具有差异化影响?紧扣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个环环相扣且层层递进的研究内容:内容一,系统地述评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研究文献,总结已有研究进展、识别存在的局限性和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内容二,探索引发中国企业选择多数并购的不同前因组态(路径),并揭示不同前因组态背后的理论解释;内容三,根植于研究二的结果,继续探索不同前因组态对并购后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在上述三个研究内容的指导下,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研究结论:(1)通过系统的文献述评方法,从前因与后果两个方面对过去15年(2004-2018)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研究进行述评,提出了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的整体研究框架与未来研究方向;(2)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在过去十年(2006-2015)实施的跨境并购事件,揭示了行业相关性、文化距离、目标企业规模、东道国国家风险、东道国政府限制和主并企业的跨境并购经验六个影响因素形成的四种组态(路径):专家型多数并购、大拿型多数并购、新手型多数并购和买家型多数并购;(3)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分析了四种不同组态的多数并购对主并企业并购后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家型和新手型多数并购与主并企业并购后绩效显着负相关,大拿型多数并购与主并企业并购后绩效显着正相关,而买家型多数并购则与主并企业并购后绩效不存在显着的关系。总体而言,通过对上述研究问题的回答,本文主要具有如下四点研究贡献:(1)首次对国内外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研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述评,并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未来研究方向;(2)揭示了跨境并购多重理论解释之间的替代关系,从而扩展了现存的互补关系论断;(3)整合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与加权最小二乘法(WLS)的研究设计为未来同时研究特定行为的前因与后果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4)本文“殊途同归不同效”的研究结论缓解了跨境并购股权选择与文化距离、并购后绩效之间的不一致关系。

袁波[10](2019)在《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数据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商业运营和竞争的方式,在数字经济领域,大数据已然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据收集或者使用能够对市场竞争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引起反垄断法的高度关切。大数据的商业应用不仅有助于经营者从事卡特尔等传统垄断行为,更是催生出不当收集或者处理数据、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等特殊问题,这给传统反垄断法基础理论和实体制度造成一定冲击,亟须从理论和制度方面予以回应。本文主要结合既有反垄断实践,紧扣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三大反垄断法实体制度,就大数据对反垄断法价值构造、具体规则和分析框架的挑战与制度因应进行探讨,力图破解反垄断法在大数据领域适用的难题,并对学界就此存在的混论认识和激烈争论加以澄清及辨正。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的集合,此乃对大数据的一般理解,这非但不能揭示出大数据与反垄断法的交集,反而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两者关系的误解,因此有必要将反垄断语境下的大数据界定为:海量数据集合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复合体;在网络效应、规模经济等多因素的作用下,诞生了数据驱动型反馈回路,即用户、用户数据、网络服务质量和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具有正反馈效应,其代表了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特质;大数据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双重法律属性,收集和使用数据受有关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法的约束,大数据的财产性权益分配尚存争议,但在现实中往往为数据控制者所享有,这使得大数据足以对市场竞争产生重要影响。大数据之于市场竞争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当下,国内与此主题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较为缺乏,从OECD、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布的研究报告及执法、司法典型案例看,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仍需回归到反垄断法三大支柱制度进行考察和分析。算法的商业应用为共谋创造出有利的市场条件,在算法的助推下,竞争者之间进行意思联络或信息交换更为高效和便捷,由此催生出数字化卡特尔,它相比于一般卡特尔更为隐蔽且难以察觉;按照算法类型以及算法在共谋中所起的作用,数字化卡特尔分为“信使”型、“轴辐”型、“预测”型和“自主”型四类,前面两类归类为协同行为,其发生概率最大。而后面两类则属于默示共谋,目前尚未被发现;就数字化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而言,主要法域或者有过实践探索,或者现行法足以规制此类行为,而我国则需在《反垄断法》总则中增设一条关于垄断协议的禁止性规定,以及摒弃“有过意思联络或者信息交流”这一协同行为构成要件,更加注重对行为证据和经济证据的考察,以此达致规制目的。此外,执法机构还可利用大数据挖掘创新市场监管新方式。数据虽然具有非排他性,但可被排他性地收集和使用,因而不能径直推定数据控制者不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根据数据是否单独许可或者转让,数据分为“自用型”数据和“他用型”数据,涉及两者的市场支配地位认定需分开进行,前者侧重于分析数据之于经营者获取竞争优势的影响,而后者首先要界定相关数据市场,即从在线数据与离线数据、设备数据的区隔以及细分在线数据市场角度进行替代性分析,其后再依据市场份额和进入壁垒判定市场支配地位;考虑到数据大都是副产品,大数据领域可适用必需设施理论,“必需数据”的构成要件有三:数据不可或缺且难以被复制、拒绝开放共享可能消除下游市场有效竞争及缺乏拒绝开放共享数据的正当理由;不当收集和控制数据可被纳入反垄断法规制范围,但须回归到基于消费者福利的剥削性滥用认定标准,可将其定性为过高定价或者新型剥削性滥用行为。既有营业额申报标准无法涵摄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这极有可能导致后者游离于反垄断监管之外,有必要增设交易规模标准;从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实践看,该等集中的竞争影响评估仍需从单边效应、协同效应和封锁效应三个层面展开,考察重点应放在所涉数据的可替代性和稀缺性上;数据封锁是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最有可能引致的竞争损害,对此需以行为性救济为先,明确要求经营者在集中后以合理条件开放所涉数据的规则;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有可能涉及隐私问题,为防止反垄断法被泛化适用,须明确只有隐私保护受损归因于竞争损害时,方才将隐私问题纳入反垄断法分析。至于有隐私损害之虞的集中,可对参与集中方隐私保护政策附加限制性条件。对于大数据领域反垄断的必要性,学术界存在杞人忧天论和未雨绸缪论两种争锋相对的观点,不管是基于立论基础还是已有实践,杞人忧天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域外实务界并不认同,因而大数据领域反垄断问题需引起关注和重视;从反垄断法价值构造、制度框架和分析方法上看,大数据尚不足以对反垄断法产生颠覆性影响。不过,须对传统反垄断法理论和制度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拓展,调适的维度有三:一是将质量、隐私等非价格因素纳入消费者福利指标,二是把相关数据市场作为界定相关市场的新维度,三是对反垄断法三大支柱制度进行针对性调整;从我国反垄断实践的制度诉求、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制度保障以及国际规则话语权的竞争角度看,亟待推出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中国方案”,对此制定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指南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该指南应包含概念界定、一般问题及三类垄断行为的分析指引等内容。

二、软件价值综合评估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价值综合评估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弹性和可持续的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的研究现状
        1.2.2 供应链弹性的研究现状
        1.2.3 可持续供应链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2 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XY公司概况
        2.1.1 XY公司简介
        2.1.2 XY公司组织结构
    2.2 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现状
        2.2.1 XY公司现行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流程
        2.2.2 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
        2.2.3 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方法
    2.3 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存在问题分析
        2.3.1 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问题分析
        2.3.2 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方法的问题分析
3 考虑弹性和可持续性的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的目标及原则
        3.1.1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3.1.2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2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一般指标的确定
    3.3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弹性指标的确定
    3.4 供应商评价与选择可持续指标的确定
    3.5 考虑弹性和可持续的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4 基于FIS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模型
    4.1 考虑弹性和可持续性的供应商选择模型框架
        4.1.1 考虑弹性和可持续性的供应商选择决策流程
        4.1.2 Mamdani型FIS框架设计
    4.2 供应商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供应商指标评价值隶属函数设计
    4.4 模糊规则库及输入数据预处理
        4.4.1 模糊规则库的建立
        4.4.2 输入数据预处理的方法
5 考虑弹性和可持续性的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
    5.1 XY公司指标权重的确定
    5.2 XY公司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5.2.1 备选供应商相关数据的获取
        5.2.2 备选供应商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5.3 基于FIS的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
        5.3.1 供应商选择仿真模型的构建
        5.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6 论文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2)基于云模型-物元可拓的EPC项目投标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模型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1.2.2 物元可拓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1.2.3 EPC项目投标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风险研究
    2.1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2.1.1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类别
        2.1.2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对比分析
    2.2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
        2.2.1 EPC模式及工作分工
        2.2.2 EPC项目特点及优缺点
    2.3 EPC项目的投标节点
    2.4 EPC项目的风险分析
        2.4.1 EPC项目风险特点
        2.4.2 EPC项目风险识别
        2.4.3 EPC项目风险评估
    2.5 本章小结
3 EPC项目投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3.3 风险因素的初步识别和分类
    3.4 风险因素的细化与选取
        3.4.1 风险因素的细化
        3.4.2 风险因素的选取
        3.4.3 构建风险指标体系
        3.4.4 风险指标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EPC项目投标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4.1 基于云模型的风险评估模型
        4.1.1 云数字特征
        4.1.2 云模型算法
        4.1.3 综合云特征值
    4.2 云熵法赋权
    4.3 基于物元可拓的风险评估模型
        4.3.1 物元定义
        4.3.2 经典域节域及物元矩阵
        4.3.3 关联度确定
        4.3.4 确定评价等级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及数据处理
        5.1.1 项目概况
        5.1.2 数据处理
    5.2 基于MICMAC的风险因素分析
        5.2.1 MICMAC分析步骤
        5.2.2 MICMAC分析结果
    5.3 基于云模型的风险评估
        5.3.1 权重计算结果
        5.3.2 风险等级划分
        5.3.3 风险评估结果
    5.4 基于物元可拓的风险评估
        5.4.1 风险等级划分
        5.4.2 风险评估结果
    5.5 基于模型的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EPC项目投标风险评估系统研究
    6.1 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
        6.1.1 系统开发环境
        6.1.2 系统开发工具
    6.2 系统框架及特点
        6.2.1 系统总体框架
        6.2.2 系统的特点
    6.3 系统各功能模块
        6.3.1 主控制模块
        6.3.2 基于云模型风险评估模块
        6.3.3 基于物元可拓风险评估模块
        6.3.4 风险因素分析模块
        6.3.5 帮助模块
    6.4 工程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EPC项目投标风险评估指标选取的调查问卷
附录2 EPC项目投标风险评估指标得分的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有待拓展之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3.2 现代决策理论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2.1.2 决策思维方法
        2.1.3 新时代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2.2.1 文化滋养
        2.2.2 理论积淀
        2.2.3 实践基础
        2.2.4 个人条件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3.1 战略思维方法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2 创新思维方法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3 辩证思维方法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4 法治思维方法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5 底线思维方法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物流风险研究综述
        1.2.2 事故模型综述
        1.2.3 主要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问题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事故统计分析
    2.1 城市物流系统概述
        2.1.1 城市物流系统的概念
        2.1.2 城市物流系统的特征
        2.1.3 城市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
        2.1.4 城市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2.2 风险的相关理论
        2.2.1 风险的基本概念
        2.2.2 风险管理概述
    2.3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2.3.1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3.2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分析
    3.1 风险因素分析
        3.1.1 风险因素分析流程
        3.1.2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3.1.3 风险因素评价方法
        3.1.4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领域风险因素分析
    3.2 风险因素识别
        3.2.1 文献法识别
        3.2.2 业务流程分析法识别
        3.2.3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因素集
    3.3 关键风险因素集的构建
        3.3.1 关键风险因素集构建的基本流程
        3.3.2 关键风险因素集构建原则
        3.3.3 关键风险因素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4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和可视化分析
    4.1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4.1.1 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4.1.2 快速挖掘频繁项集的VS_Apriori算法
        4.1.3 关联规则挖掘流程
    4.2 风险分析、数据分析和处理
        4.2.1 风险分析
        4.2.2 数据分析
        4.2.3 数据处理
    4.3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
        4.3.1 高支持度关联规则
        4.3.2 高置信度关联规则
    4.4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的可视化分析
        4.4.1 高支持度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
        4.4.2 高置信度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
        4.4.3 所有关联规则的可视化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动态风险评估
    5.1 贝叶斯网络概述
        5.1.1 贝叶斯网络原理
        5.1.2 参数学习
        5.1.3 结构学习
        5.1.4 贝叶斯网络推理
    5.2 解释结构模型概述
    5.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评估
        5.3.1 初始网络构建
        5.3.2 网络结构改进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确定
    5.4 动态风险评估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
        5.4.1 后验概率分析
        5.4.2 敏感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预测研究
    6.1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预测方法
        6.1.1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理论概述
        6.1.2 粒子群算法概述
        6.1.3 PSO-GRNN预测模型概述
        6.1.4 模型性能评价标准
    6.2 基于PSO-GRNN的城市物流风险预测模型
        6.2.1 数据准备
        6.2.2 基于PSO-GRNN算法的风险预测
        6.2.3 预测结果分析
    6.3 城市物流风险预防及控制措施
        6.3.1 风险预防措施
        6.3.2 风险控制措施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物流公共安全事故详表
附录B 物流公共安全风险因素评估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Aims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2.1 Overview on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
    2.2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and Post-Editing Strategies
    2.3 DQF-MQM Error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2.4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of Paper Abstracts
    2.5 Text Typology Theory
        2.5.1 Text Typology Theory of Reiss
        2.5.2 Previous Studies on Informative Text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CHAPTER3 METHODOLOGY
    3.1 Source Text and Text Analysis
        3.1.1 Source Text
        3.1.2 Text Analysis
    3.2 Research Method
    3.3 Translation Process
        3.3.1 Translating300 computer science abstracts with MT system
        3.3.2 Post-editing the MT-generated translation based on Text Typology Theory
        3.3.3 Conducting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ensuring post-editing quality
        3.3.4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rrors in300 abstracts
        3.3.5 Preliminary error classifications based on DQF-MQM Framework
        3.3.6 Conducting the2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nfirm error classifications
        3.3.7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ll MT errors in the300 abstracts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ed English Abstracts
        4.1.1 Unidio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2 Terminology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3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4 Und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5 Omission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6 Ov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7 Errors of Addition in MT Output
    4.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Machine Translated Abstracts
        4.2.1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4.2.3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Technical Terms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of300 Abstracts
    1-20 Abstracts
    21-40 Abstracts
    41-60 Abstracts
    61-80 Abstracts
    81-100 Abstracts
    101-120 Abstracts
    121-140 Abstracts
    141-160 Abstracts
    161-180 Abstracts
    181-200 Abstracts
    201-220 Abstracts
    221-240 Abstracts
    241-260 Abstracts
    261-280 Abstracts
    281-300 Abstracts
ACKNOWLEDGEMENTS

(7)基于多尺度卷积特征的路面裂缝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裂缝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章节安排
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2.1 深度学习及其优势
    2.2 卷积神经网络
    2.3 主流深度卷积网络结构
    2.4 全卷积神经网络
    2.5 本章小结
3 裂缝样本半自动标注与数据增广
    3.1 裂缝样本及干扰物特征分析
    3.2 裂缝样本半自动标注关键步骤
    3.3 裂缝自动标记结果
    3.4 裂缝样本数据增广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多尺度特征的路面裂缝提取
    4.1 多尺度路面裂缝提取网络
    4.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连通域标记的裂缝分类与评估体系
    5.1 路面裂缝类型
    5.2 路面裂缝分类
    5.3 路面裂缝评估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查新结论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和主题
    1.2 现状和不足
    1.3 范围和角度
    1.4 设想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结果和意义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2.1 术语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2.3 理论基础
3 SC教学设计模式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3.2 通用模式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3.6 总结
4 SC大学教学方法
    4.1 问题与方法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4.4 合作学习方法
    4.5 通识学习方法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4.7 积极讲座法
5 简要总结
    5.1 背景与目标
    5.2 理论与方法
    5.3 基本内容
    5.4 主要创新
    5.5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9)中国企业跨境多数并购的前因组态及其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范式
        1.4.1 混合方法研究范式
        1.4.2 研究范式间的差异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 前言
    2.2 概念界定与样本文献
        2.2.1 概念界定
        2.2.2 检索方式
        2.2.3 基本概况
    2.3 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的前因
        2.3.1 六种理论解释视角
        2.3.2 其他理论解释角度
        2.3.3 整合框架与展望
    2.4 跨境并购股权选择的后果
        2.4.1 主并企业的绩效
        2.4.2 目标企业的绩效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2.5.1 因果失联
        2.5.2 矛盾重重
        2.5.3 以偏概全
        2.5.4 头轻脚重
        2.5.5 质量失衡
    2.6 本文的填补方案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境多数并购的前因组态分析
    3.1 前言
    3.2 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3.2.1 评估成本和逆向选择风险
        3.2.2 整合文化遥远国家目标企业管理者的成本
        3.2.3 分离意向资产和非意向资产
        3.2.4 实物期权和外生不确定性下的承诺成本
        3.2.5 东道国的规章限制
        3.2.6 主并企业特定的隐性资产
    3.3 研究方法
        3.3.1 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3.3.2 样本与数据
        3.3.3 测量与校准
    3.4 分析结果
        3.4.1 单个条件的必要性分析
        3.4.2 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
        3.4.3 分析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3.5 理论解释与案例分析
        3.5.1 专家型多数并购
        3.5.2 大拿型多数并购
        3.5.3 新手型多数并购
        3.5.4 买家型多数并购
    3.6 结论与讨论
        3.6.1 研究结论
        3.6.2 研究贡献
        3.6.3 实践启示
        3.6.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境多数并购与并购后绩效
    4.1 文献回顾与分析模型
    4.2 研究设计
    4.3 研究结果
        4.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4.3.2 回归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4.4 讨论与结论
        4.4.1 研究发现
        4.4.2 研究贡献
        4.4.3 实践启示
        4.4.4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4.5 本章小结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贡献
    5.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述评文献清单
    附录2 真值表
    附录3 博士论文写作原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
    六、需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大数据与反垄断法的交织
    第一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大数据:内涵、特征和辨析
        一、反垄断语境下的大数据:“数量”和“质量”
        二、大数据的4V特征:大量、高速、多样和价值
        三、大数据、数据和个人信息之界分
    第二节 大数据的价值链及其与数字经济的交互关系
        一、大数据的价值链:收集、存储、分析和使用
        二、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与大数据扮演的角色
        三、数字经济的竞争特质:数据驱动型反馈回路
    第三节 大数据双重法律属性之素描及反垄断法关切
        一、大数据的双重法律属性及其反垄断法意义
        二、反垄断法关切:大数据对市场竞争的效应
        三、域外法治对大数据领域反竞争行为的因应
第二章 数字化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
    第一节 数字化卡特尔:大数据时代的垄断协议新形态
        一、算法的界定、相关概念辨识及其商业应用
        二、共谋的一般分析及其反垄断法的传统认知
        三、算法与共谋“联姻”催生出数字化卡特尔
    第二节 数字化卡特尔的类型化和对反垄断法的影响
        一、数字化卡特尔的现实表征及其主要分类
        二、数字化卡特尔对协同行为定性分析的影响
        三、默示共谋之于数字化卡特尔的反垄断法规制
    第三节 数字化卡特尔倒逼垄断协议制度和监管革新
        一、反垄断法因应数字化卡特尔挑战的政策选择
        二、禁止垄断协议规则再造:轴辐协议和协同行为
        三、利用大数据对数字化卡特尔进行反垄断监管
第三章 典型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第一节 大数据视野下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一、数据特性之论辩:非排他性抑或具稀缺性
        二、“自用型”数据情景下的市场支配地位判定
        三、相关数据市场的提出与市场支配地位认定
    第二节 拒绝开放共享“必需数据”与必需设施理论
        一、必需设施理论一般分析与“必需数据”的产生
        二、大数据领域适用必需设施理论的争点和释疑
        三、“必需数据”的界定标准与救济措施的设计
    第三节 不当收集和处理用户数据与剥削性滥用行为
        一、探访“Facebook案”:主要事实和决定要点
        二、不当收集和处理用户数据构成剥削性滥用?
        三、回归基于消费者福利的剥削性滥用认定标准
第四章 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控制
    第一节 数据驱动型并购对申报标准的冲击与应对
        一、主要法域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比较分析
        二、数据驱动型并购适用营业额申报标准的困境
        三、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确定
    第二节 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竞争影响评估
        一、数据聚集是否会在多边市场上引致单边效应
        二、数据聚集是否会在多边市场上产生协同效应
        三、数据聚集是否会在下游市场上形成封锁效应
    第三节 涉及数据聚集的经营者集中救济措施选择
        一、涉及数据聚集的并购应当优先选择行为性救济
        二、要求经营者在集中后以合理条件开放所涉数据
    第四节 并购控制中隐私问题发展脉络及实践进路
        一、隐私保护与并购控制的关系:从疏离到融合
        二、隐私保护被纳入并购反垄断审查的前置要件
        三、对参与集中方隐私保护政策附加限制性条件
第五章 大数据领域反垄断的理论回应和实践探索
    第一节 大数据与反垄断法:学理辨析及其政策取向
        一、大数据领域反垄断:杞人忧天还是未雨绸缪?
        二、大数据之于反垄断法:“颠覆”抑或“融合”
        三、大数据背景下反垄断理论和制度的调适向度
    第二节 大数据领域反垄断“中国方案”的生成进路
        一、构建我国大数据领域反垄断规则的必要性
        二、法律规范的建构基础:概念界定与一般问题
        三、以三大支柱为基制定大数据领域反垄断指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软件价值综合评估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弹性和可持续的XY公司供应商评价与选择研究[D]. 杨赛.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云模型-物元可拓的EPC项目投标风险研究[D]. 丁一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5]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D]. 赵明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6]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D]. 付茜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7]基于多尺度卷积特征的路面裂缝检测方法研究[D]. 贾国辉.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1)
  • [8]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中国企业跨境多数并购的前因组态及其绩效研究[D]. 张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10]大数据领域的反垄断问题研究[D]. 袁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一种软件价值综合评价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