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仪器能够代替传统仪器吗?(论文文献综述)
翟斌军[1](2021)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地球物理实验平台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管炜仲[2](2016)在《高压脉冲试验机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范围内现代工业快速发展,无论是工程机械领域,还是汽车零部件、管道阀门等领域,人们对液压系统可靠度要求越来越重视,各种检测标准相继出台。随之可靠性实验、疲劳测试、抗冲击测试,也相应出现,成为产品从研发到面向市场所必须经历的环节。面对上述试验测试的需求,压力脉冲试验自从被提出以来,逐渐成为了一项检测产品寿命与可靠性的国际标准,而压力脉冲试验设备也随之相应的出现。面对着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在高压脉冲试验设备领域,国内可以提供合格成型产品的公司几乎为空白。高压脉冲试验设备多为国外进口,而其价格根据实际配置要求也在400~1200万元之间,这也成为国内不少企业和研究院对产品质量检测的一道门槛。本论文根据公司项目研发的实际需求,改进设计了高压脉冲试验机,为本公司对高压脉冲试验设备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与参考的依据。本论文主要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果如下:首先分析了压力脉冲产生的原因,并由目前产生压力脉冲的几种方式进行了介绍与点评并点明了今后压力试验设备发展的方向。其次设计了高压脉冲试验机驱动单元与测试单元的机械原理图,把整个高压脉冲实验机的机械部分根据工作原理分成:液压增压系统、供压系统、预冲补液系统、冷却循环系统等四个子系统。通过对上述四个子系统工作原理的分析,得出其核心压力控制部分为伺服阀控制非对称增压缸这种形式。然后对非对称增压缸的结构与工作特点进行研究后得出,增压缸在相对中间位置的正、负向运动过程中其对压力输出的动态特性并不一致。随后继续对其动态特性研究后建立了非对称增压缸正、负两个运动方向上的数学模型。并根据本试验机伺服控制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压力脉冲伺服系统的数学模型。再次,在仿真中把PID控制应用于压力脉冲伺服系统跟踪水锤波无法得到理想的响应曲线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作为改进方式。通过仿真研究后发现,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相对于PID控制在动态响应性方面有了提高,能迅速跟踪设定的波形曲线,对输出产生调节作用。但是在稳态时无法再次做到自适应的调整。随后,在对重复控制研究的基础上,发现重复控制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这两种控制方法有着一定的互补性:重复控制技术有很高的稳态精度,但是由于存在一个基波周期的延迟,所以动态响应性能欠佳;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动态响应性能好,但是稳态精度相对重复控制偏低。于是提出将这两种控制方法相结合,构成新的复合控制方法。在通过对压力脉冲测试三种标准波形进行仿真验证后表明:复合控制兼有重复控制稳态精度高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动态响应好的优点。最后对于确定控制策略的高压脉冲试验机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设计了供电电路、PLC控制电路、尝试运用了Lab VIEW作为软件开发的平台,并根据实际操作的需要设计了测试单元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并把复合控制运用于压力脉冲伺服控制系统,并通过实际测试验证了复合控制的优越性能,证明了复合控制设计的合理性。由此完成了整个高压脉冲试验机的设计与改进方案。
贾长泽[3](2021)在《离心式血泵驱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离心式血泵体积小,流量大,与血液接触面积小,对血液的破坏率低,可有效减少溶血的发生,作为体外循环动力装置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离心式血泵的正常工作离不开驱动与控制系统的支持,既需要驱动电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也需要对血泵性能进行实时可靠的监测。本文针对外部电机驱动式离心式血泵驱动及控制系统进行设计,设计了驱动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和基于虚拟仪器的监测平台。结果表明,设计的驱动电机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设计的监测平台实现了对离心式血泵的监测。本文首先综述了离心式血泵的发展状况,介绍了离心式血泵的驱动及控制系统,概述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和虚拟仪器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血泵驱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论文的主要工作安排。其次,介绍了离心式血泵的驱动原理和性能参数,分析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组成和运行,推导了它的数学模型。然后,确定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磁路结构,确定了电机的电路结构;根据离心式血泵的需求初步设计了 一款额定电压24V、额定功率150W、额定转速5000rpm的电机,计算了电机的电枢反应和部分性能参数。接着,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基于磁路法建立了电机模型,得到了电机的部分空载和负载运行参数;建立了电机的有限元模型,仿真了电机的静态和瞬态特性,分析了它的静磁场分布、空载状态下的齿槽转矩与反电动势和带负载起动状态下的转速、电磁转矩、电枢电流与反电动势,验证了所设计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可行性。最后,构建了闭式体外循环系统,介绍了离心式血泵的转速控制和监测,确定了流量、压力传感器等用于血泵流量、压力数据采集和传输的硬件配置,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借助LabVIEW软件开发了离心式血泵监测平台;监测了运行中的离心式血泵的流量、压力,实现了流量、压力的超限预警以及数据的储存与读取,验证了所设计离心式血泵控制系统的可行性。
李鸿松[4](2021)在《高速高精度虚拟示波器硬件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总线技术和模数转换器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电子仪器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计算机仪器系统概念—虚拟仪器。虚拟仪器是一种可按需求更改的、自动化和人性化的测试测量仪器系统。为了充分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计算、分析和处理能力与硬件仪器的采集和测试测量能力,虚拟仪器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将计算机的各种资源与由硬件搭建的各种仪器进行结合,使得通过不同的软件模块可以获得不同的仪器功能。用户可以根据现有的计算机资源和当前的测试需求,能够轻松完成系统仪器的开发设计,利用由硬件搭建的数据采集卡与计算机软件所开发的上位机软件进行信号的采集、检测、处理分析显示等功能。基于虚拟仪器思想所演变的虚拟示波器主要由硬件采集系统来完成信号的采集、处理分析和输出,计算机外围硬件配合操作。虚拟示波器架构思想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仪器的设计结构方案,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来代替硬件电路,将传统示波器由硬件实现的数据分析、信号处理、频谱分析、信号显示等功能都改为由计算机来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研发时间。基于此,本文重点开展虚拟示波器的系统设计、硬件设计和调试分析等工作,完成虚拟示波器的整体开发。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示波器的基本原理,包括模拟示波器和数字示波器的基本要素,和虚拟示波器的结构构造以及相比传统示波器所呈现的优点,确定了虚拟示波器的开发流程,分析虚拟示波器的结构组成和确定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开展了主要的芯片选型以及整个硬件系统PCB的设计要求。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虚拟示波器整个硬件中数据采集系统的开发,包括模拟前端处理的信号调理电路、模数转换电路、高频时钟产生电路、PCIE接口电路和FPGA逻辑控制设计等,并完成了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最后进行了系统测试环境的建设,并开展了实际系统测试,内容包括前期借助matlab软件对系统采样率、分辨率和带宽的测试,以及后期基于上位机和硬件采集系统的联合测试。其测试数据表明虚拟示波器的最高采样率为3 Gsps,最高分辨率为12 bits,模拟带宽在2.5 GHz,且该数据采集系统已经应用于相关医疗测试设备中。
管晓东[5](2021)在《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校采取了诸多方案以缓解学生人数与实验仪器数量之间的矛盾。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高校使用计算机开发程序以模拟实验流程,已研发出相关虚拟实验代替传统实验。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了基于三维引擎的虚拟实验,不依赖传统测试软件内置函数,独立开发完成了三维实验的各项功能。与传统的二维虚拟仿真实验相比,该实验不仅模拟了实验流程,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真实感与沉浸感。最后将该实验发布到网络上,使用户能够不受时空限制操作实验。首先本文根据实验需求确定开发软件为3dsMax与Unity3D。在3dsMax中分别对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脑以及相关实验环境建模,设计的模型与真实模型相差无几。最后将模型导入Unity3D中并搭建实验环境。其次本文确定了实验开发架构。摒弃传统的Unity3D的开发思路,本文采用了多模块架构思想开发,分别设计了实验的登录模块、仪器生成模块、连线模块、仪器面板模块与相机管理模块,采用总管理模块GameManager(总控)脚本对各个模块进行管理。使项目代码耦合性更低,方便今后对此实验进行扩展。设计了实验所需的二维曲面绘制控件,可对波形进行良好的展示。根据波形公式设计了波形数据的生成与处理模块,通过消息中心模块传递生成的波形信息。然后本文基于Unity3D中的UGUI(图形编程界面)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的编程系统。总控制脚本管理了各个面板的脚本输入,通过字符串模拟比较用户程控指令的输入正误。通过多脚本控制对比判断用户输入的指令组合是否正确,最终显示波形及测量参数,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编程的流程。最后本文采用WebGL(Web Graphics Library)技术发布实验,经过场景与光照优化等手段降低实验资源消耗。将项目打包成WebGL格式后发布到Tomcat服务器,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访问并操作实验。经过测试,实验流畅运行于浏览器上。相比较传统的二维虚拟实验,本实验在模拟相应实验流程的同时使用户能够产生更加真实的操作体验。
孙朝鹏[6](2020)在《基于LabVIEW的配电网电能质量检测系统》文中研究说明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在满足能源供给的同时,也要重视能源的质量。配电网中越来越多的非线性负荷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使得电网中的谐波和冲击越来越多,这对电能质量问题的影响也愈发的严重。而传统电能质量分析仪不能对电能质量进行实时的监测和报警,且与网络互联传输数据不方便,开发新型电能质量分析系统是必然趋势。本文基于虚拟软件LabVIEW,设计开发了电能质量检测分析系统。本文中概述电能质量指标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其对电网产生的影响。介绍了谐波分析FFT算法,发现其在频谱分析时产生的频谱泄露和栅栏效应问题,为了抑制此现象,提出加窗插值的FFT算法。文中基于FFT算法提出新的加窗插值最大旁瓣衰减窗,并对算法进行谐波、间谐波检测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算法计算量小,推导公式并不复杂,便于谐波、间谐波的检测分析。结合以上理论,本文设计基于LabVIEW的电能质量分析系统,它可以实现对电压、电流有效值的实时检测,能够进行功率分析、三相不平衡度、电网谐波的分析,并在电能质量异常时发出报警。而且能够输出保存波形,测量基本电能质量指标。其相比于传统的电能质量分析装置,具有信息处理能力强,上位机界面友好、实时传输数据,精确度高等特点。最后,对论文中设计的电能质量分析系统进行仿真测试和运行测试。仿真测试结果表明电能质量分析系统结果误差小,实际测量过程中则主要考虑系统硬件上带来的误差。硬件上使用阿尔泰公司的数据采集卡,搭建硬件数据采集电路,采集原始的电压和电流信号供给LabVIEW电能质量分析系统进行检测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实时的处理能力,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设计并搭建了硬件数据采集电路,将采集的数据提供给LabVIEW分析系统,检测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具有较强的数据分析和实时处理能力。图[37]表[15]参[60]
纪敏[7](2020)在《工程索道吊运货物双目视觉三维建图与跑车运行参数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实时监测系统对工程索道遥控跑车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减少人力成本,提高运输可靠性。以遥控跑车实时监测系统为对象,结合国内外虚拟仪器与Lab VIEW技术、双目视觉技术研究现状,对遥控跑车实时监测系统中参数监测与双目视觉模块进行设计与研究。为了更加准确有效掌握运输情况,本文主要研究了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实时监测遥控跑车作业下的参数变化以及对信号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二是建立双目视觉系统对吊运货物进行图像处理、深度信息、位置追踪与三维重建。根据遥控跑车实时监测系统工作需求,对吊运货物双目视觉与遥控跑车运行参数监测两个模块进行详细研究。探讨针对实时场景应用中所需要进行的视觉预处理算法;探讨了视觉系统并确定融合使用双目视觉监测策略;探讨了参数监测要监测的几个方面内容,并确定实现方法:选择图形化编程的Lab VIEW与嵌入式my RIO-1900技术的方案。通过对软件、监测中心与硬件选型等搭配研究,选择最为合适的遥控跑车应用场景的最佳方案。双目视觉图像预处理对视频图像进行中值滤波、直方图均衡化、视频去抖动与颜色识别的处理。对双目视觉获取的吊运货物深度信息进行精确度与实时性验证,深度测量误差在5%以内。完成对遥控跑车吊运货物的空间位置追踪,在遥控跑车运输速度快的情况下的直线估计距离精度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基于稠密视觉SLAM算法的双目视觉以大幅度、迅速、增量式完成对吊运货物与周围环境进行重建,重建时间10 s,能够达到系统在线三维重建的要求。对遥控跑车运行参数进行监测与信号采集处理研究,完成在遥控跑车运输过程中对三轴加速度、速度与位移的实时监测。
朱晔[8](2020)在《基于LabView-PLC平台的烘箱群控改造研究》文中提出由于生产原因,在十年的时间内,工厂陆续购买了多台除氢烘箱;但因部分设备购买时间限早,且购买不集中,导致了烘箱整体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很低,智能化几乎没有。为提升烘箱使用效率和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人为差错的可能和人员工作强度,现本文决定从工业现场除氢烘箱使用问题入手,并对现有使用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劣进行分析,通过自主开发软件系统,以实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由于数据系统的开发是为了方便产品工艺质量的监控和烘箱使用情况的统计,不是为了不盲目追求功能。因此,本文将从现有工作模式出发,着眼于降低不必要的硬件成本和维护成本,制作一套适用于当前工作制度和生产情况的烘箱群控软件。首先,本文针对烘箱现有硬件设计两种数据采集方案:基本PLC的铂电阻模拟量信号采集和基于仪表的RS485数据通讯。通过对这两种方案的论证和选择,最终采用了基于仪表的RS485数据通讯模式,并针对这种数据采集模式选择了仪表并设计了通讯程序。本文中烘箱群控系统采用了Lab View-PLC的硬件控制方案,通过使用OPC服务器连接Lab View上位机平台和PLC控制平台,达到对每一台烘箱的硬件控制。其次,本文针对烘箱群控的特点,使用Lab View平台设计了专用的多线程软件。多线程的应用使得所有烘箱的运行参数可以实时集中显示,并且每一台烘箱可以独立运行,设定参数,解决了烘箱群控的核心技术难点。本文还为烘箱群控系统开发了专用的人员权限管理、设备管理、工艺管理、台时管理和数据管理功能,从而降低的了人为差错的概率,工艺过程数据得到了有效的保存,历史数据的调用简单方便。丰富的软件功能设计使得整个烘箱群控系统在集中控制和集中管理两个方面得到提升,烘箱群控系统符合军工产品的高效率、高质量、可溯源的要求。最后,本文对烘箱群控系统现场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烘箱个群控系统硬件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对现场线路改造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记录。本文对软件系统数据轮询采集过程中数据丢失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综合考虑硬件改造成本、设备运行状态规律、工艺标准要求等因素后,本文从软件层面设计了一种数据筛选工具,可使得烘箱群控系统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获得满足现场使用要求的较为准确的数据。
黄宇坤[9](2020)在《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如何更快更准确地对产品性能进行检测是保证装备完好率的关键,目前装备检测方法存在大量的手动测试,即对装备进行人工测量、记录和处理检测结果。此类方法需要大量人力,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还会因人为差错造成重大后果。为促进装备又好又快交付,急需一种自动化综合测试系统。论文首先概述了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应用需求及开发背景,介绍了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国内外一系列虚拟仪器软件开发技术、动态链接库技术、PCI总线技术、Active X技术。同时根据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修理过程中自动化测试系统需求,结合软件设计的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等原则,通过深入分析被测产品工作原理、接口特性、参数种类,经过与Labview平台比对,提出了基于Lab Windows/CVI的软件设计方案。在综合分析电子飞行指示器各种显示参数如空速、高度、航向角、倾斜角、俯仰角等的信号类型后,重点叙述了该检测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软件设计。其中包含:用通信接口技术完成RS422、ARINC429通信,完成相关数据的发送;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完成对相关故障模拟的控制及相关数据的采集;利用DEE动态数据交换技术实现软件与Excel程序的动态链接、数据读取及数据写入功能,并完成报表的生成。该综合检测系统采用虚拟仪器架构,由电源单元、数据采集卡、工业控制计算机组成硬件系统;软件平台基于Lab Windows/CVI开发,可形成独立的测试软件安装包,并可在不具备Lab Windows/CVI软件开发环境下独立运行,最终完成数据通信、参数采集、显示、存储与处理等多种功能,通过优化设计,使软件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更好的拓展性。同时软件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针对衍生型号的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检测进行功能拓展,以便满足更多型号电子飞行指示器的测试要求。最后,通过对电子飞行指示器进行性能测试对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进行验证,最终验证了该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功能满足使用要求。
胡成立[10](2020)在《基于声压传感器阵列的多点声源识别与定位虚拟仪器系统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声压传感器阵列声学信息采集技术一直备受学者关注,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语音信号采集和军事等领域,但在声源定位和识别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阵列信号处理上,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雷达探测等实时性要求高的领域,对传播速度相对低空间声学信号源的阵列信号研究比较少。空间声源信号定位的研究具有较实际应用价值,可以定位环境中的特定的声源,便于快速排查环境噪声和拾取指定声源信息。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的研究,分析比较不同结构阵列定位的原理及其优劣,提出基于C60结构的20元半球面共形阵列。基于此阵列结构,分别采用MUSIC算法和方向图算法研究阵列对多声源的定位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MUSIC算法对多声源的定位性能优于方向图法。在定位三声源时,方向图法仅能定位其中一个声源的位置,且存在1~3°的误差,而MUSIC方法可以定位三个声源的位置,并且误差稳定维持在1~2°。针对空间多声源数目识别,提出改进的多级分离盖氏圆盘估计器(Multistage Gerschgorin disk estimator,即MSGDE),并引入GDE、AIC和MDL三中经典的声源数目识别算法验证该算法对多声源识别的准确性。仿真实验表明MSGDE方法在空间色噪声和白噪声环境先对多声源数目识别的准确率优于其他三种方法,并且基于本文的阵列结构,该方法识别声源数目的理论上线为19个。最后,采用软硬件结合的方法,通过以STM32为主控芯片的前端数据采集系统和基于Lab VIEW数据分析显示平台,对实际声源进行定位。该系统能准确定位空间三声源,误差控制在1~2°。本文在研究调整因子的选取时,采用在已知声源数目的条件下,利用算法对声源数目进行估计,研究多级调整因子D(n)的分布规律,从而取得最优值。仿真实验表明,通过此种方法选取的最优调整因子能适应多声源数目的识别。MSGDE算法实际上是类似于传统GDE算法的多次运算,它基于假设思想,对同一数据进行多次分级运算,大大降低了单次运算所早成的估计误差,提高了声源数目识别的准确率。相对传统GDE,在实验所给的-20d B~10d B信噪比区间,识别准确率普遍提高10%~80%。基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所提出的算法,后续利用更高效的计算手段将更大的提高声源数目识别和定位的性能。
二、虚拟仪器能够代替传统仪器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仪器能够代替传统仪器吗?(论文提纲范文)
(2)高压脉冲试验机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压力脉冲试验产生的概述 |
1.2 压力脉冲产生的方法 |
1.3 国内外压力脉冲试验机发展现状研究 |
1.4 论文研究背景和内容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工作内容 |
第二章 压力脉冲试验机伺服系统的数学建模 |
2.1 压力脉冲试验机机械系统的设计及工作原理的介绍 |
2.2 非对称增压缸的简介 |
2.3 压力脉冲伺服系统的数学建模 |
0 时阀控非对称缸的运动公式的推导'>2.3.1 y>0 时阀控非对称缸的运动公式的推导 |
2.3.3 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 |
2.3.4 伺服阀传递函数的建立 |
2.3.5 伺服放大器传递函数的建立 |
2.3.6 压力传感器传递函数的建立 |
2.3.7 压力脉冲伺服系统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控制策略及仿真的研究 |
3.1 实验标准的介绍 |
3.2 控制难点的分析 |
3.3 系统仿真参数的计算 |
3.3.1 非对称增压缸仿真参数的计算 |
3.3.2 伺服阀仿真参数的计算 |
3.3.3 伺服放大器仿真参数的计算 |
3.3.4 压力传感器仿真参数的计算 |
3.4 PID控制应用于压力脉冲伺服系统的研究 |
3.4.1 PID控制的介绍 |
3.4.2 PID控制原理: |
3.4.3 PID控制仿真的研究 |
3.5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应用于压力脉冲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 |
3.5.1 模糊控制的介绍 |
3.5.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介绍 |
3.5.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原理 |
3.5.4 模糊逻辑控制器的结构 |
3.5.5 压力脉冲伺服控制系统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的设计 |
3.5.6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仿真的研究 |
3.6 重复补偿自适应模糊PID的复合控制器应用于压力脉冲伺服控制系统的研究 |
3.6.1 重复控制的介绍 |
3.6.2 重复控制器的原理 |
3.6.3 重复控制器的设计 |
3.6.4 压力脉冲伺服系统的复合控制器的设计 |
3.6.5 复合控制的仿真研究 |
3.7 控制器仿真实验的结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压脉冲试验机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的设计 |
4.1 系统的总体设计 |
4.2 主供电电路的设计 |
4.3 PLC控制电路的设计 |
4.4 测试单元数据采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1 系统硬件与软件的选择 |
4.4.2 测控系统软件的设计 |
4.5 实验机的现场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已经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离心式血泵驱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离心式血泵的发展状况 |
1.3 离心式血泵的驱动 |
1.3.1 离心式血泵的驱动方式 |
1.3.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状况 |
1.4 离心式血泵的控制 |
1.4.1 虚拟仪器的发展状况 |
1.4.2 虚拟仪器的构成与特点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离心式血泵驱动系统 |
2.1 离心式血泵的驱动系统与性能参数 |
2.1.1 离心式血泵的驱动系统 |
2.1.2 离心式血泵的性能参数 |
2.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与运行方式 |
2.2.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 |
2.2.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方式 |
2.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和调速方式 |
2.3.1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数学模型 |
2.3.2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调速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电磁结构设计 |
3.1 磁路系统结构的设计 |
3.1.1 转子结构的设计 |
3.1.2 定子结构的设计 |
3.1.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等效磁路 |
3.1.4 永磁体工作图 |
3.2 电路系统结构的设计 |
3.2.1 绕组形式的选择 |
3.2.2 工作方式的选择 |
3.2.3 预测机械特性 |
3.3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整体设计 |
3.3.1 主要技术指标 |
3.3.2 主要尺寸的确定 |
3.3.3 磁路系统计算 |
3.3.4 电路系统计算 |
3.3.5 电枢反应计算 |
3.3.6 性能计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建模与有限元仿真分析 |
4.1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4.1.1 有限元法的原理 |
4.1.2 有限元分析软件Ansoft |
4.2 基于RMxprt模块的电机设计 |
4.2.1 参数设置 |
4.2.2 结果求解 |
4.3 电机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1 激励源的添加 |
4.3.2 网格剖分 |
4.4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
4.4.1 静磁场仿真 |
4.4.2 空载瞬态仿真 |
4.4.3 负载瞬态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离心式血泵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闭式体外循环模拟系统 |
5.2 离心式血泵的转速控制 |
5.2.1 驱动电机的转速控制 |
5.2.2 驱动电机的转速监测 |
5.3 离心式血泵的性能监测 |
5.3.1 监测系统的设计框图 |
5.3.2 监测系统的硬件配置 |
5.3.3 监测系统的软件平台 |
5.3.4 软件平台的搭建 |
5.3.5 离心式血泵监测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高速高精度虚拟示波器硬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虚拟示波器概述 |
2.1 虚拟仪器技术介绍 |
2.1.1 虚拟仪器技术概念 |
2.1.2 虚拟仪器技术的特点和优势 |
2.2 虚拟示波器介绍 |
2.2.1 传统示波器简介 |
2.2.2 虚拟示波器简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虚拟示波器总体方案设计 |
3.1 虚拟示波器的硬件系统设计 |
3.2 虚拟示波器的主要芯片选型 |
3.3 虚拟示波器的性能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虚拟示波器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
4.1 信号调理电路模块 |
4.1.1 输入保护 |
4.1.2 耦合方式 |
4.1.3 衰减网络 |
4.1.4 全差分放大器 |
4.1.5 可调增益放大器 |
4.1.6 低通滤波 |
4.2 模数转换电路模块 |
4.2.1 模数转换器芯片简介 |
4.2.2 JESD204B协议简介 |
4.2.3 ADC外围电路设计 |
4.3 高频时钟电路模块 |
4.3.1 时钟芯片简介 |
4.3.2 时钟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4.3.3 时钟芯片配置说明 |
4.4 PCIE接口控制模块 |
4.4.1 PCIE总线简介 |
4.4.2 PCIE总线的层次结构 |
4.4.3 PCIE外围电路设计 |
4.5 FPGA逻辑控制模块 |
4.5.1 信号调理电路逻辑设计 |
4.5.2 时钟芯片逻辑设计 |
4.5.3 采样数据接收逻辑设计 |
4.5.4 DDR3 数据存储逻辑设计 |
4.5.5 PCIE接口逻辑设计 |
4.6 硬件系统PCB设计与实现 |
4.6.1 高速电路布局布线规则 |
4.6.2 硬件系统板级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示波器系统验证与测试 |
5.1 测试环境 |
5.2 系统测试 |
5.2.1 硬件板卡测试 |
5.2.2 上位机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三维虚拟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三维虚拟实验架构设计分析 |
2.1 三维虚拟实验开发工具选型及特点 |
2.1.1 Unity3D开发三维项目的优势 |
2.1.2 三维虚拟实验特点 |
2.2 虚拟测试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
2.2.1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功能分析 |
2.2.2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开发思路 |
2.2.3 三维虚拟仿真实验的总体框架设计 |
2.3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的关键难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模型与功能设计与实现 |
3.1 实验仪器与场景的建模 |
3.1.1 三维建模工具选择 |
3.1.2 虚拟仪器建模规范 |
3.1.3 实验仪器本体模型建模处理流程 |
3.1.3.1 仪器模型外部轮廓建模 |
3.1.3.2 三维仪器模型子模型建模 |
3.1.3.3 制作贴图及材质 |
3.1.4 三维资源搭建场景 |
3.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各个模块设计 |
3.2.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测试实验的整体架构设计 |
3.2.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登录模块设计 |
3.2.3 三维虚拟仪器的拖拽生成模块设计 |
3.2.4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相机管理与场景漫游设计 |
3.2.5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仪器连线设计 |
3.2.6 虚拟仪器的面板操作设计 |
3.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场景优化设计 |
3.3.1 基于ResMgr的场景资源加载优化 |
3.3.2 实验场景基于烘焙模式的光照资源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波形与编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波形处理模块的设计 |
4.1.1 基于轮询函数的波形数据输入模块设计 |
4.1.2 基于Linerenderer的波形显示模块设计 |
4.1.3 虚拟信号发生器的波形生成模块设计 |
4.1.4 虚拟示波器的信号显示模块设计 |
4.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基于UGUI的编程模块设计 |
4.2.1 三维虚拟编程系统界面设计 |
4.2.2 基于GameManager的编程输入处理模块的设计 |
4.3 虚拟实验消息分发与事件中心模块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发布与优化 |
5.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发布 |
5.1.1 基于WebGL的三维测试实验发布流程 |
5.1.2 基于Tomcat的服务器搭建 |
5.1.3 虚拟测试系统的打包与发布 |
5.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测试 |
5.2.1 基于Profiler工具的项目优化 |
5.2.2 浏览器场景运行测试 |
5.2.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测试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LabVIEW的配电网电能质量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
1.2.1 电能质量分析方法 |
1.2.2 电能质量监测仪器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配电网的电能质量参数及其指标 |
2.1 电能质量定义与基本参数 |
2.2 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
2.2.1 概念 |
2.2.2 电压偏差产生的原因和对电力系统的危害 |
2.2.3 电压偏差标准(GB12325-2008) |
2.3 电力系统的频率偏差 |
2.4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2.4.1 含有零序分量的三相系统 |
2.4.2 没有零序分量的三相系统 |
2.4.3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的限值 |
2.5 电网谐波分析 |
2.5.1 谐波的含义和性质 |
2.5.2 谐波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
2.5.3 谐波限值标准(GB/T14549—1993) |
2.5.4 谐波畸变的指标 |
3 加窗插值FFT谐波及间谐波检测算法 |
3.1 引言 |
3.2 FFT在谐波及间谐波检测中的局限性 |
3.2.1 快速傅里叶变换理论 |
3.2.2 频谱泄露和栅栏效应 |
3.3 加窗插值FFT算法实现谐波及间谐波检测原理 |
3.4 加窗插值FFT算法实现谐波检测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硬件数据采集系统 |
4.1 系统的总体结构 |
4.2 信号调理电路 |
4.2.1 滤波电路仿真验证 |
4.2.2 放大电路仿真验证 |
4.3 数据采集卡 |
4.4 本章小结 |
5 虚拟仪器设计平台LabVIEW |
5.1 虚拟仪器与LabVIEW平台 |
5.1.1 虚拟仪器介绍 |
5.1.2 LabVIEW简介 |
5.2 LabVIEW上位机界面的设计 |
5.2.1 系统的层次结构 |
5.2.2 电能质量参数分析系统的软件实现 |
5.3 系统软件测量模块测试 |
5.3.1 电压有效值测量 |
5.3.2 频率偏差测量 |
5.3.3 谐波含量测试 |
6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方案及测试结果 |
6.2 检测系统的运行测试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7)工程索道吊运货物双目视觉三维建图与跑车运行参数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双目视觉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虚拟仪器与Lab VIEW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2 遥控跑车双目视觉与参数采集监测系统搭建 |
2.1 双目视觉成像与参数监测方案设计 |
2.2 模块规划与功能说明 |
2.3 硬件选型与平台搭建 |
2.3.1 双目视觉相机选择 |
2.3.2 微控制器模块选择 |
2.3.3 持力能量盒与PC端选择 |
2.3.4 硬件平台整体搭建实现 |
2.4 本章小结 |
3 双目立体视觉理论与摄像头参数标定 |
3.1 双目立体视觉模型 |
3.2 张正友标定 |
3.3 双目摄像头内外参数与畸变参数 |
3.4 立体匹配 |
3.5 本章小结 |
4 双目视觉图像预处理算法研究 |
4.1 中值滤波与直方图均衡化 |
4.1.1 中值滤波 |
4.1.2 直方图原理 |
4.1.3 直方图计算与分析结果 |
4.2 视频监控去抖动方法研究 |
4.2.1 去抖动框架与原理 |
4.2.2 运动分析 |
4.2.3 运动平滑 |
4.2.4 视频监测去抖动效果 |
4.3 目标物体颜色识别研究 |
4.3.1 HSV模型 |
4.3.2 Laplace检测算法 |
4.3.3 颜色识别效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三轴加速度的遥控跑车运行参数与存储研究 |
5.1 三轴加速度原理与采集算法 |
5.1.1 三轴加速度计基本原理 |
5.1.2 加速度模块软件设计 |
5.2 遥控跑车加速度积分算法 |
5.2.1 加速度信号频域积分 |
5.2.2 加速度信号时域积分 |
5.2.3 LabVIEW程序框图积分模块 |
5.3 遥控跑车TDMS数据存储 |
5.3.1 数据采集系统结构 |
5.3.2 TDMS系统结构 |
5.3.3 数据记录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双目视觉与运行参数监测与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双目视觉与参数监测实验平台搭建与实验方案介绍 |
6.2 系统软件实时显示 |
6.3 双目视觉三维重建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双目视觉深度试验 |
6.3.2 遥控跑车位置追踪试验 |
6.3.3 在线3D建图试验 |
6.4 遥控跑车运行参数监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1 三轴加速度试验 |
6.4.2 加速度积分速度、位移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货物箱与木材实验样本深度信息采集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LabView-PLC平台的烘箱群控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数据采集的历史及发展趋势 |
1.2.2 工业现场基于PLC的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 |
1.2.3 虚拟仪器的发展趋势 |
1.2.4 Lab View与 PLC结合应用状况概况 |
1.3 本研究相关技术简介 |
1.3.1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简介 |
1.3.2 虚拟仪器的发展及目前应用概况 |
1.4 本文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2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构架设计 |
2.1 烘箱群使用情况调查 |
2.1.1 烘箱群基本情况介绍 |
2.1.2 烘箱群目前运行模式的优劣对比 |
2.2 系统功能需求 |
2.3 系统构架初步设计 |
2.3.1 系统构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硬件系统分析 |
3.1 软硬件选择 |
3.1.1 PID温控仪表选择 |
3.1.2 PLC型号的选择 |
3.1.3 控制层软件的选择与构架简介 |
3.2 PLC程序设计及硬件电路设计 |
3.2.1 PLC控制的功能需求 |
3.2.2 PLC程序设计 |
3.2.3 硬件电路设计 |
3.3 软件程序设计及界面设计 |
3.3.1 软件功能梳理 |
3.3.2 创建软件项目 |
3.3.3 软件VI层次结构设计 |
3.3.4 主VI设计 |
3.3.5 子VI设计 |
3.4 软件界面设计 |
3.4.1 主界面设计 |
3.4.2 烘箱使用界面及功能设计 |
3.4.3 人员管理、工艺管理、台时管理界面及功能设计 |
3.4.4 历史数据、报警清除、系统配置界面及功能设计 |
3.4.5 实时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现场改造实施及测试 |
4.1 硬件改造 |
4.1.1 PLC控制箱改造及线路敷设 |
4.2 软件调试 |
4.2.1 软件参数设定 |
4.2.2 仪表写入通讯测试 |
4.2.3 仪表读取通讯测试 |
4.3 PLC通讯及硬件测试 |
4.4 课题现场验证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所获得学术成果 |
(1)论文 |
(2)专利 |
附录1:仪表读取通讯测试数据1 |
附录2:仪表读取通讯测试数据2 |
附录3 :软件使用说明书 |
附录4 :课题主程序源代码 |
(9)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综合检测系统的实现路径 |
1.3 虚拟仪器的概述 |
1.3.1 虚拟仪器的基本概念 |
1.3.2 虚拟仪器的优点 |
1.4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技术基础 |
2.1 Lab Windows/CVI平台 |
2.2 PCI总线概述 |
2.3 动态链接库技术 |
2.4 Active X技术 |
2.4.1 Active X概述 |
2.4.2 Lab Windows/CVI平台中Active X的调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综合检测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组成 |
3.2.1 cPCI工控机 |
3.2.2 数据采集模块 |
3.2.3 离散量模块 |
3.2.4 RS-422通讯模块 |
3.2.5 ARINC429通讯模块 |
3.2.6 ARINC407模块 |
3.2.7 显示屏 |
3.2.8 系统面板设计 |
3.3 总体设计 |
3.3.1 系统的软件功能 |
3.3.2 软件的框架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检测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4.1 户界面设计 |
4.1.1 初始界面的设计 |
4.1.2 测试界面的设计 |
4.2 功能模块设计 |
4.2.1 自检模块 |
4.2.2 数据处理模块 |
4.2.3 数据收发模块 |
4.2.4 手动测试模块 |
4.2.5 自动测试模块 |
4.2.6 报表存储模块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检测系统实验验证 |
5.1 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 |
5.2 自检测试 |
5.3 电子飞行指示器测试 |
5.3.1 4 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3.2 4 C型电子飞行指示器试验验证 |
5.4 报表生成存储模块的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声压传感器阵列的多点声源识别与定位虚拟仪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点声源定位阵列信号及定位识别算法 |
2.1 点声源定位阵列结构及其方向矢量 |
2.1.1 直线阵列 |
2.1.2 平面阵列 |
2.1.3 立体阵列 |
2.1.4 虚拟阵列 |
2.2 传感器阵列采集信号辨识与处理 |
2.2.1 窄带信号辨识与处理 |
2.2.2 宽带信号辨识与处理 |
2.2.3 相干信号辨识与处理 |
2.2.4 接收数据的协方差矩阵 |
2.3 点声源经典定位算法 |
2.3.1 基于高分辨率谱估计的点声源定位 |
2.3.2 基于可控波束形成的点声源定位 |
2.3.3 基于半球面共形阵列方向图点声源定位 |
2.3.4 基于时延估计的点声源定位 |
2.4 经典点声源识别方法 |
2.4.1 信息论法 |
2.4.2 经典Gerschgorin Disk Estimator |
2.5 多点声源三维复合声场分布规律 |
2.5.1 点声源在声场中的衰减规律 |
2.5.2 多点声源在三维声场中分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60结构的半球面共形阵列及多级分离GDE算法 |
3.1 基于C60结构的半球面共形阵列设计 |
3.1.1 C60结构的半球面共形阵列设计 |
3.1.2 C60结构的半球面共形阵列信号处理 |
3.2 C60结构半球面共形阵列点声源定位仿真分析 |
3.3 多级分离GDE估计算法及参数优化 |
3.3.1 改进的多级分离GDE估计算法 |
3.3.2 最优调整因子D(n)和d的参数优化 |
3.4 多级分离GDE估计算法仿真分析 |
3.4.1 最优调整因子D(n)和d的选取 |
3.4.2 声源数目估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点声源定位虚拟仪器设计 |
4.1 点声源定位系统总体结构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 |
4.2.2 STM32系统软件设计 |
4.2.3 系统软件调试 |
4.3 硬件采集电路及实验条件 |
4.3.1 声压传感器的选择 |
4.3.2 系统硬件调试 |
4.3.3 点声源的选择及实验环境 |
4.4 实验误差分析 |
4.4.1 误差来源 |
4.4.2 角度误差 |
4.4.3 实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四、虚拟仪器能够代替传统仪器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虚拟仪器的地球物理实验平台设计与研究[D]. 翟斌军.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高压脉冲试验机的设计与实现[D]. 管炜仲.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3]离心式血泵驱动及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D]. 贾长泽. 山东大学, 2021(12)
- [4]高速高精度虚拟示波器硬件设计与实现[D]. 李鸿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D]. 管晓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6]基于LabVIEW的配电网电能质量检测系统[D]. 孙朝鹏.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7]工程索道吊运货物双目视觉三维建图与跑车运行参数监测研究[D]. 纪敏.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6)
- [8]基于LabView-PLC平台的烘箱群控改造研究[D]. 朱晔.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9]某型电子飞行指示器综合检测系统的设计[D]. 黄宇坤.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10]基于声压传感器阵列的多点声源识别与定位虚拟仪器系统研究[D]. 胡成立.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