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

柳州市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

一、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论文文献综述)

黄胜磊[1](2019)在《广西养老机构服务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70年以来,中国人口不断增长,由1949年的5.4亿增长到2018年的13.9亿。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在2026年将超过3亿,2050年将超过4亿,约占总人口的30%。显然,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年化社会。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子女在老人身边尽孝是对老人重要的精神慰藉,传统型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分量不言而喻。但事实上,居家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人口日趋老龄化和“空巢化”的社会现实,再加上养老服务多样化、个性化、智慧化的市场需求也不能满足老年人追求养老服务质量的诉求。可见,从侧重考虑供给到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养老机构服务的转变,才能让养老服务发展更具针对性、质量更好、方向更加清晰。广西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趋势明显,从长远来看,在广西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非常契合当前和未来广西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在社会现实驱动与国家政策指导的背景下,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在广西掀起了一股热潮。广西作为老龄化人口庞大且经济发展较落后的省份,也正在积极探索养老机构服务的地方性发展模式,并形成了某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本研究基于对广西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现实状况的田野调查,深入刨析其存在的问题,基于治理理论、“需求-供给”理论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其发展遭遇的困境与瓶颈。从完善制度与政策体系、拓宽渠道与整合资源、多元发展与社会参与、科学布局与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发展、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等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以满足老年人口的多元化、个性化、智慧化的养老机构服务需求,从而全面推动广西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的健康、可持续。

黄斯梅[2](2017)在《广西高中及中职学校在校生血清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阳性率抽样调查》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广西高中及中职阶段在校学生的戊肝IgG抗体阳性率,了解该人群的戊肝免疫水平,为广西今后在学生中有无大规模接种戊肝疫苗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也为我国将来有无必要实施类似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拟采用分层、随机、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5345名来自玉林、南宁、百色、桂林、柳州的广西在校高中/中职在校生血清样本,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anti-HEV IgG。并对其中的2654名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戊肝感染相关因素。结果广西高中在校生的戊肝抗体阳性率较低,仅为5.1%。各地区戊肝抗体阳性率有一定差别,从2.9%7.7%不等,其中以桂西北山区壮族聚集的百色为最高(7.7%),南宁市最低(2.9%)。不同民族之间戊肝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p<0.01)。乡镇及少数民族生源戊肝抗体阳性率较城市及汉族生源要高(p<0.05)。男性戊肝抗体阳性率低于女性学生,分别为3.1%和5.9%(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炎家族史、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饮用水源为戊肝感染高危因素(OR:3.062,CI:2.1634.337,P=0.000;OR:1.848,CI:1.3372.553,P=0.000;OR:2.460,CI:1.7713.416,P=0.000)。结论广西高中/中职(16-20岁)年龄段人群戊肝抗体阳性率较低,存在戊肝爆发流行的风险,建议应对该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一个集中的、大规模的戊肝疫苗接种,必要时可考虑将戊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当中以提高人群对戊肝病毒的整体免疫水平。

何曙春[3](2013)在《安徽省六安市2003-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2003-2012年六安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描述病例的免疫预防状况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回顾该市流脑历史流行特征并与2003年后的流行情况进行比较,为今后更好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六安市建立流脑监测体系,对所有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部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系统收集流脑监测资料。对流脑监测系统收集的监测资料和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疫情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3年至2012年期间每年该市均有流脑病例报告,10年间全市共报告病例12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230/10万,发病率较高年份为2004年(0.539/10万)、2008年(0.316/10万),最低年份为2011年和2012年(0.014/10万)。共死亡7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013/10万,病死率为5.51%,病死率较高年份为2003年(33.33%)、2005年(18.18%)。该市2003年后发生的病例主要集中于霍邱县、霍山县、寿县,三县病例占全部病例的82.68%(105/127)。2004年、2008年分别在该市霍山县和霍邱县发生学校流脑聚集性病例疫情,霍山县疫情波及该县的6所中学和2所小学,16天内共报告病例33例,罹病率为9.02/10万,死亡1例。霍邱县的疫情仅流行10天,基本局限在一个班级内,共报告病例9例,罹病率为0.72%。病例年龄区间为5个月至75岁。10-19岁组发病87例,为病例总数的68.50%。病例以学生为主,共94例,占病例总数的74.02%127例病例里,具有明确流脑疫苗免疫接种记录的有26例,为总病例的20.47%,接种记录有A+C流脑疫苗的5例,占全部病例的3.94%。六安市流脑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为高发季节,3月份发病水平最高,10年来八月、九月均未发现病例,季节性十分明显。共检测培养出C群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10株,A群2株,B群1株。自7例病例脑脊液标本中检出奈瑟氏菌抗原C阳性。讨论流脑流行周期性与人群总体免疫水平有关,该市2003年后流行高峰的出现,其实是由于人群普遍缺乏针对C群流脑的免疫屏障。鉴于周边地区已经发现其它血清群流脑致病菌导致的流脑病例,应积极应对菌群变迁。集体单位的聚集性病例疫情,一旦发生对防控形势将会有较大的影响。加强报告和监测,及时发现集体单位的疫情是成功进行防控的前提。结论c群流脑是该市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学校是防控重点场所。应采取规范疫苗接种,广泛开展健康宣教,强化疾病监测等措施做好防控工作。

单丽[4](2011)在《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认识清代全国霍乱大流行,复原霍乱流行状况,分析霍乱疫区变化及流行病学特征,探究民众的病因感知及流行原因,并以霍乱作为历史进程指标透视其时的社会环境。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1961年前共有6次古典霍乱大流行。就清代的霍乱疫情而言,霍乱大流行共有4次、2种类型:1820-1822年,1862-1864年,1902年疫情为爆发型霍乱大流行,峰值显着,其中尤以1821年霍乱疫情最为严重;1888-1895年疫情是持续型霍乱流行,疫情连续但峰值不显着。霍乱传入后,受社会环境及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数次霍乱流行蔓延的速度、疫点分布区域都差异甚大。从历史疫情的月份分布来看,区域温度等气候因素对霍乱蔓延影响较大,阳历8月是霍乱流行的高峰期,该高峰不仅表现为疫死人数最多,疫区亦是最广。这也意味着霍乱极可能与副霍乱一样,其流行强度与高温、高湿环境密切相关。从霍乱疫区来看,南方沿海的山地地形极大地限制了霍乱的内陆蔓延,而直隶、山东地区大片平原的存在为霍乱内传提供生态结构平台,使得中国北方的霍乱要远严重于南方。对照世界霍乱大流行年份可知,几乎每次世界霍乱大流行之时,中国都会有或强或弱的霍乱疫情发生,表现为霍乱大流行或霍乱散发,显示出中国社会机体本身的特性和对世界情势的敏感性。作为变化的因素,气候异常对霍乱流行影响甚大,这也是嘉道之际霍乱突破原先恒河三角洲疫源地并造成世界霍乱大流行的重要原因。就中国霍乱大流行时的旱涝干湿定量分析来看,早灾相比涝灾更易诱发霍乱。河道交通缓冲区的分析显示河流对霍乱疫区的变化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并非均质,而是以南方受影响更大。普通民众不洁的饮食习惯、脏乱的生活环境是霍乱流行的结构性影响因素,霍乱人群的易感性不仅取决于其暴露程度,更取决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及日常生活习惯。相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和体系的建立,清代霍乱对中国的触动更体现在民众心理的冲击上,国家对霍乱的反应相当迟钝。自嘉道之际古典霍乱传入至清末壬寅年最后一次霍乱大流行,其传播模式的变化及疫区变迁反映出开埠通商后随着沿海港口的次第开放,区域港口与腹地的商业体系轮廓逐渐成型,人口交往密度的沿海大倾斜和以海路为主的交往模式使得沿海地区的开发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杨丽[5](2006)在《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建立一套适合于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卫生服务发展现状的、便于实际应用的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制定出各指标的权重,同时对如何应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演示,为最终解决如何评价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农村卫生室卫生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利用专题小组讨论法确定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利用文献情报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初步框架;收集相关指标数据,并用逐步聚类法、非参数检验相结合的指标动态筛选方法对初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确定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卫生服务能力评价的终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指标权重,并用CR进行一致性判定和分析;综合使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Delphi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选取两家典型样本演示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过程。结果: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抽样方法对贵州省四个贫困县内共103家农村卫生室进行调查。调查的农村大多位于山区(占96.3%),平均每村有368户居民,平均每村总人口1441人。调查的农村卫生室以“个体行医”为主,占61.6%,“村集体办医”占27.4%。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占46.4%,为私人所有的占33.6%。2、提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及需要考虑的问题:即应该在确保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动态性和可比性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以及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现状来综合考虑制定评价指标体系。3、确定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初级指标体系框架:指标体系主要由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和结果指标组成。其中,投入指标主要包括资金、药品、仪器设备、人员和基础设施;产出指标主要包括预防保健、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和公共卫生;结果指标主要包括儿童保健和妇女保健。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共由45个具体指标组成。4、筛选和调整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初级指标体系框架:征询从事有关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专家和学者意见,同时,征询部分乡村医生的意见,并结合数学四分位数标准,对初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的指标进行筛选及调整,共精简掉13个指标,并对有关指标进行整合,如“农村卫生室现有人员数目”结合村基本情况调查表中“本村总人口数”,整合为“每千农业人口医生数目”。筛选和调整后的评价指标体系由26个具体指标组成。5、确定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终级指标体系框架:通过聚类分析和显着性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征询专家意见,确定终级评价指标体系。终级评价指标体系的投入指标包括资金投入、设备与药品、人员和资本四个方面共11个指标;产出指标包括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传染病监测四个方面共5个指标;结果指标包括儿童保健和妇女保健两方面共3个指标。6、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确定终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各指标的权重,如上级对农村卫生室各种补助权重为0.25,每千农业人口医生数目权重为0.09,是否开展急性传染病监测的权重为0.06。7、运用典型样本对如何应用本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示例说明。8、运用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指标对贫困与非贫困地区的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些指标能够对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的相关工作给予较好地区分,也提示在没有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若要考察或者区分贫困地区和非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可以优先考虑使用这些指标。对建立本指标体系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说明:1、本研究中对公共卫生及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界定:本研究所指的公共卫生是指广义的公共卫生,但主要侧重从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传染病控制等方面来进行考察,同时也涉及基本医疗服务内容。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也即是指开展预防接种、妇幼保健、传染病控制、基本医疗等方面工作的能力。2、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特别需要有一个有效的健康保障体系。在这个保障体系中,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基础性工程。而农村卫生室作为农村居民获得保健、医疗的最基本的卫生服务单位,在农村防病治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能够客观、真实反映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现状,给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为改善和提高农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或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今后对农村卫生室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重要意义。3、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性和代表性:在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的时候,运用了聚类分析和显着性检验相结合的指标动态筛选方法,首先将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分为投入、产出和结果三个基本面,接着建立若干候选指标,利用聚类分析把指标群分为更小的子类,并通过显着性检验考察子类中指标的差异,以保证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最后选出子类中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这样,就兼顾了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代表性。同时,这种方法可以利用统计软件编程实现,可操作性性较强,因此,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推广性。4、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方法,是因为层次分析法虽然是最常用的评价方法,但是由于该方法指标相对权重确定过程中权威人士的意见常常影响他人的意见,导致一些正确的意见不能得到充分发表,而专家咨询法则能充分发挥各位专家的作用,把各位专家意见的分歧充分表达出来。因此,本研究将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此来判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因而可以满足评价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科学性、准确性和一致性的要求。

蒋辉权[6](2006)在《疾控机构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筛选的研究》文中指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改善和促进国民健康与福利的核心工作。国内外大量事实证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也是一项投资少、效益大,最积极、主动、经济的医学服务,是一项一本万利的社会投资的最佳工作方案。建国以来,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保护我国公众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长期以来,要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却一直缺乏一套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因而不能充分反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真正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无法进行机构自身的纵向对照和各机构之间的横向比较,阻碍了疾病预防控制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随着疾控事业的发展,有关如何进行科学评价的问题,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评价工作的前提和核心问题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旨在这一方面做一有益的探索。 目的 构建一套侧重于社会效益为主的,科学、实用、适应形势发展的疾控机构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为各疾控机构之间的横向比较和机构自身的纵向比较提供量化依据,更好地推动疾控事业的发展。

李培春[7](2004)在《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更是21世纪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要务。西南民族地区(广西、云南、贵州)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人力发展滞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距甚远,面临着必须加快发展、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本论文以辩证唯物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医学、民族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从西南民族地区卫生需求为出发,通过对发展观和教育发展的理论探析,通过对中国和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发展历史的回顾与总结,通过对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卫生的现状和卫生人力需求的调查,结合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和医学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将历史与现实、民族地区与国内发达地区、国内与国外、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来开展研究,着重分析和探索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发展的理论选择、发展的途径以及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的结构、发展的质量和发展的模式,期望为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本论文对发展和教育发展理论进行了探析,认为教育的发展是一种价值选择和整合。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与国家加快西部开发、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发展、缩小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愿望是一致的,其价值取向也是一致的。教育发展的内涵包括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高,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先进理论。本论文为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对中国和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认为在医学教育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卫生需求是影响发展最基本和直接的因素,但政治因素往往发挥极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外交流也是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尊重医学教育发展规律,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本论文对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卫生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考察分析,通过比较分析得知,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发展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更是有着很大差距,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同时卫生人力配置呈“倒三角”状态,城市卫生资源相对过剩,占人口近80%的农村地区却缺医少药,形成明显的城乡差别。但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已具有一定<WP=4>的基础和规模。本论文对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西南民族地区地处边远,远离国家经济文化中心,经济落后,教育基础差,要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必须得到国家从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同时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着医学模式转变、生物医学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等许多挑战,必须加快发展。本论文在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找出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有利因素,结合教育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进行理论探索,构建了适度超前,缩短差距;低重心发展,统筹城乡需要;多样化发展,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存;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协调发展等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理论。并提出了增加高等医学教育数量;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并举;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选择。根据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和已有的发展基础、发展的理论,提出了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和2020年两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根据需求预测出2010年前高等医学教育应以年招生增加10%-15%的速度扩大招生规模,重点发展专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等医学教育降低到占总量25%以下,使每千人口受高等医学教育的卫生人力拥有量达到目前我国中等水平以上;2010年以后应以年招生增加6%-10%的速度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停止中等教育招生,使本专科教育(含高职)占总量70%左右,研究生教育提高到占总量30%左右。使每千人口具有受高等医学教育的卫生人力拥有量达到当时我国中等以上水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层次和布局比较合理,规范和开放的包括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连续一体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为了实现发展目标,各级政府、各类高等医学院校和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把扩大规模,多形式发展;优化结构,形成发展优势;增加财政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的基本建设;民族医学和中医学、西医学协同发展,形成发展特色;规范质量要求,提高教育质量;按卫生服务要求确定人力配置和准入标准,促进就业;以多元一体发展模式构建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作为实现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目标的主要发展途径和对策。

钟翠萍[8](2001)在《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文中研究表明

唐振柱,曾峻,方锦嵩,覃宝堂,盘秀青,苏志坚[9](2000)在《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调查处理》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金秀县江燕村钩体病暴发原因、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流行因素 ,为有效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疫区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疫情波及3个自然屯 ,发病26例 ,死亡2例 ,各屯罹患率依次为18.26 %、1.76 %和0.73 %。流行时间为1999年8月2~21日。各年龄组和各种职业均有发病。病人感染菌群有流感伤寒、七日热和澳洲等6个血清群。采取应急口服强力霉素等保护易感人群的手段 ,有效控制了疫情。结论是一起稻田雨水型钩体病局部暴发 ,有疫源地、接触疫水和流行早中期病例误诊是其暴发原因

覃天机,石育康[10](1999)在《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

二、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养老机构服务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
        3.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3.技术路线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可能的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二、核心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养老服务
        2.养老机构
        3.养老机构服务
    (二)基础理论概述
        1.治理理论
        2.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3.“需求-供给”理论
三、广西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的现实状况
    (一)广西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的政策环境
    (二)广西养老机构服务现状
        1.总体情况
        2.养老机构服务典型模式
        3.养老机构的规模、性质和资金来源
四、广西养老机构服务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分析
        1.养老机构服务相关政策虽多却不完善
        2.养老机构服务资源供给不足
        3.养老机构服务层次不分明且机构入住率不高
        4.养老机构服务发展不均衡、不全面
        5.养老机构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二)问题的原因分析
        1.体制机制不顺畅、不聚焦
        2.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3.传统养老思想的束缚和准入门槛的限制
        4.老人支付能力不足,技术嵌入养老机构服务不强
        5.养老机构服务从业人员归属感不强且流动性大
五、国内外养老机构服务的经验借鉴
    (一)国外经验
        1.美国经验
        2.日本经验
        3.英国经验
    (二)国内经验
        1.厦门经验
        2.上海经验
        3.苏州经验
六、广西养老机构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与政策体系
        1.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2.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
        3.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二)拓宽渠道与整合资源
        1.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2.全面整合医、养资源
        3.增强资金使用效能
    (三)多元发展与社会参与
        1.降低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2.培育养老机构服务市场
        3.破除守旧的养老观念
    (四)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模式发展
        1.科学合理布局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发展
        2.实施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品牌化建设
        3.建立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服务智慧平台
    (五)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1.强化专业培训与职业教育
        2.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3.搭建志愿者服务平台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养老机构服务需求问卷调查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2)广西高中及中职学校在校生血清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阳性率抽样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及方法
    1.1 对象
    1.2 样本含量估算
    1.3 质量控制
    1.4 仪器设备
    1.5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1.6 本次调查实施技术路线
2 结果
    2.1 样本量及代表性
    2.2 全部学生的戊肝抗体检测结果
    2.3 不同地区高中生戊肝抗体阳性率
    2.4 不同民族高中生戊肝抗体阳性率
    2.5 城市和乡镇学生anti-HEV IgG阳性率
    2.6 男、女学生anti-HEV IgG阳性率
    2.7 戊肝感染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8 戊肝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安徽省六安市2003-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流行总体情况
    3.2 病例人群分布特征
    3.3 病例免疫状况
    3.4 病原学检测结果
    3.5 聚集性病例疫情情况
4 讨论
    4.1 流脑流行周期性规律与人群总体免疫水平有关
    4.2 积极应对菌群变迁是改变流脑流行趋势的重点任务之一
    4.3 做好防控工作应着力于重点场所和重点人群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三节 资料情况
    第四节 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方志疾病谱与霍乱年代
    第一节 古典霍乱始发问题探讨
    第二节 嘉庆元年至清末疾病谱
        一、医学体系中的主要传染病
        二、正史方志史料中的疾病谱
    第三节 霍乱病理、病症与异名
        一、医书中的霍乱异名
        二、方志中的霍乱异名与病症
        三、方志体系的霍乱年代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方志看中国古典霍乱大流行的次数
    第一节 嘉庆初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
    第二节 分省疫情
    第三节 疫情高峰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霍乱大流行的地域分布与变迁
    第一节 1820-1822年的霍乱疫情
    第二节 1862-1864年霍乱疫情
    第三节 1888年与1895年霍乱疫情
    第四节 1901-1902年霍乱疫情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霍乱流行因素分析
    第一节 疫情季节分布与流行路线
        一、总体疫情季节分布情况
        二、单次霍乱大流行的季节分布
        三、流行路线
    第二节 疫情烈度与易感人群
        一、疫情烈度变化
        二、易感人群
    第三节 流行原因
        一、霍乱大流行时的反常气候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环境
        三、河道交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霍乱病因认识
    第一节 传统"霍乱"症候与中医病因解释
    第二节 中医对古典霍乱的认知
    第三节 民间的霍乱病因感知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霍乱与社会(一):1820年赣南周边霍乱重疫区的形成与变迁
    第一节 嘉道之际异常疫区的出现
    第二节 五口通商前的赣南周边商贸
    第三节 商贸重心的转移与霍乱疫情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霍乱与社会(二):1902年广西霍乱大流行探析
    第一节 时疫的考辨与流行情况
    第二节 流行因素分析
    第三节 各界应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霍乱与社会(三):从1902年霍乱传播模式看清末北方社会
    第一节 海路港口的传入与埠内外的小区域传播
    第二节 向内蔓延——重疫区的形成
    第三节 强弩之末——内陆疫点霍乱流行情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本文结论
附录一: 中国霍乱流行年录
附录二: 嘉庆元年至清末方志系统疾病谱
附录三: 嘉庆初至清末霍乱年代表
附录四: 嘉庆元年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分布表
附录五: 嘉庆至清末全国综合疫情三级对照表
附录六: 方志参考资料
附录七: 霍乱流行月份表
参考文献
后记

(5)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绪论
第二部分:研究内容与理论框架
    一、回顾与评述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内容
第三部分:抽样设计和数据来源
    一、调查对象和抽样设计
    二、数据来源
    三、资料分析方法
第四部分:主要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二、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以及需要考虑的问题
    三、初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四、终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六、用专家咨询法对权重进行调整
    七、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典型样本进行评价的示例说明
    八、运用相关指标对贫困与非贫困地区的农村卫生室进行比较分析
第五部分:讨论与相关说明
    一、本研究对公共卫生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界定
    二、建立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三、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确定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五、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方法
    六、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七、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八、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操作说明
第六部分: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七部分: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部分:综述
致谢

(6)疾控机构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筛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疾控机构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筛选的研究
        一.中文摘要
        二.英文摘要
        三.正文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现状述评
附录
    附录1.调查表
    附录2.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2 教育发展与发展观探析
    2.1 发展概念的界定
    2.2 教育发展观
    2.3 高等教育发展的内涵
    2.4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医学教育
3 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分析
    3.1 古代中国医学教育和西南民族地区民族医药学的发展
    3.2 近代中国和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的发展
    3.3 现代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的主要经验
    3.4 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
4 西南民族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及人力需求分析
    4.1 西南民族地区卫生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4.2 全国卫生人力状况和服务需求分析
    4.3 西南民族地区卫生人力需求分析
5 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和影响因素
    5.1 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发展的特殊性
    5.2 医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6 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战略选择
    6.1 发展的基础
    6.2 发展的战略选择
7 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途径
    7.1 发展的战略目标
    7.2 发展的任务
    7.3 发展的途径
8 以多元一体发展模式构建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体系
    8.1 我国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变革的动因和影响因素分析
    8.2 西南民族地区医学教育建模的目的要求和主要依据
    8.3 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多元一体发展模式的特点
    8.4 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模式的内容体系
结 语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及获奖项目

(10)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2 结果
    2.1 空气消毒效果
    2.2 物体表面消毒效果
    2.3 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
    2.4 使用中消毒剂污染情况
    2.5 医疗用品灭菌效果
3 讨论

四、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养老机构服务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例[D]. 黄胜磊.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4)
  • [2]广西高中及中职学校在校生血清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阳性率抽样调查[D]. 黄斯梅.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3]安徽省六安市2003-2012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研究[D]. 何曙春. 安徽医科大学, 2013(05)
  • [4]清代古典霍乱流行研究[D]. 单丽. 复旦大学, 2011(12)
  • [5]贫困地区农村卫生室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 杨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6]疾控机构资源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筛选的研究[D]. 蒋辉权. 浙江大学, 2006(09)
  • [7]西南民族地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培春.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3)
  • [8]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J]. 钟翠萍. 医学文选, 2001(S1)
  • [9]一起钩端螺旋体病暴发的调查处理[J]. 唐振柱,曾峻,方锦嵩,覃宝堂,盘秀青,苏志坚. 广西预防医学, 2000(06)
  • [10]柳州地区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现状调查[J]. 覃天机,石育康. 广西预防医学, 1999(S1)

标签:;  ;  ;  ;  ;  

柳州市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