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木混交造林(发芽)的观察与分析

杉木混交造林(发芽)的观察与分析

一、枫香杉木(萌芽)混交造林观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可见,白青松,尧俊,汪迎利,连辉明,张谦,何波祥,蔡燕灵[1](2021)在《我国木荷培育和利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木荷Schima superba是我国南方常绿阔叶林的建群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的乡土阔叶树种、用材树种和防火树种,随着我国木材需求数量与品质的不断提升,木荷在南方各省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林木培育着重追求质量效益,现代分子生物学辅助育种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得到广泛应用,新型轻基质育苗技术也打破了传统育苗理念的束缚。文章着重介绍了木荷的特性、生态和经济价值,对其良种选育、苗木培育、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培育技术研究进行归纳,并展望了我国木荷良种选育、种苗繁育以及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突破方向,为我国木荷的良种繁育、造林推广以及产业加工等提供技术支撑。

任晴[2](2020)在《珍贵树种红楠适生区预测及生境地群落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了解物种的适生区、群落特征及制约其分布的环境因子,对物种的保护、推广和人工林营建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浙江省172个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生境地群落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样地调查,(1)结合中国植物标本库中277个红楠分布点数据,经筛选剔除样地点和标本点中信息缺失、重复的数据后,得到浙江省内177个红楠分布点,通过最大熵值模型(Maximum Entropy,Max Ent)软件,分别利用中国277个红楠分布点和浙江177个分布点模拟预测红楠的适宜生长区,并探讨气候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2)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并结合主要优势种的生态位计算、种间联结、多样性指数等生态学方法,对浙江省172个红楠生境地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类型、种间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最大熵值(Max Ent)模型显示,不同时段、不同气候背景下的模型AUC结果均大于0.9,表明模拟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极好。中国亚热带东部为红楠的适生区域,总面积为118.47×104km2,中、高适生区集中在南岭、武夷山脉、罗霄山脉、雪峰山脉、台湾山脉东部,随气候变化,中、高适生区向东部迁移,而低适生区则有向西、北部扩张的趋势。红楠在浙江省内的适生区总面积为9.22×104km2,大部分地区的适宜度均在中上水平,高适生区呈现连续分布状态,集中在浙东普陀山和浙南的括苍山、洞宫山、仙霞岭一带。(2)最冷季度平均降雨量、最干月降雨量、年均降雨量对红楠在中国适生区分布的影响程度最为显着,中国亚热带东部降水充足,正与红楠适生区相重合。浙江省内适生区分布与较稳定气候温差有关,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低时,红楠有较高的适宜度。以上表明降雨量尤其是冬季降雨量和适宜、稳定的气温环境决定了红楠的地理分布。(3)红楠生境地群落中共记录到54科120属167种植物,主要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蔷薇科等科的植物为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荷(Schima superb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甜槠(Castanopsis eyrei)、石栎(Lithocarpus glaber)等为主要优势种。群落中生态位宽度值较大的依次为杉木、红楠、木荷、青冈、甜槠、漆树(Toxicodendron vernicifluum)、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等,与红楠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包括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榆树(Ulmus pumila)、合欢、石栎、白栎(Quercus fabri)、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冈、甜槠,说明这些物种与红楠所处的生境条件比较相近。红楠与杉木、木荷、甜槠、青冈均有显着正关联关系,与群落其他优势种间为不显着正关联。(4)浙江省172个红楠生境地群落通过TWINSPAN分类可划分为8个群落类型,红楠在群落中为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8类群丛的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单优势林(如群丛Ⅱ杉木林)树种组成相对简单,群落物种多样性明显较低。CCA排序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及坡度是主导环境因子,红楠群落在中、低海拔且坡度较低的区域有较多分布,其他主要优势种也倾向于坡度平缓的低海拔地区。

黄雪潘[3](2017)在《杉木枫香不同混交比例造林初期效果分析》文中提出针对造林10年的杉木与枫香不同混交比例的生长效果进行了调查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混交比例对杉木、枫香的生长具有显着影响。杉木与枫香按照7∶3的比例混交造林效果较好,杉木的平均胸径达到12.3cm,平均树高达到8.0m,平均总蓄积量达128.192m3/hm2;杉木与枫香按照8:2混交林和枫香纯林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蓄积量稍低,杉木纯林的胸径、树高生长量及蓄积量最低。混交林的胸径、树高总体生长量及蓄积量均比纯林有较大提高。

张凤英[4](2017)在《杉木枫香不同混交方法造林初期效果分析》文中指出试验采用杉木、枫香实生苗进行带状混交、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造林及营造纯林,通过对试验地4a生的杉木、枫香幼林生长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带状混交的杉木、枫香的生长效果最好,其中杉木的平均胸径达5.7cm,分别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1.8%、9.6%,比杉木纯林高出23.9%;平均树高达4.0m,分别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2.6%、8.1%,比杉木纯林高出14.3%;枫香的平均胸径达6.3cm,分别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6.8%、18.9%,比枫香纯林高出34.0%;平均树高达6.2m,分别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17.0%、37.8%,比枫香纯林高出44.2%;杉木、枫香的总保存株数达2955株/hm2,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0.5%、0.8%,比杉木纯林高出2.1%,比枫香纯林高出3.7%;总蓄积量达19.332m3/hm2,比块状混交、株间混交高出9.4%、25.9%,比杉木纯林高出63.0%,比枫香纯林高出57.7%。

唐学君,王伟峰,罗细芳,张现武,张旭东[5](2017)在《不同林龄序列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碳储量分配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赣西南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化学分析方法,揭示了不同龄组实生林和萌芽林的碳储量分配特征,为其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龄组杉木实生林乔木层碳储量均高于萌芽林乔木层碳储量。杉木实生幼龄林乔木层碳储量为9.63t/hm2,中龄林为42.14t/hm2,近熟林为69.15t/hm2,成熟林为105.21t/hm2;年均固碳量分别为1.69,2.63,3.01,3.39t/hm2,不同龄组的树干碳储量分别占整个乔木层的50.36%,70.60%,73.86%,77.58%。杉木萌芽幼龄林乔木层碳储量为8.42t/hm2,中龄林为23.58t/hm2,近熟林为48.54t/hm2,成熟林为75.26t/hm2;年均固碳量分别为1.21,1.57,2.11,2.59t/hm2,不同龄组的树干碳储量分别占整个乔木层的54.28%,66.12%,71.92%,73.70%。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的土壤碳储量均是中龄林最低,成熟林最高。实生林各龄组土壤碳储量大小为:成熟林(153.21t/hm2)>近熟林(138.17t/hm2)>幼龄林(128.30t/hm2)>中龄林(113.11t/hm2)。萌芽林各龄组土壤碳储量大小为:成熟林(154.03t/hm2)>近熟林(138.28t/hm2)>幼龄林(130.20t/hm2)>中龄林(117.05t/hm2)。在密度相近的情况下,除幼龄林外,同一龄组的萌芽林总碳储量均小于实生林。同一龄组实生林和萌芽林的乔木层碳储量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总碳储量幼龄林与中龄林无显着性差异,近熟林与成熟林有显着性差异。引起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碳储量分配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生长规律和经营管理的不同。总体而言,萌芽林的林下植被组成丰富,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的固碳能力较强,在水土保持功能方面要优于实生林。

赖桂清[6](2016)在《3种樟科树种与杉木萌芽林混交对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行3种樟科树种(闽楠、红楠、黄枝润楠)与杉木萌芽林混交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与杉木萌芽林混交的3种樟科树种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存在极显着差异,保存株数未达到显着差异;而混交林的萌芽杉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保存株数和林分蓄积量均未达到显着差异。到9a生阶段,胸径、树高都是闽楠生长最快,黄枝润楠次之,最差的是红楠。闽楠最适宜当地用来改造杉木萌芽林,同时是培养珍稀樟科用材树种。

肖柏松[7](2014)在《青石冈林场南方红豆杉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南方红豆杉是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也是国内红豆杉属植物分布最广的濒危植物。如何科学的培育南方红豆杉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理论及实践问题。论文属于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南方集体林区次生林抚育间伐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编号201004032)”的部分研究内容。在综述南方红豆杉育苗及造林的基础上,以青石冈国有林场野生南方红豆杉种子及插条为种源,分别进行种子和扦插育苗试验,应用种子育苗苗木进行混交造林试验,在造林后第一年及第二年测定其成活率、地径和苗高数据,试验结果从理论上解决了南方红豆杉山地育苗及造林技术,为南方红豆杉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种子吸水率试验,南方红豆杉种皮开裂种子比完整种子的吸水速度强。常温水泡湿并不经其他任何处理的完整种子和种皮夹裂种子的生活力分别为95.2%、92.4%。-5℃低温层积处理1个月与常温层积混沙埋藏处理1年,发芽率较高。(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播种试验,分播种时间、播种方式和遮荫处理。研究表明,点播苗木平均单株重分别比条播、撒播增加51%、134%;点播苗地径分别比条播、撒播增加33%、50%;点播苗高分别比条播、撒播增加15%、39%;播种时间处理试验对南方红豆杉苗木生长状况、苗木质量影响差异明显,以2月中旬播种育苗成效最佳。遮荫处理对南方红豆杉苗木生长影响较大。(3)苗床营养土不同扦插成活率差异较大,其中以腐殖质土与河沙1:1混合营养土苗床成活率最高,超过60%,其次纯河沙苗床扦插育苗成活率居中,纯腐殖质土苗床扦插育苗成活率最低。(4)同株母树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的插条成活率规律表现为:同株树冠1年生插条扦插成活率比2年生的插条显着高,其中树冠中部的1年生插条成活率最高,其次为树冠上部的插条,树冠下部的成活率最低。(5)GGR6处理插条成活率比不处理高,其中20mg/L GGR6处理成活率最高,达90%以上,不做任何处理最低,44.2%。(6)4个树种分别与南方红豆杉混交中南方红豆杉的造林成活率呈现出炼山比不炼山低,造林一年后地径生长变化差异较小,但炼山造林两年后高和地径比不炼山的生长好。5个树种混交林中南方红豆杉、楠木等珍贵树种的成活率比两树种混交稍高。造林一年后,杉木、楠木、木荷、枫香与南方红豆杉的苗高生长差异很小;二年后,炼山造林的杉木、楠木、木荷、枫香与南方红豆杉苗高及地径比不炼山生长好。

林昌礼[8](2011)在《枫香彩叶新品种选育及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文中研究说明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属金缕梅科枫香属落叶乔木,是南方着名的秋色树种,也是我省阔叶林中的优良先锋树种。近几年,被广泛应用到云和县三沿景观林建设中,用于林相改造和山体的彩化,并且已经取得显着的成效。本文通过对枫香资源调查和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优选出适合人工栽培的观赏性状好、生长快、适应性和抗逆性强的优良栽培品种,为城镇绿化美化、改善林相景观,促进云和县及周边地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1)枫香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筛选与分子鉴定。在枫香主要分布区域,全面调查了各类种质资源,收集株形好、叶片颜色特殊(鲜红色、黄色、红黄色等)生长良好的优良单株;建立了种质资源收集圃50亩。同时,建立优株采穗圃20亩、繁殖苗圃10亩。筛选出叶片观赏性状特殊的枫香优株12株,叶片色泽有粉红、鲜红、深红三种。(2)通过ISSR试验研究,确定了优化的反应体系:20μL含PCR缓冲液2μL、镁离子1.5mmol·L-1、Taq DNA聚合酶0.75U、dNTP0.15mmol·L-1、引物0.4mmol·L-1、DNA模板80ng,并筛选出稳定、清晰且具多态性的引物19条。19条ISSR引物共检测出位点131个,其中多态位点94个,平均每条引物多态性位点5个,其中扩增条带数最多的是引物UBC849,为11条,多态性条带最多的引物是UBC849和UBC8507,多态率高达100%。(3)由枫香硬枝扦插、嫩枝扦插、嫁接繁殖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表明,穴盘扦插基质最优为蛭石,其次是蛭石、珍珠岩(5:5),蛭石、珍珠岩、泥炭(3:4:3),促进扦插苗成活的生长激素是ABT生根粉300ppm,浸30分钟,其扦插成活率最高。2010年通过嫁接繁殖出圃合格苗木3万株,扦插繁殖出圃合格苗木2万株,全部用于云和县“三沿”景观林造林,为改变林项单一、季项一致,增添了新的色彩。(4)开展枫香无性系选育和推广工作。通过试验比较和选择,并进行区域化试验筛选,充分利用了枫香各个变异层次的遗传增益,通过选择优良家系内的优良个体,经无性繁殖形成无性系品种(品系),并进行全面推广与应用。

冯林国[9](2011)在《慈溪市林场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调整及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慈溪市林场地处中亚热带。2009年,该场将6261亩(417.4hm2)用材林和竹林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由于其森林存在着“人工林多,天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生产经营多,生态建设少;采伐量大,生长量小”等问题,生态效益发挥较小,因此,进行生态林改造,全面提高生态林质量已迫在眉睫。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政策措施和林种结构调整等成就后认为,混交造林是生态林建设最实用和有效的方法。由此阐述了混交林各种类型的研究现状,对生态公益林效益进行了评价。根据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的历史与现状,本文给出了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方法与目标。建设内容包括:①松林局部改造:选择杨梅进行块状混交(上坡),木荷×枫香进行带状混交(中坡),樟树×马褂木进行带状混交(下坡)。②低效经济林和开荒迹地改造:在上坡改造成杨梅生态林,在中坡改造成“木荷×枫香”生态林。③杉木林的调整:在中幼龄杉木林内,嵌植少量耐阴性较强的阔叶树。④竹林经营方式的调整:毛竹林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雷竹林覆盖经营时改用环保型覆盖材料,或者实行露地栽培,以减弱对水库水质的负面影响。本项目共计建设高效生态公益林5101亩(340.1hm2)。改造前,市林场森林可发挥水源涵养效益、保持水土效益、增加养分效益、净化大气效益、净化水质效益和森林景观效益合计330.0万元/年。生态改造后,每年可发挥上述生态效益351.9万元/年。实际增加21.9万元/年。同时,因项目实施而新增的杨梅园可增加收入64.0万元/年。合计货币化效益增加85.9万元/年。本文还对该场生态公益林改造的社会效益作了简述。将纯针叶林通过混交方式改造成针阔混交林最切合市林场实际。马尾松与木荷、枫香、樟树或马褂木等阔叶树进行一对一针阔混交作业,前人有大量研究与实践。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综合效益,本研究提出了将马尾松与两种阔叶树(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各占一种)同时混交的的新方法,对各地建设生态公益林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王冬雪[10](2010)在《闽北山地针阔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营造针阔混交林是解决人工针叶林树种单一、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多代连栽地力下降等生态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1995年造林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前茬为杉木林。采用混交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C hinese fir)、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初植密度、混交比例、施肥、抚育管理5个试验因子进行正交设计造林。2009年对该针阔混交林的林地土壤现状、林下凋落物养分状况、林地生物多样性、林木生长等进行调查和分析,为针阔混交林的培育效果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地土壤状况:在22个试验小区中,土壤均呈酸性,pH值范围在3.3-4.5。混交林比杉木纯林pH值略高,杉木二代连栽使土壤酸度略增大。各小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低,尤其是N和P含量较匮乏。以土壤肥力系数进行肥力评价,杉木二代连栽小区的土壤肥力贫瘠,低于混交林。营造混交林有助于提高林地土壤的pH值,改善土壤肥力。(2)凋落物现存量、养分和持水能力:各小区的凋落物存量范围:264.75 871.75 kg/hm-2,杉木二代连栽小区的值是:385.25 kg/hm-2,各种养分的含量范围:N为3.16-7.69g·kg-1,P为0.24-0.52 g·kg-1,K为0.26-0.75g·kg-1,混交林与杉木二代林小区比较,仅桤木×杉木(1:2)、桤木×杉木(1:3)混交林凋落物量低于杉木二代林,混交林中N、P和K含量略高于杉木二代林。混交林的持水能力也比杉木二代林强。营造混交林能提高林地凋落物量,增强持水能力。(3)林下植物多样性:多数混交林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指数草本层>灌木层>层间层, 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灌木层>草本层>层间层,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层间层>草本层>灌木层。纯林中优势物种明显,物种分布不均,林下物种种类较少。但4种多样性指标在各混交林中的差异不明显。混交林与杉木二代林小区比较,差异亦不显着。(4)林木生长状况:5个树种中,桤木生长最差,桤木纯林小区立木已死亡。各小区标准木的胸径、树高均随着年龄增加而缓慢增长。现取标准木已过了速生期,但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还未相交,平均生长量最大值还未出现,说明林分还有一定的生长潜力,但是林木的整体生长状况较差。与杉木二代林小区的标准木比较,其他小区的单株立木材积生长量较差,但混交林各试验小区总的蓄积量略高,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与杉木二代林小区的标准木差异不大。(5)混交效果评价:对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混交树种、混交比例、初植密度、施肥和抚育管理各参试因子内,差异不显着;各参试因子间为混交比例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最大,但无法选出最优的组合。对蓄积量与混交处理各因子之间进行回归拟合,建立一个能反应它们之间关系的模型,经检验,回归方程显着。回归方程如下:Y|^=57.01x11+16.07x12+45.96x13+59.59x14+9.89x15-4.96x16+0.00x21+67.52x22+45.81x23+0.00x31+9.12x32+28.06x33+0.00x41-5.04x42+54.76x43+0.00x51+65.44x52+14.92x53综上所述,与杉木二代纯林比较,试验小区为混交林的,有较好的保水保肥的能力,蓄积量略高,但林下植物多样性差异不显着。对试验小区的蓄积量与林分各处理因子之间关系拟合的回归模型,能为今后的混交林营造模式的探讨提供参考依据。

二、枫香杉木(萌芽)混交造林观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枫香杉木(萌芽)混交造林观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木荷培育和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特性
2 苗木培育
3 良种选育
4 造林技术
    4.1 纯林营建
    4.2 混交林营建
5 病虫害防治
6 利用
    6.1 生态价值
        6.1.1 抵御非生物胁迫
        6.1.2减少病虫害
        6.1.3 提高土壤肥力
        6.1.4 良好的碳吸存能力
        6.1.5 涵养水源
    6.2 经济价值
        6.2.1 速生型大径材树种
        6.2.2 木材利用
        6.2.3 其他价值
7 研究展望

(2)珍贵树种红楠适生区预测及生境地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天然林保护及人工林发展状况
    1.2 珍贵树种研究概况
    1.3 植被适生区模拟研究进展
    1.4 物种种间关系及物种与环境间关系研究进展
        1.4.1 种间联结
        1.4.2 生态位
        1.4.3 双向指示种分析
        1.4.4 物种多样性
        1.4.5 典范对应分析
    1.5 红楠研究进展
        1.5.1 红楠苗木特性及栽培研究进展
        1.5.2 红楠的地理分布
        1.5.3 红楠种群生态学研究进展
        1.5.4 红楠群落生态学研究进展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与调查
        2.3.2 Max Ent模型预测
        2.3.3 环境变量的筛选
        2.3.4 重要值计算
        2.3.5 种间关联
        2.3.6 生态位特征
        2.3.7 双向指示种分析
        2.3.8 物种多样性
        2.3.9 典范对应分析
3 红楠适生区及环境适应性
    3.1 红楠在中国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3.1.1 模型评估
        3.1.2 当前地理分布预测
        3.1.3 未来气候情景下的适生区预测
        3.1.4 红楠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3.2 红楠在浙江省的适生区预测结果
        3.2.1 环境因子的筛选
        3.2.2 模型评估
        3.2.3 适生区模拟结果
        3.2.4 红楠分布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4 红楠生境地群落基本特征
    4.1 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
        4.1.1 生境特征
        4.1.2 群落物种组成与重要值
        4.1.3 红楠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
        4.1.4 红楠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
        4.1.4.1 生态位宽度
        4.1.4.2 生态位重叠
    4.2 群落分类排序及多样性比较
        4.2.1 TWINSPAN分类结果
        4.2.2 红楠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4.2.2.1 不同群丛物种多样性比较
        4.2.2.2 不同层次物种多样性比较
        4.2.3 CCA排序
        4.2.3.1 样地与环境因子排序
        4.2.3.2 优势种与环境因子排序
5 讨论
    5.1 气候因素对红楠适生区的影响
    5.2 非气候因素对红楠适生区的影响
    5.3 红楠适生区规划及发展策略
    5.4 物种种间关系
    5.5 群落分类排序及多样性比较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杉木枫香不同混交比例造林初期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试验地概况
3 试验方法
    3.1 试验设计
    3.2 调查及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混交比例杉木、枫香胸径、树高生长量比较
    4.2 不同混交比例杉木、枫香保存株数、蓄积量比较
5 结论与讨论

(4)杉木枫香不同混交方法造林初期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地概况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2 调查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混交方式对杉木、枫香胸径和树高生长量的影响
    3.2 不同混交方法对杉木、枫香保存株数和蓄积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5)不同林龄序列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碳储量分配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龄组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乔木层碳储量分配特征
    2.2 不同龄组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土壤碳储量分配特征
    2.3 不同龄组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总碳储量分配特征
3 讨论
    3.1 林下植被组成对杉木林植被碳储量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3.2 杉木萌芽林更新机制及其对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
    3.3 杉木萌芽林改造杉阔混交林对增加固碳潜力的影响
4 结论

(7)青石冈林场南方红豆杉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南方红豆杉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1.2.1 适生环境
        1.2.2 种子繁殖
        1.2.3 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3 南方红豆杉造林技术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2 社会经济条件
    2.3 森林资源及分布
    2.4 课题来源
    2.5 研究内容
        2.5.1 南方红豆杉育苗技术
        2.5.2 南方红豆杉混交林营造技术及造林效果
    2.6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育苗技术设计
        3.2.2 造林技术设计
    3.3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南方红豆杉种子育苗成效
        4.1.1 不同处理方式南方红豆杉种子发芽率比较
        4.1.2 不同育苗方式苗木质量比较
        4.1.3 苗期管理
    4.2 南方红豆杉扦插育苗成效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营养土种类与育苗成活率间的关系
        4.2.3 扦插时间与育苗成活率间的关系
        4.2.4 插条选择与育苗成活率间的关系
        4.2.5 激素处理后扦插育苗成效
    4.3 南方红豆杉造林成效
        4.3.1 杉木南方红豆杉混交林
        4.3.2 楠木南方红豆杉混交林
        4.3.3 木荷南方红豆杉混交林
        4.3.4 枫香南方红豆杉混交林
        4.3.5 杉木楠木木荷枫香南方红豆杉混交林
    4.4 南方红豆杉混交林造林技术选优
    4.5 南方红豆杉林分现实林分生长过程分析
        4.5.1 南方红豆杉解析木来源
        4.5.2 南方红豆杉解析木材积生长规律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8)枫香彩叶新品种选育及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枫香的生活学特性及用途
        1.1.1 生物学特征和生活习性
        1.1.2 自然分布
        1.1.3 利用价值
    1.2 枫香的繁殖和育苗技术研究概述
        1.2.1 种子繁殖
        1.2.2 嫁接繁殖
        1.2.3 扦插繁殖
    1.3 枫香的应用研究概况
        1.3.1 枫香阔叶树种造林的优势
        1.3.2 枫香针叶树种混交造林的研究概况
2 枫香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2.1 调查区域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
    2.2 枫香种质资源调查研究方法
        2.2.1 种质资源调查方法
        2.2.2 优良单株选择的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植被状况
        2.3.2 枫香在云和县的分布特征
3 品种园的建立及彩叶资源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3.1 试验地概况
    3.2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优选方法
        3.2.1 资源调查、收集和建园
        3.2.2 彩叶资源的优选
    3.3 建立采穗圃
        3.3.1 采穗圃的建立
        3.3.2 采穗圃的日常管理
    3.4 彩叶资源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3.4.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4.2 试验处理及方法
        3.4.3 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3.5 讨论
4 枫香扦插、嫁接繁殖技术的研究
    4.1 试验地概况
        4.1.1 扦插试验地概况
        4.1.2 嫁接试验地概况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硬枝扦插
        4.2.2 嫩枝扦插
        4.2.3 插后管理
        4.2.4 嫁接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硬枝扦插
        4.3.2 嫩枝扦插
        4.3.3 嫁接繁殖
    4.4 讨论
5 彩叶枫香开发应用研究
    5.1 主要观赏价值
    5.2 彩叶枫香主要应用形式
        5.2.1 用作城市绿化树种
        5.2.2 在针阔混交林中的应用
6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个人简介
校内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9)慈溪市林场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调整及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林种结构调整概况
    1.1 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对策措施
    1.2 林种结构调整
        1.2.1 省外林种结构调整
        1.2.2 浙江省内林种结构调整
        1.2.3 文献统计上的林种结构调整
    1.3 混交造林
        1.3.1 乔乔混交
        1.3.2 乔灌混交
    1.4 公益林效益评价
        1.4.1 公益林效益的类型和综合效应
        1.4.2 改善小气候和净化空气效益
        1.4.3 保持水土和改良土壤效益
        1.4.4 公益林效益的货币化测算
    1.5 公益林补偿
2 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的历史与现状
    2.1 基本概况
    2.2 林种结构变化
    2.3 主要问题
        2.3.1 人工林多,天然林少
        2.3.2 纯林多,混交林少
        2.3.3 针叶林多,阔叶林少
        2.3.4 生产经营多,生态建设少
        2.3.5 采伐量大,生长量小
3 慈溪市林场林种结构调整规划
    3.1 林种结构改造紧迫性
    3.2 指导思想
    3.3 规划依据
    3.4 基本原则
        3.4.1 生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3.4.2 高标准原则
        3.4.3 突出重点原则
        3.4.4 因地制宜原则
    3.5 建设目标
4 规划实施结果
    4.1 实施结果
        4.1.1 改造类型和范围
        4.1.2 造林抚育技术
        4.1.3 作业面积
        4.1.4 投资金额
    4.2 林种结构调整的效益
        4.2.1 经济效益
        4.2.2 生态效益
        4.2.3 社会效益
5 结论
    5.1 结论
        5.1.1 生态公益林现状分析
        5.1.2 生态公益林改造的方法与模式
        5.1.3 生态公益林改造的效益
    5.2 存在问题
        5.2.1 资金不足
        5.2.2 建设劳力问题
        5.2.3 中幼龄林抚育和混交林建设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5.2.4 低效经济林改造后见效慢
参考文献
致谢

(10)闽北山地针阔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人工混交林研究的历史
    1.2 人工混交林的主要效益
        1.2.1 生态效益
        1.2.2 经济效益
        1.2.3 防护效益
        1.2.4 社会效益
    1.3 人工混交林研究成果
    1.4 杉木多代林研究概况
        1.4.1 杉木多代林的背景
        1.4.2 杉木多代林代际效应研究
        1.4.3 解决杉木多代林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试验林分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实施步骤
        2.4.1 林地准备
        2.4.2 造林
3 研究方法
    3.1 林地调查
    3.2 林下植物多样性调查和数据处理
    3.3 养分研究方法
        3.3.1 土壤样品采集及分析
        3.3.2 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3.4 林下凋落物的收集及分析
        3.4.1 凋落物的收集
        3.4.2 凋落物持水量的测定
        3.4.3 养分含量的测定
    3.5 林木生长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方法
        3.5.1 解析木的选取及处理
        3.5.2 生长方程的建立
        3.5.3 树干生长过程分析
    3.6 林分生长预报模型的建立
4 针阔混交林培育对林地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
    4.1 林地土壤有机质和PH 值的状况
    4.2 林地土壤大量元素潜在供应能力状况
    4.3 林地近期内土壤大量元素供应状况
    4.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4.5 小结
5 凋落物持水能力和养分状况
    5.1 凋落物持水能力
    5.2 林下凋落物养分状况
    5.3 小结
6 林下植物多样性
    6.1 林下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植物物种丰富度分析
    6.2 林下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6.3 林下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植物物种优势度指数分析
    6.4 林下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植物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
    6.5 结论与讨论
7 人工林林分生长状况
    7.1 人工林林木生长过程分析
    7.2 人工林林木生长分析
    7.3 小结
8 混交效果评价
    8.1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8.2 回归模型的建立
    8.3 小结
9 结论与讨论
    9.1 混交模式对林下土壤状况的影响
    9.2 混交模式林下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和养分含量的变化
    9.3 混交模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9.4 混交模式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9.5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图:林地实地示意图
致谢

四、枫香杉木(萌芽)混交造林观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木荷培育和利用研究进展[J]. 李可见,白青松,尧俊,汪迎利,连辉明,张谦,何波祥,蔡燕灵.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1(06)
  • [2]珍贵树种红楠适生区预测及生境地群落特征研究[D]. 任晴.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3]杉木枫香不同混交比例造林初期效果分析[J]. 黄雪潘. 绿色科技, 2017(13)
  • [4]杉木枫香不同混交方法造林初期效果分析[J]. 张凤英. 河北林业科技, 2017(02)
  • [5]不同林龄序列杉木实生林和萌芽林碳储量分配特征[J]. 唐学君,王伟峰,罗细芳,张现武,张旭东. 水土保持学报, 2017(01)
  • [6]3种樟科树种与杉木萌芽林混交对比试验研究[J]. 赖桂清.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04)
  • [7]青石冈林场南方红豆杉育苗及造林技术研究[D]. 肖柏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02)
  • [8]枫香彩叶新品种选育及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D]. 林昌礼.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3)
  • [9]慈溪市林场生态公益林林种结构调整及效益研究[D]. 冯林国. 浙江农林大学, 2011(05)
  • [10]闽北山地针阔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D]. 王冬雪. 福建农林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杉木混交造林(发芽)的观察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