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叶木阔叶木锯屑制浆造纸(论文文献综述)
宋建伟[1](2018)在《木材基先进功能材料的研究》文中提出木材具有可再生、质轻、环境友好等特性。然而由于蓬松、强度低、不透明、不导电等固有性质,限制了更多的功能化应用。因此,通过研究新技术、新方法来克服木材本身固有的缺陷,从而使其获得高附加值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天然木材为原料,充分利用木材天然而独特的组成成分和微观构造,探索设计了多种不同功能的木材基功能材料。主要实验内容如下:利用木材天然而独特的宏观和微观构造,制备了两种各向异性的透明木材复合材料(R-透明木材和L-透明木材)。结果表明,无论是R-透明木材还是L-透明木材,其天然的纤维素结构都被完好的保留,而带有颜色的木素被脱除,由于细胞腔结构中填满了聚合物,使得两种材料具有极高的透明度,其中R-透明木材的透明度更是高达90%,高于L-透明木材的透明度。另外,在400 nm到800 nm的可见波长范围内,两种透明木材的光学雾度都很大,R-透明木材的雾度高于L-透明木材。两种透明木材的机械性能也有显着差异,L-透明木材的断裂强度和模量约为R-透明木材相应值的2倍。通过往木材细胞腔中浸注熔融的金属,制备了一种各向异性的金属-木材复合功能材料。结果表明,金属-木材复合材料具有高度各向异性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在金属阵列的平行和垂直方向上的导电率分别为5.4×104 S/m(σ//)和4.8×10-7 S/m(σ⊥),赋予了该新型材料优异的各向异性电导系数(σ///σ⊥≈1.12×1011)。同时,该材料在金属阵列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也拥有各向异性的导热性,其热导率分别为5.23 W/m·K(κ//)和0.29 W/m·K(κ⊥),各向异性系数为18。因此,该新型材料的各向异性系数远大于目前很多材料和聚合物。此外,与天然木材相比,金属-木材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强的机械性能。通过一种简单高效的“自上而下”一步化学处理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超级柔软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超柔木材。通过研究其结构和组成的变化,阐述了其超级柔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超柔木材薄膜具有更好的机械性能,相比原始木材增加了约7倍。同时,木材薄膜的杨氏模量由134 MPa降到116 MPa,而其伸长率从0.4%提高到4.6%,这说明处理后木材变得更加柔软且具有更好的延展性。此外,超柔木材在经历1000次弯曲循环后,仍然表现出优异的耐久性。天然木材的曲率为0.195 mm-1,而超柔木材的曲率为16.7 mm-1。由于超柔木材具有的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三维多孔结构,可以提供足够的空间供细胞生长,使其成为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用于组织工程的3D生物支架材料。受树木水分蒸腾作用的启发,利用木材独特的天然多孔结构和相互连接的通道结构,设计了一种新型碳纳米管修饰的柔性木材膜(F-Wood/CNTs)作为太阳能蒸汽发生装置。结果表明,在可见光和红外区域,F-Wood/CNTs膜具有极低的透光率(<1%)和反射率(2%),因此其具有98%的超高光吸收效率。在10 kW·m-2光照强度下,F-Wood/CNTs膜的热转化效率高达81%,纯水蒸发速率可达11.22 kg·m-2·h-1。通过从上到下的合成工艺,开发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化学方法处理天然轻木来制备层状结构的各向异性木气凝胶。结果表明,层状结构导致各向异性木气凝胶具有良好的机械压缩性和抗脆性,可逆压缩形变高达60%。在40%的形变下,经过10000次压缩循环后,木气凝胶的应力保持率约为90%,这显示出木气凝胶良好的耐脆性和塑性形变。此外,木气凝胶在纵向和横向的热导率值分别为0.028 W/m·K和0.12 W/m·K,两者都分别低于天然木材的0.1 W/m·K和0.15 W/m·K,说明相比于木材,木气凝胶可以作为良好的绝缘材料应用于隔热材料领域。这些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和构建,为天然木材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李照伟[2](2017)在《金属钼催化木质素氢解制备酚类化合物研究》文中认为木质素是生物质的主要构成组分之一,由不同苯基丙烷单元通过醚键与碳碳键连接形成三维网状生物大分子。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唯一存在的、可再生芳香型碳氢资源。通过化学、生物等手段将木质素转化为芳香基酚类化合物及材料,应用于能源、化工、医药、材料等领域,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论文探讨了以阔叶材和针叶材木质素为原料,利用酶温和酸解法制备酶酸解木质素(EMAL)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红外光谱及二维核磁共振波谱等分析手段确证该方法提取的EMAL具有较高纯度并保持木质素原始结构特征;其中,桦木主要为S和G型结构,而松木则为G型结构。论文以松木EMAL加氢降解为模型反应,探讨金属催化剂种类、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添加剂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确定钼基负载于碳纳米管(CNT)上的催化剂效果较好。在200℃条件下,产物90%以上为Y-甲氧基异丁香酚,并可通过分离制得单一组分;在260℃温度条件下,则生成4-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和4-丙基-2-甲氧基苯酚两种主要产物,说明温度对松木降解影响较大。通过比较相同条件下两种木质素的降解结果得出,桦木降解的芳香化合物得率高,主要为4-丙烯基-2,6-二甲氧基苯酚(S型)和4-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G型);而松木降解的芳香化合物得率较低,主要为γ-甲氧基异丁香酚(G型)和4-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G型),即原料结构组成直接决定产物结构类型。在降解产物基础上,本论文主要合成部分酚类单体化合物,通过NMR与GC鉴定纯度并配置标准曲线计算单体得率,以此作为反应效率的评判标准。
陈铭杰[3](2015)在《甘蔗渣均相化学改性及其材料制备》文中研究指明以植物纤维形式存在的木质纤维生物质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绿色可再生资源,可用于替代传统的化石资源作为未来工业原材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有大量的研究将木质纤维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质平台化合物等。尽管生物质精炼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然而目前木质纤维生物质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质化学品以及生物质能源,鲜有报道将木质纤维生物质直接作为材料替代合成聚合物在材料工业的应用。生物质材料研究的主要障碍在于生物质复杂的化学结构以及极小的加工窗口。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发了几类木质纤维生物质全组分的溶剂系统,包括离子液体、二甲基亚砜/氯化锂、二甲基亚砜/N-甲基咪唑等,这些新型溶剂系统的开发为木质纤维生物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全新的途径。本论文研究了甘蔗渣的均相化学改性以及采用溶液加工的方法制备了甘蔗渣新型材料。研究了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中、无催化剂条件下马来酸酐对甘蔗渣的均相化学改性,成功的把羧基基团引入到甘蔗渣中。优化了马来酸酐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以达到最佳反应效果。采用产物重量增加百分比(WPG)表示马来酸酐对甘蔗渣的改性程度。研究发现,增加马来酸酐的用量可以有效地提高WPG。把反应温度由50 oC提高到110 oC,WPG由7.0%提高到25.8%,但进一步将温度提高反应温度到130 oC会导致WPG降低。在110 oC下,当反应时间为60 min时,WPG达到最大值44.1%。FT-IR以及固体CP/MAS 13C NMR分析表明,甘蔗渣中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三大组分同时参与了与马来酸酐的酯化反应。XRD研究表明,均相化学改性后,甘蔗渣的结晶结构被破坏,结晶度下降。甘蔗渣纤维素结晶变体形态没有发生改变。TGA/DTG研究结果表明,在300 oC以下,改性甘蔗渣的热稳定性下降;在300 oC以上,改性甘蔗渣的热稳定性则增加。研究了甘蔗渣在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中与环状酸酐的均相酯化反应。甘蔗渣酯化改性程度可以通过调整环状酸酐的用量控制。采用马来酸酐、丁二酸酐和邻苯二甲酸酐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中对甘蔗渣改性,最高WPG分别可以达到184%、98.1%和147%。FT-IR和固体CP/MAS 13C NMR光谱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渣的均相酯化改性顺利的进行并生成相应的酯。采用TGA/DTG方法研究了均相酯化改性对甘蔗渣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中采用环状酸酐对甘蔗渣进行均相化学改性会降低甘蔗渣的热稳定性。研究了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氯盐中甘蔗渣与丙烯酸酯的均相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甘蔗渣接枝聚丙烯酸酯吸油材料。通过调整丙烯酸酯的用量在1 m L/g4 m L/g控制甘蔗渣均相接枝共聚改性的程度。接枝共聚改性后,甘蔗渣的吸油率明显提高。其中,甘蔗渣接枝聚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具有最高的吸油效率,对机械油、花生油和柴油的最高吸油率分别达到采用11.2 g/g、10.6 g/g和5.96 g/g。采用FT-IR光谱对甘蔗渣接枝共聚物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在1735 cm-1处出现了C=O键的吸收峰,说明甘蔗渣接枝共聚反应的顺利进行。采用TGA/DTG的方法研究了接枝共聚改性对甘蔗渣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相接枝共聚改性会导致甘蔗渣的热稳定性降低。以二甲基亚砜/氯化锂作为甘蔗渣全组分溶剂体系,在不添加任何助剂的情况,采用以下两种途径制备了甘蔗渣生物质薄膜材料:1、以丙酮/水(体积比为9:1)作为凝固浴,室温干燥得到甘蔗渣薄膜;2、甘蔗渣/二甲基亚砜/氯化锂制膜液先采用冷冻预处理,以水作为凝固浴,室温干燥得到甘蔗渣薄膜。采用FT-IR、紫外-可见光光谱、SEM、XRD以及拉伸测试的方法研究了甘蔗渣薄膜的物理化学性能。由于木素的存在,甘蔗渣薄膜是具有很强的紫外阻隔能力的浅黄色半透明材料。与纤维素/淀粉/木素复合薄膜材料相比,甘蔗渣薄膜材料具有较强的的机械力学性能。甘蔗渣薄膜的拉伸强度最高达到38.3MPa,杨氏模量最高达到2.32 Gpa。冷冻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物理交联作用以及形成的微孔可以有效的增强材料的力学性能。这种方便快捷、环境友好的甘蔗渣加工方式为木质纤维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全新的途径。直接把木质纤维生物质转化为高附加值材料的主要障碍有以下两方面:1、木质纤维生物质资源的结构复杂;2、木质纤维生物质资源的加工窗口窄。为了解决全甘蔗渣材料构建的困难,本研究以二甲基亚砜/氯化锂作为溶剂,对甘蔗渣进行均相邻苯二甲酸酯化改性处理,再采用溶液延流成膜的方法制备了甘蔗渣邻苯二甲酸酯薄膜材料。采用FT-IR以及NMR光谱对甘蔗渣邻苯二甲酸酯化学结构进行了确认。HSQC研究结果表明,甘蔗渣中碳水化学物的C2、C3和C6位上的羟基均参与了化学反应。采用拉伸测试和SEM研究了甘蔗渣邻苯二甲酸酯薄膜的力学性能以及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随着甘蔗渣邻苯二甲酸酯的WPG从32.9%增加至126%,甘蔗渣邻苯二甲酸酯薄膜的拉伸强度从30.6 MPa降低至3.55 MPa,断裂伸长率从2.35%增加至21.7%。邻苯二甲酸酐改性的甘蔗渣可以有效地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提高了甘蔗渣材料的可加工性以及软韧性,为甘蔗渣的利用提供了全新的途径。以甘蔗渣为原料,直接制备了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的木质纤维生物质气凝胶材料。其工艺流程如下:把甘蔗渣溶解在二甲基亚砜/氯化锂中-把甘蔗渣溶液倒入模具中-进行循环冻融处理-用水浸泡去除溶剂-溶剂交换(把水交换为乙醇)-溶剂交换(把乙醇交换为叔丁醇)-冷冻干燥-甘蔗渣气凝胶。采用FT-IR、氮气吸附、SEM和XRD研究了气凝胶的物理化学结构以及表面形貌。结果表明,甘蔗渣气凝胶是由片层结构组成的三维孔状网络。其比表面积和总微孔体积最高分别可以达到185 m2/g和0.46 cm3/g。通过控制甘蔗渣在二甲基亚砜/氯化锂溶液中的浓度,可以有效地控制甘蔗渣气凝胶的结构。
陈晓倩[4](2014)在《杨木预水解液中低聚糖的分离和提纯》文中研究说明目前碱法制浆(包括硫酸盐法制浆和烧碱法制浆)是主要的制浆方法,这些传统的制浆过程中,纤维原料中的大部分半纤维素与木素一起被溶解到蒸煮液中,在后面的废液处理过程中通过燃烧除掉,造成生物质资源的浪费。近年来,生物质精炼概念的提出使生物质原料中各种组分的高效利用得到了重视。结合生物质精炼的概念,在植物纤维原料制浆之前进行预水解处理,水解后的植物纤维原料进行制浆和造纸,处理得到的预水解液经过进一步的处理,可以分离提纯出低聚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或转化成能源,为制浆造纸企业带来附加经济效益。本文首先研究了木片尺寸对预水解中各种组分溶出的影响,然后结合生物质组分分离技术,研究了不同方法对预水解液中低聚糖的分离提纯效果。通过杨木预水解液组分进行分析,发现糖(单糖和低聚糖)和木素是预水解液中的主要组分,还含有糠醛、甲酸和乙酸等。木片尺寸对预水解液中糖组分的溶出有较大影响。热水预处理过程中,木片尺寸越小,越有利于低聚糖的溶出,而木粉在热水预水解过程中会产生更多单糖,进而导致水解液中低聚糖含量降低。预水解液中分子量较大的木素容易引起后续处理中的膜堵塞问题。研究了不同沉淀方法对大分子木素选择性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沉淀和酸化法对木素大分子去除的同时会引起较多的低聚糖损失;而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ADMAC)絮凝沉淀和冷冻法对木素的去除效果相对酸化法较差。与其他方法相比,采用聚合氯化铝(PAC)沉淀是选择性去除水解液中木素最好的方法,在电中和机理的作用下,可以去除25%的木素,同时保持低聚糖含量基本不变。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对处理前后木素分子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去除的木素为大分子木素。透析方法可以用来除去预水解液中小分子的木素及其他杂质。预水解液经过PAC沉淀处理除去大分子木素后,采用透析膜处理,研究了不同截留分子量的透析膜对其中小分子杂质去除和低聚糖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透析处理可以去除几乎全部的杂质,但是也会造成大量低聚糖的损失。超滤处理也可以进一步去除小分子杂质,不同材质和孔径以及渗透压都会对膜通量和提纯效果产生影响,并且经过沉淀处理的预水解液对保持稳定的膜通量有益。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去除预水解液中带负电荷的木素和杂质,与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相比,强碱性阴离子树脂不仅对杂质吸附效果较好,而且低聚糖损失也较低。通过有机溶剂对树脂进行洗脱,可以将吸附的有机质回收利用。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得到高得率、高纯度低聚糖精炼流程为:PAC沉淀后透析处理流程和微孔滤膜过滤-超滤-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流程。
郭冬梅[5](2013)在《中国纸浆期货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纸浆的消费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产量也仅次于美国,排世界第二,未来我国造纸产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相对匮乏,不能满足造纸产业对纤维原料的需求,长期依靠进口,是世界上纸浆进口量最大的国家。但是中国有着巨大的贸易量却没有相应的定价权。中国巨量需求反而容易成为国际“炒家”的炒作对象,中国企业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价格,造成企业的损失,企业需要能够回避价格风险的工具,更需要争取纸浆贸易中的定价权。同时,随着我国造纸行业环保标准的提高,行业在环保上的投入越来越大,造纸企业普遍面临成本控制问题,迫切需要成本控制的工具。发展纸浆期货不但能为造纸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控制成本,同时也是争取纸浆定价权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了期货新品种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我国纸浆市场发展的具体情况,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开展纸浆期货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同时也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障碍。通过历年GDP与纸和纸板的产量及消费量数据做回归并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造纸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纸浆期货能为造纸企业提供风险管理的工具;是争取国际定价权的有效途径,同时在拓宽我国林业的融资渠道和扩大我国期货市场的容量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纸浆期货的现货市场规模,纸浆较长的产业链将带来众多的参与者,纸浆电子市场的运营为纸浆期货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国家对期货新品种开发的鼓励等都为我国开展纸浆期货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在我国开展纸浆期货可能面临的障碍主要包括:我国森林资源匮乏将对纸浆的原材料形成制约;纸浆的标准化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废纸浆,我国还没有统一的国家废纸回收标准;纸浆的细分市场容量较小,用于交易的商品浆的比例不高;造纸产业中企业结构的不合理会对纸浆期货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造纸产业林纸一体化的发展可能会降低企业的套期保值需求;我国期货市场新品种上市严格的审批制度会对纸浆期货的开发形成制约。虽然纸浆期货的开发可能存在一系列的困难,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可行性。本文认为,发展纸浆期货应该加快调整我国造纸行业的产业结构;制定废纸分类的国家标准;考虑选择漂白针叶木浆、漂白阔叶木浆或本色浆等交易量较大,用途广泛,同时又具备期货交易实践的浆种作为发展纸浆期货的标的物;鼓励现货企业参与套期保值交易。同时改革我国严格的期货新品种上市的审批制度。
杨冬霞[6](2013)在《针叶树材细胞裂解机理及超细木粉制备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木粉在建材、农业、塑胶、化工、冶金和环保等多个领域都广泛应用。木粉的加工原料大都是不同树种的锯屑,而且取材方便、价廉、原料充足,将其超细化后适量添加于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会产生各种多功能材料。本文试验加工原料是兴安落叶松锯屑。用显微镜观测锯屑颗粒,其断口形态极不规则,在一些颗粒内存在显着裂纹,而一些锯屑用高倍显微镜观测,会看到微裂纹。这些裂纹出现的原因有,首先锯屑颗粒己受外力作用其内部已存在微裂纹;其次是由于兴安落叶松属于急变材在生长过程中就可能出现微裂纹。根据显微观测结果可将干燥后锯屑假设为脆性板层材料,在受外力作用时木纤维的断裂可分为纵向断裂和横向断裂两种类型。横向受力使管胞间分离直至断裂,破坏针叶材的蜂窝结构;纵向受力则使管胞在长度方向上断裂,减小管胞的长径比。超细木粉的粒径范围小于兴安落叶松管胞的平均弦向直径,所以在进行木粉超细加工时必须进行细胞破壁。用蜂窝结构模拟兴安落叶松的横向管胞结构,模拟兴安落叶松早材管胞径向受力时的拉伸变形直至断裂的过程,应用断裂力学中J积分知识计算出这一过程中细胞壁结构变形直至破坏所需应力大小。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国内外的不同树种细胞壁断裂实验研究结果相比较,得出早材纤维断裂强度范围。并应用结构力学和有限元的相关知识将兴安落叶松的细胞壁结构模拟成线弹性桁架结构,依据桁架结构特点对杆单元施以压应力进行微观力学模型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传统切削理论相比较,得出细胞壁断裂所需的切削力,为超细木粉机加工刀具、主轴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超细木粉的加工属于纤维类材料的超细化加工,它是超细粉体制备技术的难点,纤维类材料具有很强的韧性,仅靠简单的冲击、挤压、研磨作用力很难将其进行超细化。对于纤维类材料需要施加强剪切力与强研磨力相结合的复合力场才有可能使其达到微米或亚微米尺寸。超细木粉机的设计以机械作用力为粉碎力场,突出剪切和研磨的作用,并与冲击、搅拌、摩擦作用力共同对物料进行粉碎。在超细木粉机的设计上参照国内外粉体制造的先进技术,同时根据纤维类材料加工特点在设计中注重冷却装置的设计,研发的超细木粉机能够实现对较高目数木粉的分离、分级。通过对实验制备出的不同目数木粉的形态尺寸研究,得出加工木粉的目数与时间、刀具、刀片间距之间的关系。对目前的分离、分级设备比较分析并结合木粉自身特点,在分离设备上选择旋风分离器。在旋风分离器的结构设计上依据旋风分离器的经典模型进行设计,依据“平衡轨道”模型对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将计算结果与粉体形状尺寸定义进行比较,所设计的分离设备能够达到预期要求。用经验模型和耗散损失模型对旋风分离器内的压降进行了计算。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对旋风分离器内的气体流场和不同粒径的木粉颗粒的运动状态进行了模拟。在木粉的分级上采用干式的气动分级,采用射流预分散离心风机的高速喷射气流使木粉在收集箱中的螺旋分离器中以层流流动,达到木粉的分级。试验制备的不同目数的木粉对其进行粉体物性实验研究后,可得出随着木粉目数的逐渐增加,则木粉的颜色也就逐步加深。这是由于目数越高的木粉其相应的加工时间也就逐渐延长,在加工过程中木粉所受热就越多,碳化现象也就越显着。在加工过程中锯屑颗粒随着加工时间逐渐延长、刀片间距离逐渐减小以及电机转速的增大,颗粒由层状、片状、棒状、针状、丝状直至最后取样观测可以看到球形度较好的木粉颗粒。对不同目数木粉进行试验测定,随着目数的增高密度变大,粉体颗粒间的空隙率变小,颗粒间的配位数增多,粉体的可压缩性变小。在常态下粉体间的主要作用力是范德华力,根据其值大小可计算出木粉的团聚数大小,木粉的目数越高其团聚数也就越大,但在超细木粉定义的目数范围内常态下木粉的性质稳定不易团聚。
李洪才,卫晓林[7](2012)在《竹子生产溶解浆》文中提出评价了以商品竹片为原料生产溶解浆的可行性。首先将竹片进行自水解(AH),烧碱/蒽醌法蒸煮,并用O-CCE-D-(EP)-D-P流程进行高白度漂白(CCE为冷碱抽提段)。虽然竹片的化学组成(木素22.4%,聚木糖19.5%,纤维素49.3%,总抽提物16.8%,灰分1.5%)看似不利于生产,但采用上述工艺还是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溶解浆。生产的溶解浆具有较高的白度(92.4%)和-纤维素含量(94.9%)。竹浆的半纤维素、抽出物和灰分含量对于生产黏胶人造丝用溶解浆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因此,竹子作为溶解浆生产的原材料是可行的。
熊林根[8](2012)在《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绿色生活的崇尚,人们对以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物的需求日益增长,而粘胶纤维具有自然可降解性,人们对粘胶纤维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但面对“粮棉争地”的尴尬,以非棉粘胶纤维代替棉纤维的战略显得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以枫香树材为原料,制备符合粘胶纤维行业的浆粕。论文主要研究了枫香树材的纤维形态、化学组成、硫酸盐蒸煮工艺技术和蒸煮反应机理、二甲基二环氧乙烷漂白工艺技术及碱精制工艺。主要工艺技术和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纤维形态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枫香木纤维平均长度和纤维长宽比分别较三倍体毛白杨高14.6%和6.2%。;从化学组分来看,枫香树材的Klason木素含量比尾叶桉低8个百分点,而综纤维素含量却比尾叶桉高出3个百分点,可见,枫香树材比尾叶桉更适合制化学浆。2)通过对枫香树材硫酸盐蒸煮的用碱量、硫化度、最高蒸煮温度和保温时间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研究发现:用碱量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大,硫化度对浆料得率和卡伯值的影响最小。在所选的工艺水平范围内,其适宜蒸煮工艺为:用碱量17%(以Na2O计),硫化度20%,最高温度165℃,保温时间60min,液比1:6;蒸煮结果:得率49.87%,卡伯值26.77,残碱3.44g/L。而添加蒽醌(AQ)的枫香树材硫酸盐法蒸煮结果:得率50.60%,卡伯值24.41,残碱7.41g/L。因此,枫香树材添加AQ的硫酸盐法蒸煮,不仅可以保护碳水化合物,而且能改善脱木素的选择性。3)对枫香树材热水预水解处理结果表明,水解后水解液pH值为3.61,水解液中的固形物含量为30.23g/L。与未预水解处理的木片相比,预处理后木片戊聚糖含量下降了60%左右, Klason木素含量下降了7.1%,灰分下降到0.11%,综纤维素含量下降了5%。4)水预处理的木片再经过硫酸盐蒸煮结果表明,经预处理木片可以降低用碱量。在相同硫酸盐蒸煮条件下,预水解硫酸盐浆比未水解硫酸盐浆卡伯值降低了10个单位,α-纤维素含量提高了2个百分点,纸浆黏度降低了240ml/g左右,得率损失了2.7个百分点。5)通过丙酮和过硫酸氢钾试验结果表明,丙酮能催化过硫酸氢钾的漂白,其作用非常明显,中间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二甲基二环氧乙烷(DMD)。DMD具有活化浆中残余木素的功能,放在氧脱木素之前,可提高浆粕的木素脱除率,改善氧脱木素的选择性。6)对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氧脱浆(W-MO)和未经水预处理硫酸盐浆(U-MO)进行碱处理(E),碱浓从6%增加到12%,W-MO浆粘度下降了10ml/g,U-MO浆粘度却下降了72ml/g.要使浆料达到相同α-纤维素含量(95%),W-MO浆只需8%的碱浓,U-MO浆需要10%的碱浓。7)在对浆粕进行过氧化氢漂白时,W-MOE浆粕粘度几乎没变化,而U-MOE浆粕一直在下降,要漂到相同的白度(83%ISO)时,后者浆粕需要4%H2O2,而前者只需2%H2O2。8)预水解硫酸盐法蒸煮浆经过MOEP漂白,可以达到使用的品质要求,浆粕中α-纤维素含量达到98%、白度达到85%(ISO)以上、而只含有0.06%的灰分。
张应龙[9](2012)在《环境友好木质素降解新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挑战,生物质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解决能源与资源危机至关重要,木素类物质资源的重要性,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被作为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加以开发和利用。开发对环境友好的木素降解技术,已经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本论文试图从这方面出发,重点研究了对环境友好的咪唑类离子液体以及漆酶对木素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得到相关产物的一些信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绿色溶剂1-丁基-3-甲基咪唑氯([Bmim]Cl)对木粉液化条件的研究采用常压条件下,用合成的[Bmim]Cl以及各种溶剂对杨木粉做了溶解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作用时间、[Bmim]Cl的纯度,固液比等条件影响了液化效率。温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Bmim]Cl的纯度越高,固液比越小,液化的效率越高。通过实验发现,用纯的离子液体[Bmim]Cl、在温度80℃下,固液比为3:100,作用时间为24h时,液化效率可达99%。已经报道的对木粉液化的方法往往都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2、木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木素溶解度的测定使用离子液体[Bmim]Cl和水作为共溶剂对定量的酶分离木素(CEL)进行溶解,并测定紫外吸光值,以紫外吸光值为纵坐标,CEL的含量作横坐标,建立标准曲线方程。根据此曲线,可以得到溶解于离子液体中的未知的CEL的含量。并使用典型的硫酸法测定木素的含量作为对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测得的结果比较准确,与传统的测定方法相比有一定的优越性,测定方法步骤简单,结果也较可靠。通过此法,测得了60%、45%[Bmim]Cl的水溶液中CEL的最大溶解度,分别为143.5mg/ml,95.8mg/ml,说明离子液体[Bmim]Cl具有极强的溶解CEL的能力。3、[Bmim]Cl木素的提取及验证使用[Bmim]Cl提取了离子液体木素,并简单分析了一些提取条件对[Bmim]Cl木素得率的影响,发现在提取剂的选取上,以丙酮最佳;丙酮与水的体积比例为1:1时,木素的得率较高。然后将提取的[Bmim]Cl木素与CEL做了对比,进行了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Bmim]Cl木素具有木素的特征吸收峰;通过’H核磁共振谱(1H-NMR),发现[Bmim]Cl木素与CEL质子类型基本相同,质子的含量稍微有些区别,甲氧基中质子含量相差较大;通过13C核磁共振谱(13C-NMR)将[Bmim]Cl木素与CEL相比,少了许多碳的积分值,主要原因可能是[Bmim]Cl木素完全暴露在[Bmim]Cl中,其结构遭受破坏程度大,致使苯环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开裂等等的变化,这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总之,用[Bmim]Cl提取木素的这种方法与CEL提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工艺简单,[Bmim]Cl能够回收利用,符合环保要求,不用强烈的酸或碱的反复溶解,木素结构破坏较小,可以作为一种木素提取的新的方法。4、测定了漆酶在离子液体中的稳定性从粗毛栓菌Lg-9(本实验室菌种)中提取了漆酶,测定了其在有机溶剂、离子液体[Bmim]Cl共溶剂中的稳定性。发现漆酶非常稳定,在有机溶剂中、以及[Bmim]Cl中,都能保持一定的活性。在一定浓度的[Bmim]Cl中往往也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即使在较高浓度的[Bmim]Cl中,酶的活性也能保持较长的时间段。这说明在离子液体存在下,漆酶还能有足够多的时间与底物作用,这足够引起底物的一些变化。另外,测定了漆酶在[Bmim]Cl含量45%溶液中的不同pH下的酶活曲线,发现在酸性条件下,pH从5到7,漆酶都会保持较好的活性,漆酶都会保持较好的活性。5、漆酶在不同溶解系统中对CEL的作用挑选了CEL作为底物,漆酶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溶液去溶解CEL,一种是水,另一种溶剂是[Bmim]Cl/H2O共溶剂,研究了Lg-9漆酶在均相的[Bmim]Cl/H2O共溶剂系统中对木素的作用以及在非均相的水溶液系统中对木素的作用。结果如下:在非均一的水溶液中,漆酶处理与对照相比,紫外可见光谱(UV-Vis)表明205和280nm处的总吸收值增加;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明明显出现羰基基团;13C核磁共振谱(13C-NMR)光谱表明β-0-4键中的C-γ信号消失,C-a信号明显增加,甲氧基含量减少。在均一的[Bmim]Cl/H2O的溶液中,漆酶处理与对照相比,UV检测光谱表明在280nm处的总吸收值降低,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发现一些小的吸收峰消失;13C-NMR光谱表明p-0-4键中的C-γ信号明显加强,C-a信号轻微降低,甲氧基含量增加。综上所述,由于这两种溶剂对CEL溶解程度不同,漆酶对木素的作用结果也大不相同。在非均相水混悬液系统中,漆酶将CEL的部分羟基氧化为羰基,同时,CEL发生了部分降解,从而增加了它在水中的溶解性。在[Bmim]Cl/H2O均一的共溶剂中,漆酶将小分子物质聚合到CEL大分子的物质上,增加了氧甲基的含量,对CEL主要起到聚合作用。6、其它离子液体对CEL的作用用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和1-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Pmim]Ac在80℃下对木素进行了溶解。24小时后,用蒸馏水冲洗得到上清液和固体物质,然后对上清液分别用甲苯、二氯甲烷、乙酸乙酯进行了抽提,抽提物用气质联用仪做了检测分析,固体物质冷冻干燥后对其做了红外分析,’H-NMR和13C-NMR的分析。结果表明:从抽提物的得率看,[Emim]Ac的溶解产物用乙酸乙酯抽提时获得了较高的产率,用二氯甲烷抽提时产率最低,而[Pmim]Ac的溶解产物用二氯甲烷抽提时获得了较高的产率,用甲苯抽提时产率最低。从抽出产物结构来看,两种离子液体都抽提出了许多对照组没有抽出的化合物。在抽出的所有产物中,[Emim]Ac抽提出产物最多的是甲基-(2-羟基-3-乙氧基-苯基)醚,及香草醛。[Pmim]Ac抽提出产物最多的是甲基-(2-羟基-3-乙氧基-苯基)醚和异香草精。这说明了不同阳离子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其作用于木素的机制不同。进一步1H-NMR分析表明经过两种离子液体处理后,各功能团上质子的变化数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阳离子不同的咪唑类离子液体,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具体表现在:与对照相比,羧基和醛基上的质子数,经[Pmim]Ac处理少了一个,[Emim]Ac处理则没有减少。愈创木基芳核上的质子数,经过两种离子液体处理后,都增加了一个;紫丁香基芳核上的质子数,则是经[Pmim]Ac处理没有减少,[Emim]Ac处理增加了一个;再就是甲氧基中的质子数变化,经[Pmim]Ac处理没有减少,而[Emim]Ac处理增加了两个。这说明咪唑类离子液体阳离子不同,作用的官能团也不相同,从而溶解木素的机制不同。13C-NMR分析发现咪唑类离子液体阳离子不同,得到的结果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都使得木素中的C4G;C3G’;C3,C5S’或C3;C5G’; C3,C5H,或者愈创木基单元和丁香基单元芳香环上的甲氧基含量大大增加,从而增大了木素的溶解性,并使木素得以降解。不同点在于,与对照相比,[Pmim]Ac处理的木素样品,增加了C5G或者咪唑基的C5,以及β-O-4结构中C-Y的信号,信号积分值分别为1.22.8.20;[Emim]Ac处理的木素样品,C5G或者咪唑基的C5的信号没有出现,β-O-4结构中C-Y的信号值为1.86。这说明,不论哪种离子液体处理木素时,都增加了β-O-4结构中碳链的长度,而以[Pmim]Ac处理的木素样品增加的更为显着。除此之外,愈创木基或醚化的愈创木基单元中的C-6,在[Emim]Ac处理时信号消失,而在[Pmim]Ac处理时信号增强,也说明了两种离子液体对木素作用位点的不一致。这可以从质谱得到的长链的产物中得到印证。
蓝武[10](2012)在《木质纤维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以及组分分离》文中研究说明以木质纤维为代表的农林生物质具有量大价廉、可生物降解、可再生、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必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化工原材料之一。然而,木质纤维细胞壁结构复杂,组分间存在各种类型的化学键,导致其组分分离困难,难以对其进行高效利用。传统的分离方法也往往只能使纤维素、半纤维素、木素中的一种或两种得到利用,而其他组分则作为废弃物直接排放或者作为低附加值燃料燃烧。因此,寻求高效溶解木质纤维的绿色溶剂以及有效分离各组分的方法显得尤为迫切。本论文使用[C4mim]Cl、[Amim]Cl和[C2mim][CH3COO]三种离子液体作为溶剂,分别溶解蔗渣纤维素、蔗渣综纤维素、蔗渣、马尾松和桉木原料,并使用球磨、超声处理、微波加热等方法辅助溶解。研究发现离子液体是纤维素的良溶剂,但是对综纤维素和木质纤维的溶解能力欠佳,尤其是木质纤维原料,必须经球磨后才能完全溶于离子液体。对使用离子液体处理后剩下的未溶物进行X-射线衍射(XRD)、酸水解、离子交换色谱(HPAEC)分析,发现离子液体溶解木质纤维原料过程中,首先溶解半纤维素和纤维素,再溶解木素。以[C4mim]Cl为溶剂,90%丙酮溶液为沉淀剂,对球磨后的蔗渣和桉木进行组分分离。球磨12h的蔗渣完全溶解于[C4mim]Cl后并通过90%丙酮溶液沉淀和3%NaOH处理,最终可分别得到木素含量为4.56%的纤维素36.78%、木素含量为3.54%的半纤维素26.04%、木素10.51%。使用离子交换色谱(HPAEC)、凝胶渗透色谱(GPC)、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碳-氢二维核磁(2D13C-1H NMR)对产物进行物理化学性质的表征,并以微晶纤维素(MCC)、木聚糖、磨木木素(MWL)为标物对比,发现分离所得产物结构与标物相似。该方法对木素含量较高的桉木的分离效果不理想,木素得率低,且所得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分仍具有较高的木素含量。离子液体通过中和、旋蒸、除盐的步骤进行回收,回收后的离子液体呈琥珀色,颜色随回收次数加深,且在溶解过程中更易于使木质纤维水解,分离效果降低。以DMSO/NMI为溶剂,90%丙酮溶液为沉淀剂对球磨后的蔗渣和桉木进行组分分离。分离蔗渣可得到木素含量为10.35%的纤维素35.78%、木素含量为8.33%的半纤维素33.76%、木素10.59%;分离桉木得到木素含量为23.59%的纤维素32.42%、木素含量为30.77%的半纤维素(滤渣4)34.30%、木素8.89%,并使用HPAEC、GPC、FT-IR、XRD、1H NMR、13C NMR、2D13C-1H NMR表征所得产物。分别以[C4mim]Cl、[Amim]Cl和[C2mim][CH3COO]为溶剂,以NaOH溶液为沉淀剂,对球磨后的蔗渣,桉木和马尾松进行组分分离。球磨时间、NaOH溶液浓度、离子液体结构、原料种类均对分离效果有影响。球磨12h的蔗渣经[C2mim][CH3COO]在110℃处理2.5h后再倒入1mol/L的NaOH溶液中再生,可有效地分离得到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素三大组分,其得率分别为44.86%,28.85%和9.49%,总得率为83.20%,并使用HPAEC、FT-IR、1H NMR、13C NMR等手段表征产物物理化学结构。使用同样的方法处理木素含量较高的桉木与马尾松却不能够有效地分离三大组分,所得纤维素组分仍含有较大量木素,且半纤维素与木素的得率低。
二、针叶木阔叶木锯屑制浆造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叶木阔叶木锯屑制浆造纸(论文提纲范文)
(1)木材基先进功能材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材的结构 |
1.2.1 木材的层级结构 |
1.2.2 木材的分级多孔结构 |
1.3 木材改性的意义 |
1.4 木材-有机聚合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4.1 树脂浸渍处理 |
1.4.2 有机单体改性 |
1.5 木材-无机质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6 木材-金属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7 碳化木的研究进展 |
1.8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1.8.1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 |
1.8.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各向异性、高透明木材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原料及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脱木素木材的制备 |
2.2.4 透明木材的制备 |
2.2.5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透明木材的构建与表征 |
2.3.2 透明木材的光学性能 |
2.3.3 透明木材的机械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各向异性金属复合功能木材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方法 |
3.2.1 原料及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各向异性金属复合功能木材的制备 |
3.2.4 电导率的测定 |
3.2.5 温度分布测量 |
3.2.6 热导率测量 |
3.2.7 机械性能测试 |
3.2.8 SEM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各向异性金属复合功能木材的制备 |
3.3.2 各向异性金属复合功能木材的结构 |
3.3.3 各向异性金属复合功能木材的电学性能 |
3.3.4 各向异性金属复合功能木材的导热性能 |
3.3.5 各向异性金属复合功能木材的机械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柔木材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原料及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2.3 超柔木材的制备 |
4.2.4 超柔木材上HEK293细胞培养 |
4.2.5 柔性木材上HEK293细胞形貌的扫描电镜观察 |
4.2.6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超柔木材的制备 |
4.3.2 超柔木材的表征 |
4.3.3 超柔木材的机械性能 |
4.3.4 不同pH溶液对柔性木材制备的影响 |
4.3.5 超柔木材在组织工程支架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柔性、高效的太阳能蒸汽发生器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方法 |
5.2.1 原料及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2.3 柔性轻质木片膜的制备 |
5.2.4 碳纳米管涂覆的柔性木片膜的制备 |
5.2.5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装置的结构设计 |
5.3.2 装置的光学性能 |
5.3.3 装置的热量管理及蒸汽发生效率 |
5.3.4 装置的稳定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压缩、各向异性纤维素木气凝胶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法 |
6.2.1 原料及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2.3 木基气凝胶的制备 |
6.2.4 预处理物料的化学组成分析 |
6.2.5 测试与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高压缩性的各向异性木气凝胶的构建与表征 |
6.3.2 木气凝胶构建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变化 |
6.3.3 木气凝胶的机械性能 |
6.3.4 木气凝胶的导热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金属钼催化木质素氢解制备酚类化合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质素概况 |
1.2.1 木质素简介 |
1.2.2 木质素的组成 |
1.2.3 木质素的链接类型 |
1.3 木质素的分离提取 |
1.3.1 木质素的分离概述 |
1.3.2 木质素分离方法 |
1.4 木质素催化转化研究进展 |
1.4.1 碱催化解聚木质素 |
1.4.2 酸催化解聚木质素 |
1.4.3 高温裂解木质素 |
1.4.4 加氢降解木质素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2 不同木质素的提取及加氢催化降解研究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步骤 |
2.2.3 材料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原料成分分析 |
2.3.2 原料性质分析 |
2.3.3 催化剂性质分析 |
2.3.4 木质素加氢降解研究 |
2.4 实验小结 |
3 钼基催化剂在醇溶剂中加氢降解松木木质素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2.2 松木降解实验处理步骤 |
3.2.3 含有内标溶剂配置 |
3.2.4 单体标准曲线的配置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种类催化剂性能研究 |
3.3.2 温度对木质素加氢反应性能影响 |
3.3.3 时间对木质素加氢反应性能影响 |
3.3.4 催化剂对木质素加氢反应性能影响 |
3.3.5 添加剂对木质素加氢反应性能影响 |
3.4 实验小结 |
4 木质素降解单体化合物合成及鉴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步骤 |
4.3 实验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3)甘蔗渣均相化学改性及其材料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质纤维生物质结构 |
1.2.1 细胞壁微细结构 |
1.2.2 木素 |
1.2.3 纤维素 |
1.2.4 半纤维素 |
1.3 木质纤维生物质化学改性 |
1.3.1 酯化反应 |
1.3.2 醚化反应 |
1.3.3 接枝共聚改性 |
1.4 木质纤维生物质的溶剂系统 |
1.4.1 二甲基亚砜体系 |
1.4.2 离子液体 |
1.4.3 其它溶剂 |
1.5 木质纤维生物质在离子液体中溶解及其应用 |
1.5.1 离子液体 |
1.5.2 木质纤维生物质溶解及其机理 |
1.5.3 离子液体在木质纤维生物质转化的应用 |
1.6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6.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离子液体中环状酸酐对甘蔗渣的均相化学改性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2.1 实验原料 |
2.2.2 甘蔗渣在BMIMCl中均相马来酸酐改性 |
2.2.3 甘蔗渣在AMIMCl中均相化学改性 |
2.2.4 改性甘蔗渣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BMIMCl中马来酸酐对甘蔗渣的均相改性 |
2.3.2 AMIMCl中环状酸酐对甘蔗渣的均相改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离子液体中甘蔗渣接枝丙烯酸酯吸油材料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甘蔗渣接枝聚丙烯酸酯及其吸油率研究 |
3.3.2 FT-IR研究 |
3.3.3 热稳定性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全甘蔗渣薄膜材料的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 |
4.2.2 薄膜制备 |
4.2.3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甘蔗渣薄膜制备 |
4.3.2 甘蔗渣薄膜物化结构研究 |
4.3.3 甘蔗渣薄膜的力学与光学性能 |
4.3.4 甘蔗渣薄膜的热稳定性 |
4.4 小结 |
第五章 邻苯二甲酸酐化学改性甘蔗渣薄膜材料制备及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表征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甘蔗渣化学改性 |
5.3.2 甘蔗渣邻苯二甲酸酯的FT-IR研究 |
5.3.3 甘蔗渣邻苯二甲酸酯的NMR研究 |
5.3.4 甘蔗渣邻苯二甲酸酯薄膜制备 |
5.3.5 薄膜力学性能研究 |
5.3.6 薄膜表面形貌研究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甘蔗渣气凝胶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2.3 表征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氮气吸附-脱吸结果分析 |
6.3.2 甘蔗渣气凝胶表面形貌研究 |
6.3.3 甘蔗渣气凝胶的FT-IR研究 |
6.3.4 XRD分析 |
6.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杨木预水解液中低聚糖的分离和提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现状 |
1.1.1 生物质资源的重要性 |
1.1.2 生物质资源在制浆造纸工业中的利用现状 |
1.2 生物质精炼的提出与研究进展 |
1.2.1 生物质精炼的提出 |
1.2.2 生物质精炼的意义 |
1.3 生物质精炼与制浆造纸的结合 |
1.3.1 制浆造纸工业的发展现状 |
1.3.2 生物质精炼对制浆造纸产业的提升 |
1.4 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分及生物结构 |
1.4.1 木素的性质 |
1.4.2 半纤维素的性质 |
1.4.3 半纤维素的应用 |
1.5 植物纤维原料的预处理 |
1.5.1 植物纤维原料的预处理方法 |
1.5.2 植物纤维原料的预处理研究现状 |
1.6 半纤维素的分离和提纯方法研究 |
1.6.1 乙醇沉淀 |
1.6.2 絮凝沉淀 |
1.6.3 凝胶柱层析法 |
1.6.4 膜过滤法 |
1.6.5 吸附处理 |
1.7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不同木片尺寸对预水解液组分的影响 |
2.1 实验部分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木片尺寸对水解液 pH 值、灰分、木素含量及总固含量的影响 |
2.2.2 木片尺寸对预水解液中糖组分的影响 |
2.2.3 半纤维素低聚糖的溶出规律 |
2.3 小结 |
第3章 选择性去除预水解液中大分子木素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预水解液中各组分含量 |
3.2.2 乙醇沉淀对预水解液中生物质组分的分离效果 |
3.2.3 酸化法及冷冻法对木素选择性去除的效果 |
3.2.4 p-DADMAC 絮凝对预水解液中生物质组分的分离效果 |
3.2.5 PAC 处理对大分子木素的去除效果 |
3.2.6 PAC 去除大分子木素的机理 |
3.3 小结 |
第4章 透析处理去除残留小分子木素及杂质 |
4.1 实验部分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透析处理对低聚糖的纯化作用 |
4.2.2 透析处理对低聚糖损失率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膜分离技术与树脂处理相结合提纯低聚糖 |
5.1 实验部分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微孔滤膜处理对木素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2 氢氧化钠对膜分离技术的辅助作用 |
5.2.3 超滤处理对木素去除效果的影响 |
5.2.4 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带电小分子木素及杂质的去除 |
5.3 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 |
6.1 不同木片尺寸对预水解液组分的影响 |
6.2 低聚糖精炼的流程设计 |
6.2.1 PAC 沉淀后透析处理流程的设计 |
6.2.2 微孔滤膜过滤-超滤-阴离子交换树脂流程的设计 |
6.3 论文创新之处 |
6.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件 |
(5)中国纸浆期货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期货功能的研究 |
1.2.2 期货品种创新的研究 |
1.2.3 有关林产品期货交易的研究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
1.4.1 难点 |
1.4.2 创新点 |
2 期货相关理论和林产品期货的特点 |
2.1 期货市场功能 |
2.1.1 套期保值 |
2.1.2 价格发现 |
2.1.3 风险投资 |
2.2 期货品种开发的理论 |
2.2.1 适宜贮藏和运输 |
2.2.2 同质性 |
2.2.3 价格的波动性 |
2.2.4 现货市场规模较大 |
2.2.5 适当的市场竞争结构 |
2.2.6 相关的产业结构 |
2.2.7 无限的供给 |
2.3 林产品期货的理论与实践 |
2.3.1 林产品期货的特点 |
2.3.2 林产品期货的功能 |
2.3.3 林产品期货交易的实践(不含纸浆) |
3 纸浆市场的概况及纸浆期货的实践 |
3.1 纸浆的概念和纸浆的分类 |
3.1.1 根据原料种类、制造方法和技术要求分类 |
3.1.2 主要商品浆种类 |
3.1.3 纸浆商品 HS 编码 |
3.2 纸浆市场的现状 |
3.2.1 全球纸浆的供需现状及分布情况 |
3.2.2 影响纸浆供需的因素分析 |
3.3 我国造纸产业的发展趋势 |
3.3.1 我国造纸产业现状 |
3.3.2 市场需求预测 |
3.4 纸浆期货的历史与实践 |
3.4.1 芬兰 |
3.4.2 英国 |
3.4.3 美国 |
3.4.4 其它 |
3.4.5 纸浆期货实践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4 我国发展纸浆期货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
4.1 我国发展纸浆期货的必要性 |
4.1.1 相关企业具有避险的需求 |
4.1.2 有利于争取国际定价权 |
4.1.3 有利于拓展林业的融资渠道 |
4.1.4 有利于扩大我国期货市场的容量 |
4.2 我国发展纸浆期货的有利条件 |
4.2.1 我国纸浆市场具备发展纸浆期货的规模 |
4.2.2 纸浆产业链较长 |
4.2.3 纸浆电子交易的发展有利于纸浆期货的发展 |
4.2.4 国家政策鼓励期货新品种的开发 |
5 我国推出纸浆期货的主要障碍 |
5.1 我国林业产业的特点 |
5.2 标准化困难 |
5.3 细分市场交易规模小 |
5.4 我国造纸产业的企业结构不合理 |
5.5 林纸一体化发展降低了企业的避险需求 |
5.6 期货新品种上市的制度约束 |
5.7 本章小结 |
6 发展纸浆期货的对策建议 |
6.1 加快调整我国造纸行业的产业结构 |
6.2 尽快制定废纸分类国家标准 |
6.3 纸浆品种的选择 |
6.4 制定有利于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优惠措施 |
6.5 改革合约上市机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6)针叶树材细胞裂解机理及超细木粉制备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超细木粉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国外超细木粉制备方法研究 |
1.2.2 国内超细木粉制备方法研究 |
1.2.3 国内超细木粉的生产现状 |
1.3 超细木粉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
1.4 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超细木粉细胞裂解理论的研究 |
2.1 试验原料 |
2.2 锯屑颗粒内裂纹形成原因 |
2.2.1 外力作用产生微裂纹的分析 |
2.2.2 木材生长产生微裂纹行为的模拟分析 |
2.3 加工原料的整体细胞裂解分析 |
2.3.1 应用断裂力学计算细胞破壁力 |
2.3.2 应用结构力学计算细胞破壁力 |
2.4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超细木粉的粉碎原理及力场分析 |
3.1 超细木粉加工设备结构构成 |
3.2 超细木粉粉碎原理及粉碎力场分析 |
3.2.1 粉碎原理分析 |
3.2.2 粉碎力场分析 |
3.3 磨削箱粉碎原理 |
3.3.1 粉碎过程矩阵模型 |
3.3.2 磨削箱结构分析 |
3.3.3 切削轴组件的设计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超细木粉的分离与分级 |
4.1 超细木粉分离器的选用 |
4.2 超细木粉旋风分离器基本工作原理 |
4.2.1 分离器中的气体流态 |
4.2.2 微元的旋转流动 |
4.3 旋风分离器结构分析 |
4.4 旋风分离器分离性能计算 |
4.5 旋风分离器压降计算 |
4.5.1 经验模型 |
4.5.2 建立在耗散损失上的模型 |
4.5.3 气体流场模拟 |
4.6 颗粒流动模拟 |
4.6.1 颗粒运动分析 |
4.6.2 颗粒运动轨迹模拟 |
4.7 木粉收集箱的设计方法 |
4.7.1 超细粉体减压分级原理 |
4.7.2 木粉收集箱的结构 |
4.8 本章小结 |
5 超细木粉加工目数与细胞裂解间的关系 |
5.1 木粉的目数与细胞裂解形态的相关性分析 |
5.2 不同目数木粉形态比较分析 |
5.2.1 传统木粉目数与细胞裂解间的关系 |
5.2.2 超细木粉目数与细胞裂解间的关系 |
5.3 木粉目数与加工工艺的相关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木粉颗粒物性的实验研究 |
6.1 木粉颗粒的统计粒径 |
6.2 木粉的堆积密度 |
6.3 木粉颗粒的团聚性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竹子生产溶解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原料准备和物理化学分析 |
1.2 自水解 (AH) |
1.3 蒸煮 |
1.4 漂白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原料特性 |
2.2 自水解 |
2.3 制浆结果 |
2.4 氧脱木素和漂白 |
3 结论 |
(8)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粘胶纤维的发展历程 |
1.2 粘胶纤维的特性 |
1.3 我国粘胶纤维工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
1.3.1 我国粘胶企业存在的问题 |
1.3.2 我国粘胶企业应对国际新环境的对策 |
1.4 粘胶纤维原料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枫香树种的生物特性 |
2.2 枫香树材的制浆造纸性能 |
2.3 溶解浆 |
2.4 预水解 |
2.5 硫酸盐法制浆方法的研究进展 |
2.5.1 快速置换加热蒸煮技术 |
2.5.2 改良连续蒸煮(MCC)与深度脱木素连续蒸煮(EMCC) |
2.5.3 添加助剂和预处理木片蒸煮 |
2.6 纸浆漂白 |
2.6.1 无元素氯漂白(ECF) |
2.6.2 全无元素氯漂白(TCF) |
第三章 枫香树材纤维形态及其化学成分组成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3.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3.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枫香木硫酸盐法制浆工艺的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4.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4.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得率的影响 |
4.3.2 四因素三水平对纸浆卡伯值的影响 |
4.3.3 四因素三水平对脱木素选择性的影响 |
4.3.4 四因素三水平对黑液残碱的影响 |
4.3.5 预水解对枫香木片化学成分和水解液的影响 |
4.3.6 预水解对枫香树材硫酸盐制浆的影响 |
4.3.7 红外光谱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枫香硫酸盐浆漂白工艺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及设备与试剂 |
5.2.1 试样准备及其测定方法 |
5.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DMD 预处理对硫酸盐浆漂白的影响 |
5.3.2 碱浓对 MO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3.3 过氧化氢用量对 MOE 浆粕漂白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9)环境友好木质素降解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论文中的缩写词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研究木素的意义 |
1.1.1 木质素及其结构 |
1.1.2 木素结构化学键 |
1.1.3 木质素的分类 |
1.1.4 木质素在各领域传统的应用 |
1.1.5 木素作为化学工业基础原料的研究及应用 |
1.1.5.1 制备液体燃料 |
1.1.5.2 制备化工产品 |
1.1.5.3 其它应用 |
1.2 木素的分析方法 |
1.2.1 紫外吸收光谱在木素分析中的应用 |
1.2.2 红外光谱在木素分析中的应用 |
1.2.3 质谱在木素分析中的应用 |
1.2.4 核磁共振谱(NMR)在木素分析中的应用 |
1.2.4.1 氢谱核磁共振(~1H-NMR)在木素分析中的应用 |
1.2.4.2 碳谱核磁共振(~(13)C-NMR)在木素分析中的应用 |
1.2.4.3 磷谱核磁共振(~(31)p-NMR)在木素分析中的应用 |
1.2.4.4 2D和3D-NMR在木素分析中的应用 |
1.3 木素的研究途径 |
1.3.1 木素降解研究途径 |
1.3.2 对木素不用降解的研究途径 |
1.3.3 生物合成木素的研究途径 |
1.4 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1 木素的物理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1.1 木素的热解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1.2 木素自然燃烧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1.3 木素的光照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1.4 超声波法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2 化学降解法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2.1 硝基苯氧化和CuO氧化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2.2 过锰酸盐氧化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2.3 氢解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2.4 酸解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2.5 硫代酸解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2.6 DFRC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2.7 臭氧分析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2.8 单氧降解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3 生物降解对木素的降解分析及进展 |
1.4.3.1 漆酶的结构 |
1.4.3.2 漆酶催化的反应模式 |
1.4.3.3 漆酶的应用前景 |
1.5 研究木素结构降解的新的可能性的方法 |
1.5.1 离子液体的背景 |
1.5.1.1 离子液体的定义 |
1.5.1.2 离子液体的组成 |
1.5.1.3 离子液体的优点 |
1.5.1.4 离子液体的合成 |
1.5.1.6 离子液体在生物催化中的应用 |
1.6 本文的立体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
1.6.1 立体依据 |
1.6.2 实验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离子液体对木粉的液化 |
引言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及主要仪器 |
2.1.2 离子液体[Bmim]Cl的合成 |
2.1.2.1 离子液体[Bmim]Cl红外光谱分析 |
2.1.2.2 离子液体[Bmim]Cl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
2.1.3 杨木粉的制备 |
2.1.3.1 杨木粉的成分分析 |
2.1.3.2 杨木粉的溶解实验 |
2.1.4 各种条件对木粉在[Bmim]Cl中液化的影响 |
2.1.4.1 [Bmim]Cl中的含水量对液化效率的影响 |
2.1.4.2 [Bmim]Cl中的DMSO的量对液化效率的影响 |
2.1.4.3 温度对液化效率的影响 |
2.1.4.4 作用时间对液化效率的影响 |
2.1.4.5 固液比对液化效率的影响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Bmim]Cl的合成结果 |
2.2.1.1 合成的[Bmim]Cl的红外分析结果 |
2.2.1.2 合成的[Bmim]Cl ~1H-NMR分析结果 |
2.2.1.3 合成的[Bmim]Cl ~(13)C-NMR分析结果 |
2.2.2 杨木粉的成分分析结果 |
2.2.3 木粉的溶解实验结果 |
2.2.3.1 水与各种有机溶剂对木粉的溶解能力比较 |
2.2.3.2 [Bmim]Cl对木粉的溶解能力结果 |
2.2.4 各种条件对木粉在[Bmim]Cl中液化的影响结果 |
2.2.4.1 [Bmim]Cl中的含水量对液化效率的影响结果 |
2.2.4.2 [Bmim]Cl中的DMSO的量对液化效率的影响结果 |
2.2.4.3 温度对液化效率的影响结果 |
2.2.4.4 作用时间对液化效率的影响结果 |
2.2.4.5 固液比对液化效率的影响结果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木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木素溶解度的测量 |
引言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及主要仪器 |
3.1.2 酶分离木素(CEL)的制备 |
3.1.3 木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3.1.4 不同[Bmim]Cl浓度对CEL的溶解实验 |
3.1.5 CEL的最大溶解度测量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木素含量标准曲线方程的建立 |
3.2.2 CEL在不同[Bmim]Cl浓度下的溶解曲线 |
3.2.3 CEL在[Bmim]Cl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子液体木素的提取与CEL比较 |
引言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及主要仪器 |
4.1.2 [Bmim]Cl木素的提取方法及得率计算 |
4.1.3 提取条件对[Bmim]Cl木素得率的影响 |
4.1.3.1 提取剂种类对[Bmim]Cl木素得率影响 |
4.1.3.2 丙酮-水比例对[Bmim]Cl木素得率影响 |
4.1.4 CEL、离子液体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4.1.5 CEL、离子液体木素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提取条件对[Bmim]Cl木素得率的影响结果 |
4.2.1.1 提取剂种类对[Bmim]Cl木素得率影响结果 |
4.2.1.2 丙酮-水比例对[Bmim]Cl木素得率影响结果 |
4.2.2 CEL、离子液体木素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4.2.3 CEL、离子液体木素NMR分析结果 |
4.2.3.1 ~1H-NMR的分析结果 |
4.2.3.2 ~(13)C-NMR谱分析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漆酶在离子液体中的稳定性研究 |
引言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及主要仪器 |
5.1.2 漆酶的制备方法 |
5.1.3 漆酶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5.1.4 不同溶剂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5.1.5 不同溶剂的不同浓度对漆酶活性影响 |
5.1.6 不同[Bmim]Cl含量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5.1.7 在45%[Bmim]Cl水溶液中不同pH对漆酶活性的影响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漆酶的生产及纯化 |
5.2.2 漆酶在不同溶液中的酶活情况 |
5.2.3 不同有机溶剂的不同浓度对漆酶活性影响 |
5.2.4 漆酶在不同[Bmim]Cl含量下的活性曲线 |
5.2.5 漆酶在[Bmim]Cl含量45%溶液中的不同pH下的酶活曲线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漆酶在不同溶剂系统中对CEL的作用 |
引言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及主要仪器 |
6.1.1.1 实验材料 |
6.1.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
6.1.2 漆酶处理前后各木素试样的制备 |
6.1.3 处理后上清液的紫外检测分析 |
6.1.4 处理后上清液的HPLC检测分析 |
6.1.5 处理后酶分离木素的红外光谱分析 |
6.1.6 处理后酶分离木素的~(13)C-NMR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酶处理后上清液UV检测结果 |
6.2.1.1 A组和B组上清液的紫外分析结果 |
6.2.1.2 C组和D组上清液的紫外分析结果 |
6.2.2 A、B、C和D组上清的HPLC分析结果 |
6.2.3 漆酶处理后酶分离木素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6.2.3.1 漆酶作用于木素水溶液中A组和B组沉淀的IR光谱图分析 |
6.2.3.2 漆酶作用于木素[Bmim]Cl溶液中C组和D组沉淀的IR图谱分析 |
6.2.4 处理后酶分离木素的定量~(13)C-NMR分析 |
6.2.4.1 各化学位移的归属及碳数表 |
6.2.4.2 芳香季碳、叔碳和甲氧基碳的数量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其它离子液体对CEL的作用 |
引言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材料及主要仪器 |
7.1.2 样品的制备方法 |
7.1.3 产物的重量及抽提物转化率分析 |
7.1.4 各种抽提物的气质联用分析 |
7.1.5 沉淀木素红外光谱分析 |
7.1.6 沉淀木素的核磁共振谱分析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产物的重量及抽提物转化率分析结果 |
7.2.2 各种抽提物的气质联用分析 |
7.2.2.1 每一组产物气质联用分析结果 |
7.2.2.2 每组各种溶剂抽出物总的对比图 |
7.2.3 各种离子液体处理后木素样品的红外图分析 |
7.2.3.1 [Emim]Ac处理后木素样品红外图谱分析 |
7.2.3.2 [Pmim]Ac处理后木素样品红外图谱分析 |
7.2.3.3 红外图谱所对应的振动类型及所属 |
7.2.4 各种离子液体处理后木素样品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7.2.4.1 各种离子液体处理后木素样品核磁共振~1H-NMR鉴定结果 |
7.2.4.2 各种离子液体处理后木素样品核磁共振~(13_C-NMR结果 |
7.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木质纤维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以及组分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木质纤维结构与组成 |
1.3 木质纤维综合利用现状与前景 |
1.4 离子液体在木质纤维的应用 |
1.4.1 木质纤维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 |
1.4.2 离子液体应用于木质纤维结构表征 |
1.4.3 离子液体应用于木质纤维预处理/组分分离 |
1.5 DMSO/NMI 溶剂体系在木质纤维的应用 |
1.6 DMSO/LiCl 溶剂体系在木质纤维的应用 |
1.7 选题目的、意思及主要研究内容 |
1.7.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原料木质纤维在离子液体的溶解 |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1.1 原料与试剂 |
2.1.2 综纤维素、纤维素的分离 |
2.1.3 木质纤维的溶解 |
2.1.4 木素与糖组分的测定 |
2.1.5 广角 X-射线衍射表征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原料组分分析 |
2.2.2 木质纤维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 |
2.2.3 未溶物的木素含量与糖组分分析 |
2.2.4 X-射线衍射谱图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_4mim]Cl 为溶剂 90%丙酮为沉淀剂的木质纤维组分分离 |
3.1 实验方法与原料 |
3.1.1 原料 |
3.1.2 蔗渣与桉木于[C_4mim]Cl 的溶解及组分分离 |
3.1.3 离子液体回收 |
3.1.4 木素含量及单糖组分测定 |
3.1.5 木素分子量表征 |
3.1.6 FT-IR 表征 |
3.1.7 ~1H、~(13)C、31P、2D~1H-~(13)C NMR 表征 |
3.1.8 广角 X-射线衍射表征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蔗渣与桉木于[C_4mim]Cl 中的溶解及组分分离 |
3.2.2 木素含量分析 |
3.2.3 糖组分含量分析 |
3.2.4 蔗渣组分分离的质量守恒计算 |
3.2.5 离子液体回收利用 |
2.2.6 木素分子量及其分布 |
3.2.7 FT-IR 谱图 |
3.2.8 XRD 衍射 |
3.2.9 ~1H NMR 谱图 |
3.2.10 2D~1H-~(13)C NMR 谱图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二甲基亚砜/N-甲基咪唑为溶剂 90%丙酮为沉淀剂的木质纤维组分分离 |
4.1 原料与方法 |
4.1.1 原料 |
4.1.2 蔗渣和桉木在 DMSO/NMI 的溶解与组分分离 |
4.1.3 木素含量及单糖组分测定 |
4.1.4 FT-IR 表征 |
4.1.5 NMR 表征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蔗渣与桉木于 DMSO/NMI 中的溶解及组分分离 |
4.2.2 木素含量分析 |
4.2.3 糖组分含量分析 |
4.2.4 木素分子量及分布分析 |
4.2.5 FT-IR 谱图 |
4.2.6 半纤维素的~1H 和~(13)C NMR 谱图 |
4.2.7 木素的 2D~1H-~(13)C NMR 谱图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离子液体为溶剂 NaOH 溶液为沉淀剂的木质纤维组分分离 |
5.1 原料与方法 |
5.1.1 原料 |
5.1.2 以 NaOH 为沉淀剂木质纤维组分分离 |
5.1.3 木素含量及单糖组分测定 |
5.1.4 半纤维素和木素分子量测定 |
5.1.5 FT-IR 表征 |
5.1.6 ~1H NMR 和~(13)C NMR 表征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以 NaOH 为沉淀剂的分级沉淀法分离木质纤维 |
5.2.2 木素含量及糖组分分析 |
5.2.3 FT-IR 谱图 |
5.2.4 ~1H 和~(13)C NMR 谱图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针叶木阔叶木锯屑制浆造纸(论文参考文献)
- [1]木材基先进功能材料的研究[D]. 宋建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2]金属钼催化木质素氢解制备酚类化合物研究[D]. 李照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3]甘蔗渣均相化学改性及其材料制备[D]. 陈铭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4]杨木预水解液中低聚糖的分离和提纯[D]. 陈晓倩. 齐鲁工业大学, 2014(08)
- [5]中国纸浆期货发展问题研究[D]. 郭冬梅.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6]针叶树材细胞裂解机理及超细木粉制备方法的研究[D]. 杨冬霞. 东北林业大学, 2013(02)
- [7]竹子生产溶解浆[J]. 李洪才,卫晓林. 国际造纸, 2012(04)
- [8]枫香树材制备粘胶纤维浆粕技术研究[D]. 熊林根. 南京林业大学, 2012(11)
- [9]环境友好木质素降解新技术研究[D]. 张应龙. 山东大学, 2012(12)
- [10]木质纤维在离子液体中的溶解以及组分分离[D]. 蓝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