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引领,人才架桥,服务社会

科技引领,人才架桥,服务社会

一、科技引路人才架桥服务社会(论文文献综述)

吕铮[1](2021)在《真相小组》文中研究说明1.预审 初秋,下着一场不大不小的雨,天色灰蒙蒙的,雨滴打在雾蒙蒙的玻璃上,划出一道长长的抛物线。审讯室的铁门紧闭着,坚硬、冰冷,隔绝着外面的嘈杂和喧嚣。脚步声由远至近,一个身穿制服的警官缓步而来。他三十多岁的年纪,中等身材,相貌端正,浓眉下的一双眼睛略带疲惫。他是预审支队的副支队长,行里人称"那三斧子"的那海涛。

马跃[2](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文中指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党保持蓬勃生机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青年、赢得青年、依靠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寄希望于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赋予极高地位,号召新时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堪当时代重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从外部条件来看,我们当前面对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范围各种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更趋激烈。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提升党对青年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消除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毒瘤,避免“颜色革命”与“和平演变”。再加之新时代青年出现新的特征变化,以及青年发展存在滞后性的现实要求,党和国家要推动全社会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号召党团组织把青年工作做实、做细,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对于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体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重大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宏观的论证青年作为整个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国家、民族、党以及世界的作用;微观的分析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在新时代下所表现出的新特点。采用历史研究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新时代中国青年为什么要承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分析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与方向。采用比较分析法,分析新时代青年身上的优缺点;青年与基层群众的区别与联系。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以表格对比的形式分析新时代党员队伍结构发生的显着变化。最后,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青年理论指导青年工作,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论文结构框架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分析论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国外学者青年研究理论与派别,形成对青年学的初步认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青年研究的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分析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论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和来源。第一部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所涉及的基本内涵进行理论诠释。分别对青年、青年观、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进行逐一解读。第二部分,探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来源,其分为理论来源和文化来源。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也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青年观。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也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支撑。第三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第一部分,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面对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国情要求、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党要巩固和扩大青年群众基础、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和新时代青年呈现出新的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应运而生。第二部分,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孕育阶段、实施人才战略的萌芽阶段、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探索阶段、以及形成与发展阶段。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并丰富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科学性提供了实践基础保障。第四章,重点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包括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希望与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和先锋力量,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二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国青年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通过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这六点要求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以理想信念激发青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青年,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四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新时代要加强党对青年的全面领导,阐述共青团组织在新时代的改革再出发,共青团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团的工作主线,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团的政治责任,将强“三性”去“四化”作为新时代的团改目标。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为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和价值意蕴做铺垫。第五章,重点凝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三方面的理论特征。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提出“党管青年”原则,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以及“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体现出了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体现出这一理论的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第六章,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体现出的价值意蕴。理论价值体现为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第七章,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全方位多措并举,开展践行活动。一是要举国家之力,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二是要聚社会合力,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三是要提升高校育人水平,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四是要践个人之行,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新时代青年运动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总之,通过系统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根据习近平自身的青年生活经历、多年执政经验与治国理政的青年工作中探索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体现出创新性。二是论文关于近代青年运动文化自觉性的文化来源探究,尤其是分析了五四精神对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影响,体现出创新性。三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四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研究具有创新性。五是分别从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四方面提出要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路径选择体现出了创新性。

余丽[3](2021)在《技术、市场与文化复合性的形成:清代以来丹江地区的族群互动》文中研究指明

杨清[4](2020)在《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青年教育,始终关心关爱青年的成长成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广大青年的支持和贡献才得已稳步向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广大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建设的进程中的战略定位给予了明确的指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还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明确了具体发展的目标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并将青年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前景紧密地联系起来。当前的中国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伟大胜利需要作为核心人才力量的广大青年不懈奋斗,为谁培养青年,培养怎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给予回应。可见,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正是建立在一定的问题基础上,是对当代青年教育工作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的时代回应,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从六个部分对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现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主要从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国内和国外背景)、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以及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主要从关于青年教育的定位和目标、关于青年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以及关于青年教育的原则方法等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习近平关于当代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定位和总体目标分别是:“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和“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由九个要素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治观念培育、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知行合一教育、奋斗精神培育、创新精神的培育。四个基本原则,第一是两个巩固原则;第二是以人为本原则;第三是两个相统一原则;第四是主动占领阵地意识原则。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最新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实践育人法;二是文化育人法;三是心理辅导法;四是榜样引领法。第四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以及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第五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理论价值主要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新境界、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教育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这四点展开论述;实践价值则从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提供行动指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助力以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而展开论述的。第六部分论述了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打造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正面宣传教育渠道、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氛围以及发挥共青团在广大青年思想领域中的积极引领作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打造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以及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助力青年教育并建立家庭教育机制、建立家庭教育的导向和激励机制以及发挥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以个体教育为重点,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木粲成[5](2020)在《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文中认为时间是人类在生活中必须倚赖的基本观念之一。人类的实践既建构着时间,也展开于时间中,受时间形塑。时间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时计与时间性。时计是人类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互动中习得或创造而成的各式各样用于标定过去、现在、未来的手段。时间性则是由回忆、感知、预期三种机能触发的统一于当下的过去、现在、未来意识。时计既展开于时间性中也影响人们的时间性,时间性既化育时计也受时计牵动。时计与时间性统一于时间实践。时间实践与社会文化互构。不同社会文化群体的时间实践会所有不同,同一社会文化群体内部的时间实践也会因社会身份与实践场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本文是一项以时间为中心论题,以聚居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清水江中上游两岸的苗族方南支系为考察对象的民族志。通过考察方南苗族的基本时间概念,时计类型,不同社会角色的时间实践方式,不同社会场景的时间特点,以及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场景之中时间交叠、时间冲突、时间协调的具体过程,本文既从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来理解时间,也以时间为核心论题来呈现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依照如下框架展开。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百余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要脉络,明确随之形成的主要问题、概念、理论、方法,确认当前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主要趋势为探究多样场景中不同行动者在实践中牵涉的多样时计、时间性及其相互关系,并强调,本文涉及的时计主要是方南苗族在生活中频繁使用且与其社会制度与文化观念具有密切关联的时间参照,并将对时间性的呈现锁定在方南苗族运用时计而展开的具体实践之中。第二章,从生态人文区位、生计方式、亲属制度、社会组织、信仰观念等层面勾勒方南苗族的社会文化概况,强调方南苗族的核心社会理想是在祖先、神灵护佑下,维系家户、宗族、村落团结,建设跨家户、跨宗族、跨村落交换,实现并延续物与人的丰产。第三章,概要呈现方南苗族的基本时间概念,时间起源论,主要时计类型,各类时计的内容、来历、功能、意义,不同时计掌握程度与运用状况的社会差别,多样时计划分的各级时间单位及其内部多样性,彰显方南苗族的时计愈发数值化、便携化的代际趋势。接下来,以多个民族志个案剖析嵌合着时计与时间性的时间实践过程,讨论方南苗族时间实践的社会差别与场景特征,呼应方南苗族社会文化图景与多样时计概貌。第四章讨论生计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呈现由基本社会分工带来的老年男性、中青年男性、妇女、儿童的时间实践之别及其交叠、冲突、协调,其中可见中青年男性的市场经济时间如何强势于老年男性的务农时间,在校儿童的国民教育时间如何强势于妇女的家务时间,体现出生计时间的可变性。第五章讨论仪式化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一类为仪礼时间,以一个葬礼为例,呈现仪礼时间的突发阈限性与宗教专家的时间权威;另一类为节庆时间,以三个节庆为例,呈现方南苗族节庆的时间特点,突出本地节庆时间的固定阈限性与集体惯习的时间效力;两类时间共同体现仪式化时间的固定性。第六章,以龙舟节这一既与生产活动紧密相关又具备高度仪式化特征的大型区域性丰产节庆为个案,呈现方南苗族的生计时间、仪式化时间,家户时间、村落时间,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的时间,通过一系列协调混溶到趋于一致的区域时间之中的具体过程,其中不仅分析了龙舟节时间之区域性、周期性与复杂性的由来,也呈现了村民集体议定的出龙之时的强制力,村领导的时间纪律监督权威,以及宗教专家的时间权威,并强调,这种足以将多样时间实践混溶为一的根本动因,乃是方南苗族希望在祖先与神灵的护佑下,维系秩序稳定,延续两种丰产的社会文化理想。

张娜[6](2020)在《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人才和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保障。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当今大学生的人生黄金时段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全重合,他们将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习近平提出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十八大党和国家确定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要完善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习近平高度重视大学生德育建设问题,围绕新时代大学生德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唯物辩证法等方法对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基本内容和理论特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介绍了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目的、创新之处及概念厘定。系统梳理相关资料,发现与课题相关的前沿成果和研究的薄弱环节。其次,论文分析了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并结合新时代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指明了其重要的实践依据。再次,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内容和特征进行了论述。分别在大学生德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三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并依据内容总结了其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民族复兴的战略性、立身之基的根本性、育人机制的系统性的特征。最后,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不仅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而且还为大学生道德实践指明方向,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行动纲领,促进了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刘淑真[7](2020)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日益突出。少数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不断沉淀、积累起来的总和。少数民族文化不管是对个人还是民族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当下尤其需要民族文化来引导全体公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合理的民族团结内容不仅对学生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养成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本研究以第十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频数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教材中呈现的民族团结内容进行梳理分析。首先是民族团结内容的方式分布,将范文、导读与练习、写话与习作、插图四种形式中包含或涉及到民族团结内容的知识进行统计分析,并整理成表格、饼状图等;其次是民族团结的内容分布,从民族概况、民族传统、民族景色、民族人物、民族事件、民族精神来梳理分析民族团结内容;最后是民族团结内容的年级分布,将呈现内容与方式按教材和年级分析。通过梳理分析后笔者发现,在该版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构成种类丰富、呈现形式多样、民族文化的呈现是为了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优点,但也存在多以汉族文化视角呈现民族团结内容、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中的编排有限、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的分布不均衡和民族团结教育意义未发挥到最大的问题。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与文献的查阅,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少数民族文化较汉族文化重视程度小、缺少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编写标准、民族团结内容缺乏一定系统、受编者观念和成员结构的影响等。针对出现的问题,笔者给出几条可操作性建议,包括正确处理好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合理增设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系统编排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等,使教材中促进民族团结的民族文化得到重视与传承,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尹京兰[8](2020)在《编辑家吴道弘研究》文中指出吴道弘(1929-)是我国当代编辑家,自1950年从事编辑工作到1995年退休前担任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及至退休后任《出版史料》执行主编,为新中国编辑出版事业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和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编辑工作者,吴道弘致力于编辑这一精神文化活动,其编辑生涯可以划分为三联书店编校一体、人民出版社编发马列主义图书、投身编辑出版学领域的图书编辑工作、主持期刊《出版史料》四个阶段;其编辑活动具有专于中外文史图书出版,“学”编共进,在学术研究中挖掘选题的特点。在长期编辑实践活动中,吴道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编辑理念:一是编辑应入学者流的编辑观念,认为编辑是业务和学识兼备的角色,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因而编辑要有独特的研究领域;二是崇实重教、讲究自学的编辑人才培养观,认为在编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出版教育起基础性作用,在职培训是重要路径,编辑自我培养则是普遍路径;三是亦师亦友、亦诤亦谏的作者观,包括尊重作者原稿、不为改稿而改,关心作者生活、鼓励作者创作,团结新老作者、建设作者队伍;四是以书为本、因地制宜的书刊宣传观,认为编辑从事图书宣传要善用图书评论、为图书代言,利用作者光环、为书刊增色,丰富图书封底、为书免费宣传。同时,吴道弘以编辑身份切入书评活动,是一位书评家,在建构书评的基本理论体系、阐述书评社会文化的关系、总结书评的写作具体方法做出了贡献。吴道弘编辑活动和书评活动互动共进,书评活动和书评文本凸显其独特的编辑理念,一方面其编辑特质影响书评活动,表现出书评写作和编辑业务必有交集、职业敏感和书评视角自觉契合、书评对象和编辑领域高度关联等特点;另一方面从其书评活动透视出形式与内容契合的装帧意识、关注编辑学研究的学者意识、评书兼顾论其人的作者意识等编辑观。吴道弘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启示当今编辑工作者要坚持编研结合,推动编辑学发展;重视图书宣传,优化编辑服务;精于编辑写作,提升编辑品位。

林维裕[9](2020)在《STEAM教育理念下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系统开发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技能人才作为国家的宝贵资源,在促进产业升级、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本研究探索将STEAM教育理念融入到中等职业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开发中并进行案例教学实践,旨在寻找中职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解决目前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论文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发现了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形势急需大批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而培养这些人才需要靠教育,然后研究了国家在促进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和制度等。从而确定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比较研究分析了STEAM发展历程、国内外STEAM教育研究现状和国内外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研究现状。找出差距和问题所在,从而确定本论文研究的切入点。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所在区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省内中职学校的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以论证开展STEAM教育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中职教育和STEAM教育两者在教学理念、教育目的、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的关联性,找到开展STEAM教育的可行性研究依据。教育理念上以跨学科思维融合STEAM教育理念、经验兴趣的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和杜威的“做中学”等教学理论,为课程系统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打破传统学科思维,紧扣STEAM教育理念,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实施方案和课程评价体系构建四大部分开发构建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STEAM课程系统,并选择《码垛编程与操作》案例进行了对比性教学实践。通过SPSS软件对学生工程创造力测评量表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教学效果。验证了课程开发的科学性、有效性。研究表明STEAM课程能够促进中职生的成长蜕变和能力养成。本论文为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宋旭浩[10](2020)在《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高速铁路迎来快速发展期,截至2019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已达3.5万公里,超过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成为世界上高铁里程最长、运输密度最高、成网运营场景最复杂的国家。但是确保高速铁路安全高速的运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施工更是高铁安全的薄弱环节,因此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尤其重要。本文以济青高速铁路为研究对象,对济青高速铁路施工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发现济青高速铁路现行的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重新构建一套科学、实用的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首先结合施工管理、现场作业、当地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济青高速铁路施工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确定济青高速铁路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其次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评价指标构造判断矩阵,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终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出隐藏的安全隐患,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加强安全管控,确保施工安全。通过济青高速铁路为例,对建立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进行验证,排查出济青高速铁路施工中存在的隐患,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了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此项创新填补了国内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的不足,对今后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科技引路人才架桥服务社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引路人才架桥服务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1)真相小组(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审
2. 案卷
3. 被害人
4. 窝案
5. 贪官
6. 证人
7. 内鬼
8. 练兵
9. 大盗
1 0. 测谎
1 1. 被告人
1 2. 断线
1 3. 深挖
1 4. 交锋
1 5. 收网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概念与来源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青年与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2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基本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观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青年观
        2.2.2 列宁的青年观
    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2.3.1 毛泽东的青年观
        2.3.2 邓小平的青年观
        2.3.3 江泽民的青年观
        2.3.4 胡锦涛的青年观
    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文化根基
        2.4.1 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2.4.2 来源于近代青年运动的文化自觉
第3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与发展历程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形成背景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国情召唤
        3.1.2 国际范围争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世情需求
        3.1.3 新时代需要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
        3.1.4 当前中国青年发展的滞后性
        3.1.5 新时代青年展现新特征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发展历程
        3.2.1 孕育阶段
        3.2.2 萌芽阶段
        3.2.3 探索阶段
        3.2.4 形成和发展阶段
第4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地位与作用
        4.1.1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党和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4.1.2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与先锋力量
        4.1.3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力量
        4.1.4 新时代中国青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力量
    4.2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4.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2.2 树立远大理想、永葆爱国情怀
        4.2.3 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
        4.2.4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4.3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教育与培养
        4.3.1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
        4.3.2 以理想信念教育激发青年
        4.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青年
        4.3.4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养青年
        4.3.5 以综合素质教育实现青年全面发展
    4.4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组织与领导
        4.4.1 新时代加强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权
        4.4.2 新时代共青团改革再出发
        4.4.3 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4.4.4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4.4.5 巩固与扩大青年群众基础
        4.4.6 强“三性”去“四化”
第5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特征
    5.1 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5.1.1 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5.1.2 以中国精神为内在推动力
        5.1.3 继承与弘扬优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5.2 政治性和战略性的统一
        5.2.1 提出“党管青年”原则
        5.2.2 青年人才的重视与培养
        5.2.3 青年干部的培养与任用
        5.2.4 提出“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5.3 实践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5.3.1 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
        5.3.2 加强青年对外学习与交流
        5.3.3 围绕青年特点开展青年工作
第6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价值意蕴
    6.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理论价值
        6.1.1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时代延伸
        6.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6.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的实践价值
        6.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了时代自信
        6.2.2 为新时代青年发展指明了方向
        6.2.3 是新时代做好青年工作的行动指南
第7章 努力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
    7.1 举国家之力
        7.1.1 落实“青年首先要发展”战略
        7.1.2 党和政府要做青年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
        7.1.3 增强团对青年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务能力
    7.2 聚社会合力
        7.2.1 统筹社会各方资源协同共育青年
        7.2.2 家庭要帮助青年系好“第一粒扣子”
        7.2.3 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促进青年健康发展
    7.3 提升高校育人水平
        7.3.1 高校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
        7.3.2 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7.3.3 建立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7.4 践个人之行
        7.4.1 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7.4.2 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
        7.4.3 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致谢

(4)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3.研究现状
    4.研究思路
    5.研究方法
    6.创新之处
第1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形成
    1.1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1.2.1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教育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2.2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2.3 对中华传统文化中青年教育思想的弘扬和发展
    1.3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基础
        1.3.1 现实需要: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现实依据
        1.3.2 发展历程: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发展阶段
第2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2.1 关于青年教育的定位和目标
        2.1.1 战略定位
        2.1.2 总体目标
    2.2 关于青年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2.2 传统文化教育
        2.2.3 法治观念培育
        2.2.4 思想品德教育
        2.2.5 理想信念教育
        2.2.6 家国情怀教育
        2.2.7 知行合一教育
        2.2.8 奋斗精神培育
        2.2.9 创新精神培育
    2.3 关于青年教育的原则方法
        2.3.1 青年教育的基本原则
        2.3.2 青年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3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鲜明特征
    3.1 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1.1 高瞻远瞩的战略性
        3.1.2 立足实际的实践性
    3.2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3.2.1 一脉相承的历史性
        3.2.2 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3.3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
        3.3.1 底蕴深厚的民族性
        3.3.2 和而不同的世界性
    3.4 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
        3.4.1 逻辑严密的科学性
        3.4.2 叙事巧妙的艺术性
第4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4.1 理论价值
        4.1.1 开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青年教育理论的新境界
        4.1.2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青年教育思想
        4.1.3 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1.4 揭示了当代中国青年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本质要求
    4.2 实践价值
        4.2.1 为做好党的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4.2.2 为新时代青年建功立业提供了行动指南
        4.2.3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助力
        4.2.4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5章 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价值实现的路径选择
    5.1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
        5.1.1 打造好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正面宣传教育渠道
        5.1.2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教育氛围
        5.1.3 发挥共青团在广大青年思想领域中的积极引领作用
    5.2 以学校教育为主体
        5.2.1 重视并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理论研究
        5.2.2 打造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5.2.3 建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
    5.3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5.3.1 助力青年教育并建立家庭教育机制
        5.3.2 建立家庭教育的导向和激励机制
        5.3.3 发挥家风家训潜移默化地教育作用
    5.4 以个体教育为重点
        5.4.1 增强自我教育意识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5.4.2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4.3 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回顾
        一、涂尔干及其学派:时间作为社会观念
        二、马林诺夫斯基:时间作为文化工具
        三、延续与拓展:“异域化”的“他者”“时间观念”
        四、研究的转向:时间与行动者
        五、人类学时间研究的专门化:认知、实践与象征
        六、余论:21世纪的人类学时间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方南苗族社会文化概况
    第一节 生态人文区位
    第二节 社会文化概况
        一、生计与分工
        二、家庭与继嗣
        三、宗族与拟亲
        四、婚姻与交换
        五、村寨与公职
        六、信仰与膜拜
    本章总结
第三章 方南苗族的多样时计
    第一节 基本时间概念
    第二节 时间起源论
    第三节 多样时计
        一、天象与物候
        二、历
        三、钟表
        小结
    第四节 时间单位及其内部多样性
        一、秒、分、时
        二、日
        三、场
        四、月
        五、季
        六、节
        七、年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生计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
    第一节 务农之时与务工之时
        一、老年男性、稻作与节气
        二、中青年男性、工资与工时
        三、交叠、冲突与协调:中断的合耕
    第二节 家务之时与课业之时
        一、妇女、家务与“没空”
        二、儿童、课业与课时
        三、交叠、冲突与协调:弃置的兼职
    本章总结
第五章 仪式化场景中的多样时计与时间性
    第一节 仪礼之时
        一、死亡:突发的阈限时间
        二、择时:占时者的时间权威
        三、下葬:追赶预占之时
        小结
    第二节 节庆之时
        一、可挪的妇女节
        二、不变的敬桥节
        三、避不开的年关
        小结
    本章总结
第六章 诸时混溶:一个龙舟节的案例
    第一节 龙行区域之时
        一、龙的周期性复活与区域联祭
        二、水稻拔节孕穗期与夏旱频发时
        三、节期轮流与区域格局
        小结
    第二节 村寨出龙之时
        一、时机构成:村领导权威与村民荣誉感
        二、连败与出龙时间纪律诞生
        三、出龙:诸时归一
        小结
    本章总结
结论
    一、方南苗族时间实践概观
    二、社会文化人类学时间研究论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之处
    1.5 相关概念厘定
        1.5.1 大学生概念界定
        1.5.2 德育概念界定
2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1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思想渊源
        2.1.1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2.1.2 “以人为本”的思想
        2.1.3 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2.2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文化基础
        2.2.1 仁者爱人的“仁爱”原则
        2.2.2 “修身为本”的育才理念
        2.2.3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2.4 崇高的理想社会目标
    2.3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实践依据
        2.3.1 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要求
        2.3.2 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
        2.3.3 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3.4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
3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特征
    3.1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
        3.1.1 大学生德育的重要原则
        3.1.2 大学生德育的基本内容
        3.1.3 大学生德育的主要方法
    3.2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3.2.1 意识形态的政治性
        3.2.2 民族复兴的战略性
        3.2.3 立身之基的根本性
        3.2.4 育人机制的系统性
4 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4.1 理论价值
        4.1.1 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4.1.2 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1.3 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4.2 实践价值
        4.2.1 为大学生道德实践指明方向
        4.2.2 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行动纲领
        4.2.3 促进了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1.国家对民族团结的重视
        2.在教材中渗透民族团结的需要
        3.以小学语文教材为媒介的需要
        4.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教材
        2.语文教材
        3.民族团结
        4.民族团结内容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1)关于民族团结的已有研究
        (2)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已有研究
        (3)对教材分析的已有研究
        2.国内文献综述
        (1)关于民族团结的已有研究
        (2)关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已有研究
        (3)关于民族团结在教材中渗透的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频数统计分析法
        3.内容分析法
    (六)研究思路
一、民族团结内容的界定
    (一)界定依据
        1.政策文件中对民族团结内容的要求
        2.小学阶段民族团结教材的内容呈现
        3.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研究梳理
    (二)界定内容
        1.民族知识
        2.民族精神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现状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方式分布呈现
        1.范文
        2.导读与练习
        3.写话与习作
        4.插图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分布呈现
        1.民族概况
        2.民族传统
        3.民族景色
        4.民族人物
        5.民族事件
        6.民族精神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年级分布呈现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研究结论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优点
        1.民族团结内容构成种类丰富
        2.民族团结内容呈现形式多样
        3.民族文化的呈现是为了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存在的不足
        1.多以汉族文化视角呈现民族团结内容
        2.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中的编排有限
        3.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的分布不均衡
        4.民族团结教育意义未发挥到最大
    (三)民族团结内容在教材编写不均衡的原因
        1.少数民族文化相对汉族文化重视程度小
        2.缺少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的编写标准
        3.民族团结内容缺少一定的系统性
        4.受编者观念及其成员结构的影响
四、民族团结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策略
    (一)正确处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合理增设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
    (三)系统编排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
    (四)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编辑家吴道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本文创新点
        一、研究现状
        二、本文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吴道弘及其编辑活动
    第一节 吴道弘的个人经历
        一、书香相伴的求学之路
        二、鞠躬尽瘁的编辑生涯
        三、勤耕不辍的文学人生
    第二节 吴道弘的编辑活动
        一、三联书店编校一体(1950年)
        二、人民出版社编发马列主义图书(1951-1978)
        三、投身编辑出版学领域图书编辑工作(1979-1995)
        四、主持期刊《出版史料》(1996-2012)
    第三节 吴道弘编辑工作特点
        一、专于中外文史图书出版
        二、“学”编共进
        三、在学术研究中挖掘选题
第二章 吴道弘的编辑理念
    第一节 编辑应入学者流的编辑观念
        一、编辑是业务和学识兼备的角色
        二、编辑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力量
        三、编辑要有独特的研究领域
    第二节 崇实重教讲究自学的编辑人才培养观
        一、发挥出版教育基础性作用
        二、明确在职培训是重要途径
        三、编辑自我培养是普遍路径
    第三节 亦师亦友亦诤亦谏的作者观
        一、尊重作者原稿不为改稿而改
        二、关心作者生活鼓励作者创作
        三、团结新老作者建设作者队伍
    第四节 以书为本因地制宜的书刊宣传观
        一、善用图书评论为图书代言
        二、利用作者光环为书刊增色
        三、丰富图书封底为书免费宣传
第三章 吴道弘书评活动对编辑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 吴道弘的书评成就
        一、构建书评的基本理论体系
        二、阐述书评社会文化的关系
        三、总结书评写作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 吴道弘书评活动铸造编辑特质
        一、书评写作和编辑业务必有交集
        二、职业敏感和书评视角自觉契合
        三、书评对象和编辑领域高度关联
    第三节 吴道弘书评活动彰显编辑理念
        一、形式与内容契合的装帧意识
        二、关注编辑学研究的学者意识
        三、评书兼顾论其人的作者意识
第四章 吴道弘编辑活动和编辑理念的启示
    第一节 坚持编研结合推动编辑学发展
        一、以学为要是编辑自我发展的路径
        二、以业为本是编辑专业能力的立点
    第二节 重视图书宣传提升编辑服务
        一、编辑服务是永恒职能
        二、编辑宣传为图书服务
    第三节 精于编辑写作提升编辑品位
        一、编辑写作增强编辑工作能力
        二、编辑写作提升编辑文化品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9)STEAM教育理念下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系统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和制度促进
        1.1.2 现实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STEAM发展历程
        1.3.2 国内外STEAM教育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5 预期目标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1 STEAM教育
    2.2 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
    2.3 课程开发
    2.4 教学模式
    2.5 “5E教学模式”
    2.6 “STEAM教学模式”
    2.7 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2.7.1 学习理论基础
        2.7.2 教学理论基础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职工业机器人课程开发的现状和可行性研究
    3.1 开展STEAM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3.1.1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3.1.2 专业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2 开展STEAM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3.2.1 教与学理念可共享
        3.2.2 教育目的可相通
        3.2.3 教学程序可相融
        3.2.4 教学方法可互用
        3.2.5 教学评价可一致
    3.3 艺术在中职课堂的角色扮演分析
        3.3.1 艺术在中职教育的价值
        3.3.2 艺术与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4.1 课程目标设计
    4.2 课程内容确定
        4.2.1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4.2.2 课程内容确定
    4.3 课程实施方案
        4.3.1 课程体系构建
        4.3.2 教材选择与编写
        4.3.3 师资队伍
        4.3.4 多元化的课程实施平台
        4.3.5 教学策略
    4.4 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4.4.1 评价含义与功能
        4.4.2 评价的特点和评价主体
        4.4.3 教学评价的内容和评价体系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专业教学案例分析及评价
    5.1 实践目的
    5.2 教学案例选择
    5.3 案例教学设计
        5.3.1 学情分析
        5.3.2 教学目标分析
        5.3.3 教学过程设计
    5.4 案例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5.4.1 工程创造力测评量表
        5.4.2 测评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6.2.1 存在问题
        6.2.2 完善措施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学工业校机器人课程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工程创造力测评量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框架及内容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施工安全管理相关研究现状
    2.1 国内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2.2 国外施工安全管理研究现状
    2.3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现状
    2.4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现状
        2.4.1 施工安全目标管理
        2.4.2 施工安全量化管理
    2.5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存在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3.1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概述
    3.2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隐患排查
        3.2.1 安全隐患排查的原则
        3.2.2 安全隐患排查的方法
        3.2.3 安全隐患的分类
    3.3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评价指标
        3.3.1 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3.3.2 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3.3.3 评价指标的权重
        3.3.4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求解
    3.4 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3.5 本章小结
4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评价分析及改进措施
    4.1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隐患排查分析
    4.2 确定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评价指标
    4.3 计算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评价指标权重
        4.3.1 计算目标层评价指标权重
        4.3.2 计算准则层评价指标权重
    4.4 确定模糊综合评价体系隶属度
    4.5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4.5.1 人员因素评价分析
        4.5.2 设备因素评价分析
        4.5.3 环境因素评价分析
        4.5.4 技术管理因素评价分析
        4.5.5 材料因素评价分析
    4.6 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结果
    4.7 改进措施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问卷调查统计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科技引路人才架桥服务社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真相小组[J]. 吕铮.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1(06)
  •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观研究[D]. 马跃. 吉林大学, 2021(01)
  • [3]技术、市场与文化复合性的形成:清代以来丹江地区的族群互动[D]. 余丽.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4]习近平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研究[D]. 杨清. 南昌大学, 2020(02)
  • [5]实践中的时间 ——方南苗族多样时计与时间性的民族志研究[D]. 木粲成.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习近平关于大学生德育重要论述研究[D]. 张娜.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7]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民族团结内容研究[D]. 刘淑真.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6)
  • [8]编辑家吴道弘研究[D]. 尹京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STEAM教育理念下中职学校工业机器人课程系统开发与实践[D]. 林维裕.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10]济青高速铁路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 宋旭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科技引领,人才架桥,服务社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