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目的的讨论和精神卫生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刘欢[1](2020)在《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了解上海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现况,根据需求设计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方案,以系统观、整体观思维来探索提升服务技能的宏观架构,构建精防公卫条线医生为主,家庭医生团队融入,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并为探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以纳入上海市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项目的6个区县205名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为研究对象,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专项培训阶段性资料。培训的设计理念是启发学员用系统观来理解和处理社区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家庭医生团队能够与个体、家庭、医疗机构、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整个系统工作。从而促进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融合协作,并探索提升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与策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学员以中青年为主,40岁及以下人群占73.17%;学历层次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4.39%;其中48.81%公共卫生岗位人员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2.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不同岗位人员对接受培训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更倾向于专科医院进修;98.05%反映非常愿意将培训内容学以致用;90.73%的学员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培训效果良好。3.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培训现状:48.78%的学员反映政策保障不够;81.46%认为证书含金量需提高;76.59%反映培训与工作冲突较多。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医生培训意愿相对较高,其中家庭医生团队对心身疾病的诊治、医患沟通与压力管理需求较高。4.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和体系:家庭医生团队反映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缺少专业人员(75.61%),缺乏知识技术(65.37%),需提升居民知识(65.85%);90.73%认为从事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应该获得报酬,但实际只有17.56%的人员有报酬;提高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制定合理报酬(93.66%),改进工作环境(74.15%),提供培训机会(68.29%)。5.能力提升远期效应:家庭医生团队较多会将精神心理知识运用在人际关系问题(57.46%)和工作问题(58.21%);专业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会推动经费投入,提升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硬件、软件和人力配置,对居民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提升也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结论1.家庭医生团队结构比较合理,年龄和学历构成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培训开展要结合团队人员专业背景和岗位需求设计方案。家庭医生团队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需求较高;系统规范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比较受欢迎。2.能力提升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精神卫生服务的推进阶段开展,争取多部门积极配合支持,确保医护人员安心参与;制定适宜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激发家庭医生团队的积极性,对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3.公共卫生人员和家庭医生是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可以将上海三级预防管理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构建以精防条线公共卫生为条,其他人员辅助家庭医生管理精神障碍患者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为块,条块结合、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单单是卫生部门的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更多的一般心理问题干预和健康促进,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更需要完善的基层心理服务网络和人力基础做支撑。4.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公共卫生岗位人员制约了社区条块结合的良性发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构建全面系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兼顾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衔接顺畅,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要。5.精神心理卫生人力资源缺乏与分布不均匀短期内难以解决,积极探索市专科-区专科医联、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医联、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联、“互联网+”跨区域医联,是快速解决现有服务资源缺乏的有效方法。
杨燕青[2](2020)在《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对心身疾病认知及应对能力现况,分析影响因素,结合相关培训效果评价,为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认知与应对能力建设提供实证依据,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和建议。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专家咨询,以2018年上海市某区部分全科医疗团队成员研究对象,纳入未培训375人与培训后71人,通过自行设计的“心身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培训框架”五部分,以对未培训对象的现况调查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培训后对象的培训效果评价,应用logistic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三、研究结果:现况调查纳入375名未培训社区全科医疗团队成员,总分按执业范围依次为精防医师>公共卫生医师>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护士(P<0.01);调查问卷的四个模块标化得分后进行分析比较,基本概念>临床应对>临床认知>培训框架(P<0.01);团队主体之间(全科医师、公卫医师、护士)得分比较,总分、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均有统计学差异,按得分高低排序,均为公共卫生医师>全科医师>护士(P<0.05);全科医师的中医、西医相比较,总分及临床认知方面西医全科医师>中医全科医师(P<0.05);全科医师各模块及格率比较,基本概念>临床认知>临床应对>培训框架(P<0.05)。将375名未培训对象与71名参加培训后对象比较,总分培训后对象>未培训对象(P<0.05);临床认知得分和临床应对培训后对象>未培训对象(P<0.05)。对全体对象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执业范围和培训是影响总分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只有执业范围是影响总分的影响因素。对全科医师的单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工作年限、执业范围和培训框架是影响总分的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执业范围和培训框架是影响总分的影响因素。四、研究结论:社区全科医疗团队中的主体“全科医师”对心身疾病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低于“精神卫生医师”与“公共卫生医师”,临床认知和临床应对是存在不足的主要部分,提示了今后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西医全科医师的总体水平高于中医全科医师,提示中医对现代心身医学知识较为匮乏,培训可在中西医相关知识上进行融合与提高;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执业范围和培训,提示针对不同执业范围的培训对象,侧重点应有所不同,需精细化知识点;培训是提高社区全科医疗团队的心身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水平的有效手段,建议通过加强培训、中西结合、拓宽视野以及政策引导提升全科医师心身疾病诊疗水平。以全科医学与心身医学相融合,同时关注了西医全科医师与中医全科医师为本研究的创新点。
黄广[3](2020)在《社区精神卫生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源起于西方经验,在我国地方实践中初见成效。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精神卫生纳入综合行动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也正式实施。2015年,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精神卫生政策,指导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地方综合管理试点。运用政策链和政策群的分析框架梳理显示:我国精神卫生政策呈政府主导下,社区康复、社会组织参与和社会工作者培养探索的趋向。“全国-试点-全国”的政策路线需要对实践成效进行考察。本文提出精神卫生政策和实践的相关性研究假设,通过对全国和深圳市精神卫生试点政策施行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政策预设和实践成效的运行逻辑和合法性质一致性存在差异、政策试点已探索出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建设作用和现实推广意义还有待终期评估。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落实各国行动计划的实施情况,全国也将对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试点城市精神卫生经验进行终期评估。在新的历史周期,精神卫生政策群和政策链要吸收试点服务模式和工作机制,强化精神卫生“三社联动”,协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健康中国政策,建设本土化和现代化的现代公共精神卫生社会。
戴进军[4](2020)在《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编制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对量表进行评价,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以华森(Jean Harman Watson)人文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小组讨论法构建条目池,经过两轮共计21名专家函询和对6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后,形成初始量表;(2)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8年7-11月在全省3所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和设置有精神科的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条目分布法、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内部一致性分析法进行条目的分析和筛选;采用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对量表效度进行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量表;(3)以正式形成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抽样调查收集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进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4)采用SPSS18.0录入数据、分析数据,主要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a=0.05,P值取双侧概率。结果:(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49个条目,即人道主义的利他行为的需求(11个条目),帮助和信任的需求(6个条目),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3个条目),健康教育的需求(9个条目),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13个条目),满足基本护理的需求(7个条目)。量表的计算方法:量表条目的选项从“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别计1~5分,总分49~24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越强烈。(2)效度分析:(1)结构效度: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6个公共因子,可解释变异量为65.71%。各个条目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11~0.740之间,各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74~0.774之间;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1~0.884之间,各个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62~0.925之间,显着性均小于0.05,各维度均为正相关。(2)内容效度: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经专家评定后为0.914。(3)信度分析:总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979,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在0.801~0.938之间;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24,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795~0.905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9。(4)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整体得分总分为(202.85±35.06)分,总条目均分为(4.14±0.16)分。患者认为关怀性最强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准时为我做治疗及给药”(4.39±0.79)分和“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54.79±9.52)分,最不具有关怀性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用适当的肢体接触(如握手、拍肩)表达对我的关心”(4.02±1.06)分和“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11.97±2.73)分。(5)影响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高;婚姻稳定患者比婚姻不稳定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高中(含中专)学历的患者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但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在某些维度不遵循此规律;收入2000元及以上的患者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结论:(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评估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应根据患者需求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
刘璇[5](2020)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研究 ——以深圳市L社区个案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康复是一个治疗与转变的过程,其不仅仅是关于精神疾病的治疗,同时还包含通过各种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帮助精神康复者实现社会功能的恢复,使其今后的生活不再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和威胁。社区康复现已成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重要途径。这一康复模式是促使康复者回归社会的可行性较强、成本较低和覆盖较广的有效手段,还能促使精神康复者与其他社区成员在社区中相互接纳、支持和照顾。本研究以一名专职精防社工深入观察与探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康复情况,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社工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了解患者社区康复现状及问题需求,探析社会工作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领域的应用,并总结社工介入的流程与模式。研究方法将运用个案工作,以社会支持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背景,选用家庭治疗模式和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两种社会工作干预模式,对精神康复者进行个案管理并展开服务计划。研究结果表示社会工作在社区精神卫生的管理与服务中成效显着,社会工作的干预能够为精神康复者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协助服务对象保持病情稳定,恢复社会功能。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个案管理、服务过程中运用家庭治疗模式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能够有效推动患者的精神康复。但是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康复的过程也存在着不足,研究最后就社会工作更好的服务社区康复的患者提出建议与对策。
孟艳君[6](2020)在《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拟研制与初步应用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筛查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和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筛查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以期为护理人员了解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问题的发生情况并有针对性地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服务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发展。方法:1.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和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的研制首先是编制量表初稿,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并参考相关量表建立量表条目池,形成40个和32个条目的量表初稿。其次是量表的定性评价,选取20位专家采用Delphi法分别进行2轮专家咨询评定条目,形成37个和30个条目的预调查量表。最后是量表的定量评价,分别选取160例、450例和600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进行预调查、正式调查和量表的考评。采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筛选条目,采用克朗巴赫a系数、重测信度、标准关联效度、结构效度考评量表,形成各12个条目的终量表。2.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初步应用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以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和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为调查工具,对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1080例进行调查,分析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的检出情况。结果:1.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研制的结果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Inpatient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1,IPEQ-1)终量表用于筛查情绪体验中的焦虑、抑郁情绪和自杀风险,共有12个条目,其中每方面含4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每项0分4分(0代表“完全没有”、1代表“偶尔”、2代表“一部分时间”、3代表“大部分时间”、4代表“全部时间”),总分0分48分,总分越高,不良情绪的程度越重。总分的P25分值(12分)作为筛查的分界值。总分≤11分,表示无不良情绪;12分16分,表示有轻度不良情绪;17分21分,表示有中度不良情绪;总分≥22分,表示有重度不良情绪。总量表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91,3个因子的克朗巴赫a系数分别为0.85、0.86、0.83,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非常可信。总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95,3个因子分别为0.94、0.91、0.86,表明量表有较好的稳定性。量表的各方面与效标之间在0.01水平(双侧)上显着相关,表明量表的标准关联效度比较理想。各条目的因子载荷均>0.50(P<0.05),拟合优度统计量基本达到标准,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理想。量表的完成率为91.17%,平均完成时间为3.19±3.09分钟,具有可行性。2.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研制的结果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Inpatient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2,IPEQ-2)终量表用于筛查人格倾向中的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共12个条目,其中每方面含4个条目。采用两分类评分法,每项1分、0分(1代表“是”,0代表“否”),总分0分12分,总分越高,越可能具有某种或某几种类型人格障碍倾向的特点;各类型人格倾向得分0分4分,反映具有某一类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可能性。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诊断要点,三种人格倾向分别以各得分≥3分作为筛查的分界值。总量表的克朗巴赫a系数为0.78,3个因子的克朗巴赫a系数分别为0.60、0.64、0.63,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可信。总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87,3个因子分别为0.81、0.79、0.82,表明量表有较好的稳定性。量表的各方面与效标之间在0.01水平(双侧)上显着相关,表明量表的标准关联效度比较理想。3个条目P01、H01和H04因子载荷没有达到但接近参照标准,其他条目的因子载荷均>0.50;所估计的参数均P<0.05;拟合优度统计量基本达到标准,表明量表的结构效度比较理想。量表的完成率为87.17%,平均完成时间为3.71±3.39分钟,具有可行性。3.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初步应用的结果(1)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评估检出情况1)非精神科住院患者不良情绪总体检出率为23.81%,表明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合并不良情绪的患者较多。2)不良情绪普遍存在于临床各科室住院患者中,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是:血液内科(44.12%)、肿瘤科(41.76%)、神经内科(38.24%)、呼吸内科(30.43%)、神经外科(30.38%),提示内科系统慢性疾病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率较外科系统急性疾病患者更高。3)≥60岁患者不良情绪检出率(32.24%)、离异/分居/丧偶患者不良情绪检出率(55.10%)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评估检出情况1)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具有一种或多种人格倾向的总体检出率为25.29%,其中偏执型人格倾向10.89%,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倾向11.87%,表演型人格倾向9.05%。共病偏执型和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倾向检出率为1.95%,共病偏执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2.63%,共病情绪不稳定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2.82%,共病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和表演型人格倾向0.88%。2)偏执型人格倾向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是:肿瘤科(15.18%)、泌尿外科(12.50%)、神经外科(11.61%)、神经内科(8.93%)、呼吸内科(8.04%)。情绪不稳定型人格倾向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是:内分泌科(11.48%)、神经外科(9.84%)、神经内科(9.02%)、泌尿外科(9.02%)、心血管内科(8.20%)。表演型人格倾向检出率排在前5位的科室是:神经外科(17.20%)、肿瘤科(12.90%)、神经内科(10.75%)、心血管内科(9.68%)、内分泌科(8.60%)。结果提示,三种人格倾向检出率内科系统较多。3)离异/分居/丧偶患者偏执型人格倾向检出率(24.49%)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住院患者情绪体验与人格倾向的相关情况1)住院患者不良情绪与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表演型人格倾向共病的检出率分别为5.36%、5.56%、3.22%。2)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得分与三种人格倾向得分、人格倾向总分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1.研制的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和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其应用具有可行性,可以作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情绪体验和人格倾向的有效评估工具。2.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不良情绪检出率较高,应予以重视。内科、60岁及以上患者、离异/分居/丧偶患者更易出现不良情绪,应重点关注。3.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具有一种或多种人格倾向的总体检出率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病,需引起足够的关注。内科人格倾向检出率较高。离异/分居/丧偶患者更可能具有偏执型人格倾向,需重点关注。4.综合医院非精神科住院患者不良情绪与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表演型人格倾向存在共病;患者的情绪体验与三种人格倾向关系密切。护理人员可以此为参考制订患者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服务方案。
黄盛莉[7](2020)在《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态度的相关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为弥补精神卫生领域中存在的巨大治疗缺口,招募和培训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是目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的一种良策,且逐渐在中低收入国家中展开。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服务的主要内容为:识别社区中的精神障碍人群;转诊处于发病期的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相应的社区随访工作;给予精神障碍患者社会支持;甚至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实践证明,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理社会康复和预后也有着积极作用。他们在传递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过程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然而,对精神障碍及其患者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精神卫生服务的传递质量。目前在国内社区精神卫生领域少有该方面的相关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消极态度及其有关的歧视行为,为他们今后能够向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传递有效、持续和低成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可借鉴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获得广州市4个辖区内部分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对受访者进行筛选后,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精神卫生知识清单(MAKS),精神疾患:临床医生态度量表(MICA),以及一些附加条目对其进行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有312例入组。使用SPSS 23.0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方差分析、多重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人口统计学资料:本研究共收集312名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Lay Health Worker,LHW)资料,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9.93±8.97)岁;超过半数的受试者为男性(59.9%),大专及以上学历(79.8%),愿意监管严重精神障碍患者(68.6%)。纳入群体中,民警(20.2%)以及社区干部(63.8%)为主要组成部分。2.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F=8.466,P<0.001),分属监管小组(F=7.716,P<0.001),监管意愿(F=11.564,P<0.001)以及有关反映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态度的两个附加条目在MICA得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附加条目1:F=6.295,P=0.002,附加条目2:F=43.450,P<0.001)。2.2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属监管小组(F=3.984,P=0.008),有关反映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态度的附加条目2在PDD得分上存在显着性差异(F=9.369,P<0.001)。2.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F=1.450,P=0.228),监管意愿(F=0.441,P=0.644)以及有关反映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态度的两个附加条目在MAKS得分上无显着性差异(附加条目1:F=1.902,P=0.151,附加条目2:F=0.086,P=0.917)。3.MICA总分的相关性分析:MICA量表总分与PDD量表总分呈显着正相关(r=0.339,P<0.001),MICA量表总分与MAKS量表总分无显着相关性(r=-0.047,P=0.411)。4.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MICA总分影响的因素,结果显示:调整R2=0.441,年龄(bad=0.115,P=0.006),监管意愿(bad=1.892,P<0.001),有关反映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态度的两个附加条目(附加条目1:bad=-0.716,P=0.023,附加条目2:bad=-2.349,P<0.001),以及PDD总分(bad=0.279,P<0.001)是MICA总分影响的因素。其中,对MICA总分影响较大的因素为监管意愿、本身具有偏见态度以及歧视行为。结论1.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消极态度与其年龄,从属职业,监管意愿以及是否本身具有偏见态度以及歧视行为有关。2.广州市大部分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持有“长期住院”固有的刻板印象。3.在今后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中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以降低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待严重精神障碍及其患者的病耻感和歧视行为,进而提供优质的精神卫生服务。
范珊琼[8](2020)在《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以深圳市福田区、龙岗区和南山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以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为研究重点,在复元理论的指导下,重点研究国内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主要做法;运用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研究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状、现存问题、成因等;提出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方案设计目标,并在复元理念指导下,结合笔者在社区内介入精神障碍患者走向社区康复的个案服务;构建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需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崔朋成[9](2020)在《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运营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对精神健康的愈加重视,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得以发展,深圳市福田区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该项目以社区内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为服务对象,在社会康复的理念下为其提供社区服务,以达到帮助其尽可能恢复社会功能的目的。根据对本项目成绩与问题的分析,分别从项目的购买模式、团队管理、团队建设、服务输出和服务评估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梳理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在项目购买上精确发包,联合购买;在团队管理上协同合作,简政放权;在团队建设上注重培训,加强交流,及时督导;在服务输出上突出专业;在服务评估上倚重数据,实时质控,转化科研。同时也整理了一些不足:如在项目购买上用人单位对项目资金缺乏监管,用人单位对社工机构潜存依赖风险,社工薪酬偏低而机构对项目资金提取比例较高;在团队管理上机构对岗位缺乏了解,社工缺乏归属感,项目缺乏激励制度;在团队建设上社工准入标准把关不严,社工存在倦怠现象,社工流失严重;在服务输出上陷入风险管控主,专业服务退让;在服务评估上过于强调指标,未采取第三方评估等。愿这些经验和教训,有助于类似项目的更广泛推展,使更广大数量的人群切实受益。
孙蕴怡[10](2020)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现状和需求调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现状及其需求,了解不同角色对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探索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内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社会工作者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以及目前服务开展面临的阻碍等问题,为推动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发展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全国78家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医院管理人员、社工部负责人和社会工作者等,277位患者或家属及632位医护人员。采用针对上述不同角色的各种版本自编问卷《关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需求调查问卷》(社工部负责人版)、(医院管理人员版)、(医护版)、(社工版)和(患者及家属版)进行定量研究。(2)遵循信息饱和原则,抽取35名参加了问卷调查且愿意接受访谈的社会工作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定性研究。结果(1)医院管理人员所在医院有社工的60家(76.92%),没有社工的18家(23.08%)。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中目前提供最多的社会工作服务依次为社区康复服务、职业康复、资源链接、针对照顾者提供的个案、小组工作服务和针对住院病患提供的个案、小组工作服务。患者或家属对社工服务非常满意的129人(46.57%),满意的90人(32.49%),一般的42人(15.16%),非常不满意的16人(5.78%)。(2)所有研究对象中,认为精神卫生社工最应提供的服务依次为心理情绪疏导服务、心理健康科普宣教服务、个案、小组、社区工作、康复服务和家庭心理服务。研究对象中医院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社工部负责人和医护人员认为精神卫生社工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依次为精神疾病知识、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精神卫生相关政策和法律。(3)不同地区社会工作者对提供心理情绪疏导服务的需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54,P<0.05),中西部地区社工认为提供心理情绪疏导服务的需求更高;不同地区社会工作者对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需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436,P<0.05),东部地区社工对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需求更加明显。不同部门的社会工作者对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需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40,P<0.05),党办、院办以及临床医技科室的社工对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需求更加明显。(4)不同地区医护人员对社工提供心理情绪疏导服务和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需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173,P<0.05;χ2=13.290,P<0.05),东部对社工提供心理情绪疏导方面的服务及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需求更大。不同岗位医护人员对社工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的需求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2,P<0.05),医生和行政科室人员认为社工更应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巧。(5)采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得到368个编码,从中提取出5个主题,分别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作用、角色和优势”、“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阻碍”、“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和“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处境”。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有高校合作、居家康复和专业康复服务等,主要作用、角色和优势包括实现助人自助和资源链接等,阻碍有职能定位不明确和缺乏督导等,目前精神卫生社工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较高,政策支持较弱,前景较曲折。结论(1)调查的大部分精神专科医院中有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中目前提供最多的社会工作服务主要是社区康复服务、职业康复和资源链接等,患者和家属对现有社工服务满意度高。(2)不同人员对社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高,且大多数调查对象认为精神卫生社工应掌握心理知识技巧。(3)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较高,但目前面临职能不明确、专业能力有限和缺少晋升渠道等问题。为推动我国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和服务规范,明确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中社会工作的职责。
二、医学目的的讨论和精神卫生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学目的的讨论和精神卫生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
四、独立完成的课题内容 |
五、质量控制 |
六、研究内容 |
七、技术路线图 |
八、基本概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讲师与学员基本情况 |
二、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 |
三、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访谈情况分析 |
四、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访谈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建议 |
二、系统观指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 |
三、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
四、系统观指导的公卫人才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 |
五、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 |
第五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调查问卷 |
附件2: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组织体系调查表 |
附件3: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反馈评价 |
附件4: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个案访谈提纲 |
附件5:系统思维在社区全科团队中的培训效果评估表 |
附件6:系统式医学思维在全科团队中的应用课程评估表 |
附件7: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
文献综述 培养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系统思维能力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内容 |
五、技术线路 |
六、基本概念 |
第一部分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对象 |
二、问卷调查 |
三、专家咨询 |
四、问卷信、效度检验 |
五、质量控制 |
六、问卷统计 |
七、半结构式访谈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一、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
二、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
三、现况调查结果 |
四、社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技能培训效果对比 |
五、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六、半结构式访谈情况 |
七、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不同岗位差异明显 |
二、不同知识模块存在差异 |
三、培训与否存在差异 |
四、主要影响因素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对策建议 |
一、政策扶持,加快进程 |
二、精准培训,提升能力 |
三、开拓视野,丰富技巧 |
四、中国特色,中医全科 |
总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心身医学在全科实践中的作用思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社区精神卫生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研究背景 |
1.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研究意义 |
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概念界定 |
1.2.1 精神康复者 |
1.2.2 社区康复 |
1.2.3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
1.2.4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 |
1.3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相关研究 |
1.4 研究假设与验证方法 |
1.4.1 研究假设 |
1.4.2 验证方法 |
第2章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政策解读 |
2.1 精神卫生政策抽象分析 |
2.1.1 精神卫生政策群和政策链 |
2.1.2 精神卫生政策的运行机制 |
2.2 精神卫生政策开展的主要场所 |
2.2.1 服务对象在社区 |
2.2.2 资源投放进社区 |
2.3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政策的组织方式 |
2.3.1 自上而下政府购买服务 |
2.3.2 自下而上社会组织参与 |
2.4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政策的人力资源 |
2.4.1 社区精神卫生社工队伍建设 |
2.4.2 社区精神卫生社工人才培养 |
第3章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政策实践 |
3.1 综合服务管理服务试点申报 |
3.1.1 综合服务管理试点申报方案 |
3.1.2 综合服务管理试点编制提纲 |
3.2 综合管理服务试点工作情况通报 |
3.2.1 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管理机制 |
3.2.2 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服务体系 |
3.3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进程 |
3.3.1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过程 |
3.3.2 社会工作嵌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前景 |
3.4 典型试点城市政府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介绍 |
3.4.1 北京市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实践 |
3.4.2 上海市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实践 |
3.4.3 厦门市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实践 |
3.4.4 深圳市购买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实践 |
第4章 社区精神卫生政策实践中的服务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 |
4.1 深圳市F区精神卫生服务政策调研 |
4.1.1 深圳市F区精神卫生服务需求情况 |
4.1.2 深圳市F区精神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
4.2 深圳市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部署 |
4.2.1 深圳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 |
4.2.2 深圳市精神卫生社工培育 |
4.3 试点城市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 |
4.3.1 项目生命周期模式 |
4.3.2 精神卫生服务一体化模式 |
4.3.3 三级医疗服务模式 |
4.3.4 社区“五位一体”服务模式 |
4.3.5 主动式社区康复模式 |
4.4 试点城市政府购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管理机制研究 |
4.4.1 社工人才培养机制 |
4.4.2 队伍日常管理机制 |
4.4.3 服务状况存档机制 |
4.4.4 综合管理协调机制 |
4.4.5 稳定队伍激励机制 |
第5章 完善社区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政策的对策建议 |
5.1 加快新时期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政策发布 |
5.1.1 现行精神卫生政策 |
5.1.2 新时期精神卫生政策 |
5.2 制定融合综合试点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政策 |
5.2.1 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政策借鉴意义 |
5.2.2 在政策中融入试点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 |
5.3 立足市情省情进行试点服务政策推广和宣传 |
5.3.1 整合地方政府多元服务模式 |
5.3.2 开展试点城市服务模式政策推广宣传 |
5.4 实现社区精神卫生本土化、现代化 |
5.4.1 进行社区精神卫生本土化建设 |
5.4.2 实现社区精神卫生现代化发展 |
第6章 结论、讨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相关人员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文关怀 |
1.1.2 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照顾方式选择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量表的编制 |
2.1.1 文献分析法 |
2.1.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1.3 小组讨论法 |
2.1.4 专家函询法 |
2.1.5 预调查 |
2.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条目分析和筛选 |
2.2.4 量表的效度检验 |
2.2.5 量表的信度检验 |
2.3 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5.1 研究设计阶段 |
2.5.2 研究实施阶段 |
2.5.3 研究数据分析和整理阶段 |
2.6 伦理原则 |
2.7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文献分析 |
3.2 患者访谈 |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2 主题提炼 |
3.3 小组讨论 |
3.4 专家函询 |
3.4.1 专家一般资料 |
3.4.2 专家的积极性 |
3.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4.5 第一轮专家函询 |
3.4.6 第二轮专家函询 |
3.5 预调查 |
3.6 抽样调查阶段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7 条目分析和筛选 |
3.7.1 条目分布 |
3.7.2 离散趋势 |
3.7.3 临界比值 |
3.7.4 相关系数 |
3.7.5 内部一致性分析 |
3.8 量表的效度分析 |
3.8.1 结构效度 |
3.8.2 内容效度 |
3.9 量表的信度分析 |
3.10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
3.10.1 各维度得分情况 |
3.10.2 各条目得分情况 |
3.10.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0.4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的编制分析 |
4.1.1 量表编制的科学性 |
4.1.2 量表的项目分析 |
4.1.3 量表的效度评价 |
4.1.4 量表的信度评价 |
4.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
4.2.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分析 |
4.2.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4.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研究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 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 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调查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研究 ——以深圳市L社区个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回顾 |
1.2.1 社区精神康复研究 |
1.2.2 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卫生领域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严重精神障碍 |
1.4.2 社区康复 |
1.4.3 个案管理 |
1.5 理论依据 |
1.5.1 社会支持理论 |
1.5.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L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现状与需求分析 |
2.1 L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总体概况 |
2.2 L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在社区康复中存在的问题 |
2.2.1 患者及家庭层面存在的问题 |
2.2.2 社区层面存在的问题 |
2.2.3 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
2.3 L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需求评估 |
2.3.1 增强病识不恐惧的需求 |
2.3.2 家属照护不放弃的需求 |
2.3.3 回归社会不排斥的需求 |
第3章 社会工作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必要性分析 |
3.2 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社会工作介入L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的实务过程 |
4.1 服务对象资料介绍 |
4.1.1 服务对象的生理现状 |
4.1.2 服务对象的心理现状 |
4.1.3 服务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现状 |
4.2 服务对象困境分析 |
4.2.1 服务对象入睡困难 |
4.2.2 服务对象经济状况差 |
4.2.3 服务对象家庭关系疏离 |
4.2.4 服务对象服药依从性低 |
4.3 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
4.3.1 减轻服务对象入睡困难症状的需求 |
4.3.2 改善服务对象经济状况的需求 |
4.3.3 促进服务对象家庭和睦的需求 |
4.3.4 提升服务对象用药依从性的需求 |
4.4 制定服务目标与计划 |
4.4.1 制定服务目标 |
4.4.2 制定服务计划 |
第5章 社会工作者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的计划实施过程 |
5.1 建立专业关系 |
5.2 改善入睡困难 |
5.2.1 寻求专业医师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
5.2.2 消除失眠心理诱因,指导睡眠卫生 |
5.2.3 执行作息时间安排,重建睡眠模式 |
5.3 提高服药依从性 |
5.3.1 提高规律服药意识,减少病耻体验 |
5.3.2 建立复诊服药盟约,跟进药检工作 |
5.3.3 处置药物不良反应,形成规律服药 |
5.4 促进家庭和睦 |
5.4.1 运用家庭治疗技巧,建立治疗联盟 |
5.4.2 给予家属情感支持,增强照护能力 |
5.4.3 欢聚中秋团圆活动,促进家庭和睦 |
5.5 链接社区与福利政策资源 |
5.5.1 协助办理服药补贴,申请监护补助 |
5.5.2 勇于融入社区活动,链接康复机构 |
5.6 结案与评估 |
5.6.1 服务对象的结案 |
5.6.2 服务对象的评估 |
5.7 追踪访谈与反思 |
第6章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的结论、讨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1 社会工作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结论 |
6.1.2 社会工作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的研究不足 |
6.2 建议 |
6.2.1 针对社会工作介入过程的建议 |
6.2.2 针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附录内容名称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6)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研究概述 |
1 研究背景 |
1.1 医患关系的困境 |
1.2 医患关系的促进 |
1.3 大健康时代的人文护理 |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情绪的评估及应用 |
2.2 人格的评估及应用 |
2.3 总结与启示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目的 |
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1(IPEQ-1)的研制 |
第一章 IPEQ-1 量表初稿的编制 |
1 量表的编制原则 |
2 量表的编制步骤 |
2.1 设立研究小组 |
2.2 量表的理论依据和方面 |
2.3 建立条目池 |
2.4 设计可操作性条目 |
第二章 IPEQ-1 量表的定性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2 结果 |
2.1 专家一般资料 |
2.2 专家权威程度 |
2.3 专家积极系数 |
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6 条目修订 |
3 讨论 |
3.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
3.2 IPEQ-1 量表编制的合理性 |
第三章 IPEQ-1 量表的定量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样本量的确定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预调查结果 |
2.3 正式调查结果 |
2.4 量表考评结果 |
2.5 量表可行性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2(IPEQ-2)的研制 |
第一章 IPEQ-2 量表初稿的编制 |
1 量表的理论依据和方面 |
2 建立条目池 |
3 设计可操作性条目 |
第二章 IPEQ-2 量表的定性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2.1 专家一般资料 |
2.2 专家权威程度 |
2.3 专家积极系数 |
2.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
2.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2.6 条目修订 |
3 讨论 |
3.1 专家咨询结果的可靠性 |
3.2 IPEQ-2 量表编制的合理性 |
第三章 IPEQ-2 量表的定量评价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样本量的确定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预调查结果 |
2.3 正式调查结果 |
2.4 量表考评结果 |
2.5 量表可行性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四部分 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初步应用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样本含量的估计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住院患者一般资料 |
2.2 住院患者IPEQ-1 量表评估检出情况 |
2.3 住院患者IPEQ-2 量表评估检出情况 |
2.4 住院患者情绪体验与人格倾向的相关分析 |
3 讨论 |
3.1 住院患者情绪体验评估情况 |
3.2 住院患者人格倾向评估情况 |
3.3 住院患者情绪体验与人格倾向的相关情况 |
全文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创新点 |
3 研究局限性 |
4 研究成果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态度的相关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汇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以深圳市福田区、龙岗区和南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
1.1.2 各级政府重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
1.1.3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尚未成熟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文献综述总结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严重精神障碍 |
1.4.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
1.4.3 精防社工 |
1.5 理论基础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状 |
2.1 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发展概况 |
2.2 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内容特征 |
2.2.1 价值理念和理论基础:政府协同治理 |
2.2.2 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分级管理体系 |
2.2.3 职责范围和服务内容:社区关爱帮扶 |
2.2.4 服务对象和服务方法:质控考核指标 |
2.2.5 结构功能和经费来源:紧急救治送院 |
2.3 深圳市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存问题 |
2.3.1 在服务理念上存在的不足 |
2.3.2 在运作和管理机制上存在的不足 |
2.3.3 在部门协作中存在的不足 |
2.3.4 在质控考核指标中存在的不足 |
2.3.5 在结构功能中存在的不足 |
2.4 深圳市社会工作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
2.4.1 在价值理念和理论防治为本的价值理念和协同治理理论错位 |
2.4.2 管理机制单一和运作机制困境并存 |
2.4.3 职责范围不明确和服务内容缺失 |
2.4.4 工作人员局限性强和服务方法非专业化 |
2.4.5 结构化功能断层和经费弹性化不足 |
第3章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方案设计 |
3.1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复元理念运用 |
3.1.1 社区层面 |
3.1.2 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层面 |
3.2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方案设计目标 |
3.2.1 优化现阶段管理理念,融入服务理念 |
3.2.2 组织社区关爱帮扶小组会议,发挥其作用 |
3.2.3 加强社区关爱帮扶小组内部联结 |
3.2.4 体现个案成效,作为质控考核指标 |
3.2.5 及时对接出院的精神障碍患者,建立专业关系 |
3.3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方案 |
3.3.1 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个案服务,促进其康复 |
3.3.2 开展社区精神健康宣传活动,改善其认知 |
3.3.3 开展家属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其家属监护能力 |
3.3.4 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分级管理,体现降级成效 |
第四章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走向社区康复的个案服务 |
4.1 个案服务社区介绍 |
4.1.1 X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概况 |
4.1.2 X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资源 |
4.2 个案服务基本情况 |
4.2.1 个案服务来源 |
4.2.2 个案服务理念和理论 |
4.2.3 个案生命历程 |
4.2.4 个案家庭情况 |
4.2.5 个案社会人际交往情况 |
4.3 个案问题产生和分析 |
4.3.1 个案“豪仔”问题 |
4.3.2 个案“豪仔”问题原因分析 |
4.4 个案服务计划 |
4.4.1 个案服务计划目标 |
4.4.2 个案服务进度安排 |
4.5 个案服务社区康复过程 |
4.5.1 与个案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 |
4.5.2 评估个案服务对象问题 |
4.5.3 和个案服务对象一起制定计划 |
4.5.4 介入个案服务对象过程 |
4.5.5 个案服务成效 |
4.6 个案服务反思 |
4.6.1 个案服务工作理念 |
4.6.2 个案服务工作目标 |
4.6.3 个案服务工作方法 |
4.6.4 个案服务工作途径 |
4.6.5 个案服务实践探索模式 |
4.7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精神障碍患者走向社区康复的个案服务总结 |
4.7.1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层面 |
4.7.2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层面 |
第5章 构建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
5.1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发展概况 |
5.2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特征 |
5.2.1 依托复元理念,以社工为本位的价值理念 |
5.2.2 合作机制并存,完善社区服务 |
5.2.3 康复为主:预防、介入和治疗一体化 |
5.2.4 形成社工服务氛围,发挥专业优势 |
5.2.5 打造“绣花针”角色,激活社区资源 |
5.3 明确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在卫生服务模式的角色 |
5.3.1 倡导者角色:转变政府防治理念,由防治转为服务 |
5.3.2 资源链接者角色:链接社区资源,解决服务对象多重需要 |
5.3.3 个案管理者角色:提供直接和间接服务 |
5.3.4 协调者角色:实现精神障碍患者出入院专人对接 |
5.3.5 服务提供者:保护服务对象隐私化 |
5.4 复元理念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推进 |
5.4.1 打造社区多元协作专业服务团队 |
5.4.2 促进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实践和理论发展 |
5.4.3 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
5.4.4 促进中国本土化社区精神卫生模式发展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
6.1.2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
6.2 研究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运营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实践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与社会工作和精神康复有关的项目运营的研究现状 |
1.3.2 关于社会工作项目运营的研究现状 |
1.3.3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康复的研究现状 |
1.3.4 进一步加强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研究的努力方向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精神康复者 |
1.4.2 精神卫生综合管理 |
1.4.3 精神卫生专职社工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法 |
1.6.2 非结构式访谈法 |
1.6.3 参与式观察法 |
1.6.4 定性分析法 |
第2章 福田区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简介 |
2.1 福田区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产生的背景 |
2.1.1 全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启动 |
2.1.2 国家对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发展的倡导 |
2.1.3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专业领域初步发展 |
2.2 福田区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 |
2.2.1 基本服务对象 |
2.2.2 社工角色职责 |
2.2.3 人员组织框架 |
2.2.4 服务评估机制 |
2.3 福田区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运营现状 |
2.3.1 生物—心理—社会全人的医疗服务 |
2.3.2 社区—社康—社工全面的社区服务 |
2.3.3 从服务人群看覆盖面广 |
2.3.4 从服务数据看达标率高 |
第3章 福田区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运营的经验 |
3.1 项目购买模式的经验 |
3.1.1 “精确发包”择优合作保证项目服务质量 |
3.1.2 多主体联合购买保证项目资金及时到位 |
3.2 项目团队管理的经验 |
3.2.1 用人单位—工作单位—派遣单位多主体协作管理 |
3.2.2 “简政放权”式的管理方式释放了精防社工创造力 |
3.3 项目团队建设的经验 |
3.3.1 充分的工作培训与成长 |
3.3.2 定期的工作总结与交流 |
3.3.3 实时多层面的督导服务 |
3.4 项目服务输出的经验 |
3.4.1 对精神康复者进行心理支持 |
3.4.2 对精神康复者家属进行照顾 |
3.4.3 在社区内进行精神健康宣传 |
3.5 项目服务评估的经验 |
3.5.1 以数据为中心进行成效监测,服务效果动态可观 |
3.5.2 实时多层面的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掌握服务状况 |
3.5.3 以科研产出为评估指标之一,实现项目品牌升级 |
第4章 福田区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运营的不足 |
4.1 项目购买模式的不足 |
4.1.1 用人单位对项目资金使用流向缺乏有效监管 |
4.1.2 用人单位对社会工作机构存有潜在依赖风险 |
4.1.3 社工薪酬偏低且机构项目资金提取比例较高 |
4.2 项目团队管理的不足 |
4.2.1 社工机构对精防社工岗位缺乏了解 |
4.2.2 缺乏稳固关系精防社工归属感较弱 |
4.2.3 缺乏薪酬增长和职级晋升激励制度 |
4.3 项目团队建设的不足 |
4.3.1 精防社工准入标准不高,社工素质参差不齐 |
4.3.2 精防社工倦怠现象较多,服务效率易受影响 |
4.3.3 精防社工流失较为严重,有损项目生命周期 |
4.4 项目服务输出的不足 |
4.4.1 以风险管控为主的项目导向,使服务现状背离初衷 |
4.4.2 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发挥不足,使服务目标达成受限 |
4.5 项目服务评估的不足 |
4.5.1 过于以管理指标为中心,忽略了对社工专业服务的评估 |
4.5.2 未采取第三方评估模式,评估公正性不能获得充分保证 |
第5章 总结、建议和讨论 |
5.1 关于项目运营经验和不足的总结 |
5.1.1 项目购买模式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
5.1.2 项目团队管理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
5.1.3 项目团队建设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
5.1.4 项目服务输出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
5.1.5 项目服务评估方面的经验与不足 |
5.2 关于项目运营的建议 |
5.2.1 建立项目资金流向公示制度,设置严格的退出机制 |
5.2.2 加强与精防社工的情感联系,提升精防社工归属感 |
5.2.3 制订薪酬以及职级激励体系,提高精防社工的待遇 |
5.2.4 限定精防社工岗位准入标准,防止精防社工的流失 |
5.2.5 注重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 |
5.2.6 补充专业服务评估上的不足,完善项目的评估体系 |
5.3 关于项目的讨论 |
5.3.1 关于项目的意义 |
5.3.2 关于项目的发展趋势 |
5.3.3 关于社会工作的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现状和需求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精神卫生康复现状 |
1.2 国内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
1.3 境外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定量研究 |
2.1 研究目的 |
2.2 方法 |
2.2.1 调查对象 |
2.2.2 问卷调查数量 |
2.2.3 抽样方法 |
2.2.4 研究工具 |
2.2.5 数据收集 |
2.2.6 质量控制 |
2.2.7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与需求 |
2.3.2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中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 |
2.3.3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中家庭心理服务的需求 |
第三章 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现状和需求的定性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研究工具 |
3.2.3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3.2.4 资料分析 |
3.2.5 质量控制 |
3.2.6 研究伦理 |
3.3 结果 |
3.3.1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内容 |
3.3.2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作用、角色和优势 |
3.3.3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阻碍 |
3.3.4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 |
3.3.5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处境 |
第四章 讨论 |
4.1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现状分析 |
4.2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分析 |
4.2.1 医院管理人员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分析 |
4.2.2 患者和家属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分析 |
4.2.3 社工部负责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分析 |
4.2.4 医护人员对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分析 |
4.3 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分析 |
4.3.1 社会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分析 |
4.3.2 医护人员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分析 |
4.3.3 家庭心理服务的需求分析 |
4.4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分析 |
4.5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面临的阻碍分析 |
第五章 总结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性 |
5.3 本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启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需求调查问卷(社工版) |
附录2 关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需求调查问卷(主要分管院领导版本) |
附录3 关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需求调查问卷(社工部负责人版) |
附录4 关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需求调查问卷(患者及家属版) |
附录5 关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需求调查问卷(医护版) |
致谢 |
本人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获得的科研成果、专利等 |
四、医学目的的讨论和精神卫生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刘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2]上海某区全科医疗团队心身疾病服务技能现状与对策研究[D]. 杨燕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3]社区精神卫生领域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研究[D]. 黄广.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4]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D]. 戴进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研究 ——以深圳市L社区个案为例[D]. 刘璇.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住院患者心理体验量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D]. 孟艳君.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7]非专业的卫生工作者对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态度的相关因素[D]. 黄盛莉.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以深圳市福田区、龙岗区和南山区为例[D]. 范珊琼.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9]精神康复者社区服务项目运营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D]. 崔朋成.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10]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中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现状和需求调研[D]. 孙蕴怡.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