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魏峰[1](2022)在《马克思主义的历时价值理论:技术进步测度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为技术进步测度提供价值论基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重要使命之一。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时间维度出发,马克思主义技术进步测度中商品价值量决定含有三个关键性命题:第一,商品价值具有与市场均衡条件相应的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价格以及"冯金华方程"等多种转化形态;第二,商品的共时价值量由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第三,商品历时价值量的决定建立在设定基期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非均衡条件下商品历时价值量的数理表达式,有助于实现采用历时价值测度技术进步。
宦欣雨[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夏荣珊[3](2021)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应用 ——智力劳动价值论初探》文中研究指明
王守义,梁倩倩,罗丹[4](2021)在《数字劳动产生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现实启示——一个生产性劳动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数字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外在表现,数字劳动形式可以通过对劳动过程进行重塑以更好地实现资本价值增值,也赋予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新的内容。本文的研究表明,数字劳动本质上是马克思生产性劳动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最新表现形式,它加速了价值创造和资本积累过程,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后,数字经济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其发展过程中也包含着更多的不确定性。从科技创新推动、劳动形式变化、资本积累实现三个层面来理解劳动形式嬗变所折射出的数字经济发展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有助于我们摆脱以往在认识新的经济形态时所面临的经验主义陷阱,深刻理解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发展背后的生产关系变迁逻辑,尤其是从资本积累过程深刻透视数字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刘国强[5](2021)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劳动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胡彦琪[6](2021)在《新疆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项素琴[7](2021)在《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与分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岳伦雯[8](2021)在《走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迷途 ——基于德阳市A中学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劳动教育的探讨从未休止,2020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政策的出台又将劳动教育的关注度推至一个新的高点。劳动教育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一些负面问题仍未得到完全解决,本文立足于对德阳市A中学的实际调查,发现学校劳动教育存在价值方向迷失的难题。因此,本文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价值进行探讨,试图从现实畸变中寻觅劳动教育价值的合理方向,以期优化完善学校劳动教育,助力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包含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设计。选题聚焦教育的热点问题,回应现实需要,并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进行信息采集。第二部分,归纳总结出德阳市A中学当前面临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难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学校劳动教育面临着宣扬“特色化”、手段“惩戒化”、内容“娱乐化”、理解“狭窄化”等问题亟待解决。第三部分,深入挖掘造成学校劳动教育价值迷失的成因。从认识层面出发,分析社会多元价值观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再从实践层面出发,以教育的三要素为思考方向,发现教育者的专业态度与理念、专业知识与能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特殊性、教育过程中的学生地位,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等诸多因素都对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合理取向造成了影响。第四部分,重审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定位。从教育经典中追溯劳动教育的起点价值,结合劳动教育时代发展的丰富内涵,为其进行慎重的价值定位,把握学校劳动教育的工具价值与终极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提出劳动教育的价值反映着人生的终极追求,即寻求自由与幸福。第五部分,探寻走出学校劳动教育价值迷途的路径。在价值分析基础上,结合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理论,从思想与实践两大层次上提出了重视劳动教育、培养积极劳动价值观、全方位树立劳动模范榜样、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条件等多条有关劳动教育价值合理取向的建议。劳动教育价值的探讨一直是学界较为复杂的研究问题,本文从教育学领域出发思考,辅以哲学、价值学、政治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作为分析依据,由于仅对德阳市A中学进行实地调研,所以问题与观点仅能反映一定“特殊性”,而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仍待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高鑫悦[9](2021)在《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活动,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弘扬劳动精神在大中小学生中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时代的新要求;2020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了明确指引。小学教育是为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奠基作用的重要阶段,是正确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现状并不乐观,小学生劳动教育仍然存在着教育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较单一、教学内容不够系统、缺乏系统的评价机制等问题。新时代如何在小学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开发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成为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开展的有效路径。本文立足时代背景,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围绕小学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展开研究。研究主要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从社会要求、现实动因以及理论基础出发,论证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教学目标割裂、教学内容零散以及教学过程浅表的现象,导致小学生劳动教育缺乏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度性,结合社会要求和理论分析发现,融入课堂教学是新时代劳动教育发挥育人价值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论证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劳动教育与课堂教学在性质、目标、内容以及方式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分析劳动教育存在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基于教育资源的分类框架,挖掘不同学科中劳动教育资源。在分类分析了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后,找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点;第四部分在前面现实问题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根本路径、基本模式与实施策略。根据大量课堂教学案例,提出学科实践育人的根本融入路径以及课题化学科实践和项目化学科实践两种基本融入模式,探索出自然渗透、有机整合以及灵活生成的融入策略。
谢皓明[10](2021)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劳动”不仅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还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实现了对前人劳动观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劳动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也揭秘了可以认知整个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秘钥。习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并将其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的继承和发扬,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所以,目前社会各界十分重视“劳动”问题,劳动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门话题。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探究,可以帮助人们进一步加强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文章由绪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思路以及基本概念的界定。正文部分是论文的第二至四章,第二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时代境遇与理论基础,论述其形成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形成历程;第三章先总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架构,再从生产劳动论、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四个维度分别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容;第四章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理论内涵,结合历史发展和社会现实,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结论部分是论文的第五章,第五章主要对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论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继承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内容整体上梳理并概括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发展、内容,并理论联系实际,探究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价值,为当代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发展劳动、解决劳动问题敬献绵薄之力。
二、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的历时价值理论:技术进步测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社会必要劳动”语境下价值的三重属性 |
(一)价值的“技术”属性 |
(二)价值的“社会属性” |
(三)价值的“必要属性” |
三、商品价值量决定的三个关键性命题 |
(一)商品价值具有与市场均衡条件相应的多种转化形态 |
(二)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了商品的共时价值 |
(三)商品的历时价值决定建立在设定基期的基础之上 |
四、非均衡下商品历时价值量的数理表达及其应用 |
(一)非均衡下商品历时价值量的数理表达式 |
(二)用历时价值解释“价值总量之谜”和“成正比理论” |
五、结 语 |
(8)走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迷途 ——基于德阳市A中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热点聚焦:劳动教育的政策引导 |
1.1.2 回应现实:社会劳动技能、精神的匮乏 |
1.1.3 实习感悟:初中劳动教育价值发挥的特殊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劳动教育 |
1.4.2 教育价值 |
1.4.3 价值迷失 |
1.4.4 劳动价值观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问题 |
1.5.2 研究方法和可行性分析 |
1.5.3 研究创新 |
2 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方向迷失 |
2.1 劳动教育宣扬“特色化” |
2.2 劳动教育手段“惩戒化” |
2.3 劳动教育内容“娱乐化” |
2.4 劳动教育理解“狭窄化” |
2.4.1 将劳动教育理解为劳动 |
2.4.2 将劳动教育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 |
2.4.3 将劳动教育理解为职业教育 |
3 学校劳动教育价值迷失的成因分析 |
3.1 社会多元价值观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 |
3.1.1 传统劳动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 |
3.1.2 现代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
3.2 教育者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 |
3.2.1 教育者的专业态度与理念影响 |
3.2.2 教育者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影响 |
3.3 学习者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 |
3.3.1 中学生身心发展特殊性的影响 |
3.3.2 教育过程中学生地位的影响 |
3.4 教育中介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影响 |
3.4.1 劳动教育内容的影响 |
3.4.2 劳动教育手段的影响 |
4 重审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 |
4.1 学校劳动教育的特有价值 |
4.1.1 学校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 |
4.1.2 学校劳动教育的工具价值 |
4.1.3 学校劳动教育的终极价值 |
4.2 学校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 |
4.2.1 学校劳动教育的经济价值 |
4.2.2 学校劳动教育的政治价值 |
4.2.3 学校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 |
4.3 学校劳动教育的个体价值 |
4.3.1 学校劳动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价值 |
4.3.2 学校劳动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价值 |
4.3.3 学校劳动教育的个体享用价值 |
5 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出路 |
5.1 全方位提升劳动教育的被重视度 |
5.2 积极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
5.3 劳动榜样模范的树立引导 |
5.4 优化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条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
1.1.2 新时代需要统整的大劳动教育观 |
1.1.3 谋求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劳动 |
1.2.2 劳动教育 |
1.2.3 课堂教学 |
1.2.4 融入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劳动的相关研究 |
1.3.2 “教劳结合”思想相关研究 |
1.3.3 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 |
1.3.4 劳动教育实践的相关研究 |
1.3.5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相关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价值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思路 |
1.5.4 研究方法 |
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2.1 社会要求 |
2.1.1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定位 |
2.1.2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
2.2.3 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教育 |
2.3 现实动因 |
2.3.1 劳动教育的实践现状 |
2.3.2 劳动教育的突出问题 |
2.3.3 问题的成因分析 |
3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分析 |
3.1 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的内在联系 |
3.1.1 性质 |
3.1.2 目标 |
3.1.3 内容 |
3.1.4 方式 |
3.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外部保障 |
3.2.1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政策支撑 |
3.2.2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标准”支撑 |
4 学科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资源分析 |
4.1 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与特点 |
4.1.1 劳动教育资源的内涵 |
4.1.2 劳动教育资源的特点 |
4.2 劳动教育资源的分类框架 |
4.2.1 根据资源的来源分类 |
4.2.2 根据资源的性质分类 |
4.2.3 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分类 |
4.2.4 根据资源的存在方式分类 |
4.3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机制 |
4.3.1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依据 |
4.3.2 劳动教育资源的筛选原则 |
5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与模式 |
5.1 “融入”的根本路径:学科实践育人 |
5.1.1 学科实践的融合价值 |
5.1.2 学科实践的基本类型 |
5.2 “融入”的基本模式 |
5.2.1 课题化学科实践 |
5.2.2 项目化学科实践 |
6 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策略 |
6.1 自然渗透 |
6.1.1 目标渗透:立足学科目标寻找契合点 |
6.1.2 内容渗透:深入学科教材挖掘落脚点 |
6.1.3 过程渗透:找准时机方式探索切入点 |
6.2 有机整合 |
6.2.1 知识符号层面的整合 |
6.2.2 逻辑形式层面的整合 |
6.2.3 意义价值层面的整合 |
6.3 灵活生成 |
6.3.1 基于真实问题灵活生成 |
6.3.2 基于实践活动灵活生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基本概念 |
1.5.1 劳动观 |
1.5.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时代境遇与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背景 |
2.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经济背景 |
2.1.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
2.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基础 |
2.2.1 德国古典哲学劳动观 |
2.2.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观 |
2.2.3 空想社会主义劳动观 |
2.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形成历程 |
2.3.1 萌芽时期: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 |
2.3.2 形成时期:唯物史观的创立以及对剩余价值论的初步突破 |
2.3.3 深化时期:科学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以及巴黎公社后劳动观进一步深化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架构与基本内容 |
3.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逻辑架构 |
3.1.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四个维度的内在关联 |
3.1.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四个维度的理论指向 |
3.1.3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前人劳动观的发展 |
3.2 生产劳动论:劳动是通晓人类社会历史的锁钥 |
3.2.1 基于劳动考察人类历史的起源 |
3.2.2 基于劳动考察社会形态的更迭 |
3.2.3 现实的个人是创造历史的能动主体 |
3.3 劳动本质论: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活动确证人的本质 |
3.3.1 劳动使人与动物相区别说明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
3.3.2 劳动成为确证人的本质的重要枢纽 |
3.4 劳动价值论:揭示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奥秘 |
3.4.1 扬弃古典劳动价值论揭秘“劳动创造价值” |
3.4.2 “劳动创造资本”的内在逻辑 |
3.5 劳动解放论:劳动解放促进人的解放 |
3.5.1 劳动解放是人的解放的基础 |
3.5.2 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劳动观提出异化劳动理论 |
3.5.3 从“空想”到追求解放的现实途径的转变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历史意义 |
4.1.1 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支撑 |
4.1.2 确证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 |
4.1.3 为广大劳动人民指明了奋斗目标 |
4.1.4 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
4.2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当代价值 |
4.2.1 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
4.2.2 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推进劳动教育 |
4.2.3 推动劳动形式的创新 |
4.2.4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5.1 论文的结论 |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四、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的历时价值理论:技术进步测度视角[J]. 魏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研究[D]. 宦欣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应用 ——智力劳动价值论初探[D]. 夏荣珊. 安徽大学, 2021
- [4]数字劳动产生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现实启示——一个生产性劳动的视角[J]. 王守义,梁倩倩,罗丹. 演化与创新经济学评论, 2021(01)
- [5]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劳动及其当代启示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刘国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6]新疆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研究[D]. 胡彦琪. 石河子大学, 2021
- [7]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与分配研究[D]. 项素琴.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8]走出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迷途 ——基于德阳市A中学的调查[D]. 岳伦雯.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9]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 高鑫悦.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10]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谢皓明.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