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木通肾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米士丽[1](2021)在《9种中药材中马兜铃酸类毒性物质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文中提出马兜铃酸是近年来中药毒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分布在马兜铃属和细辛属植物中,马兜铃酸具有抗感染,抗早孕及增强吞噬细胞活性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同时也具有肾毒性和致癌性。为探究并明确含马兜铃酸类毒性物质药材中马兜铃酸类成分的种类、数量及含量,以期在此类药材和相关成药中进行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合理控制,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本研究选取了朱砂莲(ZSL)、杜衡(DH)、关木通(GMT)、马兜铃(MDL)、青木香(QMX)、天仙藤(TXT)、寻骨风(XGF)、广防己(GFJ)、细辛(XX)9种含马兜铃酸类毒性物质的中药材,对药材中存在的马兜铃酸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明确了此类药材中马兜铃酸类成分的种类、数量及含量,对此类药材及其制剂的安全性控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其质量标准中马兜铃酸类成分控制项的合理制定奠定基础。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将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马兜铃酸Ⅲa、马兜铃酸Ⅳa、马兜铃酸Ⅶa、马兜铃内酰胺Ⅰ、马兜铃内酰胺Ⅱ7种对照品单个对照品溶液和9种药材样品的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上,按0~100 min,5%~90%(B)色谱条件梯度洗脱,获取了对照品色谱图中单峰的紫外光谱图和供试品色谱图中每个色谱峰的紫外光谱图,供试品色谱图中与对照品紫外光谱相似的色谱峰被筛选为马兜铃酸类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HPLC-Q-TOF-MS)法对供试品色谱图中筛选出的疑似马兜铃酸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确认了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的色谱峰。通过不断优化色谱分离条件,实现了1h内7个对照品,包括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马兜铃酸Ⅲa、马兜铃酸Ⅳa、马兜铃酸Ⅶa、马兜铃内酰胺Ⅰ、马兜铃内酰胺Ⅱ,以及9种药材中的其他马兜铃酸类成分的基线分离,获得最优色谱条件:流动相为0.2%乙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20 min,18%~28%B;20~38 min,28%~35%B;38~41 min,35%~42%B;41~45 min,42%~43%B;45~60 min,43%~60%B。采用了 HPLC-Q-TOF-MS对9种药材中的马兜铃酸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质谱使用ESI正离子模式,在正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质量扫描范围为50~1000 m/z。分析马兜铃酸Ⅰ、Ⅱ、Ⅲa、Ⅳa、Ⅶa,马兜铃内酰胺Ⅰ、Ⅱ 7个对照品的质谱电离规律,并利用此规律对9种药材样品中筛选出的紫外光谱图与7个对照品光谱相似的成分进行结构解析,共推测鉴定出包括7个对照品在内的22个马兜铃酸类化合物。鉴定出的22个化合物中,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各有11个,分别为马兜铃内酰胺Ⅲa-N-β-D-葡萄糖苷(1)、马兜铃酸Ⅲa-O-β-D-葡萄糖苷(2)、马兜铃内酰胺Ⅰa-N-β-D-葡萄糖苷(3)、马兜铃酸Ⅳa-O-β-D-葡萄糖苷(4)、马兜铃内酰胺Ⅱ-N-β-D-葡萄糖苷(5)、马兜铃内酰胺AⅢa(6)、马兜铃内酰胺Ⅰ-N-β-D-葡萄糖苷(7)、马兜铃内酰胺Ⅲ(8)、马兜铃内酰胺Ⅲa(9)、马兜铃酸Ⅲa(10)、马兜铃内酰胺AⅡ(11)、马兜铃酸Ⅶa(12)、马兜铃酸Ⅳa(13)、马兜铃内酰胺Ⅳa(14)、马兜铃内酰胺Ⅱ(15)、马兜铃酸Ⅱ(16)、马兜铃酸Ⅲ(17)、马兜铃内酰胺Ⅰ(18)、马兜铃酸Ⅶ(19)、马兜铃酸Ⅰ(20)、去硝基马兜铃酸Ⅰ(21)、马兜铃酸Ⅳ(22)。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依次在9种药材中的存在情况为:朱砂莲和青木香中均分别有9和6个;关木通中有9和5个;马兜铃中有8和6个;天仙藤中有5和4个;广防己中有2和6个;寻骨风中只有6个马兜铃酸,马兜铃内酰胺则未检出;细辛中有2个和3个;杜衡中各只有1个。马兜铃属的马兜铃、关木通、朱砂莲、青木香中马兜铃酸类物质的种类较多,均超过十种,马兜铃酸类成分的种类在朱砂莲和青木香药材中最多,有15种,其次为马兜铃和关木通,为14种;细辛属的杜衡中马兜铃酸类物质最少,只有两种。本文建立了 9种药材中22个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将筛选出的马兜铃酸类成分按照紫外光谱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共分为六类,对已有对照品的成分直接采用对照品测定,对没有对照品的成分选取与其光谱最为相似成分的对照品作为对照品进行含量测定,通过校正因子计算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对52批药材中鉴定出的马兜铃酸类成分采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柱为C18;流动相为0.2%乙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结果:专属性试验阴性均无干扰;马兜铃酸Ⅰ、马兜铃酸Ⅱ、马兜铃酸Ⅲa、马兜铃酸Ⅳa、马兜铃酸Ⅶa、马兜铃内酰胺Ⅰ、马兜铃内酰胺Ⅱ平均回收率 97.40%、95.46%、91.34%、89.77%、93.19%、97.06%、95.11%,R SD(n=6)分别为 0.44%、0.86%、0.99%、1.26%、0.23%、0.40%、0.93%;重复性试验平均含量分别为 0.072%、0.007%、0.037%、0.047%、0.041%、0.064%、0.006%,含量的RSD(n=6)分别为 0.63%、1.12%、0.45%、1.58%、0.51%、0.49%、1.12%。定量结果发现9种药材中均有马兜铃酸Ⅰ,但细辛药材以根部入药,其马兜铃酸Ⅰ含量甚微。不同药材之间的马兜铃酸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从所收集的52批药材样品看,同品种药材中的不同批次间的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定性结果差异不大,定量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大体上各成分含量的相对高低在批间趋于一致。整体而言,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的含量普遍高于其他马兜铃酸类物质,其中朱砂莲、杜衡、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寻骨风中马兜铃酸Ⅰ和马兜铃酸Ⅱ的含量之和占总量的30%以上,寻骨风中最高达78%。9种药材中马兜铃酸类物质总量在0.04 mg·g-1~13.40 mg·g-1之间,药材的总量依次为ZS L≈GMT>QMX>MDL>GFJ>TXT>XGF>XX>DH;其中,马兜铃酸总量为 0.02 m g g-1~12.63 mg·g-1,药材的含量依次为 GMT≈ZSL>QMX>MDL>GFJ>TXT>XG F>XX>DH;马兜铃内酰胺总量为未检出~1.36 mg g-1,药材的含量依次为ZSL>MDL>QMX>XX>GMT>GF J>DH≈TXT>XGF。考虑到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本文又对9种药材水煎液中马兜铃酸类成分进行了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发现9种药材水煎液中同样检测到了 22个马兜铃酸类化合物,马兜铃酸类物质总量约为70%甲醇超声提取的30%~60%,说明水煎液中同样含有较多的马兜铃酸类物质,也具有一定的毒性。不是所有马兜铃酸类成分均有毒,但也不是只有马兜铃酸Ⅰ为有毒性成分。文献报道马兜铃酸Ⅰ毒性最强,且为主要毒性成分,后基于斑马鱼进行了马兜铃和马兜铃酸Ⅰ毒性的评价,比较了马兜铃和马兜铃酸Ⅰ的半数致死量最大致死浓度,结果马兜铃水煎液明显表现出比马兜铃酸Ⅰ具有更强的毒性,以说明仅仅用马兜铃酸Ⅰ为标志成分来判断含马兜铃酸类毒性物质药物的毒性的大小是不完善的。
郭晓,王萌,朱彦,刘洋,郝彧[2](2015)在《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是传统医学宝库重要的组成,近年来中医药在特定优势病种上取得的功效使其作为补充及替代医学在世界各地日益受到重视。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药物应用的两大准则,针对中药的临床应用,仅仅强调其治疗作用是不够的,对其毒副反应的研究应更加关注。由于对中药安全性问题认识存在不足,自行、盲目、长期、大量服用中药导致的中药药源性损伤事件近期逐年增多,尤其是服用中药后引起的肾脏损伤。通过检索近20年国内外有关中药引起肾损害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献,对中药肾毒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针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特别是归纳并展望了较为前沿的中药肾毒性评价方法,并分析了其优势和可行性,以期为中药肾毒性的早期发现和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支持。
焦云涛,高菁,任彬,李雪,胡杨,张文,李靖[3](2014)在《中草药肾毒性及对策》文中提出中草药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类疾病的防治中得到广泛使用,其临床疗效在实践中得以肯定,是病人的福祉,但中草药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同时,部分中草药由于药物本身的问题、用药方法的问题及患者体质问题等,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肾脏是机体代谢并排除废物的重要器官,这些物质往往导致肾脏损伤,人体中草药中毒后我们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以及时减轻并解除药物的毒性。下面就目前中草药肾毒性及对策作一阐述。
王亮,丁里玉,丁芳,李春香,朱晓卉,郝蕾[4](2009)在《不同剂量竹叶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影响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竹叶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剂量竹叶配伍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溶出量。结果关木通马兜铃酸A溶出量为0.106 mg/ml;竹叶与关木通1∶4配伍其溶出量为0.041 mg/ml。结论中药竹叶可明显降低关木通马兜铃酸A溶出量61%;竹叶与关木通以1∶4配比对其马兜铃酸A的溶出量降低最明显。
吴嫦[5](2009)在《HPLC法测定导赤散及其配伍组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用HPLC法测定生药关木通、导赤散、配伍一组、配伍二组,及以上各组含药血浆和肾脏组织中马兜铃酸A含量,从体内体外比较其马兜铃酸A含量的变化,探索方剂配伍减毒的作用,对科学评价含毒成分药材及其复方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色谱柱为Diamon TMC18(250mm×4.6mm,5μm),甲醇:水:冰乙酸(72:2 7:1)为流动相;柱温:室温;检测波长315nm;流速1.0mL·min-1,测定传统复方导赤散、配伍一组(关木通、当归、生地、甘草)、配伍二组(关木通、车前子、竹叶)与生药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判断其含量是否有改变;以及大鼠含药血浆和肾脏组织中是否存在马兜铃酸A。结果导赤散组、配伍一组和配伍二组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均比关木通组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以配伍一组最为明显。大白鼠在给药7D后,空白对照组、导赤散组、配伍一组和配伍二组含药血浆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低于最低检测限,其含量忽略不计。关木通组含药血浆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为63.386μg/mL。大白鼠在给药15D后,关木通组马兜铃酸A的含量>配伍二组>配伍一组。导赤散组和空白对照组含药血浆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低于最低检测限,其含量忽略不计。关木通组给药15D后的含量,比给药7D后的高。大白鼠在给药15D后,空白对照组、关木通组、导赤散组、配伍一组和配伍二组肾组织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均低于最低检测限,故忽略不计其具体的含量。结论关木通经过配伍后,无论是在复方中,还是在含药血浆中,具有肾毒性的马兜铃酸A含量都比生药关木通低,尤其是传统复方导赤散,表明传统复方配伍有一定的合理性。
周娟娟,潘金火[6](2009)在《关木通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该文从基源、化学成分、药理、毒理和减毒增效几个方面对关木通进行综述。认为减毒增效降低马兜铃酸含量,控制其肾毒性是当前关木通研究的重点。
王奇君[7](2009)在《竹叶对关木通及青木香中马兜铃酸A煎出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竹叶在不同剂量、不同煎煮时间条件下对马兜铃属植物关木通及青木香中马兜铃酸A煎出量的影响,旨在通过量-毒、时-毒关系寻找降低乃至消除马兜铃酸A的最佳途径,为今后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一.不同剂量竹叶对关木通及青木香中马兜铃酸A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1)采用薄层层析法对关木通水煎液和青木香水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进行定性鉴别:薄层色谱条件:薄层板:采用硅胶G薄层板。展开剂: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20:10:1:1分液,取上层。检测条件:365nm紫外灯下观察。(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马兜铃酸A进行含量测定。Aglient色谱柱(XDB-C18,4.6×1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72:27:1,检测波长315nm,柱温:25℃,流速:1ml/min。结果:(1)薄层色谱法结果:供试品色谱中1、2、3、4、5号与对照品色谱在紫外灯365nm下显相同的暗斑点,在日光下显黄色斑点,6号为阴性对照组无斑点,说明前5组供试品溶液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马兜铃酸A。(2)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竹叶与关木通的比例为1:4时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为最低。二.不同煎煮时间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1)采用薄层层析法对关木通水煎液中的马兜铃酸A进行定性鉴别: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水(20:10:1:1)作为展开剂,以马兜铃酸A标准品作为对照进行薄层分析。(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马兜铃酸A进行含量测定。色谱条件:Aglient色谱柱(XDB-C18,4.6×1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72:27:1);检测波长:315nm;柱温:25℃;流速:1.0ml/min。结果:(1)薄层层析结果:在可见光下,供试品溶液中在与标准品溶液相应的位置上有淡黄色斑点;在365nm紫外光下,斑点为暗斑。说明煎煮时间不同的两个实验组所得到的两种供试品溶液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马兜铃酸A。(2)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样品1(煎煮时间45/30min)的马兜铃酸A含量为0.160mg/ml,样品2(煎煮时间30/20min)的马兜铃酸A含量为0.354mg/ml。结论:当竹叶与关木通或青木香配伍比例恰当时,竹叶能明显降低其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反之则能不同程度的增加其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竹叶与青木香或关木通的比例为1:4时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最低。因此,在使用关木通及青木香时可尝试加入1/4量的竹叶,以降低马兜铃酸A的煎出量。在中药配伍理论指导下,通过合理配伍及合理的煎煮时间来降低关木通或青木香的毒性是可行的。
赵剑宇[8](2008)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关木通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中草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中药的毒副作用和安全性问题往往容易被人们忽略。近年来,关于中草药毒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特别是近年来报道的在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家的人们在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后而导致肾功能衰竭,使得中草药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国际上的重视,并出现了所谓的“中草药肾病”一词。关木通的主要成分是马兜铃酸。马兜铃酸具有较强的肾毒性,并且是一种强致癌物,可引起严重肾损害。本论文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对含有马兜铃酸的关木通的肾毒性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的工作:1.研究了关木通水煎液对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与给药剂量的增加,大鼠的肾脏毒性实验呈现时间—效应、剂量—效应关系;同时,尿样主成分分析(PCA)的代谢轨迹图亦表明,给药组与对照组代谢轨迹随着给药时间的增加与给药剂量的增加逐渐分离,而且比较明显,说明关木通对肾脏的损害有量效与时效关系的积累关系。对大鼠血浆、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中发现由于关木通的毒性作用,尿液、血浆中乳酸、柠檬酸、肌氨酸、葡萄糖、牛磺酸等代谢产物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分析这些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形成、转移机制和过程,可提示关木通毒性发生的潜在原因。代谢产物图谱中的肌酸、N-氧化三甲胺、2-酮戊二酸、柠檬酸、乙酸、葡萄糖、乳酸、琥珀酸、甲氨酸、二甲胺、二甲甘氨酸等主要的代谢物的峰改变最为明显,对照组与不同剂量之间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化合物与已报道的肾毒性化合物引起的变化相似。关木通的毒性作用与能量代谢中糖酵解、三羧酸循环、能量代谢途径的改变有关,与线粒体的功能降低、氧化磷酸化和脂肪的氧化有关。2.研究了川木通水煎液对大鼠肾脏的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川木通对大鼠的血、尿代谢谱没有明显改变,对肾脏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3.比较了关木通、川木通和马兜铃酸对大鼠的肾毒性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马兜铃酸对肾脏的毒害损伤比较大,与关木通对肾脏的损害作用相同,在肾脏中代谢比较缓慢,并有蓄积作用。其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肾脏局部弥散型坏死和炎症,存在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马兜铃酸能损害肾组织并引起肾脏能量代谢功能的异常。乳酸、牛磺酸、肌氨酸、丙酮酸、葡萄糖、等代谢成分的改变,可以作为关木通肾脏毒性的生物标志物研究;4.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跟踪关木通肾毒性的发生过程,并以血液生化分析技术和组织病理技术作为验证标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代谢组学技术能够描述出毒性发生、发展和恢复阶段机体代谢表型的改变,为生物标志物研究的动态跟踪鉴定打下基础。
郭盛,唐于平,宿树兰,段金廒[9](2008)在《近10年来中药配伍减毒的现代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综述近10年来中药配伍减毒的研究现状,分析并提出中药配伍减毒的现代研究思路和方法。方法:查阅近年来中药配伍减毒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与结论:目前中药配伍减毒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尚不够深入,需要以现代科学技术集成为支撑,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运用,从不同角度来阐释中药配伍减毒的机理。
袁金斌[10](2008)在《马兜铃酸类物质的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马兜铃酸类物质,包括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s, AAs)和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actams, ALs),已经被证实具有肾毒性、致癌和致基因突变作用,含马兜铃酸类物质的药用植物和制剂因此被多数国家禁用。我国也先后取消了关木通、广防己和青木香的药用标准,并对含马兜铃、寻骨风、天仙藤和朱砂莲的中药制剂严格按处方药管理。但是,仍有一些马兜铃酸类物质含量较低的中药或植物药在使用。因此,为保证用药安全,应该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各环节的监管。中医对中药毒性的认识由来已久,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药发展和形成了一系列减毒增效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有研究证实,炮制和配伍能够降低关木通和广防己等中药的毒性。我们应该正确认识马兜铃酸类物质的毒性作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含马兜铃酸类物质中草药的实验研究,寻找减毒制毒的规律和途径,发挥其正常的药用疗效,减轻“马兜铃酸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药用植物及其制剂中马兜铃酸类物质的一系列液相色谱联用检测技术。然后,基于所开发的色谱检测平台,我们对马兜铃酸I的细胞毒性、细胞毒代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建立了关木通配伍过程的成分分析方法,以此从化学角度来研究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为满足药用植物及其制剂中马兜铃酸类物质的筛查需求,我们开发了一个面向最普及的仪器设备和简单的分析环境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通过对提取、分离和分析条件的优化,我们成功地对12种药用植物和两种制剂中的9个马兜铃酸类物质进行了同时分析。该法以甲醇—0.2% HAc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各种马兜铃酸类物质获得了良好的色谱分离。分析方法的线性范围约为2个数量级,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超过0.9950。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实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4.35%。平均回收率落在88.4-98.8%之间。这些结果表明本法准确可靠。相比于先前的文献方法,本实验提出的多组分分析方法在对可疑药品中的马兜铃酸类物质的筛查和定量分析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更有效,更实用。2.马兜铃酸类物质是弱极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在电喷雾质谱( 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ESI/MS)中的离子化效率不高,易受离子抑制效应的影响。通过对基质效应、离子化模式和锥孔电压的影响等因素的研究,我们系统探讨了马兜铃酸类物质在ESI质谱中的离子化行为,找到了它们的ESI质谱裂解规律,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各种马兜铃酸类物质的离子化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验条件和仪器参数的优化,降低了离子抑制效应,获得了比文献稍高的检测灵敏度。所开发的HPLC-DAD-ESI/MS方法可以同时得到每个色谱峰的保留时间、紫外光谱图、相对分子量和质谱特征碎片,因而拥有良好的定性能力。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9种马兜铃科植物和两个制剂中9个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同时分析,结果令人满意。3.为进一步提高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分析灵敏度,我们引入了荧光检测。根据两大类马兜铃酸类物质(AAs和ALs)的紫外、荧光特性和它们在马兜铃科植物中的分布特征(相对高含量的AAs和痕量的ALs),我们将DAD和FLD(fluorescence detection, FLD)串联使用,巧妙地实现了对多数样品中AAs和ALs的直接分析。当分析痕量的AAs时,我们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衍生方法,即在酸性条件下,将AAs的硝基还原成亚氨基而变成相应的ALs再进行分析,因而也实现了对AAs的高灵敏分析。对不同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DAD和FLD这两种廉价和普及度广的检测器的联用与马兜铃酸类物质在自然界的分布的结合近于完美。我们将这种HPLC-DAD-FLD联用技术应用于各种马兜铃科植物及其制剂的分析,结果表明本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一般情况下,该法的线性范围可达3-4个数量级,且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70;检测限可低至0.2 ng/ml;日内精密度和日间精密度良好,其RSDs小于5.74%;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平均回收率为94.5-99.2%。4.尽管马兜铃酸类物质的肾毒性已经研究得比较深入,但其毒代动力学方面的数据仍很有限。要获取AA类物质的毒理学或药理学数据,开发一个能对生物样品中AA类物质及其代谢产物进行专一灵敏检测的分析方法,无疑是很有意义的。马兜铃酸(AAs)在生物体内的代谢产物主要是相应的马兜铃内酰胺(ALs)衍生物。本文首次采用HPLC-DAD-FLD联用检测技术对细胞环境中的AA I及其代谢产物同时进行了灵敏专属的检测。本法的线性范围可达3个数量级,且线性相关系数大于0.9994。各种细胞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了本法具有合适的精密度和灵敏度,适用于细胞毒代动力学的研究。基于倒置相差显微镜和MTT分析,我们研究了AA I对人正常肝细胞L-02的细胞毒性。同时,对细胞培养液中的AA I及其代谢产物进行了色谱分析。实验检测到了两种代谢产物,一种为AL I,另一种也可归属为马兜铃内酰胺衍生物。依据细胞培养液中的AA I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时间数据,进行了AA I毒代动力学参数的初步统计估测。5.研究人员已经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复方配伍能够降低关木通毒性的事实。为了能从化学角度研究关木通配伍过程毒性成分或活性成分的变化情况,我们开发了一个具有良好定性定量能力的HPLC-DAD-ESI/MS分析方法。我们对关木通和黄连中的27个组分进行了追踪分析,并对其中7个主要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关木通配伍黄连后,黄连中的原小蘖碱型生物碱的煎出量明显减少,但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类物质仍然不可忽略。关木通配伍大黄的实验得到了类似结论。实验中,我们也发现水煎煮能够明显降低关木通中马兜铃酸类物质的溶出率,同70%乙醇提取方法相比,水回流提取液中AA I和AA II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8.6%和51.5%,这种现象说明了中药用药的实践存在着合理的科学依据。我们的研究表明,关木通配伍减毒的效应并没有出现在配伍减毒的第一个作用环节即药剂学环节。要弄清关木通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对组方药材的有效成分、有效部位进行分离、分析及鉴别;二是进行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四个药理水平上的药效和作用机理研究。
二、关木通肾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木通肾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9种中药材中马兜铃酸类毒性物质的定性与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本草考证 |
2 马兜铃酸类物质及含马兜铃酸类物质的药物的药用历史及现状 |
2.1 马兜铃酸类物质 |
2.2 马兜铃酸类物质的药物及使用现状 |
3 马兜铃酸类物质的药理作用及毒理学研究进展 |
3.1 药理作用 |
3.2 毒理作用 |
3.3 理性对待马兜铃酸类物质中药的毒性 |
4 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分析 |
4.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4.2 薄层色谱法 |
4.3 紫外分光光度法 |
4.4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 |
第2章 9种含马兜铃酸类毒性物质中药材的初步鉴定 |
1 仪器与试药 |
2 性状鉴别 |
2.1 朱砂莲 |
2.2 杜衡 |
2.3 关木通 |
2.4 马兜铃 |
2.5 青木香 |
2.6 天仙藤 |
2.7 寻骨风 |
2.8 广防己 |
2.9 细辛 |
3 显微鉴别 |
3.1 朱砂莲 |
3.2 杜衡 |
3.3 关木通 |
3.4 马兜铃 |
3.5 青木香 |
3.6 天仙藤 |
3.7 寻骨风 |
3.8 广防己 |
3.9 细辛 |
第3章 9种中药材中马兜铃酸类成分的定性研究 |
1 疑似马兜铃酸类化合物的筛选 |
1.1 仪器与试药 |
1.2 色谱条件 |
1.3 溶液制备 |
1.4 HPLC-UV分析 |
1.5 检测波长的选择 |
1.6 分离条件的优化 |
2 HPLC-Q-TOF-MS定性分析 |
2.1 仪器与试药 |
2.2 色谱条件 |
2.3 质谱条件 |
2.4 溶液制备 |
2.5 结果分析 |
2.6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9种中药材中马兜铃酸类成分的定量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色谱条件 |
3 溶液的制备 |
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3 阴性溶液的制备 |
4 样品前处理方法考察 |
4.1 提取方法考察 |
4.2 提取时间考察 |
4.3 不同提取溶剂考察 |
4.4 不同料液比考察 |
5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确定 |
6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6.1 专属性试验 |
6.2 精密度试验 |
6.3 线性关系考察 |
6.4 检测限和定量限 |
6.5 稳定性试验 |
6.6 重复性试验 |
6.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7 样品测定 |
8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9种药材水煎液中马兜铃酸类成分的定量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色谱条件 |
3 溶液的制备 |
3.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3 阴性溶液的制备 |
4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考察 |
4.1 不同料液比考察 |
4.2 不同煎煮时间考察 |
4.3 不同入药形式的考察 |
5 样品测定 |
6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马兜铃酸Ⅰ及马兜铃药材水煎液的毒性试验 |
1 斑马鱼毒性试验 |
1.1 动物 |
1.2 仪器与试药 |
1.3 马兜铃水煎液的配制 |
1.4 样品溶液的配制 |
1.5 实验方法 |
1.6 数据分析 |
1.7 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总结 |
创新与不足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及其制剂肾毒性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
2 引起肾毒性中药及其机制 |
2.1 含马兜铃酸中药的肾毒性机制 |
2.1.1内质网应激反应 |
2.1.2氧化应激 |
2.1.3 AA-DNA加合物 |
2.2 雷公藤甲素、姜黄素通过氧化应激诱导细胞凋亡 |
2.3 含草酸盐中药诱导肾细胞凋亡机制 |
2.4 其他中药引起肾毒性 |
3 中药肾毒性的评价与筛选方法 |
3.1 体外肾细胞模型 |
3.2 探针技术 |
3.2.1基于肾功探针的药动学方法评价肾毒性 |
3.2.2基于荧光探针的中药肾毒性物质筛查 |
3.3 基于数学模型的中药成分肾毒性预测 |
3.4 生物芯片技术筛选中药肾毒性物质 |
4 展望 |
(3)中草药肾毒性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归纳近年文献,提及肾毒性的中草药主要有以下几类[1~6] |
1.1植物药 |
1.2动物药 |
1.3矿物药 |
2 中草药肾毒性的毒性成分 |
2.1生物碱类 |
2.2蛋白类 |
2.3苷类 |
2.4酸、醇类 |
3 中草药肾毒性的作用机制 |
3.1直接损伤肾小管 |
3.2直接损伤肾间质 |
3.3直接损伤肾小球 |
3.4其他作用机制 |
4 中草药肾损害临床表现 |
5肾毒性中草药中毒后的解救方法有 |
5.1清除未吸收的毒物 |
5.1.1催吐法 |
5.1.2洗胃法 |
5.1.3导泻法 |
5.1.4灌肠法 |
5. 2 阻止毒物的吸收 |
5.2.1保护剂 |
5.2.2吸附剂 |
5.2.3中和剂 |
5.2.4氧化剂 |
5.2.5沉淀剂 |
5.3促进易吸收毒物的排泄 |
6针对不同种类的中草药的解毒方法有 |
6.1植物类 |
6.1.1含番木鳖碱类 |
6.1.2含有乌头碱类 |
6.1.3含雷公藤碱类 |
6.1.4含秋水仙碱类 |
6.1.5含苷类 |
6.1.6马兜铃酸类 |
6.1.7含蛋白类 |
6.1.8其他 |
6.2动物类 |
6.3矿物类 |
(4)不同剂量竹叶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影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单味药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检测[1, 2] |
2.1.1 关木通供试药液的制备 |
2.1.2 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检测 |
2.2 不同配比量竹叶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影响[3~6] |
2.2.1 不同配比量竹叶与关木通供试液的制备 |
2.2.2 检测不同剂量竹叶与关木通配伍中马兜铃酸A的溶出量 |
3 讨论 |
3.1 复方导赤散及其拆方对关木通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影响 |
3.2 不同配比量竹叶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影响 |
3.3 关木通肾毒性是相对的 |
(5)HPLC法测定导赤散及其配伍组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仪器与实验材料 |
实验研究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关木通配伍减毒的实验研究 |
附图 |
致谢 |
(6)关木通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关木通基源考证 |
2 关木通化学成分研究 |
3 关木通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
3.1 马兜铃酸药理作用 |
3.2 关木通的临床应用 |
4 关木通毒理学研究 |
5 关木通减毒增效研究 |
5.1 通过炮制来降低或消除其毒副作用 |
5.2 通过配伍方法抑制关木通毒性 |
6 小结 |
(7)竹叶对关木通及青木香中马兜铃酸A煎出量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竹叶对关木通及青木香中马兜铃酸A 煎出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一部分 竹叶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 煎出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竹叶对青木香中马兜铃酸 A 煎出量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不同煎煮时间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煎出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薄层色谱法检测关木通中的马兜铃酸 A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关木通中马兜铃酸 A 的含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关木通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关木通对大鼠肾脏毒性代谢组学的研究 |
1 材料与试剂 |
1.1 关木通药材 |
1.2 动物品系 |
1.3 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关木通水煎剂的制备 |
2.2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大鼠的行为学观察 |
2.5 尿液的收集及处理 |
2.6 血浆的收集及处理 |
2.7 血浆生化学指标的分析及处理 |
2.8 大鼠的肾脏病理学检查 |
2.9 NMR数据采集与分析 |
2.10 主成分分析 |
3 结果 |
3.1 马兜铃酸含量测定 |
3.2 大鼠行为及体重变化 |
3.3 大鼠血浆生化指标的检测 |
3.4 大鼠肾脏病理切片分析 |
3.5 大鼠尿液的~1H-NMR分析测试结果 |
3.6 大鼠血浆的~1H-NMR分析测试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川木通对大鼠肾脏毒性代谢组学的研究 |
1 材料与试剂 |
1.1 川木通药材 |
1.2 动物品系 |
1.3 试剂 |
2 实验与方法 |
2.1 川木通水煎剂的制备 |
2.2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尿液的收集及处理 |
2.5 血浆的收集及处理 |
2.6 大鼠的心脏、肝脏及肾脏脏器系数的计算 |
2.7 大鼠肾组织病理学观察 |
2.8 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9 NMR数据采集与分析 |
2.10 模式识别与分析 |
3 结果 |
3.1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3.2 大鼠行为、体重以及脏器系数的差异 |
3.3 对大鼠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4 大鼠肾脏病理切片分析 |
3.5 尿液的~1H-NMR结果 |
3.6 大鼠血浆的~1H-NMR分析测试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关木通、川木通和马兜铃酸A对大鼠肾脏的亚急性毒性代谢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试剂 |
1.1 实验品药物材料 |
1.2 动物品系 |
1.3 试剂 |
2 实验与方法 |
2.1 实验用药液的制备 |
2.2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2.4 尿液的收集及处理 |
2.5 血浆的收集及处理 |
2.6 大鼠的心脏、肝脏及肾脏脏器系数的计算 |
2.7 大鼠肾组织病理学观察 |
2.8 血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9 NMR数据采集与分析 |
2.10 模式识别与分析 |
3 结果 |
3.1 大鼠行为、体重以及脏器系数的差异 |
3.2 大鼠血浆生化指标分析 |
3.3 大鼠肾脏病理切片分析 |
3.4 关木通、川木通及马兜铃酸的肾毒性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Ⅰ 英文缩写词表 |
附录Ⅱ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综述 |
附录Ⅲ 硕士期间发表的相关的文章及参加相关会议 |
(10)马兜铃酸类物质的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马兜铃酸事件 |
1.2 马兜铃酸类物质及含马兜铃酸类物质的药物的药用历史 |
1.3 马兜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
1.3.1 马兜铃酸类物质 |
1.3.2 生物碱和其它含氮化合物 |
1.3.3 苯丙素酚类化合物 |
1.3.4 甾体 |
1.3.5 其它化合物 |
1.4 马兜铃酸类物质的毒理学研究进展 |
1.4.1 肾毒性 |
1.4.2 致癌性 |
1.4.3 致基因突变 |
1.4.4 致癌和致突变机理 |
1.4.5 理性对待马兜铃酸类物质中药的毒性 |
1.4.6 含马兜铃酸类物质中药的减毒增效实践 |
1.5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1.5.1 样品处理 |
1.5.2 色谱柱和分离模式 |
1.5.3 检测器 |
1.5.3.1 紫外检测器 |
1.5.3.2 荧光检测器 |
1.5.3.3 折光指数检测器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 |
1.5.3.4 质谱检测器 |
1.5.4 色谱联用技术 |
1.5.5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接口 |
1.6 马兜铃酸类物质的分析 |
1.6.1 紫外分光光度法(UV) |
1.6.2 电化学方法 |
1.6.3 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 |
1.6.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6.5 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 |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章 药用植物及其制剂中马兜铃酸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 |
2.2.2 试剂 |
2.2.3 材料 |
2.2.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2.5 样品溶液的配制 |
2.2.5.1 关木通、广防己、青木香、粉防己和川木通 |
2.2.5.2 马兜铃、天仙藤、寻骨风、辽细辛和云木香 |
2.2.5.3 冠心苏合丸和清淋颗粒 |
2.2.6 HPLC-DAD 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分离条件的优化 |
2.3.2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3.3 样品制备 |
2.3.4 方法验证 |
2.3.4.1 线性关系,检测限和定量限 |
2.3.4.2 精密度和准确度 |
2.3.4.3 色谱柱的适用性 |
2.3.5 样品分析 |
2.4 小结 |
第3章 马兜铃酸类物质的 ESI 质谱特征和 HPLC-DAD-ESI/MS 检测 |
3.1 马兜铃酸类物质的电喷雾质谱规律 |
3.1.1 引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2.1 仪器 |
3.1.2.2 试剂 |
3.1.3 结果与讨论 |
3.1.3.1 基质效应 |
3.1.3.2 不同离子化模式下的质谱碎裂规律 |
3.1.3.3 锥孔电压对离子化途径的影响 |
3.1.4 小结 |
3.2 马兜铃酸类物质的HPLC-DAD-ESI/MS 分析 |
3.2.1 引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2.1 仪器 |
3.2.2.2 试剂和材料 |
3.2.2.3 标准溶液的制备 |
3.2.2.4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2.2.5 HPLC-DAD-ESI/MS 分析 |
3.2.3 结果与讨论 |
3.2.3.1 流动相的选择 |
3.2.3.2 检测模式的选择 |
3.2.3.3 锥孔电压的影响 |
3.2.3.4 质谱检测灵敏度的改善 |
3.2.3.5 方法验证 |
3.2.3.6 样品分析 |
3.2.4 小结 |
第4章 药用植物及其制剂中马兜铃酸类物质的 HPLC-DAD-FLD 分析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 |
4.2.2 试剂 |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4.2.4 材料和样品制备 |
4.2.5 HPLC-DAD-FLD 分析 |
4.2.6 方法验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AAs 的还原与表征 |
4.3.2 分离和检测条件的优化 |
4.3.3 方法验证 |
4.3.3.1 线性关系,检测限和定量限 |
4.3.3.2 精密度和准确度 |
4.3.4 样品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细胞环境中马兜铃酸 I 及其代谢产物的联用色谱分析与细胞毒理学初探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仪器 |
5.2.2 材料与试剂 |
5.2.3 细胞培养 |
5.2.4 细胞毒性实验 |
5.2.5 MTT 分析 |
5.2.6 样品配制 |
5.2.7 标准溶液的配制 |
5.2.8 HPLC-DAD-FLD 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分离和检测条件的优化 |
5.3.2 提取方法 |
5.3.3 方法验证 |
5.3.3.1 线性关系,检测限和定量限 |
5.3.3.2 精密度和准确度 |
5.3.4 细胞毒性实验 |
5.3.5 样品分析 |
5.3.6 细胞毒代动力学初探 |
5.4 小结 |
第6章 液相色谱联用技术用于关木通配伍的成分分析 |
6.1 关木通-黄连配伍的成分分析:方法开发与配伍研究 |
6.1.1 引言 |
6.1.2 实验部分 |
6.1.2.1 仪器 |
6.1.2.2 试剂和材料 |
6.1.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6.1.2.4 样品溶液的配制 |
6.1.2.5 HPLC-DAD-ESI/MS 分析 |
6.1.3 结果与讨论 |
6.1.3.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6.1.3.2 质谱参数的优化 |
6.1.3.3 样品制备条件 |
6.1.3.4 组分的定性 |
6.1.3.5 方法验证 |
6.1.3.6 定量分析 |
6.1.3.7 关木通-黄连配伍研究 |
6.2 关木通-大黄配伍的成分分析 |
6.2.1 引言 |
6.2.2 实验部分 |
6.2.3 结果与讨论 |
6.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关木通肾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9种中药材中马兜铃酸类毒性物质的定性与定量研究[D]. 米士丽.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药肾毒性机制研究现状及评价方法研究进展[J]. 郭晓,王萌,朱彦,刘洋,郝彧. 中草药, 2015(23)
- [3]中草药肾毒性及对策[J]. 焦云涛,高菁,任彬,李雪,胡杨,张文,李靖.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4(01)
- [4]不同剂量竹叶对关木通中马兜铃酸A溶出量的影响实验研究[J]. 王亮,丁里玉,丁芳,李春香,朱晓卉,郝蕾. 时珍国医国药, 2009(11)
- [5]HPLC法测定导赤散及其配伍组中马兜铃酸A含量的实验研究[D]. 吴嫦.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6]关木通研究进展[J]. 周娟娟,潘金火. 医药导报, 2009(05)
- [7]竹叶对关木通及青木香中马兜铃酸A煎出量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奇君.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0)
- [8]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在中药关木通肾毒性研究中的应用[D]. 赵剑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0)
- [9]近10年来中药配伍减毒的现代研究进展[J]. 郭盛,唐于平,宿树兰,段金廒.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08(10)
- [10]马兜铃酸类物质的液相色谱联用技术及应用[D]. 袁金斌. 湖南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