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t/d CDC预分解系统的研制与设计

5000t/d CDC预分解系统的研制与设计

一、5000t/d CDC预分解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但磊[1](2021)在《旋喷气流下分解炉内生料冷态运动状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解炉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核心热工设备,通过使用分解炉能大幅度提高熟料产量,降低单位熟料能耗,缩短回转窑长度,降低回转窑烧成带热负荷。分解炉的研究能更进一步优化使用分解炉而带来的诸多优势,其内部流场与生料运动状况的研究最为核心与重要。为研究旋喷气流式分解炉流场,制作了一款“L”型五孔探针,设计了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校准并开发了风矢量计算程序。通过冷模试验与CFD数值模拟研究旋喷气流式分解炉流场与生料运动状况,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水平截面上,分解炉模型内负压成从中心到内壁逐渐变小的趋势分布,分解炉直筒负压最大处在上端缩口与三次风进口。分解炉内烟室到出口压损数学模型:Δp=0.60×ρv2;三次风管到出口压损数学模型:Δp=0.23×ρv2。(2)分解炉模型内风轴向速度在水平截面上,基本呈中间大,四周小的规律分布,且是三个分速度中最大者。分解炉底部轴向速度大于其他位置,为锥部“烟气”喷腾所致。存在轴向速度方向向下的位置,说明部分三次风向下运动。除三次风管所在位置,在水平截面上,切向速度从中心位置附近处向边壁呈现先增大,后缓慢减小的变化规律,使风做顺时针旋转运动。径向速度其值最小,在上部流场中,径向速度在水平截面上表现为中心处小,向四周缓慢增大的变化规律,且方向上皆为背离中心。(3)分解炉模型内流场以三次风管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流场中风做螺旋上升运动,下部流场为上升“烟气”与一股向下运动三次风混合的紊乱流动。三次风沿着水平的三次风管进入分解炉后分为两股风,其中一股风做螺旋上升运动,使上部流场风旋转运动。另一股风紧贴壁面,向下运动并与上升“烟气”汇合,使下部流场紊乱。(4)上部流场中大部分生料做紧贴壁面的螺旋上升运动。下部流场中出现随三次风螺旋向下最终向上运动的生料,且下部流场中生料分散性更好。(5)分解炉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分解炉速度场整体呈现四周小,中轴线处大的分布特点,在三次风管入口与烟室入口存在较大速度区域。速度矢量图表明存在一股三次风向下运动,其余三次风则为向上运动。在三次风管上下存在两个竖直方向上的涡流,有利于生料的分散与受热。分解炉数值模拟结果与冷模试验研究结果基本一致。(6)数值模拟生料运动结果显示,从三次风管上方撒料箱进入的生料其螺旋上升程度大,分散效果好;从下方撒料箱进入的生料,更趋于直接随着“烟气”上升,其螺旋程度低,分散效果差。综合分解炉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得出最佳的生料进料位置为三次风管紧邻上方。通过对旋喷气流式分解炉流场与生料运动的研究,掌握了该分解炉流场分布与生料运动规律,为该类分解炉结构上的改进,实际生产的增产、降耗与污染物减排,做出理论指导与参考依据。

管荣臻[2](2019)在《基于T-S模糊模型水泥分解炉的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干法窑外分解系统中最为重要的设备就是水泥分解炉,其具有燃烧、导热以及分解物料等多方面的功能。如果炉口的温度变得过高,则会导致旋风预热器出现一定的结皮情况;而如果炉口的温度太低,则其中的碳酸盐得不到充分的分解。所以,整体来说,必须要控制炉口的温度在合适的区间范围,这对整个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非常关键。本文基于水泥分解炉的T-S模糊模型,结合离散滑模控制基本原理,围绕分解炉控制变量,对炉口的温度调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山东省重大专项“智能化工厂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015ZDXX0101F01)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403161)资助下,本文开展工作如下:(1)为准确控制分解炉出口温度,需选取适当的分解炉数学模型。考虑到分解炉出口温度影响因素比较多,首先需要确定分解炉控制变量,而后根据变量选取能够准确描述水泥分解炉的数学模型。根据相关设计标准(GB 50295-2008),并结合实际工作人员的操作经验以及已经获得的某5000t/d水泥厂之前的生产线参数,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喂煤量和下料量以及三次风温对炉温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分解炉正常工作时,三次风阀门开度通常保持在30%左右。故选取以喂煤量、生料下料量为输入变量的T-S模糊模型作为水泥分解炉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研究基于T-S模糊模型的水泥分解炉系统控制奠定基础。(2)根据(1)中所推出的基于T-S模糊模型的水泥分解炉系统状态空间描述,建立了相应的针对标称分解炉系统的控制装置。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进一步提高系统在的任意位置均可实现滑模,并且品质更佳,控制器必须要采用指数趋近的控制方式,在这过程中,为降低振动和减小趋近的时间,趋近律方面必须要设置为自适应指数趋近律;并结合Lyapunov理论对滑模面的稳定性进行验证,最终,实际的仿真结果显示论述建立的控制器能够较好地实现分解炉出口温度的控制。(3)需要注意的是,在分解炉系统的实际运行中始终都具有一定的参数变化和干扰,基于此,建立了以T-S模糊模型为核心的抗干扰滑模控制单元。在(2)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抗干扰控制架构,设计干扰观测器估计干扰并对系统进行补偿,验证其收敛性,并论证了该系统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整个仿真的结果显示当前建立的控制器可以良好对分解炉出口温度的进行调节和控制。(4)提出了分解炉系统的软硬件架构,结合工程中的控制方法,给出分解炉系统自动控制方案,完成分解炉系统自动控制软件的设计,进行了工程应用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陈晓琳[3](2018)在《涡流室分解炉分级燃烧及RDF协同减排NOx机理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水泥工业的快速发展,水泥生产过程中煤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已经成为大气NOx排放的第三大来源。随着环境控制的日趋严格,水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分解炉是干法水泥生产系统减排NOx的关键设备,其中煤分级燃烧技术是目前广受青睐的NOx减排技术之一。干法水泥生产系统因其具有高温、长流程、微负压和碱性环境等工艺特点,协同处理垃圾衍生燃料(Refuse Derived Fuel,简称RDF)已成为世界先进水泥生产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然而,煤粉与RDF的燃烧特性存在很大差异,当两者共燃时,势必会对分解炉的温度制度及NOx释放情况带来一定的影响,探明分解炉中煤与RDF共燃时燃料的燃烧特性及NOx的生成与被还原机理,以期在燃料充分燃烧及生料充分分解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NOx减排效果,成为解决分解炉中煤与RDF共燃协同减排NOx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实验研究、CFD数值模拟及水泥厂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展开研究。一方面创新设计并搭建双管式炉实验台,模拟分解炉温度环境和氧气浓度氛围,采用燃料高温快速进样的方式开展燃烧实验研究,并结合热重分析仪-红外光谱仪联用(TG-FTIR)、裂解仪-气相色谱仪-质谱仪联用(PY-GC/MS)等现代测试技术研究燃料热解、裂解实验,探讨了煤粉与RDF共燃时燃料的燃烧特性及NOx释放特点,研究了煤质、环境温度、氧气浓度对NOx释放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减氮效果良好的RDF入炉方式。另一方面,利用CFD数值模拟软件Ansys Fluent突破了对分解炉中多燃料燃烧耦合生料分解及NOx排放过程的数值模拟技术难题,采用CFD-POST、FieldView、Tecplot等对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获悉了分解炉中三种类型NOx的生成规律及燃料型NOx的转化特点,并获得了煤粉分级燃烧减排NOx的优化方案和RDF入炉减氮方案,探明了分解炉中煤与RDF多级燃烧协同减排NOx的机理,并在实际生产线使用,获得很好应用效果。(1)利用自制的双管式炉平台研究了不同烟煤和无烟煤在不同温度、氧气浓度下的燃烧特点和燃料型NOx生成情况,结果表明:900℃时烟煤和无烟煤的燃烧情况好、生成的CO少,但是对应的燃料型NOx的生成量更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燃烧时烟煤燃烧过程中NOx生成量和转化率比对应的无烟煤要低,其中烟煤在氧气浓度为14%、无烟煤在氧气浓度为16%下燃烧时处于NOx的最佳生成浓度环境,在实际生产中应该避开。借助TG-FTIR和Py-GC/MS发现,烟煤在较低温度下就可以释放出种类更多的碳氢化合物(烷烃、烯烃、芳香烃),有利于对燃料型NOx还原转化,烟煤燃烧时NOx的生成量及转化率比无烟煤低。(2)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煤粉在分解炉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分解炉环境下燃料型NOx的生成量远高于热力型NOx和瞬时型NOx,且自生成的燃料型NOx能够被炉内的碳氢化合物有效转化。通过对分解炉进行分煤口高度、水平位置、深入长度、分煤量等的优化设计,寻找到了合适的煤粉分级方案并经现场验证取得了还原率为48%的脱硝效果。(3)利用双管式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RDF在不同温度、氧气浓度,以及其与烟煤、无烟煤混合燃烧过程中的特点和NOx生成规律。研究表明,RDF在700℃燃烧时NOx的浓度最大值和生成总量均很高,实际使用RDF作为替代燃料时应该避开此温度;RDF在氧气浓度为14%下燃烧时NOx的生成量和转化率都很低;RDF与无烟煤、烟煤混合后其燃烧过程在反应前期(挥发分释放阶段)体现为加和作用,在反应后期(焦炭燃烧阶段)体现为协同促燃作用;烟煤和无烟煤掺混RDF后混合燃料燃烧性能均得到改善,且NOx的生成总量和转化率均明显降低了。(4)采用CFD数值模拟技术对煤粉与RDF在分解炉内共燃烧耦合生料分解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基于优化的分级燃烧方案,对RDF的入口位置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表明,当RDF位于涡流室上部、远离三次风口的合适位置时运动路径更长、颗粒分散效果更好、温度制度更加均匀、NOx的还原效果更好;通过改变RDF的质量替代比例,探索了燃料多级燃烧协同减排NOx的机制,研究表明RDF替代量为50%时,RDF与煤燃烧之间可形成较好的协同作用机制,有利于与煤共混燃烧形成强化燃烧模式,也有利于形成CO还原气氛,促进NOx的还原转化。

李红建,王国鸿,周刘成,李昌勇[4](2013)在《四级、五级和六级预热预分解窑系统节能效果的探讨》文中指出通过四级、五级和六级预热预分解窑系统节约煤电的比较,阐明了带余热发电的五级预热预分解窑系统的能源利用率高于带余热发电的四级预热预分解窑系统,而六级预热器系统比五级、四级预热器系统节能效果更好。采用六级预热器系统可以适当降低预热器出口废气温度,实现废气热焓的充分回收,从而有效地实现烧成系统的节能减排。

陶从喜[5](2011)在《环保型水泥预分解系统优化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预分解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水泥制造技术。尽管近年来我国水泥预分解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热耗、电耗及污染物如氮氧化物排放等方面同国际最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水泥预分解系统进行优化是实现水泥生产线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开展水泥窑预分解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的优化研究并将之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对实现水泥工业的低碳经济以及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研究及工程实际检测等方法对环保型水泥预分解系统进行了优化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撒料装置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结构的撒料装置及不同撒料板角度、插入深度等情况下的物料分散状况。通过数学分析的方法得知,撒料板角度为5°、插入深度为200 mm时,物料的分散性最佳。通过工程实践应用证明改进型的撒料装置能使预热器出口温度降低1520℃。(2)通过旋风筒冷模实验的数据修正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计算模型中的湍流模型参数,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离散相模型(DPM)对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的六级预热器优化前后的流场、热交换效率和分离效率进行了研究。改进后的六级预热器系统总体压损降低了13.8%,系统换热效果降低1.7%,说明优化后的六级预热器系统节能减排效果更好。(3)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得到了旋风筒阻力特性的计算公式,提出了旋风筒能量利用效率的有效能及无效能的概念,指出旋风筒开发既要考虑降低其阻力同时又要尽可能提高旋风筒的有效能量利用率。(4)通过实验和CFD模拟研究了燃料燃烧特性与分解炉开发设计的相关性。合理有效的分解炉既要能满足各种燃料的充分安全着火燃烧并燃尽的要求,同时又需阻力低、结构简单且运行可靠。(5)研究了不同煤焦还原NO的动力学,将得到的动力学参数用于分解炉模拟计算。在分解炉计算机辅助试验平台上了模拟了TTF三喷腾型分解炉采用三次风分风措施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浓度的研究。水泥厂实际检测数据显示,三次风分风方式可降低氮氧化物排放1036%。

周清浩,孔祥忠[6](2011)在《2010年水泥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中)》文中指出(接上期)4.中信重工利用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示范项目启动12月17日,中信重工与河南省投资集团合作,利用水泥回转窑消纳城市生活垃圾。中信重工自主设计研发的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和装备,利用水泥回转窑内的高温环境,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置,项目利用洛阳黄河同力日产5000吨水泥干法生产线回转窑系统,建设1

张自力,莫昌发[7](2010)在《利用仿真技术改进烧成系统的研究及实践》文中提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核心技术与装备——预分解系统、熟料冷却机和煤粉燃烧器的研究,始终是水泥工业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国家"十一五"规划将《高能效熟料烧成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和开发》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号2006BAF02A24)。

于兴敏[8](2008)在《加速水泥熟料烧成系统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能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严重不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并首

陶从喜,彭学平,胡芝娟,余锦辉[9](2007)在《第三代5500t/d预分解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工程实践的归纳总结、相关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提出了预热器系统高效低阻及分解炉对原燃料的适应性的措施,开发了第三代5500t/d预分解系统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孙德群,贾庆国[10](2007)在《华润贵港5000t/d燃无烟煤生产线预分解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分解炉是烧成系统的关键设备,尤其是对于燃无烟煤的分解炉,既要保证无烟煤粉在炉内的充分燃烧,又要利于系统的操作控制。基于分解炉煤粉燃烧机理,并通过分析影响炉内煤粉燃烧的各种因素及依据所用无烟煤的热失重分析结果,中材国际南京水泥设计研究院开发设计出了用于华润贵港5000t/d工程的喷旋管道式在线分解炉,并与高效、低阻、防堵的旋风预热系统组成了性能优异的预分解系统。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该预分解系统易于操作控制,且对物料适应性强、阻力损耗小。

二、5000t/d CDC预分解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000t/d CDC预分解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旋喷气流下分解炉内生料冷态运动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分解炉的发展
    1.3 分解炉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2 五孔探针测试系统开发与校准
    2.1 五孔探针简介
    2.2 五孔探针制作
    2.3 五孔探针数据采集系统
    2.4 五孔探针校准
    2.5 三维风速识别
    2.6 本章小结
3 分解炉流场与生料运动试验研究
    3.1 模型结构与试验装置
        3.1.1 分解炉模型3D图绘制
        3.1.2 分解炉实体模型制作
        3.1.3 试验系统搭建
    3.2 分解炉模型试验
        3.2.1 分解炉坐标规定与测点分布
        3.2.2 静压测试结果与分析
        3.2.3 流场试验结果与分析
        3.2.4 压损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分解炉内生料运动
    3.4 本章小结
4 分解炉数值模拟研究
    4.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4.2 分解炉几何建模与计算边界条件
    4.3 分解炉网格划分
        4.3.1 网格划分结果
        4.3.2 网格质量结果
    4.4 分解炉数值模拟结果
        4.4.1 流场模拟结果与分析
        4.4.2 生料运动轨迹模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基于T-S模糊模型水泥分解炉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水泥分解炉出口温度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难点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小结
第二章 水泥分解炉系统T-S模糊模型的确定
    2.1 分解炉的分类
    2.2 新型干法水泥预分解系统工艺
    2.3 分解炉的工艺流程
    2.4 分解炉T-S模糊模型的选取
        2.4.1 T-S模糊模型
        2.4.2 基于T-S模糊模型水泥分解炉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T-S模糊模型水泥分解炉标称系统滑模控制器设计
    3.1 滑模控制
        3.1.1 滑模控制概述
        3.1.2 离散滑模控制的基本原理
    3.2 基于T-S模糊模型水泥分解炉标称系统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3.2.1 控制律的设计
        3.2.2 稳定性分析
    3.3 仿真验证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T-S模糊模型水泥分解炉受扰系统滑模控制器设计
    4.1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滑模控制器设计
        4.1.1 受扰系统描述
        4.1.2 基于干扰观测器的控制律设计
    4.2 干扰观测器的收敛性分析
    4.3 稳定性分析
    4.4 仿真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分解炉自动控制系统的工程应用
    5.1 系统架构
        5.1.1 工业应用系统硬件构架
        5.1.2 工业应用系统软件构架
    5.2 分解炉系统控制方案
    5.3 分解炉系统控制软件实现
    5.4 分解炉控制系统软件控制效果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涡流室分解炉分级燃烧及RDF协同减排NOx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泥分解炉及其结构特点
    1.2 水泥生产中NO_x减排现状以及控制技术
    1.3 国内外分解炉中煤粉、RDF燃烧研究进展
    1.4 分解炉燃料燃烧过程中NO_x生成与控制机理研究进展
    1.5 分级燃烧减排NO_x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6 本文研究手段和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燃料的成分分析
    2.2 烟气的成分分析
    2.3双管式炉恒温燃烧实验
    2.4 燃烧特性分析
    2.5 燃烧过程污染物释放特性分析
    2.6 数值模拟实验
        2.6.1 几何模型
        2.6.2 物理模型
        2.6.3 组分及化学反应模型
        2.6.4 求解方法
    2.7 现场测试及工业试验
第3章 煤的燃烧特性及燃料型NO_x生成规律研究
    3.1 实验方案
        3.1.1 煤试样的选择
        3.1.2 煤燃烧实验
        3.1.3 煤燃烧污染物形成机理分析
    3.2 温度对不同品质煤粉燃烧过程的影响
        3.2.1 不同品质煤的燃烧过程分析
        3.2.2 煤粉燃烧过程中的NO_x生成规律
        3.2.3 煤粉热解特性与NO_x生成机理
    3.3 氧气浓度对燃料燃烧过程的影响
        3.3.1 不同氧气浓度下煤粉燃烧过程
        3.3.2 不同氧气浓度下煤粉燃烧过程中NO_x生成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燃烧过程中NO_x控制方法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边界条件的确定
        4.1.2 基础模型的研究与结果验证
        4.1.3 分解炉中燃料燃烧自生成NO_x的数值模拟研究
        4.1.4 分级燃烧减排NO_x方法研究
    4.2 燃烧和分解的耦合模拟
    4.3 模拟结果验证
    4.4 水泥分解炉中NO_x生成规律的模拟研究
        4.4.1 热力型NO_x的生成
        4.4.2 瞬时型NO_x的生成
        4.4.3 燃料型NO_x的生成
        4.4.4 燃料型NO_x的转化
    4.5 燃料分级燃烧减排NO_x的优化设计
        4.5.1 分煤口高度的优化
        4.5.2 分煤口位置的优化-单口
        4.5.3 分煤口位置的优化-双口
        4.5.4 分煤口深入长度优化
        4.5.5 分煤量的优化
    4.6 现场工业试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RDF与煤协同燃烧及对NO_x生成转化的影响
    5.1 实验方案
        5.1.1 RDF试样的选择
        5.1.2 RDF燃烧实验
        5.1.3 RDF与煤混合燃烧实验
        5.1.4 RDF的热解特性
    5.2 不同温度下RDF的着火与燃烧过程
        5.2.1 不同RDF燃烧过程
        5.2.2 不同温度条件下RDF燃烧过程中的NO_x生成规律
        5.2.3 RDF热解特性与NO_x生成机理
    5.3 氧气浓度对RDF燃烧的影响
        5.3.1 氧气浓度对RDF燃烧过程的影响
        5.3.2 氧气浓度对RDF燃烧过程中NO_x生成的影响
    5.4 烟煤和RDF的混合燃烧
        5.4.1 热重实验结果分析
        5.4.2 烟煤和RDF的混合燃烧过程
        5.4.3 烟煤和RDF的混合燃烧过程中NO_x生成规律
    5.5 无烟煤和RDF的混合燃烧
        5.5.1 热重实验结果分析
        5.5.2 无烟煤和RDF的混合燃烧过程
        5.5.3 无烟煤和RDF混合燃烧过程中NO_x生成规律
    5.6 RDF与煤协同燃烧及NO_x生成转化的影响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分解炉中RDF与煤协同减排NO_x机制
    6.1 研究方法
        6.1.1 原料的选择
        6.1.2 模型的确定
        6.1.3 RDF与煤多级燃烧减排NO_x方法研究
    6.2 RDF入射高度的优化
    6.3 RDF入口的水平位置优化
    6.4 RDF作为替代燃料时的模型验证
    6.5 RDF与煤燃烧的协同作用机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四级、五级和六级预热预分解窑系统节能效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四级、五级和六级预热预分解窑平衡计算与参数反求
3 四级、五级和六级预热预分解窑系统的余热发电量分析
4 几种新型干法窑系统热能利用情况分析
5 结 论

(5)环保型水泥预分解系统优化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
    1.2 预热器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主要的预热器系统
        1.2.2 预热器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研究现状
    1.3 分解炉的研究现状
        1.3.1 分解炉的型式
        1.3.2 分解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分解炉NO_x排放的研究现状
        1.4.1 水泥工业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1.4.2 生成NO_x的影响因素
        1.4.3 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措施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预热器撒料效果的优化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2.2.1 实验方法
        2.2.2 实验内容
        2.2.3 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结果
        2.3.2 结果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六级预热器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引言
    3.2 模拟计算的物理及数学模型
        3.2.1 模拟计算的物理模型
        3.2.2 模拟计算的数学模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压力损失
        3.3.2 换热效果
        3.3.3 分离效率
        3.3.4 流场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风筒阻力特性机理的研究
    4.1 引言
    4.2 旋风筒的阻力特性
        4.2.1 旋风筒中气固运动状态及阻力特性分析
        4.2.2 旋风筒阻力特性的理论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燃料燃烧特性与分解炉开发的相关性
    5.1 引言
    5.2 研究内容及方法
        5.2.1 煤粉燃烧特性
        5.2.2 分解炉冷模实验
        5.2.3 计算机CFD模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煤粉燃烧特性
        5.3.2 分解炉的冷模实验
        5.3.3 分解炉的CFD 模拟
        5.3.4 燃料燃烧特性与分解炉的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解炉中焦炭还原 NO 的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内容及方法
        6.2.1 分解炉中煤焦还原NO的实验平台
        6.2.2 原、燃料特性测试
        6.2.3 分解炉内NO还原的机理模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煤焦还原NO动力学
        6.3.2 TTF分解炉脱硝的数值模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预分解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的工程应用
    7.1 引言
    7.2 研究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撒料装置的改进效果
        7.3.2 旋风筒结构的改进效果
        7.3.3 分解炉的脱硝效果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2010年水泥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中)(论文提纲范文)

4. 中信重工利用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示范项目启动
5. 利用水泥窑共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工程化关键技术研究
6.“中科环保”加快烟气脱硝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步伐
7. 利用水泥窑处理生活垃圾项目在铜陵海螺公司正式运行
8. 电石渣制水泥规模化应用示范线投入运行
9. 华新水泥:生态环保理念的积极践行者
1 0. 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获“节能中国贡献奖”
1 1. TCFC型四代篦冷机在新型干法水泥节能减排示范线上应用
1 2. 水泥窑用第四代环保节能耐火砖研发成功
1 3.《高性能水泥绿色制造工艺和装备》水泥烧成技术通过验收
1 4. 新型干法水泥节能减排示范线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应用通过行业鉴定
1 5. 镁铁铝尖晶石砖开发及其应用获得专家好评
16. SCDl600熟料槽式输送机开发

(7)利用仿真技术改进烧成系统的研究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HF型高能效预热预分解系统的研发
    1.2 WHEC型第四代步进式高效冷却机的研发
    1.3 HP型强涡流型高效节能燃烧器的研发
2 成果专利及技术创新点
    2.1 技术专利权
    2.2 技术创新点
3 高效能熟料烧成技术与装备推广及效益
    3.1 推广应用情况
    3.2 节能及经济效益

(8)加速水泥熟料烧成系统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技术烧成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向
    1.1 国际先进技术情况
    1.2 国内技术现状
    1.3 新型干法烧成系统装备发展的方向
2 天津院水泥烧成节能新技术的技术特征
3 烧成系统节能新技术的效益分析
    3.1 热耗
    3.2 产能
    3.3 CO2排放
    3.4 总效益
4 结束语

(9)第三代5500t/d预分解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5000t/d烧成系统运行现状
3 第三代5500t/d预分解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
    3.1 5500t/d系统设计指标
    3.2 第三代预分解系统方案
        3.2.1 预热器
        3.2.1. 1 提高预热器系统的换热效率
        3.2.1. 2 降低预热器系统的阻力
        3.2.1. 3 预热器系统其它细节开发考虑
        3.2.2 分解炉
        3.2.2. 1 分解炉型式
        3.2.2. 2 分解炉的CFD模拟研究
        3.2.2. 3 分解炉的环保效应
4 小结

四、5000t/d CDC预分解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旋喷气流下分解炉内生料冷态运动状况研究[D]. 但磊.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2]基于T-S模糊模型水泥分解炉的控制研究[D]. 管荣臻. 济南大学, 2019
  • [3]涡流室分解炉分级燃烧及RDF协同减排NOx机理研究[D]. 陈晓琳.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4]四级、五级和六级预热预分解窑系统节能效果的探讨[J]. 李红建,王国鸿,周刘成,李昌勇. 硅酸盐通报, 2013(04)
  • [5]环保型水泥预分解系统优化及工程应用[D]. 陶从喜. 天津大学, 2011(06)
  • [6]2010年水泥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中)[J]. 周清浩,孔祥忠. 中国水泥, 2011(05)
  • [7]利用仿真技术改进烧成系统的研究及实践[J]. 张自力,莫昌发. 中国水泥, 2010(10)
  • [8]加速水泥熟料烧成系统节能新技术的开发及应用[J]. 于兴敏. 中国水泥, 2008(01)
  • [9]第三代5500t/d预分解系统的研究开发及应用[J]. 陶从喜,彭学平,胡芝娟,余锦辉. 水泥技术, 2007(03)
  • [10]华润贵港5000t/d燃无烟煤生产线预分解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应用[J]. 孙德群,贾庆国. 水泥工程, 2007(01)

标签:;  ;  ;  ;  ;  

5000t/d CDC预分解系统的研制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