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肝二号解热镇痛作用研究

中药抗肝二号解热镇痛作用研究

一、中药抗感2号解热镇痛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玉洁[1](2021)在《回顾性分析消瘿2号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巨大甲状腺囊肿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巨大甲状腺囊肿患者病历及随访资料的回顾性分析,评价消瘿2号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巨大甲状腺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筛选于2014年01月-2019年12月之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二科住院并接受微波消融术治疗的巨大甲状腺囊肿患者,按照纳排标准,共纳入86例患者,查阅并收集其病历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后是否接受中药制剂消瘿2号治疗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微波消融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治疗组(微波消融术治疗,术后服用消瘿2号)。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颈部压迫感改善情况及完全改善所需时间、消融区吸收情况、复发情况几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颈部压迫感改善情况及完全改善所需时间:治疗组改善情况(78.3%的患者完全改善,19.6%的患者改善但未能完全缓解)优于对照组(55.0%的患者完全改善,37.5%的患者改善但未能完全缓解),治疗组完全改善时间(30.17±9.09天)短于对照组(39.68±11.88天),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消融区吸收情况:术后1、3、6、12个月治疗组消融区最大直径分别为(1.55±0.27)cm、(0.96±0.39)cm、(0.73±0.32)cm、(0.49±0.20)cm;对照组消融区最大直径分别为(1.70±0.29)cm、(1.36±0.36)cm、(1.14±0.41)cm、(0.81±0.23)cm。各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消融区吸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术后1个月,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39.1%)略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8.3%、91.3%、95.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5%、70%、82.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情况:随访12个月,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无复发病例,复发率均为0.0%。结论:1.单纯运用微波消融术及消瘿2号联合微波消融术均能改善巨大甲状腺囊肿患者的颈部压迫症状,且消瘿2号联合微波消融术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纯运用微波消融术。2.消瘿2号能够促进消融区吸收,消瘿2号联合微波消融术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运用微波消融术,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推广。

方洁[2](2021)在《凉血解毒汤治疗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运用凉血解毒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胡蜂螫伤患者,观察凉血解毒汤对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常见症状以及血常规、心肌酶、肝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探讨凉血解毒汤对胡蜂螫伤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及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2019年3月到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共计6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西医治疗+中医外治法;治疗组(30例),予对照组治疗方法+凉血解毒汤口服,疗程为7天。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WBC、ALT、AST、CK、CK-MB、LDH、APTT、PT、BUN、Scr等指标。结果1.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分布、中医症状积分、WBC、ALT、AST、CK、CK-MB、LDH、APTT、PT、BUN、S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0%,显着高于对照组8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中医各证候积分均较前明显减少,除发热、气促症状外,治疗组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3d、7d后两组WBC明显降低,两组治疗均有效,治疗3d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7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WBC水平下降更快。5.治疗后两组肝酶(ALT、AST)均较前明显改善,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心肌酶(CK、CK-MB、LDH)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PT、APTT)指标均较前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后两组肾功能(BUN、Scr)指标均较前改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凉血解毒汤加减联合常规治疗蜂螫伤火毒证患者能有效缓解局部及全身的毒性反应,加快白细胞降低,保护心、肝功能,对提高总体疗效和减轻患者痛苦有实际意义。

张子越[3](2020)在《马齿苋水煎液体外抑制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在动物细菌性疫病的预治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在畜牧业动物疫病防治中长期的大量应用,使得细菌的耐药性增加,细菌性疾病越来越难以治疗。除此之外,抗生素和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的残留问题,成为危害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动物疫病防治中具有绿色环保、副作用低、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马齿苋为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溃疡、抗炎、抗氧化和促进伤口愈合等良好的药理活性,但其作用机制及相应的活性成分尚不明确。本试验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系统性阐述了马齿苋的药理活性及作用靶标,并针对其有效治疗细菌性腹泻和痢疾的功效,进行了体外和细胞水平的验证。网络药理学分析共筛选获得马齿苋的标志性成分花生四稀酸、β-谷甾醇、山柰酚、木犀草素、异甜菜素、槲皮素等10个,对应靶标187个,核心靶标62个,经KEGG富集分析发现核心靶标与结肠炎、病毒感染、癌症等通路密切相关,其中与治疗结肠炎相关的通路为ABCC4、ABCG2、ACAT1、ALOX5、CYP3A4、IFNG、IKKA、MPO、NOS2、NQO1、PPARG、PTGS1、PTGS2、TNF、XDH等。鉴于以上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本研究针对可以引起结肠炎的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进行了马齿苋对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抑菌机制的探究。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与水超声、甲醇超声和乙醇超声获得的马齿苋提取液相比,马齿苋水煎液的抑菌效果最佳,MIC为125 mg/mL。不同浓度的马齿苋水煎液可以抑制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正常的生长、破坏其菌体形态;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培养液中AKP、核酸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抑制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某些菌体蛋白的表达,且马齿苋水煎液对细菌的以上影响与其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RT-PCR结果表明,MIC浓度作用12 h对痢疾杆菌的毒力基因IpaB和VirB转录水平抑制作用更明显,1/2 MIC浓度作用6 h时抑制作用更明显。采用痢疾杆菌侵染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构建结肠炎症模型,发现12.5mg/mL的马齿苋水煎液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因子TNF-a和IL-6的表达,缓解痢疾杆菌对细胞活性造成的损伤。

郭淳[4](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王文郁[5](2018)在《江苏4种道地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我们将未经过任何处理加工的药材称作中药材。传统中药材讲究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由于生产相对集中,种植、采摘程序也比较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更好、治疗疾病的效果也更好。所以一种药材如果产自不同的地区,质量也存在差异。中药材中的有毒有害金属元素的含量不符合规定已经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阻碍了中药向全球推广的进程,所以对中药材进行人体必需的有益元素以及有害元素、重金属元素的控制十分必要。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分析检测手段。其优点主要有:条件要求不高、影响因素较少、谱线易懂、可变化线性范围宽、结果准确度高、花费时间少,而且可以检测出同位素的相关数据。因此是测定中药微量元素的先进技术。生半夏、芦根、紫苏梗、蜜百合这4种中药材是江苏的道地药材,收载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本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建立ICP-MS法同时测定这4种药材中的钒、铜、铅、钼、镉、镍、钛、砷、汞、锰、铊、硒、铬、锌、锑、钴共1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将10批生半夏、紫苏梗、芦根、蜜百合中的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比较,比较江苏地区与其他产区的差异;二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芦根以阿魏酸为参照物、对生半夏新建以丙氨酸为参照物、对紫苏梗以迷迭香酸为参照物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和含量测定,比较这3种中药材江苏产区与其他产区的区别。所建立的方法线性关系好、精密度好、稳定性好、重复性好,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江苏生半夏中,锌、锰、钛含量、丙氨酸含量、样品指纹图谱与生成的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高于其它地区;江苏样品中汞、铜含量小于其它地产区,铅、砷、镉、钴、钒、钼、铬含量与其它产区持平。由10批生半夏样品的均值生成对照指纹图谱,共确定7个共有峰,丙氨酸峰为参照物峰,相对保留时间为8.031min;10批生半夏指纹图谱的共性特征基本吻合,相互之间的相似度较高,与生成的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高。江苏芦根中,铜、锌、锰含量、阿魏酸含量、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指纹谱图的相似度高于其它地区;江苏样品汞、砷、锑、铊含量小于其它地产区,铅、镉含量与其它地区持平。由10批芦根样品的均值生成对照指纹图谱,共确定9个共有峰,阿魏酸峰为参照物峰,相对保留时间为13.191min,10批芦根指纹图谱的共性特征基本吻合,相互之间的相似度较高,与生成的对照指纹图谱相似度高。江苏紫苏梗中,镊、锌、钼、钴含量、迷迭香酸含量、大部分江苏样品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高于其它地区,铅、铜、砷、锑、铊含量小于其它地区,汞、镉、钛、钒、铬含量与其它地区持平,部分江苏样品与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与其它产区持平。以10批紫苏梗样品的均值生成对照指纹图谱,共确定8个共有峰,迷迭香酸峰为参照物峰,保留时间为32.186min,10批紫苏梗指纹图谱的共性特征基本吻合,相互之间的相似度较高,与生成的对照指纹图谱的相似度高。江苏蜜百合中,镉、镊、锌含量高于其它产区,江苏样品中铅、砷含量小于其它产区,江苏样品中铜、汞、钴、钼、钒含量与其它地区持平。

王晓明[6](2018)在《基于系统药理学的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麻黄-桂枝(Eph-RC)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经典药对,前期研究发现,Eph-RC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且表现出协同增效的特点,但物质基础和分子机制尚未清楚。目的:采用系统药理学方法,从分子水平、药理水平、系统水平全面阐释Eph-RC抗炎作用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效应,明确物质基础、阐释分子机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各种急慢性炎症模型及疼痛模型考察Eph-RC抗炎、镇痛作用及机理。(2)通过数据库及文献查阅构建分子数据库;以ADME评价筛选候选化合物;预测候选化合物的靶点,并以分子对接验证靶点预测的准确性;筛选出炎症相关潜在靶点及通路;对潜在靶点进行GOBP分析;以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及疾病之间的网络关系并进行特征分析;建立一个整合的Eph-RC“炎症相关通路”。(3)MTT法检测预测的活性成分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并考察各成分对细胞释放NO、PGE2、IL-6、TNF-α的影响。(4)CCK-8法检测Eph-RC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采用qRT-PCR技术考察其对 LPS 诱导的 RAW264.7 细胞 iNOS、COX-2、TNF-α、IL-6mRNA 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对细胞MAPKs和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Eph-RC组较模型组炎性渗出显着下降,与剂量正相关,且高剂量组与阳性药组作用相当,高、中剂量具有镇痛作用,且高剂量具有中枢镇痛作用。(2)构建了 502个化学成分的数据库;有47个被列为候选化合物,对应262个候选靶点;其中42个活性成分对应的99个靶点及46条通路与炎症相关;这些靶点通过参与炎症、免疫反应等生物进程,对心血管、呼吸道及免疫系统等多种疾病发挥抗炎作用;整合通路分析表明Eph-RC主要通过“MAPK signaling pathway”、“NF-kappa B signaling pathway”等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活动。(3)安全剂量下,各成分组细胞NO、PGE2、IL-6、TNF-α水平较模型组显着下降,并呈浓度依赖性;部分成分高剂量组与地塞米松作用相当。(4)与模型组相比,Eph-RC组iNOS、TNF-α、IL-6、COX-2 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炎症初期P-p65、P-IκB-α P-JNK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ERK显着增加,P-p38无显着差异,炎症后期P-p38和P-ERK表达显着降低。结论:(1)Eph-RC对急慢性炎症及炎症性疼痛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机制与抑制PGE2、TNF-α、IL-1β的生成及iNOS、ICAM-1的表达有关。(2)Eph-RC中42个活性成分及其99个靶点与炎症密切相关,并同时作用于多条抗炎、免疫调节通路,充分体现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特点。一些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与抗炎类西药相似的药理学机制。有些化合物如香豆素、β-谷甾醇、儿茶素,是Eph和RC的共有成分,且两味药材的不同成分可以作用于相同靶点或同一条通路的不同靶点,说明二者协同增效的配伍机制。(3)Eph-RC中木犀草素、香豆素、桂皮醛、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对LPS诱导的炎症反应具有保护作用,为抗炎药效物质基础。(4)Eph-RC可能通过对炎症细胞因子和促炎介质的调控来减轻炎症反应;并通过调控NF-κB信号通路中p65、IκB-α以及MAPKs信号通路中p38、ERK、JNK蛋白的磷酸化来发挥抗炎作用。

农丽华[7](2016)在《上感2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小儿外感发热,一般将其归于现代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范畴,是儿科临床上的常见病,常见的致病原大多为病毒,其次为细菌、支原体,真菌感染较为少见,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病,临床以发热主要表现,并伴有恶寒、鼻塞、流涕、喷嚏及咳嗽症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程短的特点,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证型以风寒、风热证多见,全身症状或轻或重,需要及早治疗,否则易出现高热惊厥、抽搐、肺炎等并发症。西医治疗本病则以对症治疗、抗病毒、抗感染治疗为主,但存在体温反复、抗生素使用不合理、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在改善伴随症状、缩短发热时间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根据导师在临床中治疗本病的经验,以上感2号为基础方通过辨证加减化裁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观察上感2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该论文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文献综述:分别从中西医两方面进行论述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概况。临床研究:研究目的:通过观察以上感2号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对本病的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案。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患儿,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以上感2号为基础方进行随症加减治疗,水煎服或颗粒冲服,剂量根据患儿年龄酌情增减,每日2~4次口服,记录其在用药前后体温变化情况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变,对疗效予以评价。上感2号方组成:金银花、连翘、黄芩、炒苦杏仁各10g、桔梗6g、生石膏25g、知母10g、玄参10g、薄荷6g、竹茹6g、焦神曲、浙贝母、北柴胡、白芍各10g、生甘草6g。采用自拟的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表,对初诊、复诊或电话随访资料进行收集、记录、整理,并通过观察表中的数据统计治疗前后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观察以上感2号为基础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退热效果及中医证候改变情况,并分析总结上感2号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通过对50例病例进行临床观察,按照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5例,占总例数10%:显效31例,占总例数62%;有效12例,占总例数24%;无效2例,占总例数4%,总有效率为96%;并且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通过统计分析提示:治疗后患儿的恶风、鼻塞、流涕、咽红、咳嗽、咳痰、倦怠、大便干等相关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差异,退热效果显着,且退热后未再反复发热,证明上感2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疗效确切。结论:上感2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能有效退热,改善患儿伴随症状,临床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的有效方剂。

牛洁[8](2014)在《解表抗感合剂对40例感冒风热证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本论文由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中医综述总结了古今医家对感冒的认识,以及辨证论治的不断发展,并且在原有中医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添加了现代药理研究进展;西医综述总结了现代医学对于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认识,以及现阶段治疗的原则及用药。临床研究部分通过收集东方医院冬季病毒性感冒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观察记录,判定药物疗效及安全性,得出结论。研究目的:观察周平安教授的经验方——解表抗感合剂治疗感冒风热证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治疗感冒风热证症状、证候的疗效,评估解表抗感合剂的安全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体温在37.1-38.6℃之间,共计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西医诊断标准,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每组20人,以解表抗感合剂作为治疗组药物,清热解毒口服液为对照组药物,以3天为一个疗程,进行了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治疗后观察疾病疗效、证候疗效、主要症状疗效、检查结果变化情况等内容,对解表抗感合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定。研究结果:1.疾病疗效本课题研究就共收录患者4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26例,患者平均年龄在40.95±14.558岁之间,体温多分布在38.1-38.6℃之间。在疾病疗效上,治疗组愈显率90%,总有效率95%;对照组愈显率65%,总有效率95%。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解表抗感合剂治疗感冒风热证的治愈率及显效率优于清热解毒口服液组。2.中医证候疗效在疾病证候疗效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同均为95%,治疗组愈显率90%,对照组为65%。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证候疗效上两种药物均有效,但无明显差异,解表抗感合剂和清热解毒口服液在证候疗效上相近。3.主要症状疗效在疾病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的治疗效果上,两种药物均有显着疗效,治疗组的愈显率为95%,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愈显率为80%,总有效率为95%。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主要症状疗效上,两种药物均有效,但无明显差异,解表抗感合剂和清热解毒口服液在治疗主要症状发热、微恶风上疗效相近。两种药物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和各症状积分变化反映出,解表抗感合剂和清热解毒口服液均能有效改善感冒症状。解表抗感合剂能够有效改善发热、微恶风、头身痛、鼻塞流涕、咽干咽痛、咳嗽、口干口渴的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咳痰、汗出不畅2个症状无明显疗效。4.药物安全性通过比较治疗前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患者基本生化检查中AST、ALT、CRE、 Urea的变化情况,发现其变化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解表抗感合剂及清热解毒口服液均未影响患者基本生化检查中AST、ALT、CRE、Urea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药物作用安全。结论解表抗感合剂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而拟定,用来治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临床观察结果表明,本方起效迅速、效果明显,能有效缓解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症状。因为受研究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未纳入足够的样本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临床观察的准确性,需要继续完善病例数、扩大样本量,从而得出更准确结论。

阳敬[9](2012)在《柴藿颗粒制备工艺和药效学筛选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医院临床使用的经验方柴胡藿香汤,将其制成颗粒剂。完成柴藿颗粒申报医院制剂的制备工艺研究工作,最终研究出剂型实用、工艺合理、疗效确切、服用携带方便,口感好儿童乐于服用的医院制剂,以满足临床需求。方法:1.提取工艺研究:为保持原汤剂的临床疗效,采用尽可能保留其疗效的物质基础的工艺进行研究。以水为溶媒提取方中药物成分,采用单因素分别对吸水率、挥发油提取时间进行考察,再采用L9(34)对影响水提的主要因素:煎煮次数、加水量、提取时间进行正交实验优选,以黄芩苷转移率作为控制指标。2.精制工艺研究:采用醇沉工艺、用L9(34)正交试验对影响醇沉的主要因素:药液生药浓度,醇沉浓度,醇沉时间进行优选,以黄芩苷转移率作为评价指标,优选出最佳纯化工艺参数。3.挥发油包合工艺研究: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挥发油的包合率及包合物的收得率为指标对影响包合工艺的三个主要因素:挥发油(ml):β-CD(g)、包合时间、包合温度进行考察,优选出最佳包合工艺参数。4.干燥工艺研究:干燥采用喷雾干燥和减压干燥进行比较,喷雾干燥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影响水提液喷雾干燥的三个主要因素:水提药液浓度(A)、喷雾速度(B)、出口温度(C)进行考察,以出粉率为考察指标优选出最佳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减压干燥采用单因素考察,以黄芩苷转移率为指标优选最佳压力及最佳温度工艺参数。5.制剂成型工艺研究: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影响制粒的三个主要因素:药粉与辅料比例、糖粉与糊精比例、粘合剂(乙醇)浓度,以成品率及流动性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最佳成型工艺参数。6.药效学筛选工艺研究:为保证精制后水提药液的临床疗效不改变,对水提工艺及精制的醇沉工艺进行药效学及安全性比较,主要采用体外抗菌实验、解热实验、急性毒性实验进行评价,以证明制剂的疗效和安全可控性。结果:1.柴藿颗粒水提优化工艺为:单因素考察得到药材浸泡1小时,挥发油提取时间为3小时。正交试验考察得到药材加水量为8倍体积,提取次数为3次,提取时间为每次1小时。2.柴藿颗粒精制(醇沉)优化工艺为:药液浓度(0.8g/ml的生药含量)、醇沉浓度为60%、醇沉时间为24小时。3.柴藿颗粒挥发油包合优化工艺为:挥发油/β-环糊精的比例为1:10,包合温度为40℃,包合时间为60min4.柴藿颗粒干燥优化工艺为:喷雾干燥最佳工艺参数为药液生药含量O.8g/ml,喷雾速度为2ml/min,出口温度为80℃;减压干燥最佳工艺参数为真空压力0.06MPa,温度在75℃。5.柴藿颗粒制剂成型优化工艺为:药粉与辅料比为1:1.5,糊精与糖粉比为1:5,粘合剂(乙醇)浓度为70%。6.柴藿颗粒制剂工艺药效学优化工艺表明:柴藿颗粒采用水提工艺药效优于水提醇沉工艺,急性毒性无明显差异。因此,选择水提工艺作为制剂的最佳工艺。结论:本研究制备的柴藿颗粒药效确切,安全可控,且制备工艺简便易行、质量可控;定量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为柴藿颗粒申报医院制剂批文的制备工艺提供实验依据。

盛尊来[10](2012)在《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是一种可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 CRD)的病原菌,感染此病原菌可增加雏鸡的弱雏率,降低蛋鸡的产蛋率,减少肉鸡体重并延长其上市期,降低饲料的转化率等,使养鸡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复方中兽药复方慢呼抗由黄芩、金银花、百部、紫菀和甘草五味中药组成,现已被证实对治疗鸡毒支原体病有良好的疗效,并且毒副作用小、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复方慢呼抗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无法进一步开展其作用机制、体内生物转化及代谢过程的研究,不仅导致复方慢呼抗缺乏可靠的药理学、毒理学研究数据,而且难以建立可控可评的质量标准,大大限制了复方慢呼抗在临床中的应用。因此,阐明复方慢呼抗药效物质基础,不仅可揭示其应用的利学内涵,而且在此基础上可建立全面的质量控制体系,从而有利的保证复方慢呼抗质量的均一、稳定,进一步保证了临床疗效的可重现性,亦为复方慢呼抗作用机制的研究及其“二次开发”打下基础。本文首先构建了复方慢呼抗的体外指纹图谱,从宏观的角度来评价复方慢呼抗整体的质量,并用同样的色谱条件建立了血清指纹图谱,通过体外指纹图谱与血清指纹图谱的比对,确定了复力慢呼抗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基础;同时进行了体外抗鸡毒支原体的药效学试验,将指纹图谱特征峰的峰面积和药效学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了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的关键药效组分;建立了关键药效组分的定量方法,用微观的定量分析弥补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的不足,从而建立了宏观指纹图谱与药效组分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复方慢呼抗质量控制的新方法。本研究取得如下几方而的成果:1.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的构建及模式分类研究采用HPLC法对不同批次的复方慢呼抗样品进行分析,对色谱条件(如色谱柱、检测波长、流动相系统、洗脱梯度等)进行了优化,完成了系统的方法学考察,构建了复方慢呼抗HPLC指纹图谱。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性评价系统2004A版”对复方慢呼抗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评价,并借助于SPSS11.5软件对量化的指纹特征(色谱峰峰面积)进行了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证明三种分析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可有效地对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进行评价。此外,还应用建立的色谱条件对复方慢呼抗与各组成药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通过与指纹图谱进行比对,确定了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来源。在实际应用时,只需将待测样品按本研究所述的色谱条件进行分析,将量化指纹特征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运算,就能快速得出评价结果,这对于复方慢呼抗质量控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2.复方慢呼抗血浆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血中移行成分分析在已建立的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基础上,通过优化含药血浆的前处理条件,建立了复方慢呼抗血.浆指纹图谱。针对不同时间点的移行成分。运用HPLC-DAD方法对复方慢呼抗提取液、给药血浆和空白血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给药后15min入血成分较少,仅有11号峰较明显;30min出现入血原形成分最多;60min时,一些入血成分减弱或消失,同时有6个代谢产物产生;在120min第2号峰被检出并且有较高的响应值,其他峰减弱或消失。通过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可以确定指纹图谱中的共有峰绝大部分均可被吸收入血,是复方慢呼抗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基础。3.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关系的研究由于甘草对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共有峰无贡献,故舍去甘草,将其他4味药重新组方研究其谱效关系。以原处方量的0.5,1,1.5倍量作为3个考察水平,以方中4味药为考察因素,以L9(34)正交表进行药量的加减试验。将各组样品分别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和体外抗鸡毒支原体的药效学试验,在获得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与药效学量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灰关联度分析技术,寻找指纹图谱特征峰所代表的化学成分对药效贡献的大小。结果表明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的作用是其“化学成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根据关联度的大小,绿原酸、4号峰(未鉴定)、黄芩苷、汉黄芩苷对“抗鸡毒支原体”活性的贡献最大。4.复万慢呼抗指纹图谱中绿原酸、黄芩营、汉黄岑苷的含量测定由于复方慢呼抗中的绿原酸、黄芩苷、汉黄芩苷与抗鸡毒支原体活性的关联度较大,他们的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复力慢呼抗的质量优劣。因此,本试验采用指纹图谱的色谱条件,以三种成分最大吸收波长作为检测波长,对三种活性成分进行了方法学考察并同时测定各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方法学考察中各项试验结果的RSD均小于3%,表明仪器精密度高、方法的重复性好,并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稳定性。复方慢呼抗提取物中三种成分的含量为别为(1.53±0.03)%、(10.93±0.27)%、(4.476±0.11)%。建立的三种成分同时测定方法,不仅使定量分析更加简便、快捷,并且可以弥补指纹图谱在定量控制方面的不足,二者结合可以更有效、全面的控制复方慢呼抗的质量。5.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研究黄芩苷、汉黄芩苷、绿原酸已被确定为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的关键组分,引入总评“归一值”将三个指标综合为一个指标,在对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进行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了工艺的优化。通过Design-expert软件7.0对此模型的最佳结果进行预测,当提取温度为92.58℃,液料比为25.23:1,提取时间为2.42h时,预测最佳OD值为0.741,经试验验证,获得的OD值为0.7591,偏差仅为2.44%。最后进行了提取次数的考察,结果显示第二次提取可明显的改善提取效果,但再增加提取次数对成分的溶出率影响不大,因此选择提取次数为2次。考虑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将最终提取工艺确定为提取温度93℃,液料比25:1,提取时间2.4h,提取次数2次。通过建立以药效组分为指标的提取工艺,可实现在同样药量下,保证有效成分的最大溶出,使得复方慢呼抗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保障。本研究为中兽药抗鸡毒支原体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即首先采用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确定中兽药体内直接作用的物质基础,再用谱效结合的方法辨识出关键药效组分。同时,提出以指纹图谱结合关键药效组分定量分析的方法,来全面的控制复方中兽药的质量。本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同时对指纹图谱技术、血清药物化学及谱效关系在中兽药中的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中药抗感2号解热镇痛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抗感2号解热镇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回顾性分析消瘿2号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巨大甲状腺囊肿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西医对巨大甲状腺囊肿的认识
        1.1 概述
        1.2 发病因素及机制
        1.3 治疗
    2 中医对巨大甲状腺囊肿的认识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3 总结
回顾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观察方法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4.2 颈部压迫感改善情况比较
        4.3 消融区吸收情况比较
        4.4 临床疗效比较
        4.5 复发情况比较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MWA运用于巨大甲状腺囊肿的治疗
    3 消瘿2 号方药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2 研究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凉血解毒汤治疗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蜂螫伤的定义
    2 蜂螫伤的特点
    3 毒蜂的种类及蜂毒主要成分
    4 蜂毒的作用机制
    5 祖国传统医学对蜂螫伤的认识
    6 本研究的意义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病例治疗前疗效性指标比较
    3.3 治疗后两组病例疗效评价
4 分析和讨论
    4.1 凉血解毒汤治疗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理论研究
    4.2 方药分析
    4.3 蜂螫伤的炎症反应
    4.4 蜂螫伤对心脏、肝脏的影响
    4.5 蜂螫伤对肾脏、凝血影响
    4.6 临床疗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表(SOFA评分)
附录2 过敏反应分级
附录3 中医证候积分量表
综述 蜂螫伤的救治策略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马齿苋水煎液体外抑制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痢疾杆菌的研究概况
        1.1.1 痢疾杆菌的生物学特点
        1.1.2 痢疾杆菌的致病性
        1.1.3 痢疾杆菌的抵抗力
        1.1.4 痢疾杆菌的检测方法
    1.2 马齿苋研究现状
        1.2.1 马齿苋的化学成分
        1.2.2 马齿苋的药理作用
    1.3 中药抑菌作用及抑菌机制
        1.3.1 中药的抑菌作用
        1.3.2 中药的抑菌机制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植物材料
        2.1.3 细胞
        2.1.4 主要仪器与耗材
        2.1.5 主要药品与试剂
        2.1.6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2.2 试验方法
        2.2.1 网络药理学分析
        2.2.2 马齿苋的体外抑菌作用及抑菌机制
        2.2.3 马齿苋水煎液抑制痢疾杆菌对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的侵染
        2.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
        3.1.1 含马齿苋方剂及主治分析
        3.1.2 马齿苋活性成分的筛选
        3.1.3 马齿苋活性成分-靶标网络的构建
        3.1.4 成分靶标间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
        3.1.5 核心靶标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3.1.6 马齿苋缓解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3.2 马齿苋体外抑菌试验结果
        3.2.1 马齿苋提取方法筛选结果
        3.2.2 马齿苋水煎液对细菌的抑菌效果
        3.2.3 马齿苋水煎液的最小抑菌浓度测定结果
        3.2.4 菌体形态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2.5 马齿苋水煎液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3.2.6 马齿苋水煎液对细菌细胞壁的影响
        3.2.7 马齿苋水煎液对细胞膜的影响
        3.2.8 马齿苋水煎液对细菌菌体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2.9 马齿苋水煎液对痢疾杆菌毒力基因的影响
    3.3 马齿苋水煎液抑制痢疾杆菌侵染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 (NCM460) 的试验结果
        3.3.1 马齿苋水煎液抑制痢疾杆菌侵染NCM460 细胞的最佳浓度
        3.3.2 马齿苋水煎液对NCM460 细胞抗痢疾杆菌感染的保护作用
        3.3.3 NCM460 细胞中炎症因子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网络药理学分析马齿苋缓解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4.2 马齿苋水煎液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4.3 马齿苋对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
    4.4 马齿苋对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影响
    4.5 马齿苋对细菌菌体蛋白的影响
    4.6 马齿苋对痢疾杆菌毒力基因的影响
    4.7 马齿苋水煎液对抑制痢疾杆菌侵染NCM460 细胞的作用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江苏4种道地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ICP-MS法测定中药材生半夏中16种元素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标准溶液
        1.3 供试品
    2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2.1 仪器条件
        2.2 微波消解条件
        2.3 15种元素混合标准溶液的制备、金元素标准使用液的制备
        2.4 汞元素标准储备液制备
        2.5 内标溶液的制备
        2.6 样品溶液的制备
        2.7 标准曲线的制备
        2.8 重复性实验
        2.9 精密度试验
        2.10 稳定性试验
        2.11 加样回收率实验
        2.12 实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ICP-MS法测定中药材芦根中16种元素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标准溶液
        1.3 供试品
    2 实验方法与实验结果
        2.1 仪器条件
        2.2 微波消解条件
        2.3 15种元素混合标准溶液的制备、金元素标准使用液的制备
        2.4 汞元素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2.5 内标溶液的制备
        2.6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 标准曲线的制备
        2.8 重复性试验
        2.9 精密度试验
        2.10 稳定性试验
        2.11 加样回收率试验
        2.12 实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3.1 有害重金属元素
        3.2 必需微量金属元素
    4 小结
第三部分 ICP-MS法测定中药材紫苏梗中16种元素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标准溶液
        1.3 供试品
    2 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2.1 仪器条件
        2.2 微波消解条件
        2.3 15种元素混合标准溶液的制备、金元素标准使用液的制备
        2.4 汞元素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2.5 内标溶液的制备
        2.6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 标准曲线的制备
        2.8 重复性试验
        2.9 精密度试验
        2.10 稳定性试验
        2.11 加样回收率试验
        2.12 实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ICP-MS法测定中药材蜜百合中16种元素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标准溶液
        1.3 供试品
    2 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2.1 仪器条件
        2.2 微波消解条件
        2.3 15种元素混合标准溶液的制备、金元素标准使用液的制备
        2.4 汞元素标准储备液的制备
        2.5 内标溶液的制备
        2.6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7 标准曲线的制备
        2.8 重复性试验
        2.9 精密度试验
        2.10 稳定性试验
        2.11 加样回收率试验
        2.12 实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4 小结
第五部分 对芦根以阿魏酸为参照物的指纹图谱研究及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2.1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六部分 对生半夏新建以丙氨酸为参照物的指纹图谱及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第七部分 对紫苏梗以迷迭香酸为参照物的指纹图谱研究及含量测定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第八部分 实验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基于系统药理学的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系统药理学
    1.2 麻黄、桂枝的研究进展
    1.3 炎症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麻黄-桂枝水煎液的制备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2.1 药材质量检测
    2.2 麻黄-桂枝水煎液的制备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麻黄-桂枝药对体内抗炎作用的研究
    3.1 麻黄-桂枝药对的抗炎药效评价
    3.2 麻黄-桂枝药对的镇痛药效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系统药理学研究
    4.1 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麻黄-桂枝药对活性成分体外抗炎作用的研究
    5.1 麻黄-桂枝药对活性成分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5.2 麻黄-桂枝药对活性成分对LPS诱导的RAW264.7释放NO、PGE_2、TNF-α、IL-6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麻黄-桂枝药对体外抗炎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6.1 麻黄-桂枝药对对RAW264.7细胞活力的影响
    6.2 麻黄-桂枝药对对LPS诱导的RAW264.7 iNOS、COX-2、TNF-α、IL-6mRNA表达的影响
    6.3 麻黄-桂枝药对对LPS刺激的RAW264.7细胞NF-κB和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3 工作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英文缩写词
    2 麻黄、桂枝中的502个化学成分
    3 麻黄、桂枝中42个候选化合物对应的262个靶点
    4 炎症相关靶点参与的所有生物进程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上感2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研究概况
        1.1 外感发热病因
        1.2 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病机
        1.3 中医药治疗进展
    2 西医研究概况
        2.1 基本概念
        2.2 病因及发热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治疗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诊疗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观察内容与指标
        3.3 分级量化标准
    4. 研究结果
        4.1 统计学方法
        4.2 一般资料分析
        4.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4.4 临床疗效分析
        4.5 总疗效统计
    5 小结
    6. 讨论
        6.1 疗效分析
        6.2 组方释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8)解表抗感合剂对40例感冒风热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感冒的中医研究进展
        1、中医病名研究
        2、中医对感冒病因病机认识
        3、中医对感冒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的认识
        4、中医对感冒治疗的研究
        5、中医治疗病毒性感冒的现代研究
        6、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1、病原学
        2、病毒的致病机制
        3、临床症状及及体征
        4、诊断及鉴别诊断
        5、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6、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5、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1、基线可比性分析
        2、临床疗效观察
        3、临床检验结果比较
    讨论
        1、资料分析
        2、中医证候学特点
        3、中医病因病机学特点
        4、疗效分析
        5、组方配伍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柴藿颗粒制备工艺和药效学筛选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柴藿颗粒制备工艺的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原料的前处理
    3. 剂型选择
    4. 工艺路线设计依据
    5. 柴藿颗粒制备工艺技术路线
    6. 水提取工艺的考察
    7. 醇沉精制工艺的考察
    8. 挥发油包合工艺考察
    9. 喷雾干燥工艺考察
    10. 减压干燥工艺考察
    11. 成型工艺考察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柴藿颗粒药效学筛选工艺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试工艺验证
    1. 小试工艺验证
    2. 中试工艺验证
    3. 辅料来源及检验标准
    4. 讨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鸡毒支原体病的研究概况
    1.1.1 鸡毒支原体的研究历史
    1.1.2 鸡毒支原体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1.3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改变
    1.1.4 鸡毒支原体感染的化学药物治疗
    1.1.5 中兽药对鸡毒支原体感染的研究
1.2 复方慢呼抗及其味药的研究概况
    1.2.1 复方慢呼抗的研究概况
    1.2.2 黄芩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
    1.2.3 金银花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概况
    1.2.4 百部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概况
    1.2.5 紫菀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概况
    1.2.6 甘草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概况
1.3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概况
    1.3.1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研究的必要性
    1.3.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1.3.3 中药质量控制的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1.4 目的和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复方慢呼抗指纹图谱的建立及评价
    1.5.2 复力慢呼抗血中移形成分的分析
    1.5.3 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谱效关系分析
    1.5.4 关联成分的确认及定量方法研究
    1.5.5 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研究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主要试剂的配置
2.2 复方慢呼提取物指纹图谱的建立
    2.2.1 复力慢呼抗提取物得制备
    2.2.2 样品溶液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3 色谱条件的优化
    2.2.4 样品精制方法的考察
    2.2.5 参照物的选择
    2.2.6 方法学考察
    2.2.7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统计分析
2.3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血中移行成分的分析
    2.3.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得制备
    2.3.2 色谱条件
    2.3.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优化
    2.3.4 采血时间的筛选
    2.3.5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血浆指纹图谱的建立
2.4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关系的研究
    2.4.1 复方慢呼抗各配伍组体外抗支原体试验
    2.4.2 复力慢呼抗提取物各配伍组HPLC图谱的测定
    2.4.3 灰色关联度分析
    2.4.4 活性成分的确认
2.5 绿原酸、黄岑苷、汉黄芩营的定量方法研究
    2.5.1 色谱条件
    2.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3 样品供试液的制备
    2.5.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5 方法学考察
    2.5.6 样品含量测定
2.6 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优化
    2.6.1 标准曲线的制作
    2.6.2 三种成分的提取和测定
    2.6.3 单因素试验设计
    2.6.4 响应面分析试验
    2.6.5 优化试验结果的验证
    2.6.6 提取次数的选择 3 结果
3.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的试验结果
    3.1.1 色谱条件的优化结果
    3.1.2 精制方法的考察
    3.1.3 参照物的选择
    3.1.4 方法学考察
    3.1.5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分析
    3.1.6 指纹图谱中共有峰来源确认
    3.1.7 主成分分析在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3.2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血中移形成分分析
    3.2.1 血浆样品预处理优化结果
    3.2.2 采血时间的筛选结果
    3.2.3 血清指纹图谱及相似度计算
3.3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关系的研究
    3.3.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各配伍组的MIC测定
    3.3.2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各配伍组特征峰的测定
    3.3.3 灰色关联度分析
    3.3.4 活性成分的确认
3.4 绿原酸、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3.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4.2 精密度试验
    3.4.3 稳定性试验
    3.4.4 重复性试验
    3.4.5 加样回收率实验
    3.4.6 样品含量测定
3.5 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优化结果
    3.5.1 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
    3.5.2 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
    3.5.3 交互作用分析
    3.5.4 提取参数的优化及结果的验证
    3.5.5 提取次数的考察 4 讨论
4.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建立的结果探讨
    4.1.1 供试品的收集
    4.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1.3 色谱条件的优化
    4.1.4 指纹图谱的评价
    4.1.5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与其组成药相关性研究
4.2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血中移形成分的探讨
4.3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关系的讨论
    4.3.1 复方慢呼抗提取物各配伍组方的制备
    4.3.2 鸡毒支原体的体外培养
    4.3.3 各配伍组体外抑菌活性的测定
    4.3.4 灰关联分析
4.4 复方慢呼抗中绿原酸、黄芩苷和汉黄芩营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4.5 复方慢呼抗提取工艺的探讨
    4.5.1 单因素试验分析讨论
    4.5.2 响应面分析讨论
    4.5.3 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发明专利

四、中药抗感2号解热镇痛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回顾性分析消瘿2号联合微波消融术治疗巨大甲状腺囊肿的临床疗效[D]. 陈玉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凉血解毒汤治疗胡蜂螫伤火毒证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D]. 方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马齿苋水煎液体外抑制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的作用机制的研究[D]. 张子越.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江苏4种道地中药材质量控制研究[D]. 王文郁. 青岛大学, 2018(02)
  • [6]基于系统药理学的麻黄-桂枝药对抗炎作用物质基础及分子机制研究[D]. 王晓明.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7]上感2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型)临床疗效观察[D]. 农丽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解表抗感合剂对40例感冒风热证的疗效观察[D]. 牛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9]柴藿颗粒制备工艺和药效学筛选工艺的研究[D]. 阳敬. 云南中医学院, 2012(07)
  • [10]复方慢呼抗抗鸡毒支原体药效物质基础及质量控制的研究[D]. 盛尊来. 东北农业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中药抗肝二号解热镇痛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