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生死抉择

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生死抉择

一、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生死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琪[1](2022)在《股东权利征集制度研究:基于非对抗与对抗性语境的阐释》文中研究说明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上市公司内部治理长期存在的问题。2019年修订的《证券法》在"投资者保护"这一章节规定了股东权利征集可以使股东权利"聚沙成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制度背景与规制重点,认为我国对股东权利征集的规制宜考虑非对抗性征集与对抗性征集两种语境,对两种语境关注不同的监管重点。非对抗性语境下,应当关注信息披露与反欺诈原则。对抗性语境下,应当关注公平竞争与防止权利滥用原则。并重视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投服中心)作为征集人开展征集的制度构建,制定投服中心征集股东权利的细则,明确投服中心行权的范围与界限,建立适宜的激励机制,并明确投服中心开展行权活动的触发条件。

胡兴茂[2](2021)在《H融资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融资担保有限公司自2012年成立以来,致力于为民营中小企业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服务。随着社会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国家不断出台新的监管政策对担保行业进行规范和引导,外部金融环境也不断变化,H融资担保公司处在了合作机构收贷、公司内部环境面临实际问题,而中小企业依然融资难的境地。H融资担保公司的经营发展显得迷雾重重。H担保公司作为在行业发展到最高峰时才成立的民营融资性担保公司,经历出道即巅峰、转眼又面临生死抉择的境地,其战略转型迫在眉睫。本研究主要对H融资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的优化与实施展开探讨。本文参考战略管理传统理论,结合战略分析工具,运用理论研究、实地调研、焦点小组访谈等研究方法,并结合H融资担保公司自身状况,探讨了公司发展战略具有的局限性,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同时有针对性的阐述了优化发展战略。本研究首先在企业发展情况和所在行业进行分析,明确其具有的局限性,并揭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接着,用PEST、五力模型、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矩阵等战略分析工具对企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的机遇、风险,评估其优势、劣势。并且,结合以上研究,明确企业将来发展成为重庆市内专注于为中小微主体和“三农”主体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得出H融资担保公司在当前环境下,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多种战略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包括公司层面的一体化和多元化相结合的战略、业务层面的服务对象差异化和产品线差异化战略、职能层面的人力资源之人才梯级战略以及品牌差异化战略。并且,本研究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实施上述战略分为稳固、推广和发展三个阶段进行,其保障措施包括优化内部结构、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塑造企业文化、实施科技研发等。本文提供的结论,能够在H融资担保公司将来战略制定上建立参考,同时,对于同领域的融资担保企业的思路以及战略发展具有相应的参考意义。

欧锋[3](2020)在《“战疫情”调研报告创业公司的存活法则》文中指出与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相比,众多的创业公司更能感受到这场疫情带来的切肤之痛。为了更深刻地了解创业公司在疫情阻击战中遭遇的苦痛,感受他们坚韧的力量,找到更好的生存之路,我们对300家创业公司展开了调研。调研样本覆盖了新消费/生活服务、教育培训、文体娱乐/传媒、医疗健康与生物医药、前沿科技、金融科技、企业服务等二十多个行业的创业公司。

高延辉[4](2019)在《中国农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

牛强[5](2017)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及政府管制研究 ——以中国P2P网络借贷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诞生和成长,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面临的交易成本高企及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功能上则实现了对传统金融的补充与完善。该产业于2013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反映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求。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强劲发展会产生“鲶鱼效应”,通过促进利率市场化及推动市场边界的扩展,对我国金融产业中现有的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各个方面将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从而有效加速中国金融深化及宽化,缓解金融抑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首先,本文通过考察我国P2P产业的市场结构,提出行业准入监管的必要性。P2P网络借贷是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从以市场成交量来计算的市场集中度指标来看,CR4=22.51、CRs=30.61、HHI指数=221,表明我国P2P产业的市场结构属于典型的竞争型市场结构。而且自2015年11月以来,HHI指数趋势线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断下降趋势,说明P2P市场的竞争程度仍在逐步加大。实证结果亦显示P2P行业发展速度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呈现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利率市场化过快可能会导致过度竞争,P2P平台为了争抢客户资源存在着不顾经营风险的价格和非价格恶意竞争行为,如高息与刚性兑付等。隐含的政策意义是P2P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在一定范围内合理有效的监管,国家针对无序的竞争现象应适当提高P2P行业的准入门槛。其次,通过对具体借款人的实证分析,提出建立行业信用数据库工作的迫切性。本文使用Logistic回归方法,以“人人贷”平台2015年一整年的全部“满标”借款数据共114717条为考察对象,从微观的视角就中国P2P产业借款人违约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考察了性别、婚姻、年龄、学历、月收入、有无房贷、有无车产、借款金额、借款利率、借款期限和工作年限,以及征信情况类指标(包括有无工作认证、收入认证、实地认证、身份认证、信用报告和具体信用分数共6个指标)对借款人违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性别和年龄变量对P2P借款违约的影响并不显着;婚姻状态对于违约有一定影响,如离异的比未婚的更倾向于违约;学历越高,越不易违约;有房贷与车产的借款人相对于没有房贷与车产的借款人来说,违约风险变弱;借款利率越高,越容易违约。其中,最有价值的实证结果是:是否通过信用认证这一贷前审查环节,显着影响借款人的违约状况,即信用度越高,则违约的可能性就越小。这一结果有力论证了征信系统可以有效提示业务风险,约束借款人行为,降低业务成本,提高网络金融机构盈利水平的观点。因此我国应尽快采取措施,将散落在各平台的小微企业和自然人等借款人零散信用信息进行整合,建立我国P2P平台共享的信用数据库,填补央行信息数据库的空白,建立有效开放的征信系统,为P2P市场去担保化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基于中观和微观审慎监管角度,分别对P2P产业的内部风险进行了分析。然而,为了全面研究该市场的风险,亦须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对其宏观风险的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本文基于AR(n)-XARCH-Copula静态与动态模型,对中国P2P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P2P市场与股票市场之间具有高度的双向风险相关性,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之间也存在风险的双向相关性,但程度略低。由此可见,P2P市场的风险不仅仅来源于P2P平台企业和借款人等市场的内部原因,而且和市场外部传统金融市场中的资本市场风险和货币市场风险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传染性。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前提之下,为了有效回避和化解P2P产业的宏微观风险,需要政府相关监管的有效介入。但是金融监管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金融监管的制度选择。因此,政府在支持大胆进行金融创新,着手完善和规范监管机制,明晰监管主体和职责的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掌握好金融监管协调的度,过度监管可能抑制金融创新,监管缺位也会产生行业泡沫和市场风险。当前,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权衡利弊;原则性监管与规则性监管相结合;分类监管与协调监管相结合;加强信息披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建立征信体系和信息共享系统。同时,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选择关系到地区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合理地选择互联网金融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加快地区金融产品的推广和地区经济发展,而且也是金融监管水准和效率的价值体现。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择优选择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和模糊性,传统的基于确定性数学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反映互联网金融模式择优选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本文针对传统直觉模糊集仅利用单人信息的不足,提出基于群组专家共同参与的直觉模糊集评价方法,通过将群组专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评价信息进行综合,得到区间型的直觉模糊数作为互联网金融模式评价值,从而给出一种基于区间直觉模糊集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择优评价方法,以供互联网金融监管层和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业内人士参考使用。

王朝才,马洪范,梁季,陈龙,赵治纲,封北麟[6](2016)在《关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降低企业成本的深度调研与对策建议》文中认为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2016年4月下旬,我们赴广东、浙江、江苏三省开展实地调研。从实际情况看,三省普遍推出降成本"组合拳",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与完善政策予以妥善解决。从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绝非一次性的短期任务,而是一项难度大、影响广泛、极具挑战的长期性任务。企业成本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改革不彻底、不到位,根本原因是我国改革大业尚未取得全面成功。因此,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长效机制,就成了降成本的主要矛盾方面。我们在立足全国兼顾短期及中长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提出从十个方面谋划改革及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许钊颖,单景辉[7](2014)在《求解欧洲银行业联盟前景》文中研究指明欧债危机发酵至今已经超过5年,欧元区每况愈下的形势向我们证明了,没有国家的货币和没有货币的国家一样,是不可持续的。为了挽救面临生死抉择的欧元,今年6月底的欧盟峰会做出了推动银行业联盟的决定,希望借上收欧洲金融监管权并建立金融风险共担机制来推动欧元区的金融一体化,解决统一货币和分散监管之间的矛盾。当然,他们也希望借此化解货币危机引发的一体化危机。

杜建波[8](2013)在《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盘活地方经济、创造就业岗位、推进技术创新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加入WTO以后,中小企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参与对外贸易。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中小企业也不断的发展壮大,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金融危机之后,中小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主动“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随着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深入,中小企业面临着各方面的发展障碍,其中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出发,通过研究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现状,以及不同发展方式中的融资需求,探索能够缓解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的融资难问题的方法。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1章为绪论部分,一方面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内容和思路,另一方面,对文中涉及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和界定;第2章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和不同方式下得融资需求。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方式有三种:进、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生产与发展的非股权形式。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融资需求;第3章分析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融资渠道,融资渠道和不同国际化形式相结合,分析各融资渠道的发展状况和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融资需求满足程度。另外简要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第4章借鉴其他国家的政府经验,总结我国在扶持外贸型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不足;第5章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为解决我国外贸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出谋划策。

林婷婷[9](2012)在《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的创新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竞争已从单个企业之争演变为供应链之争,进而演变为创新生态系统之争。产业长期竞争优势的保持,需要超越产业自身的视角,关注于整个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因此,本文综合运用生态学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演化,构建了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有效运行和演化的政策体系,力争从生态系统的新视角探索提高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首先,本文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结构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对产业创新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产业创新系统的生态特征,进而科学界定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提炼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合理划分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分析了要素间的关系,建立了系统的四层次结构,诠释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其次,本文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创新主体的集聚模式和过程、技术创新链和技术创新网络的形成,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主体网络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基于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运用生态学隐喻的方式,从物质、信息、能量等方面,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流动,并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了创新资源流动的机理和重要影响因素。从系统开放性的角度,论述了系统开放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作用。此外,本文基于种群增长理论,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种群增长模型。再次,本文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进行了研究。本文通过甄别和划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动力要素,分析动力要素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动力模型,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动力模型进行了验证。本文还研究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和共生机制,并对竞争模型、共生模型、竞合模型进行了仿真。此外,本文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扩散机制、传导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探讨了各机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作用。第四,本文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进行了研究。本文探讨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前提和特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并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总结了各阶段的特点。此外,本文基于生物进化和演化经济学理论,探究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和演化途径。最后,本文进行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案例分析与政策研究。该部分为论文的理论应用部分。以电信产业为例,进行了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案例研究,分析了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成、运行和演化问题。此外,本文在对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运行、演化的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包括促进系统形成的基础政策体系,保障系统运行的保障政策体系,以及引导系统演化的引导政策体系。

新阳[10](2012)在《中小企业:出路在于调整升级》文中研究表明从2008年金融危机伊始,有关中小企业身陷困境的消息便逐渐见于媒体报端,直至2011年中下旬"企业崩盘"、"老板跑路"等触目惊心的字眼更为频现。一时间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严峻的问题备受社会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怎样助力虽身临危机,但依然展现着顽强中华精神的中小企业,使其终能"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二、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生死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生死抉择(论文提纲范文)

(1)股东权利征集制度研究:基于非对抗与对抗性语境的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市公司股东权利征集制度的理论背景
    (一)理论解释
        1. 集体行动
        2. 信息成本和理性冷漠
        3.“搭便车”———基于成本收益的考虑
        4.“用脚投票”:华尔街规则
    (二)中小股东投票困境的现实问题:流于形式的股东大会
        1. 制度因素:股东大会缺少定足数规定
        2. 市场因素:不发达的公司控制权市场
二、股东权利征集制度规制思路:基于比较法的思考
    (一)域外股东权利征集制度的规制重点
        1. 美国:董事会控制
        2. 德国:银行控制
        3. 日本:交叉持股
        4. 我国台湾地区:对表决权买卖的规制
        5. 小结
    (二)我国股东权利征集实践
        1. 郑百文独立董事征集案
        2. 青岛双星董事会征集案
        3. 格力电器并购案
    (三)我国的立法历程与规制进路
        1. 从杂乱无章到“双层次”立法
        2. 规制进路:区分非对抗性与对抗性的语境
三、非对抗性征集的规制:信息披露与反欺诈原则
    (一)征集行为的监管模式
        1. 监管的必要性重申
        2. 审核制还是备案制:基于比较视野的考量
    (二)征集行为的界定:信息披露义务人的边界
        1. 合理计划标准及其修正
        2. 我国规制思路的建议
    (三)信息披露义务的内容
        1. 信息披露的内容框架
        2. 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标准:TSC Industries,Inc.v.Northway,Inc.
        3.“重大性”标准的修正:以“简明”为出发点
    (四)征集人信息披露欺诈的法律责任
        1.欺诈原则的适用:《证券法》第90条第4款与85条的关系
        2.欺诈责任后果的道路建议
四、对抗性征集的规制:公平竞争与防止权利滥用原则
    (一)对抗性征集行为的规制的出发点
        1. 现任董事会在对抗性征集中的优势
        2. 合理竞争的前提:公平竞争原则
        3. 公平竞争原则的矫治:防止权利滥用原则
    (二)上市公司的配合义务及其约束
        1. 上市公司对征集主体资格的审核权
        2. 上市公司配合进行信息披露
        3. 征集人与其他股东间的交流
    (三)征集费用的承担与补偿
        1. 美国费用补偿规则:“合理支出”原则
        2.“合理支出”原则的修正:来自反面的规制
    (四)对上市公司作为赔偿请求权主体的再思考
五、构建投资者保护机构作为征集主体的规则
    (一)投资者保护机构的定义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二)我国传统机构投资者践行股东积极主义的局限
        1. 监管限制: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上限较低
        2. 分身乏术:机构投资者专职人员不足
        3. 激励缺失:机构投资者缺乏动力
    (三)投服中心:践行股东积极主义的特殊机构投资者
        1. 监管对投服中心作为积极股东的期许
        2. 投服中心践行股东积极主义的能力
    (四)投服中心征集股东权利的困境及出路
        1. 投服中心行权范围的界限与限制:限于非对抗性语境
        2. 官方属性:激励机制缺失与竞争不足
        3. 应明确开展征集行为的触发条件
六、结语

(2)H融资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具体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2.1.2 国内外信用担保的主要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企业战略管理
        2.2.2 战略分析工具
第3章H融资担保公司发展环境及战略分析
    3.1 H融资担保公司及行业概况
        3.1.1 历史沿革
        3.1.2 核心业务
        3.1.3 担保行业发展概况
    3.2 H融资担保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2.5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分析
    3.3 H融资担保公司的内部环境分析
        3.3.1 发展现状分析
        3.3.2 面临问题分析
        3.3.3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分析
    3.4 基于SWOT矩阵的战略分析
        3.4.1 SWOT矩阵
        3.4.2 战略分析
第4章H融资担保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与确定
    4.1 发展战略定位
        4.1.1 优化公司愿景
        4.1.2 明确公司使命
    4.2 发展战略的关注点
    4.3 发展战略的选择与确定
        4.3.1 战略层次
        4.3.2 公司战略:一体化与多元化结合战略
        4.3.3 业务战略:服务对象和产品线差异化战略
        4.3.4 职能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品牌战略
第5章 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5.1 发展战略的实施
    5.2 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
        5.2.1 完善治理结构,优化风控管理制度
        5.2.2 塑造企业文化,体现差异化特色
        5.2.3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
        5.2.4 借助金融科技,提升风控和创新水平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战疫情”调研报告创业公司的存活法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业公司的境遇
    超一成创业公司徘徊在峭壁边缘
    疫情之下,垂直行业的分化加剧
    创业公司的生命线:守住现金流
二创业公司怎样排兵布阵
    创业公司的应急反应:严控成本、调整业务模式
    创业公司的长远之策:开源与外部输血
    创业公司怎样排兵布阵:构建反脆弱架构
三创业公司希望政府提供哪些帮助
    希望推出长短期结合的政策组合拳
    创业公司值得关注的政府政策

(5)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及政府管制研究 ——以中国P2P网络借贷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中国P2P产业的发展历程
        1.2.1 萌芽和探索期(2007-2010年)
        1.2.2 增长和扩张期(2011-2012年)
        1.2.3 爆发与风险并存期(2013-2014年)
        1.2.4 监管规范期(2015年至今)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与范畴
        2.1.1 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2.1.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2.1.3 P2P网络借贷产业
    2.2 理论与机理
        2.2.1 借款违约理论
        2.2.2 企业价值理论
        2.2.3 预算软约束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风险与影响因素
        2.3.1 平台面临的主要风险
        2.3.2 违约产生的影响因素
    2.4 管制与金融管制
        2.4.1 管制理论
        2.4.2 金融管制理论
第三章 中国P2P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市场份额分析
        3.2.1 P2P企业成交量
        3.2.2 P2P企业投资人数
        3.2.3 P2P企业借款人数
    3.3 市场集中度
        3.3.1 行业集中率(CRn指数)
        3.3.2 赫希曼指数(HHI指数)
    3.4 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3.4.1 产品差异壁垒分析
        3.4.2 规模经济壁垒分析
        3.4.3 政策法规壁垒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P2P产业厂商行为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厂商的价格竞争
        4.2.1 交叉外部性的形成
        4.2.2 进入壁垒与交叉外部性
        4.2.3 临界容量与交叉外部性
        4.2.4 利率竞争结构
    4.3 非价格竞争行为分析
        4.3.1 产品差异化
        4.3.2 风险差异化
        4.3.3 服务差异化
    4.4 差异化竞争模式比较
        4.4.1 “宜信”模式
        4.4.2 “人人贷”模式
        4.4.3 “有利网”模式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P2P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市场绩效的概念和计量
        5.2.1 概念
        5.2.2 计量指标
        5.2.3 中国P2P产业的经济绩效分析
    5.3 描述性分析与研究假设
        5.3.1 描述性实证
        5.3.2 实证假设和指标选取
    5.4 实证检验与分析
        5.4.1 计量模型
        5.4.2 面板的单位根检验
        5.4.3 模型的估计和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P2P产业违约风险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借款人基本特征信息的影响
        6.2.2 借款情况信息的影响
        6.2.3 工作情况信息的影响
        6.2.4 征信情况信息的影响
    6.3 描述性实证分析
        6.3.1 变量选择及说明
        6.3.2 数据获取及描述
    6.4 实证分析
        6.4.1 指标选取
        6.4.2 模型建立
        6.4.3 模型回归结果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P2P产业风险溢出效应分析
    7.1 问题的提出
    7.2 研究方法
        7.2.1 静态Copula模型说明
        7.2.2 时变Copula模型说明
    7.3 数据选取与检验
        7.3.1 数据选取
        7.3.2 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检验
        7.3.3 二维经验Copula分布函数构建
    7.4 实证分析
        7.4.1 静态视角——和资本市场
        7.4.2 静态视角——和同业市场
        7.4.3 时变视角——和资本市场
        7.4.4 时变视角——和同业市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P2P产业政府管制分析
    8.1 问题的提出
    8.2 金融管制模型的构建和分析
    8.3 P2P管制政策的梳理和分析
        8.3.1 P2P管制的框架及概要
        8.3.2 P2P具体管制政策分析
    8.4 P2P管制政策的不足和建议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政府管制模式选择
    9.1 问题的提出
    9.2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意义
        9.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内涵
        9.2.2 与金融互联网的区别所在
        9.2.3 制度创新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9.3 互联网金融产业的风险及监管
        9.3.1 互联网金融产业的主要风险
        9.3.2 互联网金融产业的监管之策
    9.4 互联网金融模式择优评价方法
        9.4.1 研究工具
        9.4.2 相关定义
        9.4.3 择优方法
        9.4.4 作用意义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6)关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降低企业成本的深度调研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 企业成本的构成
        1. 税费负担
        2. 用工成本
        3. 用能成本
        4. 用地成本
        5. 物流成本
        6. 融资成本
        7. 制度性交易成本
    (二) 三省降成本的做法
        1. 广东省
        2. 浙江省
        3. 江苏省
二、存在的问题
    (一) 税费负担
        1. 税费负担重
        2. 存在重复征税现象
        3. 部分税收政策和管理有待完善
        4. 规费项目繁多、计征方式不甚合理
        5. 环境治理相关收费种类多、规模大、增速快
    (二) 用工成本
        1. 工资增长过快
        2. 最低工资增长过快
        3. 社保缴费较高
        4. 其他因素导致企业成本相对加重
    (三) 用电成本
        1. 三省工业用电价格高于全国平均
        2. 企业用电综合成本高企
    (四) 用地成本
        1. 工业用地征地补偿成本和税费高
        2. 城市新增工业用地占比下降在不断推高地价
        3. 商业用地“地王”频现推高房价房租
    (五) 物流成本
        1. 物流收费项目繁多
        2. 物流人员人工成本上升助推总成本上涨
        3. 运输费用价格联动机制不健全
    (六) 融资成本
        1. 企业融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2. 行业融资两极分化明显
        3. 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幅度有限
    (七) 制度性交易成本
        1. 行政审批中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搜索成本等仍然较高
        2. 中介收费不规范, 有的地方甚至较为混乱
        3. 信息“堵塞”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成本
        4. 因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欠缺而给企业带来的成本
三、原因剖析
    (一)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及当前经济下行是企业感受成本负担沉重的短期现实因素
    (二) 制度安排不尽科学合理是企业深感成本负担重的长期深层次原因
        1. 以流转税为主、以企业为纳税主体的税制结构是企业深感税费负担重的主要制度原因
        2. 规费种类繁多是企业税费感受痛苦的心理因素
        3. 规费制度设计不科学增加了企业对规费的“反感”程度
        4. 社保制度设计缺乏公平, 不可持续、便携性差
    (三) 改革不到位导致制度性交易成本畸高
        1.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
        2. 简政放权仍未完全到位
        3. 缺乏配套措施致使简政放权的效果不佳
        4. 政府部门监管不力
        5. 政府信息公开不畅
    (四) 政府定价、垄断定价导致企业用能用地成本居高不下
        1. 能源市场化定价机制尚未形成
        2. 土地资源配置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
    (五) 金融创新不足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企
        1. 金融创新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致使传统渠道难以有效解决融资难问题
        2. 企业资金周转期延长、流动资金需求增长较快成为融资成本上升主因
        3. 金融机构监管达标与业绩考核影响企业融资成本的下降
    (六) 交通管理、通行效率较低和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物流成本高企
        1. 道路运输成本高昂, 管理和通行效率较低
        2. 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不合理
四、对策建议
    (一) 思路与原则
    (二) 具体举措
        1. 优化税制结构, 推进税制改革
        2. 厘定性质归属, 清理规范各种收费
        3. 适当降低社保费率, 建立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4. 尊重市场规律, 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
        5. 加大政府政策与服务支持力度, 帮助企业降低人工成本
        6. 破除垄断, 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
        7. 创新土地制度改革, 控制土地相关价格上涨
        8. 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降低物流成本
        9. 创新金融支持政策, 构建降低融资成本的长效机制
        1 0. 进一步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8)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融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2章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及融资需求分析
    2.1 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的阶段与方式
        2.1.1 企业国际化的不同形式
        2.1.2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2.1.3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方式
    2.2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特征和面临的主要发展障碍
        2.2.1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特征
        2.2.2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2.3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融资需求分析
        2.3.1 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对外投资关系的相关理论分析
        2.3.2 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融资需求
        2.3.3 中小企业在国际直接投资OFDI中的融资需求
        2.3.4 中小企业在参与国际生产与发展的非股权形式时的融资需求
第3章 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同融资渠道分析
    3.1 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的不同融资渠道及比较
        3.1.1 企业内部融资
        3.1.2 间接融资
        3.1.3 直接融资
        3.1.4 民间融资
    3.2 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触资现状及效果分析
        3.2.1 中小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融资
        3.2.2 中小企业在国际直接投资OFDI中的融资
        3.2.3 中小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技术创新融资
        3.2.4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行为选择的标准
    3.3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深层原因
        3.3.1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3.3.2 金融市场环境
        3.3.3 政府及社会服务
第4章 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融资渠道的经验借鉴
    4.1 各国经验借鉴
        4.1.1 美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融资渠道
        4.1.2 日本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融资渠道
        4.1.3 欧洲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融资渠道
    4.2 融资约束与企业出口、对外投资关系实证研究借鉴
        4.2.1 模型的设定
        4.2.2 检验结果描述
    4.3 我国现有的融资体系和融资促进政策及不足
        4.3.1 商业性金融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资金融通
        4.3.2 政策性金融对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资金支持
        4.3.3 金融部门多措并举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4.3.4 我国融资促进政策的不足
第5章 拓展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融资渠道的建议
    5.1 企业自身方面
    5.2 政府政策的支持
        5.2.1 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使得国家扶持政策形成制度,落到实处
        5.2.2 政府的信用支持
        5.2.3 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5.3 拓展金融市场,创新金融工具,完善信用体系
        5.3.1 积极实施金融深化,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5.3.2 鼓励金融工具、融资途径创新,满足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5.3.3 完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后记

(9)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产业技术创新的研究现状
    1.2.2 创新系统的研究现状
    1.2.3 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结构
2.1 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生态性特征分析
2.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2.2.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
    2.2.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
    2.3.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2.3.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2.4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研究
3.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主体集聚
    3.1.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主体集聚的模式和过程
    3.1.2 产业技术创新链的形成
    3.1.3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网络的形成
3.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流动
    3.2.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的集聚
    3.2.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的流动
3.3 形成开放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3.4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种群的增长模型
    3.4.1 技术创新种群密度
    3.4.2 技术创新种群增长的限制因素
    3.4.3 技术创新种群增长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研究
4.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动力机制
    4.1.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动力要素
    4.1.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动力模型
    4.1.3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创新动力模型验证
4.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共生机制
    4.2.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种群生态位分析
    4.2.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种群竞争模型
    4.2.3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模型
    4.2.4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共生模型的仿真
    4.2.5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竞合模型
4.3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扩散和传导机制
    4.3.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扩散机制
    4.3.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传导机制
4.4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和保障机制
    4.4.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协调机制
    4.4.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保障机制
4.5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各机制的耦合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研究
5.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前提
    5.1.1 新奇性和创造性
    5.1.2 多样性和适应性
5.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特征
    5.2.1 自组织性
    5.2.2 路径依赖性
    5.2.3 环境选择性
5.3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分析
5.4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
    5.4.1 遗传
    5.4.2 变异
    5.4.3 选择
5.5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途径
    5.5.1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学习
    5.5.2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扩散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电信产业发展历程
    6.1.1 电信产生——自然垄断和行政垄断(1949~1994 年)
    6.1.2 电信拆分——六强争锋(1994~2008 年)
    6.1.3 电信重组——三足鼎立全业务运行(2008 年至今)
6.2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6.2.1 企业创新层创新种群集聚
    6.2.2 技术核心层和辅助创新层创新种群的集聚
    6.2.3 电信产业创新环境
6.3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
    6.3.1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动力
    6.3.2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
6.4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
    6.4.1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演化
    6.4.2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和技术的共生演化
    6.4.3 电信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中的创新扩散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政策研究
7.1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基础体系
    7.1.1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基础
    7.1.2 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先发力量
    7.1.3 建立开放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环境
7.2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的支撑体系
    7.2.1 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动力
    7.2.2 建设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信息共享平台
    7.2.3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服务支持体系
7.3 构建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引导体系
    7.3.1 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政府职能转变
    7.3.2 强化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扩散
    7.3.3 优化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学习环境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四、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生死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股东权利征集制度研究:基于非对抗与对抗性语境的阐释[J]. 李俊琪. 清华金融法律评论, 2022(00)
  • [2]H融资担保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胡兴茂.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战疫情”调研报告创业公司的存活法则[J]. 欧锋. 创业邦, 2020(Z1)
  • [4]中国农药行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 高延辉. 浙江大学, 2019
  • [5]中国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及政府管制研究 ——以中国P2P网络借贷产业为例[D]. 牛强. 东南大学, 2017(02)
  • [6]关于广东、浙江、江苏三省降低企业成本的深度调研与对策建议[J]. 王朝才,马洪范,梁季,陈龙,赵治纲,封北麟. 财政科学, 2016(08)
  • [7]求解欧洲银行业联盟前景[A]. 许钊颖,单景辉. International Monetary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2010-2014年合辑), 2014
  • [8]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融资问题研究[D]. 杜建波. 天津财经大学, 2013(07)
  • [9]产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D]. 林婷婷.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2(01)
  • [10]中小企业:出路在于调整升级[J]. 新阳. 中国科技投资, 2012(04)

标签:;  ;  ;  ;  ;  

中小金融机构面临生死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