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痛泻要方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夏[1](2021)在《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包括腹部不适并伴随与之相关的大便性状或频率的改变。IBS影响着全球4-10%的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IBS症状会反复发作和缓解,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IBS的发病在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年轻成年女性中比普通人群更常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是 IBS 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多样,目前也没有具体定论。生物-心理-社会概念认为,这种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产物,并在肠道生理病理相互作用的多个层面上发生改变。胃肠道动力异常,脑-肠神经系统调控功能异常,内脏超敏反应,肠道的感染与炎症反应,心理情绪改变,肠道微生态变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等因素与之密切相关。肠道黏膜屏障损伤、肠道通透性增加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各种病原体及毒素通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与内脏高敏感亦会相互作用,从而出现一系列腹痛、腹泻症状。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ER)是哺乳动物细胞内非常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是新生跨膜蛋白和分泌蛋白脂质生物合成和折叠的关键部位。在多种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可引起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积累,进一步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反应,当ERS持续进行,未折叠及错误折叠蛋白过度堆积,细胞就会启动凋亡途径,影响肠道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及其分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肠黏膜屏障损伤。ER自噬在ER稳态中发挥了作用,ER自噬可能通过缓解ERS所带来的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对肠黏膜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以内质网应激与自噬为切入点,研究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机制,可以为治疗IBS-D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根据IBS-D的主要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其临床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而痛泻要方作为临床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经典名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那么,痛泻要方缓解IBS-D症状的机制是什么,是否通过调控内质网自噬与应激来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肠道黏膜屏障,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痛泻要方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明确血清中黏膜屏障损伤生物标记物及内质网应激标记蛋白GRP78在IBS-D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痛泻要方对血清中生物标记物的干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探索性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方法。患者予痛泻要方颗粒1袋/次,2次/日,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停药4周后随访。以IBS-SSS量表、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SF-36量表、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收集服药前(baseline)、服药后(week4)患者的血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zonulin、I-FABP、DAO、IL-6、IL-8、IL-10、TNF-α的含量水平;通过收集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肠道黏膜组织,使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的表达。研究结果IBS-SSS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IBS-SSS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ristol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Bristol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36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SF-36量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这7个维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疼痛(BP)和社会功能(SF)分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消化不良、全身状况、排便、心理、社会功能这5个维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维度分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中医症状积分在少腹拘急、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自汗、头身肢体困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症状的分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健康人结肠黏膜结构完整,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腺体结构排列规则整齐,未见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溃疡。IBS-D患者结肠黏膜结构欠完整,黏膜增厚,腺体增生,黏膜下层血管扩张。血清Elisa检测:服药后(week4),与基线(baseline)相比,患者血清zonulin、I-FABP、DAO、IL-6、IL-8、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01),IL-10表达水平上升(P<0.001);但服药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zonulin、I-FABP、DAO、IL-6、IL-8、TNF-α、IL-10表达水平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组GRP78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结论1.痛泻要方在改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腹痛、腹胀程度及频率,粪便性状、生活质量及精神情绪等各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改善中医症状少腹拘急、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自汗、头身肢体困倦、脘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失眠、嗳气、食少纳呆、脘腹痞闷、畏寒肢冷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2.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出现病理学改变,肠黏膜结构欠完整,黏膜增厚,腺体增生,黏膜下层血管扩张。血清中肠道通透性相关蛋白zonulin、I-FABP、DAO表达水平增加,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清中IL-6、IL-8、TNF-α表达水平升高、IL-10的表达水平降低,表明肠道组织中存在低度炎症,紧密连接损伤的情况。痛泻要方干预后可以改善上述情况。3.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表达升高,说明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持续发生内质网应激现象。第二部分在体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明确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以内质网应激、内质网自噬为切入点,探讨痛泻要方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及肠道通透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新生大鼠母子分离法(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NMS)+4%醋酸灌肠+慢性不可预知心理应激法的造模方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使用痛泻要方干预14天,以一般情况、体重、粪便含水量、腹壁回撤反射实验(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进食量、抓力、糖水偏嗜实验、尿D-木糖含量、病理组织表现为观察指标,对模型建立及中药疗效进行评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GRP78的表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结肠上皮细胞中内质网与自噬小体的位置与数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自噬小体与内质网共定位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各蛋白GRP78、Claudin-4、Occludin、LC3、p62、Beclinl、E-caderhin 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实验期间正常组大鼠毛质柔顺、色泽光亮、干净,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性好,粪便成枣核样。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毛色晦暗、干枯,精神状态欠佳,活动减少,粪便溏稀,肛周污渍明显。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体重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含水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档位AWR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进食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抓力明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水偏嗜程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尿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用痛泻要方干预14天后,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剂量组大鼠体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大鼠粪便含水量、AWR评分均降低;大鼠进食量、糖水偏嗜、尿D-木糖含量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大鼠抓力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RP7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GRP78光密度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透射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细胞发现,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内质网附近可见自噬小体,与正常组、病证结合模型组、3-MA组相比,自噬小体数量较多;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大鼠肠组织黏膜层Atg8表达升高,与内质网共定位现象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病证结合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雷帕霉素组GRP78的表达均具有下调趋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证结合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 Claudin-4 蛋白、Occludin 蛋白、LC3-Ⅱ/Ⅰ蛋白比例、Beclin-1 蛋白、E-caderhin 蛋白的表达均具有上调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雷帕霉素组p62蛋白的表达量均具有下调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新生大鼠母子分离+4%醋酸灌肠+慢性不可预知心理应激三者叠加法建立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符合IBS-D肝郁脾虚证的疾病和中医证候特征,是中药复方干预疗效观察及疾病证候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2.痛泻要方可改善大鼠一般状态、体重、进食量、粪便含水量、肠道内脏敏感性、肠道通透性、粪便含水量。在改善肠道黏膜病理表现,缓解轻度炎症也起到一定的作用。3.痛泻要方可以调节内质网自噬水平,促进自噬小体的产生及内质网自噬,进而缓解内质网应激,起到对内质网稳态及细胞稳态的调节作用,抑制因内质网应激而引起的细胞凋亡,增强肠道黏膜屏障,降低肠道通透性。
秦金燕[2](2021)在《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及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FAs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一种常见的以症状为基础的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最常见亚型,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并产生巨大的医疗花费。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被认为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该病的关键发病机制,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作为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在IBS-D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现代医学针对IBS-D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但治疗效果常不佳且复发率较高,基于中药复方的多靶点特性,唐旭东教授治疗该病具有良好的疗效及丰富的经验,数据挖掘技术是一门涉及到大数据处理、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相关学科和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被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之中。第一部分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全面分析和归纳唐旭东教授治疗IBS-D的临证经验,挖掘唐旭东教授治疗IBS-D的用药规律和辨证特点,以开拓临床治疗IBS-D的思路。方法:收集唐旭东教授于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IBS-D患者,经筛选后共纳入115名患者并将病例信息规范化录入古今医案云病历分析平台,使用该平台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分析唐旭东教授治疗IBS-D的辨证特点及用药规律。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患者115例,诊次189次,结果显示:发病年龄集中于30-59岁,多见于男性,症状以大便溏薄、腹痛、肠鸣辘辘、腹胀、腹部冷最为常见,舌象中舌质以淡红舌、暗红舌、胖大舌为主,舌苔以薄白苔、薄苔、薄腻苔为多,脉象以细滑脉、细弦脉、沉细脉为主。本研究纳入的患者除均符合IBS-D的诊断外,还伴有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等疾病。中医疾病诊断以泄泻、腹痛为主,证型则以肝郁脾虚证、脾虚湿困证、肝胃不和证和寒热错杂证最为多见。临床常使用性温平,味辛甘苦,归脾、肺、胃、肾、肝经之药,用药频数前十位者依次为:炙甘草、砂仁、生黄芪、炒白术、茯苓、干姜、白芍、柴胡、黄芩、姜炭,常用对药为白芍-炙甘草、炒白术-生黄芪、白芍-炒白术、柴胡-白芍、黄芩-干姜,核心处方为柴胡、白芍、生黄芪、炒白术、茯苓、砂仁、陈皮、黄芩、干姜、姜炭、防风、炙甘草。结论:从分析结果来看,IBS-D发病以肝郁脾虚为关键,湿邪为其主要病理因素,久病延及肾,唐师认为治疗以健脾贯穿疾病始终,并根据病程不同采取疏肝行气、温补肾阳等方法,用药宜攻补兼施、寒温并用,重视心理疏导、文体活动的调护宣教。第二部分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FAs的影响目的:基于IBS-D的关键病机及数据挖掘结果,观察痛泻要方治疗前后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含量变化,探讨该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收集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就诊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20例,予痛泻要方颗粒剂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粪便,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入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粪便SCFAs含量,运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影响。结果:经痛泻要方干预后,与治疗前相比较,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粪便SCFAs中总SCFAs、乙酸、丙酸及丁酸含量有上升趋势,异戊酸、异己酸、异丁酸、戊酸、己酸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以上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目前研究对于SCFAs与IBS-D的关系尚无定论,本研究以小样本量进行探索性研究,初步发现痛泻要方可能具有调节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作用,但日后需扩大样本量以便更加全面地阐述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粪便SCFAs的影响并进行更为深入的机制研究。
陈蕾[3](2020)在《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本病安全性及有效性。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思路。方法:1.本研究采用随机、阳性对照的研究方法,按照标准纳入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患者110例,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5例。2.治疗组口服中药自拟肠易宁合剂,对照组口服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奥替溴铵片,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定,通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药结束8周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价远期疗效。3.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分析均运用SPSS22.0软件。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情况的比较:经Z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年龄及病程)、临床资料(中医证候积分表及主症、次症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0.38%;对照组总有效率72.55%。经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经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进行比较,经秩和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症状间的比较: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各项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经秩和检验,在“腹泻”、“腹痛”、“情绪波动”、“两胁胀满”、“纳呆”、“身倦乏力”6个主要症状的改善上,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9.30%,对照组复发率为31.43%,经卡方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上,自拟肠易宁合剂在中医证候方面的总体疗效、各项症状的改善及远期疗效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表明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要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反映出中医治疗的优势。2.对于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自拟肠易宁合剂与酪酸梭菌活菌胶囊联合奥替溴铵片均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梁琪[4](2020)在《“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各项指标来判断“附子温肾方”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并根据“附子温肾方”的组方特点探讨黄贵华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思路,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观点与思考,希望可以为受困于此的患者提供福祉。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予“附子温肾方”加减口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进行常规剂量口服。两组患者连续用药1个月,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IB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IBS生活质量积分及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并在疗程结束的2周后及1个月后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复发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运用SPSS21.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整体疗效比较:对照组的30例患者中,痊愈、显效及有效例数分别为1例、2例及13例,总有效率为53.3%;实验组的30例患者中,痊愈、显效及有效例数分别为3例、6例及15例,总有效率为80%。实验组整体疗效较对照组更佳,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单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单项症状积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组间比较而言,二者在治疗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异常、腹泻、食量减少、倦怠乏力这五项症状时疗效相当(P>0.05);但实验组在治疗腹部冷痛、畏寒肢冷及腰膝酸软这三项症状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4.IBS-SSS症状严重程度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5.IBS-QOL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6.复发率比较:疗程结束的2周后及1个月后,分别对治疗有效的患者进行治疗后随访。对照组共随访16人,2周后复发3人,复发率为18.8%,1个月后复发7人,复发率为43.8%;实验组共随访24人,2周后复发1人,复发率为4.2%,1个月后复发3人,复发率为12.5%。两组相比,2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复发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1个月后实验组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比较:治疗及随访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整体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的对照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均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好转,两组在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异常、腹泻情况、食量减少及疲倦乏力方面治疗效果相当,但实验组在治疗腹部冷痛、畏寒肢冷及腰膝酸软这三项症状时疗效优于对照组。“附子温肾方”除了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外,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治疗效果也较西药而言更加长远,复发率低,整个治疗过程中具备安全性。
赖微兴[5](2020)在《柴苓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运用柴苓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从血浆P物质(SP)水平探讨柴苓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从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在漳州市中医院诊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IB 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予中药“柴苓痛泻要方”治疗4周,对照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西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片+匹维溴铵片”治疗4周。主要终点指标:通过腹痛数字等级量表及布里斯托粪便性状量表对两组治疗2、4周后腹痛腹泻应答率进行评估;次要终点指标:观察中医证候积分表、生存质量评价表以及治疗前后血浆SP水平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柴苓痛泻要方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60例,其中有5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观察,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3.33%。2.腹痛腹泻应答率: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有24名患者(82.76%)获得腹泻应答、25名患者(86.21%)满足腹痛强度应答,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满足任一主要终点指标的比例高于治疗2周时(P<0.05)。3.中医证候:(1)中医证候总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照组(P<0.05)。(2)中医证候单项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腹泻、急躁易怒、腹胀、纳呆、两胁胀满、身倦乏力这6项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腹痛、排便性状这2项积分方面,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4.总体疗效:治疗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41%,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上,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IBS生存质量量表(IBS-QOL)评分:(1)IBS-QOL总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IB S-QOL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IBSQOL单项积分:治疗4周后两组IBS-QOL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在焦虑不安、饮食逃避这2项积分无明显差别(P>0.05),而在健康忧虑、人际关系、行为障碍、社会功能、躯体意念及性行为这6个方面积分,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6.P物质水平: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血浆P物质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且在治疗前后基础生命征、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OB、肝功能、肾功能、常规心电图、腹部彩超等检查均未见具有临床意义的异常改变。结论:柴苓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确切,该方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异常升高的血浆P物质水平相关。
张思沅[6](2020)在《解郁健脾饮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临床对比观察,探讨解郁健脾饮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为治疗该病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将所收集的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同时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肝郁脾虚型IBS-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予以解郁健脾饮口服,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200ml,饭后半小时温服,对照组则予以尼为孚口服,3次/日,1片/次,餐后服用,药物均来源于湖北省中医院药房。4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判定疗效,停药4周后随访评估复发率。将所得临床数据通过整理后录入EXCEL,用SPASS22.0进行处理。通过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各单项症状积分、临床症状总积分、生活质量总积分、治疗后复发率及安全性,判定两者治疗效果。结果:(1)证候疗效分析:治疗后治疗组治愈7例,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5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4.8%,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药汤剂治疗组能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中医证候。(2)单项症状积分分析:本次研究通过对IBS-D患者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治疗组在“腹泻腹痛”、“急躁易怒”、“两胁胀满”、“疲倦乏力”、“食欲减退”方面改善更明显,而对于大便性状、大便频次及腹胀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当。(3)临床症状总积分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积分较前均有所下降,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药物在治疗IBS-D上均可取得较好疗效;治疗后对照组总积分下降程度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对于IBS-D的治疗效果更好。(4)生活质量总积分分析: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积分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治疗;治疗后治疗组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IBS-D患者生活治疗方面效果更佳。(5)远期疗效分析: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数据显示治疗组复发率为16.7%,对照组复发率为42.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复发率,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6)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均未发生特殊不适,未见明显恶心呕吐及皮疹过敏等现象,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前后对比未发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解郁健脾饮在改善患者腹泻腹痛、急躁易怒、两胁胀满、疲倦乏力、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方面具有优势,可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疗效佳,且服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陈程[7](2019)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提供新的有效的方剂。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其中,治疗组采用加味痛泻要方治疗,对照组采用马来酸曲美布汀片治疗,7天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8天。在研究过程中,因相关原因患者未按规定服用药物,将不符合要求的3例患者予以剔除,最终得到有效病例为59例,分别为治疗组29例,对照组30例。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A评分、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以及其复发率情况,并评价加味痛泻要方在治疗IBS-D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性。结果:(1)HAMA评分比较:在两组患者HAMA总评分上,治疗组HAMA评分的减分程度为12.31±4.20,对照组HAMA评分的减分程度为8.83±3.07,说明治疗组在减少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在两组患者HAMA评分减分率及总有效率上,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2.41%,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3.33%,说明加味痛泻要方治疗组在改善HAMA评分及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可以更有效的缓解患者焦虑或抑郁状态。(2)中医症状评分比较:在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上,治疗组总积分为8.24±3.76,对照组总积分为6.13±2.74,表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总积分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中医症状疗效分析上,治疗组的总有率为86.20%,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3.33%,说明加味痛泻要方在改善临床症状上更具优越性。(3)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相关安全性指标检测无变化,未出现相关不良事件与过敏反应反应。(4)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6.90%,对照组复发率为26.67%,由此可见,加味痛泻要方比马来酸曲美布片治疗IBS-D患者的远期疗更好,更能减轻复发率。结论: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性与安全性较好,可以有效的缓解症状,远期疗效可观,具有临床运用价值。
肖北燕[8](2019)在《痛泻要方加味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味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型证提供依据。方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痛泻要方加味联合神阙穴贴敷)和对照组(口服匹维溴胺联合洛哌丁胺)。4周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疗效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治疗前、后两组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各证候积分比较,腹胀改善程度相当(P>0.05),其余腹痛、大便性质、大便次数改善程度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IBS-QOL的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3.IBS-QOL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的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6.6%,二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泻要方加味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如此可以看出中药汤剂内服法同时配合外治法干预治疗,这样多维度治疗更有优势,效果更有效、安全可靠。
张姝[9](2019)在《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有效率、复发率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02月至2018年12月在绵阳市中医医院门诊及消化科住院部收集的符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试验组予以泄泻方治疗,对照组予以蒙脱石散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停药后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总有效率、各单项临床症状改善率及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有效病例随访4周,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使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试验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总有效率70.59%,经检验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能有效改善各单项临床症状,对照组能改善主症及次症中部分临床症状,两组部分单项症状改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腹痛、腹泻等症状优于对照组;(3)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4)对有效病例随访1月,试验组复发率为18.75%,对照组45.83%,经检验两组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临床疗效确切,受试者部分临床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低,安全性可靠,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
卿龙丽[10](2019)在《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泄泻现代文献的回顾性研究,探讨泄泻病的中医证型、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及泄泻病的中医证治规律,以期揭示泄泻病的中医证治体系与中医学治疗泄泻病的优势和特点,完善泄泻临床证型,为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首先以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1998-2018年收录有关中医或中西结合治疗泄泻的现代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提取泄泻患者的中医相关的证候、证型、辨证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知识进行概括、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文献274篇,小儿泄泻64篇与成人泄泻210篇。成人泄泻文献使用辨证标准有44种,小儿泄泻文献共使用诊断辨证标准18种。标准种类多,应用不统一。对本次纳入的成人与小儿泄泻文献的地区分别是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和中国23个省级行政区域。高等医学院校是研究泄泻病的主力军,其次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本次纳入成人泄泻文献中共有124个证名,经规范后为13个证名,最常见的5个证型是肝气乘脾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虚证与湿热蕴脾证。小儿泄泻文献中共出现47个证名,规范后证名归纳为10个证名,湿热蕴脾证、食滞胃肠证、脾虚证、寒湿困脾证、脾胃虚弱证是小儿泄泻最常见的5个证型。3.成人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其次胃、小肠/大肠、心和肺;最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涉及食积,血瘀、阴虚和血虚。小儿泄泻证素的分布规律,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其次肾和肝;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同时涉及外风、阳虚、暑、气滞。小儿泄泻病以脾为主要病位,湿为主要病性证素,小儿的基本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证素共2种组合形式,三证素组合形式是泄泻最常见的组合。结论:成人泄泻主要病位证素是脾肝肾三脏,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阳虚、湿与热。小儿泄泻主要的病位证素为脾、胃、肠,湿、热、气虚、寒和食积为常见病性证素。由于成人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不同,所以在病位与病性证素亦存在差别。通过对泄泻证素分布特征的研究,发现泄泻是多个病因共同作用导致,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泄泻的中医辨证方法较为繁多,涉及的证候类型名称不统一、不规范,证候分布离散性大。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方法提取的证候要素涵盖了辨证所需的病变部位、病性性质的大部分信息,而且直观、简便,利于规范化研究。因此,从证素入手,对泄泻的规范化研究有积极地作用。
二、痛泻要方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痛泻要方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1: 内质网在IBS-D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从“肝脾”论治IBS-D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章 痛泻要方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通透性及内质网应激的变化情况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部分 在体实验研究 |
第一章 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建立与痛泻要方疗效评价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痛泻要方通过内质网自噬影响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2)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及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FAs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短链脂肪酸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数据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使用软件 |
3.2 数据采集及录入 |
3.3 信息处理 |
3.4 质量控制 |
3.5 数据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基本信息统计 |
4.2 症状统计 |
4.3 舌象 |
4.4 脉象统计 |
4.5 四诊综合 |
4.6 疾病诊断统计 |
4.7 用药统计 |
5. 讨论 |
5.1 病因病机 |
5.2 治法用药 |
5.3 总结 |
第二部分 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短链脂肪酸的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材料 |
2.1 标本来源 |
3. 研究方法 |
3.1 主要试剂及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4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标准品及样品TIC图 |
4.2 标准曲线 |
4.3 短链脂肪酸含量比较 |
5. 讨论 |
5.1 SCFAs与IBS-D |
5.2 痛泻要方对IBS-D患者SCFAs的影响 |
5.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3)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表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IBS-D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单味中药治疗效果列举 |
1.3 经典方剂治疗列举 |
1.4 经验方药治疗列举 |
1.5 中成药治疗列举 |
1.6 外治法 |
2 西医对IBS-D的认识 |
2.1 定义 |
2.2 流行病学研究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资料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3.5 中止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病例分组 |
4.2 临床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一般项目 |
5.2 中医症状积分 |
5.3 症状严重程度量表积分 |
5.4 生活质量量表积分 |
5.5 复发率观察 |
5.6 安全性观察 |
6 评价标准 |
6.1 疗效评价标准 |
6.2 安全性评价 |
7 统计学处理方法 |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
8.1 一般资料比较 |
8.2 治疗结果比较 |
8.3 复发情况比较 |
8.4 安全性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导师治疗IBS-D的学术思想解析 |
1.1 关于病因病机 |
1.2 关于治疗及用药特点 |
1.3 关于附子用量问题 |
1.4 关于病后调理 |
2 “附子温肾方”组成及方义 |
3 结果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4.1 本次研究缺陷 |
4.2 展望未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柴苓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样本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伦理学要求 |
2.4 治疗方案 |
2.5 研究观察指标 |
2.6 研究疗效评定标准 |
2.7. 试验质量控制 |
2.8 统计学方法 |
2.9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基线资料对比 |
2.1 一般资料对比 |
2.2 腹痛腹泻基线值对比 |
2.3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2.4 治疗前两组患者IBS-QOL评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P物质水平比较对比 |
3 治疗后疗效及结果 |
3.1 两组腹痛腹泻应答率比较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各项目评分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BS-QOL总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P物质水平比较 |
3.7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及总有效率比较 |
4 安全性分析 |
分析与讨论 |
1 西医对于IBS-D的研究概述 |
2 中医对IBS-D的认识概述 |
3 柴苓痛泻要方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5 研究结果及分析 |
5.1 治疗前分析 |
5.2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
6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1 病因病机 |
2 中医治疗 |
2.1 古代医家治疗IBS-D |
2.2 辨证治疗IBS-D |
2.3 专方治疗IBS-D |
2.4 自拟方治疗IBS-D |
2.5 中成药治疗 |
2.6 中医外治法 |
2.7 联合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解郁健脾饮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诊断标准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内容 |
2.4 疗效评价 |
2.5 数据处理 |
3.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各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
3.4 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 |
3.5 生活质量总积分比较 |
3.6 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IBS-D发病机制及治疗的认识 |
2.IBS-D中医病名的探讨 |
3.IBS-D病因病机的认识 |
4.IBS-D辨证分型 |
5.肝郁脾虚与IBS-D的关系 |
6.解郁健脾饮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理论依据 |
7.解郁健脾饮治疗肝郁脾虚型IBS-D的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肝郁脾虚型IBS-D症状分级量化表 |
附录3 症状积分表 |
附录4 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 |
附录5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7)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标准 |
1.2.6 脱落标准 |
1.2.7 中止标准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2.1 一般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安全性指标 |
2.3.2 疗效性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3.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
3.2.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3.2.2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3.2.3 两组患者HAMA评分比较 |
3.2.4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3.2.5 两组患者症状复发率比较 |
3.2.6 安全性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4.1.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4.1.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
4.2 祖国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4.2.1 关于病名的认识 |
4.2.2 关于病因的认识 |
4.2.3 关于病机的认识 |
4.2.4 关于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 |
4.3 导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
4.4 加味痛泻要方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4.1 加味痛泻要方组成 |
4.4.2 配伍原则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4.5 研究结果讨论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5.1 结论 |
5.2 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临床观察表 |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附表A1 中医症状积分表 |
附表A2 HAMA评分表 |
附表A3 Bristol评分表 |
附录 B 综述 |
参考文献 |
(8)痛泻要方加味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病例标准 |
1.3.1 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
1.4 分组及治疗方案 |
1.4.1 病人分组 |
1.4.2 治疗方案 |
1.5 观察项目 |
1.5.1 安全性指标 |
1.5.2 疗效性指标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1.6.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
1.6.2 IBS-QOL疗效评价标准 |
1.7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两组证候积分比较 |
2.3 IBS-QOL评分比较 |
2.4 IBS-QOL疗效评价 |
2.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6 安全性指标与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3.1 中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3.1.1 对病名的认识 |
3.1.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3.1.3 对IBS-D的中医辨证和中医治疗研究的现状 |
3.2 西医对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 |
3.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2.2 西医治疗IBS-D的现状 |
3.3 痛泻要方加味联合神阙穴贴敷的理论依据 |
3.3.1 痛泻要方加味的理论依据 |
3.3.2 中药敷贴神阙穴的组成依据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9)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2.1 临床研究 |
2.1.1 诊断标准 |
2.1.2 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标准 |
2.1.3 中医病情程度评定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剔除标准 |
2.1.7 脱落标准 |
2.1.8 终止试验标准 |
2.1.9 不良反应处理 |
2.2 试验设计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方法 |
2.2.3 治疗方法 |
2.2.4 疗程及随访 |
2.2.5 临床观察指标 |
2.2.6 疗效评定 |
2.2.7 统计方法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3.1 治疗前数据分析 |
2.3.2 治疗后数据分析 |
2.3.3 复发率分析 |
2.3.4 安全性分析 |
2.3.5 脱落及剔除病例 |
3 讨论 |
3.1 西医对IBS-D的认识 |
3.1.1 定义 |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3 IBS西医治疗 |
3.1.4 对照组选药依据 |
3.2 中医对IBS-D的认识 |
3.2.1 中医病名 |
3.2.2 中医病因病机 |
3.2.3 中医辨证及治疗 |
3.2.4 其他辅助治疗 |
3.3 立方依据 |
3.3.1 抑木扶土法定义及代表方剂 |
3.3.2 抑木扶土法历史沿革 |
3.3.3 抑木扶土法的思想内涵 |
3.4 泄泻方加味及释义 |
3.4.1 泄泻方常用剂量及加减 |
3.4.2 组方解析 |
3.4.3 泄泻方与治泻九法 |
4 结论 |
5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3:附表 |
(10)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 |
1.1 泄泻病因 |
1.2 泄泻的病名的提出 |
1.3 泄泻病机 |
1.4 辨证分型 |
1.5 泄泻治则 |
1.6 辨证论治 |
1.7 其他治疗方法 |
第二部分 泄泻现代文献研究 |
1.本研究的目标 |
2.本研究主要内容 |
2.1 研究泄泻证候分布规律 |
2.2 探讨泄泻证素分布与组合特点 |
2.3 总结泄泻证治规律 |
3.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 |
3.1 文献资料来源 |
3.2 文献检索方法 |
3.3 纳入标准 |
3.4 排除标准 |
3.5 研究方法 |
4.本研究结果 |
4.1 文献筛选结果 |
4.2 成人泄泻篇 |
4.3 小儿泄泻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本课题的基本信息 |
2.证名规范与证型分布特点 |
3.证素分布特点与分布规律 |
3.1 成人篇 |
3.2 小儿篇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痛泻要方治疗老年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D]. 李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唐旭东教授论治IBS-D经验挖掘及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SCFAs的影响[D]. 秦金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自拟肠易宁合剂治疗脾虚肝郁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附子温肾方”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观察[D]. 梁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柴苓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 赖微兴.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解郁健脾饮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D]. 张思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7]加味痛泻要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程.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痛泻要方加味联合神阙穴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观察[D]. 肖北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泄泻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张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泄泻的证素分布规律研究[D]. 卿龙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