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1年上半年山东省渔业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邢伟[1](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郭宁[2](2020)在《智慧水产养殖应用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已经连续27年水产品总量始终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在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应运而生,我国在水产领域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以及服务等方面都面临着极大考验。伴随着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发展与应用,以及5G时代的到来,为了克服传统水产养殖的种种弊端,提高水产养殖业的生产质量和工作效率,智慧型水产养殖模式呼之欲出。当前,特别是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产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举措,各级政府也积极贯彻落实,在推进渔业智能化建设方面组织开展了大量工作,加速了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如今智慧水产养殖技术已经不同程度的渗透到水产养殖从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各个过程,以期提升管理效率和竞争力,是现今全球养殖业的发展趋势。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对比分析法、走访调研法,针对目前水产养殖业深入研究和综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水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其战略作用,指出我国发展智慧水产养殖的重要意义;然后对我国智慧水产养殖应用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剖析我国智慧水产的成功示范案例,最后为我国智慧水产养殖发展模式提出科学可行的政策建议,为实现水产业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生态化的战略目标。本文围绕水产产业如何从智慧养殖技术、模式、管理等方面调整升级,政府如何从政策方面加强引导、健全调控机制,如何推动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顺利转型升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徐艺丹[3](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厦门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前期研究》文中提出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都对海洋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对维护国家主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意义重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厦门市作为拥有地方立法权的经济特区,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城市,可以进行体制创新,以法律手段调整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海洋经济发展的相关做法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三方面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同时借鉴国外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体制的成功经验和我国沿海省市为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出台实行的地方法规和相关做法;以近年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为落脚点,分析厦门市当前海洋经济发展法律促进体系存在的不足,结合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具体数据,为厦门市以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立法建议和立法展望,通过体制创新促进厦门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分述如下: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选题背景与依据,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海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海洋经济的法律界定总结出海洋经济的概念,并进一步给出海洋经济的具体范围,综合当前学术界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提出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特征,对海洋经济发展进行法律经济学理论分析,将效率理论、公平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该研究的基本理论,为后文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作指导。第三部分先是回顾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海洋经济的发展概况,结合“十三五”期间海洋经济发展数据,深入分析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做法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为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研究做铺垫。第四部分是以域外国家和国内沿海省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做法为例,从各地区的法律促进机制、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做法和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三个方面综合分析,根据它们的成功经验总结出可供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借鉴之处。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及改善,通过数据总结出近年来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和各海洋产业具体情况,并对厦门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 SWOT分析,并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发展战略。第六部分详细阐述厦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通过厦门的实际情况,分析厦门以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六个方面的立法建议和立法展望,以期促进厦门海洋经济科学可持续发展。
耿君尧[4](2019)在《南美白对虾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分析》文中指出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俗称白肢虾(White-leg shrimp)或白对虾(Whiteshrimp),是集约化高产养殖的优良品种。1988年南美白对虾引入并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沿海地区养殖经济的进步。虽然我国对虾养殖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遍布全国,但是产量分布却比较集中。中国的虾类养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山东,福建,海南和江苏等省。并在浙江,辽宁,河北,天津等地进行少量辐射。南美杯对虾的海水养殖分布主要在河北、辽宁、海南、广东、广西、浙江、福建、山东、江苏、天津等10个省市。目前我国对虾养殖主要是由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中华对虾和中国对虾四个品种组成。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的数据,南美白对虾产量(包含海水和淡水养殖)一直稳定在90%左右,2016年为1672246吨,占90.95%。其他三个品种总数约占10%。又因为广东省是最大最发达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区,所以本文将重点研究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由于最近几年世界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南美白对虾的虾的出口也不可避免的收到了影响。同时由于前期片面追求产量的粗放发展模式,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可持续性问题成为了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评级。由于苗种以及养殖环境的不稳定性,南美白对虾养殖户和企业的收入并不稳定;技术和贸易壁垒给水产养殖企业,水产养殖农民,加工企业和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分析南美白对虾的成本结构,成本效益水平,投入产出定量关系,对不同养殖模式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对于帮助虾农选择更高效的养殖模式、推进科学化养殖、增加养殖者收入、稳定水产品市场、促进水产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贴近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真实情况,本文数据由笔者亲自前往全国最大的南美白对虾产地广东省,深入南美白对虾养殖一线进行走访调研取得。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引言及第二章研究现状,是研究的基础部分。其中第一章包含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目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及不足及论文结构。第二章对文献进行综述包括早期基础研究、水产养殖的有关文献以及对虾养殖的有关文献。同时对有关方法和有关概念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到第四章,主要是根据调研情况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现状还有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第三章是对南美白虾养殖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聚焦广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的养殖人员、养殖模式、虾塘管理情况以及对虾销售情况。第四章是对广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经济效益分析,结合了实地调研数据对广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总体情况以及不同养殖模式下的成本收益、盈亏平衡还有敏感性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到第七章,主要是结合第三章的养殖现状,针对第四章中养殖亏损归纳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第五章,养殖问题盘点,承接第四章经济效益分析,对导致养殖亏损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六章,建议对策提出,紧接上文问题,提出解决建议。第七章,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并加以展望。
于会娟[5](2013)在《成员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在传统合作社制度框架下,合作社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特征社员的联合,所有社员同时作为惠顾者和所有者参与合作社运营。社员的相对同质性和惠顾者与所有者同一的特征,为传统合作社的按惠顾额分配盈余和社员民主管理提供了条件,在客观存在的代理关系上基本保证了代理人与委托人利益的一致性。因此,传统合作社制度框架下的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相对简单。然而,从目前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实践来看,成员异质性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常态。除了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生产规模、生产成本、技术水平、收入状况、社会关系等方面存在的显着差异外,渔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异质性还集中表现在要素贡献的异质化、参与动机和参与目的的异质化以及参与角色的异质化三个方面,其中要素禀赋和要素贡献的差异化是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的本质表现。成员异质性对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使合作社社员联合所有的产权制度在实现形式上逐步多样化,在具体的产权安排上,对社员平等出资和社员民主控制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使其不再拘泥于绝对的等额出资和绝对的一人一票,股份合作制成为成员异质性合作社中最为普遍的产权形式。产权是合作社治理的基础,成员异质性合作社变化了的产权安排对合作社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样本合作社的调研和对案例合作社的深入分析发现,成员异质性渔民专业合作社中,由于社员要素禀赋和要素贡献的差异,合作社社员出现了分层,责权利在不同要素提供者之间的分配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稀缺要素所有者普遍掌握了合作社的实际控制权,合作社委托代理关系演化为不同层级要素提供者之间的代理关系。在此背景下,作为一般要素所有者的委托人与掌握稀缺要素的代理人的利益一致性面临挑战,合作社治理衍变为以稀缺要素所有者为核心的“大户治理”、“资本控制”和“稀缺要素所有者治理”,偏离了经典合作社“一人一票”、“按惠顾额分配”和“资本限制”的民主管理的一般要求。论文指出,不能简单地以经典合作社原则和合作社法的具体条目来判断成员异质性合作社治理的科学性,成员异质性渔民专业合作社中向稀缺要素所有者倾斜的治理结构实际上是一种尊重社员要素禀赋和要素贡献差异的有效率的制度设计,它充分调动了稀缺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决策效率和经营绩效,同时也满足了一般渔户的价格改进和技术指导等需求,有利于实现全体社员的帕累托改进。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种制度倾斜超出了一定范围,将不可避免地引发“大农吃小农”、“普通社员边缘化”等问题,并加重“道德风险”、“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成员异质性合作社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应是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它能在不伤害稀缺要素所有者社员的积极性的前提下,确保一般社员的利益不被核心社员所侵占。同时,合作社治理的关键问题也不应是对稀缺要素所有者社员权利的绝对削减,而是要通过不断提升一般社员的合作参与度和监督能力,实现对核心社员权利的相对约束和限制。依据上述逻辑,成员异质性渔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应以“有效激励、保障公平、提高效率、机构分权与制衡、制度约束与文化凝聚相结合”等五项原则为指导,通过规范合作社的产权基础、优化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完善合作社激励机制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机制等多项措施,实现合作社治理的科学化。
赵志远[6](2012)在《生态资本支持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以山东近海七地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工业革命以来,生态资本一直支持着人类经济及社会的膨胀式发展,但由于对生态资源过分的开采及浪费,生态资本的存量不断减少,服务经济社会的效力不断降低。世界性的生态环境问题越发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反思。将生态资本列入经济增长这一做法已经逐渐被学界所认可。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阐释了生态资本的定义、特性和作用,分析了生态因素在影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尝试探究不同数量、分布、类型的生态资本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以及不同类型的生态资本间的相互关系。第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生态资本项引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改进。同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山东近海七地市(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各自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因子,以期为各市的技术进步与创新能力提供参考支撑,也能为山东“十二五”建设献计献策。第三,以生态资本为基础,提高区域创新型增长能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章经过相关数据分析,其主要结论是山东近海城市的区域创新式增长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以2003-2009年的年平均技术进步速度为例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青岛市居于榜首,所占比例为14.41%。其余6近海城市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威海、东营、烟台、滨州、日照、潍坊的结论。第四,通过计算得到近海七地市五项生态资本服务(养殖生产、捕捞生产、渔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休闲娱乐)分别在当地经济中所占份额,证实了休闲娱乐与养殖生产之间存在的负相关关系,以及休闲娱乐与废弃物处理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并基于两种相关关系,建议慎重推广农家乐休闲垂钓、加大力度做好旅游区卫生清洁工作以同时提高休闲娱乐与废弃物处理价值。第五,生态资本支持下的经济发展分析,主要以生态资本与经济、社会体系的相互作用、加入生态资本因素后的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通过实证分析得到山东近海生态资本与地方经济的相关性。同时经过分析得出山东近海七地市中每一个城市单位生物资源所支持的养殖价值、捕捞生产价值、渔业产值,结果为潍坊、滨州为支持值较高的城市。最后,本论文针对以上章节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加强生态资本投资,提高自然资源基本生产率,减少废料生产,发展服务经济、流通经济,建立官员绿色GDP考核机制。所做一切目的为,通过增加山东省近海生态资本,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全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本论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将生态资本项引入新古典经济模型,并尝试对山东近海七地市做了创新型增长能力实证研究。第二,尝试利用生态资本评估方法测算山东近海生态资本各项服务价值,对山东近海各项生态资本存量及服务价值进行比例分析、支撑力分析和回归分析。
孙波[7](2012)在《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重要的水产品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水产业的健康发展,也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建立现代化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渔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积极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确保水产品稳定、持续、安全供给,提高农渔民收入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我国水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加快外向型农渔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科学开发用渔业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论文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工具,对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公共产品属性,明确了政府在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供给水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动机;通过系统管理论、组织理论、二元制结构理论等为建立区域化综合性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论文系统回顾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历史趋势,对近年来发生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进行了案例分析;比较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经验,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行系统分析。论文将研究重点定位于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公共产品存在问题的经济分析上,探讨了政府的监管责任。指出包括水产食品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很大程度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不足、社会二元制结构导致了食品市场“劣质驱逐良质”现象的存在。提出加强对水产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安全风险控制和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论文提出应建立有效整合水产品供应链各环节全部要素与利益相关者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管理新模式。主要路径有:建立管理统一、分工负责、运转协调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科技水平,建立食品安全科技支持体系;完善我国水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建立统一协调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监管组织有效性,提高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自律能力。结合我国现阶段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际,论文提出了建立区域化的综合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想。主要思路包括:建立综合高效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包括组建综合性管理机构、建立政策法规控制体系、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宣传培训体系;优化以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为主要流程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防护体系、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体系、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体系;强化化学投入品控制、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两大关键环节。
孙可奇[8](2012)在《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包括均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经济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其次,介绍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阐述了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第三,从苏、沪、浙、粤、京、津几个较发达的省市入手,运用偏离份额分析等数量方法,选取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关指标,对山东及以上省市的产业发展状况及竞争力作了详尽的对比研究,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四,从省内17个地市的对比出发,运用基尼系数、相对变异系数和泰尔系数等数量方法,选取山东17个地市30年的人均GDP统计数据作为指标,对山东30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后面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关战略的提出作了铺垫。第五,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进行对比,从影响城市群发展的内部功能出发,对各大城市群的特点做了归纳,为以城市群作为空间载体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做了铺垫。第六,依据前面详细的分析论证,构建了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四大战略,即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以及适合各大区域发展特点的子战略,形成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战略体系。最后对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总结和展望。论文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第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当前山东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城镇化加速期、信息化融合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拓展期的崭新阶段,理应对以往山东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进行转型。所以对山东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其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二,本文基本上是根据山东30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目前比较综合的计量经济模型,从时间跨度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是改革开放30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总结,可以为政府、企业家或者学者提供参考,其研究价值和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第三,构建了四大战略和十几个子战略的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其他学者的一些新思路和新建议,既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又符合山东省情,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赵晓颖[9](2011)在《水产品出口对山东省渔业经济增长拉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是我国渔业的传统产区,近十年来,渔业平均产值占全国渔业产值的13%左右,尽管在大农中的比例逐渐下降,依然达到10%以上。渔业作为山东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优化膳食结构、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等方面有重要贡献。通过对山东省水产品出口弹性、出口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度的测算,结果显示,近十年,水产品出口弹性年平均值大于1,出口依存度超过30%。出口对渔业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100%,年均拉动度近5%。运用协整分析、回归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山东省水产品出口额、出口贸易方式和渔业经济总产值的相关关系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水产品出口总额,出口一般贸易额和加工贸易额增加都是渔业经济产值增加的Granger原因,并且都与渔业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出口一般贸易对渔业经济增长的作用略小于加工贸易。总体上,水产品出口对山东省渔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从水产品出口促进渔业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看出,这种拉动作用是基于山东省渔业经济存在闲置资源的前提下,并通过需求扩大、规模经济、技术进步三种途径实现的。通过资源禀赋系数、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竞争力较强,但2006年后,水产品出口资源禀赋系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开始逐年下降,水产品出口增长速度减缓,200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另外,2006年后无论是水产品出口弹性、依存度还是对渔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均明显逐年递减,水产品出口对渔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难以发挥。针对水产品出口对山东省渔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和水产品出口尚存问题,从保持水产品合理出口依存度及出口市场结构,提高出口水产品质量和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及优化水产品出口格局三方面对山东省水产品出口进行优化,以增强水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以及更有效的拉动渔业经济增长。
孔祥增[10](2011)在《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的创办,是其党务经费体制变革的产物。训政时期,国民党实行“以国养党”之制。党费取自国库,是“以党治国、党国一体”训政体制下诸多国民党人的主观期许,也是“党费自给”的目标在巨额经费需求面前流于空言的一种现实选择。战后,国民政府由训政向宪政过渡,“以国养党”失去合法性基础,国民党党费自筹成为一种必然的现实渴求。征收党费与捐款等传统党费自给之途,早为事实证明是无法实现的奢望。故而筹办党营经济事业,以党企盈余作为党务经费的来源,遂成为全党共识。党营经济事业的战后兴办,是国民党党费自筹的历史选择与因应宪政体制下党务经费体制变革的现实需求。1945年,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事业养党”的方针。由国民党主导的敌伪资产的战后大接收,为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提供了绝好的历史机缘。国民党以敌伪产业拨补抗战损失为名,通过转账拨付的形式,价购了一批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敌伪产业,基本确立了党营经济事业的规模。在中央财务委员会的积极筹组下,党营经济事业由中央至地方,从工厂实业到商贸金融,逐步建立来。同时,各地方党部亦因利乘便,陆续建立各地党营经济事业。由此,依托组织的力量,国民党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庞大的党营事业体系。在中央财务委员会的经营擘划下,党营经济事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各党营事业公司的年度盈余决算及逐月提拨的利润分成,成为党务经费的重要来源,“事业养党”得到一定程度地实现。党营经济事业甫经建立,根基未固,其总体规模与实力难以维持浩大的党务经费开支,“事业养党”的真正实现尚需时日。随着国内经济条件的日趋恶化与战局的巨大逆转,党营经济事业逐步陷入经营困境,并伴随国民党政权多次播迁直至宣告在大陆的终结。党营经济事业以一般企业的姿态出现,实施企业化经营。透过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央财务委员会对党营事业公司从组织、人事、财务等诸多层面加以管控,是整个党营事业的最高管理机构。中央监察委员会行使对党营经济事业的稽核监察权。党营事业公司既受中央财务委员会的最高控制,又受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监察督导,由此形成党营经济事业的双重管理体制。中国国民党通过一系列较为周密的制度设计,基本实现了对党营经济事业的控制。党营经济事业融企业经营与政党行为于一体,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实践方式,是介乎于国营与民营之间一种特殊的企业形态。党营经济事业在战后初创,尚处于奠基时期,其总体规模和实力尚难以与发展已久的民营与国营企业相比。然而各党营事业公司于所在区域和行业,多为规模宏大、实力雄厚之业界翘楚,加之党营事业本身是一整体完备的事业体系,并具有强势的政治背景,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党营经济事业利用执政党的优势地位,在贷款申请、原料采购、成品销售等诸多方面得到政府的庇护,表现出“以政利党”的特色;同时又积极配合政府的政策法令,成为政府以资利用的重要力量,对维系国民党政权有着重要的政治功用,从而展现出“以党利政”的一面。各党营事业公司多注重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希求树立党营事业的良好形象。但作为国民党“化国家之财为一党之私”的产物,党营经济事业依恃特权庇护,自然备受时人的诟病和责难。
二、2001年上半年山东省渔业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上半年山东省渔业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理论综述 |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
三、推进乡村振兴 |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智慧水产养殖应用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组织架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3.4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现代农业理论分析 |
2.1.1 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现代农业理论综述 |
2.1.2 “互联网+”现代农业重要意义 |
2.1.3 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 |
2.2 智慧水产 |
2.2.1 智慧水产的内涵 |
2.2.2 智慧水产的特征 |
2.2.3 智慧水产的功能 |
2.3 水产品质量追溯 |
2.3.1 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内涵 |
2.3.2 水产品质量追溯原理 |
2.3.3 水产品质量追溯实现方式 |
3 智慧水产养殖应用研究 |
3.1 生产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
3.1.1 养殖环境监测与智能管控应用系统研究 |
3.1.2 智能投喂与疾病预警诊断应用系统研究 |
3.2 经营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
3.2.1 全程质量追溯服务 |
3.2.2 在线经营服务 |
4 我国智慧水产养殖模式研究 |
4.1 九洲农信鱼大夫系统 |
4.1.1 建设背景介绍 |
4.1.2 示范建设方案介绍 |
4.1.3 实施亮点 |
4.2 潜江小龙虾质量安全追溯服务体系示范建设 |
4.2.1 建设背景 |
4.2.2 服务平台管理模式 |
4.2.3. 应用效果 |
4.3 武汉康生源生态农业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模式 |
4.3.1 基本建设情况 |
4.3.2 养殖模式 |
4.3.3 产业扶贫 |
4.4 模式评价与分析 |
4.4.1 智能化生产服务 |
4.4.2 信息化综合管理 |
4.4.3 生态化养殖模式 |
4.5 水产养殖升级建议 |
4.5.1 创新渔业渔政管理新平台 |
4.5.2 创新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新模式 |
4.5.3 创新智能化养殖新技术 |
5 我国智慧水产养殖发展政策建议 |
5.1 总体思路 |
5.2 建设路径 |
5.2.1 强化政府职能,提供政策支撑 |
5.2.2 实施渔业智能化建设示范工程,提供示范样板 |
5.2.3 坚持资源开放和共享,提供决策平台 |
5.2.4 全面推进人才计划,提供智力保障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时代背景下厦门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前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与依据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海洋经济的基本理论 |
2.1.1 海洋经济的概念 |
2.1.2 海洋经济的范围 |
2.1.3 海洋经济的特征 |
2.2 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经济学理论 |
2.2.1 卡尔多—希克斯效率理论 |
2.2.2 公平理论 |
2.2.3 公共选择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研究 |
3.1 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概况 |
3.2 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做法 |
3.2.1 划定北部、东部和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 |
3.2.2 由上至下出台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3.2.3 整合组建海洋综合执法队伍 |
3.3 海洋经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 |
第4章 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研究 |
4.1 国外主要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比较 |
4.1.1 美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 |
4.1.2 日本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 |
4.1.3 澳大利亚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 |
4.1.4 加拿大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 |
4.2 国外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法律经验总结 |
4.2.1 制定海洋发展的基本法 |
4.2.2 建立职责明确的海洋管理机构 |
4.2.3 制定完善的海洋发展规划和政策 |
4.3 国内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促进机制比较 |
4.3.1 浙江省 |
4.3.2 海南省 |
4.3.3 青岛市 |
4.3.4 大连市 |
4.4 国内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法规文件经验总结 |
4.4.1 结合实际法律问题立法 |
4.4.2 推进海洋资源合理开发 |
4.4.3 完善海洋资金支持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实践及改善 |
5.1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5.1.1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
5.1.2 厦门市海洋产业发展情况 |
5.1.3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主要特征 |
5.2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SWOT分析 |
5.2.1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优势 |
5.2.2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劣势 |
5.2.3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机遇 |
5.2.4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威胁 |
5.2.5 SWOT分析的厦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
第6章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法律研究 |
6.1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
6.1.1 一般性法律法规 |
6.1.2 海洋产业管理法规 |
6.2 厦门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法律问题 |
6.2.1 综合性法律法规缺失 |
6.2.2 新兴产业相关法律法规不足 |
6.2.3 地方性海洋经济相关规定缺失 |
6.2.4 海洋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不足 |
6.2.5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机制和法律体系存在缺陷 |
6.3 立法的必要性 |
6.4 立法的可行性 |
6.5 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立法建议 |
6.5.1 明确海洋经济的发展定位 |
6.5.2 形成规划体系及结构布局 |
6.5.3 建立激励机制和配套措施 |
6.5.4 形成金融支持服务体系 |
6.5.5 制定科学有效的保障性措施 |
6.5.6 明确对台合作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南美白对虾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创新及不足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早期基础研究 |
2.2 水产养殖经济分析 |
2.3 对虾养殖经济分析 |
2.4 有关方法 |
2.5 有关概念 |
2.6 简要评述 |
第三章 广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 |
3.1 广东省养殖户情况 |
3.2 广东省的养殖模式 |
3.2.1 土池养殖 |
3.2.2 高位池养殖 |
3.2.3 工厂化养殖 |
3.3 虾塘管理情况 |
3.4 塘边价及对虾销售情况 |
第四章 广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
4.1 数据来源 |
4.2 分析方法和相关指标 |
4.2.1 成本分析及有关指标 |
4.2.2 收益分析及有关指标 |
4.2.3 不确定性分析和相关指标 |
4.3 广东省南美白对虾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
4.3.1 成本分析 |
4.3.2 收益分析 |
4.3.3 不确定性分析 |
4.4 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
4.4.1 成本分析 |
4.4.2 收益分析 |
4.4.3 不确定性分析 |
4.5 工厂化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
4.5.1 成本分析 |
4.5.2 收益分析 |
4.5.3 不确定性分析 |
4.6 成本收益分析总结及养殖户增收建议 |
第五章 养殖问题盘点 |
5.1 苗种问题不容忽视 |
5.2 海水养殖业缺乏统筹规划 |
5.3 养殖方式不可持续 |
5.4 养殖管理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差 |
5.5 恶性竞争缺乏合作 |
5.6 外部竞争 |
第六章 对策建议提出 |
6.1 加强宏观指导,做好规划布局 |
6.2 发展集约化养殖,提高产业水平 |
6.3 树立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养殖 |
6.4 规范虾苗市场,提高虾苗品质 |
6.5 提高信贷支持,加强技术扶持 |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成员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绪论 |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0.2.1 国外相关研究 |
0.2.2 国内相关研究 |
0.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0.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0.3.2 论文技术路线 |
0.4 采用的研究方法 |
0.5 论文创新之处 |
1 合作社及其治理的理论基础 |
1.1 农民分化理论 |
1.1.1 农民分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
1.1.2 农民分化与合作社社员异质化 |
1.2 委托代理理论 |
1.2.1 委托代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
1.2.2 有关合作社的委托代理问题 |
1.3 交易成本理论 |
1.3.1 交易成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
1.3.2 有关合作社的交易成本问题 |
1.4 内部人控制理论 |
1.4.1 内部人控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
1.4.2 有关合作社的内部人控制问题 |
1.5 公司治理理论 |
1.5.1 公司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
1.5.2 有关合作社的治理问题 |
2 渔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内涵及其制度特征 |
2.1 合作社及其本质特征 |
2.1.1 合作社的定义 |
2.1.2 合作社的本质特征 |
2.2 渔民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成员异质性 |
2.2.1 渔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内涵 |
2.2.2 合作社成员异质性的内涵及本质 |
2.3 渔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特征:与其它渔业产业组织形式的比较 |
2.3.1 渔民专业合作社与渔村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比较 |
2.3.2 渔民专业合作社与投资者所有企业的比较 |
2.3.3 渔民专业合作社与渔业行业协会的比较 |
2.4 渔民专业合作社的特殊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较 |
3 中国渔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与发展 |
3.1 渔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机理 |
3.1.1 渔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动力 |
3.1.2 渔民专业合作社生成的根本原因 |
3.1.3 渔民专业合作社的生成条件 |
3.2 渔民专业合作社的历史沿革 |
3.2.1 解放前的渔民合作实践 |
3.2.2 改革开放前渔民合作组织的变迁:一个具体案例 |
3.2.3 改革开放以来渔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
3.3 现阶段渔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评价 |
3.3.1 渔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提升渔民组织化水平的重要载体 |
3.3.2 渔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
3.3.3 渔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的其它表现特征 |
3.4 制度异化:现阶段渔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 |
4 中国渔民专业合作社异质性成员构成及其影响 |
4.1 渔民专业合作社异质性成员构成及其特征描述 |
4.1.1 一般渔民(渔户) |
4.1.2 生产大户 |
4.1.3 运销组织和个人 |
4.1.4 水产龙头公司 |
4.1.5 渔村基层组织及政府相关人员 |
4.2 成员异质性对渔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效率的影响 |
4.2.1 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效率的消极影响 |
4.2.2 成员异质性对合作社效率的积极影响 |
4.3 成员异质性背景下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社的产权安排 |
4.3.1 几种典型合作社产权安排模式 |
4.3.2 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联合所有的产权制度及其产权安排 |
4.3.3 成员异质性对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社产权安排的影响 |
4.4 成员异质性与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复杂性 |
4.4.1 委托代理关系更加复杂 |
4.4.2 内部人控制更为突出 |
4.4.3 机会主义行为趋于强化 |
5 成员异质性背景下中国渔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特征及问题 |
5.1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成员异质性问题的回应 |
5.2 成员异质性渔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现状 |
5.2.1 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 |
5.2.2 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 |
5.3 成员异质性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
5.3.1 监督机构地位不明确,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
5.3.2 忽视人力资本的价值,缺乏针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设计 |
5.3.3 民主决策机制难以有效坚持,内部人控制和能人控制现象普遍 |
5.3.4 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决策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
5.3.5 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财务监督不力 |
5.4 成员异质性对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影响——基于案例的分析 |
5.4.1 SY 水产专业合作社:一个社会资本所有者主导下的合作社及其治理 |
5.4.2 RJ 养殖专业合作社:一个资金资本控制型合作社及其治理 |
5.5 案例背后的逻辑:尊重社员要素贡献差异的合作社治理 |
5.6 成员异质性背景下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特征的总结 |
5.6.1 在表面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之下,人治的力量仍起主导作用 |
5.6.2 股份合作制是成员异质性视角下合作社治理的产权基础 |
5.6.3 内部治理一直是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核心 |
6 成员异质性视角下渔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原则及治理机制的完善 |
6.1 基于成员异质性的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原则 |
6.1.1 有效激励原则 |
6.1.2 保障公平原则 |
6.1.3 效率与质量并重原则 |
6.1.4 机构分权与制衡原则 |
6.1.5 制度约束与文化凝聚相结合的原则 |
6.2 成员异质性视角下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的焦点 |
6.2.1 降低道德风险,弱化内部人控制问题 |
6.2.2 提高社员参与度,避免“机会主义行为” |
6.2.3 调动稀缺要素,增强合作社成长能力 |
6.3 基于成员异质性的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的完善 |
6.3.1 规范合作社的产权基础 |
6.3.2 优化合作社法人治理结构 |
6.3.3 构建“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
6.3.4 完善合作社激励机制 |
6.3.5 建立行之有效的约束与监督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生态资本支持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以山东近海七地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相关概论及涵义 |
1.5.2 生态资本价值评估与运营 |
1.5.3 生态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生态资本相关理论 |
2.1.1 生态资本投资理论 |
2.2 经济增长理论 |
2.2.1 早期经济增长理论 |
2.2.2 新古典增长理论 |
2.2.3 内生增长理论 |
2.2.4 小结 |
2.3 经典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2.3.1 增长极理论 |
2.3.2 梯度推移理论 |
2.3.3 小结 |
3 山东省近海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
3.1 山东省经济发展现状 |
3.1.1 外部因素 |
3.1.2 内部因素 |
3.2 山东省近海七地市地方经济发展分析 |
3.2.1 2010 年经济分析 |
3.2.2 2009 年经济分析 |
3.2.3 2008 年经济分析 |
3.2.4 2007 年经济分析 |
3.2.5 2006 年经济分析 |
3.2.6 小结 |
3.3 山东省近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3.3.1 海洋第一产业 |
3.3.2 海洋第二产业 |
3.3.3 海洋第三产业 |
3.3.4 小结 |
4 山东近海生态资本评估 |
4.1 评估理论 |
4.2 评估范围 |
4.3 评估方法 |
4.4 评估数据来源 |
4.5 评估指标分析 |
4.5.1 海洋生物资源存量价值 |
4.5.2 生境资源存量价值 |
4.5.3 供给服务 |
4.5.4 调节服务 |
4.5.5 文化服务 |
4.5.6 支持服务 |
4.6 评估结果 |
5 生态资本支持下的经济发展分析 |
5.1 生态资本、经济及社会体系的关系 |
5.2 生态资本运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5.3 生态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4 实证分析-以山东省近海七地市创新型发展为例 |
5.4.1 现状及潜力 |
5.4.2 实证分析 |
5.5 山东近海生态资本与地方经济相关性分析 |
5.5.1 近海生态资本对地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析 |
5.5.2 海洋休闲娱乐与养殖生产、废弃物处理的关系 |
5.5.3 山东近海生物资源存量对捕捞生产、养殖生产支持力分析 |
6 对策建议 |
6.1 加强生态资本投资 |
6.1.1 加强生态资本投资的制度措施 |
6.1.2 加强海洋生态资本投资 |
6.2 提高自然资源基本生产率 |
6.3 减少废料生产 |
6.4 发展服务经济和流通经济 |
6.5 建立绿色 GDP 考核机制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7)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学术构想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1.6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7 关键术语诠释 |
2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思考 |
2.1 公共管理理论 |
2.2 公共选择理论 |
2.3 区域经济理论 |
2.4 系统管理理论 |
2.5 组织理论 |
2.6 二元制结构理论 |
2.7 市场制度的激励及失灵理论 |
2.8 水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2.9 小结 |
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分析 |
3.1 基于产业链的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
3.2 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
3.3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演化趋势 |
3.4 小结 |
4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国际经验借鉴 |
4.1 概述 |
4.2 美国 |
4.3 欧盟 |
4.4 日本 |
4.5 韩国 |
4.6 加拿大 |
4.7 小结 |
5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历史和现状 |
5.1 发展历史 |
5.2 公共监管体系 |
5.3 生产控制体系 |
5.4 小结 |
6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与解决途径 |
6.1 水产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案例分析 |
6.2 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
6.3 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要途径 |
7 建立综合高效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7.1 建立综合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
7.2 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体系 |
7.3 推进水产养殖基地标准化体系 |
7.4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宣传培训体系 |
8 优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运行机制 |
8.1 监控、预警、纠偏及评估控制体系 |
8.2 质量安全防护体系 |
8.3 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体系 |
8.4 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控制体系 |
9 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环节 |
9.1 重点管控环节之一——化学投入品控制 |
9.2 重点管控环节之二——质量安全追溯控制 |
10 研究结论、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0.1 研究结论 |
10.2 论文创新点 |
10.3 不足之处与今后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论文中的符号及缩略词说明 |
国内外主要有关水产品质量安全机构网站一览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 |
1.3.1 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 |
1.3.2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践回顾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结构安排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数据与资料 |
1.6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相关理论综述 |
2.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内容界定 |
2.1.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 |
2.1.2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
2.1.3 知识经济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思想 |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流派 |
2.3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
2.3.1 均衡发展理论(Isostatic Development Theory) |
2.3.2 非均衡发展理论 |
2.3.3 动态均衡发展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与 SWOT 分析 |
3.1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变 |
3.1.1 开发开放战略(1978 年—1984 年) |
3.1.2 “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西结合,共同发展”战略(1985 年—1991 年) |
3.1.3 “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度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战略(1992 年 —2002 年) |
3.1.4 “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协调发展”战略(2003 年—2007 年) |
3.1.5 重点区域带动战略(2008 年—) |
3.2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态势 |
3.2.1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
3.2.2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
3.2.3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
3.2.4 市场化改革成效显着 |
3.2.5 可持续发展取得可喜成绩 |
3.2.6 开放型经济的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 |
3.2.7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
3.3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 SWOT 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遇分析 |
3.3.4 挑战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内比较 |
4.1 各区域经济总量比较分析 |
4.1.1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4.1.2 各区域比较的结果分析 |
4.2 各区域产业经济比较分析 |
4.2.1 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
4.2.2 产业结构效应的一般分析 |
4.2.3 主要产业比较分析 |
4.3 各区域空间经济比较分析 |
4.3.1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4.3.2 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
4.3.3 广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战略 |
4.3.4 启示 |
4.4 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内比较 |
4.4.1 苏南模式 |
4.4.2 温州模式 |
4.4.3 珠江模式 |
4.4.4 山东“旗舰经济”模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改革开放 30 年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 |
5.1 区域差异的研究现状 |
5.2 研究思路和资料来源 |
5.3 山东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变动分析 |
5.4 山东区域经济差异的地区分解 |
5.4.1 泰尔系数计算公式 |
5.4.2 衡量指标的选取 |
5.5 近期山东省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
5.5.1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总量差距的现状 |
5.5.2 近期山东区域经济质量差距的现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群发展分析 |
6.1 城市群、都市圈、经济带概念辨析 |
6.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比较 |
6.2.1 空间范围 |
6.2.2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特征比较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构建 |
7.1 依托城市、创新半岛——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 |
7.1.1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战略意义 |
7.1.2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制约因素 |
7.1.3 山东半岛城市群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容 |
7.2 区域协调、科学跨越——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 |
7.2.1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战略意义 |
7.2.2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的条件和基础 |
7.2.3 鲁南经济带科学跨越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
7.3 循环经济、生态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战略 |
7.3.1 黄河三角洲发展回顾 |
7.3.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战略意义 |
7.3.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
7.3.4 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内容 |
7.4 重视海洋、突出蓝色——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 |
7.4.1 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回顾 |
7.4.2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意义 |
7.4.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
7.4.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色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9)水产品出口对山东省渔业经济增长拉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创新处 |
1.5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基础 |
2.1 经济增长理论 |
2.1.1 经济增长的概念 |
2.1.2 经济增长因素的相关理论 |
2.2 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理论 |
3 山东省渔业经济与水产品出口状况分析 |
3.1 山东省渔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3.1.1 渔业经济总体发展状况 |
3.1.2 捕捞业和养殖业发展状况 |
3.1.3 渔业生产地理分布 |
3.1.4 渔民收入 |
3.2 山东省水产品出口发展状况分析 |
3.2.1 水产品出口现状 |
3.2.2 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
3.2.3 水产品出口的区际竞争环境 |
4 水产品出口对山东渔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 |
4.1 水产品出口对山东渔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统计分析 |
4.1.1 水产品出口的弹性分析 |
4.1.2 水产品出口依存度分析 |
4.1.3 水产品出口的贡献率和拉动度分析 |
4.2 水产品出口总量对山东渔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计量分析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协整分析 |
4.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4 回归分析 |
4.3 水产品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对山东渔业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计量分析. |
4.3.1 平稳性检验 |
4.3.2 协整分析 |
4.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3.4 回归分析 |
4.4 对实证结果的总结和解释 |
5 水产品出口促进山东渔业经济增长的机制分析 |
5.1 水产品出口促进山东渔业经济增长的现实基础 |
5.2 水产品出口促进山东渔业经济增长的模型解释 |
5.2.1 有效需求角度——对外贸易乘数模型 |
5.2.2 规模经济角度——产业内贸易模型 |
5.2.3 外部经济角度——生产函数模型 |
5.2.4 技术进步角度——增长核算模型 |
5.3 水产品出口促进山东渔业经济增长的途径 |
5.3.1 初始途径——需求扩大 |
5.3.2 中间途径——规模经济 |
5.3.3 最终途径——技术进步 |
6 山东省水产品出口对策研究 |
6.1 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的尚存问题 |
6.1.1 出口规模发展遭遇瓶颈 |
6.1.2 出口依存度过高 |
6.1.3 出口面临技术壁垒 |
6.1.4 出口市场狭窄 |
6.1.5 出口存在安全隐患 |
6.1.6 出口精深加工比例低 |
6.2 山东省水产品出口的发展对策 |
6.2.1 保持水产品合理出口依存度和出口市场结构 |
6.2.2 提高出口水产品质量,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
6.2.3 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及优化水产品出口格局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课题 |
(10)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学术史的回顾与分析 |
三、国民党党营事业概说 |
四、研究主题的界定与解析 |
五、研究的基础与创新点 |
六、论文的基本架构 |
第一章 党营经济事业的缘起 |
第一节 从国民党党务经费问题谈起 |
一、政党经费概说 |
二、国民党党务经费的基本范畴及支用原则 |
三、国民党党务经费的来源 |
第二节 “以国养党” |
一、“以国养党”的政治基础——以党治国的训政体制 |
二、“以国养党”的心理写照 |
三、“以国养党”的具体实践 |
第三节 从“党员养党”到“事业养党” |
一、“党员养党”的提出与具体实践方式 |
二、对重塑革命精神的期许与党外批评的因应 |
三、理想与现实的冲撞 |
四、宪政实施与党务财政体制变革 |
五、宪政实施前景下“事业养党”方针的逐步确立 |
第二章 党营经济事业的筹组兴办 |
第一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萌生 |
一、革命党人利用党营经济事业的最初设想与实践 |
二、“大家都成资本家”——鼓励党员个体经营经济事业 |
三、各级党部经营党营经济事业的实践 |
第二节 组织调整与基金筹募 |
一、党营事业的组织管理者 |
二、党费基金的筹募 |
第三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一)——国民党的审慎投资与党营经济事业的创办 |
一、移花接木——巧夺民营银行为党的金融机构 |
二、国民党的贸易公司——树华公司的建立 |
三、由地方党营事业而来的安徽农产公司 |
四、中统局的党营事业 |
第四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兴办(二)——价购敌伪资产与中央党营经济事业的大规模兴办 |
一、战后接收与资金瓶颈的突破 |
二、齐鲁公司暨兴济公司的成立 |
三、恒大公司的筹组成立 |
四、益华公司及兴台公司的成立 |
第三章 党营经济事业的发展与落幕 |
第一节 党营事业体系的有机协调 |
一、党营事业体系的建立 |
二、党营事业间的协作配合 |
第二节 党营事业的经营境况 |
一、经营的艰难困境与应对 |
二、一定时期内的发展 |
三、经营绩效的分析 |
第三节 党营事业的经营模式与市场营销——以齐鲁公司与恒大公司为主体的探讨 |
一、产销结合的经营模式 |
二、业务推展与市场分析 |
三、营销方式的探析 |
第四节 党营经济事业的衰败与落幕 |
一、金圆券改革的失败与党营经济事业走向衰落 |
二、战局的根本逆转与党营事业公司的应变 |
三、大陆时期党营经济事业的终结 |
第四章 党营公司的内部管理 |
第一节 股权与经营决策权的探析 |
一、股东与股东会 |
二、董事与董事会 |
第二节 公司的组织管理体系 |
一、公司的组织体系 |
二、党营企业的当家人——董事长 |
三、专门人才的支撑——党营企业的经理人 |
第三节 党营企业职工管理探析 |
一、党营企业的职员管理 |
二、党营企业对工人的控制与管理 |
第五章 党营公司的“党有、党治与党享” |
第一节 党营事业公司的所有权 |
一、党营事业公司的实际出资人 |
二、中央所有与地方所有间的冲突 |
三、团营经济 |
第二节 党营经济事业与国民党派系关系的探讨 |
一、党营经济事业与CC豪门资本的交织 |
二、党营事业与国民党的派系纷争 |
第三节、国民党对党营事业的控制体系 |
一、组织人事与经营决策权的控制 |
二、财务的控制与监督 |
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对党营事业的监察权 |
第四节 党企盈余与党务经费供给 |
一、党营事业对党务经费的有限反哺 |
二、变相的党库通国库 |
结语:党营经济事业的综合评价 |
第一节 “事业养党”的探析 |
第二节 介乎于国营与民营之间——企业形态与经济地位的考察 |
一、民生主义的实践方式 |
二、以民营企业的姿态出现,又具国营企业同样的官方色彩 |
三、党企经营及其地位评析 |
第三节 以政利党与以党利政——党企与党、政府、社会关系的探讨 |
一、党营事业的特权庇护 |
二、对国民党政权的维系功能 |
三、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期许与社会舆论对“党僚资本”的批判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2001年上半年山东省渔业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2]智慧水产养殖应用与发展模式研究[D]. 郭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7)
- [3]新时代背景下厦门立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前期研究[D]. 徐艺丹. 厦门大学, 2019(08)
- [4]南美白对虾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分析[D]. 耿君尧.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5]成员异质性视角下中国渔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研究[D]. 于会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6]生态资本支持下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以山东近海七地市为例[D]. 赵志远.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7]中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研究[D]. 孙波.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 [8]基于动态均衡理论的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 孙可奇. 天津大学, 2012(05)
- [9]水产品出口对山东省渔业经济增长拉动研究[D]. 赵晓颖.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5)
- [10]中国国民党党营经济事业研究(1945-1949)[D]. 孔祥增. 南京大学,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