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有四个需要和四个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吴权夫[1](2021)在《“十四五”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探析》文中指出电子信息产业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十三五"期间,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在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因而"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促进软硬结合,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四个重点领域,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但四个重点领域各有自己的发展趋势和特点,需要客观分析各种因素,在优化营商环境、探索项目合作新模式、实施创新发展行动、促进软硬结合、重视数据收集等方面积极探索,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艾仁扎娅·巴特托尔[2](2021)在《哈萨克斯坦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李红丽[3](2021)在《基于区块链跨链技术的国际贸易汇款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区块链跨链技术能够让价值跨过区块链与区块链之间的障碍,使得原本存储在特定区块链上的价值转换为另一条链上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流通,是区块链研究领域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国际贸易汇款结算涉及至少两个参与国家,多个参与方,过程需要经过多个参与方之间信息的流转,时间长、流程多、信息不透明、数据孤岛、数据保护隐私等问题成为该领域发展的瓶颈。由于区块链跨链技术在隐私保护、访问控制、可溯源性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优势,因此可以应用于国际贸易汇款系统中,解决当前的业务需求,对区块链跨链技术在国际贸易汇款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结合当前国际贸易汇款过程中的痛点,发挥区块链跨链技术的优势,研究异构区块链间的数据迁移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发实现了基于区块链跨链技术的国际贸易汇款原型系统。首先,针对异构区块链之间存在信息孤岛、各自为政,区块链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价值快速流通,生态无法对接,体系无法增长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分析了区块链架构,并且提出了一种基于预言机的异构区块链数据迁移机制,研究面向跨链互操作性的数据迁移机制,重点围绕异构区块链间的交互规则设计,消息传递以及数据迁移机制。链上部分将通过预言机系统合约定义跨链数据交互格式,业务合约只需要调用预言机系统合约中定义的功能即可发送跨链请求;链下部分将定义监听节点与跟随节点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和数据交互流程,通过链下分布式存储实现跨链请求的高效存储和传输,以实现区块链之间互联互通的共识多样性、交易原子性、数据一致性。其次,本文在基于预言机的异构区块链数据迁移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贸易汇款系统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区块链跨链技术的国际贸易汇款原型系统。本文从需求分析入手,分析了系统功能,随后介绍了本系统的整体架构、功能模块和逻辑设计。本系统为国际贸易汇款系统提供了登录注册、双边贸易数据结算、汇款、开立和查看交易凭证、数据共享和用户权限等功能,并且通过对系统页面的展示,对系统实现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结合提出的基于预言机的异构区块链数据迁移机制和区块链跨链技术本身的性质,保障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预言机的异构区块链数据迁移机制,并且将所设计的数据迁移机制引入到系统中,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区块链跨链技术的国际贸易汇款系统。
张媛[4](2021)在《“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功能”,“提升跨部门协同治理能力”,是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然而,当前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运行中存在的碎片化现象影响了政务服务的跨部门协同效能。为了实现政务服务平台的整体性治理,需要对“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进行探索。本文从整体性治理理论、协同学理论出发,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政策文本分析、访谈法、扎根理论、解释结构建模的方法,挖掘并分析我国“一网通办”政务服务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其互动机理,为进一步提升协同效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首先,通过对整体性治理理论、协同学理论的回顾,分析其在“一网通办”跨部门协同效能研究中的理论适用性并据此建立协同效能优化标准、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框架,并结合“一网通办”相关政策文本明确跨部门协同效能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范围。其次,使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归纳为协同情境、协同目标、协同技术、协同意愿、协同结构、协同管理六个部分。再次,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基于模型对系统内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协同情境的输入下,协同目标是影响“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的深层因素,协同技术是核心因素,协同管理、协同意愿、协同结构共同构成强联通回路,直接作用于协同效能。最后,据前述分析,提出从优化协同情境、强化协同目标、提升协同技术、增强协同意愿、优化协同结构、强化协同管理几个方面提升“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总而言之,通过对政府跨部门协同效能产生的主要因素进行识别,并对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研究,能够揭示“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协同效能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为有效提升政府跨部门协同效能,有层次、有重点推进“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司林波,裴索亚[5](2021)在《国家生态治理重点区域政府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评价与优化建议——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汾渭平原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意义]通过开展生态治理重点区域政府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的评价,能够发现影响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的影响要素,有助于促进各地政府提高数据平台的开放利用水平,更好地服务于生态环境治理实践。[方法/过程]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和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5个维度构建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汾渭平原等具有典型跨域特征的国家生态治理重点区域为例,对区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结果/结论]研究发现:(1)四个区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依次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汾渭平原;(2)在环境数据下载量、区域经济支持力、平台使用功能模块数量、数据安全问题数量、安全检测评估次数等指标上的表现是决定区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3)长三角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最高,主要得益于其在平台使用功能模块数量和环境数据下载量等关键指标上的突出表现;珠三角虽然平台布局全面,但在环境数据下载量上表现不佳;河北省数据开放平台布局和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京津冀区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的整体水平;汾渭平原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偏低则受制于平台建设、开放程度、环境数据资源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政府环境数据的开放利用水平,各级政府应在平台建设、资金投入、数据开放标准、数据应用、风险防范等方面采取完善措施。
陈阳[6](2021)在《基于协同理论的秦巴山区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机制研究 ——以陕西省洋县为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其成为了新时代乡村工作的总纲领。汉中市洋县在上一阶段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一定的乡村经济与空间建设成就。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洋县乡村也将迎来新发展机遇,但洋县目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出现了乡村空间建设盆景化趋势,只注重乡村空间建设,忽视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的协同性,这限制了洋县乡村的全面发展。并且,洋县乡村既有产业模式也已无法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市场消费需求,加之洋县乡村产业发展起点过低,缺乏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人才与技术资源,导致洋县乡村发展低效,陷入了全面依靠政府帮扶的困境。因此,本文基于协同理论对洋县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希望寻找出一条能有效促进洋县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协调发展的路径,帮助洋县乡村摆脱困局。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本文通过乡村建设理论、景观镶嵌体结构、等级系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政府干预理论、协同理论与AHP层次分析法下的耦合关系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等多元理论与分析方法,结合收集到数据,解构了洋县乡村社会主体、产业、空间的特性,探析了洋县乡村发展引入协同理论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在协同理论的框架下提出了洋县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的研究路径与评价方法。第二,经过对洋县乡村产业和空间发展概况的梳理,发现洋县乡村产业发展起点低、经济效益差与发展水平滞后于空间建设;乡村空间有城镇辐射乡村能力弱、乡村数量多而聚集度低等问题。继而运用耦合理论对乡村产业与空间的耦合机理进行了研究,探究了洋县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的影响要素、作用机制与表现形式。第三,结合洋县自身发展特征,从乡村产业和空间两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引入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数学模型,建构了洋县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的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用数学模型对2015—2019年间洋县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展开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对不同时间段洋县乡村产业与空间综合发展水平、耦合阶段及耦合协调状态进行评价与阶段划分。并依靠这些数据分析洋县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存在的不协调问题和发展制约因素,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问题提出协调发展对策;第四,基于洋县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的耦合关系定性与定量研究,从乡村产业维度和空间维度出发,制定洋县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优化发展策略和协调发展机制。本文研究表明,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一方面,乡村产业发展有效促进乡村经济形态、社会生活与用地规划的改善;另一方面,乡村空间建设为乡村产业提供空间、设施支撑。因此,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本文为秦巴山区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系统性的思路与方法。本文的分析过程、研究结论及解决策略对于促进秦巴山区乡村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推动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价值。
倪雨笛[7](2021)在《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时代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平台共享经济模式在全行业中得到发展,移动网络直播同时应运而生。本文从对政府监管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政府在移动互联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过程中履行职责监管的必要性,通过了综合应用问卷调查方法、访谈等方式,对移动网络直播平台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找到了政府对于移动网络直播平台、平台运营以及平台用户方面监管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由于监管职能、相关制度及监管能力存在不足所导致问题产生,为政府更好的在移动网络直播平台监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提供具体的建议,通过调整组织结构、加强法律制度建设、创新监管技术等方式,以期更好的促进该行业健康发展。政府部门作为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主体,不仅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而且具有权威性。政府做出的决策均出于公众利益的角度,因此,政府部门对网络直播平台监督,即实现对网络直播平台的有效规制,引导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同时对公众的合法利益进行保护。
郑鹿鸣[8](2020)在《我国政府网页归档进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政府网页归档在法规政策、标准规范、实践项目、归档策略、归档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其中归档策略主要包括归档模式、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和元数据方案。归档技术主要涉及分类整理、归档系统和存储格式。未来我国政府网页归档的发展需要确立政府网页归档的馆藏思想,加速政府网页归档的法规支持,出台政府网页归档的指导策略,打造政府网页归档的生态系统,探索政府网页归档的关键技术,推进归档政府网页的开发利用。
曹海苓[9](2020)在《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由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服务保障需求大幅增长,供需矛盾日益突显,给政府老年服务行业治理带来了严峻考验。在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及政府经济上不堪重负的双重压力下,社会化养老成为我国缓解养老负担压力的现实出路。作为一种现代养老方式,社会化养老是指在遵循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下,通过社会途径,由包括政府、家庭、市场、社区等在内的多元服务主体为满足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共担养老服务职能的养老方式。从提供主体视角讲,社会化养老强调养老资源由传统的家庭、政府的一元或二元向包括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在内的多元主体的转化。从社会化养老的客体角度讲,社会化养老面向社会全体有养老需求的老年人,实现了服务对象的普遍化。同时,社会化养老更加强调政府主导作用、市场决定作用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主体专业化服务特征的有机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完善我国老年福利制度,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亦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养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建设应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养老作为关系国家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方面,其解决得程度如何与执政党的执政成效息息相关,决定民心向背,政府作为执政党意志的集中体现者,应当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政府的本质来讲,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和公共资源的控制者,促使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其重要的施政目标。养老作为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基础性、现实性的民生问题,直接关乎公共利益,保障与改善民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领域,是衡量现代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与能力的重要尺度。自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构想以来,养老服务在各个阶段都显露出政府参与的痕迹,依靠政府的行政干预,客观上保障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然而,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制度供给缺乏、社会组织扶持培育力度不够、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市场化运行中监管缺失等缺陷与不足,这说明政府在干预养老服务过程中依然未能找准自身的定位,未能真正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发挥其职能。由于养老服务兼具政府保障特征和社会公益福利性质,适应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培育和扶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建设与发展,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治理能力已是转换政府职能的当务之急。本文从政治学视角出发,立足社会化养老服务领域,借鉴政府职能、准市场、协同治理等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框架,以社会化养老为研究背景,以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以政府职能的履行与发挥为主体框架,以政府职能的完善为研究主线,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历史回溯、实践形态、域外经验借鉴、具体完善路径为叙事脉络,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建议。从政府职能角度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研究,系统探讨和分析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理论依据及行动策略,合理界定政府职能的内容、边界、存在问题和改进对策,以推动政府在养老服务中承担适度、有效职责。这对于拓展社会化养老服务讨论的政治学理论空间,巩固和维护我国政治和谐稳定的大局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构建了政府养老服务职能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据政府职能理论,从政府管理过程角度出发,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对政府职能的现实需求,将政府职能界定为决策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监督职能等四个要素,厘清了各要素的功能,为我国政府职能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在研究工具的选择上,设计了针对负责养老服务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力量的调查与访谈,在系统分析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工具价值。2.先行研究中存在重客体研究、轻主体研究的现象,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中的关键主体——政府与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其他核心主体联动作用的研究视角关注较少。社会化养老服务是多元主体共同行动的过程,主体间关系结构复杂,行动逻辑不尽统一。处于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与核心地位的政府如何在多元主体的互动过程中抽离出不同主体的行动逻辑,进行资源整合与动员,以实现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是本文研究的亮点之一。3.研究结论的创新。本文提炼出了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研究的新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决策过程是政府行政的核心,政府决策是否科学与公正是决定社会化养老服务能否健康顺利运行的关键因素。(2)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供给现状表明,任何单一供给主体独立提供养老服务都存在供给困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整合多方力量重构中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中的政社关系,建立供给主体协同治理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强强联合”。(3)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在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缺位与越位问题,说明政府未能准确定位自身作用的边界与范围。因此,本文提出,要从转变政府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联动机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政府治理体制改革。
邵骏飞[10](2020)在《武进区西湖街道“联动联勤”工作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有四个需要和四个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有四个需要和四个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十四五”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三五”期间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情况 |
1. 总体概况 |
2. 主要企业和产品 |
3. 主要园区 |
4. 在工业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
(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情况 |
1. 主要情况 |
2. 主要企业和服务领域 |
3. 主要园区 |
4. 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结和启示 |
二、“十四五”重点领域发展趋势分析 |
(一)平板显示发展趋势 |
(二)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发展趋势 |
(三)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发展趋势 |
(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发展趋势 |
三、“十四五”发展预期和建议 |
(一)“十四五”发展预期 |
(二)发展建议 |
1. 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的营商环境 |
2. 探索项目合作新模式 |
3. 实施创新发展行动 |
4. 促进软硬结合 |
5. 重视收集发展质量和效益数据 |
(3)基于区块链跨链技术的国际贸易汇款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创新工作 |
1.2.1 研究内容 |
1.2.2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1.3 研究生期间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区块链及跨链相关技术 |
2.1 区块链底层技术 |
2.1.1 分布式账本 |
2.1.2 加密算法 |
2.1.3 共识机制 |
2.1.4 区块链技术架构 |
2.1.5 智能合约 |
2.2 区块链跨链技术研究现状 |
2.2.1 公证人机制 |
2.2.2 哈希锁定 |
2.2.3 侧链技术 |
2.3 区块链跨链技术应用现状 |
2.3.1 Polkadot |
2.3.2 Cosmos |
2.3.3 Hyperledger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预言机的异构区块链数据迁移机制 |
3.1 引言 |
3.2 区块链交互架构 |
3.2.1 数据层 |
3.2.2 网络层 |
3.2.3 共识层 |
3.2.4 合约层 |
3.2.5 应用层 |
3.3 异构区块链数据迁移架构 |
3.3.1 数据迁移预言机 |
3.3.2 源区块链 |
3.3.3 目的区块链 |
3.4 异构区块链数据迁移机制 |
3.4.1 准备阶段 |
3.4.2 执行阶段 |
3.4.3 迁移阶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区块链跨链技术的国际贸易汇款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1.1 业务流程分析 |
4.1.2 功能需求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总体架构设计 |
4.2.2 功能模块设计 |
4.2.3 角色主体设计 |
4.3 系统详细设计 |
4.3.1 智能合约设计 |
4.3.2 数据结构设计 |
4.3.3 用户注册登陆模块 |
4.3.4 双边结算模块 |
4.3.5 汇款模块 |
4.3.6 交易数据查询模块 |
4.4 系统实现 |
4.4.1 系统实现环境 |
4.4.2 系统效果展示 |
4.5 系统测试 |
4.5.1 功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重要概念阐释 |
1.2.1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 |
1.2.2 跨部门协同效能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
2.1 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 |
2.1.1 整体性治理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
2.1.2 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下效能优化标准 |
2.2 协同学理论的理论分析 |
2.2.1 协同学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 |
2.2.2 协同学理论下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 |
2.3 “一网通办”跨部门协同政策依据 |
2.3.1 “一网通办”跨部门协同政策主题分析 |
2.3.2 “一网通办”跨部门协同重点领域阐释 |
3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识别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方法 |
3.1.2 样本选择 |
3.1.3 访谈调研 |
3.2 数据编码分析 |
3.2.1 开放性编码 |
3.2.2 主轴编码 |
3.2.3 选择性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
4.1 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建模 |
4.1.1 解释结构模型方法的应用 |
4.1.2 解释结构模型建模的步骤 |
4.2 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
4.2.1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模型 |
4.2.2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协同目标子系统模型 |
4.2.3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协同技术子系统模型 |
4.2.4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协同意愿子系统模型 |
4.2.5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协同结构子系统模型 |
4.2.6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协同管理子系统模型 |
4.3 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作用机理阐释 |
4.3.1 协同情境调节因素互动程度 |
4.3.2 因素耦合互动形成有序子系统 |
4.3.3 子系统梯度发展维持有序状态 |
5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提升建议 |
5.1 优化协同情境 |
5.1.1 构建开放协同的制度环境 |
5.1.2 提升经济技术保障能力 |
5.1.3 培育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
5.2 强化协同目标 |
5.2.1 注重需求导向的功能迭代 |
5.2.2 构建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5.3 提升协同技术 |
5.3.1 提升部门信息共享能力 |
5.3.2 完善政务服务平台 |
5.3.3 健全配套技术服务体系 |
5.3.4 提升人员专业化能力 |
5.4 增强协同意愿 |
5.4.1 发挥协同个体的积极性 |
5.4.2 创新部门利益共融机制 |
5.5 优化协同结构 |
5.5.1 优化横向整合能力 |
5.5.2 调节纵向整合深度 |
5.6 强化协同管理 |
5.6.1 完善政务优化设计 |
5.6.2 提升绩效管理水平 |
5.6.3 平衡权责关系 |
5.6.4 提升数字领导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访谈提纲(管理人员版) |
附录 B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访谈提纲(审批人员版) |
附录 C “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访谈提纲(窗口人员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国家生态治理重点区域政府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评价与优化建议——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汾渭平原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
2 文献综述 |
3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1 价值共创理论 |
3.2 DPSIR模型 |
4 基于DPSIR模型的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评价样本与指标选取 |
4.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2)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样本的特征比重: |
(3)计算第j项指标下的熵值: |
(4)计算信息熵冗余度: |
(5)计算各项指标的权值: |
4.3 综合评价 |
5 评价结果与分析 |
5.1 各地区环境数据重要指标分析 |
5.2 因素层评价结果分析 |
5.3 目标层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4 影响因素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基于协同理论的秦巴山区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机制研究 ——以陕西省洋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
1.1.2 新型城镇化成为乡村空间优化发展的新方向 |
1.1.3 秦巴山区乡村呈现产业与空间的低水平发展状态 |
1.2 问题提出 |
1.3 选题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辨析 |
1.4.1 研究范围 |
1.4.2 研究对象 |
1.4.3 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数据来源 |
1.5.4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研究 |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1 社会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2 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3 经济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4 协同学视角下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 耦合系统的研究方法 |
2.3.1 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耦合关系研究路径 |
2.3.2 耦合关系的研究方法 |
2.3.3 耦合状态的判定 |
2.3.4 研究路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洋县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机制探究 |
3.1 汉中市洋县乡村产业系统与空间系统发展概况 |
3.1.1 洋县概况 |
3.1.2 洋县乡村现状调研概况 |
3.1.3 洋县乡村产业系统发展概况 |
3.1.4 洋县乡村空间系统建设概况 |
3.2 耦合性影响要素 |
3.2.1 综合发展资源 |
3.2.2 综合经济格局 |
3.2.3 基础设施支撑 |
3.3 乡村产业与空间的耦合性机制研究 |
3.3.1 农业规模化促进城乡体系重构 |
3.3.2 农业产业化推动乡村用地结构调整 |
3.3.3 乡村空间建设支撑产业发展 |
3.4 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的演变分析 |
3.4.1 乡村社会的演变分析 |
3.4.2 乡村空间系统的演变分析 |
3.4.3 乡村产业系统的演变分析 |
3.4.4 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的演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洋县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协同关系评价 |
4.1 评价思路与原则 |
4.1.1 评价思路 |
4.1.2 评价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评价指标确定 |
4.2.2 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评价指标阐述 |
4.2.3 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
4.3 耦合系统的协同性评价 |
4.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3.2 准则层对系统层的因子权重判断矩阵 |
4.3.3 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因子权重判断矩阵 |
4.3.4 数据标准化 |
4.3.5 评价结果统计 |
4.4 耦合模型数据分析 |
4.4.1 耦合协调度数据的分析 |
4.4.2 耦合协调阶段的确定与分析 |
4.4.3 发展问题反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协同理论的洋县乡村产业与空间规划及发展策略研究 |
5.1 乡村产业体系优化发展策略 |
5.1.1 乡村产业体系优化发展方向 |
5.1.2 依托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农业 |
5.1.3 培育乡村品牌,升级产业结构 |
5.1.4 推行产业融合,发展六次产业 |
5.1.5 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展全域旅游 |
5.1.6 政府担保,多元化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题 |
5.2 乡村空间体系优化发展策略 |
5.2.1 乡村空间体系优化发展方向 |
5.2.2 提升乡村用地规划地位,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调整空间发展策略 |
5.2.3 优化城乡结构 |
5.2.4 提升乡村空间吸引力 |
5.2.5 严控生态安全格局底线 |
5.3 协同发展保障体系 |
5.3.1 构建服务型政府,实现跨组织合作 |
5.3.2 构建乡村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形成协同发展机制 |
5.3.3 活化土地流转机制 |
5.3.4 完善乡村管理机制,健全人才供给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局限与展望 |
6.3.1 研究不足 |
6.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 |
致谢 |
(7)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内涵及其必要性 |
第一节 政府监管及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内涵 |
一、政府监管的内涵与外延 |
二、移动网络直播及其平台的内涵和外延 |
三、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内涵 |
第二节 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整体逻辑 |
一、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主客体 |
二、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内容 |
三、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依据 |
四、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程序 |
第三节 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
一、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的特殊性 |
二、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必要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存在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现状 |
一、移动网络直播平台内容成为专门监管对象 |
二、政府各部门的多元监管主体趋势 |
三、多方协同共治的监管模式转变 |
第二节 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在移动网络直播平台内容监管存在问题的表现 |
二、政府在移动网络直播平台运营方面监管存在问题的表现 |
三、政府在移动网络直播平台用户方面监管存在问题的表现 |
第三节 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政府监管的职能相对越位 |
二、政府监管的制度存在缺位 |
三、政府监管的能力出现错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完善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的对策 |
第一节 调整监管组织结构设置:优化政府职能 |
一、转变政府监管理念并强化服务意识 |
二、厘清政府各部门职能以明确主体权责 |
三、政府统筹各方力量形成监管共治环境 |
第二节 构建监管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监管制度建设 |
一、合理借鉴其他国家相关监管经验 |
二、整合碎片化规范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三、建立相应系统化地方性行政规范 |
第三节 创新监管技术:提高政府监管能力水平 |
一、打破监管技术限制并建立分级标准 |
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以提升整体行政效力 |
三、强化监管手段并加大监管惩处力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8)我国政府网页归档进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政府网页归档的实践进展 |
1. 法规政策进展。 |
2. 标准规范进展。 |
3. 实践项目进展。 |
4. 归档策略进展。 |
5. 归档技术进展 |
二、我国政府网页归档的未来发展 |
1. 确立政府网页归档的馆藏思想。 |
2. 加速政府网页归档的法规支持。 |
3. 出台政府网页归档的指导策略。 |
4. 打造政府网页归档的生态系统。 |
5. 探索政府网页归档的关键技术。 |
6. 推进归档政府网页的开发利用。 |
(9)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缘起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问题的呈现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回顾与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政府职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政府职能 |
(二)政府治理 |
(三)公共服务 |
(四)社会化养老 |
二、基本理论的阐释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准市场理论 |
(三)协同治理理论 |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构成 |
(一)公共服务视阈下政府的职责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构成要素 |
第二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历史演进 |
一、中国政府职能的历史变迁 |
(一)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全能型政府职能 |
(二)改革开放初期政府职能的改变 |
(三)深化改革阶段政府职能的转向 |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特征 |
(一)从无限职能到有限职能的转变 |
(二)政治职能向社会职能的演进 |
(三)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换 |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演变轨迹 |
(一)“单位”制养老服务时期:政府职能的全面干预 |
(二)“单位”制向社会化养老服务转换时期:政府职能的收缩 |
(三)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时期:政府职能的回归 |
第三章 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现状考察 |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的发挥 |
(一)社会化养老政策与法规的制定 |
(二)社会化养老资源的初步整合 |
(三)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协同行动 |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过程的监督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模式的变革 |
(一)计划体制时期:政府的全能型、管制型养老服务 |
(二)市场体制时期:政府的有限性、服务型养老服务 |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履行的失位 |
(一)社会化养老服务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的缺乏 |
(三)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主体协同性不足 |
(五)养老服务市场化监管的缺失 |
第四章 社会化养老服务中发挥政府职能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一、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 |
(一)英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
(二)美国政府的职能定位 |
(三)日本政府的职能定位 |
二、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治理模式 |
(一)英国的混合主义模式 |
(二)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 |
(三)日本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
(四)中外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比较 |
三、域外国家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职能分析的启示 |
(一)确立政府主导原则并付诸行动 |
(二)实施多元主体的引导性培育 |
(三)发挥政府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全过程的监管 |
第五章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政府职能的建议 |
一、政府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的动力因素分析 |
(一)法治建设的驱动 |
(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挑战 |
(三)传统养老制度的历史传承 |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 |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职能履行中政府的行动逻辑 |
(一)以养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为逻辑起点 |
(二)以建构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关系为逻辑中介 |
(三)以实现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为逻辑终点 |
三、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行动策略 |
(一)优化政府的决策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决策质量 |
(二)增强政府的计划职能:提高政府社会化养老服务制度供给能力 |
(三)完善政府的组织职能:构建社会化养老服务中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关系 |
(四)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能: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监察制度 |
(五)深化政府治理体制的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图表目录 |
附录二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机构主要管理者、创建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政府养老服务相关部门负责人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有四个需要和四个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四五”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探析[J]. 吴权夫.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 2021(05)
- [2]哈萨克斯坦行政体制改革研究[D]. 艾仁扎娅·巴特托尔. 新疆大学, 2021
- [3]基于区块链跨链技术的国际贸易汇款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红丽.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4]“一网通办”政务服务跨部门协同效能影响因素研究[D]. 张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5]国家生态治理重点区域政府环境数据开放利用水平评价与优化建议——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汾渭平原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分析[J]. 司林波,裴索亚. 图书情报工作, 2021(05)
- [6]基于协同理论的秦巴山区乡村产业与空间耦合机制研究 ——以陕西省洋县为例[D]. 陈阳. 长安大学, 2021
- [7]移动网络直播平台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 倪雨笛.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8]我国政府网页归档进展研究[J]. 郑鹿鸣. 兰台世界, 2020(07)
- [9]中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 曹海苓.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武进区西湖街道“联动联勤”工作机制优化研究[D]. 邵骏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