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安地区1998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蛟,苏雅洁,刘永巧,李龙[1](2019)在《新疆喀什地区2010—2017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新疆喀什地区2010—2017年新生儿疾病的筛查结果。方法采集新生儿足跟血,进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CH)及苯丙酮尿症(PKU)筛查。结果 2010—2017年,新疆喀什地区共筛查新生儿293 925名,筛查率由2010年的0.21%提高到2017年99.34%,共确诊CH34例,平均检出率1:8645;PKU51例,平均检出率1:5763。93.75%的接受治疗的CH患儿及84.44%的接受治疗的PKU患儿经持续治疗后智能和体格发育正常。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减少出生缺陷的重要手段,通过筛查和早期治疗,可使患儿智力达到正常水平,减少弱智儿童的发病率;有效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对提高人口素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高飞,李秀,杜玉开[2](2018)在《深圳市某区266263例围产儿前五位出生缺陷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掌握深圳市某区出生缺陷的整体情况,分析主要出生缺陷的特征和可能相关因素,为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提供理论依据及合理化建议。方法对该地区2006—2010年的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6—2010年监测到出生缺陷患儿3 986例,其中存活3 330例,死亡656例,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97‰,出生缺陷总体死亡率为2.46‰。前五位出生缺陷类型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唇腭裂、外耳畸形、马蹄内翻足。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孕母年龄、户籍类型、孕次、产次和胎数类别与前五位出生缺陷发生率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某区的出生缺陷发生率较高,出生缺陷的主要类型为先天性心脏病和体表畸形;出生缺陷儿的产前诊断的比例较低,诊断手段较为单一;出生缺陷的发生可能与胎儿性别、产妇年龄、户籍类型、胎儿数、孕次及产次存在相关性。
全津[3](2014)在《当代江西计划生育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国家的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江西计划生育是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开展,在国家的总体框架下进行的,由于全国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江西计划生育呈现出阶段性、行政主导性强、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因此,研究当代江西计划生育历史,对于把握计划生育自身发展规律、研判江西未来人口发展形势、适时调整计划生育对策以及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无疑具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除导言外,本文共分为五章。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介绍了改革开放前江西计划生育的状况及特点。全国解放初期,人口快速增长,由此产生的问题开始引起中央的重视。1953年,江西卫生厅转发卫生部《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草案)》,由此拉开了江西计划生育的序幕。1953‐1965年,江西在一些重点城市开展了避孕知识宣传和节育技术指导,满足了部分群众的节育需求。但随后“文化大革命”爆发,江西计划生育陷入停滞。1971‐1978年,中央重启计划生育,江西计划生育开始起步,计划生育机构得以恢复,围绕国家“晚、稀、少”的生育政策,计划生育宣传和节育措施开始普遍进入农村,节育率有所上升,但与全国的差距很大,体现出相对滞后的特点,计划生育任务非常艰巨。第二章分析了江西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及阶段性成效。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给计划生育事业带来巨大的活力,江西计划生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中共中央发表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同时,还要适当强调晚婚晚育”,直接促进了江西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1979‐1989年,江西各级地方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根据国家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节育措施逐步深入到城乡,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增多,与全国的差距逐渐缩小,计划生育成效得到进一步体现。但是,由于这段时期江西人口的变化趋势几经反复,波动较大,省内各地区间的计划生育发展也不平衡,控制人口数量不容乐观。第三章论述了地方性法规的制订与江西计划生育的转折。20世纪90年代,计划生育积累的丰富经验,促使国家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建设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这直接加快了江西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的制订和修改。1990年《江西计划生育条例》首次出台,随后于1995年和199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这一时期,江西计划生育基础得到夯实,计划生育宣传继续拓展,特别是在国家计划生育“三结合”方针的号召下,江西开始注重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导向,将计划生育与生殖保健、扶贫致富结合起来,减少了计划生育的阻力,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计划生育面貌发生重大转变。1990‐1999年,江西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重大转折。第四章阐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与江西计划生育的综合改革。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这为21世纪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总体目标,根据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思路,江西开始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探索,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适时的调整,《江西计划生育条例》进行了第三、四次修订,实行“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新的生育政策。同时围绕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和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一盘棋”,展开了扎实有效的行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某些方面甚至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总体上看,江西计划生育整体水平依然偏低,各地方计划生育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长期存在,这也说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探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五章展开了关于江西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在总结江西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提出未来的政策调整建议。江西计划生育漫长而曲折的历史,既有反映了与全国类似的普遍性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总体上看,江西计划生育卓有成效,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但是,江西计划生育目前也存在着领导层认识有所松懈、整体水平偏低、利益导向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而且未来还面临着低生育水平反弹、人口仍然较快增长等严峻的人口形势。因此,必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积极稳妥实施“单独两孩”的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构建计划生育工作长效机制,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罗雅丽[4](2013)在《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出生缺陷(Birth Defects, BD)也称先天异常(Congenital Anomalies,CA),是指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作用于孕前或孕期,引起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的解剖学结构或功能上的异常。目前出生缺陷是世界性难题,全球每年有约790万出生缺陷儿出生,约占出生总人口的6%。我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高发的国家之一,据卫生部近几年发布的全国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约有20万~30万临床明显可见的出生缺陷儿出生,加上出生数月才显现出来的缺陷,先天残疾儿童高达80万~120万人/年。深圳经济特区是一个劳务工聚集的城市,截至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超过1000万。宝安区是深圳市第二大市辖行政区,也是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聚集的工业大区,全区总面积为569.19平方公里(占全市28.58%),辖区内服务人口高达401.78万,居深圳市各区之首,其中外来流动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同时宝安区的人口结构属年轻型,平均年龄为29岁,正是生育的高峰期;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末全区出生人口高达58889人,占全市出生人口总数35.03%。而宝安区的出生缺陷发生情况亦不容乐观,10年(1997-2007)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997年为5.94‰,2002年为13.65‰,到2007年上升到13.90‰。近年来尽管出生缺陷流行趋势有所回落,但年均发生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基于人口大量流动与出生缺陷高发的现状,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已成为该地区紧迫而艰巨的公共卫生工作之一。明确出生缺陷的病因,是干预出生缺陷的前提条件。然而,出生缺陷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约25%的出生缺陷由遗传因素所致,10%的出生缺陷由环境因素所致,其余65%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国内外的医学专家、研究学者对出生缺陷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但因种族、地域、文化风俗及经济水平之间的差异,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但既往许多研究表明,孕妇在妊娠期间接触的各种有害的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以及自身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是较为公认的危险因素。目前已经有不少关于宝安区出生缺陷研究的文献报道,但由于大部分是散在和局部进行,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对出生缺陷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阐明出生缺陷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各因素的交互作用及其作用的基本规律,对预防干预出生缺陷的认识只注重其生物属性而忽略了环境因素及社会属性,导致制定的预防干预措施缺乏系统的针对性,出生缺陷的控制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根据该地区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出生缺陷的监测和规模性流行病学现场调查,全面认识目前导致出生缺陷的主要危险因素,循证不同的因素与出生缺陷的关联程度及发生风险,对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改善社会卫生状况,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家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1.对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及统计分析,以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的流行情况及影响出生缺陷发生率的相关因素。2.开展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调查,对各因素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综合干预策略,以达到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目的。研究方法:1.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对2006~2012年期间在宝安区所有开展助产的公立及民营医院住院分娩的孕满28周到产后7天内的围产儿进行监测,围产儿转归包括活产、死胎、死产及产后7天内死亡。主管医生经临床观察及辅助检验手段确诊为出生缺陷后,由各监测单位经过出生缺陷监测技术培训的产科、新生儿科医务人员填报《出生缺陷儿登记卡》,并每月按要求将院内分娩的围产儿数量及围产儿死亡情况填入《围产儿月报表》。同时由各监测单位的妇幼信息人员定期将该时期的出生缺陷个案信息录入深圳市妇幼保健管理系统。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对2011年以前的原始登记卡进行双人双份录入,2011-2012年的出生缺陷数据则直接从妇幼保健管理系统获取;应用Excel2007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制表、作图等;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率及构成比等),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资料χ2检验;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2.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0月1日~2012年9月30日期间在宝安区各家医院分娩的出生缺陷围产儿和健康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编制孕产期健康状况调查表,本着自愿接受调查的原则,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分别对出生缺陷儿和配对健康新生儿的父母亲进行面对面的询问。问题答案由调查员根据调查对象的回答填入问卷,核对无误后现场回收。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围产儿的基本情况:出生日期、性别、胎龄、体重及转归等;②父母的一般人口学信息:民族、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婚育状况等;③父母既往病史:异常生育史、家族缺陷史及传染疾病史等;④孕前及孕期的暴露因素:营养情况、烟酒情况、药物服用情况及病毒感染情况等。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双人双份录入,对因变量及自变量进行合理量化及赋值,并通过程序控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逻辑纠错。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主要根据资料的类型采用配对设计X2检验(McNemar’s χ2Test)或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经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研究因素,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并计算各研究因素与出生缺陷的关联强度(0R值)及其95%可信区间(95%CI);P<O.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1.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1)2006~2012年期间,宝安区共监测围产儿394405例,孕产妇391028例。发现出生缺陷病例5675例,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为14.39‰,高于全国监测的出生缺陷总发生率13.50‰。其中2007年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最低,为13.41‰;2008年发生率大幅度升高,达到16.02‰,此后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均维持在较高水平。(2)男性出生缺陷发生率(15.65‰)高于女性(12.69‰);不同户籍类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户籍人口(18.50‰)、流动人口(14.27‰)、暂住人口(14.01‰);产妇≥35岁出生缺陷发生率(18.70‰)高于其它年龄组(13.64‰~14.67‰);产妇孕次≥4次出生缺陷发生率(17.57‰)高于其它孕次组(14.88‰~16.53‰);产次=3次出生缺陷发生率(22.91‰)高于其它产次组(13.35‰~22.35‰)。(3)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总死亡率为2.71‰;出生缺陷死亡病例占所有围产儿死亡病例的28.82%(855/2967)。流动人口围产儿的出生缺陷死亡率(2.41‰)高于户籍人口(1.62‰)和暂住人口(1.55‰);产妇孕次、产次≥4次的出生缺陷死亡率分别为2.81‰和4.71‰,均高于其它低孕次组(2.16‰~2.63‰)和低产次组(2.07‰~3.36‰)。(4)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前十位的病种分别是(构成比):先天性心脏病(26.85%),多指(趾)(13.64%),外耳畸形(小耳无耳除外)(7.30%),马蹄内翻足(5.13%),唇裂合并腭裂(4.58%),并指(趾)(4.26%),尿道下裂(4.02%),唇裂(3.30%),胎儿水肿综合征(3.21%)及肢体短缩(2.61%)。2.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1)采用1:1匹配对照方法,调查了208对研究对象,其中男118对,女90对。出生缺陷病种的构成为:骨骼肌肉系统畸形68例、循环系统畸形57例、唇腭裂41例、其它42例。(2)出生缺陷围产儿早产的比例(25.48%)高于正常围产儿(8.17%);极低出生体重儿(5.77%)和巨大儿的比例(7.69%)高于正常围产儿(0.00%及4.81%),剖宫产比例(43.75%)高于正常围产儿(31.25%),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病例母亲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最多(47.00%);对照母亲的文化程度以高中/中专/技校为最多(41.21%),两组的文化程度有统计学差异(X2=21.93,P<O.01),总体来看,病例母亲的文化程度低于对照母亲。两组父亲的文化程度也有统计学差异(X2=27.90,P<0.01),总体来看,病例父亲的文化程度低于对照父亲。(4)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危险度的大小,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分别为母亲妊娠早期发热史(0R=4.39,95%CI1.74-11.08)、丈夫接触危险因素(0R=3.16,95%CI1.65-6.03)、孕期居住地附近有污染源(0R=2.71,95%CI1.36-5.39)及母亲妊娠早期情绪异常史(0R=2.33,95%CI1.31-4.15),母亲妊娠早期服用叶酸为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0R=0.52,95%CI0.31-0.85)。研究结论:1.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高于全国监测的平均水平;出生缺陷在宝安区围产儿死亡原因构成比中居首位。2.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存在性别、户籍、产妇年龄、孕次及产次差异;而出生缺陷死亡率存在户籍、产妇孕次及产次差异。3.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病种以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外耳畸形(小耳无耳除外)、马蹄内翻足及唇裂合并腭裂为主。4.与正常新生儿相比,出生缺陷儿更容易出现早产及发育不良等情况。5.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分别为母亲妊娠早期发热史、丈夫接触危险因素、孕期居住地附近有污染源及母亲妊娠早期情绪异常史,妊娠早期服用叶酸为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6.影响出生缺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出生缺陷的预防可从加强围孕期保健,改变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及减少危险因素的暴露等方面综合入手。
王灏晨,郭超,李宁,郑晓瑛[5](2013)在《强制婚检政策取消前后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动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2003年强制婚检政策取消前后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的变动情况。方法:整理文献,将2002年和2003年的出生缺陷数和围产儿数分别合并后得出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作为对照组,与2005年的相应出生缺陷发生率利用meta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取消强制婚检后2005年出生缺陷发生率是取消前2002年和2003年合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1.11倍(D+Lpooled RR=1.11,95%CI=1.04~1.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取消强制婚检后,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上升,取消婚检与这一趋势可能存在一定关系。提倡婚前检查,同时加强孕前生殖健康保健服务及孕检对改善我国出生缺陷发生有帮助。
胡波,王健民,吴庆国,王娇珍,乐福文,吴怀[6](2012)在《宁波市北仑区2007~2010年出生缺陷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宁波市北仑区儿童出生缺陷的发生及其病种构成的基本情况,为本地区出生缺陷预防干预提供基本数据。方法回顾研究该区14家医院4年所有出生缺陷登记的资料,对出生缺陷病种进行归类,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整理。结果2007年至2010年的4年间,该区共监测9 665例围生儿,其中有出生缺陷509例,出生缺陷率5.27%。出生缺陷居前三位的病种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四肢畸形和眼耳畸形。结论北仑区人口出生缺陷情况不容乐观,必须加强优生优育知识的普及,加强对出生缺陷的监测和干预,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
程郁离,张玉,王维,黄跃华,张萍,罗雅丽,杜玉开[7](2012)在《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发生的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出生缺陷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对宝安区2006—2010年所有开展助产的医院的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共发现出生缺陷儿3800例,总发生率为14.27‰。前5位出生缺陷类型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外耳畸形(小耳、无耳除外)、唇裂合并腭裂和马蹄内翻足。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为户籍人口(1.85%)>暂住人口(1.48%)>流动人口(1.39%);男性(1.54%)>女性(1.25%);孕妇<20岁和≥30岁高于20~29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出生缺陷发生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应加强优生保健知识的宣传,积极开展孕前检查,提高产前筛查及诊断水平,从而有效地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徐君球[8](2011)在《舟山群岛2001年~201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资料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舟山群岛10年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及变化趋势,探寻和分析出生缺陷发生因素。方法采用纵向比较方法对舟山群岛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出生缺陷发生率14.43‰,本地和流动经检验无差异,出生缺陷前10位顺位以先天性心脏病、唇腭裂、副耳等为主。结论建立健全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机制,多措施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王燕,张佩红,陈啸洪,王卓英[9](2010)在《绍兴地区1998~2007年新生儿出生缺陷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绍兴地区10年的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展趋势,分析新生儿出生缺陷相关因素,寻找干预方法。方法查阅绍兴市妇幼保健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围生儿数据季报表"及"出生缺陷儿报告卡",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登记、收集、分析。结果 10年共监测围生儿数46919例,围生儿出生缺陷651例,围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13.87‰,出生缺陷的前几位依次是先天性心脏病、神经管畸形、多指趾畸形、唇裂、腭裂、唇裂合并腭裂。与户籍、文化程度、孕期疾病及有害因素相关。结论出生缺陷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相关,也有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多因素协同的结果。
赵阳[10](2009)在《营口市婚检情况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二、吉安地区1998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安地区1998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喀什地区2010—2017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筛查对象 |
1.2 收集标本 |
1.3 检测方法 |
1.3.1 筛查PKU |
1.3.2 筛查CH |
1.4 判断标准 |
1.5 干预方法 |
1.5.1 CH患儿 |
1.5.2 PKU患儿 |
2 结果 |
2.1 2010~2017新疆喀什地区新生儿筛查基本情况 |
2.2 喀什地区新生儿阳性病例及召回情况: |
2.3 确诊患儿治疗及随访情况 |
3 讨论 |
3.1 导致喀什片区筛查率较低的原因 |
3.2 筛查阳性病例的召回情况 |
3.3 新生儿PKU和CH发病率分析 |
3.4 确诊患儿的治疗及随访情况 |
3.5 应对措施 |
(2)深圳市某区266263例围产儿前五位出生缺陷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监测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出生缺陷发生和死亡情况 |
2.2 出生缺陷构成及顺位 |
2.3 前五位出生缺陷的特征分析 |
2.3.1 前五位出生缺陷转归2 |
2.3.3 前五位出生缺陷相关因素 |
3 讨论 |
3.1 出生缺陷的发生和死亡情况 |
3.2 出生缺陷的构成 |
3.3 前五位出生缺陷转归和诊断情况 |
3.4 前五位出生缺陷相关因素 |
3.4.1 性别 |
3.4.2 孕产妇年龄与户籍类型 |
3.4.3 孕产史与胎数 |
(3)当代江西计划生育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相关概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前江西计划生育的状况及其特点(1953—1978) |
第一节 以城市为突破口江西计划生育的尝试(1953—1970) |
一、《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拉开江西计划生育的序幕 |
二、以城市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实践 |
第二节 “晚、稀、少”政策与江西计划生育的起步(1971—1978) |
一、计划生育宣传进入城乡 |
二、避孕节育措施普遍开展 |
第三节 江西计划生育的相对滞后性 |
一、计划生育相对滞后的原因分析 |
二、计划生育相对滞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二章 江西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及阶段性成效(1979—1989) |
第一节 江西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
一、奖励一胎、可生二胎、限制三胎及以上生育 |
二、奖励一胎、限制二胎、杜绝三胎生育 |
三、城镇只能一胎、农村可二胎、无论城乡都坚决杜绝三胎生育 |
四、城乡二胎开“小口子”、坚决堵住“大口子” |
第二节 “三为主”方针推动江西计划生育的逐步渐进 |
一、计划生育宣传的系列活动 |
二、避孕节育措施的广泛深入 |
第三节 江西计划生育的阶段性成效 |
一、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基本得到控制 |
二、群众新的婚姻、生育观念正在形成 |
第三章 地方性法规的制订与江西计划生育的转折(1990—1999) |
第一节 江西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的出台与修订 |
一、可二胎生育的间隔年限改为五年 |
二、违反计划生育处罚标准的制定 |
第二节 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下江西计划生育的推进 |
一、计划生育基础得到夯实 |
二、计划生育宣传继续拓展 |
三、“三结合”促进计划生育的优质服务导向 |
第三节 江西计划生育面貌的重大转变 |
一、生育水平下降,人口再生产实现转型 |
二、人口结构优化,人口素质提高 |
三、群众生育观念转变,新型生育文化初步形成 |
第四章 稳定低生育水平目标与江西计划生育的综合改革(2000 年至今) |
第一节 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江西计划生育政策的调适 |
一、可二胎生育的间隔年限改为四年 |
二、取消生育间隔期 |
三、双方或一方为独生子女可生二胎 |
第二节 江西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改革探索 |
一、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 |
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
三、构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区域“一盘棋” |
第三节 江西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成绩 |
一、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
二、人口素质显着提升 |
第五章 关于江西计划生育的几点思考 |
第一节 江西计划生育的特点及其保障作用 |
一、江西计划生育的特点 |
二、江西计划生育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江西计划生育的基本经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江西计划生育的基本经验 |
二、江西计划生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
三、关于江西计划生育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2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监测对象 |
2.2 监测病种 |
2.3 监测方法 |
2.4 医院报告制度 |
2.5 质量控制 |
2.6 资料收集 |
2.7 统计方法 |
2.8 相关概念 |
3 结果 |
3.1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 |
3.2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死亡情况 |
3.3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病例的一般情况 |
4 讨论 |
4.1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较高 |
4.2 出生缺陷是导致宝安区围产儿死亡的首位原因 |
4.3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及死亡特征 |
4.4 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病种以先天性心脏病及体表畸形为主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深圳市宝安区围产儿出生缺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1 前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调查内容 |
2.4 调查步骤 |
2.5 质量控制 |
2.6 样本量大小 |
2.7 统计方法 |
2.8 相关概念界定 |
3 结果 |
3.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人口学情况 |
3.2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出生缺陷的危险因素 |
4.2 出生缺陷的保护因素 |
4.3 出生缺陷的其它影响因素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研究全文小结 |
1 研究发现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3 不足之处及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
致谢 |
(5)强制婚检政策取消前后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动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统计分析方法 |
1.3.1 数据整理 |
1.3.2 异质性检验 |
1.3.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 |
2.2 取消婚检前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meta分析 |
2.3 北京市出生缺陷发生率与婚检率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及建议 |
(6)宁波市北仑区2007~2010年出生缺陷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2.2 出生缺陷的病种及其发生率 |
2.3 不同性别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3 讨论 |
3.1 北仑区出生缺陷的分类与发生率 |
3.2 出生缺陷的影响因素 |
3.3 减少出生缺陷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首要环节 |
(7)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 |
2.2 出生缺陷发生的特征 |
2.2.1 户籍分布: |
2.2.2 性别分布: |
2.2.3 孕母年龄分布: |
2.3 出生缺陷的主要类型及顺位 |
3 讨论 |
3.1 出生缺陷的总发生率 |
3.2 出生缺陷的发生特征 |
3.3 出生缺陷类型的顺位情况 |
(9)绍兴地区1998~2007年新生儿出生缺陷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缺陷标准及分类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出生缺陷发生率 |
2.2 户籍和出生缺陷发生分布情况 |
2.3 常住地与出生缺陷发生情况 |
2.4 各种围生儿出生缺陷的构成比及顺位 |
2.5 孕期合并症, 并发症及不良因素接触史 |
2.6 出生缺陷与产妇文化教育程度的相关性 |
3 讨论 |
(10)营口市婚检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婚检“自愿前”与“自愿后”基本情况比较 |
2.2 婚检机构设置情况及从事婚检工作人员结构 |
2.2.1 婚检机构设置 |
2.2.2 从事婚检工作人员的学历及技术职称情况 |
2.3 出生缺陷发生率及主要畸形发生情况 |
2.4 传染病与梅毒检出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加强宣传工作, 提高全民自觉婚检意识 |
3.2 婚检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 做好婚检工作 |
3.3 政府应有政策支持 |
四、吉安地区1998年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喀什地区2010—2017年新生儿疾病筛查结果分析[J]. 杨蛟,苏雅洁,刘永巧,李龙.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9(06)
- [2]深圳市某区266263例围产儿前五位出生缺陷特征分析[J]. 陈高飞,李秀,杜玉开.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8(06)
- [3]当代江西计划生育历史研究[D]. 全津.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4]深圳市宝安区出生缺陷的监测分析及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罗雅丽.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
- [5]强制婚检政策取消前后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变动的meta分析[J]. 王灏晨,郭超,李宁,郑晓瑛.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3(02)
- [6]宁波市北仑区2007~2010年出生缺陷调查分析[J]. 胡波,王健民,吴庆国,王娇珍,乐福文,吴怀. 安徽医学, 2012(07)
- [7]深圳市宝安区2006—201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分析[J]. 程郁离,张玉,王维,黄跃华,张萍,罗雅丽,杜玉开.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06)
- [8]舟山群岛2001年~2010年围产儿出生缺陷资料分析[J]. 徐君球.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12)
- [9]绍兴地区1998~2007年新生儿出生缺陷分析[J]. 王燕,张佩红,陈啸洪,王卓英. 安徽医学, 2010(09)
- [10]营口市婚检情况调查分析[J]. 赵阳. 中国妇幼保健, 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