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的调查分析

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的调查分析

一、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严冬丽[1](2021)在《2019年四川省理塘县一起人炭疽疫情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四川省理塘县一起疑似皮肤炭疽疫情的调查分析,掌握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及引发疫情的炭疽杆菌生物学特征,为今后开展炭疽疫情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为制定或调整相关疫情防控方案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疫情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应用显微镜检查、噬菌体裂解实验、青霉素抑制实验和特异性基因检测等方法对8份疑似病人炭疽痈分泌物样本、2份病死牛牛肉样本和4份疑似被污染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2019年11月3—18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格木乡报告了一起疑似人皮肤炭疽疫情。11月3日,格木乡学说村村民因分割病死牛导致3人先后出现类似皮肤炭疽临床症状;11月10日,格木乡察卡村村民因接触病死牦牛导致1人出现类似皮肤炭疽临床症状;11月11日,格木乡学说村村民再次因接触病死牦牛导致3人先后出现类似皮肤炭疽临床症状。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说村和察卡村两个疫情发生地地理上交错分布,人员来往密切,两村三户牧民家相继出现牦牛不明原因死亡,村民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对不明原因病死牦牛进行剥食和运输,导致感染。共有7个家庭的18人接触过不明原因病死牛,7人发病,罹患率为38.89%。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19~40岁,潜伏期2~13 d,平均7 d。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前臂、手指等暴露部位的局部皮肤首先出现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的、原因不明的红斑、丘疹、水泡,继而中央坏死形成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明显的溃疡性黑色焦痂。其中水肿7例,皮肤焦痂6例,皮肤黏膜发绀3例,发热1例,水泡1例。对8份疑似病人炭疽痈分泌物样本、2份病死牛牛肉样本和4份疑似被污染土壤样本进行显微镜检查、噬菌体裂解实验、青霉素抑制实验和特异性基因检测等实验室检测,在炭疽痈分泌物样本和牛肉样本中检出炭疽芽孢杆菌4株。结论本次疫情为畜间炭疽疫情导致牦牛死亡,牧民通过宰杀、食用病牛引发感染。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炭疽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居民防病意识,在重点地区开展易感动物疫苗接种,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积极有效落实防控措施,控制疫情发生发展。

李舒萍,吴晓敏,王艳旭[2](2021)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调查报告》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1起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的发生原因及流行病学特征, 为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按照《炭疽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炭疽病例进行个案调查(主要包括流行病学接触史及密切接触者信息), 采集病例伤口分泌物、血液, 病牛组织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炭疽芽孢杆菌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此次疫情共报告皮肤炭疽病例8例, 其中临床诊断病例6例, 确诊病例2例(死亡1例), 均为农民;病牛组织样本经涂片镜检、细菌分离培养检测, 鉴定为牛炭疽, 判定疫情传染源为病死牛只;传播方式主要为对病死牛只的屠宰、分割、运输等直接接触感染。疫情共有接触者228人, 其中, 直接参与剥皮、分割病牛者19人, 运输及装卸病牛者11人, 均纳入重点观察对象;有购买、加工、食用、储存等行为者198人, 均纳入一般观察对象。结论重点职业人群宰杀、接触染疫牛只是此次疫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农村养殖业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预防和控制炭疽疫情发生。

王金萍[3](2021)在《皮肤炭疽的发病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皮肤炭疽发病原因及相关预防措施。方法调查沈阳市3例疑似皮肤炭疽病例的发病原因,分析相应预防措施。结果此3例疑似皮肤炭疽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确诊为皮肤炭疽临床诊断病例,发病原因筛查排除接触死亡动物等因素,与此3例患者关系密切的6例接触者医学观察期未见异常表现,检测发现1例患者为养牛户,居住环境周边土壤存在炭疽芽孢杆菌污染,定性为日常生活中未注重个人防护所致暴露感染致病。结论沈阳市辽中区部分地区涂层存炭疽芽孢杆菌污染,应当加强当地居民相关知识宣教工作,提高个人防范意识,避免皮肤炭疽再发生。

姜晨彦,潘浩,俞晓,田靓,吴寰宇,刘景壹,陈远方,陈洪友,朱奕奕[4](2021)在《上海市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上海市作为特大城市对急性传染病防控的挑战和问题。方法 2019年5月30日上海市发生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 上海市CDC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在疫情发生后, 上海市CDC收集皮肤炭疽患者相关资料, 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同时采集患者伤口创面标本和血标本, 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该患者的7份伤口创面标本中, 6份炭疽芽胞杆菌核酸检测阳性;双份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 炭疽芽胞杆菌抗体滴度增长4倍, 上海市CDC对该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其接触者进行了观察。经治疗, 病例康复, 19例接触者无续发病例出现。结论上海市有必要加强临床医生对新发传染病的培训, 对输入性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减少疾病的发病、传播和死亡。同时需要多部门联防联控, 预防和控制继发病例的发生。

刘东立,马琳,曹磊,张铮,年云鹏,栾阳[5](2021)在《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病原学确诊及基因型溯源》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分析一起皮肤炭疽的感染来源,分离鉴定病原菌进行基因溯源,为控制炭疽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染疫病死畜的来源及去向,对病死牲畜饲养场所进行环境卫生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炭疽病灶拭子标本,密切接触者血样,病死牲畜圈舍土壤、饲料,出售的病死畜样本。进行炭疽杆菌荧光定量PCR试验,分离培养炭疽杆菌及血清学检测。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canSNP分型及MLVA15基因分型。结果本起皮肤炭疽患者多次多点购入16头牛饲养贩卖,在牛死亡后解剖病死牛而感染皮肤炭疽,密切接触者无发病。在病畜屠宰场所土壤及售出的牛皮中分离到2株炭疽杆菌。canSNP分型为A.Br.001/002型,MLVA15分型为MLVA15-CHN51型,该基因型在国内首次发现。结论流动牲畜贩运人员是炭疽高危人群,首次在国内报道炭疽基因型MLVA15-CHN51型,丰富了我国炭疽杆菌的基因库。

李天全,李洪民,李玉娜,田甜,焦晶晶[6](2020)在《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现场调查与处置》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河南省登封市一起皮肤炭疽疫情进行现场调查与处置,总结规范的调查处置流程。方法对河南省登封市发生的一起人间皮肤炭疽疫情进行现场调查与处置,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传染源追踪、疑似病例搜索、共同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标本采集与检测、现场消杀、防控知识宣传,提出炭疽疫情综合防控措施,并对疫情处置效果进行评估。结果经现场核实,本次疫情共有病例3人,涉及2个村,病例搜索未发现疑似病例,62名共同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后全部均予以解除,对疫点进行了终末消毒,对周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病例及病牛炭疽芽孢杆菌核酸阳性。最后一名病例康复后,人畜间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未发现后续病例,此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对炭疽疫情及时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的流行。

张聪,褚红娜,李彩云,王伟,王蒋丽,高杰,刁丹红[7](2020)在《2018年河北省承德市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实验室检测及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皮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实验研究皮肤炭疽杆菌的生物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预防控制此类疫情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8年10月4日,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牌楼乡牌楼村报告皮肤炭疽病人2例,无死亡,罹患率为3.57%。病人有宰杀同一病牛史。主要症状为宰杀病牛后上肢出现红斑、丘疹、水泡、溃疡性黑色焦痂等典型的皮肤损害,并且有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采集已用抗生素后病人脓痂分泌物2份、静脉血2份、未食用牛肉4份、皮毛1份进行实验室检测,其中人体样本经检测炭疽芽孢杆菌阳性,人体急性期血清炭疽芽孢杆菌IgM抗体阳性,皮毛和牛肉经检测均为阴性。结论本次皮肤炭疽疫情为村民宰杀病牛接触引起,应加强炭疽知识的宣传教育。早发现、早上报,是防控疫情扩散的关键措施。

海岩[8](2020)在《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类与感染动物接触或剥食染疫动物而感染,导致人群发生皮肤性或肠型炭疽,继而可转为肺炭疽,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内蒙古是炭疽疫情的多发地区,特别是畜牧业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畜间炭疽疫情时有发生,已成为当地人群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深入了解内蒙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炭疽杆菌的遗传进化特征。本研究基于1956~2018年间内蒙古地区的炭疽报告病例资料,从人间炭疽的三间分布、患者的性别、年龄特征、疫情变化规律等多角度探究内蒙古地区人间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此外,将从患者分离的菌株进行基因分型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调查内蒙古炭疽杆菌的遗传多态性、菌株间的流行病学关联性以及起源进化。这不仅为全面了解内蒙古地区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为内蒙古地区人畜间炭疽防控和检测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经内蒙古炭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该地区人间炭疽经历了三个流行阶段和8个流行高峰,而短期集中暴发是我区炭疽流行的独特特征。在炭疽的三个流行时期内,农牧民的所占比例呈现逐渐增加,而其他职业则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职业分布特征呈现出由早期的以多种职业分布变为当前的农牧民为主的特征。发病年龄范围呈现逐步由宽变窄的趋势,而且多发年龄组趋于稳定在30~60岁组。此外,暴发流行次数逐步减少,暴发所涉及的病例数也明显的下降。该结果表明内蒙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趋势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病率持续稳定在较低水平,以农牧民为主,而且流行时间较为集中。2.对临床样本进行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和病例特征分析,对查明传染源和患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2010年~2018年间共采集可疑患者的各类标本248份,共分离到炭疽杆菌27株,分离率为10.89%。对病灶直接按压制片染色镜检和采集后涂片染色镜检均可以用于炭疽样本的初步镜检。成熟的菌落在低倍显微镜观察可见卷发状花纹,是炭疽杆菌典型的生物学特征,可对疑似菌株做出初步判断,但需用噬菌体裂解实验和青霉素抑菌试验鉴定。此外,荧光定量PCR验证检测有时效性。该试验结果表明,及时准确的实验室检测和病例特征分析可为炭疽疫情的判定提供科学参考。3.对内蒙地区疫情现场分离的炭疽杆菌分离株进行SNP基因分型分析,这对揭示菌株的遗传进化特征具有重要意义。结果发现在内蒙古地区分离株菌中8个SNP位点,如A.Br.006、A.Br.007、A.Br.009、B.Br.001、B.Br.002、B.Br.003、B.Br.004和A/B.Br.001均无 SNP 多态性,但是其余 5 个 SNP 位点,如 A.Br.001、A.Br002、A.Br.003、A.Br.004和A.Br.008在不同菌株间呈现出SNP多态性。基于炭疽芽胞杆菌的SNP聚类分析表明,36株试验菌株可聚为4个类群,依次为A.Br.Ames、A.Br.001/002、A.Br.Aust94和A.Br.008/009亚群,其中18株均属于A.Br.Ames亚群,而16株则属于A.Br.001/002亚群。另外各有1株炭疽杆菌分别属于A.Br.Aust94和A.Br.008/009亚群。本试验初步的阐明了我区分离的炭疽杆菌的SNP多态性特征,确定了主导SNP基因型。4.MLVA-15基因分型方法国内外常应用于炭疽的暴发流行和溯源调查研究领域。本试验采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36株炭疽杆菌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菌株间存在的的流行病学相关性。该试验结果表明,15个VNTR位点中有3个位点vrrB1,CG3和VR12在内蒙古分离株扩增结果全部相同,其余8个位点,如vrrA、vrrB2,vrrC2、VR16、VR17、VR19、VR32和VR35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剩余4个位点,如pXO1-aat、pXO2-at、vrrC2和VR23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此外,36株炭疽杆菌聚类为12种MLVA基因型,其中5个为共享基因型,提示菌株间可能存在流行病学相关性;另7个为独特基因型,并且每个基因型仅出现于1株炭疽杆菌;除变异度较大的pXO1-aat和pXO2-at位点,所有菌株可被分为5个型,而增加这两个位点使基因型别从5个增加到12个。该试验结果有助于内蒙古菌株与其他地区菌株的鉴定,为疫情的溯源调查提供依据。5.炭疽杆菌的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分析是最终全面系统了解炭疽杆菌相关的遗传进化特征研究的最佳方案。本试验对内蒙古地区分离的7株炭疽杆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炭疽杆菌分离株的核心基因组较为稳定,但基因组呈现开放的状态,能够以多种方法获得新基因,经预测其中BA130和BA132获得了较多的新基因。基于核心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7株炭疽杆菌分为2组(A和B),A和B组的菌株分别来自赤峰和兴安盟。其中B组包括5株菌,4株为分离自患者(BA125,BA 130,BA 132 和 BA168),1 株分离自病牛(BA77),并且 BA77,BA125和BA130呈现相同的A.Br.001/002基因型,提示菌株间存在流行病学关联。此外,内蒙古的菌株与日本和南韩的炭疽杆菌有较高的遗传相似性,为了解亚洲炭疽杆菌的遗传进化溯源研究提供新的思考。

聂莉,刘胡木吉乐吐,海岩,李世元,许多,隋弘扬,布仁巴图,跃华,郭卫东[9](2020)在《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2018年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一起人间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处置,探讨炭疽疫情的流行特征和传播特点及诊断方法,为今后炭疽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的三间分布、接触史、接触方式、临床特征等资料进行分析;实验室检测采取病原分离鉴定、PCR检测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进行抗体检测等。结果本次疫情23例病例分布于1个自然村,均为男性,病例最小20岁,最大64岁,年龄分布集中在30~55岁(占91.30%),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5.65%)。本次暴发疫情的流行期为23 d,确诊病例10例,PCR方法检测样本阳性7份。分离到炭疽芽胞杆菌1株,PCR方法检测到了其毒力质粒。结论本次暴发疫情特点鲜明,剖解、剥食、宰杀病畜和接触病畜及相关产品等是炭疽发病的危险因素;传染源为染疫病牛羊,传播途径为直接接触传播,农民为高危人群;及时采取联防联控是控制炭疽疫情的关键。

连志勇,于霄云,王世超[10](2020)在《2011—2018年沈阳市炭疽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2011—2018年沈阳市炭疽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炭疽的防治对策、降低发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8年沈阳市的炭疽疫情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沈阳市炭疽疫情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发病率在0.00/10万~0.23/10万间波动,均为皮肤型炭疽。呈现老疫区反复出现,多以散发为主,偶有暴发,以辽中区为热点地区,由南向北蔓延;发病季节多见于7—8月,占总发病数的64.3%;多见于青壮年(71.4%),职业以农民为主(88.1%),男女性别比为13∶1。发病病灶部位主要在手指(40.5%),发病到确诊时间平均为9.0 d,牲畜血液(37.50%)和病例皮肤破损组织液(66.67%)炭疽杆菌检出率较高。结论 2011—2018年沈阳市炭疽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夏季是高发季节,农村是高发地区,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高发人群。加强疫区群众的健康教育、提升基层炭疽的检测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疫情是防治炭疽病的重要措施。

二、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9年四川省理塘县一起人炭疽疫情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判定
    1.3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1.4 实验室检测方法
        1.4.1 样品采集
        1.4.2 仪器设备
        1.4.3 检测试剂
        1.4.4 检测方法
    1.5 资料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2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3 临床症状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
3 讨 论

(3)皮肤炭疽的发病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确诊方法
        1.2.2 接触环境排查
        1.2.3 密切接触者处理办法
2 结果
    2.1 皮肤炭疽发生原因分析
    2.2 密切接触者观察结果
    2.3 治疗结果
3 讨论

(5)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病原学确诊及基因型溯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检测方法
        1.4.1 炭疽杆菌PCR检测
        1.4.2 病原菌培养
        1.4.3 抗体检测
    1.5 分子分型
        1.5.1 canSNP分型
        1.5.2 MLVA15分型
        1.5.3 聚类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基本情况
    2.2 感染来源追踪
    2.3 疫区处理
    2.4 实验室检测
    2.5 炭疽杆菌分子分型
        2.5.1 canSNP分型
        2.5.2 MLVA15分型
3 讨论

(6)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现场调查与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1.1 病例
        1.1.2 共同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
    1.2 调查方法
    1.3 样本采集
    1.4 实验室检测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疫情发生地基本情况
        2.1.2 病例基本情况
        2.1.3 董某养殖场牛流向情况
    2.2 现场处置
        2.2.1 传染源管理与追踪
        2.2.2 病例搜索
        2.2.3 共同暴露者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2.2.4 疫点处置
        2.2.5 健康教育宣传
    2.3 实验检测
    2.4 疫情终止
3 讨论

(7)2018年河北省承德市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实验室检测及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及密切接触者定义
        1.2.2 流行病学调查
        1.2.3 实验检测
    1.3 资料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情况
    2.2 病牛宰杀情况
    2.3 病人发病情况
    2.4 密切接触者情况
    2.5 病人临床表现
    2.6 历史疫情情况
    2.7 实验室检测
        2.7.1 试剂
        2.7.2 方法及结果
        2.7.2.1 显微镜检查
        2.7.2.2 细菌分离培养
        2.7.2.3 血清学检查
        2.7.2.4 PCR检测
    2.8 采取措施
3 讨 论

(8)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炭疽概述
    1.2 炭疽的病原学
    1.3 炭疽的流行病学
        1.3.1 传染源
        1.3.2 传播途径
        1.3.3 易感性
    1.4 炭疽的致病性及临床特征
        1.4.1 炭疽的致病性
        1.4.2 炭疽的临床特征
    1.5 炭疽流行概况
        1.5.1 世界炭疽流行特点
        1.5.2 中国炭疽流行现状
    1.6 炭疽杆菌的分子分型概述
        1.6.1 脉冲场凝胶电泳
        1.6.2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1.6.3 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
        1.6.4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型
        1.6.5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
    1.7 炭疽杆菌基因组概述
    1.8 炭疽芽胞杆菌质粒的相关特征
    1.9 炭疽疫苗研究进展
        1.9.1 Sterne减毒苗
        1.9.2 无荚膜减毒株
        1.9.3 灭活的无细胞炭疽疫苗
        1.9.4 高温致弱毒株(cap~+ tox~-)
        1.9.5 保护性抗原(PA)成分疫苗
        1.9.6 新型炭疽疫苗
    1.10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内蒙古自治区1956~2018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2.1.2 数据资料来源
        2.1.3 统计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疫情概况
        2.2.2 内蒙古炭疽流行病学特征
        2.2.3 炭疽暴发疫情病例类型及传播途径
    2.3 讨论
    2.4 小结
3 内蒙古自治区2010~2018年炭疽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病例诊断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标本采集
        3.2.2 涂片制备与染色
        3.2.3 菌株的分离鉴定结果
        3.2.4 菌种保存
        3.2.5 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
        3.2.6 ELISA检测IgG抗体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4 炭疽芽胞杆菌SNP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方法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5 炭疽芽胞杆菌MLVA15分型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仪器
        5.1.2 菌株来源
        5.1.3 主要试剂
        5.1.4 方法
        5.1.5 PCR产物的检测
        5.1.6 指标串联重复数的确定(等位基因重复数确定)
        5.1.7 等位基因(重复数)确定的方法
        5.1.8 聚类分析
    5.2 结果
        5.2.1 VNTR位点的PCR扩增结果
        5.2.2 聚类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内蒙古炭疽芽胞杆菌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生物安全及主要仪器
        6.1.2 主要试剂
        6.1.3 方法
    6.2 结果
        6.2.1 基因组组成特征
        6.2.2 炭疽杆菌的RNA组成特征
        6.2.3 炭疽杆菌的核心基因组特征
        6.2.4 炭疽杆菌的KEGG分析结果
        6.2.5 炭疽杆菌的COG分析结果
        6.2.6 炭疽杆菌的泛基因组分析结果
        6.2.7 核心基因组聚类分析结果
        6.2.8 全国炭疽杆菌的核心基因组聚类分析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7 讨论
8 结论
9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调查方法
    1.3 实验室检测试剂和检测方法
    1.4 病例诊断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2.2 流行调查结果
        2.2.1 地区分布
        2.2.2 时间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2.4 传播特点
    2.3 临床表现
    2.4 实验室检测结果
    2.5 处理措施
3 讨论

(10)2011—2018年沈阳市炭疽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流行趋势
2.2 流行病学特征
    2.2.1 时间分布
    2.2.2 地区分布
    2.2.3 人群分布
    2.2.4 临床特征
    2.2.5 实验室检测
    2.2.6 暴发疫情 3 讨论

四、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年四川省理塘县一起人炭疽疫情调查分析[J]. 严冬丽. 中国地方病防治, 2021(06)
  • [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调查报告[J]. 李舒萍,吴晓敏,王艳旭.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21(11)
  • [3]皮肤炭疽的发病原因及相应预防措施[J]. 王金萍. 中国医药指南, 2021(29)
  • [4]上海市一起输入性皮肤炭疽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J]. 姜晨彦,潘浩,俞晓,田靓,吴寰宇,刘景壹,陈远方,陈洪友,朱奕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10)
  • [5]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病原学确诊及基因型溯源[J]. 刘东立,马琳,曹磊,张铮,年云鹏,栾阳. 现代预防医学, 2021(18)
  • [6]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现场调查与处置[J]. 李天全,李洪民,李玉娜,田甜,焦晶晶.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20(12)
  • [7]2018年河北省承德市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实验室检测及调查分析[J]. 张聪,褚红娜,李彩云,王伟,王蒋丽,高杰,刁丹红. 医学动物防制, 2020(07)
  • [8]内蒙古炭疽流行规律与炭疽芽胞杆菌的基因特征研究[D]. 海岩.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9]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疫情的调查分析[J]. 聂莉,刘胡木吉乐吐,海岩,李世元,许多,隋弘扬,布仁巴图,跃华,郭卫东. 疾病监测, 2020(07)
  • [10]2011—2018年沈阳市炭疽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连志勇,于霄云,王世超. 职业与健康, 2020(03)

标签:;  ;  ;  ;  ;  

一起皮肤炭疽暴发的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