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中长期城市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夏锋,索梅芹,王一杰,王丽丽[1](2021)在《基于节水条件的邯郸市工业需水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准确预测邯郸市工业需水量,结合残差修正GM(1,1)模型与等维递补原理,建立等维递补残差修正GM(1,1)模型,对邯郸市各区域2025年工业需水量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依据河北省水利厅下发的2025年邯郸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指标计算工业节水修正值,并用以修正预测值。结果表明,等维递补残差修正GM(1,1)模型较GM(1,1)模型与残差修正GM(1,1)模型而言,相对误差分别减少了33.9%与12.5%,将节水修正值用以修正模型预测结果,相对误差进一步减少4.0%,更加适用于邯郸市工业需水量预测。结合模型求解结果与节水修正值,得2025年邯郸市工业需水量为34 799.90×104 m3,为邯郸市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区域需水量预测提供借鉴意义。
吴凡[2](2021)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石河子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伴随而来的是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产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石河子市水资源紧缺形势逐渐加剧,且水资源总体利用效率较低,缺水与用水浪费现象并存。迫切需要对石河子市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本文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着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本文所涉及三块研究内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层面选取了12个指标构建了石河子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制定了评价等级标准,由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结合模糊集对分析法与五元减法集对势评价水资源承载力、诊断发展态势并识别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结果表明,石河子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等级为Ⅱ级,总体发展趋势为均势发展,影响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因素主要有五项,需要进一步从影响研究区水资源承载力的脆弱性因素中挖掘节水潜力,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依据。(2)构建了改进的灰色模型、指标分析法、指数预测法,对石河子市需水量进行预测前分析了各方法的适用性,舍弃了指数预测法。灰色模型与指标分析法需水预测结果表明,区域需水量变化趋势为逐年增加,石河子市在未来较长的时间段内需水量仍将呈上升趋势,预测结果与“三条红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存在缺口,灰色模型预测结果与“三条红线”控制指标更接近。石河子市水资源供需存在缺口,急需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3)构建了“三条红线”约束下的多目标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单目标优化问题,构造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并通过测试函数测定其收敛性及全局寻优性,发现均有提升。将优化配置模型通过算法进行求解,得到2025年与2030年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对该配置方案进行了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缓解了供需矛盾,能够使社会、环境、经济三者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效果评价结果佐证了该配置方案的有效性,配置结果可为区域水资源规划与调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孙鑫[3](2020)在《改进灰色—马尔科夫理论在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桥梁建设中的建筑材料、施工工艺、桥梁结构等都拥有了较大的提升空间。因而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的施工控制理论也相应得到应用,在这样的发展前提下,考虑从参数识别和误差预测两个方面进行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施工控制理论的研究。本文首次引用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致力于提高大跨径斜拉桥在成桥线形、索力等控制精度,满足施工要求,保证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在施工过程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因此本文主要完成的内容有以下三项:(1)本文根据现代大跨径斜拉桥施工控制的目的、方法等,整理统计了现在常用斜拉桥施工监控的理论,通过改变参数得到结构的扰动响应值,划分影响参数的敏感性,采用BP神经网络对结构施工过程中的敏感参数进行识别,并实现参数的权重分析,研究分析主梁浇筑过程中参数偏差的影响程度。(2)现在大跨径斜拉桥的施工控制理论主要是采用自适应控制,斜拉桥施工控制的主要步骤为误差分析—参数识别—系统行为预测—系统反馈。而常用的预测研究主要依靠最小二乘法、灰色系统理论、卡尔曼滤波以及BP神经网络实现。本文为提高对斜拉桥施工控制系统预测分析的精度,在传统预测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首次引用灰色-马尔科夫理论,对大跨径混凝土主梁每阶段浇筑后悬臂端下挠值进行预测,并采用一定改进方法,增加预测模型的可行性,获得主梁下挠变形预测区间。(3)本文对大跨径斜拉桥施工监控系统的反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结构主要敏感参数识别后,在理论设计模型中修改参数,实现参数识别反馈,其次对斜拉桥主梁变形值的预测后,与理论值对比分析,实现对大跨径混凝土斜拉桥施工的较高精度控制。
李洪兵,曾轶[4](2020)在《灰色回归组合新模型在城市天然气需求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季节、气温和人口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城市天然气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而利用不同模型或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调整和修正将有助于提高预测准确率。为此,以灰色Verhulst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为基础,利用具有以新替旧功能的新陈代谢原理,构建灰色回归组合模型,以湖北省城市天然气需求量为例,进行需求量预测,以期为建立城市天然气供需平衡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组合预测模型能降低单一模型的预测风险,使预测结果更稳定可靠,对降低预测误差具有一定作用;②新陈代谢灰色回归组合预测模型对原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能明显提高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可作为相关企业部门或政府部门做出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③新陈代谢灰色回归组合预测模型拟合性好,预测精度高,预测结果更稳定可靠,可用于城市天然气中长期需求量预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王天尧[5](2020)在《基于干旱情景的城镇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干旱灾害引发的缺水问题愈发严重,人们也越发重视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的供给保障工作。本文以陕西省铜川市新区坡头街道办为研究区域,开展基于干旱情景的城镇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研究。研究区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伴随大量人口聚集,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水量显着增加。同时陕西省由于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长久以来水资源一直处于短缺状态且分布不平衡。为提前确保在干旱灾害发生时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供水不中断,进行基于干旱情景的水资源配置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前期资料收集、野外调研,对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开发利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选用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对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进行基于不同干旱情景下的配置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2018年作为现状年,基于MATLAB软件选用改进的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研究区未来中、远期水平年(2030年、2040年)进行居民生活用水需水量预测。2030年研究区需水量为43.03万m3,2040年研究区需水量为45.87万m3。(2)以2018年作为现状年,基于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开发现状和规划,对研究区未来中、远期水平年(2030年、2040年)进行可供水量预测,并结合需水量进行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供需平衡分析。2030年研究区可供水量44.31万m3,2040年研究区可供水量为47.20万m3。供需平衡分析结果为在不发生干旱灾害的前提下,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供略大于需。(3)基于MATLAB软件选用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基于不同程度的干旱情景下的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创新性地提出干旱胁迫参数、干旱需水参数用以构建不同程度的干旱情景,最终得到未来中、远期水平年(2030年、2040年)在中等干旱和严重干旱情景下的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方案。
薛强[6](2020)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新疆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极端气候频发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忽略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干旱区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为融雪和融冰径流,而降水稀少且蒸发强烈的区域气候特征更对水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挑战,所以要深入推行“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的水资源管理理念。基于此,本文以内陆河典型流域-新疆和田河流域为研究区,分析流域积雪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融雪径流模型(SRM,Snowmelt Runoff Model)验证其在高寒山区的适用性,并研究了气候变化对融雪径流的影响。同时基于水热平衡模型,对流域内水资源重点消耗区-和田绿洲规模进行多情景分析,从而对未来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绿色发展提供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国家气象科学数据中心(和田站)和中国区域高时空分辨率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MFD,ITPCAS CMFD),对研究区进行气温、降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59~2018年,降水和气温呈现上升趋势,气温在1999年发生突变。从周期性分析,降水和气温的主周期分别为24a和28a。Hurst分析表明:“湿+暖”是未来气候变化的主导方向。CMFD数据与和田站进行对比,气候特征变化趋势相同,但呈现出较高估计。(2)利用2004.01~2018.03的MOD10A2积雪数据,对流域积雪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高程带积雪覆盖率变化规律有所差异,海拔位于3500~5000 m,表现为“W”型曲线的二次消融过程。积雪覆盖率与气温、风速、日照呈现负相关关系。积雪变化空间分布表明,积雪时频高值位于昆仑山北麓,呈现“西北-东南”的条带状分布。多年以来,平均雪线高度处于上升趋势,倾向率为147.32 m/10a。(3)通过构建和田河流域SRM模型,进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融雪径流模拟。结果显示:R2=0.93,Dv=11.01%,模拟得到的年均流量为53.03×108 m3,表明SRM在和田河流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融雪径流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表明,径流与气温和雪线分别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气温升高会使融雪径流增加,而且气温比雪线对径流影响大。当保持未来雪线升高,气温升高1.5℃和2.0℃时,融雪径流增幅阈值分别为34.71%和49.23%。(4)利用构建的和田绿洲水热平衡模型,进行和田绿洲水资源耗散特征和规模分析,结果表明:水资源驱动因子主要是人类活动、综合性气候变化成分、气候倾向性成分。水资源消耗主要与农业灌溉耗水增加,以及水库、湖泊面积的强烈蒸发有关。现状年绿洲规模为3683.67 km2,2030年,绿洲适宜规模为3183.26~3739.92 km2,适宜耕地面积的阈值可能为1495.97 km2。在“标准情景下(S3)”,绿洲面积可能为3528.30 km2,属于超载状态。而在“愿景模式(S2)”下,2030年绿洲规模可能为3739.92 km2。为实现绿洲绿色发展,特提出了构筑“一廊二屏三带”的生态环境安全网络和相关的绿洲水生态修复保护的对策。
李淑宇[7](2019)在《混合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以山东省能源消费量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物质保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山东省作为传统工业大省,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均居全国第一,能源结构问题明显。推动能源革命,实现经济成功转型,山东省势在必行。预测山东省未来的能源消费量有助于掌握山东省能源发展的进程,帮助山东省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升级,进而为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经济起到重要作用。灰色预测方法是基于中国原创的灰色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具有原创性血统的预测方法。在对近百篇文献的梳理后,我们发现已有灰色预测模型的发展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1)将新陈代谢原理、非线性原理融入到已有灰色模型的建模策略中,进而构建了新陈代谢灰色模型MGM以及新陈代谢非线性灰色模型MNGM;(2)采用“误差修正+二次建模”的思想,引入国际先进的ARIMA模型及BP模型与两种改进的灰色模型进行组合,进而构建了MNGM-ARIMA模型以及MNGMBP模型。为了衡量所构建模型的精度,本研究基于山东省过去1995-2016年的能源消费数据,将四种新型预测模型(MGM、MNGM、MNGM-ARIMA、MNGM-BP)应用到山东省未来能源消费量的预测研究中。结果显示以上四种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是6.334%、5.802%、3.477%和3.582%。一方面,四种改进模型的预测精度比传统的灰色预测模型有了提升。另一方面,组合模型(MNGM-ARIMA、MNGM-BP)要比单一模型(MGM、MNGM)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证明了“误差修正+二次建模”的建模策略有利于模型的精度提升。基于四组预测结果,本研究采用IOWGA算子理论的组合赋权法,根据精度越高赋予的权系数越大的原理,对多种混合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整合处理,最终得到了唯一的最具精确性的预测值。预测结果表明,山东省2017-2025年的能源需求将以年均7%的速度增长。这一结果启示山东省能源决策制定者在未来应着力完善能源政策体系,推进煤炭生产变革,建立绿色多元的能源供给模式。
张一航[8](2019)在《基于WebGIS的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标准的提高,城市现代化的程度也在逐步提升,朝着“智慧城市”的目标前进着。水务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供水又作为水务系统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城市的供水是将水厂制好的水供给到市政管网的过程,城市管网复杂且具有变化性,如何更高效的管理和调度成为供水系统研究的重点。传统的供水调度模式存在易出错、效率低、监控不及时等缺点,目前城市供水系统的建设和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1)系统不仅要对大量设备进行管理,并且要将各设备灵活地联系起来。(2)由于管网运行状况复杂且故障不易被发现,所以需要对供水过程进行实时的监控。(3)需要优化调度决策提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本文通过对城市供水和供水调度系统的研究,结合WebGIS和OPC等技术设计并实现了集管理、调度、监控与异常处理于一体的供水系统。具体工作如下:(1)对城市供水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供水监控与调度的需求进行研究,介绍了专家学者们对此的研究方向和现状。(2)对管网模型及其存储方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类比于有向图方式的拓扑模型,结合WebGIS以实际位置定点进行设备存储设计,并且在百度地图API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了设备在地图上的准确定位。(3)建立了加权马尔科夫链矫正的GM(1,1)模型用于供水预测,并以预测值为条件进行泵站的优化调度,通过动态规划求解出最佳方案实现更节能的水泵方案并定时控制运行。(4)对OPC技术进行研究,并结合HighCharts和Ajax技术,设计实现了数据的采集和可视化,将供水情况监测起来,为人工调度提供参考,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视化效果。结合中国网建SMS短信通平台实现了带有短信通知功能的更高效的异常处理模块。(5)对供水预测模型的精度提升进行了验证。并且针对系统的监控功能搭建仿真环境,使用模拟器对OPC服务器的读写操作进行了验证。
王志刚,赵坤丽[9](2019)在《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针对常规GM(1,1)模型存在的缺陷,建立了灰色新陈代谢GM(1,1)需水量预测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锡林郭勒盟2015~2020年需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合理、可靠,模型预测误差较小、精度较高。该模型具有简捷实用、预测精度高等优点,为需水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纪建悦,张任晗,褚磊[10](2017)在《基于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我国海水养殖产量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海水养殖业产量的提高对保证我国"蓝色粮仓"战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16—2020年的海水养殖业年总产量进行预测研究。首先通过对不同维数的灰色GM(1,1,)基础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比较,选择了精度最高的维数作为做预测模型的维数;然后分别构建了灰色GM(1,1)基础模型和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2012-2015年我国海水养殖业产量进行预测并进行精度比较,最终决定采用预测精度更高的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对未来五年的产量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能够有效的预测中国海水养殖年总产量。
二、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中长期城市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中长期城市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节水条件的邯郸市工业需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GM(1,1)灰色模型及其残差修正 |
1.2 等维递补残差修正GM(1,1)模型 |
1.3 节水修正值 |
2 基于节水条件的邯郸市工业需水量预测 |
2.1 维数确定 |
2.2 精度验证 |
2.3 基于节水条件的工业需水量预测 |
3 结论 |
(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石河子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社会经济 |
2.1.3 水文 |
2.1.4 气象 |
2.1.5 地形与地貌 |
2.1.6 水文地质 |
2.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
2.2.1 地表水资源利用情况 |
2.2.2 地下水资源利用情况 |
2.2.3 水资源利用总量情况 |
第三章 石河子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3.1.1 评价指标选取 |
3.1.2 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
3.1.3 指标体系分级标准 |
3.2 模糊集对分析法 |
3.2.1 模糊集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2.2 单指标联系度计算 |
3.2.3 准则层联系度、目标层联系度计算与确定评价等级 |
3.3 五元减法集对势 |
3.4 石河子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影响因子识别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石河子市需水预测研究 |
4.1 改进灰色预测模型的建立 |
4.1.1 原始灰色模型建立 |
4.1.2 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 |
4.1.3 含有变权缓冲算子的新陈代谢GM(1,1)预测模型 |
4.2 指数预测模型建立 |
4.3 指标分析法 |
4.4 灰色模型预测 |
4.5 指数模型预测 |
4.6 指标分析法预测 |
4.6.1 生活用水预测 |
4.6.2 生产用水预测 |
4.6.3 生态环境用水 |
4.6.4 总需水量 |
4.7 预测需水量与石河子市“三条红线”对比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5.1 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建模思路 |
5.1.1 以宏观调控、总量控制原则为基础 |
5.1.2 保障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最大 |
5.1.3 建立基于“三条红线”的约束条件 |
5.2 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的基本原则 |
5.2.1 宏观调控原则 |
5.2.2 总量控制原则 |
5.2.3 公平性原则 |
5.2.4 有效性原则 |
5.2.5 优先性原则 |
5.2.6 可持续性原则 |
5.3 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模型 |
5.3.1 目标函数构建 |
5.3.2 设定约束条件 |
5.4 模糊层次分析法化多目标优化问题为单目标优化问题 |
5.4.1 建立层次结构分析体系 |
5.4.2 模糊互补矩阵的建立 |
5.4.3 建立模糊一致矩阵 |
5.4.4 确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权重 |
5.5 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
5.5.1 原始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
5.5.2 含有收缩因子的模拟退火粒子群算法 |
5.5.3 改进算法仿真测试 |
5.6 石河子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
5.6.1 石河子市未来需水预测 |
5.6.2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求解 |
5.7 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效果评价 |
5.7.1 配置方案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5.7.2 计算发展系数 |
5.7.3 计算协调系数 |
5.7.4 计算公平系数 |
5.7.5 计算可持续发展系数 |
5.7.6 配置方案效果评价结果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主要参与的研究项目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获奖情况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改进灰色—马尔科夫理论在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监控 |
1.1.1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监控的目的 |
1.1.2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监控的内容 |
1.1.3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监控的方法 |
1.2 斜拉桥施工监控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控制与反馈理论 |
2.1 大跨径斜拉桥施工现有分析理论 |
2.1.1 最小二乘法 |
2.1.2 卡尔曼滤波法 |
2.1.3 BP神经网络法 |
2.2 灰色系统理论法 |
2.2.0 灰色GM(1,1)模型 |
2.2.1 残差修正GM(1,1)模型 |
2.2.2 灰色预测模型精度验证 |
2.3 大跨径斜拉桥反馈控制理论 |
2.3.1 大跨径斜拉桥反馈控制的目的 |
2.3.2 大跨径斜拉桥反馈控制的内容 |
2.4 本文选用的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斜拉桥施工控制参数敏感性分析与识别 |
3.1 工程概况 |
3.1.1 清水江特大桥 |
3.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 参数敏感性分析 |
3.2.1 材料自重 |
3.2.2 材料弹性模量 |
3.2.3 拉索索力 |
3.2.4 施工荷载(挂篮) |
3.2.5 预应力控制张拉应力 |
3.2.6 预应力损失 |
3.2.7 混凝土收缩徐变 |
3.2.8 参数比较 |
3.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参数识别 |
3.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参数识别 |
3.3.2 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确定 |
3.3.3 BP神经网络的建立 |
3.3.4 BP神经网络权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及其改进 |
4.1 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基本理论 |
4.1.1 马尔科夫过程 |
4.1.2 马尔科夫链 |
4.1.3 状态转移概率与转移概率矩阵 |
4.1.4 马尔科夫状态划分 |
4.1.5 马氏性检验 |
4.2 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 |
4.2.1 灰色-马尔科夫预测理论 |
4.2.2 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建立 |
4.3 新陈代谢法优化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 |
4.3.1 新陈代谢对预测模型的优化 |
4.3.2 新陈代谢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进灰色-马尔科夫理论在斜拉桥施工中的应用 |
5.1 原始数据的优化 |
5.1.1 非负化 |
5.1.2 指数平滑法 |
5.2 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在主梁线形控制中的应用 |
5.2.1 模型数据的选择与检验 |
5.2.2 建立主梁线形变化GM(1,1)预测模型 |
5.2.3 主梁线形变化转移状态的划分 |
5.2.4 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桥梁线形变化的预测 |
5.3 新陈代谢法改进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 |
5.3.1 新陈代谢GM(1,1)建模过程 |
5.3.2 新陈代谢改进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桥梁线形变化的预测 |
5.3.3 残差修正结合新陈代谢法对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改进 |
5.4 基于改进灰色-马尔科夫预测值的施工反馈控制 |
5.4.1 反馈控制流程设计 |
5.4.2 基于改进灰色-马尔科夫预测值的反馈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A 本文所使用MATLAB程序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干旱情景的城镇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资源配置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干旱对城镇供水影响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文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2.1 不确定理论概述 |
2.2 不确定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的表达形式 |
2.3 不确定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模型的求解方法 |
2.3.1 相关定义 |
2.3.2 不确定性线性规划(ILP) |
2.3.3 不确定性模糊线性规划(IFLP) |
2.3.4 不确定性模糊多目标规划(IFMOP)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3.1 自然概况 |
3.1.1 地理位置 |
3.1.2 地形地貌 |
3.1.3 气候气象 |
3.1.4 干旱概况 |
3.2 社会概况 |
3.3 水资源概况 |
3.3.1 地表水资源 |
3.3.2 地下水资源 |
3.3.3 水资源总量 |
3.3.4 水资源质量评价 |
3.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3.4.1 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供水工程与供水能力现状 |
3.4.2 研究区水资源供水量现状 |
3.4.3 研究区水资源用水量现状 |
3.4.4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4.1 研究区需水量预测 |
4.1.1 建立需水量预测模型 |
4.1.2 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需水量预测计算 |
4.2 研究区居民生活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
4.2.1 研究区供水量预测 |
4.2.2 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干旱情景的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 |
5.1 水平年及决策变量的设置 |
5.2 构建IFMOP模型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5.2.1 目标函数 |
5.2.2 约束函数 |
5.2.3 模型整体 |
5.3 IFMOP模型求解 |
5.3.1 模型参数的确定 |
5.3.2 模型求解工具 |
5.4 模型配置结果 |
5.4.1 研究区2030年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方案 |
5.4.2 研究区2040年居民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方案 |
5.4.3 配置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新疆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 |
1.3.2 积雪变化的研究现状 |
1.3.3 SRM模型在融雪径流的应用 |
1.3.4 绿洲水资源耗散和规模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数据源的选取及预处理 |
2.2.1 遥感积雪数据的选取及预处理 |
2.2.2 遥感雪线数据的获取 |
2.2.3 遥感气象数据的选取 |
2.2.4 气象水文数据 |
2.2.5 地理数据和人类活动数据 |
第三章 和田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3.1 研究方法介绍 |
3.1.1 数理统计方法介绍 |
3.1.2 卫星遥感降水数据的分析 |
3.2 基于实测站点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
3.2.1 降水序列变化特征研究 |
3.2.2 气温序列变化特征研究 |
3.3 基于遥感数据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3.3.1 CMFD降水变化与评估 |
3.3.2 CMFD气温变化与评估 |
3.3.3 植被指数变化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山区积雪覆盖的时空变化分析 |
4.1 积雪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4.1.1 不同高程带积雪覆盖率分析 |
4.1.2 积雪覆盖率的空间分析 |
4.2 遥感雪线的变化研究 |
4.2.1 遥感雪线年际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
4.2.2 遥感雪线年内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SRM模型的和田河流域融雪径流模拟 |
5.1 参数确定方法 |
5.2 融雪径流模型(SRM)的介绍 |
5.2.1 模型介绍与构建 |
5.2.2 模型变量 |
5.2.3 模型参数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融雪径流日过程分析 |
5.3.2 模型指标分析 |
5.3.3 和田河流域融雪径流模拟 |
5.4 基于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径流响应模拟 |
5.4.1 雪线变化对积雪覆盖率的影响 |
5.4.2 未来气候情景模式的搭建 |
5.4.3 情景模拟结果与分析 |
5.5 小结 |
第六章 和田绿洲水资源耗散特征和规模研究 |
6.1 研究方法及过程 |
6.1.1 新陈代谢GM(1,1)模型 |
6.1.2 主成分分析法 |
6.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和田绿洲水资源的影响 |
6.3 和田绿洲的耗水及规模分析 |
6.3.1 和田绿洲规模提取 |
6.3.2 和田绿洲水资源源耗分析 |
6.3.3 和田绿洲规模分析 |
6.4 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和田绿洲规模 |
6.5 和田绿洲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建议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混合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以山东省能源消费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灰色理论相关研究 |
1.2.2 ARIMA模型相关研究 |
1.2.3 神经网络模型相关研究 |
1.2.4 组合模型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预测模型的理论基础 |
2.1 灰色模型的预测理论 |
2.2 ARIMA模型的预测理论 |
2.3 人工神经网络的预测理论 |
2.4 组合模型的相关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四种新型混合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构建 |
3.1 新陈代谢灰色预测模型(MGM)的构建 |
3.2 新陈代谢非线性灰色预测模型(MNGM)的构建 |
3.3 线性修正非线性MNGM-ARIMA预测模型的构建 |
3.4 非线性修正非线性MNGM-BP预测模型的构建 |
3.5 基于IOWGA算子的组合赋权法的构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四组新型组合模型对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的预测应用 |
4.1 新陈代谢灰色模型(MGM)对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建模应用 |
4.2 新陈代谢非线性灰色模型(MNGM)对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建模应用 |
4.3 线性修正非线性MNGM-ARIMA模型对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建模应用 |
4.4 非线性修正非线性MNGM-BP模型对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的建模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算子的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预测结果的整合和讨论 |
5.1 基于多种混合时间序列模型的预测结果 |
5.2 多种混合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精度比较 |
5.3 组合赋权法对多种预测结果的整合 |
5.4 山东省能源消费总量预测结果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WebGIS的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城市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国内外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文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供水管网模型与调度系统需求分析 |
2.1 城市供水管网的拓扑模型 |
2.1.1 城市供水模式分析 |
2.1.2 供水管网模型建立 |
2.2 城市供水调度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2.1 供水设备管理需求 |
2.2.2 数据监测分析与可视化需求 |
2.2.3 供水泵站调度与控制需求 |
2.2.4 异常处理需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水泵站优化调度 |
3.1 供水泵站状况及优化思路 |
3.2 供水量预测模型 |
3.2.1 理论背景 |
3.2.2 均值GM(1,1)模型 |
3.2.3 单步马尔科夫链矫正 |
3.2.4 加权马尔科夫链矫正 |
3.2.5 模型验证及矫正对比 |
3.3 水泵优化调度 |
3.3.1 水泵能耗分析 |
3.3.2 基于动态规划的方案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2.1 用户登录模块 |
4.2.2 设备管理模块 |
4.2.3 管网监测与可视化模块 |
4.2.4 供水泵站调度模块 |
4.2.5 异常处理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2 数据库逻辑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的实现 |
5.1 WebGIS |
5.1.1 WebGIS的定义及优势 |
5.1.2 百度地图API |
5.2 SCADA |
5.2.1 SCADA系统的定义 |
5.2.2 OPC在SCADA系统中的应用 |
5.3 开发环境及工具介绍 |
5.4 系统具体实现 |
5.4.1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 |
5.4.2 管网监测与可视化模块实现 |
5.4.3 供水泵站调度模块实现 |
5.4.4 异常处理模块实现 |
5.4.5 对OPC服务器的读写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灰色模型原理 |
1.1 常规GM (1, 1) 模型 |
1.2 灰色新陈代谢GM (1, 1) 模型预测原理 |
1.3 精度检验 |
1.4 模型修正 |
2 应用实例 |
3 结论 |
四、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中长期城市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节水条件的邯郸市工业需水预测[J]. 夏锋,索梅芹,王一杰,王丽丽. 人民珠江, 2021(11)
- [2]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下石河子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吴凡.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改进灰色—马尔科夫理论在斜拉桥施工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孙鑫.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灰色回归组合新模型在城市天然气需求预测中的应用[J]. 李洪兵,曾轶.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02)
- [5]基于干旱情景的城镇生活用水水资源配置研究[D]. 王天尧. 长安大学, 2020
- [6]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新疆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变化特征研究[D]. 薛强. 长安大学, 2020(06)
- [7]混合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以山东省能源消费量为例[D]. 李淑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8]基于WebGIS的城市供水调度系统研究与实现[D]. 张一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在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J]. 王志刚,赵坤丽. 内蒙古水利, 2019(03)
- [10]基于灰色新陈代谢GM(1,1)模型的我国海水养殖产量预测研究[A]. 纪建悦,张任晗,褚磊. 第十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