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C语言为应用程序提供鼠标支持(论文文献综述)
蒋毅[1](2021)在《基于安卓手机的电脑鼠标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智能手机现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和日常工作中,已经逐渐地成为了其必不可少的部分。人们能够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如打电话、可视聊天、文件互传、地图导航、网上购物等。2020年四季度申请入网的4G、5G手机中有91.6%为智能机,其中Android系统的比例依然位居首位。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已经是智能手机市场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利用基于Android平台智能手机的应用来实现对计算机电脑等其他设备的远程遥控成为技术发展的趋势。在公司会议室汇报工作时经常遇到演讲者忘记带鼠标或者在演讲过程中必须暂时地停下来,转到自己的讲台上,点击鼠标,然后对幻灯片进行更换操作,继续演讲下去,这样的情况对于听众以及演讲者都不友好。因此本文提出了开发一款智能手机应用实现远程控制电脑达到替代鼠标相关功能目的,从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本文研究了在安卓客户端和PC服务器端处于同一个WIFI局域网环境时,系统如何通过WIFI网络建立Socket网络连接,通过安卓手机识别手指在屏幕上的滑动与点击等多点触控操作后,以TCP协议方式向服务器发送控制信息,服务器端接收到控制信息代码读取并解码后即向电脑Windows系统发送相对应的控制信息来控制电脑端鼠标或键盘的操作。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研究:一是电脑端方面,利用C#编程开发服务器端应用程序。这主要包括对C#语言基本语法的应用,C#语言对于Windows窗口程序的实现,Socket网络编程的基于TCP数据传输协议的应用,以及Windows系统中关于鼠标控制和键盘控制API的应用。二是手机端方面,利用安卓编程开发客户端应用程序。这主要包括安卓应用程序的界面布局,基本控件的使用,Handler处理多线程消息传递,控件监听器的实现,手势识别Gesture Detector的设计与实现。通过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不仅能远程控制电脑,还能体验良好的人机交互,也为后续更深入的智能物联网控制延伸奠定基础。
姜靖[2](2020)在《面向计算机视觉的领域特定语言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各方面技术的变革推动了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CV)的高速发展,大量高效的计算机视觉算子被设计出来,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软件和系统已被广泛使用。在CV领域相关应用模型的开发过程中,领域专家和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一直存在很大问题。同时,种类繁多的CV算子间的组合调用较为困难,难以集成。C++作为CV领域主要开发语言,其语法复杂性也大大降低了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基于Xtext框架,采用模型驱动开发的方式,设计实现了面向计算机视觉的领域特定语言CVDSL(Computer Vision Domain Specific Language)。CVDSL整合了常用CV算子,语法规则简单,为CV领域应用模型的开发提供了统一的平台。本文首先进行了领域特征分析,依据CV领域特征提取出了 CV领域元模型,并使用建模工具EMF(Eclipse Modeling Framework)对CV领域元模型进行了构建;然后在领域元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元模型映射和规则添加,使用Xtext框架定义了 CVDSL语法规则。为提高CVDSL使用者的开发效率,本文设计实现了语法检查器,其可对规定的语法规则检查项进行检查,从而有效避免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某些语法错误;最后本文设计实现了可将CVDSL代码转换为C++代码的代码生成器,实现了领域特定语言向通用编程语言(General Programming Language,GPL)的转换。本文通过实验,在基础性(功能性、易用性、高效性)和生成的C++代码质量两个技术指标上,对CVDSL和C++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CV领域,CVDSL相比于C++,更加易学易用;在CV应用模型的开发上,使用CVDSL的开发效率更高且所需编写的代码量更少,CVDSL代码生成器所生成的C++代码也较为规范、精简。本文通过针对性实验,验证了 CVDSL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本文还基于 DSL 定性评估框架(Framework for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DSLs,FQAD),在功能适用性,可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可集成性,可维护性,生产力,兼容性,表达性和可重用性上对CVDSL进行了详细评估,并基于以上特性将CVDSL和VisionPro、Halide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CVDSL在某些特性上具有自己的优势。
张若楠[3](2020)在《基于Python/C混合编程的波形显示处理软件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待测量信号的频率范围和复杂程度的日益增加,用户对高速采集系统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针对于高速采集系统应用的软件也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提高性能,从而可以满足更加复杂多变的测量需求。本文基于光学拉伸采集系统项目的要求,设计实现了一种针对高速采集系统应用的波形显示处理软件,文中着重对高速采集数据的波形显示和波形处理部分进行研究;同时完成了基于PCIExpress总线的高速采集系统驱动设计,以获得采集硬件上传的波形数据;以及采集系统控制命令的设计,根据用户发送的控制指令改变显示的格式或内容等。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波形显示处理软件需求分析和软件总体方案设计。针对高速采集系统的波形显示和处理等需求,对其用户操作端、数据收发端、波形处理端等关键需求进行了详细分析,完成了包括软件主控模块、波形显示模块和波形数据获取与处理模块的总体方案设计。(2)基于PyQt(Qt的Python语言封装)开发框架,设计了用户界面;针对用户的定点测量需求,设计了光标测量模块;针对硬件触发后触发点晃动的问题,设计了软件的触发模块,配合硬件完成预触发和触发点的确定。(3)针对Python运行速度较慢导致的软件显示刷新率不高的问题,基于Python/C混合编程技术,利用Python的易扩展性和C语言高速灵活的特点,对运行效率较低的函数进行加速处理,实现了时域波形和频域波形的处理,使软件界面的刷新率达到了37帧/秒。(4)基于PCIExpress总线的高速采集系统驱动设计,完成了高速采集系统波形数据数据收发线程设计;以及基于异步串口总线的用户操作按键信息接收线程设计。论文完成了波形显示处理软件的设计,并在硬件平台上进行了测试和验证,都可达到预期的效果。
朱万民[4](2020)在《建筑运维管理系统组态软件的开发及三维可视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BIM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运维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智能建筑领域,出现了各种功能性强、集成度高的智能建筑设备,对于如何充分地将这些智能建筑设备集成到建筑运维管理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BIM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它的应用不断从设计施工阶段向运营维护阶段延伸,其延伸方式以及实现途径多种多样,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本文针对建筑运维管理和智能建筑方面的需求,首先开发了一套通用组态软件,在完成组态软件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集成了建筑运维的内容以及各种智能建筑设备的特殊功能。针对BIM技术,对三维建筑模型的数据进行提取,并利用WebGL、Three.js等技术以B/S的形式展示在浏览器中,实现建筑信息的三维可视化。首先,调查和研究建筑运维管理系统涉及的内容,关注建筑智能化技术和建筑智能化设备的发展,总结计算机在建筑运维管理和智能建筑方面的应用。其次,搭建建筑信息数据库,整合建筑运维的信息和智能建筑的内容。根据建筑各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建立对应的实时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实现建筑运维和智能建筑信息的数据集成。再次,学习和研究WPF编程技术,实现组态式的人机界面编辑和运行软件,并结合组态软件的常用高级功能和建筑领域对组态软件的需求,开发相应的控件进行功能的扩展。软件通过SQL Server语句连接数据库,用C#语言调取数据库的WCF服务,实现组态界面与数据库的信息交互,进而以人机界面的形式实现对建筑运维信息的调取、对建筑设备状态的读取和控制以及新型智能建筑设备信息的联动。然后,对Revit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将三维建筑模型数据进行提取,并将获取到的数据转换成常用的三维格式存放在文件中。结合WebGL和Three.js等网页三维技术,加载三维格式的文件,进而实现建筑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展示。最后,结合某小区的智慧住区项目,对组态软件进行测试,将组态画面运行软件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并将Revit中的建筑模型及必要信息完整地展示在网页上。经测试,软件运行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何强[5](2020)在《捷变频信号源的ARM控制模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5G通信、国防安全的快速发展对信号源的测试精度、相位噪声、易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此外还要求其具有频率捷变、功率精确可调等功能。捷变频信号源不仅在元器件测试、天线、自动测试系统等频率切换时间对系统测试影响较大的领域有着明确应用,还被广泛应用在电子战、捷变频制导系统、捷变频雷达等国防领域。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捷变频信号源的ARM控制模块研究。在分析捷变频信号源的需求后设计了对ARM控制模块硬件方案和软件方案,并实现了硬件电路和软件功能设计。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有:1)外围功能电路设计。以高性能处理器IMX6Q为核心对外围电路进行搭建,完成电路原理图和版图设计。2)人机交互界面设计。针对仪器功能进行分析,采用了跨平台工具Qt,设计了界面结构及菜单结构,完成人机交互界面的逻辑设计,能够在界面进行各个参数设置,实现对仪器的本地控制。3)捷变频信号源ARM模块与FPGA模块的通信设计。设计Linux底层通信驱动,采用DMA技术,将FPGA当成SDRAM-like设备挂载在ARM总线接口上,实现应用程序与底层硬件的快速通信。针对捷变频信号源捷变的特性,设计了捷变控制字数据结构。通过在ARM端将多频点控制字数据编辑成序列,下发并存储在FPGA端DDR内,以序列播放的形式对控制字做出响应,利用FPGA并行处理的特点,提高捷变效率。4)自动测试系统接口设计。采用LXI接口和SCPI命令解释器实现自动测试系统接口。在LXI接口中,主要采用VXI-11协议实现仪器发现与识别机制,可以在网络中被识别;采用CGI实现Web访问接口,可通过浏览器对仪器进行访问控制。根据仪器特性设计了一套SCPI命令,针对SCPI命令解释器设计的复杂的难点,采用查找操作时间复杂度为O(1)的哈希桶算法存储SCPI命令并实现SCPI命令解释器。通过以上研究工作,本课题实现了捷变频信号源ARM模块的软硬件内容,包括ARM与FPGA通信实现点频、扫频输出等功能、通过LXI接口发送SCPI控制命令实现仪器程控操作、在Web浏览器中完成对本地仪器的访问控制。
王兆鹏[6](2020)在《基于DEVS的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开发》文中认为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能源供给的清洁、低碳、高效、优质和可靠,提出了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基于网络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智能控制的广泛采用,智能电网将成为一种典型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称为信息物理融合电力系统(CPPS)。在CPPS中,物理系统与信息控制系统间的相互依赖更加紧密、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更加复杂,提出了对物理系统与信息控制系统一体化建模和仿真的需求。从仿真的角度来看,CPPS是既包含具有连续系统特征的物理过程,又包含具有离散事件系统特征的信息过程的混合系统(hybird-systems),这种系统仿真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两类不同系统之间的仿真时钟同步问题。目前在应用中的大量电力系统仿真工具都侧重于电力系统物理过程的建模与仿真,其中一些将继电保护或自动装置的动作作为已知事件考虑它们对物理过程的影响,多数基本不涉及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等信息系统的过程模拟,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需要。一些研究试图将物理过程仿真软件与通信系统仿真软件组合形成联合仿真(co-simulation)环境来分析智能电网的问题,但由于与生俱来的不足,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规范(DEVS)是一种采用面向对象思想设计的用于描述系统动态行为的形式化机制,具有模块化和层次化的特点,可用于建立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模型,也可用于建立连续系统的仿真模型。特别地,还完美地统一了连续系统与离散事件系统的仿真时钟,为智能电网CPPS的信息物理一体化建模与仿真提供技术路径。本文基于DEVS,以Visual Studio C++和QT为工具,开发Block Link on DEVS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的特点是通用和可扩充,用户可任意扩充模型库,从而可进行不同系统不同目标的仿真试验。开发这样一个仿真平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为该平台的实现做了最基础的工作,主要包括:(1)分析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建模与仿真需解决的问题,将其转化为业务需求。从仿真引擎、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对整个仿真平台进行需求分析。(2)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仿真平台的API类库和仿真引擎的设计。API类库为底层模块提供了统一的抽象基类,简化了模型库的开发。仿真引擎中设计了用于调度原子模型状态转换的原子模型调度表。此外,仿真引擎通过扁平化算法实现了原子模型之间的直接联系,与传统的DEVS仿真器相比,省去了事件经耦合模型传递的环节,提高了仿真运行的效率。(3)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仿真平台的主要功能。分别实现了图形化拖拽、连线方式的模块化建模;模型的树形层次化管理;模型编辑,具体包括保存、装入、另存、复制、剪切、删除、粘贴等;仿真运行控制,包括运行、暂停、停止、按步运行。论文通过用例图、流程图、时序图等图表对功能的设计和实现进行阐述,给出了仿真平台功能实现后的部分截图。(4)测试仿真平台中各模块的功能,在仿真平台中搭建Buck电路和逆变电路仿真实例,与MATLAB/Simulink中的仿真结果比较,验证仿真平台的有效性。
李俊杰[7](2020)在《基于位图格式图形绘制和撤销的方法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交互式电子黑板已经实现教学中的一些图形绘制和撤销。经研究发现,这些图形格式是基于矢量图,矢量图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图形绘制,其根据几何特性来绘制图形,面向对象的矢量图自身的优点是文件小,图像元素对象可编辑,放大、缩小后图像不会失真,和分辨率无关等。但面向对象的矢量图自身也有一些缺点,不能精确刻画图形位置,比如难以画出同心圆等数学图像,不宜做复杂组合图像,不能实现精确擦除等。课堂教学是采用一对多教学模式,基于矢量图格式的图形绘制和撤销在教学这种特定场合下操作困难,不符合老师等人员的作图习惯。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型的作图方式,适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模式,位图格式的图形绘制和撤销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基于位图格式图形绘制和撤销的电子书写系统的研究,真正解决了基于矢量图格式带来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特定场合下,真正方便老师等人员的工作。本文的研究重点将是采用位图格式进行图形的绘制和撤销,并成功运用在智能电子黑板上。与基于矢量的绘图程序相比,当处理位图图像时,位图可以优化微小细节,进行显着改动,以及增强效果,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捷。在智能电子黑板上实现位图格式的绘图功能,区别于矢量图格式的绘图,矢量图是对象类画法,而位图是非对象类画法,其可绘制的基本图形与Windows操作系统下的绘图工具中的图形相近,可实现直线、曲线、封闭式图形(圆、矩形)、抛物线、立体图等图形的绘制,还有擦除、选择绘图样式功能。此外,在智能电子黑板上实现位图格式的图形撤销是现有绘图工具和电子黑板所不具有的功能。本研究还在基于位图缺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智能电子黑板上利用实时绘图技巧方法,通过down、move、up方法,实时获取各点位置坐标,不仅实现了整体放大、缩小、移动图片的效果,还有效避免了因改变图片大小使图片失真的缺点。本文首要说明系统实现所用的相关技术,介绍系统开发中相关算法的运用和位图的原理,阐述了系统功能设计的设计原则、目标和系统的结构、操作流程等,具体说明了每个功能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最后成功在智能电子黑板上实现基于位图格式的图形绘制和撤销。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王星[9](2020)在《中职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复合型和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铣床、钻床、流水线等自动化设备的制造、运行管理和保养维护等工作。C语言作为编程的入门语言,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后面学习更高级别的编程,如JAVA、VB等打好基础,也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学习单片机、PLC等课程奠定了基础。上机实训作为C语言课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学校中并未得到重视,需要进一步去完善。本文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中C语言实训课程教学现状,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访谈的手段,分别对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C语言任课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当前中职学校C语言实训课程存在的弊端,并针对弊端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校存在以下问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前不预习,课后非独立完成作业;校外师资培训基地的不足导致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匮乏;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认识低,且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未注重职业素养的提高等。本文结合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C语言课程的实际情况,针对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安排本校的C语言任课教师以及其他教师参加培训,或聘请企业一线员工担任兼职教师,提高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多人讨论,促进C语言实践技能的教学,且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等。
罗玉明[10](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的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相继提出,工业机器人越来越多地用于工业生产当中,导致了对工业机器人专业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工业机器人操作复杂、易损坏,培训成本过高。本课题开发的基于虚拟现实的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可为从事机器人行业的企业人员以及院校师生提供工业机器人相关知识的培训平台。本文以Unity3D虚拟现实引擎为开发平台,以教学培训为出发点,对工业机器人的VR(虚拟现实技术)装配、VR运动仿真与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工业机器人以及VR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的功能模块,并进行了整体架构设计。采用Unity3D虚拟现实引擎为开发平台,以HTC VIVE虚拟现实设备为人机交互工具,设计了一套工业机器人装配系统。通过研究分析虚拟现实场景中建模和交互理论,搭建了虚拟现实场景,以VRTK实现交互机制,使用C#搭建了一套工业机器人装配脚本,实现了对工业机器人的装配功能。其次,对埃夫特工业机器人ER3B进行了运动学和轨迹规划的分析。以ER3B机器人为原型搭建了运动学模型并对其六个关节进行了运动学逆解的推导。为了实现工业机器人运动的仿真,分别对其进行了包括关节、直线以及圆弧的轨迹规划,并且还给出了在VR环境中对机器人进行实时控制的实现步骤。再次,为实现埃夫特工业机器人ER3B的VR运动控制,利用Unity3D虚拟现实引擎开发了一套工业机器人的VR运动仿真系统。在该系统中,利用非托管语言(C语言)编写工业机器人算法并封装成动态链接库,实现了利用托管语言(C#语言)对被封装在动态链接库中API函数的调用。实现了对工业机器人在关节空间和笛卡尔空间下的运动轨迹规划。最后采用虚拟示教器替代传统仿真显示界面,实现了虚拟示教器对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搭建了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对工业机器人的虚拟现实仿真系统进行了验证,以工业机器人搬运应用为例,验证了该系统可行性。
二、用C语言为应用程序提供鼠标支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C语言为应用程序提供鼠标支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安卓手机的电脑鼠标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技术发展概况及国内外应用发展现状 |
1.2.1 Android技术概述 |
1.2.2 WIFI技术概述 |
1.2.3 国外应用现状 |
1.2.4 国内应用现状 |
1.3 课题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其相关技术 |
2.1 Android平台简介 |
2.1.1 Android平台架构 |
2.1.2 Android平台组件 |
2.1.3 Android平台事件处理 |
2.2 Android开发环境 |
2.3 Android开发平台搭建 |
2.4 Socket通信 |
2.4.1 Socket通信简介 |
2.4.2 Socket通信编程原理 |
2.5 安卓多点触控以及手势识别 |
2.5.1 多点触控技术简介 |
2.5.2 安卓多点触控及手势识别的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需求分析概述 |
3.1.2 需求场景分析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3 功能用例分析 |
3.4 性能需求分析 |
3.5 用户界面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安卓手机的电脑鼠标的设计 |
4.1 用户界面设计 |
4.2 程序模块设计 |
4.2.1 服务器程序设计 |
4.2.2 客户端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安卓手机的电脑鼠标的实现 |
5.1 开发环境 |
5.2 文件结构与用途 |
5.2.1 电脑服务器端程序 |
5.2.2 安卓客户端程序 |
5.3 服务器程序设计详解 |
5.4 客户端应用程序详解 |
5.5 用户界面 |
5.5.1 连接界面Logon类 |
5.5.2 控制界面类MainActivity类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目标及流程 |
6.2 系统测试项目及测试环境 |
6.3 系统测试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7.1 全篇总结 |
7.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面向计算机视觉的领域特定语言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小结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CV领域元模型的构建 |
1.3.2 CVDSL语法规则的定义 |
1.3.3 CVDSL语法检查器的设计与实现 |
1.3.4 CVDSL代码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
1.3.5 CVDSL的相关实验与评估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问题说明及相关工作 |
2.1 相关知识概述 |
2.1.1 计算机视觉 |
2.1.2 领域特定语言 |
2.1.3 模型驱动架构 |
2.2 问题说明 |
2.2.1 CVDSL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 |
2.2.2 CVDSL设计实现相关问题说明 |
2.3 现有面向CV的领域特定语言 |
2.3.1 VisionPro |
2.3.2 Halide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CV领域元模型的构建及CVDSL语法规则定义 |
3.1 CV领域元模型的构建 |
3.1.1 CV领域元模型的构建方法 |
3.1.2 CV领域元模型的构建工具 |
3.1.3 CV领域元模型的构建结果 |
3.2 CVDSL语法规则定义 |
3.2.1 CVDSL语法规则的定义过程 |
3.2.2 CVDSL语法规则的定义工具 |
3.2.3 CVDSL语法规则的形式化描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CVDSL语法检查器及代码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 CVDSL语法检查器的设计与实现 |
4.1.1 CVDSL语法检查器的作用 |
4.1.2 CVDSL语法检查器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
4.1.3 CVDSL语法检查器运行效果 |
4.2 CVDSL代码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 |
4.2.1 CVDSL代码生成器的作用 |
4.2.2 CVDSL代码生成器的设计与实现过程 |
4.2.3 CVDSL代码生成器运行效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CVDSL的相关实验及评估 |
5.1 功能性测试 |
5.2 相关实验 |
5.2.1 目标语言对比实验 |
5.2.2 代码生成器性能评估实验 |
5.2.3 可扩展性评估实验 |
5.3 基于FQAD对CVDSL的评估 |
5.4 CVDSL与其它面向CV的DSL的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本文工作 |
6.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
6.3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3)基于Python/C混合编程的波形显示处理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1 波形采集系统硬件概述 |
2.2 软件需求分析 |
2.2.1 波形显示需求分析 |
2.2.2 波形处理需求分析 |
2.3 Python/C混合编程 |
2.4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4.1 功能模块划分 |
2.4.2 多线程设计 |
2.4.3 开发工具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波形数据获取与处理模块设计 |
3.1 波形数据获取模块设计 |
3.1.1 数据传输及命令设计 |
3.1.2 Python端驱动调用设计 |
3.1.3 波形数据接收线程设计 |
3.2 基于Cython的混合编程 |
3.2.1 Cython设计流程 |
3.2.2 Cython扩展模块实现 |
3.3 波形处理模块的设计 |
3.3.1 时域波形处理 |
3.3.1.1 波形抽取和插值 |
3.3.1.2 参数测量功能 |
3.3.2 频域波形处理 |
3.3.2.1 信号加窗 |
3.3.2.2 频谱平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波形显示模块设计 |
4.1 用户界面设计 |
4.1.1 界面布局 |
4.1.2 波形显示区域设计 |
4.1.3 自定义控件设计 |
4.2 界面菜单设计 |
4.2.1 菜单结构设计 |
4.2.2 菜单按键设计 |
4.3 光标测量 |
4.4 触发 |
4.4.1 预触发控制 |
4.4.2 触发点的确定 |
4.5 消息处理 |
4.5.1 信号与槽机制 |
4.5.2 串口信息接收线程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功能测试与验证 |
5.1 波形显示模块功能验证 |
5.2 波形数据获取与处理模块功能验证 |
5.2.1 波形数据获取模块功能验证 |
5.2.2 波形处理模块功能验证 |
5.2.2.1 时域波形处理功能验证 |
5.2.2.2 频域波形处理功能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建筑运维管理系统组态软件的开发及三维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组态软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BIM技术与网页三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建筑运维管理概述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建筑运维管理系统组态软件总体设计 |
2.1 建筑运维管理系统组态软件的功能需求和整体架构 |
2.2 组态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与介绍 |
2.2.1 WPF界面开发技术 |
2.2.2 数据库技术 |
2.2.3 WCF通信技术 |
2.3 组态画图编辑软件的开发 |
2.3.1 组态画图编辑软件整体框架 |
2.3.2 组态画图编辑软件类库的搭建 |
2.3.3 组态画图编辑软件各功能的实现 |
2.3.4 组态画图编辑软件数据属性的绑定 |
2.4 组态画面运行软件的开发 |
2.4.1 组态画面运行软件整体框架 |
2.4.2 组态画面与数据库的信息交互 |
2.4.3 画面运行时异常处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组态软件对建筑运维管理和智能建筑的功能集成 |
3.1 系统集成整体框架 |
3.2 组态软件常用功能控件的开发实现 |
3.2.1 曲线控件 |
3.2.2 报表控件与数据查询 |
3.2.3 控制算法控件 |
3.3 组态软件对建筑运维管理系统的集成 |
3.3.1 建筑运维的信息存储 |
3.3.2 建筑运维管理系统的数据查询与展示 |
3.3.2.1 能耗管理 |
3.3.2.2 门禁系统 |
3.4 组态软件对各建筑设备功能的开发 |
3.4.1 环境参数采集控件及常用建筑设备图元的开发 |
3.4.2 智能照明控件 |
3.4.3 空调系统功能的开发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建筑信息的三维可视化研究 |
4.1 建筑信息三维可视化简介 |
4.2 三维可视化相关技术 |
4.2.1 Revit二次开发 |
4.2.2 WebGL与 Three.js网页三维技术 |
4.2.3 OBJ与 MTL三维格式 |
4.2.4 JSON数据传输格式 |
4.3 三维可视化技术实现 |
4.3.1 三维格式文件的生成 |
4.3.2 建筑模型的三维展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测试与应用案例 |
5.1 软件测试 |
5.2 应用案例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5)捷变频信号源的ARM控制模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信号源简介 |
1.2 国内外情况 |
1.3 论文研究意义 |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总体方案 |
2.1 硬件总体设计 |
2.2 软件总体设计 |
2.2.1 软件平台 |
2.2.2 方案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硬件设计 |
3.1 主控选择 |
3.2 USB电路 |
3.3 LCD驱动电路 |
3.4 以太网电路 |
3.5 前面板按键电路 |
3.6 电源供电电路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FPGA通信模块 |
4.1.1 Linux驱动概述 |
4.1.2 EIM接口 |
4.1.3 EIM驱动的实现 |
4.1.4 通信内容定义 |
4.2 人机交互模块 |
4.2.1 Qt概述 |
4.2.2 仪器界面 |
4.2.3 参数结构 |
4.2.4 前面板按键响应 |
4.3 自动测试系统接口 |
4.3.1 LXI简介 |
4.3.2 仪器发现与识别实现 |
4.3.3 Web接口实现 |
4.3.4 SCPI简介 |
4.3.5 SCPI解释器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仪器本地功能测试 |
5.2 远程控制功能测试 |
5.2.1 仪器发现与识别验证 |
5.2.2 SCPI命令解析测试 |
5.2.3 Web接口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改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6)基于DEVS的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目标和特点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现状分析 |
2.2 仿真引擎需求分析 |
2.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1 总用例图 |
2.3.2 仿真模型搭建用例说明 |
2.3.3 模型树形层次化管理用例说明 |
2.3.4 文件操作用例说明 |
2.3.5 编辑操作用例说明 |
2.3.6 与仿真运行相关的用例说明 |
2.3.7 仿真结果展示用例说明 |
2.3.8 其他需求用例说明 |
2.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人机交互界面整体布局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仿真平台底层设计 |
3.1 DEVS规范 |
3.1.1 DEVS原子模型 |
3.1.2 DEVS耦合模型 |
3.1.3 DEVS抽象仿真器 |
3.1.4 几种DEVS的变种形式 |
3.1.5 量化状态系统 |
3.2 仿真平台API类库设计 |
3.2.1 底层基类设计 |
3.2.2 模块扩充方法设计 |
3.3 模型扁平化算法设计 |
3.4 仿真引擎设计 |
3.4.1 原子模型调度表设计 |
3.4.2 仿真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平台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4.1 QT框架 |
4.2 仿真平台界面设计 |
4.3 仿真模型搭建功能设计 |
4.3.1 添加模型 |
4.3.2 连接模型 |
4.3.3 模型嵌套 |
4.4 模型树形层次化管理设计 |
4.5 文件相关功能的设计 |
4.5.1 新建耦合 |
4.5.2 保存、另存为和打开文件 |
4.6 编辑功能设计 |
4.7 仿真功能设计 |
4.8 仿真结果展示设计 |
4.9 其他功能设计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平台测试 |
5.1 仿真平台测试环境 |
5.2 仿真平台功能测试 |
5.2.1 仿真模型搭建模块 |
5.2.2 模型树形层次化管理模块 |
5.2.3 编辑模块 |
5.2.4 文件操作模块 |
5.2.5 仿真与仿真结果展示模块 |
5.3 Buck电路仿真实例 |
5.3.1 模型搭建 |
5.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逆变电路仿真实例 |
5.4.1 模型搭建 |
5.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基于位图格式图形绘制和撤销的方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主要技术介绍 |
2.1 C#语言 |
2.2 .net框架 |
2.3 计算机绘图 |
2.4 样条插值算法 |
2.5 追赶算法(Thomas算法) |
2.6 异或运算算法 |
2.7 位图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技术可行性 |
3.1.2 经济可行性 |
3.2 需求分析 |
3.2.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设计目标 |
4.2 设计原则 |
4.3 存储结构设计 |
4.3.1 存储方式的选取 |
4.3.2 存储结构的设计 |
4.4 系统结构设计 |
4.4.1 主要类的层次结构 |
4.4.2 系统数据流结构设计 |
4.5 系统操作流程设计 |
4.6 功能模块设计 |
4.6.1 智能书写系统图形界面设计 |
4.6.2 直线绘图功能设计 |
4.6.3 曲线绘图功能设计 |
4.6.4 封闭式图形(圆、矩形)绘图功能设计 |
4.6.5 抛物线绘图功能设计 |
4.6.6 立体图形绘图功能设计 |
4.6.7 绘图样式功能设计 |
4.6.8 橡皮擦功能设计 |
4.6.9 图形撤销功能设计 |
4.6.10 文件操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及测试 |
5.1 智能书写系统图形界面实现 |
5.2 直线绘图功能实现 |
5.3 曲线绘图功能实现 |
5.4 封闭图形绘图功能实现 |
5.5 抛物线绘图功能实现 |
5.6 立体图形绘图功能实现 |
5.7 绘图样式功能实现 |
5.8 橡皮擦功能实现 |
5.9 图形撤销功能实现 |
5.10 系统测试 |
5.10.1 系统功能测试 |
5.10.2 系统性能测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9)中职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职业教育相关政策 |
1.1.2 中职学校实训课程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总体述评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概述 |
2.1 《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基本要素 |
2.1.1 《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目标 |
2.1.2 《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教学对象 |
2.1.3 《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内容 |
2.1.4 《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环境 |
2.1.5 《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的考核评价 |
2.2 《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的特点 |
2.2.1 课程目标的明确性 |
2.2.2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
2.2.3 考核评价的全面性 |
第三章 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现状调查 |
3.1 调查的设计及实施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设计 |
3.1.4 调查的实施 |
3.2 中职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调查情况 |
3.3 企业的调查情况 |
3.3.1 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 |
3.3.2 企业对中职学校实训教师的要求 |
3.3.3 企业人员对中职学校实训教学的建议 |
3.4 中职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3.4.1 职业素养的培养不足 |
3.4.2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 |
3.4.3 C语言实训教学的教材、教法相对落后 |
3.4.4 “双师型”教师的匮乏 |
3.4.5 课程评价体系有待改善 |
第四章 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的改革研究 |
4.1 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打造高素质人才 |
4.1.1 在实训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 |
4.1.2 在日常管理中渗透职业素养 |
4.1.3 在企业实习中提升职业素养 |
4.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
4.2.1 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
4.2.2 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 |
4.2.3 建立实训基地 |
4.3 优化C语言授课内容,与其他相关课程结合,增加趣味性 |
4.4 组建C语言兴趣小组,以赛促学 |
4.5 提高任课教师的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
4.6 完善《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 |
第五章 中职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学实施案例 |
5.1 教学改革探索 |
5.2 实践案例 |
5.2.1 if语句教学案例 |
5.2.2 for语句教学案例 |
5.2.3 一维数组教学案例 |
5.3 教学实践的分析与反思 |
5.3.1 课堂任务完成情况 |
5.3.2 课后访谈情况 |
5.3.3 反思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虚拟现实的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工业机器人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原理分析 |
2.1 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功能和方案设计 |
2.1.1 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2.1.2 基于虚拟现实的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功能设计 |
2.2 基于虚拟现实的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虚拟现实的工业机器人模型研究与交互开发 |
3.1 虚拟现实场景中建模及交互理论分析 |
3.2 虚拟现实模型 |
3.2.1 虚拟现实模型技术分析 |
3.2.2 虚拟现实模型开发 |
3.3 虚拟现实的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基础交互的实现 |
3.3.1 软件、硬件基础交互 |
3.3.2 指针、传送、抓取机制的实现 |
3.4 工业机器人虚拟装配模块设计与实现 |
3.4.1 工业机器人虚拟装配交互研究 |
3.4.2 虚拟现实工业机器人装配系统的实现 |
3.5 登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虚拟现实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虚拟工业机器人运动分析与轨迹规划分析 |
4.1.1 虚拟工业机器人运动分析 |
4.1.2 虚拟工业机器人的轨迹规划 |
4.2 虚拟工业机器人运动学与轨迹规划算法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虚拟现实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设计与实现 |
5.1 虚拟工业机器人示教器设计与实现 |
5.2 虚拟现实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的实现 |
5.3 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
5.3.1 工业机器人典型应用设计 |
5.3.2 工业机器人搬运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用C语言为应用程序提供鼠标支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安卓手机的电脑鼠标的设计与实现[D]. 蒋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面向计算机视觉的领域特定语言设计与实现[D]. 姜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基于Python/C混合编程的波形显示处理软件设计[D]. 张若楠.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4]建筑运维管理系统组态软件的开发及三维可视化研究[D]. 朱万民.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5]捷变频信号源的ARM控制模块研究[D]. 何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6]基于DEVS的建模与仿真平台的开发[D]. 王兆鹏. 山西大学, 2020(01)
- [7]基于位图格式图形绘制和撤销的方法研究与实现[D]. 李俊杰. 山西大学, 2020(08)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中职学校《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课程改革研究[D]. 王星. 苏州大学, 2020(03)
- [10]基于虚拟现实的工业机器人装调系统研究[D]. 罗玉明.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