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感染力 做好策划文章——浅析湘西州团结报社之办报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姚[1](2021)在《论湘西乡土文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晏雪梅[2](2021)在《湘西抗战文化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
覃宇德[3](2020)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文中提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丰富的外在表现与丰厚的内在蕴涵,形成形象化、生活化的文化符号,是区域文化共同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培育的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校社团作为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社团的学生源于个体主动自愿选择,社团成员之间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互尊互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精神与创造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依托学校社团开展传承是当前许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选择。通过实地调查及文献分析表明,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的经验借鉴,当前学校场域多以照搬传统师徒传承形式,其开展的实效性与传承预期尚有差距。鉴于此,本研究力图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社团传承的核心要素进行深入研究,以参与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角色,将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化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本质及规律的认识,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前期通过文献研究获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校开展传承、协同创新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资料,对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学校社团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实地考察我国具有代表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学校开展传承的现状;通过分析文献资料,结合国内成功经验,运用协同创新理论,设计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社团传承;运用个案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开展传承实践。主要研究结论:一,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途径的现实问题出发,阐明学校社团传承的必要性。社会快速变迁导致作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承场域——家庭、社区文化传承场的作用锐减。学校社团传承其灵活、自主、开放、创新等特性有别于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及与其他成员、社区居民众交流协作的机会,对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与助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积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价值。二,实地考察国内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探析学校传承的问题及成因。当前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学校身份属性“去社区化”、社会与学校间的场域壁垒、传承形式单一、传承参与主体主动性不够、学校传承机制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青少年实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绵延的需求。三,协同创新理论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设计与实施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是以学校为基点,协同相关利益主体,使因社会快速变迁而崩塌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系统由无序转变为有序结构。传承目标的设定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根本点,彰显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学生成长,体现整体性与本真性。传承路径的规划需整合多方资源,融入多种活动,注重学生的传承体验。传承效果的评价要求主体多元、内容丰富与方法多样,凸显传承人员的主体地位。传承的保障措施应多维联动,实现政策、资金、人才等汇聚与优化。四,通过个案实践,传承效果明显。促进了学生对传承项目技术文化的掌握及德行培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究意识,加深了学生的传承实践体验;提高了教师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与经验水平,增进传承参与的主动性;增强了传承参与主体的深度协同与传承资源的有效汇聚,形成整体传承合力;提升了学校在地方的知名度,扩大传承的社会影响力。
王瑞[4](2019)在《移动新闻直播发展研究 ——以“现场云”为例》文中指出移动新闻直播的出现得益于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加速发展,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移动新闻直播迅速发展为当下最主要的新闻传播方式,它具有真实性、时效性、互动性、高效性等特点,在重大或突发新闻报道、社交场景建构、强化用户参与等方面拥有传统媒体新闻报道无法比拟的优势。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移动新闻直播发展趋势已由百花齐放的粗放型用户扩张,转变为优质化的集约型平稳增长。新华社推出的“现场云”,既是一个全国服务平台,又是一个新闻直播频道,它基于强大的移动化在线生产模式,以主播式直播为主要形式,突出特色化原创内容,它作为传统媒体的创新形态,不仅实现了对网络媒体移动新闻直播的逆袭,同时通过对全国县市一级各类媒体的深度融合,占据新闻舆论的主阵地,成为了传统媒体集约转型的范例。本文以“现场云”为典型个例,结合移动新闻直播领域总体状况,分析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着重从“现场云”的主播、内容、技术、发布策略等方面分析其发展特色、优势,从市场和用户接受角度分析其在业界的领先地位及良好的社会效应,展现了“现场云”从内容、形式到技术等方面为行业所带来的升级换代,以及其表现出的行业普遍性问题。最后,结合“现场云”和当下移动新闻直播发展实践,提出了优质内容生产、全能团队打造、多样化用户互动、创新盈利模式等未来发展设想。
宋倩倩[5](2018)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旅游业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现精准扶贫促进民族地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实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民族地区的产业要求也是实现新时代生态资源保护促进民族交流加强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本论题以稻城旅游业发展的现状着手,剖析稻城旅游业发展对藏族文化生活所带来的改变和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促进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思考稻城旅游业发展问题,为促进稻城藏区经济社会朝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本研究基于对稻城县旅游业发展的田野调查而展开研究。本人2014年去过稻城县,当时听当地的藏族阿妈说起稻城近几年的巨大变化,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对稻城县的经济社会文化应该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本研究选择意旅游业发展与地方社会的文化变迁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稻城藏区作为田野点,于2017年9月27日-11月4日,在四川省稻城县做了为期38天的田野调查。通过搜集文献、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调查和了解稻城县旅游业在发展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调查显示,旅游业的发展给稻城县的经济带来了快速发展的积极影响;但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同时,笔者发现稻城县旅游发展中存在景区“超载”、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人员专业素质低、旅游景区多功能开发欠缺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树立正确的民族生态旅游观、制定行之有效的旅游政策、提高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加大完善多功能景区的开发等。研究内容的亮点:首先,采用田野调查法,对当地社会生活进行了参与观察,对当地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度访谈,对不同年龄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客观准确地了解到稻城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稻城县的影响。其次,从经济、文化和生态三个方面来阐述旅游业发展中稻城县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行路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调动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政府、社会和居民一起努力保护当地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
罗威[6](2018)在《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媒介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加以及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全社会逐渐兴起了一股讨论非遗的文化热现象。政府、公益组织、普通民众、大众媒介都是保护非遗的主体,而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大众媒介凭借着自身传播特性在这保护过程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对其进行媒介传播有其时代背景:政府与文创产业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合谋”、“大国工匠精神”的时代感召。大众媒介的传播赋予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发展新机遇,大众媒介也在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话题过程中彰显了媒介自身形象。媒介传播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现状是:湖南纸媒的新闻报道是媒介传播的主要形式,湖南电视节目和纪录片集中展现非遗项目全貌,而湖南的非遗网站和新媒体以普及与之相关的常识为主。此外,湖南媒体在报道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时,新闻报道体裁齐全、非遗项目被整合进城市产业发展报道中、省市级党媒表现更为突出、注重非遗的“本真性”特色。大众媒介在传播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问题,如:关键节点报道缺失、非遗项目报道不均衡、湖湘文化传播特色不明显、关注的视角过于单一等问题。未来可以在宏观和微观方面改进传播策略:重回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提高传播水平;运用“影视深描”范式展现深度、设置合理议程、利用新媒体带动传统纸媒实现联动、实现互动体验式传播。
耿笑笑[7](2013)在《红色旅游: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重要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少数人的真理,必须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最终变成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很多,本文只就利用红色旅游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探讨,以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试图探讨红色旅游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论证红色旅游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论文通过对红色旅游进行界定和红色旅游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红色旅游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特殊意义:在政治上,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经济上,带动旅游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在文化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上,能够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这都例证了红色旅游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价值所在,从而指出红色旅游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其次,论文从存在论视域、认识论视域、价值论视域三个视角论证了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从存在论视域看,湘鄂渝黔边红色资源储备丰富,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革命性、思想性、文化性等特点。从认识论视域看,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备受关注,与全国红色旅游热相呼应,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从价值论视域看,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具有坚定国民信念、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文化的突显价值。最后,从目标定位和主要举措两个层面探讨了如何利用红色旅游推进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思路。红色旅游推进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定位是:通过红色旅游,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的传播;突显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彰显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利用红色旅游推进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包括:通过红色旅游的解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红色旅游活动弘扬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通过红色旅游文化塑造传承红色文化精神;通过红色旅游产业促进红色资源开发与保护;通过红色旅游区域合作扩大湘鄂渝黔边根据地的影响。
朱立康[8](2013)在《湘西自治州媒体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正在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在整个全国范围内传媒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的媒体也正在吸收和消化国内先进地区媒体的发展经验争取进步。少数民族新闻事业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政府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关乎民族地区乃至国家的稳定繁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湖南省唯一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内的民族区域,其主要大众传播媒体势必要牢牢把握发展契机,从自身实际出发探寻自我发展的道路。本文以湘西自治州媒体发展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其发展历程,发展环境,受众媒体接触,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湘西自治州媒体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957-1983以纸媒为主体的发展时期,1984-2000广播电视相继出现的发展时期,2001-至今新旧媒体齐头并进的发展时期,三个阶段串联起来体现了该地区媒体结构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转变。该地区媒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宏观上表现为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外加有多重政策扶持,经济方面整个经济总量小且发展缓慢,社会结构由多民族构筑,技术环境落后与外界无法实现对接。该地区媒体在竞争方面受到中央级省级媒体的跨区域竞争,周边地市级媒体的潜在进入,特有的非大众传播方式的替代威胁等。该地区受众接触本地媒体的基本情况表现为受众的媒体接触直接受其文化程度、居住区域及收入状况的影响,其中,文化程度的影响最为直观,综合分析受众问卷调查结果及媒体从业人员访谈情况,该地区媒体自身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过于依赖本地经济,经营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乏力,媒体技术老旧,市场培育不足等,根据存在的问题综合考量该地区的发展现实,媒体发展势必要从变革经营管理,优化媒体内容,培育市场受众等方面入手,力求打造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现代服务型媒体,其中变革经营管理要从转变经营理念摆脱心理包袱开始,包括完善资本运营建立企业制度,优选从业人员充实人才队伍,促进媒介融合凝聚整体合力等;媒体内容的优化主要针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展开,市场受众培育则需要提高受众整体文化水平,把握其民族行为特征,促进传播方式地域化,建立受众互动机制,传播技术的更新要兼顾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
陈友莲[9](2009)在《酒类企业的文化营销研究 ——以湖南省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化营销通过文化提升产品内涵,运用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和企业文化营销等手段,达到实现产品增值、扩展营销渠道、扩大销量、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等目的。文化营销的生命力在于把文化渗透于产品、服务、品牌、广告等市场营销活动中,将传统市场营销活动提升为文化营销活动,不断地给市场营销活动注入旺盛的活力。文化营销作为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和21世纪市场竞争中最锐利的营销武器之一,不但可以帮助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独树一帜,还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文化差异,在国际化经营中占据一席之地。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的灵魂,将成为未来营销的主旋律和市场营销研究的永恒课题。中国是白酒文化盛行的国度,湘西本土文化为湖南省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酒鬼酒公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酒鬼酒文化是中国白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酒鬼酒中蕴涵的深厚文化,要依托酒鬼酒文化做营销,以“文化营销”为主导,不断调整和提升市场运作实效。对酒鬼酒公司营销策略研究,离不开探讨酒鬼酒公司文化营销,文化营销成为酒鬼酒公司主要营销策略,研究酒鬼酒公司文化营销具有丰富市场营销学和指导酒鬼酒公司及其他企业开展文化营销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首先研究酒类企业的文化营销内涵、特征、作用、模式、文化营销与传统营销、营销文化的区别以及文化营销创新等,其次以酒鬼酒公司为例,研究包括酒鬼酒公司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企业文化营销等在内的酒鬼酒公司文化营销,再次深入分析和挖掘酒鬼酒公司文化营销存在产品文化营销概念模糊、品牌文化营销价值透支、企业文化营销缺乏优秀企业文化及文化营销缺乏创新等问题,最后提出酒鬼酒公司产品文化营销创新、品牌文化营销创新、企业文化营销创新和文化营销全方位创新等文化营销创新策略,认为文化营销是酒鬼酒公司赢得市场的重要策略。
宋莉[10](2009)在《新时期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本土化生存》文中认为伴随着社会转型、受众心理变化、媒介环境变化以及媒体间白热化竞争,党报副刊在不断探索中,已逐步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文艺副刊,发展为内涵和外延都更丰富的“大副刊”。本文选取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本土化生存为论题,以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报业变革为背景,深入剖析副刊变革中的“大副刊格局”、文艺副刊衰退等现象及其成因,探讨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特性、差异化优势及核心竞争力,分析其所面临的困境,找寻解决之策,以期为办好民族地区党报副刊提供具有操作价值的思考和意见。文章分四个部分加以阐述:第一章主要对报纸副刊发展轨迹及功能嬗变进行了纵向梳理。我国传统副刊经历了从“消闲”到严正(1897-1921)、担当“人民大众的文化论坛”和“进步文化运动的组织者”(1921-1949)、从一元副刊到大副刊概念(1949至今)三个阶段。是“激烈的报业竞争”、“读者心理兴趣所需”、“早期报人图新思变”三大因素催生了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但真正让人们对副刊的性质、功能及其社会作用产生新认识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是“四大副刊”——《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中国共产党的报纸副刊既继承了五四时期的优良传统,又发挥了新的历史功能,群众性和战斗性是其最突出的功能,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报业结构一直是行政绝对主导的一元化格局,副刊功能基本局限于配合政治宣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传媒生产向市场化转型,报纸不断扩版以应对市场,进入“厚报时代”,传统报纸副刊内涵及外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副刊”概念应时而出。第二章在对市场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省(区)级党委机关报发展简况进行了历史梳理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三大特性。文章从文学式微、大众文化兴起、报业竞争压力、艰难的市场化探索四个方面探讨了市场经济冲击下民族地区党报副刊所经历的阵痛和尝试的变革,指明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打造差异化优势,实施本土化战略。第三章为个案探析。选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报《团结报》副刊为个案,首先纵向梳理探讨了“兄弟河”副刊富有自身特质的发展轨迹,然后分析了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三大主要功能及作用:文艺副刊培养了一批风格迥异的乡土作者;文化周刊着力挖掘、保护、推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特色专栏的品牌效应。第四章首先探讨了民族地区党报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政策的保障和扶持是民族地区党报发展的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则为之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而挑战从市场环境来说存在低发行量、低广告收入、低覆盖率等“三低”现象;受众环境存在着“媒介素养低、读者基数小、年轻读者分流严重”等劣势;生态环境则处于“传统电子媒体势头不减,网络、手机报新媒体风头正劲”的激烈竞争之中。接着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地区党报副刊存在的“大副刊”同质化、多文摘少原创、通俗异化为媚俗三个主要问题,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党报副刊应坚持党报性质,坚守文化品位;突出民族特色,打好地域牌;进一步加强策划,凸显副刊的新闻性;立足本土,培养草根作者群。
二、增强感染力 做好策划文章——浅析湘西州团结报社之办报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感染力 做好策划文章——浅析湘西州团结报社之办报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4 文献综述 |
1.4.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
1.4.2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
1.4.3 文化传承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
1.4.4 学校社团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相关研究 |
1.4.5 文献评析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创新 |
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价值追寻 |
2.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价值 |
2.1.1 学校社团是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基地 |
2.1.2 助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与创新 |
2.2 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
2.2.1 健体修身养性 |
2.2.2 思想道德濡化 |
2.3 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价值 |
2.3.1 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性 |
2.3.2 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
2.4 对凝聚民族精神的价值 |
2.4.1 促进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 |
2.4.2 提升青少年民族凝聚力 |
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
3.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 |
3.1.1 学校开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形式、内容及评价 |
3.1.2 参加校内外活动的情况 |
3.1.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实然保障状况 |
3.2 当前学校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审视 |
3.2.1 人文教育价值的疏离 |
3.2.2 传承路径单一 |
3.2.3 学校传承的保障措施乏力 |
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理论基础 |
4.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特征及原则 |
4.1.1 协同创新理论概述 |
4.1.2 协同创新的特征及基本原则 |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与协同创新的联系 |
4.2.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实施前提 |
4.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达成原理 |
4.3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及特征 |
4.3.1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内涵 |
4.3.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的特征 |
4.4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协同创新传承设计与实施的核心要素 |
4.4.1 统筹与合力 |
4.4.2 创造与创新 |
4.4.3 信任与沟通 |
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设计 |
5.1 传承目标的设定 |
5.1.1 传承目标设置的依据 |
5.1.2 传承目标的内容 |
5.2 传承内容的选择 |
5.2.1 传承内容选择的原则 |
5.2.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内容 |
5.3 传承路径的规划 |
5.3.1 搭建传承平台 |
5.3.2 拓展传承面 |
5.3.3 协调传承参与主体间的关系 |
5.3.4 建设传承项目的特色校园文化 |
5.4 传承效果的评价 |
5.4.1 传承效果评价的主体 |
5.4.2 传承效果评价的内容 |
5.4.3 传承效果评价的方法 |
5.5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应然保障措施 |
5.5.1 建立健全资金支持制度 |
5.5.2 营造政策与人文环境 |
5.5.3 培养传承参与的主体,实现功能互补 |
6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的实践 |
6.1 传承方案的制定 |
6.1.1 个案研究对象的选择 |
6.1.2 个案进入的方式与建立研究者的伙伴关系 |
6.1.3 资料收集与整理分析 |
6.1.4 研究效度与伦理 |
6.2 传承方案的实施 |
6.2.1 社团教学 |
6.2.2 社团活动 |
6.2.3 社团建设的保障措施 |
6.3 传承方案的实施效果 |
6.3.1 传承参与学生取得的成效 |
6.3.2 传承指导教师的收获 |
6.3.3 其他参与主体达成的效果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研究不足与展望 |
8.1 研究不足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移动新闻直播发展研究 ——以“现场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移动新闻直播的出现 |
1.1.2 “现场云”的诞生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移动直播 |
1.3.2 移动新闻直播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关于“移动新闻直播”的研究 |
1.4.2 关于“现场云”的研究 |
1.4.3 研究发展趋势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移动新闻直播发展历程与现状 |
2.1 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历程 |
2.1.1 广播新闻直播的初现 |
2.1.2 电视新闻直播的兴起 |
2.1.3 网络媒体进军新闻直播市场 |
2.1.4 移动终端成为新闻直播的主阵地 |
2.2 移动新闻直播的分类与特点 |
2.2.1 直播形式:图文直播与视频直播双管齐下 |
2.2.2 直播主体:传统媒体直播与网络媒体直播齐头并进 |
2.2.3 直播内容:硬新闻直播与软新闻直播双星璀璨 |
2.2.4 移动新闻直播的特点 |
2.3 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2.3.1 主播培养 |
2.3.2 内容生产 |
2.3.3 技术应用 |
2.3.4 用户互动 |
2.3.5 商业变现 |
2.4 “现场云”的发展现状 |
3 “现场云”主播特色分析 |
3.1 主播的优势 |
3.1.1 自身素质过硬 |
3.1.2 人员分布广泛 |
3.1.3 团队合作密切 |
3.2 主播的特色 |
3.2.1 主流的价值观念 |
3.2.2 优秀的语言魅力 |
3.2.3 出色的梯队建设 |
4 “现场云”内容与技术特色分析 |
4.1 直播内容特色分析 |
4.1.1 权威性:县乡至海外,权威的内容资源 |
4.1.2 民生化:贴近本地民生,个性化直播内容 |
4.1.3 思想性:专注思想价值,做深度直播 |
4.1.4 定制化:定制大事件直播,内容深入人心 |
4.2 直播技术特色分析 |
4.2.1 移动化采编发系统 |
4.2.2 丰富的高级配套工具 |
4.2.3 高效的通讯员管理系统 |
5 “现场云”发布策略与社会效应分析 |
5.1 直播发布策略分析 |
5.1.1 发布平台:立体化传播矩阵 |
5.1.2 发布状态:全天候循环滚动 |
5.1.3 发布形式:多样化形式配合 |
5.2 直播社会效应分析 |
5.2.1 传播社会正能量 |
5.2.2 净化网络直播环境 |
5.2.3 肩负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 |
6 移动新闻直播未来发展 |
6.1 “现场云”对移动新闻直播的发展启示 |
6.1.1 培养全能记者,优化专业人才队伍 |
6.1.2 坚持内容为王,构建核心竞争力 |
6.1.3 整合社会资源,深化媒体融合 |
6.1.4 做好把关人,强化监管机制 |
6.2 移动新闻直播未来发展趋势 |
6.2.1 用户互动形式日趋多样 |
6.2.2 技术更加驱动直播发展 |
6.2.3 直播盈利模式不断创新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新华社客户端“现场云”频道直播样本统计 |
(5)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基本路经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田野调查法 |
五、研究内容的亮点之处 |
第二章 发展旅游是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
一、以习近平关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讲话为指导 |
二、以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相关政策为依据 |
三、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发展旅游的优势 |
(一)稻城县概况 |
(二)稻城县民族分布 |
(三)稻城县的旅游资源 |
第三章 旅游业发展给稻城县带来的影响 |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稻城县经济的影响 |
(一)县域经济概况 |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稻城县GDP的影响 |
(三)旅游业的发展对稻城县产业结构的影响 |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稻城县生态环境的影响 |
(一)旅游业的发展给稻城县带了生态压力 |
(二)旅游业的发展加强了稻城县的生态保护 |
三、旅游业的发展对稻城县社会文化影响 |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稻城县藏族物质文化的影响 |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稻城县藏族精神文化的影响 |
第四章 稻城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旅游业的发展对稻城县生态带来的不良影响 |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不够重视 |
三、稻城县旅游发展的后劲不足 |
(一)旅游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开发力度不足 |
(二)旅游专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
(三)旅游景区多功能开发欠缺 |
第五章 促进稻城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路及对策 |
一、加强生态保护的力度 |
二、加强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 |
三、增强旅游业发展的动力 |
(一)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 |
(二)提高旅游专业人员的素质 |
(三)完善景区多功能性的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媒介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非遗媒介传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
第一节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媒介传播的可行性 |
一、政府机构和文化资本的合谋 |
二、大国工匠精神的时代感召 |
第二节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媒介传播的必要性 |
一、媒介传播赋予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发展新机遇 |
二、媒介参与非遗话题彰显媒介自身形象 |
第二章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媒介传播的现状 |
第一节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大众媒介传播形式 |
一、纸媒新闻报道是媒介传播的主要形式 |
二、综艺节目、纪录片集中展现项目全貌 |
三、网站普及湖南非遗常识 |
第二节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媒介传播特色 |
一、新闻报道体裁齐全 |
二、项目被整合进城市产业发展报道中 |
三、省市级党媒表现更为突出 |
四、注重项目的“本真性”特色 |
第三章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媒介传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纸媒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关键节点的报道缺失 |
二、报道非遗项目的不均衡 |
第二节 影视内容呈现的主要问题 |
一、湖湘文化的传播特色不明显 |
二、关注的视角有待创新 |
第四章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媒介传播策略 |
第一节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媒介传播的宏观策略 |
一、重申并回归媒介的功能观:传承社会遗产 |
二、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来提高媒介传播水平 |
第二节 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媒介传播的微观策略 |
一、展现内容深度:“影视深描”范式的运用 |
二、设置合理议程:让非遗成为传媒关注的常态 |
三、实现媒体联动:新媒体带动传统纸媒 |
四、进行体验传播:激发大众参与非遗热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7)红色旅游: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重要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价值研究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主要路径研究综述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路径及评析 |
第二节 红色旅游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
一、 红色旅游的界定 |
二、 红色旅游的特点 |
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能够依托红色旅游 |
第三节 红色旅游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殊意义 |
一、 政治上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
二、 经济上带动旅游区人民生活水平 |
三、 文化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四、 思想上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 |
第二章 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 |
第一节 存在论视域:湘鄂渝黔边红色资源储备丰富 |
一、 湘鄂渝黔边红色资源概况 |
二、 湘鄂渝黔边红色资源内涵 |
三、 湘鄂渝黔边红色资源特点 |
第二节 认识论视域: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备受关注 |
一、 全国红色旅游热 |
二、 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热 |
第三节 价值论视域:湘鄂渝黔边红色旅游价值突显 |
一、 坚定国民信念 |
二、 发扬革命传统 |
三、 传承红色文化 |
第三章 红色旅游推进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途径 |
第一节 红色旅游推进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定位 |
一、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众的传播 |
二、 突显革命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
三、 彰显红色旅游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
四、 促进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 |
第二节 红色旅游推进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举措 |
一、 通过红色旅游的解说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 |
二、 通过红色旅游活动弘扬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 |
三、 通过红色旅游文化塑造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
四、 通过红色旅游产业促进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 |
五、 通过红色旅游区协作,扩大湘鄂渝黔边根据地的影响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湘西自治州媒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创新 |
第2章 湘西自治州媒体发展历程与外部环境分析 |
2.1 媒体发展历程 |
2.1.1 1957-1983 以纸媒为主体的发展时期 |
2.1.2 1984-2000 广播电视相继出现的发展时期 |
2.1.3 2001-至今新旧媒体齐头并进的发展时期 |
2.2 少数民族聚居地的 PEST 分析 |
2.2.1 多重政策扶持下稳定的政治环境 |
2.2.2 总量小且发展缓慢的经济现实 |
2.2.3 多民族构筑的社会结构 |
2.2.4 与外界无法对接的落后技术条件 |
2.3 媒体竞争环境分析 |
2.3.1 中央级省级媒体跨区域竞争 |
2.3.2 周边地市媒体潜在进入 |
2.3.3 特有的非大众传播方式替代威胁 |
2.3.4 受众及广告客户议价 |
2.3.5 山区物资技术设备供给方议价 |
第3章 湘西自治州媒体受众分析与自身问题探讨 |
3.1 受众的本地媒体接触情况调查分析 |
3.1.1 本次调查的分析方法 |
3.1.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3 受众本地媒体接触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2 媒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
3.2.1 过于依附本地经济 |
3.2.2 经营意识淡薄 |
3.2.3 市场培育不足 |
3.2.4 媒体技术老旧 |
3.2.5 专业人才匮乏 |
3.2.6 民族文化资源利用乏力 |
第4章 湘西自治州媒体发展策略分析 |
4.1 明确发展目标 |
4.1.1 基于技术层面符合时代特质 |
4.1.2 以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造血依托 |
4.1.3 服务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
4.2 变革经营管理 |
4.2.1 转变经营理念摆脱心理包袱 |
4.2.2 完善资本运营建立企业制度 |
4.2.3 优选从业人员充实人才队伍 |
4.2.4 促进媒介融合凝聚整体合力 |
4.2.5 建构区域品牌扩大影响力 |
4.2.6 注重非市场战略践行公益 |
4.2.7 跨区域合作弥补地域缺陷 |
4.3 优化媒体内容 |
4.3.1 新闻内容挖掘民族题材 |
4.3.2 非新闻内容整合民族文化资源 |
4.4 培育市场受众 |
4.4.1 提升受众整体文化水平 |
4.4.2 把握受众民族行为特征 |
4.4.3 促进传播方式地域化 |
4.4.4 建立受众互动机制 |
4.5 更新传播技术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 B 《湘西州受众本地媒体的接触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 C 《湘西州媒体发展研究》专家访谈提纲与访谈实录(节选) |
(9)酒类企业的文化营销研究 ——以湖南省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文化营销发展 |
1.1.2 酒文化推动文化营销发展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化营销研究 |
1.2.2 国内文化营销研究 |
1.2.3 酒类企业的文化营销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 |
2.1 4Ps营销理论 |
2.2 4Cs营销理论 |
2.3 4Rs营销理论 |
2.4 4Vs营销理论 |
3 酒类企业的文化营销研究 |
3.1 文化营销内涵 |
3.1.1 文化与酒文化 |
3.1.2 文化营销概念 |
3.1.3 文化营销价值传递 |
3.2 文化营销特征 |
3.2.1 时代性 |
3.2.2 区域性 |
3.2.3 开放性 |
3.2.4 导向性 |
3.2.5 个性化 |
3.3 文化营销层次 |
3.3.1 产品文化营销 |
3.3.2 品牌文化营销 |
3.3.3 企业文化营销 |
3.4 文化营销功能 |
3.4.1 提升功能 |
3.4.2 增值功能 |
3.4.3 凝聚功能 |
3.4.4 育人功能 |
3.4.5 差异化功能 |
3.4.6 调适功能 |
3.5 文化营销与营销文化区别 |
3.6 文化营销与传统营销区别 |
3.7 文化营销创新 |
3.7.1 文化营销创新基础是产品文化营销创新 |
3.7.2 文化营销创新灵魂是品牌文化营销创新 |
3.7.3 文化营销创新核心是企业文化营销创新 |
4 案例研究——酒鬼酒公司文化营销 |
4.1 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4.2 酒鬼酒公司文化营销重要意义 |
4.2.1 促进了酒鬼酒公司超速发展 |
4.2.2 适应白酒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 |
4.2.3 积极参与白酒品牌竞争的需要 |
4.2.4 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
4.3 酒鬼酒产品文化营销 |
4.3.1 产品命名文化营销 |
4.3.2 产品包装文化营销 |
4.3.3 产品工艺文化营销 |
4.3.4 产品生态文化营销 |
4.4 酒鬼酒公司品牌文化营销 |
4.4.1 品牌促销文化营销 |
4.4.2 品牌事件文化营销 |
4.4.3 品牌广告文化营销 |
4.4.4 品牌价格文化营销 |
4.5 酒鬼酒公司企业文化营销 |
4.5.1 企业理念文化营销 |
4.5.2 企业制度文化营销 |
4.5.3 企业精神文化营销 |
4.6 酒鬼酒公司文化营销问题分析 |
4.6.1 产品文化营销内涵模糊 |
4.6.2 品牌文化营销价值透支 |
4.6.3 企业文化营销缺少优秀企业文化 |
4.6.4 文化营销缺乏创新 |
4.7 酒鬼酒公司文化营销创新研究 |
4.7.1 产品文化营销创新 |
4.7.2 品牌文化营销创新 |
4.7.3 企业文化营销创新 |
4.7.4 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企业文化营销的全方位创新 |
5 结语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2.1 研究视角新 |
5.2.2 研究观点新 |
5.3 研究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新时期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本土化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动态与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关键词的界定 |
第一章 传统报纸副刊发展轨迹及功能嬗变 |
第一节 副刊从"消闲"到"严正"(1897—1921) |
一、 三大因素促进中国第一份报纸副刊《消闲报》诞生 |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四大副刊" |
第二节 人民大众的文化论坛,进步文化运动的组织者(1921—1949) |
第三节 一元化副刊到大副刊概念(1949至今) |
一、 计划经济时期的一元化副刊 |
二、 市场化·厚报时代·大副刊现象 |
第二章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角色和功能 |
第一节 市场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省(区)级党委机关报发展简况 |
一、《内蒙古日报》 |
二、《新疆日报》 |
三、《西藏日报》 |
四、《广西日报》 |
五、《宁夏日报》 |
第二节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特性:党性、民族性、地域性 |
一、 党性原则是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立足之本 |
二、 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原生矿脉 |
三、 地域特色是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强大抓手 |
第三节 市场经济冲击下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阵痛与变革 |
一、 文学式微 |
二、 大众文化兴起 |
三、 报业竞争压力 |
四、 艰难的市场化探索 |
第四节 差异化优势+本土化战略=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核心竞争力 |
一、 坚守民族性,夯实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基 |
二、 张扬地域性,赋予民族民间文化独特的个性 |
三、 以创新的眼光打造民族民间文化的时代精神 |
第三章 深耕细作稳中求变——以湘西《团结报》"兄弟河"为例作个案分析 |
第一节 湘西《团结报》简介 |
第二节 《团结报》文艺副刊"兄弟河"的发展与变迁 |
一、 "兄弟河"前的副刊性文字 |
(一) 《湘西新闻》早期副刊文字 |
(二) 《湘西日报》早期副刊文字 |
(三) 《团结报》早期副刊文字 |
二、 "兄弟河"水源源流淌 |
(一) 1958—1966年,"兄弟河"初步繁荣,彰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
(二) 文革期间,"兄弟河"干涸整十年 |
(三) 70年代末到80年代,副刊异常活跃,营造自由畅快的"表达空间" |
(四) 90年代:稳中求变,改革日新 |
(五) 新世纪大副刊格局 |
第三节 文艺副刊培养了一批风格迥异的乡土作者 |
第四节 文化周刊着力挖掘、保护、推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
一、 探索阶段:《醉乡》定位"杂",但拓宽了民族地区党报副刊功能 |
二、 发展阶段:《文化广场》高扬"广场文化"的民间性 |
三、 成熟阶段:《文化醉乡》凝聚了一批有文化自觉和忧患意识的专业人士 |
第五节 特色专栏的品牌效应 |
第四章 新时期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生存困境及发展对策 |
第一节 民族地区党报的媒介生态环境 |
一、 政策环境——国家政策的保障与扶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历史性机遇 |
二、 市场环境——低发行量,低广告收入,低覆盖率 |
三、 受众环境——媒介素养低,读者基数小,年轻读者分流严重 |
四、 竞争环境——传统电子媒体势头不减;网络手机报新媒体风头正劲 |
第二节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大副刊"同质化 |
二、 多文摘少原创 |
三、 通俗异化为媚俗 |
第三节 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发展对策 |
一、 坚持党报性质,坚守文化品位 |
二、 突出民族特色,打好地域品牌 |
三、 加强版面策划,凸显新闻特性 |
四、 立足本土,培养草根作者群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专着与教材 |
二、 论文 |
本人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后记 |
四、增强感染力 做好策划文章——浅析湘西州团结报社之办报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湘西乡土文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姚. 西南大学, 2021
- [2]湘西抗战文化研究(1937-1945)[D]. 晏雪梅. 吉首大学, 2021
- [3]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社团传承研究[D]. 覃宇德.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移动新闻直播发展研究 ——以“现场云”为例[D]. 王瑞.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4)
- [5]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旅游发展研究[D]. 宋倩倩. 大理大学, 2018(01)
- [6]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媒介传播研究[D]. 罗威.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7]红色旅游:湘鄂渝黔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重要路径研究[D]. 耿笑笑. 吉首大学, 2013(03)
- [8]湘西自治州媒体发展研究[D]. 朱立康. 湖南大学, 2013(04)
- [9]酒类企业的文化营销研究 ——以湖南省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 陈友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9(02)
- [10]新时期民族地区党报副刊的本土化生存[D]. 宋莉.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标签:文化营销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新闻直播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媒介策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