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原址及内容

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原址及内容

一、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藏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所出洞窟原位与内容(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琳[1](2021)在《壁画修复实践与思考 ——以克孜尔第219窟残片为例》文中指出古代壁画的修复与保护作为一门综合的学科体系,要求相关人员不但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多次修复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因为古代壁画具有不可移动性,同时具有作为保护文物的珍贵特性,无法直接对壁画本体进行修复实践。所以将模拟壁画修复实践作为次一级的修复训练,不仅可以在临摹的过程中深入研究古代壁画的制作过程及方法,还可以通过设计具体的修复方案,进行相应的修复操作,在修复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考察、临摹、修复与研究等阶段都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与方法。本文将主要在临摹和修复研究两方面进行实践探究。以韩国藏克孜尔石窟第219窟壁画残片为例,进行个案研究。整体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分析第219窟概况与艺术特点,着重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第219窟残片的概况、艺术特点与病害现状进行进一步分析;第二部分是在分析原作材料后,选择适当材料与临摹方法进行临摹;第三部分是详细地记录修复实践过程,其中包括整体修复流程设计、材料实验、使用工具以及具体的修复操作;第四部分进行总结,分别就临摹、修复两个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思考。

赵莉[2](2020)在《美国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调查与复原研究(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几十年的石窟工作经验以及远赴国外调查结果,将美国11家机构收藏的49幅克孜尔石窟壁画残片进行了核对与测量,找到了大部分壁画所出洞窟及原位,并通过电脑技术对图片进行了复原。期望为学术界研究克孜尔石窟提供基础资料。此为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博物馆、西雅图博物馆、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克利夫兰美术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底特律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和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部分。

杨怀武[3](2020)在《克孜尔佛传壁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认为现存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且较能说明克孜尔壁画风格的作品,为第38、第76、第84、第110、第118、第163、第171、第189、第205、第206、第224以及新1窟中的佛传题材壁画作品。对其中释迦牟尼诸形象的分析,连同对天地神灵、佛弟子、世俗人物、魔王、魔女、疾走夜叉等形象的分析,使我们对克孜尔壁画的人物造型特征有了具体的认识,这种视觉上的认识,并不能用语言完美地转达出来。若要强行总结,本文愿意借用佛经“八十随形好”中“面净满如月”一语,作为克孜尔壁画总体风格的表述。龟兹王室所具有的“转轮圣王”的情结,与佛经中“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对克孜尔地方画师描绘佛传及世俗人物的形象,很可能具有直接的影响。石窟建筑结构与壁画之间的关系,除去题材分布与仪轨之间的关系,专就壁画绘制本身而言,还存在绘画语言的可行性、可读性问题,这对一个面对不规则墙壁的画家来讲,是确定了题材之后的首要问题。这方面,克孜尔画师用同时同构、异时同构、画塑一体的叙事方式及独特的边框处理手法,向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解决之道。就“树下诞生”“降魔成道”“双林入灭”等几个主题,本文将克孜尔壁画与阿旃陀、敦煌、麦积山和云冈等几个石窟的壁画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克孜尔石窟在面对以往的绘画传统时,没有选择犍陀罗的自然主义倾向,而是更加注意几何化的概括。这种有意识的取舍和选择,不仅说明了克孜尔画师自身的趣味,而且也正是龟兹社会趣味的反映。

张宇轩[4](2020)在《粟特与中国西域密特拉式艺术图像研究》文中指出密特拉崇拜起源于古代雅利安部落,随着部落的迁徙,密特拉崇拜传入中亚和西亚。早期的密特拉崇拜没有具体的图像,但在古代雅利安人和印度人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密特拉崇拜的证据。后来随着战争,欧亚大陆的文明开始碰撞和建立联系,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密特拉图像在该区域初现端倪。此时,密特拉图像开始以伊朗世界为中心,向东西两侧扩张:图像向西传入罗马后,脱离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开始独自发展;而图像向东,为粟特人所继承,并借助粟特人在丝绸之路的影响力,进一步向中古中国的边境推进。本研究的工作目的,在于厘清图像的起源和传播路径,总结密特拉式图像发展的规律,为文博研究工作者鉴定该图像提供参考依据。因密特拉研究之复杂性,本文将采用综合研究的方法,对密特拉式图像进行考察。在文献研究方面,本研究所收集到的文献载体主要分为两类,即:文本文献和图像文献。对于文本类文献,本文将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归纳分类文献的研究主题,严选与本研究相关文字段落为本文所用,借以佐证本研究之观点。对于图像文献,本研究将采用艺术学理论研究的惯用方法:图像分析法,即:归纳分类所收集到的图像文献,比较分析密特拉式图像之不同;在理论研究的部分,本研究将综合借鉴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沃尔夫林的形式与风格学、贡布里希的预成图示理论、类型学、个案分析以及符号学等理论,分层次分析密特拉式图像内容和形式,比较该图像流变过程所发生的变异,结合各时期历史背景,分析该图像符号的文化内涵。密特拉式图像作为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太阳拟人化的想象。研究粟特地区和中国西域所出现的密特拉式图像,不可避免的需要厘清密特拉式图像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传播路径。

赵莉[5](2020)在《美国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调查与复原研究(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笔者数十年的石窟工作经验以及远赴国外广泛调查的结果,将美国11家机构收藏的49幅克孜尔石窟壁画残片进行了核对与测量,找到了大部分壁画所出洞窟及原位,并通过电脑技术对图片进行了复原。期望为学术界研究克孜尔石窟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柳晓英[6](2019)在《龟兹壁画中的莲花纹样研究》文中指出龟兹壁画中莲花纹呈现出与中原地区不同的面貌,在佛教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其莲瓣形态多样、意义丰富,龟兹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龟兹壁画中的莲花纹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龟兹壁画中莲花纹的形态及思想的影响。本文多层面解读龟兹壁画中莲花纹的起源、形成、风格与当时的历史、文化、哲学的关系,从根源上对莲花纹的传播、形式、意义做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文章主要分四个章节:第一章对文献的整理与归纳;第二章对莲花纹的起源做出分析,并对类型与分布进行整体的认识。第三章对莲瓣形态的分析,进一步对莲花纹的风格研究,从风格中分析莲花纹的地域性特色,并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与其他纹样组合形成新的纹样。文章的最后部分,根据龟兹壁画中的莲花纹的形态、风格特征以及所蕴含的思想观念,探讨对石窟艺术与世俗艺术的思想影响。本文是在龟兹壁画中的莲花纹研究基础上,对莲花纹进行对比分析,强调莲花纹的思想内涵,从佛教艺术传播的轨迹中找到龟兹壁画中莲花纹在石窟艺术以及世俗艺术中的影响。

赵莉[7](2018)在《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七公里木扎提河(渭干河)北岸、却勒塔格山对面的明屋塔格山断崖上。克孜尔石窟现存洞窟339个,壁画近4000平方米,以及少量的彩绘泥塑遗迹,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石窟大约建于公元3世纪,止于公元8~9世纪,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四大石窟。

张聪[8](2018)在《中国佛教二十诸天图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佛教美术中的二十诸天图像系统较为繁冗,可分为整体组合图像与单个神只图像进行研究。根据佛教文献,约南北朝后期创制的“金光明忏法”中出现了较为完整的诸天组合,至南宋时期逐渐形成了“二十诸天”。二十诸天由梵天、帝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辩才天、功德天、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罗龙王、阎摩罗王组成,这些神只皆非佛教原生神只,几乎都是印度佛教自外部(其他宗教、民间信仰等)吸收而来。中国现存的诸天组合图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西、四川、甘肃及新疆等地区,时代与地域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诸天组合图像表现形式以及择取神只的不同。实际上,在完备的诸天组合图像出现之前,这种类型的神只组合图像雏形已经出现在印度巴尔胡特的雕刻以及十六国—南北朝的中国佛教美术遗迹中。二十位神只的图像梳理是对单个神只图像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而追溯二十位神只各自的原型是了解其神格属性与释读相关图像的关键。二十位神只的印度原始图像讨论,主要参考印度神话以及现存的印度宗教图像。二十位神只在中国的大致图像演变,是本文诸天图像志研究部分的主要内容。笔者综合中国各佛教美术遗迹不同时期的图像材料,尝试初步构建各神只的图像序列乃至谱系。与此同时,对梳理每位神只图像过程中所出现的个案问题加以探讨,如“十六国—北朝的梵释组合图像”、“摩醯首罗多样化图像成因”、“韦驮天与韦天将军辨析”、“印中那伽图像演变”、“毗沙门天持物考”、“散脂大将与于阗图像系统”、“摩利支天与猪”、“敦煌石窟辩才天图像辨识”、“敦煌石窟日天与月天的图像来源”、“托足地神图像考”等诸多问题。最后,综合运用已得出的有关结论,对学界尚未解决的部分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分析。通过对云冈第9窟后室明窗东西侧壁所刻神只尊格的重新推定,进一步明确印度教图像对中国诸天图像的强大辐射力。库木吐喇窟群区34窟穹窿顶所绘多位神只的尊格长期以来未得到合理地释读,经过相关图像谱系的综合比对,这组形象所表现的应为护法诸天。

刘颖佳[9](2018)在《新疆龟兹石窟日神、月神形象源流考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龟兹石窟地处中国版图最西边,《天相图》是中心柱窟壁画的一种独特题材,出现于公元三世纪左右,一直延续至龟兹石窟衰落时期。它以描绘日天,月天,金翅鸟、风神等佛界诸神来象征佛国的宇宙世界。我发现龟兹地区的日、月神与中国内地的图像非常不同,他们在形象上是多元文化、多元图像融合的产物,影响来自于古代中亚、南亚、西亚以及希腊罗马等东西文化交流的广阔领域。日、月神与日、月轮成对地描绘于天相图两端,月神作为日神的伴属,在服装、造型等方面皆与日神同步。他们都穿着龟兹式武士服交脚坐在车上。大多是右臂向上举起手掌面向天空,左手安放于腰间的姿态。尽管意图是要表现马车却弱化车体,而是描绘车轮或马的形态,这在日神谱系中非常特别。本文将分析不同文明对它产牛的影响,包括古印度婆罗门教的苏利耶,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以及古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中的密特拉,东方众多关于日月的传说等等,追溯龟兹石窟日、月神图像源流。

刘韬[10](2017)在《“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揭取唐与回鹘时期库木吐喇石窟壁画残片简目》文中提出1902年至1914年"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German Royal Turfan-Expeditions)四次在新疆境内考察,第一、三支探险队由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Albert Grünwedel)率领,第二、四支探险队由阿尔伯特·冯·勒柯克(Albert.Von.Lecoq)率领。德国四支探险队均来到龟兹石窟,对其进行测绘、拍照、绘制綫描图并对壁画进行盗揭且带回柏林。

二、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藏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所出洞窟原位与内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藏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所出洞窟原位与内容(论文提纲范文)

(1)壁画修复实践与思考 ——以克孜尔第219窟残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克孜尔第219 窟说法图残片考证及价值探究
    第一节 克孜尔第219 窟概况
    第二节 残片概况分析
    第三节 残片现状与病害分析
第二章 模拟实践载体——摹写
    第一节 原作材料分析
    第二节 摹写材料选择
    第三节 临摹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 病害模拟
第三章 模拟修复设计与实践
    第一节 整体修复设计
    第二节 补色设计
    第三节 修复材料
    第四节 修复工具
    第五节 修复过程
第四章 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关于临摹
    第二节 关于修复
    第三节 关于补色:修复处理与艺术审美相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2)美国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调查与复原研究(三)(论文提纲范文)

4、堪萨斯市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博物馆
5、西雅图博物馆
6、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
7、克利夫兰美术馆
8、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9、底特律艺术博物馆
1 0、弗利尔美术馆
1 1、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3)克孜尔佛传壁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克孜尔现存佛传题材壁画及其绘制
    第一节 各窟现存的佛传题材壁画
    第二节 具有较高风格研究价值的作品
    第三节 克孜尔壁画的绘制
第二章 克孜尔佛传壁画的造型、构图与用笔特征
第一节 “面净满如月”:克孜尔壁画人物的造型特征
    第二节 不同时期的佛传人物及供养人造型
    第三节 石窟建筑结构与壁画的构图特征
    第四节 线条与色彩的技法特征
第三章 克孜尔壁画与同期及周边石窟壁画的风格关系
    第一节 克孜尔佛传壁画与同期其他石窟绘画的风格比较
    第二节 克孜尔画师对外来绘画传统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版出处
专业能力展示
致谢

(4)粟特与中国西域密特拉式艺术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难点与创新点
        1.4.1 难点
        1.4.2 创新点
第2章 密特拉崇拜:文本传统到具体图像
    2.1 密特拉崇拜的起源
        2.1.1 密特拉的文本和图像起源
        2.1.2 伊朗语世界的密特拉崇拜
    2.2 东伊朗密特拉式图像
        2.2.1 东伊朗图式的鉴定与判断
        2.2.2 多元文化语境的米罗图像
    2.3 西伊朗密特拉式图像
        2.3.1 琐罗亚斯德教的传统图式
        2.3.2 希腊化影响下的图式创作
第3章 密特拉图像:传播路径与内涵嬗变
    3.1 密特拉图像西传至罗马
        3.1.1 密特拉斯屠牛图像
        3.1.2 复合密特拉式图像
    3.2 密特拉图像东传至粟特
        3.2.1 粟特祆教的伊朗渊源
        3.2.2 粟特佛教中的密特拉
    3.3 粟特与罗马密特拉式图像之比较
第4章 粟特与西域:密特拉图像东渐之终
    4.1 密特拉与中古中国
        4.1.1 唐朝控制下的粟特地区
        4.1.2 入华粟特人墓葬中的密特拉
    4.2 西域佛教遗迹中的日天造像
        4.2.1 龟兹克孜尔石窟
        4.2.2 敦煌莫高窟
    4.3 粟特、西域与伊朗世界的密特拉式图像之比较
第5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期刊论文
附录 A:图版来源

(5)美国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调查与复原研究(一)(论文提纲范文)

一、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美国的历史回顾
    1、德国探险队在克孜尔石窟的探险考察活动
    2、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美国的历史回顾
二、美国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复原研究

(6)龟兹壁画中的莲花纹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结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龟兹壁画中莲花纹的源流
    2.1 莲花纹的起源
    2.2 莲花纹的类型
        2.2.1 莲座纹样
        2.2.2 “藻井”式莲花纹样
        2.2.3 其他莲花纹样
    2.3 莲花纹的分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龟兹壁画中莲花纹的艺术表现
    3.1 莲花纹的形式分析
        3.1.1 莲瓣形态
        3.1.2 “藻井”式莲花形态
    3.2 莲花纹的本莲特色
        3.2.1 风格分析
        3.2.2 地域性特点
    3.3 莲花纹与其他纹样的组合
        3.3.1 莲花纹与忍冬纹
        3.3.2 莲花纹与卷草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龟兹壁画中莲花纹的思想内涵影响
    4.1 对石窟艺术的影响
        4.1.1 象征意义
        4.1.2 审美创作
    4.2 对世俗艺术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攻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克孜尔石窟壁画等文物流失的历史回顾
    (一) 俄国探险队在克孜尔石窟的考察活动
    (二) 日本大谷探险队在克孜尔石窟的探险考察活动
    (三) 德国探险队在克孜尔石窟的探险考察活动
    (四) 伯希和在克孜尔石窟的探险考察活动
    (五) 斯坦因在克孜尔石窟的探险考察活动
二、海外克孜尔石窟壁画流散情况与现状调查
三、小结

(8)中国佛教二十诸天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说明
第一章 二十诸天组合的文献与图像考察
    第一节 佛教文献中的诸天组合
        一、诸天组合的演变
        二、十二诸天之缺位
        三、二十四诸天与“二十八诸天”
    第二节 中国诸天组合图像遗迹
        一、北京及周边地区
        二、山西地区
        三、四川地区
        四、甘肃及新疆地区
    第三节 诸天组合图像溯源
        一、巴尔胡特守护神雕刻
        二、北凉石塔八神王图像
        三、北朝十神王图像
        四、南朝佛教造像座图像
        五、莫高窟285窟西壁壁画
    第四节 日本十二天组像
第二章 诸天图像分志(上)
    第一节 梵天与帝释天
        一、创造之神与雷电战神
        二、犍陀罗美术中的梵释组合图像
        三、龟兹、敦煌地区的梵释组合图像
        四、十六国—北朝的梵释组合图像研究
    第二节 摩醯首罗与韦驮天
        一、毁灭之神至大自在天
        二、摩醯首罗多样化图像成因
        三、童子战神至护法神将
        四、韦驮天与韦天将军辨析
        五、摩醯首罗与乘鸟神只的组合图像
    第三节 娑竭罗龙王与阎摩罗王
        一、蛇族那伽至佛界龙王
        二、印中那伽图像演变
        三、南方之主至地狱审判
        四、阎摩图像的汉化
    小结
第三章 诸天图像分志(中)
    第一节 四天王
        一、汉地四天王信仰
        二、敦煌石窟四天王组合图像
        三、中国毗沙门天图像
        四、毗沙门天持物考
    第二节 鬼子母与散脂大将
        一、啖儿药叉至护子母神
        二、散脂大将与于阗图像系统
        三、犍陀罗的诃利帝与半支迦图像
    第三节 金刚密迹与摩利支天
        一、持金刚杵的密迹力士
        二、赫拉克勒斯与执金刚神
        三、楼至佛与楼陀罗
        四、隐形消灾的阳焰之神
        五、摩利支天与猪
    小结
第四章 诸天图像分志(下)
    第一节 功德天与辩才天
        一、室利女神·吉祥天女
        二、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中的功德天
        三、河流女神至弁才天女
        四、敦煌石窟辩才天图像辨识
    第二节 日天与月天
        一、龟兹地区的日天与月天
        二、敦煌地区的日天与月天
        三、敦煌石窟日天与月天的图像来源
    第三节 坚牢地神与菩提树神
        一、大地女神至护佛地天
        二、降魔变中的地神图像
        三、托足地神图像考
        四、树间药叉至护法树神
        五、犍陀罗—克孜尔的树神图像
    小结
第五章 中国诸天图像综考
    第一节 云冈石窟第9窟明窗侧壁图像新证
    第二节 库木吐喇石窟34窟穹窿顶壁画神只身份释读
余论
附录1:中国佛教二十诸天印度原型及异译名称
附录2:部分印度教神只名称及简释
附录3:四川部分寺庙诸天壁画概况图表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总录

(9)新疆龟兹石窟日神、月神形象源流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综述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疆龟兹石窟天相图概述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与龟兹石窟
    第二节 龟兹石窟天相图概况
        1. 天相图所在石窟窟形
        2. 龟兹石窟日、月神形象(以克孜尔石窟为主)
        3. 龟兹石窟群中的口、月神对应窟号整理
第二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日神分析
    第一节 日神崇拜起源
    第二节 日神与印度
    第三节 日神与伊朗
    第四节 日神与希腊文化
第三章 龟兹石窟天相图日神、月神图像分析
    第一节 克孜尔石窟中日月星辰图像的起源
    第二节 克孜尔石窟“月中兔”图像起源
    第三节 龟兹石窟日神马车、双轮车分析
    第四节 龟兹石窟日神、月神服饰分析
    第五节 龟兹石窟日神、月神姿态分析
第四章 龟兹石窟日轮、月轮的图像意义
    第一节 日轮、月轮图像意义
    第二节 月轮图像与联珠纹
    第二节 日月同辉
    第四节 敦煌及内地指日月瑞像图
第五章 日神形象在其他形式中的应用
    第一节 中国西北部出土织锦中的日神造型
    第二节 中原地区的口月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来源
致谢

四、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藏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所出洞窟原位与内容(论文参考文献)

  • [1]壁画修复实践与思考 ——以克孜尔第219窟残片为例[D]. 刘春琳.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9)
  • [2]美国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调查与复原研究(三)[J]. 赵莉. 艺术设计研究, 2020(03)
  • [3]克孜尔佛传壁画研究[D]. 杨怀武.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4]粟特与中国西域密特拉式艺术图像研究[D]. 张宇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5]美国收藏克孜尔石窟壁画调查与复原研究(一)[J]. 赵莉. 艺术设计研究, 2020(01)
  • [6]龟兹壁画中的莲花纹样研究[D]. 柳晓英.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8)
  • [7]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的历史回顾与现状调查[J]. 赵莉. 新疆艺术(汉文), 2018(04)
  • [8]中国佛教二十诸天图像研究[D]. 张聪. 南京艺术学院, 2018(02)
  • [9]新疆龟兹石窟日神、月神形象源流考证[D]. 刘颖佳. 中国美术学院, 2018(01)
  • [10]“德国皇家吐鲁番探险队”揭取唐与回鹘时期库木吐喇石窟壁画残片简目[J]. 刘韬. 敦煌吐鲁番研究, 2017(01)

标签:;  ;  ;  ;  ;  

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原址及内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