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产品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畜产品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畜产品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瑞军[2](2020)在《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反脆弱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典型草原牧户经济是中国传统牧区牧户诸多经济类型中最为典型的代表性样本。牧户经济是牧区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牧户社会经济体系中不可分的经济单位,是风险与冲击的最终承受者。牧户经济脆弱性表现出潜在性、波动性以及暴露性特征,并且会造成牧户经营目标偏离、决策偏误、行为扭曲。对牧户经济脆弱性进行研究,对于稳定牧户基本福利水平,保障民生,维持经济稳定,可持续运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自2013年始,牧户家庭经济陷入一轮由主要畜产品价格剧烈下跌引致的深度调整的阶段。牧户外部的政策变动、市场波动、低价进口畜产品等外部冲击,与牧户内部的家庭结构变化、家庭经营紊乱、劳动力流出等内部薄弱环节的叠加作用下,导致牧户经济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回避的潜在性、深层次脆弱性问题。研究按照“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策略研究”的主线依次推进。第一阶段,理论研究;第二阶段,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第三阶段,实证研究阶段;第四阶段,反脆弱策略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多学科综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方面,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方面,通过构建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模型,对牧户经济脆弱性进行三层次分解:第一层,在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方面,异质性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贡献最高,并且显着高于其它四类;第二层,在对异质性风险分解方面,人力资本波动冲击影响最大,收入波动冲击次之,资产波动冲击位列第三;第三层,对波动性冲击分解发现,非畜牧业劳动力比重贡献率最高,其余冲击因素从高到低依次是债务水平、畜牧业收入水平,然后是政府奖补、牲畜资产水平、抚养比、劳动力数量、外出务工或兼业收入以及打草量市场价值。第二方面,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选择个体时点固定效应模型,针对生计资产对经济脆弱性的抑制作用进行估计,并且从所有制、区域、家庭结构、生计类型等多维度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牧户经济脆弱性存在多维异质性,各类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及其影响方式显着不同。第三方面,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按照短期风险发生的频次及其影响程度,将牧户短期遭受到的冲击分解成为人力资本波动冲击、资产波动冲击以及收入波动冲击。采用低效用水平的脆弱性研究思路与分解方法,最终达成了对牧户异质性及其波动性风险的分解目标。结果表明,牧户家庭抗击风险、冲击,抑制脆弱性的能力普遍薄弱,进一步研究发现牧户经济韧性在不同社区、不同群体、不同牧户之间存在显着差异。牧户面临的风险冲击存在嘎查内(组内)差异,也存在苏木之间(组间)差异。第四方面,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通过对经济韧性测度,全面掌握牧户应对风险的基本能力水平;通过研究韧性分异,精准把握牧户经济韧性水平及其差别;提出以生计资本抑制效应、风险冲击效应为根据的应对策略措施;进而提出建设“韧性牧户”的系统性、集成式构想,最终达成综合施策、精准防控、有效治理牧户经济脆弱性的目标。研究依托典型草原牧户家庭追踪数据,全面刻画典型草原牧户家庭经济状况及其脆弱性,通过三层次分解,探寻经济脆弱性形成的内在根源;拓展了典型草原牧区牧户经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研究的前瞻性和解释力;构建牧户经济韧性单元作为对策研究的目标;精准诊断、识别、筛查家庭经济脆弱性较高或者经济韧性较低牧户,并找出其经济脆弱性的主要诱因及其生成机制;提出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本研究回归到牧户家庭经济单位基本属性的剖析与研究当中,更深刻探究经济脆弱性的深层次问题;构建牧户经济脆弱性研究的概念体系;初步构建了牧户经济脆弱三层次分解体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进行研究,探究家庭经济脆弱性生成机制,对于稳定牧户基本消费与福利水平、保障民生,起到预防或抑制内外部冲击的“稳定器”作用。

曲靖曈[3](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在我国农村,产业振兴的最大短板、最大空间都在畜牧业。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内蒙古突泉县作为具体研究区域,对突泉县畜牧业发展现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畜牧业发展主要内容、畜牧业政府规制体现、规制履行中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认为突泉县畜牧业发展要坚持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导向及解决畜牧业发展现实问题的问题导向进行政府规制。要完善政府规制内容,构建协商平等、风险防控充分、维权畅通的市场环境,保障畜牧行业健康发展;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把握市场规律,聚焦重点,制定长期发展政策,走畜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要以环保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明确政府规制主体责任、提高规制主体能力、加大规制执行力度,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的目标要求;要扩大规制合作参与,鼓励市场主体参与规制行为、畅通参与渠道、建立信息公开制度,营造政府规制与社会群体规制、行业自我规制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畜牧业长效发展的良好氛围。当前,乡村振兴战略正在有序实施,作为一个长期性工作指南(2018-2050年),乡村振兴战略可为广大农村牧区包含畜牧业在内的各行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在这个背景下对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进行研究,既贴合当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实际,还可为突泉县畜牧业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定参考。

刘利[4](2019)在《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文中认为农业既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性产业,也是一个国家的弱质性产业,因此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个国家均对农业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保护。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部署对于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部署内容则通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外公布,文件重点强调了要加速建立我国新型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体系。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维持养殖户收入持续增长、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畜牧业的支持与保护符合我国当前新形势的要求,符合我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重中之重”战略的要求,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战略部署意义重大,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养殖户收入、改善养殖户生活、维护农村稳定发展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支持水平及效应评价。主要内容为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方法,立足于中国畜牧业历史演变的视角,梳理并整合畜牧业及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整体发展过程,在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内涵与衡量方法进行比较选择的基础上,采用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2001年-2016年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并从养殖户增收、产量增长、环境影响、结构调整方面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效应评价。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于养殖户微观视角,通过调研的方式对畜牧业支持政策中的典型政策展开政策实施效果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给出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政策的优化和改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上述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畜牧业发展,并将其分为:畜牧业改革开放初期的恢复发展时期;中国畜牧业发展的迅速增长时期;畜牧业提质增效、结构调整时期;以及以环保为重点的全面转型时期四个发展阶段。本文通过对畜牧业结构的变动与畜牧业总量的变动展开分析,得出了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稳步上升的论断,主要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模式由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通过对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分析得知,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猪生产带,其地域特征为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产区,逐步向南北两侧扩散;形成了两条完整的肉牛生产带,主要包括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形成了三条完整的羊肉生产带,主要包括西北牧区、中原牧区和西南牧区;肉禽生产带以东部省份为主,蛋禽生产带则以中原省份为主;奶业优势生产带则主要集中于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等城市郊区。通过对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的分析,从历史发展和时间序列的角度看,我国畜牧业经营主体由上世纪初的农户家庭的副业形态,分离出畜牧专业户,再到现在的专业化畜牧业公司。2.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梳理,将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2007年起,我国加大了通过实施市场价格支持和生产者补贴政策,对畜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最后,总结了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一是畜牧业政策阶段性目标差异性强,政策目标趋向于多元化;二是在对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演变梳理中发现,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实施是政府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农业与工业,城市与农村利益博弈过程中不断调整利益分配的过程。3.通过对畜牧业支持政策衡量方法比较选择得知,WTO方法仅能够作为一种用于谈判的工具,而OECD农业支持水平的测量方法,可以测量包含国内和边境的农业支持政策,其测算农业支持水平目的则在于进行政策评价、政策分析和政策解读。因此,利用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测算、评估国家全部的农业政策,它的作用既能够进行国际间对比,又能够帮助国家农业政策展开评价与分析,对于提升政策效率意义重大。基于这一客观事实,本文采用了OECD评估方法来对我国畜牧业的支持水平进行评估。基于OECD农业支持水平测度模型,对我国2001年-2016年以来畜牧业支持政策进行分类和支持水平进行测度,发现有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总体来看,2001年-2016年我国畜牧业支持总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可分为两个阶段,在2001年至2006年之间,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水平较低,对畜牧业支持力度非常小;自2007年起,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及畜牧业支持政策支持力度的增强,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快速提高。二是从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结构来看,生产者支持占比始终较大,进一步细分得知,在生产者支持内部构成中,生产预算支持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较于生产预算支持,市场价格支持的贡献更大。三是从不同种类畜产品支持水平来看,各项畜产品在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方面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猪肉、牛肉、羊肉、羊绒的支持水平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但是禽肉和牛奶的支持水平却存在相对较大的波动。禽蛋和羊毛的支持水平多数年份基本为负值,且禽蛋的支持水平负值较多,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上述三种特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边境保护政策作用,二是国内饲料粮价值转移,三是受疫病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导致的畜产品价格波动。4.本研究对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展开了探索。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了解到我国农牧民的牧业收入与我国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存在同方向变动关系,这就意味着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则会增加农牧民的收入,但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农牧民收入增长效果较弱。我国畜牧业总产值与财政对畜牧业的支出总量之间也存在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也就是说增加对畜牧业的财政支持能够推动生产的增加。然而,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牧业总产值相对增长效果同样较弱。另外,我国畜牧业支持政策有利于污染治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合理性,加强畜牧业支持力度能够起到对排污增量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畜牧业支持政策是畜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因素。尤其是1992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同时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结构和畜产结构组成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畜牧养殖”示范工程的推广在肉牛产业以及拥有秸秆饲料优势的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发展比较好,但是畜种结构选取的是全国的数据,畜种结构的改变在各个区域并不均衡。同时本研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研究的时间范围在2001年-2016年,在此阶段畜牧业结构的调整相对放缓,畜牧业支持增加所能够引起的畜种结构变化作用较弱。5.从养殖户微观维度出发,在吉林省生猪养殖户调研访问的基础上,从养殖户对政策认识程度、满意程度,并深入了解总结养殖户不满意的原因,对生猪养殖支持政策进行评价。结合养殖户调研访问结果,对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实施中影响养殖户满意的因素,即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资金补助为主要方式的生猪养殖支持政策,多数没有侧重点,基本上对大多数养殖户具有普惠性,尤其是生猪疫病防控类政策,一旦发生疫病,相较于散养户,大规模养殖户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而政策并没有因为养殖户风险的大小而有所差别。二是规模化养殖支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个问题:一方面,补贴方式以资金为主,缺乏技术扶持、疫病防控的指导,方式单一;另一方面,补助领域为养殖生产环节,不能满足养殖户对销售、管理经营等方面需求。三是宏观调控中的生猪生产和市场信息预警监测机制存在政府宣传力度不足,养殖户认知程度不高;以及该机制对市场信息的预测不全面,对养殖户的生产安排没有起到实际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四是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门槛高、审核程序复杂、申请周期长、资金发放过程存在程序繁琐的通病。6.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以及畜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提出政策建议:改善对畜牧业支持资金的使用方式、建立健全畜产品价格监测和市场信息预警机制、构建全国性畜牧业政策保险大灾准备金制度的运行机制框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生态保护政策,推动畜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并提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健康养殖、提高畜牧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养殖场疫病防控能力、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发展现代草地畜牧业、支持牧区畜牧良种推广为我国畜牧业未来支持政策的重点。

刘刚,罗千峰,张利庠[5](2018)在《畜牧业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挑战与对策》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主要经历了快速恢复阶段、产量扩充阶段、转型发展阶段、生态健康养殖阶段,但也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总结了畜牧业在产能、发展质量、生产方式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取得成就的主要经验,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深刻剖析了中国畜牧业面临的四大挑战:贸易保护主义强势抬头,"修昔底德陷阱"值得警惕;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进展不快,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畜禽污染治理刻不容缓,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提速;智慧化支撑力度不够,产业链升级约束趋紧。基于畜牧业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对应的解决措施:营建优越的发展环境,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长期战略与短期策略相结合,稳妥攻克"远虑"与精准解决"近忧"相协调;顾全生态文明大局,推动畜牧业动能转换;积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高连仁[6](2017)在《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畜产品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的广泛应用,在促进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农药残留超标、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等行为,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以政府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辽宁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结合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运用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对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市畜产品监督管理存在盲区;畜产品监测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缺乏对滥用、不合理使用兽药等问题的有效监督管理;饲料中违禁药物、非法添加物、有毒有害物质等监督管理力度不够;外埠肉的监督管理能力明显不足;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隐患仍然存在,是由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畜产品监督管理体制不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亟待发展;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存在漏洞;畜产品违法手段隐蔽,监督管理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有些畜产品从业者诚信缺失、道德水平降低等原因造成的。针对F市面临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F市应严格把守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口、逐步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快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监督管理经验以确保其畜产品质量安全。

张丽娜[7](2015)在《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提出畜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涉及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发展。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渠道。畜牧业可以说是一个产业链条较长的产业,向前可以关联种植业,中间紧密联系加工业,向后离不开流通业与服务业的支持。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产业结构,维护消费者健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吉林省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可以说吉林省畜牧业正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金融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金融资源向畜牧业发展领域投入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何解决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困境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个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计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吉林省金融业、农村金融和畜牧业经济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客观评判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金融支持的总体情况。以分析我国和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所处阶段、发展环境为重要背景,通过畜牧业所占比重、增长速度等指标具体研究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全面分析吉林省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金融创新手段,并以农村金融体系为视角,客观评价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畜牧业的支持水平;二是从微观层面分析吉林省畜牧业金融供求情况。通过对部分金融机构、畜牧业企业和养殖户的实际调查,结合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部门提供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与需求情况;并以部分市县的具体情况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养殖户为分析对象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影响金融需求的因素;三是实证检验吉林省畜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以吉林省畜牧业增加值和金融信贷额度为数量经济指标,通过建立VAR计量模型,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畜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找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生猪产业为例,利用生猪产业规模比重、金融信贷、财政补贴等指标,进一步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检验金融的发展是否对产业发展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四是深入探讨吉林省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畜牧业自身发展等一些主客观因素,阻碍了金融向畜牧业倾斜的渠道。二者之间存在障碍的成因既有需求型抑制问题,也有供给抑制原因,此外政策性因素也是一定的客观存在;五是详细解读国内外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经验模式。通过分析国内外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归纳总结各地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模式,以期为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六是提出金融支持促进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分析和客观研判,找出问题所在,最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吉林省畜牧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看,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进程较快。现状特点表现出吉林省畜牧业已经进入到了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为表征的现代化方向转变的特殊时期;二是吉林省畜牧业增长与金融支持具有正向相关关系。本文对吉林省金融支持与畜牧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金融的发展对畜牧业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度有限,今后应该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进一步考察金融支持对产业规模影响时发现,畜牧业财政补贴和信贷投入对产业规模都有正向影响,且畜牧业信贷投入的作用要略强于财政补贴,但二者的作用在目前阶段表现较弱。三是吉林省畜牧业的金融支持有发展但仍存在一定困境。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困境主要是金融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这其中既有金融供给抑制方面的因素,也有需求抑制方面的问题。二者共同存在导致了畜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探求原因发现,吉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其根本原因;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能力有限是其直接原因;畜牧业发展的一些特性是其内在原因,而政府政策性缺位是其制度性原因。四是金融支持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必须从完善金融治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健全农业金融体系与功能、重塑畜牧业发展主体、制定畜牧业金融政策以及创新畜牧业金融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和系统地深化。畜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金融支持是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论文以此为研究内容,利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宏观数据和微观样本开展研究,并且在实证结论和国内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吴娟[8](2013)在《我国畜产品安全现状及制度》文中研究指明危害畜产品安全的主要污染源分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等方面。针对已掌握的资料与行业现状,我国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在畜产品安全性方面的主要不同特质表现在,我国主要以化学性污染源为主,国外发达国家主要以生物源性污染为主。目前具体有关我国畜产品安全性问题的危害源性的数据分析报道很少,针对性的措施与对策相对滞后。本文采用“资料采集、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综合分析、理论归纳”的研究路线,从实际、从科学角度揭示我国畜产品安全性的根本问题,从而为制定相关可行性政策提供依据。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危害畜产品质量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从这三个源头出发,收集近6年(2006-2011)来我国发生的畜产品安全事件,主要收集类别分为家畜类、家禽类、水产品、奶制品、蛋制品等常见的五大类。2006年到2011年发生的畜产品安全事件数据表明:事件数呈先减少、后上升的趋势,2011年爆发的畜产品安全事件最多,为73起;从危害源分析得出我国的畜产品安全事件52%由化学性危害引起;同时统计结果发现猪肉是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种,占32%。第二、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风险来源是:兽药滥用及残留、饲料安全以及动物疫病、环境污染和重金属危害、社会因素等四个方面。对于主要风险进行归类,然后根据风险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得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子权重系数。根据权重分析结果,构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第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我国畜产品从养殖到加工再到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度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参考。主要包括:兽药的合理使用及管理、加强动物疾病的防治、推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养殖模式、整合政府部门有关监管职能,加大执法力度。

孟凡东[9](2012)在《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环境方面重视的程度不断增加,我国畜牧业的生态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取得了快速发展和进步,但生产规模的快速膨胀的同时,又带来了许多突出的问题和矛盾,成为了影响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畜牧资源不能得到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畜牧业生产方式有待加快转变,生态畜牧产品消费理念还未形成。这些问题产生原因复杂,而又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明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内涵、结构及作用机理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论文从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和构建阐述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问题。本文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畜牧业生态经济理论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分析对比了国内外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相关研究和实践,为明晰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方向,明晰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要素、内在结构及其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本文重点分析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子系统构成,利用系统动力学分析了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内在要素因果关系和整体系统的内在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对潍坊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进行了仿真,探析了潍坊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趋势和建议。综合上面研究分析,对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选择提出了对策建议。

李滋睿[10](2010)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畜牧业大国,肉类总产量居世界第一,畜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但我国肉类出口量仅占世界肉类出口总量的3.6%,动物疫病是影响着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和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动物疫病管理模式,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OIE认可为无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畜产品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实惠。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提出我国要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因此,从我国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规律入手,研究动物疫病区划,对于确定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指导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动物疫病区划的角度出发,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动物防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动物疫病区划的方法体系。重点探讨了动物重大疫病区域划分和各区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在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面,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发展战略。首先,全面分析和总结了我国动物疫病流行特点、防疫体系建设情况和防疫技术措施发展情况。目前我国动物疫情还不断发生,重大动物疫病还未得到有效遏制,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通过与发达国家比较,提出我国动物防疫工作还存在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不够完善、部分地区防疫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贫困地区基层防疫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和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其次,较系统地研究了动物疫病区划的目标、原则、分类体系、区划方法及区划程序。动物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呈现区域性特点,遵循自然分离规律。通过计算动物疫病流行指数对我国重大动物疫病进行了区划。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区域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洁净区、散发区、中度流行区、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分析了各个区的地理分布和疫病流行特点。第三,研究提出了不同流行区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策略。洁净区是消灭重大动物疫病和建设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首选区域,要严格采取扑杀措施防控和净化重大动物疫病;散发区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是建立动物重大疫病隔离带,保证周边的动物疫情不传播到本区域内。同时,通过免疫等技术手段使散发区逐步转化为洁净区;中度流行区要适度发展畜牧业,严禁动物和畜禽产品外调和出口,控制疫病的发展和扩散;动物疫病较重区和严重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边界地区,国外疫病影响、经济落后、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大都市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往来是动物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这些地区的防疫工作要依靠国家来完成。第四,研究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和猪蓝耳病等五种重大动物疫病在我国的流行特点、区域分布,总结了国外防制经验和消灭净化方法,提出了我国消灭这五种动物疫病的思路和措施。最后,研究了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发展战略。主要战略措施是调整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域,鼓励大型养殖企业建设“生物安全小区”;转变无疫区畜禽饲养管理模式,提高畜禽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程度;强无疫区动物疫病的监测能力,摸清疫病流行情况;建立和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追溯体系建设,强化区内动物及动物产品标识工作;积极推进我国无疫区的国际认证和认可工作。本文的主要政策建议有尽快制定和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扑灭计划、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国家兽医官制度、进一步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动物防疫法律法规等。

二、我国畜产品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畜产品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反脆弱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界定辨析
        1.2.1 核心概念界定辨析
        1.2.2 其他重要概念界定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章节安排
    1.5 调研区概况与数据说明
        1.5.1 调研区概况
        1.5.2 追踪调查与数据说明
        1.5.3 牧户畜牧业生产经营基本情况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7.1 主要贡献
        1.7.2 创新点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述评
    2.1 理论基础
        2.1.1 经济脆弱性理论
        2.1.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1.3 家庭风险冲击理论
        2.1.4 家庭经济韧性理论
    2.2 研究综述
        2.2.1 对家庭经济脆弱性的基本认识
        2.2.2 家庭经济脆弱性的测量思路及测量方法
        2.2.3 家庭经济脆弱性分析框架
        2.2.4 家庭经济脆弱性生成机制
    2.3 研究述评
三、牧户经济脆弱性的测量与初次分解
    3.1 模型设定与分解思路
        3.1.1 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的模型设定与分解
        3.1.2 牧户效用函数的确定与条件期望估计方法
    3.2 调研数据与变量描述
        3.2.1 数据来源
        3.2.2 因变量的选取
        3.2.3 自变量的选取
        3.2.4 数据处理
    3.3 实证结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3.3.1 牧户脆弱性及其分解依据
        3.3.2 牧户经济脆弱性分析
        3.3.3 脆弱与贫困牧户分布特征
        3.3.4 牧户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再分解:异质性风险与波动性冲击
    4.1 异质性与波动性风险
    4.2 波动性风险识别标准与分解方法
        4.2.1 家庭经济波动性风险识别标准
        4.2.2 家庭经济波动性分解方法
    4.3 牧户波动性冲击变量及其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波动性冲击变量选取与说明
        4.3.2 牧户波动性冲击的描述性分析
    4.4 异质性风险与波动性冲击贡献结果
        4.4.1 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异质性分解
        4.4.2 牧户异质性风险及其波动性风险分解结果
    4.5 本章小结
五、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5.1 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理论分析
        5.1.2 变量选取
        5.1.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牧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5.2.1 总体特征分析
        5.2.2 不同消费组别牧户生计资本特征分析
    5.3 模型构建
        5.3.1 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
        5.3.2 模型设定检验
        5.3.3 计量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估计
        5.4.1 实证结果
        5.4.2 稳健性估计
    5.5 本章小结
六、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1 风险冲击理论分析
        6.1.1 理论分析
        6.1.2 牧户风险定义及其分类
    6.2 牧户面临的总体风险冲击及其特征
        6.2.1 总体风险及主要生计资产描述性统计
        6.2.2 牧户风险差异的多维度差异比较与检验
    6.3 总体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检验
        6.3.2 模型设定
        6.3.3 总体风险冲击对牧户家庭经济脆弱性影响
    6.4 分类风险特征及其对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4.1 牧户各分类风险状况及其基本特征
        6.4.2 牧户各分类风险的描述性统计
        6.4.3 模型设定检验
        6.4.4 模型设定
        6.4.5 分类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的影响
    6.5 稳健性估计
        6.5.1 总体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6.5.2 分类风险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的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七、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
    7.1 牧户经济韧性测度
        7.1.1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7.1.2 指标体系与变量说明
        7.1.3 牧户经济韧性测度结果
    7.2 牧户经济韧性分异
        7.2.1 牧户社区经济韧性苏木(镇、牧场)分异
        7.2.2 不同牧户生计类型的资本特征及分析
        7.2.3 牧户经济韧性指数及其分异
    7.3 牧户经济韧性分级与精准诊断
    7.4 基于牧户经济韧性的反脆弱策略
        7.4.1 基于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结果的反脆弱策略
        7.4.2 基于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反脆弱策略
        7.4.3 基于生计资本抑制效应的反脆弱策略
        7.4.4 基于风险冲击效应的反脆弱对策及启示
    7.5 建设“韧性牧户”构想
        7.5.1 “韧性牧户”基本构建维度
        7.5.2 “韧性牧户”建设构想
八、结论、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8.1 结论
        8.1.1 牧户经济脆弱性分解方面
        8.1.2 生计资本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
        8.1.3 风险冲击对牧户经济脆弱性影响方面
        8.1.4 基于经济韧性理论的反脆弱策略体系构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家庭经济脆弱的基础理论研究亟待推进
        8.2.2 分解方法对牧户经济脆弱性研究的适用性
        8.2.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3)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研究评述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界定
        1.乡村振兴
        2.畜牧业
        3.政府规制
    (二)理论基础
        1.政府规制理论
        2.外部性理论
        3.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政府规制履行现状
    (一)突泉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二)突泉县乡村振兴战略中畜牧业发展相关内容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体现
        1.加强政策扶持,扩大畜牧行业规模
        2.完善技术服务及安全监管,实施质量兴牧战略
        3.聚焦牧业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落实绿色兴牧理念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政府规制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政府规制履行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主体利益保障不到位
        2.畜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3.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众多
        4.环境污染防治不力
    (二)政府规制履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规制内容片面,保障机制缺乏
        2.规制目标短视,战略眼光缺乏
        3.规制执行不力,监管力量薄弱
        4.规制参与不足,合力尚未形成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内其他地区畜牧业发展经验及启示
    (一)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经验
        1.坚持环保标准发展畜牧业
        2.坚持质量标准发展畜牧业
    (二)山东省潍坊市畜牧业发展经验
        1.用好“链”字诀,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行业进步全产业链
        2.用好“绿”字诀,打造生态产业链条,促进生产模式更新变革
        3.用好“优”字诀,强调质量标准,加快实现畜牧产品健康优质
    (三)黑、潍两地经验对突泉县畜牧业发展的启示
        1.制定绿色循环发展的政策体系
        2.建立协调完善的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3.打造持续稳固发展的产业链条
五、乡村振兴背景下完善突泉县畜牧业政府规制对策建议
    (一)完善规制内容,保障行业健康发展
        1.构建平等的对话协商机制
        2.完善畜牧业价格风险管控机制
        3.制定维护合理权益的违约惩处制度
    (二)加快转型升级,谋划长远规制目标
        1.把握发展规律,制定长期发展政策
        2.聚焦发展重点,坚持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三)明确规制责任,加强环保及畜品质量安全规制力度
        1.明确规制主体责任
        2.提高规制主体能力
        3.加大规制执行力度
    (四)引导群防群治,扩大规制合作参与
        1.鼓励群众参与规制行为
        2.通畅投诉举报平台
        3.建立信息公开公示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畜牧业支持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6 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分析
    2.1 畜牧业发展历程分析
    2.2 畜牧业总量与结构的变动分析
    2.3 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演变
    2.4 畜牧业经营主体的变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演变分析
    3.1 畜牧业支持政策概念界定
    3.2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3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现状及其特征
    3.4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发展的演变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测算与特征分析
    4.1 畜牧业政策支持水平衡量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4.2 基于OECD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分类及其政策含义
    4.3 代表性畜产品选择及数据来源
    4.4 不同阶段中国畜牧业支持水平及结构特征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的效应分析
    5.1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养殖户增收效应分析
    5.2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产值增长效应评价
    5.3 畜牧业支持政策的环境效应评价
    5.4 畜牧业支持政策对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效应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微观视角的畜牧业典型支持政策评价
    6.1 生猪养殖支持政策的发展与实施现状
    6.2 养殖户对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生猪养殖各项支持政策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畜牧业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研究养殖户调研问卷
作者简介
致谢

(5)畜牧业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成就及经验
    (一) 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1. 快速恢复阶段 (1978~1984年) 。
        2. 产量扩充阶段 (1985~1997年) 。
        3. 转型发展阶段 (1998~2011年) 。
        4. 生态健康养殖阶段 (2012年以后) 。
    (二) 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1. 生产规模大幅提升, 产业地位迅速提高。
        2. 产业结构日臻优化, 内核质量明显提高。
        3. 支撑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生产方式稳步升级。
    (三) 畜牧业取得成就的主要经验
        1. 强化经营主体地位、激活发展潜能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2.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业态是畜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3. 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4. 注重扶持政策引导、完善社会化服务是畜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三、畜牧业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 贸易保护主义强势抬头, “修昔底德陷阱”值得警惕
    (二) 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有待加快, 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三) 畜禽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新旧动能转换尚需提速
    (四) 智慧化支撑力度不够, 产业链升级约束趋紧
四、促进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一) 营建优越的发展环境, 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 长期战略与短期策略相结合, 稳妥攻克“远虑”与精准解决“近忧”相协调
    (三) 顾全生态文明大局, 推动畜牧业动能转换
    (四) 积极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促进全产业链转型升级

(6)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动态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三)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一) 提出加快F市畜产品全环节可追溯体系建设
        (二) 提出将畜产品确证检测能力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考核目标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核心的理论概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 畜产品
        (二) 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二、理论基础
        (一) 政府失灵理论
        (二) 新公共服务理论
    三、相关法律、法规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作用
        (一) 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作用
        (二) 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
第三章 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现状
    一、F市畜牧业及有关畜产品监督管理机构概况
        (一) F市畜牧业概况
        (二) F市相关畜产品监督管理机构概况
    二、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现状
        (一) 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督管理
        (二) 动物防疫与动物检疫
        (三) 畜禽养殖、屠宰环节的监督管理
        (四)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情况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畜产品监督管理存在盲区
        (二) 畜产品监测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 缺乏对滥用、不合理使用兽药等问题的有效监督管理
        (四) 饲料中违禁药物、非法添加物、有毒有害物质等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五) 外埠肉的监督管理能力明显不足
        (六) 畜产品质量安全潜在隐患仍然存在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二) 畜产品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
        (三) 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亟待发展
        (四) 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存在漏洞
        (五) 畜产品违法手段隐蔽,监督管理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六) 有些畜产品从业者诚信缺失、道德水平降低
第五章 加强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建议
    一、严格把守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口
        (一) 把好畜禽动物饲养管理关
        (二) 把好畜禽动物防疫关
        (三) 把好畜禽动物疫病控制关
        (四) 把好畜禽动物屠宰关
        (五) 把好外埠肉准入关
    二、逐步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一) 优化配置政府监督管理机构
        (二) 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
        (三)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需要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
    三、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一) 硬件投入
        (二) 软件投入
    四、加快畜产品全环节的可追溯体系建设
        (一) 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电子追溯系统建设
        (二) 强化畜禽活体动物的可追溯性
        (三) 强化畜禽产品的可追溯性
    五、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设
        (一) 加大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控制
        (二) 建立符合F市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
    六、吸收和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监督管理经验
        (一) 基于HACCP体系的借鉴和启示
        (二) 基于GSP认证的借鉴和启示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7)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范围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状况
    3.1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3.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3.3 吉林省畜牧业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3.4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与需求
    4.1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主体及作用
    4.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主体及需求现状
    4.3 吉林省畜牧业金融供求的案例调查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金融支持对畜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5.2 基于VAR模型的吉林省金融支持与畜牧业发展互动关系分析
    5.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金融支持对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支持吉林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6.1 吉林省畜牧业金融支持面临的主要困境
    6.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金融支持困境成因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内外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7.1 国外金融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措施及做法
    7.2 国内金融支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
    7.3 经验借鉴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8)我国畜产品安全现状及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1.1 生物性风险因素
        1.2 化学性风险因素
        1.3 物理性风险因素
    2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2.2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质量标准体系
        2.3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2.4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3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3.1 国内外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进展
        3.2 预警方法介绍
第二章 基于危害源的畜产品安全事件的总结与分析
    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1 收集数据
        1.2 整理数据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1 2006-2011年畜产品安全事件总述
        2.2 不同种类畜产品发生安全事件的统计与分析
    3 小结
第三章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风险及评估模型建立
    1 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1.1 层次分析法(AHP)的步骤
        1.2 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2 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3 小结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制度建设
    1 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
        1.1 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1.2 加快建设检验监测体系
        1.3 加快完善标准体系
        1.4 强化队伍体系建设
    2 提高监管水平加大执法力度
        2.1 合理归并监管职能,实行监管专业化
        2.2 建立健全安全畜产品市场准入制
        2.3 加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
        2.4 强化兽药饲料监管
        2.5 PDCA循环监管
    3 加强动物疾病的防治
    4 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
    5 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交流
        5.1 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信息传递机制
        5.2 实现信息共享
    6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致谢

(9)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生态经济发展的研究
        1.2.2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主要解决的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3.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现代畜牧业
        2.1.2 现代生态畜牧业
        2.1.3 畜牧生态经济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循环经济理论
        2.2.3 系统动力学理论
第三章 国外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畜牧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3.1.1 发展现状
        3.1.2 经验借鉴
    3.2 欧洲畜牧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3.2.1 发展现状
        3.2.2 经验借鉴
    3.3 澳大利亚畜牧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3.3.1 发展现状
        3.3.2 经验借鉴
    3.4 日本畜牧生态经济系统的发展及经验借鉴
        3.4.1 发展现状
        3.4.2 经验借鉴
第四章 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4.1 我国畜牧业发展历程
    4.2 我国各区域畜牧业发展情况
    4.3 上海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及经验启示
        4.3.1 发展现状
        4.3.2 经验启示
    4.4 北京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及经验借鉴
        4.4.1 发展现状
        4.4.2 经验启示
    4.5 我国畜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成就及问题
    4.6 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的现实选择
第五章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结构功能分析
    5.1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5.2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
    5.3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分析与功能
        5.3.1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消费子系统
        5.3.2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子系统
        5.3.3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技术子系统
        5.3.4 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管理子系统
    5.4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分析
        5.4.1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
        5.4.2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消费子系统SD分析
        5.4.3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生产子系统SD分析
        5.4.4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技术子系统SD分析
        5.4.5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政府管理子系统SD分析
        5.4.6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SD分析
    5.5 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与其它经济发展系统协调分析
第六章 案例:潍坊市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6.1 潍坊市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6.1.1 优势分析
        6.1.2 劣势分析
    6.2 潍坊市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及特征
    6.3 潍坊市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动力学分析
        6.3.1 潍坊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SD流图构建与分析
        6.3.2 动因与效应关系的SD方程建立
        6.3.3 SD模型有效性检验
        6.3.4 潍坊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趋势分析
    6.4 潍坊市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策略选择
第七章 完善我国畜牧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对策
    7.1 确立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正确发展方向
    7.2 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总体目标与基本原则
    7.3 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系统的战略选择与对策措施
        7.3.1 推行生态消费,树立生态消费观
        7.3.2 推动技术进步,加强人才培养,建立畜牧业生态经济技术支撑体系
        7.3.3 提高政府决策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完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区域管理理论发展
1.2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和方法
    1.2.1 农业区划的主要理论
    1.2.2 农业区划的一般分区方法
1.3 国内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1.3.1 国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现状
    1.3.2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实践
    1.3.3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防制现状分析
2.1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2.1.1 我国动物疫病分类
    2.1.2 我国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2.1.3 我国动物疫病流行原因分析
2.2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2.2.1 动物防疫法律体系建设情况
    2.2.2 国家动物防疫管理体系
2.3 我国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2.3.1 动物防疫的基本内容
    2.3.2 动物防疫主要技术手段
2.4 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体系研究
3.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和原则
    3.1.1 动物疫病的分区依据
    3.1.2 动物疫病分区的原则
3.2 动物疫病分区方法和指标体系
    3.2.1 动物疫病区划方法
    3.2.2 动物疫病区划指标体系
    3.2.3 动物疫病流行指数
    3.2.4 动物疫病区划步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
4.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指标的确定
4.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
4.3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综合区划区域特征分析
    4.3.1 动物疫病洁净区
    4.3.2 动物疫病散发区
    4.3.3 动物疫病中度流行区
    4.3.4 动物疫病较重流行区和严重流行区
4.4 重大动物疫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主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区划
5.1 口蹄疫防控区划
    5.1.1 口蹄疫概况
    5.1.2 国外口蹄疫流行及防制情况
    5.1.3 我国口蹄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1.4 我国口蹄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5.1.5 口蹄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5.2 禽流感防控区划
    5.2.1 疫病基本情况
    5.2.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5.2.3 国内禽流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2.4 我国禽流感区域化防控措施
    5.2.5 禽流感区域化扑灭计划
5.3 新城疫防控区划
    5.3.1 流行特点
    5.3.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5.3.3 我国新城疫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3.4 我国新城疫区域化防控措施
    5.3.5 新城疫区域化扑灭计划
5.4 猪瘟防控区划
    5.4.1 疫病基本情况
    5.4.2 国外流行及防治情况
    5.4.3 我国国猪瘟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4.4 我国猪瘟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5.4.5 猪瘟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5.5 猪蓝耳病防控区划
    5.5.1 疫病基本情况
    5.5.2 国外流行及防制情况
    5.5.3 我国猪蓝耳病流行规律与防控区划
    5.5.4 我国猪蓝耳病区域化防控措施
    5.5.5 猪蓝耳病区域化扑灭计划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
6.1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1.1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是国际通行做法
    6.1.2 疫病区域化管理是促进动物性产品国际贸易的必然选择
    6.1.3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已取得明显成效
    6.1.4 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6.2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
    6.2.1 海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2 吉林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3 辽东半岛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4 山东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5 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2.6 重庆市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建设
6.3 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政策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我国畜产品的污染问题亟待解决(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典型草原牧户经济脆弱性与反脆弱策略研究[D]. 王瑞军.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乡村振兴背景下突泉县畜牧业发展政府规制研究[D]. 曲靖曈.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中国畜牧业支持政策及效应分析[D]. 刘利.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畜牧业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挑战与对策[J]. 刘刚,罗千峰,张利庠. 中国农村经济, 2018(12)
  • [6]F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问题研究[D]. 高连仁. 东北大学, 2017(06)
  • [7]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张丽娜.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4)
  • [8]我国畜产品安全现状及制度[D]. 吴娟. 安徽农业大学, 2013(05)
  • [9]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系统分析[D]. 孟凡东. 青岛大学, 2012(03)
  • [10]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区划研究[D]. 李滋睿.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10)

标签:;  ;  ;  ;  

我国畜产品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