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麦金兰[1](2021)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共生关系探析》文中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因归口不同部门实施中几无交集,但将两者置于文化生态视角下探析,发现时代催生其共生关系。创新创业教育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内涵新风向,促进传统校园文化生态系统重构;校园文化建设则能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隐性形式,以其导向、激励等多样功能带动后者的有效实施。厘清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将有益于两者相融互促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麦金兰[2](2021)在《文化生态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共建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利用创新创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提出两者共建互促策略。一方面,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逐步凝练出具有传承价值和校本特色且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依托校园文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涵盖教育环境营造、教育模式创建和保障机制构建。
崔晓丹[3](202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重要角色。当前,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协同的必要性在于:新形势下,国内外局势深刻变化、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等,都对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协同的可行性在于: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工作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是有机统一、密切联系的。近些年来,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两者协同倍受关注,且内容丰富、模式多样、结构复杂。各大高校在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丰富成果和宝贵经验。但是,稳步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比如,对协同育人还存在认识误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工作中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合作、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配合程度不够等。破解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难题,首先,需要明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总体思路。为此,既要确立基本原则,又要明确目标要求。在基本原则上,要遵循统一领导、整体优化、层次适中、动态调节的原则。在目标要求上,要明确分工,提高劳动效率;科学分权,推动组织合作;合理分利,促进公平公正。其次,在明晰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后,针对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实施现状,需要从理念、关系、结构、保障等方面入手,把握协同育人推进的具体策略。一是注重理念强化。在宏观层面,全社会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中观层面,高校系统应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微观层面,教育个体需培养“大思政”理念。二是促进关系理顺。这其中,既要协调好权力关系,又要解决好利益关系,既要处理好信息关系,又要保持好人际关系。另外,还应把握好教书与育人、管理与服务、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等几组特殊关系。三是推动结构优化。要通过加强管理顶层设计、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抓住协同育人契机,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运行。四是夯实基本保障。环境保障上,要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物质保障上,要保证经费技术等资源供给;平台保障上,要形成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人才保障上,要加强专业化育人队伍建设。
赵德[4](2020)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体专业”)作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的本科专业,经过多年发展已为我国体育各领域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提升居民身体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在“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等理念的感召下,社会对体育领域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居民日益增长的优质体育服务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但是社体专业作为培养社会体育领域所需人才的本科专业,在办学实践中却显现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所偏离,培养目标未能及时更新,培养模式缺乏特色等问题,使该专业成为社会评价机构“亮黄牌”专业之一。因此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社体专业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实现“健康中国”的有力支撑专业,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勇于面对和深入思考的问题。由此,本研究立足时代背景,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8所普通院校社体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就业方向定位等方面剖析了我国普通院校社体专业办学现状。以实现专业办学特色,培养“宽口径、会科研、强能力、善创新、适国际、有品德”的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为目标,并借鉴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理论,构建了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再以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为案例进行了模式的具象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社体专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和可参考的新案例。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教学改革的要求、社会需求的变化和专业办学的困境,创新社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和广泛适应性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成为解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体育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体专业人才供给之间矛盾的重要抓手。(2)社体专业的国内研究中最新研究匮乏、研究内容略显陈旧;满足多元化需求的新时代复合型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鲜有见到;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研究缺位。国外研究中“专业与社会紧密结合”、“体育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全人格教育”的教育思想值得国内社体专业培养单位思考与借鉴。(3)通过对我国普通高校社体专业办学现状的剖析,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未能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方向上大多数院校没有顺应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多样化的趋势而细分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欠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的学分比重较低,跨学科课程、双创课程、科研课程等较为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现象;就业方向定位与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4)围绕回答好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如何保障、培养效果怎样几个层次的问题,对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途径、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研究,构建了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为“一体”,以学科交叉育人、科研育人、校企合作育人、创新创业育人、国际化育人、校园文化育人为“六翼”,“六翼”服务于“一体”,“一体六翼”融合发展的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5)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的具体实践中表现出较高的社会需求度、较佳的条件支撑度、较优的质量保障度、较好的学生适应度和较高的企业满意度,说明其具有较明显的应用效果和较好应用价值。
王东明[5](2020)在《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引发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让大学生创业行为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然成为国家倡导的发展战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一时间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创业热潮。然而,在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矛盾多维的社会大背景下,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问题逐渐突显,创业成功率极低,亟需对大学生创业实践作出有效的教育和价值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着力于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着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内容架构,具有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创业价值观、塑造健康人格品质等多重教育功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国家人力资源的优化分配与合理利用、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好坏。开展具有一定实效的创业教育是引导大学生将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化过程,这既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逻辑前提,也是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社会现实需求,更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大力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创业教育课程、实践平台、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然而,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鼓励和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等原因,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中仍然存在教育实效性不强、协同保障机制不顺畅、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结构失衡、创业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现实中的这些问题映射出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尚未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仍然处于“国家主导、市场驱动、高校实施”的外延式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整体推进、协同联动、多维施策”的内涵式发展格局。面对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困境,迫切需要创业教育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作出强有力的回应,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协同、系统、高效、开放的创业教育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应有价值。面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诉求和发展趋势,本文以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通过质性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和目标原则,优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并对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全文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第三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第四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第五部分是“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第六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场和视角审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坚持全面地思考、系统地思考、联系地思考,结合实证调查分析,客观揭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基于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提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一是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社会支撑,二是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三是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四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实现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各层面多维联动,综合施策、协同推进,有效形成育人合力。同时,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性需要树立前瞻眼光和战略视野,自觉遵循创业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创业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迎合时代诉求,做到“因时而谋、因时而动、因时而进”,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优化路径,以期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陈玲[6](2020)在《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程度的重要判断依据。高等教育财政是21世纪以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伴随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以来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关注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将有效增强高等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高等教育服务质量。高校第二课堂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因此,研究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具有现实意义。与过去的宏观研究不同,本文选取一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其第二课堂数据积累时间长、数据类型丰富、个体覆盖完全,从校本微观视角着眼,将不易区分及观测的财政投入以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替代,以普通授课类、申报-审批类、时长转换类三种学分获取模式为自然划分,选取相应自变量和因变量,分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具体效果,给出改善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着眼于这样的研究思路,本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断点回归法、双重差分法等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讲授及活动类课程后,学生参与经费充足、管理科学的平台课程,诸如思想引导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国际培养平台课程,对其第一课堂学习、知识应用、能力成果的取得具有显着的正相关性。校园文化平台的修习有利于学生结识朋辈、锻炼社会化能力,但由于财政投入分散、课程众多,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一定程度的挤出;社团活动平台的修习与学生综合测评和继续深造正相关;就业创业平台因社会资源介入,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没有显着相关性,与学生奖学金获得的等级呈负相关关系。第二,财政投入作用到第二课堂申报-审批类科研立项课程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未对学生科研相关学业成就产生预期的正向效果。相反,对样本数据的分析显示,学生获得了科研资助、参与了科研立项并未提高其科研产出,还反而降低了他们读研和出国深造意愿。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这一现象主要是由科研经费向学生投入不足、科研经费向指导教师投入不足、科研相关辅助资源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第三,财政投入作用到学生志愿服务类课程后,对学生第一课堂成绩和就业质量有正向影响。具体来说,财政投入支持的激励政策使受到影响的学生平均比未受到影响的学生志愿服务时长增加70.613小时,学年平均积点增加0.033,就业质量提升0.343。另外,本文发现志愿服务对学生团队能力培养有正面作用,对个人能力和领导能力培养供给不足;在学生小我责任感、大我责任感以及综合责任感的培养上,如果以每增加10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为衡量单位,综合责任感、小我责任感和大我责任感的评分以5分制为计,将分别增加0.3、0.3和0.2,显示出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价值。最后,本文以研究发现为依据,提出三项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一是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价值取向,梳理好以财政投入为基础的目标体系,巩固和创设更多优质项目,科学设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默认设置”;二是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建立稳态前提下的核心标准、轮动前提下的支撑标准、开放前提下的环境标准;三是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施行科学评估体系,设置评奖评优激励,增强舆论宣传引导。
谢香[7](2020)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以泰安市职业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一线劳动者的主阵地,必须要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和方法,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既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又能发挥自身潜力不断提高自己。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将毕业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选方法。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创业教育更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它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出发点是要改变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旧观念,培养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用科学和创新的方法设计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能够顺利展开并产生时效。基于此,本论文先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了阐述,对研究目的、意义和理论依据作了分析,对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研究的理论依据做了梳理。然后用案例研究法对山东省泰安市两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影响和监督评价体系的作用几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最后以创新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为落脚点,从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以及改革、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对今后泰安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策略建议。
李雪[8](2020)在《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以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职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新时代怎样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升级要求,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充满活力的、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高职校园文化,成为了目前高职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从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理论、现状问题具体调查分析、对策提出与措施实施、典型案例成果等方面进行阐释研究。目的在于对国内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对中国校园文化实践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对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涵、方式、功能、对策等进行探讨研究,以期对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实施有所裨益。第一部分论述了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西方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与国内相比,以人才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更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更强调人文和科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校园文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专业改革、学科建设与教材改革为基础,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国内高职校园文化研究起步较晚,目前,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校企合作、创业创新等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新趋向。第二部分阐释了我国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特征与主要功能。强调在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适应新要求,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方面入手,根据其特征要求,发挥其导向、辐射、凝聚等重要功能。特别要紧紧围绕新时代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结合高职院校自我定位,与促进就业需求、适应产业发展相适应,从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层面入手,注重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打造特色品牌校园文化等内涵建设。第三部分结合对宣化科技职业院校师生领导进行的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探讨新时代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并提出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为重视,但认识不够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较为丰富,精神文化相对欠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个性逐渐凸显,但辨识度尚需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建设日趋完善,行为文化有待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诸多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性”定位不够清晰,建设思路不够全面开阔,时代感不强,办学理念落后等。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把握高职发展方向,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二是树立“大学精神”,建设高职校园文化;三是引入企业文化,完善高职校园文化;四是借鉴国外办学经验,提高校园文化质量。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措施是:加强机制建设,巩固制度和组织机构之根基;强化物质文化建设,保障硬件设施到位;以师生行为规范为抓手,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以校园精神为引领,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创校园文化特色品牌。第四部分,通过对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具体措施实施及取得的部分成果分析,论证本文提出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策的可行性。宣化科技职业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包括:明确“文化育人,文化强校”文化建设方向,强化文化建设导向功能;结合专业与地域优势,发展创新创业特色校园文化;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企业文化融入力度。其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有:“一系一品,一人一艺”文化育人工程,实现艺术审美教育与专业文化品牌建设双提升;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创新创业项目工程引领校园文化特色发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性日渐凸显等三个方面。
郑喜园[9](2020)在《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以辽宁省5所医学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特别是应用型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加。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医学创新发展战略需要,是提升医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新世纪,全球范围内先后爆发了非典、埃博拉病毒以及新冠肺炎病毒等引发的疫情,给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带来极大挑战。为了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提高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就业率,国内应用型医学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笔者通过对辽宁省5所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应用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梳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原因,旨在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为其他同类应用型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本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主要对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分析应用型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重点剖析了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政府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意识薄弱、医学生深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重视度不够、医学院校缺少“双师型”复合教师队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提升。第五部分提出应用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进措施,包括:提升政府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转变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优化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构建高效全方位的双创教育体系。
谌飞龙,陈松[10](2020)在《创业者母校经历对事业成功的影响:质性研究视角》文中提出文章通过随机选择毕业于国内不同层次高校的11名成功创业者,收集母校对他们事迹的采访报道或者他们受邀至母校的主题发言等相关资料,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等手段,结合研究的"故事线",构建出创业者事业成功中的母校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创业者事业成功受到母校的专业教育、校友资源、校园文化和实践活动等因素影响,并据此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给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策略与建议。
二、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生态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共生关系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文化生态视角下的高职校园文化 |
2 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共生关系 |
2.1 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校园文化生态重构 |
第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目标。 |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容。 |
第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
第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
2.2 校园文化生态平衡助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
第一,校园文化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促进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 |
第二,校园文化的信息收集和传播功能促进创新创业知识的习得。 |
第三,校园文化的凝聚和辐射功能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 |
第四,校园文化的调适和约束功能促进创新创业品质的培育。 |
第五,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促进职业素养的养成。 |
3 结论 |
(2)文化生态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共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依托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 |
1.1 在校园文化宣传中凸显创新创业教育 |
1.1.1 引入阶段 |
1.1.2 普及阶段 |
1.1.3 提高阶段 |
1.2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贯穿创新创业教育 |
1.2.1 竞赛促学 |
1.2.2 社团促练 |
1.2.3 实践促孵 |
1.3 在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传承中提炼传播系统 |
1.3.1 使创校历史教材化 |
1.3.2 使创业校友资源化 |
1.3.3 使创业实践案例化 |
2 依托校园文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
2.1 营造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
2.1.1 营造创新创业型校园文化环境 |
2.1.2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支持体系 |
2.2 创建常态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
2.2.1 培养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 |
2.2.2 设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
2.2.3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
2.3 构建常态化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
2.3.1 划拨专项经费 |
2.3.2 建立创新创业项目资源库 |
2.3.3 制定创新创业专项支持政策 |
3 结论 |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理论基础 |
1.3.1 马克思主义合力论 |
1.3.2 整体德育论 |
1.3.3 系统论和协同学 |
1.4 概念界定 |
1.4.1 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1.4.2 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1.4.3 协同育人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2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2.1 协同的必要性 |
2.1.1 新形势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2.1.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协同创新 |
2.1.3 协同育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
2.2 协同的可行性 |
2.2.1 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
2.2.2 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工作中联系密切 |
3 当前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实施现状 |
3.1 两者协同倍受关注 |
3.1.1 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
3.1.2 学术交流研讨会多次召开 |
3.1.3 项目及基地建设陆续展开 |
3.2 两者协同内容丰富 |
3.2.1 理论教学与党建工作的协同 |
3.2.2 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 |
3.2.3 理论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 |
3.3 两者协同模式多样 |
3.3.1 教辅结合 |
3.3.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
3.3.3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 |
3.3.4 基地育人建设 |
3.4 两者协同结构复杂 |
3.4.1 并行式结构 |
3.4.2 交叉式结构 |
3.4.3 分散式结构 |
4 当前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问题 |
4.1.1 对协同育人还存在认识误区 |
4.1.2 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 |
4.1.3 工作中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合作 |
4.1.4 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配合程度不够 |
4.2 原因分析 |
4.2.1 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
4.2.2 高校协同管理的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
4.2.3 协同育人的相关机制和基本保障尚不成熟 |
5 推动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总体思路 |
5.1 基本原则 |
5.1.1 统一领导原则 |
5.1.2 整体优化原则 |
5.1.3 层次适中原则 |
5.1.4 动态调节原则 |
5.2 目标要求 |
5.2.1 明确分工,提高劳动效率 |
5.2.2 科学分权,推动组织合作 |
5.2.3 合理分利,促进公平公正 |
6 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具体策略 |
6.1 注重理念强化 |
6.1.1 宏观层面: 全社会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
6.1.2 中观层面: 高校系统应强化“三全育人”理念 |
6.1.3 微观层面: 教育个体需培养“大思政”理念 |
6.2 促进关系理顺 |
6.2.1 协调好权力关系 |
6.2.2 解决好利益关系 |
6.2.3 处理好信息关系 |
6.2.4 保持好人际关系 |
6.2.5 把握好几组特殊关系 |
6.3 推动结构优化 |
6.3.1 加强管理顶层设计 |
6.3.2 规范考核评价制度 |
6.3.3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6.3.4 抓住协同育人契机 |
6.4 夯实基本保障 |
6.4.1 环境保障: 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 |
6.4.2 物质保障: 保证经费技术等资源供给 |
6.4.3 平台保障: 形成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 |
6.4.4 人才保障: 加强专业化育人队伍建设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学改革的要求 |
1.1.2 社会需求的变化 |
1.1.3 专业办学的困境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5.1 研究创新 |
1.5.2 研究不足 |
2 理论分析与文献述评 |
2.1 核心概念厘定 |
2.1.1 专业与社体专业 |
2.1.2 人才培养模式 |
2.1.3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
2.1.4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 |
2.2 相关理论分析 |
2.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2.2.3 素质教育理论 |
2.3 文献述评 |
2.3.1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2.3.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3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社体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
3.1 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分析 |
3.2 培养方向的比较分析 |
3.3 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
3.4 实践教学环节的比较分析 |
3.5 就业方向定位的比较分析 |
3.6 社体专业办学现状的总结思考 |
4 社体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4.1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理念 |
4.2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
4.3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规格 |
4.3.1 素质规格 |
4.3.2 知识规格 |
4.3.3 能力规格 |
4.4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过程 |
4.4.1 学科交叉育人 |
4.4.2 科研育人 |
4.4.3 校企合作育人 |
4.4.4 创新创业育人 |
4.4.5 国际化育人 |
4.4.6 校园文化育人 |
4.5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途径 |
4.5.1 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再思考 |
4.5.2 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教学手段的再升级 |
4.5.3 从以资源供给为中心到以发展需求为中心:供需关系的再转型 |
4.5.4 从应用型人才到复合型人才跨越:培养目标的再审视 |
4.5.5 从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延伸:学科交叉育人机制的构建 |
4.5.6 从灌输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变革:科研育人机制的打造 |
4.5.7 从注重理论向理论实践并重转变: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的搭建 |
4.5.8 从传统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提升:创新创业育人环节的凝练 |
4.5.9 从国内教育向国际化教育拓展:国际化育人平台的开拓 |
4.5.10 从知识塑造向文化熏陶深入:校园文化育人平台的建筑 |
4.6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条件保障 |
4.6.1 制度保障 |
4.6.2 资源保障 |
4.6.3 质量保障 |
4.7 “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质量评价 |
4.7.1 评价原则 |
4.7.2 评价对象 |
4.7.3 评价步骤 |
4.7.4 评价标准 |
4.7.5 评价内容 |
5 案例: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体六翼”具象分析 |
5.1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现象 |
5.1.1 学科交叉育人的应用 |
5.1.2 科研育人的应用 |
5.1.3 校企合作育人的应用 |
5.1.4 创新创业育人的应用 |
5.1.5 国际化育人的应用 |
5.1.6 校园文化育人的应用 |
5.2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评价 |
5.2.1 背景评价(C)——社会需求度 |
5.2.2 输入评价(I)——条件支撑度 |
5.2.3 过程评价(P)——质量保障度 |
5.2.4 结果评价(P)——学生适应度和单位满意度 |
5.3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不足 |
5.4 “一体六翼”在山东大学社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思考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地调查座谈提纲 |
附录2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内涵阐释 |
(一)创业 |
(二)创业教育 |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 |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价值相关理论 |
(三)习近平“立德树人”思想的价值引领 |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借鉴 |
注释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成就 |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 |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史成就 |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大学生创业认知能力不足 |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不显着 |
(三)大学生创业价值观问题突显 |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缺乏有效支撑 |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国家创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
(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不够 |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亟待转变 |
(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
(五)大学生创业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
注释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与目标原则 |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指向 |
(一)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注重“知行合一” |
(三)凸显“个性化”教育 |
(四)强化大学生“核心素养” |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 |
(一)创业精神的培育与塑造 |
(二)创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
(三)创业价值的认知与认同 |
(四)创业文化的传承与创生 |
三、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原则 |
(一)面向全体与分类施教相结合 |
(二)创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
注释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与方法 |
一、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策略 |
(一)强化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支撑 |
(二)构建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场域 |
(三)筑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 |
(四)解决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关键 |
二、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 |
(一)深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
(二)注重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养成 |
(三)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 |
(四)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化熏陶 |
(五)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制度保障 |
(六)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舆论宣传 |
(七)突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典型示范 |
注释 |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展望 |
一、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代特征 |
(一)创新与发展同行 |
(二)转型与升级并存 |
(三)矛盾与冲突交织 |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来源 |
(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核心动力 |
(二)社会转型迭代升级——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外在动力 |
(三)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 |
三、新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
(一)规划展望——将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相结合 |
(二)实施展望——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施体系 |
(三)文化展望——营造开放包容的创业文化氛围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高等教育财政的重要性地位日益突出 |
1.1.2 第二课堂财政是高等教育财政的有机组成部分 |
1.1.3 当前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相对滞后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 高校第二课堂的由来、发展与界定 |
2.1.1 高校第二课堂发展缘起 |
2.1.2 高校第二课堂主体结构 |
2.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概述 |
2.2.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构成要素 |
2.2.2 典型项目投入概述 |
2.2.3 部分高校投入概述 |
2.2.4 样本高校投入情况 |
2.3 文献综述 |
2.3.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研究总体现状 |
2.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经费来源及拨款相关研究 |
2.3.3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指标相关研究 |
2.3.4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评估方法应用相关研究 |
2.3.5 文献综述小结 |
2.4 理论基础 |
2.4.1 绩效预算管理理论 |
2.4.2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4.3 学生发展与学生参与理论 |
第3章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分析框架 |
3.1 高等教育财政投入效果评估的基本指标 |
3.2 样本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微观执行结构 |
3.2.1 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
3.2.2 间接委托的财政投入 |
3.2.3 直接委托和间接委托的基本特点 |
3.3 学生第二课堂参与度: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体现 |
3.3.1 项目实施过程:一个逻辑模型 |
3.3.2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作用机理:一个修正模型 |
3.3.3 第二课堂学生参与:反映财政投入效果的根本路径 |
3.4 分析框架构建 |
3.4.1 基本分析框架 |
3.4.2 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及应用价值 |
第4章 投入效果(一):基于学习联动的替代数据评估 |
4.1 研究数据 |
4.1.1 样本选取 |
4.1.2 自变量选择 |
4.1.3 因变量选择 |
4.2 分析方法 |
4.3 实证结果 |
4.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4.3.2 第一、第二课堂学习联动分析 |
4.3.3 第二课堂学习与知识应用 |
4.3.4 第二课堂学习与能力成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投入效果(二):基于科研资助的替代数据评估 |
5.1 研究数据 |
5.1.1 样本选取 |
5.1.2 自变量选择 |
5.1.3 因变量选择 |
5.2 分析方法 |
5.3 实证结果 |
5.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5.3.2 模糊断点回归假设条件检验 |
5.3.3 结果变量与参考变量的关系 |
5.3.4 基于断点回归的实证结果分析 |
5.4 补充讨论 |
5.4.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5.4.2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投入效果(三):基于志愿服务激励的替代数据评估 |
6.1 研究数据 |
6.1.1 样本选取 |
6.1.2 自变量选择 |
6.1.3 因变量选择 |
6.2 分析方法 |
6.3 实证结果 |
6.3.1 变量描述性统计 |
6.3.2 A学院改革政策对志愿服务总时长的影响 |
6.3.3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学年平均积点的影响 |
6.3.4 A学院改革政策对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
6.4 对志愿服务投入效果的延伸讨论 |
6.4.1 描述性数据统计 |
6.4.2 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供需分析 |
6.4.3 学生年平均志愿服务时长对责任感自评分的回归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
7.1 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总体讨论 |
7.1.1 历史演变和学校特色构成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的特殊背景 |
7.1.2 “黑箱式”投入阻碍“最后一公里”资源有效配置 |
7.1.3 科学评估手段缺失影响投入效果的有效发挥 |
7.2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基本原则 |
7.2.1 科学的“默认设置”原则 |
7.2.2 精准的“投入优化”原则 |
7.2.3 系统的“刚柔相济”原则 |
7.3 改善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的对策建议 |
7.3.1 突出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的财政投入价值取向 |
7.3.2 构建范围延展的财政投入效果评估标准 |
7.3.3 形成助力学生成长的财政投入综合评估体系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本文研究展望 |
附录 A 高校第二课堂经费投入情况访谈提纲 |
附录 B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回访问卷 |
附录 C 样本高校本科生科研立项问卷数据报告 |
附录 D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 |
附录 E 样本高校志愿服务调查问卷数据报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以泰安市职业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创新与创新教育 |
1.2.2 创业与创业教育 |
1.2.3 创新创业教育 |
1.2.4 创新型人才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的创新 |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
2.1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影响因素 |
2.1.1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依据 |
2.1.2 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 |
2.2 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
2.2.1 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
2.2.2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 |
2.3 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模式 |
2.3.1 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 |
2.3.2 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
3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 |
3.1.1 学生样本 |
3.1.2 教师样本 |
3.2 调查工具 |
3.2.1 调查问卷表 |
3.2.2 访谈提纲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
3.3.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4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
4.1 转变教育观念 |
4.1.1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
4.1.2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
4.2 构建多元文化辅助创新创业教育 |
4.2.1 用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向 |
4.2.2 借地域文化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
4.2.3 开发校园文化元素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
4.3 多层次构建创新创业课程 |
4.3.1 课程构建原则 |
4.3.2 开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
4.4 多渠道拓宽创新创业教育途径 |
4.4.1 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学生专业能力 |
4.4.2 利用网络教学拓宽学校教学空间 |
4.4.3 利用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教学效果 |
4.5 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
4.5.1 加强教师道德培养 |
4.5.2 发展教师职业能力 |
4.5.3 优化学校教师组合 |
4.5.4 丰富学校教师队伍 |
4.5.5 充实校外专家队伍 |
4.6 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
4.6.1 建立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运行机制 |
4.6.2 完善评价的方式内容 |
4.6.3 创新人才质量评价方法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含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以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一)新时代 |
(二)高等职业院校 |
(三)校园文化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五、本文研究方法及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视角和思路 |
第一章 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与功能 |
一、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
(一)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
(二)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
二、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 |
(一)职业性 |
(二)先导性 |
(三)创新性 |
三、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的功能 |
(一)导向功能 |
(二)凝聚功能 |
(三)辐射功能 |
(四)激发功能 |
第二章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与成因分析 |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较为重视,但认识不够明确 |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较为丰富,精神文化相对欠缺 |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个性逐渐凸显,但辨识度尚需提升 |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日趋完善,行为文化建设有待提升 |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归因 |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职业性”定位不够清晰 |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不够全面开阔 |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时代感不强,办学理念滞后 |
第三章 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
(一)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
(二)树立“大学精神”,建设高职校园文化 |
(三)引入企业文化,完善高职校园文化 |
(四)借鉴国外办学经验,提高校园文化质量 |
二、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机制建设,巩固制度建设和组织机构之根基 |
(二)强化物质文化建设,以硬件做保障 |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以师生行为规范为抓手 |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精神引领作用 |
(五)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创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
第四章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
一、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 |
(一)明确建设方向,强化导向功能 |
(二)结合专业与地域文化优势,发展创新创业特色校园文化 |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企业文化融入力度 |
二、宣化科技职业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成果 |
(一)“一系一品,一人一艺”文化育人工程,实现艺术审美教育和专业建设双提升 |
(二)在传承中创新,创新创业项目建设引领校园文化特色发展 |
(三)校企合作共建,凸显了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9)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以辽宁省5所医学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二、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
(一)应用型高校相关概念界定 |
1.应用型高校的内涵 |
2.应用型高校的结构 |
3.应用型高校的特征 |
(二)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概念界定 |
1.创新教育及创业教育的内涵 |
2.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
3.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理论 |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个性教育理论 |
3.“三螺旋”理论 |
三、应用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二)应用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
(三)应用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1.政府对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扶持力度弱 |
2.医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足 |
3.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缺失 |
4.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师能力水平较低 |
5.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
(四)应用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政府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缺乏专业性 |
2.医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足 |
3.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
4.医学院校缺少“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 |
5.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提升 |
四、应用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 |
(一)提升政府对医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 |
1.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组织领导 |
2.加强医学生创新创业资金投入 |
3.健全医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
4.完善转化医学政策,推进产、学、研、医协调发展 |
(二)转变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
1.提升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认知水平 |
2.更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
3.转变家长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 |
(三)培育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
1.积极培育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
2.加强对医学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
3.打造有医学专业特色的校园实践活动 |
(四)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 |
1.加强对创新创业导师的遴选和培训 |
2.提升创新创业教师自身师德师风素养 |
3.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
4.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
(五)构建完善的双创教育体系 |
1.增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
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 |
3.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激励体系建设 |
4.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10)创业者母校经历对事业成功的影响:质性研究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收集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收集 |
三、资料分析 |
(一)开放式编码 |
(二)主轴编码 |
(三)选择性编码 |
(四)模型构建 |
(五)理论饱和度分析 |
四、模型阐释 |
(一)专业教育因素分析 |
(二)校园文化因素分析 |
(三)校友资源因素分析 |
(四)实践活动因素分析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实施建议 |
四、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生态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共生关系探析[J]. 麦金兰. 中国市场, 2021(21)
- [2]文化生态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共建策略研究[J]. 麦金兰.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2)
-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D]. 崔晓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体六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D]. 赵德. 山东大学, 2020(09)
- [5]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D]. 王东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高校第二课堂财政投入效果研究 ——来自A高校的经验证据[D]. 陈玲.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以泰安市职业院校为例[D]. 谢香.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新时代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以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为例[D]. 李雪.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9]应用型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以辽宁省5所医学院校为例[D]. 郑喜园.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10]创业者母校经历对事业成功的影响:质性研究视角[J]. 谌飞龙,陈松. 教育学术月刊,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