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梗阻性黄疸及肝内胆管节段性扩张

B超诊断梗阻性黄疸及肝内胆管节段性扩张

一、B超诊断梗阻性黄疸及肝内胆管节段性扩张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1](2021)在《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前言: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慢性胰腺炎,由Yoshida等人于1995年首次描述,此后逐渐被认识。AIP分为1型和2型,1型AIP主要以血清Ig G4增高,组织学上表现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常伴其他器官受累以及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敏感等为特征。2型AIP组织学表现为单一胰腺器官受累,伴有胰腺组织内腺细胞上皮病变。AIP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涉及多种因素如遗传因素或免疫紊乱等。由于部分AIP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胰腺癌尤其相似,易被误诊为胰腺癌而行手术治疗,因此AIP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非常重要。目前关于AIP的病例报道数较少,因此我们系统性总结了中国AIP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AIP的理解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资料与方法:1.资料检索发表于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中文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词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免疫性胰腺炎、Ig G4相关胰腺炎”,通过人工阅读摘要或全文,纳入所有AIP病例报道相关文献,剔除不合格文献后,最终纳入文献110篇,共计2364例AIP患者。2.方法2.1筛选标准纳入标准:1)文献研究对象全部来自我国大陆的诊断为AIP的患者;2)纳入的研究病例能够获取足够的信息(如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3)来自同一机构的选择不同时间段的文献,来自同一机构同一个时间段的选择综合病例数最多和信息最完整的一篇。排除标准:剔除重复数据、数据不全、病例数<5例、无法统计的病例、个案、综述类、述评类、荟萃分析和译本类文献。2.2筛选流程由2名研究人员对初次检索的文献按照拟定标准进行独立筛选,如有争议,由第3名研究人员进行投票决定。(1)初筛:通过软件和人工筛除重复文献,阅读文献题目和摘要筛除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文献:(2)二次筛选:仔细阅读文献内容,严格按照拟定标准排除不宜纳人的文献;(3)三次筛选:对纳入的文献进一步筛选,避免选择偏倚。2.3资料提取阅读文献后,提取相关数据资料。提取内容包括:(1)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2)研究对象,包括性别、年龄、地区、临床表现、合并症、胰腺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等。2.4统计学方法建立Excel表格,统计纳入文献的发表年份,纳入病例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临床表现、既往病史、胰腺外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病理学检查、误诊情况、治疗及预后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结果:1.AIP病例的文献发表情况我国2009年至2010年发表有关AIP文献7篇,2011年至2012年发表8篇,2013年至2014年发表29篇,2015年至2016年发表21篇,2017年至2018年发表35篇,可见发表数量于2013年起明显增加,以后每年发表的AIP相关文章数量变化不大。2.AIP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2364例AIP患者中男性1777例,女性587例,男女比例为3.03:1。年龄14~87岁,平均年龄为58岁。按地域分布统计发现,报道医院分布于北京420例,湖北234例,山东217例,浙江162例,上海145例,山西144例,辽宁142例,广东117例,江苏111例,新疆85例,湖南72例,福建71例,其他地区均在50例以下。3.临床表现110篇文献记录了2364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黄疸1412例次(61.31%),腹痛1210例次(52.54%),腹胀不适801例次(34.78%),体重减轻512例次(22.23%)。其他临床表现为乏力103例次(4.47%),皮肤瘙痒75例次(3.26%),腰背部不适、疼痛68例次(2.95%),恶心呕吐62例次(2.69%),腹泻54例次(2.34%),纳差厌食44例次(1.91%),发热31例次(1.35%),消化不良25例次(1.09%),无症状110例次(4.78%)。4.既往史2364例AIP患者中血糖增高或糖尿病420例(17.77%),有急性胰腺炎发作史57例(2.41%),饮酒史24例(1.02%),吸烟史19例(0.80%),药物过敏史1例(0.04%),肺癌病史1例(0.0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0.04%)。5.胰腺外表现2364例AIP患者中1185例(50.13%)有胰腺外表现,主要为胆道系统受累(胆管炎或胆道梗阻)410例(34.60%),淋巴结肿大166例(14.01%),肾脏受累117例(9.87%),胆囊受累79例(6.67%),干燥综合征64例(5.40%),涎腺炎和泪腺炎53例(4.47%),腹膜后纤维化42例(3.54%),肺脏受累32例(2.70%),脾脏受累32例(2.70%),颌下腺受累28例(2.36%),溃疡性结肠炎28例(2.36%),类风湿关节炎26例(2.19%),系统性红斑狼疮24例(2.03%),自身免疫性疾病18例(1.52%),胸腹腔积液17例(1.43%),唾液腺受累13例(1.10%),桥本甲状腺炎8例(0.68%),过敏性哮喘5例(0.42%),强直性柱炎4例(0.34%),米库利茨病4例(0.34%),过敏性鼻炎4例(0.34%),血小板减少3例(0.25%),原发胆汁性肝硬化2例(0.17%),血管炎2例(0.17%),垂体炎2例(0.17%),克罗恩病1例(0.08%),尿崩症1例(0.08%)。6.实验室检查因纳入的病例部分未完善所有实验室检查,因此各项检查指标的基数不一致。以检出率高低为序,依次为Ig G4升高74.14%(903/1218),CRP升高73.68%(56/76),Ig G升高71.41%(652/913),血沉加快67.34%(134/199),总胆红素升高62.44%(532/852),ALT、AST升高50.83%(276/543),CA19-9升高43.85%(453/1033),类风湿因子阳性率42.04%(95/226),γ球蛋白升高41.83%(128/306),抗核抗体阳性38.46%(230/598),血清淀粉酶升高20.74%(217/877)。7.影像学表现2364例患者中行腹部超声362例次,CT 1543例次,MRI和(或)MRCP 1670例次,ERCP 209例次,PET-CT 122例次,EUS 261例次,腹部X线30例次。影像学表现为弥漫性肿大1108例(46.87%),局限性肿大517例(21.87%),其中胰头肿大265例(11.21%),胰尾肿大54例(2.28%),胰体肿大5例(0.21%),体尾部肿大51例(2.16%),头及尾部肿大2例(0.08%),胰头及胰体部肿大1例(0.04%),未标明肿大部位139例(5.88%)。其他主要表现为胰周假包膜607例(25.68%),胰腺钙化73例(3.09%),胰腺占位68例(2.88%),胰腺假性囊肿37例(1.57%),胰腺萎缩13例(0.55%)。8.病理学表现2364例AIP患者中837例(35.41%)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其中外科手术活检316例,EUS下穿刺活检165例,CT引导下胰腺穿刺活检133例,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54例,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39例,受累器官活检47例,未说明活检方式83例。最终有病理学表现并以此确诊的有740例(31.30%)。9.误诊情况2364例AIP患者中282例被误诊(11.92%),其中203例(71.99%)被误诊为胰腺肿瘤,21例(7.45%)被误诊为胆管癌及壶腹癌,18例(6.38%)被误诊为胰腺炎,40例(14.18%)被误诊为其他疾病。10.治疗及预后1312例AIP患者有明确的治疗方式。其中1092例(83.23%)行单纯激素治疗,132例(10.06%)行激素联合手术治疗,88例(6.70%)行单纯手术治疗。予以激素治疗的患者共1224例(93.29%),包括口服泼尼松(起始剂量10~60mg/d)或甲泼尼龙(起始剂量60~120mg/d),治疗4-12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剂量5mg/d,920例(70.12%)患者有效用药后症状好转或者缓解,随访时间为0.5~138个月,其中61例(4.65%)患者复发,因停药后复发21例(1.60%)。12例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行胆总管支架置入术。220例(9.31%)接受手术,其中行ERCP减黄14例,胆管引术减黄10例,术后黄疽改善11例。2例术后发生胰瘘,2例术后手术切口脂肪坏死液化合并感染,1例术后胆漏,2例术后腹腔感染。1例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后1年死亡,1例因心脏疾病死亡,1例于随访13个月时死于感染。结论:结果显示男女比例为3.03:1,年龄为14~87岁,平均年龄58岁,可见我国AIP好发于中年男性,高发于华北、华中以及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AIP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胀不适、梗阻性黄疸和体重减轻等,与典型急性胰腺炎的剧烈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较为迅速的病情进展有明显区别。AIP胰腺外多器官受累较常见,本组高达50.13%,包括胆道系统、淋巴结、肾受累,干燥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实验室检查中血清Ig G4升高最为多见。有43.85%患者CA19-9水平轻度升高。42.04%患者自身免疫标志物类风湿因子阳性,提示AIP与免疫紊乱有一定关联。影像学检查仍是诊断AIP最重要的手段,CT、MRI、EUS检查及超声造影已被广泛应用于AIP的诊断。胰腺呈弥漫性肿大占46.87%,呈局限性肿大占21.87%。AIP的首选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可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强的松龙0.6~1.0mg·kg-1·d-1或强的松40mg,1次/d,连续4周,以后逐渐减量。绝大多数AIP患者对类固醇激素治疗反应好,总体临床预后佳。

卞昊宇[2](2021)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总结近20年胆总管结石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提取其中的证候要素,探讨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的内在规律;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间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初发型胆总管结石和复发型胆总管结石两类。收集患者的症状及体征后,参照《证素辨证学》进行打分量化并转化为相应证素,根据现代文献中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特点,探究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证素分布特点及组合规律,为临床中医辨证治疗胆总管结石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数据库(VIP DATABASE),筛选2000年至202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具有明确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胆总管结石的文献,提取其中的中医证型,建立EXCEL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25.0进行统计分析。(2)收集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明确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共计356例,制定临床中医证型收集表,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主诉、入院诊断、现病史、既往手术史(胆囊切除史、ERCP史)、四诊资料等。将收集到的临床症状转化为相应证素,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证素进行处理。研究结果:(1)现代文献研究共纳入文献32篇,提取中医证型25类总计2990例,主要有肝胆湿热证(14.11%),肝胆湿热气滞证(12.11%),肝阳不足证(11.61%),肝气虚证(11.37%),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证(10.97%),肝郁气滞证(10.03%);其中病位证素3类,分别为肝、胆、脾,病性证素11类,以热、湿、气滞为常见病性证素;在证素组合方面单一证素有气滞证、血瘀证、阴虚证,两证素组合有肝+阳虚、肝+气虚、肝+气滞、湿+热,三证素组合有肝+胆+气滞证、湿+热+血瘀、寒+湿+脾、湿+热+脾,四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滞+湿+热,五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气滞,六证素组合有肝+胆+湿+热+血瘀+气滞。(2)通过收集、整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病历资料,筛选出356例患者,对比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在年龄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年龄分布相较于初发型患者更多的集中于45岁以上年龄段;在胆囊切除史方面,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既往行胆囊手术史人数比例高于初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多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痰证素上的比例明显少于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等证素在统计学上初发、复发型患者间虽无显着性差异,但在比例上复发型患者稍高于初发型患者,且各个证素间存在传变趋势;在证素组合方面,两类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与证素之间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研究结论:(1)现代文献的中医证候研究与本次临床研究患者的中医证候研究基本相符;(2)年龄及是否存在胆囊切除史,在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中医证候学中存在着显着差异;在证素分布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在胆、热、痰三类中医证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在气滞、肝、阴虚、脾、阳虚、血热、气虚、食积方面的差异,结合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各类危险因素的影响,证素存在着由实转虚的倾向,在治疗复发型胆总管患者时除辨证论治、解除患者标实证外,还应当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兼顾补气、养阴、温阳、补脾、养血。且后期可通过进一步的连续性观察研究以探讨复发型胆总管结石证型的变化规律。(3)证素组合方面,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辩证统一,即无论何种患者在发病时症状表现均以标实证为主,但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因年龄、既往手术治疗史、既往病史等因素影响,证素存在由实转虚的趋势,易出现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表现,故临床治疗时当以解除主要矛盾,同时兼顾次要矛盾为治疗思路,根据邪气的变化,在邪气虚弱之时即标证缓解后,予以治疗,祛除邪气,以防止疾病再次复发。

杨泽煌[3](2021)在《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诊断率低,发现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针对这部分已无手术机会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EBS)或经皮经肝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可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有着积极意义。但哪种治疗方式更佳目前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和对比EBS和PTBS两种方式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两种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入院并接受EBS或PTBS治疗的87例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9例患者接受EBS治疗,38例患者接受PTBS治疗。分别收集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退黄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BIL、ALT、AST、GGT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肝功能程度上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BS组和PTBS组的引流有效率分别为为85.7%和7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7)。2.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和36.8%,无统计学差异(P=0.413)。其中EBS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更高(P=0.043),PTBS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更高(P=0.040),均有统计学差异。3.87例患者中共72例胆道引流有效,总体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0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2%和13.5%。E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3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5%和12.4%;PT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31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0%和15.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989,P=0.320)。支架数目是支架通畅率的影响因素(χ2=12.855,P<0.001),其中单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133天,双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160天。4.87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05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2%和8.3%。E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9%和11.8%;PT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为218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4%和4.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57,P=0.6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数目和胆道引流效果与总体生存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引流效果(HR=13.375,P<0.001)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胆道引流有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0天,胆道引流无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0天。结论:1.对于Ⅲ、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是延长其生存时间的关键。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两种治疗方式均可起到这一作用。两者在肝功能的改善程度、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差异。2.双侧支架相比单侧支架在支架通畅时间方面更有优势,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行双侧支架引流。

艾斯卡·艾尼娃[4](2020)在《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肝囊型包虫(Cystic echinococcosis,CE)破入胆道的诊断与治疗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中心住院治疗的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和结果、处理方法、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总结诊治特点。将外科处理方法分为单T管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双T管组(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胆总管探查双T管引流术)。结果:共收集33例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患者的资料,性别比(男/女)为1:1.2,平均年龄为45.6岁,病灶平均直径12.9cm,临床表现主要是上腹痛(78.8%,27/33)、黄疸(45.5%,15/33)、发热(39.4%,13/33)、恶心呕吐(21.2%,7/33)。腹部B超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4例(12.1%,4/33)、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8例(25.8%,8/31)、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提示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8例(61.5%,8/13)、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提示包虫破入胆道有7例(100%,7/7)。单T管组有25例,术后胆漏者5例(20.0%),术后残腔积液4例(16.0%);双T管组有5例,术后残腔积液1例(20.0%),无术后胆漏。3例患者单纯行ERCP术。30例手术患者均得到6月-5年的随访,均无复发,生活状态良好。结论诊断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阳性率由高到低是MRCP、CT、腹部B超,MRCP对肝囊型包虫破人胆道病人具有诊断率高和无创等优点,ERCP不仅对包虫破入胆道有确诊意义,而且对此病术前及术后有重要应用价值;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治疗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并成为首先的传统方法,在把握适应症的前提下,施行胆总管探查双T管引流术效果更佳。

杨燕婷[5](2019)在《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的病因诊断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胆总管远端扩张并不罕见,但由于该区域解剖结构复杂,病种多样,其病因诊断常是难点。纵轴超声内镜不仅可以贴近观察胆管远端及周围结构,同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术(FNA),获取病理学标本,为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旨在探讨纵轴超声内镜(Linear EUS)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病因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9年6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及昆山中医医院因胆总管远端扩张而进行纵轴超声内镜检查的病例,对照手术、内镜病理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0例患者,其中男77例,女83例,平均年龄64±12岁。最终诊断胆总管结石53例,十二指肠乳头恶性肿瘤43例,胆总管远端恶性肿瘤14例,胰头占位19例(包括IPMN),胆管炎8例,胆囊切除术后代偿性扩张9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4例,胆总管腺肌症1例。其他良性病变包括十二指肠降部憩室3例、肿块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3例、胰腺假性囊肿2例和异位胰腺1例。对于胆总管结石的诊断,Linear EUS的诊断准确率为97.5%,明显高于MRI(86.36%)及CT(89.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6)。Linear EUS对壶腹周围肿瘤诊断的准确度为93.75%,高于MRI及CT的准确度82.73%及8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和0.001)。结论:纵轴超声内镜(Linear EUS)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欧廷政[6](2019)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病,目前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易出现结石复发,如何降低结石复发率,一直是该病治疗的难点与重点。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肝内胆管结石的复发率,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预防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提供参考。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223例行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后结石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观察以下因素与结石复发的关系:性别、年龄、吸烟史、嗜酒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糖尿病病史、既往胆道手术史、黄疸、胆总管直径、结石大小、结石分布、合并肝外胆管结石、合并化脓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手术方式、结石残留等。(2)采用门诊复查及电话随访调查,主要随访内容包括:术后生活状态、术后复查情况、手术后至首次复发的时间、复发的部位、复发后治疗的情况。术后6月开始定期随访,每3个月或半年随访1次,随访截止日期为2018年9月。(3)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经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水准?=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随访了223例行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其中213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有效随访率为95.5%。随访中位时间为30个月(9-63个月)。213例成功随访患者中,结石复发的有37例,复发率为17.4%。最短复发时间为术后8个月,最长复发时间为术后54个月。术后第一年结石复发的累计发病率为3.3%,第二年累计发病率为6.6%,第三年累计发病率为10.8%,第四年累计发病率为13.2%,第五年累计发病率为17.4%。(2)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对213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选取不同的手术方式。采用肝叶切除术的为134例,占总病例数的62.9%,术后结石复发率为14.2%;采用高位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有54例,占25.4%,结石复发率为22.2%;采用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有25例,占11.7%,结石复发率为24.0%。(3)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分析显示结石分布、肝内胆管狭窄、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结石残留是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结石残留(OR=16.830,P=0.001)、有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OR=6.553,P=0.019)、有肝内胆管狭窄(OR=9.720,P=0.003)是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结石分布不是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肝叶切除术应用于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术后结石复发率低,应个体化合理应用。(2)有结石残留、有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有肝内胆管狭窄是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宗林[7](2019)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关键技术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炼与优化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关键技术。方法:选择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6年8月至2018年8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30例。五孔法进腹,按以下技术流程操作:对肝十二指肠韧带解剖和分离然后阻断病变肝脏入肝血流继而离断肝周韧带,精细离断肝实质,如有必要,留置T管或一期缝合。出院后定期随访。收集病人的术前一般资料、影像学检查、术中的操作流程、术中术后资料等,进行归纳分析;并据此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挖掘,并重点探讨肝脏三维可视化技术、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肝门板相关解剖应用)、肝内间隙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石病中的作用等。结果:14例行腹腔镜左半肝切除术。16例行肝左外叶切除术。手术时间中位数为256(100-480)min,其中左半肝脏为270(180-480)min,左外叶中位数240(100-480)min,术中输血4例。行胆道镜胆总管探查23例,其中2例经左肝管胆道镜检查,胆总管切开取石术21例;2例胆总管一期缝合病人,19例T管引流病人。术后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为10(6-19)天。胆管出血2例,切口感染2例。29例随访15(1-27)个月,影像学检查27例均未发现残余结石。2例残石。1例行经胆道镜取石,其中1例结石病人残留放弃进一步治疗。本次研究结石清除率为 96.6%(28/29)。结论:1、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是安全的,可行的,能够达到最大程度度去除病灶并给病人带来最小的手术创伤和较理想的预后。2、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结石的关键技术包括术前精确的影像学检查评估、肝门(板)解剖、术中病灶定位(如术中超声等)、肝血流阻断、肝脏游离、利用肝脏解剖间隙行肝实质离断、肝断面及肝内外其他胆管结石的处理等。3、术前肝脏三维可视化技术、肝门板的精准解剖、病变肝段位置的精确定位、充分利用肝内腔隙等关键技术在肝石病腹腔镜精细肝切除中的合理应用,去除病灶,同时缩短手术时间。

徐正荣[8](2019)在《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胰管结石是慢性胰腺炎的一种继发性病变,其诊断相对容易;而慢性胰腺炎胰管结石背景下并发癌变的早期诊断困难。本系列研究首先对过去30年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病例报道文献进行总结;然后再对西南医院近十余年来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以及简化的诊断评分系统,并对其效能进行评价;总结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患者的治疗经验及教训,再结合诊断评分系统探索其外科应对策略。一、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发病及诊治概况(19802010年)目的:总结过去30年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诊治及预后情况。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普维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等检索工具,检索1980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报道关于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文献资料,按照入选标准对最终纳入的15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患者共报道94例,男女比为2:1,平均年龄为46.8(2575)岁,胰管结石患者中合并胰腺癌的发生率为19.0%,酗酒仍可能是胰管结石以及合并胰腺癌最常见的病因。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时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通过影像学特征和血清肿瘤标志物等综合分析,可提高术前临床诊断准确率;通过ERCP或经皮胰腺穿刺取活检等有创的检查手段有助于术前确诊,但术前漏诊胰腺癌的发生率仍高达29.9%。胰头仍是胰管结石背景下并发胰腺癌最常见的发生部位(53.2%),但体尾部胰管结石同样可以并发癌变(25.5%);诊断癌变后按照胰腺癌治疗方案行根治性手术,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2.8%、20.3%、6.1%;中位生存时间为23.0(95%CI:16.030.0)个月。结论:胰管结石背景下合并胰腺癌往往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检测手段,早期诊断困难,术前漏诊率高;即便采取了根治性手术治疗,预后仍较差。二、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目的: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诊断评分系统,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术后病理诊断有无癌变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风险预测模型,根据模型变量的β值建立诊断评分系统;并通过ROC曲线分析、Hosmer-Lemeshow检验和留一交叉验证(LOOCV)对模型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风险预测模型中,胰腺明显萎缩(OR=10.617,CI:2.83038.827,P<0.001)、胆总管变形(OR=12.189,CI:2.90251.191,P=0.001)、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OR=7.502,CI:2.19325.655,P=0.001)和胰管大结石(直径≥13mm)(OR=4.302,CI:1.30514.185,P=0.017)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为0.926(0.885,0.968)(P<0.00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2=3.277,P>0.05;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计算模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分别为71.43%、78.97%、78.24%、26.79%、96.25%、3.40、0.36。以四个独立风险预测因子进行危险评分赋值,总的分值范围为06分,建立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采用尤登指数法进行危险分层,将胰管结石患者划分为癌变低风险人群(13分)和癌变高风险人群(>3分),高风险人群的癌变实际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风险人群(P<0.001)。对诊断评分系统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符程度进行验证,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1.43%、89.74%、87.96%、42.86%、96.69%、6.96、0.32,说明基于该危险分层的评分系统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较好。结论: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术前诊断困难,胰腺明显萎缩(实质厚度<7mm)、胆总管变形、胰管大结石(直径≥13mm)和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CA125或CEA中至少一项)升高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变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以此为基础建立的诊断评分系统能提高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诊断效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三、胰管结石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胰管结石并发癌前病变(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胰管结石患者的病案资料,根据术后病理有无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PanINs)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胰管结石患者中并发PanINs的高危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胰管结石并发PanINs的三个潜在危险因素:肿大的胰头、胆总管变形、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大的胰头(OR=3.250,CI:1.3717.706,P=0.007)是胰管结石并发PanINs风险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尽管胰头肿大并未能纳入癌变诊断评分系统中,但它却是胰管结石并发癌前病变唯一的独立预测因子,在癌变早期防治中更加值得被重视。四、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胰管结石并发癌变外科处理中的经验和教训,探讨外科应对策略。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的胰管结石并发癌变患者的病案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并对外科处理的经验及教训进行总结。结果:(1)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情况:胰管结石患者并发癌变的发生率为7.3%,癌变患者平均年龄为54.3±12.5岁,以Ⅰ型结石主,除了癌肿直接征象以外,胰腺明显萎缩、胆总管变形、血清肿瘤标志物升高和胰管大结石这四个特征尤为常见。术前癌变漏诊率为39.4%(12例);采用诊断评分系统能提高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减少术前漏诊。手术中另有23.8%(5例)的患者漏诊癌变。术后迟发性癌变(11例)均发生在初次手术后2年以内,初次手术为胰管引流术以及初次手术中未取活检者均占到了54.5%。15例行手术切除的癌变患者术后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2%、6.7%、0,中位生存时间为12(95%CI:3.220.8)个月。(2)外科应对策略探讨:面对胰管结石患者时,完善全面的术前检查是减少癌变漏诊的前提,手术策略的核心是对有疑有癌肿占位、或胰头肿大、或评分为癌变高风险的患者推荐胰腺切除术作为首选术式,对于低风险患者可根据胰腺形态和结石特点选择行胰腺切除术、胰管引流术或二者联合的术式;术中常规取活检行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确定最终术式;无癌变的患者术后至少2年内均建议门诊随访。结论: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防治关键在于提高癌变的术前诊断效率,减少术前和术中癌变的漏诊。通过术前评估是否存在癌肿占位或胰头肿大、是否为癌变高风险人群,采取个体化的手术策略,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五、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与预后目的:通过比较两种手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和预后,评价癌变应对策略是否具有可行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胰管结石(不含并发癌变)患者的病案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比较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胰管结石的疗效及预后。结果:纳入136例胰管结石患者,其中胰管引流组44例,胰腺切除组92例。两种术式治疗胰管结石安全有效;与引流组相比,切除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均P<0.05),但术后残石率更低(P<0.05),并不增加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P>0.05);两组术后长期疼痛缓解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切除术在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中作为一种积极干预手段,在治疗胰管结石时与胰管引流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其合理的应用并不会给评分系统误诊为癌变的胰管结石患者带来明显的手术负面影响。

熊若飞[9](2019)在《肝外胆管结石不同取石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差异性研究及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肝外胆管结石不同取石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差异性并分析可能导致这一差异性的原因。方法:选取2012年0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中术后发生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1.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率在不同肝外胆管结石手术方式间的差异研究:将纳入研究对象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ERCP组与胆总管切开取石组,比较两组之间术后肝内胆管结石发病率的差异,并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2.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研究:实验组为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未继发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对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筛选的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得出独立危险因素。3.推导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能机制:通过上述危险因素在不同手术方式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组间比较,推导手术方式不同导致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可能机制。结果:1.胆总管切开取石组较ERCP取石组在复发结石的情况下更易继发肝内胆管结石;2.单因素分析发现实验组在以下临床数据上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包括:胆囊是否切除,胆道狭窄,胆总管扩张(直径≥15mm),结石大小(≥10mm),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1.29mmol/L),术后直接胆红素升高(≥13.68umol/L)。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胆囊是否切除、胆道狭窄、胆总管扩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术后直接胆红素升高为独立危险因素。3.胆囊是否切除在肝外胆管结石不同取石术组间具有差异。结论:肝外胆管结石取石术后胆总管切开取石较ERCP取石在复发结石的情况下更易继发肝内胆管结石,胆囊切除可能为导致这种差异性产生的机制。

康莹丽[10](2019)在《肝泡型包虫病胆道损害的MRI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肝泡型包虫病合并胆管损害是患者常见的表现,也是降低包虫病患者手术切除率重要的制约因素。因此,本研究采用MRI术前全面评估病灶部位、大小、类型对肝内胆管树的影响,为临床手术切除方案及预测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140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MRI常规扫描、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及胆道重建的影像资料,研究以下内容:1.MRCP下肝泡型包虫病胆管损害形态学改变:采用卡方检验评价183个病灶位置、大小及类型对胆管损害形态学改变的差异,以及MRCP对胆管形态改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2.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的侵犯率;3.采用卡方检验评价183个病灶位置、大小及类型对术后胆漏的影响,根据有无胆漏分为正常组、胆漏组;4.探讨59个肝门部泡型包虫病胆管损害和45个肝门部胆管癌胆管损害的特点,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二者胆管扩张、管壁增厚、管壁强化及胆管内软组织影等表现的差异。结果:1.MRCP下肝泡型包虫病胆管损害形态改变:主要为胆管受压并梗阻扩张、胆管截断并梗阻扩张;肝左叶及肝右叶病灶胆管损害形态均以胆管受压并梗阻扩张为主,分别为19个(37.3%)、36个(49.3%);肝门区病灶以胆管截断并梗阻扩张为主,共37个(62.7%);对于病灶直径小于5cm,以胆管未受影响为主,共15个(41.7%);病灶5-10cm,主要以胆管受压并梗阻性扩张形态改变为主,共32个(51.6%);直径大于10cm,主要发生胆管截断并梗阻扩张,共42个(49.4%);液化坏死型病灶,以胆管截断并梗阻扩张为主,共36个(46.2%);实质型和混合型以胆道受压并梗阻扩张为主,占比为45.5%、41.0%;MRCP诊断胆管损害的灵敏度、特异度及AUC依次为0.783、0.727、0.755;2.胆管总受侵率为36.6%,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侵犯率分别为26.4%、41.4%、42.1%,总体P<0.05;通过与手术一致性检验,三者Kappa系数分别为0.602、0.695、0.741;3.术后胆漏:正常组共64个,胆漏组共119个,病灶部位与胆漏的发生有差异,P<0.05,其中以肝门部为主,构成比为40.3%;病灶直径与胆漏发生有差异,P<0.05,病灶直径大于10cm,发生胆漏构成比高,共63个(52.9%);而正常组则以病灶直径小于5cm为主,构成比为65.6%;病灶类型与胆漏发生无差异,P>0.05;4.二者胆管壁增厚、胆管壁强化、胆管内软组织肿块影像学表现存在差异,构成比分别为80%、100%、100%,P<0.05;二者胆管扩张,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联合MRCP术前可准确评估病灶对胆道的损害,对HAE临床精准治疗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B超诊断梗阻性黄疸及肝内胆管节段性扩张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诊断梗阻性黄疸及肝内胆管节段性扩张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资料提取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中国AIP病例文献发表情况
    3.2 中国2364 例AIP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地域分布
    3.3 2364 例AIP患者的临床表现
    3.4 AIP患者的既往病史
    3.5 AIP患者的胰腺外表现
    3.6 AIP患者的实验室检查
    3.7 AIP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3.8 AIP患者的病理学检查
    3.9 AIP患者的误诊情况
    3.10 治疗及预后
第四章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IGG4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1. 胆总管结石的中医认识
        1.1 胆总管结石的病因病机
        1.2 胆总管结石的各家学说
        2. 胆总管结石的证型变化规律
        2.1 现行胆石症指南
        2.2 胆总管结石证候变化规律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胆总管结石的现代治疗与防治
        1. 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
        1.1 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
        1.2 胆总管扩张
        1.3 胆道支架置入
        1.4 ERCP及相关手术操作
        1.5 其他危险因素
        2. 中西结合,优势互补
        2.1 中医药改善预后
        2.2 中医药预防复发
        2.3 中医药整体调理
        2.4 中医药治疗方式多样
        3.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的证候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文献的选择和排除标准
        1.3 证候名称规范及证素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型分布
        2.3 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分布规律及组合规律
    3. 讨论
        3.1 胆总管结石的证素分布及组合
        3.2 探讨胆总管结石证素的分布规律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临床回顾性研究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参考标准
        1.4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5 数据的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证型相关分布
        2.3 证素组合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证素辨证学的科学性
        3.2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素的差异
        3.3 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差异
        3.4 初发、复发胆总管结石中医证候的辩证统一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胆总管结石中医临床证候调查病例报告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4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标准
        2.1.5 肝门部胆管癌不可切除的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数据收集方法
        2.2.3 术后疗效定义
        2.2.4 并发症定义
        2.2.5 观察指标
        2.2.6 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肝功能指标比较
    3.3 引流有效率比较
    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5 支架通畅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3.6 生存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临床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的病因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1.2 排除标准
    1.3 仪器与试剂
    1.4 EUS操作
    1.5 诊断金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基线资料
    2.2 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与肿瘤的相关性分析
    2.3 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病因的诊断效能
    2.4 纵轴超声内镜与CT及MRI影像学的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内镜在壶腹部周围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6)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肝内胆管结石的成因
    1.2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
    1.3 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分型
    1.4 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
    1.5 研究背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资料来源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3 肝内胆管结石的诊断标准
        1.1.4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标准
    1.2 方法
        1.2.1 资料处理及观察因素分组
        1.2.2 随访调查
        1.2.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2.2 术前准备及手术方式
    2.3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
    2.4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5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
        3.1.1 肝叶切除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3.1.2 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3.1.3 高位胆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在肝内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3.2 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3.2.1 结石分布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2.2 肝内胆管狭窄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2.3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2.4 结石残留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2.5 其他因素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关键技术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4. 随访情况
    5. 研究路线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我国胰管结石合并胰腺癌的发病及诊治概况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PDS并发胰腺导管上皮内瘤变的高危因素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胰管结石并发癌变的外科应对策略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结语
第六章 胰腺切除术和胰管引流术治疗PDS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6.1 研究对象和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发病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肝外胆管结石不同取石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差异性研究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肝外胆管结石不同取石术后胆管结石复发情况差异性研究
        2.1.1 研究材料的准备
        2.1.2 研究对象的入组与分组
        2.1.3 数据处理与统计
        2.1.4 结果
        2.1.5 讨论
    2.2 肝外胆管结石取石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2.1 材料和方法
        2.2.2 研究对象的入组与分组
        2.2.3 观察指标(危险因素)的选取
        2.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2.2.5 结果
        2.2.6 讨论
    2.3 危险因素在肝外胆管结石2种取石术组间差异性的研究
        2.3.1 研究对象的入组
        2.3.2 数据处理与统计
        2.3.3 结果
        2.3.4 讨论
第3章 结论和展望
    3.1 结论
    3.2 展望和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10)肝泡型包虫病胆道损害的MRI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引言
第1章 MRCP对肝泡型包虫病胆道损害的评价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影像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1.1.4 影像学分析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MRCP下病灶部位、直径、类型与胆管损害形态改变的关系
        1.2.2 MRCP下胆管损害与ERCP比较
        1.2.3 MRCP下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侵犯率与手术结果两两对照
        1.2.4 病灶部位、直径、类型与术后胆漏关系
    1.3 讨论
        1.3.1 概述
        1.3.2 胆管侵犯率的比较
        1.3.3 病灶部位、直径、类型与术后胆漏
        1.3.4 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MRI联合MRCP对肝门部泡型包虫病胆道损害与肝门部胆管癌的鉴别诊断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对象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影像检查方法及扫描参数
        2.1.4 影像学分析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HAE和 HCCA胆管受损影像学鉴别
    2.3 讨论
第3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附图
附录 B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B超诊断梗阻性黄疸及肝内胆管节段性扩张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2009年至2018年我国2364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吴丹.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初发、复发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医证候的比较研究[D]. 卞昊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杨泽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治分析[D]. 艾斯卡·艾尼娃.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纵轴超声内镜对胆总管远端扩张的病因诊断价值[D]. 杨燕婷. 苏州大学, 2019(02)
  • [6]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D]. 欧廷政. 吉首大学, 2019(02)
  • [7]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关键技术的优化[D]. 周宗林. 皖南医学院, 2019(01)
  • [8]胰管结石并发癌变诊断评分系统的建立及其外科应对策略研究[D]. 徐正荣.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肝外胆管结石不同取石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差异性研究及临床分析[D]. 熊若飞. 南昌大学, 2019(01)
  • [10]肝泡型包虫病胆道损害的MRI评价[D]. 康莹丽. 青海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B超诊断梗阻性黄疸及肝内胆管节段性扩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