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行业发展趋势

香港银行业发展趋势

一、香港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于东智[1](2021)在《香港银行业简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观香港银行业发展史,历经多次从乱到治,均是通过相应监管升级催生的。香港金融市场能够经受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的冲击,除了有国家的强力支持外,香港有效的监管体系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中国香港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商业银行是其主要支柱行业。截至2021年3月末,香港共有持牌银行162家,有限制牌照银行17家,接受存款公司12家,本地代表办事处43家,认可机构资产规模25.75万亿港元。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历史是为了窥见未来。梳理香港银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更好地了解香港这个全球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为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以及香港未来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借鉴。

饶玉亮[2](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互联互通研究》文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有序推进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扩大湾区内人民币使用规模和范围”。本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人民币国际化双重背景下,从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合作出发,深入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互联互通的实现路径。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互联互通包括“银行一体化”和“监管一体化”两个方面。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三地银行业发展现状及监管现状,证明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互联互通具有坚实的基础;其次详细阐述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一体化进程及监管合作现状,发现目前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互联互通存在尚未统一区域间流通货币、尚未完全放开银行间竞争、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管机构以及有效的反馈机制等问题;然后利用多元对角VAR-VECH-GARCH模型对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一体化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目前珠三角与港澳地区银行业一体化程度仍然较低,港澳地区基本实现了银行业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三地银行业一体化程度有所提升;最后以欧盟银行业为例,详述欧盟银行业一体化进程及单一监管机制的建立,研究发现实现区域间银行一体化需要合理的制度合作、充分的银行间竞争、有效的跨境大区组织机构等要素。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一体化,建议促进市场结构一体化、银行行为一体化以及银行效应一体化;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监管一体化,建议提升三地监管协同水平,包括统一会计标准和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健全银行法律、完善跨境银行危机处理机制等。

金川[3](2020)在《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纵观历史上曾出现的五次并购浪潮,银行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不仅为产业并购创造了条件,自身并购活动也在蓬勃发展,推动全球银行业不断壮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金融快速发展,各国政府采取较为宽松的金融管制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大力创新,银行间的资本逐步集聚,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并购数量与并购规模屡创新高。目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发展尚显稚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并购的规模、数量、复杂程度等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跨国并购的全过程面临的风险无论从复杂性、多样性,还是对结果的影响程度都远甚于国内并购。因此,作为中资银行,在跨国并购中如何有效地评估、预警各种风险,如何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并购质效,这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现有文献对银行并购,以及与并购相关的风险方面研究已经非常丰富,大量研究的重点比较集中于银行并购动因、绩效水平、风险识别和量化、风险防控等方面,而且许多传统的理论研究更偏重于考察东道国的主权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无法覆盖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全面风险因素。新形势下中资银行面临着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形势,随着国际投资保护主义的兴起、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业的深刻调整,许多新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在理论研究上有所回应。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以及知名风险评估机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影响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特色因素——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在内的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指标体系,进一步拓展了跨国并购风险理论的内涵。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的动态赋值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增加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解释力。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量化跨国并购风险,并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采用BP神经网络构建风险预警模型,结合人工智能的算法,实现跨国并购风险的动态预警,较大程度减少人为主观判断的误差和局限性。研究的主要发现:(1)中外银行业在跨国并购的动机、战略、主体和支付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资银行的跨国并购在政策支持和实践发展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这离不开内外部动因的驱动。(2)双边关系和行业风险对跨国并购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是构成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重要因素。五个子风险对综合风险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双边关系、行业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其中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双边关系风险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新兴经济体,而风险较低的国家则主要以欧洲、大洋洲、北美洲等发达经济体为主,但是行业风险的评估结果则相反,新兴经济体的银行业的整体风险要小于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综合风险从大到小依次是南美洲、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4)从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维度来看,以高收入国家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的风险较低,新兴经济体的风险较高,跨国并购的综合风险与国家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的关系。(5)从2017年的预警结果来看,政治格局变化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全球投资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因素、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与东道国双边关系、全球银行业的行业风险及竞争格局的改变等因素都对中资银行实施跨国并购产生了较大影响。

邹嘉[4](2020)在《哈佛分析框架下东亚银行的财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各大银行正面临着广泛而激烈的国际竞争。传统银行业内部同质化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的汹涌来袭,传统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发展受限等影响,使得传统银行曾引以为傲的利润增长点逐渐被削弱。银行业增长乏力、竞争加剧,是我国每家银行正面临的严峻形势。想要实现新型商业银行的转型,并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商业银行现有的内控管理制度。本文将运用哈佛框架对东亚银行进行综合的财务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应对措施。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往往着眼于历史财务报表数据本身的计算和分析,缺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使得财务分析的可靠性和分析质量不高;更重要的是,传统财务分析未能将公司的经济环境、行业状况、经营战略和会计策略等因素纳入到财务报表分析框架之中,不能深入有效地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无法客观恰当地评价其经济效益;此外,各类以哈佛框架分析的行业大多以工商企业为主,很少针对银行业展开全面的财务分析,而对于在华外资银行的全面财务分析就更少了。因此,本文参考国内外关于哈佛框架和财务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挑选了在华外资银行中的“东亚银行”为分析对象,重点选取该公司近五年的财务数据,从战略、会计、财务、前景四个方面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马庆[5](2019)在《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协同效应研究 ——以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提升,人民币国际化、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一带一路”等战略为中资银行海外扩张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条件。与此同时,“金融脱媒”、实体经济长期低位下行、金融生态环境发生着深刻变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资银行的经营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上各大银行朝着国际化、电子化、混业化发展,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程度加大,外资银行可以在境内开拓人民币业务,给中资银行带来了业务冲击,中资银行如何应对挑战,实行转化升级成为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愈发成熟,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海外并购已经成为中资银行解决同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压缩、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银行业的兼并收购方兴未艾,并购后能否实现既定协同目标既是理论的试金石,也对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活动起着重要指导性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案例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联系我国银行业海外并购的新形势,对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协同效应这一主题进行研究。首先,对海外并购相关文献、理论进行梳理,从理论层面分析并购动因、协同效应的理论机理以及并购协同效应的评价方法。其次,分析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动因,梳理发展历程,从并购主体、布局、模式和规模四个角度对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特点进行概括。通过对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的案例进行剖析,分析并购双方的基本概况、并购动因、并购准备与过程,对并购之后的整合进行深入研究。然后,运用事件研究法计算事件期间并购产生的累积超额收益率判断并购的短期绩效,以此对并购的短期协同效应进行评价;从经营协同、财务协同和管理协同三个维度选取了18个财务指标构建招商银行长期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招商银行并购前后共计14年的财务指标数据纵向分析,分类评价并购的长期协同效应,再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招商银行并购前后协同效应综合得分,以此综合评价并购带来的长期协同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招商银行并购在短期内没有产生协同效应;长期内产生了管理协同效应,获得了财务协同效应,但是较管理协同效应来看长期财务协同效应不显着,并购后2年未产生经营协同效应,并购后3-5年协同效应凸显,并购后6-10年协同协同效应逐渐丧失,整体来说,在整合期间协同效应逐渐凸显,但长期来看发展后劲不足。本文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客观地对招商银行并购协同效应进行评价,总结经验和不足,对招商银行后续发展提供建议,为中资银行的海外并购活动予以启示,以期中资银行国际化经营之路更加稳健、合理。

孙园园[6](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充分发挥香港和澳门的综合优势,深化粤港澳三地经济合作,进一步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银行业作为我国发展最为完善的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粤港澳大湾区集聚着大量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进行研究,一方面可定量分析银行业集聚对当地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及空间效应;另一方面能够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粤港澳大湾区合理进行空间布局提供参考。通过构建银行业集聚区位熵指数,首先,分析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度高于全国其他城市群。其次,进一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银行业集聚度,发现11个城市的银行业集聚呈现四种不同的结果。香港和澳门的银行业集聚区位熵指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州、深圳和珠海的银行业集聚区位熵指数低于香港和澳门,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佛山、中山和东莞的银行业集聚区位熵指数低于广州、深圳和珠海,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惠州、江门和肇庆的银行业集聚区位熵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次,构建三种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计算银行业集聚区位熵指数的莫兰指数,结果是在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条件下,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呈现出显着的空间相关性。最后,把经济地理因素纳入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以人均GDP作为因变量,银行业集聚区位熵指数作为核心解释变量,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显着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但银行业集聚对周边城市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却是负值。根据实证结果,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建议。政府层面应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为银行业集聚提供条件;增加对外资银行及城商银行的支持力度;完善银行业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加强粤港澳金融法律法规衔接。金融企业层面应提高银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注重交流与合作;加大金融科技研发力度,培养金融科技人才;根据银行业集聚的不同阶段进行战略布局调整等。

李容[7](2019)在《基于Copula-GARCH模型的亚洲银行业股市风险传染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银行业遭受到了严重的风险冲击,此次风险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银行间的风险传染是造成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关键,系统性风险一旦爆发将会引起一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因此正确识别危机有效度量风险,对于防范银行危机有重要作用。过去20年间,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使得亚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银行业是金融机构的基础,全球2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有四分之一来自亚洲,其经济的扩张常常伴随着国际间和区域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增长的经济金融一体化使得银行业间的相依程度随之增加,风险传递效应加剧。基于此,本文以亚洲银行业的股票市场为研究对象构建Copula-GARCH模型探究亚洲各地区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通过了解不同经济体银行业间的相依结构可化解系统性风险的威胁,并为亚洲各地区尤其是中国银行业防范邻近经济体风险传染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议。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危机发生前中后时期中国与亚洲各地区银行业股市间的相依参数均为正,亚洲银行业股市存在正向联动性。(2)危机发生时相依参数大幅上升,表明金融危机增加了银行业股市间的相依性,中国银行业与亚洲各地区银行业股指存在同时大跌的可能。(3)中国内地与香港银行业股市间的尾部相依最大,表明其联动关系最为紧密,危机发生时中国内地银行业股市最容易遭受香港银行业股市风险溢出的影响。(4)亚洲银行业两两间、横截面、整体股市在危机发生前中后三阶段的相依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即危机发生前后尾部相依有急剧上升和下降现象。危机发生时亚洲银行业股市间的尾部相依性最大,危机发生后稍有下降,但相较于危机发生前尾部相依增强,表明近年来亚洲各地区银行业发展较为稳健,亚洲国际合作交流增多,业务往来更为紧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金融危机发生期间亚洲银行业股市间的尾部相依性仍处在较低水平,低相关性表明了亚洲银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较小。(5)亚洲银行业横截面市场中香港、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的尾部相依性较亚洲其余地区偏大,表明亚洲各地区银行业较容易受到亚洲发达市场的风险冲击。(6)亚洲银行业发达市场的相互依赖性始终大于新兴市场,说明危机发生时亚洲银行业发达市场间的风险传染速度较快。依据上述结论,本文发现亚洲银行业股市间的尾部相依性具有的共同的联动趋势和低相关关系,亚洲区域内银行业金融市场风险没有显着的跨地域性,可降低投资组合风险。危机期间相依性的增加表明需要更多的关注各国或地区自有银行,亚洲各地区可以通过加强自身银行业的监管,用以规避在极端事件下存在的潜在风险。另外,为防范和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市场的冲击,需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审慎有序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加强银行业金融市场监管并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在积极参与国际活动、推动本国金融体系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保持本国银行业金融体系的独立性,从而减少对国外金融市场的依赖。

范兴宇[8](2019)在《基于离群值分析方法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离群值的识别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内,但随着实证研究的样本已经由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拓展到面板数据,离群值识别的原有方法暴露出了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数据样本容量的拓展、最优回归模型和最优离群值判别尺度的选取等。在已有的离群值识别方法基础上,本文着重建立和论证基于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的离群值识别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运用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中,以此说明离群值及其对应的奇异信息对二者关系的影响。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一直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金融发展正相关于经济增长已成为主流结论,但随着金融危机等信息(即离群值对应的奇异信息)对经济增长的损伤愈来愈大,使得金融发展(特别是银行业发展)负相关于经济增长。本文支持这两种不同观点的争论并充分考虑了离群值对应的奇异信息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影响,进而能有效提升经济预测的准确性。本文的研究过程从以下两条主线展开:(1)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基于离群值分析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77个国家及地区1988~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结合最小二乘虚拟变量(LSDV)估计和最小截平方和(LTS)估计即LSDV+LTS估计法辨识出离群值后,通过LSDV估计得到未考虑离群值时和辨识出离群值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考虑奇异信息(离群值)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而得到更系统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结论。(2)滞后一期解释变量下的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基于离群值分析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研究。相比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则是充分应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的内在动态属性来研究两者间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依据48个国家及地区1988~2014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一种新的估计方法(LSDVC+LTS),即结合最小二乘虚拟变量修正(LSDVC)估计和最小截平方和(LTS)估计来考虑离群值(奇异信息)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的影响,进而得到更完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的结论。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1)基于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的离群值识别能有效避免样本数据中原始数据被错误的删除,进而有效提升数据处理的准确度。(2)虽然金融市场的奇异信息会加大金融危机等金融异常的危害性,但在样本中去除离群值(奇异信息)后,银行业发展和股市发展依然正相关于经济增长。当未考虑离群值(奇异信息)时,银行业发展负相关于经济增长,这与缩尾处理离群值影响后的结果是一致的,但考虑辨识出离群值(奇异信息)后,则实证结果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且结果是稳健的。(3)基于计量方法来识别离群值并分析其对应的奇异信息,发现已有文献提出的奇异信息如错报、漏报等并不准确,并提出国际赛事、国内重大灾害、国内外局势变动等更多有效的奇异信息,实现离群值和奇异信息的一一对应,并得到单独考虑奇异信息(离群值)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为负相关的结论。(4)任何基于面板数据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A)均可分解为仅考虑奇异信息(离群值)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C)和辨识出奇异信息(离群值)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B),记为A(?)B+C。本文中关于金融市场中的有效奇异信息的具体内容和银行业发展依然正相关于经济增长的结论,能够推动政府经济政策制定部门有效运用并整合银行业市场和股票市场发展的奇异信息建立更为行之有效的经济策略,进而使得金融市场资本得到合理配置,促使经济得到长效增长。

戴了[9](2018)在《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有优质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化的市场,但其经济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在九七亚洲金融危机后愈加明显。文章旨在分析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经济促进的影响,并对目前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香港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历来息息相关。香港从贸易港起家,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后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发展了轻工业,但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制造业向外转移,再次成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小型经济体。目前,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中有着稳定的位置。金融中心对于经济促进的影响既包括对内自身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包括对外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金融辐射作用,单纯地分析内部影响或者外部影响,皆难以全面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估。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中遵循了较为全面的思路:内部影响方面,通过产业耦合度以及产业对经济影响的路径,分析香港金融产业的高度集聚对于其经济的影响;外部影响方面,分析了金融辐射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切合以上分析思路,针对内部影响的分析主要围绕制造业和金融业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关系。当金融业和制造业耦合度高,资源能够达到高效配置,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相反,资源禀赋较低的配置则会降低经济的增长率乃至抑制经济的增长。分析香港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耦合关系,发现香港经济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高度耦合度,而伴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和资本缺口扩大,香港金融产业在九十年代高速发展。同时,香港制造业在高端化进程中受到内地低廉成本的冲击使得制造业迁移至内地,此消彼涨中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失衡。伴随着几次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经济增速相较于内地放缓,没能很好地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在外部影响的分析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金融辐射刺激内地经济增长,并通过金融辐射形成的关联以及进行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OFDI)等手段补足内地资金短板。但是,伴随着我国国家性金融中心的崛起,当下香港的金融辐射能力明显受到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家有不同的需求都表明,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作用的转变不是偶然的。伴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香港迎来了新的机遇。在空心化的产业结构下,香港应更好地服务内地经济。虽然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业务的开展中,香港均在做出深度合作的努力。然而,香港与内地经济却存在脱钩的问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中,在“一带一路”倡议、《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外合作机制下,香港仍应探索加强服务内地经济的途径。

曲海斌[10](2018)在《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研究 ——基于国际化动因及影响因素的视角》文中指出中国商业银行是金融领域的主导力量,在国家经济发展转型要求金融体系功能转型升级发展的阶段,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及人民币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模式面临严峻考验。按照十九大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深化金融改革的指示,要求金融体系提升直接融资比例,实现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和加速深化改革转型,同时加快国际化和综合化发展步伐。在此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改革转型的重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随着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发展变化,各个金融子行业之间不断相互跨界和渗透合作,监管机构和监管政策也出现了新的整合动向,在稳健审慎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即将进入国际化发展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不仅是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自身改革转型和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尽管已经有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是总体而言,已有的研究成果尚未整体性构建基于功能金融观和最优金融结构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的新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仍然缺少定量化分析技术针对性解析此方面发展的动态评价与指导。为此,深化对该问题的研究,探讨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动因及影响因素,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可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从七个方面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第一,在论述相关背景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阐明研究的方案与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论述研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分析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相关的理论,并且在对相关文献综述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逻辑分析框架。第二,运用相应的分析框架,从理论机理上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并且从微观层面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进行模型分析。第三,总结了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主要的国际经验,分析归纳提出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启示。第四,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现状、内外部问题及发展面临挑战,总结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特征,系统分析构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重点业务框架并进行效应分析。第五,选取了国内外15家代表性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构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仿真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总体而言,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因子分析法与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得出的结论也基本一致。第六,从宏观角度讲,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有:东道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东道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东道国金融环境等。从中微观角度讲,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有:银行自身实力、银行影响力以及投行业务需求等。但是,太过于宏观方面的影响因素难以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形成直接影响,也难以量化分析。本文选取银行自身实力、银行影响力以及投行业务需求这三个影响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17年15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并且对研究结论进行进一步解释。第七,分析研究了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行国际化发展路径演进三阶段,在总结分析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设计全球化布局,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国际化水平,统筹协调、推动境内外投行业务经营的转型发展,改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开发及培养,更新理念、全面完善商业银行风控机制,加强业务创新、助力于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深化外部监管改革、完善外部监管政策和制度环境等。第八,总结归纳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总结出了研究结论、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等。研究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开放条件下的国际化发展存在比较利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国际发达国家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应结合自身客观情况顺势选择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理论和实证分析的许多结果给我们的发展带来重要启示。总之,本文对新形势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与定量分析。经过分析研究,本文取得可能的创新之处是:首先,从宏观、行业、微观层面上,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进行理论机理分析,从理论分析与模型推导两个角度全面解释了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动因问题;其次,运用超级决策层次模型、仿真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进行评价,也是对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的进一步完善与验证;再次,系统性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分析构建了重点业务领域框架及效应等,研究了基于发展绩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从而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进行了全面化、综合化的分析研究,并由此提出了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二、香港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香港银行业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1845-1948年:早期的无序发展时期
1948-1997年:竞争与监管博弈发展的时期
1997年以来:回归后香港银行业的转型与发展
香港银行业180年历史的启示

(2)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互联互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银行一体化
        二、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
        三、对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创新点和难点
    第四节 结构安排
第二章 金融开放与区域金融合作理论
    第一节 金融开放理论
    第二节 区域金融合作理论
        一、金融共生理论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
第三章 粤港澳三地银行业发展与监管比较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银行业发展比较
        一、珠三角银行业发展现状
        二、香港银行业发展现状
        三、澳门银行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三地银行业监管比较
        一、珠三角银行业监管
        二、香港银行业监管
        三、澳门银行业监管
第四章 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互联互通情况
    第一节 三地银行业业务合作现状
    第二节 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一体化
        一、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一体化进程
        二、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监管一体化
        一、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监管一体化进程
        二、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监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粤港澳银行业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指标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二、计量模型与方法
    第二节 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
        二、VAR最优滞后阶数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案例分析—以欧盟银行业一体化为例
    第一节 欧盟银行业一体化进程
    第二节 欧盟银行业监管一体化进程
        一、欧盟银行单一监管机制的构建
        二、欧盟银行业单一监管机制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给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互联互通的借鉴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一、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一体化政策建议
        二、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监管一体化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国际背景
        二、国内背景
        三、研究意义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范围
        一、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的概念界定
        二、关于银行跨国并购类型的界定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框架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银行跨国并购的理论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二节 银行跨国并购风险理论
        一、跨国并购风险的构成
        二、跨国并购风险的评估
        三、跨国并购风险的预警
        四、跨国并购风险的控制
        五、文献评述
第三章 关于中外银行业跨国并购的比较
    第一节 关于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分析
        一、五次并购浪潮的产生
        二、国际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三、典型跨国银行的案例研究:汇丰银行
    第二节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分析
        一、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政策演进
        二、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三、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动因分析
        四、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案例研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
    第三节 关于国内外银行跨国并购的比较
        一、跨国并购的动机
        二、跨国并购的战略
        三、跨国并购的主体
        四、跨国并购的支付方式
第四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跨国并购的主要风险因素:国内外机构视角
        一、国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二、国内机构对风险因素的分析与评述
    第二节 本文的拓展
        一、新形势下跨国并购风险的新内涵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三、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第五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
    第一节 数据收集和处理
        一、样本选取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子风险的风险评估
        一、子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二、子风险的评估结果分析
    第三节 综合风险的风险评估
        一、综合风险得分的确定:基于熵值法
        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三、综合风险预警指数的确定
第六章 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预警
    第一节 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设计
        一、BP神经网络原理概述
        二、BP神经网络模型的算法流程
        三、建立跨国并购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假说
        四、总体建模思路
    第二节 BP神经网络在预警模型中的实际应用
        一、相关参数及函数的设定
        二、预警模型的训练与检验
        三、预警结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 关于中资银行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一、构建政策协调机制,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二、动态调整监管体系,完善国际监管协调机制
        三、加强经济外交,改善双边关系
        四、积极推进BIT谈判,降低投资风险
    第二节 银行层面的风险控制政策建议
        一、跟随国家战略,制定科学的并购战略目标
        二、充分调查,熟悉国内外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建立分层次的风险防控机制
        四、合理选择并购目标和中介机构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哈佛分析框架下东亚银行的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框架
    1.6 本文创新
第二章 哈佛分析框架的基本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
        2.1.1 战略分析
        2.1.2 会计分析
        2.1.3 财务分析
        2.1.4 前景分析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内文献综述
        2.2.2 国外文献综述
    2.3 银行业财务分析评价体系
        2.3.1 骆驼评级法
        2.3.2 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
        2.3.3 杜邦分析法
第三章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东亚银行战略分析
    3.1 东亚银行基本情况介绍
    3.2 银行业现状分析
        3.2.1 零售需求增加
        3.2.2 综合化经营趋势
        3.2.3 互联网金融冲击
        3.2.4 城市商业银行现状
        3.2.5 利率市场化改革
        3.2.6 外资银行现状
    3.3 外部环境分析(PEST分析)
        3.3.1 政治因素(Political)
        3.3.2 经济因素(Economic)
        3.3.3 社会因素(Social)
        3.3.4 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
    3.4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4.1 现有行业竞争者
        3.4.2 潜在行业进入者
        3.4.3 替代品威胁
        3.4.4 购买方议价能力
        3.4.5 供应商议价能力
    3.5 SWOT分析
        3.5.1 东亚银行的优势
        3.5.2 东亚银行的劣势
        3.5.3 东亚银行的威胁
        3.5.4 东亚银行的机会
    3.6 战略分析小结
第四章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东亚银行会计分析
    4.1 资产负债项目分析
        4.1.1 资产项目分析
        4.1.2 负债项目分析
        4.1.3 所有者权益项目分析
    4.2 利润项目分析
        4.2.1 营业收入分析
        4.2.2 营业支出分析
    4.3 现金流量项目分析
    4.4 主要会计估计与会计政策
        4.4.1 固定资产折旧
        4.4.2 发放贷款和垫款的减值准备
    4.5 会计分析小结
第五章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东亚银行财务分析
    5.1 资本充足程度分析
    5.2 资产质量分析
        5.2.1 不良贷款率
        5.2.2 拨备覆盖率
        5.2.3 客户集中度与行业集中度
        5.2.4 贷款集中度与全部关联度
    5.3 管理水平分析
        5.3.1 公司治理
        5.3.2 风险管理
    5.4 收益状况分析
        5.4.1 成本收入比率
        5.4.2 资产利润率
        5.4.3 资本利润率
    5.5 流动性分析
        5.5.1 存贷款比率
        5.5.2 流动性比率与流动覆盖率
    5.6 杜邦财务分析
    5.7 同行业对比与小结
第六章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东亚银行前景分析
    6.1 国内银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6.1.1 电商平台合作
        6.1.2 互联网金融趋势
        6.1.3 金融混业经营趋势
        6.1.4 金融业对外开放
        6.1.5 银行转型发展
    6.2 东亚银行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6.2.1 定性分析
        6.2.2 定量分析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东亚银行分析总结
    7.2 东亚银行分析建议
        7.2.2 对东亚银行的建议
        7.2.3 对投资者的建议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协同效应研究 ——以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文献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相关理论方法基础
    2.1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相关理论
        2.1.1 协同效应理论
        2.1.2 经营多元化理论
        2.1.3 范围经济理论
        2.1.4 交易成本理论
    2.2 协同效应运作机理
        2.2.1 管理协同效应运作机理
        2.2.2 经营协同效应运作机理
        2.2.3 财务协同效应运作机理
    2.3 协同效应评价的方法
第3章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动因与发展现状
    3.1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动因
        3.1.1 内部动因
        3.1.2 外部动因
    3.2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发展现状
        3.2.1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历程与现状
        3.2.2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特点
第4章 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案例分析
    4.1 并购双方基本概况
        4.1.1 招商银行的基本概况
        4.1.2 永隆银行的基本概况
    4.2 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的动因
        4.2.1 获取并购协同效应
        4.2.2 开展国际化经营战略
        4.2.3 实现多元化经营
    4.3 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概况
        4.3.1 并购准备
        4.3.2 并购过程
    4.4 招商银行并购整合内容
        4.4.1 战略整合
        4.4.2 组织机构整合
        4.4.3 业务活动整合
        4.4.4 人事整合
        4.4.5 文化整合
        4.4.6 品牌整合
第5章 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的短期协同效应分析
    5.1 预期收益率回归模型的构建
        5.1.1 事件期间和估计期间的选取
        5.1.2 构建预期收益率回归模型
    5.2 预期收益率和超额收益率分析
        5.2.1 预期收益率分析
        5.2.2 超额收益率分析
    5.3 累积超额收益率分析
第6章 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的长期协同效应分析
    6.1 长期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甄选原则
        6.1.2 长期协同效应评价指标选取
    6.2 招商银行长期协同效应的分类分析
        6.2.1 管理协同效应分析
        6.2.2 经营协同效应分析
        6.2.3 财务协同效应分析
    6.3 招商银行并购永隆银行长期协同效应的综合分析
        6.3.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6.3.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6.3.3 协同效应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6.3.4 协同效应的综合评价
第7章 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于招商银行后续发展的建议
        7.2.1 深化协同联动,提升管理水平
        7.2.2 着力业务创新,共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
    7.3 对中资银行未来海外并购的启示
        7.3.1 选择合适的区域与目标
        7.3.2 准确把握并购时机
        7.3.3 制定高效的并购战略,同时防范并购风险
        7.3.4 强化并购双方长期整合能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附录 A 2005-2018 年招商银行财务指标汇总表
附录 B 专家意见调查问卷表

(6)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一、论文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安排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研究
        二、银行业集聚的相关研究
        三、银行业集聚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银行业集聚相关的理论分析
        一、银行业集聚的概念与特征
        二、银行业集聚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 溢出效应相关的理论分析
        一、外部性相关的理论
        二、溢出效应的概念及类型
    第三节 银行业集聚溢出效应及作用机制分析
        一、银行业集聚的经济溢出效应
        二、银行业集聚对经济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实证分析
    第一节 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发展特征
        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发展特征及空间结构
        二、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发展及空间分布特征
        三、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特征
        四、粤港澳大湾区与其他城市群对比分析
    第二节 变量选取及空间计量模型原理
        一、实证模型、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空间计量模型原理及类型
    第三节 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空间相关性分析
        二、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三、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四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政府层面的建议
        二、金融企业层面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Copula-GARCH模型的亚洲银行业股市风险传染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研究
        1.2.2 系统性风险传染度量研究
        1.2.3 文献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与内容
        1.3.3 研究创新
第二章 银行业风险传染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理论辨析
        2.1.1 银行系统性风险
        2.1.2 银行风险传染
    2.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制
        2.2.1 金融脆弱性
        2.2.2 信息不对称
        2.2.3 货币主义的金融危机
        2.2.4 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2.3 金融危机中的银行系统性风险
        2.3.1 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2.3.2 风险传导机制
        2.3.3 相关性与风险传染
第三章 Copula-GARCH风险传染模型构建
    3.1 Copula理论
    3.2 基于Copula的相关性测度
        3.2.1 Kendall秩相关系数
        3.2.2 Spearman秩相关系数
        3.2.3 尾部相关性测度
    3.3 边际分布模型
    3.4 静态Copula模型
    3.5 动态Copula模型
    3.6 估计与检验
第四章 亚洲银行业股市风险传染效应实证分析
    4.1 数据描述
        4.1.1 样本选取
        4.1.2 描述性统计
        4.1.3 平稳性检验
        4.1.4 相关性检验
    4.2 边际分布模型估计结果
    4.3 亚洲银行业股市两两间风险传染效应
    4.4 亚洲银行业股市横截面市场风险传染效应
    4.5 亚洲银行业股市整体市场风险传染效应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5.1 结论
    5.2 启示
        5.2.1 亚洲银行业启示
        5.2.2 中国银行业启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其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8)基于离群值分析方法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框架结构
    1.4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离群值
    2.2 金融发展
    2.3 经济增长
    2.4 格兰杰因果关系
        2.4.1 基于时间序列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2.4.2 基于面板数据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第3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3.1 离群值的研究概述
        3.1.1 离群值的定义
        3.1.2 离群值识别的方法
        3.1.3 离群值判别的尺度分类
        3.1.4 离群值对实证结果的影响
    3.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研究
        3.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研究的四种趋势
        3.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3.3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研究中的分歧
    3.4 离群值对应的奇异信息
    3.5 文献述评
第4章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LSDV+LTS估计的离群值分析法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1 银行业发展、股市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2.2 基于OLS+LTS估计的离群值处理理论
        4.2.3 基于LSDV+LTS估计的离群值识别的理论
        4.2.4 基于LSDV+LTS估计的离群值识别的步骤
    4.3 研究设计
        4.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4.3.2 主要研究变量
        4.3.3 研究模型设计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4.2 未考虑离群值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4.3 考虑离群值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4.4 不同情形下离群值列举和其对应的奇异信息
        4.4.5 基于奇异信息(离群值)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4.5 结论
第5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因果关系——基于LSDVC+LTS估计的离群值分析法
    5.1 引言
    5.2 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
        5.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文献简评
        5.2.2 三种经典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方法
        5.2.3 基于LTS估计的离群值处理方法
        5.2.4 基于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离群值研究:LSDVC+LTS
    5.3 计量模型和基本统计
        5.3.1 计量模型
        5.3.2 样本数据的基本统计分析
        5.3.3 基于LSDVC估计和LSDVC+LTS估计的残差对比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常规情况:不考虑离群值时的LSDVC估计
        5.4.2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影响的研究
        5.4.3 稳健性检验
        5.4.4 不同情形下离群值列举和其被识别的经济学等解释
        5.4.5 奇异信息(离群值)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研究的影响
    5.5 结论
第6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启示与政策建议
    6.3 进一步研究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
        2.1.2 金融中心评判标准
        2.1.3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2.1.4 金融外溢的理论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
        2.2.2 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
        2.2.3 金融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2.2.4 金融发展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理论
第3章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3.1 金融中心发展
        3.1.1 金融中心形成及发展
        3.1.2 金融聚集和金融辐射的关系
        3.1.3 金融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3.2 金融中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1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3.2.2 金融与产业“耦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3.2.3 金融体系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
第4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其经济的影响
    4.1 香港及其他各大金融中心演变路径
        4.1.1 香港
        4.1.2 其他各大金融中心
        4.1.3 各大金融中心发展路径比较的启示
    4.2 香港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
        4.2.1 模型设计
        4.2.2 实证分析
        4.2.3 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
    4.3 香港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
        4.3.1 模型设计
        4.3.2 实证分析
        4.3.3 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
第5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5.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的分析框架
        5.1.1 香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5.1.2 香港通过金融辐射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5.1.3 香港金融辐射效应的影响因素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5.2.1 模型设计
        5.2.2 测算分析
        5.2.3 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5.3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5.3.1 模型设计
        5.3.2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5.3.3 国家性金融中心崛起影响的分析
        5.3.4 结论及启示
第6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政策建议
    6.1 香港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
        6.1.1 香港转口贸易职能弱化
        6.1.2 资本中介角色的弱化
        6.1.3 面对我国内地经济崛起被边缘化
    6.2 香港金融中心的机遇
        6.2.1 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构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
        6.2.2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一带一路”国家金融服务广度
        6.2.3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利用金融科技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6.3 香港金融中心发展建议
        6.3.1 利用政策过渡区域,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6.3.2 重新定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扮演新角色
        6.3.3 特区政府主动作为,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机制创新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拓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研究 ——基于国际化动因及影响因素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
        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背景
        二、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分析
        一、国内文献梳理分析
        二、国外文献梳理分析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
        一、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分析
        二、基于最优金融结构理论的分析
        三、基于最优金融开放理论的分析
        四、基于垄断优势理论的分析
        五、基于内部化理论的分析
        六、基于范围经济理论的分析
        七、基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理论机理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的理论分析
        一、宏观层面: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二、行业层面:商业银行改革转型发展的需要
        三、微观层面: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驱使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动因的模型分析
        一、封闭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内发展的模型分析
        二、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模型分析
        三、开放条件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均衡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国际经验借鉴分析
    第一节 美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
        一、客户分层经营
        二、行业专业化
        三、重视研究能力建设
        四、业务条线内外协同
        五、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二节 欧洲国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
        一、英国商业银行经验
        二、德国商业银行经验
        三、瑞士商业银行经验
    第三节 亚洲国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经验分析
        一、日本商业银行经验
        二、新加坡商业银行经验
    第四节 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启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特征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总体现状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对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认识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基本现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特征分析
        一、债券发行代理和承销业务额方面分析
        二、企业兼并收购数额方面分析
        三、商业银行海外机构数量方面分析
        四、商业银行境外营业收入及占比方面分析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内部问题分析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外部问题分析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重点业务构建及效应分析
    第一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重点业务领域基本框架构建
        一、境外债券发行代理和承销业务构架分析
        二、跨境并购重组业务构架分析
        三、境外上市保荐及投融资业务构架分析
        四、国际财务顾问业务构架分析
        五、境外资产管理及理财业务构架分析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重点业务领域及效应分析
        一、债券市场业务及境外债业务分析
        二、跨境并购重组业务分析
        三、资本市场及境外上市等投融资业务效应分析
        四、其它重要业务领域及效应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及因子分析法的发展绩效实证研究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二、假设条件
        三、研究样本的选取、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超级决策层次模型评价
        一、超级决策层次模型及计算步骤说明
        二、超级决策层次模型的具体计算过程
        三、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仿真分析
        四、基于超级决策层次模型评价与仿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因子分析
        一、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和KMO检验
        二、旋转后因子提取结果及因子载荷矩阵
        三、因子综合得分
        四、基于因子分析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与数据说明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选取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评价步骤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的适用性分析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计算关联系数
        四、计算关联度
        五、关联度大小排序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结果与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绩效影响因素评价结果
        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发展绩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研究
    第一节 国外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路径演进分析
        一、国内投资银行业务的海外化阶段
        二、海外业务的本土化阶段
        三、业务服务的全球化阶段
    第二节 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二、业务多元化发展
        三、风险管理与国际接轨
        四、信息技术化及+互联网科技金融化发展
        五、注重环境因素与社会责任
        六、与产业金融发展导向相协调
    第三节 基于发展绩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一、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顶层设计全球化布局
        二、提高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提升国际化水平
        三、统筹协调,推动境内外投行业务经营的转型发展
        四、改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开发及培养
        五、更新理念,全面完善商业银行风控体制机制
        六、加强业务创新,助力于供给侧改革下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国际化发展
        七、深化外部监管改革,完善外部监管政策和制度环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二、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实行国际化发展存在比较利益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及挑战
        四、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经验
        五、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的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
        六、银行影响力等因素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影响显着
        七、应结合自身客观情况顺势选择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研究局限性
        二、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香港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香港银行业简史[J]. 于东智. 中国银行业, 2021(08)
  • [2]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互联互通研究[D]. 饶玉亮.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 2020(02)
  • [3]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研究[D]. 金川.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4]哈佛分析框架下东亚银行的财务分析[D]. 邹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协同效应研究 ——以招商银行并购香港永隆银行为例[D]. 马庆. 江苏大学, 2019(05)
  • [6]粤港澳大湾区银行业集聚溢出效应研究[D]. 孙园园. 深圳大学, 2019(12)
  • [7]基于Copula-GARCH模型的亚洲银行业股市风险传染效应研究[D]. 李容.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基于离群值分析方法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 范兴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9]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D]. 戴了. 辽宁大学, 2018(05)
  • [10]中国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国际化发展研究 ——基于国际化动因及影响因素的视角[D]. 曲海斌. 云南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香港银行业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