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底盘钢管混凝土高层建筑的响应谱分析

大底盘钢管混凝土高层建筑的响应谱分析

一、钢管混凝土大底盘高层建筑的反应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才华[1](2020)在《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的刚度匹配研究》文中提出高层建筑已经成为我国量大面广的最主要的建筑形式,而框架-核心筒结构是我国高层特别是超高层建筑最主要的结构形式。抗震概念设计要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框架应具备合理的刚度和承载能力,中外设计规范均有加强框架的相关规定。我国设计规范和超限审查技术要点通过控制框架分担最小剪力比(框剪比)和框架剪力放大来增强框架的刚度和承载力,已有研究成果表明,这对提高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有重要的作用。但框剪比及其限值的规定基于定性化的抗震概念,定量化的研究成果不足,成为近年来国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协同工作原理和抗震二道防线出发,通过采用基于线弹性的连续化理论分析、基于弹塑性的静力推覆分析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对框架-核心筒结构框剪比指标的物理意义、分布规律、影响因素、变化规律以及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等开展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双重抗侧体系协同工作原理,采用连续化方法推导建立框架-核心筒结构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以及变刚度条件下的基本微分方程组并求解,借助有限元分析结果验证了方程推导正确、求解结果准确。连续化分析结果表明:为了保证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抗侧体系充分发挥协同工作效应,必须保证框架具备一定的刚度;框剪比指标可以定量反映框架与核心筒之间相对刚度的大小,规范采用“框剪比”这一指标是合理有效的,其本质为限定框架与核心筒相对刚度的比值(刚度特征值)不宜过小。高层尤其是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刚度沿高度变化,导致框剪比曲线沿高度分布呈现“中部大、两端小”的特点,可采用“最大框剪比”来限定框架与核心筒的相对刚度,放松顶部楼层框剪比限值。2.基于整体抗侧刚度相近的原则,分别设计了9个和12个外框与核心筒具有不同刚度比(框剪比)的模型,利用Perform3D软件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对比研究不同模型的塑性发展过程和框剪比变化规律。分析表明:随着结构进入塑性,内力会在核心筒剪力墙和框架之间重分布,框剪比曲线的变化存在两种模式,且仅由框架与核心筒弹性状态的刚度比(框剪比)决定;当弹性分析的最大框剪比大于5%时,其变化规律为“先增大后减小”,当弹性分析的最大框剪比小于5%时,其变化规律为“一直增大”;前者内力重分布的过程体现了双重体系的优势,二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后者二道防线作用有限,整体性能接近于单重抗侧体系。从抗震二道防线角度,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抗侧体系的框架应具备一定的刚度,本文的算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弹性分析的最大框剪比大于5%”可作为框架的最低刚度要求。3.基于整体抗侧刚度相近的原则设计了5个不同框剪比的框架-核心筒模型(含一个单重抗侧体系),利用ABAQUS软件进行增量动力时程分析(IDA),对比不同模型的动力推覆曲线、塑性发展和损伤、框剪比与框架倾覆力矩占比变化、刚度退化、倒塌概率和倒塌储备系数,研究框剪比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相同输入条件下,双重体系的抗震性能优于单重体系;框剪比越大的模型,其墙体损伤越小,刚度退化越缓慢,延性越好。在设防大震下,经过合理设计的单重抗侧体系和不同框剪比的双重抗侧体系均可以到达预定的性能目标要求;但随着地震强度的进一步增加,当峰值加速度超出设防烈度大震较多时,双重体系结构具有更高的抗震冗余度;且框剪比越大的模型抗震冗余度更高。结构倒塌储备系数随着框剪比增大而增大,单重抗侧体系的倒塌储备系数明显低于双重抗侧体系。4.IDA分析表明,随着峰值加速度增大,框架分担的倾覆力矩占比逐渐增大;且框剪比越大的模型框架倾覆力矩占比增长越多。在设防大震下及超设防大震作用下,单重体系模型倾覆力矩基本由核心筒承担,双重体系模型外框分担的倾覆力矩增大较多,发挥了重要的抗倾覆作用,从而延缓整体结构的刚度退化。单重体系模型的平均框剪比曲线和平均框剪比最大值均呈现“一直增大”的状态,双重体系模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状态,框剪比的变化模式反映了单重体系和双重体系的区别。基于底层框架倾覆力矩占比以及框剪比的变化模式,本文的算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弹性分析时最大框剪比大于5%的框架-核心筒模型,其框架刚度可以满足双重抗侧体系抗震二道防线的要求。5.提出了框架-核心筒结构基于动力作用下刚度退化的整体抗震性能评价指标——“刚度退化系数”,其定义为结构各阶平动刚度的加权平均刚度退化率,并通过两个实际工程缩尺模型振动台试验进行验证。利用该指标对5个框架-核心筒模型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模型的刚度退化系数随着峰值加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设防大震及超设防大震作用下,单重体系模型的刚度退化系数明显高于双重体系模型,且框剪比越大的模型刚度退化系数越低;证明双重体系的抗震性能优于单重体系,框剪比越大的模型抗震冗余度越高。6.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表明,大震下框架-核心筒结构发生内力重分布,框架应具备一定的强度(承载力)承接从核心筒转移的地震力。以四个双重体系框架-核心筒模型为例,对现行中美规范的框架剪力调整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分别基于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基于等效线性化分析提出了两种实用的框架剪力调整方法。

李晶晶[2](2020)在《连接体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土地资源的日益上涨,一大批体型复杂且风格多变的高层建筑结构应运而生。其中,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以其独具一格的外形和灵活多变的结构布置成为了城市高层建筑的热点。连接体作为该连体结构的关键部位,加剧了结构的不规则性,使得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响应比一般高层建筑复杂的多。连接体层数、连接方式和布置位置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着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因此,深入研究连接体设置对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很有必要。本文以利用SAP2000有限元软件建立的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为基础研究对象,改变结构的连接体层数、连接方式和布置位置生成新的结构模型,分别对其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和线性时程分析,对得出的自振周期、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后,总结出连接体层数、连接方式和布置位置的变化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动力特性和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连接体层数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双塔结构设置一层连接体后,各阶振型对应的自振周期均在减小,但不改变第一平动周期和第一扭转周期所在的振型。连接体设置后对高阶振型周期的影响要大于对低阶振型周期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相应增大。布置连接体可以增加X向的抗侧移刚度,对Y向刚度的影响不大。结构随着连接体层数的增加,第一平动周期增加,第一扭转周期增加,周期比减小。增加结构整体性,提高X向抗侧移刚度,但是也会使得结构的楼层剪力、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等内力增加,吸引更多的地震作用。2.连接方式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改变连接体与塔楼的连接方式,基本上不影响结构振型、抗扭转能力、楼层剪力、基底剪力和基底弯矩。当连接方式采用铰接或弱连接时,连接体与塔楼的连接作用减弱。当连接方式采用刚性连接时,周期最短,X向楼层位移减小,Y向楼层位移影响不大,结构的整体刚度最大,结构的抗震性能最好。3.连接体位置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随着结构连接体位置的升高,前三阶自振周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连接体布置在10-11层时周期是最小的。结构的扭转效应先减小后增大,当连接体布置在10-11层时结构的抗扭转性能最好。X向楼层位移随连接体位置的升高逐渐减小,Y向楼层位移则逐渐增大。连接体位于上部时,结构产生的基底剪力和弯矩最大。连接体位置变化对楼层剪力的影响没有显着的规律可寻。在实际工程方案中,将连接体布置在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的中上部,对结构的抗震有利。图:[102];表:[37];参:[62]

蔡礼丹[3](2020)在《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传统建造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环境污染严重,能耗较高和建造方式落后等缺点。因此,装配式建筑目前正得到大力支持和发展。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但是,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简称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是装配式结构体系的重要分支,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但是,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其整体性及抗连续倒塌性能的研究还不成熟。本文对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性能进行分析,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根据现行规范,运用结构设计软件PKPM设计一栋五层3×5跨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采用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对该结构进行分析,并采用Perform-3D结构分析软件进行对比验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分析软件计算结果相近,该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柱-钢梁组合框架结构设计合理,符合规范要求。(2)以上述五层3×5跨的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假定在梁柱节点为刚性连接,基于构件拆除法对该结构进行连续倒塌分析,定义四种拆除工况,即分别拆除角柱、拆除长边柱、拆除短边柱和拆除内部柱;拆除主要构件后,对该结构的受力情况和抗连续倒塌机制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结构抗连续倒塌机制从梁机制经过转换阶段发展到悬链线机制,结构发生连续倒塌的可能性大小为拆除角柱>拆除长边柱>拆除内部柱>拆除短边柱。(3)以上述五层3×5跨的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为分析对象,假定当梁柱节点为半刚性连接,改变半刚性节点刚度取值大小,分析了节点刚度取值对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刚度较大的半刚性节点,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的整体位移较小,结构更稳定,不易发生连续倒塌现象;梁柱节点为半刚性连接和刚性连接,对整个框架结构而言都经历着相似的倒塌机制,但刚性连接节点的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更好。(4)在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中增设X型支撑,分析X型支撑对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X型支撑可有效提升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的抗连续倒塌能力。

陈明[4](2019)在《某非对称双塔结构施工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塔结构是工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多塔结构体系,相对于一般建筑结构,由于其能够实现建筑多功能化和结构的布置灵活等特点,受到了很多建筑师的青睐。而非对称双塔结构是双塔结构体系中最复杂的结构之一,由于两个塔楼中单塔的错层、质量偏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此类结构的受力非常复杂,对非对称双塔结构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具有现实工程意义。本文采用通用有限元结构分析与设计软件Midas/Gen,对某非对称双塔结构分别建立先施工裙房结构模型与后施工裙房结构模型,并进行相应的施工模拟分析。为得到合理的施工方案,对先施工裙房结构与后施工裙房结构不同施工阶段的模型分别进行考虑混凝土时变效应的施工模拟分析,并进行了风荷载反应分析、反应谱分析及时程分析。比较两种施工方案分析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与一次加载法相比,采用近似施工过程法更能反映先施工裙房结构与后施工裙房结构每个施工阶段结构的变形情况,模拟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施工情况。先施工裙房结构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产生的竖向变形与后施工裙房结构相比差异较小。(2)先施工裙房结构与后施工裙房结构的各个施工阶段模型在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变形和抗风承载力均满足规范JGJ3-2010要求。在风荷载作用下,先施工裙房结构各个施工阶段模型的公寓楼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与后施工裙房结构相比,在第九施工阶段,后施工裙房结构会产生较大楼层位移和层间位移角。(3)非对称双塔整体结构振型表现更加复杂,平扭耦联现象更严重。先施工裙房结构和后施工裙房结构的各个施工阶段模型在多遇地震下的结构变形和抗震承载力均满足规范GB 50011-2010要求。在X向地震荷载作用下,先施工裙房结构各个施工阶段模型的公寓楼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和后施工裙房结构相比,在第九施工阶段,后施工裙房结构会产生较大层间位移角。

詹清锋[5](2019)在《RC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满足建筑大空间或城市地标等需求,近年来连体结构以其宏伟的气势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被广泛应用。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受力较为复杂,连接体在协调和约束塔楼的变形和相对位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实际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利用SATWE软件对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弹性分析,研究多遇地震下非对称连体结构的动力反应特性,考察其“小震不坏”的性能目标。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钢筋混凝土梁式连接、钢桁架连接两种非对称高层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研究其大震下的性能,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采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软件SAUSAGE,对钢筋混凝土梁式连接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进行了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此类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合理评估,考察可能的破坏位置、弹塑性变形程度以及结构的延性,从而评估此类结构的抗震性能。2.针对钢桁架式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采用Midas Building软件开展了罕遇地震下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的弹塑性时程分析,与钢筋混凝土梁式连接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的弹塑性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不同连接体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通过上述研究,得到非对称连体结构的薄弱部位和受力特性,针对薄弱部位和需要改善的受力性能,提出抗震设计时需要采取的加强措施,对非对称双塔连体结构的设计和超限审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罗伟聪[6](2019)在《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大震下抗震性能分析及振动控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涌现了越来越多体型复杂的高层建筑,多塔连体结构就是这些复杂体型高层建筑结构的代表之一。多塔连体结构造型独特、风格新颖,因此备受设计师们的喜爱。但地震作用下多塔连体结构受力复杂,特别是中间的连接体结构内力受诸多因素影响,容易发生破坏导致整体结构抗震性能骤减。为了充分研究影响弱连接板性能以及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因素,本文以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为模型,首先采用专业非线性分析软件对变化了设计参数的各个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进行大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从连接板应力状态、剪力墙损伤状态等构件层次指标以及结构层间位移角、基底剪力等整体结构指标,去评价各个设计参数对弱连接体楼板抗震性能以及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然后使用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分析评价两塔楼抗侧刚度的对称性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最上部部分楼层连接体楼板添加不同水平刚度的铅芯橡胶支座,研究支座的不同水平刚度对结构大震下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通过对十个变化了设计参数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进行大震下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了不同设计参数对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大震下抗震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连接板有效宽度与典型楼板宽度之比b/B1从0.11增大到0.56时,双向基底剪力增大9.45%、10.85%,双向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增大7.06%、减小5.81%。同时由于连接刚度的增大,连梁、剪力墙构件损伤加大,连接板的应力也随之增大80.07%。2.连接板两端子结构垂直连接板跨度方向的剪切刚度之比k2/k1从1减小到0.56时,结构双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增大20.05%、4.20%,双向顶点位移增大10.26%、4.86%。连梁构件损伤更加严重,连接板的应力增大161.82%,大震下十分容易开裂。3.连接板间距d、连接板是否开洞以及连接板的设置密度对结构在大震下的整体响应影响不大,增大连接板设置密度可以降低连接板的应力以及开裂的可能性。(2)为了更深入了解由对称、非对称塔楼组成的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之间抗震性能的差异,量化两塔楼对称、非对称性在不同地震动强度下对超高层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对对称、非对称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8度罕遇地震下,非对称结构在轻度损伤、中度损伤、重度损伤三个极限状态下的超越概率最多比对称结构增大10.40%、12.12%、3.14%。而且随着地震动强度从0.07g增大至0.4g,非对称结构与对称结构在中度损伤、重度损伤两个极限状态下的超越概率的差值最多从0.000%、0.000%增大至12.1281%、3.1434%,两者各极限破坏状态超越概率的差值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总之,结构两侧塔楼刚度的非对称性会导致结构各极限破坏状态超越概率增加,结构抗震性能下降。(3)从前文分析可知,M8非对称结构最上层连接板大震下会发生受拉破坏,导致下层连接板发生连锁破坏,导致整个连体结构分裂成两个塔楼。为了避免这种严重现象,对较高楼层处的连接板进行隔震处理。通过变化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水平剪切刚度,研究支座的不同水平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支座水平刚度设置在8000kN/m至16000kN/m时,大震下连接板应力水平合理,连接板最大水平位移小于200mm不会过大,整体结构层间位移角和构件损伤状态在合理范围内。

管夏[7](2019)在《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文中提出本文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针对某超限高层建筑进行了结构设计,对结构设计全过程进行了阐述,并对其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探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1.阐述了超限高层建筑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相关概念,介绍了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和相关设计规范要点。2.从初步方案设计、结构分析、结构设计以及施工图绘制四个方面,对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一般方法进行了综述。着重对初步方案设计和结构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从弹塑性力学分析方法、超限高层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以及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验算方法等三个方面,对超限报告要点进行了深入讨论。3.根据某超限高层的建筑设计要求,采用上述结构设计方法,建立了某超限高层建筑的结构模型,通过力学分析,考察了该结构模型的合理性,对该结构进行了超限判别,并根据结构的超限程度,制定了相应的性能目标。针对不同水准的地震作用,验算了该结构的性能目标,对结构的薄弱部位提出了相应的超限处理措施,在此基础上,对该超限高层建筑进行了结构设计,绘制了结构施工图。

何四祥[8](2018)在《徐州苏宁广场A塔楼结构设计》文中指出徐州苏宁广场A塔楼高266m(为超B级高度的超限高层),采用了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稀疏外框架+钢筋混凝土内筒+伸臂桁架体系),结合其工程特点和结构超限情况,采取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并采用PKPM,MIDAS等计算软件对结构进行小震、中震以及大震作用下的性能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了一系列加强措施。结果表明,本工程结构体系安全可行,可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张伊菡[9](2017)在《带转换层的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高层建筑得到迅速发展。这种多元化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柱网或墙体在结构的竖向位置,因此需要在上部大空间下部小空间处的结构中设置转换层。转换层是整个建筑受力的关键部位,实际工程中,由于转换层的形式多种多样,处理时往往根据经验采用,然而不同形式的转换层对于结构的地震反应及整体抗震性能具有较大影响。本文以带转换层的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作如下主要研究。根据徐庆海硕士论文中所做的振动台试验模型及结果,用ETABS建立结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将数值模拟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以对本文所用模型进行验证。调整结构转换层在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的竖向位置,并对所建立的结构模型进行抗震分析。对比不同转换层位置的结构周期和振型,结构的基底剪力,结构各层地震力,结构层间位移角和结构特殊部位的内力等方面的影响,并且提供相关结构设计参考。调整结构转换层的结构形式,建立六个不同形式的带转换层的大底盘双塔连体模型,六个模型分别是三个单层转换桁架模型和三个叠层转换桁架模型。对所建立的结构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和弹性时程分析,选取较优的模型,使结构受力更合理,为相关结构设计提供参考。叠层交叉桁架转换模型(桁架由转换跨向相邻位置各延伸一跨)是本文带转换层的大底盘双塔楼连体结构选用的较好的桁架形式,且最好设置在三层或四层。

张屹召[10](2016)在《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度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带裙房层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得到广泛使用。大底盘高层建筑能够有效解决人口密集区土地紧张状况,满足人们生活、娱乐及工作的要求。但是带裙房层的高层建筑属于竖向收进建筑,结构竖向收进会引起刚度突变,对结构抗震极为不利。另外,为满足建筑立面及使用要求,大底盘高层建筑倾向于不设缝,这样往往会引起塔楼偏置问题的产生。塔楼偏置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效应增大,大大降低了结构抗震性能。目前,对大底盘高层建筑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某一建筑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其结论无法作为此类结构形式的共性,无法应用于建筑抗震设计指导,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此类结构的受力特性,找出此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反应共性,为建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1)利用PKPM软件,对带裙房层的框架结构进行抗震性能分析。分别改变框架结构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度,建立多组裙房层数不同和塔楼偏置度不同的模型,对模型进行阵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对比分析各组模型在多遇地震下周期、层间位移、层间剪力、地震作用力及部分构件内力等方面的改变,分析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度改变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的影响,并对代表模型进行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对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进行补充计算,使分析结果更准确全面。(2)利用PKPM软件,研究带裙房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别改变框架剪力墙结构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度,建立多组裙房层数不同和塔楼偏置度不同的模型,对模型进行阵型分解反应谱分析,对比分析各组模型在多遇地震下周期、层间位移、层间剪力、地震作用力及部分构件内力等方面的改变,分析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度改变对结构抗震性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也对一代表模型进行弹性时程分析,对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进行补充计算。(3)对代表模型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静力及动力弹塑性分析,得出结构性能点,验证结构是否符合“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要求,同时,通过对结构塑性铰的分布及发展情况的分析,得出结构破坏机理,指出结构的薄弱部位,为罕遇地震作用下此类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可参考之处。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本文认为大底盘高层建筑在裙房顶层竖向刚度发生突变,裙房层数的增加能够增大结构竖向抗侧刚度,裙房层数的改变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比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明显,主要是因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塔楼主体部分刚度相对较大,承担了大部分地震作用力。另外,塔楼偏置度主要对结构扭转位移比影响较大,塔楼偏置度越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越明显,合理布置裙房层剪力墙位置,尽量调整上部塔楼刚心与质心接近,且应尽量与裙房刚心接近,即刚心应尽量在一竖直线上,能有效控制塔楼偏置结构扭转位移比,对这方面的研究在作者已发表的小论文中做了详细论述。

二、钢管混凝土大底盘高层建筑的反应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管混凝土大底盘高层建筑的反应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的刚度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近年来我国高层建筑的发展
        1.1.2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特点及应用
        1.1.3 中外规范对框架-核心筒结构二道防线的规定
        1.1.4 框剪比限值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的影响
    1.2 研究现状
        1.2.1 框架-核心筒结构刚度匹配和抗震二道防线研究
        1.2.2 框架-核心筒(剪力墙)结构震害调查
        1.2.3 框架-核心筒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1.2.4 框架-核心筒弹塑性仿真分析
        1.2.5 国外对框架-核心筒双重体系相关规定的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连续化模型分析
    2.1 概述
        2.1.1 连续化方法
        2.1.2 常微分方程求解方法
    2.2 框架-剪力墙结构
        2.2.1 等刚度条件下框架-剪力墙模型
        2.2.2 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的框架-剪力墙模型
        2.2.3 变刚度条件下框架-剪力墙模型
    2.3 联肢墙结构
        2.3.1 等刚度条件下联肢墙模型
        2.3.2 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的联肢墙模型
        2.3.3 等刚度条件下多肢联肢墙模型
        2.3.4 等刚度条件下多榀联肢墙模型
        2.3.5 变刚度条件下联肢墙模型
    2.4 框架-联肢墙结构
        2.4.1 等刚度条件下框架—联肢墙模型
        2.4.2 等刚度条件下考虑弯剪耦合效应的框架—联肢墙模型
        2.4.3 变刚度条件下框架—联肢墙模型
    2.5 框架-核心筒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连续化分析的框剪比研究
    3.1 框架-剪力墙结构框剪比研究
        3.1.1 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分配
        3.1.2 框剪比变化规律
        3.1.3 弯剪耦合效应对框剪比的影响
        3.1.4 刚度变化对框剪比的影响
    3.2 框架-联肢墙结构框剪比研究
        3.2.1 框架-联肢墙结构框剪比曲线
        3.2.2 框剪比变化规律
        3.2.3 弯剪耦合效应对框剪比的影响
        3.2.4 刚度变化对框剪比的影响
    3.3 框架-核心筒结构框剪比限值探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静力弹塑性分析的框剪比研究
    4.1 概述
    4.2 框架-剪力墙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
        4.2.1 模型设计
        4.2.2 推覆曲线
        4.2.3 塑性发展过程
        4.2.4 框剪比变化规律
        4.2.5 提高框架强度对比研究
        4.2.6 变刚度对比研究
    4.3 框架-联肢墙模型静力弹塑性分析
        4.3.1 模型设计
        4.3.2 推覆曲线
        4.3.3 塑性发展过程
        4.3.4 框剪比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的框剪比研究
    5.1 概述
        5.1.1 分析方法
        5.1.2 基于ABAQUS的分析模型
    5.2 模型设计
        5.2.1 模型基本信息
        5.2.2 主要设计结果
    5.3 地震输入
    5.4 分析结果
        5.4.1 位移
        5.4.2 层间位移角
        5.4.3 基底剪力
        5.4.4 损伤及塑性发展
        5.4.5 框剪比
        5.4.6 框架倾覆力矩
        5.4.7 刚度退化
    5.5 倒塌概率分析
        5.5.1 IDA曲线
        5.5.2 易损性曲线
        5.5.3 倒塌储备系数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框架-核心筒结构整体抗震性能评价指标
    6.1 概述
    6.2 刚度退化系数
    6.3 试验对比验证
        6.3.1 试验概况
        6.3.2 结果对比
    6.4 评价指标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剪力调整
    7.1 概述
    7.2 中美规范框架剪力调整方法比较
    7.3 框架剪力调整方法建议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工作及结论
    8.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连接体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不规则结构现状及其分类
    1.3 大底盘双塔结构概述
        1.3.1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组成
        1.3.2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分类
        1.3.3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受力特点
        1.3.4 大底盘双塔结构的建筑实例
    1.4 大底盘双塔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大底盘双塔结构简化计算模型
        1.4.2 大底盘双塔结构理论研究
        1.4.3 大底盘双塔结构抗震试验研究
        1.4.4 计算程序的研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抗震理论研究
    2.1 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2.2 模态分析基本理论
        2.2.1 非耦合线性结构的模态分析法
        2.2.2 耦合线性结构的模态分析法
    2.3 反应谱分析基本理论
        2.3.1 单质点弹性体系反应谱法
        2.3.2 多质点弹性体系反应谱法
    2.4 线性时程分析基本理论
        2.4.1 直接积分法
        2.4.2 时程分析的选波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连接体层数对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
    3.1 工程算例
    3.2 模态分析
        3.2.1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周期的影响分析
        3.2.2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振型的影响分析
    3.3 反应谱分析
        3.3.1 地震影响系数的选取
        3.3.2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3.4 线性时程分析
        3.4.1 地震波的选取
        3.4.2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3.4.3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3.4.4 连接体层数变化对结构基底剪力及基底弯矩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连接方式对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
    4.1 工程算例
    4.2 连接方式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4.2.1 连接方式对结构周期的影响分析
        4.2.2 连接方式对结构振型的影响分析
    4.3 连接方式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4.3.1 连接方式对结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4.3.2 连接方式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4.3.3 连接方式对结构基底剪力及基底弯矩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的影响
    5.1 工程算例
    5.2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5.2.1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周期的影响分析
        5.2.2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振型的影响分析
    5.3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5.3.1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楼层位移及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5.3.2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楼层剪力的影响
        5.3.3 连接体位置对结构基底剪力及基底弯矩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的研究现状
    1.3 建筑结构连续倒塌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连续倒塌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连续倒塌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设计
    2.1 建立装配式混凝土柱-钢梁框架结构模型
        2.1.1 参数设计
        2.1.2 结构设计
    2.2 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2.3 静力弹塑性分析
        2.3.1 静力弹塑性分析的过程
        2.3.2 塑性铰
        2.3.3 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
    2.4 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模型对比分析
        2.4.1 反应谱分析验证
        2.4.2 静力弹塑性分析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刚性节点的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
    3.1 相关的抗连续倒塌规范
        3.1.1 美国规范
        3.1.2 英国规范
        3.1.3 中国规范
    3.2 抗连续倒塌理论
        3.2.1 抗连续倒塌设计方法
        3.2.2 抗连续倒塌分析方法
    3.3 基于pushdown分析刚性节点的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
        3.3.1 非线性静力pushdown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3.3.2 角柱A1失效后结构的抗连续倒塌分析
        3.3.3 长边柱A4失效后结构的抗连续倒塌分析
        3.3.4 短边柱C1失效后结构的抗连续倒塌分析
        3.3.5 内部柱B3失效后结构的抗连续倒塌分析
        3.3.6 不同工况对比分析
    3.4 非线性动力法分析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
        3.4.1 角柱A1拆除分析
        3.4.2 长边柱A4拆除分析
        3.4.3 短边柱C1拆除分析
        3.4.4 内部柱B3拆除分析
    3.5 抗连续倒塌性能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半刚性节点的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连续倒塌分析
    4.1 半刚性节点定义及刚度取值
    4.2 基于Pushdown分析半刚性节点的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
        4.2.1 角柱A1拆除分析
        4.2.2 长边柱A4拆除分析
        4.2.3 短边柱C1拆除分析
        4.2.4 内部柱B3拆除分析
    4.3 不同刚度取值对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
        4.3.1 角柱
        4.3.2 长边柱
        4.3.3 短边柱
        4.3.4 内部柱
    4.4 对比分析
        4.4.1 角柱
        4.4.2 长边柱
        4.4.3 短边柱
        4.4.4 内部柱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措施
    5.1 支撑对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
        5.1.1 角柱拆除
        5.1.2 长边柱拆除
        5.1.3 短边柱拆除
        5.1.4 内部柱拆除
    5.2 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的措施
        5.2.1 结构构造措施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某非对称双塔结构施工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双塔结构高层的特点
    1.3 双塔高层施工模拟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非对称双塔结构模型建模
    2.1 工程概况
        2.1.1 结构体系
        2.1.2 设计概况
    2.2 模型建模过程
        2.2.1 Midas/gen软件简介
        2.2.2 材料与截面特性
        2.2.3 节点与单元
        2.2.4 荷载及边界条件
    2.3 结构施工阶段划分
        2.3.1 先施工裙房结构施工阶段的划分
        2.3.2 先施工裙房结构各个施工阶段有限元模型
        2.3.3 后施工裙房结构施工阶段的划分
        2.3.4 后施工裙房结构各个施工阶段有限元模型
    2.4 非对称双塔结构模型分析方法原理
        2.4.1 混凝土收缩徐变机理及定义
        2.4.2 结构施工阶段风荷载的计算
        2.4.3 双塔结构常用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构模型竖向变形分析
    3.1 先施工裙房结构模型变形
        3.1.1 先施工裙房结构竖向变形
    3.2 后施工裙房结构模型变形
        3.2.1 后施工裙房结构竖向变形
    3.3 先后施工裙房结构模型竖向变形对比
        3.3.1 办公楼竖向变形比较
        3.3.2 公寓楼竖向变形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塔结构模型风荷载反应分析
    4.0 风荷载的计算
        4.0.1 挡风系数的修正
    4.1 先施工裙房双塔结构风荷载反应分析
        4.1.1 风荷载的计算
        4.1.2 风荷载反应分析
    4.2 后施工裙房双塔结构风荷载反应分析
        4.2.1 风荷载的计算
        4.2.2 风荷载反应分析
    4.3 先后施工裙房结构模型风荷载反应分析对比
        4.3.1 X向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分析结果对比
        4.3.2 Y向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分析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塔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5.1 双塔有限元模型模态分析
        5.1.1 双塔结构周期及振型数选取
    5.2 双塔结构的反应谱分析
        5.2.1 双塔结构的反应谱分析
        5.2.2 先施工裙房双塔结构各个施工阶段反应谱分析
        5.2.3 后施工裙房双塔结构各个施工阶段反应谱分析
        5.2.4 先后施工裙房结构模型地震反应分析结果对比
    5.3 双塔结构时程分析
        5.3.1 双塔结构的时程分析
        5.3.2 先施工裙房双塔结构各个施工阶段的时程分析
        5.3.3 后施工裙房双塔结构各个施工阶段的时程分析
        5.3.4 先后施工裙房结构模型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RC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高层连体结构的计算简化模型
        1.2.2 高层连体结构的静力、动力特性研究
        1.2.3 高层连体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1.3.1 本文工程项目介绍
        1.3.2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RC梁式连接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多遇地震下的弹性分析
    2.1 引言
    2.2 连体结构方案及静力分析
        2.2.1 连体结构方案的选择
        2.2.2 静力分析
    2.3 多遇地震下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2.3.1 结构模型及结构质量分布
        2.3.2 计算参数的确定
        2.3.3 CQC 法弹性计算的结果
    2.4 多遇地震下的弹性时程分析
        2.4.1 弹性时程分析选波及程序实现
        2.4.2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RC梁式连接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
    3.1 引言
    3.2 弹塑性分析软件及计算原理
        3.2.1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目的
        3.2.2 SAUSAGE程序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和性能目标
    3.3 弹塑性时程分析
        3.3.1 模型基本信息的对比
        3.3.2 模态分析
        3.3.3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3.4 构件性能化评估
        3.4.1 剪力墙及框架性能指标
        3.4.2 构件性能水准统计
        3.4.3 塑性铰显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钢桁架连接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分析
    4.1 引言
    4.2 弹塑性分析模型
        4.2.1 Midas Building分析软件的介绍
        4.2.2 整体结构计算模型
    4.3 动力弹塑性分析荷载
        4.3.1 地震波的选取
        4.3.2 初始荷载
    4.4 结构整体指标分析
        4.4.1 基底剪力和层间位移角分析结果
        4.4.2 结构能量图
    4.5 结构构件的性能分析
        4.5.1 梁构件塑性铰分布的整体分析
        4.5.2 柱构件铰分布的整体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大震下抗震性能分析及振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多塔连体结构的研究现状与工程应用
        1.2.1 多塔连体结构国内外工程应用
        1.2.2 多塔连体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弱连接板的研究现状
    1.4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研究现状
    1.5 连体结构连接体消能减震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罕遇地震下反应分析
    2.1 引言
    2.2 计算模型的建立
        2.2.1 Perform-3D软件介绍
        2.2.2 材料本构模型
        2.2.3 单元类型
        2.2.4 阻尼参数的设置
    2.3 模型设计
    2.4 基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的不同设计参数对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2.4.1 地震动的选取
        2.4.2 罕遇地震下整体结构层次抗震性能的对比
        2.4.3 罕遇地震下结构构件层次抗震性能的对比分析
        2.4.4 大震作用下非对称结构M8 模型的损伤分析
    2.5 设计建议及方案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称、非对称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地震易损性对比分析
    3.1 引言
    3.2 地震易损性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步骤
        3.2.1 地震易损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3.2.2 地震易损性评估方法基本步骤
    3.3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
    3.4 对称与非对称塔楼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分析
        3.4.1 IDA分析结果
        3.4.2 结果极限状态定义
        3.4.3 地震易损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用隔震支座的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大震下抗震性能分析
    4.1 引言
    4.2 隔震支座的模拟及力学模型
    4.3 地震波的选取
    4.4 采用不同水平刚度隔震支座的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大震下抗震性能分析对比
        4.4.1 支座变形量的对比
        4.4.2 支座水平刚度的变化对连接板性能状态的影响
        4.4.3 支座水平刚度的变化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
        4.4.4 支座水平刚度的变化对剪力墙、连梁构件损伤的影响
        4.4.5 支座滞回耗能的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限高层建筑概述
    1.3 性能化设计方法概述
    1.4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及设计要点
        1.4.1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4.2 我国超限审查工作的发展
        1.4.3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要点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法讨论
    2.1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流程
    2.2 高层建筑结构初步方案设计
        2.2.1 结构选型
        2.2.2 结构布置
        2.2.3 构件尺寸估算
        2.2.4 计算机建模
    2.3 高层建筑的结构分析
        2.3.1 结构的力学模型
        2.3.2 结构分析方法
        2.3.3 超限判别与结构合理性判断
        2.3.4 性能化目标的确定及验算
    2.4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2.4.1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
        2.4.2 结构构件设计
    2.5 结构设计成果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分析——超限报告要点
    3.1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审查及内容
    3.2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
        3.2.1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力学模型
        3.2.2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恢复力模型
        3.2.3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动力方程建立
        3.2.4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动力方程求解
        3.2.5 动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地震波选用要点
    3.3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
        3.3.1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化设计方法要点
        3.3.2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水准
        3.3.3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目标
        3.3.4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目标验算
        3.3.5 超限高层建筑性能目标选用相关建议
    3.4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不同水准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
        3.4.1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
        3.4.2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设防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
        3.4.3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验算
        3.4.4 结构专项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某超限工程实例结构设计
    4.1 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条件
        4.1.1 工程概况
        4.1.2 建筑图纸
        4.1.3 主要设计参数
        4.1.4 材料选用
        4.1.5 荷载取值
        4.1.6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
    4.2 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初步方案设计
        4.2.1 某超限高层建筑竖向承重结构
        4.2.2 某超限高层建筑水平承重结构
        4.2.3 某超限高层建筑计算机建模
    4.3 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分析
        4.3.1 超限判别与性能目标确定
        4.3.2 多遇地震作用下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4.3.3 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时程分析
        4.3.4 设防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验算
        4.3.5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震性能验算
        4.3.6 罕遇地震作用下动力弹塑性分析
        4.3.7 楼板详细分析
        4.3.8 风振舒适度计算
        4.3.9 超限处理的主要措施
    4.4 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4.5 结构设计成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某商业综合体建筑结构设计说明书

(8)徐州苏宁广场A塔楼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结构抗侧力系统设计
3 楼面结构设计
4 基础系统设计
5 性能设计
6 抗风分析
7 小震分析
    7.1 基本动力特性对比
    7.2 框架和核心筒地震剪力分配
    7.3 楼层侧向刚度比与层间抗剪承载力比
8 中震分析
9 大底盘多塔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1 0 抗震设计措施
1 1 结语

(9)带转换层的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复杂高层建筑的发展及现状
    1.3 转换层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根据转换形式分类
        1.3.2 转换层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带转换层的大底盘结构设计
    2.1 带转换层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的体系概述
        2.1.1 根据塔楼结构布置分类
        2.1.2 根据连接体的连接方式分类
        2.1.3 根据转换形式分类
    2.2 带转换层的大底盘结构的分析模型
        2.2.1 层分析模型
        2.2.2 基于解析法的分段连续化的串并联分析模型
        2.2.3 串并联多质点分析模型
        2.2.4 三维空间动力分析模型
    2.3 带转换层的大底盘结构的抗震设计
        2.3.1 规范要求对结构抗震要求
        2.3.2 转换层上、下层结构侧向刚度规定
3 有限元模型选择及正确性验证
    3.1 ETABS软件介绍
    3.2 结构模型的概况
        3.2.1 结构概况
        3.2.2 结构布置
        3.2.3 建立有限元模型
    3.3 分析结果对比
        3.3.1 振型周期对比
        3.3.2 层间位移角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转换层位置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影响
    4.1 确定模型
    4.2 结果对比分析
        4.2.1 结构周期对比分析
        4.2.2 结构基底剪力对比分析
        4.2.3 结构各层地震力对比分析
        4.2.4 结构层间位移角对比分析
        4.2.5 结构连体主要构件内力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转换层结构形式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影响
    5.1 时程分析
    5.2 地震波的选取
        5.2.1 地震波选取的关键因素
        5.2.2 本工程选用的地震波
        5.2.3 地震波的调整
    5.3 转换层结构布置
    5.4 不同转换层结构对比分析
        5.4.1 不同转换层结构对结构周期的影响
        5.4.2 不同转换层结构对结构楼层反映结果的影响
        5.4.3 不同转换层结构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5.4.4 不同转换层结构主要受力构件挠度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度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带裙房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
    1.3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1 选题背景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方法
    2.1 底部剪力法
    2.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2.1 振型分解法求解地震反应
        2.2.2 振型分解法求水平地震作用
        2.2.3 振型组合
    2.3 时程分析方法
        2.3.1 输入地震波的选择
        2.3.2 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
        2.3.3 动力平衡方程的求解
        2.3.4 弹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2.3.5 弹塑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
第3章 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
    3.1 裙房层数不同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1.1 裙房层数不同模型建立方案
        3.1.2 模型KM1-KM5周期对比
        3.1.3 模型KM1-KM5各阶振动形态对比
        3.1.4 模型KM1-KM5层位移、层位移角对比
        3.1.5 模型KM1-KM5楼层最大剪力对比
    3.2 塔楼不同偏置度对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偏置度大底盘框架结构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LM1-LM3扭转位移比对比
        3.2.3 模型LM1-LM3层位移、层间位移角对比
        3.2.4 模型LM1-LM3层间剪力对比
    3.3 模型LM2弹性时程分析
        3.3.1 地震波选择
        3.3.2 计算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分析
    4.1 裙房层数不同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4.1.1 裙房层数不同模型的建立
        4.1.2 模型JM1-JM5周期对比
        4.1.3 模型JM1-JM5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对比
        4.1.4 模型JM1-JM5地震反应力对比
        4.1.5 模型JM1-JM5楼层剪力对比
    4.2 塔楼不同偏置率对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4.2.1 塔楼不同偏置率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PM1-PM3周期和扭转位移比的对比
        4.2.3 模型PM1-PM3层间位移对比
        4.2.4 模型PM1-PM3层剪力对比
    4.3 模型PM3弹性时程分析
        4.3.1 地震波选择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底盘单塔结构的弹塑性分析
    5.1 弹塑性静力分析
        5.1.1 X向弹塑性静力分析
        5.1.2 Y向弹塑性静力分析
    5.2 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5.2.1 X向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5.2.2 Y向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四、钢管混凝土大底盘高层建筑的反应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层建筑框架-核心筒结构双重体系的刚度匹配研究[D]. 陈才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0(01)
  • [2]连接体对大底盘不等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D]. 李晶晶.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3]装配式RCS组合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分析[D]. 蔡礼丹. 南昌大学, 2020(01)
  • [4]某非对称双塔结构施工模拟分析[D]. 陈明. 广州大学, 2019(01)
  • [5]RC非对称连体高层结构抗震性能分析[D]. 詹清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带弱连接板的剪力墙结构大震下抗震性能分析及振动控制[D]. 罗伟聪. 广州大学, 2019(01)
  • [7]基于性能化设计方法的某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D]. 管夏. 湘潭大学, 2019(02)
  • [8]徐州苏宁广场A塔楼结构设计[J]. 何四祥. 建筑结构, 2018(S1)
  • [9]带转换层的大底盘双塔连体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 张伊菡. 西南科技大学, 2017(12)
  • [10]裙房层数及塔楼偏置度对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D]. 张屹召.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大底盘钢管混凝土高层建筑的响应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