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氟取代的负介电各向异性液晶

横向氟取代的负介电各向异性液晶

一、侧向氟取代负介电各向异性液晶(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1](2021)在《含氟液晶材料概述》文中指出含氟液晶材料拥有优异的性能,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对氟在液晶材料中的作用、含氟液晶材料的类型、性能以及近年来含氟液晶材料应用进展进行了详细的综述,最后对含氟液晶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赵雯静[2](2020)在《二氟乙烯氧基类液晶稀释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晶材料作为光学调制材料被广泛应用在可见光、红外、毫米波和太赫兹光谱区域,但低粘度、高双折射率、低熔点、宽液晶相温度区间和大介电各向异性依旧是衡量液晶材料能否应用及应用范围的关键指标。伴随着液晶光学器件和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高双折射率混合液晶成为研究热点,为改善目前高双折射率混合液晶在应用上存在的熔点高、介电小等突出问题,本论文以二氟乙烯氧基作为极性末端基设计合成了三类液晶稀释剂:二氟乙烯氧基联苯型、二氟乙烯氧基二苯乙炔型和二氟乙烯氧基侧氟联苯型,并研究了烷基链、末端取代基和分子骨架对化合物液晶性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以三氟甲磺酸乙酯和4-溴苯酚为原料,经醚化、钯催化的Suzuki偶联、Sonogashira偶联和LDA脱氟化氢等反应,共制得8个三氟乙氧基类化合物和8个二氟乙烯氧基类化合物,纯度(GC)均大于99%。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NMR)红外光谱(IR)和气相-质谱(GC-MS)等进行了确认。(2)将三氟乙氧基、二氟乙烯氧基类化合物添加在混合液晶100中,测试其性能,并评价了末端基、烷基链和分子骨架对混合液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二氟乙烯氧基类化合物有着显着优势,其能使混合液晶的熔点下降、粘度降低、双折射率和介电各向异性值升高。其中熔点最低可降至-59℃,介电各向异性可达到 4.27。(3)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发现不同分子骨架二面角与Δn的大小变化趋势相同。同时对目标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以联苯型为基准,二苯乙炔型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发生红移,侧氟联苯型发生蓝移并且具有最大发射强度。(4)初步研究了二氟乙烯氧基类液晶稀释剂对高双折射率混合液晶的光电性能影响。得出目标产物适用于含氟二苯乙炔型高双折射率混合液晶(MW-16),其中侧氟联苯型二氟乙烯氧基液晶稀释剂3PF(2)POF2可使混合液晶熔点从-15℃降至-33℃,粘度从239 mPa·s降低至93 mPa·s,同时介电各向异性从2.84提高到3.54,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同时显着提高多种关键液晶参数的液晶稀释剂。

陈然[3](2019)在《二苯乙炔类大双折射率液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液晶光学器件的快速发展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新兴技术的牵引,大双折射率液晶材料的研究已经成为了液晶领域的热点课题。二苯乙炔类液晶是大双折射率液晶中最具有代表性一类单体液晶,前期研究表明:该类液晶因其大的共轭体系,具有很好的大双折射率和低粘度,但也存在着向列相液晶区间较窄,紫外光稳定性差,熔点高和近晶相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混合液晶中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通过分子设计与合成,系统研究了侧基、桥键和端基对其性能的影响,同时探索了系列低熔点液晶稀释剂在大双折射率混合液晶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4-烷基反式环己基甲酸为原料,经格氏偶联、黄鸣龙、碘代、Heck偶联和Sonogashira偶联等经典反应,合成了 10个含乙撑桥键环己基二苯炔四环液晶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经红外、质谱和核磁等手段表征鉴定。利用偏光显微镜(PO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阿贝折光仪等仪器测试了该系列化合物的液晶性能,同时研究了中心炔键和乙撑桥键对液晶介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具有高清亮点(220-240℃),宽向列相区间(59.6-99.6℃)和大双折射率(An>0.3)。(2)通过化学结构修饰的方法,在炔键邻位引入侧氟取代基,合成了一类含氟二苯乙炔类大双折射率液晶化合物。采用DSC、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POM等系统研究了邻位氟取代基对二苯乙炔类液晶化合物UV稳定性的影响。结合IR、TGA、NMR和GC/M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二苯乙炔分子UV光降解的机理。同时结合理论计算(DFT)解释了邻位氟取代基改善二苯乙炔分子UV光稳定性的原因。结果表明:二苯乙炔分子结构中的碳碳三键受UV光子激发产生自由基,邻位氟原子的孤电子对与碳碳三键的π电子之间形成的强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二苯乙炔类液晶的UV光稳定性。该研究工作为二苯乙炔类液晶材料在液晶光学器件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3)以1,3-二氧戊环、4-吡啶环或四氢吡喃环作为末端基团,设计合成了30个杂环液晶化合物。为了消除近晶相和降低熔点,在杂环液晶分子结构中引入侧氟取代基、环己基、乙撑桥键和二苯乙炔单元。同时系统研究了烷基碳链、中心炔键、侧氟取代基和末端杂环结构对其液晶相态、液晶相区间、双折射率(△n)和介电各向异性(△ε)的影响。最终评估了含1,3-二氧戊环结构的杂环液晶在混晶配方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侧氟取代基、中心炔键和1,3-二氧戊环端基的引入可以增加向列相的稳定性,提高单体液晶在混合液晶中的混晶相容性,且1,3-二氧戊环末端基团还能同时提高液晶分子的△n和△ε。在4-吡啶基液晶分子中引入一个苯基,可扩宽向列相区间,增大液晶的△n和△ε。四氢吡喃末端基团不利于增大△n和拓宽液晶相区间,但可以增加负△ε值。液晶混合配方的性能评估表明:含1,3-二氧戊环的杂环液晶在可穿戴的液晶器件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4)运用量化计算的方法,采用B3LYP泛函和6-31g(d,p)机组优化得到了分子构型,获得了液晶化合物的偶极矩(μ)、极化率参数(△α),结合Vuks方程及Maier-Meier理论研究了杂环液晶分子结构与液晶性能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与DFT理论计算结果十分吻合,发现棒状液晶化合物的△n和△ε主要取决于分子的△α和μ,分子△α和μ越大,其△n和△ε也就越大。(5)设计合成了四种端烯类稀释剂单体,考察了其在含氟二苯乙炔类高△n混合液晶P02-F或含异硫氰基二苯乙炔类高△n混合液晶P12-ISO中的应用。发现含氟二苯乙炔类稀释剂3PTPF2V、3PTPFOV在保持较高△n和低熔点的同时具有适中的旋转粘度,适合作为含氟二苯乙炔类高△n混晶配方的稀释剂。联苯类稀释剂2BBF2V、3BFB2V能使混合液晶P12-ISO的熔点降至零下20℃,同时维持大△n和大△ε值,适合作为含异硫氰基二苯乙炔类高△n混合液晶配方的稀释剂。(6)进一步用稀释剂3PTPFOV配制成含氟二苯乙炔类高△n混合液晶MCRI,该液晶具有低熔点、宽液晶相区间,高△n,高电阻率,大△ε和相对低的旋转粘度等特性,且能够在5 V工作电压下实现2π相位调制,其平均相位-相位响应速度为2.87 ms。证明相位型LCoS器件使用MCRI后,能够在240 Hz帧率下,实现场序彩色显示技术,进而避免图像闪烁的问题。

潘柔辰[4](2019)在《新型BODIPY荧光二向性液晶染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氟化硼络合二吡咯甲川类(BODIPY)结构由于具有优异的光物理特性而在有机功能材料领域发展迅猛。本论文以BODIPY为母体,分别将8位和2,6位作为活性位点引入功能基团,设计并合成了三个系列的荧光二向性液晶染料,并由1H NMR、13C NMR和HRMS进行鉴定;基于宾-主(G-H)效应,将所合成的染料与液晶混合之后可以表现出对光吸收和荧光发射的各向异性;并对其液晶性质、阈值电压和响应时间等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以期在信息显示的扩展领域得到更深化的应用。基于8位修饰双苯乙炔基结构的DPA系列染料,在各向同性溶剂中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和荧光最大发射波长与其作为宾体在主体液晶中测试的相应值相差不大,分别集中在505 nm和526 nm左右;摩尔消光系数接近105,属于强吸收范围;其中,染料DPA-1的吸收有序参数SA为0.70,荧光有序参数SF为0.67;染料DPA-2在251.0-272.0℃的温度范围内存在液晶相,作为宾体组分与主体液晶E7复配之后测得的响应时间相比于纯主体液晶E7的值来说降低了22.6%。基于8位修饰双环己基结构的DC系列染料,与主体液晶E7混合之后的最大偏振吸收峰集中在506 nm左右,荧光偏振最大发射峰集中在525 nm左右,荧光半峰宽为21-44 nm;其中,染料DC-2的二向色比DA为8.91,有序参数SA为0.73;在测试液晶性质时,染料DC-3和DC-4在加热和冷却中均出现了液晶织构;加电压之后,DC系列宾体染料与主体液晶E7复配后的阈值电压均要优于液晶E7的相应值,并且在相同条件下复配体系DC-3+E7的响应时间相比于主体液晶E7下降了15.8%。基于2,6位修饰对称结构的SY系列染料,由偏振光谱测试表明,其在液晶E7中的最大发射波长集中在558-629 nm的范围内,并发射橙色或红色荧光;其中,染料SY-4的DA高达12.26,SA高达0.79,是三个系列中的最大值;经DSC测试并由POM验证,染料SY-2和SY-3在冷却过程中分别在143.3-185.8℃和171.6-260.9℃的范围内存在液晶相,染料SY-4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均存在近晶相和向列相;复配液晶SY-3+E7的阈值电压为1.48 V,相比于液晶E7而言降低了10%;染料SY-4使响应时间缩短了8.31 ms,降低了主体液晶E7响应时间的17%。

秦元元[5](2019)在《苯并呋喃类液晶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液晶从诞生以来,经历了近80年质疑,争论和科学研究,直到1980年以后,在显示器应用的推动下,实现了高速发展。如今,各种液晶设备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液晶的不断发展,液晶新结构的发展成为合成化学的趋势。早期的液晶化合物主要以含氰基类,偶氮苯类、环己烷类、联苯类、三联苯类等非杂环化合物为主。近年来,有研究者发现,通过向液晶化合物中引入较大极性杂原子的方式可获得杂环液晶化合物,该类化合物能够有效改善液晶的相转变温度、双折射、相类型等性质,究其原因是因为杂原子的引入能够使分子间的偶极矩、介电特性和共轭电子等发生变化。在这其中,含有五元杂环的苯并呋喃液晶由于具有结构稳定、相区间宽、双折射大、吸收谱带宽、摩尔吸光系数和荧光量子产率高等优良性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基于此,本论文为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液晶化合物,首先以胡椒环为原料,依次通过Friedel-Crafts酰化、Baeyer-Villiger氧化、碘代合成了制备苯并呋喃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IBDOAC;随后以IBDOAC为原料,成功制备了烷氧基苯并呋喃、烷基联苯苯并呋喃、烷氧基苯乙炔苯并呋喃三种系列,总计11个液晶化合物。各项测试表明,本论文中所合成的液晶化合物热稳定性,光学各向异性、光谱性能均表现良好,该工作对设计合成新型液晶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具体工作如下:1、以胡椒环为原料,依次经过Friedel-Crafts酰化、Baeyer-Villiger氧化、碘代反应,完成中间体IBDOAC的合成。所合成的化合物和中间体经气相色谱监测,纯度大于99%,合成过程中所有化合物均经核磁、质谱、红外进行结构确认。在IBDOAC合成中,我们对反应条件进行了大量的筛选与优化。2、以对溴苯酚和溴代烷烃为原料,依次经过Williamson醚化、钯催化剂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碱性条件下炔键脱保护基团得到4-AB;以IBDOAC和4-AB为原料,利用一锅两步法完成Sonogashira偶联和关环反应,获得最终的烷氧基苯并呋喃系列液晶化合物,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该系列化合物的性能测试表明:在化合物中引入共轭程度较高的杂环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光学各向异性和光谱性质。例如本章所制备苯并呋喃液晶化合物的双折射Δn均大于0.35,紫外-可见吸收的最大吸收波长和荧光发射的最大发射波长分别达到330 nm和374 nm。3、以4-烷基苯硼酸和对溴碘苯为原料,依次经过Suzuki偶联、钯催化的Sonogashira偶联、碱性条件下炔键脱保护得到n-ADB;以IBDOAC与n-ADB为原料,完成Sonogashira偶联和关环的一锅两步反应,获得最终的烷基联苯苯并扶喃系列液晶化合物n-BFDB。由于n-BFDB中π-π共轭联苯的引入,该系列化合物显示出比烷氧基苯并呋喃更好的光学各向异性和光谱性质。理论计算得出该系列化合物的双折射Δn均大于0.53;与化合物n-BFB比较:n-BFDB的紫外-可见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红移约16 nm,荧光发射光谱的最大发射波长红移约29 nm。4、以对溴苯酚和溴代烷烃为原料,经过Sonogashira偶联、碱性条件下炔键脱保护反应得到n-AAMB;再以IBDOAC和n-AAMB为原料,一锅两步法完成Sonogashira偶联和关环反应,得到最终的烷氧基苯乙炔苯并呋喃系列液晶化合物n-BFAMB。通过DSC,POM和紫外-可见吸收等测试表明:该系列化合物主要呈现向列相,n-BFAMB化合物的熔点明显低于上述两组化合物的熔点,清亮点也出现下降,对应的相区间温度变宽。同时,由于乙炔键具有延长分子中ππ电子共轭的作用,该系列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计算得出该系列化合物的Δn均大于0.68。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显示该系列液晶化合物具有比烷氧基苯并呋喃和联苯苯并呋喃更高的吸收波长,其中n-BFAMB的最大吸收波长达到了 361 nm。荧光发射光谱结果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基本一致。

翁强[6](2018)在《侧向二氟取代联苯苯并恶唑类液晶的制备与性能》文中认为杂环液晶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液晶分子,由于引入了电负性较高的不饱和杂原子(O、N、S),导致分子几何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合物的介晶相类型、相变温度、介电等性质受到强烈影响。苯并恶唑是杂环的一种,它具有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和有效的π电子共轭效率,在诸如非线性光学材料、聚合物材料等多个方向被广泛研究。然而,大多数的杂环化合物均含有近晶相态,使其在各类新型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为了抑制近晶相的产生。我们在分子侧向引入氟原子取代基、在分子末端引入供电子和吸电子取代基,通过分子几何形状和极性的调控,以改善液晶相态。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考察分子结构的改变对液晶化合物介晶和光电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以2-氟取代联苯为母体,分别在联苯3’位和2’位引入第二个氟原子,设计并合成系列2,3’-二氟-1,1’-联苯苯并恶唑衍生物和2,2’-二氟-1,1’-联苯苯并恶?衍生物,并考察末端取代基、烷氧基链和侧氟取代基对化合物介晶性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以4-溴-2-氟苯酚为原料,经Williamson醚化、钯催化的Suzuki交叉偶联、亲核加成和分子内环化,四步反应完成。共制得39个苯并恶唑化合物(nPF(3)PF(2)Bx),收率68-99%,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度大于98%。结构经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和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等进行了确认。末端无取代的单变型液晶化合物(nPF(3)PF(2)BH)和末端甲基取代的互变型液晶化合物(nPF(3)PF(2)BM),分子间作用力小、向列相稳定性高。其中,末端甲基化合物的液晶相度区间最宽,约为33.8-109.1 ℃。(2)以4-溴-3-氟苯酚为原料,经上述反应,共制得39个苯并恶唑化合物(nPF(2)PF(2)Bx),收率77-98%,高效液相色谱(HPLC)纯度大于98%,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NMR)等进行了确认。末端甲基取代的化合物(nPF(2)PF(2)BM)和末端硝基取代的化合物(nPF(2)PF(2)BN)都表现为互变型介晶相,且二者都具有较高的向列相稳定性。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本系列化合物都具有很大的联苯二面角,均超过37.8°。联苯二面角的增大,使分子间的π-π作用力减弱,进而有效抑制了近晶相的形成。(3)引入2.2’-侧向二氟取代基,调控联苯二面角;同时,引入吸电子末端取代基,调控分子内电子云分布;获得了 10个具有单一向列相的末端氯取代苯并恶唑化合物。该系列化合物都属于热致互变型液晶,具有较低的熔点和较高的清亮点,升、降温阶段向列相宽度分别为12.5-53.8 ℃和8.1-83.4 ℃。(4)2,2’-二氟-1,1’-联苯苯并恶唑类液晶化合物的走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末端甲基和氯取代基可有效提高化合物的双折射率;另外,该类单体液晶有助于提高混合液晶的清亮点和双折射率,并有望应用于聚合物网络液晶配方及中红外相位调制器。

李娟利,彭增辉,李建,胡明刚,安忠维,张璐[7](2017)在《新型二氟乙烯端基异硫氰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文中研究指明以对碘苯甲醛和二氟氯乙酸钠为原料,经5步反应合成了4个新型二氟乙烯端基异硫氰酸酯化合物,经气相色谱(GC)检测纯度均大于98.7%,总收率为23%31%.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技术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差示扫描量热(DSC)法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化合物的介晶性,采用外推法得到了化合物的双折射率和旋转黏度值.结果表明,化合物A1A3均呈现较宽的互变向列相;用二氟乙烯基替代乙基后,化合物的向列相拓宽了3162℃,双折射率提高了0.0380.052,旋转黏度降低.基于新型二氟乙烯基异硫氰酸酯化合物的高双折射率混合液晶配方具有更宽的向列相温度范围、更高的双折射率、更低的旋转黏度及更高的品质因子.

李娟利,彭增辉,李建,安忠维,张璐[8](2017)在《乙炔桥键四环异硫氰酸酯液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液晶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本文以含乙炔桥键的四环异硫氰酸酯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芳基硼酸和3-氟-4-溴碘苯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合成了12种目标化合物,LC纯度大于99%,采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DSC和POM对目标化合物的介晶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外推法对其双折射率和介电各向异性值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300℃以上高清亮点、150℃以上向列相温度区间、0.400.51的双折射率以及大于17的介电各向异性值。对于同一系列化合物,随着末端烷基链的增长,化合物熔点降低,但呈现近晶相的趋势增加。在Y、Z位引入侧向氟取代基,熔点和清亮点均降低;X位再引入侧向氟取代基,熔点上升、清亮点下降。用环己烷替代左边第一个苯环,化合物熔点降低、向列相温度区间变宽。引入侧向氟取代基使双折射率下降0.0080.036。目标化合物有利于提高混合液晶配方的双折射率、清亮点和降低阈值电压。

宋宽广,李建,高潮,胡明刚,安忠维[9](2017)在《三氟丙炔基类液晶的合成及性能》文中指出合成了16个三氟丙炔为端基的液晶化合物,以苯甲醛衍生物与1,1,1-三氯三氟乙烷的有机锌试剂进行加成脱水成烯,再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后脱去HCl制得目标产物,总产率>67%,气相色谱(GC)纯度>99.5%,通过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和质谱(MS)确定其结构。利用DSC和POM对该类化合物的热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联苯类的化合物不具有液晶相,而三联苯类的化合物具有近晶A相,且熔点随烷基链碳原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物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类化合物的Δε值为12.6121.94,末端三氟甲基基团和侧氟的引入可以有效的增加Δε值;Δn值0.190.29,随分子内苯环数目的增加而变大;γ1值为49.9468.0 m Pa·s,随分子内苯环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化合物4n具有高Δε(>19.2)、高ε⊥(>10.3)及低Δε/ε⊥(<1.9)。通过模拟计算讨论了炔键位置对此类液晶材料性质的影响。该类化合物在调节混合液晶介电各向异性和双折射率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同时通过分子结构的改进也可以很好地应用于FFS(fringe-field switching)显示模式。

谢段燕,王瑛,尉宏伟,李学敏,苗雨[10](2014)在《含氟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液晶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比较了氟作为端基、侧向基及桥基取代的液晶化合物的性能,并归纳出不同位置氟取代对液晶化合物所引起的性能变化规律。可以得出,适当引入氟原子对提升液晶材料的综合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液晶显示屏材料应用的总体趋势来看,含有二氟甲基醚桥键的液晶化合物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及应用,在IPS-TFT模式液晶显示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

二、侧向氟取代负介电各向异性液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侧向氟取代负介电各向异性液晶(论文提纲范文)

(1)含氟液晶材料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氟对液晶材料性能的影响
2 含氟液晶材料的种类和应用
    2.1 端基氟取代液晶
    2.2 侧向氟取代液晶
    2.3 中心桥键氟取代液晶
3 结论与展望

(2)二氟乙烯氧基类液晶稀释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论文中部分化合物结构及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液晶
        1.1.1 液晶简介
        1.1.2 液晶的物理性能参数
    1.2 混合液晶
        1.2.1 混合液晶总述
        1.2.2 高双折射率液晶配方研究现状
    1.3 正介电各向异性液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课题的意义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1.4.3 创新性
第2章 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路线
        2.2.3 联苯型液晶合成及其中间体的合成
        2.2.4 联苯型液晶合成及其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热性能
        2.3.2 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光学各向异性(Δn)
        2.3.3 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介电各向异性(Δε)
        2.3.4 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粘度(γ)
        2.3.5 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2.4 小结
第3章 二苯乙炔型液晶稀释剂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路线
        3.2.3 二苯乙炔型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
        3.2.4 二苯乙炔型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苯乙炔型液晶稀释剂的热性能
        3.3.2 二苯乙炔型液晶稀释剂的光学各向异性(Δn)
        3.3.3 二苯乙炔型液晶稀释剂的介电各向异性(Δε)
        3.3.4 二苯乙炔型液晶稀释剂的粘度(γ)
        3.3.5 二苯乙炔型液晶稀释剂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4 小结
第4章 侧氟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合成路线
        4.2.3 侧氟联苯型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合成
        4.2.4 侧氟联苯型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侧氟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热性能
        4.3.2 侧氟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光学各向异性(Δn)
        4.3.3 侧氟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介电各向异性(Δε)
        4.3.4 侧氟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粘度(γ)
        4.3.5 侧氟联苯型液晶稀释剂的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4.3.6 分子骨架对化合物光物理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分子骨架对高双折射率液晶稀释剂的性能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测试方法和条件
    5.3 混合液晶100中的性能表征
        5.3.1 混合液晶100中的热稳定性
        5.3.2 混合液晶100中的光电性能
    5.4 高双折射率混合液晶中的性能表征
        5.4.1 高双折射率混合液晶中的热稳定性
        5.4.2 高双折射率混合液晶中的光电性能
    5.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二苯乙炔类大双折射率液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略缩语
论文中的目标化合物及其代号
第1章 绪论
    1.1 液晶概述
        1.1.1 液晶的物理性能参数
        1.1.2 液晶空间光调制器
    1.2 高双折射率液晶的研究进展
        1.2.1 高双折射率单体液晶
        1.2.2 液晶分子结构与双折射率的关系
        1.2.3 高双折射率混合液晶配方
    1.3 二苯乙炔类液晶的合成方法
        1.3.1 经典方法
        1.3.2 Sonogashira偶联反应
        1.3.3 其他方法
    1.4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4.1 课题研究背景
        1.4.2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3 论文的创新性
第2章 环己基乙基取代的二苯乙炔类液晶化合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设备
        2.2.2 试剂预处理
        2.2.3 合成路线
        2.2.4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2.5 表征方法
        2.2.6 合成方法的改进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热性能
        2.3.2 烷基链对液晶性能的影响
        2.3.3 中心炔键对液晶性能的影响
        2.3.4 乙撑桥键对液晶性能的影响
        2.3.5 光学各向异性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邻位氟取代提高二苯乙炔类液晶光稳定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设备
        3.2.2 表征方法
        3.2.3 合成路线
        3.2.4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液晶性能
        3.3.2 液晶紫外光稳定性
        3.3.3 紫外光降解机理
        3.3.4 提高稳定性的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氮/氧杂环末端基团的二苯乙炔类液晶化合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设备
        4.2.2 合成路线
        4.2.3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2.4 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热性能
        4.3.2 分子结构对液晶介晶性的影响
        4.3.4 杂环液晶的物理性能
        4.3.5 液晶分子的理论计算
        4.3.6 杂环液晶在配方中的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双折射率液晶稀释剂的合成及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及设备
        5.2.2 合成路线
        5.2.3 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5.2.4 测试方法
        5.2.5 基础配方的配制
        5.2.6 混合液晶性能的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体液晶性能
        5.3.2 液晶的响应速度
        5.3.3 液晶器件性能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新型BODIPY荧光二向性液晶染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液晶化学的研究
        1.1.1 液晶的发现
        1.1.2 液晶的分类与相态
        1.1.3 液晶的化学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2 常用的液晶显示器
        1.2.1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
        1.2.2 超扭曲液晶显示器
        1.2.3 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
    1.3 宾主型液晶显示
        1.3.1 宾主效应液晶显示方式
        1.3.2 吸收二向性染料
        1.3.3 荧光二向性染料
    1.4 BODIPY荧光染料的应用研究
        1.4.1 BODIPY在医学诊疗方面的应用
        1.4.2 BODIPY在光敏电池方面的应用
        1.4.3 BODIPY作为液晶材料的应用
2 基于8 位修饰双苯乙炔基的新型BODIPY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路线设计
        2.2.3 DPA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2.2.4 化合物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PA系列染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
        2.3.2 DPA系列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和荧光偏振光谱测试
        2.3.3 DPA系列化合物的DSC和液晶性质研究
        2.3.4 DPA系列化合物的光电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8 位修饰双环己基的新型BODIPY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路线设计
        3.2.3 DC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C系列染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测试
        3.3.2 DC系列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和荧光偏振光谱测试
        3.3.3 DC系列化合物的DSC和液晶性质研究
        3.3.4 DC系列化合物的光电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2,6 位修饰的对称新型BODIPY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合成路线设计
        4.2.3 SY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Y系列染料的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
        4.3.2 SY系列的紫外-可见和荧光偏振光谱测试
        4.3.3 SY系列化合物的DSC和液晶性质研究
        4.3.4 SY系列化合物的的光电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化合物的表征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苯并呋喃类液晶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液晶简介
    1.2 液晶的分类
        1.2.1 溶致液晶
        1.2.2 热致液晶
    1.3 液晶的应用
    1.4 杂环液晶
        1.4.1 噻吩类液晶
        1.4.2 咪唑类液晶
        1.4.3 呋喃类液晶
    1.5 课题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2-碘-4,5-亚甲二氧基苯基乙酸酯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合成路线
        2.2.3 实验步骤
    2.3 反应条件探索与优化
        2.3.1 付克酰化(Friedel-Crafts)反应
        2.3.2 拜耶尔-维林格(Baeyer-Vlliger)氧化反应
        2.3.3 碘代反应
    2.4 结构表征
        2.4.1 中间产物BDOE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2.4.2 中间产物BDOAC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2.4.3 中间产物IBDOAC的结构表征及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烷氧基苯并呋喃类液晶化合物的制备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合成路线
        3.2.3 实验步骤
    3.3 反应条件的优化过程
        3.3.1 方法一结果与分析
        3.3.2 方法二结果与分析
    3.4 锅法反应机理的推测
    3.5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3.5.1 烷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3.5.2 烷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液晶性能研究
        3.5.3 烷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研究
        3.5.4 烷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3.5.5 烷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光谱性能研究
    3.6 小结
第四章 烷基联苯苯并呋喃类液晶化合物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合成路线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4.3.1 烷基联苯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4.3.2 烷基联苯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液晶性能研究
        4.3.3 烷基联苯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研究
        4.3.4 烷基联苯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4.3.5 烷基联苯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光谱性能研究
    4.4 小结
第五章 烷氧基苯乙炔苯并呋喃类液晶化合物的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合成路线
        5.2.3 实验步骤
    5.3 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
        5.3.1 含炔烷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结构表征
        5.3.2 烷氧基苯乙炔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液晶性能研究
        5.3.3 烷氧基苯乙炔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光学各向异性研究
        5.3.4 烷氧基苯乙炔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
        5.3.5 含炔烷氧基苯并呋喃类化合物的光谱性能研究
        5.3.6 三个系列的液晶性能与双折射率比较分析
    5.4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侧向二氟取代联苯苯并恶唑类液晶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杂环液晶
        1.2.1 三元、四元杂环液晶
        1.2.2 五元杂环液晶
        1.2.3 六元杂环液晶
        1.2.4 稠杂环液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课题的意义
        1.3.2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2,3'-二氟-1,1'-联苯苯并恶唑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合成路线
        2.2.3 苯并恶唑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制备
        2.2.4 苯并恶唑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的介晶性能
        2.3.2 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2.3.3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2.3.4 苯并恶唑化合物光物理性能
        2.3.5 侧氟取代基对苯并恶唑化合物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2,2'-二氟-1,1'-联苯苯并恶唑衍生物的制备与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合成路线
        3.2.3 苯并恶唑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制备
        3.2.4 苯并恶唑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的介晶性能
        3.3.2 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3.3.3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3.3.4 苯并恶唑化合物光物理性能
        3.3.5 侧氟取代基对苯并恶唑化合物性能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侧氟调控对氯代苯并恶唑衍生物介晶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合成路线
        4.2.3 苯并恶唑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制备
        4.2.4 苯并恶唑化合物及其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的介晶性能
        4.3.2 化合物的热稳定性
        4.3.3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4.3.4 苯并恶唑化合物光物理性能
    4.4 小结
第5章 苯并恶唑液晶光电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测试方法和条件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光学各向异性
        5.3.2 介电各向异性
        5.3.3 粘度/弹性常数比值
        5.3.4 混合液晶
    5.4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新型二氟乙烯端基异硫氰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与仪器
    1.2 实验过程
        1.2.1 中间体1的合成
        1.2.2 中间体2的合成以2a的合成
        1.2.3 中间体3的合成
        1.2.4 目标化合物A的合成
2 结果与讨论
    2.1 合成方法
    2.2 热性能
    2.3 物理性能
    2.4 配方应用
3 结论

(8)乙炔桥键四环异硫氰酸酯液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实验
    2.1试剂与仪器
    2.2实验
        2.2.1中间体1的合成:以中间体1a的合成为例
        2.2.2中间体2的合成:以中间体2a的合成为例
        2.2.3中间体3的合成:以中间体3c的合成为例
        2.2.4中间体4的合成:以4c的合成为例
        2.2.5中间体5的合成:以5a-1的合成为例
        2.2.6目标化合物6的合成:以6a-1的合成为例
3结果与讨论
    3.1纯化方法
    3.2热性能
        3.2.1烷基链碳原子数对热性能的影响
        3.2.2侧向氟取代基对热性能的影响
        3.2.3环结构对热性能的影响
    3.3物理性能的测试
5结论

(9)三氟丙炔基类液晶的合成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1.1仪器和试剂
    1.2合成方法 (以化合物4b的合成为例)
        1.2.1 4-溴-1- (2-氯-3, 3, 3-三氟-1-丙烯基) -2-氟苯 (5b) 的合成
        1.2.2 4- (2-氯-3, 3, 3-三氟丙-1-烯基) -2', 3, 3'-三氟-4'-丙基-1, 1':4', 1″-三联苯 (8b) 的合成
        1.2.3 2', 3, 3'-三氟-4″-丙基-4- (3, 3, 3-三氟丙-1-炔-1-基) -1, 1', 4', 1″-三联苯 (4b) 的合成
2结果与讨论
    2.1合成方法的改进
    2.2热性能测试
    2.3物理性能测试
    2.4理论计算炔键位置对分子各向异性的影响
3结论

(10)含氟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液晶材料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1.1 液晶材料的发展历史
    1.2 液晶材料国内外发展现状
2 液晶材料简介
    2.1 液晶材料的分类
        2.1.1 溶致液晶
        2.1.2 热致液晶
    2.2 液晶显示器对液晶材料化合物的基本要求
3 含氟液晶化合物
    3.1 端基氟取代液晶化合物
    3.2 侧向氟取代液晶化合物
        3.2.1 侧向氟取代的正性液晶化合物
        3.2.2 侧向氟取代的负性液晶材料
    3.3 中心桥键氟取代的液晶化合物
        3.3.1 二氟甲基醚作为桥键
        3.3.2 二氟乙烯作为桥键
4 结论与展望

四、侧向氟取代负介电各向异性液晶(论文参考文献)

  • [1]含氟液晶材料概述[J]. 王刚. 浙江化工, 2021(04)
  • [2]二氟乙烯氧基类液晶稀释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赵雯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3]二苯乙炔类大双折射率液晶材料的合成及应用[D]. 陈然.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4]新型BODIPY荧光二向性液晶染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潘柔辰.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5]苯并呋喃类液晶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秦元元.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2)
  • [6]侧向二氟取代联苯苯并恶唑类液晶的制备与性能[D]. 翁强.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新型二氟乙烯端基异硫氰酸酯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J]. 李娟利,彭增辉,李建,胡明刚,安忠维,张璐.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17(10)
  • [8]乙炔桥键四环异硫氰酸酯液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J]. 李娟利,彭增辉,李建,安忠维,张璐. 液晶与显示, 2017(09)
  • [9]三氟丙炔基类液晶的合成及性能[J]. 宋宽广,李建,高潮,胡明刚,安忠维. 应用化学, 2017(06)
  • [10]含氟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J]. 谢段燕,王瑛,尉宏伟,李学敏,苗雨.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4(08)

标签:;  ;  ;  ;  

横向氟取代的负介电各向异性液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