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永奇康镇痛膏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佳[1](2020)在《吸烟者戒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及中药戒烟巴布贴膏的戒烟机制探索》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影响吸烟者戒烟成败的相关因素,挖掘关键因素与中医证型间的关系,分析关键因素作为预测烟草依赖程度潜在指标的可行性和应用价值,丰富烟草依赖中医相关理论并揭示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干预烟草依赖的作用机制。资料与方法:临床研究1吸烟人群尝试戒烟行为及戒烟成败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选取曾经主动戒过烟的吸烟者作为研究对象。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两变量间的相关水平。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优势分析考察因素的贡献度,基于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探索戒烟成功组和戒烟失败组尝试戒烟行为及戒烟相关影响因素情况,生理因素是通过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得分获得的,心理因素是通过拒烟自我效能量表得分获得的,社会因素是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获得的。通过对比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拒烟自我效能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差异,初步揭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戒烟成败的影响程度,并挖掘可能提高戒烟率的关键措施。2烟草依赖人群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横断面研究,选取自觉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烟草依赖人群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证、燥毒伤肺证、肺阴亏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肾两虚证、气郁化火证、痰瘀互结证七种证型之一。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两变量间的相关水平。通过对比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和吸烟渴求量表得分差异,评价不同证型烟草依赖人群焦虑、抑郁发病率及发病程度,找出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并探索焦虑、抑郁程度与吸烟渴求的相关性。3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临床资料,选取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者作为研究对象。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考察两变量间的相关水平。通过对比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和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得分情况,评价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的相关性。4基于“痰瘀互结”理论防治烟草依赖的理念探讨古代医家对于烟草依赖的认知和治疗是有限的,传统中医疗法虽能一时缓解戒断症状,减少吸烟量,但其高复吸率就提示了烟草依赖中医病因病机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根据课题组前期研究及本研究中前序研究成果,进一步将关注点聚焦于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完善相关理论探讨,并挖掘可能提高戒烟率的关键措施。实验研究1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行为学影响的研究行为学筛选后在符合要求的大鼠中随机选取240只,分为6组,每组40只,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贴低剂量组、中药贴中剂量组、中药贴高剂量组和尼古丁贴治疗组。在治疗不同时间点(0d、7d、14d、21d)对各组大鼠进行四项行为学测试,分别为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通过对比各项行为学测试指标差异,探究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焦虑及抑郁行为的调节情况。2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神经递质及尼古丁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在实验一基础上进行,通过对各组大鼠神经递质及尼古丁代谢产物检测,对比大鼠脑区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五-羟色胺和尼古丁代谢产物可替宁含量差异,探究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神经递质多巴胺、五-羟色胺及尼古丁代谢产物可替宁的调节情况。3中药戒烟巴布贴膏通过调控尼古丁依赖大鼠奖赏通路抑制精神依赖的作用机制研究在实验一、二基础上进行,通过对各组大鼠脑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α4、β2、α7,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检测,对比大鼠脑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α4、β2、α7,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差异,初步探讨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奖赏通路的精神依赖作用的调节情况。结果:临床研究1吸烟人群尝试戒烟行为及戒烟成败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其中戒烟成功者196例(男性175例,女性21例),戒烟失败者272例(男性249例,女性23例)。戒烟行为分析发现吸烟者意识到吸烟对身体有害和身体状况变差是促使其戒烟的主要原因。戒断症状的存在是诱发复吸的首要原因,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吸烟指数越高者,成功戒烟的机率越小。吸烟者尝试戒烟次数越多,成功戒烟的机率越大。吸烟者对于烟草危害的认知是普遍的,但对于心理干预方式的认知十分有限,应充分发挥医疗工作者劝导吸烟者戒烟的积极作用来辅助戒烟行动的发生。吸烟者更期待中医疗法,尤其是中医外治法来辅助戒烟。戒烟成功组与戒烟失败组间法氏烟草依赖评估量表、拒烟自我效能量表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戒烟成败的影响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2烟草依赖人群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研究本研究共纳入427例烟草依赖者,其中男性398例,女性29例。不同证型烟草依赖人群焦虑、抑郁发病率和发病程度不同,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气郁化火证更容易伴发焦虑、抑郁,且三者伴发焦虑、抑郁程度更高。焦虑、抑郁程度与吸烟渴求间存在正相关性,吸烟渴求越重者,焦虑、抑郁程度越重。3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53份,研究对象中男性241例,女性12例。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者普遍吸烟量较多,烟龄较长,这也是出现痰瘀互结证的根本原因,符合慢性病的致病特点。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间存在正相关性,烟草依赖程度越重者,焦虑、抑郁程度越重。4基于“痰瘀互结”理论防治烟草依赖的理念探讨痰瘀互结致病作为慢性病基本病机已成共识,烟草依赖人群中痰瘀互结证者较其他证型病程更长,复吸率更高,戒烟难度更大。痰是瘾的主要病理因素,烟毒扰动体内湿气,致使内生痰饮,若逾时未曾再吸,则痰涎壅盛而诱发各种瘾症。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的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所致的病理表现,痰瘀致病多胶着难解,缠绵反复,这与吸烟成瘾及复吸特点相似,同时迎合“怪病多由痰作祟,顽疾必兼痰与瘀”的传统中医理论,烟草用后可使人一时“神清气旺”,从而产生依赖,持续的烟毒刺激及情志因素为复吸的主要诱因。烟毒为无形之物,可弥漫全身,烟毒循经传至相关脏腑,累及脏腑,阴损及阳,导致脏腑功能失和,气血阴阳失调,临床采用祛痰化瘀法治疗多可奏效。导师在此基础上提出“痰瘀互结”、“身心同治”、“芳香解郁”等理论,并创立中药戒烟巴布贴膏,提倡遵循“疗形勿忘治神,调神勿忘治形”的治疗原则,为中医药防治烟草依赖构建新理念。实验研究1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行为学影响的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中药戒烟巴布贴膏治疗组大鼠在旷场实验活动总距离、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和停留时间百分比、强迫游泳实验中游泳静止频次百分比、糖水偏好实验中糖水偏好百分比等指标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药戒烟巴布贴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大鼠旷场实验活动总距离、增加大鼠进入开臂次数百分比和停留时间百分比,减少大鼠游泳静止频次百分比,增加大鼠糖水偏好百分比等。2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神经递质及尼古丁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中药戒烟巴布贴膏治疗组大鼠在脑区多巴胺含量、血清五-羟色胺和可替宁含量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药戒烟巴布贴膏能够下调大鼠奖赏神经环路中升高的多巴胺含量,下调五-羟色胺和可替宁含量。3中药戒烟巴布贴膏通过调控尼古丁依赖大鼠奖赏通路抑制精神依赖的作用机制研究与对照组相比,中药戒烟巴布贴膏治疗组大鼠在脑区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α4、β2、α7和酪氨酸羟化酶表达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可下调大鼠脑区升高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α4、β2、α7的表达,下调酪氨酸羟化酶的表达。结论:1.吸烟者意识到吸烟对身体有害和身体状况变差是促使其戒烟的主要原因。吸烟者尝试戒烟次数越多,成功戒烟的机率越大。戒断症状存在是诱发复吸的首要原因,吸烟者更愿意接受中医疗法来辅助戒烟,尤其是中医外治法。逐渐减少吸烟量可作为成功戒烟的过渡状态,对最终戒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建议戒烟难度较大者,可通过逐渐适当减少吸烟量的方式来戒烟。与积极情境和习惯情境相比,吸烟者在消极情境下的拒烟自我效能较低,消极情境更容易诱发戒烟者吸烟,尤其在焦虑、抑郁情况下,更易诱发。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戒烟成败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影响戒烟成败的主要因素,其次为社会因素。具体来讲,吸烟者烟草依赖程度以及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是影响戒烟成败的关键因素。由此推测,在戒烟干预行动中,通过优先干预关键节点,即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可提高目标人群的戒烟率。2.气滞和痰瘀是烟草依赖人群伴发焦虑、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焦虑、抑郁程度与吸烟渴求间存在正相关性,可通过评价焦虑、抑郁程度来预测吸烟渴求程度,判断吸烟成瘾程度。3.重度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较轻中度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焦虑、抑郁程度评分更高,重度烟草依赖人群更容易出现负性情绪。由此推测,针对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焦虑、抑郁程度的治疗可能是提高戒烟率的关键靶点。4.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可以改善尼古丁依赖大鼠焦虑、抑郁行为,并通过调节脑内多巴胺含量和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亚基的表达等,抑制尼古丁依赖大鼠的精神依赖,该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
吴婷婷[2](2019)在《磷酸川芎嗪凝胶膏剂的制备与评价》文中指出磷酸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 phosphate,TMPP)是一种新型的钙通道阻滞剂,能够透过血脑屏障,抑制自由基,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粘稠度[1,2],广泛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用药剂型主要为片剂及注射剂,片剂首过效应明显,注射剂刺激性大,患者顺应性较差,长期用药毒副作用大。凝胶膏剂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载药量大,含水量高,无过敏反应。为更好发挥TMPP临床作用,减少不良反应,本课题将TMPP开发成凝胶膏剂并进行评价。目的本研究通过考察TMPP基本理化性质,初步预测TMPP经皮渗透性能;优化凝胶膏剂基质处方,制备TMPP凝胶膏剂,初步评价TMPP凝胶膏剂质量,并进一步开展体内药动学研究及体内外相关性考察,为TMPP透皮制剂的开发提供一定参考。方法1.考察32°C条件下TMPP在不同介质中的平衡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探讨TMPP是否具备开发成经皮制剂的潜力。2.通过前期文献调研及相关实验,初步筛选出凝胶膏剂基质组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含水率、黏附力、膜残留及剥离强度为综合评价指标,利用部分因子试验筛选出影响基质性能的显着因素,并运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处方,在此基础上研制TMPP凝胶膏剂。3.根据2015版《中国药典》四部制剂质量标准,对自制TMPP凝胶膏剂性状、含膏量、黏附力、赋形性、重量差异进行检查;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测定含量并进行方法学考察。4.对TMPP凝胶膏剂进行体外透皮实验研究,进行模型拟合并计算透皮渗透速率,绘制透皮渗透曲线。5.以外观形状、初黏力为评价指标,对自制TMPP凝胶膏剂进行影响因素试验考察,确定高温、高湿及光照对TMPP凝胶膏剂的影响。6.将大鼠随机分为凝胶膏剂组、口服给药组及静脉注射组,建立HPLC分析方法测定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并进行方法学考察。采用DAS 3.0软件中非房室模型统计矩计算3种给药途径主要药动学参数,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绘制药时曲线,计算生物利用度。7.运用反卷积分法对TMPP凝胶膏剂体内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在32°C条件下,TMPP在水中溶解度最大,为26.19 mg/mL,其次是生理盐水,为25.63 mg/mL。在pH4.58.0范围内,TMPP溶解度随着pH值的增大而减小。TMPP在不同介质中测得的LogP值均大于1,油水分配系数在整体上是随着pH的增大而增大,在pH5.88.0范围内变化微小。结果表明TMPP适合开发成透皮制剂。2.初步筛选出凝胶膏剂的基质组分为:聚丙烯酸钠(NP-700)为骨架材料,卡波姆940为赋形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 K30)为黏合剂,甘羟铝为交联剂,甘油为保湿剂,酒石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2Na)为交联调节剂。部分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卡波姆、甘油、NP-700对基质的影响最为显着。Box-Behnken效应面法得到空白基质最优处方为:卡波姆5 g、甘油15.20 mL、EDTA-2Na 0.037 g、甘羟铝0.055 g、聚丙烯酸钠3.46 g,酒石酸0.054 g,PVP K30 1.98 g。为保证更加良好的皮肤相容性和黏附力,将甘油和NP-700用量分别调整为15.32 mL、3.56 g。TMPP凝胶膏剂处方为:TMPP 2.172 g,卡波姆5 g,EDTA-2Na 0.037 g,甘羟铝0.055 g,NP-700 3.56 g,甘油15.32 mL,PVP K30 1.98 g,酒石酸0.054 g,水112.6 g。3.TMPP凝胶膏剂初步质量检查结果表明,自制的TMPP凝胶膏剂为白色透明状黏稠半固体制剂;3批凝胶膏剂含膏量在19.9120.55 g/100 cm2之间,因此将含膏量定为不低于19 g/100 cm2;3批凝胶膏剂能黏住22号钢球,将初黏力定为至少能黏住22号钢球;凝胶膏剂在试验板上24 h不掉落,表明持黏力良好;10片TMPP凝胶膏剂平均重量为5.19 g,RSD为1.41%;HPLC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测定TMPP的含量,三批TMPP凝胶膏剂标示含量均在90%110%之间。4.TMPP体外透皮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说明TMPP是以恒定速率经皮扩散的,渗透速率方程为Qn=65.192t-15.583(R2=0.9974),透皮速率为65.192?g?cm-2?h-1,12 h累积渗透量为1155.721?g。5.影响因素试验表明,TMPP凝胶膏剂在高湿及光照条件下,其外观性状及初黏力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高温条件下,凝胶膏剂膏体稍微变干并出现皱缩,初黏力有所降低,说明在贮存过程中要避免高温。6.体内药动学HPLC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方法专属性高,精密度良好,方法回收率和提取回收率符合分析要求。各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凝胶膏剂组AUC0-t:100.234?15.239?g?mL-1?h,Cmax:17.026?5.796?g/mL,Tmax:4.333?0.516h,t1/2:6.594?3.631 h;口服给药组AUC0-t:70.194?38.315?g?mL-1?h,Cmax:40.41?14.711?g/mL,Tmax:0.514?0.318 h,t1/2:0.763?0.239 h;静脉注射组AUC0-t:37.946?17.266?g?mL-1?h,Cmax:55.223?15.453?g/mL,t1/2:1.607?1.664 h。凝胶膏剂组与口服给药组及静脉注射组主要药动学参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PP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8.0%和10.1%。7.体内外相关性结果表明,体外累积释放百分数(Q’%)与AUC占AUClast比值(R)的回归方程为y=0.9143x-0.0273(r=0.974),当自由度为4时,临界值r4,0.01为0.917,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r4,0.01,表明TMPP凝胶膏剂体外透皮与体内吸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明确了TMPP适合开发成经皮制剂,初步研制的TMPP凝胶膏剂药剂学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缓释效应,为将TMPP开发成凝胶膏剂奠定实验基础,同时为TMPP临床适应症提供新的给药途径。
杨辉[3](2014)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治探讨及其外用巴布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主要针对痛风急性发作期的主要表现,对痛风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进行探讨,通过对近10年相关痛风文献进行梳理,确定痛风的主要分型,结合导师临床实践初步确定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外治法的主要治法方药,并通过动物实验对外用方药进行疗效验证,筛选出巴布剂的配方药物。在方剂有效性确定基础之上对外用巴布剂的成型工艺和药物提取的优化工艺进行探索。最后回归临床研究对巴布剂进行临床疗效验证。方法文献研究以2000年1月至2013年2月国内中医期刊、中西医期刊以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等为文献检索对象。通过对痛风急性发作与慢性缓解期的文献的梳理和阅读,通过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明确痛风的证治分型,对痛风的分期进行探讨,针对急性痛风发作期的症状表现确立外用法的主要治则并确立基础组方。动物实验参照Coderre TJ及陈氏法改良建立痛风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并观察疗效。将大鼠分为7组(雷公藤高、低剂量组;青风藤高、低剂量组;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造模成功5h后开始用药,分别于24h,30h换药治疗。于造模后5h、24h、30h、48h分别测量大鼠足踝的周长值和直径以及足趾容积,评价外用洗剂对于大鼠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巴布剂药物的提取运用正交提取实验进行,以生物碱碱含量、总生物碱含量、干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综合评分法进行评估。药物提取工艺优化以加水量、提取时间、药材粒度为因素,确定各药物的最佳提取工艺。巴布剂的基质评价以涂展性、赋型性、粘着力、内聚力、耐热性、凝胶速度为观察指标。临床实验过程中对使用巴布剂患者的关节疼痛、皮肤颜色、局部肿胀、局部潮热进行评分记录,对巴布剂的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药效进行验证。结果1、通过急性痛风关节炎的证治的文献研究表明,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以依次为湿热蕴结证、痰浊阻滞证、痰瘀痹阻证,以痰湿瘀为病理因素的急性期痛风证候所占比例为72.40%;以脾肾阳虚为主的间歇期(或慢性期)痛风所占比例为27.6%。2、动物实验的研究表明,巴布剂的基础药方对于痛风急性期大鼠模型的关节红肿疼痛有缓解作用,中药青风藤高剂量组(制川乌10g、青风藤15g、细辛5g、山慈菇10g、石膏20g、冰片5g)及西药组扶他林组与模型组同时段比较,踝关节关节肿胀度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中药雷公藤高剂量组(制川乌10g、雷公藤15g、细辛5g、山慈菇10g、石膏20g、冰片5g)及西药组踝关节直径增加比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且中药青风藤高剂量组踝关节直径增加小于雷公藤组。巴布剂的药方组成确定为制川乌、青风藤、细辛、山慈菇、石膏、冰片。3、巴布剂制取最终的优化方案:按处方比例称取细辛原药材300g,加6倍量水,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2.5h,分离挥发油另器储存;水提液滤过、浓缩,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静置、滤过、备用;药渣加5倍量65%乙醇回流提取1h,滤过、备用;合并2次滤液,回收乙醇、浓缩、备用。按处方比例称取石膏1200g,加8倍量水煎煮2h,过滤、备用;药渣加6倍量水,煎煮1h,过滤,合并2次滤液、浓缩、备用。合并3次浓缩液,去除悬浮油脂,离心去除沉淀,浓缩至浸膏备用。按处方比例称取冰片300g,研成细粉,用少量乙醇溶解后加入上述浸膏中;将细辛挥发油10.2ml加入上述浸膏中,搅拌均匀,制成每g浸膏相当于生药0.55g,冷藏,备用。4、临床实验过程中,巴布剂使用患者的皮肤颜色、关节疼痛、局部肿胀、局部潮热的评分依次为1.671,1750,2.563,1.985。表明巴布剂对于关节红肿热痛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有一定的疗效,对于局部关节肿胀的缓解作用最大,局部潮热感的消除也有很好的效果,关节疼痛的主观感觉也有一定缓解,没有发现过敏不适现象的发生。结论急性期痛风的证型主要以湿热蕴结、痰浊瘀阻为主;治法以散寒清络、祛瘀止痛为主,痛风基础方加减化裁自乌头汤,全方以寒温并用为特点,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局部红肿热痛有缓解作用,药材提取通过正交试验进行提取优化后,得到的浸膏含量较高,且巴布剂基质配比稳定,用于临床对急性期痛风患者有治疗作用,值得推广。
戚国森[4](2011)在《消炎镇痛膏外敷治疗单纯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临床中所说的软组织损伤是指机体的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肌腱、筋膜等因为遭受外力的暴烈撞击,发生组织的强烈的扭转、牵拉压迫等,对相应的组织产生损伤的过程,但是骨骼组织一般不发生损伤,无骨折、关节脱位等。单纯软组织损伤在骨科疾病中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在一般劳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过程中都会发生。在中医方面,单纯的软组织损伤属于一种血瘀病症,是组织在遭受损伤后,经脉受到破坏,血离开经络,瘀而化热,所以在治疗方面一般认为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为主。笔者应用消炎镇痛膏外敷治疗单纯性软组织损伤患者120例,取得了理想的结果,报告如下。
李得堂[5](2009)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疗筋涂膜剂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风湿性疾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其中有些治疗不当或久治不愈,最终致残,给患者及其家属身心及经济上带来了重大的损害及负担,关节疾患大都呈慢性、进展性过程,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而发病数增多。在临床上西医学尚无特殊有效的根治方法,而西药主要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氨甲喋呤、环磷酰胺等药物缓解症状,但远期效果不理想,且毒副作用难以接受,因此开发治疗风湿性疾病的中药复方制剂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疗筋涂膜剂来源于临床验方,由我院传统制剂疗筋膏改良研制而成,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及外伤性疾病。作为医院院内制剂用量较大,临床疗效满意,但存在基础研究工作缺乏,制剂工艺落后,还停留在传统膏药基础上、质量标准不完善、用量大及携带使用不便等诸多不足,本课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医院传统验方开发成新型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疗筋涂膜剂,使其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膜的形成减少了皮肤表面水分的蒸发,促进了水合作用和溶解角质作用,使药物透过角质层逐渐释放药物,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具有使用携带方便等优点。本论文按照国家药品审评中心新药开发指导原则研制成符合“三小”、“三效”、“五方便”的中药新剂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疗筋涂膜剂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根据各味药材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结合制剂工艺特点及大生产的实际、环境保护的要求,首先对白芷挥发油提取工艺考察,试验结果表明,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芷挥发油,白芷药材打成粗粉,加入10倍量水,浸泡一夜后提取至油量不再增加,挥发油含量仅为0.04%,提取效果不佳,而大生产上更难达到较理想的提取效果,故先提取挥发油,然后提取香豆素类成分的工艺不具可行性。文献等研究表明醇提液有效成分提取效果明显优于水提液,有效成分含量与镇痛效果呈相关性。从大生产及药理药效的试验结果考虑,白芷药材直接和其他药材混合醇提。故选取处方中大黄、两面针、白芷用乙醇提取,以大黄素成分、醇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提取参数进行优选,最终选取药材加70%乙醇提取两次,第一次加6倍量提取1.5h,第2次加6倍量提取1h的乙醇提取工艺;选取赤芍、黄芩、苏木用水提取(黄芩沸水时投料)。以芍药苷、水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L9(34)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选,结果表明,药材加水10倍量,浸泡时间为1.5h,提取2次,每次提取时间为1.5h条件下,芍药苷含量及水浸膏得率最高,结果以此条件为最佳水提工艺;对水提工艺进行了除杂研究,进行一系列的合理性验证,比较了水提醇沉、自然沉降、离心等几种除杂方法,最终选定了水提70%醇沉工艺,并通过测定水提液、浓缩液、醇沉液中芍药苷的含量,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2.疗筋涂膜剂的制备工艺研究以成膜时间和外观质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疗筋涂膜剂的制备工艺,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从PVA-1788、PVA-0588、PVA-124、白及胶、甘油、乙醇、丙酮、氮酮、蒸馏水等基质中筛选成膜材料的基本处方,然后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涂膜剂的主要基质用量进行优化,选取最佳涂膜剂制备基质处方配比为,PVA-124:乙醇:丙酮:蒸馏水=1:4:2:10。3.疗筋涂膜剂透皮促进剂的筛选及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的考察采用离体透皮吸收试验研究该制剂的经皮渗透行为,分别考察渗透介质、离体皮肤冷冻保存时间、加入单一及复合透皮促进剂对疗筋涂膜剂中芍药苷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以拟合度(相关系数)为指标,考察零级、Higuchi等不同的拟合方程在该制剂中的应用,通过试验研究暂确定丙二醇:冰片:氮酮(5%:8%:3%)为疗筋涂膜剂的化学渗透促进剂,以相关系数为判断标准,Higuchi方程拟合效果最佳,相关系数都在0.95以上,不同促渗剂作用下疗筋涂膜剂中芍药苷的经皮渗透行为均接近Higuchi释药方程。4.疗筋涂膜剂的质量标准研究在质量标准研究中,对制剂外观质量、相对密度、PH值、成膜时间、95%乙醇浸出物、炽灼残渣、酸不溶性灰分、总固体量等进行了测定;定性鉴别采用传统TLC和微乳TLC法,建立了大黄、赤芍、白芷、苏木的传统TLC鉴别,建立了黄芩、苏木、两面针的微乳TIC鉴别方法;含量测定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建立了君药大黄中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赤芍中芍药苷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及挥发性物质冰片、薄荷脑中龙脑、异龙脑和薄荷脑的GC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用于含量测定的方法简便可靠,重现性好,为控制产品的质量、保证药物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5.疗筋涂膜剂的稳定性研究采用FDA推荐的稳定性加速试验方法将样品3批在温度为35~40℃,RH75%±5%条件下保存,在第0、1、2、3、6个月取样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规定。表明:样品塑料瓶包装在35~40℃,RH75%±5%条件下放置6个月,初步稳定性较好。中药紫外谱线组法应用在该制剂影响因素试验研究中,结果表明本品在高温下(80℃)不稳定,在高湿度及强光照射下稳定,为该新药贮存条件、包装材料选择提供了依据。6.疗筋涂膜剂的皮肤给药安全性评价皮肤给药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疗筋涂膜剂在给药期间和给要后7天内大鼠皮肤毛发、眼和粘膜、呼吸、行为活动均正常,无论是完整或破损皮肤给药,除涂药部位稍变红外,其余部位及各个系统均无明显异常,未见死亡,于对照组比较无差别。结果表明该制剂皮肤给药无急性毒性反应,安全度较大。单次及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表明疗筋涂膜剂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的涂药均未见明显红斑、水肿、色素沉着、出血点、皮肤粗糙或皮肤菲薄等情况,组织学检查无明显病变,皮肤刺激性为轻度。皮肤过敏性试验表明疗筋涂膜剂对豚鼠皮肤未见红斑、水肿等皮肤变态反应,也未见豚鼠哮喘、站立不稳或休克等全身变态反应情况发生。试验结果提示,疗筋涂膜剂对皮肤基本无变态反应。
廖志光[6](2009)在《骨一方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一方是佛山市中医院骨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方,主要用于治疗闭合创伤早期血瘀证,尤见腰以下损伤者。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0年来关于治疗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文献,并通过临床观察,报告了骨一方在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临床效果。目的:观察骨一方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淤血阻滞的治疗效果,同时研究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应用及推广以骨一方治疗创伤骨折早期提供足够有力的临床依据,为临床新药的开发作前期准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60例胫腓骨干骨折早期患者分别采用骨一方(治疗组)和云南白药(对照组)进行治疗,治疗期为1周,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伤肢周径及患者自觉症状如疼痛等),并对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查,综合评价骨一方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骨一方治疗组总有效率100%,云南白药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结果显示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一方治疗能明显减轻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患者伤肢疼痛症状,能较快消除肢体肿胀,且骨一方能明显降低骨折早期患者血液的高聚及高粘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韦怀籍[7](2007)在《骨八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骨八方是全国名老中医陈渭良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经验方,主要用于治疗创伤早期淤血热证,尤其是偏于上肢者。本课题在总结以前工作经验以及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观察骨八方在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通过随机对照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骨八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为骨八方的应用及推广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为临床新药开发作前期工作。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古代和现代中、西医国内外文献,总结和评价有关急性软组织损伤肢体肿胀中西医发病机制、治疗措施、临床及实验研究现状。(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创伤骨折后急性软组织损伤肢体肿胀病人,随机分为骨八方治疗组及云南白药对照组,疗程为1周,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伤肢周径及患者自觉症状如疼痛等)。(3)实验研究:①软组织压榨伤模型复制:参照周国林等《一种动物软组织损伤的实验方法》进行造模;②对软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取大鼠20只,随机分组、造模、灌喂给药7天后,取挫伤部位皮肤和肌肉,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记录肌纤维坏死、炎细胞浸润情况;③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取大鼠32只,随机分组、造模、灌喂给药7天后,腹主动脉取血,肝素抗凝,25℃恒温下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还原粘度、血沉等)。结果:(1)文献研究:急性软组织损伤是骨折最常见的合并症。近年来临床治疗上取得较大突破,不仅有传统的中药煎剂内服、外用药,还有中成药内服、静脉用药的出现。实验研究方面主要为药物的软组织损伤修复、抗炎镇痛及活血化瘀等方面。软组织损伤的修复主要是在造成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后进行损伤症侯指数评价及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主要包括横纹肌坏死面积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等)。抗炎研究的经典实验方案有大鼠足跖肿胀法、小鼠耳片肿胀法及毛细血管通透性法;镇痛作用研究的经典实验方案有小鼠热板致痛实验及小鼠冰乙酸致痛实验等;活血作用的研究主要是观察“血瘀证”动物模型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包括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还原粘度、血沉等引。(2)临床研究: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及两组间治疗效果比较,结果显示各项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且骨八方治疗组总显效率100%,云南白药总显效率80.0%,卡方检验显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骨八方及云南白药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均有显着效果,但骨八方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云南白药。(3)实验研究:①对软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发现骨八方治疗组肌纤维坏死、炎细胞浸润程度明显少于云南白药对照组、模型组,接近于空白对照组;②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骨八方治疗组肌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低于云南白药对照组、模型组,接近于空白对照组。结论:1.急性软组织损伤是骨科常见病,是骨折最常见并发症,中医中药在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方面占有明显优势。用骨八方以活血化瘀、清热祛风、行气止痛法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前景。2.骨八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具有显着效果。临床研究发现用骨八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能明显减轻患者伤后疼痛症状,能较快消除肢体肿胀情况;实验研究发现骨八方能明显加快急性软组织压榨伤动物模型的修复过程,具有明显活血化瘀作用。
苏怡,张雷,霍艳娟[8](2003)在《关于止痛膏的几项试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检验止痛膏的安全性以及是否具有镇痛、消炎功效。方法 :多次皮肤刺激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慢性抗炎试验、止痛试验。结果 :对皮肤无刺激性 ,亦无变态反应发生 ,在消炎和止痛两项试验中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着性。结论 :该止痛膏可以安全使用并具有一定功效。
罗毅文[9](2002)在《复方西红花膏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分子机理及临床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复方西红花膏对软组织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西红花膏对损伤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及对bFGF基因表达调控以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作用机理。 方法:采用打击造模的方法,将60只Wistar大白鼠造成急性软组织损伤模型。随机将造模后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药物(万花油)对照组;复方西红花膏用药组。以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及bFGF基因表达RT-PCR分析为指标,观察用药后2天、4天、7天、10天损伤组织修复的变化情况。 结果:组织形态学观察:三组早期均肌纤维肿胀、断裂、溶解,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但以空白对照组为甚。治疗后复方西红花膏组及万花油组毛细血管增生明显,大量肉芽组织生长,局部组织修复较好,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复方西红花膏组及万花油组损伤组织纤维细胞凋亡呈阳性表达,其中又以复方西红花膏组表达为优,而空白对照组损伤组织纤维细胞表达呈弱阳性。S-P法检测显示复方西红花膏组及万花油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ctin)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膜,呈现强阳性。而空白对照组呈现阳性。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复方西红花膏组及万花油组旷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ctin)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PGF)阳性信号逐渐减弱,而空白对照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ctin)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PGF)阳性信号在治疗10天后却有所增强。bFGF基因表达RT-PCR分析显示:治疗2天后,PCR产物比值复方西红花膏组与阳性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但复方西红花膏组及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治疗4天后,PCR产物比值复方西红花膏组与阳性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但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意义 湖南中医学院1999级博士学位论文 H叩.05)。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复方西红花膏组及阳性对照组nR产物 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刎.OS),而空白对照组虽亦有下降,但治疗前 后统计无意义吓叩.05)。治疗7天及m天后,电泳显示三组nR产物均 明显减少,约为0。说明复方西红花膏与万花油早期均能提高损伤组织中 bFGF基因表达水平,而复方西红花膏组bFGF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比其它两组 缓慢。 结论:复方西红花膏可增加损伤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量,亦可调节吁盯 在损伤组织修复过程中的含量,通过bFGF直接刺激成纤维细胞及细胞外基 质的蛋白合成,形成胶原纤维。并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诱导内皮细胞的迁 移,促进毛细血管的增生,形成纤维细胞。这可能是活血化瘀中药促进软 组织损伤修复的主要机理。 第二部分-复方西红花膏对软组织损伤修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客观评价复方西红花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 复方西红花膏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急性软组织损伤患者80例进行临 床实验对比研究。 结果:复方西红花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的总有效率为 87.23%,对疼痛、 肿胀、瘀斑及功能障碍有显着改善作用,其中疼痛及功能阻碍的改善程度 明显优于对照组叮的.05 L 并能明显改善血液的粘、浓、凝、聚状态,促 进损伤局部的血液循环,为组织修复提供充足的营养。临床使用亦未见不 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复方西红花膏是临床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一种安全高效的复 方牛剂。
何开勇,周素文[10](2002)在《永奇康镇痛膏主要药效学试验》文中研究指明
二、永奇康镇痛膏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奇康镇痛膏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吸烟者戒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及中药戒烟巴布贴膏的戒烟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吸烟人群尝试戒烟行为及戒烟成败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临床研究 研究二 烟草依赖人群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临床研究 研究三 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程度与烟草依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中医理论研究 研究四 基于“痰瘀互结”理论防治烟草依赖的理念探讨 |
1 研习古籍,博采众家之长,提出“痰瘀互结”之论 |
2 立足临床,完善烟草依赖“痰瘀互结”理论,创立中药戒烟巴布贴膏 |
3 结合科研,提倡“身心同治”的整体观,优化烟草依赖诊疗策略 |
实验研究 研究一 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研究 研究二 中药戒烟巴布贴膏对尼古丁依赖大鼠神经递质及尼古丁代谢的调节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研究 研究三 中药戒烟巴布贴膏通过调控尼古丁依赖大鼠奖赏通路抑制精神依赖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调查问卷 吸烟者尝试戒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
附调查问卷 各证型烟草依赖人群焦虑、抑郁状态调查问卷 |
附调查问卷 烟草依赖人群(痰瘀互结证)合并焦虑、抑郁者烟草依赖程度调查问卷 |
综述 中医药芳香疗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磷酸川芎嗪凝胶膏剂的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磷酸川芎嗪基本理化性质考察 |
1 引言 |
2 材料与仪器 |
2.1 材料 |
2.2 仪器 |
3 方法与结果 |
3.1 TMPP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建立 |
3.2 平衡溶解度测定 |
3.3 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章 磷酸川芎嗪凝胶膏剂制备 |
1 引言 |
2 材料与仪器 |
2.1 材料 |
2.2 仪器 |
3 方法与结果 |
3.1 基质辅料选择 |
3.2 空白凝胶膏剂的制备 |
3.3 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 |
3.4 处方量的初步确定 |
3.5 主要因素筛选 |
3.6 Box-Behnken试验 |
3.7 验证试验 |
3.8 TMPP凝胶膏剂制备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磷酸川芎嗪凝胶膏剂初步质量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仪器 |
2.1 材料 |
2.2 仪器 |
2.3 实验动物 |
3 方法与结果 |
3.1 性状 |
3.2 含膏量测定 |
3.3 黏附力测定 |
3.4 赋形性试验 |
3.5 重量差异检查 |
3.6 含量测定 |
3.7 体外透皮行为的考察 |
3.8 初步稳定性考察 |
4 讨论 |
4.1 TMPP凝胶膏剂初步质量研究 |
4.2 体外透皮性能考察 |
4.3 影响因素实验 |
5 结论 |
第四章 磷酸川芎嗪凝胶膏剂药动学研究及体内外相关性考察 |
1 引言 |
2 材料与仪器 |
2.1 材料 |
2.2 仪器 |
2.3 实验动物 |
3 方法与结果 |
3.1 TMPP注射剂的制备 |
3.2 血浆样品中TMPP测定方法的建立 |
3.3 体内药动学实验 |
3.4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4 讨论 |
5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016级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
(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治探讨及其外用巴布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治探讨 |
一 痛风性关节炎的证候研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结果 |
(三) 分析与讨论 |
(四) 小结 |
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外用治法方药 |
(一) 痛风急性期治则治法 |
(二) 急性痛风巴布剂的方证分析和药物组成 |
1. 急性痛风巴布剂的方证解析 |
2. 巴布剂配药的组成及相关文献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中药复方外用于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比较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试剂和药品 |
3. 模型的制备 |
4. 肿胀度的测定 |
5. 药效观察 |
6. 统计学处理 |
(二) 研究结果 |
(三) 分析与讨论 |
(四) 小结 |
二、抗痛风巴布剂制剂工艺研究 |
(一)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仪器 |
2. 试药制备与含量测定 |
(二) 研究方法与结果 |
1. 青风藤、制川乌、山慈菇提取工艺的试验研究 |
2. 细辛挥发油提取试验研究 |
3. 石膏水煎提取工艺研究 |
4. 冰片的添加 |
5. 巴布剂基质制备工艺研究 |
(三) 分析和讨论 |
1. 优化提取工艺验证试验 |
2. 优化的巴布剂基质配方及制备方法 |
3. 优化的巴布剂成品制备工艺 |
(四) 小结 |
第三部分 初步临床疗效研究 |
(一) 材料与方法 |
(二) 试验方法 |
(三) 疗效评价 |
(四)研究结果 |
(五)分析和讨论 |
(六)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5)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疗筋涂膜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项目选题依据及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伤科肿痛病理分析 |
2.2 关于中药消肿止痛的机理分析与药物组成分析 |
2.3 风湿性疾病的西医药治疗 |
2.4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
2.5 中药涂膜剂制剂的现代研究现状 |
2.6 疗筋方中各味药材现代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处方组成 |
2 剂型选择 |
3 工艺流程图 |
第一章 疗筋涂膜剂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 |
1.2 试药 |
1.3 处方药材的鉴定和检验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白芷挥发油的提取研究 |
2.2 处方中赤芍原药材产地的确定 |
2.3 大黄、两面针、白芷醇提工艺研究 |
2.4 赤芍、黄芩,苏木的水提工艺研究 |
2.5 纯化工艺研究及合理性评价 |
3 讨论 |
第二章 疗筋涂膜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涂膜剂基质的选取和制备 |
2.2 含药涂膜剂的制备 |
2.3 评分指标的选择 |
2.4 单因素考察涂膜剂基质处方的制备工艺 |
2.5 正交试验优选疗筋涂膜剂的制备工艺 |
3 讨论 |
第三章 疗筋涂膜剂透皮促进剂的筛选及体外经皮渗透行为的考察 |
第一节 渗透介质对LJM中芍药苷经离体皮肤的渗透行为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离体皮肤冷冻保存对LJM中芍药苷经皮渗透行为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透皮促进剂的筛选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3 讨论 |
第四章 疗筋涂膜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疗筋涂膜剂的质量检查及定性鉴别 |
1 性状 |
2 质量检查 |
3 定性鉴别 |
第二节 疗筋涂膜剂的含量测定 |
1 芍药苷的HPLC法测定 |
2 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HPLC法测定 |
3 大黄总蒽醌的UV法测定 |
4 异龙脑、龙脑和薄荷脑的GC法含量测定 |
5 结论及讨论 |
第五章 疗筋涂膜剂的稳定性研究 |
第一节 疗筋涂膜剂的初步稳定性考察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第二节 中药紫外谱线组法在LJM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3 结论 |
第六章 疗筋涂膜剂的皮肤给药安全性评价 |
第一节 皮肤急性毒性试验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动物及试验材料 |
3 试验方法 |
4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皮肤刺激性试验 |
1 单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 |
2 多次给药皮肤刺激性试验 |
第三节 皮肤过敏性试验 |
1 试验目的 |
2 试验材料 |
3 试验方法 |
4 数据处理 |
5 结果与讨论 |
结语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骨一方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临床研究 |
1.1 中药煎剂内服 |
1.1.1 活血祛瘀为主 |
1.1.2 治水 |
1.2 中成药内服 |
1.3 外用药 |
1.3.1 外用药之膏药类 |
1.3.2 外用药之熏洗类 |
1.4 内外兼治 |
1.5 静脉用药 |
2.实验研究 |
2.1 对骨折后软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
2.2 镇痛抗炎及活血化瘀实验研究 |
2.3 血液流变学测定的实验研究 |
3.评述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1.4.1 纳入标准 |
1.4.2 排除标准 |
1.4.3 受试者中止、退出临床试验的条件 |
1.4.4 剔除的标准 |
2.临床资料 |
3.研究方法 |
4.观察指标 |
4.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
4.1.1 疼痛观察 |
4.1.2 压痛观察 |
4.1.3 肿胀观察 |
4.2 实验室检查 |
5.疗效判断标准 |
6.数据统计处理 |
7.临床研究结果 |
7.1 治疗前后两组间疼痛观察(VAS)评分的比较 |
7.2 治疗前后两组间压痛情况的比较 |
7.3 治疗前后两组间伤肢肿胀度的比较 |
7.4 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的比较 |
7.5 治疗第2、第7天两组间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研究 |
1.1 微循环的改变 |
1.2 炎症介质的释放 |
1.3 细胞因子的释放 |
2.传统医学理论 |
2.1 立法依据 |
2.2 治疗方案 |
3.方药分析 |
4.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骨八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临床研究 |
1.1 中药煎剂内服 |
1.2 中成药内服 |
1.3 外用药 |
1.4 内外兼治 |
1.5 静脉用药 |
2.实验研究 |
2.1 对软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
2.2 镇痛抗炎及活血化瘀实验研究 |
3.小结及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随即化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程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临床研究结果 |
4.1 患者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 |
4.2 治疗前后两组间疼痛观察评分的比较 |
4.3 治疗前后两组间压痛情况的比较 |
4.4 治疗前后两组间伤肢肿胀度的比较 |
5 讨论 |
5.1 疗效评价 |
5.2 急性软组织损伤中医病因病机 |
5.3 骨八方方药分析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动物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研究方法 |
2.1 急性软组织压榨伤模型复制 |
2.2 骨八方对急性软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
2.3 骨八方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 |
3 实验结果 |
3.1 骨八方对急性软组织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
3.2 骨八方活血化瘀作用的研究结果及分析 |
4 讨论 |
4.1 急性软组织损伤现代医学认识 |
4.2 创伤修复的现代概念 |
4.3 实验研究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骨八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表 |
致谢 |
(8)关于止痛膏的几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1) 受试物: |
1.1.2 动物 |
1.2 方法 |
1.2.1 多次皮肤刺激试验 |
1.2.2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3] |
1.2.3 慢性抗炎试验 |
1.2.4 止痛试验 |
2 结果 |
2.1 多次皮肤刺激试验 |
2.2 皮肤变态反应试验 |
2.3 慢性抗炎试验 |
3.4 止痛试验 |
3 讨论 |
(9)复方西红花膏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分子机理及临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复方西红花膏对软组织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动物模型选择和造模方法 |
1.3 动物分组方法 |
1.4 给药途径、剂量、方法 |
1.5 观察时相点的确定 |
1.6 取材方法 |
1.7 指标测定 |
1.7.1 组织学观察 |
1.7.1.1 步骤 |
1.7.1.2 实验结果 |
1.7.2 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复方西红花膏对损伤组织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 |
1.7.2.1 步骤 |
1.7.2.2 实验结果 |
1.7.3 免疫组化染色(S-P法) |
1.7.3.1 复方西红花膏对损伤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ctin)的影响 |
1.7.3.1.1 步骤 |
1.7.3.1.2 实验结果 |
1.7.3.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免疫组化阳性产物检测 |
1.7.3.2.1 步骤 |
1.7.3.2.2 实验结果 |
1.7.4 bFGF基因表达RT-PCR分析 |
1.7.4.1 RNA的提取 |
1.7.4.1.1 RNA提取的方法 |
1.7.4.1.2 RNA浓度的检测 |
1.7.4.1.2.1 方法 |
1.7.4.1.2.2 结果 |
1.7.4.1.3 RNA质量的检测 |
1.7.4.1.3.1 方法 |
1.7.4.1.3.2 结果 |
1.7.4.2 差异RT-PCR分析 |
1.7.4.2.1 引物设计 |
1.7.4.2.2 PCR反应体系的确立 |
1.7.4.2.2.1 PCR反应条件 |
1.7.4.2.2.2 PCR反应体系 |
1.7.4.2.2.3 差异PCR反应条件确定 |
1.7.4.2.2.4 结果与分析 |
1.7.4.2.3 RT-PCR bFGF mRNA表达检测 |
1.7.4.2.3.1 RT-PCR bFGF mRNA表达反应体系 |
1.7.4.2.3.2 RT-PCR bFGF mRNA表达反应条件 |
1.7.4.3 结果与分析 |
2 讨论 |
2.1 细胞凋亡与损伤愈合的关系 |
2.2 复方西红花膏对损伤组织纤维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
2.3 bFGF与损伤修复的关系 |
2.4 复方西红花膏对损伤组织bGFG表达的影响 |
第二部分 复方西红花膏对软组织损伤修复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依据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4. 诊断标准 |
5. 纳入病例标准及排除病例标准 |
6.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标准 |
7. 疗效评价标准 |
8. 治疗方法 |
9. 观察指标 |
10. 统计学处理 |
11. 结果与分析 |
11.1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
11.2 两组不同观察点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 |
11.2.1 主要症状体征疗效比较 |
11.2.2 两组不同观察点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 |
11.2.3 两组不同观察点症状体征总积分和的比较 |
11.3 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
11.4 复方西红花膏组病情与疗效的关系 |
11.5 复方西红花膏组病程与疗效的关系 |
12. 复方西红花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安全性分析 |
13. 讨论 |
13.1 中医学对创伤修复病理机制的认识 |
13.2 瘀血与创伤修复的关系 |
13.3 中药外治在创伤修复中的重要性 |
13.4 复方西红花膏组方特点及方药分析 |
13.5 复方西红花膏对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的影响 |
13.6 复方西红花膏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鸣谢 |
附: 综述 |
附: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着作、课题成果情况 |
(10)永奇康镇痛膏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 |
1.1 动物 |
1.2 受试药物 |
1.3 对照品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抗炎作用 |
2.2 镇痛作用 |
2.3 活血化瘀作用 |
3 结论 |
四、永奇康镇痛膏主要药效学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吸烟者戒烟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及中药戒烟巴布贴膏的戒烟机制探索[D]. 李思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磷酸川芎嗪凝胶膏剂的制备与评价[D]. 吴婷婷. 成都医学院, 2019(08)
- [3]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证治探讨及其外用巴布剂的研制[D]. 杨辉.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4(10)
- [4]消炎镇痛膏外敷治疗单纯性软组织损伤的疗效观察[J]. 戚国森.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09)
- [5]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疗筋涂膜剂的研制[D]. 李得堂.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6]骨一方治疗胫腓骨干骨折早期软组织挫伤的临床研究[D]. 廖志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7]骨八方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韦怀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 [8]关于止痛膏的几项试验研究[J]. 苏怡,张雷,霍艳娟. 现代预防医学, 2003(03)
- [9]复方西红花膏促进损伤组织修复的分子机理及临床实验研究[D]. 罗毅文. 湖南中医学院, 2002(02)
- [10]永奇康镇痛膏主要药效学试验[J]. 何开勇,周素文. 湖北中医杂志,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