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职业教育通讯》总目录

2001年《职业教育通讯》总目录

一、2001年《职教通讯》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曾丽丽[1](2017)在《任务教学法在职校茶艺课堂的运用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艺服务"已经成为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时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服务能力,那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工作状况,编制标准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在课前制定一个标准的计划,授课的时候,按照计划进行授课。为了提高"茶艺服务"的教育质量,就需要我们按照任务教学法的应用。鉴于此,本文是对任务教学法在职校茶艺课堂的应用进行研究,仅供参考。

孙爽[2](2014)在《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研究》文中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的教育,但其性质相同的,同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国家提出要发展职业教育,衔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推进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将为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有力促进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这也关系到职业教育是否能够健康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通过分析研究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对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定义、可行性、必要性以及解决对策等都进行了明确阐述。对国内外中高职衔接进行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中高职升学衔接进行分析,包括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几个国家的升学衔接的发展模式,并对我国目前中高职升学衔接的产生及发展进行阐述。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分析在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提出优化中高职升学衔接的路径。运用文献法、案例法、调查法、因素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有关国内外中高职衔接的发展体系、内容、实施措施等材料收集和整理过程中,运用文献查阅法;在考察现今中高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运用因素分析法,对两国职业生涯教育,进行实践操作与支持性条件的比较。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对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理论梳理,对国内外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并进行拓展,对于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理论有整合和拓展的意义,对于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在理论上的应用有一定的促进和完善的作用。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对我国中高职衔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存在于中高职衔接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优化中国高职衔接,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对我国中高职衔接的实施,具有参考意义。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3](2011)在《“蓝海战略”的实践与思考——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为例》文中指出五年制高职一般沿用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和发展模式。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理念与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需求。因此,创新发展对五年制高职教育至关重要。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为例,从蓝海战略的理念、实践和思考等三个方面阐释了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2001年《职教通讯》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职教通讯》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2)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第二章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2.1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概念
        2.1.1 中高职衔接的定义
        2.1.2 升学衔接的定义
        2.1.3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定义
    2.2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2.1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必要性
        2.2.2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可行性
    2.3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目的和意义
        2.3.1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目的
        2.3.2 中高职升学衔接的意义
第三章 国内外中高职升学衔接综述
    3.1 部分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升学状况综述
        3.1.1 德国中高职升学衔接模式
        3.1.2 美国面向人人的技术准备项目模式
        3.1.3 澳大利亚的内涵式衔接模式
    3.2 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产生及发展
        3.2.1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产生及发展
        3.2.2 我国高等职业学校的产生及发展
        3.2.3 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的演进
第四章 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问题的现状分析
        4.1.1 招生对象
        4.1.2 外部原因
        4.1.3 内部原因
    4.2 我国中高职升学衔接的主要模式
        4.2.1 单考单招
        4.2.2 五年一贯制
        4.2.3 三二分段
        4.2.4 成人高考、高自考
    4.3 四种中高职升学衔接的利弊分析
        4.3.1 单考单招模式的特点
        4.3.2 五年一贯制模式的特点
        4.3.3 三二分段模式的特点
        4.3.4 成人高考、高自考模式的特点
第五章 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缺乏政府支持和政策引领
        5.1.1 招生考试制度过于单一,重文化轻技能
        5.1.2 中职生录取比例偏低,难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
        5.1.3 高职招生渠道单一,生源结构不合理
    5.2 过分注重学历衔接而忽视内涵式衔接
        5.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5.2.2 “接口”有待拓宽
        5.2.3 课程标准不统一
    5.3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5.3.1 传统教育观念制约职业教育发展
        5.3.2 生源少、质量差,影响中高职升学有效衔接
第六章 完善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的路径选择
    6.1 加强政府支持和政策引领,为中高职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6.1.1 改革招生考试,以“知识+技能”的形式,突出职业特点
        6.1.2 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录取比例
        6.1.3 实行多样招生形式,拓宽生源渠道
    6.2 将学历式衔接转为内涵式衔接
        6.2.1 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
        6.2.2 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就业通道
        6.2.3 构建综合职业课程体系
    6.3 制定政策,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6.3.1 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6.3.2 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促进中高职升学衔接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蓝海战略”的实践与思考——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蓝海战略”的提出
二、“蓝海战略”的实施
    (一) 实践艺校发展的“苏南版本”
    (二) 率先提出“三创双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推进深度的校企合作
    (四) 构建积极德育模式
三、“蓝海战略”的思考
    (一) 从“办好一所学校”到“建好一个区域”
    (二) 从学校独立办学到集团化联合办学
    (三) 从追求规模扩张到关注内涵提升

四、2001年《职教通讯》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任务教学法在职校茶艺课堂的运用探讨[J]. 曾丽丽. 艺术品鉴, 2017(03)
  • [2]中高职学生升学衔接研究[D]. 孙爽. 天津大学, 2014(05)
  • [3]“蓝海战略”的实践与思考——以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为例[J]. 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 职教通讯, 2011(24)

标签:;  ;  ;  

2001年《职业教育通讯》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