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整体重组已破冰

央企整体重组已破冰

一、中央企业整体改制破冰(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编辑部[1](2021)在《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北大荒答卷》文中提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农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整体实力,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要加?

秦伟新[2](2018)在《市场决定视角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2014年是我国三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1))组建20周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也成立十年有余,既需要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也亟需探究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目前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研究,基本上是依据政策性金融理论和开发性金融理论分别展开的。从理论上看,政策性金融理论和开发性金融理论都是中国本土的学术原创,还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学等理论学说进一步完善并寻求理论创新,这也是在新世纪新形势下构建更具东方与中国特色和环境需要的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的迫切需要。所以,文章不仅有助于繁荣和推进发展金融学及政策性金融理论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当前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政策性职能”的强化及回归,以办成真正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一百年来,现代意义上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共同经历了创立、发展、变革与完善等历史阶段,虽然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路径因各自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和制度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从理论上看,政策性金融本身又具有其内在的、必然的、一般性的规律。本文按照“研究背景→理论基础→实证分析→经验借鉴→体制构建”的研究思路,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历史检验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系统和多种计量软件综合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从基于市场决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效率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市场决定与“三行一保”(2)的发展进程与改革动因、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中的国家治理机制建设、国外政策性金融组织理论与实践发展、推进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等六大核心内容方面,立足市场决定视野,跨学科创新性地研究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问题。首先,提出了基于市场决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理论分析范式。主要是阐述本研究的主要理论根基即市场决定理论及相关理论;依据政府和市场关系理论,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基本理论范畴进行再界定,阐述本研究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在政策性金融与相关理论范畴比较的基础上,基于市场决定理论提出新的政策性金融观,力图构建能体现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效率水平进行测度评价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在归纳分析我国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体制变迁的基础上,采用社会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相结合并以前者为重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效率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创新性提出社会合理性范畴下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进行理论实证分析。然后基于DEA-Malmquist指数实证分析其经济有效性水平,以及影响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效率水平的主要因素,从而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实证基础。第三,以我国目前的主要政策性金融机构“三行一保”为研究对象,先分别分析其各自不同的发展进程、现状问题和改革动因,其次运用PEST-SWOT法对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宏观环境因素和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第四,研究了适应构建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中的国家治理机制问题。从制度嵌入性视角探析国家建设与非市场治理机制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影响方式、相互关系及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政策扶持与补偿机制和外部差别监管体制等方面,探讨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中国家治理机制的实现路径。第五,采用国际比较研究方法,梳理分析国外政策性金融组织理论与实践发展及最新动向。重点围绕开发性政策性金融、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和农业政策性金融领域,对国外相关的政策性金融组织基本理论、政策实践、最新动向、主要特点及其经验教训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和借鉴,并得出对我国有益的若干深刻启示。第六,是推进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方案选择与对策研究。首先,对基于不同视阈、不同立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方案进行归纳、比较和评析;其次,以市场决定为导向,参考社会企业模式和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相关经验,分别探讨“三行一保”的改革方向及目标、职能定位以及相应的改革创新模式;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土特色考量,提出可供政府制定政策参考的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发展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对策建议,以期产生实际的政策咨询价值。本成果的创新点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一是理论视角新。研究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精神,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市场规则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之间的耦合机制,结合组织社会学、国家治理、开发性金融等相关理论,从而提出了市场决定理论,即让市场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二是研究内容新。从机构自身和国家治理内外两大系统着手,多角度全面研究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路径机制;以突出社会合理性特征的政策实现度评价为重点,创新性设计政策性金融机构指标体系,并进行社会合理性问题的理论实证等,从而实现由单一的经济有效性分析,向社会合理性和经济有效性二元分析的新探索。三是应用对策新。对比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最新实践并借鉴其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中国政策性金融服务供给现状、需求影响因素,从具体实证中观察总结出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规律和改革最佳方案,既有理论方案对比分析,又结合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实际提出了具体的机构改革发展的创新模式,从而使对策更具可行性和针对性。

王余生[3](2018)在《制度变迁、效能与创新:我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其要义就是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基于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本要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包括深化文化行政体制改革。这一改革在内涵上主要涵盖涉及承担公共文化权力与责任的党政文化管理机构及其权责配置格局的制度重构。换言之,就是要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纳国内外改革经验与教训启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文化治理制度体系,不断推进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县级政府作为我国行政组织体系承上启下的“关接点”,对保障公民文化权益、落实公共文化服务和促进文化管理机制完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进行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最为核心的就是推动县级各类文化机构向着创造良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要求转变,经由权责结构与组织体系重组,着力解决县级政府文化治理领域党政机构与市场、社会之间,以及党政机关之间及其内部不同机构之间的权责关系问题。论文重点围绕有效澄清与合理配置县级政府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文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之间的职能与权责关系等核心问题,综合运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工程理论等相关理论成果。尤其是运用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成果,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对我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理清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路径和三个关键领域的演进逻辑。在此基础上,对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历史经验和制度效能进行调研分析基础上,找出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中制度影响因素。通过设计相应的问卷,列出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现实问题,对参与文化管理体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面谈和调查,归纳出几个大类制度因子。同时,构建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制度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列出制度效能的影响要素序列表,为制度创新寻求突破和路径选择。最后,探讨如何完善和理顺县级文化管理体制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建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微观文化管理制度和体制,建立和完善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的分类、绩效、人事、资产体系,加强县级文化管理体制的运作效率,确保县级文化管理体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不难看出,运用新制度主义理论工具,融合新制度主义理论流派,构建制度变迁、制度效能和制度创新的三维分析框架,来透视和分析我国县级政府文化体制改革是一个新的理论尝试。虽然新制度主义分析架构的提炼与整合、制度效能指标体系的提炼与检验、制度效能制约因素的萃取以及针对性对策建议的提出面临挑战,但也给研究带来寻求突破的空间。作为一项应用性研究,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有助于从制度上认识文化管理体制的障碍和成因,审视制度效能的成效,从而探索出完善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基层路径,更好地体现和彰显文化管理体制的地方特色。

刘晓萍,王喆[4](2017)在《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教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服务的供给结构难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大量优质教育需求流向海外。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不相匹配的核心症结是管理侧的行政垄断,市场机制对教育消费市场反应失灵。教育既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也具有产业属性,应在确保事业型教育满足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发展面向社会大众的高水平、多层次教育产业。教育产业不同于事业型教育,更需强调市场导向性,遵循

刘平[5](2017)在《浅析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民主管理——以九江港改制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国企改革的实践证明,民主管理开展得好、参政议政到位、企业与职工共识度高是改革顺利实施、卓有成效的可靠保证。本文以九江港为例,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中做好民主管理的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

李辉[6](2016)在《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与改革研究 ——以K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11月9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对国企改革作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的积极评价,但同时也提出应进一步准确界定国有企业功能的要求。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将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在新形势下,只有对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进行科学的界定,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工作才有正确的指导方向,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进一步得到增强。因此,本文在中外经济学者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追溯国有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功能定位的变化脉络,同时结合K市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实践经验,就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谈几点思考,希望对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变迁提供一些思路。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论述;第三部分是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历史发展的相关概况进行了描述;第四部分是对K市的国有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是针对国企功能定位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第六部分是结论。

尹伊琳[7](2015)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国有控股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传统媒体在多年的发展中,偏重专业化的发展战略,盈利模式单一,就是基于“二次销售”理论之上的广告盈利,原有研究思路大多是针对传媒运营的每一个细节的推敲与改良,但是当前,互联网等新媒体横扫一切的势头愈演愈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在内,都受到了剧烈的冲击。面临这种局面,我国的传统媒体近几年纷纷上市,借助经济资本的力量四面出击,经营主业已不再拘泥于原来的业务,但是在轰轰烈烈的并购重组中,是否存在一个内在的逻辑,又如何在转型的过程中扬长避短,选择在什么样的新行业进入从而降低风险,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7家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有控股传媒上市公司的发展脉络入手,提出应该以社会资本理论作为基础,各大媒体集团在进行多元化战略中,除了发挥经济资本的作用外,既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优势,更一方面要积极获取新的社会资本,布局不同类型的媒体形态,既在广告经营上寻求创新和突破,又寻求其他商业模式的创新,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多种盈利模式的组合。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建立起注意力资源、影响力资源、社会资本三种理论的内在联系,打破原有对报纸、电视、杂志等形态的割裂研究,而是将他们作为传统媒体的其中一部分整体作分析,找出共同的优势与劣势,希望能够为我国传媒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壮大,为传媒行业的理论研究贡献绵薄之力。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做支撑,兼以传播经济学其他理论,采用案例分析法、文献综述法、比较归纳法作为研究方法,探讨媒体多元化战略的具体形式和路径,同时分析媒体发展中存在若干问题,并对如何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单建华[8](2014)在《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道路旅客运输是与公众利益、社会和谐关系密切的行业。传统道路客运企业作为行业的中间力量,肩负着为社会公众提供空间位移服务和振兴民族现代化道路客运事业的重大责任。在经历了“有路大家走车,有水大家行船,多种经济成份一起上”开放政策20年的冲击进入21世纪之后,传统道路客运企业面临着严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出路在哪里?采用什么改革措施和发展战略才能走上做大做强的腾飞之路?它是所有客运企业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江苏苏州汽车客运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汽集团或苏汽)是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笔者作为企业的一名职工和这场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在实践总结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问题作为研究题目,将研究心得与业内同行交流,期冀对民族道路客运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了发展战略的概念;研究了道路运输服务的定性和定位问题,利用经济学公共产品理论,并通过构建公共影响程度的数学模型进行的定量研究,给各类运输服务在纯公共产品与私有产品之间排序,确定不同客运服务在定性定位方面的差别;给出了“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定义,这个名词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概念;还阐述了本论文研究依托的规模经济理论、范围经济理论、网络经济理论及其在论文中的应用等。第二,研究苏汽集团发展的历史沿革和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制问题。研究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包括现代道路运输企业的特征和结构组织等;研究了苏汽集团2001年的企业改制,包括改制背景、改制方案选择、改制过程和组织构建的重点内容等,结论是:苏汽集团企业制度的改革是成功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第三,研究苏汽集团改制以来成功采用的3个主要发展战略: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多元化大客运发展战略和公司化经营改革战略。笔者通过研究认为,三大战略对企业做大做强起了关键性作用,是传统道路客运企业发展的“三大法宝”。资产重组和合作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苏汽集团在实践中两个战略结合一起同时实施。论文以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研究企业间的合作机理,通过分析合作共赢、联合发展的典型案例。深入研究“苏锡常通”(苏汽集团、无锡客运集团、常州客运集团和南通客运集团)四强实施的战略联盟;组建“江苏大运”,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实现快速发展。笔者给出了多元化大客运的定义,研究多元化大客运组合力量1+1>2的原理。认为现阶段实施多元化大客运有三个途径,即客运主业的延伸服务、客运一体化、与高铁、航空等先进客运方式的非零和博弈,并对三个途径用理论和实践(案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实施的具体措施和步骤。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改革研究。论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个体车主的短期经营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车主短期经营行为是现阶段运输服务质量低下和市场秩序混乱的根源;指出公司化经营是解决道路客运短期行为的主要途径;论文从高速直达班线、普通公路客运班线和农村客运班线三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实施公司化经营改革的措施和途径。第四,总结了论文的研究结论及主要观点;归纳了本文研究的创新;提出了道路客运今后的研究方向。

刘明越[9](2013)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任何所有制都存有一个实现形式的问题。所有制改革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即社会中不同所有制比重的变化;其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即所有制具体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实现。我国的所有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沿着这两方面展开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从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是从传统的公有制企业变为现代公司制度,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都清晰地显示了这一演化过程。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基础,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国有企业3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要不要坚持国有企业的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围绕实现形式这一重点问题展开的。目前,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了产权社会化。在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担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性的重任,体现公有制的性质,而其创造的财富必须实现社会共享。但国有企业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按照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强调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即国家所有的性质;一方面也要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宏观层面的产权多元化的结构已经形成,而企业微观层面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也随着产权多元化结构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产权“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也逐渐因产权制度改革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发生变化,除涉及国家绝对控股的行业外,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产权已经实现多元化,形成了国有相对控股和国有参股的产权模式。根据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和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国资委的成立,解决了国家所有权出资人的代管问题,解决了国有资产具体管理的问题。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的目标是保值和增值,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如何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实现国企经营成果全民共享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国资委的定位:国有资产代管者职能的完善;其次是对国有资产代管者的监督,以便确保代管者能够真正履职;第三是探索和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全民共享。

符华玉[10](2010)在《BOC银行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对策》文中指出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号召,进一步活跃货币市场,2005年人民银行公布《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正式开办债券承销业务。债券承销业务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对商业银行改变经营模式、调整结构、创新服务、提高中间业务收益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债券承销业务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取重新优质客户的前沿阵地、更是奠定综合经营基础的拳头产品。本文从我国银行业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概况入手,通过内外部环境分析,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债券承销业务的必要性。应用比较分析方法,揭示了BOC银行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客户基础薄弱、专业人才队伍匮乏、风险管理机制不匹配、考核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在此基础上应用SWOT方法,分析了该行债券承销业务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现阶段内部的优势和劣势,得出结论:该行债券承销业务必须采用“应用外部机遇,克服内部劣势”的增长战略。结合实际,本文提出了BOC银行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各阶段发展目标,并围绕目标确定了包括客户拓展、产品创新、队伍建设,风险控制和配套激励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国内目前对债券承销业务的研究多着眼于讨论国内外运作模式的区别,阐述该业务对银行业的影响等。本文首次将债券承销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主要业务中的一项,创新性地研究其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具有较强的现实和借鉴意义。

二、中央企业整体改制破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央企业整体改制破冰(论文提纲范文)

(2)市场决定视角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安排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基于市场决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理论分析范式
    2.1 市场决定理论
        2.1.1 市场决定范畴界定
        2.1.2 市场决定理论的基本内容
        2.1.3 市场决定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1.4 与本研究相关的其他主要理论
    2.2 市场决定下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理论范畴的界定
        2.2.1 市场决定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概念
        2.2.2 市场决定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定位
        2.2.3 市场决定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内涵
        2.2.4 市场决定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识别标准
        2.2.5 市场决定下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业务边界
    2.3 基于市场决定的新政策性金融观
        2.3.1 政策性金融理论创新的突破口
        2.3.2 新政策性金融观的提出
第3章 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效率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
    3.1 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体制演进及效率分析方法
        3.1.1 我国政策性金融组织体系的变迁
        3.1.2 政策性金融机构效率水平的二元结构分析
    3.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社会合理性分析
        3.2.1 社会合理性的科学内涵
        3.2.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社会合理性内涵和评价指标
        3.2.3 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社会合理性问题的理论实证分析
    3.3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经济有效性分析
        3.3.1 政策性金融机构经济有效性分析的方法—Malmquist指数及分解
        3.3.2 政策性金融机构经济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3.4 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效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3.4.1 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效率水平的问卷调查与因素分析
        3.4.2 影响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效率水平的因素分析
    3.5 中国政策性机构效率水平和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第4章 市场决定下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改革的动因与环境分析
    4.1 市场决定视角下―三行一保‖的改革发展进程及评析
        4.1.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发展评析
        4.1.2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发展评析
        4.1.3 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发展评析
        4.1.4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改革发展评析
    4.2 市场决定下―三行一保‖创新改革的动因分析
        4.2.1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动因分析
        4.2.2 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改革动因分析
        4.2.3 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动因分析
        4.2.4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改革动因分析
    4.3 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发展态势
        4.3.1 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4.3.2 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面临发展态势的SWOT分析
第5章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国家治理机制分析
    5.1 国家治理在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5.1.1 国家治理的内涵
        5.1.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和机理分析
        5.1.3 国家治理机制在政策性金融机构创新改革中的实现路径
    5.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依法治理机制
        5.2.1 依法治国与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内在关系
        5.2.2 国家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立法责任和原则
    5.3 政府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与补偿机制
        5.3.1 客户群体公共战略性与构建扶持补偿机制的基本依据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扶持与补偿机制的构建原则与方式
    5.4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外部差别监管体制机制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外部差别化监管的根本原因
        5.4.2 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外部差别化监管的基本原则
        5.4.3 政策性金融机构构建外部差别化监管体制机制的主要内容
第6章 市场决定下国外政策性金融组织理论与实践发展
    6.1 基于市场原则的国外政策性金融组织理论思想
        6.1.1 国外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概念认知不尽统一
        6.1.2 国外关于政策性金融组织理论体系的的基本内容
    6.2 国外政策性金融组织基于市场的改革发展及最新动向
        6.2.1 国别视角下国外政策性金融组织的最新发展实践
        6.2.2 综合视角下国外政策性金融组织发展实践及最新动向
        6.2.3 国外政策性金融组织改革发展的特点
    6.3 国外相关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6.3.1 客观全面深刻地认识国外政策性金融组织发展态势
        6.3.2 以市场决定理论为基石科学认识政策性金融的相关边界和范畴
        6.3.3 以人民利益为根本扎实推进中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
        6.3.4 打造更具中国特色的2.0版本的政策性金融体系
第7章 推进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方案选择与建议
    7.1 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不同方案的比较和评析
        7.1.1 战略客群视角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不同方案比较
        7.1.2 治理水平视角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不同方案比较
        7.1.3 综合视角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不同方案的评析
    7.2 基于市场决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模式和政策建议
        7.2.1 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创新模式
        7.2.2 创新推动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的政策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制度变迁、效能与创新:我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提升县域文化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实需要
        1.1.2 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策略选择
        1.1.3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部署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文献析评
    1.4 核心概念厘定
        1.4.1 县级政府
        1.4.2 文化管理与文化管理体制
        1.4.3 制度与制度逻辑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难点
        1.6.2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新制度主义理论“硬核”与“保护带”
    2.1 “硬核”与“保护带”理论要义
    2.2 新制度主义的“硬核”
        2.2.1 新制度主义的源流
        2.2.2 新制度主义的观点
        2.2.3 新制度主义的特征
    2.3 新制度主义的“保护带”
        2.3.1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2.3.2 社会学制度主义
        2.3.3 历史制度主义
    2.4 三个理论流派的融合起点与理论依据
        2.4.1 强调制度因素的是三派融合的基点
        2.4.2 拓展核心假设的是三派融合的重点
        2.4.3 结合研究层面的是三派融合的场域
    2.5 小结
3. 分析框架: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制度逻辑
    3.1 有关制度阐述
        3.1.1 制度内涵和外延
        3.1.2 制度功能和分类
    3.2 分析框架:制度变迁—制度效能—制度创新
        3.2.1 分析框架的理论谱系
        3.2.2 分析框架的内在逻辑
        3.2.3 分析框架的学理价值
    3.3 分析框架与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契合性
        3.3.1 分析框架对解释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适用性
        3.3.2 分析框架对分析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性
    3.4 小结
4. 制度变迁: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
    4.1 县级政府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4.1.1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初创阶段(1949-1956)
        4.1.2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化阶段(1956-1966)
        4.1.3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锐变阶段(1966-1976)
        4.1.4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修复阶段(1976-1978)
        4.1.5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深化阶段(1978-2002)
        4.1.6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阶段(2002-至今)
    4.2 县级政府文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4.2.1 县级文化事业单位的探索(1949-1978)
        4.2.2 县级文化事业单位的突破(1978-2002)
        4.2.3 县级文化事业单位的深化(2002-至今)
    4.3 县级政府文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
        4.3.1 县级文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探索(1949-1978)
        4.3.2 县级文化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1978-2002)
        4.3.3 县级文化国有资产管理的深化(2002-至今)
    4.4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三个关键领域的演进逻辑
        4.4.1 激励与收益是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力源泉
        4.4.2 改革成本是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约束条件
        4.4.3 “变与不变”是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
    4.5 小结
5. 制度效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审视
    5.1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制度效能”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5.1.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1.3 评估指标体系选取的过程
    5.2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制度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应用
        5.2.1 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5.2.2 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确立
        5.2.3 评估指标体系的实践运用
    5.3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效能的制度性影响因素分析
        5.3.1 文化行政管理“制度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5.3.2 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制度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5.3.3 文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效能”影响因素分析
    5.4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经验的实证分析
        5.4.1 文化管理运行制度不流畅
        5.4.2 文化基础设施制度不完善
        5.4.3 文化人事管理制度不匹配
        5.4.4 文化资产经费制度不健全
    5.5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案例
        5.5.1 H省S县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举措
        5.5.2 A省C县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举措
    5.6 小结
6 制度创新: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
    6.1 县级文化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
        6.1.1 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创新
        6.1.2 文化经费保障的制度创新
        6.1.3 文化设施体系的制度创新
        6.1.4 文化管理运行的制度创新
    6.2 县级文化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
        6.2.1 文化单位分类的制度创新
        6.2.2 文化单位绩效的制度创新
        6.2.3 文化人事管理的制度创新
    6.3 县级文化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的实施路径
        6.3.1 文化资产产权的制度创新
        6.3.2 文化资产运营的制度创新
        6.3.3 文化资产监管的制度创新
    6.4 小结
7. 结语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外文文献
    电子文献
    政策法规
附录
    附录1. 《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制度效能”评价指标筛选问卷》
    附录2. 《H省M县文化管理体制“制度效能”综合评价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教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供需矛盾的根本症结是行政垄断
二、教育产业化改革探索的历程回顾与经验教训
三、以教育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促进教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 深化校企合作发展
     (二) 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
     (三) 支持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四) 支持中外合作兴办高等职业教育
     (五) 支持发展服务社区教育
     (六) 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5)浅析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民主管理——以九江港改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主管理的有效开展,是企业改革的基石
    1、坚持源头参与,突显组织保障
    2、坚持改制中“三个到位”
二、民主管理权力的正确行使,是改革维权并举的关键
三、民主管理必须坚持走企业和职工双赢之路

(6)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与改革研究 ——以K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西方经济学界关于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研究
        1.2.2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对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2 国有企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 我国国有企业产生的背景
    2.2 国有企业的性质
3 我国国有企业及功能定位的发展历程
    3.1 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
        3.1.2 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有企业
        3.1.3 制度创新时期的国有企业
        3.1.4 战略调控阶段的国有企业
        3.1.5 分类改革阶段的国有企业
    3.2 不同历史时期国有企业功能定位的变迁
        3.2.1 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3.2.2 改革开放初期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3.2.3 制度创新时期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3.2.4 战略调控阶段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3.2.5 分类改革阶段国有企业的功能定位
4 K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4.1 K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4.2 K市国有公司改革现状
        4.2.1 K市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2.2 K市国企改革的重点
    4.3 K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措施
        4.3.1 将深化国企改革提高到建设工业强市的战略地位
        4.3.2 完善基础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4.3.3 优化所有制结构,实施国有资产稳步有序退出
        4.3.4 存量引增量,全力引进战略合作伙伴
        4.3.5 提升打造新平台,全面推进投融资公司改革
        4.3.6 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国企改革顺利进行
        4.3.7 严格履行程序,严控改革过程的合法性
        4.3.8 统筹兼顾,实现利益相关者利益有效均衡
        4.3.9 构建科学完善的治理结构,加强各层级人员部门的联动作用
        4.3.10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租赁行为,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
        4.3.11 在监管企业中推行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4.3.12 合理保障改制企业职工的权益
    4.4 K市国有企业改革成效
        4.4.1 改善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和效益
        4.4.2 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资产结构得到改善
        4.4.3 完善了国有企业监管和考核制度
5 新形势下对K市国有企业功能定位转化的思路
    5.1 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设
    5.2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
    5.3 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5.4 坚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
    5.5 促进国有企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6 结语
    6.1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6.2 对国有企业进行分类管理
        6.2.1 对具备经营性功能国有企业的管理
        6.2.2 对具备公共性功能国有企业的管理
        6.2.3 对兼具公共性功能和经营性功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
    6.3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6.4 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机制和收益分享制度
    6.5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6.6 加强对中介服务体系的培育
    6.7 强化党建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6.8 积极推进工会建设以及和谐企业的构建
参考文献
附录 国有企业改革大事记
致谢

(7)社会资本视角下国有控股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媒体
        2.1.2 国有控股上市传媒公司
        2.1.3 多元化战略
    2.2 传媒经济主流理论
        2.2.1 注意力经济
        2.2.2 影响力经济
    2.3 社会资本理论
    2.4 文献综述
3 国有控股传媒上市公司现状分析
    3.1 报媒/出版系
        3.1.1 中南传媒
        3.1.2 浙报传媒
        3.1.3 粤传媒
        3.1.4 博瑞传播
    3.2 广电系
        3.2.1 百视通
        3.2.2 电广传媒
    3.3 新闻网站系
    3.4 SWOT分析及综合评述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会
        3.4.4 威胁
4 传媒社会资本在多元化战略中的利用和转化
    4.1 优势—机会战略
        4.1.1 借助与政府之间社会资本加速发展
        4.1.2 携社会资本进入投资领域
        4.1.3 强化与读者/观众之间社会资本的细分领域
        4.1.4 转化与广告客户之间社会资本
        4.1.5 发展电商延伸与用户之间的社会资本
    4.2 劣势—机会战略
        4.2.1 获取全新形态互联网应用中的社会资本
    4.3 优势—威胁战略
    4.4 多元化战略中应注意的问题
        4.4.1 媒体社会资本的寻租
        4.4.2 媒体内部社会资本的加速流失
        4.4.3 各类内外部社会资本有效整合
        4.4.4 版权保护的不力
5 总结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选题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关于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企业发展战略
    2.2 道路运输服务社会公共影响程度的排序研究
        2.2.1 道路运输服务类别
        2.2.2 道路运输服务的准公共产品特性
        2.2.3 道路运输服务公共影响程度的判定因素
        2.2.4 道路运输服务公共影响程度定位
    2.3 传统道路运输企业的内涵与特点
    2.4 本文研究运用的主要理论
        2.4.1 规模经济理论
        2.4.2 范围经济理论
        2.4.3 网络经济理论
        2.4.4 其它理论的应用概述
本章小结
第3章 苏汽集团发展沿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1 苏汽发展沿革
    3.2 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3.2.1 现代企业制度概念
        3.2.2 研究综述
    3.3 苏汽现代企业制度构建
        3.3.1 现代企业制度相关问题选择
        3.3.2 苏汽企业改制实施
    3.4 苏汽内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
        3.4.1 用工制度改革
        3.4.2 分配制度改革
        3.4.3 经济责任制度改革
    3.5 苏汽改制成果与经验
        3.5.1 改制成果
        3.5.2 改制经验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
    4.1 资产重组与合作战略概述
        4.1.1 实践简介
        4.1.2 资产重组与战略合作内涵研究
        4.1.3 研究综述
    4.2 苏汽在苏州地区的资产重组与战略合作
        4.2.1 实施概况
        4.2.2 资产重组、战略合作的典型案例分析
        4.2.3 资产重组中的组织结构创新:组建集团型二级企业
        4.2.4 中巴车收购:对个体车主的资产组合
    4.3 “江苏大运”的组建:在苏南地区的战略合作
        4.3.1 “江苏大运”的组建背景
        4.3.2 历史性探索,苏南四强联手创业
    4.4 江苏省长途客运的重组整合:接驳运输创新
        4.4.1 接驳运输概述
        4.4.2 前期开展接驳客运的探索与实践
        4.4.3 江苏大运对江苏省长途班线客运的重组整合
        4.4.4 江苏长运组建后的运作与成效
        4.4.5 评述
    4.5 走向省外,构建全国性道路客运大网络
        4.5.1 江苏大运向省外拓展
        4.5.2 江苏大运与南阳宛运集团合作
        4.5.3 评述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元化大客运发展战略
    5.1 多元化大客运含义和理论解析
    5.2 研究综述、理论分析和实施状况
        5.2.1 研究综述
        5.2.2 多元化大客运理论分析
        5.2.3 国内外实施多元化大客运战略介绍
    5.3 多元化大客运的资源组合
        5.3.1 企业人才、资金、信息、经营资源的优化组合
        5.3.2 站场资源的有效组合
        5.3.3 企业文化资源的组合
    5.4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一:客运主业的延伸服务
        5.4.1 班线客运主业与其它道路客运服务相结合
        5.4.2 向物流产业延伸
        5.4.3 向机动车维修及配套服务延伸
        5.4.4 三产多元化
    5.5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二:客运一体化
        5.5.1 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
        5.5.2 智能化与客运一体化相结合
        5.5.3 苏汽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一体化
    5.6 多元化大客运实施途径之三:与现代化客运方式的竞争与合作
        5.6.1 与铁路客运的非零和博弈
        5.6.2 与民航的非零和博弈
        5.6.3 与水运的非零和博弈
本章小结
第6章 公司化经营战略
    6.1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概述
        6.1.1 公司化经营背景:道路运输两次大改革
        6.1.2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概念研究
        6.1.3 实施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的作用分析
    6.2 道路客运公司化经营的理论研究
        6.2.1 研究综述
        6.2.2 经营行为理论
        6.2.3 道路旅客运输的短期经营行为分析
        6.2.4 短期性目标是短期行为产生的原因
        6.2.5 解决道路客运短期行为的主要途径
    6.3 实施公司化经营的前期基础工作
        6.3.1 企业内部前期基础工作
        6.3.2 外部前期基础工作
    6.4 公司化经营的实施
        6.4.1 实施途径
        6.4.2 实施案例
    6.5 成效和经验
        6.5.1 公司化经营成效
        6.5.2 公司化经营经验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产权论
        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论
        三、国企产权改革制度的社会化论
        四、按照宪法规制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五、国企改革的市场化竞争论
        六、国企产权改革的合理化优势论
    第二节 继续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研究路径
        一、论文基本结构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注释
第二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维度
    第一节 产权制度概述
        一、产权界定
        二、产权的起源、产权结构与产权功能
        三、经济学的产权和法学的产权
    第二节 企业性质与企业产权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分工与企业的产生
        二、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局部均衡理论
        三、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四、企业家创新理论
    第三节 企业制度(形态)的演变与企业产权结构变迁
        一、企业制度的演变
        二、现代企业(公司)的产权制度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混合所有制
        四、现代企业制度与公有制的结合
    注释
第三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演进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
        一、国有企业界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二、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及国有资本的关系
        三、经典作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阐释和实践
    第二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最初探索
        一、利益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制度改革——放权让利
        二、契约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改革——两权分离
    第三节 产权约束下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有限责任制度的形成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
    注释
第四章 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逻辑和实现路径
        一、国企股份制改革与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推进
        二、“债转股”与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程度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推进
    第二节 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演变
        一、政企关系的破冰
        二、政资关系的调整
        三、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
    注释
第五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一节 正确定位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功能
        一、公法与私法视阈内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法律特征
        二、国有经济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三、以增加全民福祉为目标
        四、强化国企社会责任
        五、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节 反对私有化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一、反对国企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倾向
        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第三节 国民共进
        一、“国进民退”的争论
        二、国民共进
    注释
第六章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研究
    第一节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二、国企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向
        三、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第二节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和出资人代管职能
        一、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架构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的方向
    第三节 实现国企经营成果的社会分享
        一、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二、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三、强化国资监管、防止国资流失
        四、建立国企经营成果共享机制
    注释
第七章 结论
    一、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二、渐进式改革可以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BOC银行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2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及相关理论
    2.1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简介
        2.1.1 商业银行债券承销业务的相关概念
        2.1.2 非金触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比较
        2.1.3 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监管法律框架
        2.1.4 非金融企业直接负债融资工具组织架构
        2.1.5 发行主体的资格条件
        2.1.6 申请备案发行工作程序
        2.1.7 短期融资券的规模与利率期限安排
        2.1.8 信息披露
        2.1.9 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的成本
        2.1.10 发行债务融资工具个当事人应向协会提交的申报文件
    2.2 商业银行经营债券承销业务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深化理论
        2.2.2 现代融资理论与公司债券优势理论
        2.2.3 投资组合理论
3 银行债券承销业务行业发展内外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3.1.2 国内法律及经济金融环境
    3.2 国内银行业总体经营环境分析
        3.2.1 具有传统银行的本质特征,处于深化改革之中
        3.2.2 债券市场发展迅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3.3 国内银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总体情况
        3.3.1 总体概况
        3.3.2 主要特点
    3.4 债券承销业务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
        3.4.1 促进了中间业务发展、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3.4.2 对银行企业贷款业务产生强烈替代作用
        3.4.3 将会引发新一轮优质客户的激烈竞争和重新分配
        3.4.4 推动银行经营模式转型
4 BOC银行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SWOT分析
    4.1 内部优势
        4.1.1 起步早、占据当地市场较大份额
        4.1.2 排名全国BOC省级分行前列、便于争取较多资源支持
        4.1.3 从业人员稳定、经验丰富,客户评价高
    4.2 内部劣势
        4.2.1 客户基础薄弱、优势和领先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4.2.2 产品结构单一、新产品拓展力度不够
        4.2.3 专业人才队伍缺乏
        4.2.4 激励机制不灵活,债券承销从业人员积极性未充分调动
    4.3 外部机会
        4.3.1 化解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需要大力发展债券承销等直接融资业务
        4.3.2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决定为债券承销业务提供了环境支持
        4.3.3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需要推动和保障债券承销业务的发展
        4.3.4 建设诚信社会要求以债券承销业务为代表的信用产品为基石
        4.3.5 "三法一指引"协会新政将引爆债券承销业务大发展
    4.4 外部威胁
        4.4.1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模式不适应债券承销业务
        4.4.2 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与债券承销业务存在冲突
        4.4.3 国家宏观政策变动的可能性严重影响业务的持续发展
    4.5 SWOT分析结论
5 BOC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对策
    5.1 总体思想和目标设定
        5.1.1 转变观念、认清形势,高度重视债券承销业务发展
        5.1.2 BOC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各阶段发展目标
    5.2 客户关系维护及产品营销对策
        5.2.1 细分客户群、确立不同目标客户的营销及项目推进计划
        5.2.2 加强与总行的沟通,争取联动营销支持
        5.2.3 加强分行部门间联动及配合,高效利用客户资源
    5.3 组织架构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5.3.1 改革债券承销业务的管理架构
        5.3.2 以债券承销项目组形式联动相关部门
        5.3.3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
    5.4 产品创新对策
        5.4.1 产品创新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旋律
        5.4.2 认清形势、集中力量,努力实现中期票据业务零的突破
        5.4.3 进一步推广浮动利率债券
        5.4.4 择机开展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积极筹备私募债券、有序推进其他创新产品
    5.5 风险管理对策
        5.5.1 正确认识债券承销业务的主要风险
        5.5.2 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保障业务健康持续发展
    5.6 绩效与激励对策
        5.6.1 优化考核体系和考核方式
        5.6.2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中央企业整体改制破冰(论文参考文献)

  • [1]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北大荒答卷[N]. 本报编辑部. 北大荒日报, 2021
  • [2]市场决定视角下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研究[D]. 秦伟新. 辽宁大学, 2018(01)
  • [3]制度变迁、效能与创新:我国县级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余生. 武汉大学, 2018(06)
  • [4]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教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J]. 刘晓萍,王喆. 中国经贸导刊, 2017(19)
  • [5]浅析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民主管理——以九江港改制为例[J]. 刘平. 中国水运, 2017(01)
  • [6]国有企业功能定位与改革研究 ——以K市为例[D]. 李辉. 云南大学, 2016(02)
  • [7]社会资本视角下国有控股传媒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研究[D]. 尹伊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5(10)
  • [8]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江苏苏汽集团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 单建华. 长安大学, 2014(04)
  • [9]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D]. 刘明越. 复旦大学, 2013(03)
  • [10]BOC银行云南分行债券承销业务发展对策[D]. 符华玉. 云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央企整体重组已破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