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氧缺血时新生大鼠脑中谷氨酸含量的变化及与脑损伤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陆珊珊[1](2021)在《SHH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和新生小鼠肺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大脑中缺血侧的细胞快速释放大量谷氨酸到细胞间隙并产生堆积,多余的谷氨酸溢出细胞间隙后作用在间隙外的谷氨酸受体上,使缺血侧的神经元处于过度激活的状态,对神经元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谷氨酸在缺血性脑损伤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胞间谷氨酸清除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细胞膜上的谷氨酸转运体将谷氨酸转运到细胞内,转运到细胞内的谷氨酸在谷氨酰胺转化酶的作用下转化成谷氨酰胺,再经谷氨酰胺转运体释放到细胞间隙被神经元吸收,从而达到细胞外谷氨酸清除和转化的目的。大脑中的谷氨酸转运体有五种表现形式,不同形式的转运体表达在不同的细胞中,其中表达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谷氨酸转运体GLT-1,承担了细胞间约90%的谷氨酸的转运任务。然而,细胞外堆积的谷氨酸在缺血过程中是如何被调控的目前仍不是很清楚。在缺血模型中,缺血部位的神经元快速释放大量的Shh,并激活SHH通路,而该通路的过度激活也会造成神经元的丢失,与组织损伤的发生有关。在我们之前的研究工作中发现,SHH通路可以通过快速调节细胞膜上的谷氨酸转运体的表达量实现对细胞外谷氨酸浓度的快速调节,抑制SHH通路可以有效降低细胞外谷氨酸的含量,并且在这一过程发挥作用的转运体是GLT-1。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是明确在脑缺血过程中SHH通路调节GLT-1清除细胞间谷氨酸的机制,进而通过抑制SHH通路实现对缺血后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内容:明确SHH通路对GLT-1的调节作用;找到SHH通路对GLT-1调节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分子;进一步验证SHH通路在缺血过程中的作用,抑制SHH通路实现对缺血后的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1.通过体外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膜上谷氨酸转运体的电流的方法,明确SHH通路对谷氨酸转运体的调节作用。2.通过细胞转染的方法在转染了谷氨酸转运体GLT-1的HEK293细胞中,通过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明确SHH通路调节谷氨酸转运体的分子机制。3.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通过RNA干扰的方法,实现对星形胶质细胞中分子蛋白表达的敲低,明确参与SHH通路调节谷氨酸过程中的信号分子。4.在小鼠和食蟹猴中建立MCAO模型,验证抑制SHH通路活性对缺血脑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1)SHH通路可以通过调节星形胶质细胞膜上GLT-1的表达量来快速调节细胞外谷氨酸的浓度。2)SHH通路能够通过PKCα磷酸化GLT-1的563位点使其快速从细胞膜上转运到胞浆内。3)抑制SHH通路可以有效的改善小鼠MCAO模型后脑缺血导致的梗死面积。4)NVP-LDE225通过抑制SHH通路可以有效改善非人类灵长类MCAO模型缺血后的脑损伤,并建立短期和长期的保护作用。研究结论:SHH通路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膜上GLT-1的数量快速调节细胞外谷氨酸的浓度,而SHH信号通过激活PKCα使GLT-1上的563(562)位点的丝氨酸发生磷酸化从而降低膜上GLT-1的表达。抑制SHH信号通路能够维持膜上GLT-1的表达量,实现对细胞外谷氨酸的快速转运,从而降低细胞外谷氨酸的浓度。抑制SHH信号通路的活性可以改善缺血性脑损伤,减少缺血导致的脑梗死面积,并且能够改善缺血后的神经功能。FDA批准临床用于基底细胞癌的药物,NVP-LDE225可以通过抑制SHH通路的活性,维持细胞膜上谷氨酸转运体GLT-1的表达量,有效改善小鼠和食蟹猴缺血模型后导致的脑损伤,并且可以建立长期有效的保护作用。以上结果提示,SHH通路是降低谷氨酸兴奋性毒性,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一个有效靶点。Sonic hedgehog(Shh)作为一种有丝分裂素和形态形成素,通过Smoothened(SMO)受体介导的SHH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胆固醇作为内源性的甾醇结构,可以直接与SMO结合来激活SHH通路。然而,SMO的内源性抑制作用的研究目前并不十分清晰。因此,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皮质醇能够直接与SMO结合,来竞争性地抑制胆固醇对SHH通路的激活作用,而消除皮质醇对SMO的抑制后,会促进肺部细胞过度增殖并导致肺发育的不成熟。Shh和胆固醇均可激活经典和非经典通路,两条途径都能够被皮质醇抑制。皮质醇和胆固醇能够在SMO上产生竞争结合。当SMO中的L112变为A112时,皮质醇不再能与胆固醇竞争结合在SMO上。Smoa/a(L116A)的突变小鼠出生后由于呼吸衰竭很快死亡,主要原因是肺间质成纤维细胞增加和表面活性蛋白的分泌减少。这些结果表明,皮质醇是SMO的内源性抑制剂,其对SMO的抑制对小鼠肺发育至关重要。
杜欣[2](2021)在《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阐明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内在生物学机制。方法:1.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1)利用体外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提取大脑皮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细胞鉴定;(2)利用transwell板将三种细胞共培养,构建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利用TEER值,判定模型是否成功;(3)采用缺氧1h,复氧24h,构建OGD/R模型,利用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判定模型是否成功。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三种细胞的毒性利用不同浓度的牛黄(Bezoar)、牛磺酸(Taurine)、牛黄熊去氧胆酸(TUDCA)和熊去氧胆酸(UDCA),作用于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分别干预24h和48 h,利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检测每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细胞的毒性。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通过OGD/R模型,检测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的不同剂量对细胞的作用,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每种药物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3)牛黄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机制研究加入抑制剂LY294002,检测牛黄对细胞的干预是通过PI3K/AKT通路实现的;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HIF-1α、VEGF、PI3K、AKT、p-AKT。4.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利用OGD/R模型,筛选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T+T),牛磺酸+熊去氧胆酸(T+U)的最佳剂量;(2)利用药物的最佳剂量进行干预,通过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TEER值、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和γ-GT;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氧化应激指标SOD、NO、MDA以及神经元凋亡率。5.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U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 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 以及 NF-κBp65,p-P65,IKBα,p-IKBα 蛋白表达。6.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利用T+T的最佳剂量,进行OGD/R的造模,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aspase-3,金属蛋白酶MMP2、MMP9,紧密连接蛋白 ZO-1、Occludin、Claudin-5,CA43、AQP4以及 P38MAPK,P-P38MAPK。结果1.获得了纯度较高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内皮细胞(1)神经元培养7d后成熟,经MAP2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星形胶质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GFAP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3)内皮细胞培养7d后成熟,经Ⅷ因子免疫荧光鉴定,纯度大于95%。2.利用transwell,建立了脑神经血管单元的模型(1)该模型的电阻值在3-5天趋于平稳;(2)三细胞共培养,三种细胞的状态和单细胞相比,更佳。3.成功复制OGD/R模型利用缺氧1h,复氧24h,能够成功复制OGD/R模型,和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电阻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能够进行下一步的实验研究。4.筛选药物毒性利用不用浓度的牛黄、牛磺酸、牛磺熊去氧胆酸和熊去氧胆酸分别干预24h和48h,筛选药物的毒性。5.筛选药物的保护剂量利用无毒性的各种药物浓度,通过OGD/R造模方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出保护作用的最佳剂量。6.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体外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LDH,升高γ-GT,提高TEER值和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减少炎症因子TNF-α、IL-6、IL-1 β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水平;(3)牛黄及其有效成分抑制神经元的凋亡;(4)牛黄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5)牛黄能升高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提高ZO-1、Occludin、Claudin-5的蛋白表达;(6)牛黄通过HIF-α/VEGF,PI3K/AKT通路,发挥保护NVU的作用,牛黄降低HIF-1α、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I3K、AKT的蛋白表达水平。7.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1)筛选了配伍组分的最佳剂量,T+T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TUDCA,T+U的最佳剂量1mM Taurine和1μM UDCA;(2)T+T、T+U有效保护血脑屏障,降低TEER值,降低荧光素钠渗透系数,升高γ-GT;(3)T+T、T+U有效减轻细胞损伤,降低LDH的水平;(4)T+T、T+U有效减轻炎症反正,降低TNF-α、IL-6、IL-1β的值;(5)T+T、T+U有效抑制氧化反应,降低NO、MDA的水平,升高SOD的活力;(6)T+T、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8.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U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U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U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U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MyD88、P-P65、P-IKB α的蛋白表达,通过MyD88/NF-κB信号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9.配伍组分牛磺酸和牛黄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1)T+T抑制神经元的凋亡率;(2)T+T 提高 ZO-1、Occludin、Claudin-5 的蛋白表达;(3)T+T降低MMP2、MMP9的蛋白表达;(4)T+T降低Bax、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Bcl-2蛋白表达;(5)T+U降低AQP4、P38MAPK,升高CX43的蛋白表达。结论(1)牛黄、牛磺酸、TUDCA和UDCA能够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发挥神经保护的作用;(2)牛黄通过HIF-1α/VEGF和PI3K/AKT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3)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配伍,发挥协同作用,比单独使用牛磺酸药效更好;(4)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的水平,保护血脑屏障,抑制神经元的凋亡,能够抑制通路MyD88/NF-κB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5)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1000:1的配伍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降低氧化应激,保护血脑屏障,能够抑制P38MAPK通路,发挥脑保护作用;
张小彤[3](2021)在《NMDA受体不同亚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损伤保护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 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不仅会导致新生儿围产期死亡,并且也是新生儿后期病残的常见病因之一。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孕妇生育年龄渐增,HIE的发病率很可能进一步提升。约45%的重度HIE患儿在发育早期便可观察到明显的神经行为异常(如脑瘫、癫痫等)。轻症患儿即便在早期被认为治愈,但往往在学龄期、青春期逐渐出现神经行为问题,自闭症、注意力缺陷、精神分裂症等。患儿的认知功能损伤和社交行为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既往研究显示,NMDA受体(N-methyl-D-aspartate Acid Receptor,NMDAR)参与了缺氧缺血引起的兴奋性毒性,但其不同亚型在HIE中的作用及机制并不清楚。本课题希望通过研究NMDA受体不同亚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损伤及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探索新生儿与成人缺氧缺血损伤的病理差异,为临床上干预新生儿缺氧缺血损伤提供新的基础理论依据。[方 法]采用改良的Vannucci法建立新生C57小鼠9-11天的缺氧缺血(HIE)模型,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HIE组和药物处理组。其中药物处理组进一步分为三组,分别给予GluN2A的特异性抑制剂TCN-201和GluN2B的特异性抑制ifenprodil。设置三个给药时间点,分别为HIE造模前,缺氧后,及造模后24小时。如上共分12组(每组n=5),在造模后72h取小鼠脑,使用TTC(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的情况,Hoechst染色检测造模及给药后细胞的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给药后两条重要信号通路相关蛋白(GluN2A、GluN2B、Akt、ERK、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突触内保护通路(PI3K、CREB、GSK)的表达情况及磷酸化改变。从而明确NMDA受体不同亚型在HIE中的功能,及其相关联信号通路。之后,为进一步探索GluN2B介导神经元保护的分子机制,使用免疫共沉淀技术(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检测造模后 GluN2B 与 PSD95 的相互作用情况。通过给予穿膜干扰多肽TAT-GluN2B-9c干扰GluN2B和PSD95相互作用,使用CO-IP检测干扰效果。将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造模组、生理盐水组、干扰多肽组,共4组(每组n=4),分别在术后24h、72h取材,免疫共沉淀检测给药后GluN2B与PSD95的相互作用变化,Western Blot检测保护信号通路中蛋白(PI3K、p-PI3K、CREB、p-CREB、Akt、p-Akt)的表达变化。最后,使用悬挂实验(每组n=4-5)检测HIE后8周小鼠的运动功能。[结 果]①幼龄小鼠缺氧缺血造模后,脑中出现明显的白色梗死灶,神经细胞凋亡显着增加,提示造模成功。②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氧缺血引起小鼠NMDA受体的GluN2A亚基表达下调,GluN2B亚基的表达量无显着改变。同时,Akt和ERK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下调。③在给予ifenprodil特异性抑制含GluN2B的NMDA受体(GluN2B-NMDAR)后,Hoechst实验显示细胞凋亡加剧。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造模组相比,ienprodil处理组小鼠脑中Akt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同时,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提示神经元凋亡加剧。抑制GluN2A-NMDAR后未见明显改变。④HIE造模后小鼠PI3K和CREB的磷酸化水平升高。此外,ifenprodil处理组小鼠PI3K和CREB的磷酸化与造模组相比显着下调。抑制GluN2A-NMDAR后未见明显改变。⑤在HIE后24小时至72小时,GluN2B与PSD95的相互作用显着增加,而干扰多肽GluN2B-9c可有效抑制GluN2B与PSD95的结合。⑥抑制GluN2B与PSD95相互作用后,小鼠脑中的Akt,PI3K,CREB的磷酸化水平较HIE造模组小鼠均显着下调,而生理盐水组小鼠的三种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与HIE组无显着差异。⑦HIE造模组、ifenprodil处理组小鼠的行为学实验评分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此外,和造模组相比,多肽处理组小鼠的行为学评分较高,提示多肽对远期行为有矫正作用。[结 论]①HIE造模小鼠的脑损伤明显,细胞凋亡加剧,NMDA受体的GluN2A表达显着下调,此外神经元凋亡相关信号通路被激活。②GluN2B-NMDAR在HIE所致神经元凋亡中,偶联突触保护信号通路,降低神经元凋亡。③PSD95介导了 GluN2B-NMDAR的保护作用。干扰二者结合将加剧HIE所致神经元凋亡,但是对远期行为损伤有矫正作用。
赵亚林[4](2021)在《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1 目的1.1文献研究:探讨文献中治疗脑瘫中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中药用药提供依据。1.2药理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探索益智仁治疗脑瘫(CP)作用机制,探寻改善脑瘫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1.3临床研究:观察舒筋健脑方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药用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提供临床依据。1.4基础研究:基于Bcl-2/Bax、Caspase-3研究舒筋健脑方改善缺血缺氧脑损伤认知功能作用机制。2 方法2.1 文献研究: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药治疗脑瘫的文献,采用EXCEL表格分析药物的服用方法、频次、四气五味及归经;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组方规律分析、SPSS Statistics 24进行药物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2.2药理研究: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获得并筛选益智仁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CP的主要靶点,运用Cytoscape3.7.2软件构建益智仁活性成分-靶点交集网络,利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获得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靶点,通过微生信网对共同靶点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3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者都采用SPR手术和康复训练,试验组术后同时给予口服舒筋健脑方颗粒2个月。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中国比内测试评分、GMFM-88评分、CSI评分、ADL评分、肌力、肌张力及患者和母亲的体质量表评分。2.4基础研究:7日的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米诺环素组、舒筋健脑方低、中、高剂量组6组,采用Rice-Vannucci模型建立脑瘫缺血缺氧脑损伤模型,术后给予称重、行为学检测和HE染色,之后对照组、模型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药物组给予相对应的药物灌胃1周后,复测体重、行为学检测,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查看海马CA1区Bcl-2、Bax、Caspase-3的表达。取脑中海马组织,采用WB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量表达。3结果:3.1文献研究:用药频数前6位:当归、伸筋草、牛膝、黄芪、红花、白芍,用药性温,味为甘、辛、苦,归肝、肾、脾经,补虚药、祛风湿、活血化瘀药最多。关联分析核心用药透骨草、牛膝、伸筋草。提取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有当归;川芎、甘草、黄芪;杜仲、丹参、桂枝、红花、白芍、牛膝、木瓜、透骨草、鸡血藤、伸筋草。3.2药理研究:共筛选出益智仁有效活性成分8种,关键活性成分为:油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益智仁作用于CP的靶点18个,PPI网络显示TP53、MYC、CASP3、CASP8、ALB等为核心靶点,共富集GO条目84条,KEGG通路292条(均P<0.05),主要富集在癌症信号通路。3.3临床研究:(1)两组基线未见异常,主要为男性,年龄5-13岁之间,多为头胎顺产,混合喂养,痉挛型脑瘫多为双瘫患者。(2)中国比内测试量表统计的智商分数,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智商分数高(P=0.002<0.05),比治疗前的智商明显提高(P<0.05)。(3)GMFM-88评分中,治疗后试验组比对照组的运动评分均有提高,在评分C、D、E区的功能改善明显(P<0.05)。组内比较,除了对照组GMFM-A区P=0.094>0.05,其余四区及试验组的五个区的运功评分明显改善(P<0.05)。(4)CSI评分、ADL组内比较显示改善明显(P<0.05)。(5)肌力统计,治疗后两组比较,髂腰肌、股二头肌及胫后肌试验组比对照组好转(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都是髂腰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的肌力治疗后比治疗前好转(P<0.05)。(6)肌张力组内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P<0.05)。(7)体质中试验组治疗前偏气虚和阴虚,治疗后均衡质和偏阴虚,对照组治疗前后都常见偏气虚的体质。母亲的以阴虚质和痰湿质为主。3.4基础研究:(1)体重:术后给予灌胃1周后组间体重均明显改善(F=11.799,P=0.000<0.05)。中剂量和高剂量组体重比模型组改善明显(P<0.05)。(2)行为学:组间比较,术后24小时检测及灌胃1周悬吊实验、倾斜板实验、Longa评分差异明显(P<0.05)。灌胃1周后米诺环素组、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比模型组悬吊时间延长(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缩短了倾斜的时间(P<0.05)。各用药组均可改善神经功能(P<0.05)。(3)HE染色:脑组织的海马CA1区对照组的神经细胞丰富且排列整体,细胞结构清晰。模型组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形不规则,胞浆减少,细胞核变小或者消失。(4)免疫组化表达中,米诺环素、中药低剂量组明显减少海马组织CA1区Bax、Caspase-3的表达(P<0.05),中药中剂量和高剂量增加Bcl-2的表达(P<0.05),减少Bax、Caspase-3的表达(P<0.05)。(5)WB实验统计分析:中药高剂量组促进Bcl-2的表达,米诺环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可以减少Bax蛋白的含量(P<0.05)。而药物治疗都可以提高Bcl-2/Bax的比值(P<0.05),且与中药剂量成正比。Caspase-3蛋白表达量与中药药物的剂量成反比,只有中药高剂量明显降低Caspase-3蛋白表达(P<0.05)。4结论:4.1文献研究:脑瘫患者治疗应扶正与祛邪并用,补益肝脾肾扶助正气,以祛风活血通络祛邪,重视扶助正气药物。4.2药理研究: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益智仁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bcl-2、bax、caspase-3是细胞凋亡的主要基因蛋白,是之后基础实验研究的重点。4.3临床研究:中药可以辅助改善术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有效的改善认知功能,有利于患者体质改善。4.4基础研究:在缺血缺氧脑损伤引起的脑部海马细胞损伤中,舒筋健脑方药物可以通过提高Bcl-2/Bax 比值比,降低Caspase-3的蛋白表达保护海马神经细胞,减轻细胞的凋亡,而且与药物的剂量成正相关性。
闵颖俊[5](2021)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是新生儿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30%的幸存患儿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但发病机制不清。突触是信息传递的核心,突触损伤为HIBD患儿行为异常的关键机制。髓系细胞是指由髓系前阶段幼稚细胞分化的所有髓细胞,在广义上包括粒系细胞、红系细胞、巨核系细胞以及单核系细胞,在脑内主要为小胶质细胞(MGs)及外周入侵的单核细胞(MDMs)。由髓系细胞活跃带来的神经炎症是HIBD发生的核心机制之一。吞噬和炎症是髓系细胞(MGs及MDMs)的主要功能,并籍此调控突触可塑性。生理情况下,发育脑内吞噬与炎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吞噬-炎症”平衡将帮助形成稳定的神经环路。病理情况下,“吞噬”和/或“炎症”功能失去原有稳态,出现激活或抑制,不再保有平衡状态,此为“吞噬-炎症”失衡。除了吞噬和炎症功能,目前的研究认为MGs和MDMs作为脑内最重要的免疫细胞,生理情况下可通过吞噬及炎症功能参与调控突触修剪,从而参与神经环路形成;病理情况下,它启动脑内炎症反应,还可通过吞噬作用对微环境稳态的损伤及修复发挥作用。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出现失衡,它在HIBD所致突触损伤中的发病机制,及其分子机理尤其是可能的调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室的前期研究证实,HIBD后除MGs活化外,MDMs亦入侵脑实质,MGs炎症及吞噬功能活跃,但二者与突触损伤修复的关系尚不清楚。据此本课题拟从髓系细胞(MGs及MDMs)在HIBD所致“吞噬-炎症”失衡的角度入手,重点研究它们在突触损伤、修复中的作用,试揭示HIBD后两种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在HIBD后突触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的调控。[方法]1.采用CX3CR1GFP/+CCR2RFP/+双转基因小鼠及C57BL/6J小鼠通过改良的Rice-Vannucci法建立新生鼠HIBD模型,以进一步确认两种不同髓系细胞的功能。随机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Sham)及缺氧缺血组(HI),其中缺氧缺血组依据前期研究又进一步分为缺氧缺血轻度损伤组(HIM)、缺氧缺血重度损伤组(HIS)。2.行为学实验明确HIBD后6 w小鼠的行为学改变。3.TTC染色确认HIBD后3 d小鼠脑梗死范围。4.HE染色揭示HIBD后3 d及6 w小鼠的脑组织形态学改变。5.尼氏染色评估HIBD后3d及6 w的小鼠脑神经元损伤。6.Tunel染色评估HIBD后3 d的小鼠脑细胞的凋亡。7.FJB染色评估HIBD后1 d及3 d脑组织神经元的损伤。8.Western Blotting 检测 HIBD 后 3 d 突触相关蛋白(PSD95 及 SYP)、TREM2 的表达,以及OGD前后MGs细胞系BV2突触后膜蛋白表达的改变。9.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在脑皮层及海马的活跃情况,及其与突触相关蛋白间的关系。10.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CD11b+细胞LAMP1、PSD95的表达。11.利用两种髓系细胞系(MGs细胞系-BV2,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进行吞噬刺激实验,检测两种髓系细胞在糖氧剥夺(OGD)前后吞噬能力的变化。12.磁珠分选结合的流式细胞学实验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CD200R的表达。13.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IBD后3 d脑内两种髓系细胞TREM2及其衔接子DAP12和促炎因子IL-1β、IL-6的表达。14.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刺激后,原代MGs分泌PSD95蛋白的情况。[结果]1.验证HIBD后脑损伤情况(1)HIBD后行为学改变a.旷场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各组小鼠的运动功能未受到明显损害,但HIM组小鼠在旷场实验检测的10-15 min时间段以及20-25 min时间段内,其在中间区域停留时间较Sham组小鼠增加。b.黑白箱实验结果证实HIBD后6 w,HIM及HIS组小鼠在黑箱与白箱之间的穿梭次数减少。(2)HIBD后脑组织病理学异常a.HIBD后3 d,HIS组小鼠脑组织出现明显梗死灶,Sham组及HIM组均未见到明显梗死灶。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质地疏松、染色变浅、可见噬元现象,可见局灶性巨噬细胞、MGs和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部分细胞出现典型坏死,HIM组小鼠脑组织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w,HIS组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组织结构破坏、细胞数量减少、神经元丢失;HIM组小鼠海马CAI区域细胞变少,部分神经元丢失。(3)HIBD后神经元受损a.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内尼氏小体数量及颜色深浅未见明显改变;HIBD后6 w,HIS组小鼠海马CAI、CA2、CA3区均可见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HIM组小鼠脑组织海马CAI区域尼氏小体数量减少,染色变浅。b.HIBD后3d,HIS组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1、CA2、CA3区域出现大量凋亡细胞,且以皮层及CA2区域最为严重,海马齿状回未见凋亡细胞。c.HIBD后1 d及3 d小鼠脑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有大量急性坏死的神经元。2.验证HIBD后突触受损情况(1)突触的丢失及清除:HIBD后突触丢失增多,MGs为吞噬突触的髓系细胞a.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神经元标记物-NeuN的表达下降,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表达增高并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后膜蛋白PSD95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在梗死灶中心区域出现下降,在梗死灶的边缘区域均出现增高,且主要与MGs共定位;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突触素蛋白SYP的表达出现增加。(2)MGs表达突触蛋白a.HIBD后3 d,Sham及HIM组PSD95散在分布在MGs周围,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PSD95。HIS组皮层及海马PSD95表达增多,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胞体内存在有大量PSD95,部分可沿着胞膜分布,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的中心区域,但不与PSD95接触。b.HIBD后3d,Sham及HIM组SYP呈现厚厚一层,铺在MGs胞体一端,未观察到脑实质内存在MDMs,MGs胞体较小,突起较长,分支较多,分支及胞体内部分可见SYP。HIS组皮层及海马SYP依旧是厚厚一层,但并不是铺在MGs胞体一端,而是横贯铺在MGs胞体中间,MGs胞体变圆,突起缩短,部分细胞的突起几乎不可见,胞体内存在有少量突触素蛋白SYP,MDMs主要存在于梗死灶的中心区域,但几乎不与突触素蛋白SYP接触。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区域,CD11b+细胞内部分突触后膜蛋白PSD95与溶酶体蛋白1 LAMP 1共定位,部分未与LAMP 1共定位。d.OGD后0 h,MGs细胞系PSD95的表达明显增加,OGD后24 h恢复到OGD前水平。e.OGD后0h,原代MGs其PSD95的表达出现增多,仅炎症因子IL-6刺激后,在正常培养条件下,MGs分泌PSD95较未加炎症因子刺激组出现增多,OGD后MGs分泌PSD95蛋白的水平进一步增高,均高于炎症刺激后的正常培养组。3.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1)HIBD后吞噬活跃,MGs主要执行吞噬突触的功能a.HIBD后3d,HIS组皮层及海马部位TREM2表达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实质均可见到外周血单核细胞(MDMs)浸润。c.正常培养条件及糖氧剥夺(OGD)后,小鼠MGs细胞系-BV2的吞噬能力始终强于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OGD后BV2细胞始终保持很强的吞噬能力,但Raw264.7细胞系的吞噬能力下降。(2)HIBD后炎症反应活跃,MGs与MDMs均表达炎症介质,但仅MDMs表达 IL-6a.HIBD后3 d,HIS组皮层梗死灶边缘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皮层IL-1β水平未见明显变化;HIS组海马CA2区梗死灶边缘及中心区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增高;HIM组海马MGs与MDMs促炎因子IL-1β水平下降。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增高,梗死灶边缘区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HIM组皮层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未见明显变化,但HIM组海马MDMs促炎因子IL-6水平出现下降。各组别未见MGs表达IL-6。4.HIBD后脑内“吞噬-炎症”失衡可能的调控机制a.HIBD后3 d,HIS组脑皮层内MGs表达TREM2及CD200R均增加,但MDMs上二者的表达未见明显变化;HIM组中仅MDMs表达CD200R出现增加。b.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MGs表达TREM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域MGs表达TREM2未见明显变化;各组别MDMs未见TREM2表达。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及边缘区的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12增高;HIM组皮层及海马CA2区MGs、MDMs表达TREM2衔接子DAP 12未见明显变化。c.HIBD后3 d,HIS组皮层及海马CA2区梗死灶中心区PSD95、TREM2、DAP12表达出现增加,放大到600X后,可见有部分细胞可以共表达TREM2、PSD95以及DAP12,但具体细胞类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1.HIBD后脑内神经元及突触受损,MGs为脑内执行突触吞噬的髓系细胞,可表达吞噬蛋白TREM2,TREM2可能参与调控HIBD后MGs及MDMs吞噬活动。2.MG可吞噬及分泌突触后膜蛋白PSD95,炎症因子(IL-6及IL-1β)均可刺激MGs 表达 PSD95。3.MGs与MDMs均可释放炎症因子IL-1β,但MDMs的炎症反应更强烈并主要表达IL-6,且其释放的IL-6对MGs的吞噬功能可能具有调控作用,CD200R参与调控MGs及MDMs炎症释放。
林泽璇[6](2020)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rhG-CSF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细胞凋亡及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深入研究rhG-CSF的脑保护作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选用65只生后7天大(Postnatal 7 days,P7)的SPF级SD大鼠,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不分雌雄,体重13-18g,将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两大组,第一组为急性期处理组,第二组为长期处理组,为21天大的SD大鼠。每个大组里设3个小组:(1)Sham组:不做缺氧缺血处理、仅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HI组:缺氧缺血、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HI+rhG-CSF组:缺氧缺血、腹腔注射rhG-CSF,剂量50μg/kg,1次/天。急性期处理组(TTC及荧光染色处理)的动物共注射药物2次,长期处理组(Catwalk步态分析)的动物共注射药物5次,控制每日同一时间注射。根据Rice-Vannucci法,对P7的大鼠手术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后,在密闭缺氧箱中缺氧150min。对P9的大鼠实施负向趋地反射、翻正反射、悬吊测试,每只大鼠每项测试重复3次,记录大鼠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在P9取各组实验鼠大脑做荧光染色,每只大鼠大脑随机取5个视野拍摄,计算红绿荧光比值。在P9取实验鼠大脑,去除脑干及嗅球后,将大脑均匀切成5片,每片厚度约2mm,加入TTC染液后静置、拍摄,计算各个脑片的梗死面积比例。在P21时,分别使用Catwalk XT系统分析自由活动的实验鼠步态,计算大鼠各肢体的站立时间、步替周期、步伐长度、摆动速度、最大接触面积、平均强度等参数。实验过程中,每2天对实验鼠称重1次,计算体重的增长值。研究结果1.体重增长情况:与Sham组相比,HI组乳鼠体重增长值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组相比,在P7至P9、P9至P11、P13至P15、P15至P17、P19至P21五个阶段中,HI+rhG-CSF组乳鼠体重增长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组相比,在P11至P13、P17至P19两个阶段中,HI+rhG-CSF组乳鼠体重增长值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增加趋势。2.急性期行为学评估结果:与Sham组相比,HI组乳鼠神经行为明显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组相比,HI+rhG-CSF组乳鼠神经行为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TC染色结果:与Sham组相比,HI组与HI+rhG-CSF组乳鼠的脑梗死面积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组相比,HI+rhG-CSF组的脑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荧光染色结果:与Sham组相比,HI组与HI+rhG-CSF组乳鼠的红绿荧光比值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组相比,HI+rhG-CSF组的红绿荧光比值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atwalk步态分析结果:与Sham组相比,HI组乳鼠的站立时间、步替周期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HI组乳鼠的步伐长度、摆动速度、最大接触面积、平均强度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组相比,HI+rhG-CSF组乳鼠的站立时间、步替周期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组相比,HI+rhG-CSF组乳鼠的步伐长度、摆动速度、最大接触面积、平均强度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与Sham组相比,缺氧缺血会增加新生大鼠脑细胞凋亡,降低其体重增长速度及损伤运动功能。这种对运动功能的损害在急性期表现为在翻正反射、负向趋地反射、前肢悬吊测试过程中,新生大鼠的动作迟缓、完成动作所需的时间延长;在远期表现为步态异常,包括动作迟缓及肢体僵直,完成动作所需时间延长、速度缓慢、爪印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爪印整体凌乱等;应用rhG-CSF腹腔注射有改善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运动功能的作用,可减轻实验动物动作迟缓及肢体僵直的程度。
崔杨[7](2019)在《Nodal/Smads信号通路参与脑缺血损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人类致残、致死的重大疾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后世界上第三大死亡原因。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且该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脑缺血损伤的的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非常复杂,目前的研究尚不完全清楚。它涉及多种机制,例如能量代谢紊乱,自由基损伤,炎症,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细胞内钙超载,一氧化氮的细胞毒性作用,以及血脑屏障的异常开放等。如能明确脑缺血损伤的发病机制及其病理生理过程,并且在相关靶点上进行干预而改善预后,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Nodal作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超家族的成员。TGF-β/Nodal信号是维持人胚胎干细胞多能性的重要因素,在动物器官发生,胚胎发育和上皮组织增殖,细胞外基质合成和组织稳态等多个层面都起着重要作用。Nodal介导的信号转导主要基于Nodal/Smads信号通路途径。目前研究表明已有多条信号通路均参与了脑缺血损伤的发生过程,如Act A/Smads、Notch及MAPK通路等,然而这些通路却都与Nodal通路存在着叉话(Crosstalk),因此推测Nodal/Smads信号通路途径可能在脑缺血损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构建大鼠大脑动脉闭塞(MCAO)模型,通过不同缺血时间点动态检测其病理过程及相关指标,以及通过大鼠原代细胞培养在体外构建氧糖剥夺模型(OGD),研究缺血性脑损伤中Nodal/Smads通路的作用机制。最后得出在脑缺血损伤中Nodal/Smad2通路被激活,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表达逐渐增加,因此可以作为早期脑缺血损伤的研究指标。除此之外,本文通过靶向干扰Nodal基因后通过凋亡和氧化应激相关的检测,发现沉默Nodal后神经元细胞损伤加重,说明Nodal/Smad2通路的激活可能对脑缺血损伤有着神经保护的作用。因此其可能成为脑缺血损伤早期治疗的靶点。
莫思思[8](2019)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大鼠模型脑组织中circRNAs的表达和功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常伴有许多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给患儿家庭与社会带来极大负担。研究证实,对早产儿WMD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减轻病情程度、延缓疾病进展以及促进脑功能恢复。环状RNAs(circular RNAs,circRNAs)在脑发育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且circRNAs具有组织特异性高和结构稳定的特点,有望成为一类新型疾病诊断性生物学标记物。目前,国内外缺少对circRNAs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因此,本实验通过构建WMD动物模型,探究circRNAs在疾病模型中的差异表达,分析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以期了解circRNAs在早产儿WM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而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早产儿WMD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Postnatal day 3,P3大鼠)采用SPSS21.0软件将SD大鼠随机分为Sham对照组和WMD实验组。Sham对照组的大鼠在麻醉后仅分离左侧颈总动脉,不作缺血和缺氧处理;WMD实验组大鼠在麻醉后,结扎左侧颈总动脉两端,并从中间离断;随后将大鼠置于密闭空间,并给予氧浓度为6%的混合气体通气4h。构建疾病模型24h后,取两组动物脑组织进行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2,3,5-Triphenyte-trazoliumchloride,TTC)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作病理学鉴定。取两组动物脑组织样本各3只,进行circRNAs高通量测序,检测并分析两组动物脑组织中circRNAs的表达差异。为检测测序结果准确性,以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4,且p-value<0.05为筛选条件,从中随机选择7个外显子来源的circRNAs分子进行qPCR验证。随后对两组样本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s进行GO分析、KEGG信号通路等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miRanda和TargetScan对circRNAs潜在可结合的miRNAs进行预测,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和circRNA-miRNA的预测结果,对差异性表达circRNAs的潜在功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与Sham对照组的大鼠脑组织相比,WMD实验组的大鼠脑组织出现坏死,两侧半球不对称,伴有明显水肿;2.TTC染色结果显示:发生WMD的大鼠脑室周围出现明显的梗死灶;3.HE染色结果显示,与Sham对照组相比,WMD实验组的大鼠脑组织中侧脑室明显增宽,脑组织结构紊乱,神经细胞显着破坏;4.circRNAs的表达水平在WMD实验组与Sham对照组之间存在差异。本研究中以Fold Change≥2,且p-value<0.05,为差异表达标准,通过对circRNA测序结果分析,共检测出107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s,其中53个circRNAs在WMD实验组中呈上调表达,54个circRNAs在WMD实验组中呈下调表达;5.在Fold Change≥4,且p-value<0.05的筛选条件下,共检测出42条差异表达的circRNAs。随机选择外显子来源的7条circRNAs,采用qPCR对这7条circRNAs进行验证,其结果与测序分析结果中circRNAs表达趋势一致,提示测序结果可靠;6.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在GO富集分析结果中,发现WMD实验组中差异表达circRNAs的亲本基因涉及细胞组成81项;分子功能96项;生物学过程212项。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性表达circRNAs的亲本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共有23条。结合测序结果、qPCR验证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circKCNMA1;circPLAS2;circPTK2;circNRG1可能与新生大鼠WMD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通过对这4条circRNAs的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发现其亲本基因参与的信号通路分别为:cGMP-PKG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水解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ErbB信号通路,已有文献报道这些信号通路在早产儿WM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7.circRNA-miRNA互作网络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s存在多个miRNAs结合位点。其中circKCNMA1与miR-211、circPTK2与miR-107、circNRG1和circPLAS2分别与miR-338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并影响早产儿WMD的发展和结局。结论:1.发生WMD后,大鼠脑组织出现水肿、梗死表现,脑组织结构紊乱,神经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发生坏死的细胞数量增加。2.发生WMD大鼠脑组织中存在多条circRNAs的表达水平异常,其中circRNA分子:circKCNMA1;circPLAS2;circPTK2;circNRG1可能参与早产儿WMD的病理过程。3.早产儿WM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复杂的转录调控过程,circRNAs可能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黄天愚[9](2019)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槐杞黄颗粒(还尔金)是目前广泛用于呼吸、免疫、肾脏等系统的一个中成药制剂。因安全有效而被西医各领域临床医生所接受和欢迎。企业为了拓展市场,瞄准新生儿领域,确立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作为槐杞黄颗粒的治疗对象。为掌握第一手资料,企业委托我科室先从动物实验开始,观察其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因HIE临床上以惊惕、痉挛、抽搐为其主要表现,属于中医的惊风范畴。中医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又言“肾主脑、生髓”。故本病的中医病机多属肝肾阴亏,阻络动风,当以养阴益气活血为该病的治疗大法。笔者以此为立题依据,选用槐杞黄颗粒作为实验试剂,建立实验动物模型,观察该制剂对HIE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同时初步明确其对于HIE的作用机制与途径,从而证明该制剂治疗HIE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其投入新生儿临床运用提供有力的佐证。研究目的:本研究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通过进行有关HIE的中医文献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现代西医学关于HIE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此次动物模型实验的数据结果来分析探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上运用槐杞黄颗粒治疗HIE提供可靠的理论及实验依据。实验方法:本实验选用Vannucci模型作为HIE动物造模模型,采用槐杞黄颗粒对新生SD大鼠进行灌胃治疗,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以及病理切片的HE染色来评估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脑缺氧缺血以及脑细胞的凋亡情况,同时通过免疫组化染色SP法、平均光密度测定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来测定Caspase-3、S100B两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行为学观察:造模成功后,模型组SD大鼠均出现行为能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对侧肢体运动障碍,睁眼困难等改变。而假手术组SD大鼠无上述改变。槐杞黄组SD大鼠早期的行为能力有与模型组相似的改变,后期行为能力改变较前期而言有减轻。2.HE染色观察结果:完成造模后的几个特定时间点,假手术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形态表现均正常;模型组SD大鼠脑组织细胞出现坏死以及细胞核溶解等情况;槐杞黄组与模型组相比,早期改变与模型组相似,后期脑组织改变优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脑组织相似。3.免疫组化结果:模型组SD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与假手术组SD大鼠S100B、Caspase-3浓度相比,在2h、1d、3d、7d四个时间点均有升高,差异明显,统计学意义显着(p<0.01),该结果提示:新生儿HIE动物模型造模的制备是成功的;造模后1d、3d、7d三个时间点,槐杞黄组中的S100B、Caspase-3浓度相较模型组而言均有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提示:槐杞黄颗粒具有下调新生儿HIE模型大鼠血清中S100B、Caspase-3浓度的作用。研究结论:1、槐杞黄颗粒可改善HIE模型大鼠的行为能力,并对HIE模型SD大鼠的脑组织结构具有一定修复功能,说明槐杞黄颗粒具有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发展的作用。2、槐杞黄颗粒可以降低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酶含量,以减少脑细胞的凋亡,从而达到延缓疾病发展的目的。3、槐杞黄颗粒可以下调新生HIE大鼠模型脑组织中的S100B蛋白表达,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通过干预S100B的表达以延缓病情的发展。通过上述实验研究表明,槐杞黄颗粒可以修复大脑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组织损伤,以及减少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抑制HIE病情发展的作用。
尹向云[10](2018)在《氙气调节脑组织中microRNA-210和HIF-1α对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3日龄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建立的研究目的:通过给3日龄新生大鼠腹腔内注射脂多糖及联合缺氧缺血途径制造新生鼠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WMD)模型,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模方法。方法:将3日龄Sprague-Dawley(SD)新生大鼠96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NS组(n=24)、LPS组(n=24)、NS+HI组(n=24)、LPS+HI组(n=24)。NS组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05mg/kg)后不做任何处理;LPS组腹腔内注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0.05mg/kg)后不进行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HI)处理;NS+HI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小时候后,结扎其右侧劲总动脉后置于低氧箱中(8%氧气+92%氮气混合气体)1小时;LPS+HI组腹腔注射LPS(0.05mg/kg)3小时后结扎其右侧劲总动脉后置于低氧箱中(8%氧气+92%氮气混合气体)1小时。上述四组分别于处理后0h、24h、48h、72h各取6只新生鼠行多聚甲醛灌注,取右侧脑室周围脑白质组织,进行脑组织HE染色、TUNEL检测细胞凋亡,明确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情况。结果:(1)HE染色脑组织病理变化:NS组脑组织结构未见细胞坏死;LPS组和NS+HI组大鼠脑组织未见明显的细胞坏死;LPS+HI组新生鼠脑室周围脑白质组织结构疏松化,细胞结构排列紊乱,可见细胞发生核固缩,可见核碎裂。(2)TUNEL染色细胞凋亡变化:NS组几乎无细胞凋亡,LPS组和NS+HI组无明显细胞凋亡;LPS+HI组48h细胞凋亡明显,72h细胞凋亡达高峰。结论:(1)单独腹腔注射小剂量脂多糖或短时间缺氧缺血不能造成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2)脂多糖联合缺氧缺血可成功建立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第二部分氙气对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脑组织microRNA-210和HIF-1α表达的影响目的:对3日龄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给予氙气(Xenon,Xe)干预,通过检测脑组织内microRNA-210(mi R-210)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ed factor 1α,HIF-1α)表达水平,探讨氙气治疗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分子基础及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3日龄Sprague-Dawley(SD)新生大鼠12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NS组(n=24)、LPS+HI组(n=24)、LPS+HI+Xe组(n=72)。NS组腹腔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后不做任何处理;LPS+HI组给予腹腔注射LPS(0.05mg/kg)3小时后结扎其右侧劲总动脉后置于低氧箱中(8%氧气+92%氮气混合气体)1小时,不进行氙气干预。LPS+HI+Xe组给予腹腔注射LPS(0.05mg/kg)3小时后结扎其右侧颈总动脉,置于低氧环境中(8%氧气+92%氮气混合气体)1小时后,随机分成LPS+HI+Xe1组LPS+HI+Xe2组和LPS+HI+Xe3组(每组n=24)。分别于建模后0h、2h和5h开始给予氙气吸入(50%氙气+30%氧气+20%氮气)3h。各组大鼠分别于上述处理后0h、24h、48h、72h各取6只新生鼠给予4%多聚甲醛灌注取脑,右侧脑室周围白质组织行HE染色、TUNEL检测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microRNA-210的表达及Western blot检测HIF-1a蛋白含量。结果:(1)HE染色脑组织病理变化:NS组脑组织结构未见细胞坏死;LPS+HI组新生鼠脑室周围脑白质组织疏松化,细胞结构排列紊乱,可见细胞发生核固缩,可见核碎裂;氙气干预各亚组,可见脑白质染色淡染,结构相对较完整,较少细胞变性坏死,病理变化较脑损伤组明显减轻,各亚组之间HE染色脑组织病理变化无明显差异。(2)TUNEL染色细胞凋亡变化:NS组几乎无细胞凋亡;LPS+HI组48h细胞凋亡明显,72h细胞凋亡达高峰;LPS+HI+Xe1组细胞凋亡数目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HI+Xe1组、LPS+HI+Xe2组和LPS+HI+Xe3组细胞凋亡数目无明显差异。(3)RT-PCR检测mi R-210含量:与NS组相比较,LPS+HI组在各时间点,新生大鼠脑室周围组织mi R-210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HI组相比,LPS+HI+Xe1组脑组织中mi R-210的表达在48h和72h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PS+HI+Xe2组和LPS+HI+Xe3组脑组织中的mi R-210表达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HI+Xe1组相比,LPS+HI+Xe2组脑组织中的mi R-210表达在24h及72h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S+HI+Xe3组脑组织中的mi R-210表达在0h、24h、48h及72h均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各组中的mi R-210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是先升高后降低,在48小时达高峰。(4)Western blot检测HIF-1α蛋白含量:LPS+HI组新生大鼠在0h、24h、48h及72h脑组织中HIF-1α表达均较NS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HI组相比,LPS+HI+Xe1组、LPS+HI+Xe2组和LPS+HI+Xe3组脑组织中HIF-1α水平在0h、24小时和72h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HI+Xe1组和LPS+HI+Xe2组相比,LPS+HI+Xe3组脑组织中的HIF-1a表达在24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各组中的HIF-1α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是先升高后降低,在24小时达高峰。结论:(1)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后,脑室周围组织HIF-1α的表达增加,mi R-210的表达水平增加。(2)脑白质损伤新生大鼠给予吸入氙气干预后,mi R-210的表达上调,增加并稳定HIF-1α蛋白表达水平,减轻脑白质损伤,与脑损伤时间相关。(3)氙气治疗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时间窗至少为5小时,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二、缺氧缺血时新生大鼠脑中谷氨酸含量的变化及与脑损伤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缺氧缺血时新生大鼠脑中谷氨酸含量的变化及与脑损伤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SHH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和新生小鼠肺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PartⅠ:探究SHH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脑卒中 |
1.2 脑卒中的风险因素 |
1.3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1.3.1 静脉溶栓 |
1.3.2 血管内治疗 |
1.3.3 支架回收器 |
1.4 脑卒中的损伤机制 |
1.5 脑卒中损伤的分子机制 |
1.5.1 缺血引起的细胞外谷氨酸积累 |
1.5.2 谷氨酸大量释放的机制 |
1.5.3 缺血后再灌注时激活谷氨酸能递质 |
1.5.4 细胞外谷氨酸积累与神经元损伤 |
1.5.5 缺血后脑梗死 |
1.6 脑卒中的保护机制 |
1.6.1 阻断突触前谷氨酸释放 |
1.6.2 阻断突触后谷氨酸受体激活 |
1.6.3 促进细胞外谷氨酸的重吸收 |
1.7 SHH通路调节细胞外谷氨酸浓度 |
1.7.1 SHH通路 |
1.7.2 SHH非经典通路 |
1.8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目的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常用试剂及配方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克隆与细胞转染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4 电生理细胞膜片钳 |
2.2.5 ~3H标记的谷氨酸重吸收检测 |
2.2.6 细胞膜蛋白提取 |
2.2.7 蛋白样品制备及免疫印迹 |
2.2.8 免疫沉淀 |
2.2.9 脑缺血模型与TTC染色 |
2.2.10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SHH通路通过GLT-1 调节胞外谷氨酸的浓度 |
3.2 SHH通路通过PKCα调节GLT-1 |
3.3 SHH通路通过PKCα调节GLT-1a使其下膜 |
3.4 SHH通路通过PKCα磷酸化GLT-1的563 位点使其下膜 |
3.5 抑制GLT-1 的磷酸化改善小鼠缺血后的脑梗死面积 |
3.6 抑制SHH通路改善小鼠脑缺血后的脑梗死面积 |
3.7 NVP-LDE225 可以有效改善非人类灵长类缺血模型后的脑损伤 |
第四章 讨论 |
4.1 讨论 |
4.2 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PartⅡ:探究SHH通路在新生小鼠肺发育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HH通路 |
1.2 SHH通路 |
1.3 SHH经典通路 |
1.4 SHH非经典通路 |
1.4.1 Ⅰ型非经典SHH通路 |
1.4.2 Ⅱ型非经典SHH通路 |
1.5 SHH通路的作用 |
1.5.1 SHH通路在胚胎肺发育中的作用 |
1.5.2 SHH通路在疾病中的作用 |
1.6 SHH通路的激活与抑制 |
1.6.1 SHH通路的激活 |
1.6.2 SHH通路的抑制 |
1.7 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和目的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材料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常用试剂及配方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电生理细胞膜片钳 |
2.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2.4 克隆与细胞转染 |
2.2.5 蛋白样品制备及免疫印迹 |
2.2.6 CCK8 检测细胞增殖 |
2.2.7 分子模拟 |
2.2.8 结合实验 |
2.2.9 免疫组化 |
2.2.10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糖皮质激素可以抑制SHH通路 |
3.2 Cortisol抑制SHH通路 |
3.3 Cortisol与 SMO结合抑制SHH通路 |
3.4 Cortisol通过与SMO的112 位点结合抑制SHH通路 |
3.5 Cortisol在小鼠中抑制SMO的活性 |
第四章 讨论 |
4.1 讨论 |
4.2 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SHH通路在发育和疾病过程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主要简历 |
致谢 |
(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背景下的神经血管单元 |
1. 缺血性中风的研究现状 |
2. 神经血管单元的组成 |
3. 在正常和低氧条件下的生理学 |
4. 缺血性脑卒中的实验模型 |
5. 基于神经血管单元的治疗策略 |
6.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药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
一. 植物药 |
1.1 人参 |
1.2 栀子 |
1.3 姜黄 |
1.4 丹参 |
1.5 黄芪 |
1.6 川芎 |
1.7 地黄 |
1.8 黄连 |
二. 动物药 |
2.1 牛黄 |
2.2 麝香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下篇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神经血管单元”体外模型的建立以及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实验二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单独培养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内皮细胞的细胞毒性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不同配伍组分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牛磺酸和熊去氧胆酸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六 牛磺酸和牛磺熊去氧胆酸对脑神经血管单元的作用机制 |
1. 实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NMDA受体不同亚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损伤保护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NMDA受体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损伤保护中的作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NMDA受体发挥损伤及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TAT-GluN2B-9c干预HIE小鼠远期行为缺陷的初步探索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NMDA受体在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认识脑性瘫痪的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分型 |
4 体质 |
5 治疗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缺血缺氧脑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 |
2 氧化应激 |
3 兴奋性氨基酸 |
4 单胺类神经递质 |
5 炎症反应 |
6 钙离子 |
7 NO及NOS酶类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
第一节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脑瘫用药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益智仁治疗脑性瘫痪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舒筋健脑方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基于Bcl-2/Bax、Caspase-3探讨舒筋健脑方改善HIBD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免疫调节机制及潜在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主要设备 |
2.1.3 实验主要试剂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2 实验材料 |
2.2.3 造模方法 |
2.2.4 急性期行为学评估 |
2.2.5 TTC染色法 |
2.2.6 荧光染色法 |
2.2.7 Catwalk步态分析 |
2.2.8 统计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体重增长情况 |
3.2 急性期行为学评估 |
3.3 TTC染色 |
3.4 荧光染色 |
3.5 Catwalk步态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7)Nodal/Smads信号通路参与脑缺血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缺血性脑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
2.2 Nodal信号通路在脑缺血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第3章 大鼠局灶脑缺血损伤模型中Nodal及下游Smads的表达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第4章 Nodal/Smad2 信号在原代神经元OGD过程中的表达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4.4 结论 |
第5章 靶向干预Nodal/Smads信号对原代神经元OGD损伤的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5.4 结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大鼠模型脑组织中circRNAs的表达和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专用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概述 |
2.2 circRNA概述 |
2.3 circRNAs与脑损伤相关研究进展 |
第三章 技术路线 |
3.1 工作流程 |
第四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 实验对象与仪器 |
4.2 动物模型制备 |
4.3 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 staining,TTC staining) |
4.4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 |
4.5 测序 |
4.6 qPCR验证 |
4.7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8 circRNA-miRNA互作分析 |
第五章 实验结果 |
5.1 脑组织形态结果分析 |
5.2 脑组织梗死灶面积比较 |
5.3 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分析 |
5.4 CircRNAs测序结果分析 |
5.5 qPCR结果分析 |
5.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5.7 circRNA-miRNA互作分析 |
第六章 讨论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现代临床医学研究 |
1.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概述 |
1.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致病因素 |
1.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
1.4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及分级 |
1.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辅助诊断 |
1.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
2.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研究 |
2.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名及诊断依据 |
2.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2.3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中医治疗 |
第二部分 实验药物的选择依据 |
1.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的特殊体质 |
2.槐杞黄颗粒的治法功用符合新生儿HIE的生理病理及其中医病因病机特点 |
3.槐杞黄颗粒的方药分析与相关研究进展 |
3.1 槐杞黄颗粒的方解 |
3.1.1 槐耳 |
3.1.2 枸杞子 |
3.1.3 黄精 |
3.2 槐杞黄颗粒的现代研究进展 |
3.3 总结 |
第三部分 HIE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四部分 动物实验部分 |
实验一 、槐杞黄颗粒干预作用的动物行为学和病理学观察 |
1.实验动物与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小结 |
实验二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S100B含量表达的干预作用 |
1.S100B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实验三 、观察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儿HIE大鼠模型Caspase-3 含量的影响 |
1.Caspase-3 对于新生儿HIE的临床价值 |
2.样本分组及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实验小结 |
结论 |
1.文献研究部分 |
2.实验研究部分 |
创新点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氙气调节脑组织中microRNA-210和HIF-1α对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3日龄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模型建立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
2.2 HE染色及TUNEL检测评价脑白质损伤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氙气对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脑组织microRNA-210和HIF-1α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的分组与处理 |
2.2 HE染色及TUNEL检测评价脑白质损伤 |
2.3 RT-PCR检测miR-210 的表达 |
2.4 WB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缺氧缺血时新生大鼠脑中谷氨酸含量的变化及与脑损伤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SHH通路在缺血性脑卒中和新生小鼠肺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陆珊珊. 军事科学院, 2021(02)
- [2]牛黄及其有效成分对神经血管单元的保护作用研究[D]. 杜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NMDA受体不同亚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损伤保护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张小彤.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舒筋健脑方对脑瘫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 赵亚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髓系细胞吞噬—炎症失衡参与突触损伤的机制研究[D]. 闵颖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6]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D]. 林泽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7]Nodal/Smads信号通路参与脑缺血损伤作用机制研究[D]. 崔杨. 吉林大学, 2019(02)
- [8]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大鼠模型脑组织中circRNAs的表达和功能分析[D]. 莫思思. 东南大学, 2019(05)
- [9]槐杞黄颗粒对新生大鼠HIE动物模型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研究[D]. 黄天愚.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氙气调节脑组织中microRNA-210和HIF-1α对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尹向云. 青岛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