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癌患者免疫状态及西咪替丁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娟[1](2020)在《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治疗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对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体力状况、血清CA125的影响,同时观察中药对化疗的减毒作用,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化疗)和对照组(单纯TC方案化疗),每组各30例。化疗采用21天方案,连续观察2个周期,中药口服从化疗第一天开始,日3次各100m1早中晚分服,连服6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KPS评分、肿瘤标志物CA125及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恶心、呕吐等指标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与50.00%;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小于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KPS评分:两组治疗后KPS评分比较,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肿瘤标志物CAl25: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均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小于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毒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两组治疗后血常规三项以及恶心呕吐发生情况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谷丙转氨酶及肌酐比较上,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益气温阳活血方可改善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KPS体力状况,降低血清CA125水平,同时减轻化疗后骨髓抑制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并且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刘丽娟[2](2019)在《USPIO-PEG-sLeX监测鼻咽癌裸鼠移植瘤E-selectin表达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本课题组以sLeX与超顺磁性纳米氧化铁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连接的磁共振分子探针USPIO-PEG-sLeX在裸鼠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移植瘤模型中的价值。测量USPIO-PEG-sLeX在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结合后造成的T2*值改变差异。用西咪替丁抑制裸鼠体内E-selectin的表达,再次使用分子探针靶向成像,判断分子探针对机体E-seletcin的靶向效果。方法:培养鼻咽癌细胞株SUNE1-亚株5-8F细。Balb/c雌性裸鼠共12只进行左侧爪垫造模。接种后8周常规麻醉,尾静脉注射USPIO-PEG-sLeX前(平扫)、注射分子探针后0h、1h、2h行磁共振T2*mapping扫描,比较分析注射前后各时间点T2*值、T2*差值(ΔT2*值)及增强后各时刻强化率(enhancement rate,ER)。扫描完成后处死裸鼠并行详细解剖检查,观察肿瘤以及有无转移情况,取移植瘤及可疑转移结节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对组织行HE染色判断有无转移,行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移植瘤E-selectin表达。另皮下造模裸鼠24只,使用西咪替丁注射液抑制E-selectin的表达。造模后8周行磁共振T2*mapping扫描,分析分子探针注射前后T2*值变化。验证分子探针USPIO-PEG-sLeX对E-selectin的靶向能力。转移组与非转移组荷瘤裸鼠E-selectin相比较,转移组平均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明显高于非转移组(0.52±0.24 VS 0.08±0.01,P<0.05)。两组裸鼠爪垫移植瘤平扫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25±8.08 VS27.01±9.45,P>0.05)。两组裸鼠尾静脉注射分子探针后0h、1h和2h的三个时刻点,转移组T2*值均低于非转移组,其值分别为11.57±4.02 VS24.82±7.84、10.09±4.88 VS 24.15±8.74、12.46±5.63 VS 23.42±7.12,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裸鼠尾静脉注射分子探针后0h、1h和2h三个时间点的T2*值变化,转移组ΔT2*均高于非转移组,其值分别为10.69±6.23 VS 3.86±2.20、12.17±8.67 VS 2.87±1.37、9.80±3.03 VS 4.32±2.28,P值均小于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裸鼠尾静脉注射分子探针后0h、1h和2h,转移组ER均高于非转移组,其值分别为45.98±14.03 VS7.10±5.18、51.15±22.70 VS 11.04±6.01、44.05±13.92 VS 12.09±7.54,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西咪替丁抑制E-selectin表达后,经西咪替丁干预后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E-selectin表达较生理盐水对照组低(0.040±0.009VS 0.6805±0.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裸鼠爪垫移植瘤平扫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7.61 VS 29.54±9.52,P>0.05)。尾静脉注射分子探针USPIO-PEG-sLeX后0h、1h、2h后行MRI扫描,两组裸鼠在各时刻点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59±5.38 VS 16.81±6.08、13.44±4.57 VS 12.27±3.49、12.30±3.69 VS 12.18±3.98),P值均>0.05。两组裸鼠在注射造影剂0h、1h、2h各时刻点ΔT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8±5.65 VS 13.04±9.83、8.96±6.54VS 17.28±9.52、10.11±6.07 VS 17.37±9.57),P值均<0.05。两组裸鼠在注射造影剂后0h、1h的E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3±14.68 VS 40.79±20.05、36.39±20.26 VS 55.37±15.54),P值均小于0.05。两组裸鼠在注射造影剂后2h的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12±16.14 VS 55.69±16.08,P>0.05)。结果:结论:E-selectin在NPC移植瘤中高表达,且与鼻咽癌的转移密切相关,是鼻咽癌转移的重要分子标志物,可以作为分子探针目标靶点。分子探针USPIO-PEG-sLeX可以成功靶向至移植瘤E-selectin,有望成为NPC的一种特异性MRI分子探针,临床用于NPC早诊断、早发现转移灶、动态监测评估E-selectin变化情况,可为临床制定NPC治疗方案、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何颖,沈先荣,蒋定文[3](2018)在《西咪替丁的辐射防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为研究开发新型辐射防护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西咪替丁""辐射防护""抗氧化""自由基""免疫调节""免疫功能""造血功能""骨髓""Cimetidine""Radioprotection""Antioxidation""Free radical""Immunoregulation""Immune function""Hematopoietic function""Bone marrow"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1980年1月-2017年10月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 Med、Science Direct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西咪替丁的辐射防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89篇,其中有效文献41篇。西咪替丁具有清除自由基、提高内源性抗氧化酶活性的抗氧化作用,具有调节免疫细胞活性、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分泌、升高血清中抗原特异的抗体水平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降低骨髓细胞微核率、减轻电离辐射对骨髓细胞DNA的损伤、促进机体造血功能的辐射防护作用。结论:西咪替丁具有较好的辐射防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调节免疫和保护造血功能有关,为进一步将其研究开发为新型辐射防护剂提供思路和理论支持。
胡清清[4](2013)在《中药三步周期疗法联合改良XELOX方案治疗Ⅳ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基于尤建良教授根据消化道肿瘤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的规律设计而成“中药三步周期疗法”理论,结合导师的临床治验,运用该法联合化疗治疗Ⅳ期大肠癌。目的:重点观察中药三步周期疗法联合改良XELOX化疗方案对Ⅳ期大肠癌患者的化疗毒副反应、机体耐受性的影响,同时观察临床疗效指标,如临床症状、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生存质量、肿瘤标记物、细胞免疫功能、肿瘤客观疗效等,以全面评估中药三步周期疗法在Ⅳ期大肠癌治疗中的综合疗效,为中药三步周期疗法在大肠癌治疗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依据,为中医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优势发挥提供理论支持和新方法。方法:将53例Ⅳ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27例采用中药三步周期疗法联合改良XELOX方案化疗,对照组26例单纯以改良XELOX方案化疗,28天为1个周期,观察4个周期。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毒副反应、机体耐受性、临床症状、体力状况Kamofsky评分、生存质量、肿瘤标记物、细胞免疫功能、肿瘤客观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主要毒副反应为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等,多为可耐受的II度及以下:治疗组患者的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白细胞降低、血红蛋白减少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腹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和体力状况、降低肿瘤标记物水平及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肿瘤客观有效率分别为33.33%和30.77%,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1.48%和76.9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三步周期疗法联合改良XELOX方案治疗Ⅳ期大肠癌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尤其是在减轻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白细胞降低、血红蛋白减少、恶心呕吐及腹泻方面疗效明显,患者的耐受好;中药三步周期疗法能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改善体力状况,一定程度上降低肿瘤标记物水平,并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谭旭初[5](2011)在《西咪替丁对疱疹神经痛小鼠T细胞的免疫调节》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西咪替丁对疱疹神经痛小鼠痛阈和T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可能的疼痛治疗机制。方法:分别制备疱疹组(hsv+NS组),疱疹西米替丁治疗组(hsv+cmd组)及对照组(sham+NS组,sham+cmd组)动物模型。所有小鼠给药8日后,收集其外周抗凝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CD4+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以及CD4+/CD8+T细胞百分比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①hsv组与sham组比较小鼠术后各时点痛敏阈值明显下降,并在术后第3日降至最低点(P<0.05),hsv+cmd组与hsv组比较,术后各时点小鼠痛敏阈值增高(P<0.05)。②hsv+NS组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以及CD4+/CD8+T细胞百分比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较sham+NS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v+cmd组CD4+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以及CD4+/CD8+T细胞百分比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较hsv+NS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v+cmd组和sham+NS组CD4+T细胞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以及CD4+/CD8+T细胞百分比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疱疹神经痛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下降导致全身和局部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是带状疱疹神经痛发生机制之一。②西咪替丁通过增加疱疹神经痛小鼠CD4+T细胞及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改善其免疫抑制而发挥疼痛治疗作用。
李曼君[6](2011)在《西咪替丁对日本血吸虫DNA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广泛流行并严重影响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我国目前对血吸虫病的防治重点在于灭螺及人畜同步化疗。但是由于吡喹酮仅对侵入皮肤3 h的童虫和成虫有效,且目前在很多国家已经出现对吡喹酮敏感性降低的报道。因此,安全有效的疫苗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血吸虫疫苗的研究经历了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和核酸疫苗等过程。其中核酸疫苗中最常用的是DNA疫苗,因其具有制备简单、保存及运输方便和能诱导广泛和持久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优点而备受研究者青睐。目前血吸虫DNA疫苗在血吸虫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单价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并不令人满意,WHO推荐的40%或以上的保护力仍然没有达到。究其原因在于,血吸虫作为一种多细胞生物,基因组非常复杂,且在与宿主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免疫逃避机制。新近证实,调节性T细胞(Tregs)与寄生虫逃避宿主免疫攻击关系非常密切。在很多感染性疾病中,尤其是寄生虫感染时Tregs的水平显着升高,从而成为了寄生虫一个逃生的“窗口”帮助其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在疟疾感染的小鼠模型中,消耗Tregs有利于机体清除病原体并降低小鼠出现致死性感染的可能。因此探究血吸虫感染中Tregs的变化,并针对该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必将有助于血吸虫疫苗的研究。西咪替丁(CIM)作为H2受体阻滞剂在临床上一直用于治疗胃酸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并有确定的疗效。除此之外,CIM在临床上还广泛的用于治疗疱疹病毒,HIV病毒等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免疫功能下降,以及阻抑肿瘤的发生及生长。研究表明,其作用机制主要在于抑制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从而发挥免疫增强作用。有报道称,直接将CIM和毗喹酮合用可显着提高吡喹酮的杀虫效果。同时也有很多将CIM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来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的报道。因此,本研究选用CIM和日本血吸虫26KD谷胱甘肽S-转移酶(Sj26)DNA疫苗合用,一方面观察CIM和日本血吸虫pEGFP-Sj26GST DNA疫苗联合使用的免疫保护作用;另一方面观察CIM和日本血吸虫pEGFP-Sj26GST DNA疫苗联合使用后宿主体内Tregs的变化,并探讨其免疫机制。本课题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西咪替丁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C1M对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32只6-8周龄的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成3组,即50 mg/kg CIM组(CIM50)、25 mg/kg CIM组(CIM25)及感染对照组(Control)。CIM50组采用50mg/kg的CIM皮下注射三次,每次间隔两周;CIM25组采用25 mg/kg的CIM皮下注射三次,每次间隔两周,即第1、14、28天分别用药一次;Control为单纯感染组。第42天时各组小鼠攻击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鼠。感染后第6周杀鼠取脾淋巴细胞计数,检测脾淋巴细胞中CD4+CD25+FoxP3+Tregs百分比及IL-2、IFN-γ、IL-4和IL-5水平。结果:和感染对照组相比,使用25mg/kg CIM组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显着降低(P<0.01)且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2、IFN-γ的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而IL-4、IL-5的水平虽较对照组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和感染对照组相比,使用50mg/kg CIM组在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上均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CIM可作为免疫调节剂,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小鼠对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但是该作用与剂量有关。二、西咪替丁和日本血吸虫pEGFP-Sj26GST DNA疫苗联合使用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目的:观察CIM对pEGFP-Sj26GST DNA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从本室保存的DH5a大肠杆菌体内提取已构建好的pEGFP-Sj26GST重组质粒,进行鉴定。5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感染对照组、CIM单用组、pEGFP-N3空载体对照组、pEGFP-Sj26GST DNA疫苗组及CIM和pEGFP-Sj26GST DNA疫苗合用组。其中疫苗组每只小鼠在第1、14及28天时分别经股四头肌注射100μgpEGFP-Sj26GST DNA疫苗或pEGFP-N3空载体,CIM组每只小鼠从首次免疫前两天开始每天皮下注射25 mg/kg的CIM直至感染前。末次免疫后2周,各组小鼠均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鼠。感染后第6周杀鼠冲虫,计数每只小鼠的虫荷及肝内虫卵数。计算减虫率和肝组织中每条雌虫的减卵率。取出小鼠肝组织用福尔马林固定,脱水、石蜡切片、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肝组织内虫卵肉芽肿的变化。结果:将大量提取出的pEGFP-Sj26GST重组质粒及pEGFP-N3空载体质粒在核酸分析仪上检测发现浓度达到3mg/ml且纯度较高。动物保护性试验结果显示,CIM和pEGFP-Sj26GST DNA疫苗联合使用后减虫率高达79%,显着高于pEGFP-Sj26GST疫苗单独使用组(27%)及其他各组。肝脏内虫卵计数发现其肝减卵率与pEGFP-Sj26GSTDNA疫苗单用组相比,联合使用CIM和pEGFP-Sj26GST DNA疫苗也有显着的降低(22.48%vs 68.35%)。小鼠肝组织HE染色显示,和感染对照组相比,CIM和PEGFP-Sj26GST DNA疫苗合用组的虫卵肉芽肿数目(16.25±2.87 vs 4.5±1.76)显着减少。显微镜下可见,感染对照组的肝肉芽肿体积较大,而pEGFP-Sj26GST疫苗组及与CIM合用组的肝肉芽肿体积则明显缩小。结论:CIM可作为佐剂增强血吸虫pEGFP-Sj26GST 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且CIM和疫苗合用可以显着减少血吸虫感染宿主肝内虫卵肉芽肿的数目。三、西咪替丁增强日本血吸虫pEGFP-Sj26GST 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目的:观察CIM对宿主体内CD4+CD25+Tregs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CIM增强pEGFP-Sj26GST DNA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8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五组,即感染对照组、CIM组、pEGFP-N3空载体对照组、pEGFP-Sj26GST DNA疫苗组及CIM和pEGFP-Sj26GST DNA疫苗合用组。其中疫苗组每只小鼠在第1、14及28天时分别经股四头肌注射100μgpEGFP-Sj26GST DNA疫苗或pEGFP-N3空载体,即每只小鼠免疫三次,每次间隔2周。CIM组每只小鼠从首次免疫前两天开始每天皮下注射25mg/kg的CIM直至感染前。各组取6只小鼠在末次免疫后一周剖杀,取眼眶血,静置后离心取上清,检测其血清中特异性GST抗体的含量。将剩余的50只小鼠在末次免疫后2周均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鼠。感染后第6周,剖杀小鼠,无菌取脾,制备单个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脾淋巴细胞中CD4+CD25+Tregs百分比。将无菌取出的脾细胞悬液在体外用丝裂原ConA刺激后培养48小时,MTT法检测在体外各组脾细胞对丝裂原的增值比率。体外培养72小时离心收集各组脾细胞上清,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脾细胞上清中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细胞因子含量。结果:1)使用pEGFP-Sj26GST DNA疫苗后小鼠血清中特异性的抗Sj26GST抗体的水平明显高于空载体组及单用CIM组(p<0.05),且将pEGFP-Sj26GST DNA疫苗和CIM合用后小鼠血清中特异性的抗Sj26GST抗体的水平亦显着高于单独使用pEGFP-Sj26GST DNA疫苗组(p<0.05)。2)和感染对照组相比,单用pEGFP-Sj26GST DNA疫苗可以降低其脾淋巴细胞中CD4+CD25+Foxp3+T细胞的比例(p<0.05),而将CIM和pEGFP-Sj26GST DNA疫苗合用则可以显着降低其脾淋巴细胞中CD4+CD25+Foxp3+ T细胞的比例(p<0.01)。3)和感染对照组相比,单用CIM后脾淋巴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明显提高,而合用CIM及pEGFP-Sj26GST DNA疫苗后,脾淋巴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则较单独使用pEGFP-Sj26GST DNA疫苗组亦有显着提高(p<0.05)。4)CIM和pEGFP-Sj26GST DNA疫苗合用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IFN-γ的水平均较感染对照组高(P<0.05),IL-10的含量较对照组降低(P<0.05),而IL-4、IL-5的水平虽较对照组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提取出的pEGFP-Sj26GST DNA疫苗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将CIM与疫苗合用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更高水平的特异性抗体。2)CIM和疫苗合用可以降低血吸虫感染宿主脾淋巴细胞中CD4+CD25+ Tregs的百分比。3)CIM可以辅助DNA疫苗在体外增强T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增强T细胞的功能。4)CIM和疫苗合用可以增强机体的Thl型免疫反应,提高疫苗的保护性免疫效果。课题的特色和创新点:1)证明了CIM可作为一种免疫调节剂增强机体的Thl型免疫应答。2)首次将CIM与日本血吸虫的DNA疫苗合用,并证实能有效提高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3)证明CIM增强疫苗保护作用的机制与其下调宿主CD4+CD25+Tregs的水平有关。
刘蒸,罗岚,禹正扬[7](2009)在《组胺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免疫学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消化道肿瘤内分泌治疗相关理念的提出,组胺拮抗剂与大肠癌的关系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叙述组胺在消化道肿瘤发生的免疫反应中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应答,也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来调控组胺的合成、释放及其受体表达。要想深入研究组胺在消化道肿瘤的免疫反应中的具体作用,就必须对某一类型组胺受体的优势表达以及组胺合成的调节进行正确的掌握。本文就消化道肿瘤领域有关组胺及其受体的部分予以综述。
龚时夏[8](2008)在《中药微调三号方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中药微调三号方(WD-3)治疗中晚期大肠癌,对患者体力状况、临床症状、实体瘤近期疗效、肿瘤指标的影响及减轻化疗毒副反应的作用,并通过血清药理学实验方法研究WD-3抑制HT-29、Lovo大肠癌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方法:分组观察60例中晚期大肠癌患者,分为WD-3+化疗组(即治疗组)和标准化疗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中药微调三号方(WD-3),并联合L-OHP+5-FU+CF方案化疗;对照组单纯予L-OHP+5-FU+CF方案化疗。按照疗效评价标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体力状况、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肿瘤标志物CEA、CA19-9的变化、实体瘤近期疗效及化疗毒副反应,并统计分析两组在上述指标方面的差异。应用SRB法研究WD-3对HT-29、Lovo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通过相差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观察、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研究WD-3诱导HT-29、Lovo大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体力状况、缓解临床症状、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实体瘤近期疗效方面,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着差异。两组对肿瘤放免指标的影响无显着差异。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表明,在10%到40%浓度范围内,WD-3兔血清对HT-29、Lovo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大于正常兔血清,两者有显着差异,而对于更高浓度(40%以上),两者无显着差异。细胞形态学观察、Hoechst 33258染色结果、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表明WD-3兔血清诱导HT-29、Lovo细胞凋亡的作用优于正常兔血清。结论:中药微调三号方(WD-3)治疗中晚期大肠癌患者能改善体力状况,缓解临床症状,稳定病灶提高疾病控制率,减轻化疗毒副反应。WD-3能诱导HT-29、Lovo大肠癌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张斌,刘静野,罗迪青[9](2008)在《西咪替丁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提出
欧阳志[10](2007)在《结直肠癌H2受体的表达及其拮抗剂对SW48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H2受体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意义,及研究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的影响,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探讨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尼扎替丁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H2受体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细胞S-P免疫组化法检测H2受体在SW480细胞的表达;采用细胞活力检测、细胞计数、MTT法观察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对SW48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采用倒置显微镜、光镜观察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对SW480细胞形态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对SW480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1. 60例结直肠癌H2受体阳性表达率为86.667%;而60例结直肠癌癌旁组织阳性表达率为11.667%;20例非大肠癌患者正常结肠组织H2受体阳性表达率为5.0%。这表明H2受体在结直肠癌组织标本上高表达,其阳性表达率较癌旁组织、正常组织表达要高(P<0.01),差异有显着性。结直肠癌组织H2受体阳性表达率中低分化型较高分化型要高(P<0.05)。2.人结肠癌SW480细胞H2受体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膜和(或)细胞质内,阳性信号呈棕黄色或黄色颗粒状;这表明H2受体在SW480细胞株上存在阳性表达。3. MTT比色法测定结果显示,2.5μM、5μM、10μM、20μM、40μM西咪替丁对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11.31%、24.87%、44.93%、64.19%、89.06%;1.25μM、2.5μM、5μM、10μM、20μM尼扎替丁对SW480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14.51%、31.36%、47.12%、62.95%、87.89%;不同浓度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对SW480细胞作用24小时后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效应,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4. SW480细胞对照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4.42h;当西咪替丁浓度由0μM增至10μM时,其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由34.42h延长到67.44h(P<0.01);尼扎替丁浓度由0μM增至5μM时,其细胞群体倍增时间由34.42h延长到61.34h(P<0.01)。这表明SW480细胞经H2受体拮抗剂作用24小时后,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明显延长,细胞增殖周期延长,细胞增殖速度减慢(P<0.01)。5.在光镜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与对照组相比,经姬姆萨染色观察,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处理的SW480细胞,先发生皱缩,体积变小,异形性减少,细胞变圆数目增多,细胞核变小,染色变淡,核仁数量减少,部分可见染色质边集现象;细胞间连接疏松,随后部分变圆细胞浮起。40μM西咪替丁及20μM尼扎替丁连续处理3天后,SW480细胞全部变圆,细胞核碎裂,固缩微核形成,部分不再贴壁。6.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对SW480细胞作用24小时后的凋亡率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并随着西咪替丁药物浓度提高,与空白和溶媒对照组相比,SW480细胞G2/S期细胞减少,G1期细胞增多趋势较为明显(P<0.01),出现细胞周期G1期阻滞,并且促进G1期细胞凋亡。尼扎替丁对SW480细胞作用24小时后的凋亡率呈剂量-效应依赖关系,而且随着尼扎替丁药物浓度提高,SW480细胞S期细胞减少,G1/G2期细胞增多趋势较为明显(P<0.01),出现细胞周期G1/G2期阻滞,并且促进两期细胞凋亡。结论:1. H2受体在结直肠癌组织有表达;结直肠癌组织H2受体在中低分化类型中阳性表达率较高分化类型阳性表达要高。2. H2受体在人结肠癌SW480细胞株上存在阳性表达。3. H2受体拮抗剂西咪替丁、尼扎替丁对SW480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促进凋亡效应。
二、大肠癌患者免疫状态及西咪替丁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患者免疫状态及西咪替丁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治疗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2.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2.5 分组方法 |
1.2.6 一般资料比较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中医证候积分 |
2.KPS评分 |
3.肿瘤标志物 |
4.毒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4.1 两组患者治疗后骨髓抑制情况进行比较 |
4.2 两组患者治疗后化疗毒性反应情况进行比较 |
讨论 |
1.西医对卵巢癌的认识 |
1.1 卵巢癌的病理分型 |
1.2 卵巢癌的高危因素与早筛预防 |
1.3 卵巢癌的西医治疗概况 |
1.4 卵巢癌的疗效评价与随访 |
2.中医学对卵巢癌的认识 |
2.1 卵巢癌病名及病因病机 |
2.2 卵巢癌辨证分型 |
2.3 中医药治疗卵巢癌现状 |
3.中西医结合探讨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恶性肿瘤 |
3.1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本质 |
3.2 益气温阳活血法抗癌机制研究 |
4.益气温阳活血方药探讨 |
4.1 方药组成及配伍 |
4.2 药理研究 |
5.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
5.1 基线资料可比性分析 |
5.2 中医疗效评定 |
5.3 KPS评分 |
5.4 肿瘤标志物CA125 |
5.5 骨髓抑制 |
5.6 化疗毒性反应 |
5.7 安全性评价 |
6.临证体会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皮性卵巢癌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表 |
(2)USPIO-PEG-sLeX监测鼻咽癌裸鼠移植瘤E-selectin表达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USPIO-PEG-sLeX在监测鼻咽癌转移瘤模型E-selectin的 MRI成像研究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USPIO-PEG-sLeX监测经西咪替丁干预后鼻咽癌裸鼠移植瘤E-selectin表达的价值研究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西咪替丁的辐射防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咪替丁的抗氧化作用 |
1.1 清除自由基 |
1.2 提高抗氧化酶活性 |
2 西咪替丁的免疫调节作用 |
2.1 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
2.2 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
3 西咪替丁对造血系统的保护作用 |
4 结语 |
(4)中药三步周期疗法联合改良XELOX方案治疗Ⅳ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大肠癌的中医药治疗简述 |
1.1 基本病因病机 |
1.2 主要治疗大法 |
1.3 中医辨证治疗 |
1.4 中药配合化疗 |
1.5 中成药的治疗 |
1.6 中医其他疗法 |
2. 大肠癌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
2.1 手术治疗 |
2.2 化学药物治疗 |
2.3 放射治疗 |
2.4 其他治疗 |
3. 中药三步周期疗法 |
3.1 理论内容 |
3.2 作用原理 |
3.3 现代药理研究 |
4. 晚期大肠癌患者研究生存质量(QOL)的重要性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 |
2. 基础资料 |
2.1 年龄、性别、体力状况 |
2.2 初治、复治情况 |
2.3 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 |
2.4 手术情况 |
2.5 转移部位的分布及转移部位的数目 |
3. 方法 |
3.1 治疗方法 |
3.2 观察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化疗毒副反应比较 |
4.2 临床常见症状改善情况 |
4.3 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比较 |
4.4 生存质量(EORTC QLQ-C30)比较 |
4.5 肿瘤标记物水平(CEA、CA125、CA199、CA724)比较 |
4.6 细胞免疫功能指标比较(CD3+、CD4+、CD8+、CD4+/CD8+) |
4.7 近期客观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安全性评价及疗效分析 |
1.1 化疗毒副反应 |
1.2 临床常见症状 |
1.3 体力状况Karnofsky评分 |
1.4 生存质量EORTC QLQ-C30量表 |
1.5 肿瘤标记物水平 |
1.6 细胞免疫功能 |
1.7 近期客观疗效 |
2. 临证体会 |
2.1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 |
2.2 重视辨证,结合辨病,灵活用药 |
2.3 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协同增效 |
2.4 带瘤生存,和平共处,提高生活质量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西咪替丁对疱疹神经痛小鼠T细胞的免疫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4 标本收集及检测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行为学变化 |
3.2 机械性异常痛敏变化 |
3.3 热痛敏变化 |
3.4 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结果见下表,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 |
第四章 讨论 |
4.1 疱疹病毒的病原微生物特性 |
4.2 模型的建立 |
4.3 疱疹病毒感染与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的关系 |
4.4 西咪替丁的抗组胺作用在疱疹痛治疗中的作用 |
4.5 西咪替丁的免疫调节机制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6)西咪替丁对日本血吸虫DNA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西咪替丁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应答的影响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西咪替丁和日本血吸虫pEGFP-Sj26GST DNA疫苗联合使用的免疫保护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西咪替丁增强日本血吸虫pEGFP-Sj26GST DNA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8)中药微调三号方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现代医学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研究概况 |
1.1 化学治疗 |
1.1.1 5-FU |
1.1.2 CPT-11 |
1.1.3 L-OHP |
1.1.4 口服化疗 |
1.1.5 腹腔化疗 |
1.1.6 肝动脉插管化疗 |
1.2 分子靶向治疗 |
1.3 手术治疗 |
1.4 放射治疗 |
1.5 其它治疗 |
1.5.1 温热治疗 |
1.5.2 生物治疗 |
1.5.3 光动力治疗 |
1.5.4 基因治疗 |
1.5.5 内分泌治疗 |
2.中医学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研究概况 |
2.1 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
2.1.1 病因病机 |
2.1.2 辩证分型 |
2.2 中医药治疗中晚期大肠癌 |
2.2.1 单纯中药治疗 |
2.2.2 中药配合化疗治疗 |
2.2.3 中药微调三号方治疗 |
3.中医药对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
3.1 中药单味提取物对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
3.2 中药复方对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
3.3 中药微调三号方的实验研究 |
3.4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 |
1.2 一般资料 |
2.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察方法 |
2.2.1 观察项目 |
2.2.2 疗效判定 |
2.3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治疗后两组体力状况评分比较 |
3.2 治疗后两组临床常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3.3 治疗后两组实体瘤近期疗效比较 |
3.4 治疗后两组肿瘤指标(CEA值、CA19-9值)的变化比较 |
3.5 两组化疗毒副反应比较 |
4.讨论 |
4.1 大肠癌的发生以"脾虚"为本,治当以"健脾"为要 |
4.2 中药微调三号方组方的理论依据 |
4.3 中药微调三号方的疗效分析 |
4.4 中药微调三号方的疗效总结 |
5.临证体会 |
5.1 辨证与辨病结合 |
5.2 致力整体平衡、综合调理 |
5.3 注重"带瘤生存" |
6.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2.1 试剂 |
2.2 细胞系 |
2.3 正常兔血清及WD-3兔血清的制备 |
2.4 主要仪器 |
3.实验内容 |
3.1 细胞增殖抑制率检测 |
3.2 细胞形态观察 |
3.3 Hoechst33258染色后细胞形态观察 |
3.4 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 |
4.实验讨论 |
5.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西咪替丁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调节免疫细胞 |
1.1 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 增加CD4+细胞, 减少CD8+细胞 |
1.2 对自然杀伤细胞的作用 |
1.3 激活Th1细胞免疫功能 |
1.4 提高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能力 |
1.5 增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作用 |
2 调节细胞因子 |
2.1 提高IL-2及IFN-γ水平 |
2.2 增加机体IL-12生成 |
2.3 对实验性肿瘤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
3 展望 |
(10)结直肠癌H2受体的表达及其拮抗剂对SW48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索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结直肠癌组织 H2 受体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H2受体拮抗剂对SW48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成果目录(硕士期间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四、大肠癌患者免疫状态及西咪替丁免疫调节作用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TC方案治疗阳虚血瘀型卵巢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D]. 杜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USPIO-PEG-sLeX监测鼻咽癌裸鼠移植瘤E-selectin表达的应用价值研究[D]. 刘丽娟.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3]西咪替丁的辐射防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何颖,沈先荣,蒋定文. 中国药房, 2018(05)
- [4]中药三步周期疗法联合改良XELOX方案治疗Ⅳ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D]. 胡清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5)
- [5]西咪替丁对疱疹神经痛小鼠T细胞的免疫调节[D]. 谭旭初. 中南大学, 2011(04)
- [6]西咪替丁对日本血吸虫DNA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李曼君.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9)
- [7]组胺在消化道肿瘤中的免疫学研究[J]. 刘蒸,罗岚,禹正扬. 医学综述, 2009(05)
- [8]中药微调三号方治疗中晚期大肠癌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龚时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6)
- [9]西咪替丁的免疫调节作用[J]. 张斌,刘静野,罗迪青. 中国药房, 2008(01)
- [10]结直肠癌H2受体的表达及其拮抗剂对SW480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D]. 欧阳志. 南华大学, 2007(01)