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分子与宇宙演化中生命的出现

有机分子与宇宙演化中生命的出现

一、宇宙演化中的有机分子与生命出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尧[1](2021)在《恒星形成区复杂有机分子化学演化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天体化学的数值模拟是研究宇宙中分子的起源、演化、分布的重要手段。恒星形成区中的化学演化在宇宙的物质循环中起到关键作用,对其进行化学模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暖核L1527、B228和L483中观测到大量碳链分子,在25 K时尘埃表面的CH4解吸进入气相后,经过一系列气相反应合成这些碳链分子。此研究的目的是提出一个更加完备的尘埃表面化学模型,用于暖核中碳链分子的模拟以及和观测结果的比较,同时对有限尺度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在模拟时所使用的计算方法为宏观蒙特卡洛方法,所使用的化学模型包括二相模型、简单多相模型和新的多相模型。在二相模型中,尘埃上的所有分子都能在达到解吸温度时发生解吸,在另外两种模型中,尘埃上大部分分子则会被冻结在冰幔中不能解吸,直至达到H2O分子的解吸温度才发生解吸。新的多相模型中可解吸分子的数量多于简单多相模型。有限尺度效应受冷阶段时标影响较大,当时标更长时,蒙特卡洛方法与速率方程方法的模拟结果差别更小。当T~25 K时,二相模型中CH4和CO丰度最高,简单多相模型中丰度最低,新的多相模型中的丰度在两者之间。当T~30 K时,简单多相模型和新的多相模型中碳链分子的丰度小于二相模型,这是因为CH4是合成碳链分子的关键分子。由于简单多相模型中H3O+数量更少导致自由电子数量更多,这有助于生成碳链分子,因此碳链分子丰度不低于新的多相模型所预言的丰度。二相模型与观测拟合最好,简单多相模型拟合最差,新的多相模型拟合也比较好。因此,尘埃冰幔中可扩散并在升温阶段可解吸的CH4数量对于气相中碳链分子的合成起到重要作用。暖核中观测到的碳链分子可用于检验化学模型的可靠性。在大质量恒星形成区SgrB2周围的延展区域中,观测到了下列七种复杂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化现象,CH2OHCHO、CH3OCHO、t-HCOOH、C2H5OH 和 CH3NH2 同时分布在延展区域以及热核Sgr B2(N)和Sgr B2(M)中,而CH3OCH3和C2H5CN只分布在两个热核中。此延展区域的温度和密度都要低于两个热核。许多解吸机制被提出并用于解释低温区域中观测到的复杂有机分子,但是这些机制不能解释Sgr B2延展区域中低丰度的CH3OCH3和C2H5CN。此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在什么样的物理条件下化学模型能够与七种分子的观测结果相符,并探讨七种分子不同空间分布产生的原因。在模拟中仍使用蒙特卡洛方法,采用的物理模型有静态模型以及包括冷阶段和升温阶段的模型两种。除了考虑光解吸反应之外,对链式反应、激波、X射线暴等机制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所有的静态物理模型都不能拟合观测。演化物理模型中T~30-60K时,六种分子与观测拟合,此时的最佳拟合温度仍高于观测到的尘埃温度20 K。当模型中温度达到20 K时,加入持续时间≈102 yr的X射线暴且ζCR=1.3×10-13 s-1时,七种分子全部拟合观测且此模型中最佳拟合温度约为27 K。化学反应解吸是合成这七种分子且导致CH3OCH3和C2H5CN丰度较低的关键机制。因此Sgr B2可能先后经历了冷阶段和升温阶段,在T~20K时,来自银河系中心黑洞Sgr A*且时标不超过100年的X射线暴影响了Sgr B2周围的化学演化。经历X射线暴后,观测到的分子丰度只能维持几百年,说明短期的X射线暴需要经常发生,且很可能与Sgr A*的吸积活动有关。

胡颖[2](2018)在《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分三个部分探讨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第一部分探讨了大历史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它最初以创世神话的形式在各人类文明的传统文化中得到表达,从一开始它就是宗教-神学、哲学与科学三者之间在不同程度上相互影响的综合产物。从三者相互影响的角度看,大历史观的发展可分为神学为主的阶段、哲学为主的阶段和科学为主的阶段。而大历史观又主要以“普世史”为载体在基督教文明中首次被全面、充分地表达出来。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是西方大历史观从古至今发展的必然产物,仍是神学、哲学和科学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克里斯蒂安称其大历史观的载体为现代创世神话,即借助现代科学、借鉴各种学科而构建起来的大历史。它使人类首次可利用所有知识对全部时空进行相对可靠的描述。本文第二部分重点探讨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内容与特点。就其内容而言,可概括为历史是时空范围的全部,即宇宙的全部和时间的全部(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是一个单一的历史连续体。就其特点而言,克里斯蒂安将过往所有可能的知识综合起来,以期找到历史的终极理论,并对未来作出可能的深入探讨。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其中充满了悖论。历史本身是悖论式定向发展的过程,它被某种终极理论所决定。虽然这个终极理论还未被认识,但克里斯蒂安对复杂性的研究有望为我们管窥终极理论打开一扇窗,而秩序的生成与消亡之间的矛盾正是悖论式定向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第三部分探讨大历史观的价值与启示。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价值在于:用来解释历史的某种确定理论不仅表明历史可以被解释,而且可以赋予历史以意义;藉此,我们能够建立人类共享的大世界观,削弱狭隘的世界观带给人类有害影响的能力;我们还可以研究历史的全部,使历史的研究真正回归本位。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对我们有如下启示:首先,每个时代的历史都值得重写,这是历史本身与历史学家写作行为之间进行互动、悖论式定向发展的结果;其次,若要寻求历史的终极理论,并在解释历史时赋予其意义,那么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而大历史观恰恰能够提供帮助。

李英华[3](2016)在《董仲舒对西汉初年时代问题的思想探索》文中指出董仲舒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既潜心研究学术问题,又深入钻研西汉初年的经济、政治、文化及天人关系诸问题。他提出了一整套旨在解决问题的极富创造性的哲学思想。他的问题意识具有深刻意义,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宝贵的历史启示。

戎加磊[4](2016)在《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51 North区域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文中指出在本文中,我们报道了亚毫米波干涉阵(SMA)对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51North区域的观测结果,得到了两个边带的分子谱线,其频率范围分别是216.5 GHz到217.5 GHz(下边带)和226.5 GHz至228.5 GHz(上边带)。基于观测数据,我们运用XCLASS软件证认了这些跃迁来自于17个分子品种(包括同位素分子),这些分子品种包括了含氧分子,含氮分子,含硫分子和含重氢分子。我们证认了13个丙酮分子((CH3)2CO)的跃迁,证认了W51 North是银河系中第三个发现丙酮分子的天体。从分子气体分布看,这些分子的分布在其峰值位置周围呈现出比较致密的特征,而且它们峰值位置与连续谱峰值位置一致,含氧和含氮分子在分布上并没有明显差异。在局部热动平衡的假设下,我们使用了XCLASS软件估算了这些分子的柱密度和转动温度,结果表明,含氧分子的柱密度(4.3×1016到2.3×1018 cm-2)比含氮分子要高(2.8×1015到2.6×1016 cm-2)。所有分子的转动温度都在100—200 K的范围内,这表明,这些分子起源于一个温暖的天体物理环境。根据连续谱的信息,我们计算得到了H2的柱密度为6.4×1024cm-2,并计算了所有分子相对于H2的丰度。结果表明相比于含氮分子,含氧分子拥有较高的丰度。最后,基于这些分子的气体分布、丰度和转动温度、我们推测这些来自W51 North的分子所产生的环境是一个氮和氧混合得很好的热核。

李恒威,肖云龙[5](2016)在《论生命与心智的连续性》文中研究说明生命—心智连续性论题,特别是强连续性论题,主张生命蕴含心智,而心智属于生命。与这个存在论论题相应的是一个方法论的连续性论题:应该从生命出发理解心智,同时心智对生命的生物学事实的解释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理解生命则有必要理解心智,反之要理解心智则有必要理解生命。自然主义泛心论构想宇宙物质不但具有外在性和惰性的一面,而且具有内在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哲学生物学通过对新陈代谢的诠释将生命与自我、自由等心智范畴联系起来。生成认知和自创生的分析则表明生命所特有的自组织类型(即自创生)与认知和意义生成的实现是生命现象的两个方面。当这三个层次关联和整合在一起时,就呈现了一个阐明连续性论题的独特(形而上学—现象学—生物自创生)理论轮廓。

王中江[6](2015)在《从物质实在到生命和人——张岱年的“进化”思想》文中研究指明张岱年的"进化"思想,是其"新唯物论"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进化"思想,很有个性。其主要特点是:宇宙或宇宙之大全是以"物质实在"为根本;物质不是"一大机械"的、"被动"的,而是"进化"的;进化不是"一大有机体",而是"发展历程";历程是由"一般物质"到"有生命的物质",再到"有心知的有生物质"即人;而人"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生活",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这就既不同于机械唯物论的机械主义,也有别于有机主义者的生命主义。他成功地将有机主义者柏格森等的有机观与唯物论的物质观加以综合创新,作出了新贡献。

汪德华[7](2012)在《理论多样性的缘由研究 ——存在就是相互作用》文中指出从存在到演化,文化、理论的差异来源自一个共同的起点,必将重新回归于这一起点即否定之否定,这就预示着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这是思想演化的必然,从整体多样性转向个体多样性。用东方文明的核心精神去综合西方文明的各种理论成果,反过来以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来解读东方文明的核心精神,就是以西方文明的整个文化(哲学、科学)的发展历程来解读东方文明的内核:儒、释、道的终极追求。如,“天人合一”、“两极相通”、“因果轮回”、“顺其自然”这些语言表达所对应的宇宙规律及易经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辩证、运动的思想。必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宇宙观、自然观、科学观、人生观、道德观、语言观等等一切旧有的观念,没有其它可能性,这是宇宙发展的必然。对于本文的理解不能只靠想象和语言来理解,因为想象是视觉的产物,语言是视觉和听觉共同作用的产物,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要真正理解本文,必须使用我们每个人的所有感受形式,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冷热感、疼痛感、发麻感、空虚感等生理及心理的一切感受。理论的意义是指导我们实践,其实质就是通过阅读、思考促使我们的心理感受改变,直接表现就是产生某种新的感受,长时间的或即时的,进而使我们的心理感受发生突变,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感觉、有状态就能办好事。我们学会说话、写字已有好几千年,却未必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质,这里从每个个体的心灵深处去解读语言(文字)及其表达的内涵,由此解开心理与认知之谜,从而引导每一个个体成为集思想家、科学家、技术家、艺术家于一体的天才,做到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真正科学的共产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其它路可走了,只此一条路,“不是生存就是毁灭,地球可以毁灭,宇宙还要演化”。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从基本事实出发分析、归纳出不正自明的基本公理,然后以此公理为基础推演、计算形成一个完备的逻辑体系,这里就是以个体的各种实在的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疼痛感、饥饿感、发麻感、发困感、恐惧感等等)为基础,通过各种感受的变化(机械运动是由视觉感受到的、声音的变化是由听觉感受到的、发困感会促使你睡觉、饥饿感为促使你吃饭等等)为推演和计算法则与各种理论对应起来(不同的感受形式对应着不同的理论形式),形成一个庞大的不同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逻辑体系。所以,这篇文章包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语言、哲学、数学、科学、技术、艺术、心理和认知的本质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语言之外)同时解读了它们的根本内涵;这里试图建立一个庞大的,真正具有包容性的理论体系,各种的思想(文化)在这里都有它的位置,思想对应着心理感受,是多样的、具有层次性的。这显然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这是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的,当然,这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本文还有很多的不足,要真正完成还任重道远。本文必然是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的,试图进行一次新的综合,解决前辈留下的难题:如哲学原理中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数学基础中形式主义对整个数学体系的公理化,而哥德尔不完全定理证明这种公理化不能实现而导致整个数学大厦的危机;基础物理中,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矛盾及量子力学的物理诠释;进化论中,生物进化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暗能量、暗物质与垃圾DNA问题、人的心理与认知问题及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罗天强[8](2012)在《技术规律论》文中提出规律论是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学术界主要关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哲学问题,虽然科学技术已高度发展,但对技术规律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演化性技术规律上,对微观层面的存在性技术规律关注较少,还缺乏深入系统的哲学研究。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技术科学的迅速发展,技术规律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生成论规律观对传统规律观也提出了挑战,西方关于实验室研究和科学知识建构论等相关哲学理论的影响,在国内学术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些新思想需要分析、甄别、厘清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从规律论的视角去研究科学技术、技术科学、人工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因而有必要对技术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哲学研究,以丰富和加深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并在实践上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科技发展规划和战略,推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技术规律是指在技术世界中通过人的技术活动生成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技术规律在人的技术活动中生成、存在和发生作用。技术规律是人工生成的。技术规律的生成是在人工创造的特殊条件和人为地建立物质之间的联系的情况下,伴随着人工物质和人工过程的生成而生成的,并在相应的条件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由于技术规律是在人的技术活动中生成的,从而技术规律具有区别于自然规律的属人性或人工性的特点,即不依赖人的意志,但依赖于人的活动的性质。技术规律与自然规律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它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但不能归结为自然规律。技术规律人工生成的性质,决定了人对于技术规律具有积极的能动关系,使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但同时又受到客观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不能随心所欲地生成技术规律,从而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是无限性与客观制约性的辩证统一。技术科学是研究技术和技术规律的科学,技术科学实验是生成和认识技术规律的基础和手段。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和应用促进人工自然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是产生各种技术风险的根源。这又决定了技术规律的应用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促进技术规律的应用及技术朝着生态化和人性化方向发展。

林家虎[9](2011)在《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熊十力,中国现代着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十九与二十世纪之交中华民族身处屈辱动荡环境之中的历史产儿,熊十力自小即深受其父民族民主意识的感染和熏陶,青年时期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投身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一员。在辛亥革命及至护法运动先后失败后,熊十力为总结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与理论教训而弃政从学,决意以讲明学术来实现辛亥革命的未竟之业,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发展指明道路,由此他走上了二十年的孤往穷体之路以及近半个世纪的哲学探究生涯。综观熊十力的健动创生的本体形上学以及见体以后大量关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治化论”主题的撰述,关注中华民族以及人类世界的未来发展与历史命运成为其理论致思的根本旨向。在这一根本旨向的理论观照下,熊十力在他的体用哲学中对于历史本质、历史动力、历史进化、历史主体、历史理想以及历史认识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究。这些方面的思想内容在他的“本心”本体论的哲学形上学的统摄下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发展史的思想视域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内容较为丰富与系统的思辨历史哲学的思想体系。在历史本质观上,熊十力从其“本心”本体论和“体用不二”的哲学立场出发,认为宇宙作为“本心”本体的大用流行经历了由自然而人文、由自在而自为、由潜隐而显发的发展历程。在宇宙永恒生成的历史性基础上生成的人类历史,作为“本心”本体的显发,在本质上就是宇宙生命的自由精神的实现历程。在历史动力观上,熊十力从“翕辟成变”的宇宙论观点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领域的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间相反相成的内在矛盾运动成为历史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精神因素更是历史变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确立了传统儒学心性史观关于精神力量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的思想主旨。但是熊十力关于斗争与太和的辨证统一、“突变”形式对于历史变革的重要作用、“义利”与“理欲”之辩中对于人的欲利和物质生活追求的合理价值的肯定以及在心性动力中摄纳科学知能等思想,又使他的历史动力观呈现出更加全面的和辩证的时代气息。在历史进化观上,融存有和价值为一的“本心”本体赋予了“辟”所主宰的历史演变以进步发展的价值意义,从而使熊十力的历史变易思想同时成为一种进化史观。这一立足于儒家理性主义生命哲学之上的进化史观,既与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重要影响的斯宾塞的机械进化论、柏格森的生命进化论有别,又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现代中西哲学思想史上呈现出着鲜明独特的哲学义蕴,并进一步表现在熊十力关于历史进化的机制、形式、阶段与型态的具体阐释之中。在历史主体观上,熊十力在其体用哲学中特重人能,力主创造,充分肯定了人类个体生命的历史主体地位,从而颠覆了传统天命史观的命定论思想,将历史视为由神秘的“天数”等外在力量决定的思想还原为人类自己有意识的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并在中国社会由专制皇权时代向资产阶级革命的民权时代转变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颇有特色的士民并重、以士导民的历史主体思想,将普通民众的历史主体力量提升到一个重要的理论高度,在传统儒学道德决定论的思想基础上实现了圣人史观与庶民史观的统一,映现出中国近现代历史主体思想嬗变的时代轨迹。在历史理想观上,熊十力通过传统儒学“内圣外王”范畴的诠释,塑造了在传统儒学道德理性统摄下融独立、平等、自由、博爱为一体的理想人格以及统摄科学、民主于自身的大同理想社会,表达了中国传统儒家知识分子对于人类历史未来发展的理想憧憬。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熊十力通过“本心”本体论的哲学探究重新确立了传统儒学由“内圣”而“外王”的思想进路,构建出由“体用不二”的“内圣”学开出民主、科学与大同社会的“新外王”的思想体系,对中国以至人类历史的未来发展作出了具有丰富的历史与现实内容的创造性的时代回答,在理论体系上奠定并开创了现代新儒学“内圣开出新外王”的学术思想方向。在历史认识观上,通过“本心”本体的自明自识的形上规定与本习之辩、转染成净的修养工夫论,熊十力在形上与形下的贯通中对于历史认识可能性的确立予以了本体论的深刻阐释,并以此出发在历史认识上强调以“性智”立本统摄“量智”而呈现出以德统知的基本特色。与对实际历史进程的认识论探讨相联系,熊十力针对当时中国史学界的研究现状,从知识论角度对历史学的对象、性质、内容、表现形式以及方法与价值等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这些内容从分析的历史哲学意义上也是熊十力的历史认识观及其整个历史哲学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以上内容的具体阐释,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在总体上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呈现。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元历史哲学的角度,论文从理论性质、思想渊源与历史地位三个方面对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总结性判定,形成如下结论: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以绝对唯心论的形式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代精神和阶级意识,表达了这一特定时代和阶级对于人类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是精神生命的显发和人类自由的实现历程。这一哲学思想是在充分会通近现代中西文化的基础上诞生的。其中,中国传统历史哲学,尤其是王船山的历史哲学,西方黑格尔、斯宾塞、柏格森等人的历史哲学以及自康有为至章太炎以来的中国近代思想传统是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在中国传统儒家历史哲学现代转型过程中,熊十力的历史哲学实现了传统儒家道德心性史观与进化论思想的有机结合,在进化史观形态上重建儒家道德决定论的历史哲学,将传统儒家历史哲学推进到进化史观的现代形态,并以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将近现代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时代高度。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也具有着明显的时代与思想局限。他的突出的理论贡献与思想局限,使他的历史哲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历史哲学现代发展的重要理论环节,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发展史上将具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熊十力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深入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儒家传统历史哲学的现代价值,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杨天林[10](2010)在《宁夏的名片——张贤亮与宁夏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引子据说宁夏最古老的居民是水洞沟人,水洞沟离黄河不远。居住在水洞沟村落的远古居民,从附近不远处的一座裸露出古老地层的山上采来灰岩、白云岩、石英岩、燧石等作为制造石器的原料,采用"锤击法"、"砸击法"和"压制法"等方法制作石器。他们用这些方法生产的石器成为狩猎的工具。

二、宇宙演化中的有机分子与生命出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宇宙演化中的有机分子与生命出现(论文提纲范文)

(1)恒星形成区复杂有机分子化学演化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天体化学
    1.2 分子云和恒星形成区中的化学
    1.3 原行星盘中的化学
    1.4 天体化学的数值模拟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2章 天体化学模拟的实现
    2.1 计算方法
        2.1.1 速率方程方法
        2.1.2 蒙特卡洛方法
        2.1.3 主方程方法
        2.1.4 矩方程方法
    2.2 化学模型
        2.2.1 二相模型
        2.2.2 三相模型
        2.2.3 新的多相模型
    2.3 化学反应网
        2.3.1 反应类型
        2.3.2 反应速率系数的计算
    2.4 初始条件及参数
    2.5 物理模型
第3章 利用新的多相模型模拟暖核中碳链分子的形成
    3.1 引言
    3.2 模型
        3.2.1 化学模型
        3.2.2 物理模型
    3.3 结果
        3.3.1 有限尺度效应的影响
        3.3.2 不同化学模型中碳链分子的演化情况对比
    3.4 模拟结果与观测值之间的比较
    3.5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人马座B2 (Sgr B2)延展区域中复杂有机分子的化学模拟
    4.1 引言
    4.2 模型
        4.2.1 化学模型
        4.2.2 物理模型
    4.3 结果
        4.3.1 稳态模型的模拟结果
        4.3.2 演化模型的模拟结果
        4.3.3 模拟结果与观测值之间的比较
    4.4 讨论
        4.4.1 尘埃表面放热反应引起的分子解吸附的重要性
        4.4.2 Sgr B2延展区域中复杂有机分子不同分布的起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补充材料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2)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一、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生平及其大历史观的渊源
    (一)大卫·克里斯蒂安的生平简介
    (二)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渊源
        1、从早期大历史观到现代大历史观
        2、宏观思维的影响
        3、现代科学的影响
        4、时代发展的影响
二、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内容及特点
    (一)大历史观的内容
        1、时空范围
        2、单一的历史连续体
    (二)大历史观的特点
        1、知识的综合
        2、历史的终极理论
        3、关于未来
三、大卫·克里斯蒂安大历史观的价值与启示
    (一)大历史观的价值
        1、更好地解释历史并赋予其意义
        2、建立人类共享的大世界观
        3、使历史的研究回归本位
    (二)大历史观的启示
        1、每个时代都要重写其时代的历史
        2、重新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51 North区域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大质量恒星形成的介绍
    §1.2 星际有机分子
    §1.3 W51 North区域介绍
第二章 观测
第三章 结果
    §3.1 连续谱
    §3.2 分子线
    §3.3 气体分布
    §3.4 运动学特征
第四章 资料分析
    §4.1 XCLASS分析
    §4.2 丰度和同位素比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甲醇(CH_3OH)
    §5.2 丙酮(CH_3COCH_3)
    §5.3 乙醇(C_2H_5OH)
    §5.4 甲醚(CH_3COCH_3)和甲酸甲酯(CH_3COCHO)
    §5.5 丙烯氰(CH_2CHCN)和丙腈(CH_3CH_2CN)
    §5.6 重氢分子
    §5.7 一硫化硅(SiS)
    §5.8 含硫分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5)论生命与心智的连续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主义泛心论中的人与宇宙
二、哲学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与心智
三、生成进路和自创生
四、结语

(6)从物质实在到生命和人——张岱年的“进化”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质、宇宙和进化的“历程”
二、“进化”:多极性和机制
三、进化与人类社会进步

(7)理论多样性的缘由研究 ——存在就是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解在语言之外)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的动力及启发源
        1. 研究的现实出发点
        2. 本研究的问题出发点
        3. 本研究的启发源
        4. 本研究的任务
        5. 本研究的主旨
        6. 本研究的几个关键点
    二、 研究的路径选择
        1.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着手点
        3. 回到真正的现实
第二章 概念阐述及核心思想
    一、 概念阐述
        1. 理论与感受
        2. 感受分析
        3. 创新的内涵
        4. 摆脱视觉的干扰
        5. 相互作用层次及相互作用形式的分析
        6. 抽象思维的层次分析
        7. 主体与客体
        8. 所要解决的问题
        9. 旁观者与参与者两概念分析
    二、 核心思想:存在就是相互作用
        1. 核心思想
        2. 存在(物质)的新内涵
        3. 由此引出的批判
        4. 构建非线性动态系统演化模型
第三章 一切从“人”开始
    一、 一切问题的指向
    二、 理论的个体性
    三、 全方位的设想
    四、 对“人”的否定:自我否定(也就是否定极端化的由视觉感受所形成的“人”、“自我”及“宇宙”的含义)
第四章 对“人类”语言(文字)的批判与再认知
    一、 对人类语言的批判
    二、 从感觉上理解语言(文字)
        1. 前辈们对语言本质的理解及不足
        2. 对语言的非语言解读
        3. 语言与货币具有类似性
    三、 人类语言起源的微观解读
        1. 来自内在感觉
        2. 概念的起源(抽象思维、形式逻辑的起源)
    四、 理论的感受层次解读(双刃剑)
        1. 理论的实质
        2. 可言知识与难言知识
        3. 理论如何指导实践
第五章 演化(感受)实在论:天与人的合二为一
    一、 存在:相互作用及其演化
        1. 宇宙、生命、精神的进化
        2. 宇宙自组织(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演化逻辑
        3. 时间的新内涵(时间与语言、货币的相似性)
        4. 相互作用层次及其演化
        5. 进一步论证
    二、 多元、分层、动态的相对宇宙(演化过程)
    三、 认知与记忆的超语言解读
        1. 认知:视觉、听觉相互作用形式(感受)的对立统一
        2. 记忆:相互作用进化的重新启动
    四、 认识自然宇宙就是改造自然宇宙
    五、 心理(精神):更高级的相互作用形式(分叉的回归)
    六、 创造过去
    七、 不同层次间的自相似性
第六章 理论形式与演化(感受)形式的一一对应
    一、 特殊的视、听感受演化
        1. 哲学原理
        2. 数学与逻辑(基础)
    二、 纯视觉感受演化
    三、 视觉感受加压力感演化
    四、 视觉感受加听觉感受演化
    五、 视觉感受加冷热感演化
    六、 视觉感受加冷热感加压力感加听觉感受及嗅觉、味觉感受演化
    七、 视觉感受加生理感受演化
        1. 西医理论
        2. 中医理论
    八、 心理感受演化
        1. 人与人的关系(人性分析)
        2. 社会分工分析
        3. 抽象思维层次与生产关系
        4. 政治经济:权利与资本
        5. 教育:对孩子的培养应该顺其自然
        6.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九、 从简单感受到复杂感受的运动,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
第七章 哲学、科学、宗教、艺术及技术的对立统一
    一、 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对立统一
    二、 哲学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哲学与科学的融合)
    三、 文学、艺术与科学
    四、 理论、技术与语言
第八章 东方与西方文明的对立统一
    一、 人类思想文化的起源
    二、 东西方文化内核的解析
        1. 轴心时代的分化
        2. 文化差异分析
        3. 世界四大主要文明形式的对立与统一
    三、 一次完美的结合
第九章 解释和预见
    一、 走向混沌(群体多样性转向个体多样性)
    二、 语言表达(理论)的简化
    三、 语言表达(理论)的分层
    四、 语言表达(理论)的广度与深度相互对应
    五、 李约瑟难题的终结
    六、 暗能量、暗物质与垃圾 DNA
    七、 产权的起源与终结
参考文献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着目录
后记

(8)技术规律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文章的结构和创新之处
2 规律及其生成
    2.1 什么是规律
    2.2 规律的分类
    2.3 规律的生成及其机制
3 技术规律及其存在形式
    3.1 技术规律观的历史考察
    3.2 什么是技术规律
    3.3 技术规律的存在形式
4 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及其特点
    4.1 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
    4.2 技术规律及其生成的一般特点
    4.3 技术规律人工生成观的意义
5 技术规律的研究与应用
    5.1 技术科学与技术规律研究
    5.2 技术规律应用与人类生活
    5.3 技术规律应用的限度与方向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9)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概述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具体思路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预期成果
第一章 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与研究回顾
    第一节 熊十力思想研究的整体进展
    第二节 熊十力思想的历史哲学向度
    第三节 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的研究回顾
第二章 熊十力哲学探究的社会历史旨向
    第一节 童蒙和游学期的思想熏陶
    第二节 辛亥革命以后弃政从学的思想转变
    第三节 孤往穷体之路的历史关怀
第三章 本心显发的历史本质观
    第一节 宇宙"本体"的哲学诠释
    第二节 "由隐至显"的本体形态
    第三节 历史:"本心"显发的澄明之境
第四章 翕辟成变的历史动力观
    第一节 翕、辟范畴的要义发微
    第二节 翕辟成变的内容与机制
    第三节 历史领域的动力阐释
第五章 生命创化的历史进化观
    第一节 东方形态的创造进化论
    第二节 进化的机制与形式
    第三节 进化的阶段与型态
第六章 士民并重的历史主体观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第二节 崇圣与重民的双向视野
    第三节 道德决定论之上的内在统一
第七章 内圣外王的历史理想观
    第一节 内圣、外王的内涵诠释
    第二节 内圣外王的思想方向
    第三节 理论意义与问题检讨
第八章 以德统知的历史认识观
    第一节 历史认识可能性的本体论阐释
    第二节 以德统知的历史认识方法
    第三节 历史学的知识论探讨
结语 熊十力历史哲学的性质、渊源与历史地位
    第一节 熊十力历史哲学的理论性质
    第二节 熊十力历史哲学的思想渊源
    第三节 熊十力历史哲学的历史地位
附录 熊十力生年考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宁夏的名片——张贤亮与宁夏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子
二、炼狱之重
三、他的作品就是为历史作证
四、张贤亮与宁夏文学
五、张贤亮与宁夏青年作家队伍
六、张贤亮与改革开放的思潮
七、张贤亮与宁夏文化
八、张贤亮与宁夏文化产业
九、张贤亮与宁夏镇北堡
十、结束语:城堡之间的感性印象

四、宇宙演化中的有机分子与生命出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恒星形成区复杂有机分子化学演化的数值模拟[D]. 王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D]. 胡颖.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3]董仲舒对西汉初年时代问题的思想探索[J]. 李英华.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16(05)
  • [4]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51 North区域的物理和化学环境[D]. 戎加磊. 云南大学, 2016(02)
  • [5]论生命与心智的连续性[J]. 李恒威,肖云龙. 中国社会科学, 2016(04)
  • [6]从物质实在到生命和人——张岱年的“进化”思想[J]. 王中江. 衡水学院学报, 2015(02)
  • [7]理论多样性的缘由研究 ——存在就是相互作用[D]. 汪德华.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2012(10)
  • [8]技术规律论[D]. 罗天强.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9)
  • [9]熊十力历史哲学思想研究[D]. 林家虎. 安徽大学, 2011(03)
  • [10]宁夏的名片——张贤亮与宁夏文化[J]. 杨天林. 朔方, 2010(12)

标签:;  ;  ;  ;  ;  

有机分子与宇宙演化中生命的出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