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非煤矿产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巩义市非煤矿产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一、巩义市非煤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权成[1](2020)在《煤矸石提取氧化铝及其制备功能材料研究》文中认为煤矸石是煤炭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常被视为一种工业固体废弃物。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导致煤矸石排放量巨大,由于无法完全消纳,煤矸石累计堆存量已超过50亿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煤矸石规模化利用技术主要集中在制砖、发电、铺路、回填等低附加值领域。我国相当部分地区的煤矸石富含多种有用矿物和有价元素。为实现煤矸石中有价元素和有用矿物的高值化利用,本文基于课题组在亚熔盐法处理低品位矿物和制备矿物基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积累,提出煤矸石亚熔盐法提取氧化铝及其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思路。基于此,本文首先开展了煤矸石亚熔盐法提取Al2O3过程的热力学研究、浸出工艺和物相转化规律研究。在此基础上,为实现提铝尾渣高值化利用,进行了提铝尾渣制备介孔硅酸钙的工艺和机理研究。之后,利用煤矸石中富含的有用矿物组分膨润土和煤系高岭土构造了纳米光催化功能材料,并研究了其用于光催化氧化As(Ⅲ)的反应效果和作用机理。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如下:(1)系统研究了煤矸石在NaOH亚熔盐介质中的反应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温度范围内,煤矸石中的常见物相高岭石、石英、赤铁矿、金红石等均能够发生分解转化为相应的钠盐。当反应体系中加入Ca(OH)2时,煤矸石中主要含硅物相在NaOH亚熔盐介质中倾向转变为更稳定的NaCaHSiO4相,这有利于氧化铝的回收。(2)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浸出温度、钙硅比、NaOH浓度、碱矿比对氧化铝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浸出温度对提取氧化铝具有显着性影响,经单因素实验,最终确定了煤矸石亚熔盐法提取氧化铝的优化工艺条件:NaOH浓度47.5%、碱矿比6、浸出温度260℃、CaO/SiO2质量比为1.2:1、搅拌转速650rpm、反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浸出液中Al2O3浓度显着提高,浸出液苛性比可降至12.50左右。得到的提铝尾渣中Al2O3含量和铝硅比分别降至1.64%和0.04,提铝尾渣主要物相为NaCaHSiO4。(3)通过XRD、SEM等分析手段,对煤矸石提铝过程的物相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浸出温度、钙硅比、NaOH浓度、碱矿比等因素都会对提铝过程的物相变化产生影响。当反应条件不足时,尾渣中可能存在的含铝物相有Na8(Al6Si6O24)(OH)2(H2O)2,1.2Na2O·0.8CaO·Al2O3·2SiO2·H2O和Ca2Al2SiO6(OH)2,这是导致煤矸石提铝过程中氧化铝损失的主要原因。通过反应条件调控,可有效避免其生成,以利于更多地回收煤矸石中的氧化铝。(4)基于物相调控思路,提出了提铝尾渣水热法制备介孔硅酸钙的方法。考察了水热温度、NaOH浓度、液固比、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提铝尾渣向介孔硅酸钙转化的影响规律,并对反应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热温度190℃,NaOH浓度30g/L,液固比8,反应时间300min的条件下,提铝尾渣能较好地转化为介孔硅酸钙。计算得到的反应活化能为23.11k J/mol,提铝尾渣向介孔硅酸钙转化的反应过程是以界面化学反应控制为主,兼有扩散控制的混合控制。(5)对制得的介孔硅酸钙材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以及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规律。结果表明,提铝尾渣水热转化后得到了以介孔为主的多孔性材料,孔径主要分布在2-20nm之间。与提铝尾渣相比,介孔硅酸钙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有显着增长。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焓变ΔH为56.45k J/mol,表明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6)以煤矸石中富含的矿物组分膨润土和煤系高岭土为载体,采用水热法和热聚合法构造了Bi2WO6/膨润土(BWO/BENT)和g-C3N4/煤系高岭土(g-C3N4/CK)复合光催化功能材料,并研究了其用于光催化氧化As(Ⅲ)的反应效果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BWO/BENT和g-C3N4/CK复合材料均表现出比复合前更强的光催化氧化As(Ⅲ)的能力。通过XRD、SEM、TEM、UV-Vis DRS等手段对制得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发现与纯BWO和g-C3N4相比,BWO/BENT和g-C3N4/CK复合材料禁带宽度有所减小、团聚程度减轻、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果得到改善,增强了材料的光响应能力。

余慕溪[2](2019)在《关闭矿井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研究》文中认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关闭矿井数量大幅增加,矿区转型的前提是土地有效退出。因此,研究土地退出机制及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于矿区可持续发展也有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矿区土地增值收益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分析体系与方法,运用土地经济学、环境公共政策等理论,对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剖析,采用模型推导、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了公平的矿区土增值收益分配模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剖析了矿区土地相关制度变迁过程,明确我国现在处于土地制度转型优化阶段,制度变迁由强制性向诱致性转变。分析表明,在矿区土地退出过程中,政企双方针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分歧阻碍了矿区土地政策改革,成为矿区土地退出的制度约束。(2)为充分认识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运用软件文本挖掘与矿区土地退出相关的学术论文、政策文件等文本资料;同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三重编码,结合文本挖掘中词频数据,形成了以“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核心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3)为验证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模型的有效性和可信性,选取部分典型矿区、相关科研机构及地方政府进行了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投资因素对供求因素产生显着影响;投资因素、供求因素和政策因素对矿区土地增值产生显着影响;政策因素、负担因素、矿区土地增值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产生显着影响。(4)矿区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比例如何确定是影响政府与企业的有效合作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普遍用于收益分配的Shapley值法博弈模型,并采用AHP法确定土地增值历史贡献、负担承担及政策风险等影响因素权重,对模型进行了修正,构建了基于影响因素的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型。(5)为验证模型是否具有实践指导作用,本研究以王台铺煤矿作为检验对象。利用前文中建立的收益分配模型,对该项目主要干系人之间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比例进行了分析估算,并进一步分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验证结果表明,矿区土地退出收益分配模型合理、适用,对其他关闭矿井和谐退出提供了借鉴。(6)针对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影响因素,基于矿区土地退出保障原则的前提下,建议政府通过完善矿区土地长效管理制度、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制定激励政策并积极探索土地退出后的开发利用方向,为其他矿井关闭后的土地退出提供决策参考。

杨嘉怡[3](2018)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聚焦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系统,综合运用生态经济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安全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知识,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型城市及生态安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及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其次,采用综合分析法,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安全与城市生态安全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对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安全及预警理论、城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进行了梳理。第三,根据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动态性、开放性以及系统内部具有互为条件、相互激发指向性的运动特征,运用应力场理论构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三场”应力耦合互动演化模型。在建立了力学基本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场中要素耦合力、子系统耦合力和外部耦合力的大小及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厘清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及要素间的互为条件、相互激发的耦合作用机理,揭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从低级到高级,从无耦合到低度耦合、从中度耦合到高度耦合的螺旋上升的四阶段发展规律。第四,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进行优化筛选,建立了具有通用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备选库”。从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将PSR框架模型与NES模型优势相融合,建立了具有煤炭资源型城市特色的PSR-NES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第五,在探讨了原始数据处理方法、预警指标标准选择及警情等级划分依据的基础上,构建了等维新息灰色DGM(1,1)预测模型、RBF神经网络模型及等维新息灰色神经网络(DGM-RBF)动态组合预警模型,提出了预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预警结果的表达形式。第六,根据等维新息灰色神经网络动态组合预警模型原理,运用MATLAB R2014b软件,对焦作市20162021年生态安全演变趋势进行了预警分析。第七,采用情景模拟法与案例分析法,根据焦作市20162021年生态安全预警结果,设计了“子系统调控”、“关键因子调控”、“目标仿真调控”三种调控模拟方案,对焦作市的生态安全进行调控模拟。最后,结合焦作市生态建设实际,从自然、经济、社会三大因素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调控措施与对策。

郭冷秀[4](2018)在《焦作工业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城市的转型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难题。焦作是一座依靠煤炭资源开发建立起来的城市,其工业特别是煤炭产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焦作市的产业发展急剧下滑,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环境等问题。城市内部由于产业衰退陆续出现了许多停产、倒闭的企业,包括其一部分矿区、厂区、附属设施与建筑的物质环境构成了我们今天称之为工业遗产的一种新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如果忽视、抛弃这些资源,则将使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失去文化根基,成为一堆毫无历史依据的混凝土森林。八百多年前,南宋陆九渊就指出,“今终日营营,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在中国迈向新时代的今天,工业城市改造与更新应当坚持“文化自信”的发展方针,有必要针对城市中的各类工业遗产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梳理,为可持续的城市转型提供历史依据、夯实文化根基。中国有262座资源型城市,其中1/4以上的城市已经迈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阶段,未来还将会有更多城市加入这一行列。尽管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依旧显着,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严重的环境污染、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对此类城市进行研究对于类似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城乡规划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焦作城市和工业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焦作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并在空间实施方面做了尝试。本文的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工业遗产城市的研究现状入手,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城市和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概况,并从国家层面分析了焦作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对焦作城市的历史发展和空间形态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焦作的城市空间共经历了集中式、分散组团式和双核向心式三个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工业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的关系密切,城市早期发展阶段煤炭资源产业对城市的空间布局产生了深刻影响。第三部分,分析了焦作城市工业文化遗产的现状、分类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从片区、城市和区域三个层面提出了焦作市工业遗产保护的策略,同时结合国内外工业遗产改造的案例经验提出了焦作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的策略。第四部分,从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视角出发,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提出了焦作城市转型发展的四点策略,分别是区域协同策略、城市空间发展策略、产业构建策略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赵美怡[5](2018)在《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贵州与山西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荷兰病”现象的出现开始,资源型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转型便引发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同时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经济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推动力,进行经济动能转换。资源型地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产业结构亟待进行优化与升级。山西省与贵州省都是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都曾以资源型产业为主导进行经济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无法持续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因此,贵州与山西两省都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本文在对贵州省、山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总量、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以及就业结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建国以来各时期两省经济发展路径的差异性,并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TS模型以及泰尔指数(TL指数)对两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与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进行定量比较研究。最后,分别总结出两省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的经验,二者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汲取经验,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总结出适合其他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路径及措施,为其他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及做法。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两省在自然资源禀赋、地理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建国初期至80年代,经济都以重工业为主,从20世纪80年代起产生的较大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贡献,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1990年以来,两省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程度都有所提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两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有所加快,从目前的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山西省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程度均高于贵州省。最后,本文认为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可以借鉴贵州的发展经验,在进行传统资源型产业改造的基础上,从创新顶层设计思路、充分利用电商等几个方面展开;贵州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以从发展大数据产业、文化旅游业、改造传统资源型产业、创新产业的宣传方式、保护传统文化等几个方面展开;全国其他资源型地区,也可借鉴两省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中的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无中生有”发展新兴产业、制定相关保障政策等一系列做法进行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发展。

徐杰芳[6](2018)在《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再次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在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煤炭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是中国绿色发展战略下的重要环节。中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作用不可磨灭,但是随着资源的开采,暴露出来的诸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使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危机。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下,打破原有的资源依赖和束缚,寻求有效的发展路径,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通过对绿色发展的相关研究以及生态效率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奠定了研究问题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首先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定义和类型进行了界定,提出煤炭资源型城市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缘煤而建,二是生产规模和经济影响需要达到一定比例,三是产业结构中煤炭产业占据主导。进而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发现我国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存在着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乏力等严峻问题,经济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利用外资情况不佳,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明显;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对经济的增长的促进作用未能有效发挥,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绿色发展。(2)绿色发展的两大核心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这与“生态效率”考虑“环境投入和资源投入两方面与经济产出之间关系”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本文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路径的研究基于生态效率指标展开,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27个主要煤炭资源型城市2004-2015年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并基于测算结果,从全国层面、地区层面、省级层面、市级层面、城市类型层面进行分析和比较,全面解读主要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及特点。为了进一步探析生态效率背后的原因,进行Malmquist指数分解与分析;并将评价指标分为两部分,进一步测算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结果表明,中国主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总体均呈上升趋势,生态效率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环境效率和资源效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但二者共同影响了生态效率,其中资源效率对生态效率产生的影响较大。(3)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做实证分析。首先对各影响因素与生态效率的关系进行图形拟合,结果显示资源回收率、生产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利用外资水平、研发强度等影响因素与生态效率之间是线性关系,煤炭产量与生态效率之间是类似于U型关系的非线性关系,据此设立回归模型,在模型中引入煤炭产量的二次项。实证结果表明:资源回收率、生产技术水平、利用外资水平、研发强度和煤炭产量对生态效率有显着影响;生产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利用外资水平和煤炭产量对环境效率有显着影响;资源回收率、研发强度、生产技术水平对资源效率有显着影响。相关结论是设计绿色发展路径的基础。实证结果显示煤炭产量与生态效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将其命名为CP-EE曲线,这与图形拟合的结果是一致的。CP-EE曲线的提出是本文在学术观点上的创新,据此得出的“临界产量”的概念对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量策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测算出临界产量,结合城市类型,给出了产量策略矩阵,并根据当前主要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实际煤炭产量,分析各自的最佳产量策略,不同产量策略城市的绿色发展路径侧重点有所不同。产量策略矩阵的提出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4)基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设计并提出能够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发展的路径,分别是:依托科技研发实现发展和增长的“科技驱动型发展路径”、通过倡导并促进循环经济来带动实现绿色发展的“循环经济型发展路径”、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启动经济引擎的“外资拉动型发展路径”,以及“增产”和“减产”区别对待的“基于产量策略的发展路径”——“增产策略城市”主要通过绿色制造驱动城市发展,“减产策略城市”主要依靠产业转型实现城市发展。这些路径的提出,为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突破瓶颈和束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赵永宏[7](2017)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文中提出资源型城市以其先天的资源禀赋优势而出现,伴随着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也会经过一个产生、发展、壮大和衰退的过程。我国资源型城市众多,建国后至今几十年的采掘,已经有很多资源型城市走过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资源接近枯竭,处于衰落阶段。储量仍较丰富的资源型城市也由于种种原因而困难重重,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尤其是在当今出现的经济“新常态”形势下,资源型城市的整体发展势头普遍低于一般的城市。我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刚刚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了实现下一步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就需要努力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是全社会的任务,也对资源型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体处于落后的状态下,要实现转型发展,赶上或超过其它地区,资源型城市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资源型城市要实现经济转型,首先要克服经济结构单一、环境破坏严重、生产方式粗放、科技发展水平低等共性的问题,其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转变观念,在比较优势选择上改变依赖以外生的自然禀赋为主的优势为以创新为主的内生优势,要着力培养新的产业,依托产业集聚的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依赖外生比较优势的观念并非完全抛弃已有的自然禀赋优势,一方面要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的升级,发展行业内高端产品,另一方面要在原有资金、技术和科技积累的基础上寻求新的主导型产业,利用内生条件培养新的经济增长途径,或者是发挥外生条件,引进与原有比较优势关联度不大的新的行业和产业。资源型企业在资源型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资源型企业的转型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意义重大。文章结合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平顶山的实际,对资源型企业平煤神马集团的经济转型进行了探讨,认为平煤神马集团应该以绿色低碳和创新为主,一方面将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发展高端资源性产品,另一方面要深化改革,积极转型,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打造的方法上,主要依据钻石模型和GEM模型,结合企业的特点全方位推进。通常,钻石模型的使用范围被界定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相对完整的较大系统内,在这个范围内分析国家的竞争力或者是某一产业(或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这里考虑到企业集团,尤其是资源型企业的特点,试图将资源型企业集团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考虑,使用钻石模型建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同样的,GEM模型主要用于分析企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那么,基于资源型企业系统的完整性,同样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考察对象,结合GEM模型所要求的外界因素,运用该原理分析企业集团如何来打造其核心竞争力。资源型企业的发展源自于所在的资源型城市,必然有为所在的城市承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资源型企业在规划和建立具有竞争力的下属企业时,首先要考虑将这些企业落户在当地,而不是投资于其它地方。只有这样,才可以回馈原生地,解决大量从事采掘业的职工的就业和生活问题,促进社会稳定。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地方政府责无旁贷。查阅平顶山市1982年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市政府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技进步、寻求上级政策支持、为企业筹资融资和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力除了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外,还来自于利益驱使,多层级的政府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博弈关系。资源型城市既有上级政府的约束和指导,也有下级政府的抗争和接受,还有同级政府之间发展经济的相互竞争。多层次的博弈关系使得资源型城市要以寻求上级政府的支持为主,必要时要和上级政府进行抗争,同时还要取得下级政府的认同和接受,以便于政策的贯彻实施。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博弈最佳的结果是采取合作的态度,最终达到的目的是要寻求在与同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竞争中胜出。资源型城市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要有一定的具体可行的方法。例如,平顶山市,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数据分析经济增长的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增长主要的来源是“投资”,经济增长结构中“消费”难以带动经济增长,而“出口”所占的份额相对更小,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差甚远。因此,平顶山市下一步经济增长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着重“补短板”,借助“一带一路”的机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扩大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产业集聚区是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可行道路之一,在产业集聚区促生产业的聚集,发挥集聚效应,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增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进步,实现绿色低碳、创新发展。鉴于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的规律,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在产业集聚区的规划上和实施过程中,要防止产业的单一化、低端化和负外部效应,要注重产业的互补性、已有技术和基础设施利用的高效性,以“多核共生可替代”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数理模型的推断和论证,通过充分的相关理论支持,论述了“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的可行性。总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要结合实际,谋划全局,长期坚持。资源依然丰富的资源型城市可以继续深入挖掘其自然禀赋的潜能,将这一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同时要未雨绸缪,为经济转型做好积极的物质、技术和人力准备,积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资源已经枯竭或接近枯竭的资源型城市要立即着手新兴产业的培育。无论资源优势存在与否,资源型城市都要转变观念,以发展内生优势为努力方向,深化改革,坚持绿色低碳、创新发展,以建立“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区为基础,实现向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的转型。

范强[8](2017)在《基于SRP模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以阜新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类及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辽宁省阜新市是一个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又因煤而衰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市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丰富,矿业用地广泛,但由于长期的资源开发造成资源日益枯竭并形成的矿坑、矿井、采煤沉陷区等工矿废弃地较多,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同时,辽宁省阜新市地处北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丰富、干燥多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上典型的生态脆弱区。自然因素叠加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阜新市的经济发展。对阜新市进行生态脆弱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气候改变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性的时空分异规律,同时,对于开展区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促进阜新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阜新市生态环境特点,利用阜新市2000、2005、2010、2015四个年份的土地利用、气候、降水量、土壤、遥感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DEM)等地理空间数据,同时结合阜新市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等统计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结合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SRP)研究阜新市2000—2015年十五年间的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规律。具体研究结论如下:(1)在分析影响阜新市生态脆弱性成因基础上,构建了包括生态恢复力、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压力度的准则层,其中准则层中包含了景观结构、活力、功能、地形因子、地表因子、气象因子、土壤因子、人口活动压力和社会环境压力9项内容的要素层,并最终由景观多样性指数、生物丰度、矿区点干扰、居民点干扰、坡度、坡向、高程、植被覆盖度、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均相对湿度、土壤侵蚀强度、人口密度和GDP密度14个约束性指标构成的指标层来完成阜新市生态脆弱性逐层分级的评价指标体系。(2)从4个不同年份,5个生态脆弱性等级的面积变化来看:2000—2015年十五年间,阜新市微度脆弱区不断向东北蔓延,主要由于阜新地区气候严重干旱以及过度开垦耕地造成,面积由13.37%增加到34.09%;轻度脆弱区面积不断减少,由62.93%减少到34.84%;中度脆弱区变化相对不大,由4.38%增加到7.89%;重度脆弱区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变化明显,由6.07%增加到10.45%后降至4.89%;极度脆弱区面积由13.38%增加至18.29%,除自然因素影响外,主要由于采矿业萎缩使极度脆弱区变化不明显,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阜新市东部以轻度脆弱为主,西部主要以重度脆弱为主;中部生态承载力较好,主要为轻度脆弱和微度脆弱;其中东北部以重度脆弱为主向极度脆弱过渡。(3)生态恢复力、生态敏感性、生态压力度区域差异性表现明显,三者综合反映出阜新市生态脆弱性特点。阜新市的微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阜蒙县的国华乡、大板镇、平安地镇和旧庙镇;轻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阜蒙县的旧庙镇、平安地镇和泡子镇,彰武县的四堡子乡;中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彰武县的大冷蒙古族乡、前福兴地乡、满堂红乡、五峰镇;重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彰武县的阿尔乡镇、章古台镇和阜蒙县的阜新镇、化石戈乡;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太平区、新邱区、阜蒙县的化石戈镇、阜新镇、东梁镇、彰武县的彰武镇、阿尔乡镇和章古台镇等地。总之,阜新市生态脆弱问题十分突出,不同脆弱类型,尤其是重度脆弱区面积较大,同时微度脆弱区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帅俊杰[9](2017)在《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已经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如今相当一部分已经进入资源的衰竭期和枯竭期,面临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有的虽然处在成长期、成熟期,但仍然在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社会民生上面临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实现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日趋强烈。攀枝花市是处于成熟期的以钢铁钒钛工业为特色的典型资源型城市,在较早较长时期的转型发展中,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典型。本文旨在以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攀枝花市政府促进城市转型的前因后果和主要做法举措,全面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并结合当前城市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优化攀枝花城市转型发展路径和政策措施提供意见建议。同时,也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为案例,以比较小的切点来逐一分析案例的背景、现状、主要做法、初步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其转型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理清有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相关概念,分析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整理、分析有关材料,分析说明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第三部分,详细说明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的主要做法、初步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分析攀枝花市目前的环境条件,提出在新形势下政府进一步转型的必要性。第五部分为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第六部分,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对攀枝花市政府进一步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及对策建议。第七部分,对案例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展望。

姜楠[10](2016)在《资源型城市产业调整对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源型城市是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展兴起的,并以资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资源型城市如何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主要涉及资源型城市如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推动城市职能转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存等问题。目前,国内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多数针对于东北地区,同样作为依靠资源发展的西北部省市关注度较低,因此,本文选取有“西南煤海”之称的贵州省六盘水市作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空间形态的量化演变过程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及作用关系,总结资源型城市未来空间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六盘水市发展的不同时期为主线,运用数理分析和空间句法,分别对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进行动态研究,揭示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律和发展趋势,以及六盘水市近四十年城市空间从“点状离散式”、“带状组团式”到“一心多片式”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产业结构调整对用地规模、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生态系统等要素的影响,进而得出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形态演变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本文以探究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趋势和途径为研究目的,通过从宏观到微观不同层面对资源型城市空间形态发展趋势的分析,构建“多极核网络化”的远景空间格局,并从区域发展、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交通组织、生态系统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和实施途径,最终形成区域一体化、紧凑集约型、山水生态型三种资源型城市未来空间发展模式的构想。

二、巩义市非煤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巩义市非煤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矸石提取氧化铝及其制备功能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矸石概况
        1.2.1 煤矸石的来源和分类
        1.2.2 煤矸石的组成
        1.2.3 煤矸石利用现状
        1.2.4 综合评述
    1.3 煤矸石提取氧化铝方面
        1.3.1 氧化铝的提取方法
        1.3.2 煤矸石提取氧化铝研究进展
        1.3.3 现有提铝技术评述
    1.4 煤矸石制备功能材料方面
        1.4.1 煤矸石矿物组分
        1.4.2 煤矸石及其矿物组分制备功能材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2 亚熔盐法处理煤矸石热力学分析
    2.1 引言
    2.2 热力学分析方法
    2.3 煤矸石中主要物相与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3.1 Al_2O_3·2SiO_2·2H_2O与 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3.2 SiO_2与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3.3 Fe_2O_3与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3.4 Ti O_2与NaOH、Ca(OH)_2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2.4 可能含铝副产物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2.4.1 Na_8(Al_6Si_6O_(24))(OH)_2(H_2O)_2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2.4.2 Ca_2Al_2SiO_6(OH)_2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2.4.3 1.2Na_2O·0.8CaO·Al_2O_3·2SiO_2·H_2O生成的热力学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煤矸石中氧化铝的浸出工艺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1.2 实验原料
        3.1.3 实验装置
        3.1.4 实验方法
        3.1.5 分析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煤矸石原料分析
        3.2.2 煤矸石浸出正交实验
        3.2.3 煤矸石浸出单因素实验
        3.2.4 浸出动力学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提铝尾渣制备介孔硅酸钙吸附材料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4.2.2 实验原料
        4.2.3 实验装置
        4.2.4 实验方法
        4.2.5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正交实验分析
        4.3.2 单因素实验分析
        4.3.3 介孔硅酸钙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
    4.4 本章小结
5 煤矸石制备矿物功能材料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样品表征方法
        5.2.4 光催化实验方法
        5.2.5 砷浓度的分析方法
    5.3 BWO/BENT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氧化As(Ⅲ)
        5.3.1 BWO/BENT复合材料的制备
        5.3.2 BWO/BENT复合材料分析表征
        5.3.3 BWO/BENT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5.3.4 机理分析
    5.4 g-C_3N_4/CK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氧化As(Ⅲ)
        5.4.1 g-C_3N_4/CK复合材料的制备
        5.4.2 g-C_3N_4/CK复合材料分析表征
        5.4.3 g-C_3N_4/CK复合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5.4.4 机理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关闭矿井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基于演化博弈的矿区土地退出制度变迁分析
    2.1 不同权属的矿区土地退出方式分析
    2.2 矿区土地退出制度变迁解析
    2.3 矿区土地制度演化博弈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构建
    3.2 矿区土地增值形成机理
    3.3 负担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矿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
    4.1 结构方程模型适用性分析
    4.2 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4.3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4.4 模型数据检验
    4.5 初始模型设定
    4.6 模型拟合分析与修正
    4.7 研究假设检验和解释
    4.8 研究小结
5 基于Shapley值的增值收益分配模型优化
    5.1 Shapley值模型适用性分析
    5.2 增值收益分配博弈分析
    5.3 基于SEM与AHP的模型修正
    5.4 本章小结
6 实证研究——晋煤集团王台铺煤矿
    6.1 王台铺矿区概况
    6.2 矿区土地退出路径分析
    6.3 王台铺矿土地退出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矿区土地退出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对策
    7.1 矿区土地退出的保障原则
    7.2 完善矿区土地长效管理制度
    7.3 建立矿区退出财政保障机制
    7.4 制定矿区土地退出激励政策
8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煤炭资源型城市研究述评
        1.2.2 国内外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述评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1.4.1 研究特色
        1.4.2 创新点
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生态系统涵义
        2.1.2 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念
        2.1.3 生态安全与城市生态安全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2 生态安全预警理论
        2.2.3 城市生态学理论
        2.2.4 城市生态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耦合作用演化机理分析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耦合结构
        3.1.1 耦合与系统耦合
        3.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耦合机制
        3.2.1 城市生态系统反馈机制
        3.2.2 城市生态系统耦合机制
        3.2.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耦合互动演化模型
    3.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三场”应力耦合作用机理
        3.3.1 “三场”应力耦合的基本假设
        3.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耦合力
        3.3.3 煤炭资源城市生态系统“三场”应力耦合演化趋势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4.1 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1.1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4.1.2 国内外预警指标体系的经验借鉴
        4.1.3 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生态安全预警指标的筛选步骤与方法
        4.2.1 预警指标初选
        4.2.2 预警指标的复选
        4.2.3 预警指标备选库
    4.3 PSR-NES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4.3.1 PSR-NES模型的融合性
        4.3.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层次结构
        4.3.3 煤炭资源型城市(PSR-NES)预警指标的逻辑关系
        4.3.4 煤炭资源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指标选取
        4.3.5 预警单项指标的释义
    4.4 本章小结
5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模型构建及调控分析
    5.1 预警指标原始数据的处理方法
        5.1.1 指标一致化方法
        5.1.2 预警指标标准化方法
        5.1.3 预警指标权重方法
    5.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模型
        5.2.1 等维新息灰色DGM(1,1)预警模型
        5.2.2 RBF神经网络预警模型
        5.2.3 等维新息灰色神经网络(DGM-RBF)动态组合预警模型
        5.2.4 预警模型的精度校验方法
    5.3 煤炭资源城市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方法及流程
        5.3.1 生态安全预警的基本方法
        5.3.2 生态安全调控的基本方法
        5.3.3 警度综合值数的合成
        5.3.4 煤炭资源型城市预警及调控研究流程
    5.4 本章小结
6 焦作市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6.1 市区概况
        6.1.1 自然环境状况
        6.1.2 社会经济状况
        6.1.3 生态环境状况
    6.2 焦作市PSR-NES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6.2.1 预警指标选择
        6.2.2 样本数据来源及依据
        6.2.3 焦作市PSR-NES预警指标体系及原始数据
    6.3 焦作市生态安全演变趋势预测
        6.3.1 预测研究的思路
        6.3.2 基于等维新息灰色DGM(1,1)模型预测
        6.3.3 基于RBF神经网络模型预警指标预测
        6.3.4 基于等维新息灰色神经网络(DGM-RBF)动态组合模型预测
    6.4 三种预测模型的预测结果误差对比分析
        6.4.1 等维新息灰色DGM(1,1)模型单项指标预测误差
        6.4.2 RBF神经网络模型单项指标预测误差
        6.4.3 等维新息灰色神经网络(DGM-RBF)动态组合模型单项指标预测误差
        6.4.4 三种预测模型预测误差对比分析
    6.5 焦作市生态安全预警分析
        6.5.1 综合警度值数计算与合成
        6.5.2 警情评判标准选择及警度分级
        6.5.3 三要素耦合度测算
        6.5.4 压力子系统生态安全演变趋势预警分析
        6.5.5 状态子系统生态安全演变趋势预警分析
        6.5.6 响应子系统生态安全演变趋势预警分析
        6.5.7 总系统生态安全演变趋势预警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焦作市生态安全调控及对策研究
    7.1 焦作市生态安全调控的基本思路
        7.1.1 调控方法的选择
        7.1.2 警情调控敏感度测算方法及评判标准
    7.2 焦作市生态安全子系统调控模拟分析
        7.2.1 焦作市生态安全子系统调控模拟方案设计
        7.2.2 焦作市生态安全子系统调控模拟结果
        7.2.3 焦作市生态安全子系统调控模拟结果分析
    7.3 焦作市生态安全关键因子调控模拟分析
        7.3.1 焦作市生态安全关键因子调控模拟方案设计
        7.3.2 焦作市生态安全关键因子调控模拟结果
        7.3.3 焦作市生态安全关键因子调控模拟结果分析
    7.4 焦作市生态安全目标仿真调控模拟分析
        7.4.1 焦作市生态安全目标仿真调控方案设计
        7.4.2 焦作市生态安全目标仿真调控模拟结果
        7.4.3 焦作市生态安全目标仿真调控模拟结果分析
    7.5 焦作市生态安全调控对策
        7.5.1 在自然因素方面
        7.5.2 在经济因素方面
        7.5.3 在社会因素方面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成果
    8.2 今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焦作工业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城市工业遗产的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业遗产城市与城市转型的基础研究
    2.1 工业遗产城市的相关研究
        2.1.1 工业遗产
        2.1.2 工业遗产城市
    2.2 城市转型的相关研究
        2.2.1 相关概念
        2.2.2 基础理论
    2.3 我国煤炭型工业城市的相关研究
        2.3.1 我国煤炭资源现状
        2.3.2 我国煤炭城市概况
        2.3.3 我国煤炭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
        2.3.4 我国传统煤炭城市——焦作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焦作城市发展与工业发展研究
    3.1 焦作市概况
    3.2 焦作城市历史发展
        3.2.1 历史脉络梳理
        3.2.2 城市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
    3.3 焦作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
        3.3.1 集中式发展阶段(1898—1956年)
        3.3.2 分散组团状发展阶段(1957—1999年)
        3.3.3 双核向心式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3.4 焦作城市发展与工业产业的关系
        3.4.1 焦作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
        3.4.2 焦作市工业发展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第四章 焦作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4.1 焦作市工业遗产的概况
    4.2 焦作市工业遗产的分类
        4.2.1 建国以前的工业遗产
        4.2.2 建国以后的工业遗产
    4.3 焦作市工业遗产的价值
    4.4 焦作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原则
        4.4.1 目标
        4.4.2 原则
    4.5 焦作市工业遗产的保护
        4.5.1 整体性保护
        4.5.2 片区级保护
        4.5.3 构建区域性遗产廊道的设想
    4.6 焦作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
        4.6.1 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研究
        4.6.2 焦作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
第五章 焦作城市转型与发展策略研究
    5.1 焦作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优势条件
        5.1.1 主要矛盾
        5.1.2 优势条件
    5.2 焦作城市转型的关键问题
        5.2.1 转型的关键在于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5.2.2 城市建设同步并进是转型的有力支撑
    5.3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案例研究
        5.3.1 国外城市转型的案例
        5.3.2 国内城市转型的案例
        5.3.3 案例的启示
    5.4 焦作市城市转型的策略研究
        5.4.1 区域协同策略
        5.4.2 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5.4.3 多元产业构建策略
        5.4.4 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5.5 焦作转型的实施与评价
        5.5.1 实施
        5.5.2 评价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1 我国煤炭城市名单
    2 焦作市历史街道名称对照表
    3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三产就业人数
    4 工程报告——《本溪湖工业遗产群保护规划》
致谢
作者简介

(5)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贵州与山西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型产业
        2.1.2 资源型地区
        2.1.3 产业结构优化
    2.2 基本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
        2.2.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3.1 资源型经济相关研究
        2.3.2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相关研究
        2.3.3 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2.3.4 关于贵州省、山西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关研究
        2.3.5 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山西省与贵州省资源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3.1 地区资源禀赋的比较
        3.1.1 自然地理
        3.1.2 资源禀赋
    3.2 经济发展概况的比较
        3.2.1 经济总量
        3.2.2 产业结构
        3.2.3 就业结构
        3.2.4 投资结构
    3.3 经济发展路径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两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两省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对比分析
        4.1.1 产业结构合理化模型的构建
        4.1.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2 两省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对比分析
        4.2.1 TS指标模型的构建
        4.2.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3 两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4.3.1 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介绍
        4.3.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5.1 两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做法及经验
    5.2 贵州省做法对山西省的启示
    5.3 山西省做法对贵州省的启示
    5.4 对其他资源型省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启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6.3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相关概念
        2.1.2 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2.2.1 有关绿色发展的研究
        2.2.2 有关生态效率概念的研究
        2.2.3 有关生态效率应用的研究
        2.2.4 有关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
        2.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及类型
        3.1.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3.1.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类型
    3.2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概况
        3.2.1 发展历程
        3.2.2 生产规模情况
        3.2.3 经济结构情况
    3.3 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问题
        3.3.1 经济增长乏力
        3.3.2 生态环境恶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测度与分析
    4.1 样本及指标选取
        4.1.1 样本选择
        4.1.2 指标选取
    4.2 数据说明
    4.3 生态效率测算
    4.4 生态效率的分析
        4.4.1 全国层面分析
        4.4.2 区域层面的分析
        4.4.3 省级层面的分析
        4.4.4 城市类型层面的分析
        4.4.5 市级层面的分析
    4.5 Malmquist指数分解与分析
    4.6 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
        4.6.1 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测算
        4.6.2 环境效率与资源效率的分析
    4.7 结论与启示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5.1 指标选取、数据说明及模型建立
        5.1.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
        5.1.2 模型建立
    5.2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相关性检验
        5.2.2 回归结果及检验
        5.2.3 回归结果分析
    5.3 结论与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路径分析
    6.1 科技驱动型发展路径
    6.2 循环经济型发展路径
    6.3 外资拉动型发展路径
    6.4 基于产量策略的发展路径
        6.4.1 临界产量与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产量策略
        6.4.2 基于产量策略的发展路径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资源型城市的相关概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五、文章结构和观点
第一章 比较优势理论与产业聚集理论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产业聚集理论
        一、产业聚集理论历史沿革
        二、产业聚集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与产业聚集理论的关系
        一、比较优势与产业聚集高度相关
        二、产业聚集是比较优势发展的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应用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
        一、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和劣势
        二、如何发挥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
    第二节 资源诅咒与比较优势陷阱
        一、资源诅咒
        二、比较优势陷阱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过程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原因及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
        一、产业集聚的原因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
        二、产业集聚发展过程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影响
    第二节 产业集聚的动力机制
        一、动力机制
        二、产业集聚的升级和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顶山市支柱企业平煤神马集团及其经济转型
    第一节 企业集团
        一、企业集团的出现及其问题
        二、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
    第二节 平煤神马集团的基本状况
        一、平煤神马集团的组建
        二、以煤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三、避免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第三节 平煤神马集团的转型
        一、持续深化改革
        二、承担经济与社会责任
        三、以科学方式打造核心竞争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顶山市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第一节 政府的职能
        一、政府的一般职能
        二、政府的经济职能
    第二节 政府间的博弈
        一、博弈理论
        二、下级政府与上级政府的博弈
        三、同级政府之间的博弈
    第三节 平顶山市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措施
        一、摆脱资源依赖是发展的新起点
        二、拉动经济增长的方法
        三、平顶山经济增长的成就及原因
    第四节 政府推动经济方式的转型
        一、理性认识经济的现状
        二、推动经济转型的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发展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
    第一节 产业集聚的核心带动机制
        一、产业集聚由重要的核心起聚集作用
        二、多核形成的机制
        三、多核共生可替代的产业集聚模式的支持理论
    第二节 平顶山产业的多核布局
        一、国家主导的产业布局
        二、地方政府推动的产业布局
    第三节 平顶山的产业集聚区
        一、平顶山市产业集聚区总体情况
        二、平顶山煤炭产业集聚区衰落的案例
        三、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方向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含译着)
    二、中文期刊文章
    三、政府文件
    四、英文资料
附录 区域产业中心形成与区域产业转型的模型推导
图表索引
    一、表
    二、图
致谢

(8)基于SRP模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以阜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2.1 资源型城市概述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概述
    2.3 资源型城市国内外研究综述
    2.4 生态脆弱性概述
        2.4.1 生态脆弱性概念
        2.4.2 生态脆弱性成因
    2.5 生态脆弱性国内外研究综述
        2.5.1 国内研究概述
        2.5.2 国外研究概述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处理
    3.1 自然地理
    3.2 社会经济
    3.3 生态环境
    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四章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4.1 SRP概念模型
    4.2 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
    4.3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4.4 评价因子释义及计算方法
        4.4.1 评价因子释义
        4.4.2 评价因子计算方法
    4.5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方法
        4.5.1 评价单元确定
        4.5.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4.5.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5.4 生态脆弱性指数计算方法
        4.5.5 生态脆弱性分级方法
第五章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5.1 阜新市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研究
    5.2 基于生态压力度阜新市生态环境时空分异研究
        5.2.1 阜新市人口时空分异
        5.2.2 阜新市社会经济环境时空分异
    5.3 基于生态敏感性阜新市生态环境时空分异研究
        5.3.1 阜新市地形时空分异
        5.3.2 阜新市植被覆盖度时空分异
        5.3.3 阜新市气象时空分异
        5.3.4 阜新市土壤时空分异
    5.4 基于生态恢复力阜新市生态环境时空分异研究
        5.4.1 阜新市景观结构时空分异
        5.4.2 阜新市矿区点干扰时空分异
        5.4.3 阜新市居民点干扰时空分异
        5.4.4 阜新市生物丰度时空分异
    5.5 基于SRP阜新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5.5.1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的时间分异
        5.5.2 阜新市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分异
第六章 阜新市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研究
    6.1 阜新市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原则
    6.2 阜新市生态脆弱区恢复与重建措施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全国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附录B 阜新市植被覆盖度和土壤侵蚀强度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框架与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厘定
        1.4.1 资源型城市
        1.4.2 城市转型
        1.4.3 资源型城市转型
    1.5 研究依据与理论基础
        1.5.1 资源禀赋理论
        1.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5.3 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1.5.4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1.5.5 主导产业选择理论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资源型城市现状及转型的必要性
    2.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
        2.1.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概况及特征
        2.1.2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
        2.1.3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出路及机遇
    2.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要性
        2.2.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涵
        2.2.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内在要求
        2.2.3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外在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案例描述
    3.1 攀枝花资源型城市的资源禀赋与发展现状
    3.2 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典型性
    3.3 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主要做法
        3.3.1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发展多元化
        3.3.2 延伸产业链,发展钒钛延展加工
        3.3.3 完善服务配套,加快三产服务业发展
        3.3.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环境
        3.3.5 加大招商引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
        3.3.6 加强科技攻关,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3.3.7 抓好民生就业,维护转型期和谐稳定
    3.4 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初步成效
        3.4.1 国资国企改革进一步深化
        3.4.2 产业链向钒钛高新优势产业延伸
        3.4.3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3.4.4 城市建设快速崛起
        3.4.5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3.5 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3.5.1 体制机制改革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中枢
        3.5.2 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
        3.5.3 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
        3.5.4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善作善成的过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形势下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进一步转型的必要性
    4.1 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进一步转型的内在要求
        4.1.1 攀枝花区位特殊
        4.1.2 钢铁、煤炭产能过剩倒逼产业转型
        4.1.3 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瓶颈效应凸显
        4.1.4 产业体系还不够优,还需进一步改造升级
        4.1.5 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需要通过转型增强发展能力
    4.2 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进一步转型的外在要求
        4.2.1 国家政策与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
        4.2.2 新科技革命、新材料技术的发展
        4.2.3 与周边及同类城市竞争发展的迫切需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模式
        5.1.1 市场主导模式
        5.1.2 政府主导模式
        5.1.3 政府和市场共同主导模式
    5.2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探索
        5.2.1 资源转换模式
        5.2.2 科技主导模式
        5.2.3 延伸产业链模式
    5.3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进一步转型的对策建议
    6.1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6.2 延伸钒钛产业链条,发挥产业发展优势
    6.3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6.4 加强交通物流体系建设,扩大对外交流合作
    6.5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建设阳光康养花城
    6.6 强化人才引进培养,深化科技研发创新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资源型城市产业调整对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产业结构及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2.1 课题相关概念解释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产业结构
        2.1.3 城市空间形态
    2.2 资源型城市界定
        2.2.1 资源型城市界定标准
        2.2.2 全国资源型城市名单及分布
        2.2.3 贵州省资源型城市界定
    2.3 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
        2.3.1 资源型城市相关理论
        2.3.2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2.3.3 城市空间相关理论
    2.4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2.4.1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2.4.2 国内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综述
        2.4.3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贵州省六盘水市产业结构及空间演变研究
    3.1 六盘水资源型城市发展历程
        3.1.1 城市基本概况
        3.1.2 城市发展阶段
        3.1.3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3.2 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研究
        3.2.1 产业发展现状概况
        3.2.2 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2.3 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3.3 六盘水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研究
        3.3.1 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3.3.2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
    3.4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研究
        3.4.1 空间句法的科学性及适用性
        3.4.2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动态分析
        3.4.3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规律
    3.5 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
        3.5.1 对用地规模的影响
        3.5.2 对空间布局的影响
        3.5.3 对交通组织的影响
        3.5.4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5.5 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的作用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调整对未来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与模式构建
    4.1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借鉴
        4.1.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分析
        4.1.2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分析
        4.1.3 对六盘水市转型发展的启示
    4.2 上位规划引导与控制
        4.2.1 区域发展的引导
        4.2.2 产业结构的引导
        4.2.3 空间布局的引导
        4.2.4 交通发展的引导
        4.2.5 生态环境的引导
    4.3 六盘水市空间形态发展趋势研究
        4.3.1 宏观层面的组群片区式发展
        4.3.2 中观层面的轴线延伸式拓展
        4.3.3 微观层面的多极网状形扩展
        4.3.4 远景空间格局构建
    4.4 六盘水市空间形态优化策略
        4.4.1 区域发展优化
        4.4.2 产业结构优化
        4.4.3 空间布局优化
        4.4.4 交通组织优化
        4.4.5 生态系统优化
    4.5 六盘水市空间形态实施途径
        4.5.1 构建“多核心、网络化”的空间格局
        4.5.2 形成“循环发展、产城融合”的产业集聚区
        4.5.3 实行“新城带旧城”的城市更新机制
        4.5.4 完善以快速交通、公共交通为导向的道路系统
        4.5.5 制定“节点、廊道、源区”为一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4.6 资源型城市空间发展构建策略
        4.6.1 基于区域一体化的城市空间发展
        4.6.2 基于紧凑集约型的城市空间发展
        4.6.3 基于山水生态型的城市空间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巩义市非煤矿产资源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矸石提取氧化铝及其制备功能材料研究[D]. 杨权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2]关闭矿井土地退出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 余慕溪.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D]. 杨嘉怡. 河南理工大学, 2018(11)
  • [4]焦作工业遗产城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 郭冷秀. 东南大学, 2018(05)
  • [5]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发展:贵州与山西比较研究[D]. 赵美怡. 贵州财经大学, 2018(01)
  • [6]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生态效率的研究[D]. 徐杰芳. 安徽大学, 2018(09)
  • [7]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D]. 赵永宏.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8]基于SRP模型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异研究 ——以阜新市为例[D]. 范强. 辽宁师范大学, 2017(06)
  • [9]攀枝花市政府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案例研究[D]. 帅俊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17(02)
  • [10]资源型城市产业调整对空间形态的影响研究 ——以贵州六盘水市为例[D]. 姜楠. 吉林建筑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巩义市非煤矿产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