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乐果中磷含量的研究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乐果中磷含量的研究

一、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乐果含磷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科,曹军,胡煜[1](2022)在《基于磷相关检测方法的讨论及试验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磷是评价水质的重要指标,亦是环境监管部门和水处理单位重要的监测项目。目前在用的现行有效的水质磷检测依据较多,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检测方法中存在一些不尽严谨的表述,主要关于测定上限、参比溶液和扣除空白试验吸光度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通过相关讨论及试验验证上述问题,供广大实验工作人员参考借鉴。

刘晓辰,韩汝超[2](2021)在《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矿石中磷含量的简易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一种简捷快速的测定铁矿石中磷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现有的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探究,在确保测定结果精准的前提下,优化了实验条件,提高了检测效率。改进后的测定方法操作简便,检测效率高,显着地缩短了时间、降低了成本,检测结果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具备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郭子娴[3](2021)在《聚磷菌全细胞有机磷农药传感器的研究》文中提出有机磷农药的过量使用给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微生物法因其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的特性而被广泛应用到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处理中。在先前研究中,我们提出了基于一种聚磷菌(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PAO)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的设想,并展示了对亲水性有机磷农药残留分析传感器构建的可行性。但由于大多数有机磷农药都属于疏水性化合物,在其分析过程中就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有机溶剂溶解。而被利用于生物除磷处理的聚磷菌却不能在较高浓度有机溶剂中存活。因此,在开发有机磷农残传感器过程中,需要筛选培养出一批具有有机溶剂耐受性的聚磷菌,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本实验首先研究了聚磷菌的有机溶剂驯化过程以及该驯化出来的聚磷菌的胞外酶的部分特性;还研究了离子液体敏感膜高灵敏度磷酸二氢根离子选择性电极;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一种聚磷菌全细胞有机磷农药传感器和聚磷菌有机磷水解酶生物传感器,从而能够测定环境中的亲疏水性有机磷农药残留量。对有机溶剂-水混合溶液中的聚磷菌进行了驯化研究,采用丙酮为有机溶剂,培养出一批具有丙酮耐受性的聚磷菌,再从这批菌中分离筛选出了能高效降解非水溶性有机磷农药的杆状聚磷菌菌落。实验摸索了驯化聚磷菌对有机磷农药降解的最适宜条件,并与驯化前的条件进行了对比。实验发现在向体系中添加了10μL的乙酸,且于18℃、pH7.2的条件下,最利于驯化聚磷菌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在此条件下,驯化聚磷菌对水溶性农药甲胺磷降解率为99.4%,对疏水性辛硫磷的降解率达98.6%。实验还利用该丙酮驯化聚磷菌制备了干膜化菌剂,以便于菌种的长期保存。聚磷菌在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过程中胞外有机磷水解酶发挥着主要的作用。因此,本实验对胞外有机磷水解酶进行了分离提纯和分析。通过一系列硫酸铵沉淀、透析以及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等过程,获得了两种较为纯净的酶。SDS-PAGE结果表明这两种酶的分子量分别约为15.11 kDa(酶Ⅰ)和11.98kDa(酶Ⅱ)。驯化前后的混合酶对疏水性辛硫磷的酶活分别为0.105 μmol/min·μg和0.164 μmol/min·μg,驯化后有机磷水解酶对辛硫磷的酶活比驯化前提高了约1.6倍。为了构建聚磷菌有机磷传感器的检测器,研究了磷酸二氢根离子选择性电极(H2PO4--ISE)。本文提出了一种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的液膜敏感膜电极,该电极以环己酮和[Hmim]PF6(1-己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1混合并加入适量CNT构成,与参比电极组成电位检测器。该H2PO4--ISE电位响应时间小于1s,最低电位检测限可以达到1×10-10 mol/L,灵敏度高,选择性优良,操作简单,可微型化。在以上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驯化聚磷菌进行固定化、H2PO4--ISE进行微型化等研究,制备出了一种能对环境中有机磷农药残留进行实时快速测定的聚磷菌全细胞有机磷农药传感器。该种传感器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广,长期使用性能好。同时,在聚磷菌胞外酶的研究基础上,制备出了一种能实现有机磷农药残留快速分析的酶电极电位传感器。

朱晨浩[4](2020)在《黄陵煤中磷元素赋存状态及脱除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黄陵矿区是黄陇煤田五个主力矿区之一,清洁高效利用区内资源是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和低碳经济的关键。黄陵矿区煤中磷元素异常,制约区内煤炭资源的应用领域,准确认识该元素在煤中的赋存规律并对其进行定向脱除,是实现区内煤炭资源作为化工原料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黄陵矿区一号矿煤样中磷元素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黄陵煤中磷元素的赋存状态,通过浮选来深入的探讨磷元素的脱除方法,并寻找最佳的浮选条件以及脱除率。通过对黄陵煤样的煤质特征分析,黄陵煤样属于低中灰煤、中等挥发分煤、中等固定碳煤、低硫煤等特点。采用磷钼蓝分光光度法GB/T 5059-2007对三个煤样中磷元素进行分析,黄陵煤中三个煤样磷含量高于0.1%,均属于高磷煤。通过XRD分析、SEM-EDS分析并结合筛分浮沉试验、相关性分析、逐级化学萃取以及煤中磷与氟的关系研究黄陵煤中磷的赋存状态。筛分试验表明,煤样的灰分一般随煤样粒度的减小而减小;硫分一般随煤样粒度的变化不规律;磷含量随着煤样粒度的减小而逐渐减小。推测磷含量与灰分的相关性很高,磷含量与硫分的相关性不高。浮沉试验表明,伴随着煤样密度级的逐渐增加,煤样中各个密度级产物中的灰分含量也逐渐增加,密度级大于1.8 g/cm3煤样的灰分含量高于密度级小于1.3 g/cm3的部分,说明煤样中大部分矿物存在于密度级大于1.8 g/cm3的分段中;煤样中硫分伴随着密度级的增加也逐渐进行增加,三种煤样中低密度级硫分明显低于高密度级硫分,说明无机硫含量高于有机硫含量;煤样中磷含量也伴随着密度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三个煤样在大于1.8 g/cm3密度级产物中的磷元素含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磷含量与灰分的相关性很强,说明磷元素的无机亲和性较强,磷元素在煤中是以无机物存在的,磷含量与硫分不相关,说明磷元素的赋存形式中没有含硫矿物质。逐级化学萃取表明三个煤样中以无机形式赋存的磷占主要比例,均达到85%以上。通过XRD和SEM-EDS确定煤样中的磷以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最后研究煤中磷和氟的关系,进一步确定煤样中的磷以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对黄陵煤样进行了浮选试验,主要研究磷元素脱除的影响条件和脱除率,研究浮选时间、浮选浓度、捕收剂和起泡剂用量等多种因素对煤中磷脱除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到了最佳的浮选条件:浮选时间为3 min,浮选浓度为80 g/L,新型捕收剂KH(改性脂肪酸)用量为140 g/t,起泡剂仲辛醇用量为100 g/t,煤样中磷的平均脱除率为68.8%。

蒯丽君,郝俊,孔详科,杨劲松[5](2019)在《微波消解-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城市污泥中总磷浓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了微波消解-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城市污泥中总磷的方法。在微波环境中硝酸-过氧化氢能够将城市污泥中无机磷盐和含磷有机物消解为正磷酸盐,在弱酸性条件下,正磷酸盐在铋盐的催化条件下与钼酸铵-抗坏血酸生成磷钼蓝,于分光光度计波长690nm处进行测定总磷浓度。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0.63%~0.95%,加标回收率为101%~102%,能够满足对城市污泥中总磷浓度的测定要求。

张婷婷[6](2019)在《硝酸锌改性硅介孔材料对磷的吸附研究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之一,也是水质检测的重要指标,因此,水体中磷的检测和脱除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研究第一部分合成了硝酸锌改性介孔氧化硅纳米微球介孔材料(Zn-MSN),研究了Zn-MSN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优化了水中磷酸盐的脱除条件。通过SEM、IR、TGA、XRD和氮气吸附脱附表征可知,合成的Zn-MSN具有介孔结构、外貌呈球形,其比表面积可达912.12m2/g。Zn-MSN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描述最符合Langmuir模型,在298K时最大单分子层吸附量为78.74mg/g,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过程。正交试验确定磷的最佳脱除条件为:温度为35°C、pH=2、吸附剂的投加量为0.5g/L、吸附时间为12h。并且Zn-MSN介孔材料重复使用3次后对磷的脱除率仍为80%。本研究第二部分以Zn-MSN为薄膜梯度扩散技术(DGT)的结合相,构建Zn-MSN-DGT装置,用于富集检测不同水体和土壤中的磷。Zn-MSN-DGT对加标配制水中磷的累积量与累积时间呈线性关系(r2=0.9989),回收率为96.4%。Zn-MSN-DGT对磷的测量在离子强度(0.00001-0.1mol/LNaNO3)和pH(2-10)范围内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应用Zn-MSN-DGT采样技术与钼酸铵分光光度(AMS)法相结合可用于不同水体和土壤中磷的原位采集和测量。

杨凯[7](2019)在《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磷农药的使用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杀虫方面,有机磷农药有着独到的优势,反过来,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因此对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基于聚磷菌微生物生理特征,设计制备了以甲胺磷为特征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测定用微生物传感器。本研究微生物传感器比其他有机磷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简单、经济、准确、实时、适用于现场检测。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早期研究已知聚磷菌通过好氧吸磷厌氧释磷的过程来去除环境中的无机磷,本研究还发现聚磷菌向周围环境释放有机磷降解包外酶。依此两种聚磷菌的特性,本论文开发了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聚磷菌生长曲线说明,该聚磷菌在22℃,转速为160 r/min的摇床中培养28 h时既能处于稳定期。本研究利用该期聚磷菌进行一系列实验,测得的有关传感器最佳条件如下:在18℃下媒介为pH 7.2、含0.2%乙酸溶液中好氧吸磷60 min;常温下溶解氧3.0 mg/L,厌氧释磷30 min。以上条件下,聚磷菌包外酶可将99.4%的甲胺磷(0.20mg/L)降解(1.6×10-9mg/单个菌)为正磷酸根。传感器的线性检测范围为0.001~0.2mg/L(1×105个聚磷菌/mL,R2=0.990),最低检测限是0.4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0.74%(n=3)。检测池体积缩小到300 μL时,可带来约100多倍灵敏度增强。二、本研究对聚磷菌的胞外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凝胶电泳分离得到两种包外酶,其大小分别为15 K(酶Ⅰ)和10 K(酶ⅡI),其中酶Ⅰ的含量较多。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当甲胺磷(0.20 mg/L)为诱导物和不含有诱导物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酶的浓度分别为90μg/mL和73μg/mL(1×105个聚磷菌/mL)。将分离出的两种酶分别对甲胺磷进行降解,酶Ⅰ的降解效率略高于酶Ⅱ,其Michaelis-Menten方程为V=6.754 × 10-5(S)/(0.035+(S)),最大反应速率为 Vmax=6.754× 10-5μmol/mL/min。三、本研究为传感器的最终正磷酸根电位输出信号,研究了以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离子液体液膜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该[Bmim]PF6敏感膜电极与Ag |AgC1|[Bmim]Cl参比电极构成的的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线性响应范围为10-5~10-1 mol/L,斜率为-47.3 mV/decade,检测下限为1.0× 10+mol/L,在43℃下,在响应时间为2 min。以[Bmim]PF6离子液体作为指示电极的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成功测定环境水及土壤样品中的磷酸根的含量。该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具有较强的重现性和稳定性,抗干扰性较强,对水,土壤,大气及生物中磷酸根的测定具有积极意义。

张毅[8](2018)在《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磷》文中研究表明在生命组成中,磷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成分,与此同时,该元素也是人类骨骼、牙齿中的关键成分,与此同时,也能够构成核酸、磷蛋白等物质,在人体代谢、维持酸碱平衡,促进肾脏正常运转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在常用食物中,钙、磷两种元素的比例将对于促进个人骨骼发育具有关键作用。倘若在食物中磷元素含量较低,就会导致身体健康不良。因此对食品中磷含量的测定,掌握各类膳食中磷含量的基线水平,加强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技术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食品中磷含量测定的国标方法有钼蓝比色法、钒钼黄比色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考虑到检测方法的权威性及适用范围,本文主要对GB5009.8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磷的测定》中所提出的检测方法进行相应优化;另外,建立微波消解—钼蓝比色法;并针对两种方法在方法准确度、重现性、实验周期、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比对;同时,分别采用两种方法对31种餐饮环节膳食样品进行实际样品测定,进一步掌握膳食中磷含量水平。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GB5009.87—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磷的测定》第一法钼蓝比色法中前处理部分的两种方式进行比对,比对发现湿法消化较干灰化法具有更好的回收效果。(2)建立微波消解—钼蓝比色法,优化微波消解条件,微波消解的最佳条件为:采用硝酸为消化液,体积6mL,压力2.4MPa,时间20min,功率1200W。研究可知,对于该方法而言,在进行磷元素检测方面具有较高精度,与此同时,准确性也比较好。(3)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比湿法消化—钼蓝比色法和微波消解—钼蓝比色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在样品测定准确度上没有差别。在精密度方面,F=6.43,F crit=3.95,F>F crit,P<0.05,两组数据在a=0.05的水平上有显着差异,微波消解法精密度明显优于湿法消化。另外在实验周期、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比对,微波消解法均具有明显优势。(4)分别采用湿法消化—钼蓝比色法和微波消解—钼蓝比色法,对31种餐饮环节膳食样品进行实际样品测定,样品磷含量范围在0.935201mg/100g。结论:采用微波消解的前处理方法测定食品中磷含量,在保证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同时,具有重现性好、检验周期短、操作简便、试剂用量少的特点,在实际检测工作中,可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韩超南[9](2018)在《三峡水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三峡水库反季节人为调度改变了长江原有水动力特征,影响着以水、沙为输运载体的营养盐物质循环过程。本研究采用野外采样调查和室内实验模拟方法,对三峡水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及影响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上游河流总磷(TP)输入是三峡水库磷的主要来源,占三峡水库TP总输入量的79.73%。20142016年野外实测数据显示,三峡干流水体TP以溶解态磷(TDP)为主,TDP占TP浓度45%96%,TDP、TP的时空分布规律不明显;相对地水体颗粒态磷(TPP)浓度受水库影响沿程递减,单位质量悬浮颗粒物中所含总磷(PP)和可提取态有机磷(Exo-P)沿程递增,碎屑磷(Det-P)沿程递减。悬浮颗粒物PP和Exo-P浓度与颗粒物的粒径负相关,与有机质和Mn含量显着正相关;Det-P与粒径显着正相关。自然水文季节性变化和水库反季节性调度是影响三峡水库水体和悬浮颗粒物中磷输移转化过程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蓄水期、高水位期三峡干流悬浮颗粒物粒径相比泄水期、低水位期较细,而PP、Exo-P浓度较高;悬浮颗粒物中的粗颗粒携带Det-P沿水流方向逐渐沉降至沉积物,细颗粒携带Exo-P输移更远距离后沉降或下泄;整体上,四个水库调度期三峡水库干流PP均以沉降滞留作用为主,滞留率为10%56%,但悬浮颗粒物吸附磷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悬浮颗粒吸附解吸磷平衡浓度(EPC0)高于水体磷酸盐(PO43-)浓度,意味着悬浮颗粒物在输移过程中呈向水体释放磷状态。三峡水库颗粒磷主要沉积在沉积物或消落带土壤。消落带土壤颗粒吸附磷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消落带土壤EPC0浓度高于水体PO43-浓度,消落带覆水环境可能促使弱吸附态磷(Exc-P)脱附以及铁结合态磷(Fe-P)缺氧还原释放,从而成为三峡水库水体磷的潜在来源。基于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实验结果表明,三峡干流与支流(大宁河)的沉积物均呈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状态,沉积物-水界面有效态磷的扩散通量为0.1100.581 mg/(m2·d)。沉积物厌氧环境下铁氧化物-磷的耦合还原作用控制着三峡干流沉积物磷的释放机制,而水底藻体死亡分解是引起大宁河中游(水华发生区)表层沉积物磷释放的主要原因。三峡干流回水是大宁河水体磷的重要补给来源,蓄水期、高水位期干流回水磷补给增大春夏季大宁河库湾水华风险。

李银花[10](2017)在《基于金属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磷作为水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物质,在整个生物过程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水中所含磷的浓度决定着水体质量,太高会使得藻类疯长甚至导致富营养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未经处理的工农业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水中,使得总磷浓度超过了标准含量,导致水污染甚至危害着动植物的生存。因此准确监测水中总磷浓度及时控制磷含量成为水环境保护的首要任务。离子选择电极具有选择性好、操作简单、成本效益高而且易小型化、适合实时测量等优点,并逐渐被大量用于测量磷酸盐浓度的研究。本文在敏感物质金属钼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新型电极,并用于磷的测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一种基于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电极测量磷酸一氢根(2-4HPO)的原理是通过钼在碱性条件下与2-4HPO反应来实现的。实验结果显示钼电极在溶液pH值为8.5条件下对磷酸氢二钠(42HPONa)在/10-10Lmol1-5-线性范围内响应斜率可以达到?/5.026.9-decm V(近能斯特Nernst斜率);检测下限达到/109.1Lmol-6?;响应时间小于50s;在连续测量中响应电位标准偏差为2mV;在不同浓度待测溶液的往复测量中电位标准偏差均小于2m V;而且除了-OH对测量有一定的影响外,钼电极对2-4HPO有很好的选择性。测量数据显示该电极至少可以使用三个月。电极制造工艺简单而且廉价,适用于水中磷酸盐的定量分析。(2)根据2-4HPO离子浓度(即磷酸盐分布系数)以及钼电极测量电位所受p H的影响,将分布系数和p H线性补偿项引入Nernst方程,建立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测量模型,以克服p H对电极测量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电极对42HPONa溶液在2-4HPO对应/10-10Lmol-1-6的线性范围内响应斜率可以达到/5.032.24-?decm V,检测下限达到/1017.1Lmol-6?,并表现出很好的线性响应特性。电极能满足磷酸盐离子的测量要求,可以用于实际水样中磷含量的在线监测。(3)针对传统总磷在线分析技术测量复杂且需要昂贵设备和使用化学试剂等缺点,研究采用实验室已有的基于3/OUV的氧化消解技术与基于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相结合来解决,通过建立的模型优化测量效果。实验发现基于3/OUV的氧化消解技术消解后的溶液主要呈现酸性,不满足钼电极的碱性测量要求,需要采用电解自来水来调节消解溶液p H值。实验结果显示p H调节的高低对电极的测量效果有很大的影响,需要根据实际测量需求选择p H的调节值,当pH值调节整体高于7.5的情况下,电极在/109.7-1068.2Lmol-5-6??范围内达到/5.026.092-?decm V的近Nernst斜率,检测下限为/1068.2Lmol6-?;pH值调节整体低于7后,电极响应斜率降低为/0.524.622-?decm V,但线性范围变宽到/101.01-101.14Lmol-4-6??,检测下限也随之降低到/1014.1Lmol-6?。与此同时,实验发现p H调节在不同浓度下添加的电解自来水体积不同,需要依据溶液p H值来决定。

二、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乐果含磷量方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乐果含磷量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磷相关检测方法的讨论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关于测定上限的问题
2 关于参比溶液的问题
3 关于样品吸光度是否扣除空白试验吸光度的问题
4 结语

(2)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矿石中磷含量的简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法原理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和溶液
    2.2 实验过程
3 结果与讨论
    3.1 绘制校准曲线并建立其回归方程
    3.2 计算样品母液的磷含量
    3.3 铁矿石标准样品磷含量测定结果
    3.4 注意事项
4 结语

(3)聚磷菌全细胞有机磷农药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磷农药概述
        1.1.1 有机磷农药
        1.1.2 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1.2 有机磷农药分析方法
        1.2.1 光谱法
        1.2.2 色谱法
        1.2.3 免疫分析法
        1.2.4 酶抑制法
        1.2.5 生物芯片技术
        1.2.6 生物传感器法
    1.3 聚磷菌的作用机制
        1.3.1 聚磷菌
        1.3.2 聚磷菌的应用
    1.4 聚磷菌胞外酶的特性及应用
        1.4.1 有机磷水解酶(OPH)
        1.4.2 酶的分离纯化
        1.4.3 固定化酶
        1.4.4 OPH有机磷水解酶的应用
    1.5 磷酸根的检测方法
        1.5.1 磷钼蓝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5.2 荧光分光光度法及化学发光法
        1.5.3 伏安分析法
        1.5.4 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法
    1.6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聚磷菌的驯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试剂
        2.2.1.2 仪器与设备
        2.2.1.3 聚磷菌菌种
        2.2.1.4 培养液的配制
        2.2.2 方法
        2.2.2.1 聚磷菌驯化
        2.2.2.2 驯化聚磷菌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2.2.2.3 驯化前后聚磷菌降解有机磷的影响因素
        2.2.2.4 聚磷菌菌种的分离
        2.2.2.5 聚磷菌干膜的制作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磷菌的驯化
        2.3.2 驯化聚磷菌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2.3.3 驯化前后聚磷菌降解有机磷的影响因素
        2.3.3.1 乙酸含量的影响
        2.3.3.2 pH的影响
        2.3.3.3 温度的影响
        2.3.3.4 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2.3.4 丙酮耐受性的聚磷菌菌落的分离培养
        2.3.5 干燥时长对干膜化菌剂活性的影响
        2.3.6 干膜化菌剂活性保存时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磷菌中一种水解酶的纯化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试剂
        3.2.1.2 仪器与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粗酶液的制备
        3.2.2.2 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和粗酶SDS-PAGE
        3.2.2.3 蛋白质等电点pI测定
        3.2.2.4 胞外酶酶活测定
        3.2.2.5 驯化后酶与p-NPP的最佳反应时间
        3.2.2.6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
        3.2.2.7 酶反应动力学常数K_m及V_(max)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EAE-Sepharose FF阴离子交换层析
        3.3.2 SDS-PAGE
        3.3.3 OPH等电点测定
        3.3.4 驯化菌胞外酶与p-NPP的反应动力学
        3.3.5 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3.3.6 酶的最适反应pH
        3.3.7 酶反应动力学常数K_m及V_(max)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mim]PF_6敏感膜磷酸二氢根离子选择性电极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试剂
        4.2.1.2 仪器与设备
        4.2.2 方法
        4.2.2.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制备
        4.2.2.2 不同碳数[C_nmim]PF_6离子液体作指示电极液膜
        4.2.2.3 温度对电极响应时间的影响
        4.2.2.4 电极稳定性及重现性
        4.2.2.5 疏水性有机溶剂稀释液膜对电极电位差的影响
        4.2.2.6 碳纳米管(CNT)添加量对电极电位差的影响
        4.2.2.7 离子选择性系数的调查
        4.2.2.8 [Hmim]PF_6膜电极感应机理的研究
        4.2.2.9 实样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指示液膜电极的选择
        4.3.2 温度对电极响应时间的影响
        4.3.3 电极的稳定性
        4.3.4 电极的重现性
        4.3.5 疏水性有机溶剂稀释液膜对电位差的影响
        4.3.6 碳纳米管(CNT)添加量对电位差的影响
        4.3.7 电极离子选择性系数
        4.3.8 电位感应机理
        4.3.9 实样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型传感器的研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1.1 试剂
        5.2.1.2 仪器与设备
        5.2.2 方法
        5.2.2.1 微型化微生物传感器中的聚磷菌的固定化
        5.2.2.2 微型化微生物传感器的聚磷菌吸磷及释磷的最佳时长
        5.2.2.3 微型化指示电极的制备
        5.2.2.4 微型化传感器制备及使用
        5.2.2.5 实样测定
        5.2.2.6 OPH传感器的制备
        5.2.2.7 OPH传感器分析性能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微生物传感器
        5.3.1.1 固定前后聚磷菌对甲胺磷的降解
        5.3.1.2 聚磷菌与固定胶的最佳混合比例
        5.3.1.3 微型化传感器的聚磷菌吸磷及释磷的最佳时长
        5.3.1.4 微型化微生物传感器对甲胺磷的测定
        5.3.1.5 实样测定结果与乙酰胆碱酶抑制法比较
        5.3.2 OPH传感器
        5.3.2.1 缓冲液浓度和初始pH对OPH传感器的影响
        5.3.2.2 OPH传感器的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黄陵煤中磷元素赋存状态及脱除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分析
        1.2.1 煤中磷元素含量分布的研究现状
        1.2.2 煤中磷元素赋存状态的研究现状
        1.2.3 煤中磷元素脱除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样品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煤中磷元素含量的测定
        2.3.2 煤中微量元素逐级化学萃取
        2.3.3 筛分浮沉试验
        2.3.4 分布释放浮选试验
3 黄陵煤中磷元素赋存状态
    3.1 煤质特性分析
    3.2 含磷矿物组成
        3.2.1 氟磷灰石的结构与成分特点
        3.2.2 扫描电镜分析和EDS能谱分析
        3.2.3 XRD分析
    3.3 磷在不同粒度、密度级煤中的分布规律研究
        3.3.1 筛分试验结果分析
        3.3.3 浮沉试验结果分析
    3.4 磷元素在矿物质中的赋存状态
        3.4.1 相关性结果分析
        3.4.2 逐级化学萃取结果分析
        3.4.3 磷元素在无机矿物质中的赋存特征
    3.5 煤中磷与氟的关系
        3.5.1 试验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浮选过程中磷元素的脱除
    4.1 浮选时间对脱除煤中磷元素的影响
    4.2 浮选浓度对脱除煤中磷元素的影响
    4.3 捕收剂对浮选脱除煤中磷元素的影响
    4.4 起泡剂对浮选脱除煤中磷元素的影响
    4.5 磷元素在浮选中的脱除率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微波消解-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城市污泥中总磷浓度(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
    1.2 试剂
    1.3 样品采集和保存
    1.4 实验步骤
        1.4.1 试样的消解
        1.4.2 工作曲线的绘制
        1.4.3 样品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硝酸铋溶液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2 钼酸铵溶液对测定的影响
    2.3 抗坏血酸溶液对测定的影响
    2.4 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5 干扰实验
    2.6 称样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7 精密度和准确度实验
3 结论

(6)硝酸锌改性硅介孔材料对磷的吸附研究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磷对环境污染及形态分析
        1.1.1 磷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
        1.1.1.1 磷对水环境的污染现状
        1.1.1.2 磷的主要来源
        1.1.1.3 磷对水环境污染的危害
        1.1.1.4 磷对土壤的污染
        1.1.1.5 磷的排放标准及防治措施
        1.1.2 磷的形态
        1.1.3 磷的形态分析
        1.1.3.1 分光光度法
        1.1.3.2 离子色谱法
        1.1.3.3 核磁共振技术
        1.1.3.4 毛细管电泳技术
    1.2 污水除磷技术
        1.2.1 化学沉淀法
        1.2.2 生物法
        1.2.3 离子交换法
        1.2.4 电渗析法
        1.2.5 吸附法
        1.2.5.1 天然材料
        1.2.5.2 工业废料
        1.2.5.3 人工合成材料
        1.2.5.4 改性材料
    1.3 介孔材料及其除磷的研究进展
        1.3.1 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1.3.1.1 金属配位的氨基官能化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1.3.1.2 质子化的氨基官能化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1.3.2 金属掺杂的介孔二氧化硅材料
        1.3.3 官能化/掺杂分级多孔二氧化硅
        1.3.4 介孔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
        1.3.5 中孔碳等
    1.4 薄膜梯度扩散技术
        1.4.1 DGT装置的组成
        1.4.1.1 扩散相
        1.4.1.2 结合相
        1.4.2 DGT技术的原理
        1.4.3 DGT技术的应用
        1.4.3.1 DGT在土壤环境中的应用
        1.4.3.2 DGT在水体环境中的应用
        1.4.3.3 DGT在沉积物中的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点
2 硝酸锌改性MSN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对磷吸附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硝酸锌改性MSN介孔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3.1.1 硝酸锌改性MSN介孔材料的制备
        2.3.1.2 硝酸锌改性MSN介孔材料的表征
        2.3.2 磷的检测分析方法
        2.3.3 吸附动力学实验
        2.3.4 吸附等温线实验
        2.3.5 单因素实验
        2.3.5.1 pH对硝酸锌改性MSN介孔材料吸附磷的影响
        2.3.5.2 温度对硝酸锌改性MSN介孔材料吸附磷的影响
        2.3.5.3 硝酸锌改性MSN介孔材料投加量对吸附磷的影响
        2.3.6 正交实验
        2.3.7 吸附选择性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Zn-MSN小球表征结果
        2.4.2 Zn-MSN对磷的吸附动力学
        2.4.3 Zn-MSN对磷的吸附等温线模型
        2.4.4 Zn-MSN吸附磷的热力学参数分析
        2.4.5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5.1 pH对 Zn-MSN吸附的影响
        2.4.5.2 温度对Zn-MSN吸附磷的影响
        2.4.5.3 吸附剂投加量对Zn-MSN吸附磷的影响
        2.4.6 正交试验
        2.4.7 硝酸锌改性MSN吸附机理探讨
        2.4.8 吸附选择性
        2.4.9 Zn-MSN吸附脱除循环再生实验
    2.5 本章小结
3 硝酸锌改性MSN介孔材料在DGT技术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固体DGT凝胶的制作
        3.3.1.1 扩散胶的制作
        3.3.1.2 吸附胶的制作
        3.3.2 磷在扩散胶中扩散系数的测定
        3.3.3 pH和离子强度对Zn-MSN-DGT吸附磷的影响
        3.3.3.1 pH对 Zn-MSN-DGT吸附磷的影响
        3.3.3.2 离子强度对Zn-MSN-DGT吸附磷的影响
        3.3.4 吸附胶对磷的洗脱效率
        3.3.5 Zn-MSN-DGT对水中磷测量的有效性
        3.3.6 Zn-MSN-DGT有效吸附容量
        3.3.7 Zn-MSN-DGT对水体中有效态磷的累积测量
        3.3.8 Zn-MSN-DGT对土壤中有效态磷的累积测量
    3.4 结果讨论
        3.4.1 磷在扩散胶中的扩散系数
        3.4.2 pH和离子强度对Zn-MSN-DGT性能的影响
        3.4.2.1 pH对 Zn-MSN-DGT性能的影响
        3.4.2.2 离子强度对Zn-MSN-DGT性能的影响
        3.4.3 Zn-MSN-DGT结合相的洗脱效率
        3.4.4 Zn-MSN-DGT对水中磷测量的有效性
        3.4.5 Zn-MSN-DGT对磷有效吸附容量的测定
        3.4.6 Zn-MSN-DGT对磷的检出限
        3.4.7 Zn-MSN-DGT对水体中有效态磷的累积测量
        3.4.8 Zn-MSN-DGT对土壤中有效态磷的累积测量
    3.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7)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有机磷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危害
        1.1.2 有机磷农药检测方法
        1.1.2.1 光谱法
        1.1.2.2 薄层色谱法
        1.1.2.3 气相色谱法
        1.1.2.4 高效液相色谱法
        1.1.2.5 酶联免疫法
        1.1.2.6 酶抑制法
        1.1.2.7 生物传感器
        1.1.2.8 微生物传感器
        1.1.3 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1.1.4 聚磷菌
        1.1.5 磷酸根的分析方法
        1.1.5.1 分光光度法
        1.1.5.2 离子色谱法
        1.1.5.3 电化学法
    1.2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1.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1.1 试剂
        2.2.1.2 仪器与设备
        2.2.1.3 聚磷菌菌种
        2.2.1.4 储备液的配制
        2.2.1.5 培养液的配制
        2.2.2 方法
        2.2.2.1 聚磷菌
        2.2.2.1.1 生长曲线
        2.2.2.1.2 形态与数量
        2.2.2.2 有机磷农药传感器的研究
        2.2.2.2.1 甲胺磷的降解动力学
        2.2.2.2.2 聚磷菌体内多聚磷酸盐的变化
        2.2.2.2.3 聚磷菌降解有机磷的影响因素
        2.2.2.2.4 释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2.2.2.2.5 正磷酸盐的检测
        2.2.2.2.6 小型化
        2.2.2.2.7 重复使用性
        2.2.2.2.8 传感器对其他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2.2.2.3 实际应用
        2.2.2.3.1 乙酰胆碱酶抑制法
        2.2.2.3.2 本研究聚磷菌传感器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磷菌
        2.3.1.1 生长曲线
        2.3.1.2 形态与数量
        2.3.2 甲胺磷降解的动力学
        2.3.3 聚磷菌体内多聚磷酸盐的变化
        2.3.4 聚磷菌降解有机磷农药及好样吸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2.3.4.1 乙酸含量
        2.3.4.2 pH
        2.3.4.3 温度
        2.3.5 释磷过程的影响因素
        2.3.5.1 溶解氧含量
        2.3.5.2 乙酸含量
        2.3.6 正磷酸盐的检测
        2.3.6.1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2.3.6.2 钼磷酸根离子选择性电极
        2.3.7 分析特性
        2.3.8 小型化
        2.3.9 重复使用率
        2.3.10 传感器对其他有机磷农药的检测
        2.3.10.1 聚磷菌对乐果的降解
        2.3.10.2 聚磷菌对其他不同种类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2.3.11 实际应用
    2.4 结论
第三章 聚磷菌胞外酶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1.1 试剂
        3.2.1.2 仪器与设备
        3.2.1.3 储备液的制备
        3.2.1.4 凝胶板的制备
        3.2.2 实验方法
        3.2.2.1 聚磷菌胞外酶的提取
        3.2.2.2 紫外光谱
        3.2.2.3 凝胶电泳
        3.2.2.4 酶活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胞外酶的提取
        3.3.2 紫外光谱图
        3.3.3 凝胶电泳图
        3.3.4 酶活测定
    3.4 结论
第四章 [Bmim]PF_6离子液体敏感膜的磷酸根电极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1.1 试剂
        4.2.1.2 仪器与设备
        4.2.1.3 各种储备液的配制
        4.2.2 实验方法
        4.2.2.1 电极的制备与使用
        4.2.2.2 不同离子液体敏感膜和不同参比电极组成的磷酸根离子电极的测定
        4.2.2.3 温度的影响
        4.2.2.4 电极的重现性
        4.2.2.5 电极的稳定性
        4.2.2.6 干扰离子的影响
        4.2.2.7 电极的分析特性
        4.2.2.8 实样准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电极组成
        4.3.2 不同离子液体敏感膜和不同参比电极组成的磷酸根离子电极
        4.3.3 温度对电极响应时间的影响
        4.3.4 重现性
        4.3.5 稳定性
        4.3.6 干扰离子
        4.3.7 电极分析特性
        4.3.8 实样测定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磷的概述
        1.1.1 磷的生理功能
        1.1.2 磷的吸收与代谢
        1.1.3 磷的缺乏与过量
        1.1.4 磷的营养学评价
        1.1.5 磷的供给量及食物来源
    1.2 磷的主要检测方法
        1.2.1 钼蓝分光光度法
        1.2.2 钒钼黄分光光度法
        1.2.3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光体发射光谱法
    1.3 食品样品前处理技术
        1.3.1 敞开体系湿法消解
        1.3.2 干法灰化
        1.3.3 高压消解
        1.3.4 微波消解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与试剂
    2.2 溶液配制
        2.2.1 传统方法
        2.2.2 微波消解—钼蓝分光光度法
    2.3 方法
        2.3.1 实验原理
        2.3.2 样品前处理
        2.3.3 测定
        2.3.4 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传统方法
        3.1.1 磷标准曲线的绘制
        3.1.2 传统方法实验结果比较
        3.1.3 标准样品
        3.1.4 回收率和精密度
        3.1.5 实际样品
    3.2 微波消解法测定食品中的总磷
        3.2.1 磷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微波消解法条件优化
        3.2.3 标准样品
        3.2.4 回收率和精密度
        3.2.5 实际样品
    3.3 湿法消化—钼蓝分光光度法与微波消解—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总磷比较
        3.3.1 准确度比较
        3.3.2 精密度比较
        3.3.3 样品消化时间比较
        3.3.4 消化试剂的比较
        3.3.5 实验操作难易程度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三峡水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磷的存在形态及分析方法
        1.2.2 水环境中磷的循环及影响因素研究
        1.2.3 筑坝工程对河流磷的输移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1.2.4 三峡水库调度对磷的输移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1.2.5 相关研究不足之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区域概况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2章 三峡水库水体总磷的变化特征及收支分析
    2.1 引言
    2.2 数据分析方法
    2.3 上游入库河流及库区干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
        2.3.1 径流量和输沙量的空间分布
        2.3.2 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时间变化
    2.4 上游入库河流及库区干流水体总磷的变化特征
        2.4.1 总磷的空间分布
        2.4.2 总磷的时间变化
    2.5 三峡水库水体总磷的收支分析
        2.5.1 收支模式
        2.5.2 收支计算
        2.5.3 敏感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峡水库水体和悬浮颗粒物磷分布及输移转化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点布设
        3.2.2 分析测定方法
        3.2.3 颗粒物吸附磷模拟实验方案
    3.3 水库调度影响下三峡干流水动力变化特征
        3.3.1 水库调度运行特点
        3.3.2 流速变化特征
        3.3.3 水体滞留时间变化特征
    3.4 不同水库调度期三峡干流表层水体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3.4.1 表层水体物理化学参数
        3.4.2 表层水体磷形态的含量组成
    3.5 不同水库调度期三峡干流悬浮颗粒物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3.5.1 悬浮颗粒物基本理化性质
        3.5.2 悬浮颗粒物磷形态的含量组成
        3.5.3 悬浮颗粒物对磷的吸附释放特性
    3.6 颗粒物理化性质与颗粒赋存磷形态的关系
        3.6.1 颗粒物理化性质与颗粒磷形态的相关分析
        3.6.2 粒径对颗粒物吸附磷的影响
        3.6.3 有机质和金属氧化物组分对颗粒物吸附磷的影响
        3.6.4 颗粒物浓度效应对颗粒物吸附磷的影响
    3.7 水库调度对水-悬浮颗粒物磷输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探讨
    3.8 三峡水库调度背景下磷的水库滞留特征和下游输送特征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和沉积物磷分布及释放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点布设
        4.2.2 分析测定方法
        4.2.3 颗粒吸附磷模拟实验方案
        4.2.4 沉积物-水界面有效态P-Fe2+-S2-测定方法
    4.3 三峡干流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4.3.1 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
        4.3.2 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的含量组成
    4.4 覆水-出露区域消落带土壤磷形态分布特征
        4.4.1 覆水-出露区域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
        4.4.2 覆水-出露区域消落带土壤磷形态的含量组成
        4.4.3 覆水-出露区域消落带土壤磷的吸附释放特性
    4.5 水库调度对消落带土壤磷迁移转化的影响机制探讨
        4.5.1 消落带土壤磷的物理性迁移
        4.5.2 消落带土壤磷的化学性转化
    4.6 三峡干流与支流沉积物磷形态分布的对比分析
        4.6.1 表层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
        4.6.2 表层沉积物磷形态分布
    4.7 三峡干流与支流沉积物磷释放特征的对比分析
        4.7.1 沉积物中有效态P-Fe~(2+)-S~(2-)的同步垂向分布
        4.7.2 沉积物-水界面有效态P-Fe~(2+)-S~(2-)的扩散通量计算
        4.7.3 沉积物磷的释放机理探讨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峡水库磷输移转化模式对支流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三峡水库磷在四种环境介质中的输移转化模式
    5.4 三峡干流与支流水体磷的交换特征研究
        5.4.1 干流与支流水体磷形态分布特征
        5.4.2 不同水库调度期干流与支流水体磷的交换特征
        5.4.3 干流水体磷组成沿程分布对支流水体磷补给的影响
    5.5 三峡干流回水磷补给对支流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影响
    5.6 三峡水库磷污染防控的几点思考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附录 A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基于金属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磷酸盐测量研究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重力测定法
        1.2.2 体积测定法
        1.2.3 色谱分析法
        1.2.4 分光光度法
        1.2.5 离子选择电极
        1.2.6 丝网印刷电极
    1.3 磷酸盐测量难点
    1.4 待解决问题和研究方案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离子选择电极
    2.1 引言
    2.2 离子选择电极测量原理
    2.3 离子选择电极性能参数
        2.3.1 p H范围
        2.3.2 线性范围和检测下限
        2.3.3 使用寿命
        2.3.4 响应时间
        2.3.5 选择性系数
    2.4 离子选择电极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操作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电极的制备
        3.2.3 电极的测量
    3.3 钼与磷酸一氢根离子HPO_4~(2-)的相互作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钼电极对HPO_4~(2-)的电位响应特性
        3.4.2 钼电极的电位响应时间、稳定性及重现性
        3.4.3 溶液p H对钼电极测量性能的影响
        3.4.4 钼电极的选择性
        3.4.5 钼电极的使用寿命
        3.4.6 与其他电极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对钼电极测量性能影响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操作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电极的制备
        4.2.3 电极的测量
    4.3 磷酸盐离子的分布系数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电极的工作原理
        4.4.2 溶液p H对电极测量的影响
        4.4.2.1 p H对HPO_4~(2-)离子浓度的影响
        4.4.2.2 p H对电极响应电位的影响
        4.4.3 建立电极的测量模型
        4.4.4 测量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钼电极用于在线检测设备的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3/ OUV的氧化消解技术
    5.3 实验操作
        5.3.1 仪器和试剂
        5.3.2 电极的制备
        5.3.3 电极的测量
    5.4 结果与讨论
        5.4.1 钼电极对消解溶液的电位响应特性
        5.4.2 NaOH调节消解溶液后电极的响应电位特性
        5.4.3 电解自来水调节消解溶液后电极的响应电位特性
        5.4.4 电解待测溶液后电极的电位响应特性
    5.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乐果含磷量方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磷相关检测方法的讨论及试验验证[J]. 陈科,曹军,胡煜. 清洗世界, 2022(02)
  • [2]铋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矿石中磷含量的简易方法研究[J]. 刘晓辰,韩汝超. 矿业工程, 2021(05)
  • [3]聚磷菌全细胞有机磷农药传感器的研究[D]. 郭子娴. 扬州大学, 2021(08)
  • [4]黄陵煤中磷元素赋存状态及脱除方法研究[D]. 朱晨浩.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微波消解-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城市污泥中总磷浓度[J]. 蒯丽君,郝俊,孔详科,杨劲松.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2019(05)
  • [6]硝酸锌改性硅介孔材料对磷的吸附研究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D]. 张婷婷. 渤海大学, 2019(01)
  • [7]基于聚磷菌生理特性的有机磷农药残留传感器研究[D]. 杨凯. 扬州大学, 2019(02)
  • [8]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磷[D]. 张毅.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9]三峡水库磷的输移转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韩超南. 清华大学, 2018(06)
  • [10]基于金属钼的磷酸根离子选择电极的研究与开发[D]. 李银花. 江南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乐果中磷含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