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伦理学何以可能(论文文献综述)
李红文[1](2021)在《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反思》文中认为以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前沿问题为基本背景,对其学术话语体系进行系统性的反思。生命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建构至少面临着四重争论,分别是原则主义与反原则主义之争、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西方话语与中国话语之争。只有解决了这四重争论,才能抵达生命伦理学问题的核心,才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生命伦理学话语体系,才能提升中国生命伦理学在国际学术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闫冬雪[2](2021)在《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恩格尔哈特认为,人们要在两种层次上过自己的道德生活:第一个层次的道德生活是作为道德上的相识人,我们运用行善原则来指导具体的道德观。然而,第二层次是作为道德上的异乡人,我们运用程序性的允许原则以实现多元文化境遇的和平相处,即涉及别人的行动权威只能从别人的允许中获得。这就是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与那些持有不同道德前提的人合作相处和解决道德争端的“最小伦理学”。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植根于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多元道德境遇。面对医学技术革命和生命伦理思想变革,新的伦理思想不断涌现,生命伦理学也在复杂时代问题的交织中不断呈现出多元化。不同道德主体之间的道德文化差异性逐步凸显,多元思想并存成为社会的显着特征。然而理性论证的有限性却并不能为我们揭示多元社会道德生活的统一标准,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时期已经到来。针对现实的多元道德语境,恩格尔哈特提出了以允许原则为核心的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允许原则具有核心性和优先性。由于理性的有限性和现实多元语境的不可调和性,行善原则关涉具体内容总要关乎具体的道德语境而被置于允许原则之后。其次,拥有原则和政治原则本质上都属于允许原则。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还包含具体医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对胚胎问题、医患关系以及医疗保健制度都做出了详细阐释。首先,从允许能力有无有否,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对胚胎的道德主体性做出界定;其次,从权利出发,恩格尔哈特提出了代表道德主体权利的自由的与知情的同意;最后,从道德主体对私有和公共资源分配的权利上,提出多级医疗保健制度的不可避免性。基于道德观念的多元性和医学实践的复杂性,恩格尔哈特提出了消极的没有内容的程序性的最小伦理学。深入反思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把握其思想的意义和适用范围对于中国当代生命伦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探索中国生命伦理学的理论根基,解决中国生命伦理的现实问题,这既需要在立足道德多元语境,又需要立足中国实践。
陈爱华[3](2020)在《论人工智能的生命伦理悖论及其应对方略》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从人工智能的学科范畴特质及其本质着手,探索人工智能的生命伦理悖论何以产生。从生命伦理学及其生命伦理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机器人学定律,探讨人工智能生命伦理悖论的三重样态,包括"不能伤害人类"的生命伦理悖论、"知情同意"的生命伦理悖论和"公平"的生命伦理悖论。在此基础上,从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底线思维和"用好最大增量"三重维度,探讨应对人工智能生命伦理悖论的方略,以推进人工智能及其与之相关的网络、信息科学、大数据等当代新科技的健康发展。
谭少莹[4](2019)在《身体问题的伦理思考 ——从道德价值到道德权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身体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人类对身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且波折的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身体受到误解、漠视和压制,不被思想界所接纳。身体的价值与地位遭遇贬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尼采提出“以身体为准绳”,身体才名正言顺地走进了哲学。随着后现代哲学的兴起,身体逐渐成为哲学、美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焦点。但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医疗的发展,身体问题越发复杂,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例如,器官移植、人体实验、变形手术等模糊了人们对身体的认知;代孕、卖淫、自残等现象引发人们对身体支配权的疑问;服务业兴起和消费主义盛行使得身体从劳动工具变为了消费的对象。身体问题逐渐成为涉及哲学、伦理、法律和政治的热门议题,越发具有争议性。然而,中西传统的身体观和以身心二分为基础的生命伦理学无法回应新的身体问题提出的疑问和诉求,面临理论困境。每个人都拥有身体,但关于身体是什么却鲜为人知。人们常把身体简单地等同于肉体或有机体。其实,身体并非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和传统意识哲学下身心分裂中只具有广延性质的肉体,而是具有多层次涵义和多维度特性的现象身体。身体具有手段价值,也具有内在价值。身体的内在价值蕴含着自由、尊严与平等的道德价值。身体权利是身体价值何以可能的实践规范。身体权利分为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身体价值的应然要求,后者是身体价值的强制实现,但身体的道德权利并不必然走向法律保护。为此,在现实中保护身体并实现其价值,让身体免受侮辱和伤害,不仅需要伦理的帮助,也需法律的支持,更需明确身体的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的区别。然而,在我国身体权利的实践中,身体观念落后、身体权利意识薄弱、女性身体遭受歧视和被物化的现象仍存在。另外,身体法律权利的保护仍需完善。比如,我国的身体权虽已经是法定的民事权利,但身体权只是一个抽象的权利概念其具体内容、适用范围和保障措施等待明确和完善。传统身体观和生命伦理学不仅无法应对新的身体问题,也难以解决中国当下身体权利的实践问题。那么,基于我国身体权利实践问题的背景下,保护身体并实现其价值,不仅需要翻越传统身体观和生命伦理学的理论困境重新思考何为身体,也需重新探讨身体的道德价值与道德权利,为身体权利在实践中的落实和完善提供合理的道德基础。
姚站军[5](2019)在《广义死亡伦理结合环境伦理面对风险挑战的伦理智慧——破解生死存亡的命运智慧》文中研究指明命运主体底线在于生死存亡命运层次,破解各种风险首要的任务就是破解生死存亡层次的致命性风险,这就需要基于死亡解读到伦理解读的广义死亡伦理及其命运智慧思考。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需要自我革命精神的可持续激励,甚至需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略智慧继续前行。这种战略智慧中深刻综合了广义死亡伦理结合环境伦理面对风险挑战的伦理智慧。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道路上体现的自我变革战略智慧基于爱智慧大生命尊严的生死伦理哲学时空观,需要具有生死伦理思辨逻辑的领导力实质智慧。广义死亡伦理智慧是基于对大生命实践思考的生死命运智慧,也可以说最大视域深刻解读了伦理的死亡智慧及健康的人道智慧,体现了面对生死命运挑战大无畏的伦理境界甚至结合审美境界。
朱海林,石娉婷[6](2017)在《公共健康伦理何以可能》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健康伦理学已有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但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对象——公共健康伦理何以可能这一前提性的元理论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正面解答,公共健康伦理学的学科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质疑。解答公共健康伦理何以可能的问题,应该立足于公共健康与伦理的关系,从二者之间的外在关系和内在关联两个方面寻找其所以可能的根据。公共健康伦理所以可能的外在根据,在于公共健康需要伦理导向,内在根据在于公共健康具有伦理属性。20世纪末不断爆发的公共健康危机唤起的伦理自觉,使公共健康伦理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贺竹梅,程焉平[7](2017)在《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文中提出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加强对青年学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我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生与死等问题的教育至关重要。生命伦理学课程将生命科学知识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有机结合,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真善美的精神理念是一种积极探索,对培养大众的伦理思考和抉择能力将起到无以替代的作用。本文从历史责任感培养、科学伦理观培养、情感和道德教育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命伦理学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在综合我国高校生命伦理学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对该课程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思考,期待引起我国高校对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的重视。
迟学芳[8](2017)在《中国生命伦理传统的诠释和重建》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建构中国本土化的生命伦理学,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生命伦理传统进行诠释与重建的定位。为此,首先,确证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借鉴恩格尔哈特先验的“道德传统”以及马克思“实践理性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四维结构”的生命伦理理想模型,作为诠释和重建的理论基础,即自然生命系统、文化生命系统、道德传统和非线性复杂性科学理论判据以及系统内在选择和外在选择判例。其中,自然生命系统可以指谓一切个体生命,包括人和其他非人类动植物等个体形态;文化生命系统指代的是类比生命实体形成的生命文化,包括家庭生命、社会生命、国家生命和宇宙或自然界生命等集合体形态,集合体形态的生命并不是不存在,是以组织结构关系在人们的头脑中作为一种影响行为或决策的意识观念,或法律制度,或器物习俗等有形无形的印记存在;道德传统是“文化遗传”的历史尺度,非线性复杂性科学理论判据包括耗散结构、协同学和超循环思想认识和分析方法,还有系统的内外选择判例,共同构成了对自然生命系统,或文化生命系统对象的理论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是梳理中国生命伦理传统的理想模型,具有联结过去与现时代,并实现古今思想、方法和理论融合等功能。其次,把这个理想模型作为一种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考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从中发现和梳理中国生命伦理传统思想,初步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的生命伦理传统思想的概括:(1)从原始社会到西周的生命伦理思想,以“民以食为天”、“生育即善”的观念以及“孝”和“德”为特征的“家-国生命一体”的血缘和宗法制度为特征;(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生命伦理传统形成,其标志是儒、道、法、墨的生命伦理传统,以“生生之道”、“生生之仁”、“治国之命在富民”、“劳动谋生权不可剥夺”等传统思想为特征;(3)秦至唐代的生命伦理传统得到大发展,出现生命伦理思想百花齐放的局面。中医药体系建立,凸显“大医精诚”、“治未病”的生命道德文化;《礼记》第一次把人情、人义与人利、人患结合起来作“身-心分析”,为制约人欲并维护家-国生命健康奠定基础;陆贾的“民是万世之本”、《吕氏春秋》的“顺民心就是行大义”、《太平经》的和气生财与平均共享的太平盛世理想,以及葛洪的“自然有命”、“安其所长”具有代表性;此外,“养生安生”生命伦理传统形成。阮籍、嵇康,以及陶弘景、孙思邈和《严氏家训》为代表。(4)宋元明清的生命伦理思想,深化“明哲保身”与“舍生取义”联系和区别,还突出扩展了生命关怀的范围和仁者的生命责任。见诸“民胞物与”、“仁者天地万物一体”、“仁者天地生物之心”等观点。(5)中国佛教生命伦理思想见诸“法界缘起论”与宇宙整体性阐释,其“众生平等”、“净土情怀”、“涅盘理想”以及“素食”和“放生”身体厉行,特别是“苦”的世态及“无明”心态和“六道轮回”的“冥界”过程,为戒杀生、普渡众生、提供特殊的“思想实验”或“成佛训练”。为了使上述中国生命伦理传统现时代化,就要把现今存在的公共生命理解的典型问题,放到中国生命伦理传统中加以解释和说明,坚持认为生命源于“生生之道”,止于自然之道,自杀不仅对不起家庭还违背“天命不可违”的原则;临终关怀,就是要讲好“听天由命”的故事;虐杀动物,是造孽的行为,不应当;刘海洋伤熊事件,归根结底是缺少对生命的相情同感;同学之间相互伤害生命的现象,本质上是人的“异化”,缺乏儒家“做人”之道。生殖技术、生育控制、人类基因组破译研究、器官移植、人体实验、死亡控制等生命科技与人体自然生命的关系问题,体现了利用生命科技干预生命自然进程的现实,主张“自然最有智慧”,除非不得已,尽量不要用那些科技手段。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除了有对待上述个体生命的态度外,还包括对待集合体生命的观念。首先,关于家庭生命健康发展的观念,主张:(1)生育是对的;(2)保证劳动者劳动是基础和前提;(3)倡导孝道是关键。其次,关于国家生命健康发展的观念,认为:(1)弘扬优秀儒家生命伦理传统是基础;(2)得民心是根本;(3)有法必依且执法严明是大事;有国格人格是核心。再次,宇宙或自然界生命健康发展的观念,认为老子道的生成论宇宙观具有现时代价值:(1)它提供总体认识宇宙或自然界生命的生物理论模型;(2)它不等于自然规律,是一切生成之总规律;(3)它是“自然界最懂自然”之“道”,要求人们尊重和敬畏自然。进而,根据中国生命伦理传统中不同的思想观点和学说范式,把中国生命伦理传统分为“十大生命道德共同体”。即“家-国生命一体”、“道法自然”、“依法治国”、“仁义为怀”、“治未病”、“身-心分析”、“以民为本”、“尊重自然”、“民胞物与”以及“养生安生”等生命道德共同体。对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重建的定位,既适应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公共生命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和重大需求,也借鉴和融合了国内外相关学术观点。可以把重建概括为“一个逻辑起点,两大基石。”“一个逻辑起点”,是以“生生之道”的自然生命秩序和“生生之仁”的文化生命秩序的协同进化,作为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重建的出发点、立论的基础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最终实现的目的。它与现行的规范生命伦理学不同:(1)它以公共生命文化和民族生命文化素质为视阈,把人对生命的行为和态度与做人、与家、国和自然界的生命健康发展联系起来讨论,作为重建的出发点;(2)主张科学技术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脱离人类生命的自然秩序和文化秩序,更不可能脱离与地球“道”的生命秩序的协同进化,以此基点作为重建的基础和评价的标准;(3)人类个体生命的状态,生命质量、生命健康和幸福状态,与家庭生命、社会生命、国家生命、地球自然生命的状态紧密相关。在人类社会内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小家与国家、国家与小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人与自然关系中,人体自然“小宇宙”是“大宇宙”自然状态的“窗口”,对自然的索取与保护、利己与利他的对立统一,是重建的最终目的。“两大基石”,即生命道德哲学和生命道德学,构成了中国生命伦理学的体系结构的定位。在生命道德哲学层面,探讨了生命世界观、生命价值观、生命权利观和生命利益观,主张要知命、任命、顺命;身体生命的固有价值决定文化生命的内在价值;有追求生命质量,健康生活和幸福生活的权利;要保证人们基本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利益,抵制奢侈需求的利益,保证平等的医疗条件、医疗机会和基本医疗利益的主张。在生命道德学定位的研究方面,提出了基本框架构想,以及“孝悌原则”、“三纲五常”、“仁义”原则、“大医精诚”等基本原则;在基本范畴方面,提出生命道德共同体、生命道德考虑、生命道德重要性、生命过期、人的自然性与文化性、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然生命秩序与文化生命秩序。在生命道德基本规范的定位方面,提出以“生命的社会大义”和“医疗公正”为特征的促进医改规范的定位;在科技与生命关系上,提出“科技辅助生命的功能”、“尊重生命、尊重患者及其家庭选择和上级裁决”以及“要考虑到不确定性风险与责任和免责条款”的主张。在工作、生活和休闲规范的定位方面,提出适度工作、要注意吸收“明哲保身”思想、健康生活和适当休闲等观点。在制定卫生保健和养生规范的定位方面,提出要注意到“人体‘小宇宙’是麻烦的根源”问题、要包括动静结合、知足知止的生命脉动原则、要区分身内之物和身外之物,主张生命势弱。中国生命伦理传统的伦理学,是与我国流行主张的“以解题为目的和归宿”的生命规范伦理学不同,是“以做人为目的”、“以朝着生命健康的方式生活为归宿”、“家-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生命美德伦理学。无论什么样的生命伦理学,如果离开了中国优秀生命伦理传统,仅仅突出伦理学的工具价值,忽视或不顾其内在价值,那么它就是不完善的。这也是我们倡导建构中国生命伦理传统的伦理学的本意。
唐代兴[9](2016)在《生命伦理学研究的视域空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命伦理学作为理解人的生命的具体哲学方式,其整全视域敞开为开放性的三维向度:生命的本原、生命的生成和生命的本质,构建起生命本体的伦理学框架;生命敞开其存在的他者性,以及其创生动力和行动规范,展现出生命生存的伦理学蓝图。生命经营自身的生活努力是健康,必然引发疾病及治疗的各种生命技术:围绕生命健康、生命疾病、生命技术而展开,庞大的生命生活的伦理学体系则朗朗呈现,叹为观止。
唐代兴[10](2016)在《生命的自在意蕴与伦理本位——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三维向度》文中研究指明生命既是本体的又是形成的。在本体世界,生命原发存在,其自在性和他者性内在地统一,并表征为感性的伦理意蕴。在形成世界,生命继发存在,其潜在伦理意蕴必彰显为现实伦理要求,并因为遭遇利害而敞开三种可能性朝向。但是,这些体现不同可能性朝向的伦理要求只能在生命创造之"生命的产物"这个层面展开,根本无助于消解生命自由与生命平等之间的矛盾和生命的产物控制与反抗控制之间的冲突。生命伦理学诞生于这一双重拉锯战中,并必然肩负以下使命:一是在人的形成世界中如何引导生命和呵护生命;二是在人的本体世界中如何实现生命的自在与自由。由此,生命伦理学必然开辟出生命本体的伦理学、生命形成的伦理学以及能够整合二者的生命伦理方法学。
二、生命伦理学何以可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命伦理学何以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则主义与反原则主义之争 |
1.1 原则主义的基本逻辑 |
1.2 原则主义的弱点 |
2 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之争 |
2.1 道德普遍主义何以可能 |
2.2 对伦理相对主义的拒斥 |
3 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 |
4 西方话语与中国话语之争 |
4.1 反对西方生命伦理学的话语霸权 |
4.2 生命伦理学的中国意识觉醒 |
5 生命伦理学中国化何以可能 |
(2)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缘起 |
1.1.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对当代文化境遇的独特意义 |
1.1.2 当代科技发展与生命伦理之间矛盾冲突的现实困境 |
1.1.3 中国文化中生命思想的伦理意蕴 |
1.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目的 |
1.2.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恩格尔哈特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现状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4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形成 |
2.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2.1.1 生物技术的进步发展 |
2.1.2 后现代主义兴起 |
2.1.3 生命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难题 |
2.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依据 |
2.2.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哲学依据 |
2.2.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宗教神学依据 |
第三章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
3.1.1 允许原则 |
3.1.2 行善原则 |
3.1.3 拥有原则 |
3.1.4 政治权威原则 |
3.1.5 四原则的逻辑关系 |
3.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在医学实践中的运用 |
3.2.1 临床判断 |
3.2.2 道德视界下的胚胎地位 |
3.2.3 自由的与知情的同意 |
3.2.4 公平正义下的医疗保健制度 |
第四章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
4.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评价 |
4.1.1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贡献 |
4.1.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理论反思 |
4.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的启示 |
4.2.1 把握生命伦理的建构基础 |
4.2.2 树立公平的分配意识与伦理观念 |
4.2.3 树立主体权利为核心的允许意识 |
4.2.4 建构从程序到内容公正的多级医疗保健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论人工智能的生命伦理悖论及其应对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工智能的生命伦理悖论溯源 |
2 人工智能生命伦理悖论的三重样态 |
3 人工智能生命伦理悖论何以产生 |
4 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生命伦理悖论 |
(4)身体问题的伦理思考 ——从道德价值到道德权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身体问题的历史探索与当代困境 |
一、西方身体观的变迁轨迹 |
(一)身心分离:柏拉图 |
(二)扬灵抑肉:奥古斯丁 |
(三)身心二元:笛卡尔 |
(四)身体解放:尼采 |
(五)身心统一:梅洛·庞蒂 |
二、中国古代儒释道身体观的异同 |
(一)儒家:生生、以身修德 |
(二)道家:道通为一、以身证道 |
(三)佛家:十二缘起、以身证佛 |
三、中西传统身体观的当代困境 |
(一)中西传统身体观的当代遭遇 |
(二)现实身体问题的理论困境 |
第二章 身体的内涵与价值 |
一、身体的涵义与特性 |
(一)身体的涵义 |
(二)身体的特性 |
二、身体内蕴的道德价值 |
(一)身体价值的思维进路 |
(二)身体的道德价值 |
第三章 身体权利:身体价值的实践规范 |
一、身体的道德权利:身体价值的应然要求 |
(一)身体的道德权利之确立 |
(二)身体的道德权利之实质 |
二、身体的法律权利:身体价值的强制实现 |
(一)法律中的身体权利之产生 |
(二)法律中的身体权利之意义 |
三、身体权利之应然与强制的关系 |
(一)身体的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之异同 |
(二)身体的道德价值、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之关系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社会身体权利的实践问题与解决 |
一、身体权利的实践问题 |
(一)道德视域中身体权利的实践问题 |
(二)法律中身体权利的实践问题 |
二、身体权利的实现可能 |
(一)明确身体权利的道德规范 |
(二)完善身体权利的法律保护 |
(三)加强大众的身体权利保护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广义死亡伦理结合环境伦理面对风险挑战的伦理智慧——破解生死存亡的命运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一) 基于死亡解读到伦理解读的广义死亡伦理及其命运智慧思考 |
(二) 基于爱智慧大生命尊严的生死伦理哲学时空观和具有生死伦理思辨逻辑的领导力实质智慧 |
(三) 基于死亡伦理对大生命实践思考的生死命运智慧:伦理的死亡智慧及健康的人道智慧 |
(6)公共健康伦理何以可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7)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设生命伦理学课程对大学生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
1. 培养历史责任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 |
2. 培养科学伦理观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 |
3. 情感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必需内容 |
4. 生命伦理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补充与完善 |
二、我国高校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概况 |
三、我国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
(8)中国生命伦理传统的诠释和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1.3 简要评述 |
1.3.1 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理论 |
1.3.2 传统生命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1.3.3 中医理论中的生命伦理研究 |
1.3.4 其他各家的生命伦理思想 |
1.3.5 存在的难题和研究的基点 |
1.3.6 本论文使用的生命伦理学概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我国传统生命伦理思想诠释的理论基础 |
2.1 对生命伦理学产生影响的典型文本的分析 |
2.1.1 分析的立论基点 |
2.1.2 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学文本分析 |
2.2 20世纪影响生命文化及生命伦理学建构的问题 |
2.2.1 20世纪影响生命文化的重大事件 |
2.2.2 影响我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问题 |
2.3 我国生命伦理学的性质和研究方式的争论 |
2.3.1 我国生命伦理学性质的争论 |
2.3.2 我国生命伦理学研究方式的争论 |
2.3.3 基于“异中之同”的简要评述 |
2.4 不可忽视的生命文化问题及我国传统生命伦理学建构的任务 |
2.4.1 不可忽视的生命文化问题 |
2.4.2 我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任务 |
2.5 我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定位及创新意义 |
2.5.1 我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定位 |
2.5.2 我国生命伦理学建构的创新意义 |
2.6 本章小结 |
3. 原始社会到西周的生命伦理思想 |
3.1 原始社会与生命道德的产生 |
3.1.1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生命道德演变 |
3.1.2 原始社会生命文化秩序的确立 |
3.1.3 维系家庭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孝”与“德”的产生 |
3.1.4 原始社会的中医生命伦理思想萌芽 |
3.2 夏、商、西周时期的生命伦理思想 |
3.2.1 《周易》中的生命伦理思想 |
3.2.2 《尚书》“五行说”的生命伦理方法 |
3.2.3 夏、商、西周时期生命文化的特点 |
3.3 本章小结 |
4. 春秋战国时期的生命伦理思想 |
4.1 道家的生命伦理学 |
4.1.1 老子“道”的生命伦理学说 |
4.1.2 庄子自然中心论的生命伦理思想 |
4.1.3 杨朱的人类个体生命伦理思想 |
4.2 儒家的生命伦理学 |
4.2.1 孔子的家庭、政治、社会生命伦理学说 |
4.2.2 孟子的生命伦理思想 |
4.2.3 荀子的家国生命健康伦理思想 |
4.3 墨家的生命伦理思想 |
4.4 法家维护国家生命的法制伦理思想 |
4.4.1 管仲的社会生命健康管理的法制伦理思想 |
4.4.2 商鞅的社会生命健康管理的法制伦理思想 |
4.4.3 韩非子维护国家生命的法制伦理思想 |
4.5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的生命文化 |
4.5.1 精、气、神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 |
4.5.2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法规和制度 |
4.5.3 春秋战国时期的医疗技术 |
4.6 本章小结 |
5. 秦朝至唐代的生命伦理思想 |
5.1 秦汉时期的生命伦理思想 |
5.1.1 《吕氏春秋》中“人生基本需求”的生命伦理意蕴 |
5.1.2 “黄老之学”与“休养生息” |
5.1.3 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建立及其彰显的生命文化 |
5.1.4 《皇帝内经》中的生命伦理思想 |
5.1.5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生命伦理思想 |
5.1.6 维持家庭和社会生命秩序的“三纲五常” |
5.1.7 陆贾、贾谊国家生命健康管理的伦理思想 |
5.1.8 《礼记》《淮南子》《太平经》中的生命伦理思想 |
5.1.9 扬雄、王充的生命伦理思想 |
5.2 魏至唐的生命伦理思想 |
5.2.1 王弼、阮籍和嵇康以及郭象的生命伦理思想 |
5.2.2 《颜氏家训》重人贵生、保身全家的生命伦理思想 |
5.2.3 “隐逸现象”凸显的“保全身心”的生命文化 |
5.2.4 葛洪的生命伦理思想 |
5.2.5 陶弘景的生命伦理思想 |
5.2.6 孙思邈的生命伦理思想 |
5.3 本章小结 |
6. 宋元明清时期的生命伦理思想 |
6.1 宋元时期的生命伦理思想 |
6.1.1 张载“民胞物与”的生命关怀 |
6.1.2 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一体说”的生命伦理境界 |
6.1.3 朱熹的“仁者天地生物之心”的生命伦理责任 |
6.1.4 刘完素医学中的生命伦理思想 |
6.2 明清时期的生命伦理思想 |
6.2.1 王阳明“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伦理自觉 |
6.2.2 王艮“明哲保身”的生命大义 |
6.2.3 王夫之“知耻、立志”的生命品位 |
6.2.4 “温病四大家”医学中的生命伦理思想 |
6.3 本章小结 |
7. 中国佛教生命伦理思想 |
7.1 “法界缘起论”与宇宙的整体性 |
7.1.1 佛教的缘起论 |
7.1.2 宇宙万物无碍自在 |
7.2 众生平等与万物平等的价值观 |
7.2.1 众生平等 |
7.2.2 万物平等的价值观 |
7.3 业报论与对生命及其环境的尊重 |
7.3.1 业报论 |
7.3.2 业报论传说 |
7.3.3 素食 |
7.3.4 放生 |
7.3.5 净土 |
7.4 苦生与涅盘 |
7.4.1 苦及原因 |
7.4.2 涅盘 |
7.5 本章小结 |
8.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思想的诠释 |
8.1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对待个体生命的态度 |
8.1.1 现今青少年的自杀问题 |
8.1.2 “临终关怀”的问题 |
8.1.3 虐杀动物的问题 |
8.1.4 刘海洋“伤熊事件” |
8.1.5 同学之间的杀人事件 |
8.1.6 生殖技术、生育控制、人类基因组破译研究、器官移植、人体实验、死亡控制等生命科技与人体自然生命的关系问题 |
8.2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对待集合体生命的观念 |
8.2.1 家庭生命健康发展的观念 |
8.2.2 国家生命健康发展的观念 |
8.2.3 宇宙或自然界生命健康发展的观念 |
8.3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中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1 “家-国生命一体”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2 “道法自然”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3 “仁义为怀”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4 “依法治国”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5 “治未病”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6 “身-心分析”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7 “以民为本”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8 “尊重自然”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9 “民胞物与”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3.10 “养生安生”的生命道德共同体 |
8.4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思想诠释的现时代需求和根据 |
8.4.1 科技疯狂发展的失控,对生命构成严重的风险 |
8.4.2 “赶超现代化的世界性角逐病” |
8.4.3 控制毁灭生命的战争需要生命健康文化的支撑 |
8.4.4 复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纵欲且废人体自然之功 |
8.4.5 社会保障改革需要“本土化”的生命伦理定位 |
8.5 中医兴废争论中中国生命伦理传统之诠释 |
8.5.1 修正中医或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 |
8.5.2 毛泽东高度重视中医,中药有西药不具备的疗效 |
8.5.3 从中国生命伦理传统诠释中医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 |
8.6 本章小结 |
9.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重建的定位 |
9.1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重建的逻辑起点 |
9.1.1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重建的出发点 |
9.1.2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重建的立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
9.1.3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重建的终极关怀 |
9.2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重建的道德哲学定位 |
9.2.1 生命世界观 |
9.2.2 生命价值观 |
9.2.3 生命权利观 |
9.2.4 生命利益观 |
9.3 中国生命伦理传统重建的道德学定位 |
9.3.1 道德观念 |
9.3.2 中国生命道德学的基本框架构想 |
9.3.3 中国生命道德学的基本原则 |
9.3.4 中国生命道德学的基本范畴初探 |
9.3.5 中国生命道德学基本规范的前提和定位 |
9.4 构建“诗意地栖居”的中国生命伦理学 |
9.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创新点说明 |
(9)生命伦理学研究的视域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本体伦理学视域 |
二、生命生存伦理学视域 |
(一)生命生存的他者性 |
(二)生命创生的动力 |
(三)生命行动的规范 |
三、生命疾病伦理学———生命生活伦理学视域(Ⅰ) |
(一)身体疾病伦理学→临床治疗伦理学 |
(二)心灵疾病伦理学→临床精神分析伦理学(1) |
(三)情感疾病伦理学→临床精神分析伦理学(2) |
(四)思想疾病伦理学→临床精神分析伦理学(3) |
(五)贫富疾病伦理学→临床精神分析伦理学(4) |
四、生命技术伦理学———生命生活伦理学视域(Ⅱ) |
(一)生活技术伦理学 |
(二)身体技术伦理学 |
1. 器官移植技术的伦理问题。 |
2. 生育技术的伦理问题。 |
3. 安乐死的伦理问题。 |
4. 基因技术的伦理问题。 |
五、灾疫生命伦理学———生命生活的伦理学视域(Ⅲ) |
六、生命健康伦理学———生命生活的伦理学视域(Ⅳ) |
(一)生命健康活力论 |
(二)生命健康的主体建构论 |
(三)生活创造论 |
(四)生命健康的伦理方法论 |
(10)生命的自在意蕴与伦理本位——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三维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命的自在意蕴 |
二、生命的伦理本位 |
三、生命的伦理关注 |
四、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维度 |
四、生命伦理学何以可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生命伦理学的话语体系反思[J]. 李红文. 医学与哲学, 2021(23)
- [2]恩格尔哈特俗世生命伦理思想研究[D]. 闫冬雪. 河北大学, 2021
- [3]论人工智能的生命伦理悖论及其应对方略[J]. 陈爱华. 医学与哲学, 2020(13)
- [4]身体问题的伦理思考 ——从道德价值到道德权利[D]. 谭少莹.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5]广义死亡伦理结合环境伦理面对风险挑战的伦理智慧——破解生死存亡的命运智慧[J]. 姚站军. 阴山学刊, 2019(01)
- [6]公共健康伦理何以可能[J]. 朱海林,石娉婷. 道德与文明, 2017(06)
- [7]生命伦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 贺竹梅,程焉平. 中国大学教学, 2017(10)
- [8]中国生命伦理传统的诠释和重建[D]. 迟学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5)
- [9]生命伦理学研究的视域空间[J]. 唐代兴.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10]生命的自在意蕴与伦理本位——生命伦理学研究的三维向度[J]. 唐代兴.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