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检测及药敏分析

呼吸道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检测及药敏分析

一、呼吸道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蕾,贾磊[1](2021)在《临床非呼吸道标本中念珠菌的菌株分布及药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2016~2020年我院临床非呼吸道标本中念珠菌感染的菌株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搜集并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2016~2020年分离的2 089株念珠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 2016~2020年我院非呼吸道标本中念珠菌的年分离率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0,P<0.05),其中占比前3位的是白色念珠菌853株(40.83%)、光滑念珠菌715株(34.23%)、热带念珠菌270株(12.92%)。念珠菌检出最主要的标本为尿液,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P<0.05),而念珠菌感染最多的前5位科室为重症医学科(25.23%)、肝胆外科(16.99%)、神经外科(10.67%)、急诊重症监护室(7.85%)、泌尿外科(5.94%)。临床分离的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敏感性较好,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性逐年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0.86、16.25、10.57,P均<0.05),而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对以上3种唑类药物的耐药性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69、4.14、3.37;1.70、3.73、5.16,P均>0.05)。结论我院临床分离的非呼吸道标本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较高,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医生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

谭鹆昕,高丽,张米,李正伦,樊红丽,潘小满,董兴齐[2](2020)在《艾滋病住院患者酵母样真菌感染及药物敏感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云南省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酵母样真菌感染的种类、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云南省传染病医院2009-2017年送检标本分离酵母样真菌情况以及常用抗真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酵母样真菌1 373株,其中无菌体液中检出菌株348株,其中新型隐球菌327株(94.0%);其他样本中检出菌株1 025株,其中白假丝酵母769株(75.0%)。分离菌在不同年龄分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10,P<0.001),其中31~40年龄段和41~50年龄段患者最多。无菌体液中检出的新型隐球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为4.3%,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为0.3%,1 020株常见假丝酵母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对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均较低。结论 AIDS患者酵母样真菌感染以新型隐球菌和白假丝酵母多见,酵母样真菌对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低,可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张德全[3](2019)在《两种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阿萨希毛孢子菌快速检测和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关于毛孢子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毛孢子菌已成为恶性血液病患者真菌血症中第二大常见的酵母类致病菌。在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中,毛孢子菌的致病几率仅次于念珠菌和隐球菌。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是临床分离毛孢子菌中最常见的菌种。播散性毛孢子菌病的死亡率高达50%80%,在恶性血液病并出现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死亡率甚至可达100%。由于侵袭性或播散性毛孢子菌感染患者病情常迅速变化,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及时合理应用、扭转高死亡率局面极其重要。核酸扩增技术由于可快速高效扩增病原菌特征性核苷酸序列,已在毛孢子菌感染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既往的核酸扩增技术大多依赖于病原菌纯培养、DNA提取和后续的产物测序才能获取检测结果,严重削弱了核酸扩增技术的高时效性优势。为提高核酸扩增技术在毛孢子菌感染诊断中的总体时效性,我们选择基于菌落PCR技术(无需复杂的DNA提取步骤)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扩增时间1020min),建立2种分别适用于设备技术条件充足和设备技术匮乏地区和机构的T.asahii感染快速诊断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部分旨在建立一种可以取代核酸扩增前DNA提取过程的T.asahii菌落DNA快速释放方法,并初步形成T.asahii感染临床易获取样本快速处理策略;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旨在基于第一部分研究成果,实现菌落PCR技术和菌落RPA技术对T.asahii的特异性快速检测,并观察该2项技术对临床样本检测的适用性;第四部分旨在通过T.asahii播散性感染小鼠模型验证2种快速检测方法的实用性。主要实验方法:第一部分:采用PCR技术以IGS区通用引物进行扩增,评价玻璃珠法、冻融法、直接法、酶解法和常规DNA提取法对T.asahii DNA的释放效率,并观察最优方法处理T.asahii模拟感染临床样本的性能。1.以各方法处理后的T.asahii CBS2479浓度梯度菌悬液作为PCR模板扩增,进行敏感性检测;2.以各方法处理后的15株T.asahii菌株103CFU/mL的菌悬液作为PCR模板扩增,进行阳性率检测;3.以敏感性、阳性率间接评价4种方法对T.asahii的菌落DNA释放效率,并与常规提取法进行比较,筛选出一种最优的T.asahii菌落DNA快速释放方法;4.采用响应面法对最优方法进行优化,并通过PCR扩增的敏感性变化验证优化后方法DNA释放效率的提高;5.以最优方法为基础对T.asahii模拟感染的全血、尿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样本进行处理,以PCR扩增结果间接评价模拟样本中T.asahii基因组DNA的释放效率,并对模拟样本处理方法做相应改进。第二部分:建立菌落PCR技术快速检测和鉴定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方法。1.基于15个T.asahii IGS区基因型和近缘菌种IGS序列的比对结果,手工设计T.asahii种特异性引物;2.根据引物对小样本量菌种的特异性表现进行引物筛选,而后基于盲法设计通过大样本量菌种验证最优引物特异性;3.观察菌落PCR技术对连续稀释T.asahii菌悬液和DNA样本的检测敏感性;4.采用正交设计优化菌落PCR反应体系,通过敏感性检测水平变化验证优化后菌落PCR扩增效率的提高,并复核菌落PCR检测的特异性;5.应用凝胶电泳成像和直接荧光显色法观察菌落PCR技术对T.asahii模拟感染样本的检测敏感性和检出率。第三部分:建立菌落RPA技术快速检测和鉴定阿萨希毛孢子菌的方法。1.基于第二部分引物设计所采用的T.asahii与近缘菌种IGS序列差异区,按照RPA引物设计要求,手工设计T.asahii种特异性引物;2.应用小样本量菌种观察引物特异性,并通过温度梯度扩增优化引物特异性;3.基于盲法设计,应用大样本量菌种验证引物特异性;4.观察RPA技术对连续稀释T.asahii DNA样本的检测敏感性;5.采用正交设计优化RPA反应体系和条件,通过敏感性检测水平变化验证优化后RPA扩增效率的提高,并复核RPA检测的特异性;6.观察玻璃珠法与RPA技术联合应用对连续稀释T.asahii菌悬液的检测敏感性;7.分别应用凝胶电泳成像和直接荧光显色法观察菌落RPA技术对T.asahii模拟感染样本的检测敏感性和检出率。第四部分:在T.asahii播散性感染小鼠模型中验证菌落PCR技术和菌落RPA技术的实用性。1.应用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对小鼠进行免疫抑制,通过尾静脉接种T.asahii,建立T.asahii播散性感染小鼠模型;2.通过真菌镜检、液体标本和组织匀浆真菌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培养阳性菌株菌落PCR产物测序比对,确证感染菌种及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并计算各器官载菌量;3.分别应用菌落PCR技术和菌落RPA技术对6个时间点的血液、尿液和BALF进行检测。主要实验结果:第一部分:玻璃珠法可高效释放T.asahii菌落DNA,且适用于对全血、尿液和BALF的处理。1.基于玻璃珠法、冻融法处理后的PCR检测敏感性为3×102CFU/mL,直接法、酶解法和常规DNA提取法的敏感性为3×103CFU/mL;2.基于玻璃珠法处理后的PCR检测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其它4种方法;3.玻璃珠法处理耗时短于除直接法外的其它方法;4.经优化后玻璃珠法处理后的PCR检测敏感性提高至3.0×101 CFU/mL;5.经玻璃珠法处理的3种临床样本其PCR检测敏感性均为3.0×101 CFU/mL,且在全血样本玻璃珠法处理后增加浓缩纯化步骤可使PCR检测敏感性提高1个数量级。第二部分:T.asahii菌落PCR快速检测和鉴定方法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适用于对全血、尿液和BALF中T.asahii的直接检测。1.采用引物TA4F和TA4R的菌落PCR技术在优化前后对非T.asahii菌株均无扩增;2.优化后的菌落PCR技术对T.asahii菌悬液和DNA样本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10 CFU/mL和1fg/μL;3.凝胶电泳成像和荧光显色结果一致,菌落PCR技术对模拟感染的全血样本检测敏感性为30 CFU/mL,对尿液和BALF的敏感性为10 CFU/mL,对孢子浓度为300CFU/mL的模拟样本检出率为100%。第三部分:T.asahii菌落RPA快速检测和鉴定方法可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T.asahii的准确检测,可直接检测全血、尿液和BALF中的T.asahii。1.基于引物TA4RPAF和TA4RPAR4的RPA技术在反应温度为47.5℃时满足对T.asahii特异性扩增要求;2.优化后的RPA技术检测T.asahii DNA和菌悬液样本的敏感性分别为1fg/μL和30 CFU/mL;3.菌落RPA技术检测对模拟感染的全血、尿液和BALF样本的检测敏感性均为30 CFU/mL,对模拟感染样本的检出率均为100%,且凝胶电泳成像和荧光显色法对敏感性的判读结果一致。第四部分:2种检测方法均可在经确证的T.asahii播散性感染小鼠模型全血、尿液和BALF中检出T.asahii。1.根据组织培养和测序鉴定结果,18只实验组小鼠均出现T.asahii播散性感染,模型建立成功;2.菌落PCR技术和菌落RPA技术检测实验组血液、尿液和BALF,结果均为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3.应用直接荧光显色与电泳成像均可对检测结果进行准确判断;4.菌落PCR技术和菌落RPA技术可在血行播散后6h于小鼠血液、尿液和BALF检出T.asahii。主要结论:1.在应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前,玻璃珠法可作为高效释放全血、尿液和BALF中T.asahii DNA的方法,在扩增后可应用荧光显色法直接读取结果;2.成功建立了可直接应用于全血、尿液和BALF的T.asahii菌落PCR快速检测和鉴定方法,可用于对T.asahii感染的即时诊断;3.成功建立了可直接应用于全血、尿液和BALF的T.asahii菌落RPA快速检测和鉴定方法,该法操作简单,耗时极短,可作为设备或技术匮乏机构即时诊断T.asahii感染的工具;4.可选择血液、尿液和BALF作为T.asahii播散性感染早期诊断的样本,2种快速检测和鉴定方法均可用于T.asahii播散性感染的早期诊断。

杨启文,倪语星,林丽开,罗燕萍,孙自镛,李敏,吴文娟,章强强,苏丹虹,喻华,康梅,徐和平,刘伟,杨青,王贺,王瑶,简翠,郭莉娜,杨文航,徐英春[4](2019)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

谭鹆昕[5](2019)在《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针对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人早期分子检测方法,为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探讨5种抗真菌药物对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的体外药敏试验,为临床治疗马尔尼菲篮状菌病提供用药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已经确诊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的住院病人的血液标本,用巢式PCR的方法对真菌的ITS区进行扩增、测序及同源进化分析,判断病人感染的真菌种类,并与临床培养结果进行分析比对。收集已经确诊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住院病人的临床标本(血液、骨髓、胸腹水、痰液等),转种沙保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并置于37℃培养箱内培养,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 5种抗真菌药物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得到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马尔尼菲篮状菌5种抗真菌药物的临床MIC值。[结果]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107例住院病人中,男性占71.03%;女性占28.97%,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范围为10~81岁,平均年龄45.87岁,以青壮年为主。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62 cells/μl,其中<200 cells/μl的例数居多。107例样本中检测到霉菌48例(44.86%),酵母样真菌35例(32.71%),其它真菌24例(22.43%)。霉菌中检测出5种真菌,分别为桔青霉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外瓶霉属、枝孢菌属和曲霉属,其中以桔青霉菌居多,占56.25%(27/48);酵母样真菌中检测出5种真菌,分别为马拉色菌属、念珠菌属、隐球菌属、酵母菌和链格孢菌,其中以酵母菌居多,占34.29%(12/35);其它真菌中检测出10种真菌,分别为裂褶菌、子囊菌、白色侧齿霉菌、白腐真菌、轮枝孢菌、天冬枯丝菌、鞘孢霉、丝核菌、淡黄色产丝齿菌和变异薄孔菌,其中以裂褶菌和子囊菌居多,分别占20.83%(5/24)和16.67%(4/24)。107例病人,临床培养样本中无菌样本共22例,有4例与PCR扩增结果一致;其它样本共85例,与PCR扩增结果有差异。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P<0.05,PCR与临床培养结果符合程度在无菌样本和其它样本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119例病人中,男性病人人数是女性病人人数的2.61倍。平均年龄为37.08岁,年龄范围为3~70岁,以青壮年为主。病人感染HIV的传播途径中性传播人数居多,共105人,占总人数的88.24%。检出最多标本类型的是血液和骨髓,共占总样本数的88.24%。CD4+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为23 cells/μl,大多数病人处于AIDS晚期。本论文测定出马尔尼菲篮状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MIC值分别是:5-氟胞嘧啶的MIC值范围是<4-16 mg/L、两性霉素B的MIC值范围是<0.5-0.5 mg/L、伊曲康唑MIC值均为<0.125mg/L、氟康唑MIC范围为<1-16 mg/L和伏立康唑的MIC值范围为<0.06-0.125 mg/L。[结论]CD4+T淋巴细胞计数<50 cells/μl的HIV/AIDS病人更容易受侵袭性真菌感染。巢式PCR的方法对真菌的ITS区进行扩增的方法灵敏度较高,优化方法后,可以与传统检验方法相结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这三种药物治疗HIV/AIDS病人感染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临床MIC值较低,治疗效果优于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临床医生在治疗时可优先选择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

田巍[6](2019)在《衡阳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药敏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湖南省衡阳地区2016-2018年0-14岁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病原菌的分布与药物敏感性,为了解衡阳地区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LRTIs)病原菌的流行病学及指导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湖南省衡阳地区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衡阳市中心医院、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衡阳市妇幼保健院共5家三级甲等医院2016-2018年诊断为急性LRTIs的8835例0-14岁患儿痰液样本,制备涂片标本进行革兰染色后镜检,将感染性痰标本接种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然后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系统鉴定分离的可疑病原菌。最后用自动化仪器法和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所鉴定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8835例患儿痰标本中4276例分离出病原菌,检出率为48.4%。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0.0%,检出最多的是肺炎链球菌(31.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1.9%);革兰阴性菌占46.3%,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12.7%)、大肠埃希菌(12.6%)和不动杆菌属(6.5%);真菌占3.7%,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3.6%)。不同年龄段患者病原菌检出种类不同,>0岁<1岁患儿痰液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略多于革兰阳性菌;≥1岁<4岁患儿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4岁<14岁的患儿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0岁<8岁患儿病原菌中占比最多的是肺炎链球菌,而≥8岁≤14岁患儿病原菌中占比最多的是肺炎克雷伯菌。男性患儿病原菌的检出率略低于女性患儿。检出的病原菌对不同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革兰阳性菌中未出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株。肺炎链球菌对四环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9.7%和93.2%,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仅为2.2%,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很低。草绿色链球菌对四环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不及肺炎链球菌高,但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稍高于后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和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6.6%和38.7%,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4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金黄色葡萄球菌。2016年-2018年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且普遍对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敏感,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复方新诺明相对耐药。肠杆菌属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着低于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嗜血杆菌属。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57.8%和89.8%。嗜血杆菌属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高于50%,对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高达80%。卡他莫拉菌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低于30%。结论:衡阳地区2016-2018年儿童急性LRTIs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不动杆菌属,分离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任亚莉[7](2019)在《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同来源标本检测对病原学诊断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分析144例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原学分布及其构成比,比较住院CAP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三种不同来源标本培养病原学检出率的差异,为住院CAP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二科诊断为CAP并住院治疗的14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住院CAP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临床资料,留取痰、下呼吸道分泌物、BALF送检细菌和真菌培养,比较不同来源标本之间病原学检出率的差异,分析住院CAP患者病原学分布及其构成比,对分离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基本资料:144例住院CAP患者,其中男性88例,女性56例,年龄波动于1886岁,平均年龄(55.81±14.36)岁。144例住院CAP患者中96例合并基础疾病,其中合并1种基础疾病的45例,合并2种基础疾病的24例,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的27例。重症CAP患者30例,非重症CAP患者114例。免疫缺陷CAP患者20例,非免疫缺陷CAP患者124例。机械通气CAP患者14例,非机械通气CAP患者130例。144例住院CAP患者在行细菌和真菌培养前,144例(100%)应用抗菌药物,35例(24.31%)应用抗病毒药物,10例(6.94%)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2.合并症分布:144例住院CAP患者,合并糖尿病36例(25.00%),高血压29例(20.14%),贫血28例(19.44%),脑血管疾病23例(15.97%),冠心病17例(11.8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3例(9.03%),自身免疫性疾病8例(5.56%),心律失常7例(4.86%),慢性胃炎7例(4.86%),肾功能衰竭4例(2.78%),心力衰竭3例(2.08%),肝炎3例(2.08%),肝功能衰竭3例(2.08%),肾病综合征2例(1.39%),甲状腺功能减退2例(1.39%),心脏瓣膜病1例(0.69%)。3.免疫状态分布:144例住院CAP患者,免疫缺陷CAP患者20例(13.89%),其中恶性肿瘤患者9例(6.25%),应用激素患者7例(4.86%),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7例(4.86%),肾功能衰竭患者4例(2.78%),肝功能衰竭患者3例(2.08%),血液透析患者1例(0.69%)。4.总体病原学分布及其构成比:144例住院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患者为57例,共培养出81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6.17%,革兰阴性菌占54.32%,真菌占39.51%。前三位病原学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5.重症CAP患者病原学分布及其构成比:30例重症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患者为23例,共培养出38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7.89%,革兰阴性菌占63.16%,真菌占28.95%。前三位病原学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6.非重症CAP患者病原学分布及其构成比:114例非重症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患者为34例,共培养出43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4.65%,革兰阴性菌占46.51%,真菌占48.84%。前三位病原学依次是白色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7.免疫缺陷CAP病原学分布及其构成比:20例免疫缺陷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患者为14例,共培养出18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11.11%,革兰阴性菌占66.67%,真菌占22.22%。前三位病原学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光滑假丝酵母菌。8.非免疫缺陷CAP病原学分布及其构成比:124例非免疫缺陷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患者为46例,共培养出63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4.76%,革兰阴性菌占50.79%,真菌占44.45%。前三位病原学依次是白色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9.机械通气CAP病原学分布及其构成比:14例机械通气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患者为12例,共培养出18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11.11%,革兰阴性菌占61.11%,真菌占27.78%。前三位病原学依次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10.非机械通气CAP病原学分布及其构成比:130例非机械通气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患者为45例,共培养出63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占4.76%,革兰阴性菌占52.38%,真菌占42.86%。前三位病原学依次是白色假丝酵母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11.三种不同来源标本病原学检出率比较:144例住院CAP患者行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细菌和真菌培养,总病原学检出率39.58%(57例),BALF培养病原学检出率25.69%(37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检出率23.61%(34例),痰培养(≤3次)病原学检出率26.39%(38例),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28.47%(41例),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养病原学检出率之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重症CAP与非重症CAP病原学检出率比较:30例重症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率76.67%,BALF培养病原学检出率60.00%,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检出率53.30%,痰培养(≤3次)病原学检出率60.00%,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60.00%,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养病原学检出率之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14例非重症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率29.82%,BALF培养病原学检出率16.67%,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检出率15.79%,痰培养(≤3次)病原学检出率17.54%,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20.18%,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养病原学检出率之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症CAP与非重症CAP总病原学、BALF培养病原学、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痰培养(≤3次)病原学、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13.免疫缺陷CAP与非免疫缺陷CAP病原学检出率比较:20例免疫缺陷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率为76.67%,BALF培养病原学检出率50.00%,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检出率40.00%,痰培养(≤3次)病原学检出率30.00%,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35.00%,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养病原学检出率之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24例非免疫缺陷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率为37.1%,BALF培养病原学检出率21.77%,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检出率20.97%,痰培养(≤3次)病原学检出率25.81%,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27.42%,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养病原学检出率之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缺陷CAP与非免疫缺陷CAP总病原学、BALF培养病原学、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痰培养(≤3次)病原学、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BALF培养病原学检出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14.机械通气CAP与非机械通气CAP病原学检出率比较:14例机械通气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率为85.71%,BALF培养病原学检出率64.29%,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检出率57.14%,痰培养(≤3次)病原学检出率64.29%,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71.43%,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养病原学检出率之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30例非机械通气CAP患者总病原学检出率为34.62%,BALF培养病原学检出率21.54%,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检出率20.00%,痰培养(≤3次)病原学检出率22.31%,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23.08%,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3次)、痰(≤6次)培养病原学检出率之间相互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械通气CAP与非机械通气CAP总病原学、BALF培养病原学、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病原学、痰培养(≤3次)病原学、痰培养(≤6次)病原学检出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144例住院CAP患者前三位病原学依次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2.住院CAP患者三种不同来源标本(BALF、下呼吸道分泌物、痰)培养病原学检出率无差异。3.免疫缺陷CAP患者的BALF培养病原学检出率较高。4.重症CAP患者病原学检出率高于非重症CAP患者。5.机械通气CAP患者病原学检出率高于非机械通气CAP患者。

宫海燕[8](2016)在《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抑制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人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情况、耐药性、ESBLs基因分型的研究,明确产ESBLs大肠杆菌的耐药水平,初步形成耐药大肠杆菌临床用药筛选的参考方案。在耐药大肠杆菌防控的基础上,探索藿香、牛至提取物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防治作用,切实的将临床耐药问题与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筛选相结合,旨在阻断或缓解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及传播,为临床耐药大肠杆菌的防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①利用微生物学、统计学方法,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部分医院感染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性:②应用分子生物学、分子流行病学、PCR技术等探索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分型特征;③通过GC-MS联用技术、中药化学等试验,分析测定藿香、牛至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含量;④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差异,优选品质资源;⑤利用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扩散法(改良Kirby-Bauer法)检测藿香、牛至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ESBLs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筛选抑菌活性成分;⑥利用PCR技术和96微孔板法,从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上,研究藿香、牛至的抑菌活性单品成分对产ESBLs大肠杆菌ESBLs基因的作用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①新疆乌鲁木齐市产ESBLs大肠杆菌的标本分布以尿、痰、血、阑尾内容物标本为主,在普外科、呼吸科、神经外科、泌尿科、肾病科的感染率较高。②耐药谱统计分析:目前,产ESBLs大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尚未产生耐药。③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分型主要是以CTX-M-14型为主,该基因型比较保守,突变位点少和突变几率较低。④GC-MS技术鉴定出藿香的挥发油提取物中有21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9.78%,主要化学成分是胡薄荷酮(34.10%)、草蒿脑(29.54%)、p-Menthan-3-one(1R,4R)-(+)(16.70%)、柠檬油精(8.18%)。根据化学成分的分类,藿香的挥发油提取物中含氧单萜类占55.29%,单萜类占8.69%,倍半萜类占3.56%。提取测定藿香中总黄酮的含量为28.52 mg/g。⑤鉴定六个不同产地牛至的挥发油提取物共11-46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的98.5%-99.9%,共同的主要成分:香茅醇(72.7%-85.3%)、香茅醇乙酸酯(8.8%-12.2%)、百里香酚(1.5%-42.9%)、石竹烯(0.4%-17.7%)。根据化学成分的分类,六个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均含有单萜类、含氧单萜类、倍单萜烯类、含氧倍单萜类成分,主要是含氧单萜类成分。⑥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和田昆仑山、巴基斯坦、和田产地的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小,从六个不同产地牛至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中提取出三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桉树脑和丁香油酚甲醚;第二主成分大根香叶烯和石竹烯氧化物;第三主成分是百里香酚,累计贡献率达99.57%。根据主成分因子得分和加权综合得分,河南商丘、安徽和伊犁这三个产地的牛至具有较好的品质。⑦藿香、牛至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和杀菌作用,对产ESBLs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藿香中总黄酮的抑菌效果较差。⑧从藿香、牛至挥发油中筛选出胡薄荷酮、香茅醇、桉树脑、百里香酚,作为单品活性成分,除百里香酚外,对产ESBLs大肠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⑨单品活性成分胡薄荷酮、香茅醇、桉树脑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序列的影响较小,主要是影响产ESBLs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抑制细菌生长。结论:新疆乌鲁木齐市人源产ESBLs大肠杆菌的分布较广,耐药率在逐年递增,其ESBLs基因分型主要是以CTX-M-14型为主,从中药藿香和牛至挥发油中筛选的单品活性成分胡薄荷酮、香茅醇、桉树脑对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序列的影响较小,主要是抑制产ESBLs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否改变与生物被膜形成的相关调控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并为高效低毒的中药耐药抑制剂的研究与开发奠定基础。

公衍文,李继霞,胡成进[9](2013)在《侵袭性真菌感染可疑病原菌种分布及其耐药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侵袭性真菌感染可疑病原菌种分布及其耐药现状。方法对2012年临床送检各类微生物学标本分离真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现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出酵母样真菌320株,以念珠菌为主,呼吸道为其最主要的标本来源(占64.4%),分离自无菌体液等标本的共29株(占9.1%),6例念珠菌血症患者3例同时导管培养阳性。共分离出曲霉菌62株,未分离出接合真菌等其他丝状真菌。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已达10%,其中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已接近甚至超过20%,近平滑念珠菌对其仍100%敏感。结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念珠菌血症的重要来源。曲霉培养阳性,尤其是单次培养阳性不能排除上呼吸道定植。三唑类耐药的念珠菌已不罕见,临床应根据其耐药现状谨慎选择经验用药。

王消[10](2013)在《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病原菌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病原菌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并总结其临床特点、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为规范化研究提供客观依据,从而指导中医中药对支扩的科学性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对75份支扩急性加重期痰培养阳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查阅患者的住院病历,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疾病、病程、痰涂片、痰培养结果、影像学资料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等体征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其中部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论:1.支扩急性加重期以感染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包括铜绿假单孢菌(简称铜绿)(30.38%)、肺炎克雷伯杆菌(12.66%)、鲍曼不动杆菌(10.33%)、肠杆菌属(5.06%),革兰氏阳性球菌占12.66%,真菌占18.99%。2.支扩中医证型分为四型,依次为痰热壅肺型(36%)、气阴两虚型(25.33%)、肝火犯肺型(20%)、气虚血瘀型(18.67%),其中以痰热壅肺型所占比例最大,提示痰热这一病理因素在支扩发病中的重要性。3.研究表明,支扩急性加重期患者尤其是以感染铜绿假单孢菌最多,中医证型多见于痰热壅肺型,影像学多表现为囊状扩张,考虑与支扩病变处形成的痰热内蕴的内环境,有利于铜绿的生长繁殖有一定关系。4.真菌已成为支扩急性加重期致病菌之一,且常常合并细菌感染,多见于中老年、病程长患者,中医证型多见于气阴两虚型,考虑与气阴虚损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防御功能下降有关,临床上要警惕真菌感染。

二、呼吸道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吸道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非呼吸道标本中念珠菌的菌株分布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试剂与仪器
    1.3 方法
        1.3.1 培养与鉴定
        1.3.2 药敏试验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016~2020年我院非呼吸道标本中念珠菌的年分离率见表1
    2.2 2016~2020年我院分离的念珠菌标本来源见表2
    2.3 2016~2020年我院念珠菌感染的主要临床科室分布见表3
    2.4 2016~2020年我院分离的前3位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见表4
3 讨论

(2)艾滋病住院患者酵母样真菌感染及药物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1.2.2 微生物培养
        1.2.3 药敏试验
    1.3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AIDS患者酵母样真菌分离结果
    2.2 AIDS患者性别分布
    2.3 AIDS患者年龄分布
    2.4 无菌体液和其他体液中标本类型分布
    2.5 酵母样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3 讨 论

(3)两种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阿萨希毛孢子菌快速检测和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阿萨希毛孢子菌菌落DNA简易释放技术的筛选及临床易获取样本快速处理策略初探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菌落PCR技术快速检测和鉴定阿萨希毛孢子菌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直接检测和鉴定阿萨希毛孢子菌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菌落PCR技术和菌落RPA技术在阿萨希毛孢子菌播散性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核酸扩增技术在毛孢子菌检测和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艾滋病流行情况
    2 侵袭性真菌机会性感染流行与危害
        2.1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害
        2.2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种类
第一部分 HIV/AIDS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检测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来源
        2 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 主要仪器
        2.3 引物设计
        2.4 PCR条件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DNA提取
        3.2 巢式PCR扩增
        3.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3.4 目的片段产物的纯化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同源进化树分析
        2.1 主要霉菌真菌
        2.2 主要酵母样真菌
        2.3 其它真菌
        3 与临床培养结果比较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HIV/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药敏试验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来源
        2 试剂材料与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及材料
        2.2 主要仪器
        3 入组标准
        4 实验方法
        4.1 真菌取材及培养
        4.2 马尔尼菲篮状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实验室检查
        2.1 样本类型
        2.2 CD4+T淋巴细胞计数
        3 药敏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衡阳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药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英文索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实验资料与材料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资料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实验仪器
        2.2.2 主要实验试剂
        2.2.3 标准菌株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痰标本采集
    3.2 标本筛选
    3.3 细菌接种、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
    3.4 药敏实验
    3.5 常见多重耐药菌检测
    3.6 室内质控
    3.7 统计数据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痰标本涂片染色镜检、培养和鉴定
    4.2 痰培养病原菌分布
    4.3 各年龄段患者病原菌分布
    4.4 不同性别患者病原菌分布
    4.5 常见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
    4.6 主要病原菌分布趋势统计
    4.7 主要病原菌的药敏结果
    4.8 主要病原菌耐药率趋势统计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同来源标本检测对病原学诊断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抑制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测定、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产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基因分型的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研究
    一 藿香、牛至的成分提取及鉴定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二 藿香、牛至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三 藿香、牛至活性成分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抑制作用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技术路线图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侵袭性真菌感染可疑病原菌种分布及其耐药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1.2 真菌培养、鉴定
    1.3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酵母样真菌检出情况
    2.2 丝状真菌的检出情况
    2.3 常见念珠菌对三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现状
3 讨论

(10)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病原菌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 病例选择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三)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二、 研究方法
        (一) 病例来源
        (二) 痰标本采集及处理
        (三) 中医证型的处理
        (四) 数据处理
        (五) 分析研究
        (六) 统计学处理方法
    三、 临床资料分析
        (一) 基本资料分析
        (二) 影像学资料
        (三) 支扩病程分析
        (四) 支扩患者年龄段的分析
        (五) 中医辨证分型
        (六) 痰涂片结果分析
        (七) 痰培养结果分析
    四、 研究结果
        (一) 中医证型的分布
        (二) 不同年龄段支扩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三) 不同病程支扩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四) 病原菌的分布
        (五) 不同年龄段支扩与病原菌的相关性
        (六) 不同病程支扩与病原菌的相关性
        (七) 病原菌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讨论
    一、 支气管扩张症病原菌的讨论
    二、 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证型的讨论
    三、 病原学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摘要

四、呼吸道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检出情况及药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非呼吸道标本中念珠菌的菌株分布及药敏分析[J]. 陈蕾,贾磊.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07)
  • [2]艾滋病住院患者酵母样真菌感染及药物敏感性[J]. 谭鹆昕,高丽,张米,李正伦,樊红丽,潘小满,董兴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20(01)
  • [3]两种基于核酸扩增技术的阿萨希毛孢子菌快速检测和鉴定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 张德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4]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真菌检测能力建设基本要求专家共识[J]. 杨启文,倪语星,林丽开,罗燕萍,孙自镛,李敏,吴文娟,章强强,苏丹虹,喻华,康梅,徐和平,刘伟,杨青,王贺,王瑶,简翠,郭莉娜,杨文航,徐英春.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19(07)
  • [5]HIV/AIDS合并真菌感染的早期分子诊断及马尔尼菲篮状菌的体外药敏试验[D]. 谭鹆昕.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 [6]衡阳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药敏分析[D]. 田巍. 南华大学, 2019(01)
  • [7]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同来源标本检测对病原学诊断的影响[D]. 任亚莉.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8]藿香、牛至对产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抑制作用的研究[D]. 宫海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16(05)
  • [9]侵袭性真菌感染可疑病原菌种分布及其耐药现状[J]. 公衍文,李继霞,胡成进.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22)
  • [10]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期病原菌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王消.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  

呼吸道标本中酵母样真菌的检测及药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